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多罗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a**u
发帖数: 8107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都是活鬼,不是活佛
☆─────────────────────────────────────☆
Yisu (yisnotme) 于 (Mon Aug 23 10:26:28 2010, 美东) 提到:
——宣化上人 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
。词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这一些魔鬼,我以前遇到的多了,西方人都还不知道有这种奇怪的事情,并不是中
国人信鬼信神的,才有这些,这是时间久了,天地间奇奇怪怪的事情自然多得很。“我
灭度后末法之中”:释迦牟尼佛说:我入涅槃之后,在这个末法的时候。“多此妖邪”
:这些妖邪多得不得了,到处都是。我们不能因为没有看见,就不相信。这世界我们没
有看见的事情多得很,要完全等到我们亲眼看见,一生也看不完的。因为一生看不完那
么多的事情,我们也就不知道那么多的事情。所以“多此妖邪炽盛世间”:就像火似的
在这世界上把所有的人都烧死了;这一些不认识妖魔鬼怪的人,就都跟妖魔鬼怪跑了,
这就好像火那么厉害,把这些个人都烧坏了。“潜匿奸欺”:“潜”就是潜伏、潜藏起
来。“匿”是... 阅读全帖
D********n
发帖数: 1161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谈道,兼谈佛教。

看来,你挺喜欢谈论释迦摩尼德,我就贴一段释迦摩尼的话,不知你是否能够读懂.读
懂了,你自己就可以回答你提的问题了.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
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
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
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
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
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
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
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
,为...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乘起信论 - 种种邪见和对治
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是我见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
人我见、二者法我见。
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云何为五?
一者闻修多罗说如来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虚空是如来性。云
何对治?明虚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以一切色
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无外色者则无虚空之相,所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
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一真心无所不遍,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非如虚空相
故。
二者闻修多罗说世间诸法毕竟体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毕竟空,从本已来自空,离一
切相。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云何对治?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
,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三者闻修多罗说如来之藏无有增减,体备一切功德之法。以不解故,即谓如来之藏有色
心法自相差别。云何对治?以唯依真如义说故、因生灭染义示现说差别故。
四者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以不解故,谓
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云何对治?以如来藏从本已来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
德,不离不断,不异真如义故,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 阅读全帖
q****n
发帖数: 4574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篇无名氏的心经注解
正在学习心经。看到一篇注解(无名氏所做),感觉非常好, 推荐一下。
摘自 http://www.hudong.com/wiki/%E5%BF%83%E7%BB%8F
顺便一句,前面有人对“色受想行识”中“行”的意思,有疑问。这里也是解释为“行
为”,宣化上人也是解释为“行为,去做”等等意思。
******************************************************************
心经 - 概述
心经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 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 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 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
卷中的一节。 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
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经》共有八部: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
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
品般若》。
... 阅读全帖
T**********0
发帖数: 503
5
佛法的修根
有一次,婆罗奢那婆罗门的一位学生,名叫郁多罗的少年,来拜访佛陀,佛陀问他
说:
「郁多罗!你的老师婆罗奢那婆罗门,教你们如何修根了吗?」
「教了,尊者瞿昙!」
「怎么教呢?」
「尊者瞿昙!婆罗奢那老师说,不要去看、不要去听,就是修根。」
「郁多罗!照这样说,盲眼人是修根修得最圆满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只有盲人,
才能完全做到不去看。」
这时,在佛陀后面执扇搧佛的尊者阿难,不禁接着问:
「郁多罗!照婆罗奢那的说法,耳聋的人也是修根修得最圆满的了,为什么呢?因
为只有耳聋的人,才能完全做到不去听。」
郁多罗少年被这样一反问,竟楞在那儿,沮丧得无言以对。
这时,佛陀为了打开僵住了的场面,对尊者阿难说:
「阿难!婆罗奢那婆罗门的教法,与贤圣者法律中,最上等的修根方式不同。」
把握了这个佛陀引导问法的机会,尊者阿难赶紧问:
「世尊!但愿为比丘们教说贤圣者法律中,最上等的修根方法,让比丘们依您的教
导修学。」
于是,佛陀说:
「阿难!仔细听!仔细思惟!我来为你们说。
当比丘眼睛看东西;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身体触、意念识,有了辨别认识后
,对合意的想提起厌拒就能保持厌拒;对不合意的想提...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6
佛陀入灭将近百年时,发生了一件轰动教界的大事,东西两方的比丘,因对戒律的不同
诠释而引起严重诤执。为了整合僧众的知见,法与律的再整理势在必行,终于酝酿出第
二次结集。
 
第二次结集的地点选定毗舍离城,总共七百位比丘参与其事。引起诤议的戒律问题决议
从严处分(十事非法),并为《戒经》作了详尽的解说及附录僧伽规制的细节。这便是
所谓的《广律》。
 
法的方面,由于被认可而流传的佛法,在数量上已远远超过当初阿罗汉们结集的《契经
》,是以法的整编同样不容忽视。在毗舍离结集中,佛法从原来的《契经》大幅扩编为
《四阿含》:属于究竟义的《杂阿含》﹝南传称为相应部﹞、重于论议的《中阿含》
﹝中部﹞、解说世间法的《长阿含》﹝长部﹞、及依法数列增的《增一阿含》﹝增支部
﹞。 〈契经〉则与〈偈诵〉〈记说〉这两类佛灭初期便流传于僧团中的佛法,共同辑
入《杂阿含》﹝相应部﹞中。
 
所谓阿含,义为辗转传来。以佛灭已近百年,佛陀的亲传弟子皆不复在人世,不再有人
亲承佛陀教授、教诫,甚至也鲜有人仍是直接受教于诸大声闻圣众了,比丘们所闻所学
的佛法,皆由一代一代的僧众辗转传诵而来,故结...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7
<阿含经>对「成佛之道」的观点,是「成佛之道」没有离开<阿含经>所说的修行方
法。也就是现观四圣谛,或是八正道,或是四念处。
转法轮经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觉者,我终不得于诸天、魔
、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为解脱,为出、为离,亦不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
我已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故,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
门、闻法众中得出,得脱,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79.htm
杂阿含498经
如是,我知过去诸佛、如来、应、等正觉,悉断五盖∶恼心、令慧力羸、堕障碍品、不
向涅盘者,住四念处,修七觉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彼当来世诸佛世尊,亦断五盖∶恼心、令慧力羸、堕障碍品、不向涅盘者,住四念
处,修七觉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今现在诸佛世尊,如来、应、等正觉,亦断五盖∶恼心、令慧力羸、堕障碍品、不
向涅盘者,住四念处,修七觉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498.htm
中阿含98经/念处...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8
我想指出的是,即使在菩萨道,最终的目的是
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而四圣谛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
七觉支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修行方法
好像,佛陀,在古老经典里的意思是,没有老师自己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是无师自觉的意思,所以你看转法轮经,悉达大多佛陀几次强调自己是,没有老师,自
己觉悟的。所以他是当之无愧为,佛陀。
阿罗汉,是音译,意译的意思为烦恼断尽者,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佛陀也被称做阿罗汉
声闻弟子,是因为跟着导师学习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不会称呼自己为,
无师自觉的人,也就是佛陀了
佛陀,这个词,是古代印度,用来称呼,没有老师,自己觉悟的人
是个专用名词。
好像耆那教的教主,也被称为佛陀,也被称为大雄
c***h
发帖数: 2262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我找到了,上座部的说法可能是从杂阿含 567经而来。
不过, 80经是 修多罗,
567经只是弟子记说,且那时质多罗长者那时还是学生,向人问法时,别人要他答。
80经的 相应部 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
( 也几乎是80经的说法。 不是567经说法。)
观无常,至无我、无欲,叫”空”
-- 但还有慢, “无欲”也还没稳定。 不是证阿罗汉果,不是涅盘。
没有色声香味触之”想”, 就无想 (就是无相)
-- 但还有慢, 不是证阿罗汉果,不是涅盘。
除贪嗔痴,叫无欲(定) (就是”无所有”,”无愿”)
--但还有慢 不是证阿罗汉果,不是涅盘。
再观,我、我所,是无常,由缘起法观察皆无我。
这才除慢 (应该是我慢)
============
杂阿含 567经
复问长者。云何法一义种种味
答言。尊者。谓贪有量。若无诤者第一无量。谓贪者是有相。恚.痴者是有相。
无诤者是无相。贪者是所有。恚.痴者是所有。无诤者是无所有。复次。无诤者空。
于贪空。于恚.痴空。常住不变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义种种味
尊者那伽达多问言。云何。长者。此义汝先所闻耶
答言。尊者。不...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Thu Sep 13 15:05:09 2012, 美东) 提到:
「原始佛法」一词,是传统佛教所无有的语词与
概念,此为近代佛教史学界的用语,最初提出此一用
语与概念的,是英国的学界。
早在十八、九世纪,当
西方列强向亚洲各地进行殖民侵略时,发现要在亚洲
进行殖民侵略,并不像非洲及南、北美洲般的容易。
因为亚洲不仅已有高度的文明及统一的国家,也有发
展久远的伟大宗教信仰,特别是佛教信仰早已深入亚
洲各国人民的心灵。
当时西方的殖民侵略,多半紧随
于宗教信仰之后,而将西方信仰传入当地,往往是文
化及殖民入侵的先驱。因此,打击亚洲的佛教信仰,
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及中国,为后续的传教、经济、殖
民作准备,即成为当时西方列强的手段。
因此,英国
对当时在其统治下的印度,针对佛教的历史、文献、
史迹进行全面性的考古及研究,原本的目的,是要透
过现代科学的求证方式,证明佛教信仰中的 释迦牟尼
佛,只是出自印度民族的神话传说、虚构人物,而不
是真实的历史人...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11
十千劫大概是出自《大般涅槃经》,对应于辟支佛,其他的声闻四果各有时间。
“须陀洹果亦复不定。不决定故经八万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斯陀含果亦复不定。不决定故经六万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阿那含果亦复不定。不决定故经四万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阿罗汉果亦复不定。不决定故经二万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辟支佛道亦复不定。不决定故经十千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b*****l
发帖数: 3821
12
十千劫大概是出自《大般涅槃经》,对应于辟支佛,其他的声闻四果各有时间。
“须陀洹果亦复不定。不决定故经八万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斯陀含果亦复不定。不决定故经六万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阿那含果亦复不定。不决定故经四万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阿罗汉果亦复不定。不决定故经二万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辟支佛道亦复不定。不决定故经十千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p******1
发帖数: 177
13
助念往生仪轨
助念者以清净心、悲悯心,在临终者或亡者面前,观想十方诸佛放光加持,自他切莫哭
泣等。若条件允许,则应于亡者头顶上方,摆设佛像、佛经等三宝所依,并供养灯、水
、香、花、果等。之后与大众一起念诵:
一、皈依(三遍):
南无革热雅(皈依上师)
南无布达雅(皈依佛)
南无达玛雅(皈依法)
南无僧嘎雅(皈依僧)
二、发四无量心(一遍):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三、发四弘誓愿(一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三十五佛忏悔文(一遍):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
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
尊。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金刚不坏佛
南无宝光佛 南无龙尊王佛
南无精进军佛 南无精进喜佛
南无宝火佛 ...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7)
索达吉堪布 讲授
第七节课
《金刚经》分三十二品,是梁昭明太子后来加的,这在藏文译本中没有,汉地的其他译
本中也没有。有人认为:“佛经中不能妄加分别念,因为昭明太子给经文分品,至今仍
在地狱里受苦。”这种说法是否可靠也很难确定。一般来讲,佛经中是不能加自己的分
别念,但如果不是故意诽谤,为了帮助理解经文而加一些科判,应该不会有很大过失。
当然,因果方面的问题,凡夫是难以判断的。昭明太子在《金刚经》中加上自己的语言
,这是否大逆不道,确实不得而知。
以前香港有个居士,他按照自己的分别念,把《大圆满心性休息》的颂词和《三处三善
引导文》合在了一起,看起来特别乱。后来我给他写了个辩论书,告诉他不要在无垢光
尊者的金刚语上乱改,我们凡夫没有这种权利。从这个角度而言,昭明太子的做法可能
不太好,但此举却对我们理解经文有一定的帮助,所以孰是孰非,望大家自己斟酌。
昨天佛陀对须菩提说,一切法犹如船筏,只是引导众生的方便,实际上并不存在,今天
佛又提出一个问题: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如来正等觉真实存在吗?如来所说的法真实存...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七节课
《金刚经》分三十二品,是梁昭明太子后来加的,这在藏文译本中没有,汉地的其他译
本中也没有。有人认为:“佛经中不能妄加分别念,因为昭明太子给经文分品,至今仍
在地狱里受苦。”这种说法是否可靠也很难确定。一般来讲,佛经中是不能加自己的分
别念,但如果不是故意诽谤,为了帮助理解经文而加一些科判,应该不会有很大过失。
当然,因果方面的问题,凡夫是难以判断的。昭明太子在《金刚经》中加上自己的语言
,这是否大逆不道,确实不得而知。
以前香港有个居士,他按照自己的分别念,把《大圆满心性休息》的颂词和《三处三善
引导文》合在了一起,看起来特别乱。后来我给他写了个辩论书,告诉他不要在无垢光
尊者的金刚语上乱改,我们凡夫没有这种权利。从这个角度而言,昭明太子的做法可能
不太好,但此举却对我们理解经文有一定的帮助,所以孰是孰非,望大家自己斟酌。
昨天佛陀对须菩提说,一切法犹如船筏,只是引导众生的方便,实际上并不存在,今天
佛又提出一个问题: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如来正等觉真实存在吗?如来所说的法真实存...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七节课
《金刚经》分三十二品,是梁昭明太子后来加的,这在藏文译本中没有,汉地的其他译
本中也没有。有人认为:“佛经中不能妄加分别念,因为昭明太子给经文分品,至今仍
在地狱里受苦。”这种说法是否可靠也很难确定。一般来讲,佛经中是不能加自己的分
别念,但如果不是故意诽谤,为了帮助理解经文而加一些科判,应该不会有很大过失。
当然,因果方面的问题,凡夫是难以判断的。昭明太子在《金刚经》中加上自己的语言
,这是否大逆不道,确实不得而知。
以前香港有个居士,他按照自己的分别念,把《大圆满心性休息》的颂词和《三处三善
引导文》合在了一起,看起来特别乱。后来我给他写了个辩论书,告诉他不要在无垢光
尊者的金刚语上乱改,我们凡夫没有这种权利。从这个角度而言,昭明太子的做法可能
不太好,但此举却对我们理解经文有一定的帮助,所以孰是孰非,望大家自己斟酌。
昨天佛陀对须菩提说,一切法犹如船筏,只是引导众生的方便,实际上并不存在,今天
佛又提出一个问题: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如来正等觉真实存在吗?如来所说的法真实存... 阅读全帖
w******o
发帖数: 442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第三十二节课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执著,修持一切善法,即可得到无上正等觉
的佛果。”
我们因地时积累资粮、忏悔罪障非常重要,但在这个过程中,应减少自己的贪执和实执
。假如一边对众生佛陀、基道果有很深的实执,一边去修持的话,无法获得究竟的果位
。《六祖坛经》云:“此心本净,无可取舍。”所以,心要清净,修持时不能有人我与
法我,应该远离四相,这样才可得到无上佛果。否则,所做的善法、所积累的资粮都成
了实执,只会获得暂时的人天福报,而不能直接趋达菩提。
有些没有通达究竟空性的小乘行者,始终将积累资粮获得佛果执为实有,认为自己所做
的善业永远不灭。尽管在名言中佛说了因果不虚的道理,但从实相而言,基道果或轮涅
所摄的一切法都是无生大空性。所谓的佛果,也没什么可得的,《楞严经》云:“圆满
菩提,归无所得。”名言中虽可承认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以实相来观察,首先
要远离四相修持,最终方能得到无实之佛果。
这次听闻《金刚经》,大家要减少对善根、如来等法的执著,如果没有减少,轮回之因
——实执没办法断掉,那就得...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载】福德
福德
巴利经文选读
(英译、编辑)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Merit
A Study Guide Prepared by Thanissaro Bhikkhu
=======================================================================
原文版权所有 © 2005 美国慈林寺,仅限于免费发行。慈林寺许可人们在任何媒
体再版、重排、重印、印发。然而,编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
形式进行,译文与其它衍生作品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 2008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
目录:
◇引言
◇基本智慧
◇福德(Puñña)
◇布施(Dana)
◇持戒(Sila)
◇禅定(Bhavana)
◇证入流果的福德
◇超越福德
◇名词解...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来藏“我”与“无我”义考
如来藏“我”与“无我”义考
袁经文
如来藏兼有“我”和“无我”的一体化特征。外道共有四种“我”义。佛在大小乘
经典多处提到正法如来藏“我”, 但不能视此为“梵我”思想渗透。佛用外道“我”
表述正法有三种原因:一、针对那些畏惧没有“我”的外道凡愚而作方便接引;但方便
性,仅限于如来藏语词,不指涉如来藏实义。二、从发生学上避免因修行“无我”而陷
入恶趣空,有针对地提“我”以警醒断灭空已远离中道。三、确有恒常存在的“涅槃寂
静”;前二种“我”是据此而立,但“涅槃寂静”是以“无我”为特征。佛教语境有“
妄我”、“真我”,而如来藏“我”只在“真我”上诠用。如来藏甚深法义所具有的挖
掘性难度,可能是造成以往对如来藏有多种误读的重要缘由。
关键词:如来藏 我 无我 梵我 涅槃
作者:袁经文,哲学博士,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授
若提如来藏“我”,往往便有观点视为是与婆罗门教或印度教的“梵我”相近或等同;
其实,此中存在着对佛教经典误读的现象。如来藏“我”和“无我”的一体化特征,具
有义理上的挖掘和解读难度。
一、外道“我”与如来藏“我”
印度圣天菩萨著、护法释和玄奘译的《大乘...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5912
20
中共八大元老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85%B1%E5%85%AB%E5%A4%
中共八大元老(简称中共八老或治國八老),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80年代起至1990
年代中期間(即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主政时期)在政治上拥有实际决策权力
的八位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家、軍事家(元老、老
干部)。这是一个非正式说法,最早见于香港媒体。历年来有关「八老」的具体人物都
各有不同,以下为兩种比较常见的讲法:
邓小平、陈 云、李先念、彭 真、邓颖超、杨尚昆、王 震、薄一波
邓小平、陈 云、彭 真、杨尚昆、万 里、薄一波、宋任穷、习仲勋
名单出现两个版本的原因可能是适用于不同时期,即原八老中的李先念、邓颖超、王震
在1992年至1993年相继过世后,八老成员又换入宋任穷、万里、习仲勋。实际上,“八
老”可以被看作是邓小平对正国级元老的召集,包括:叶剑英、陈云、李先念、彭真、
邓颖超、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杨尚昆、王震、薄一波、宋任穷。而1982年中共第
十二届中央政治局中的元老是叶剑英...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何新文史 发布时间
何新: 印度历史简表
点击:209 作者:何新 来源: 何新文史 发布时间:2018-01-29 10:32:26
http://www.kunlunce.com/d/file/llyj/fl11111111111/2018-01-29/b652caba935b92b5e1b0cbb00bd880bd.jpg
何新世界史杂记: 印度历史简表
【何新按语】
北印度地区(印度河地区及阿富汗、尼泊尔)是世界古文明的较早发育区之一。在4000
年前曾经独立发明过一种文字,摩亨殊达鲁文字(Mahenjodaro)。尼泊尔—北印地,
是世界三大宗教体系之一的佛教的起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印度不是佛教国家。
佛教在印度历史中并没有占据过宗教的主导地位。佛教创始于尼泊尔。释迦牟尼佛
生前曾经到中印度的恒河地区传教。但佛教主要流行地区是在北部印度河的巴基斯坦、
阿富汗、尼泊尔以及西域(大乘)和东南亚(小乘)。
秦汉时期佛教自西域可能通过月氏人(白色人种、高加索人种)流传到中国,魏晋
隋唐时期成为中古中国人的主要宗教信仰。隋唐时代佛教通过中国流传日本和朝鲜半岛
。历史上... 阅读全帖
h*****o
发帖数: 29
22
来自主题: RisingChina版 - 道教和藏传佛教 (zt)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ptr123 (Yan),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道教和藏传佛教 (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29 04:22:53 2008)
藏传佛教和道教都是中国的宗教。不过前者主要由印度密教和西藏本教融合而成,形
成地为藏区。后者主要继承了内地的古代宗教与文化,形成地主要为汉族地区。表
面看,二者根源不同,流行的地域有别,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二者的历史渊源很深。
一些印度学者发现,《度母秘义经》、《风神咒坦多罗》、《摩诃支那道
修法》、《弥曼山坦多罗》、《梵天坦多罗》等几部婆罗门教梵文献,都提到印度
密教中与救度母崇拜或独结母崇拜有关的"女人道"(Vamacara)来自中国,印度密教
中奉行的"五真性"供养也与中国有关。《度母经》和《风神咒坦多罗》还提到在公
元4世纪时,伐湿斯塔(殊胜,Vesistha)曾亲赴中国向道教徒学习"摩诃支那功"。
印度学者雷易(P·C·Ray)教授在他的《古代中世纪印度化学史》一书中说,印度泰
米尔文文献记载,南印度密教的18位"成就者"中有
l*****e
发帖数: 16384
2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vie 讨论区 】
发信人: laufine (老饭), 信区: Movie
标 题: 本周新上映电影(2012.08.15)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Aug 15 23:48:06 2012, 美东)
本周5会在NY LA SF部分地区上映《画皮2》,具体上映地址如下:
http://www.wellgousa.com/theatrical/painted-skin-2#showtimes
画皮2主题曲《画心》——张靓颖
Sparkle (Aug 17) Whitney Houston遗作
音乐奇才斯派克尔正在努力地成为一名新星,但在另一方面,她的野心正在让她渐渐远
离自己的家庭和亲人。斯派克尔来自于一个底特律的家庭,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她的
妈妈艾玛也很喜爱唱歌。
而目前,斯派克尔正处在自己事业的上升期,她一方面在和自己的音乐制作人斯蒂
克斯恋爱,而另一方面不期而遇的挑战和意外又把自己的妹妹希斯特和多罗尔斯搅了了
进来。希斯特和多罗尔斯也是乐坛上的新人,她们组成的团体也面临着挑战。与此同时
,希斯特还卷入了毒贩斯塔廷的交易中,麻烦连连……
... 阅读全帖
l*****e
发帖数: 16384
2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vie 讨论区 】
发信人: laufine (老饭), 信区: Movie
标 题: 本周新上映电影(2012.08.15)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Aug 15 23:48:06 2012, 美东)
本周5会在NY LA SF部分地区上映《画皮2》,具体上映地址如下:
http://www.wellgousa.com/theatrical/painted-skin-2#showtimes
画皮2主题曲《画心》——张靓颖
Sparkle (Aug 17) Whitney Houston遗作
音乐奇才斯派克尔正在努力地成为一名新星,但在另一方面,她的野心正在让她渐渐远
离自己的家庭和亲人。斯派克尔来自于一个底特律的家庭,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她的
妈妈艾玛也很喜爱唱歌。
而目前,斯派克尔正处在自己事业的上升期,她一方面在和自己的音乐制作人斯蒂
克斯恋爱,而另一方面不期而遇的挑战和意外又把自己的妹妹希斯特和多罗尔斯搅了了
进来。希斯特和多罗尔斯也是乐坛上的新人,她们组成的团体也面临着挑战。与此同时
,希斯特还卷入了毒贩斯塔廷的交易中,麻烦连连……
... 阅读全帖
l*****e
发帖数: 16384
2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vie 讨论区 】
发信人: laufine (老饭), 信区: Movie
标 题: 本周新上映电影(2012.08.15)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Aug 15 23:48:06 2012, 美东)
本周5会在NY LA SF部分地区上映《画皮2》,具体上映地址如下:
http://www.wellgousa.com/theatrical/painted-skin-2#showtimes
画皮2主题曲《画心》——张靓颖
Sparkle (Aug 17) Whitney Houston遗作
音乐奇才斯派克尔正在努力地成为一名新星,但在另一方面,她的野心正在让她渐渐远
离自己的家庭和亲人。斯派克尔来自于一个底特律的家庭,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她的
妈妈艾玛也很喜爱唱歌。
而目前,斯派克尔正处在自己事业的上升期,她一方面在和自己的音乐制作人斯蒂
克斯恋爱,而另一方面不期而遇的挑战和意外又把自己的妹妹希斯特和多罗尔斯搅了了
进来。希斯特和多罗尔斯也是乐坛上的新人,她们组成的团体也面临着挑战。与此同时
,希斯特还卷入了毒贩斯塔廷的交易中,麻烦连连……
... 阅读全帖
c****u
发帖数: 3277
26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藏传佛教和道教
藏传佛教和道教
作者:朱越利 [2001-7-3 21:57:51]
藏传佛教和道教都是中国的宗教。不过前者主要由印度密教和西藏本教融合而
成,形成地为藏区。后者主要继承了内地的古代宗教与文化,形成地主要为汉族地区。
表面看,二者根源不同,流行的地域有别,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二
者的历史渊源很深。
一些印度学者发现,《度母秘义经》、《风神咒坦多罗》、《摩诃支那道修
法》、《弥曼山坦多罗》、《梵天坦多罗》等几部婆罗门教梵文献,都提到印度密教中
与救度母崇拜或独结母崇拜有关的"女人道"(Vamacara)来自中国,印度密教中奉行的"
五真性"供养也与中国有关。《度母经》和《风神咒坦多罗》还提到在公元4世纪时,伐
湿斯塔(殊胜,Vesistha)曾亲赴中国向道教徒学习"摩诃支那功"。印度学者雷易(P·
C·Ray)教授在他的《古代中世纪印度化学史》一书中说,印度泰米尔文文献记载,南
印度密教的18位"成就者"中有两位是中国人,泰米尔名字叫博迦尔(Bogar)和普里巴尼
(Pulipani),他们于公元3世纪时去印度传播道教禁咒、医术和炼丹术等
b*******s
发帖数: 5216
27
黑獭落马
......
宇文泰急于想从中间冲出去,他捉住离他最近一个人的马辔头,这个人正是李穆,他对
李穆嘱咐说:“我们从一个方向出去,遇敌就喝道‘我们是窦泰窦中尉【1】的人,今
天特来脱贼反正!’,如此哄过即可。”
李穆方点头答应,后面一匹马头碰上来,仔细一看是赵贵的儿子万胜,后面还跟着他的
从骑长孙慈【2】。宇文泰见状大喜,猛抖缰绳,就欲策马突围。
不料此时一排乱箭从侧面飞过来,一支箭从宇文泰坐骑的右边侧腹部射入,箭杆尽没,
只留下被马血染成红色的箭羽端。他的马横向向左歪倒,把他摔了下去。
与此同时,另一支箭横着射进长孙慈右颈的锁子甲,平行于肩头的方向,又从左颈穿出
。箭如果高一点会有兜鍪挡住,低一点则正好打在肩头的甲上,偏偏却是从最薄弱的颈
部射进了进去,他旋即栽落下马。
旁边的东人骑士看见有西人落马,争先拨马拥过来,一下子来了十余骑,马头并马头挤
在一起。前面的人纷纷跳下马,扑上来割头。抢在前面的人捉住气息尚存的长孙慈,提
起他的兜鍪,短刀顺着脖子来回切割。不料另一个人从后面抢过来,一把将长孙慈还没
有掉下来的头扯过来,挥舞斫刀乱剁,顿时血花四溅,硬是活活将头剁下来抢走。
其他... 阅读全帖
d*****1
发帖数: 228
28
来自主题: SciFiction版 - 摩合罗传 (全本)
到此之时,三人与流火璎珞重新见礼。老者便是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咤,少年人则是南方
增长天王毗琉璃,小孩是西方广目天王留博叉,及在人间的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天。
“一百年来,他到底如何了?”
老者摇了摇头,“我们都不曾有过他的消息,他一定还在人间的某处。但他藏得很
好,我们来到人间以后,也尝试寻找他的灵光,却始终无法找到。”
流火忍不住问道:“你们说的他到底是谁?”
四人对望了一眼,毗沙门天道:“你就是一百年前封印我的那个妖怪,你受了伤吗
?身上的妖气弱了很多。”
他围着流火转了一圈,啧啧称奇道:“虽然妖力弱了,半神之力却强了许多,看来
你还不知道如何使用半神之力。”
流火道:“我不是半神,我是个妖怪。”
毗沙门天笑了笑:“若你只是一个妖怪,又如何能抵抗四天王天的神力?”
多罗咤道:“他虽然是一个妖怪,但这件事情我却不想再瞒他,听说他的父亲之死
也与此事多少有点关系。”
流火心里一震,问道:“到底是什么事情?”
多罗咤叹了口气,“说起来,这本是天界的一个秘密,但那个女娃娃却好象已经知
道了一切。”
璎珞不置...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29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简单地说,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详细地解释,见华严经。
乾隆大藏经·大乘华严部·第0084部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二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时,海云比丘告善财言:“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耶?”
善财言:“唯!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海云言:“善男子,若诸众生不种善根,则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得普
门善根光明,具真实道三昧智光,出生种种广大福海,长白净法无有懈息,事善知识不
生疲厌,不顾身命无所藏积,等心如地无有高下,性常慈愍一切众生,于诸有趣专念不
舍,恒乐观察如来境界,如是乃能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者,
所谓发大悲心,普救一切众生故;
发大慈心,等祐一切世间故;
发安乐心,令一切众生灭诸苦故;
发饶益心,令一切众生离恶法故;
发哀愍心,有怖畏者咸守护故;
发无碍心,舍离一切诸障碍故;
发广大心,一切法界咸遍满故;
发无边心,等虚空界无不往故;
发宽博心,悉见一切诸如来故;
发清净心,于三世法智无违故;
发智慧心,普入一切智慧海故。”
另见《金刚经》:
乾隆大藏经·大乘般若部·第00
r*****d
发帖数: 922
30
舍利弗问天:‘汝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
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言:‘我作凡夫,无有是处。’天曰:‘我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所以者何?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舍利弗言:‘
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天曰:‘皆以世俗
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罗汉道耶?’曰
:‘无所得故而得。’天曰:‘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无所得故而得。’
a***n
发帖数: 1993
31
作者:楼宇烈 [2001-9-29 17:38:48]

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
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
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和最上乘禅。在这五等禅中,宗密最为推尊的是
最上乘禅,亦即达磨所传之禅,中国禅宗所传之禅。对此最上乘禅之要旨,宗密概述说

“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
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
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磨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1

宗密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来概括达磨所传之禅法(其实主要是慧能以后禅宗南宗所传之禅法)的特点,应当说
是很准确的。试以《坛经》中所记述的慧能思想考之,他最强调也正是这几点。如慧能
的得法偈,即针对神秀的... 阅读全帖
h***s
发帖数: 1716
32
摘 要: “无住”思想在《金刚经》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拟通过分析和阐发《金刚经》“无住”思想及其在佛法
以及修行中的表现和思想进路, 希望能把握《金刚经》这一
佛教重要文本的思想意旨。
关键词: 无住; 金刚经; 法; 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俗称《金刚经》。金刚喻坚固
不可摧毁而能破一切之物之体; 般若之意相当于汉语中的
大智慧, 妙智, 妙慧之意; 波罗蜜则可意为到达彼岸。连
起来, 此名可综释为此经是能修成金刚不坏之身, 修得悟
透佛道精髓智慧, 能脱离三界而到达苦海彼岸的经典。相
传此经是释迦牟尼佛涅槃后, 由其弟子阿难诵读的。在中
国佛教史上, 《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
的经典之一。它的译本极多, 我们现在常见的, 是鸠摩罗
什的译本。《金刚经》在中国文化史的影响极大, “无论初
修久学, 内道外道, 男女老幼, 识字或不识字, 无不喜读
此经。”庶几可见此经的巨大影响力。相传佛祖之所以要说
是经, 其意即针对于当时佛徒执迷于佛经修法, 而作是经
以启迪修道者, 必须身在修行佛法而心中绝无佛法, 心念
虚空而不执迷于虚空, 才能修得正果。他的这一思想,...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罗汉辟支佛与佛
杂阿含393经(谛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相应部56相应3经/善男子经第一(谛相应/大篇/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彼一切所应当知四圣谛
法。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是故。比
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修无间等。如此章句。一切四圣谛经。应当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悉应当说。又三结尽。得须陀洹。一切当知四圣
谛。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
.如是当见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若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于四圣谛如实知故。何等为四。
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如是当见.如
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五下分结尽。生般涅盘阿那含。不还此世。彼一切知四圣谛。何等为四。知苦圣
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
如是说
若一切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4
维摩诘所说经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
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尔时
天女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
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
别是则如法。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
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
习尽者华不著也。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舍利弗
言。止此久耶。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舍利弗默然不答。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
。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
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舍利弗言。不复以离婬怒痴为解脱乎。天曰。佛为增上
慢人。说离婬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婬怒痴性即是解脱。舍利弗言。善哉
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为证辩乃如是。天曰。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 阅读全帖
w******o
发帖数: 442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俺听鸠摩罗什法师讲金刚经
《金刚经》的第一段落
俺在网上搜到汉译《金刚经》有六个译本,其中比较有名和比较流行的是鸠摩罗什
法师译本和玄奘法师的译本。二位法师都是高僧大德,对汉语文字运用精湛流畅,很多
佛教汉译经典都是出自二位大家之手;比如汉地最流行的《心经》译本就是玄奘法师译
的。俺读诵的是鸠摩罗什译《金刚经》,后面提到《金刚经》若不加注即为此《金刚经
》。
昭明太子分《金刚经》为三十二品,并为每品起名,对我们读《金刚经》多有益处
。俺依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品把《金刚经》分了几个段落,刚开始几个段落是对佛理的
层层深入解说,最后几个段落是对菩萨的护念和付嘱。下面是第一段,在我们开始经文
前,先让我们升起恭敬心和清静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
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
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
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
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 阅读全帖
w******o
发帖数: 442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俺听鸠摩罗什法师讲金刚经
《金刚经》的第一段落
俺在网上搜到汉译《金刚经》有六个译本,其中比较有名和比较流行的是鸠摩罗什
法师译本和玄奘法师的译本。二位法师都是高僧大德,对汉语文字运用精湛流畅,很多
佛教汉译经典都是出自二位大家之手;比如汉地最流行的《心经》译本就是玄奘法师译
的。俺读诵的是鸠摩罗什译《金刚经》,后面提到《金刚经》若不加注即为此《金刚经
》。
昭明太子分《金刚经》为三十二品,并为每品起名,对我们读《金刚经》多有益处
。俺依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品把《金刚经》分了几个段落,刚开始几个段落是对佛理的
层层深入解说,最后几个段落是对菩萨的护念和付嘱。下面是第一段,在我们开始经文
前,先让我们升起恭敬心和清静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
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
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
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
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 阅读全帖
P****S
发帖数: 2286
37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
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
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
f*****a
发帖数: 253
38

【推荐】谈忍辱和吃亏——别人骂你、批评你的时候,你要向他致敬、感激他的深恩大
德!
别人骂你、批评你的时候,你要向他致敬、感激他的深恩大德!
不必回头看骂你的人是谁
广钦老和尚说:受戒是受忍辱。
耳听得别人骂你,刺激你,而不理会,那就是戒。
与其别人说你好话,远不如别人骂你来得痛快。
别人骂你、批评你的时候,
是冒着作恶、折损福德的危险来提醒你
要积福,
你应该自我反省
向他致敬
感激他的深恩大德!
————————————————
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无怨,必为人尊。
——《四十二章经》
一、忍力最大
世间最大的力量是“忍” ,忍的力量胜过一切拳头刀枪。
任何力量在忍者的面前,都要甘拜下风。
所以,《罗云忍辱经》说:
忍之为明,愈于日月。
龙象之力,可谓盛猛,
比之于忍,万不如一。
七宝之耀,凡俗所贵,
然其招忧,以致灾患;
忍之为宝,终始获安。
布施十方,虽有大福,福不如忍。
《法句经》说:
“舍恚行道,忍辱最强。”
二、忍的真义
忍辱,是对无端横逆,能不以“忿怒心”迎之,而不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因此,能忍的人,并不是懦夫,是勇敢的,有力量的。
忍,是一种认...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9
《印顺法师的悲哀》读后(下)
林建德
印顺法师一生努力为行菩萨道,换来的是批评与不认同,无怪乎他有「冰雪大地撒种的
痴汉」之感叹。
所以,如果印顺法师真有悲哀,这似乎才是他的悲哀。
修证的基础在闻思
关于「修证」的部分,恒毓在文章前面曾引到现代禅张嘉尹教授的话∶
李元松认为,台湾佛教的另一困境是对于佛教修证原理与方法的无知。佛教的修证,无
论是阿含、般若还是禅、密、净土,都是有系统、有次第的,而且是具体、明确的。但
是台湾的佛教界,上焉者尚能遵循经教,教育学人;中焉者把心理学知识与劝人为善的
人乘佛教相结合,误以为这就是修行;下焉者则强调灵异感应、健身养生、消灾解厄。
……对台湾佛教最具影响力的印顺法师因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佛法修证道的重要性,将志
求解脱的壮志贬抑为「小乘急证精神的复活」,认为传统汉传佛教中重视修证道的禅、
密、净土是偏离正道的佛法。不少佛教徒与佛学研究者均受其影响,对禅宗、密教和净
土宗存有否定和排拒的心理。这种种因缘都使汉传佛教的修证道处于晦暗不明的状态。
上述引文中,笔者部分同意,部分不同意。笔者同意「台湾佛教的另一困境是对于佛教
修证原理与方法的无知」,而台湾佛教...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662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心经略说
心经略说
http://bookgb.bfnn.org/books/0095.htm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以一九八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心经两种形式
玄奘大师承受本经的殊胜因缘
经题
经文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一、心经两种形式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其
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作
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大师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七
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罗什
两大师译本的不同,乃由于他们的简化,心经正宗分(即常见的心经)只二百多字,首
尾两部份所占的百分比数过大,为了重点突出,故删除未译。
现在把玄奘大师没有译出的部份,简单介绍于下:
甲、序分(证明分),‘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
俱,尔时婆伽梵入深明法门三昧,是时复有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深妙
之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尔时寿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自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
佛的聚会在王舍城灵鹫山,很多...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1
我同意 cpath 的看法。
此经在杂阿含经中,分类属于「只夜」,「只夜」的性质是不了义的。如『瑜伽师地论
』等说,杂阿含经的经文,分为三大类∶修多罗、只夜、记说。『杂阿含经』的蕴 、
处、因缘、道品四个相应,是原始的「相应修多罗」,性质是了义的,是原始佛法的根
本。结集时的三个标准之一,「修多罗相应」,应该是指以杂阿含经「相应修多罗」的
部分,来抉择是否佛法。
『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 说∶
「如是一切相应,略由三相。何等为三?一是能说,二是所说,三是所为说。若
如来、若如来弟子,是能说,如弟子所说、佛所说分。若所了知·若能了知,是所说,
如五取蕴、六处、因缘相应分(──所了知),及道品分(──能了知)。若诸苾刍、
天、魔等众, 是所为说,如结集品」。
『瑜伽师地论』,对「记说」的解说,如卷二五(大正三0·四一八下)说∶
「云何记别?谓于是中,记别弟子命过已后当生等事」。 「或复宣说未了义经,
是名应颂。云何记别?……或复宣说已了义经」。
瑜伽系论典,以显了分别,记别未来──二义,解说十二分教的「记说」。记别弟
子未来当 生等事,与 『大毘婆沙论』 的「所... 阅读全帖
P****S
发帖数: 2286
42

虹身是藏密宁玛派中的所传佛法。如果你不承认西藏密宗,因为没有共同基础,大家对
这个问题也就无法继续讨论了。如同与小乘讨论空性和如来藏一样。
佛在这四句的后面还说了:“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
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我对于这四句的理解,套用《金刚经》中的说法就是“色非色是名为色;声非声是名为
声”。
用白话来说就是色和声并不阻碍你见到如来,认为色和声是实有的执著阻碍你见到如来。
认为要除去色和声才能见到如来,恰恰是对色和声实有的执著。
这个观点,达摩祖师在悟性论里也说了:“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哪用除。“
这个问题和前面一样,就是承认不承认密续的问题。
:?有何你说的对比科学研究发表论文 ? 你何不提出来满足大家的求知慾 ?
类比科学研究发表论文是为了说明大家讨论要用能普遍接受的推理方式。你这次比上一
次有进步,因为引用《金刚经》作为你的论据。
P****S
发帖数: 2286
43
“说似一物”其实就是对色声等法的执著。
如果不知色声不障碍人见佛,见还是不对,修的只能是单空。这就是为什末这四句之后
,本师释迦牟尼佛紧接着讲了:“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
!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但是看见后面这几句的
人好像不多。
i********7
发帖数: 808
44
四圣谛 为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法~
修七觉分,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些声闻所修的法,为什么是小的,差一点的法?
佛陀说这是可以达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法,
大家其实应该多多了解佛陀在古老的经文里说了什么

我已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故,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
门、闻法众中得出,得脱,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彼当来世诸佛世尊,亦断五盖∶恼心、令慧力羸、堕障碍品、不向涅盘者,住四念
处,修七觉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S**U
发帖数: 7025
45
三学的修行次第在杂阿含的修多罗就有了。对应经文,南传收在增支部,所以是否属于
原始结集,不能肯定,但至少是上座部的共识。如果参考大众部的说法,对于是否属于
原始结集,可以多些证据。
杂阿含820经[正闻本1108经/佛光本832经](学相应/道品诵/修多罗)(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
「何等为增上戒学?谓∶比丘重于戒,戒增上;不重于定,定不增上;不重于慧,
慧不增上,于彼彼分细微戒,犯则随悔,所以者何?我不说彼不堪能,若彼戒随顺梵行
、饶益梵行、久住梵行,如是,比丘戒坚固,戒师常住,戒常随顺生,受持而学,如是
知、如是见,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断此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
决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是名{学增上戒}[增上戒学]。
何等为增上意学?是比丘重于戒,戒增上;重于定,定增上;不重于慧,慧不增上
,于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如是知、如是见,断于五下分结,谓∶身见、戒
取、疑、贪欲、瞠恚;断此五下分结,受生般涅盘,阿那含不还此世,是名增上意学。
何等为增上慧学?是比丘重于...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这不仅让
佛弟子可依之而探求佛教初始时期的教说,并藉此直
探「释迦佛陀的本怀」,同时也强化了佛教的信仰基
础,为现代的知识分子,打开了有根、有据的「入佛
之门」。
西方各国学者的研究,开启了西方学习佛法的大
门,西方的学佛者自此日渐增多,如现今德国的佛教
人口约有百余万人。由于西方文明重视以史献的传承
史,作为探寻 佛陀思想原貌的根据,以避免佛教后期
的新创思想,误导了学法者对佛法的认识。所以,将
传承历史既古老又清晰可信,同时传诵的形式又较为
古老的南传巴利圣典,称之为「原始圣典」,而当中
所传诵的教法即被称为「原始佛法」。
由于西方的研究结果,对于以传承宗派佛教为主
流的亚洲佛教,特别是汉传佛教圈,产生了巨大的冲
击,进而促使亚洲佛教各国的学者,纷纷投入此一印
度佛教传承史的研究,中、日的佛教学者在长期的探
究中,终究承认了现代科学的史献证据,进而开展了
亚洲佛教之「回归佛陀本怀」的思潮。
在此一思潮之下,亚洲的佛教界,对长久以来被
宗派佛教的信仰与典籍,轻视为「小乘」的「阿含圣
典」,重新的正视其史献价值与思想内涵,而「小乘
」一词也不再是「理所当 然」的「事实」了。不仅如
此...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arahants
left
我也认为第二次集结的经文应该很可信,
因为据佛陀灭渡年代很近,也有许多阿罗汉参加,
(那时的阿罗汉,应该还很可信是真的阿罗汉。)
可如何分辨哪些经文是第一次集结,哪些是第二次集结,
哪些是第三次集结?
我目前只能先做到集中注意力于第一次集结的。
-- 南北传修多罗对照,相同,就暂时认为是真经,真的佛陀所说。
一则佛法学识不够、修行功力也不够,无法仔细分辨。
二则杂事很多,没时间细分辨,只好先采用最方便的南北传修多罗对照。
三则南北传修多罗应该暂时可以应付初步修行所需佛法概念。
也不知往后修行是否需要超越修多罗的佛法知识?
修行方法只好参考其它阿含、论,及其它阿含修行者亲身经验。
问题是,即使已经寻求可靠经典,其实我也不知许多修行细节到底对不对,
是否是走向佛陀所指之目标。 暂时就祇能这样了。
c***h
发帖数: 2262
48

SeeU法友,你贴的经文里,有关阿罗汉还有五受阴的部分,
与以下经文不符合,
259经说到阿罗汉的部份,当属后世人传颂时之误传。
杂阿含 75经说,五受阴灭,叫阿罗汉。
相应部22相应58经/遍正觉者经 也说
对五蕴不执取,也就是五取蕴灭,叫阿罗汉。
杂阿含 13、14经说,佛陀自己是离五受阴,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杂阿含 41经说,何谓离五受阴,就是断除对五受阴的贪爱。
杂阿含 46经说,五受阴灭,解脱、涅盘,自知不受后有。也就是证阿罗汉果。
辅以增ㄧ阿含有一样的经文,但却说阿罗汉不用这样观五受阴,是前三果要观。
虽然增ㄧ阿含较不可靠,
但259经说到阿罗汉的部份,与众多杂阿含经文相违背,错误极为明显。
辅以增ㄧ阿含相同经文,当更可说明259经说到阿罗汉的部份是错误的。
以下附经文
杂阿含7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比丘于色厌.离欲.灭
.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不起
.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如是
受.想.行.识。厌....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9
☆─────────────────────────────────────☆
SeeU (See you) 于 (Wed Oct 17 01:54:14 2012, 美东) 提到:
阿罗汉才断无明,是佛教传统的共识。最近几年,有随佛比丘主张初果就断无明。本文
从南北传相应阿含的修多罗部分,来探讨这个观点是否成立。
杂阿含203经
诸比丘!云何一法断故,乃至不受后有?所谓∶无明离欲;明生,得正智,能自记说∶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南传:相应部35相应80经
「大德!而怎样知、怎样见,使比丘的无明被舍断而明生起呢?」
「比丘!这里,比丘听闻∶『一切法都不值得执著。』比丘!当比丘听闻∶『一切
法都不值得执著。』时,他证知一切法;证知一切法后,他遍知一切法;遍知一切法后
,从不同点看见一切相∶从不同点看见眼,色……眼识……眼触……也从不同点看见凡
以这眼触为缘生起的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03.htm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对阿罗汉的描述。北传<杂阿
含...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为什么佛教有那么多经典?
《杂阿含经》 is the foundational text of all sutras. 九分教中「修多罗」
originally refers to 《杂阿含经》/《相应部》当中的「修多罗」
英国佛教学者 Thomas William Rhys Davids著作《Early Buddhism》一书。他将释迦
牟尼过世之后,一直到阿育王在位晚期,定义为初期佛教。
日本佛教研究学界,接续早期西方学者的成果,进一步以此来与汉传佛教典籍比对。
1924年,木村泰贤在探究初期佛教之《原始佛教思想论》中,提出「原始佛教」的说法
,并将相关研究介绍到日本佛教界。木村贤泰认为研究「原始佛教」,主要目的在于探
求,何者为代表「真正之佛说」。他主张以阿含经与律藏来探求原始佛教。接下来的日
本佛教学者,如松本史朗、宇井伯寿等,都同样使用原始佛教一词,成为日本佛教研究
界中的术语。
吕澄发表《杂阿含经刊定记》,确定四阿含经是依《杂阿含经》为根本,而《瑜伽师地
论》中的摄事分,是依《杂阿含经》次第而造。
印顺法师发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同样确认四阿含中以杂阿含经最早,九分教中
以修多罗、祗夜、记说三者...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