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二谛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末页 (共3页)
Y**u
发帖数: 5466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
GWZW (GWZW) 于 (Sat Sep 8 23:45:39 2012, 美东) 提到:
以下 from Mr.簫平實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一. 无因论的业种自存说
应成派中观的法义, 重点在于专讲:「诸法缘起性空,不立一法、专破他法。」并自详
是佛法中最胜妙的中观,认为无人, 无其他法能比之更了义. 但是当他们自以为不立一
法时,其实已经是建立了「不立一法」的法了。
应成派中观见的矛盾很严重,近代学者的代表者, 便是印顺老法师. 近年多有大乘见道
之学人不断质疑印顺老法师的应成派中观的邪见;评论他的法义不正确,都无法得到正
面的回应。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就只简单地讨论应成派中观三个不能自圆其说的严重
问题所在。
第一个问题就是 :
『应成派中观的思想是属于业种自存的无因论』;虽然他们仍然承认业种是存在的,因
果律也是存在的,但问题是:当他们把执持业种的如来藏砍掉、否定之后,还有哪一个
心能执持业种?没有了!没有常住心持种,就会使得因果律成为虚妄说,就等于是在否
定因果律。可是因果律明明...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2
第二节 “八识”说与“唯识无境”
唯识宗思想体系的基本命题是“万法唯识”、“唯识无境”。从哲学角度考察,此“识
”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本体依据。正因为除了“识”的“分别”功能
及“变现”过程之外,并无真实的、实在的“外境”存在,因此,“唯识无境”方可以
成立。那么,这一妄识本体又是如何变现出现象世界呢?从唯识学的总体加以把握,大
致有两种密切相关的思路,即“识变说”和“种子熏习说”。此两种理路目标均指向“
唯识无境”如何可能成立。仔细辨析,“识变说”较偏重于论证本体与现象的关系,“
种子说”则兼顾染净诸法的生起与还灭。而中土的玄奘、窥基则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三
类境”说给予深化。
一、八识
与其它佛教宗派持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说不同,唯识宗在“心法”问题上
,持独特的“八识”立场。唯识宗所言之“八识”均指众生之“心”。不过,依其功能
差别而有三类之别,“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
量为我故;余六名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①]心、意、识中,第八识是本
识,即识体,其余七种皆由第八识转生,故称转识。唯识宗认为,世间万物作为虚假不...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3
第四节 转依论
在玄奘所传唯识学中,心体与理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体即清净法界,亦即真如、法
性;心体即第八阿赖耶识,即藏识、种子识。第八识之中蕴藏的无漏种子既是众生解脱
的根据,也是连接心体和理体的中介。唯识学的“三性”、“三无性”学说,一方面是
对“识”之体性的描述,另一方面又具有联结心体与理体的特别意义。“三性”中依他
起性最为关键,在某种意义上依他起之最终的根据是阿赖耶识,此识体所蕴藏的有漏、
无漏种子正是遍计所执性与圆成实性之所以形成的根源。通过依他起性,唯识宗将心体
与离言之心性(真如)之转依关系揭示了出来。同样,“相名五法”,一方面是对世间
诸法所作的一种分类说明,另一方面此五法之间的关系也蕴含了心体与理体之间的差别
与联系。与中土的“性宗”相同,唯识宗同持不可言诠的“离言真如”立场,窥基创发
的“四重二谛”,其目的正是试图以此将心体与理体紧密地联系起来。
“转识成智”是唯识宗将其心性论落实于解脱论层面的必然结果。凡夫不知外境非实、
离心无境的道理,若明了“唯识无境”之理,并且转变所依,就可实现“转识成智”而
解脱成佛。唯识宗以四缘论证“转识成智”如何可能,前二属于主观方...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fz7622,偶有个不情之请
“当然,对佛教不太了解的人,也许会以不解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认为佛陀不一定有
如是伟大,他的教法不一定有如是深广。但不管你怎么想,我都希望你先潜心研究佛教
之理,在此过程中,你自己就能找到答案,甚至会被佛法的甚深所折服。以前我看过一
本书叫《幸福的蓝本》,里面就讲了一位雷斯·戴维斯博士,他是英国著名神父的儿子
。最初他钻研佛教的初衷,是想证明相较于佛教,基督教所具有的“优越性”。后来他
这个任务虽失败了,但却取得了比预期还要大的胜利——他成为了一名佛教徒。通过长
期的深入研究,佛教真理让他口服心服,于是他发心将巴利文佛典翻译成英文,令数以
千计的西方人第一次接触到了珍贵的佛法,对利益众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样的人,如今相信也不在少数——为了破斥或推翻佛教,利用漫长的时间作研究
,最后却臣服在佛教真理的脚下。所以,大家第一个应当明白的是什么?就是佛教的甚
深广大之处。这一点并不是我们佛教徒自赞毁他,而是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通过
观察所得出的真实结论。”
--摘自索达吉堪布: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复旦大学演讲
全文如下:
索达吉堪布: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
开 篇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fz7622,问你个问题啊
也许有人问:“佛教讲一切万法皆空,既然如此,那我们所作所为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
?”
并非如此。佛教承许的一切万法皆空,是指在胜义当中;而在名言中,一切万法还是存
在的。有些人对二谛的关系搞不明白,要么以为“一切皆空”,什么事都不必做;要么
以为“一切不空”,对什么都去拼命执著。其实这是没有学过《二谛论》、《解义慧剑
》的缘故。倘若你学了这些论典,就会明白佛教在哪些场合提倡空性?这个空性的层面
怎么理解?不空的话,是否意味着可以去执著?
那么,对我们而言,通达空性有什么必要呢?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你可以过世俗生活,
但若能对空性的道理有所了解、有所证悟,那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感情问题、家庭问题、
工作问题,处理时都能迎刃而解;不管出现多大的困难,都不会看得太实有了。否则,
你执著越大,烦恼、痛苦就越强。藏传佛教伟大的佛学家全知无垢光尊者,在众多论典
中也讲过:对某个事物的执著程度,与它给你带来的痛苦成正比。因此,我们对空性法
门应当有所认识,若能如此,不但可以处理许多实际问题,对行持善法也有极大的推动
作用。
现在城市里的很多人,天天上班下班、忙忙碌碌,像蚂蚱一样漫无目的,根本不知道活
着是为...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6
宁玛派的大圆满,噶举派的大手印都是最高的密法,非常类似禅宗,和双男女双修一点
关系也没有。真正的男女双修法历史上有资格并修的根本就是廖若星辰。据说一位隐居
在喜马拉雅山的大成就者对有缘见到他的修行人的开示是当今世上根本无人有资格男女
双修。
居然有人煞有其事信誓旦旦的说所有的密法到最后都是双修法,可是他却根本不了解所
说的双修双运的含义是什么,就知道男女胡搞。
多识仁波切答:什么叫“双运”?
“双运”是“两种法合修”之义。这个名词不是密宗的发明,在显宗经论中也用得
很广泛,如悲智双运、色身和法身双运、止观双运、智慧方便双运、见行双运等等。
在密法中,“双运”一词也有多种含义,如在《密集金刚续》中,把宇宙和生命阴
阳二极现象共分为25类,如无形的空间和有形的大地,太阳和月亮,白昼和黑夜,流动
之物如水风和静止不动之物如山岳,有和空,肉体和意识,精和血,气和脉,体内和体
外,粗分肉身和粗分意识,细分肉身和细分意识等等都是两两相对、彼此相依相合的双
运现象;
世俗胜义二谛称为根双运,大悲心和见空智慧称为道双运,色身和法身称为果双运
,大乐心和见空智慧称为乐空双运,幻身和光明心称为二谛双运,佛...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7
唯识见与中观见
问(15):汉传佛教的天台、华严等宗派,都是以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作为大乘佛教的基
础思想,而以《涅槃经》中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作为大乘佛教的
圆满教法。可是在藏传佛教中,似乎是以中观般若见为最高正见。而按照汉传佛教来看
,般若的性空见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知见。我想知道的是,藏传佛
教在中观见的指导下,是如何将两种不同层面的内涵统一在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中?
答:藏传佛教的所有教派一致公认,显宗中的最高正见为中观见,若以为汉传佛教的最
高正见为唯识宗的见解,只有藏传佛教才将中观见当成最高见解,这实在是不懂佛教教
义的表现。唯识宗的见地与中观正见孰高孰低的判断,并不以汉地、藏地的地域之分而
见分晓,判定二者谁最究竟的唯一依据只能是佛经经论。正是在教证、理证的推导下,
藏传佛教界才将中观见奉为显宗的最高正见。而藏地的中观传承皆禀自善解佛陀密意的
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授记过的当在自己涅槃后完全通达佛法奥义并能
弘扬圣教的大菩萨。世尊曾亲口在《楞伽经》中授记说:“...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8
唯识见与中观见
问(15):汉传佛教的天台、华严等宗派,都是以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作为大乘佛教的基
础思想,而以《涅槃经》中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作为大乘佛教的
圆满教法。可是在藏传佛教中,似乎是以中观般若见为最高正见。而按照汉传佛教来看
,般若的性空见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知见。我想知道的是,藏传佛
教在中观见的指导下,是如何将两种不同层面的内涵统一在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中?
答:藏传佛教的所有教派一致公认,显宗中的最高正见为中观见,若以为汉传佛教的最
高正见为唯识宗的见解,只有藏传佛教才将中观见当成最高见解,这实在是不懂佛教教
义的表现。唯识宗的见地与中观正见孰高孰低的判断,并不以汉地、藏地的地域之分而
见分晓,判定二者谁最究竟的唯一依据只能是佛经经论。正是在教证、理证的推导下,
藏传佛教界才将中观见奉为显宗的最高正见。而藏地的中观传承皆禀自善解佛陀密意的
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授记过的当在自己涅槃后完全通达佛法奥义并能
弘扬圣教的大菩萨。世尊曾亲口在《楞伽经》中授记说:“南方...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论藏传佛教的“双修”(多识仁波切)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Sep 13 23:59:09 2013, 美东)
按:随着资讯的发达,随着书籍影像的广泛传播,随着藏传佛教在汉地和西方世界被越
来越多的人士关注,对它的神秘、修法仪轨等方面的好奇、疑问和不解、误读等现象也
应运而生。尤其是对于藏密金刚乘的“双运”“双身像”“双身大乐修法”等术语和法
门疑问最多,个别其他宗教信徒和一些附佛外道也籍此误读屡屡攻击藏传佛教,对藏传
佛教的声誉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消除大家的不解和疑问,博主特摘录多识仁波切两本著作中的一些片段,以飨读者
,惟愿撩开藏密金刚乘神秘的一角面纱,消除关注、爱好、研究、信仰藏传佛教人士的
疑虑,还藏传佛教以本来的面目。
什么叫“双运”?
“双运”是“两种法合修”之义。这个名词不是密宗的发明,在显宗经论中也用得很广
泛,如悲智双运、色身和法身双运、止观双运、智慧方便双运、见行...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0
我也来继续对牛弹琴,当然其实不是给牛听的,呵呵.
在密法中,“双运”一词也有多种含义,如在《密集金刚续》中,把宇宙和生命阴阳二
极现象共分为25类,如无形的空间和有形的大地,太阳和月亮,白昼和黑夜,流动之物
如水风和静止不动之物如山岳,有和空,肉体和意识,精和血,气和脉,体内和体外,
粗分肉身和粗分意识,细分肉身和细分意识等等都是两两相对、彼此相依相合的双运现
象;
世俗胜义二谛称为根双运,大悲心和见空智慧称为道双运,色身和法身称为果双运,大
乐心和见空智慧称为乐空双运,幻身和光明心称为二谛双运,佛的有形色身和无形智慧
法身称为果地双运,还有破断双运,证悟双运等等。
而密法“双运成就”指的就是幻身和光明心双运成就。
藏传佛教为什么会有很多双身像?
佛密无上瑜伽部有很多“双身像”,是有佛教象征意义的。
藏传佛教中把宇宙和生命、实体和空间、物质和精神、本质和现象、行动和智见、精血
和气脉、有形和无形等等分成了阴阳两极对立的存在。对立的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相
依相合,不可分离。对这种“相依不离”的规律称作“双合”,称作“金刚”。“双合
”的相对平衡,能使宇宙和生命保持生存状态,一旦失去平衡,... 阅读全帖
P****S
发帖数: 2286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对neohorizon等可默摈之
您过谦了。如果有机会,可以去听一下索达吉堪布讲的《金刚经》。因为是按中观的传
统分开二谛来讲,所以比较清楚。下面节选堪布仁波切对这几句经文的讲解: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不是实有,也不是虚妄。”
在世俗名言中,释迦牟尼佛于印度金刚座,摧毁群魔现前菩提,在鹿野苑等处转法轮,
这些都是不虚的事实,任何一个科学家、理论家若说这是迷信,则与历史截然相违。但
在胜义实相中,诸法无实,一些显现皆不存在。《三摩地王经》说:“比如男子做梦时
梦见一位绝色佳人,他在梦境中享用此对境,但醒来后什么都没有了,诸法亦当如是观
(胜义中无实,世俗中无虚)。”
一切法的本性无实无虚,但很多人因为没有通达此理,也没有闻思过中观,故常偏堕于
一边。有些人认为什么都没有,因果也是空的,连发菩提心都不存在;有些人认为一切
都实有,如来是一个万德庄严的大智者,他是真实存在的。这些都是入邪道者,不能得
见如来的本面。
昨天讲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也不可思议,今天讲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实无虚,这些金
刚语大家应当记住!“无实无虚”可以说归纳了整个宇宙人生的...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真心提问
谢了, 看到第4章了, 第一节还行, 讲胎儿的这一段太恶心了吧?
前面看着有点象拍案惊奇
第一节 安立四谛的次第
佛陀安立苦集灭道四谛的次第有着甚深的密意。四谛之中,苦为世间之果,集为
世间之因,灭为出世间之果,道为出世间之因。
或有问曰:既然集为因,苦为果,为何集在苦之后?
答:因为如果我们不认识这个三有世间的真相惟是痛苦,就会颠倒地将世间所谓
的圆满执著为安乐,既然是安乐,何必要出离,这样就不能发起真正希求解脱的心。出
离心的根本既然断绝,如何能趋向解脱?所以首先要揭示世间真实是苦,无有安乐,将
世间痛苦的面目再再地揭示出来,才能触动内心,因而最初先谈苦谛。
此后,自见堕于苦海之中,则于苦海之中希求出离,便见此苦必须息灭。然而如
果不能认识痛苦产生的根源,不在因上止息,痛苦终究不会息灭。所以接下来就要寻找
痛苦之因,故于苦后宣说集谛。
寻本溯源,我们知道痛苦由业产生,而业又是以贪嗔痴烦恼而发起,烦恼的根本
乃是我执,这样便明白了集谛。
既知集谛,若见我执亦能息灭,就会欣慕寂灭我执的解脱境界,因而誓愿现证息
灭痛苦的灭谛,故于集后宣说灭谛。
又有问曰:既然了知世间是苦,则应苦后直接宣...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13
论藏传佛教的“双修”(多识仁波切)
按:随着资讯的发达,随着书籍影像的广泛传播,随着藏传佛教在汉地和西方世界被越
来越多的人士关注,对它的神秘、修法仪轨等方面的好奇、疑问和不解、误读等现象也
应运而生。尤其是对于藏密金刚乘的“双运”“双身像”“双身大乐修法”等术语和法
门疑问最多,个别其他宗教信徒和一些附佛外道也籍此误读屡屡攻击藏传佛教,对藏传
佛教的声誉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消除大家的不解和疑问,博主特摘录多识仁波切两本著作中的一些片段,以飨读者
,惟愿撩开藏密金刚乘神秘的一角面纱,消除关注、爱好、研究、信仰藏传佛教人士的
疑虑,还藏传佛教以本来的面目。
什么叫“双运”?
“双运”是“两种法合修”之义。这个名词不是密宗的发明,在显宗经论中也用得很广
泛,如悲智双运、色身和法身双运、止观双运、智慧方便双运、见行双运等等。
在密法中,“双运”一词也有多种含义,如在《密集金刚续》中,把宇宙和生命阴阳二
极现象共分为25类,如无形的空间和有形的大地,太阳和月亮,白昼和黑夜,流动之物
如水风和静止不动之物如山岳,有和空,肉体和意识,精和血,气和脉,体内和体外,
粗分肉身和粗分意识,细分肉...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037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说说我的疑吧
恭谢!受教了。前两个懂了。第三个好像没有特别懂。
再详细讲讲名色识是如何相互依存。之所以是基本的,是不是也是生存必要的?无明是
怎么来的涅?它有源头吗? 为什么说“这个关系”是“最初始的缘起步骤”? 是什么
让“名色识”的关系初初启动的呢?这个关系跟“苦” 和“脱苦”联系是什么呢?对
于佛陀来时,这种关系还在吗?还起作用吗?
[读憨山《般若心经直说》读到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
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乃十二因缘流转门,即
苦集二谛。无明尽至老死尽,乃还灭门,即灭道二谛。”,略自知些微答案。 :)
Anyway, all these are heard knowledge and analytical results, how should one
put it into action to experience? ]

3. 名色识的基本关系是指,这三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这个关系之所以说是最基本
的,是因为这个关系是在“无明”造作当中,最初始的缘起步骤。十二因缘中后续的缘
起都是以这个为基础的。
W**N
发帖数: 1037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儒道佛]求憨山大师书读
憨山大师《般若心经直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f18eb0100nxmw.html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此经题称般若者何?乃梵语也,此云智慧。
称波罗蜜多者何?亦梵语也,此云到彼岸。
谓生死苦趣,犹如大海,而众生情想无涯,无明不觉,识浪奔腾,起惑造业,流转
生死,苦果无穷,不能得度,故云此岸。惟吾佛以大智慧光明,照破情尘,烦恼永断,
诸苦皆尽,二死永亡,直超苦海,高证涅槃,故云彼岸。
所言心者,正是大智慧到彼岸之心,殆非世人肉团妄想之心也。
良由世人不知本有智慧光明之心,但认妄想攀缘影子,而以依附血肉之团者为真心
,所以执此血肉之躯以为我有,故依之造作种种恶业,念念流浪,曾无一念回光返照而
自觉者。日积月累,从生至死,从死至生,无非是业,无非是苦,何由得度?
惟吾佛圣人,能自觉本真智慧,照破五蕴身心,本来不有,当体全空,故顿超彼岸
,直渡苦海。因愍迷者,而复以此自证法门而开导之,欲使人人皆自觉悟,智慧本有,
妄想元虚,身心皆空,世界如化,不造众恶,远离生死,咸出苦海,至涅槃乐。
故说此经,经即圣人之言教,所谓终古之常法也。
【观自在菩萨...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16
索达吉堪布
问(15):汉传佛教的天台、华严等宗派,都是以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作为大乘佛教的基
础思想,而以《涅槃经》中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作为大乘佛教的
圆满教法。可是在藏传佛教中,似乎是以中观般若见为最高正见。而按照汉传佛教来看
,般若的性空见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知见。我想知道的是,藏传佛
教在中观见的指导下,是如何将两种不同层面的内涵统一在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中?
答:藏传佛教的所有教派一致公认,显宗中的最高正见为中观见,若以为汉传佛教的最
高正见为唯识宗的见解,只有藏传佛教才将中观见当成最高见解,这实在是不懂佛教教
义的表现。唯识宗的见地与中观正见孰高孰低的判断,并不以汉地、藏地的地域之分而
见分晓,判定二者谁最究竟的唯一依据只能是佛经经论。正是在教证、理证的推导下,
藏传佛教界才将中观见奉为显宗的最高正见。而藏地的中观传承皆禀自善解佛陀密意的
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授记过的当在自己涅槃后完全通达佛法奥义并能
弘扬圣教的大菩萨。世尊曾亲口在《楞伽经》中授记说:“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
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弘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17
邪因外道——萧平实的“造神运动”
达 照
  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在这个社会转型的年代里,已显突出
!佛门慈悲,屡屡遭人欺侮,尤更突出!在读完台湾萧平实所著《无相念佛》、《念佛
三昧修学次第》、《正法眼藏——护法集》、《生命实相之辨正》、《真假开悟之简易
辨正法》、《禅净圆融》、《真实如来藏》、《如何契入念佛法门》、《大乘无我观》
、《佛教之危机》、《宗通与说通》、《我与无我》、《狂密与真密》(一到四辑)、
《禅门摩尼宝聚》等(公案拈提一到五辑)、《楞伽经详解》(一到六辑),以及一起
出版的《学佛之心态》、《慈悲的心声》等二三十部书后,感慨良深!起初只看表面的
文字叙述、名相解释,乃至义理参究存在很大的问题,总是觉得很别扭,特别感到作者
一股莫名强大的自我表现欲,处处不忘记“自我”,处处为“自我”包装,与佛法精神
实不相符。后来渐渐看到,一切好事都跟作者本人联系起来,一切坏事都跟现今佛门大
德联系起来,除了作者所说之外,已经没有任何佛法可学可修,除了作者创办的正觉同
修会之外,根本没有任何地方是真正的佛教道场,这亦与佛法万德庄严相悖逆。再后来
终于看清楚...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8
龙树菩萨开示现象界外之非现象界
《中论偈》观四谛品第廿四颂诃:
观念上如果只是执认只有识阴六识, 容易坠入一切法空的断见思想, 接而误解四圣谛苦
, 空, 无我, 无常之真义,会以误解《中论、中观》之空而否定识阴六识外之空性者,
如此其实为不解四圣谛,亦不解中论中观,因为执认只有识阴六识, 不相信蕴处界外实
有第一义故, 由于不相信蕴处界外实有第一义故, 识阴六识又是虚妄, 于是推一切法
空, 坠最严重之断见外道数中, 故龙树菩萨于《中论偈》观四谛品第廿四颂诃有这麽开
示 :
若一切皆空 无生亦无灭 如是则无有 四圣谛之法
以无四谛故 见苦与断集 证灭及修道 如是事皆无
以是事无故 则无四道果 无有四果故 得向者亦无
若无八贤圣 则无有僧宝 以无四谛故 亦无有法宝
以无法僧宝 亦无有佛宝 如是说空者 是则破三空
空法坏因果 亦坏于罪福 亦复悉毁壤 一切世俗法
汝今实不能 知空空因缘 及知于空义 是故自生恼
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 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 不知真实义
若不依俗谛 不得第一义 不...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9
龙树菩萨开示现象界外之非现象界
《中论偈》观四谛品第廿四颂诃:
观念上如果只是执认只有识阴六识, 容易坠入一切法空的断见思想, 接而误解四圣谛苦
, 空, 无我, 无常之真义,会以误解《中论、中观》之空而否定识阴六识外之空性者,
如此其实为不解四圣谛,亦不解中论中观,因为执认只有识阴六识, 不相信蕴处界外实
有第一义故, 由于不相信蕴处界外实有第一义故, 识阴六识又是虚妄, 于是推一切法
空, 坠最严重之断见外道数中, 故龙树菩萨于《中论偈》观四谛品第廿四颂诃有这麽开
示 :
若一切皆空 无生亦无灭 如是则无有 四圣谛之法
以无四谛故 见苦与断集 证灭及修道 如是事皆无
以是事无故 则无四道果 无有四果故 得向者亦无
若无八贤圣 则无有僧宝 以无四谛故 亦无有法宝
以无法僧宝 亦无有佛宝 如是说空者 是则破三空
空法坏因果 亦坏于罪福 亦复悉毁壤 一切世俗法
汝今实不能 知空空因缘 及知于空义 是故自生恼
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 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 不知真实义
若不依俗谛 不得第一义 不...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20
按:随着资讯的发达,随着书籍影像的广泛传播,随着藏传佛教在汉地和西方世界被越
来越多的人士关注,对它的神秘、修法仪轨等方面的好奇、疑问和不解、误读等现象也
应运而生。尤其是对于藏密金刚乘的“双运”“双身像”“双身大乐修法”等术语和法
门疑问最多,个别其他宗教信徒和一些附佛外道也籍此误读屡屡攻击藏传佛教,对藏传
佛教的声誉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消除大家的不解和疑问,博主特摘录多识仁波切两本著作中的一些片段,以飨读者
,惟愿撩开藏密金刚乘神秘的一角面纱,消除关注、爱好、研究、信仰藏传佛教人士的
疑虑,还藏传佛教以本来的面目。
什么叫“双运”?
“双运”是“两种法合修”之义。这个名词不是密宗的发明,在显宗经论中也用得很广
泛,如悲智双运、色身和法身双运、止观双运、智慧方便双运、见行双运等等。
在密法中,“双运”一词也有多种含义,如在《密集金刚续》中,把宇宙和生命阴阳二
极现象共分为25类,如无形的空间和有形的大地,太阳和月亮,白昼和黑夜,流动之物
如水风和静止不动之物如山岳,有和空,肉体和意识,精和血,气和脉,体内和体外,
粗分肉身和粗分意识,细分肉身和细分意识等等都是两两相对、彼此相...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939
21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孔庆东:掌声满堂独憔悴
10月30日,孔和尚参加的“平江不肖生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反响颇佳。平
江的张奇珍先生写了一篇《孔庆东教授趣谈平江不肖生》:“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最
引人注目的专家学者,首推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孔庆东教授,孔教授一下飞机,去机场迎
接他的司机就认出了他,这是因为孔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经常主持《百家讲坛》的缘故,
是专家学者中的明星。”孔和尚插一句,首先认出我并请我签名的,是几名不相干的接
其他客人的孔和尚的粉丝。而平江宣传部的领导并不认识我,反而问我:“他们为什么
要请你签名啊?”孔和尚答曰:“我是著名书法家,你们都不知道么?”他们半信半疑
地点了点头,平江领导之淳朴,可见一斑也。
张文又写道:“这次研讨会,安排孔教授两次发言,一是专题发言,二是总结发言。孔
教授的发言风趣幽默,人称‘孔氏风格’。本次研讨会上,说平江不肖生在中国文学史
上的影响不亚于‘平江起义’的人,就是他。”孔和尚再插一句,俺说的不是在“中国
文学史”上的影响,而是对于中国武侠小说和平江文化的影响。平江广大干部群众只知
道彭德怀张震,不知道向恺然,这是分不清金牌银牌的短视表现也。正所谓,“我的讲
话,好评如潮;我... 阅读全帖
M******s
发帖数: 1772
2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google个,看来都跟我一样不懂
小乘佛教也叫做“小乘教”,略称“小乘”,梵文音译“希那衍那”。今学术界沿用之
,已无贬义。亦称“二乘”,及“声闻乘”、“缘觉乘”。其主要经典是后来在各部派
中形成的经、律、论三藏。小乘佛教在中国曾相当流行,中国最早流行的禅数学以及此
后的[田比]昙学、成实学、俱舍学等,均属小乘类。中国的律学和唐代创始的律宗,皆
以小乘律本为依据。现小乘佛教主要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
亚及东南亚各国,他们自称“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中国云南上座部
佛教,也属于这个系统。
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
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
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
“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
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原为大乘佛教
(Mahayana,音读“摩诃衍那”)出现后(约公元一世纪左右),对以前原始佛教(指
公元前六世纪至四世纪时期,释迦牟尼及其三、四传弟子时的佛教)和... 阅读全帖
h****n
发帖数: 3447
2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有一种智慧叫放弃
你没有从你的立场上后退就对了,否则怎么说你的杯子是满的呢?
随便搜搜,切莫误解佛教。如果你把你自认为的认为是佛教的话,从根本上就是错的。
帮你随便搜了一篇,当然估计你连一段话读完的耐心恐怕都没有,那就请看第一句话和
最后一句话。顺便帮你把繁体转化简体了。看清楚了佛教空是不是你坚持的“一切都是
空,“Everything is nothing”!”
当然你的观点你做主,你继续坚持空就坚持吧。
http://book.bfnn.org/books/0417.htm
(三)「一切皆空」佛说一切皆空,有些人误会了,以为这样也空,那样也空,什麽都
空,什麽都没有,横竖是没有,无意义,这才坏事干,好事也不做,煳煳涂涂地看破一
点,生活下去就好了。其实佛法之中空的意义,是有着最高的哲理,诸佛菩萨就是悟到
空的真理者。空并不是什麽都没有,反而是样样都有,世界是世界,人生是人生,苦是
苦,乐是乐,一切都是现成的,佛法之中,明显的说到有邪有正有善,有恶有因有果,
要弃邪归正,离恶向善,作善得善果,修行成佛。如果说什麽都没有,那我们何必要学
佛呢?既然因果,善恶,凡夫圣人样样都有,佛为什麽说一切皆空?空是什... 阅读全帖
y****e
发帖数: 23939
2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看过新水浒了没?
不明白,征辽的时候那么牛B,朝廷怎么不用他们和辽国死磕,评定辽患,
也免得将来二谛被掳啊
z**n
发帖数: 22303
2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佛教是无神论
一堆人夸夸其谈的讲空,呵呵,还是谦虚一点,看看大成就者如何谈空性吧:
佛教空性观
——索达吉堪布北大哲学系演讲
(2010年6月24日上午)
思考题
1、学习空性有什么必要?请引用中观五大因来说明,佛教中怎样抉择万法皆空?你对
此能生起定解吗?
2、为什么说现代物理学的发现,比前一代物理学家更接近空性?它又有哪些不足?这
种观点与佛教有何相似之处?这对你的认识有什么帮助?
3、为什么说佛教跟其他宗教相比,有不共的超胜之处?请从大悲、智慧两方面进行分
析。
4、如果说究竟实相中一切皆空,那我们的起心动念、佛陀的功德庄严又从何而起?怎
样才能通达这种境界?
5、学习这节课后,你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什么变化?
主持人致辞:
今天非常荣幸能请到索达吉堪布,给我们讲一讲藏传佛教的思想。
堪布这次能来北大,是一个很殊胜的因缘。大家都知道,藏传佛教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东
西,也有它的教育思想,可是当今学术界,对此研究得还不充分,在教学上有欠缺。而
且,藏传佛教与藏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在这方面,我们了解得也不是很多。同时,堪
布的修证境界非常高,若能从另一个层面上介绍佛学,跟我们这些大学老师讲述佛学,
可能...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2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信佛的人够多的啊
西方人普遍认为佛教非常科学先进
“佛教具有人们所期望的未来宇宙宗教的特色:它超越个人化的神,无需教条主义和神
学,它涵盖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而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将所有的自然和精神世界作为
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所获得的那种宗教意识之上。”
——西方现代物理学之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看待佛教有很多方法,不同文化的人民有不同的观点,而我尤其认为我们该比较一下西
方或现代的观点与传统观点的区别。这种观点的研究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如果我们理解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是如何看待某一事物的话,我们就会开始看到自己片面观点的局限
性。
在西方,佛教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认同。西方社会有许多地位显赫的人要么是佛教徒,
要么是佛教的赞同者。这一点最清楚地表现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写的自传中,他谈
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他是的话,他愿成为一名佛教徒。这让人吃惊,而且毫
无心理准备,不曾想现代科学之父竟会做出这样的评论。
然而,如果我们看看当代的西方社会,就会发现这里有一位天体物理学家是佛教徒,那
里又有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也是佛教徒。待会儿我们将探讨西方对佛教感兴趣的原因。
但在此之前,我想先比较一下西方与这... 阅读全帖
m*****n
发帖数: 3575
27
不过信佛人,你对我的嗔恨如果来自我污蔑“佛即是蛇”,那恐怕你在汉传的普遍版本
中,不清楚佛教的本来面目。
我只以“天龙八部”为引子,来问为啥佛教的护法是龙呢?龙和蛇是什么关系呢?让我
来引用真实的原版的佛教内容给你:
佛教文化中的蛇
【释迦牟尼】
在第六个七天,风云大作,雷电交加,蛇王牟迦林用身体围绕佛身七匝,撑平9个头为
佛陀遮风挡雨。后世比丘为纪念这段历史,寺院都有立此九头或七头蛇神之塑像。传到
中国后,中国人崇尚龙,此形像也就慢慢的转变为龙。泰、缅、越等地还是保留此蛇王
的形象。另外,坊间流传一个传说,指七头蛇魔被佛陀及各凶悍的金刚萨垛等菩萨的神
力与慈悲打败后,承服为佛陀的守护神,经常在菩提树下为释迦牟尼佛遮雨挡煞。所以
小乘佛教尤其缅泰寮越柬的佛庙常有七头蛇守护佛陀的造型。
…………
印度文原本并无“龙”,那伽(Naga)起初是巨蛇,后来演变成龙,至今龙蛇皆可使用
这个词。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的龙(蛇)也为中国的憎众所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神蛇、异蛇又增加了新的元素,当初工匠们为了华人好龙恶蛇而把许多原本蛇的造型加
以改成龙,四大天王西方广目天王手中所握先蛇后龙即是一例。印...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28
佛法描述了这个世界的绝对真相,科学技术也是对世界真相的探索,我从未觉得科技能
够高于佛法,二者层次高低不同,诠释角度不同,可是决不是针锋相对,你死我活的关系。
佛陀说法的目的是为了度人,佛法就是度人的工具。佛法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包容性和适
应性,看看汉藏两地佛法受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影响的演化过程就知道了。按你的说法,
汉传的那么多宗派,都是多此一举。二谛圆融的深义,要好好体会才是。
当代科学家和大修乘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多了去了,我远没有到那个对话的层次,只是分
享了一下别人的成果而已。都像你这样固步自封,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话,就会断了无数
人的佛缘,己于人都没有好处。
z**n
发帖数: 22303
29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佛教与科学彻底相容 (转载)
佛法严格来说并不是宗教,首先佛法里没有主宰世界的神,其次佛法提供了各种修心的
方法可以实证。浩如烟海的佛经对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描述越来越多地被不断发展的科学
证实。近代科学和佛法的交流并不是单方面一厢情愿的,而是良好互动的。
西方人普遍认为佛教非常科学先进
-彼得·德拉·桑蒂那博士
“佛教具有人们所期望的未来宇宙宗教的特色:它超越个人化的神,无需教条主义和神
学,它涵盖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而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将所有的自然和精神世界作为
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所获得的那种宗教意识之上。”
——西方现代物理学之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看待佛教有很多方法,不同文化的人民有不同的观点,而我尤其认为我们该比较一下西
方或现代的观点与传统观点的区别。这种观点的研究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如果我们理解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是如何看待某一事物的话,我们就会开始看到自己片面观点的局限
性。
在西方,佛教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认同。西方社会有许多地位显赫的人要么是佛教徒,
要么是佛教的赞同者。这一点最清楚地表现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写的自传中,他谈
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他是的话,他愿成为...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生死之轮》六道轮回图释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Feb 23 23:41:12 2014, 美东)
大藏寺 祈竹仁波切 开示
生死之轮图的起源
衲由今晚开始一连数天,应求为大家讲述有关西藏佛寺中常见的生死之轮绘画的种种。
为了能得到最大的闻法利益,听者应在听法前思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成佛
;为了成佛,我必须学习成佛之道;故此,我现在要好好地听受佛法!」生死之轮,藏
文中称为「轮回之轮」(Sipay korlo,梵语Bhava-chakra),但西方人称它为「生死之
轮」或「生命之轮」(The wheel of life, the wheel of life and death )等(注
:汉传佛教中称其为「五趣生死轮」、「五道轮」、「生死轮」及「十二缘起图」)。
这种图画,我们常常会在西藏寺院的外墙上见到。对佛法不理解的人,只会以好奇的目
光欣赏它,却不知道这幅画其实蕴藏着描述众生...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1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外国人里学习佛学的人多吗?
西方人看佛教:相似科学超越科学的宗教
作者:彼得·德拉·桑蒂那博士
“佛教具有人们所期望的未来宇宙宗教的特色:它超越个人化的神,无需教条主义和神
学,它涵盖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而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将所有的自然和精神世界作为
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所获得的那种宗教意识之上。”
——西方现代物理学之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看待佛教有很多方法,不同文化的人民有不同的观点,而我尤其认为我们该比较一下西
方或现代的观点与传统观点的区别。这种观点的研究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如果我们理解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是如何看待某一事物的话,我们就会开始看到自己片面观点的局限
性。
在西方,佛教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认同。西方社会有许多地位显赫的人要么是佛教徒,
要么是佛教的赞同者。这一点最清楚地表现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写的自传中,他谈
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他是的话,他愿成为一名佛教徒。这让人吃惊,而且毫
无心理准备,不曾想现代科学之父竟会做出这样的评论。
然而,如果我们看看当代的西方社会,就会发现这里有一位天体物理学家是佛教徒,那
里又有一位杰...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生死之轮》六道轮回图释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Feb 23 23:41:12 2014, 美东)
大藏寺 祈竹仁波切 开示
生死之轮图的起源
衲由今晚开始一连数天,应求为大家讲述有关西藏佛寺中常见的生死之轮绘画的种种。
为了能得到最大的闻法利益,听者应在听法前思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成佛
;为了成佛,我必须学习成佛之道;故此,我现在要好好地听受佛法!」生死之轮,藏
文中称为「轮回之轮」(Sipay korlo,梵语Bhava-chakra),但西方人称它为「生死之
轮」或「生命之轮」(The wheel of life, the wheel of life and death )等(注
:汉传佛教中称其为「五趣生死轮」、「五道轮」、「生死轮」及「十二缘起图」)。
这种图画,我们常常会在西藏寺院的外墙上见到。对佛法不理解的人,只会以好奇的目
光欣赏它,却不知道这幅画其实蕴藏着描述众生...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3
作者:彼得·德拉·桑蒂那博士
“佛教具有人们所期望的未来宇宙宗教的特色:它超越个人化的神,无需教条主义和神
学,它涵盖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而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将所有的自然和精神世界作为
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所获得的那种宗教意识之上。”
——西方现代物理学之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看待佛教有很多方法,不同文化的人民有不同的观点,而我尤其认为我们该比较一下西
方或现代的观点与传统观点的区别。这种观点的研究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如果我们理解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是如何看待某一事物的话,我们就会开始看到自己片面观点的局限
性。
在西方,佛教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认同。西方社会有许多地位显赫的人要么是佛教徒,
要么是佛教的赞同者。这一点最清楚地表现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写的自传中,他谈
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他是的话,他愿成为一名佛教徒。这让人吃惊,而且毫
无心理准备,不曾想现代科学之父竟会做出这样的评论。
然而,如果我们看看当代的西方社会,就会发现这里有一位天体物理学家是佛教徒,那
里又有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也是佛教徒。待会儿我们将探... 阅读全帖
W****i
发帖数: 565
34
不算, 这是连三界之第一界惑亦一点都没除.
W****i
发帖数: 565
35
>1、一、二、三果罗汉分别指什么
简言之:
初果罗汉, 称为 "预流", 当中又分为 "预流向", 及 "预流果" 二种.
"预流向" 即指已真实入而见道, 但行者没未证入解脱 "果" 位, 还需轮回多生(不定)
才能达解脱(四果).
"预流向" 可比如为有人明磪知道路怎走了, 已有交通工具, 又刚刚上了路,
而一二及三界仙人, 是有交通工具, 其工具更可能比预流向者好, 但却不知
道路怎走.
"预流果" 则是 "果" 位, 即 "初果" 罗汉, 指断尽三界之 "见" 惑, 已预备进入解脱
四果, 但最多还需轮回十四次.
二果罗汉, 称为 "一来", 三果罗汉, 称为 "不还", 即上下轮回多少次就证四果之意.
>2、必须要欲界->色界->无色界->罗汉->菩萨->佛这么修吗?
于修法上, 不须要, 修法可欲界->色界->无色界->罗汉->菩萨->佛这么修.
亦可>罗汉->菩萨->佛这么修.
亦可>佛这么修.
>3、“操作三界
y****w
发帖数: 39
36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调心的过程
转自慈诚罗珠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4975a20101nwlu.html
此文将向大家介绍一个麦彭仁波切的窍诀:调服心的过程。为什么要了解调服心的过
程呢?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会遇到很多修行上的困难。如果不了解修行途中的路况,不
知道如何应对,就会有挫败感,以致失望、懈怠甚至退失。麦彭仁波切的这个窍诀虽然
文字不多,但内容却非常丰富详尽。
一、总述
所有大乘佛法的修行窍诀,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关键问题:首先,一切外在的物质世界
,以及内在的各种感受,都是心的现象,都是我们的内心创造出来的一种幻觉。除了我
们的八识等精神的幻觉之外,没有一个真正的轮回。天界、非天等善趣,地狱、饿鬼等
恶趣,也都是心的幻觉。除了心的幻觉以外,六道众生都不存在。第二,精神自己的本
体,也是空性。虽然在龙树菩萨的《中论》,与月称菩萨的《入中论》等论典当中,并
没有明显地讲外在的世界是内心的现象,但龙树、月称菩萨的弟子们后来写的有些关于
中观实修过程的论典中,却承认了一切外境都是心的现象。因为修行的时候必须这样,
平时可以去观察十二处、十八界等等,抉择一切都是空性。...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3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neohorizon (horizon), 信区: Wisdom
标 题: 大乘佛教的产生与奥义书的关系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Apr 20 07:40:17 2016, 美东)
大乘佛教的产生与奥义书的关系 
   在印度的哲学思想中,最大正统为吠檀多,最大异端是佛教,二者的相互关
系影响了印度思想史。大多数印度思想史家认为,佛教的基本世界观乃是从吠檀多奥义
书思想发展而来,实际上佛陀本人的确受到奥义书思想重大的影响,比如业力,因果,
三世轮回,苦,解脱,四禅八定,六道众生,诸天等等。但是前者的核心部分乃是在宣
扬形而上的本体论,籍禅修,苦行等方式,期待小我(本具自性)与本有的真常大我(
如来藏)合二为一而脱离三世轮回之苦,回归清净的本性。而后者的核心思想乃是利用
诸法缘起的理论,倡导无常,苦,无我等思想,通过正见断除错误的思想观念,认清事
实真相,再通过修习八正道断除贪嗔等习气,而得解脱。 
佛灭数百年后,奥义书的思想日益深入的渗透到佛教中,使佛教的思想逐渐的产生...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38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三大宗教优劣之我见
看待佛教有很多方法,不同文化的人民有不同的观点,而我尤其认为我们该比较一下西
方或现代的观点与传统观点的区别。这种观点的研究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如果我们理解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是如何看待某一事物的话,我们就会开始看到自己片面观点的局限
性。
 
在西方,佛教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认同。西方社会有许多地位显赫的人要么是佛教徒,
要么是佛教的赞同者。这一点最清楚地表现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写的自传中,他谈
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他是的话,他愿成为一名佛教徒。这让人吃惊,而且毫
无心理准备,不曾想现代科学之父竟会做出这样的评论。
 
然而,如果我们看看当代的西方社会,就会发现这里有一位天体物理学家是佛教徒,那
里又有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也是佛教徒。待会儿我们将探讨西方对佛教感兴趣的原因。
但在此之前,我想先比较一下西方与这里的情况的差异。
 
在欧洲,总的来说,对于佛教的看法是:佛教是非常先进、非常理性和非常复杂的。所
以,当我来到新加坡,发现这里的许多人认为佛教是过时的、非理性和与封建迷信过从
甚密的宗教时,着实使我大吃一惊。这种态度是阻挠人们了解佛教的两种态度...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39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 - 罪恶观
人为何会有痛苦?这是许多宗教想要解答的一个主题。人在今世的各种痛苦,一定有其
来源,探本溯源,是一个研究宗教者必做的一件大事。
基督教的罪恶观
在诸宗教中,基督教讲罪最多,基督教的主要教义集中在人人有罪,耶稣救人离罪的道
理上。不单耶稣讲罪,使徒们更讲罪,尤其是保罗。因此,如说基督教是一个专讲罪的
宗教,也不会太过。
什么是罪?罪不是物质体;物质或能引诱人犯罪,但它本身并非是罪。有的宗教修行者
,努力摧残自己的身体,以为这个肉体是罪,妨碍人修道上进。但基督教却认为身体是
上帝的殿,人必须妥予保养(林前三17,殿字的解释甚多)。有人以为罪是由动物遗留的
兽性所致,因人与兽在太初时原为一体。但野兽无道德生活,无精神生活,何况人兽有
别,不能混为一谈。也有人以为罪是人欲达到某种道德的最高境界,而却无法达成时,
便就是罪。但当知判断道德与不道德的标准不易,因人、地而异,在甲地算是极道德,
在乙地也许分文不值呢!
基督教以为罪是一种心灵上的产物。既不能见,亦不能摸,唯有籍着人的行动,才能将
罪表明出来。罪是人在思想上、言语上和行为上,不按照上帝的旨意而行。
罪如何发生?基督教极清楚地告诉人罪的起... 阅读全帖
p****y
发帖数: 23737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八正道
http://www.hhfg.org/xxsz/f112.html
八正道:这是如来说法,最先揭示的道品,为离邪向正,转迷启悟的修持轨范。八正道
,应称为『八圣道分』,或『八圣道支』。这是成圣的正道,有不可缺的八种成分。
一、正见:於四谛、二谛、一实谛的深彻知见,为八正道的主导者。正见,最先是
闻慧,即对因果、事理、四谛、三法印等,从听闻正法而得正确深切的信解;理解佛法
,以佛法为自己的见地。正见是分别邪正、真妄的,知邪是邪,知正是正,舍邪恶而信
受纯正的(参中含圣道经)。这是「於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
」(杂含卷二八·七八五经)的抉择正见。
1.世间正见: 正见善恶因果,生死的相续与解脱,只是世间的正见,能「转向善道
」而不能出世。
2.出世正见: 对於四谛真理的如实知见,"依离,依无欲,依灭,向於舍"那才是 向解
脱的出世正见。这样的正见,并不是浮浅的印象,要精进的努力,正念的专一,才能成
就。得了佛法的正见,即应引发正志.
二、正志:对於正见的内容,深思而求其实现。
正志──奘译正思惟。这是化正见为自己的理想,而立意去实现的审虑、决定
、发动思。从理智方面说
a**u
发帖数: 8107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八正道
☆─────────────────────────────────────☆
purity (purity) 于 (Sat Sep 6 19:45:19 2008) 提到:
http://www.hhfg.org/xxsz/f112.html
八正道:这是如来说法,最先揭示的道品,为离邪向正,转迷启悟的修持轨范。八正道
,应称为『八圣道分』,或『八圣道支』。这是成圣的正道,有不可缺的八种成分。
一、正见:於四谛、二谛、一实谛的深彻知见,为八正道的主导者。正见,最先是
闻慧,即对因果、事理、四谛、三法印等,从听闻正法而得正确深切的信解;理解佛法
,以佛法为自己的见地。正见是分别邪正、真妄的,知邪是邪,知正是正,舍邪恶而信
受纯正的(参中含圣道经)。这是「於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
」(杂含卷二八·七八五经)的抉择正见。
1.世间正见: 正见善恶因果,生死的相续与解脱,只是世间的正见,能「转向善道
」而不能出世。
2.出世正见: 对於四谛真理的如实知见,"依离,依无欲,依灭,向於舍"那才是 向解
脱的出世正见。这样的正见,并不是浮浅的印象,要精进的努力,正念
a*******g
发帖数: 867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成就无上菩提的根本方法
万善同归集卷一
夫众善所归。皆宗实相。如空包纳。似地发生。是以但契一如。自含众德。然不动真际
。万行常兴。不坏缘生。法界恒现。寂不阂用。俗不违真。有无齐观。一际平等。是以
万法惟心。应须广行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滞真修。若欲万行齐兴。毕竟须依理事。理
事无阂。其道在中遂得自他兼利。而圆同体之悲。终始该罗。以成无尽之行。若论理事
。幽旨难明。细而推之。非一非异。是以性实之理。相虚之事。力用交彻。舒卷同时。
体全遍而不差。迹能所而似别。事因理立。不隐理而成事。理因事彰。不坏事而显理。
相资则各立。相摄则俱空。隐显则互兴无阂则齐现。相非相夺。则非有非空。相即相成
。则非常非断。若离事而推理。堕声闻之愚。若离理而行事。同凡夫之执。当知离理无
事。全水是波。离事无理。全波是水。理即非事。动湿不同事。即非理。能所各异。非
理非事。真俗俱亡。而理而事。二谛恒立。双照即假宛尔幻存。双遮即空泯然梦寂。非
空非假。中道常明。不动因缘。宁亏理体。故菩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涉有而不乖空
。依实际而起化门。履真而不阂俗。常然智炬。不昧心光。云布慈门。波腾行海。遂得
同尘无阂。自在随缘。一切施为。无非佛事。故般若经
a*******g
发帖数: 867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在家律学》之三:戒体
二埋法师 编著
戒体
戒体中分做:一、戒体相状,二、受随同异,三、缘境宽狭,四、发戒数量。分这
样四章来说明。灵芝律祖说:前面二章论体,但受随中也兼说戒行。三、四两章属于戒
法,而发戒数量中联系到戒相。弘一律祖说:标题为戒体,而又兼带说明戒法、戒行和
戒相,这就显示了四门的分不开来——互相摄收。
南山律祖在行事钞中说:人们都知道受别解脱戒的,而真能懂得受戒意义的不过三
五人而已。都是由于事先不能做好准备,不多研究,以致在正受戒时,不知戒体、戒相
,仅仅是受过戒就算了。问他得戒了没有,还是茫然一无所知,所以要在这里(随相以
前)分别详细的解说,使受戒者根据它来衡量自己受了戒究竟得戒没有。这样,才可以
谈到如何来持戒和不犯戒,修行出离世间的道理。
一、戒体相状
甲、能领心相
行事钞说:戒体,如果通途而论,是说受戒时所发的“业体”——无作戒体,今先
显明能领受戒体的心的相状。
又说:十法界依正二报多如尘沙,而佛所立的空、有二谛等教法,都是发戒的境界
。受者当受戒时立下誓愿尽这个身体的寿命为期限,善于清净心的器量,屏绝一切妄念
,必不为恶;再加以礼敬、陈词,身、口二业的施设(授者作法的方便等)
r*****d
发帖数: 922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经的七种版本
译本中只是空而不是自性空是符合中观思路的.中观分二谛.当讲胜义谛的时候所谓因缘
和自性都不存在.因缘所生是世俗谛中的概念.

vedana
b*****l
发帖数: 3821
45
第二疑
问: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弥陀净土,岂不乖理哉?
又经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此云何通?
答:释有二义,一者总答,二者别答。总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弥陀净土,则是舍此求
彼,不中理者。汝执住此,不求西方,则是舍彼著此,此还成病,不中理也。又转计云
,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则断灭见。
故金刚般若经云:‘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
何以故?发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二别答者,夫不生不灭者,于生缘中,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于生体,亦不可得此生
。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不灭者,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言我散灭。此散灭时,去
无所至,故言不灭。非谓因缘生外,别有不生不灭。亦非不求生净土,唤作无生。
为此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又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
又云:‘譬如有人,造立宫室。若依空地,随意无碍。若依虚空,终不能成。’
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智者炽
r*****d
发帖数: 922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孔子见老子时芳龄几何?
<<万善同归集>>-净土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
问:佛行无上。众哲所尊。儒道二教。既尽钦风。云何后代之中。而有毁谤不信者何。
答:儒道先宗皆是菩萨。示劣扬化同赞佛乘。老子云。吾师号佛。觉一切民
也。西升经云。吾师化游天竺。善入泥洹。符子云。老氏之师名释迦文。列子云。商太
宰嚭问孔子曰。夫子圣人欤。孔子对曰。丘博识强记。非圣人也。又问。三王圣人欤。
对曰。三王善用智勇。非圣人也。又问。五帝圣人欤。对曰。五帝善用仁义。亦非丘所
知。又问。三皇圣人欤。对曰。三皇善任因时。亦非丘所知。太宰嚭大骇曰。然则孰为
圣人。夫子动容有言曰。丘闻西方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
荡乎民无能名焉。吴书云。吴主孙权问尚书令阚泽曰。孔丘老子得与佛比对以不。阚泽
曰。若将孔老二家。比校远方佛法。远则远矣。所以言者。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
违天。诸佛设教。诸天奉行。不敢违佛。以此言之。实非比对明矣。吴主大悦。用阚泽
为太子太傅。起世界经云。佛言。我遣二圣往震旦行化。一者老子。是迦叶菩萨。二者
孔子。是儒童菩萨。明知自古及今。但有利益于人间者。皆是密化菩萨。惟大士之所明
。非常情之所测。遂使寡闻浅识起... 阅读全帖
d**********l
发帖数: 647
47
净土十疑论节选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第一疑
问曰: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祗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
。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
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
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假令得生人中,圣道
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
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
狱。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故维摩经云,‘自疾不能救,而
能救诸疾人?’又智度论云:譬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无方
便力故彼此俱没。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新发意菩萨亦
复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众生。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救众生,如得
船者。又论云,譬如婴儿不得离母,若也离...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
百科名片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
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
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
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
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
生空,后半部说法空。
目录
佛教经典
六种译本
金刚题解
基本内容
词语解析
经文内容
最早雕版
故宫藏品
版画珍品
历史价值和修学方法
利及万代 方海权著
佛教经典
六种译本
金刚题解
基本内容
词语解析
经文内容
最早雕版
故宫藏品
* 版画珍品
* 历史价值和修学方法
...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顺说如来藏重定不重慧
见灭得道或见四谛得道,是多数派的意见。也有少数主张见苦得道的。这不是大问题。
依二谛说,世俗谛与胜义谛都要观。既然称为「谛」,就是如实。
中论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盘。
摄大乘论说依四种寻思,得四种如实遍智,也不是只观涅盘。
中观、唯识对世俗谛与胜义谛的界线不同,但还是从缘起下手,次第顺于四谛现观。佛
教各宗对四谛中,几为世俗,几为胜义,虽有不同见解,观还是以四谛为本,除如来藏
系。
如来藏系才认为可以离妄想(世俗)直观寂灭的涅盘。没有现观世俗谛,能通达吗?没
有观的基础来通达世俗谛,如来藏系要靠逻辑跳越,主张世俗谛都是如来藏的妙用,本
自具足。
以前面引圆觉经文为例,那样观有如实见四大的因缘生灭吗?没有。如来藏系就直接逻
辑跳越,没见也说四大是如来藏的妙用,既非现见而知,所以要靠信心了。
P.S.
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观五蕴,悟入胜义,怎么被无视了?
a***n
发帖数: 1993
50
第8章 临济法门(三)——杨歧宗的建立
一、杨歧宗的创立
杨歧方会(992-1049),袁州宜春(江西宜春)人,俗姓冷。二十岁在
筠州(江西高安)九峰山出家,曾到潭州(湖南长沙)随石霜楚圆习禅,后到袁州杨歧
山和潭州云盖山开辟道场,禅林称为杨歧方会禅师。古德评之曰:“杨歧天纵神悟,善
入游戏三昧,喜勘验衲子,有古尊宿之风。”方会本人也以担荷如来大法,赓续临济正
脉自任。楚圆迁化,方会将先师遗像挂在禅堂,集众举哀。方会指着遗像谓众曰:“我
昔日行脚时,被这老和尚将一百二十斤担子放在我身上,如今且得天下太平。”是说临
济宗风到他这里,纔传扬开来,取得一统天下的态势,从禅宗整个发展史看,正是从杨
歧方会开始,临济宗的影响和地位超过云门、曹洞,成为禅宗主流。
(一)心法双忘性即真
方会上堂法语有云:“百千诸佛,天下老和尚出世,皆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
向这里明得去,尽与百千诸佛同参;若向这里未能明得,杨歧未免惹带口业。”是说方
会也别无伎俩,只是如历代祖师一般让人明心见性。真正的大禅师必然是对“心”、“
性”深有体悟,纔会以种种方便指导学人...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末页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