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 发帖数: 4702 | 1 其实所谓古汉语指的是雅音,古代汉语方言其实更多更杂,楚辞算古汉语一部分吧?里
头押韵跟诗经一样?! |
|
w********9 发帖数: 8613 | 2 更多的宾语前置例子。
http://dshw.nenu.edu.cn/Jingpinke/dxyw/Chapter12/chapter12_a2_6
3.宾语前置
在古汉语中句子表达结构一般是主语、谓语、宾语,而有时古汉语句子中的宾语常
常提前到谓语之前,这种语法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前置宾语,有的是
当时正常的语序,有的是变化的语序,具有特定的表达效果。
从结构形式来看,常见的宾语前置的种类有: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句子的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要至于动词之前。如:
“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
“奚”是疑问代词,作“冠”的宾语,前置。
在介宾词组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也要前置。如: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在否定句中,有 “不”、“莫”、“无”、“勿”、“毋”等否定词,作为动词
的宾语的词是代词的话,一般情况下代词要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余”作“欺”的... 阅读全帖 |
|
f**z 发帖数: 186 | 3 “束脩”在古代都有哪些意思?
束脩一词虽然古老却并不冷僻,今人常有提起并训解为学费。古人也讨论束脩。但
话题重点不在学费,而是考辨其词义多解以及缘由。仅本人所阅古籍文献,束脩一词存
有四解。一为贽礼,即学费。二为年龄,即十五岁男子。三为修饰,即束带装饰。四为
检束修德,自我约束。
“束脩”一解
束脩一词早见于经书,以《论语.述而篇》与《礼记.少仪》中两句话较为流行。《
论语》云:“子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宋儒朱熹注云:“脩,脯也。十脡为
束。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脩其至薄者。”(《四书章句集注》)脯就是干肉,
脡是干肉量词。十脡儿干肉为一束,故曰束脩。朱子认为此束脩是古人见面礼中较轻者
,以小礼聊表敬意而已。《礼记》云:“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汉儒孔安国
注云:“束脩,十脡脯也。”乘壶酒之乘为数词,即四壶酒。束为肉脯数量词,十条肉
脯为一束。此十条肉脯说最流行,可算“束脩”一解。
“束脩”二解
“束脩”不仅载于经书,汉代以后又常见史书。《汉书.王莽传上》:“窃见安汉
公自初束脩,值世俗隆奢丽之时。”这句话是大司徒陈崇称颂王莽所言,安汉公即王莽
。唐儒颜师古注云:“束... 阅读全帖 |
|
|
x*****7 发帖数: 7326 | 5 很多字发音末尾的辅音逐渐变成了入声,现在汉语普通话没有入声了,但汉语广东话还
有不少入声。 |
|
l*******s 发帖数: 1258 | 6 上古汉语有复杂的曲折变化吗?能不能举个例?
貌似主流理论不是这么认为的。
至于古汉语的复辅音等现象,有人认为是屈折,但是有待研究 |
|
z********n 发帖数: 35 | 7 粤语,闽南语保留了相对较多的古汉语发音,这是常识……所有中文系出身的和修过基
本古代汉语课的都知道。楼主不要在这里混淆视听了。 |
|
w*********l 发帖数: 1337 | 8 是啊。水木上有过一个帖子,考证很多地区入声的调值和去声相等。声调合并是有的,
但是既然韵书说有四声那证明官方汉语是区分四声的。
另外,平上去入不是像今天普通话一声到四声有固定的调值。就是一个分类而已,某地
的去声换到另一个地方还是去声,不过有可能调值完全不同 ; 也可能那另一个地方去
声和平声合并,调值相同,但是不是到了那里就读“平声”。任何一个汉语方言都可以
找出从“平上去入”四声演化的规律。 |
|
|
A**k 发帖数: 1978 | 9 这才中古汉语而已,就听不懂了。那上古汉语你就要颠了 |
|
p*e 发帖数: 6785 | 1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posthuman1 (huhu),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Re: 定语后置这种语法,汉语怎么表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Sep 11 13:20:29 2014, 美东)
□ 马龙强
苏轼的名篇《赤壁赋》中有这样一句话:“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
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其中的“客有吹洞箫者”该如何翻译呢?笔者发现不少译
本的译法并不统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翻译方式:(1)客人中有一位吹洞箫的人。
(2)有一位吹洞箫的客人。
那么,这两种翻译到底哪一种比较合理呢?我认为应该取后者。分析如下:
第一种翻译是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译的,表面上读起来很通顺,但如果放到全文
中去考察,就会发现不妥。因为按照这种译法,文中的客人就不只一位,而实际上本文
采用的是主客问答式,只有苏子与客二人,而且据考证这位客就是苏轼的好友杨世昌道
士。由此可见,第二种译法是正确的。
其实,这句话是古代汉语中定语后置句式的一种,常见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以下几种
:
①中心词+定语+者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②中心...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1 维基解密说CIA的程序猿不懂中文,所以破解中国信息系统的时候总是很头疼,因为中
国的程序猿不甘于使用英文,总是喜欢把各种程序也搞成一份中文版。
现在突然有点理解为什么今年的两会竟然有了提议取消英语考试的建议,其实使用汉语
的人最多,光是华人人口就占了世界的五分之一,最多的时候是四分之一,普及中文还
是首要任务,英文算什么,从严谨性和文字艺术感来讲,都完全不如中文更有内涵更精
准。
美国人现在学习中文的还太少,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学会一些中文的必要性,不过这样也
好,等中国的程序猿把程序搞成中国繁体字,那么CIA就更头大了,光是找翻译还不行
,还得懂中国繁体字的,或许只能去找台湾人或者日本人了,这两个地方的人使用汉字
繁体最多,
但是很奇妙的是,虽然平时大家已经不再使用繁体字,而是汉字简体,但是现在给你繁
体字,也还是能看懂至少80%以上,就算没学过也能看得懂很多,不影响阅读和理解,
个别字看不懂可以通过上下文猜出来,这才是汉语的奇妙之处。
繁体和简体之间能够切换自如,可能不会写繁体字了,但是完全能看懂意思,这是属于
中华古典文化之中的精髓了。 |
|
b****g 发帖数: 4933 | 12 你这分明是闭合逻辑吗,古代韵书和现代方言的平不一样,你说说,古代韵书咋读的,
在爱迪生发明录音机以前,能记录下来吗 |
|
x*****7 发帖数: 7326 | 13 但请您不要把红楼梦的白话当成现代汉语好不好?
现代汉语应该是指五四运动以后的汉语。 |
|
a***e 发帖数: 27968 | 14 古汉语和其他语言分离,应该是万年这个级别的
您老看看book是什么时候起源的?
这个比印第安和殷地安类似还扯淡
想当印欧人也不要这么冲动 |
|
s***e 发帖数: 1343 | 15 莫非是传说中的虾哥,微波大侠?! 您又开始研究古汉语了,佩服佩服。
最近睾丸癌好了吗,还有那个身体恶臭咋样了,还吃不吃韩国菜? |
|
a*****o 发帖数: 209 | 16 汉语除了叫做是孤立语,还可以叫分析语(analytic language)。我觉得analytic这
个形容非常贴切,时态语态和格等等词的形式是通过上下文推定的,这样使得一个词素
达到了多态和重载的功能,非常接近面向对象编程的思维,过去看过一篇文章详细论述
这个相似性,写得挺有意思。 |
|
m******r 发帖数: 4351 | 17 日语也是这样,副词感觉比英语多得多,时态等动词的各种变化比英语也多得多
话说回来,假定当初是不列颠挨着中国,那么英语估计是这个样子:
Walking is one of the main gaits of locomotion among legged animals, and is
typically slower than running.
行ing is 一 of the 主 态 of 动tion among 腿ed 动物s, and is 代表性 慢 than
走ing
(英语比较麻烦的地方就是不规则的动词太多了,日语就少得多。)
可见,汉语从一开始就奠定了节省空间的基调: 没有标点,没有空格 |
|
|
h***i 发帖数: 89031 | 19 南方就算某个具体方言,也是某处有入声,某处没有
自古如此,何谈保留不保留
越南化的入声,也是保留古汉语? |
|
h***i 发帖数: 89031 | 20 官方韵书说的入声跟现在南方人说的入声是不是一回事,根本就没有办法定
越南入声根广东入声亲兄弟,就是保留古汉语了?
哈哈哈 |
|
|
w*********l 发帖数: 1337 | 22 废话,当然是入声。从汉语borrow过来的有意思吗?现在不就是讨论和语本身吗 |
|
a****t 发帖数: 7049 | 23 其实远不止ptk,还有m
m/三:韩语sam
汉语原来三个韵尾舌位
m n ng
p t k |
|
m******r 发帖数: 4351 | 24 日语汉字的读音很多其实就是当年江浙一带的吴语
另外,日语的元音太少,尤其缺少复合音,导致汉语里很多不同的音到日语里都发同样的
音;像yu,guo,gong等音或者和其他的音发同样的音,或者加上短促音 |
|
d*****u 发帖数: 17243 | 25 主要还是参考的汉语方言以及语言学普遍规律
另外就是利用文献(比如古书上记录哪两个字同音)
泰、苗这些都不属于汉藏语系,利用价值不大 |
|
j***g 发帖数: 11325 | 26 尼玛毛子的弹舌音都出来了。古汉语沙时候有弹舌音了 |
|
w***u 发帖数: 17713 | 27 拟音出来的结果,如果没有听过该语言,不知道每个音的音长和调值,也不容易读准,
特别是上古汉语还没有现在的调的时候,最好连五线谱都拟出来才行。比如骆家辉的骆
lok,没有入声的地区读这个音,光看音标,o会偏长,k会爆破,味道会完全失去。拟音
怎么读还是个问题,感觉这个人读的音很多不该发那么长那么夸张那么重。 |
|
D********i 发帖数: 514 | 28 这个容易理解,因为古汉语比普通话的声调和韵尾都要多,并且演化基本是merge的。 |
|
t****v 发帖数: 9235 | 29 这都不知道?
古代汉语是单音节词
现代要表达的概念复杂了
单音节难以表达,
逐渐过渡到双音节表达一个概念
以前那些单音节词就衬字 |
|
b***y 发帖数: 14281 | 30 又扯淡,广东话里错韵的很少,北声南韵,这是汉语音学的共识,你没常识就不要瞎喷。
再举个例子,倪,霓,儿,尔,以,亦北方话不同韵,南方发言者都是衣部,古代汉语
这些自都是同音字,可以相互通假。 |
|
p********1 发帖数: 2785 | 31 □ 马龙强
苏轼的名篇《赤壁赋》中有这样一句话:“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
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其中的“客有吹洞箫者”该如何翻译呢?笔者发现不少译
本的译法并不统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翻译方式:(1)客人中有一位吹洞箫的人。
(2)有一位吹洞箫的客人。
那么,这两种翻译到底哪一种比较合理呢?我认为应该取后者。分析如下:
第一种翻译是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译的,表面上读起来很通顺,但如果放到全文
中去考察,就会发现不妥。因为按照这种译法,文中的客人就不只一位,而实际上本文
采用的是主客问答式,只有苏子与客二人,而且据考证这位客就是苏轼的好友杨世昌道
士。由此可见,第二种译法是正确的。
其实,这句话是古代汉语中定语后置句式的一种,常见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以下几种
:
①中心词+定语+者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②中心词+之+定语+者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
③中心词+而+定语+者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④中心词+之+定语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这几种格式中虽然没有包含本文所探讨的句子类型,但也应该是定语后置的一种变
式,即“中心词+有+定语+者”。如:楚人有涉江者。
希望... 阅读全帖 |
|
s*****r 发帖数: 11545 | 32 古代汉语书写更麻烦,难道是因为出现更晚的缘故么?隶书与当代汉字很像,隶书出现
时德国的影子都不知道在哪呢! |
|
P***s 发帖数: 11672 | 33 我琢磨,她那意思就是广东话没进化好,保留了古代汉语的一些发音特点 |
|
h*******0 发帖数: 3598 | 34 亲自去一趟, 把情况了解清楚,回来给大家汇报一下。
有中文系没什么,但是古代汉语,你确定? |
|
x****u 发帖数: 44466 | 35 石头这个词就是现代汉语。
古代用单字的石,岩很多。 |
|
h***i 发帖数: 89031 | 36 扯淡把
欧讲了,古代也好,现代也好,北方方言都是有地方有
短促音,有地方没有短促音
这个短促音,跟南方的短促音的字码,没有什么关系
的。 |
|
d*****u 发帖数: 17243 | 37 所谓平,是指对应古代韵书里的平声字,而不是在现代方言里念得平 |
|
d*****u 发帖数: 17243 | 38 古代的“平声”到底怎么样,没法精确地知道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平”是对应的当时的平声字
比如“风”和“逢”,都是平声字,它们就对应到“平” |
|
S********t 发帖数: 18987 | 39 古代很多诗词都是作者根据自己方言的读法写的
并不按照官话来, 很多作者可以说不会讲官话,
更不用说现在的北京话在唐宋还不存在 |
|
|
x*****7 发帖数: 7326 | 41 应该没有,但古代受波斯语影响的地方都叫stan, stein,也是石头,土地的意思。 |
|
m**i 发帖数: 9848 | 42 广东人自抬身价,粤语只是保留了很多古代汉语的特征而已,远远不是官话。 |
|
N******p 发帖数: 2777 | 43 不光古代有的东西,近现代才有的东西也是这样啊
毛泽东 Mao Tse-tung
奥巴马 Obama |
|
a****5 发帖数: 10854 | 44 zz的:
谁来当古汉语的"活化石"?
现代汉语划分7个方言区,各种方言均能留存古音古词
现代人没哪个曾经听过“古人”说话,特别是古人的语音,因为汉语没有注音的特点,
我们也很难找到史料来推断古汉语。可实际上,语言学家们却总是能告诉你这个字古代
怎么读,那个字古代怎么读。汉语语言学家是怎么寻找古汉语的踪迹的呢?方言就是一
个很好的切入口。从学术意义上而言,方言的确是古语考证的一个“活化石”。中国南
北各地的诸种方言中,古汉语的“基因”都无处不在。
1 方法 现有史料配合异域方音
古人是怎么说话的?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也是个很难解答的问题。但却有一些手段可
以接近“最终答案”。一种方法是根据现存史料来判断。有一些文字记载了古人说话是
什么样的。通过最早的甲骨文,学者可以接触到3000年前的汉语。后来汉语独特的“读
音字典”出现了,那就是韵书和韵图。这是古人对汉语音韵进行分类的专门著作,如《
切韵》、《集韵》、《广韵》等。古代汉语没有音标系统,他们使用反切的方法来标示
汉语的读音,比如“东”这个字可以注为“德红切”,表示“东”字的读音由“德”和
“红”拼成。古人还会将同韵的字排在一起,形成一... 阅读全帖 |
|
t**********8 发帖数: 1683 | 45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以汉语意译的地名也并没有完全脱离高句丽语言的语法规则。高句
丽还有一个县,原先称皆伯县,后改名王逢县。高句丽语的“皆”,又写作“解”或“
加”,是从扶余借入的高级政治首领的称号(其语源是古蒙古语中的aka,意思是兄长
),“伯”就是遇到、相逢。《三国史记》在此县下有一条小注:“汉氏美女迎安臧王
之地,故名王逢。”很显然,皆伯是音译,王逢是意译。音译在先,意译在后,反映了
汉语水平提高之后对各类专名进行“雅化”处理的时代变化。可是“王逢”并不是汉语
的SVO语序(Subject + Verb + Object,受动名词在动词后面,即通常所说的谓语在宾
语前面),而是高句丽语的SOV语序(Subject + Object + Verb,动词在受动名词的后
面,即通常所说的谓语在宾语后面)。如果严格按照汉语语法来意译,那么“皆伯”应
该译作“逢王”才是。可见即使以汉语作为书写语言,高句丽语的自身规则也会对汉语
书写产生影响。这种情况,就和越南的“院研究汉喃”一模一样。《三国史记》又记统
一新罗时期把“王逢县”改为“迎王县”,反映了这个时期对汉语掌握的程度有了明显
的提高。
... 阅读全帖 |
|
k********k 发帖数: 5617 | 46 发信人: twinlight198 (雙灯),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Re: 汉语言在东亚的渗透史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y 27 12:53:59 2013, 美东)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以汉语意译的地名也并没有完全脱离高句丽语言的语法规则。高句
丽还有一个县,原先称皆伯县,后改名王逢县。高句丽语的“皆”,又写作“解”或“
加”,是从扶余借入的高级政治首领的称号(其语源是古蒙古语中的aka,意思是兄长
),“伯”就是遇到、相逢。《三国史记》在此县下有一条小注:“汉氏美女迎安臧王
之地,故名王逢。”很显然,皆伯是音译,王逢是意译。音译在先,意译在后,反映了
汉语水平提高之后对各类专名进行“雅化”处理的时代变化。可是“王逢”并不是汉语
的SVO语序(Subject + Verb + Object,受动名词在动词后面,即通常所说的谓语在宾
语前面),而是高句丽语的SOV语序(Subject + Object + Verb,动词在受动名词的后
面,即通常所说的谓语在宾语后面)。如果严格按照汉语语法来意译,那么“皆伯”应
该译作“逢王”才是。可见即使以汉语作为... 阅读全帖 |
|
l*****d 发帖数: 7963 | 47 王力诗词格律
第一章 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一节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
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
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
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拚成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
lóng,“宗”zōn 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
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凈无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遶,
两山排闼送青来(l... 阅读全帖 |
|
g*c 发帖数: 4510 | 48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7428721/
来自: 陈某熙(我会一直记得,并祈祷你幸福安康) 2011-02-06 11:22:14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
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
「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
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现代汉语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
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 阅读全帖 |
|
t****v 发帖数: 9235 | 49 马悦然(Goran Malmqvist,1924-),高本汉的学生,斯德哥尔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中文
系汉学教授和系主任,瑞典文学院院士、欧洲汉学协会会长,著名汉学家。是诺贝尔文
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也是诺贝尔奖评委中唯一深谙中国文化、精通汉语的汉学家。
现为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荣休讲座教授。马悦然教授毕生致力于汉学研究,并于欧洲及
澳洲的多所著名大学教授中文与文学翻译达四十年之久。
马悦然,男,1924年6月6日出生于瑞典云雪平(Jönköping)市。著名汉学家
,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毕生致力于汉学研究,翻译过《水浒传》《西游记
》《桃花源记》和辛弃疾的大部分诗词等,组织编写了《中国文学手册》,并向西方介
绍了《诗经》《论语》《孟子》《史记》《礼记》《尚书》《庄子》《荀子》等中国古
典著作。[1] 2011年5月,被中国内地某网络推手利用炒作,曝出"翻译门”事件。
[2]编辑本段钻研东方古代哲学 马悦然不仅钻研古代语言,而且对东方古代哲学极
为感兴趣,在入学的头两年,他读了不少东方古典哲学著作。其中,老子的《道德经》
即使他产生强烈兴趣,又使他... 阅读全帖 |
|
n****l 发帖数: 3375 | 50 首先要承认标题只是个噱头,语言学一般认为语言没有先进落后之分。大家都有自己的
看法,见仁见智吧。但是总看到有人在争论到底汉语是先进还是落后。虽然我不 是专
业人士,但是就用点通讯和存储上的概念来聊聊为什么汉语是一种非常先进的语言。需
要注意的是,虽然以下的论证都是基于实际的实验数据,但是计算都很粗 糙,而且实
验的规模都不大。换句话说就是,虽然在这里汉语占优,但是换一批实验参与者,可能
就倒过来了。现在实在没有什么特别全面的测试。所以下面的数字 大家看看就行,不
必太过认真。世界主要语言的效率其实都已经达到当前人脑的一个瓶颈了,总体看差异
不大。我的目的也主要是打击一下逆向民族主义者。
一、语言水平高低的评判准则
口语,放在今天来分析,实际上是一种通讯协议。就是说,语言实际上是把人的思想通
过发音器官变成一串频率不同、波形不同的声波,然后有另一个个体的听觉器官和相关
的脑部组织重新转变回思想。通讯协议,就是一个规则,一个规定了应该如何把思想/
信息转变为易于传输的信号的规则。计算机上,通讯协议基本上有这么两个评判标准:
传输效率和抗噪能力。所谓传输效率,是说,在单位时间里,按照该通讯协...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