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地论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Y**u
发帖数: 5466
1
☆─────────────────────────────────────☆
SeeU (See you) 于 1 提到:
历时九年,每周聚会一次的瑜伽师地论读书会在今年中秋节前圆满。学友们以近千个小
时时间,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为教材,共同研读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五十卷,参考妙境
长老及陈重文老师授课之录音带,对声闻道与菩萨道有更清楚的认识。
个人觉得瑜伽师地论对修行的价值还是以声闻地之前为主。对阿含经的解释,止观修行
方法,境界,误区,都能清楚说明,是很好的参考资料,也可以与各不同论对照。
☆─────────────────────────────────────☆
runsun (runsun) 于 (Tue Sep 21 12:39:22 2010, 美东) 提到:
佩服。
瑜伽师地论价值还是很高的,里面有杂阿含的注释,也在我研读计划之内。
就是目前相关的翻译比较少,我就听说过妙境长老的

☆─────────────────────────────────────☆
SeeU (See you) 于 (Tue Sep 21 13:04:02 201...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
从今天开始, 我给大家陆续发一下我学习瑜伽师地论的笔记。 一来充实论坛内容,
二来是个再学习的过程。。有的时候,过眼, 过耳, 不如再过一遍手。。三来也许能
对有兴趣全面了解佛法理论和修行的师兄有所帮助。。哪怕是个信息上的帮助也好。。
先说说瑜伽师地论是本什么样的书吧, 也许不是很多人了解。。据说这本论是弥勒菩
萨亲口而说, 无著菩萨记录下来的。 当然您要是不相信的话, 就当是无著菩萨写的
好了。。无著菩萨就是写攝大乘論的那位。。很有名的。。还有个弟弟叫天亲菩萨。
他们兄弟俩有些有意思的故事, 有兴趣的可以上网查查。。
这是瑜伽师地论的产生, 那它又是如何流传到中国呢? 答案就是我们劳苦功高的玄
奘大师。 西游里的唐三藏。。根据玄奘大师的传记啊, 他去印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
要请这部论。。当年看西游的时候, 我一直疑着他们到底取回来的是什么经? 现在我
才明白, 哦, 原来是这个。。
瑜伽师地论到底有多么重要需要玄奘大师这么辛苦地去把它取回来呢? 原来啊, 这
个论是弥勒菩萨对佛法的一个详细全面介绍。。 不但详细, 而且全面。 几乎在佛
法三藏中找不到第二本在详细和全面两个方...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1415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师地论内的异义及其编成
《瑜伽师地论》内的异义及其编成
林崇安(2002)
一、汉藏所传的《瑜伽师地论》
汉地所传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共100卷,分成五分:〈本地分〉、〈
摄决择分〉、〈摄释分〉、〈摄异门分〉、〈摄事分〉。藏地所传的《瑜伽师地论》是
「无着菩萨造」,也分成五分。
二、瑜伽五分之间的异义
为了澄清《瑜伽师地论》是由弥勒菩萨或无着菩萨所著作,或由无着菩萨所著编集,一
个方法是先分析瑜伽五分之间义理是否一贯。今选出一些实例来说明:
(一)〈本地分〉与〈摄异门分〉的异义
〈本地分〉中的「菩萨地」,对善逝及无上丈夫调御士的解说是:
上升最极,永不退还,故名善逝。
一切世间唯一丈夫,善知最胜调心方便,是故说名无上丈夫调御士。
而在〈摄异门分〉的解说是:
言善逝者,谓于长夜具一切种自利利他二种功德故。
无上丈夫调御士者,智无等故,无过上故。
此二分对如来十号的功德、智慧描述,显然略有出入;但这出入,并不是哲理上的义理
出入。
(二)〈本地分〉与〈摄事分〉的异义
〈本地分〉中的「声闻地」说:
若于青瘀、或于脓烂、或于变坏、或于膨胀、或于食噉作意思惟,于显色贪令心清净。
若于变赤作意思惟,于
S**U
发帖数: 7025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师地论的四谛现观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的四谛现观次第,大致与俱舍论相同,观四谛十六行相,经暖、顶、
忍、世第一法而证初果乃至阿罗汉。次第配合七种作意。
我注意到瑜伽师地论这一段文主张:
* 果定,与南传相同。
* 定中修观。与南传主张出定修观,看似不同。
* 刹那生灭是用比量推论,不需要现观。这与南传的生灭随观要现观刹那生灭不同。
* 瑜伽师地论在了相作意、胜解作意的阶段以五蕴为所缘观观四谛十六行相,到远离作
意的阶段,只说以心缘心,断粗的我慢现行,而不再以五蕴为所缘。
* 南传说道心缘涅盘,瑜伽师地论说能缘所缘平等无分别。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四
若乐往趣出世间道。应当依止四圣谛境渐次生起七种作意。所谓最初了相作意。最后加
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证得阿罗汉果。
修瑜伽师于四圣谛略摽广辩增上教法。听闻受持。或于作意已善修习或得根本静虑
无色。由四种行了苦谛相。谓无常行苦行空行无我行。由四种行了集谛相。谓因行集行
起行缘行。由四种行了灭谛相。谓灭行静行妙行离行。由四种行了道谛相。谓道行如行
行行出行。如是名为了相作意。
由十种行观察苦谛。能随悟入苦谛四行。何等为十。一变异行。二灭坏行。三别离
行。四法性行。五合会行...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5
bY: 正德,
中阴身这个名称,我们从这个名字的意义就知道说,他就是眾生死了以后,还没有受新
的果报身之前,所受的一个中间的五阴身,叫中阴身。中阴身他的这个法义,他的内容
,我们要来引用《瑜伽师地论》中 弥勒菩萨為我们的开示,来解说这一段。论中这麼
讲,弥勒菩萨这麼开示:
【而此中有必具诸根,造恶业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阴闇夜,作善业者所得中有,
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又此中有……随所当生,即彼形类中有而生。】(《瑜伽师地论》
卷一)
我们先来看这一段论文,论文中 弥勒菩萨这麼讲,说「中有」就是指这个中阴,因為
这个中阴身是这一生死后,下一生这个果报身之前的这个五阴身。而「有」的意思就是
三界有,所以称為中有。这个中阴身他是具足诸根的,也就是说他是具足眼、耳、鼻、
舌、身、意这六根都具足的。这个造作恶业者,他所得的中阴身,他是好像这个黑色的
羊一样这麼阴暗;那麼作善业者所得中阴身呢,就好像穿了白衣的这样的亮,这样一个
亮的亮度的情况。那麼告诉我们说这个中有,也就是这个中阴身呢,他是随著这个有情
,到底他是属於下一个果报是属於哪一类的,下一个果报是属於哪一类的情况之下,他
的中阴身所出生的,...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师地论读书会圆满感言
历时九年,每周聚会一次的瑜伽师地论读书会在今年中秋节前圆满。学友们以近千个小
时时间,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为教材,共同研读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五十卷,参考妙境
长老及陈重文老师授课之录音带,对声闻道与菩萨道有更清楚的认识。
个人觉得瑜伽师地论对修行的价值还是以声闻地之前为主。对阿含经的解释,止观修行
方法,境界,误区,都能清楚说明,是很好的参考资料,也可以与各不同论对照。
g*****c
发帖数: 2
7
精校版繁体竖排精装本《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为北京三时学会前会长韩清净(1884-1949)
居士最后宏著。此论著性相骸摄、义解精详,为印度大乘佛法教理之渊海,
乃慈氏菩萨所结集、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三时了义圣教之大成。此论“理无
不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义无不诠、疑无不遣、执无不破、行无不备、
果无不证。”公元七世纪间,玄奘三藏即为求取此论而西行游学,归国后便
宣释此论与十支论等,并盛行弘讲,撰制疏记,由此形成中土大乘法相学派。
但自中唐以后,义学渐衰;千余年来,讲习式微;传抄刊印,亦有讹略。韩
公清净居士有鉴于此,因发弘愿,详加校订,撰成瑜伽论科记40万言,并融
会本论前后文义,综考所有有关论著疏释,撰成瑜伽论披寻记70万言,以阐
发瑜伽大论奥义。三时学会前理事朱芾煌居士,于兹撰业襄助实多。成书后,
韩、朱两居士先后逝世。学会马一崇居士又就遗著科句、披寻记加以汇编,
并准备刊印,直到1958年未果而逝。三时学会同人以此书刊印不容再缓,于
1959年用打字机印刷百部行世。后因文革浩劫,百部行世之著已所剩无几。
所幸上海佛学书局于沪寻到打字油印本于
S**U
发帖数: 7025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师地论读书会圆满感言
学友有些人打坐。
《瑜伽师地论》的性质是佛法百科全书,回答各种问题,直接用来作禅修教科书是
overkill.
读《瑜伽师地论》如果有特定目的,最好是选读,而不是从头读到尾。选读《瑜伽师地
论》的材料目前似乎还很缺乏。
《清净道论》的性质是修行教学手册。针对的读者是老师。
从《清净道论》取材的书,更适合作止观教材,例如帕奥禅师的《智慧之光》,《如实
知见》。
x****6
发帖数: 4339
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1%9C%E4%BC%BD%E5%B8%AB%E5%9C%B0%E8%AB%96
《瑜伽师地论》是为了平等利益有情,令三界有情“有种性或无种性”[2],即不论想
成佛者或是不想成佛而只想修人天善福者,依照此论修行都可各获己益,令具有“菩萨
心性修行者”能遍于诸乘之文义行果,生起善巧方便的智慧、断除一切障碍、修学一切
善法、证佛菩提,穷未来际,自利利他永无止尽[3],故本论是佛教修行者,欲修行迈
向成佛之道所必须依循的根本大论,亦是唐朝玄奘大师西行取经求法之最大要因。
《瑜伽师地论》可以说是最殊胜、全面性、有次第的介绍佛学与佛法。它并非佛学概论
,而是一部很详细、很深入性开示佛法的论典,这部根本论著含盖三乘理事圆融的修行
次第,以此修行才能圆满佛道52位阶的修证。其范围涵盖“害怕生死转回、急于解脱出
离三界”的声闻小乘佛法、缘觉的中乘佛法,以及“不畏生死、行菩萨道上求下化”的
菩萨所修的大乘佛法;因为众生对于修学佛法的发心、根器不同,而有三乘菩提的差异
,如此对于深习佛法,尤其是对于修行这件事,特别是在佛菩提道与解脱道...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师地论学习笔记 - 第一卷
T30n1579_p0279a02(00)║  No. 1579 [cf. Nos. 1580-1584]
T30n1579_p0279a03(00)║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T30n1579_p0279a04(00)║
T30n1579_p0279a05(00)║    彌勒菩薩說
T30n1579_p0279a06(00)║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T30n1579_p0279a07(00)║  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第一
T30n1579_p0279a08(00)║云何瑜伽師地。謂十七地。何等十七。
T30n1579_p0279a09(00)║嗢拖南曰。
T30n1579_p0279a10(00)║ 五識相應意  有尋伺等三
T30n1579_p0279a11(00)║ 三摩地俱非  有心無心地
T30n1579_p0279a12(00)║ 聞思修所立  如是具三乘
T30n1579_p0279a13(00)║ 有依及無依  是名十七地
T30n1579_p0279a14(00)║一者五識身相應地。二者意地。
T30n1579_p0279a15(05)║三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唯伺地...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1
瑜伽师地论是對佛教理論與修行的整理,通常作為百科全書來參考。
可惜的是,玄奘取經沒有把印度瑜伽行派的修行體系傳回來,這本來應該是與瑜伽师地
论互相配合的。正如南傳現在的內觀禪法是與清淨道論互相配合一樣。
x****6
发帖数: 4339
12
汉传佛教言必谈
华严经、楞伽经、阿含经、中观论等等,为什么玄奘去印度取的主要经书 瑜伽师地论
反而被遗忘了?
m***n
发帖数: 12188
13
玄奘本人的主旨是唯识论
重视认识论,不重视瑜珈的修炼
瑜伽师地论的印度教味道很浓
g*****c
发帖数: 2
14
校勘后记
《瑜伽师地论》乃唐玄奘大师九死一生赴印度唯一欲取之圣典,是慈氏
菩萨结集释尊所宣说三时了义圣教之大成,是对如来真实义最直接、显明、
透彻之诠表,是真学佛者之大善知识,依止《瑜伽》修学是学佛之捷径正途。
《瑜伽·科记》乃民国韩清净居士毕生心血所倾注、闻思修慧所成就,是依
止《瑜伽》大论修学之最佳助伴及应备资粮。
《瑜伽·科记》完稿距今正式出版流通,已逾半个世纪。其间,虽数有
仁人志士发心校堪出版、广布流通,皆未果先逝。今尽障内学院(筹)欲筑正
法城,遂先行堪布法宝,是故,尽障内学院(筹)新版佛典堪印处首先精校此
《瑜伽·科记》。若非佛力加被、慈氏垂愍、诸缘成熟、十方护持,此事实
难圆满。况法宝本来庄严,唯有能令得见者生起恭敬、珍重之心,方有益无
害。否则,虽经典广布,而得者轻慢不珍重,斯则过大。由是因缘,无真实
慧察有情机缘者,万勿仅以一己之宗教热忱而滥施盗印或轻布于非人,若此
则有断众生慧命之过恶、倾圮正法圣城之罪业,真实学佛者当以恭敬极恭敬、
珍重极珍重之心求请法宝、披寻研习、闻思修学。于此求法不便
S**U
发帖数: 7025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师地论读书会圆满感言
南传阿含经的英译本(SN, MN),Bhikkhu Bodhi 包含了一些觉音的注解,不算太难懂。
Bhikkhu Bodhi's "In The Buddha's Words" is an anthology from 南传阿含经
written for beginners. We'll start a reading group on it locally this week.
汉传阿含经目前只有《杂阿含经论会编》将杂阿含经对照《瑜伽师地论》的解释,比较
难读。
r****n
发帖数: 8253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师地论读书会圆满感言

瑜伽师地论是大乘唯识的作品,对于想要学习南传的初学者来说是没有必要读的,会引
起见解的混乱。而且这本书有相当的难度。我个人是因为想要透彻了解大乘的各种思想
,便于将来写书所以才研读。
如果你想要学习南传佛法,我建议第一先要阅读佛教史,英国人渥德尔,日本人平彰川
以及台湾的印顺法师等的佛教史都还不错,阅读佛教史便于让你了解整个佛教发展的大
致脉络。
其次可以阅读一些南传尊者写的佛教入门书,这方面的书有很多,比如斯里兰卡那兰陀
长老的《觉悟之路》,罗睺罗的《佛陀的启示》,菩提尊者的《八正道》等,这些都是
不错的入门书,可以帮助你大概了解南传佛法的基本教义,另外也可以阅读一些佛陀以
及佛陀的弟子的生平资料,这方面有《亲近释迦牟尼佛-从巴利藏经看佛陀的一生》,
还有《佛陀的圣弟子传》等。
以上基本可以让你了解佛法的历史发展以及佛法的基本教义,后面就开始具体的选择一
种禅修方法,在这里,我特别推荐马哈西尊者这一体系的纯观禅法。因为这一体系无论
在法理以及修行的系统性完整性方面都是非常好的。是南传里面目前最均衡的,而且地
位也非常高。除了马哈希的体系之外,南传里面还有两个主要的体系,一个是泰国阿
r****n
发帖数: 8253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师地论读书会圆满感言
佩服。
瑜伽师地论价值还是很高的,里面有杂阿含的注释,也在我研读计划之内。
就是目前相关的翻译比较少,我就听说过妙境长老的
i*****r
发帖数: 3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师地论读书会圆满感言
那么对于想修习南传佛法的初学者来说,《瑜伽师地论》是不是一本好的入门书?
Thanks
t******h
发帖数: 177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师地论的四谛现观
请问楼主,是在修南传的内观还是在安瑜伽师地论修?
这两个法门都是很殊胜的。
m****s
发帖数: 494
20
这个不错 赞
瑜伽师地论很不错 只是看的好累
G****t
发帖数: 1799
21
文章来源:多识仁波切
我们从萧平实的《狂密与真密》一书可以看出,用吃奶的功夫所使出的招数也只是“信
口开河”四个字。可笑之处是,评头论足别人时,却完全暴露了自己孤陋寡闻的致命弱
点;使出的杀人武器,却成了自杀性的武器,对别人毫毛未损,对自己伤得十分狼狈。
——摘自本书
序言
他们把藏汉佛教界善知识的宽容忍耐的高风亮节,变成他变本加厉、推销谬论的商机,
竟然大言不惭地叫嚣:“没有一个人敢和我对辩,印顺等人不敢和我对辩,藏传佛教的
喇嘛、法王、活佛没有一人敢和我辩论。”
——题记一
世界上只有最愚蠢的蚊蝇,才会把自己想象成展翅遮天的大鹏
——题记二
本来我想多做一些理论研究和经典精品的译介工作,不愿把宝贵精力浪费在和邪魔外道
的无聊的辩论上,但这个保护圣教理论环境的“清洁工”的工作得有人来做,在这种情
况下只好见义勇为了。
——题记三
我在2001年写的《密乘是非分辨论》中说了如下这样一段话:“本来显宗般若乘和密宗
金刚乘是大乘教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密宗是显宗理论的进一步升华,走向更透
彻的必然产物。犹如从小乘有部的诸法实有,逐步走向大乘唯识的境空识有、到中观的
万法性空一样...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论开悟——贾题韬
论开悟
贾题韬
第一讲 开场白
我作了一首打油诗,作为这次讲演的开场白:
昔缘未了论开悟,今又葛藤试解环;
此事当人须直取,吃瓜莫受卖瓜谩!
因为过去我曾讲了论开悟这个题目,但没有讲完,所以说是“昔缘未了”,我现在还同
大家一起象理葛藤一样地来继续讨论这个问题。“葛藤”是禅宗习用的语言,是指说话
太多象蔓草那样纠缠不休,这里用来比喻人说话不完,或者讲的不尽恰当。但是,要真
正懂得这个道理,需要你自己去亲证,单听别人讲是不行的,必须闻而思,思而行,行
而亲证,这是你自己的事。比如吃瓜,瓜是苦是甜还必须由你亲口去尝一尝,不要光听
卖瓜的说长道短,佛法究竟如何,也是需要你自己去直接体验的!
关于“开悟”,我们大家都是学佛的,都知道开悟的重要性。佛教是无神论,大家必须
把这一点认识清楚。学佛完全靠自己来解脱自己,这就是佛教的特色。其它宗教主要依
靠外力,只有佛教是靠自己解放自己。因此,开悟在其它宗教里并不算什么重要问题,
而在佛教里却是最最重要的问题。开悟是要你自己开悟。只有开悟才能明确宇宙人生是
怎么一口事,你自己也才能有个下落。如果不开悟,在佛教里来说,是没有什么力量能
来代替你解脱的。...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23
第四节 转依论
在玄奘所传唯识学中,心体与理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体即清净法界,亦即真如、法
性;心体即第八阿赖耶识,即藏识、种子识。第八识之中蕴藏的无漏种子既是众生解脱
的根据,也是连接心体和理体的中介。唯识学的“三性”、“三无性”学说,一方面是
对“识”之体性的描述,另一方面又具有联结心体与理体的特别意义。“三性”中依他
起性最为关键,在某种意义上依他起之最终的根据是阿赖耶识,此识体所蕴藏的有漏、
无漏种子正是遍计所执性与圆成实性之所以形成的根源。通过依他起性,唯识宗将心体
与离言之心性(真如)之转依关系揭示了出来。同样,“相名五法”,一方面是对世间
诸法所作的一种分类说明,另一方面此五法之间的关系也蕴含了心体与理体之间的差别
与联系。与中土的“性宗”相同,唯识宗同持不可言诠的“离言真如”立场,窥基创发
的“四重二谛”,其目的正是试图以此将心体与理体紧密地联系起来。
“转识成智”是唯识宗将其心性论落实于解脱论层面的必然结果。凡夫不知外境非实、
离心无境的道理,若明了“唯识无境”之理,并且转变所依,就可实现“转识成智”而
解脱成佛。唯识宗以四缘论证“转识成智”如何可能,前二属于主观方...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科学论 索达吉堪布著 ZT.
佛教科学论
索达吉堪布著
前言
怀疑把我们引向真理
不知佛法无权反对
佛教科学的奥秘
佛教是整个人类的宗教
只有佛法才能满足众生的心愿
信佛不是迷信
佛教徒特别需要学习佛法
铁证般的历史事实
佛教真实不虚
神话还是奥妙
超越您的经验
辩证唯物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佛教是人类最高文化的产物
维护信教自由
以广阔的心胸来拥抱世界
人死并非如灯灭
鬼神等生命的存在
克隆绵羊与生命的产生
前生与后世
转世灵童
奇异的业力
因果规律
可怜可叹的愚痴众生
科学的谬误与无知
生物进化论与生命流转
世界上最大的谜是什么
佛陀为什么不广宣说科学的内容
科学并未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
当今世界急需佛法的拯救
使人类向善、使世界更加光明
睁开眼睛看世界
伏藏品之谜
授记与预言、预测
地球与四洲
微尘数佛刹世界与宇宙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
人应有高尚的道德理想
学佛是对自身有利的事情
帝王将相亦学佛
佛法是座宝山
怎样学佛
气功人士理所当然应学佛
出家人对社会的贡献
历代帝王也恭敬出家人
出家以报父母恩
追随先贤的足迹
即生成就的简单法门
结尾
前言
各位朋友,您好!
我很高兴大家能超越时空,共同地在这佛教与科学接...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25
文章来源:多识仁波切
侮蔑佛陀为“鬼神”,佛法为“鬼神之法”的做法,是自己砸自己的招牌
萧平实又说:“结手印,诵咒是鬼神所说法。”
“手印”是一种象征性的语言。除了萧平实这样的无知的狂徒,谁也不会把“结手印”
当成密宗的特征。看来萧平实连汉传佛教的寺庙都未曾进入过。如果进过寺庙,不会看
不到寺庙中三世佛、八大菩萨等雕塑佛像,如果看到各种雕塑佛像,不会看不到,各种
佛像所结不同手印。萧平实如果长眼睛,不会看不到这个铁的事实。既然“结手印”是
鬼神所传的法,那么显宗佛教的佛像手印也是“鬼神所传”的法了。
又如凡是修定坐禅的人,都依毗卢七法的坐势打坐。在毗卢七法中就有双手结定印之法
。如果“结手印”是鬼神所传之法,那么毗卢七法中也有鬼神之法了?萧平实声称他们
也在习禅打座,肯定是不用毗卢法了,若依毗卢七法而坐,就会有习“鬼神之法”之嫌。
又“密咒”不仅密宗经典有,而且《般若》、《华严》、《阿含》各个经典中都有,如
《般若心经》中说到:“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其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在《大般涅槃经》中说:“善咒者以咒力故,能令如是老毒龙金翅鸟等,恶象狮子虎豹
豺...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6
当四册,计五十六万字的《狂密与真密》正式出版后,许多藏密上师如多识喇嘛
等,眼见藏密外道隐匿千年之底细被全盘公开,让藏密无上瑜伽双身修法的底细摊在阳
光下,从此藏密之法不再“秘密”了,面对这样的情形,多识喇嘛不但不趁此机会自我
检视反省,尽速回归佛陀正教,反欲掩盖真相,用 <<破魔金刚箭雨论 >>一书,以恶言
谩骂及颠倒事实、恶意曲解、断章取义、移花接木、恶意栽赃、张冠李戴等等手段,将
平实导师诬谤为恶魔、外道之流。我们于本章第一节略举其中一小部分,供大众检视:
所谓藏密认证的“活佛”其素质之粗糙,顶著世间大学教授崇高名声的藏密修学人,是
如何运用手法,来误导大众.
第一目 毁污
首先,我们来看多识喇嘛是如何用不如理的推论以及扭曲事实的手法来诬蔑平实
导师,我们也针对他这些说法的败阙处,略作举证与评论,以证明多识喇嘛的手法乃是
不如实的欺瞒行为:
一、【一、他没有受过佛教显密经论的正规教育,是一个十足的佛教法盲;
二、他是弄枪棒、练气功、学道术的,由此可知他对佛教和藏密的认识未超出气功
师、道士的水准。……
三、用吹牛撒谎、装神弄鬼掩盖自己的无知和卑劣。】(《破论》p.006... 阅读全帖
i*******e
发帖数: 50
27
阿赖耶识与修行
——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华夏出版社,2010年)
作为心体的第八阿赖耶识,在《阿含经》中已见提到。如唐译《本事经》 卷三、卷六
佛说“害阿赖耶”、“灭阿赖耶”;《增一阿含经﹒如来出现四德经》中佛说世间众生
爱、乐、欣、熹阿赖耶。此阿赖耶,释为着落处、依处、窟宅、家、藏,指被末那识执
为内在自我的深层心识或心体。
到部派佛学,对深层心识的探讨,成为重大理论问题之一,建立了“细意识”、“有分
心”、“根本识”、“一味蕴”、“穷生死蕴”、“果报识”、“实法我”、“胜义补
特伽罗”、“异熟果识”、“根本蕴”、“非即蕴非离蕴补特伽罗”等深层心识,以解
释仅用六识说难以说清的轮回主体和随眠(潜在的烦恼)等问题,实际上都是阿赖耶识
的“密意说”。但其说法较显粗糙,与诸法无我之佛法核心义较难调和,不足以圆满解
释心识及轮回现象,互相之间也争议不决。后来大乘唯识学依据《解深密经》、《阿毗
达磨大乘经》、《楞伽经》、《密严经》等,用第八阿赖耶识来代替部派佛学所立细意
识、有分心等,对此识作了精致的论述,建立了以阿赖耶识为本的阿赖耶识缘起论。
阿赖耶(梵ālaya),亦译阿梨耶、...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8
巴利《分别论·谛分别·经分别》译注
谢美霜 中华佛学研究所
提要
佛陀的一切教说中,「四谛说」是至为核心的教义。在统贯佛陀教说的佛教典籍——阿
毗达磨中,深通经义的祖师们如何疏解四谛,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主题。本文选定巴利论
书《分别论》(Vibhaṅga)的第四品〈谛分别〉(Saccavibhaṅga)为译
注主体,主要基于两点理由∶一、南传论书的研究在国内仍处于摇篮阶段,有待研究者
的投入。二、《分别论》依十八个主题来论究法义,每个主题可独立探讨,四谛即为其
中的一个主题。目前国内虽已有《分别论》的汉译,唯系转译自日文《南传大藏经》,
文辞艰涩,又少附注说明,不对照巴利原本则难理解,有重加翻译的必要。因篇幅的限
制,本文的译注仅包括〈谛分别〉中的「经分别」。
初期佛教的圣典,包括了经(sutta)、律(vinaya)、论(abhidhamma)三藏。经藏
集结佛陀教说的要义,不同部派各有其编纂的经藏,现存且完整者有南传上座部(
Theravāda)五部《尼柯耶》(Nikāya)及北传汉译的四部《阿含经》。律
藏是出家教团之生活规则的集成。论藏...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29
第六品 安忍
丁二之戊三、(于菩提心支相违之嗔恚者安忍品)分二:己一、品名;己二、正论。
己一、(品名):安忍。
前一品宣说的为持戒度,现在论文进入安忍度的引导。安忍品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
、断除嗔恚;二、修安忍;三、恭敬有情。在修持菩萨行的过程中,如果不断除嗔恚烦
恼,会招致极大的违缘,给自己造成很大危害。认识到此后,应尽力断除嗔恨心,以种
种方便善巧修持安忍,而且要认识到有情助成佛的功德去恭敬一切有情。本品中有许多
重要的修行窍诀,以此藏传佛教的修行人对本品很重视,有的大德常单独传授此品,引
导弟子修习安忍。因为凡夫人都有一些不共的烦恼,有的贪心重、有的嗔心重等,各各
不同的烦恼习气要断除,必须要依靠一些方便法门去对治,对嗔恨心特别强烈的人来说
,这一品尤为重要。性格不好,容易嗔怒发脾气的人,如果在听习本品时,将安忍窍诀
铭记于心,在日常生活中反复观修,一定能消减、断除自己的嗔恨烦恼习气。对本品所
阐述的窍诀,我有过一定的体会:有时虽然有大圆满、大手印的对治烦恼窍诀,但在某
些情况下,运用本品中对治烦恼的窍诀却非常相应有力。你们有些人在听习前面几品的
过程中,也有一些这样的体会,...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92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部大论
不少人把藏传密宗和藏传佛教混为一谈,实际上,前者仅是后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密法,藏地盛行的佛法还含有极为庞大、周全的显教体系。因此可以说,藏传佛教
是一个显密圆融的佛法宝库。下面就对藏传教法的基本常识做点概略介绍。
释尊在印度圣地初中后三转法轮,其中初转谓四谛法轮,二转谓般若无相法轮,三
转谓善抉择法轮,主要宣说光明如来藏。由于佛经深奥,难以悟入,为使后世学人能够
善解佛意,许多印度圣祖遂谨承如来密意,造论释经。藏人极为推崇的瞻洲“二圣六庄
严”(“二圣”指宏律大德释迦光和功德光;“六庄严”是:精通中观学的龙树、圣天
论师,精通对法学的无著、世亲论师,精通因明学的陈那、法称论师),就是当时的代
表人物。随着佛法传入西藏,印度大班智达和藏族大译师将印土流传的大量殊胜经论译
成藏文,之后于不断讲闻抉择、善加弘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五部大论”为核心
的显宗教法体系。
名闻遐迩的“五部大论”,究竟何所指呢?它们是:戒律、俱舍、因明、中观和般
若。此为总的分类,在每类之下还含有若干具体的教典。下面逐一介绍:
一、戒律。总的来说,包含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和密乘三昧耶戒。藏地盛行
的...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1
释印顺在《佛法概论》中说:“大乘经与小乘论,是佛教分化中产生的教典。”1
然大乘经与小乘论都是依于佛说而流传的典籍,佛从初转法轮到入涅槃,所说之法从无
矛盾之处,更不会把佛教分化,不论是教义或教派。对于三藏经论不能正确理解,无法
融会贯通者,才会说大乘经与小乘论是佛教分化中“产生”的教典。孔子于儒家之世间
道的说法都可以一以贯之了,何况是同为佛陀所说的三乘佛法竟然说会使佛教分化?释
印顺所说的有没有道理?值得我们来探讨。
注1 释印顺著,《佛法概论》,正闻(新竹),2003.4 新版2 刷,页35
对佛法若不能通达,不要说是大乘、小乘,即使是同样的大乘法也会认为有冲突;
不是还有人说参禅不能与念佛同时修吗?他们说:参禅是空,念佛是有,禅与净土不同
路,不能合修;还说:参禅的人念了佛号就要漱口三日,听见佛号耳朵也要去洗一洗。
您若相信这种说法,那就只能站到一边去,那一边叫作佛门外道;以为说那是佛法,其
实是外道邪见。譬如经典说“一切诸法有生有灭有相有为”,这个大家容易信受;但到
了二转法轮,讲般若时,佛就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像达赖喇嘛这类不懂
佛法的人,就会说佛陀说...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2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生天之论--天堂有路何为径
1.十善业道:生天的福德(条件)

持五戒未来世可以继续生而为人,若加修十善就可以往生欲界天 。如《佛为首迦
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欲天报,所谓具足修行增上十善。”
《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上:“修习何业得生欲天?修十善业得生彼天。”
因此,受持五戒与力行十善,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的十善业道就是十恶业道的相反,十恶业道就是身、口、意的十种恶业。也就
是身恶业有三:杀、盗、淫;口恶业有四:恶口、妄语、两舌、无义语(绮语);意恶
业有三:贪欲、瞋恚、愚痴(恶见、邪见)。
如《优婆塞戒经》卷6〈业品 第24 之1〉中云:
身三道者,谓杀、盗、婬;口四道者:恶口、妄语、两舌、无义语;心三道者:妒
、瞋、邪见;是十恶业,悉是一切众罪根本。
所以,十善业就是指不造这十恶业,因为这十恶是一切众罪的根本。经中接著说:
如是十事,三名为业,不名为道;身口七事,亦业亦道,是故名十。是十业道自作
他作,自他共作,从是而得善恶二果,亦是众生善恶因缘,是故智者尚不应念,况身故
作?
也就是说这十个业与道中,心的三业是我们的意识和意根所想的,还没有身口的行
为造作出来,只...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经论所说邪淫是什么?
☆─────────────────────────────────────☆
SeeU (See you) 于 (Tue Nov 30 11:32:56 2010, 美东) 提到:
原始佛教∶
『增支部』「十集」一七六经
He engages in sensual misconduct. He gets sexually involved with those who are protected by their mothers, their fathers, their brothers, their sisters, their relatives, or their Dhamma; those with husbands, those who entail punishments, or even thos
wned with flowers by another man.
对应经-杂阿含1039经
行诸邪淫,若父母、兄弟、姊妹、夫主、亲族,乃至授花鬘者,如是等护,以力强干,不离邪婬。
Paying for sex is not a violation of 5 pr...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4
☆─────────────────────────────────────☆
bigfool (fool) 于 (Sat Dec 10 16:24:13 2011, 美东) 提到:
(这个系列的缘起参见“闲谈大小乘,兼论‘原始’佛法(1)”的第一段。)
3. 为什么相对佛乘,声闻缘觉二乘被称为“焦芽败种”
焦芽败种这个东西在这里也屡屡被附小乘和附南传翻出来,屡屡让这些人跳脚,
不过有的敏感的人,连声闻缘觉都能成为攻击诬蔑他们心中所谓“原始正教”的词,
对于这样的受迫害妄想,只能摇摇头。
这里先大概的讲一讲为什么有“焦芽败种”之说。
首先从佛法的传承上看,佛法并不总在世间的。
佛法是存亡续绝的过程的,类似种子一代代传递的过程。
有佛出世甚为稀有难得,有佛法驻世甚为稀有难得,这个南北传经典都讲了很多。
经过时间不长的正法时期,像法时期和末法时期,就是无尽的佛法失传的时期。
有佛法的时期就像一个短暂的春天,其间是漫长的没有佛法的严冬。
那么如何有佛法再重新出现呢?
那就要靠行菩萨道的追求佛乘的菩萨们在漫漫的长时期,包括短暂的有佛法的
时期和极其漫长的没有佛法的严冬时期,圆满完十波...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037
35
九识
[简介]
(名数)识有九种之意:(一)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
七阿阤那识,八阿赖耶识,九阿摩罗识。
[详解]
盖经中虽无列九识之明文,而语则非无。金刚三昧经入实际品曰:‘如彼心地,八识海
澄,九识流净,风不能动,波浪不起。’又入楞伽经第九曰:‘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
波。’大乘密严经卷中曰:‘心有八种,或复九种。’是也。说阿摩罗识者,大佛顶首
楞严经第四曰:‘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
智,是七种名,称谓离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此外见金刚三
昧经,密严经,转识论等。其如前所举,以阿摩罗识为第九,总立之为九识者,似至真
谛三藏,始见其说。圆测之解深密经疏第三曰:‘真谛三藏依决定藏论,立九识义,九
识品如说。言九识者,眼等六识,大同识论。第七阿陀那,此云执持,执持第八为我我
所。唯烦恼障而无法执,定不成佛。第八阿梨耶识,自有三种:一者解性梨耶,成佛之
义。二者果报梨耶,缘十八界。故中边分别偈云:尘根我及识,本识生似彼。依彼论等
说,第八识,缘十八界。三者染污阿梨耶,缘真如境,起四种谤。即是法执,而非人执
...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6
大智度论卷第一百
佛法皆是一种一味,所谓苦尽解脱味。此解脱味有二种∶一者、但自为身;二者、兼为一切众生。虽俱求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人之异,是故有大小乘差别。
......
复次,佛在世时,无有三藏名,但有持修多罗比丘,持毗尼比丘,持摩多罗迦比丘。
修多罗者,是四阿含中经名,摩诃衍中经名。修多罗有二分∶一者、四阿含中修多罗;
二者、摩诃衍经名为大。修多罗入二分,亦大乘、亦小乘。
http://www.baus-ebs.org/sutra/fan-read/008/1509/100.htm
「摩多罗迦」,瑜珈师地论译为「摩呾理迦」,梵语 mātṛkā,意译为母、本母、论母、行境界。指于诸经论中反覆研核诸法性相,以阐明佛之真正教义者。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一说,诸圣弟子证谛理、阐论诸法性相之论述,称为阿毘达磨藏,亦称摩呾理迦。
大智度论卷二说「修多罗」专指四阿含(这是古说);卷一百则四阿含,大乘经都称为「修多罗」(大乘新说)。大智度论所说,三藏之外另有大乘藏,又沿用古说「修多罗」名称,是以尊重古说的态度提倡大乘。
大智度论对大乘经是否经过结集,并没有明确主张。说「
Y**u
发帖数: 5466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乘起信论 - 种种邪见和对治
这几段正是纠正普遍对如来藏的误解的. 对如来藏, 应该去正确理解. 而不能一见如来
藏几个字, 就说是梵我外道的思想. 要区别如来藏和梵我的区别, 而不是简单的等同他
们.
在这一点上, 你的老师印顺法师也说的明白:
这是他在大乘起信讲义中说到的.
第三节 义──大乘 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
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
果故。
先明大义。众生心,何以称为大?这大「义」「有三种」:即体大、相大、用大。
三大都依众生心而安立,故众生心有大义。「一」、众生心的「体大」:指「一切法」
的「真如」性说;这是遍一切的无二无别的;尽十方,穷三世,一切的一切,无不以真
如为体。众生的心体,即此真如「平等」性。真如是大的,心体当然也是大的。「不增
减」,是平等的解说。真如法性,在众生分中并没有缺少,成了佛也不会增多。大,有
圆满的意义,不多也不少。不增不减,无欠无余的法性,是生佛平等的,迷悟一如的。
如有增有减,即不圆满,不平等,即不能说是大了。「二」、众生心的「相大」,即「
如来藏」。如来藏,可从二方面说。从众生位说...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师地论读书会圆满感言
不是。
想修习南传佛法的初学者,禅修或是入门书,我建议读帕奥禅师系统或马哈西法师系统
的著作。
佛法已经有基础的,经论我建议读∶
* 阿含经(相应部,中部为主)
* 摄阿毘达摩概要精解(解释《摄阿毘达摩义论》)。《清净道论》慧学的地方,要依
赖对《摄阿毘达摩义论》的理解。
W*********E
发帖数: 197
39
剛剛看到的 :
關於中陰身有無的討論, 在此就不提大乘經典中的論說了,
謹就阿含经及部派佛教說明有中陰身(中有)的经典论说才提出參考 :
===
阿含经
《中阿含经·大品·嗏帝经》:
复次三事合会入於母胎。父母聚集一处。母满精堪耐。香阴已至。此三事合会入於母
胎。[22]

《中阿含经·七法品·善人往经》:
『佛言。云何为七。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
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着。如是行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
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如烧麸。缠燃便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
结已断。得中般涅盘[23]。是谓第一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24]』
《杂阿含经·九五七经》:
『婆蹉白佛。众生於此命终。乘意生身往生馀处。云何有馀。佛告婆蹉。众生於此处
命终。乘意生身生於馀处。当於尔时。因爱故取。因爱而住。故说有馀。[25]』
《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26]记述了十七中阴有。如:
『复次诸天子。云何名曰第八中阴有道相续。若欝单越人临命终时。则有相现。诸天
子。其人见於园林行列游戏之处。香洁可爱。闻之悦乐。不多苦恼。无苦恼...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40
另外,要是想知道辟支佛的行为机制的原因。
南传的《犀角经》和北传的 《瑜伽师地论》的独觉地>都有,
自己做research吧。
b*****l
发帖数: 3821
41
另外,要是想知道辟支佛的行为机制的原因。
南传的《犀角经》和北传的 《瑜伽师地论》的独觉地>都有,
自己做research吧。
S**U
发帖数: 7025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坛经论四圣谛
阿罗汉回小向大在大乘都没有共识。
* 瑜珈师地论主张五种性,声闻种性不可能回小向大。
* 中观主张三乘共入无余涅盘,也不承认回小向大。
* 只有如来藏思想如胜鬘经,才主张一切众生都成佛。
龙树大智度论,用鱼子等比喻菩萨发大心,因中虽多,成果甚少。龙树是赞叹菩萨明知
菩萨道难行,还是能行;南传则主张菩萨道难行,成阿罗汉对多数人才实际。主张菩萨
道难行是一致的,目标不同而已。
W*********E
发帖数: 197
43
死亡過程而成就中陰身的正理:
當吾人剛斷氣、呼吸心跳停止(初死位)的時候,今生頭腦中的記憶將移轉至第八識
,因而導致業境現前,如同電影片播放一樣,由上而下一格一格出現,而且不到半秒鐘
就將一生的善惡業全部播放完成,接著息脈就全部停止了。這時每一格所造之業,或善
業、或惡業、或淨業、或不淨業,此時的意識心都能清楚了知而進入真正死亡的階位(
唯識學稱為正死位),此時第八識開始捨身,而捨身過程可分下面五種情形:
第一種,善人之死:行善之人因為在世間努力造橋、鋪路、布施、行善,守五戒、十
善等,於死亡後的中陰境界中,猶如美夢中見諸天女迎接圍繞,心生愛樂;於愛樂之中
,趣向彼處,即於所應出生之天上化生而出生,死時無諸苦患。若是往生色界天時,雖
有中陰身,但是仍無苦患;若是往生無色界天時,則無中陰階段,直接往生無色界。
第二種,五戒不犯者之死亡:死時,就好像睡眠一樣不知不覺,於中陰身現起覺知時
,方知自己已死,所以死亡過程中無諸苦患。
第三種,修得禪定者及證悟菩薩之死:此諸證悟菩薩悟後若未生起所知障中的異生性
,未因性障深重而造誹謗師長、破壞正法等惡業,或無往世業緣成熟者,則死時無有惡
境現前,正...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4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九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一
http://zh.wikisource.org/zh/%E7%91%9C%E4%BC%BD%E5%B8%AB%E5%9C%B0%E8%AB%96/049
云何如来三十二种大丈夫相?
......
云何如来八十随好?
......
如是诸相及诸随好,若诸菩萨始入净胜意乐地时已得异熟,从此已上诸相随好展转获得
殊胜清净。当知乃至坐菩提座,方乃证得其余所有四一切种妙清净等不共佛法,善净圆
满。若下劣者先菩萨时亦已成就。始从清净胜意乐地,一切所有菩提资粮无有差别,能
感一切相及随好。

发帖数: 1
45
不要去挑战
这是三转法轮唯识根本大论
不但要开悟,而且要果位非常非常高的地上菩萨才能讲
你能找到的很多什么公开的现代的讲解注释,都是谬误不堪的

发帖数: 1
46
能讲《成唯识论》的,现在这个地球估计都只有一个俩个
x****6
发帖数: 4339
47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内容太多还是太难懂,
玄奘都花了一个PHD的时间来跟名师学习,其他们就不用说了:
汉传译本中最完善的是玄奘法师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至二十二年(公元648年
)间,在东都弘福寺所翻译者,共一百卷。相传一百卷,由戒贤论师于中印度摩揭陀国
那烂陀寺[4],为玄奘大师一共讲授了三遍。玄奘大师跟他学习了三遍,讲了三次。第
一次讲了十五个月,第二次讲了九个月,第三次无相关记载时间。
T*******x
发帖数: 8565
48
华严经
楞严经
楞伽经
番茄经

r****n
发帖数: 7315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师地论读书会圆满感言

噢。那我就不看了。
我曾经试着看《清净道论》,觉得太杂,而且有些方法若没人指导,感觉挺容易走偏,
所以没看得下去。
S**U
发帖数: 7025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经论所说邪淫是什么?
原始佛教∶
『增支部』「十集」一七六经
He engages in sensual misconduct. He gets sexually involved with those who are protected by their mothers, their fathers, their brothers, their sisters, their relatives, or their Dhamma; those with husbands, those who entail punishments, or even those crowned with flowers by another man.
对应经-杂阿含1039经
行诸邪淫,若父母、兄弟、姊妹、夫主、亲族,乃至授花鬘者,如是等护,以力强干,不离邪婬。
Paying for sex is not a violation of 5 precepts.
大乘佛教∶
优婆塞五戒相经
T24n1476_p0943a13(00)║「若优婆塞共婬女行婬,不与直者,犯邪婬,不可悔;与直,无犯。
Think of it this w...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