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 发帖数: 5594 | 1 如果把对涅磐、厌离的执着也等同于其他的执着,那么确实是会有障碍的。但这个我前
面也说了是语言本身的障碍,这个等同于那个自我否定的悖论。涅磐是从世间的一切当
中出离,只有这样一个反向的定义,并不是有建立了另外一个什么正面的、具体的形象
,去追求。从实修的角度,也就是放下世间的一切,对其中任何造成心所牵挂的事物的
舍离。当你提到“之外”,alien,非,或者道的时候,如果只是等同于对世间的否定,
那么是对的,但如果把这个之外、非、道等具体化,那就错了。
1. 佛陀关于轮回的含义是很明确的,就是绕柱而转。一根骨头可以成为一只狗的轮回中
心,一个美好的愿望可以成为一个人的轮回中心;对于一个修炼者,追求某种境界的喜
乐,也会成为他的轮回中心。这不同轮回,虽然形式可以各不相同,但本质是一样的。
轮回、业力是一切造作的根源,这样的造作不管是在任何层次上的,都一样。这也是我
前面提到的佛法的第二个重要的智慧的原因,我们因为在其中一层的染着,而知道在另
外层次当中的染着,厌离是彻底的解脱方法。
2. 你如果把大智慧当作有形象、有内容、有过程的一种东西的话,这个恐怕就是你轮回
的中心。
3. 十二因缘是轮... 阅读全帖 |
|
r******3 发帖数: 586 | 2 自我必须要建立在持存性和同一性基础上,五蕴的刹那生灭性否定了持存性,前后相异
性否定了同一性,所以不可能有同一自我的存在。这个是佛陀的论证思路。
佛陀比较完整的逻辑论证是这样的
人是五蕴的聚合,而五蕴都是生灭无常的,前后相异的,所以没有同一性,没有持存性
,而自我必须建立在同一性和持存性(常)之上,所以无我。
这个论证看起来非常合理,并且它是完全可以被实证的,佛陀教导出毗婆舍那的禅修方
法,对身心现象进行如实观察,果然发现自我只不过是五蕴的因缘聚合,果然发现任何
五蕴都是生灭无常,所以确实无我。
然后因为发现五蕴都是生灭的,而生灭就是苦,所以产生对五蕴的厌离舍弃,如此禅修
下去,就会经历某种特殊的体验:涅槃。它是一种五蕴寂灭的特殊神秘体验。
整个原始佛教的核心,就是这些。而且确实是可以被实证出的。我并不反对这个实证,
而且我自己还实证过,佛陀这方面说的是对的,确实可以被实证,但可惜。。。。即便
实证能检验,无我的认识依然是严重错误的。
在杂阿含第一经里面,基本上就把整个佛法核心说清楚了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宗萨钦哲仁波切《远离四种执着》09年尼泊尔 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y 24 20:27:26 2013, 美东)
十二岁的萨千•贡嘎•宁波禅坐了六个月后见到文殊菩萨,然后文殊菩萨给
予他《远离四种执着》这个教法:“若执著此生,则非修行者;若执著轮回,则无出离
心;若执己目的,则失菩提心;若执取生起,即失正知见。”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巧妙
地运用此法深刻剖析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困惑。
【一】
释迦牟尼佛说诸法皆是因缘而起,而因缘境况则取决于发心(动机)。
所以,首先,我必须反复强调,我们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发心。
从我自己开始,作为这次课程的讲授者,我必须调整自己的发心。
身为这些教法的传递者,提供这些讯息的人
作为老师或是传播这些教法的媒介,我的发心,如果可能的话,应当是完全基于菩提心。
至少,应当是出于为了利益他人的善心。
作为老师,我不应当为了广纳门徒而阐述这...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4 恒河大手印算不算你所说的禅宗?
谛洛巴口传那若巴的二十八颂大手印教授
恒河大手印偈颂
Tilopa's Mahamudra Instruction to Naropa in Twenty Eight Verses.
谛洛巴口传那若巴的二十八颂大手印教授
敬礼金刚空行!
Homage to the Eighty Four Mahasiddhas!
Homage to Mahamudra!
Homage to the Vajra Dakini!
敬礼八十四位大成就者!
敬礼大手印!
敬礼金刚空行母!
大手印法虽无表,然于上师具苦行,
具忍具慧那若巴,具种修心如是行。
Mahamudra cannot be taught. But most intelligent Naropa,
Since you have undergone rigorous austerity,
With forbearance in suffering and with devotion to your Guru,
Blessed One, take this secret instruction to heart....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5 我一直脾气大得很,不是最近才,是最近版上有了很多让我发脾气的借口而已,哈哈。
说密里没有禅的估计没看过这个:
恒河大手印偈颂
Tilopa's Mahamudra Instruction to Naropa in Twenty Eight Verses.
谛洛巴口传那若巴的二十八颂大手印教授
敬礼金刚空行!
Homage to the Eighty Four Mahasiddhas!
Homage to Mahamudra!
Homage to the Vajra Dakini!
敬礼八十四位大成就者!
敬礼大手印!
敬礼金刚空行母!
大手印法虽无表,然于上师具苦行,
具忍具慧那若巴,具种修心如是行。
Mahamudra cannot be taught. But most intelligent Naropa,
Since you have undergone rigorous austerity,
With forbearance in suffering and with devotion to your Guru,
Blessed One, take this secret i...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6 最好有牛人来对色空和五石的对话做个注解, 对看地云山雾里的人可以有个交代,
虽然结论比较容易明白, 但是过程当中有些讨论还是有些晦涩的
或许是坐的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所以不坐的看着有点眼晕
2人是在对兔子王影响比较“大”的一群中的。
兔子王也觉得2个人的见地(用色空的话来说)都是非常“正”的
为了避免2人的帖子成为“我”的“权威”, 必须用叛逆的眼光去看,
所以总要先有点否定的意思再去看贴。
所以今天才仔细地看贴然后思考了。。。
最后,我偏向于色空的“意思”。
可能是因为我拥护
生死即是涅磐, 出世即是入世, 这种观念。
但是要注意的是, 这不是生存和行动指南, 这只是描述哪个不能描述的
状态的方便说
最后五石statement
============================================================
你认为回归大海就是解脱,我认为厌离大海才是解脱。这个我们以前也讨论过了。
============================================================
个人觉得
厌离和回归或许是不矛盾的
在有杂...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7 最好有牛人来对色空和五石的对话做个注解, 对看地云山雾里的人可以有个交代,
虽然结论比较容易明白, 但是过程当中有些讨论还是有些晦涩的
或许是坐的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所以不坐的看着有点眼晕
2人是在对兔子王影响比较“大”的一群中的。
兔子王也觉得2个人的见地(用色空的话来说)都是非常“正”的
为了避免2人的帖子成为“我”的“权威”, 必须用叛逆的眼光去看,
所以总要先有点否定的意思再去看贴。
所以今天才仔细地看贴然后思考了。。。
最后,我偏向于色空的“意思”。
可能是因为我拥护
生死即是涅磐, 出世即是入世, 这种观念。
但是要注意的是, 这不是生存和行动指南, 这只是描述哪个不能描述的
状态的方便说
最后五石statement
============================================================
你认为回归大海就是解脱,我认为厌离大海才是解脱。这个我们以前也讨论过了。
============================================================
个人觉得
厌离和回归或许是不矛盾的
在有杂...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8 【八】
我想我之前曾简短讲过这个
龙树菩萨写了【中观论】
他在礼敬的部分写道(仁波切以藏文读诵)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意思是 佛陀是唯一的 是最殊胜的说法者或老师
这不只是种虔敬的表达
也不是诗意的写法
佛陀是殊胜的说法者或导师
藏文称为‘嘉华滇巴’这句话其实是有要义的
任何非佛者
包括十地菩萨在内 都没有佛那样的功德
那实际上是佛的十力之一 第十力是非常殊胜的力量
显然的 不要说我们
像我这样试图在此授课的人
就连十地菩萨都没有这个力
当像我自己这么平凡
有污染的有情众生 当我们教法时
会用很多很多的方法 这其中的大部分方法
都是很平凡的 有污染的
首先 如果你不小心 动机会是来自于
想要得到权力 财产 徒众
供养那类的污染
但即便如此 非常偶尔的时候
像我这样的人偶尔也会有 某种慈悲心 真心
为了利益他人而给予教法 不殊胜的老师可用的方法
基本上我们就是猜测
你...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9 索徒等喇嘛教徒实际等同于“主张一念不生时即是成佛”的六识论常见者,落于外
道恶见断常二见之中。当年错悟的卧轮禅师亦宣说“对境心不起”同类恶见,已遭六祖
惠能破斥。诚如 克勤祖师所云:“若向脚跟下,一念不生全体显露,则净裸裸、活鱍
鱍。”祖师的意思,并不是说意识一念不生时,即是空性真心的显见,而是说当意识练
到一念不生时(编案:其实是净念相继),在这个参禅的关头时节,福德因缘成熟的学
人,便能够在一念相应之下,证得那个本来就一念不生而非修行后才一念不生的第八识
真如,是现观与五蕴自己相随自在的真如心第八识;一见之时即是全见,全体显露而不
是只见牛尾才见牛后腿那样一分分逐渐看见全体,所以一见之下更无拖泥带水,当下现
证全体真心净裸裸、活鱍鱍,是第八识真如心本来就没有任何贪瞋而自性清净、不假修
行,也是时时刻刻运行不断而“活鱍鱍”的,不是想象之法,所以才一见之下就看见第
八识真如心的本来自性清净万德庄严,这不是落在意识境界中可以思惟而知或模仿得来
的。
所以,祖师说:“傥或思量拟议即没交涉,所以道一念不生前后际断即名为佛。”
倘能于意识一念不生时,意识前际断时,一念相应,得证... 阅读全帖 |
|
m****s 发帖数: 18160 | 10 ☆─────────────────────────────────────☆
runsun (runsun) 于 (Wed Sep 23 22:17:00 2009, 美东) 提到:
我亲耳聆听佛陀说过:
在某个时候,佛陀在离乌鲁维拉(uruvela)不远的伽耶斯萨(gayasisa),为卡萨巴
三兄弟(jatila kassapa)及其一千名弟子宣说了这无上的妙法。
“僧众啊!一切都在燃烧。”
“僧众啊!为什么一切都在燃烧呢?”
“眼在燃烧、色在燃烧、眼识在燃烧,眼处在燃烧(耳、鼻、舌、身、意、也一样)。
由眼生起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在燃烧(耳、鼻、舌、身、意也一样)。为什么燃
烧呢?我认为,这是因为:贪、嗔、痴、生、老、死、忧伤、苦恼,把火头给点燃了。”
“于此,僧众啊!一切热爱学习、德行兼备的圣弟子,都应该做如是观想:厌离眼、色
、眼识、眼触,厌离一切由眼生起的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厌离耳、声、耳识、耳
处,鼻、香、鼻识、鼻处,舌、味、舌识、舌处,身、触、身识、身处,意、法、意识
、意处,以及从心中生起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因厌恶而远离,因远离而获得解
脱。 |
|
c***h 发帖数: 2262 | 11
最早出自 杂阿含或相应阿含—目前已知最原始的佛经。
这一句可以说是整个佛陀原始教法的修行次第。
是说给当时欲出离世间而修行的比丘听的。
通常是修行(内观身、受、心、法)时用的。
平时用,应该也可以,不过效果没那么大。
无常 : 阿含中,佛陀在说到无常,因为是说给修行的比丘听的,
估计是指深入内观时观察到自身五蕴生灭无法控制。
用在一般事务上,应该也可以。
苦 : 因为内观五蕴生灭无常,无法控制,而又”欲令如是”,故苦。
一般这只有在内观到生灭后才会强烈感受苦。
体会到苦,是佛法修行很重要的一步。
没有这个基础,一般说来后面很难修下去。
无我 : 因为苦,故无我。因为五蕴生灭无常,都是无法控制。
内观 无常,苦,无我,
佛陀说,这才叫”正观”。正确的内观。
向厌 : 有说”厌离”。不像中文字面带有厌恶的意思。
而是带有中性,想要离开苦。
那是因为,深深体会到苦,及苦的祸患,而想离苦。
离欲 : 因为你知道”欲令如是”造成苦,那就不要这么做,这么想。
灭尽: ...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12 ☆─────────────────────────────────────☆
Yisu (yisnotme) 于 (Fri May 28 09:27:20 2010, 美东) 提到:
Runsun, 你发的那些关于密勒日巴文字和标题,你想说明什么呢? 如果你认为他们是
不净的, 这正说明了你还远没有到看到不净的文字不产生不净的联想的境界。 你是如
此,别人也是如此。 那你又为什么把不净的语言屡屡送给别人,还谎称自己并没有不
净的动机呢?
或是想说明密勒日巴其实是个恶人吗? 你昨天还说,恶行恶语要看动机。 你又是如
何知道他的动机呢?
你这两天的骂人贴, 我会全部删除, 也希望你能最后听我一句。 你如此修行, 绝无
成功的可能。 最幸运的结果可以成一个自了汉, 离佛离道太远了,太远了,太远了....
..。
☆─────────────────────────────────────☆
runsun02 (runsun) 于 (Fri May 28 21:40:20 2010, 北京) 提到:
说明密勒日巴是个淫棍邪徒。
什么叫不净的文字?我说的是空口造谣?... 阅读全帖 |
|
r******3 发帖数: 586 | 13
我认为,这种舍弃厌离的思想,会在进入行舍智的阶段,自动断除掉。
在起初的厌离智,畏怖智的阶段,还是带有比较强的离的思想的。行蕴仍然会比较强,
识当然也就无法灭除。
但是经过行舍智的平衡以后,意识处于一种比较平衡中舍的状态,这个时候就有机会彻
底断掉识蕴,行蕴,想蕴和受蕴。
而有些人连最基础的厌离智都还没有产生,真正的无常和苦都还没有亲见,却妄谈什么
无修而修,不作意,无念,这根本就是空中楼阁。 |
|
J******s 发帖数: 7538 | 14 善知识十相及弟子相
——浅谈师生关系
妙音
先谈善知识十相:
一、调伏:即指戒律。戒又名解脱,谓能持净戒即能得到解脱。然而,现今有许多
“持戒”者,只是拼命把持戒条,只注重表面形式,不去了解佛陀制戒的精神所在,结
果是越持越烦恼,甚或与佛陀制戒的意图相违。经中常说:戒为三学之首,由戒才能生
定,由定才能发慧。所以作为法师,学戒、持戒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真正懂得戒的开遮
持犯,懂得戒的精神,才能教导好学僧,并使其得到解脱。然今有类法师,自己寮房中
常有异性的谈笑声,甚至作无义的服务,却用种种借口来为自己辩护,告诉学生说:“
你们学的是佛,不是学某法师。”真是令人费解。常言说:“身教胜于言教”,故为人
师者,当重身行。试想如此之人,若单方面地要求学生,而不知检点自己,如何使学生
对佛法产生信心而得受用?谈到这里,使我不觉想起二则持戒精严且非常感人的故事。
一则是,某佛学院有位法师,因同修带了一位异性客人到其僧寮倒开水,事后此法师硬
要那位同修念大悲咒水,给其房间洒净。另一则是某期《法音》刊登一篇文章介绍说:
有位七十多岁的老和尚,有一天,一位三十几岁的妇女来向他请问佛法,老和尚把门打
得开开...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5 ☆─────────────────────────────────────☆
Sekon (求空,其实是色) 于 (Mon Jun 11 12:49:47 2012, 美东) 提到:
解脱,涅槃,其实就是不存在了。大家为什么要追求“不存在”呢?
解脱,就是没有自我这个边界了,就是“全存在”了,就是全部了。
但是这个全部形式的存在,打个比方吧,孙悟空在一个房间里,他要变成“全存在”的
形式,也就是桌子里有他,他就是桌子;凳子里有他,他就是凳子;地板里有他,他就
是地板;空气中有他,他就是空气。。。
也就是说,“全存在”这个存在形式,就等于是“不存在”了。因为存在的特征性没有
了。
要知道,自杀并不能消灭自我,所以还要继续轮回。但是涅槃是彻底达到“全存在/不
存在”了,所以想找也找不到了,所以不会轮回了。所以涅槃也可以认为是最彻底的躲
猫猫,是最彻底的”自杀“。
大家确定你追求的就是这个解脱吗?
想起了一个经典的笑话:Everyone wants to go to heaven, but no one wants to
die.
:)
☆────────────────────... 阅读全帖 |
|
j*******1 发帖数: 182 | 16 经过8个多月的网络共修学习,闻思B组《入行论》的课程已经过半,9月进入了第六品
《安忍》。这一品十分重要,在整部《入行论》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对大家修正心行、
调柔性格也非常有力。这次共修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安忍之功德、嗔恨心的起因、应当遣
除嗔恨心、嗔恨心之对境、轮回之自性、出离之因、以修习观察安忍等等。摘要小结如
下:
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
如果全力以赴地摧毁嗔恨,今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对境、逆缘,他都能游刃有
余、非常快乐。而来世必将感得相貌庄严、转生善趣,生生世世成为财富圆满、才华出
众之人。
《妙臂请问经》中云:“修安忍者,以少功力及微小苦,能圆满波罗蜜多。”
《菩萨地论》中也说:“精进修持安忍者,即生中不离快乐,死时成群结队的天人也会
降临,在鼓乐声中迎接他前往善趣。”
安忍说起来容易,但真正遇到对境时,做起来确实非常困难。然而,学习了这
部论典之后,每个人的性格跟以前相比,应该有很大的变化。通过这部论典的加持,增
上慈悲心、熄灭嗔恨心,这就是闻思本论的目的所在。上师在授课的课程中,有些人本
来刚强难化,但是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大乘论... 阅读全帖 |
|
p*********h 发帖数: 9 | 17 特意注册一个帐号回复lz,芝加哥的雷藏寺千万不要去,这个是“蓮生活佛盧勝彥”搞
出来的“真佛宗”的道场,但盧勝彥是个大骗子,经常在出版的书中夸耀自己有多厉害
怎么怎么样的。
----------------------如何是说法师,-----------------------
所谓法师,是指那些能够引导众生如实地认知五蕴是生灭法,是忧患法,是有漏法,是
无常,是苦,是非我。从而使众生升起缘起无我的正见,远离对五蕴的贪爱、执取、玩
味、灭尽贪、嗔、痴等烦恼习性,获得究竟的解脱。佛陀说:这样的人“是名法师,是
名如来所说法师。”
有一次,佛陀对一位比丘说道:“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
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
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杂阿含二六经》
若比丘于色说厌、离欲、灭尽,是名说法师,如是于受、想、行、识,于识说厌、离欲
、灭尽,是名说法师。”——《杂阿含二九经》
-----------------转载“如何辨别真正的善知识”---------------------
在佛教里,绝对不... 阅读全帖 |
|
r******2 发帖数: 1021 | 18
这里有非常重要的细节。大部分人在这个地方搞错,而导致无法解脱。
佛法禅修实践的核心,就是要建立厌离,厌离就是对所缘的不喜欢,因为不喜欢,而舍
下对象:五蕴;导向喜欢的对象:涅槃。
所以清净道论说嗔行者是倾向于解脱的,要比贪行者更容易解脱。这也是因为嗔是倾向
于离的。
这里需要明辨清楚厌离,不喜欢,以及嗔的真正区别。
一个人,先要建立起善恶的明确分别,并且其实善恶分别是人先天就有的,我们先天就
不喜欢某些恶行。(这个有更深层的原因,和意识从涅槃界到现象界的转换有关)
以小人为例,这些人往往猥琐,狭隘,阴险,如果你的心足够敏锐,这样的人哪怕不说
话,都可以看出他们来。如果是一个正常的人,一个有善恶分辨能力的人,他一定是不
喜欢小人的。这是正确的,和嗔无关。
如果你想增长智慧,一定要分别清楚什么是喜欢的,什么是不喜欢的,什么是善的,什
么是恶的,这种分别心的能力的增加,就是一个智慧的增长过程。(大乘恰好相反,他
重点在培养无分别和所谓无我的愚痴,为最终的目标服务)。
如果你不喜欢小人,说明你的心起码还正常,如果你觉得可以接纳小人,可以接纳恶行,
那么你就被忽悠了。或者说你本身已经丧失了明辨... 阅读全帖 |
|
|
发帖数: 1 | 20 学佛法不在于说听闻熏习时即能究竟了知,乃至于说就能够成就实证的智慧;得要
能于法的义理,经过思惟、筹量、观察,才能进一步受持运用。而观察义理时,要依止
于法的究竟义、真实义,而不依止于不究竟的方便善巧法说。那么了义指的就是真实义
,不了义指的就是说是方便指引,以便能够到达真实义。佛所说的经,函盖了了义以及
不了义,佛有时祂会宣说往善趣之人天善法,有时宣说往涅槃解脱生死的四圣谛。因为
当到人间来的时候,众生善根缺乏、烦恼深重,在这种情况之下,当然 佛陀要先来让
这些善根缺乏、烦恼深重的众生,能够先避免入到、生于三恶道之苦;要能够远离三恶
道之苦,那么大家要先能够修学往人天的这个善趣去,所以要先宣说往善趣的人天善法
。之后呢,然后乐意于这个善因善果以后,再告诉大众们说,怎么样来往这个涅槃、解
脱生死的这些法是什么?
佛陀的究竟说,其实指的就是众生皆有如来藏、皆能成佛,这才是这个佛法的真实
义理。那么关于这个部分呢,我们来引用一段经文来说明,经中说:“云何了义不了义
经?谓若所说引趣于道,是不了义。引趣于果,是为了义。说世俗行,是不了义。宣说
胜义,是为了义。引趣业行,是不了义。尽业...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2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一切都在燃烧经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Sep 23 22:17:00 2009, 美东)
我亲耳聆听佛陀说过:
在某个时候,佛陀在离乌鲁维拉(uruvela)不远的伽耶斯萨(gayasisa),为卡萨巴
三兄弟(jatila kassapa)及其一千名弟子宣说了这无上的妙法。
“僧众啊!一切都在燃烧。”
“僧众啊!为什么一切都在燃烧呢?”
“眼在燃烧、色在燃烧、眼识在燃烧,眼处在燃烧(耳、鼻、舌、身、意、也一样)。
由眼生起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在燃烧(耳、鼻、舌、身、意也一样)。为什么燃
烧呢?我认为,这是因为:贪、嗔、痴、生、老、死、忧伤、苦恼,把火头给点燃了。”
“于此,僧众啊!一切热爱学习、德行兼备的圣弟子,都应该做如是观想:厌离眼、色
、眼识、眼触,厌离一切由眼生起的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厌离耳、声、耳识、耳
处,鼻、香、鼻识、鼻处,舌、味、舌识、舌处,身、触、身识、身处,意、法、意识
、意处,以及从心中生起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
|
r****n 发帖数: 8253 | 22 类似一个错误还有某些并不懂佛法的门外汉说那些追求解脱,追求涅槃的人也是执着,
也是贪。
这个错误也是不了解贪爱执着的对象只能是无常苦无我的五蕴有为法。而一个修行者
追求解脱,追求寂灭不但不是执着,不是贪爱,反而是解脱的强大的“缘”,佛法用欲
神足来形容。
一个具足正见的佛弟子,一定是以离欲,寂灭为导向的,导向寂灭的涅槃也是正法的标
志之一,那些用各种形式和名义篡改佛陀所说的寂灭涅槃,贬低阿罗汉圣者的要么是魔
王,要么是愚痴的凡夫。
佛陀曾经对伍巴离尊者说:“「伍巴离,对于某些法,如果你知道:『这些法并非导向
完全厌离、离欲、灭尽、寂止、证智、正觉、涅盘。』伍巴离,你就可以肯定地受持:
『这是非法,这是非律,这不是导师的言教!』”
佛陀又说“伍巴离,对于某些法,如果你知道:『这些法导向完全厌离、离欲、灭尽、
寂止、证智、正觉、涅盘。』伍巴离,你就可以肯定地受持:『这是法,这是律,这是
导师的言教!』」”
愿佛弟子谨记世尊的教导,明辨正法邪法,像法非法,早日取证涅槃,熄灭轮回。
么。 |
|
q****n 发帖数: 4574 | 23 正在学习心经。看到一篇注解(无名氏所做),感觉非常好, 推荐一下。
摘自 http://www.hudong.com/wiki/%E5%BF%83%E7%BB%8F
顺便一句,前面有人对“色受想行识”中“行”的意思,有疑问。这里也是解释为“行
为”,宣化上人也是解释为“行为,去做”等等意思。
******************************************************************
心经 - 概述
心经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 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 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 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
卷中的一节。 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
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经》共有八部: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
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
品般若》。
... 阅读全帖 |
|
r*****e 发帖数: 176 | 24 有没有真正修习大圆满法门的师兄?对达照法师这篇文章有没有什么评价?
——————————————————————————————————————
——————————————
前言
近几年来,汉地有不少人在学习汉传佛法的净土法门,但是因为不懂其圆妙高深的道理
,故而把净土法门看成老太婆、没文化的人修行的法门。因此,他们不愿继续修行净土
法门,而去向往藏传密教,去修藏传佛教的“大圆满”。事实上,历史上汉人修藏传密
教有成就的实不多见,反而是修行净土法门,自东晋至今约一千五百多年以来,在汉地
有所成就的人非常之多。
佛经上记载,不仅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还是大势至菩萨,他们都提倡修净
土法门,就连印度的龙树菩萨、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也是大力提倡修净土法门;自佛
法传入中国以来,历代高僧大德先修禅后入净,得大成就者比比皆是;更重要的是在佛
教史上,特别是在居士的佛教史上,在传记中可以看到,修净土法门得大成就者举不胜
举;不但过去如此,就是现在,我们汉地因修净土法门而成就金刚不坏体的人也不少。
如此圆满微妙的大乘法门,现在却被一些诸如“我们汉传佛教没有传承”、“光念念佛
没有用”,这些...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25 ☆─────────────────────────────────────☆
bdbd (kakali) 于 (Wed Feb 10 09:45:53 2010, 美东) 提到:
全麻伤大脑,而且有生命危险,这个搞一次出来,容光焕发。
想想michael jackson 如果随我修了道,就不至于死那么早啦!
☆─────────────────────────────────────☆
advancing (摧邪显正) 于 (Wed Feb 10 15:57:16 2010, 美东) 提到:
心经云:无眼耳口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明明都有的,为什么说无呢?
好像以前有个禅师就从这个问题开始参禅的。
建议你看些佛教的基本知识,从容易理解的佛经入手。
如果直接看难懂的佛经,就要有点耐心,慢慢想。
☆─────────────────────────────────────☆
zoun (槑槑槑槑槑) 于 (Thu Feb 11 12:53:09 2010, 美东) 提到:
密宗上师亲传禅定初修!
在人间按:这篇文章是第三次发了,显然它对初学禅定的朋友...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6 释印顺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中说:佛法有二大问题:一是生死轮回问题,二是
涅槃解脱(成佛)问题。一切佛法,可说都是在这二大问题上作反复说明。如佛法而不
讲这二大问题,那就是变了质的佛法。生死轮回与涅槃解脱,并非佛教特创的教义,印
度其他一般宗教中,十之八九也都讲到这个问题。1
注1 释印顺著,《以佛法研究佛法》,正闻(台北),1992.2 修订一版,页304。
首先,在辨正之前要厘清的是,释印顺说佛法有二大问题,这是有语病的,因为佛
法从来都不会有问题,只有不解佛法错解经义的人才会说佛法有问题,或是在修学过程
之中对诸甚深法义弄不通时说自己仍有问题未解,但都不是佛法本身有问题。此篇评论
虽随顺释印顺之用语,但本质上应该说只有佛法的涅槃智慧才能彻底解脱生死轮回的问
题。释印顺说佛法有二个大问题——生死轮回与涅槃解脱,其实这二
个问题只是一个问题,而且只触及三乘菩提的解脱道,还没有探求到佛菩提道,所
以与成佛无关;释印顺所言“生死轮回要如何解脱而得涅槃”的问题,他以为的这二个
问题,其实只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是一个问题?因为解脱道完成时就是涅槃解脱,就
没有生死轮回的问题了,所以它...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2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阿罗汉取无余涅槃是执着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19 14:22:18 2010, 北京)
类似一个错误还有某些并不懂佛法的门外汉说那些追求解脱,追求涅槃的人也是执着,
也是贪。
这个错误也是不了解贪爱执着的对象必须得有无常苦无我的五蕴有为法。而一个修行者
追求解脱,追求寂灭不但不是执着,不是贪爱,反而是解脱的强大的“缘”,佛法用欲
神足来形容。
一个具足正见的佛弟子,一定是以离欲,寂灭为导向的,导向寂灭的涅槃也是正法的标
志之一,那些用各种形式和名义篡改佛陀所说的寂灭涅槃,贬低阿罗汉圣者的要么是魔
王,要么是愚痴的凡夫。
佛陀曾经对伍巴离尊者说:“「伍巴离,对于某些法,如果你知道:『这些法并非导向
完全厌离、离欲、灭尽、寂止、证智、正觉、涅盘。』伍巴离,你就可以肯定地受持:
『这是非法,这是非律,这不是导师的言教!』”
佛陀又说“伍巴离,对于某些法,如果你知道:『这些法导向完全厌离、离欲、灭尽、
寂止、证智、正觉、涅盘。』伍巴 |
|
a*****y 发帖数: 33185 | 28 简介
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
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
生活,因此称为「上座部佛教」(Theravàda)。上座部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
、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
一带地区。上座部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上座部佛教流传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在我们不能够更系统一点地去
了解和上座部佛教同时或者更晚时期盛行过的其它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除外),因为
他们大多数是在漫长的岁月之中湮灭无闻了,遗留下来的至多是一两部经典论著,甚至
只是片言断语。然而,南传佛教不但非常完整地保存了一套巴利语三藏圣典以及许多重
要文献,而且这些经典是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相当大的地域中唯一不可争辩的权
威性著作。在南传佛教国家,我们至今依然还能够看到按照佛陀当年所教导的行为规范
一样过着剃除须发、三衣一钵、托钵乞食、半月诵戒、雨季安居等等如法如律生活的比
库[1]僧团,使我们仍然能够亲切地感受到最接近于二千五...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9
依佛陀原来的说法,解脱是有分的
会先”心解脱”,然后”慧解脱”
依据经典杂阿含第1、2经,
“喜贪尽,说心解脱”。 “欲贪断者。说心解脱”
喜贪尽、欲贪断,说的都是三果或三果向
但是seeU说,杂阿含通常”无漏”就会说”心解脱、慧解脱”同时用
心解脱可能未必就是三果
听说南传也有说法是,”心解脱”称为”定解脱”,依”定”而解脱。
我的看法是
如果四果也称心解脱,那就没必要用心解脱、慧解脱两个词
其他许多经,如第1、2、710经等等,则说得很明白
心解脱就是喜贪尽、欲贪断,那就是三果
第710经也说明,慧解脱,解开无明结,那就是四果
所以,我认为,应该是说有个程序,先心解脱,然后慧解脱的意思。
大正藏杂阿含第一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
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
。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1281 | 30 谢谢两位的讨论和解释!
对于概念的定义的认同,对我来说,只是与朋友交流和读书的时候能有个基础。在这个
层面,我正在把概念本身放下,所以任何概念的定义,只是增加了一个同词异意的“宽
度”而已,并不能对我产生指导意义。
但是,如果讨论的结果是不同,那倒是属于我依然在倚重借力的层面归类的“框架概念
”了,对于我理解后面要走的路有利。
五石兄,我感觉你对“解脱”这个词太敏感了,并且认为解脱只有一态。其实,从解脱
这个词本身来说,不就是在一个特定的角度不再受束缚了嘛,没有说不受束缚了以后只
有一态呀?就好比你把自己绑了起来,你“解脱”松绑以后,只有一态吗?
这样说,是因为我认为道有两态,一是不分的混沌的道,二是空有回叠的道。要说轮回
,我也认为那空有回叠是一大轮回,而我们人生六道倒是小轮回了。所以是不是解脱也
能分两层呢?一是脱小轮回,二是脱大轮回?
对于佛陀这段经文的理解,我的感觉,是如果按照你的那样去解释,强调同,说出异只
是指出不同的道可走的话,你觉得,那些问问题的人,障碍在哪里?佛陀说那番话,是
如何引导解障的?佛陀可不是为说而说的人呀,对不对?必然是有所指,有所引的。
你看了我在“佛的...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1
依佛陀原来的说法,解脱是有分的
会先”心解脱”,然后”慧解脱”
依据经典杂阿含第1、2经,
“喜贪尽,说心解脱”。 “欲贪断者。说心解脱”
喜贪尽、欲贪断,说的都是三果或三果向
但是seeU说,杂阿含通常”无漏”就会说”心解脱、慧解脱”同时用
心解脱可能未必就是三果
听说南传也有说法是,”心解脱”称为”定解脱”,依”定”而解脱。
我的看法是
如果四果也称心解脱,那就没必要用心解脱、慧解脱两个词
其他许多经,如第1、2、710经等等,则说得很明白
心解脱就是喜贪尽、欲贪断,那就是三果
第710经也说明,慧解脱,解开无明结,那就是四果
所以,我认为,应该是说有个程序,先心解脱,然后慧解脱的意思。
大正藏杂阿含第一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
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
。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1281 | 32 谢谢两位的讨论和解释!
对于概念的定义的认同,对我来说,只是与朋友交流和读书的时候能有个基础。在这个
层面,我正在把概念本身放下,所以任何概念的定义,只是增加了一个同词异意的“宽
度”而已,并不能对我产生指导意义。
但是,如果讨论的结果是不同,那倒是属于我依然在倚重借力的层面归类的“框架概念
”了,对于我理解后面要走的路有利。
五石兄,我感觉你对“解脱”这个词太敏感了,并且认为解脱只有一态。其实,从解脱
这个词本身来说,不就是在一个特定的角度不再受束缚了嘛,没有说不受束缚了以后只
有一态呀?就好比你把自己绑了起来,你“解脱”松绑以后,只有一态吗?
这样说,是因为我认为道有两态,一是不分的混沌的道,二是空有回叠的道。要说轮回
,我也认为那空有回叠是一大轮回,而我们人生六道倒是小轮回了。所以是不是解脱也
能分两层呢?一是脱小轮回,二是脱大轮回?
对于佛陀这段经文的理解,我的感觉,是如果按照你的那样去解释,强调同,说出异只
是指出不同的道可走的话,你觉得,那些问问题的人,障碍在哪里?佛陀说那番话,是
如何引导解障的?佛陀可不是为说而说的人呀,对不对?必然是有所指,有所引的。
你看了我在“佛的...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33 ☆─────────────────────────────────────☆
runsun (runsun) 于 (Fri May 7 10:42:37 2010, 北京) 提到:
如是。
☆─────────────────────────────────────☆
winter (战战兢兢勤勤恳恳) 于 (Thu May 6 23:00:26 2010, 美东) 提到:
why?
☆─────────────────────────────────────☆
runsun (runsun) 于 (Fri May 7 11:14:36 2010, 北京) 提到:
观察导致波函数坍塌,真实变为虚幻。
不间断的观察,是所谓的生命。
波函数不断的坍塌,形成我们眼中的世界,并以其为真实。
观察感知世界,获取所谓的信息,所谓的快感,而付出的带价就是永无休止的处在虚幻
里面,并经受大量的苦。
生命的本质是观察,获取,侵占信息,犹如病毒。
不,生命本身就是病毒。
它总是试图去侵占,但实际却什么也无法拥有,而只有苦才是真实的。
愚人为了生,不择手段,拼命攫取。... 阅读全帖 |
|
d**********l 发帖数: 647 | 34 悲欣交集见观经” 弘一大师临终绝笔再解 (2010-08-19 23:00:29)
标签: 文化 分类: 原创博文
由于学习观经,关注到弘一大师“悲欣交集见观经”绝笔,发现很多人对此进行解
读,其中明诚居士新解最为细致,重要方面都说到了。本文再解是将弘一大师临终情形
与观经做更细的对照,希望阿弥陀佛本愿及弘一大师人格力量给有缘人带来安慰。
近代出家人中,弘一大师最为有名,这是因为他出家前即已名声广布,出家后又专
志戒行,戒香远闻为他带来更大的名誉。当走到人生终点时,大师深知很多人在关注他
的最后结局,出于菩萨发心,为了让人们正确理解他的生命境界及归宿,更由于阿弥陀
佛本愿力加持,让弘一大师在临终前留下了“悲欣交集见观经”的绝笔。
从弘一大师年表记载来看,书写绝笔有相对完整的过程,甚至具有戏剧性。原来大师在
绝笔书写前两天,自己对“悲欣交集”这个词做了明确解说。年表记述:一九四二年十
月八日,大师口述遗嘱,特意叮嘱妙莲法师两点:一、圆寂前后“助念”时,看到眼里
流泪,这并不是留恋世间,挂念亲人,而是在回忆我一生的憾事,为一种悲欣交集的情
境所感。从这段记载来看,弘一大师... 阅读全帖 |
|
r******4 发帖数: 178 | 35 我来用例子举两个“起用”版本的区别吧。尽管这个例子不完全符合,却基本说明了两
种的区别,
大乘版本的如来藏真心起用,化现万物,所谓的自由,是指网络游戏里面某个角色通晓
了游戏的所有细节,进而将游戏玩的出神入化,甚至不被游戏规则(业力法则)所限制
,以此为自由。这里的游戏角色是实体化的(五蕴),利用的是游戏本身的特性(起用)
而佛陀本人并没有讲的无余涅槃的诸佛和阿罗汉其实也有起用(起用的意思是不是死寂
,具有某种活性和影响能力),佛陀和无余涅槃的阿罗汉,是不再以任何游戏角色的实
体方式出现(没有五蕴,不再三界轮回受生),他们是成为了游戏程序的底层,对游戏
世界的影响,直接成为程序算法了。这种影响变化,是数学性的,不是实体基础的。
要从游戏世界里面解脱出来,一个最大的认识错误需要去除,就是在游戏世界里面,没
有任何具有主宰性的东西,一切都是缘生的,都是无常,需要对这一切彻底舍弃厌离。
只有在舍弃厌离游戏世界所有真实的基础上,才能有涅槃。
而这个游戏里面,其实有类病毒程序(魔王),这魔王就是负责阻挠那些想脱离游戏世
界的人。这病毒程序喜欢玩弄的花招就是,欺骗游戏里面的角色,让游戏者以为只要如...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6 马哈希西亚多
密集内观禅训课程能使你达成解脱,
因此,想到它的好处你就该全力以赴,
这样你的修学才能圆满成功。
我们所教的禅修法是以四念处为基础,
四念处是伟大的世尊
以及历代有成就的佛弟子所采用的修行法门。
你该值得庆幸,
因为你有缘与他们采用同样的法门修行。
基本练习
你若真诚想要修习禅定,于今生成就内观智能,在修学期间必须舍弃流俗的知见和作为
。这段期间的
修学是为了净化身心,清净的行持是达到正定的首要步骤。而且你也必须遵守在家人的
戒律(出家人则比
照出家戒律),因为要证得内观智能,戒律攸关紧要。
这些自愿受持的戒律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服
食乱性物品,
六、过午不食,七、不戴香花华,不观赏歌舞,八、不坐卧高广大床。另一条戒是言谈
之间不可对证得果
位的圣者轻蔑、戏谑、或心怀恶意。
古代的大师们都会指引行者在禅修期间归依伟大的觉者──佛陀,因为在修习期间,假
如你的心出现
不净或恐怖的影像,你可能会受到惊吓。还有,要遵从指导老师的指导,因为关于你修
习的情况他会具实
告知,并适时给予必要的引导。
这项修学最大的利益和目标是去除贪、瞋、痴,因为它...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7
我认为 无余涅盘 解释为 五受阴灭尽,较合理。
而不是烦恼灭尽后,肉体死亡。
1 杂阿含738经[正闻本935经/佛光本750经](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
「此七觉分修习、多修习,当得二果:得现法智有余涅盘,及阿那含果。」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相应部48相应65经/果经第一(根相应/大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有这五根,哪五根呢?信根、……(中略)慧根,比丘们!这些是五根
。
比丘们!当这五根已被亲自修习、已被亲自多修习时,二果其中之一果应该可以被
预期:当生究竟智,或当存在有余依时,为不还者状态。」
-- 两者解释不同,
但南传解释是,有余时,是三果。
2. 杂阿含常说的”有余”,是还有烦恼,或还有五受阴。 例如以下。
大正藏杂阿含61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复次。彼色
是无常.苦.变易之法。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
色受...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8
其实也很好理解,(仅是理解而已,不是体会。)
吃过好吃的满汉大餐(假设非比寻常的好吃),
对于一般巷口粗糙、油腻、死咸、死甜的食物,自然没兴趣。(厌离)
如果真厌离,那就会餐餐都是满汉大餐(涅盘),那多好。(假设没有腻不腻的问题)
又有个比方,
有只老鼠,他的心变成人了,可肉身还是老鼠,还在老鼠堆里过日子,
(”人”只是比喻,比喻更高的清净之心,不讨论人也很多烦恼,没好到哪儿。)
他自然知道他目前的生活只是在垃圾堆里而已,
而他的心还是清净快乐的人的生活,他的心过着人的明白、清净,(明)
他对目前发生的老鼠争食一块发霉的面包、争着住小纸箱避雨,只是感到没兴趣,
他知道只要在意老鼠之间的争执,或者烦恼或者,
又会变成老鼠,继续留在垃圾堆里。
他厌离老鼠之间的争执、老鼠在垃圾堆的生活。不为这些争执所烦恼,如此而已。
他只是的心过着比老鼠更高的清净、平静、无烦恼的日子,
如此而已。(见缘起(见苦、苦集、苦灭、苦灭道迹),见涅盘)
庄子说,有大鹏要飞,小麻雀无法理解大鹏。
不过,也不是真那么难理解就是了。 |
|
c***h 发帖数: 2262 | 39
that
说。
我有些搞不清楚你的意思了
杂阿含75
“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
…..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如是
受.想.行.识。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
相应部22相应58经/遍正觉者经
比丘们!比丘慧解脱者也经由对色的厌、离贪、灭,以不执取而解脱,被称为『慧
解脱者』。
这两段经文,一致。
都指着 不要对五蕴贪爱,被称为如来、阿罗汉。
另,你贴的经文,说”见法涅盘”,
不太明白这与我贴的经文有何冲突,或有何相关??????
可否再说说。
你贴的经文,是说对五蕴的不贪爱,不执取,今生就证涅盘。
这样很好
对五蕴的不贪爱,不执取 (我理解为 五受阴灭) 被称为如来、阿罗汉
对五蕴的不贪爱,不执取 (我理解为 五受阴灭) 今生就证涅盘
这样很对呀
五受阴灭,就五受阴灭, 为何你说就会死???????????
或者 今生证涅盘, 与会死有何关系?????
不解这其中的关系????????????????
或者 对五蕴的不贪爱,不执取
并非 五受阴灭 ?????????
或是 你认为五受阴灭,不是灭除对色的贪爱,受的贪爱…
而是 ... 阅读全帖 |
|
P******A 发帖数: 126 | 40 作为能引导你解脱的上师,确实需要一些资格。换句话说,只有具备一定功德的上师,
你才可以依止,才可以观修。如果你找不到的话,那就找一位公认的大德,观修他的上
师瑜伽。这种观修胜过生圆次第,是最无上的修法。
--《前行广释》智悲佛网
倘若你没生起不加改造的无常观,仅仅在表面上求求法、修修法,则只能成为佛教油子
的因。何为“不加改造”呢?法师给你讲无常的时候,你觉得对对对,下课后看器世界
、有情世界也都是无常的,这是一种勤作观修的无常观。而你什么时候自然觉得一切都
是无常,地位也好、财富也好、别人的评论也好,均无实在意义,对这个虚幻的世界不
会贪执,就像大圆满的修行人一样,境界中是愣然、明然、恍恍惚惚的感觉,这才对无
常之理有了一定体悟,生起了“不加改造”的无常观。----《前行广释3》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
之所以密宗不直接观想本尊,而是首先在莲花座垫的日月轮上,观想一个种子字,再把
种子字观想为本尊手里的法器,然后法器发光,最后才变成本尊,是为了快速消除我们
从投胎、出生、成长直到死亡阶段的不清静现象,种子字是消除投胎时阿赖耶识上的习
气,然后每个环节都用不同的方法来快速抹掉、删除。
...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1281 | 41 这个“当下”,我觉得按照我”放空“的经历和感受,其实恰恰是没有时间和空间束缚
的信息的“全部”。这个“全部”,其实反而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浓缩了在一起。人
家濒死体验中的整个人生一起闪过,可能就算是一种类似的描述。
这里的要点,就是不能去抓(不能抓的念头也是不能有的哟)。一抓,那就不是抓过去
(的定境),就是抓未来(的定境)了,就没有“全部”了。从这个角度去解释“无常
”的话,就是把自己变成了怎么变都行的时刻可变态。那个可变态,前提就是平和,敏
感。
。”对待当下的方法,与对待过去、未来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厌离。对当下的每一个
时刻都厌离了,那么在未来的每一个时刻也就都厌离了。这才是摆脱业力的正确方法。
如果随顺业力而行,最终结果还是轮回。 |
|
S***n 发帖数: 1281 | 42 我请教高人了。我这个“全感知”的现象,是在接近空性时还有求知欲的一种结果,并
不属真正的活在当下的现象,在这里纠正和说明一下。
活在当下,就真的是跟人的状态是一样的,就是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什么神奇之处,
但是差别就是不被过去,不被未来抓去。
。”对待当下的方法,与对待过去、未来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厌离。对当下的每一个
时刻都厌离了,那么在未来的每一个时刻也就都厌离了。这才是摆脱业力的正确方法。
如果随顺业力而行,最终结果还是轮回。 |
|
S***n 发帖数: 1281 | 43 这个“当下”,我觉得按照我”放空“的经历和感受,其实恰恰是没有时间和空间束缚
的信息的“全部”。这个“全部”,其实反而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浓缩了在一起。人
家濒死体验中的整个人生一起闪过,可能就算是一种类似的描述。
这里的要点,就是不能去抓(不能抓的念头也是不能有的哟)。一抓,那就不是抓过去
(的定境),就是抓未来(的定境)了,就没有“全部”了。从这个角度去解释“无常
”的话,就是把自己变成了怎么变都行的时刻可变态。那个可变态,前提就是平和,敏
感。
。”对待当下的方法,与对待过去、未来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厌离。对当下的每一个
时刻都厌离了,那么在未来的每一个时刻也就都厌离了。这才是摆脱业力的正确方法。
如果随顺业力而行,最终结果还是轮回。 |
|
S***n 发帖数: 1281 | 44 我请教高人了。我这个“全感知”的现象,是在接近空性时还有求知欲的一种结果,并
不属真正的活在当下的现象,在这里纠正和说明一下。
活在当下,就真的是跟人的状态是一样的,就是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什么神奇之处,
但是差别就是不被过去,不被未来抓去。
。”对待当下的方法,与对待过去、未来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厌离。对当下的每一个
时刻都厌离了,那么在未来的每一个时刻也就都厌离了。这才是摆脱业力的正确方法。
如果随顺业力而行,最终结果还是轮回。 |
|
S***n 发帖数: 1281 | 45 谢谢!
你说的那个五蕴实相,就是confuse我的地方。你是说,在五蕴现象的背后,有个称为
五蕴实相的"东西"。这个东西,不依赖于五蕴而“存在”,并且没有现象,没有通过五
蕴就没有出现现象。并且这个东西,已然是无常,无我了,并且还包容了一切了。Yet
,你很严厉地称其为轮回,判定那不是解脱,那是轮回这个“恶魔”的根源。。。在扫
地去五蕴的时候,要一起扫掉。。。在厌离五蕴的时候,也要一并厌离。。。
然后,那个涅磐,你又并不认为属于断灭性的完空的,然后坚持说任何指向性地去研究
“其中”“包含”的“性质”,都违反了“不可说”定律。。。
这里面,你怎么bridge IT?!。。。
按照你的想法去推演,扫除五蕴实相,translate成现象界的impact,那就不是什么一
个人,几个人解脱的问题了,而是所有的人,都解脱了。这种phenomenon,完全是没听
说过的。(不过呢,倒是挺符合我说的“共业零件”被灭说的。:))
我认为,涅磐其实很natural,一旦不受束缚,就回归这个“真正”的nature了,不需
要那么rigid地用“检测标准”去define和检测它。并且,涅磐是跟我们相关的,是我...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46
现象不是主体,本体和现象的统合才是主体。但是人习惯于根据经验感知而把现象当成
主体,即佛法所说的五蕴,也是我们经验感知的局域时空的局域自我。
本体在物理时空之外的,它本身具有抽象全时空性,没有任何可能被直接经验认识,没
有任何可能被实证。祂只能借助于理性思辨和神秘直觉而认识之。
和不生不灭没关系,只和纠缠性有关系,在没有充分认识你们的愚痴低劣之前,我很难
摆脱你们的纠缠,还错误以为和你们是一体,甚至还要愚痴的度你们。但是真正认识到
你们的愚痴低劣,并充分认识到摆脱你们的必要性之后,产生对你们的厌离,于是我的
波性意识将自觉的和你们切断纠缠,斩断相干性。
乔达摩搞错了,不是对五蕴厌离,而是对煞笔和小人厌离。必要时,还应当举起屠刀。 |
|
Y**u 发帖数: 5466 | 47 ☆─────────────────────────────────────☆
Yisu (一输就哭) 于 (Sun Apr 15 22:07:47 2012, 美东) 提到:
咱们这个论坛里经常有一些刚刚开始对佛法感兴趣, 但是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我在其
它的佛教论坛里请了这么个问题, 主要是针对大乘佛法的, 我精选了一些回答, 和这里
感兴趣的朋友们分享一下, 可以看的出来, 有深有浅, 大家也可以补充. 多少给那些想
了解佛法的朋友们一点方向..谢谢大家:
标题: 替希望了解大乘佛法的朋友问个问题
问: 经常在网上会遇见一些朋友, 开始对佛法感兴趣, 询问到底应该从哪个地方开
始入手。。在这里, 我想代问他们一些问题, 请这里的师兄们给出出主意:
1: 有那些书或佛经比较合适开始学习
2: 除了读佛经, 还有哪些心理上的准备, 或者说是见解上的初步树立。
3: 初步了解后, 下一步的大致方向又如何?
烦恼即菩提:
具体从哪里开始学佛,其实挺难讲。但对于藏传佛教道次第,个人认为一定要学,因为
佛法在理论上树立一个系统框架和修学路线图是非常重要的。藏传佛教各派都有自己的...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311 | 48 “当然,对佛教不太了解的人,也许会以不解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认为佛陀不一定有
如是伟大,他的教法不一定有如是深广。但不管你怎么想,我都希望你先潜心研究佛教
之理,在此过程中,你自己就能找到答案,甚至会被佛法的甚深所折服。以前我看过一
本书叫《幸福的蓝本》,里面就讲了一位雷斯·戴维斯博士,他是英国著名神父的儿子
。最初他钻研佛教的初衷,是想证明相较于佛教,基督教所具有的“优越性”。后来他
这个任务虽失败了,但却取得了比预期还要大的胜利——他成为了一名佛教徒。通过长
期的深入研究,佛教真理让他口服心服,于是他发心将巴利文佛典翻译成英文,令数以
千计的西方人第一次接触到了珍贵的佛法,对利益众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样的人,如今相信也不在少数——为了破斥或推翻佛教,利用漫长的时间作研究
,最后却臣服在佛教真理的脚下。所以,大家第一个应当明白的是什么?就是佛教的甚
深广大之处。这一点并不是我们佛教徒自赞毁他,而是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通过
观察所得出的真实结论。”
--摘自索达吉堪布: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复旦大学演讲
全文如下:
索达吉堪布: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
开 篇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阅读全帖 |
|
h********7 发帖数: 54 | 49 爱
大乘小乘
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做这件事?行为的动机就是发心。在
修行的时候,发心不仅决定了修行的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见解和修行的
过程。
为了获得人天福报而修行,这是下士道人天乘的发心。发善心、做善事,自然会修
得善果,下士道非常强调做人要正直善良,因为这是获得人天福报最关键的要素。为了
自己能脱离六道轮回的痛苦而修行,是中士道声闻缘觉乘的发心。为了一切众生究竟解
脱而立志成就佛果,是上士道大乘的发心,也称为菩提心。
人天乘的出离心表现在厌离三恶道的痛苦,希求今生来世得善趣的安乐;声缘乘和
大乘共称为解脱道,声缘乘的出离心表现在厌离轮回的痛苦,希求涅槃的安乐,而大乘
则是进一步认识到轮回、涅槃皆为浮想,众生因为妄想、执著而痛苦,由此生起无伪大
悲心,希求所有众生断尽无明、究竟解脱。
皈依后是趋入大乘还是趋入小乘,最主要就是看有没有生起利益众生的菩提心。
菩提心以出离心为基础,是对出离心的扩展和深化,不求个人独自解脱,而求众生
解脱;不仅摆脱轮回的束缚,还要出离一切无明执著。因此,认为大乘不讲出离心、学
大乘可以不修出离心是错误的,没有出离心,菩提心无... 阅读全帖 |
|
r**********g 发帖数: 22734 | 50 这甚至与你信不信基督教都没有关系,上座部与任何宗教都不冲突。
区别佛陀与其他宗教导师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佛陀是人,与上帝或任何其他“超自然”
的神并没有什么联系。他既非上帝,也非上帝的化身,更不是什么神秘人物。当然他是
人,但他是一个超人,一个非凡的人。他在外表上,虽然是人类的一份子,但他的内心
却包容超越于人类。由于这个原因,他被称为独特的人、杰出的人。
佛陀说:
诸比丘,像荷花生长在水中,立于水面之上,不被水所淹没。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
生长在世间,住于世间之上,不与世间同。[i]
他没有任何人或神的帮助,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达到了最高的精神和知识境界。他是
悲智双运的体现者,悲和智是他教义中的两项指导原则。
通过他个人的体验,他懂得人的优越性。他发现“超自然”神统治下界众生的观点,那
只是一种错觉。佛陀从来没有说过他自己是救世主,也没有试图通过“天启”宗教的办
法,拯救“灵魂”。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证明无限的希望潜伏于人中,必须由人
的努力来揭示和发展这些潜伏的希望。他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证明菩提和解脱,完全掌
握在人自己的手中。佛陀是这样的告诉和示范作为一个勤奋生活的倡导者,...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