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六触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t******g
发帖数: 17520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识论者的窘境
印顺法师对中论的诠释,
其他人的注释, 看的也是大同小异
-----------------------------
观六情品第三
世间,不但指山河大地;反而主要的是指有情的自体。阿含经中有人问佛:什么是
世间,佛就拿『眼是世间,耳鼻舌身意是世间』答复他。不断变化中(世间)的现实生命
,由过去的业力所感;感得的,佛说是五蕴六处六界。这蕴处界的和合是有情的自体。
有了有情的自体,就有来去的活动。所以外人建立实有的六情,目的还是成立来去,来
去成立了,一切也自然成立。六情,理应译为六根。什公却译做六情。情是情识,这是
因为六根与六境相涉,有生起六识的功能。同时,六根和合是有情的自体。眼等五根取
外境;意根取内境,他就是情,能遍取五根。五根与意根,有密切的关系,五根所知的
,意根都明白;有了意根,才有五根的活动。六根中意根是重心,所以就译为六情了。
蕴处界,这是一般的次第,但古时却每每是六处为先,阿含经中的六处诵,就是专谈这
六处中心的世间集灭的。我们的一切认识活动 [P103] ,就因为这六根,六根照了六尘
,引发心理的活动──六识。根境识三者和合就有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
有等...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识论者的窘境
印顺法师对中论的诠释,
其他人的注释, 看的也是大同小异
-----------------------------
观六情品第三
世间,不但指山河大地;反而主要的是指有情的自体。阿含经中有人问佛:什么是
世间,佛就拿『眼是世间,耳鼻舌身意是世间』答复他。不断变化中(世间)的现实生命
,由过去的业力所感;感得的,佛说是五蕴六处六界。这蕴处界的和合是有情的自体。
有了有情的自体,就有来去的活动。所以外人建立实有的六情,目的还是成立来去,来
去成立了,一切也自然成立。六情,理应译为六根。什公却译做六情。情是情识,这是
因为六根与六境相涉,有生起六识的功能。同时,六根和合是有情的自体。眼等五根取
外境;意根取内境,他就是情,能遍取五根。五根与意根,有密切的关系,五根所知的
,意根都明白;有了意根,才有五根的活动。六根中意根是重心,所以就译为六情了。
蕴处界,这是一般的次第,但古时却每每是六处为先,阿含经中的六处诵,就是专谈这
六处中心的世间集灭的。我们的一切认识活动 [P103] ,就因为这六根,六根照了六尘
,引发心理的活动──六识。根境识三者和合就有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
有等...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身根细滑触所生之乐受
我的意见是这样,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如何出离,取哪个所缘,我没意见,随缘
但此文后段意思好像是说,有被叮咬的触感,但没有立”痒”这个假名,就不会有嗔
似乎不是这样,(或作者可能当时时间不够,未说清楚)
每个人可以自己实验,不管有没有”痒”这个假名,知不知道这假名,都会不适,然后嗔
有时身体不适,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也不知把这种不适感叫甚么(没有立假名),
但是还是会嗔喔,还是会苦喔
这文说的有一半对,后面还有东西没有补充完,可能作者时间有限,没继续深入说
我补充一下,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对的是,若只有”痒”的触受,不再有因为”痒”的触受+贪爱的影响而引发的各种”
想”,
是不会有嗔、苦
但有”痒”的触感,有因为”痒”的触感而引发的各种”想”,
有时也不会有嗔、苦的喔
因为这种”想”,不是因为贪爱的影响而引发的”想”
这是有微妙区别的,并不是都不能有因为”痒”的触受而引发的各种”想”,
如果是这样,那只有死人能这样,活着在日常生活中吃喝拉撒几乎不可能
每个人自己实验,没有六触哪来的”想”? 不可能的。
“想”是由”触”引发,再怎样自己坐着躺着突然”想”起某事,那也是”触”引发,
意根...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活中的缘起》佛使比丘
《生活中的缘起》
前言
佛说“缘起甚深”,正因其深奥,致使大部分的人无法洞悉因缘法则。二千五百多
年前佛陀对阿难的开示,至今依然真实如昔。佛教的核心──缘起,是如此难以理解,
因而成为人们严重误解与扭曲佛法的症结。本书中,佛使尊者将这些误解的根源挖掘出
来,并将其置于严谨的慧光下细察分析。这些根源虽可回溯到原始佛教时代,然而最早
的文献记载,却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觉音(Buddhaghosa)的论集中发现的。
许多上座部的正统教说,可说是建立在觉音解说的基础上,且把觉音对缘起的误解
当作标准,因此使真理变得混淆不清。简言之,觉音是从亘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
立场来解说缘起。过去世的无明与行(意志性的活动)引生现在世,在现在世中承受过
去所作所为的果报。这种过程决定了我们现世的烦恼(爱与取),且不断轮回而导致未
来世中的生与苦。佛使尊者仔细检查这种解说,并提出重大疑问:如果佛陀教导无我(
anatta),那么自一世转移到另一世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苦的因在某一世,而其果却在
另一世,那么我们要如何践行在此生此世即可获得利益的方法呢?
正确地了解缘起非常重要,它会使我们认识到“我”这个观念,是...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5
☆─────────────────────────────────────☆
bdbd (kakali) 于 (Sat Feb 20 20:49:57 2010, 美东) 提到:
首先要分辨禅相-----遍作相、取相、似相,其次是要找到有分心,而不是急于分辨自
己在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没有见到遍作相、取相、似相,那是连初禅的边边都没有挨到,强行去分辨那只能是心
理安慰。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首先,要确定你自己的修行业处,比如入出息念、慈心禅那等,
对于不同的禅定方法,禅相会不一致。
这里只描述入出息念,对于入出息念,业处是人中部位经过的呼吸。
1、遍作相的初始阶段:修行到一定阶段,最先可能会出现光,有些禅修者会感觉眼前
好像有一片像云、像烟一样的淡白色光;有些禅修者会感觉好像有一层白雾笼罩着自己
;有些禅修者感觉在额头、眼前或者脸前有光。这些是遍作相的初始阶段。
2、遍作相的遍作定阶段:当定力提升时,出现在接触点(人中)附近的如烟、如雾状
的灰白色光,也称为“遍作相”;而此时的定力则称为“遍作定”
3、取相阶段:当心专注在遍作相时,定力将能得到提升。此时,出现在接触点...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6
四、观行蕴处界我之生起次第
次叙蕴我、处我、界我,及其生起次第,广令佛门四众可以依之实地观行而断我见
。若此界众生能断我见之人数极众者,则此界将可渐转清净,由众生之净业因缘故,可
以渐渐成就人间净土也。若佛门弟子中之多数人已断我见者,则必舍弃世相法上(广建
寺院、追求佛教界第一)之营谋,而开始注重人类心性之改善:以教导众生断除我见为
主要弘法内涵,以教导众生舍离我所(财色名食睡)之贪著为主要内涵,即可令社会清
净而不再有人干犯恶业、作奸犯科,则使国土渐转清净,人寿亦可因而渐次增长,福报
亦可因而日渐转增,从此以后,不再以建造金碧辉煌、一尘不染之寺院而可名为人间净
土也!人间净土之成就,在于心净则土净,而非泥土大地之清净故;心方是真实之土故
,众生心净则国土亦将随之渐渐清净,净业使然故。如是方是真实人间净土之建设者。
甲、五蕴我
五蕴我者,谓色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蕴者何义?谓众集义、积聚义。
色蕴者,谓人类色身由四大物质所造成,经由父精母血而成就,经由四大所成之食
物而长养,是故新陈代谢、念念变异、生住异灭,由生而长,由长而变异、而老,由老
而死;有生则必有灭,是由物质...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身根细滑触所生之乐受
六识论之应成派中观师月称、莲花戒、阿底峡、宗喀巴等人,指鹿为马而说意识
即是无分别智之智体,而以攀缘佛菩萨解说意识于止观中之心相为手段,使人信以为是
诸佛与菩萨之圣意,使其男女双身修邪淫之意识境界法合理化,乃是极端不诚实的不善
行为。为正解“无分别影像”之真实义,显示与宗喀巴所说截然不同,先举示弥勒菩萨
于《瑜伽师地论》所说,以昭公信:
云何所缘?谓有四种所缘境事。何等为四?一者、遍满所缘境事,二者、净行所缘
境事,三者、善巧所缘境事,四者、净惑所缘境事。
云何遍满所缘境事?谓复四种:一、有分别影像,二、无分别影像,三、事边际性
,四、所作成办。云何有分别影像?谓如有一,或听闻正法,或教授教诫为所依止,或
见,
或闻,或分别故,于所知事同分影像,由三摩呬多地毘鉢舍那行,观察简择、极简择、
遍寻思、遍伺察。所知事者,谓或不净,或慈愍,或缘性缘起,或界差别,或阿那波那
念,或蕴善巧,或界善巧,或处善巧,或缘起善巧,或处非处善巧,或下地麁性上地静
性,或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名所知事。此所知事,或依教授教诫,或听闻正法
为所依止,令三摩呬多地作意现前,即于彼法而起胜解,即于彼所...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8
☆─────────────────────────────────────☆
runsun (runsun) 于 (Thu Jul 7 12:32:38 2011, 美东) 提到:
http://bbs.foyuan.net/thread-113372-7-1.html
解悟:
五蕴不=五取蕴你对于它有“取“时,才是“五取蕴”,没有“取“时,才是“五蕴”。
===============================
如觉:
马哈希尊者在这方面和你所说的确实不一样,他说的比你更准确,更清晰,而你是错的
马哈希尊者在书中对五取蕴的定义是
會引生「我見取」或「我所取」的「名、色蘊」,被叫作「取蘊」;不會引起欲取或見
取的,則稱作「蘊」而已,不叫「取蘊」;至於屬於出世間法的名法,即構成「四道、
四果」的受、想、行、識等四名蘊,它們只是「蘊」,不是「取蘊」。
上述一再提及的,屬於世間法的色、受、想、行、識,會激起執著,所以名為「取蘊」
@@@@@@@@@@@@@@@@@@
按照这个定义,通常的名法色法,全部是取蕴,因为它们都可以引发贪爱执取,也是贪
爱执取而造成的结果。同样,贪...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9
有三处乱码, 不好意思, 原文就是如此
也没有作者和其背景, 正在“学习”五蕴,觉得有意思就转一下
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
百度文库
键词:佛教;哲学;五蕴;十二因缘;关系摘要:作为佛教哲学基础理论的“五蕴”说
和“十二因缘”说之间是具有逻辑结构的对应关联的,但并不是在同一层次上的一一对
应。五蕴是十二因缘的十二支的共同基础。它们之间具有源流的关系,即五蕴是比十二
因缘更原始的理论。从五蕴到十二因缘的传承不是一种直线的发展,而是发生了从朴素
存在论向精致人生论的根本视角转换。On the Relation Between Pa?caskandha and
Dvādasāngpratītyasamutpāda
And its Philosophical MeaningsKey words: Buddhism, philosophy, Pa?caskandha
, Dvādasāng-pratītyasamutpāda, Relation Abstract: There is some
corresponding link of logical structure, but no...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10
http://www.jcedu.org/dispfile.php?id=1801
转这个作为我的忏悔, 于大家共勉
释普性
内容提要:六根是连接众生心识与外界的门户,众生之所以流转于生死轮回的苦海
之中,就是因为六根的不清净,从无始以来的一切业报皆是由六根杂染所造成,比如眼
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而贪,是与瞋、
痴紧密相关联的。我们修行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断除贪、瞋、痴“三毒”的过程,
而守护根门是断除贪、瞋、痴“三毒”、趋向解脱的根本门径。《杂阿含经》是原始佛
教的根本经典之一,本文就《杂阿含经》中佛陀开示的有关守护根门的问题试加以探讨
,以便我们从守护自己的根门中体悟佛法的旨趣。
关键词:六根、六尘、守护根门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虚妄、颠倒的自我的作怪,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顺著自己
的爱好而选择自己的东西:眼喜欢见自己喜爱的颜色,耳喜欢听自己爱好的音乐,舌喜
欢尝适合自己口味的饭菜等等,不一而足。当现实生活不能满足自我无尽的要求时,我
们就会不断地起惑、造业,产生或大或小的诸多烦恼,正如印顺法师所言:“依佛法说
,有情的生死流转,世间的苦...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11
随佛法师Bhikkhu Vūpasama著
选录自 《原始佛法与佛教之流变》© 2010
一、云何是生、灭法
生、灭法的说法,在佛教界是多数学人都听过的讲法,最让人耳熟能详的说法,是
记载在《大般涅盘经》1卷下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
释迦佛陀在入灭前,提醒弟子们的教导。
甚么是生、灭法?根据《相应阿含》的说法,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是生法、
灭法。见《相应阿含》256经:
「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名为明。又问:何所知?谓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
知;色无常,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知。(受……;想……;行……
;)识生、灭法,识生、灭法如实知;识(无常),识无常如实知;识磨灭法,识磨灭
法如实知。」
除此以外,在《相应阿含》与《相应部》的说法中,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的
生法、灭法,也说是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的集法、灭法。见《相应阿含》103经
、《相应部》『蕴相应』89经:
《相应阿含》103经:「于五受阴,增进思惟,观察生、灭:此色,此色集,此色
灭;此受……。想……。行……。(此)识,此识集,此识灭。于五受阴如是观生、灭
...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12
随佛法师 - 还原十二因缘原说
随佛法师依据汉译《相应阿含》(后世误译经名为《杂阿含》)及南传巴利《相应部》
当中七事相应教的古老共说,将“第一次结集”集成之经说当中的“十二因缘”,还原
依“六入分位”之“十二因缘法”的经法原说。在公元2002年先予以还原,2008年记载
在编着的《相应菩提道次第》中,并在纽约及台湾公开发表于世,2104年提出学术考证
更详细的《十二因缘之原说与奥义》,陆续发表在《正法之光》第38~41期杂志。[3]
无明
不如实知五阴(色、受、想、行、识)如何生起及如何灭尽,因此而不解五阴是因缘生
,因缘生则是无常、败坏、磨灭之法,如是种种不知者是为无明。无明不是发生在过去
世,而是在当前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触入处不如实观察如何缘起,所以无法如
实知五阴如何生起,而有无明。

妄见五阴是我、我所拥有之我见,以及常见、断见,是名为行。

为六识。六根、六境为缘生六识,当六识生时,因为贪爱识而造成(六)根逐于(六)境的
因缘(名色)。如是复缘(六)根、(六)境而生(六)识,如此循环缘生不休,即“名色缘识
,识(爱识)缘名色”。
名色
色指六根(眼根、耳根、鼻根...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662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心经略说
心经略说
http://bookgb.bfnn.org/books/0095.htm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以一九八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心经两种形式
玄奘大师承受本经的殊胜因缘
经题
经文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一、心经两种形式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其
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作
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大师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七
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罗什
两大师译本的不同,乃由于他们的简化,心经正宗分(即常见的心经)只二百多字,首
尾两部份所占的百分比数过大,为了重点突出,故删除未译。
现在把玄奘大师没有译出的部份,简单介绍于下:
甲、序分(证明分),‘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
俱,尔时婆伽梵入深明法门三昧,是时复有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深妙
之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尔时寿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自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
佛的聚会在王舍城灵鹫山,很多...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14
心经略说
2011-08-22 21:23:06 来源: 作者:黄念祖居士 评论:0 点击:98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这是先师夏莲老讲《心经》时的一句宝贵开示..... 正
是画龙点晴。修行无论那一宗,都必须以般若为导引,才能直趋觉岸......(以一九八
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心经两种形式
玄奘大师承受本经的殊胜因缘
经题
经文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一、心经两种形式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
其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
作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大师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
七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罗
什两大师译本的不同,乃由于他们的简化,心经正宗分(即常见的心经)只二百多字,
首尾两部份所占的百分比数过大,为了重点突出,故删除未译。
现在把玄奘大师没有译出的部份,简单介绍于下:
甲、序分(证明分)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尔时婆伽...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空"和"断见"有什么区别呢?

这么说不清楚,可否解释一下
何谓 “初入胎” ?
什么东西 “初入胎” ?
大宝积经或某经,是否有解释“初入胎”是 精子卵子相合的情况呢?
或者大宝积经或某经,是否有解释“初入胎”是 某种”神识”入胎?
何谓身根、命根、意根 ?
大宝积经是否说明身根、命根、意根这些是什么意思?
六根,
眼根、耳根 不是属于肉体的一部分, 那是属于什么?
是否有人说过眼根、耳根不是?
为何独独”意根”例外?
这是很合理的,正常人的思维,不是哪个老师说的。
另,我看过佛陀说很多次 六根(包含意根),要调伏、守护、不放逸
没看过哪部经说要”灭除”它
(我是说整个砍掉、摘除或整个消灭意思。不知你说的”灭除”是不是这意思)
可否说说看 哪部经说要”灭除”它(六根,包含意根)
(我是说整个砍掉、摘除或整个消灭意思)
六根(包含意根),要调伏、守护、不放逸 的经文
可参考杂阿含 入处相应 入处诵 修多罗
里面有许多经文 是佛法修行的一个重要的方式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从六根的角度,是如下这样修练的
------- 六根触六尘后,内观缘起法,正思维无常...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入胎识与识阴六识

接下来谈的是缘觉的人无我智。缘觉主要观察十二因缘,进而断尽我见、我执、我
所执成为辟支佛而入无余涅槃。所谓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
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如是集成一大苦蕴。”(《毘婆尸佛经》卷一)但是要观察十二因缘前,一定要先观
察十因缘,否则容易堕入断灭空中,有无穷的过失存在。
有关十因缘的经文开示如下:【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
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
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
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
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
,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杂阿含经》卷十二)
解释如下:【我曾听到 世尊这样的开示:一时,佛在舍卫...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17
「名色缘 识,爱识缘名 色」,名色缘六处:「识食」缘未来世 六处生
「十二因缘」的提要句颂中,提到「名色缘六入」,在古老经说的义解是「名色缘识,
爱识缘名色,辗转缘生不息」为「识食」、「有结」,有「识食」、「有结」则缘「未
来世六根生」。若是贪爱不断,即有未来六根生;若是断贪欲,「识食」则断,不再有
后世的六根生。见《相应阿含》898,899经、《相应部》〈六处相应〉21经:
《相应阿含》898经:「若比丘于眼欲贪断,欲贪断者,是名眼已断、已知,断其根本
,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如眼,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相应阿含》899经:「若比丘眼生、住、成就显现,病住,老死显现,苦生;……如
是乃至意,亦如是说。若眼灭、息、没,病则息,老死则没,苦则灭;……乃至意,亦
如是说。」
《相应部》35.21 经:「诸比丘!眼之生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
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耳之生起……鼻之生起……舌之生起……身之生起……意之生
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诸比丘!眼之灭
尽、息止、消失者,此即诸病之止息、老死之消失、苦之灭...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18
「名色缘 识,爱识缘名 色」,名色缘六处:「识食」缘未来世 六处生
「十二因缘」的提要句颂中,提到「名色缘六入」,在古老经说的义解是「名色缘识,
爱识缘名色,辗转缘生不息」为「识食」、「有结」,有「识食」、「有结」则缘「未
来世六根生」。若是贪爱不断,即有未来六根生;若是断贪欲,「识食」则断,不再有
后世的六根生。见《相应阿含》898,899经、《相应部》〈六处相应〉21经:
《相应阿含》898经:「若比丘于眼欲贪断,欲贪断者,是名眼已断、已知,断其根本
,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如眼,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相应阿含》899经:「若比丘眼生、住、成就显现,病住,老死显现,苦生;……如
是乃至意,亦如是说。若眼灭、息、没,病则息,老死则没,苦则灭;……乃至意,亦
如是说。」
《相应部》35.21 经:「诸比丘!眼之生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
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耳之生起……鼻之生起……舌之生起……身之生起……意之生
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诸比丘!眼之灭
尽、息止、消失者,此即诸病之止息、老死之消失、苦之灭...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19
谢谢提点, 我也是初学佛法,说说我的观点,
--佛法的最终目的,是要明心见性,离苦,得大自在,修证涅槃。
不能同意更多, 没错!!
--修行者拜佛外在是动的, 内心是静的,为的是要"信心清静,则生实相"。
× 内心已经静了, 自然见得实相, 那你还求什么, 如果内心没有静, 你觉得仅仅
是求佛
有用吗?靠地还是修行, 不是吗?
--普通人求佛拜菩萨,是有福报的,参见了凡四训。甚至是一点清静愿力,也可以增加
福报。
× 我去求佛希望可以中乐透, 后有豪宅香车宝马美人, 我这样去求有福报吗?
应该是没有, 但是如果我求父母平安, 免祸消灾, 你可能会说这样是有福报的, 但是
如果你想着有福报了, 那也是心动了, 就是为自己了, 而且个人认为求父母平安,
免祸消灾,
归根结底还是为自己求, 为什么, 为自己心安理得, 看不得自己爱的人受痛苦,多
和自己的亲人
交流交流, 和气的说说心理话, 比求佛好一些, 个人愚见
当然, 我也没说不要求佛, 之时求佛不能是表面文章,如何求, 我也不知道
只不过我知道用我10年阳寿换我爱的人免入“地狱”, 这种求, 应该是没有效果的
--故事里讲的天人,要...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尘与六入--六尘虚幻
我们要接续上一集的节目,跟诸位观众继续来探讨有关“六尘与六入——六尘虚幻
”的相关法义。上次节目中我们有探讨意识所了别的六尘境界非常广泛,而且祂也只是
摄取自心所现的内六尘。有关这方面,我们再来作进一步的探讨。
我们先来看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中的开示:“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
”大意就是说:青黄赤白、乐音、噪音……等诸色相,其实都是自心之所幻现,犹如波
浪是由海水所幻现一般,全部都没有真实不坏之自体性。既然是自心所现,不同的众生
各有自己的六尘内相分,可见都是虚幻生灭因缘所生之法。那我们就可以透过这样的知
见作观察、作观行,因此就能够对于我们远离种种虚幻的五欲境界之贪染与执著,产生
莫大的帮助,这就是这个知见的重要之处。因为既然是自心所现,当然是虚幻变异而非
真实不坏之法,不应该错认而执著之。如果不了解这个道理,很容易沉迷于种种似真之
六尘境界,因而造作诸业,轮转生死。所以“内六入”与“外六入”的法义,可以让我
们从道理上面来了解自己所执取的六尘境之虚妄性。而在《楞伽经》中亦开示“显示因
”的道理,如果认为只要识阴现行即有觉想分别,识阴心中就能显示六尘,那这样... 阅读全帖
f**********r
发帖数: 3774
21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妖刀记 卷廿六 于愿接天
《妖刀记》卷廿六 于愿接天
第百廿六折 岂不同悔,共语今朝
第百廿七折 鳞翮之化,室迩人遥
第百廿八折 真龙一怒,上彻云表
第百廿九折 玉骨冰肌,谁从赭汗
第百三十折 子夜飞遁,鸿鹄鸣高
第百廿六折 岂不同悔,共语今朝
老人冷冷回望着,似乎一点也不意外。鬼先生从不寄望在老人面上看见错愕惊
慌,然而连一丝扬眉的凛然也无,仿佛他自认掷地有声的一击,于老人还不及那两
百多条贱命上心,着实令鬼先生有些泄气,不由咬了咬牙。
(你这是故作姿态呢,还是另有撒手未出?老匹夫!)
老人迎着他的注视,不闪不避,同样还以森冷的目光。
狐异门的武学讲究应变灵动、机巧百出,气势本非所长。鬼先生须一意凝聚杀
气,才得有这般凌厉,对视片刻,颅内被老人剑一般的视线扎得隐隐生疼,不觉心
惊,兽伏般的反扑之势为之一挫;心念电转间,忙不迭地觅起退路,不欲与老人硬
搏。
而此问原本便毋须回答。他试探的,不过是古木鸢的反应而已。
姑射背后有无势力、该与何人接头,乃至这帮人所图为何……在鬼先生看来已
是不言自明,他如有意,随时都能接上这条线。若无这等才智,笨到须来向古木鸢
讨个说法,也不会有人向他兜售保命符了。鬼先生非常清楚自己...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谁讲得好啊?

我的意思指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中断除欲界色界无色界贪爱,
是相对于一时的,e.g.坐禅时离五盖之类,但日常生活还是受贪爱影响
善护六根是很基本也很重要的修行方法,
也就是日常生活一举一动,六根接触六尘生六识时,就要开始注意
内观力(含定力)到一定程度,触、识那一剎那就可以很敏锐观察到
这时,无明缘行,或明,就决定了后续是否有不好的影响开始发威了。
触、识那一剎那是明 (明触),就不再贪爱
触、识那一剎那是受到以往业、习惯(行)影响(无明触),当然就往不好的方面走,直到
贪爱再发生。
其实四念处从e.g.身念处开始就要注意日常生活一举一动,看使否有贪爱色身的情况
当我们说要检查贪爱是否发生,那一定是六触开始
检查对 色的贪爱 声的贪爱 香的贪爱 ….
若内观力很强,更进一步是六触之后,剎那生起的每个心念就开始检查是否无明缘行
像七处三观等经文都常提到要在六入处就要注意
无论怎么修,都会检视日常生活一举一动一思一念。
一般人都常说 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
因为最终不是只在e.g.坐禅时,一时的高境界,而是日常生活一举一动都要这么高,断
除贪爱
理论上,日常生活一举一动都要这么修行。 但很难,...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谁讲得好啊?

我的意思指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中断除欲界色界无色界贪爱,
是相对于一时的,e.g.坐禅时离五盖之类,但日常生活还是受贪爱影响
善护六根是很基本也很重要的修行方法,
也就是日常生活一举一动,六根接触六尘生六识时,就要开始注意
内观力(含定力)到一定程度,触、识那一剎那就可以很敏锐观察到
这时,无明缘行,或明,就决定了后续是否有不好的影响开始发威了。
触、识那一剎那是明 (明触),就不再贪爱
触、识那一剎那是受到以往业、习惯(行)影响(无明触),当然就往不好的方面走,直到
贪爱再发生。
其实四念处从e.g.身念处开始就要注意日常生活一举一动,看使否有贪爱色身的情况
当我们说要检查贪爱是否发生,那一定是六触开始
检查对 色的贪爱 声的贪爱 香的贪爱 ….
若内观力很强,更进一步是六触之后,剎那生起的每个心念就开始检查是否无明缘行
像七处三观等经文都常提到要在六入处就要注意
无论怎么修,都会检视日常生活一举一动一思一念。
一般人都常说 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
因为最终不是只在e.g.坐禅时,一时的高境界,而是日常生活一举一动都要这么高,断
除贪爱
理论上,日常生活一举一动都要这么修行。 但很难,...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4
发信人: goldwater (金水),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绞尽脑汁我终于悟出来 -- 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Dec 15 21:54:00 2014, 美东)
再看一次你说的,”我看到,和我执着于我所看到的东西,哪个会造成因缘和合?”
我觉得你的问题有点怪
“我看到” “我执着于我所看到的东西” 应该都属于因缘和合,而不是造成因缘和
合。
我是如下这样看待 不一定对 仅供参考
“我看到” 是 眼触
然后 事情是这样
“触” 当然是外界的因缘和合 可有何重要? 一会见到这 一会见到那
这时 我是认为不重要。没多介意
“触”之后呢? 会有苦受乐受,看到俊男美女心里就舒服,看到丑的有些不舒服
“受”也是因缘和合
….这有点问题了………好 再说 我也先不管他们
(有”触”也未必有”受”,还要有”缘”,缘起)
苦受乐受之后呢? 会有喜欢乐受,喜欢俊男美女。 排斥苦受,不喜欢丑的。
坚持如此,总是如此
...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么是十二因缘
(杂阿含经-第298经)
何缘起法法说。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缘起
法法说
云何义说。谓缘无明行者。彼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
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
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
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
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闇.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缘无明行者。云何为行。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缘行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
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缘识名色者。云何名。谓四
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此色及
前所说名是为名色。缘名色六入处者。云何为六入处。谓六内入处。眼入处.耳入处.
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缘六入处触者。云何为触。谓六触身。眼触身.耳
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缘触受者。云何为受。谓三受。苦受.乐受
.不苦不乐受。缘受爱者。彼云何为爱。谓三爱。欲爱.色爱...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涅盘与净土
空与涅磐的问题,我在这个帖子里说的较多: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Wisdom/31633945.html
关于有余、无余,在杂阿含经第249经中的解释: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诣尊者舍利弗所。语尊者舍
利弗。欲有所问。宁有闲暇为解说不 舍利弗言。随仁所问。知者当答 尊者阿难问尊者
舍利弗。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更有余不 尊者舍利弗语阿难言。莫作此问。
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更有余不 阿难又问尊者舍利弗。六触入处尽。离欲.
灭.息没已。无有余耶 尊者舍利弗答阿难言。亦复不应作如是问。六触入处尽。离欲.
灭.息没已。无有余耶 阿难复问尊者舍利弗。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余无
余.非有余非无余耶 尊者舍利弗答阿难言。此亦不应作如此问。六触入处尽。离欲.灭
.息没已。有余无余.非有余非无余耶 尊者阿难又问舍利弗。如尊者所说。六触入处尽
。离欲.灭.息没已。有亦不应说。无亦不应说。有无亦不应说。非有非无亦不应说。
此语有何义 尊者舍利弗语尊者阿难。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余耶。此则虚
言。无...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7
☆─────────────────────────────────────☆
stonebench (stonebench) 于 (Fri Aug 12 11:13:16 2011, 美东) 提到:
大念住经:
。。。。。。(7)於是他持续地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持续地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
时持续地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
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
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
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石记:
依经,在断除烦恼之前,要观察。超越执著之后,还是只有觉照。
问题:
超越执著之前的“观察”与“如实知道”跟超越执著之后的“了知与觉照”是一样的吗
?是同一种觉照吗?
☆─────────────────────────────────────☆
cpath (秋十三) 于 (Fri Aug 12 11:28:55 2011, 美东) 提到:
☆────────────────────────────────...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缘起法,法说、义说
杂阿含二九八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缘起法,法说、义说。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
缘起法法说?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缘起法
法说。云何义说?谓缘无明行者,彼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
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
、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
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闇、无明、大冥,是名无明。缘无明行者,
云何为行?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缘行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身,
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缘识名色者,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
、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此色及前所说名,是
为名色。缘名色六入处者,云何为六入处?谓六内入处∶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
入处,身入处,意入处。缘六入处触者,云何为触?谓六触身∶眼触身,耳触身,鼻触
身,舌触
s********h
发帖数: 938
29
(六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
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比丘。若沙门.婆罗门计有我。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计
有我。何等为五。诸沙门.婆罗门于色见是我.异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识。见
是我.异我.相在。如是愚痴无闻凡夫。计我.无明.分别如是观。不离我所。不离我
所者。入于诸根。入于诸根已。而生于触。六触入所触。愚痴无闻凡夫生苦乐。从是生
此等及余。谓六触身。云何为六。谓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比丘。有
意界.法界.无明界。无明触所触。愚痴无闻凡夫言有.言无.言有无.言非有非无.
言我最胜.言我相似。我知.我见。复次。比丘。多闻圣弟子住六触入处。而能厌离无
明。能生于明。彼于无明离欲而生于明。不有.不无.非有无.非不有无.非有我胜.
非有我劣.非有我相似。我知.我见。作如是知.如是见已。所起前无明触灭。后明触
集起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祝好!
s********h
发帖数: 938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请教一个大念住经的问题
(六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
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比丘。若沙门.婆罗门计有我。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计
有我。何等为五。诸沙门.婆罗门于色见是我.异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识。见
是我.异我.相在。如是愚痴无闻凡夫。计我.无明.分别如是观。不离我所。不离我
所者。入于诸根。入于诸根已。而生于触。六触入所触。愚痴无闻凡夫生苦乐。从是生
此等及余。谓六触身。云何为六。谓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比丘。有
意界.法界.无明界。无明触所触。愚痴无闻凡夫言有.言无.言有无.言非有非无.
言我最胜.言我相似。我知.我见。复次。比丘。多闻圣弟子住六触入处。而能厌离无
明。能生于明。彼于无明离欲而生于明。不有.不无.非有无.非不有无.非有我胜.
非有我劣.非有我相似。我知.我见。作如是知.如是见已。所起前无明触灭。后明触
集起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祝好!
Y**u
发帖数: 5466
31
☆─────────────────────────────────────☆
stonebench (stonebench) 于 (Fri Aug 12 11:06:22 2011, 美东) 提到:
runsun 的看法我大概了解了一点儿:涅槃与我们的根尘世界不一不异,不离不合,不
相在。而且无余涅槃是一种“无为”状态,不会起意干涉我们这个世界;起意,是神我
特征。(大致印象如此,如果不对,请runsun纠正)
请问修习南传的师兄,这个看法是南传公认的吗?
这个涅槃的状态存在吗?
当凡夫流转于无明时,涅槃转还不是不转?或者说,某人五蕴未熄时,佛的涅槃境界对
此人有还是没有?
☆─────────────────────────────────────☆
runsun (runsun) 于 (Sun Aug 14 01:56:26 2011, 美东) 提到:
☆─────────────────────────────────────☆
runsun (runsun) 于 (Sun Aug 14 02:05:55 2011, 美东) 提到:
“人五蕴未熄时...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8.htm
杂阿含298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我今当说缘起法,法说、义说,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缘起法法说?
......
缘名色六入处者,云何为六入处?谓六内入处∶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
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缘六入处触者,云何为触?谓六触身∶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
、意触身。
缘触受者,云何为受?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缘受爱者,彼云何为爱?谓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缘爱取者,云何为取?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相应部12相应2经/分别经
世尊这么说∶
「而,比丘们!什么是缘起呢?
......
而,比丘们!什么是取?有这四种取∶欲取、见取、戒禁取、[真]我论取,比丘们
!这被称为取。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6/yinshun36-03.html
依彼而转者,谓于诸谛未得现观,为得现观,依彼胜解俱行极善串习正见而转。由彼遍知者,谓依随顺现观正见,于三事我执萨迦耶见,及彼随眠,断、常两见所...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33
什麼是无明。
在佛法中,无明这个名词常常听到,例如 佛陀在《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有这样说:
「无明普於一切烦恼杂染、诸业杂染、诸生杂染,能作因缘根本依处。」(《分别缘起
初胜法门经》卷一)可见,佛教中认為,无明是一切贪瞋痴等烦恼、因為烦恼所造身口
意业,以及因為烦恼业而受报在三界出生、受苦等种种杂染法的根本原因。
那什麼是无明呢?我们来举因缘法為例,佛陀在《缘起经》中对於弟子有这样的开示:
【佛言:「云何名『缘起初』?谓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
,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
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是名為纯大苦蕴集,如是名為『缘起初』义。」】(《缘起经
》)
意思是说,什麼是「缘起初」说的道理呢?是说依於这个有,所以才会有那个有;这个
法出生了的缘故,所以才会有那个法跟著出生。也就是无明缘於行,行又缘於六识,六
识缘於受想行及色阴,受想行及色阴又缘於六入处,六入处缘於触,触缘於受,受缘於
爱,爱缘於取,取缘於有,有缘於生,生缘於老死,有了老死,所以就生起了愁嘆悲苦
的忧恼,所谓的纯大苦蕴集,这就是缘起之初的道理。这是大... 阅读全帖
x****s
发帖数: 356
34
来自主题: MusicPlayer版 - 怎样读写文本六线谱
什么是文本六线谱?
文本六线谱是在计算机上用ASCII码的形式记录吉他曲谱的方法。它
是在Internet这种特殊的传播媒体上发展起来的。以图象格式存在的
正规曲谱制作起来比较麻烦,而且对于某些不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还
存在浏览上的限制。而文本六线谱是由文本字符和数字写成,任何计
算机都可浏览下载,更方便互联网上吉他爱好者的相互交流。尽管没
有正规的曲谱看上去完美,但文本六线谱的歌曲资源实在是太多了,
现在几乎所有提供吉他曲谱的网站都在使用文本六线谱,可以说你想
要找什么歌的吉他谱,都可以在网上找到。
文本六线谱能表现什么?
文本六线谱能告诉你应该弹哪些音,也就是音发自吉他上的哪根弦,
哪个品位。
文本六线谱还能告诉你哪些地方需要使用打弦、拉弦、推弦、滑弦、
泛音和颤音等技巧。
文本六线谱还能告诉你这首歌使用的是什么调弦方法,如果没有专门
指出,则默认的是吉他的标准调弦。如果需要使用品夹,文本六线谱
也会标出。
文本六线谱还能告诉你歌曲的节奏,音符的长短。
但音符的准确时值,文本六线谱却无法表现,所以我们就来看看下面
文本六线谱不能表现什么?
文本六线谱通常不能够准确的表现音符的时值,所...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请教 SeeU法友两个问题
印顺法师『空之探究』详细讨论这个问题。我略谈一些。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0/yinshun30-00.html
「阿含」的空,是重于修行的解脱道。「般若」的空,是体悟的「深奥义」。「龙树」的空,是『般若经』的假名、空性,与『阿含经』缘起、中道的统一。
空与心解脱
『相应部』(三五)「六处相应」(南传一五·八七──八八)说∶
「阿难!眼,我我所空;色,我我所空;眼识,我我所空;眼触,我我所空;眼触因缘所生受,若苦若乐若非苦非乐,我我所空。……意触因缘所生受,若乐若苦若非苦非乐,我我所空。阿难!我我所空故,名空世间」。
世间,佛约眼等内六处,色等六外处,六识,六触,六受说。这些,都是可破坏的,破坏法所以名为世间。六处等我我所空,名为空世间。以无我我所为空,是空三昧的一般意义。
『相应部』的「质多相应」,说到了四种心解脱──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杂阿含经』作四种心三昧)。四种心解脱,名字不同,意义当然也不同了。但都是心解脱,也就可说文异义同。约意义不同说,空心解脱sun~n~ata^-cetovimutt...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么是十二因缘
(分段经文)
无明: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
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
.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
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闇.无明
.大冥。
行: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
识: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缘识名色者。
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
。此色及前所说名是为名色。
六入处:谓六内入处。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触:谓六触身。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受: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爱:谓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取: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
生: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
名为生。
老死: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柱杖而行。身体黧黑
... 阅读全帖
j*******x
发帖数: 24
37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第二十六集
第二十六集
第一章
一股暗黑色的铁流涌入大雪覆盖的三川口。镶着蹄铁的马蹄溅开积雪,捧日
第六军骑兵潮水般驰骋而来。冲在最前方的是骁骑营的军士,他们卸去甲胄,轻
骑突进,在距离溪水还有五十步的位置便张开角弓,箭矢雨点般朝敌寇射去。
沿溪守御的雇佣兵分成两列,敖润带着数十名雇佣兵守在溪后,他挥舞长刀
劈开几枝箭矢,然后反手摘下铁弓,展臂挽成满月,瞄也不瞄便将最前面一名骑
手射下马来。佣兵们发出一片欢呼,弓手纷纷张弓搭箭,还有几名擅长甩石的汉
子则用皮绳兜起石块,在头顶甩了几个圈子,接着奋力甩出。
矢石交错,双方各有损伤,但骁骑营射来的箭矢无论数量还是力道都远远超
过佣兵,这一轮较量无疑是雪隼团吃了亏。
很快骁骑营距离溪水只剩下十几步,佣兵的暗器开始出手,第一轮的飞蝗石
和袖箭不约而同打向骁骑营的坐骑,尤其是马匹的眼睛。最前面六七匹战马嘶鸣
着栽倒在地,将马背上的骑手抛开。
第六军两千骑兵作为捧日军的精锐,奉命出击,却被对手引得大兜圈子,折
腾半日也没能好好打上一场,全军上下都憋着一口气。这会儿与中军大军只隔着
两道溪流,一个冲锋就能将敌寇灭掉,士气高涨。面对射来的飞石、暗器,骁骑
营毫无惧...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4369
38
原始佛法的如來禪--第01講(A):雜阿含1170、250、215經(卓榮德老師講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底什么才是2500年前佛陀真正的禅法。对禅修的方法偶们该如何建立起真正的正见,
怎么样在生活上面修行如来禅?
如来禅没有疏离六根经验,六根经验就是偶们的生命经验。在六根触境的当下里头,看
到什么想到什么怎么样去对待,其实这个就是在禅修。
如来禅并不是找一个僻静的空间摄心专注,把处境挡掉,心固定在某个所缘上面,以为
这个就是禅修。这个虽然是定安止力量的培育,稳定洞察力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执取
这个就是禅修的话,那结果就是会造成跟实际的生活脱节,不适应其生活的境界,对其
产生排斥,在生活上就更没有耐心更没有穿透力,继而产生很多不必要的苦难和对抗。
佛陀本身内在是很慈柔的,但是生命活动力非常强,生命中有非常勇见而不止息的特质,
而不是一个闭锁的状态。所以真正的原始佛法的修行,它并不是在避世,而是借由对于
实相的领悟去穿透世间而不被世间所障碍。
所以2500年前佛陀讲的不是概念...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顺法师的「六识论」思想
印顺法师的「六识论」思想
关於佛法是六识、七识或是八识,在佛教界一直是一个讨论的议题,我们今天将藉由印
顺法师所主张的「六识论」,来讨论佛法中所讲的,有情眾生的心中,到底是有六个识
、七个识还是八个识。
印顺法师在他的《佛法概论》第八章「佛法的心理观」中说:「佛教后期,发展為七识
说,八识说,九识说。佛的区别识类,本以六根為主要根据,唯有眼等六根,那裡会有
七识、八识?大乘学者所说的第七识、第八识,都不过是意识的细分。…意识又向内而
执取根身。这向内而执取根身的,即等於一般所说的阿陀那识。此意识為本的意识,应
為从意而生的意识,不只是六识中的意识。」又说:「从有情為本的立埸说,有情為六
处和合的存在,意处為身心交感、认识活动的源泉。意根与身根的交感,即有情身心的
统一。佛说『依意生识』,应以与根身相依存的『意』為根源。…意与这身根相应而生
起的觉了,或触对外境,从意起身识;或执取身根,执取身心自体,从意生(细)意识
,这二者,无论如何微昧,微昧到不易理会,但是一切有情所必具的。此(细)意识為
『名色缘识,识缘名色』的有取识,即与极微细的我见、我爱、我慢相应的染识。像人
类,意根与根身相... 阅读全帖
s**o
发帖数: 114
40
人的权利的复苏是它最重要的主题。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人类历史上也只有一场
革命可以跟她比拟,那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 重建人性的微循环 从价值层面重建社会
围观和微观,可能是本年度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从围观到微观,可能是本年度中国社
会最重要的演变趋势。
这里的微观不是名词,是动词。微者,普通也,日常也。微观即泛指普通人的围观和参
与。
中国启蒙百年,走向共和百年,但是江山依旧,共和仍然是奋斗目标。其中最根本的原
因,在我看来,是共和,民主,宪政的理念虽然在精英圈中早已经烂熟,但始终不能突
破小众层面,始终只是小众之间的同质对话,同义反复。共和,民主,宪政,它们本来
不只是理念,更应该是生活方式,最大多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但是百年以来,这
些现代理念始终不能完成两个转换,即从理念到日常生活方式的转换,从小众话语到大
众话语的转换。仿佛海市蜃楼,固然万般华美千般绚烂,但始终接不上地气,与最大多
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无缘。其曲高和寡,无力影响现实轨道,也就是逻辑的必然。
电影《让子弹飞》里,与坐寇黄四郎势不两立的假县长张麻子,想尽办法动员群众跟他
们一起去攻打黄四郎的大本营。给群众发钱无... 阅读全帖
S**C
发帖数: 2964
41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六朝云龙吟 第十六集
1
阴暗的天际乌云密布,暗红的闪电在云层中穿梭。天穹伤口般的裂隙间,不
时有零星的火山砾石带着火焰缓慢掉落,宛如一片片燃烧的羽毛。
乌云越来越浓,仿佛压在高架桥上。一阵狂风掠过,暴雨倾盆而至。一道巨
大的闪电贴着桥身射下,蜿蜒的光芒纵贯天地,映出风中纷乱而密集的雨滴。整
个世界都仿佛被狂风和暴雨充斥。
硕大的雨点坠落下来,在玻璃上溅起漫空水花。程宗扬靠在宽大而柔软的座
椅上,小紫蜷着身偎依在他怀中,发出柔细而均匀的呼吸声。外面狂风呼啸,暴
雨滂沱,车厢内仿佛另外一个世界,干燥,温暖而又宁静,充满温馨的气息。
又一道闪电落下,沉闷的雷声仿佛从车顶滚过。程宗扬从睡梦中醒来,手臂
微微一动,又连忙停住。他看着小紫宁静的睡容,一根一根数着她弯长的睫毛,
丝毫不觉得厌倦。
雷声不断响起,程宗扬忽然想起莫如霖还在后备厢里,不由心下一惊,这么
久不会把那家伙给闷死吧?
程宗扬动了下手臂,右臂仍然又困又麻,沉甸甸地举不起来,只好用左手抱
起小紫,轻轻放到一边。
和庞大的车身一样,汽车的后备厢也极为宽大,里面似乎有通风设置,莫如
霖在里面不但没有闷死,反而鼾声如雷,睡得正熟。这位黑道枭雄半张着嘴巴,
口...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42
☆─────────────────────────────────────☆
runsun (runsun) 于 (Thu Dec 2 01:19:37 2010, 美东) 提到:
无我法门是佛教中重要的教义,被列为三法印之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
。在佛教中,判断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三法印来衡量。若是与三法印相违,即使是佛
亲口所说,也不是了义之法;反之,若能契合三法印,即使不是佛陀所说,也可认为是
纯正的佛法。因此,对于学佛者来说,正确地把握三法印的含义,对整个修行来说是极
为关键的。本文将通过对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的考察,来探讨佛教无我法门
的内涵。
一、佛陀提出无我法门的思想背景
在佛陀出现的时代,印度的思想界极为活跃,各种宗教团体和哲学学派林立,在佛
典中有九十六种外道的记载。这些不同的学派和宗教团体各自提出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的
看法。《阿含经》中佛陀曾把当时思想界关于“我”的认识总结归纳为三大类:
其第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而无能知命终后事)者,名曰断见;彼第
二师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则是常见;彼第三师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中“空”的含义

再用合手声喻经证实一下我的看法
这里,比丘一开始就思维”我”是甚么,佛陀则不谈概念上的”我”
而做分解,常与无常,实在与不实在(空)
用这两个破”我”的概念
而四念处,由身、受、心、法 观察五蕴与因缘法
则做另一个分解,把”我”分解为 色受想行识,一个一个破解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73.htm
杂阿含273经[正闻本396经/佛光本272经]
(入处相应/六入处诵/修多罗)(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独静思惟:
「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等是我?我何所住?」
从禅觉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独一静处,作是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法是我?我于何住?
』」
佛告比丘:
「今当为汝说于二法,谛听!善思!云何为二?
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
比丘!若有说言:『沙门瞿昙所说二法,此非为二,我今舍此更立二法。』彼但有
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缘眼、色,生眼识。
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内,是因缘,是坚,是受,是... 阅读全帖
q****u
发帖数: 1421
44
来自主题: _PathOfQingWu版 - 楞严经(卷六)
卷六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
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
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
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
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
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
入诸国土。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
。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
其解脱。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
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
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
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
。而为...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陀的正遍知
佛陀的「正遍知」也翻成「等正觉」。原始佛法的意义,可参考《清净道论》与《杂阿含经》。
《清净道论》:
(等正觉者) 由于自己正觉一切法,故称「等正觉者」。即是说他是一切法的正觉者,应该通达的诸法业已通达觉悟,应该遍知的诸(苦)法业已遍知,应断的诸(集)法业已断绝,应证的诸(灭)法业已证得,应修的诸(道)法业已修习。所以说∶
应知的我已知,
应修的我已修,
应断的我已断,
所以婆罗门呀,我是觉者。
亦即眼是苦谛,由于他的根本原因而生起的过去的爱为集谛,(苦与集)两者的不存在为灭谛,知灭的行道为道谛,如是举其四谛的每一句,亦得由自己正觉一切法。于耳、鼻、舌、身、意(内六处)也是同样的。如是对色等的(外)六处,眼识等的六识身,眼触等的六触,眼触等所生的六受,色想等的六想,色思等
的六思,色爱等的六爱身,色寻等的六寻,色伺等的六伺,色蕴等的五蕴,十遍,十随念,膨胀想等十不净想,发等三十二行相,十二处,十八界,欲有等的九有,初禅等的四禅,修慈等的四无量,四无色定,逆观老死等的缘起支,顺观无明等的缘起支,亦当以同样的方法解说。这里举一句来说∶「老死是苦谛,生为集谛,两者的出离为灭谛,知灭... 阅读全帖
k****g
发帖数: 621
46
据ESPN报道,迈阿密热火在昨天的比赛中输给印第安纳步行者,这也意味着双方将进
行抢七大战。而热火若要赢球,那么德维恩-韦德和克里斯-波什必须有更多的触球机
会。
热火在东部决赛第六战不敌步行者,双方必须进行抢七大战。但热火之所以输球
,韦德和波什合计19投只有4中,只得到15分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这也是韦德
和波什本赛季无论常规赛还是季后赛中表现最差的一场。
不过出现这样的情况,与韦德和波什目前戏份大减也有关系。至少在进攻端,韦
德和波什的戏份已经有明显的削弱。韦德在这个系列赛,场均有53次触球机会,但在
第六战,他只触球25次;波什在本次系列赛场均有27.6次触球机会,但在第六战,他
只触球19次。这是韦德和波什在本次系列赛触球最少的一场比赛,而韦德在赛后也指
出了这个问题。
“我们必须做好一件事,就是让我和克里斯在正常比赛里获得我们应有的机会来
确保成功,”韦德说,“我们必须被看作是一支完整的团队。”
这些话似乎暗示着勒布朗-詹姆斯已经把过多的东西扛在自己的肩膀上了。
“我们有些个别的家伙想要打得更好,”韦德说,“但是在更衣室外,我们必须
尽力互相帮助,而不是留下大伙...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7
身 见
/明法比丘
身见(sakkaya-ditthi),或译为萨迦耶见、我见。sa 是“有”、“虚伪”、“移转
”之义;kaya 意译作“身”,聚集之义;ditthi是“见”、“邪见”之意。故萨迦耶见
译作“有身见”,即于五蕴和合之身,执著「我”及“我所”等妄见,“我见”即一般
人所说的灵魂或轮回的主体。
《杂阿含经》63经世尊告诸比丘:“…比丘!若沙门、婆罗门计有我,一切皆于此
五受阴计有我。何等为五?诸沙门、婆罗门,于色见是我,异我(我所),相在(色在我中
、我在色中);如是受、想、行、识,见是我,异我,相在。如是愚痴无闻凡夫计我,无
明分别。如是观,不离我所,不离我所者入于诸根,入于诸根已而生于触;六触入所触
,愚痴无闻凡夫,生苦、乐,从是生此等及余,谓六触身(眼、耳、鼻、舌、身、意触入
处)。…”由本经所示,由我(见)→我所→六根→六(无明)触→言有(常见),无(断见),
有.无,非有.非无;我最胜(胜过别人的傲慢),(我劣[自卑],)我相似(与人等同之我慢
);我知,我见。若住于六(明)触入处,而能厌离无明,能生于明。因此,若破除我见(
身见),则能破除邪见,而我慢、烦恼
r****n
发帖数: 8253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含经》中的无我观zt
无我法门是佛教中重要的教义,被列为三法印之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
。在佛教中,判断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三法印来衡量。若是与三法印相违,即使是佛
亲口所说,也不是了义之法;反之,若能契合三法印,即使不是佛陀所说,也可认为是
纯正的佛法。因此,对于学佛者来说,正确地把握三法印的含义,对整个修行来说是极
为关键的。本文将通过对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的考察,来探讨佛教无我法门
的内涵。
一、佛陀提出无我法门的思想背景
在佛陀出现的时代,印度的思想界极为活跃,各种宗教团体和哲学学派林立,在佛
典中有九十六种外道的记载。这些不同的学派和宗教团体各自提出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的
看法。《阿含经》中佛陀曾把当时思想界关于“我”的认识总结归纳为三大类:
其第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而无能知命终后事)者,名曰断见;彼第
二师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则是常见;彼第三师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
命终之后亦不见我,是则如来、应、等正觉说,现法爱断、离欲、灭尽、涅磐。(杂阿
含105经)
佛陀在这里所说的第一师相当于现在的唯物论者,他们认为现在活着的就是“我”
,死后一切消散,“我”也不...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9

大哉问 你等于在问,佛法说甚么,清净道论说甚么
说最多的 断无明 断贪爱
我自己综合起来看,大方向是 :
1正见正思惟为基础,观无常、无我(非我 不异我 不相在)
正思惟无常、无我。 断无明
2正见正思惟为基础,味 患 离。
正思惟味 患 离。 断贪爱
目前 我个人认为 不一定正确
最重要的是以正见、正思惟 严守六根六触,不放逸,
直到阿罗汉
阿罗汉就是随时六根六触,不放逸,随时都已经正见正思惟,不会退还。
保持正见很难喔
理解比较容易。 当遇到事情的时候,正见快速升起严密防守,很难很难
我们都知道人会死,都知道无常无我,
可当亲人过世,正见却无法升起,以致于悲伤空虚。
只要漏了一剎那,让邪见(我见)入侵,你就会悲伤空虚。
若能 六根六触时保持正见,则是智。
总是一步一步,随着观察越细 越严密,随着正见正思惟力度越强
逐渐,智,越来越多,越来越强,越来越明。
总的说,就是这样。
首先要观察得到,观察不到,就防范不到,没用。
所以内观要很细,观察每一个很细的时间的身心变化,
观察无常现象(包含不连续、变异),观察集灭现象(苦的形成过程),
随顺观随顺觉。
其次,... 阅读全帖
f*1
发帖数: 837
50
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e75057f284eba8ebc91a89f8.html
发球和接发球,是打好乒乓球的首要技术。不论是发方还是接方,都是第一板球。如果
头一板球处理不好,你的其它技术再好也就不能充分发挥。所以,练好发球和接发球,
是每个乒乓球爱好者的重中之重。下面,讲讲如何去接球。
接球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十六种:搓、托、推、吸、摆、拱、切、撇、挑、
吊、带、撕、敲、拉、冲、打等等,还有一些由此演变出来的接球,在这里我就不一一
介绍了。
方法/步骤
1. 搓接
所谓搓接,一般多用于接短球,不提倡长球用搓接,这是中国运动员技术打法的独到之
处。搓球的动作小,出手快,隐蔽性强。其技术动作:就是拍面后倾,根据球的旋转强
度,向前、向下击球。这虽然是一种最原始的接发球的方法,但也是最基本的技术之一
。要练好搓球,也是要下一番功夫的。搓接的力量主要是来自小臂、手腕、手指三个部
位,用其合力搓出不同的变化,而且又能把球搓得很低,控制住对方。能做到这一点,
关键在于三个部位能自然放松,手腕放松是核心。放松了才能控制住球,达到随心所欲
。在...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