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切韵
1 2 3 4 5 6 7 8 9 下页 末页 (共9页)
w*******g
发帖数: 797
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蝶恋花·答李淑一韵部韵脚
第四部
平声 【六鱼】【七虞】通用
【六鱼】鱼余书初庐虚疏居如渠车[jū]舒除锄舆裾蔬闾墟徐驴渔胥梳储予[yú,我也
。]蕖诸欤嘘躇蜍摅琚旟祛玙樗猪蘧狙菹歔趄[jū]誉[动词]篨蛆与[yú,同欤。]袪潴
畲纾榈淤胪疽妤鶋苴[jū]帤雎蒢沮①且[jū]茹铻据[jū,拮据。]砠魖璩涂②綀磲箊
畬[yú]挐鴽袽滁屠③醵呿籧[qú]驉伃䃴䈝舁藷龉谞苎瘀摴鴡腒蝑藘阹槠
蒘蝫蜛橥蕠淭鵌艅狳楈崌匷憈椐雓俆於鉏洳[音如。水名,在南郡。]衙④鐻⑤筎瑹稌筡
伹唹疋[shū]岨揟侞劯曥桇櫖嬩籅涺硢蒣蕏耝紶螶蚷鱋鮽邚鵨抾飷坥偦鷠麆璷娪捓謯藇
[xū,又以诸切,音余。芞藇,香草。]捈豦郚豠捒魼爈湑[xū]
注:
①沮:古水名。在今陕西省。《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子余切,音
苴。水名。《说文》:水出汉中房陵,东入江。《水经》:“沮水出东汶阳郡沮阳县。
”又《前汉•地理志》:“武都郡沮县沮水,出东狼谷。”《水经注》:沔水一
名沮水。又漆沮,二水名。《书•禹贡》:“漆沮既从。”《诗•大雅&#
8226;緜》:“自土沮漆。”《水经》:“漆... 阅读全帖
x*****u
发帖数: 3419
2
从洪武正韵在明诗中的冷遇论新韵之必不可行
明太祖恢复中华以后,曾颁布《洪武正韵》作为国家读书音的标准,希望能成为文人诗
歌用韵的标准,可惜,尽管洪武正韵与明初的读书音相合[1],明代文人还是沿用平水
韵作为诗赋的标准用韵,洪武正韵处于边缘地位[2]。从洪武正韵推行的情况我们可以
看出:切韵音系才是汉字文化圈内统一的标准,她是超越时代、地域的,任何反切韵的
举动,在历史的大潮流面前,都是螳臂当车。当代某些人鼓吹的所谓“新韵”,所谓“
改革”,乃至自己“编纂”韵书的可笑行径,必然为历史所抛弃。
明朝科举以八股文取士,不需要韵书,因此,洪武正韵尽管是官方法定的标准韵,但诗
歌写作具体用什么韵,还是由文人自主选择的。这种情形与今天的新韵地位很相似。在
明朝初年,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推广,洪武正韵一度为许多文人采用,考诸明初的诗集,
如袁凯《海叟集》、陈樵《鹿皮子集》等诗集的用韵,多是依照洪武正韵。但随着明初
高压统治的结束,宣德皇帝以后的明朝政治上越来越开明,文人的环境也越趋宽松,于
是平水韵就迅速复苏并完全压制了洪武正韵。中晚明的诗人们指责明初一些按洪武正韵
的诗为出韵,甚至在选编明初诗歌入集时
a*********7
发帖数: 30080
3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问个关于古韵今韵的问题
发信人: airdragon77 (QTMDAQ),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Re: 重申一下我的诗歌观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12 09:36:08 2010, 美东)
有个问题我一直很疑惑:
虽然我们能查到平水韵洪武正韵什么的,可是现在读音已经变了,你就算按XX韵填了
词写了诗,写完了一读,还是用的新音;那不就不合格律了么?
河马、罗德尼一众高人,来帮着解答一下?

。这是诚实。
头偶: 尔出律)。没有关系。广韵切韵平水韵洪武正韵中华新韵,你爱用哪个用哪个。
没在本版遇到过。
w*******g
发帖数: 797
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蝶恋花·答李淑一韵部韵脚
第十二部
平声 【十一尤】独用
【十一尤】尤秋游流头愁楼州休舟留忧求侯浮洲丘幽牛收谋悠羞裘酬由钩修周鸥俦不①
投柔筹稠优沟囚畴尤瓯旒讴雠眸猷搜飕虬仇刘遒瘳邮球辀鸠陬侔矛油偷抽楸缪[móu,
绸缪。]沤[ōu,水泡,名词。]喉邱啾骝犹飗湫篘貅猴毬锼驺榴耰篝邹蝣篌牟髅鍪疣酋
脩呦否[fǒu,与有韵“否”通。]麰璆裯勾[gōu]樛莸韝斿彪鞲鯈娄攸蜉媮[tōu]咻帱
[chóu]鹠罘嚘缑遛[liú]蟊紬[chōu chóu]糇诹庥鰌兜欧鳅齁逑揪搂[lōu]褠裒蒐涪
绸[chóu]詶啁[zhōu]廋愀蛑售溲瘤赒鞦刍[音鄒。]桴赇艘骰阄蝥揫泅槱吺[dōu]崷揉
漱[音鎪。]輶诌镠㡚丢髹搊鲰飂琉滮句[gōu]菆[zōu]飍抔鍮鍭睺窭②䐹
騪繇抠蝼浏蒌鼽鹙惆馐盩侜摎[jiū liú]掫[zōu zhōu chōu]烰[fú]瘊秞膢怄堥莤
[yóu]觓頄调[zhōu]区[ōu]锫唒羺㬋枹呕[ǒu]偻[lǚ]喽篓蝤赳耧篼颩踌妞泵
瓿蟉诪硫蚰絿彄蚯鞧浟[yōu]蓲[qiū]犨牏鸺慺鞣厹[róu qiú]麀芣艛髟怮[yōu]鯸
鴾醧龟[qiū]鸼俅峳恈鏂銗鄹鎏棷[z... 阅读全帖
p****e
发帖数: 350
5
唐宋音的韵书存世吗?
历代汉朝代音韵有典籍如下:
[编辑本段]
隋代
《切韵》系韵书 隋代陆法言《切韵》是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又是后世传统韵
书演变的基础,是韵书史上划时代的著述。原书没有流传下来。现在可以看到的只是敦
煌出土的唐人抄本《切韵》原书(传写本)的片断和一些增订本(见《切韵》音)。
[编辑本段]
唐代
《唐韵》 这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唐代孙勉作,时间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
(732)之后。因为它定名为《唐韵》,曾献给朝廷,所以虽是私人著述,却带有官书性
质,比起较它早出的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还更著名。
[编辑本段]
宋代
《广韵》《集韵》《礼部韵略》等
全名《大宋重修广韵》,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陈彭年等人奉诏根据前代韵
书修订成的一部韵书。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官修的韵书。由于《广韵》继承了《切韵》
、《唐韵》的音系,是汉魏以来集大成的韵书,所以对研究古音有重要的作用。
《广韵》共5卷,计206韵,包括平声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
去声60韵,入声34韵。每一个声调中的每一个韵部和其他声调中相应的韵部,有一定的
搭配关系。入声韵只和有
m***n
发帖数: 12188
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粤语哪朝才自立门户的?
的确就是清朝,清朝中期成为类似现代的粤语。 这里的原则是口语和今天的广东话彼
此基本能听懂,差别不大(现代词汇不算)。
说得更详细一点,”现代粤语仍能对应宋朝《广韵》的发音,但难以对应元朝或以后的
中原汉语发音。“
也就是说,元代以前,粤语和中原口音没有显著差别,彼此有口音,但是能听懂。元代
以后,北方话出现,南北方言开始逐渐无法听懂。
清代北方口音又一次大变。
”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原的官话韵尾进一步消失(现代官话仅存-n/-ng韵尾,-m尾与-n
尾合并)。又有连接i/u韵母的g/k/h声母被完全颚音化成j/q/x声母(如“吉其兮”三
字在中古汉语和现代粤语均带有g/k/h声母,在现代官话则被完全颚音化成j/q/x声母)
;粤语则平稳而缓慢地变成现代粤语,最明显是不再分辨z/c/s声母和j/q/x声母,又按
粤语韵母长短把阴入声派入上下两种阴入声(如“色锡”两个阴入声字分别带有短和长
的韵母,前者被派入尖锐的上阴入声,后者被派入近似阳入声般低沉的下阴入声)。 “
总之,粤语在清代中期成为类似今天的口语。
所有地方的口语都会变化,但是北方变化大,有两次急剧变化(非缓慢演变),南方变
化...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8425
7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咏盐
转载一段吧:
“在我国历史上,写诗、填词、作曲,在一定时期内大体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用韵标准,
这就是各种韵书。但在隋代以前,还没有这种韵书。从隋代陆法言开始,以四声分为二
百零六韵,编为《切韵》一书,便成为千古韵书之祖。在清代以前,都认为《切韵》是
二百零六韵。近几十年来,发现几本唐写本的韵书,从而考定《切韵》为一百九十三韵
:平声五十四韵,上声五十一韵,去声五十六韵,入声三十二韵。然而《切韵》久佚。
继《切韵》之后,唐代孙 ?编撰《唐韵》,宋代陈彭年等编撰《广韵》,宋代丁度等
编撰《集韵》。
韵分得太细,写诗很受拘束。唐初许敬宗等人奏议,把二百零六韵中邻近的韵合并起来
使用。南宋时,江北平水人刘渊编写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二百零六韵合并为一
百零七韵。因刘渊是平水人,后人则将其称为“平水韵”。但是,刘渊的平水韵也已佚
失。在平水韵佚失之前,金代王文郁编写了《平水新刊韵略》一书,又把平水韵的一百
零七韵改并为一百零六韵。这就是后来通行的“平水韵”。清代将平水韵改称为“佩文
诗韵”,也是一百零六韵。王力先生曾指出,因为平水韵是根据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的
,所以,唐人用韵,实际上用的是平水
d*****u
发帖数: 17243
8
来自主题: AnthroLing版 - ZT:中古汉语语音知识(总论)
发信人: sioungiep (老实人), 信区: Linguistics
标 题: 中古汉语语音知识(序言)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Sep 15 02:10:50 2003), 站内
鉴于版主的要求和一些比较肤浅的文章,发以下这些文章。
中古汉语语音知识
中古汉语音韵的知识是汉语语音史(音韵学)和汉语方言学的基础。
所谓中古汉语,基本上是六朝到宋代的汉语,离现在这么长时间,汉语的
语音必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各种韵书和韵图。所谓
韵书,就是注音的字典,以正音为主。韵图则类似现在的声韵配合表。现
在的总结出来的中古音系,基本上是按照这些韵书中最重要的一本--
隋朝的《切韵》总结出来的。不过《切韵》本身已经失传,因此只能从《广韵》
来研究。《广韵》是宋代编写的韵书,基本上再现了《切韵》。以下的知
识,基本上是按照《广韵》总结出来的。具体的拟音各家不一,因此只能
给大家一个音位的概念。(按,《切韵》,也就是《广韵》,究竟是什么
性质,现在还在争论。有人说是一个方言音系的记录,即“单一音系”。
有人说是各个方言的综合,即“综合音系”。这两派
S*******C
发帖数: 7325
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合集] 论上古汉语
☆─────────────────────────────────────☆
aptget (apt) 于 (Sun Aug 1 23:28:48 2010, 美东) 提到:
我前不久贴出了别人用中古拟音念唐诗的视频。虽然这里的一些北方人表示质疑,但是
中古汉语的发音和后来它在各地发生的变化过程都是比较清楚的。
相比之下,语言学家对上古语音的还原就存在非常大的分歧了,连界定什么是上古汉语
都有分歧。(一般来说,上古汉语是那些秦前后书面语可以对照的口语。)现在比较主
流的几种方案都通过汉藏语系内部的横向比较,外加对汉字声部的推理,还有侗台语系
和其他语言的音译文,得出一些难以置信的结论,比如:
- 上古有复辅音,也就是kl gl bl hm hr这种重声母开头的发音
- 承上,上古有一字对多音节现象,有称“角落”原本是“角”一个字的发音
- 上古无声调,但有类似侗台语的紧喉音和s韵尾之类
各人觉得,上古时代中国境内的语言情况一定非常复杂。后来周朝的“雅言”口语,估
计也早不是什么纯汉藏语系语言了,而是一种以商代某汉藏语系语言为主体底层的混合
语。它一定吸收了大量的各种其他语... 阅读全帖
a****5
发帖数: 10854
1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夏朝“普通话”竟是粤语
zz的:
谁来当古汉语的"活化石"?
现代汉语划分7个方言区,各种方言均能留存古音古词
现代人没哪个曾经听过“古人”说话,特别是古人的语音,因为汉语没有注音的特点,
我们也很难找到史料来推断古汉语。可实际上,语言学家们却总是能告诉你这个字古代
怎么读,那个字古代怎么读。汉语语言学家是怎么寻找古汉语的踪迹的呢?方言就是一
个很好的切入口。从学术意义上而言,方言的确是古语考证的一个“活化石”。中国南
北各地的诸种方言中,古汉语的“基因”都无处不在。
1 方法 现有史料配合异域方音
古人是怎么说话的?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也是个很难解答的问题。但却有一些手段可
以接近“最终答案”。一种方法是根据现存史料来判断。有一些文字记载了古人说话是
什么样的。通过最早的甲骨文,学者可以接触到3000年前的汉语。后来汉语独特的“读
音字典”出现了,那就是韵书和韵图。这是古人对汉语音韵进行分类的专门著作,如《
切韵》、《集韵》、《广韵》等。古代汉语没有音标系统,他们使用反切的方法来标示
汉语的读音,比如“东”这个字可以注为“德红切”,表示“东”字的读音由“德”和
“红”拼成。古人还会将同韵的字排在一起,形成一...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3199
11
王力有《诗经韵读》啊,现代人读诗经,虽然时代隔得远,幸赖这些强人的工作,搞不
好比唐宋人还方便```哦,不过反正我搞不清,也没罪恶感 ^O^
说唐宋人搞不清诗经韵,哦,这个我有点跑火车了,没研究哈,汗。比较肯定是唐宋时
诗经韵脚和口语应该已经对不上了。但唐人写诗用切韵,切韵和当时人口语本来就不全
一致。又,切韵虽然主旨非常高远有记录古音,但保留多少呢。。。宋元以来广韵、平
水韵吸收口语,那估计离诗经更远了。
另外,诗经、楚辞一直是研究上古语音要紧资料的,唐宋研究啥水平也不知道哈,只听
说较晚朱熹解释诗经失韵的叶音说,超囧```明清以来被驳得好惨~~~朱熹弟弟超宽
慰人 ^.^
m***n
发帖数: 12188
12
这个话题和相关话题在历史版讨论了无数次了。
不详述,给几个简介。
1)当然有通用语,不过未必是官话(政府颁布的标准音),而是文人的约定俗成,文
人的语法也带有文言色彩。
2)西汉杨雄的《方言》是世界第一本方言学著作。
3)现在北方话(整个北方方言)产生于元代。是蒙古语音混合的结果。之前全部汉语
方言都是南方话。北方话的基本特点是没有了入音。(岳飞的满江红是用入声押韵的,
所以你用普通话念比较别扭)。
4)但是明朝继续以南方话为标准音:《洪武正韵》。明代的南京话是南方方言,现在
的南京则是北方方言区了。
5)现在的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方言)产生于清代。是满族汉语。
6)音韵学是古代的显学。唐代《切韵》,宋朝的《河洛正音》是其名著。对古人音韵
有重大影响。元代以后因为北方话出现,无法按发音来写诗词,文人开始背诵韵书来创
作诗词。也就是不按自己的发音写诗,而是按背诵的韵书。比如红楼梦里香菱要学习写
诗,史湘云教她先背诵韵书。
7)《河洛正音》和现在的闽南语最为接近,也因此闽南语也叫做河洛话。这是宋朝的
官方语音,河洛就是洛阳黄河一代。南北宋都以此为官话。
8)广东话是现存方言里面和唐代《... 阅读全帖
S********4
发帖数: 787
13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普通话不是“满洲汉语”(转载)
现在网上关于普通话甚嚣尘上的说法就是称呼他为“满洲汉语”,其实这多少是由
于各地南方民众对于过分推普,行政专制的不满与发泄,然后随波逐流地传播着不知是
哪里编造的似是而非的论断,人云亦云、三人成虎,好像俨然成了定论。可是用一种谎
言来反抗专制,用一种比无知更糟糕的偏见占据大众意识,只能沦为又一次的“暴民运
动”。
现在说说正题,大部分人攻击普通话为“满洲汉语”的两大论点就是普通话丧失了
入声和产生了大量卷舌音。那么我就分别说说这两个问题:
一 入声丧失问题
一些人认为是由于满洲的入侵,导致了北方入声的丧失,也就是认为明朝北方还有
入声。我们知道在古典时期的中国,有两套语音系统,一般老百姓都讲白话音,可称白
读,另一种是读书人在读书,政府仪式等正式场合下的读书音,可称文读。很多人言之
凿凿的拿出了洪武正韵,说上面入声三个韵尾保留的完整清晰,也就是明朝还保留入声
,可是我们知道洪武正韵与广韵一样,是官方修的以便于读书人规范读书音的韵书,与
口语音相比是复古的,发展滞后的。同样,也有人用明朝士人的诗词来证明入声的存在
,南方的士人口语中肯定是保存入声的,但是北... 阅读全帖
y*d
发帖数: 2226
14

多如牛毛
千 山 鳥 飛 絕 ,  萬 徑 人 蹤 滅 。
孤 舟 蓑 笠 翁 ,  獨 釣 寒 江 雪 。
灭和雪在现代汉语就不押韵
广韵里都算做薛韵
歸 山 深 淺 去 ,  須 盡 邱 壑 美 。
莫 學 武 陵 人 ,  暫 游 桃 源 裡 。
美和里在切韵里大概都是纸韵
到宋代编广韵的时候,已经分属旨止两个韵了(但是同摄)
现代汉语就完全不押韵了
再来一个
故 人 具 雞 黍 ,  邀 我 至 田 家 。
綠 樹 村 邊 合 ,  青 山 郭 外 斜 。
開 軒 面 場 圃 ,  把 酒 話 桑 麻 。
待 到 重 陽 日 ,  還 來 就 菊 花
现代汉语,四句四韵:ia, ie, a, ua
切韵都属麻韵
s*****a
发帖数: 1022
15
来自主题: _Riddles版 - [公告] Riddles 板的投票结果
en, 关于韵书的编撰由来已久,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
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
《平水韵部》是韵中上品(共有一百零六韵), 但还是有别的韵的.
p***r
发帖数: 20570
16
很多研究的出发点未必可靠。中古是用韵书还原,但是多数基于切韵和切韵衍生物。切
韵本身就是个怪胎,8个学者根据南北音韵综合出来的东西,包括了南北音韵,只要某
个字某地读音和别地同音字不同,就区分出来,基本也不太可能有人按这个说话。而且
就算搞综合,我们就不把大方言区来综合。就把苏州话和宁波话给综合一把,出来的肯
定也是个大怪胎。
上古汉语重构更不靠谱。基本是基于几个假定,从藏语,苗语,瑶语,缅语,泰语中大
概是汉语或者和汉语同源的词来倒推,再结合汉字的声旁,还有诗经。这些假定没几个
能非常站得住。举个简单例子,如果诗经本身韵就不严密,那以它严密为前提推出来的
语言系统就不可能是正确的。上古汉语重构类似于从巧克力来外推英文应该是qiaokeli
,其实是chocolate。。。而且这些重构还要假设上面这些语言几千年来变化不大,只
有汉语有剧烈变化。所以所有这些重构听着更象藏语,泰语之类,而绝不象现代汉语。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IkQSuZbbt0

呀。
G***Y
发帖数: 9698
17
一个词证明广州有文化?
大洋新闻 时间: 2015-12-03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秦松
中文系教授:任何方言都有特征词 粤语是块“三合板”
文/广州日报记者秦松
“你们说的‘打火锅’,我哋广州人叫‘打边炉’;你们说‘警察’,我哋广州人
叫‘差人’;你们说‘节省’,我哋广州人叫‘悭’……”近日,一篇微信文章《以后
再有人话广州人冇文化,你就用呢D兜巴星佢!》在网上流传。该文称要用这些来源于
古代的粤语证明粤语好犀利。
对此,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庄初升认为仅从词汇并不能证明,“任何方言都有其特
征词汇,粤语是一块‘三合板’。”不过,对于走红的两个视频,他评价构拟者很可爱
:“通过这个创意促进了人们对汉语的思考,有积极的作用。”
粤语词汇
能证明粤语很劲?
广州人到底有几“劲抽”?粤语文化博大精深,斗转星移,吸收日月精华,保留大
量古汉语词汇。你地知唔知,原来粤语源于古代!今次我就要挪出证据,“打佢地班人
脸!”在这条微信中,作者列举出了多个词汇,包括打火锅叫“打边炉”、警察叫“差
人”、节省叫“悭”、他叫“渠”、吸叫“嗍”、今天早上叫“今朝”、来叫“莅”、
全叫“咸”、年轻人叫“... 阅读全帖
m***n
发帖数: 12188
18
当然不是,没有人可以按照古韵说话
记录唐朝长安口语的《切韵》在今天,和广东话最接近,但也不完全相同。
宋代开封的《河洛正音》则最接近闽南话;但宋代人写诗用切韵。因为唐诗是律诗之王
,这地位已经无法改变了。你只能模仿。 但古诗则你可以更自由。你想模仿诗经也可
以,你想自己独创也行。
实际上,古代用来给读书人背的韵书只有韵母,多半没有声母。因为对于写诗,声母不
重要。
韵书主要用来写律诗,你要是写俗家曲子,随便。
王力的古汉语发音研究,古代音韵书是重要参考,但是也只是参考,还需要别的考证。
王力是客家人,他自己说的,这给他的研究很大便利。如果不是客家人,也就是说不会
客家语,几乎无法研究音韵学
比如,
康熙乾隆都是背诵了韵书的,但是他们不会用韵书说话
s*******w
发帖数: 2257
19
转贴:几代大师前辈的简单故事
(相信这里有不少朋友读本文时会感到格外亲切。即使不是与中关村有过比较紧密联系
的朋友,读来也会唏嘘不已。虽然本文谈到了许多前辈大师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的贡献和
不公的遭遇,更可以联想到整整几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整体的牺牲奋斗。他们应
该但是未必都被大家所记得,可是他们的努力绝没有白费!我们衷心地感谢他们!)
中关村回顾
蔡恒胜
(中国知识分子在毛泽东统治下的一部血泪史)
中关村是我青少年时代成长的地方,1953年我随父母从杭州迁往北京后,不久就住进中
关村,直到1984年远赴加拿大,近三十年几乎就沒离开过这塊土地。
2006年5月,与1953年相距整整五十三年,我又回到了这里,回到了15楼前。多巧的是
二个“53”的数字呀,它们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吗?触景生情,一幕幕往事呈现在眼前。
父母亲人,叔伯邻里一个个音容笑貌浮现在脑海里,仿佛我又回到了青少年时代。往事
如烟,真是弹指一挥间。
回到北美后,总是不能忘怀以往的一切。我决定写点中关村的事和人,抒发自己思乡的
情感,也愿与所有海外的中关村游子和关心中关村的人们共享。
中关村回顾(一) - 中关村的狼圈
上个世... 阅读全帖
p***r
发帖数: 20570
20
没啥大用,算一种好奇心。
韵书的源头是切韵,切韵本来就是研讨出来的产物,杂糅当时南北两方的共同语搞出来
的怪胎,没人真按切韵说话的。
j***h
发帖数: 4412
21
岭南:粤语源流考
中国传统的地域文化一般地包括有“岭南文化、吴越文化、湖湘文化、齐鲁文化、燕赵
文化、闽文化、巴蜀文化...等等”。五岭之南谓之岭南。地理概念上的[岭南],一般
指五岭以南的南中国三省(广东、广西及海南)。南岭又称五岭:包括大庾岭、越城岭
、萌渚岭、都庞岭和骑田岭。
“五岭”一词首见于《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秦“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
戍”;《淮南衡山列传》:秦始皇“使尉佗踰五岭攻百越。”与《汉书》所记略同,前
史文献虽提及五岭,但没有具体指明五岭的位置。
今日的“五岭”,指南岭山脉中五座著名的山岭,即大庾岭(位于今江西大余县、广东
南雄县交界处)、骑田岭(位于今湖南宜章县、郴州市交界处)、都庞岭(位于今湖南
省永州市道县、江永县交界处)、萌渚岭(在今湖南江华县西南与广西贺县交界处)及
越城岭(在今湖南新宁、东安县与广西全州县交界处)。
古称的“南越民族”,指的就是生活在岭南两广(包括今日越南一部)的原住民,据人
类学家的测定,四、五千年前的越族和中原人的确分属不同的种族,岭南土著的种族特
征是身材较矮,脸盘比较狭小,眼睛大、鼻梁低,颧骨凸出,皮肤较黑。今... 阅读全帖
A*******8
发帖数: 1453
2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论上古汉语
你好像把语言混合看成很容易的事情似的。两个不同的语言或者方言想混合成一种混合
语似乎不是那么容易的吧?就算汉字造字的时候未必反映的是同一种语言的语音,可是
至少诗经用韵还是可以反映当时的押韵情况的,如果诗经韵部比较有一致性,说明当时
的方言差别没有那么大,也说明反映的是当时的语音系统。推测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的
确比较难,可是不等于没有可能性,而且更重要的并不是语音系统和当时语言情况的吻
合程度,而是这个语音系统的解释能力,如果某一个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可以比较好的
解释汉语与其它汉藏语之间的关系以及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发展规律,那么这个拟
音系统就是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就算是中古汉语,很多人也对切韵音系的性质表示怀疑
,那么细致的分类,很有可能不是代表某一个单一方言的语音系统的。但是这并不妨碍
以切韵音系代表中古汉语,并以此说明中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方言之间的分化关系。
历史语言学的构拟本来就是一个抽象的系统,只要这个系统可以解释语言音变的关系就
可以了,至于是否很准确的反映当时的语音,谁都很难确定,构拟可能就是一个无限地
接近真理的过程。上古汉语的拟构也是同样的,存在问题但是不等于什么都不
p*******n
发帖数: 1928
23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转一篇偏激的
这个论点也不对。我不愿意多说是因为语言相当复杂,我也不过是读来而已。有一些老
先生的观点是三江七阳,四支五微之类在隋朝的时候早就不能分辨了。切韵分的音部比
平水多,所以很多音部的分别必要是要背诵的。
我的观点是,韵书总得有一部,也必然会与实际读音有所差池。所以我不在意是切韵广
韵平水还是新韵。我个人取平水只是因为网上写的好点的诗人,基本都是平水韵,方便
交流而已。

的差
m***n
发帖数: 12188
24
来自主题: Chongqing版 - 汪精卫怎么有些四川口音
古人有拼音的,字典都有,反切注音。
不过,古人的拼音是用一群基本字,来作为韵母和声母。比如桂山切,就是甘这个音。
这里有个问题,基本韵母和声母怎么读? 一般是口头讲授了。
而且古代各个朝代口音有变化,因为各地发音差别很大,朝廷会颁布一个统一的官场标
准,明代用《洪武正韵》,是南京话的口音,清代就用北京话了,而且是沈阳味的北京
话。宋代是官方颁布的《河洛正音》,基本是今天的闽南话。
古人的官话主要是官场交流。
另外,古人还有一个写诗歌押韵的问题,唐宋以后,大家要背韵书,也就是按古代发音
来押韵,不管现在说的什么话。主要是背《切韵》(很类似广东话),《镜花缘》里面
人物有讨论韵书的大段议论,《红楼梦》里面有一点点,湘云教香菱作诗,首先记忆一
些韵脚。
后面有些人则是想怎么押韵就怎么押了。比如老毛。
c*****h
发帖数: 14923
25
你老狡猾的,说字韵呢,转移话题到诗体,格律上去做什么。
什么叫做个别例子?
隋人《切韵》,唐人《唐韵》,《广韵》,以及整合了《广韵》二部通韵的《平水韵》
都是把风,梦归到ong韵的。
这能叫个别例子? 这几部韵,都大体能代表中古汉语的字韵情况。
那你倒是给我找风押成eng韵的唐诗出来啊。

★ 发自iPhone App: ChineseWeb 7.7
y*********n
发帖数: 1059
26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诗词格律概要》摘要 (1)
此摘要为介绍简单常识. 大家可进一步探讨.
王力在汉语诗律学方面的书主要有三本: 《诗词格律》《诗词格律十讲》和《诗词格律
概要》.《概要》是《十讲》的补充,但基本的知识都有讲到,并且全部以古典诗词为例
子.下面是前两章的摘要.
第一章: 诗的种类和字数 (pp.1-7)
唐代以后, 诗的种类分:
1. 古体诗(继承汉魏六朝)
a. 五言古诗- 每句五个字.全诗字数不限.
b. 七言古诗- 每句七个字.全诗字数不限.
c. 杂言诗- 每句字数不限.可五言,七言,三言,四言等, 一般归于七言.
2. 今体诗 (唐新兴的诗体)
a. 律诗: 五言 (每句五字,共八句; 五言长律,或者叫排律,一共十二句); 七言 (每句
七字,共八句)
b. 绝句: 五言 (共四句), 七言 (共四句).
第二章: 诗韵 pp. 8-20
第一节: 平水韵
1.韵的发展: <切韵>- <唐韵> - <广韵> (206韵)
2.唐初许敬宗等奏议,把206韵中邻近的韵合并用.
3.宋淳佑年间,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并206韵为107韵,此为"平水韵"
,清时改称"佩文诗韵". 唐代人用的多为"
m***n
发帖数: 12188
27
来自主题: AnthroLing版 - Re: 我想咨询一下广东话的来源
说古诗用广东话才押韵是正确的。
古代汉语的“押韵”概念是很复杂的,还有不仅是韵母相同,实际上,韵母可以不同,
因为还有“救”的概念。
实际上,按普通话,你根本不可能押韵,因为“平上去入”四音里,普通话里根本就没
有入音了。
岳飞的《满江红》是一个完全用入音押韵的诗歌,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也是。你只
有用广东话或者闽南话才可能押韵。用普通话最多就是念起来还顺口罢了。
当然,你用普通话念,很多也感觉有诗的韵味,但是并非完整的古代押韵概念。当然,
有些词你必须改变念法,比如“斜”要念“霞”的发音。
另外关于古人的口音的问题,在唐宋以后,有了一个东西叫“韵书”,也就是那时以后
的人不是按自己的口语来写诗,而是用韵书来写。你看红楼,女孩们诗会,会给一个韵
脚,然后大家凑韵做诗,大家都是把韵书背在心里了的,有人弄错了,别人会指出来,
不是按自己的口语来作诗的。如果按你的口语,两个字不押韵,比如你是林黛玉是苏州
口音,但是按韵书是押韵,那你可以用。而即使你口语是押韵的,但是韵书放在不同的
韵部里,就不可以用。
隋唐有《切韵》,元代以后有《中原音韵》。其音韵和广东话一致的地方远远多于和普
通话一致的... 阅读全帖
x*********h
发帖数: 2223
2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中古漢語 將進酒
中古汉语的研究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由于中古时代没有录音设备,人们只能透过
客观的记录而重构中古时代的汉语。现时中古汉语利用下述几种基本资料重新构建:
隋朝和唐朝的韵书(《切韵》、《经典释文》、《广韵》)等;
根据韵书编成的韵图(如《韵镜》、《七音略》等);
南北朝和隋唐诗人的用韵情况;
各个汉语方言(如闽语、粤语、客语、吴语和赣语)残留的中古汉语痕迹;
朝鲜语、日语和越南语的汉字读音;
梵汉、藏汉对音,用汉字音译梵语、藏语词的材料。
f***y
发帖数: 4447
2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各位说的最正宗的方言是哪个?
http://baike.baidu.com/view/149969.htm
中古汉语的研究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1] 。由于中古时代没有录音设备,人们只能
透过客观的记录而重构中古时代的汉语。现时中古汉语利用下述三种基本资料之上重新
构建:
1.隋朝和唐朝的韵书(《切韵》、《经典释文》、《广韵》)等;
2.根据韵书编成的韵图(如《韵镜》、《七音略》等);
3.南北朝和隋唐诗人的用韵情况;
4.各个汉语方言(如官话、吴语、客家话、粤语)残留的中古汉语痕迹;
5.日语、韩语和越南语的汉字读音;
6.梵汉、藏汉对音,用汉字音译梵语、藏语词的材料。
m****a
发帖数: 2216
30
来自主题: Mainland版 - [转载] 中国音韵学研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 原文由 lastminute 所发表 】
中国音韵学研究
相关专题
http://www.guoxue.com/xueren/sinology/hanxuejia/yinyun.htm
简介:
《中国音韵学研究》是高本汉构拟中古音的代表作,陆续发表于1915-1926间,中译
本是由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共同翻译的,在翻译中三位学者加了注释和补订。该书影
响极大,标志着中国现代音韵学史的开端。
全书的大致结构是:第一卷 "古代汉语(关于古音知识的书本上材料 、古代汉语的
音系
、古音字类表)",第二卷"现代方言的描写语音学",第三卷"历史上的研究", 第四卷"
方言字汇"。
高本汉主要运用的材料包括:
1)韵书和韵图,他把《广韵》的韵部和反切看成为《切韵》系统的反映,韵图他实
际上用的是《康熙字典》卷首的《等韵切音指南》;
2)汉语方言 ,他运用自己在山西、陕西、甘肃、河南等地的实地调查资料,以及利
用广州、客家、福州等地的方言字典等材料;
3)外语借词,主要运用的是日译吴音(5-6世纪)、日译汉音(6-7世纪)、朝鲜借
词(约公元
j******n
发帖数: 21641
31
http://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313
什么样的文字可算作诗,怎样的诗才称得上好,许多人都说不清楚。我也说不清楚——
估计在他人看来,但自我觉得,勉强可以自圆其说。然而,一首诗是否符合某一体格,
却是一个知识性的问题,中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也能判定。在汉语文化体系中,诗词体格
的重要性被过份强调。尤其是格律诗,有人以为是诗中之王,也有人说是诗文化皇冠上
的明珠。汉语文化过份强调诗词的体格,导致诗词欣赏重视形式不重视内容,本末倒置
,我称之为“格律之误”。
先谈谈本人的诗词审美主张。我以为好的诗词应该具备:1. 立意要有文化内涵;2. 词
句要清晰易懂;3. 表达要精炼、有特色、有力度、有想象空间;4. 结构要和谐匀称;
5. 押韵;6. 平仄;7. 对仗。我还有另一个说法,诗词是简洁优美的文字,尽管表达
精炼简洁,但却具有四种美感:1. 韵美,读起来像唱歌一样,流畅、自然、声韵和谐
;2. 辞美,像串珠缀玉一样,所谓字字珠玑;3. 画美,给人想象的空间,像一组抽象
画;4. 意美,给人哲理的启迪或者情感... 阅读全帖
x*****u
发帖数: 3419
32
http://trans.wenweipo.com/gb/paper.wenweipo.com/2009/03/31/OT0903310006.htm
文汇首页 > > 副刊
[2009-03-31]
探索「诗韵改革」之路
周锡韦复
一、从「散文」到「韵文」
古典艺术与原始艺术的显著区别之一,是它谨严的规则性;反映在诗歌上,便是讲求
格律。
现有资料证明,从西周起,中国诗歌开始由原始诗歌发展到古典诗的阶段,出现各种
格律因素,如:押韵、韵脚区分声调以及章句复叠、句式整齐等。由此可知,在西周以
前,人们的智力发展似还未达至懂得欣赏和创制较高层次的「声韵复叠」那类美感形式
的时候。因此,认为韵文出现早于散文,有韵的诗在史前时代即已生成的说法,实在缺
乏根据,只是想当然的臆测而已。
二、从《切韵》到《广韵》
自「押韵」的艺术形式普遍盛行后,在一段长时期内,人们都是「我手写我口」,自
由地抒述情志,并没有什么「韵书」作统一的标准。直到三国魏晋时代,才始见韵书的
出现。有案可查的,最早是魏.李登编撰的《声类》和晋.吕静的《韵集》,以后由各
家陆续撰成的不下十数种之多,但由于审音定韵的标准各不相同
c*********2
发帖数: 3402
33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漫话诗词欣赏与“格律之误”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1315
阿W
什么样的文字可算作诗,怎样的诗才称得上好,许多人都说不清楚。我也说不清楚——
估计在他人看来,但自我觉得,勉强可以自圆其说。然而,一首诗是否符合某一体格,
却是一个知识性的问题,中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也能判定。在汉语文化体系中,诗词体格
的重要性被过份强调。尤其是格律诗,有人以为是诗中之王,也有人说是诗文化皇冠上
的明珠。汉语文化过份强调诗词的体格,导致诗词欣赏重视形式不重视内容,本末倒置
,我称之为“格律之误”。
先谈谈本人的诗词审美主张。我以为好的诗词应该具备:1. 立意要有文化内涵;2. 词
句要清晰易懂;3. 表达要精炼、有特色、有力度、有想象空间;4. 结构要和谐匀称;
5. 押韵;6. 平仄;7. 对仗。我还有另一个说法,诗词是简洁优美的文字,尽管表达
精炼简洁,但却具有四种美感:1. 韵美,读起来像唱歌一样,流畅、自然、声韵和谐
;2. 辞美,像串珠缀玉一样,所谓字字珠玑;3. 画美,给人想象的空间,像一组抽象
画;4. 意美,给人哲理的启迪或...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3199
34
三国演义那只插曲?哦,我听不出方言成分,好像还看到过四川同学认蜀音 ^o^
你作诗查韵书么?
上古(先秦)中古(六朝隋唐)看诗骚广(切)韵,近古(宋明)看平水韵?粗略看人
家讲,唐人实际发音可能已近平水韵,广(切)韵本来就有存古用意“论南北是非,古
今通塞”。whatever,我觉得唐人用“古音”定正声校该南北的做法很有意思~~
吴声完全不懂,所以问你评弹,古诗文只会文读,都不会白读,T____T 肯定有迹可循
,学习去了~~
k***g
发帖数: 7244
35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来的古音
呵呵,写了一大段,被telnet 顿没了。重新写过,录其精要。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这句话出自《史记》,应该用古韵,所以不能查《切韵》、《
广韵》之类的韵书(如鱿鱼丝所说)。而在古韵中,“熙”,“来”,“思”,“霾”等
是押韵且属于同一个韵部的,段玉裁的《六书音韵表》把它们都归入“之部”,这一点后
来研究古韵的学者是认同的,譬如罗常培,周祖谟,王力等,都把这几个字/读音 归入
“之部”。
我把“之部”的一些声韵贴上来了,扫描的质量不高,红色部分是我标注的,段玉裁说
“同声必同部”,所以声部是判断韵部的一个参考标准。
至于这些字读什么,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假想音,王力认为“之部”的韵母应该读做
[ə]。另外也把王力的“之部”的声韵贴了上来,第二张图,红色仍然是我加注的。
o**********e
发帖数: 18403
3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补颜真卿《祭侄稿》背景,还有颜体书法分析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5 20:38:17 2016, 美东)
上次说到耶鲁图书馆门上的颜真卿及其堂兄颜杲卿的英勇就义故事。刚刚找到一篇生动
分析颜真卿其人其字的文章:
http://shufashenghuo.baike.com/article-117564.html
一共五页,挺长的。贴几大段我感兴趣的;喜欢书法的同学请看链接里的全文,外行如
我觉得很有说服力,不知道内行如何评价。
(以下节选文字不用引号了,方便看。部分图片是我自己找的。括号里是我的插入语…
…)
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创造出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
气磅礴的楷书书法审美范式,他的行草也传递出沉着痛快、豪迈洒脱的大师气象。传世
作品主要有《祭侄稿》、《争座位》以及《麻姑碑》等众多碑刻。他传世法书中的盛唐
气象成为中国文人的集体追念,他高贵杰出的品格气度成为中国文人的集体尊崇,他创
造了雄深雅健、敦... 阅读全帖
o**********e
发帖数: 18403
3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补颜真卿《祭侄稿》背景,还有颜体书法分析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5 20:38:17 2016, 美东)
上次说到耶鲁图书馆门上的颜真卿及其堂兄颜杲卿的英勇就义故事。刚刚找到一篇生动
分析颜真卿其人其字的文章:
http://shufashenghuo.baike.com/article-117564.html
一共五页,挺长的。贴几大段我感兴趣的;喜欢书法的同学请看链接里的全文,外行如
我觉得很有说服力,不知道内行如何评价。
(以下节选文字不用引号了,方便看。部分图片是我自己找的。括号里是我的插入语…
…)
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创造出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
气磅礴的楷书书法审美范式,他的行草也传递出沉着痛快、豪迈洒脱的大师气象。传世
作品主要有《祭侄稿》、《争座位》以及《麻姑碑》等众多碑刻。他传世法书中的盛唐
气象成为中国文人的集体追念,他高贵杰出的品格气度成为中国文人的集体尊崇,他创
造了雄深雅健、敦... 阅读全帖
w********9
发帖数: 8613
3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嘉绒语和藏语用s-前缀表使动

前面有切韵。都太晚了。切韵离汉朝都不止250年。声调已经高度发展到能被概况了的
程度。
p***r
发帖数: 20570
39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用钱学森传记Thread of the SilkWorm换书
切韵作者三南五北。本身就是个大杂烩。基本原则是如果有的地方对某个音区分,有的
不区分,那就一定区分。前两天看一篇文章,很有意思,通过假借字研究,说黄河中下
游一直就没有浊声母。所以上古到底怎么说话其实很难说。完全通过切韵或者汉字声旁
去研究会很不靠谱。这恐怕还不如研究诗经,有个说法是周人是不分in, ing 和eng的
。所以诗经对这些都可以押韵
p***r
发帖数: 20570
40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上古、中古汉语发音 (转载)
很多都是想当然,根据声旁,外来语言音译来还原,还有周边民族的一些来源汉语发音
,态度非常非常不科学。比如去声,就在尾巴上加个S。
其实举个例子,Chocolate 翻译成巧克力,如果现代汉语失传,千年之后,人们就会以
为巧发音就是Cho, 克就是Co, 力就是Late了。这不就完全蛮拧了。
中古汉语的重构根据切韵,但是切韵本来就是大杂烩,包括了当时南北各地的发音,而
且是只要某个方言对某个音区分,它就区分开来。得到的本来也是个大怪物。古代汉语
本身上可能对很多音也未必区分的。比如诗经对in,ing,eng都是不区分的,这和现在
的一些陕西方言都是相符合的。再比如大量的浊声母和清声母在古代通假字中是混用的
,这说明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清浊声母都是不区分的。
不考虑这些就硬来,胡乱去搞重构造,只能是空中楼阁。
wh
发帖数: 141625
41
上次说到耶鲁图书馆门上的颜真卿及其堂兄颜杲卿的英勇就义故事。刚刚找到一篇生动
分析颜真卿其人其字的文章:
http://shufashenghuo.baike.com/article-117564.html
一共五页,挺长的。贴几大段我感兴趣的;喜欢书法的同学请看链接里的全文,外行如
我觉得很有说服力,不知道内行如何评价。
(以下节选文字不用引号了,方便看。部分图片是我自己找的。括号里是我的插入语…
…)
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创造出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
气磅礴的楷书书法审美范式,他的行草也传递出沉着痛快、豪迈洒脱的大师气象。传世
作品主要有《祭侄稿》、《争座位》以及《麻姑碑》等众多碑刻。他传世法书中的盛唐
气象成为中国文人的集体追念,他高贵杰出的品格气度成为中国文人的集体尊崇,他创
造了雄深雅健、敦厚磊落的新的文人书法审美范式,成为与“书圣”王羲之分庭抗礼的
唯一重量级人物。
(这段有点压迫感;其实不如用下面的故事作为开头更吸引人。)
一、生平
(安禄山叛乱时,颜真卿第一个领兵反抗。)其时,安禄山气盛,攻克洛阳,御史中丞
卢奕(其子卢杞后来为相,出计让颜真... 阅读全帖
o**********e
发帖数: 18403
4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补颜真卿《祭侄稿》背景,还有颜体书法分析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5 20:38:17 2016, 美东)
上次说到耶鲁图书馆门上的颜真卿及其堂兄颜杲卿的英勇就义故事。刚刚找到一篇生动
分析颜真卿其人其字的文章:
http://shufashenghuo.baike.com/article-117564.html
一共五页,挺长的。贴几大段我感兴趣的;喜欢书法的同学请看链接里的全文,外行如
我觉得很有说服力,不知道内行如何评价。
(以下节选文字不用引号了,方便看。部分图片是我自己找的。括号里是我的插入语…
…)
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创造出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
气磅礴的楷书书法审美范式,他的行草也传递出沉着痛快、豪迈洒脱的大师气象。传世
作品主要有《祭侄稿》、《争座位》以及《麻姑碑》等众多碑刻。他传世法书中的盛唐
气象成为中国文人的集体追念,他高贵杰出的品格气度成为中国文人的集体尊崇,他创
造了雄深雅健、敦... 阅读全帖
n********s
发帖数: 144
4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上个世纪政治家诗歌水平排名
你看出哪些其他人的古诗词实际上或多或少有那么点跑调?懂得格律吗,
知道韵书吗,比如切韵、广韵,或者至少平水韵?
至于遣词表意,则可另评论。关于韵律,实在看不出你懂得诗词格律。
T****r
发帖数: 22092
44
再早还有广韵切韵等韵书呢,也是给汉字注音。
但是就是命不好,只能认倒霉。
民国时期注音符号我见过,现在台湾还在用,类似于日本的假名,问题就是推广不
开来,特别是在英语大潮冲击下。
继续抱着这种古董不放那就是没眼光。
d*****u
发帖数: 17243
45
古代有韵书的,都按声母、韵母、声调详细做了归类
比如隋代的切韵,宋代的广韵,都是有明确记载的
所以哪些方言跟古代“对应关系”更好,还是有据可查的
而且变化途径是可以查明的
a****t
发帖数: 7049
4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论上古汉语
对,切韵、广韵估计已经是照顾南北差异的韵书了,但至少是两个系统的统一。
按现在的笼统方法拟上古,那就是n多个系统的统一了。一个万能的系统,也就是没有
意义的系统了。
我觉得现在应该从各方言入手,联合各语系的外语拟各方言的底层古语(刨掉中古那一
层),然后再把这些不同语系的古语联合起来和上古藏缅语一起拟上古汉语。
w*********l
发帖数: 1337
4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入声是古代汉语的糟粕
好歹大家是在讨论入声的节奏问题,观点如何不说,基本说话都有逻辑。
你是在讨论古代有没有入声的问题吗?当然有了,《切韵》《广韵》《平水韵》都是分
平上去入四声。这可都是历代科举的官方韵书。宋朝开始北方入声开始消失,官话入派
三声是学者已经证实了的现象,你还要什么证据?
中古汉语本来就分四声,后来官话里入声消失这是事实,所以你说“入声”是古汉语的
标志也未尝不可。只是你不要骂别人“傻叉”就好。
另外就是你这句话好像有语病: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古代北方不是有地方有入声有地方没
有的。看来你不是文科生。
m***n
发帖数: 12188
4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古代汉语发音 (转载)
当然不是。
汉语的古代发音的文字记录,是所有语言里面最丰富的。
切韵,广韵,唐朝江南方言和长安方言的区别都能看明白。后来的中原音韵,河洛正音
,洪武正韵。
最近的普通话是按照《康熙字典》发音为准。
再往前(汉代和以前),就需要仔细推敲了。
w********9
发帖数: 8613
4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嘉绒语和藏语用s-前缀表使动

当然没有。如期所述:
切韵是最早的韵书。但离汉朝都有250年以上了。那时声调已经高度发展了。
如前多次说过:已经非常高度发展了。
:上古汉语现在主流意见是没有声调
恰好相反。明清开始研究时认为没有。现在的主流是有声调。有不少这方面的研究。
这里说得很好
http://www.kjedu.cc/ziyuan/kjs/qita/2017/0330/774649.html
”上古汉语的声调问题,古音学者的观点一直很分歧,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 比较一致
的看法。在明清之际即讨论古音的初期,一般以为先秦汉语里是没有声调的。
据现有史料记载,汉语里平上去入四声的发现和名称 确是从六朝才开始的。
我们可以认为汉 语里的四声分辨,可能是从这个时期才由沈约等人发现的。但决
不是起自“江左”。 因为任何一种语言的基本要素与特点,都不是突然产生的,更不
可能是个别人创 造出来的。声、韵、调是汉语语音的三个基本要素,都是在历史的长
河中形成的。
我们现在虽然难以肯定,声调即以音高辨义是否即汉藏系语言的原始特征,但我
们现在所知的汉藏系诸语言大多数是有声调的,而与汉语比较接近的壮侗语族、 苗瑶
语族,它们的声调...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50
嗯,intellectual curiosity. 想起以前葛兆光也说钻书本的学问不过是intellectual
game而已。我当时还很惊讶,他把一辈子苦心钻研的东西就这么轻描淡写地dismiss了。
你看维基说切韵要么是一个地方的方言,要么是北方语言的代表,没有南方音,而北方
语音比较统一:
“学界普遍认同,《切韻》反映了当时汉语的语音。这一语音系统完整的保存在后来的
《广韻》,甚而《集韻》等书中。因此将依据后两者復原出来的语音系统称为“切韻音
”,作为中古汉语的代表。有学者认为,切韻音就是当时某地,譬如洛阳的实际语音。
但也有学者认为,陆法言是河北人,颜之推是山东人。陆法言《切韻序》又说:“因论
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萧颜多所决定。”如果仅是记录实际
语音,何须讨论决定呢?但文中又提到,陸法言參與決定的人員,都為原北方中原人,
其音調所決定的,仍是當時北中國的語言,并無南方音參與。”
1 2 3 4 5 6 7 8 9 下页 末页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