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四谛
1 2 3 4 5 末页 (共8页)
a*****y
发帖数: 33185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四谛--Wiki
四谛
四谛(巴利文:cattāri ariyasaccāni,梵文:catvāri āryasatyāni',又称四
真谛[1]、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是佛陀一代时教之基本教法,南传
佛教的基本教义[2]。其中“谛”原义是事物的内在含义或者意义,在佛教中用来翻译
梵语“Satya”,意思是真实无谬的道理[3]。
目录
1 四聖諦
2 苦谛
3 集諦
4 滅諦
5 道諦
6 四聖諦三轉十二行
7 四谛十六行相
8 參考文獻
四聖諦佛陀悟道後最早傳授的真理:“苦、集、滅、道。”又稱四真諦、四正諦[4]。
佛教不管支派如何衍流,必根本依據四諦,否則將非佛教。
四谛概括了两重因果关系: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
的因果。這是從表面現象到深層原因的逆推過程。反過來說,就是修道除惡、滅貪嗔癡
,就可以避免痛苦,脫離輪回。
释迦牟尼成道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5],即为憍陈如等五位贤者宣讲了四圣谛,五人
各有所证悟,而求出家成为五比丘僧[6]。
苦谛参见:三苦、八苦及五蕴
苦谛(Dukkha):根據對現實的深刻觀察,佛總結出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
、愛別...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师地论的四谛现观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的四谛现观次第,大致与俱舍论相同,观四谛十六行相,经暖、顶、
忍、世第一法而证初果乃至阿罗汉。次第配合七种作意。
我注意到瑜伽师地论这一段文主张:
* 果定,与南传相同。
* 定中修观。与南传主张出定修观,看似不同。
* 刹那生灭是用比量推论,不需要现观。这与南传的生灭随观要现观刹那生灭不同。
* 瑜伽师地论在了相作意、胜解作意的阶段以五蕴为所缘观观四谛十六行相,到远离作
意的阶段,只说以心缘心,断粗的我慢现行,而不再以五蕴为所缘。
* 南传说道心缘涅盘,瑜伽师地论说能缘所缘平等无分别。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四
若乐往趣出世间道。应当依止四圣谛境渐次生起七种作意。所谓最初了相作意。最后加
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证得阿罗汉果。
修瑜伽师于四圣谛略摽广辩增上教法。听闻受持。或于作意已善修习或得根本静虑
无色。由四种行了苦谛相。谓无常行苦行空行无我行。由四种行了集谛相。谓因行集行
起行缘行。由四种行了灭谛相。谓灭行静行妙行离行。由四种行了道谛相。谓道行如行
行行出行。如是名为了相作意。
由十种行观察苦谛。能随悟入苦谛四行。何等为十。一变异行。二灭坏行。三别离
行。四法性行。五合会行...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论开悟——贾题韬
论开悟
贾题韬
第一讲 开场白
我作了一首打油诗,作为这次讲演的开场白:
昔缘未了论开悟,今又葛藤试解环;
此事当人须直取,吃瓜莫受卖瓜谩!
因为过去我曾讲了论开悟这个题目,但没有讲完,所以说是“昔缘未了”,我现在还同
大家一起象理葛藤一样地来继续讨论这个问题。“葛藤”是禅宗习用的语言,是指说话
太多象蔓草那样纠缠不休,这里用来比喻人说话不完,或者讲的不尽恰当。但是,要真
正懂得这个道理,需要你自己去亲证,单听别人讲是不行的,必须闻而思,思而行,行
而亲证,这是你自己的事。比如吃瓜,瓜是苦是甜还必须由你亲口去尝一尝,不要光听
卖瓜的说长道短,佛法究竟如何,也是需要你自己去直接体验的!
关于“开悟”,我们大家都是学佛的,都知道开悟的重要性。佛教是无神论,大家必须
把这一点认识清楚。学佛完全靠自己来解脱自己,这就是佛教的特色。其它宗教主要依
靠外力,只有佛教是靠自己解放自己。因此,开悟在其它宗教里并不算什么重要问题,
而在佛教里却是最最重要的问题。开悟是要你自己开悟。只有开悟才能明确宇宙人生是
怎么一口事,你自己也才能有个下落。如果不开悟,在佛教里来说,是没有什么力量能
来代替你解脱的。...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
巴利《分别论·谛分别·经分别》译注
谢美霜 中华佛学研究所
提要
佛陀的一切教说中,「四谛说」是至为核心的教义。在统贯佛陀教说的佛教典籍——阿
毗达磨中,深通经义的祖师们如何疏解四谛,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主题。本文选定巴利论
书《分别论》(Vibhaṅga)的第四品〈谛分别〉(Saccavibhaṅga)为译
注主体,主要基于两点理由∶一、南传论书的研究在国内仍处于摇篮阶段,有待研究者
的投入。二、《分别论》依十八个主题来论究法义,每个主题可独立探讨,四谛即为其
中的一个主题。目前国内虽已有《分别论》的汉译,唯系转译自日文《南传大藏经》,
文辞艰涩,又少附注说明,不对照巴利原本则难理解,有重加翻译的必要。因篇幅的限
制,本文的译注仅包括〈谛分别〉中的「经分别」。
初期佛教的圣典,包括了经(sutta)、律(vinaya)、论(abhidhamma)三藏。经藏
集结佛陀教说的要义,不同部派各有其编纂的经藏,现存且完整者有南传上座部(
Theravāda)五部《尼柯耶》(Nikāya)及北传汉译的四部《阿含经》。律
藏是出家教团之生活规则的集成。论藏...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藕益大师:教观纲宗/释义
教观纲宗 / 释义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释义
----------------------------------------------------------------------------
----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教各十乘观。改作书册题名)
北天目蕅益沙门智旭重述
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
然统论时教。大纲有八。依教设观。数亦略同。八教者。一顿。二渐。三秘密。四不定
。名为化仪四教。如世药方。五三藏。六通。七别。八圆。名为化法四教。如世药味。
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藏以析空为观。通以体空为观。别以次第为观。圆以
一心为观。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能运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种教观。运至真谛涅槃。别
圆二种教 观运至中谛大般涅槃。藏通别三。皆名为权。唯圆教观。乃名真实。就圆观
中。复有三类。一顿。二渐。三不定也。为实施权。则权含于实。开权显实。则实融于
权。良由众生根性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且约一代。略判五时。一华严时。正说圆
教。兼说别教。约化仪名顿。二阿含时。但说三藏教。约化仪名渐初。... 阅读全帖
q****n
发帖数: 4574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宣化上人讲解<四十二章经>
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宣化上人
摘要:◎一九七四年宣化上人讲于美国加州三藩市金山禅寺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悬谈 《佛说四十二章经》,这部经
的名字有七个字,这七
◎一九七四年宣化上人讲于美国加州三藩市金山禅寺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悬谈
《佛说四十二章经》,这部经的名字有七个字,这七个字有通、有别。通,就是这
一个“经”字,这是个通名,佛所说一切经典的通名就叫“经”。在“经”的上边又有
一个别名,别名就是这一部经自己的名字,是一个特别的名字,和其他经不一样的名字
。就好像我们人都叫人,这是一个通名;人又有自己的名字,姓张的叫张某某,姓李的
叫李某某,都有一个自己的名字。佛说经也是这个样子,有通名,有别名。
“佛说四十二章”是这部经的一个别名,别名里边又分出来这部经是人法立题。“
人”,佛是人;四十二章经,是“法”,所以叫人法立题。这部经是佛所说的法,佛的
弟子在结集经藏的时候,把它一章一章地结集在一起,这也可以说是佛的语录,把佛所
说的话聚集在一起,成为一部经。...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7
“当学观音耳根圆通。反闻自性。当学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下面解释是藕益大师的《楞严经文句》)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
得成无学。我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垂询圣众。其故有二。一者正显方便多门。二者正显门门各有成验。所谓要知山下路
。须问过来人也。最初发心等者。先开解也。从何方便入三摩地者。依解起行也。二十
五圣。虽未必人人先开圆解。而从解起行。自是修证通途轨式。或见此处有最初字。便
欲拟答最初方便之问。反以第一大科拟答妙奢摩等。误矣。误矣。
(庚)三众圣各说证门五。初观六尘。二观五根。三观六识。四观七大。五观耳根。
(辛)初中六。初陈那观声。(至)六迦叶观法。
(壬)今初。
憍陈那五比丘。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
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
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六尘圆通。色应居首。今先明声尘者。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且与耳根圆通。一
始一终。互相映故。释此二十五种圆通。各为三意。一。...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8
唯识宗的创立
玄奘西行求法归来,通过翻译经典和传授学徒等方面的工作,将当时印度唯识学的最新
成果介绍到中土,最终创立了以佛教义学见长的法相唯识宗。玄奘在翻译佛典的过程中
,为中国佛教培养了一代精通唯识、因明学说的高僧,特别是其高徒窥基继承光大其学
说,留学僧人圆测将玄奘之学传播到新罗国,对于唯识学说广泛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说玄奘是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是由于他把法相宗的主要经典都翻译成汉语并作了初步
的宣传;说窥基是法相宗的实际创始人,是因为窥基在玄奘所奠定的基础上,扩大了这
一宗派的理论影响。公正地说,法相唯识宗是玄奘、窥基两代高僧共同努力创立的。
第一节 玄奘与唯识宗的创立
依照现今学术界、佛教界的普遍认识,玄奘西行的时候,中国佛教已经处于学派佛教与
宗派佛教交替发展的时期。玄奘先后礼拜了十二位老师,但其中并不包括被认定为佛教
宗派的天台宗僧人,也没有礼拜三论宗的祖师吉藏为师。玄奘西行的动机之一就是出于
消弭学派佛教差别诠释所带来的混乱。回国之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佛教经典的翻译活
动,在其弟子们的继续努力下,终于创立了一个新的佛教宗派。
玄奘在国外之时,中土佛教界存在和发生的争论,...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2278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四圣谛的次第的疑问
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转贴):
第一示相转:佛对二乘人指示出四谛真实之相。佛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第二劝修转:佛说此是苦、你当离。此是集,你当断。此是灭,你当证。此是道,你当
修。
第三作证转:佛说此是苦,我已离。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
修。
每一谛都有示相、劝修、作证三转,三四十二,因称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
详解(转贴):
第一个是“示转”,也叫示相转。这个示转就是“肯定四谛的真实性”:苦就是苦,集
就是因,灭就是清凉,道就是真正能够出离的方法。就是我们才念的,阿[少/免]楼驮
说的那个话:苦里边一点也找不出一点乐;集就是苦的因,除了集之外没有其他因;这
个灭,就是因灭、苦灭之后,就得到那个清凉境界;能够达到灭的这个道路,除了这个
道谛以外,没有其他的方法。所以“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先要认识它
,肯定它是正确的决定不移的,这个现境先要说,叫示转、示相转——告诉你这个样子
,四谛的样子先告诉你,这是第一转。
第二转,“劝转”,又叫劝相转。就是你知道之后,你就要行,要劝你修这个四谛。“
指... 阅读全帖
d******e
发帖数: 4192
10
SEEU, 你说的名词是下面的意思吗?
=======================================================================
小乘俱舍宗谓观察思悟四谛十六行相之后,进入见道,以无漏智现观四谛所得之十六种
智慧,称为十六心。四谛,指苦、集、灭、道四种真谛,为佛教最基本之教义。十六行
相,即在修习观悟之过程中,对四谛各自产生四个方面之理解与观念。见道,为佛教修
行阶位之一种,意谓「见照四谛真理之修行阶位」。无漏智,即断除欲界、色界、无色
界等三界之烦恼,而证得佛教真理(出世间智)之智慧。现观,即透过禅定,不经语言
文字等概念,而使佛教真理直接呈现于面前的一种认识方法。此类认识方法,于小乘佛
教中,特以四谛作为认识对象,称为「圣谛现观」,亦即次第观三界之四谛:先缘欲界
之「苦谛」而观之,乃生起无漏之「法忍智」,其后又生起「法智」;次缘色界、无色
界之苦而观之,生起「类忍智」、「类智」;准此,集、灭、道等三谛亦各生四智,则
现观四谛,共成十六种智慧。
据俱舍论卷二十三贤圣品载,此十六心即:
(1)苦法智忍(duhkhe dharm...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1
☆─────────────────────────────────────☆
TrueStory (不是幸福的坑不挖) 于 (Wed Oct 26 15:21:06 2011, 美东) 提到:
It's easier said than done.
释永信:我的态度就像昔日寒山(文殊菩萨化身)问拾得(普贤菩萨化身):世间谤我、欺
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
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http://www.mitbbs.com/news_wenzhang/SportsNews/31198903.html
☆─────────────────────────────────────☆
taipingnan (泰平之南) 于 (Wed Oct 26 15:36:00 2011, 美东) 提到:
you got it.
it is even very hard to be not said.
☆─────────────────────────────────────☆
leonana ...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第六章 初转法轮

    八支道中胜,四句谛中胜;
离欲法中胜,具眼人中胜。
——《法句经》
前绪
古印度因其著名的哲学家和宗教师而闻名于世。他们对人生以及人生目的有着各
种不同观点和见解。《长部》中的《梵动经》讨论了佛陀时代流行的六十二派哲学思想。
与当时宗教信仰大相径庭的是顺世派的断灭论,叫做车婆克,以其创始人命名。
根据古印度的顺世派(1)(巴利语和梵语称之为--lokayata),人死之后,丢下他产
生的一切能量,不再有任何存在。在他们看来,死亡是一切存在的终结,只有现在才是
真实。“尽情地吃喝玩乐,死亡将降临每一个人身上。”这好象就是他们的思想体系。
他们主张“宗教是愚昧的背,精神方面的病态。”“道德是一种欺骗,只有及时行乐才
是真实。”死亡是生命的终止,不相信一切善良、高贵、纯净和悲悯的东西。纵欲主义
,自私自利,对庸俗意念的断然肯定等被认为是一种荣耀。人们不需要控制自己的情欲
和本能,因为这些全是人类的自然产物。”(2)
另一种极端思想认为,解脱只能由严酷的苦修而达到。这完全是一种宗教思想,
被当时享有盛名的宗教团体的苦行僧所信奉。在菩萨精进求证佛道时,侍奉他的五...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3
1. 苦谛四相∶无常、苦、空、无我
2. 集谛四相∶因、集、缘、生
3. 灭谛四相∶灭、静、妙、离
4. 道谛四相∶道、如、行、出
法智是缘欲界四谛而成十六行相;类智缘上二界之四谛,也是成十六行相。所以称为十
六行相,是因四谛各有四种相之差别,所以是十六行相。亦即于苦谛之下,观非常、苦
、空、无我等四行相;集谛之下,观因、集、生、缘等四行相;灭谛之下,观灭、净、
妙、离等四行相;道谛之下,观道、如、行、出等四行相。
对于各各四相的解释也有种种说法。
苦谛的非常,是观吾人身心待缘而生,因缘而散灭,所以是无常;所谓苦,是
观因为逼迫迁流之性,所以是苦;所谓空,是观一切皆违我所见,身心不属于我,所以
是空;所谓非我,是观一切违我见之法,身心非我,所以是非我。集谛之下的因,是观
烦恼、业恰如种子生芽,是将来感苦果之因,此为因之行相;所谓集,是观都是现果之
理,所以是集;所谓生,是观使生果相续之理,所以是生;所谓缘,是观烦恼、业恰如
由泥团、轮、绳、水等众缘和合而成办瓶等,由于是成办苦果之理所以是缘。灭谛下的
灭,观涅盘是有漏五蕴等完全断尽之...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7106
14
揭开佛教历史的大骗局
沙门佛觉
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灭度后,其生前领导的佛教僧团四分
五裂,经过数年后,最终形成两大派系:上座部原始佛教和大众部大乘邪教.前者忠于教主
佛陀的教义教法,继承佛陀亲口讲的原始经典,如法如律修行,而后者大破戒律--由于上
座部佛教长老比丘们的批评和指责,加上为自身违戒而寻求袒护,以及为了发展更多的
信徒,从而得到更多的财物供养和恭敬,这些大众部大乘邪教徒便伪造了大量的佛经及咒
语,与上座部原始佛教抗衡,并将其贬称为小乘.
目前,上座部原始佛教主要分布于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包括中国傣族在内)等地区,而
大众部大乘邪教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尼泊尔,朝鲜半岛和蒙古等地区.这些大乘邪教徒
以伪经(大乘经典)和雕像(阿弥陀佛像和药师佛像等)为工具,利用世间病人治病心切,女
人怕死和老人求长寿的心态及偶像崇拜的弱点,不择手段地骗取广大信徒的财物和恭敬,
对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然而,时代在不断进步,人类的智慧
在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科技和教育的突飞猛进,人们辨别和认识能力的不断发展,掩盖大
乘邪教表面的面纱会逐渐被揭开.
...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5008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揭开佛教历史的大骗局(ZZ)
揭开佛教历史的大骗局(2010最新版)
2010-03-08 | 阅:1129  转:69  评:13 &#
160;|  分享 
  
 
 
揭开佛教历史的大骗局(最新版)        
;作者:沙门佛觉 
 ——关于大乘佛教经典纯属伪造的证据
作者:沙门佛觉 2010-1-22 12:13
网摘收藏 [43点击] [管理]
来源:心原绿色文苑·原始佛教版
 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灭度后,其生前领导的佛教僧
团四分五裂,经过数年后,最终形成两大派系:上座部原始佛教和大众部大乘邪教.前者忠
于教主佛陀的教义教法,继承佛陀亲口讲的原始经典,如法如律修行,而后者大破戒律--
由于上座部佛教长老比丘们的批评和指责,加上为自身违戒而寻求袒护,以及为了发展
更多的信徒,从而得到更多的财...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5008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揭开佛教历史的大骗局 ZZ
揭开佛教历史的大骗局
   ——关于大乘佛教经典纯属伪造的证据
   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灭度后,其生前领导的佛
教僧团四分五裂,经过数年后,最终形成两大派系:上座部原始佛教和大众部大乘邪教.前
者忠于教主佛陀的教义教法,继承佛陀亲口讲的原始经典,如法如律修行,而后者大破戒
律,胡说八道,胡作非为,其祖宗就是第一次结集经典时的窟外结集分子。这些不守戒
律搞外道的沙门对智慧第一的舍力弗经常代佛说法及多闻第一的阿难诵出经藏和苦行第
一的大迦叶主持窟内结集大会极其不满和忌妒,甚至不相信舍力弗讲的是佛法及阿难诵
出的是佛经,加上上座部佛教长老比丘们的批评和指责及为自身违戒而寻求袒护以及为
了发展更多的信徒,从而得到更多的财物供养和恭敬,这些大众部大乘邪教徒便伪造了大
量的佛经及咒语,与上座部原始佛教抗衡(初期只为攻击舍力弗和阿难等。这些伪经的
共同特征:这一部经或大乘经最好,大肆吹虚,念经或念咒或念佛如何如何神奇有功徳
,攻击贬低佛教,谩骂佛的大弟子舍力弗阿难等。显而易见,这些伪经是大众部邪教徒
为攻击佛弟子和摧毁佛教有意编造的,...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真心提问
谢了, 看到第4章了, 第一节还行, 讲胎儿的这一段太恶心了吧?
前面看着有点象拍案惊奇
第一节 安立四谛的次第
佛陀安立苦集灭道四谛的次第有着甚深的密意。四谛之中,苦为世间之果,集为
世间之因,灭为出世间之果,道为出世间之因。
或有问曰:既然集为因,苦为果,为何集在苦之后?
答:因为如果我们不认识这个三有世间的真相惟是痛苦,就会颠倒地将世间所谓
的圆满执著为安乐,既然是安乐,何必要出离,这样就不能发起真正希求解脱的心。出
离心的根本既然断绝,如何能趋向解脱?所以首先要揭示世间真实是苦,无有安乐,将
世间痛苦的面目再再地揭示出来,才能触动内心,因而最初先谈苦谛。
此后,自见堕于苦海之中,则于苦海之中希求出离,便见此苦必须息灭。然而如
果不能认识痛苦产生的根源,不在因上止息,痛苦终究不会息灭。所以接下来就要寻找
痛苦之因,故于苦后宣说集谛。
寻本溯源,我们知道痛苦由业产生,而业又是以贪嗔痴烦恼而发起,烦恼的根本
乃是我执,这样便明白了集谛。
既知集谛,若见我执亦能息灭,就会欣慕寂灭我执的解脱境界,因而誓愿现证息
灭痛苦的灭谛,故于集后宣说灭谛。
又有问曰:既然了知世间是苦,则应苦后直接宣...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传佛教宁玛派
藏传佛教宁玛派
刘立千著
一、 宁玛派的传承
宁玛派的教法传承是与前弘时期【1】的法统一脉相承的。在禁佛【2】时期是采取
极为隐蔽的方式进行传授。吐蕃王朝崩溃后,很长时间无寺庙、无僧团,只有一批在家
俗人咒师维护法统,有的则采取在家庭中父子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法,法脉因而赖以不断
(《青史》【3】上84页)。《青史》说,这些在家庭或居山岩的俗人对佛法非常敬重
,也重修持。安达?热巴坚王【4】以前所有的《甘珠尔》、《丹珠尔》【5】他们都保
持得很完整。过去吐蕃时期所译经典,大部分到今天我们都能看得到(《青史》上84页)
。为什么这些俗人没有遭到灭法厄运?由于当时达磨赞普【6】破坏的对象是寺庙和僧
团,还未来得及对付这些在家的信徒。《西藏王臣记》【7】说,有些外表是在家的俗
人,实际是在家修持密咒金刚乘【8】的人士,他们没有露出出家人相,当时藏王和他
的左右大臣都未注意到,故未遭到迫害。像这样的人还为数不少。一切智者?耶桑孜巴
【9】说,那时律乘教法【10】虽然衰落了,但大密咒金刚乘教法方面直到如今都未衰
落过《西藏王臣记》76页)。公元10-11世纪时期即后弘初期就有人或自费或被派到...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顺说如来藏重定不重慧
禅宗属于大乘,大乘没有以现观四谛为究竟的。大乘经典里佛也不是教所有弟子现观四
谛。当然要用四谛的名号去套,大乘也现观四谛。胜鬘经不就讲无作四谛么,就是要在
承认四谛的前提下和小乘的终极境界相区别。
f*******8
发帖数: 3612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缘觉与声闻
Lots of people are struggling in the ocean of words, :)
四谛 is the result of observing, not a word to be memorized.
some people see "四谛" even they don't know the word "四谛”
some People see the word 四谛,but they don't know the meaning of 四谛。

法理
闻乘
含经
二缘
修证
q****n
发帖数: 4574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篇无名氏的心经注解
正在学习心经。看到一篇注解(无名氏所做),感觉非常好, 推荐一下。
摘自 http://www.hudong.com/wiki/%E5%BF%83%E7%BB%8F
顺便一句,前面有人对“色受想行识”中“行”的意思,有疑问。这里也是解释为“行
为”,宣化上人也是解释为“行为,去做”等等意思。
******************************************************************
心经 - 概述
心经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 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 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 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
卷中的一节。 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
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经》共有八部: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
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
品般若》。
...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2
龙树菩萨在印度、中国及西藏佛教史上有不朽的地位,其深邃的智慧及热烈的宗教生命
,受到后人高度的赞扬,在过去的历史中,龙树的思想曾被热烈的讨论并遵循著。如今
的学佛者似乎已渐不与闻其宗风,尤其是其划时代的伟大著作--『中论』,一般人对之
,颇有误阂之感。古代的思想对于今人,在理解上或有时空的隔碍,不过『中论』对于
国人,几乎已被定型为「艰涩难解」,这是非常可惜的。尤其,近代西方学者以逻辑或
哲学之纯学术立场来研究『中论』,似乎透露出「不透过『中论』梵文原典的研究,不
足以探究其真义」之异样音声,于是『中论』被禁制在学术界的象牙塔中(笔者意指缺
乏宗教之实践性,并非贬斥学术),一般佛教徒似乎也仅能远眺「龙树之门墙,不得其
门而入」。笔者愿意从宗教的立场,在尊重学术的前提下,略为条述『中论』与阿含在
思想上的关涉,并提供中观思想在现代生活中所扮演的心灵救济之道。
一、『中论』的复古精神(与阿含之关涉)--以离邪见为主
我们这个「无明隐覆」的世间,一切不和谐安乐及焦恼不安的根源,『杂阿含』五
四六经及『中阿含』「苦阴经」告诉我们,乃是「见诤」与「欲诤」。前者是见解、观
念及思惟方法上错谬的「执... 阅读全帖
P****S
发帖数: 2286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论开悟 贾题韬居士讲
第十讲 禅宗的开悟(一)
今天开始给大家讲禅宗,以后不再另换题目了。佛家的各宗各派,老实说,其目的都是
为了开悟佛之知见。释迦牟尼佛以开悟而成佛,他根据他的开悟──亲证境界变成语言
文字而传播他的教。在各宗各派中特别强调开悟的是禅宗。并且从原理到方法上都有其
特殊风格,而其他各宗各派呢,虽然都讲开悟,大多以为开悟是逐渐的,要依照一定的
次第渐修渐悟。禅宗则主张顿悟,不论次第的。现在先就禅宗的一些问题来谈一谈。
假使要问中国佛教的特色是什么?如果举一个宗派做代表,那就是禅宗,这个地位没有
任何一个派别可以充当。又如果说佛教不是在天上而是在地下、也就是从人间佛教这个
角度上来看,选一个宗派做代表,那也只能是禅宗。再如果从整个佛教的传播、发展、
延续这一条线上来看,贡献最大的,比较各宗各派只选一个的活,恐怕还是禅宗。因此
要研究我们中国的佛教,不懂禅宗,那真是太遗憾了。
作为讲课这么一个方式给大家传授知识,一般通行的历史方法是离不开的。不过在这里
,我只能在必要时提一提,因为时间短。要是说从历史上来谈禅宗,恐怕今年就光讲这
一个问题也讲不完。所以我在这里要给大家讲的主要是专门围绕一个中心,...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92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九乘次第
摘自 释智诚 法师 般若锋兮金刚焰
五部大论和三主要道基本都是显教法义,关于密法,于此不便详述。谨恭录至尊上师益
西彭措堪布《定解宝灯论新月释》中有关“九乘次第”(前译宁玛派判教体系)的内容
,愿有缘之士能从中领略藏地显密教法之概貌:
“内道宗派从最低,直至究竟金刚顶,
此九种乘之数量,具有安立理由故,
如高低乘有多种,然需安立三乘等。
正是因为以‘见’分乘,故宁玛巴自宗把内道从最低的声闻乘至最顶大圆满之间分
为九乘是有道理的,如同乘虽然有由低到高的众多安立方法,而安立为三乘有道理一样
。(中略)众生根机粗略可分为上、中、下三种,每种又可各自分为三种,即下下根,
下中根、下上根……直到上上根。调伏下下根众生的是声闻乘,调伏下中根的为独觉乘
,调伏下上根的为菩萨乘,这三乘总称为招引出离外三乘(因显宗分开轮回、涅槃,而
招致轮回的根本是集谛,消除集谛而引导众生出离轮回获得涅槃之乘为招引出离外三乘
);调伏中下至中上根的为事部、行部、瑜伽部,此三乘总称为苦行明觉内三乘(以极
多苦行,而明了佛所讲胜义之乘,为苦行明觉内三乘);调伏上下到上上根的为大瑜伽
(玛哈约嘎)、随类瑜伽(阿讷约嘎)、最... 阅读全帖
d**********6
发帖数: 237
25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
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
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
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
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
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觉,非从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这二百
六十个字,已经够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难彻了。这个经,最主要是说
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说的空,那是断灭空,他们误解佛法是消极自了的。今把此经
判分七段,用白话来逐字逐句解释,使世人明白空的真义,不至误会造业。由此断一切
苦厄,并可发大悲平等心救世,证明... 阅读全帖
v****i
发帖数: 779
26
佛教经典中真正的“法轮”是怎样的?
法轮,是佛教用语。
在佛教经典中,“法”是梵文dharma的意译,音译为达摩。原指“护持人间行为的
规范”,又指价值、真理、规则、品德、属性、存在,为通于一切之语。在佛教密宗,
“轮”是“圆轮具足”的略称,梵文mandala的意译,音译为曼陀罗,指本质、精髓。
由此可见,从语源上分析,佛典中的“法”、“轮”二字意为真理、精髓。它们是“形
而上”的本源之道,而不是“形而下”的器用之术。
在佛典中,法轮是佛法的别称。佛教认为释迦牟尼的教法能息灭烦恼,摧伏怨敌,
犹如转轮王转动轮宝(战车的神化)摧破山岳一样,并认为佛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辗
转相传,犹如坐轮,所以称为法轮。
“转轮圣王手持宝轮,空中无碍;佛转法轮,一切世间天及人中无碍无遮”(《大
智度论》卷二十五)。据《四十二章经》记载,释迦牟尼“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
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
法轮是梵文dharma-cakra的意译,指佛教的真理之轮。法轮又称梵轮,梵是清净之
意。佛法是清净法,所以称为梵轮。“佛转法轮,或名法轮,或名梵轮”(《智度论》
卷八)。在佛教理论中,佛之说法即法轮转起,可使...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27
来自主题: Family版 - 可怜的美国老头老太。
你是说四谛么?
可以看这里
http://baike.baidu.com/view/8741.htm
四谛,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痛苦(苦)、
痛苦的原因(集,समुदय samudaya)、
消灭痛苦(灭,निरोध nirodha)、
消灭痛苦的方法(道,मार्ग mārga),合称“四谛
”。
第一,苦谛:是三界内的苦果,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
第二,集谛:是三界内的苦因,集意谓集聚,把见惑八十八使,和思惑八十一品的烦恼
,统统集聚起来而成业因,随业感报,所以招感苦谛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的苦果。
第三、灭谛:是出世的果。灭是寂灭,就是罗汉所证的寂灭涅盘。他们在因地之中修行
三十七助道品,断除了见思烦恼之惑,灭除了分段生死之苦,所以证入不生不灭的有余
依和无余依涅盘乐果,这叫做灭谛。
第四、道谛:是出世的因,道是道品,就是三十七助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
a*******g
发帖数: 867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新手应该怎么对佛教入手
八正道:
1、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
2、正思维。又称正志,即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分别;
3、正语。即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违背佛陀教导的
话;
4、正业。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
5、正命。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
6、正方便。又称正精进,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到涅槃的理想境地;
7、正念。念念不忘四谛真理;
8、正定。专心致志地修习佛教禅定,于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
==========================
“但是佛教并没有完全否定世间之乐”这句话什么意思?
是指佛教完全否定了世间之苦,而对世间之乐却不完全否定?
那岂不是起了分别心?
——asked by dreamfly
============================
1、佛教是指出了世间的苦,不是否定。
2、“没有完全否定世间之乐”就是说,世间也有世间的乐,但是都是苦中作乐。
3、起了分别心又如何呢?八正道哪个不是分别邪正呢?
b*****n
发帖数: 662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八正道
八正道
八正道(aryastangika-marga)】
Ba zhengdao
佛教教义。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盘
)的八种方法和途径:1、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2、正思维。
又称正志,即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分别;3、正语。即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
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违背佛陀教导的话;4、正业。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
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5、正命。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
当生活;6、正方便。又称正精进,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到涅盘的理想境地;7
、正念。念念不忘四谛真理;8、正定。专心致志地修习佛教禅定,于内心静观四谛真
理,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
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是正见,即坚定不移地信奉佛教的教义。佛教也和其他宗教
一样,认为只有自己的教义才是真理,其他宗教及各派哲学都是邪见。因而把正见当作
最重要的一道,而其余七道则都是在正见的基础上进行精进不懈的修行。
八正道也是针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的苦行主义和“六师”中一些派别的享乐主义而
提出的。佛陀提倡不苦不乐的中道,因之在原始佛教也把八
a***n
发帖数: 1993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传佛教格鲁派
藏传佛教格鲁派
刘立千著
一、 格鲁派的传承
格鲁派的创建人是宗喀巴【1】(1357-1419),他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
地方,本名罗桑扎巴。幼年在噶当派寺庙甲琼寺【2】出家,依顿珠仁钦学显教,
对噶当派教义有了初步认识。由师劝说并助其赴卫藏深造。先后游学了当时有名的
噶当寺院,如德瓦坚【3】、桑浦【4】、聂塘【5】、纳塘【6】、玖莫隆【7】
等,依止聂塘巴?扎巴僧格【8】、耶协僧格【9】、聂温?衮噶白【10】、顿桑巴
【11】、噶希巴?罗桑【12】、仁达瓦【13】等学习了龙树的理聚诸论、慈氏诸
论、俱舍、律经、量论等,还听了噶当教典派的《道次第导引》【14】,系统地学
习了噶当派的教法,接受了噶当派思想体系。此外还依止穹布勒巴和萨迦派、觉囊
派、噶举派的诸多大师【15】,学习了密乘下三部瑜伽和无上部的《密集》、《胜
乐》、《大威德》、《时轮》等。他把噶当派和其它派别大德的显密教法熔为一
炉,构成他自己一套完整的教法体系,为他后来建立格鲁派打下了基础。当时,宗
喀巴所处的时代正是教派僧人争夺政权【16】,进行战争,醉心政治,佛法宗教无
人过问之时,以致寺庙戒律松驰,僧人放荡...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传佛教格鲁派
藏传佛教格鲁派
刘立千著
一、 格鲁派的传承
格鲁派的创建人是宗喀巴【1】(1357-1419),他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
地方,本名罗桑扎巴。幼年在噶当派寺庙甲琼寺【2】出家,依顿珠仁钦学显教,
对噶当派教义有了初步认识。由师劝说并助其赴卫藏深造。先后游学了当时有名的
噶当寺院,如德瓦坚【3】、桑浦【4】、聂塘【5】、纳塘【6】、玖莫隆【7】
等,依止聂塘巴?扎巴僧格【8】、耶协僧格【9】、聂温?衮噶白【10】、顿桑巴
【11】、噶希巴?罗桑【12】、仁达瓦【13】等学习了龙树的理聚诸论、慈氏诸
论、俱舍、律经、量论等,还听了噶当教典派的《道次第导引》【14】,系统地学
习了噶当派的教法,接受了噶当派思想体系。此外还依止穹布勒巴和萨迦派、觉囊
派、噶举派的诸多大师【15】,学习了密乘下三部瑜伽和无上部的《密集》、《胜
乐》、《大威德》、《时轮》等。他把噶当派和其它派别大德的显密教法熔为一
炉,构成他自己一套完整的教法体系,为他后来建立格鲁派打下了基础。当时,宗
喀巴所处的时代正是教派僧人争夺政权【16】,进行战争,醉心政治,佛法宗教无
人过问之时,以致寺庙戒律松驰,僧人放荡...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顺说如来藏重定不重慧
见灭得道或见四谛得道,是多数派的意见。也有少数主张见苦得道的。这不是大问题。
依二谛说,世俗谛与胜义谛都要观。既然称为「谛」,就是如实。
中论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盘。
摄大乘论说依四种寻思,得四种如实遍智,也不是只观涅盘。
中观、唯识对世俗谛与胜义谛的界线不同,但还是从缘起下手,次第顺于四谛现观。佛
教各宗对四谛中,几为世俗,几为胜义,虽有不同见解,观还是以四谛为本,除如来藏
系。
如来藏系才认为可以离妄想(世俗)直观寂灭的涅盘。没有现观世俗谛,能通达吗?没
有观的基础来通达世俗谛,如来藏系要靠逻辑跳越,主张世俗谛都是如来藏的妙用,本
自具足。
以前面引圆觉经文为例,那样观有如实见四大的因缘生灭吗?没有。如来藏系就直接逻
辑跳越,没见也说四大是如来藏的妙用,既非现见而知,所以要靠信心了。
P.S.
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观五蕴,悟入胜义,怎么被无视了?
S**U
发帖数: 7025
33
佛遗教经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毋得怀疑,不求决也。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
无问者。所以者何?众无疑故。
时阿[少/免]楼驮,观察众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
令异。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
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
......
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以后,我诸弟
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http://book.bfnn.org/books/0084.htm
杂阿含979经
佛告须跋陀罗∶
「于正法、律,不得八正道者,亦不得初沙门,亦不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门。须
跋陀罗!于此法、律得八正道者,得初沙门,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门,除此已,于外
道无沙门,斯则异道之师,空沙门、婆罗门耳,是故,我今于众中作师子吼。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979.htm
经文说,佛陀说法究竟,只要实践(四谛),就如如来法身常在不灭。只要实践八正道
,就有人能证果。
<佛遗教经>最...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楞伽经》导读 - 谈锡永
本经的主旨,实在是说“如来藏”(Tathagata garbha)的法义。关于“如来藏
”,密乘学者跟显乘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显乘学者的看法是,如来藏思想是于释迦圆寂之后,慢慢发展出来的。所
以他们便认为,虽然许多经典都提到如来藏(或它的同义词,如佛性、如来种
等),可是其含义却不一律,因此便有早期如来藏思想、中期如来藏思想,以
及晚期如来藏思想的区别。
密乘学者的看法则不然。藏密宁玛派认为在《维摩诘所说经》中,即有如
来藏思想。《维摩》是早期大乘经典,维摩诘(Vimalakirti)即是第一位密乘
人间导师,为在须弥山顶听金刚萨捶说密法的“五大持明”之一。经中所说的如
来藏思想,实与后出的经典,如《涅槃》、《胜蔓》、《楞伽》等无异,宗旨
一贯,因为都是修持“大圆满”的指导思想。表面看起来可以解释为不同,那只
是对名相的理解有所不同。至于为甚么要用不同的名相来表达同一思想呢?这
便是密乘的次第了。
关于密乘的次第,亦应该一说。显宗学者常常误会,密乘是由下向上的建
立,即先有杂密,然后才发展为事密,以后即在事密的基础上,陆续发展出行
密、瑜伽密、无上瑜伽密等四部密续。
然而显...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5175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毗达摩俱舍论
http://www.chinabaike.com/
《阿毗达摩俱舍论》(略称《俱舍论》),是世亲早年还未信仰大乘佛教时的著作。世亲
为公元第五世纪顷北印度犍陀罗人,在佛教有部出家。那时北印度一带的有部学徒以迦
湿弥罗地方的毗婆沙师为正宗。他们独尊《大毗婆沙论》,世亲起初也从而学习,后又
采取当时比较进步的经部学说,作了一部含有批评毗婆沙师意味的通论有部学说之书,
这就是《阿毗达摩俱舍论》。他先作本颂六百颂,随后又作长行注解八千颂。因为在这
部论书里包括了有部的重要阿毗达摩论如《发智》、《身论》和《法蕴》等六足论以及
《大毗婆沙论》的要义,同时也即以这些论书为所依,所以此论题名为阿毗达摩的《俱
舍》,"俱舍"具有箧藏和刀鞘之义。
据玄奘门下普光、法宝等的传说,世亲起初为了要使批判《毗婆沙论》彻底之故,
曾经化装去迦湿弥罗跟着悟入论师学习了四年,后来被悟入识破了,才回转犍陀罗来。
他随即为众人讲《毗婆沙论》,每日讲完一段,即概括其义作一个颂。这样他讲完了全
论,作成六百颂,即是《俱舍论本颂》。《本颂》最初传到迦湿弥罗之时,当地学徒还
以为帮助已宗宣扬《毗婆沙论》的主张,等到续请世亲写出了...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6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藏传密宗和藏传佛教不可混为一谈 zt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l 7 00:31:20 2013, 美东)
先不管 “三转法轮”这个名词,就算是翻译的问题好了。
我是看你贴的这两位法师的说法,提出疑问的。
“释尊在印度圣地初中后三转法轮,其中初转谓四谛法轮,二转谓般若无相法轮,三
转谓善抉择法轮,主要宣说光明如来藏。”
如果只是说,佛陀死后,佛教历史上有三种演变,这个我没意见。
因为,那是后世人的演变,不关佛陀的事。
你可以说,因为…什么理由,认为般若、如来藏 符合佛法,符合佛陀本意。这我没意
见。
可不要用神话信仰,先打死说这三者都是佛亲说,让人不得怀疑。
根据文章,也根据四谛、般若、如来藏发生的年代,
这两位法师意思,如果我没误会,应该是,
佛陀活很长,或者像耶稣,死了又爬起来或显灵之类,且长达千年,
还活着说四谛,
死了,几百年后,爬起来或显灵,说般若,
还不过瘾,又几百年或千年,又爬起来或显灵,又说如来藏
如果是...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7
远离邪命非法:《阿含经》里释迦牟尼佛对出家众所示占相、咒术的态度
──兼论他对神通的看法(注1)──
罗正心
国立政治大学、私立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师
页次:9-28页
东方宗教讨论会论集新3期(1993.10出版)
一、前言
占相、咒术与神通似乎一直是人类感兴趣的,而在传统与习惯的
认知里,它与宗教有某种关连 (注2)。由于宗教与神通方术若即若离
,在佛教一般性介绍或入门的书籍,常有针对两者关系的澄清 (注3)
。其实从佛典中看,占相、咒术自为一范畴,神通另为一范畴;而佛
教徒有在家与出家人之分,佛陀允许在家人做的,不一定同意出家人
做。本文仅探讨佛陀对出家人表示有关占相、咒术的态度,兼论他对
神通的看法。简单地说,佛陀明白地反对出家人从事占相、咒术,而
有条件地许可神通的表现。但如果以它们为手段,于身外有所希求,
或满足现世利益(如名闻利养)为目的,则皆在释迦牟尼佛反对摒斥之
列。在后文可以发现,它们与调伏自身贪、瞋、痴,以解决世间烦恼
(如老、病、死、无常诸苦),达到涅盘或心解脱为目的之佛法有别。
本文系以《大正新修大藏经》里的《阿含经》 (长、中、杂、增
一、别...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8
龙树菩萨开示现象界外之非现象界
《中论偈》观四谛品第廿四颂诃:
观念上如果只是执认只有识阴六识, 容易坠入一切法空的断见思想, 接而误解四圣谛苦
, 空, 无我, 无常之真义,会以误解《中论、中观》之空而否定识阴六识外之空性者,
如此其实为不解四圣谛,亦不解中论中观,因为执认只有识阴六识, 不相信蕴处界外实
有第一义故, 由于不相信蕴处界外实有第一义故, 识阴六识又是虚妄, 于是推一切法
空, 坠最严重之断见外道数中, 故龙树菩萨于《中论偈》观四谛品第廿四颂诃有这麽开
示 :
若一切皆空 无生亦无灭 如是则无有 四圣谛之法
以无四谛故 见苦与断集 证灭及修道 如是事皆无
以是事无故 则无四道果 无有四果故 得向者亦无
若无八贤圣 则无有僧宝 以无四谛故 亦无有法宝
以无法僧宝 亦无有佛宝 如是说空者 是则破三空
空法坏因果 亦坏于罪福 亦复悉毁壤 一切世俗法
汝今实不能 知空空因缘 及知于空义 是故自生恼
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 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 不知真实义
若不依俗谛 不得第一义 不...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9
龙树菩萨开示现象界外之非现象界
《中论偈》观四谛品第廿四颂诃:
观念上如果只是执认只有识阴六识, 容易坠入一切法空的断见思想, 接而误解四圣谛苦
, 空, 无我, 无常之真义,会以误解《中论、中观》之空而否定识阴六识外之空性者,
如此其实为不解四圣谛,亦不解中论中观,因为执认只有识阴六识, 不相信蕴处界外实
有第一义故, 由于不相信蕴处界外实有第一义故, 识阴六识又是虚妄, 于是推一切法
空, 坠最严重之断见外道数中, 故龙树菩萨于《中论偈》观四谛品第廿四颂诃有这麽开
示 :
若一切皆空 无生亦无灭 如是则无有 四圣谛之法
以无四谛故 见苦与断集 证灭及修道 如是事皆无
以是事无故 则无四道果 无有四果故 得向者亦无
若无八贤圣 则无有僧宝 以无四谛故 亦无有法宝
以无法僧宝 亦无有佛宝 如是说空者 是则破三空
空法坏因果 亦坏于罪福 亦复悉毁壤 一切世俗法
汝今实不能 知空空因缘 及知于空义 是故自生恼
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 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 不知真实义
若不依俗谛 不得第一义 不...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忍与波罗蜜
【善男子!有是忍辱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是忍辱,有是忍辱是波罗蜜,有非忍辱
非波罗蜜。是忍辱非波罗蜜者,所谓世忍;声闻缘觉所行忍辱是波罗蜜非忍辱者,所谓
禅波罗蜜;亦是忍辱亦波罗蜜者,所谓若被割截头目手足,乃至不生一念瞋心。檀波罗
蜜、尸波罗蜜、般若波罗蜜非忍辱非波罗蜜者:所谓声闻缘觉持戒布施。】“《优婆塞
戒经》卷七”
佛继续来跟大家讲说忍辱跟波罗蜜之间的关系,首先佛说:“有一些的这个忍辱
它并不是波罗蜜,所谓世忍。”我们如果回头去看看,什么是世忍呢?那就是世间人所
能够作的这个忍,包含说我们前面所看到,比方说饥寒、这些直接的苦乐,这些很直接
身体上面的觉受,乃至于很抽象的心理的觉受,这些都是世忍的范围。又比方说现在有
许多的佛教团体,当然也希望能够积极的对社会有所贡献,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有许
多的佛教团体,也跟西方的像红十字会的这些团体一样,行善布施不遗余力,这个都是
我们要鼓掌赞叹的;可是在这个行善布施的当中,如果说光是行善布施,除了行善布施
之外,没有再继续去进修菩萨的其他五度的话,我们就会觉得这样子的菩萨行是有所缺
憾的。
不说别的,光说佛所开示的菩萨法,不...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唐玄奘》
“玄奘以来第一人”(一)
壹、前言
印顺法师(1906年-2005年)的逝世,在佛教界掀起一片不大的涟漪。印顺法师被
普遍认知为佛学大师,并被越来越少的部分教内人士尊为“当代佛学泰斗”,那些极少
数的人们甚至尊他为“玄奘以来第一人”。原本并无写作意愿的我,看他们低调而庄严
的办完印顺的后事,就当是一场世间名人的生死常事而不曾起心动念;但他们在报纸上
却大力的宣扬他是玄奘以来第一人,这样与事实正好相反的说法,却使人不能不作罢,
这就必须探讨印顺的思想本质让大家了解了,因为印顺正是玄奘以来破坏正法的第一人
。那么到底所谓的“印顺思想”核心价值是什么,以及他对当代与后人的影响如何,我
们都应该作一番认识与探讨。
印顺法师一生浸霪于佛法中,并自谓以史学家的态度、宗教家的情怀,进行佛教的
研究、考证,进而确立了所主张的“缘起性空”及“人间佛教”二个核心价值观。缘起
性空被他认为是佛法的根本,人间佛教则被认为是佛法的实践。以下便分别对印顺法师
研究佛法的态度,“缘起性空”与“人间佛教”的主张,以及他对禅净的批评,作进一
步的剖析与评论。
贰、评印顺法师研究佛法的态度
印顺法师在佛法探究过程中,有一...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生死之轮》六道轮回图释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Feb 23 23:41:12 2014, 美东)
大藏寺 祈竹仁波切 开示
生死之轮图的起源
衲由今晚开始一连数天,应求为大家讲述有关西藏佛寺中常见的生死之轮绘画的种种。
为了能得到最大的闻法利益,听者应在听法前思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成佛
;为了成佛,我必须学习成佛之道;故此,我现在要好好地听受佛法!」生死之轮,藏
文中称为「轮回之轮」(Sipay korlo,梵语Bhava-chakra),但西方人称它为「生死之
轮」或「生命之轮」(The wheel of life, the wheel of life and death )等(注
:汉传佛教中称其为「五趣生死轮」、「五道轮」、「生死轮」及「十二缘起图」)。
这种图画,我们常常会在西藏寺院的外墙上见到。对佛法不理解的人,只会以好奇的目
光欣赏它,却不知道这幅画其实蕴藏着描述众生...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生死之轮》六道轮回图释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Feb 23 23:41:12 2014, 美东)
大藏寺 祈竹仁波切 开示
生死之轮图的起源
衲由今晚开始一连数天,应求为大家讲述有关西藏佛寺中常见的生死之轮绘画的种种。
为了能得到最大的闻法利益,听者应在听法前思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成佛
;为了成佛,我必须学习成佛之道;故此,我现在要好好地听受佛法!」生死之轮,藏
文中称为「轮回之轮」(Sipay korlo,梵语Bhava-chakra),但西方人称它为「生死之
轮」或「生命之轮」(The wheel of life, the wheel of life and death )等(注
:汉传佛教中称其为「五趣生死轮」、「五道轮」、「生死轮」及「十二缘起图」)。
这种图画,我们常常会在西藏寺院的外墙上见到。对佛法不理解的人,只会以好奇的目
光欣赏它,却不知道这幅画其实蕴藏着描述众生...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38403
44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给基扫盲:佛教
佛陀的根本教义
何谓根本教义
此所谓根本教义,顾名思义,乃是佛教教义的基础或原则。佛陀悟道之前的印度,没有
这样的思想,佛教的悟道,便是开发了自有地球的人类历史以来,从未发现过的真理,
这个真理,便是说明宇宙人生的存在及其变迁的原理,明乎其中的道理之后,便可循着
此一道理的轨迹,走向超脱的境界。
所以,当释迦世尊成道之后,最初说出的教法,即是从其大觉智慧之中流露出来的根本
教义。但是,佛陀在世,一共度过了四十多年的传道生涯,在此漫长的岁月之中,他遇
到了各色各样的个人和群众,也经历了好多文化背景和风俗语言并不相同的环境,为了
适应各种不同的对象,便以种种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宣说他的教法。然而,宣说的角度
和方式虽有不同,却是为了同一个原则,站在同一个基础,那便是佛陀的根本教义。
印度宗教的梵天和人类
在佛陀以前的印度宗教,认为宇宙万物均系梵天所生,在祭师阶级的婆罗门,优势独占
的情形下,又将人类的产生,分为四个等级:由梵天的头上生出职业的宗教师婆罗门族
,由肩上生出武士及王者阶级的刹帝利族,由腿上生出农工及商业阶级的吠舍族,由足
上生出奴隶贱民阶级的首陀罗族。此系出于四吠陀中最早出现的梨... 阅读全帖
p****y
发帖数: 23737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八正道
http://www.hhfg.org/xxsz/f112.html
八正道:这是如来说法,最先揭示的道品,为离邪向正,转迷启悟的修持轨范。八正道
,应称为『八圣道分』,或『八圣道支』。这是成圣的正道,有不可缺的八种成分。
一、正见:於四谛、二谛、一实谛的深彻知见,为八正道的主导者。正见,最先是
闻慧,即对因果、事理、四谛、三法印等,从听闻正法而得正确深切的信解;理解佛法
,以佛法为自己的见地。正见是分别邪正、真妄的,知邪是邪,知正是正,舍邪恶而信
受纯正的(参中含圣道经)。这是「於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
」(杂含卷二八·七八五经)的抉择正见。
1.世间正见: 正见善恶因果,生死的相续与解脱,只是世间的正见,能「转向善道
」而不能出世。
2.出世正见: 对於四谛真理的如实知见,"依离,依无欲,依灭,向於舍"那才是 向解
脱的出世正见。这样的正见,并不是浮浅的印象,要精进的努力,正念的专一,才能成
就。得了佛法的正见,即应引发正志.
二、正志:对於正见的内容,深思而求其实现。
正志──奘译正思惟。这是化正见为自己的理想,而立意去实现的审虑、决定
、发动思。从理智方面说
a**u
发帖数: 8107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八正道
☆─────────────────────────────────────☆
purity (purity) 于 (Sat Sep 6 19:45:19 2008) 提到:
http://www.hhfg.org/xxsz/f112.html
八正道:这是如来说法,最先揭示的道品,为离邪向正,转迷启悟的修持轨范。八正道
,应称为『八圣道分』,或『八圣道支』。这是成圣的正道,有不可缺的八种成分。
一、正见:於四谛、二谛、一实谛的深彻知见,为八正道的主导者。正见,最先是
闻慧,即对因果、事理、四谛、三法印等,从听闻正法而得正确深切的信解;理解佛法
,以佛法为自己的见地。正见是分别邪正、真妄的,知邪是邪,知正是正,舍邪恶而信
受纯正的(参中含圣道经)。这是「於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
」(杂含卷二八·七八五经)的抉择正见。
1.世间正见: 正见善恶因果,生死的相续与解脱,只是世间的正见,能「转向善道
」而不能出世。
2.出世正见: 对於四谛真理的如实知见,"依离,依无欲,依灭,向於舍"那才是 向解
脱的出世正见。这样的正见,并不是浮浅的印象,要精进的努力,正念
A****a
发帖数: 274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waichi偶像月溪法师的胡说八道
佛教有四乘: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这个最上乘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样讲的。
法华经以羊车喻小乘,鹿车喻中乘,牛车喻大乘,大白牛车喻一佛乘。
小乘,亦名声闻乘,谓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人於涅盘者也。乃佛
道中最下根者所修,胜鬘宝窟云:「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声闻乘所修
法门为四谛,即苦集灭道是也,苦是受报之果,集是招果之因,灭是断招果之因,道是
得寂灭之果,换言之,修四谛者,即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是也。谛是审实之意,其修法乃
将六根断倒,澄心静虑,乃至仅存一点净念,此即小乘所达之境界,其果为阿罗汉果。
小乘人修行,其动机在於厌生死烦恼,而求清净寂灭,认为灵性中本无苦恼 ,一切苦
恼,皆
由六根招集起来,故欲得清净寂灭之乐,只有修道,将六根停止,使不生招集作用,眼
不见,耳不闻,鼻不嗅,舌不尝,身不触,意不想,六根既断,六户已闭,灵性中仅有
清净一念尚存,寐静快乐,此即小乘所证之道果也,然六根虽暂断,而清净之一念,未
能放弃,非究竟也。
中乘,亦名缘觉乘,谓观因缘而悟解也,旧称辟支佛,所证果为辟支佛果,中乘所修法
门为十二因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
S**U
发帖数: 7025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
原始佛法要看到色法生灭,名法生灭,色法名法之间的关系(缘起),也就是现观苦谛,集谛。
他这个修法没有这个,怎么可能现观四谛而对四谛无疑?
观不同,自然能肯定的不同。他观佛性,修成肯定的就是佛性,不会是四谛。他认为佛性是灭谛,常住不变者无生无灭,是基于经验的见解。
a*****y
发帖数: 33185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
词语解析
1、金刚:指金刚石,喻坚利之意,即以金刚之坚,喻般若体;以金刚之利,喻般
若用。历百劫千生,流转六道,而觉性不坏。
2、般若:为梵语,华语当译为妙智慧。(比世间智慧高深得多)。
3、波罗蜜:为梵语,华语译为到彼岸。众生因有我执,故陷于烦恼之苦海。倘能
从生死烦恼苦海,渡到不生不灭、清净安乐之地,即为到彼岸,即脱离了苦海。
4、经:经字当径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条路径。常道也,贯摄也,贯穿所应说义,
摄持所化众生。
5、顿悟:就是一闻法,就知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立即开悟,而明大道。(六祖
慧能为代表)
6、渐悟: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次第渐修,方可悟入。顿渐虽殊,而
到彼岸则一也。(神秀为代表人物)
7、三藏:它是指经藏(佛所说的教法典籍)、律藏(戒律典籍)、论藏(所说的
法相问答,及佛弟子或佛灭后,诸菩萨所解释的经义,及辩论法相的典籍)。
【如是我闻一时】 佛告阿难,结集时必以此数字冠诸经之首,如是者,表佛说皆
如,所谓诸法如义,我闻是阿难自称,以凭信实也。一时,言说法时也,佛说般若经六
百卷,凡四处十六会,一王舍城鹫峰山七会,二给孤独园七会,三他化天宫摩尼宝藏殿
一会,...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顺说如来藏重定不重慧
什么法才是真实法?究竟名色法么?大乘佛教都说这些是假有幻相。真实法是绝待的,
如果能作为观的对象,则落于能所相待。所以观名色生灭才是假想观。
佛陀是悟缘起而觉悟。缘起等于十二缘起么?十二缘起只是缘起应用于人生的特例,是
假施设。大乘佛教没有观十二缘起的。但不等于大乘佛教不悟缘起。
观四谛只是方便,不是目的。而且小乘的目标是阿罗汉,大乘的目标是成佛。目的不同
,方便也不同。佛不是标准化工艺大批量生产出来的。

不出来呀。禅宗见性的,懂得教人如何修四谛现观吗?佛陀可是教过上千弟子修四谛现观
1 2 3 4 5 末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