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婆羅門
1 2 3 4 5 下页 末页 (共5页)
n*********s
发帖数: 256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Dreamer 讨论区 】
发信人: Dreamer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信区: Dreamer
标 题: 地藏菩薩的故事-婆羅門女(3D動畫高清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ug 7 00:40:53 2016, 美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Wf9fdC-QFk&list=
PLBlXagaiBBLX0RaGVG7j4lerAWfKagI9P
w*****r
发帖数: 7106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順法師否定淨土法門(ZZ)
印順法師說:「仔細研究起來,阿彌陀佛與太陽是有關係的。印度的婆羅門教,有以太
陽為崇拜對象的。佛法雖本無此說,然在大乘普應眾機的過程中,太陽崇拜的思想,也
就方便的含攝到阿彌陀中。
這是從哪裡知道的呢?一、『觀無量壽佛經』第一觀是落日觀;再從此逐次觀水、觀地
、觀園林、房屋,觀阿彌陀佛、觀音、勢至等。這即是以落日為根本曼荼羅;阿彌陀佛
的依正莊嚴,即依太陽而生起顯現。
『無量壽佛經』(即大阿彌陀經)說:禮敬阿彌陀佛,應當『向落日處』,所以,阿彌
陀佛不但是西方,這實在就是太陽崇拜的淨化,攝取太陽崇拜的思想,於一切——無量
佛中,引出無量光的佛名。」(摘自印順法師一九九八年著《淨土與禪》22頁)
---
對於淨土法門,臺灣關懷生命協會理事長昭慧法師的觀點應當能夠反映印順法師的思想
。她說:
《《現代一些閱讀印公導師所著作的《妙雲集》之士,都非常排斥「淨土法門」,
而完全抹煞它的應機性,筆者以為:這未必是印公的本意!因為,如果導師完全否認淨
土法門的正當性,應該會與密教法門同等對待;但是不然,在其著作的字裏行間,對「
淨土」與「密教」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對往生淨土的法門,他在批判偏鋒、簡... 阅读全帖
G*******s
发帖数: 4956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经典
佛教的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之三藏,本書所集二三六篇經
藏解釋,不僅介紹其出處,且將經典、戒律典論內容逐條介紹其內容使學習佛教理論者
能深入淺出的認知。
本書所指經,就是梵語的義譯記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律」亦是梵語譯音
,是將當年的教團生活規則作為學佛的戒律,論是將佛教教義加以詮譯,因而本書可說
是佛教聖典全集的濃縮。
大藏經(回頂端)
大藏經為漢譯的佛教經典,與東土高僧著作入藏的總稱,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
一切經的名稱起源於隋朝,它的內容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及西方釋氏的著作。現今的大藏
經,又加入中國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戰: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
錄,這是佛經有藏的開始。
唐朝開元年間,沙門智昇著開元釋經目錄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
十八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開元
寺版六千一百十七卷、思溪版五千九百十八卷、磧砂版五千八百零二卷。元朝有杭州版
六千零十一卷。明朝有南藏六千三百三十一卷、北藏六千三百六十一卷、武林版六千七
百七十一卷。清朝有...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教经典
☆─────────────────────────────────────☆
Godwithus (神与我们同在) 于 (Sun Jul 24 01:37:16 2011, 美东) 提到:
佛教的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之三藏,本書所集二三六篇經
藏解釋,不僅介紹其出處,且將經典、戒律典論內容逐條介紹其內容使學習佛教理論者
能深入淺出的認知。
本書所指經,就是梵語的義譯記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律」亦是梵語譯音
,是將當年的教團生活規則作為學佛的戒律,論是將佛教教義加以詮譯,因而本書可說
是佛教聖典全集的濃縮。
大藏經(回頂端)
大藏經為漢譯的佛教經典,與東土高僧著作入藏的總稱,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
一切經的名稱起源於隋朝,它的內容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及西方釋氏的著作。現今的大藏
經,又加入中國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戰: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
錄,這是佛經有藏的開始。
唐朝開元年間,沙門智昇著開元釋經目錄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
十八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東禪寺版...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5
☆─────────────────────────────────────☆
rafaelfifi (flying) 于 (Thu Sep 4 12:47:34 2008) 提到:
因为小乘吃三静肉,而大乘不吃肉,那佛陀怎么算呢?如果佛陀算大乘,那么大乘是不
是其实也可以吃肉呢?
☆─────────────────────────────────────☆
TheMatrix (TheMatrix) 于 (Thu Sep 4 14:30:49 2008) 提到:
你怎么知道佛陀是吃肉的?有什么证据?

☆─────────────────────────────────────☆
rafaelfifi (flying) 于 (Thu Sep 4 14:40:50 2008) 提到:
什么才算证据?一切皆虚幻,我无证据。
☆─────────────────────────────────────☆
TheMatrix (TheMatrix) 于 (Thu Sep 4 15:10:12 2008) 提到:
就是佛经上说的。有吗?
☆──...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轉】]當佛教遇見耆那教
中華佛學學報第19期 (p179-207): (民國95年),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9, (2006)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7132
當佛教遇見耆那教
──初期佛教聖典中的宗教競爭與詮釋效應
呂凱文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副教授
p. 179
提要
與佛教同屬於新興宗教思潮的沙門陣營的耆那教,不僅是佛教初興當時的主要競爭對手
之一,同樣也為佛教傳統建構中的宗教制度發展等帶來刺激與滋養。雖然彼此教義有差
異,但是由於雙方實際興起與發展的時代重疊,宗教術語亦甚為接近,在宗教文化共構
處甚多的情形下,學界戲稱兩者為「姊妹教」。礙於彼此宗教競爭,佛教看待耆那教的
態度與耆那教理解自身宗教傳統的心態不同,從而「佛教聖典中的耆那教」與「耆那教
聖典中的耆那教」之間的兩種形象存有差異。若是如此,初期佛教聖典所見的宗教競爭
暨隨之引發的詮釋效應等諸問題,值得注意。
本文擬就前述問題進行論...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7106
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danalake (从头开始), 信区: Wisdom
标 题: 試論部派佛教時代的人類來源說(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an 26 09:44:25 2012, 美东)
p219
一、前 言
本文的寫作目的,便是希望能站在佛教本身的詮釋立場,針對有關人類的起源問題,提
供一個佛教文獻學上最早的經證或論據,藉以突顯出佛教對於這一個問題所持的宗教立
場和看法。
事實上,有關人類及世界的共同起源問題,在各個宗教的領域中都有談及,例如,中國
神話中的「盤古開天劈地說」,印度婆羅教或印度教的「梵天創造說」[1],基督宗教
及回教的「上帝創造說」,都可以說是這一種「人類起源說」的具體說明。然而,有關
這一種人類的具體來源問題,在原始佛教時代,最初只不過是把它視作一個「十四無記
」的形上學的問題而不加討論。在佛陀入滅以後的一兩百年之間,原始佛教開始從一個
以修行為主軸的「沙門團佛教」(êr?maöa Sa×gha Buddhism),慢慢轉化為一個
以信仰為主軸的「部派佛教」(Scholastic Bu... 阅读全帖
d******e
发帖数: 4192
8
p219
一、前 言
本文的寫作目的,便是希望能站在佛教本身的詮釋立場,針對有關人類的起源問題,提
供一個佛教文獻學上最早的經證或論據,藉以突顯出佛教對於這一個問題所持的宗教立
場和看法。
事實上,有關人類及世界的共同起源問題,在各個宗教的領域中都有談及,例如,中國
神話中的「盤古開天劈地說」,印度婆羅教或印度教的「梵天創造說」[1],基督宗教
及回教的「上帝創造說」,都可以說是這一種「人類起源說」的具體說明。然而,有關
這一種人類的具體來源問題,在原始佛教時代,最初只不過是把它視作一個「十四無記
」的形上學的問題而不加討論。在佛陀入滅以後的一兩百年之間,原始佛教開始從一個
以修行為主軸的「沙門團佛教」(êr?maöa Sa×gha Buddhism),慢慢轉化為一個
以信仰為主軸的「部派佛教」(Scholastic Buddhism)。隨著「孔雀王朝」的日益壯大
,阿育王(A§oka;B.C.268—232)更正式宣佈要以佛教作為印度的國教,從而達到其政
教合一的政治目的。因此,就在這一種情況下,佛教便正式脫離了以修行團體為主軸的
生活模式,而開始往信仰化、宗教化的方向...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ZZ)
不喜排版, 可以看跟贴的link
佛教十五題 季羨林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日期:2011-04-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季羨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

初轉法輪麥積山石窟第133窟第10號造像碑(局部)以釋迦牟尼說法形象表現佛陀為
五比丘說法這一情節。
三世佛像清代唐卡(布畫)布達拉宮藏“我們在上面已經說過,佛在世時宣揚教義所
使用的語言,可能是摩揭陀語。”“唐卡”意為卷軸畫,是我國藏區最流行的一種宗教
繪畫形式。這幅唐卡中現在的釋迦牟尼佛在主位,下有弟子侍立,後有華麗的蟠龍佛龕
,過去佛和未來佛在上方左右兩角。第三題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佛教十五題

現在印度正以極其隆重的儀式紀念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涅槃2500周年。我們都知道
,佛教在中印文化交流中起過很大的作用,對中國文化的許多方面都有過影響。因此,
有很多人關心這次的紀念,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下面我從佛教史裏選出一個國外梵文
學者和佛教研究者多少年來爭而未決的問題,提出我的看法,借表紀念之意。
巴利文《小品》(Cullavagga)V 33 1敘述了一個故事:
這時有兩個比丘,姓耶彌盧諦拘羅,是兄弟... 阅读全帖
j******g
发帖数: 2689
10
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語言特色
http://www.chibs.edu.tw/ch_html/LunCong/098/098a-02.htm
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語言特色
丁 敏
(政治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提要
本論文嘗試從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與語言特色兩個面向,來分析神通故
事何以一再活躍於佛教發展史上的各個時期,乃至在今日社會中仍有其魅力。由於佛教
神通故事是依循佛教神通理論的發展而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分為原始佛典、介於小乘至
大乘間的佛典、大乘佛典三個階段來看佛教神通故事隨其神通觀念的變化而顯示出的不
同作用。其次,分析神通故事在宗教與文學兩方面的語言特色,以了解神通故事的語言
特色,也是它引人入勝的所在。最後本文試圖指出佛經神通故事對整個佛教宗教性格的
影響為何;並概括指出佛教神通故事在中國社會中由古至今的若干作用。
案:本論文所引用的佛經,均引用自《大正新脩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在台
影印版。而在論文的附註中,均簡稱《大正藏》。又在論文行文中,引用佛經原文或轉
述佛經故事,常在文後即註明出處,例如〔2-11a~15b﹞,表示在《大...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1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耶穌基督在印度西藏足跡的追尋
馮 馮
前言:
本文的目的不在於尊佛抑耶,而在於佛耶同尊,並且祝陡鞔笞诮谈用芮泻献鳎纹
碜诮讨g勿再有人互相貶斥攻擊。
佛教主張慈悲佈施,耶穌主張博愛施予,伊斯蘭教亦主張人類都是兄弟應該互相敬愛應
分享施予,儒家主張先天下之憂而憂,老吾老與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家主
張憂難互助……各教都主張孝敬父母尊長,基本上,都是相近的,大同小異而已,為什
麼要生分別之心?為什麼要互相水火?只可說是宗教的本來善意,已被部份人士曲解了
吧!
耶穌說:「天國在你心中」「施予的比受的人更有福」「愛你的親人也愛你的敵人」「
信主得永生。 」
佛陀說:「心淨則佛土淨」「六度萬行,佈施為先 」「怨親平等」「一心稱念阿彌陀
佛,得生樂土」
從這些熟知的經句,不就已經可證佛耶兩教的密切關係了嗎?如果研究深入下去,就會
發現更多的共同點。真理都是相同的,只有緣份不同。
基督教的聖經新約全書,以四大福音稱為基礎,四大福音書,是耶穌基督的及
身親信門徒馬太、路加、約翰、馬可等四位聖徒所寫,記錄下耶穌的言行及寶訓事蹟,
基督教學者與歷史學者公認四福音書是各聖徒親近耶穌的第一手資料,絕對可靠可信,
寫...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aterWorld 讨论区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WaterWorld
标 题: 耶穌基督在印度西藏足跡的追尋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n 13 11:54:28 2014, 美东)
馮 馮
前言:
本文的目的不在於尊佛抑耶,而在於佛耶同尊,並且祝陡鞔笞诮谈用芮泻献鳎纹
碜诮讨g勿再有人互相貶斥攻擊。
佛教主張慈悲佈施,耶穌主張博愛施予,伊斯蘭教亦主張人類都是兄弟應該互相敬愛應
分享施予,儒家主張先天下之憂而憂,老吾老與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家主
張憂難互助……各教都主張孝敬父母尊長,基本上,都是相近的,大同小異而已,為什
麼要生分別之心?為什麼要互相水火?只可說是宗教的本來善意,已被部份人士曲解了
吧!
耶穌說:「天國在你心中」「施予的比受的人更有福」「愛你的親人也愛你的敵人」「
信主得永生。 」
佛陀說:「心淨則佛土淨」「六度萬行,佈施為先 」「怨親平等」「一心稱念阿彌陀
佛,得生樂土」
從這些熟知的經句,不就已經可證佛耶兩教的密切關係了嗎?如果研究深入下去,就會
發現更多的共同點。... 阅读全帖
t********n
发帖数: 571
13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尊者摩訶迦旃延住在跋蘭那烏泥湖畔。
那時,樂杖婆羅門去見尊者摩訶迦旃延。抵達後,與尊者摩訶迦旃延互相歡迎。歡
迎與寒暄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樂杖婆羅門對尊者摩訶迦旃延這麼說:
「迦旃延先生!什麼因、什麼緣,從哪裡剎帝利與剎帝利諍論,婆羅門與婆羅門諍
論,屋主與屋主諍論呢?」
「婆羅門!欲之貪、執持、繫縛、大貪、纏、取著的原因,剎帝利與剎帝利諍論,
婆羅門與婆羅門諍論,屋主與屋主諍論。
又,迦旃延先生!什麼因、什麼緣,從哪裡沙門與沙門諍論呢?」
「婆羅門!見之貪、執持、繫縛、大貪、纏、取著的原因,沙門與沙門諍論。」
「又,迦旃延先生!在世間中有任何這欲之貪、執持、繫縛、大貪、纏、取著的超
越者,以及這見之貪、執持、繫縛、大貪、纏、取著的超越者嗎?」
「婆羅門!在世間中有這欲之貪、執持、繫縛、大貪、纏、取著的超越者,以及這
見之貪、執持、繫縛、大貪、纏、取著的超越者。」
「又,迦旃延先生!在世間中誰是這欲之貪、執持、繫縛、大貪、纏、取著的超越
者,以及這見之貪、執持、繫縛、大貪、纏、取著的超越者呢?」
「婆羅門!在東邊國家有一個名叫舍衛城的城市,現在,那世尊、...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4

...
當時的婆羅門有三明,以三明自豪。
佛另說三種明。
南傳:相應部7相應8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1161.htm
拜火者婆羅墮若婆羅門看見世尊為了托愣玖ⅰ?匆娽幔莼鹫咂帕_墮若婆羅門以偈
頌對世尊說:
「三明具足者、有好的出生者、多聞者,
明與行具足者,他能享用這乳粥。」
「呢喃許多無用的咒,非生來即是婆羅門:
內部被污濁污染,以欺騙成為被圍繞者。
凡知道前世住處;看見天界與苦界;
且已達生之滅盡者,牟尼已完成證智。
以這三種明,是三明婆羅門,
明行具足者,他能享用這乳粥。」
北傳:雜阿含886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886.htm
爾時,世尊告婆羅門言:
「云何名為婆羅門三明?」
婆羅門白佛言:
「瞿曇!婆羅門父母具相,無諸瑕穢;父母七世相承,無諸譏論;
世世相承,常為師長,辯才具足;誦諸經典、物類名字、萬物差品、字類分合、
歷世本末,此五種記,悉皆通達;
容色端正,是名,瞿曇!婆羅門三明。」
佛告婆羅門:
「我不以名字言說為三明也,賢聖法門說真實三明,謂:賢聖知見,...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同行回mirrorjj: 学生物和信佛
谢谢fsbd,
我也似乎看过第一个贴.但我也有自己的观点.玛欣得比库引用(生闻婆罗门经
)好象看不出所有功德被饿鬼趣接受,只是一种祭品供养被饿鬼趣接受.请看原经文.
第二个贴子很好.学习了.你说的对,我的看法不妥,但做法没错.
053.誰來享用祭品?
有一次,佛陀住在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
這天,一位名叫「生聞」的婆羅門,來竹園請問佛陀:
「可敬的瞿曇!我們婆羅門主張對死去的家人祭拜布施,因為有血緣關係,就能讓
他們享用到所祭拜的東西。可敬的瞿曇!最近,有一位很讓我愛念的家人,突然意外地
過世了,我為了讓他過得好一些,所以遵循我們婆羅門的教導,對他祭拜布施,但,到
底他能不能享用到我所祭拜的東西呢?」
「婆羅門!如果能相應,就享用得到;不相應的,當然就得不到了。」
「可敬的瞿曇!那,怎樣才相應?怎樣是不相應呢?」
「婆羅門!生前做了十惡行,死後往生到地獄、畜生界者,他們就在各自的新世界
裡生活,依著地獄、畜生界的食物活命,這種情況就是不相應。不相應的地獄與畜生界
眾生,是享用不到祭拜布施的食物的。
婆羅門!生前做了十善行,死後往生到天界、人間者,他們也各自在新的世界裡生
活,... 阅读全帖
L******g
发帖数: 1371
16
再看看關於「釋迦牟尼」宣揚「殺一闡提和婆羅門」無罪的原初經文:「《大涅槃經》
經雲:“佛及菩薩知殺有三,謂下中上。下者,蟻子乃至一切畜生,唯除菩薩示現生者
……菩薩 摩訶薩以願因緣示受畜生,是名下殺。以下殺因緣墮於地獄畜生餓鬼,具受
下苦。何以故?是諸畜生有微善根。是故殺者具受罪報,是名下殺;中殺者,從凡夫人
至阿那含,是名為中。以是業因墮於地獄畜生餓鬼,具受中苦,是名中殺;上殺者,父
母乃至阿羅漢辟支佛畢定菩薩,是名為上,以是業因墮於阿鼻大地獄中,具受上苦是名
上殺。……若有能殺一闡提者,則不墮此三種殺中。……彼諸婆羅門等一切皆是一闡提
也……殺一闡提……無有罪報,何以故?諸婆羅門乃至無有信等五法,是故雖殺不墮地
獄。”」
所謂的「五法」是指「信、進、念、定、慧」,大涅槃經說道:「諸婆羅門乃至無有信
等五法, 是故雖殺不墮地獄。」
1. 無有信:是指不信佛的,殺之。
2. 無有進:是指不上進的,殺之。
3. 無有念:是指不念佛的,殺之。
4. 無有定:是指沒有禪定功夫的,殺之。
5. 無有慧的:是指智商不高沒有什麼智慧的,殺之。
想想;這和明末流寇張獻忠...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2192
17
《大智度論》中四無量心的地位及修持
釋海實
大   綱
一、前 言
二、四無量心
(一)慈、悲、喜、捨義
(二)無量義
三、龍樹對四無量心的立場
(一)承續《阿含經》解脫的立場
(二)以三種緣明不共二乘之差別
四、四無量心的修習方法
五、結 論
【參考書目】
一、前 言
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在原始佛教中,本是佛陀所重視的修行法門之一。世
尊不但順應當時沙門、婆羅門等,希求生梵天而教授其法,[1] 更進而開示,修四無量
心能得無量心解脫的要義。但至部派時期、聲聞學者卻將四無量心視為是勝解觀(假想
觀)、一般的世俗定法,僅能降伏煩惱,不能依此引發無漏慧得証解脫。直至大乘佛法
的興起,龍樹菩薩以一切法無自性空的立場,來解說四無量心,這才又回復佛陀的本懷
,並以三種緣(眾生緣、法緣、無緣),來論述當時聲聞學者對四無量心的錯誤觀點。
此外,慈悲本是佛教的精髓,大乘行者無不以此為要著。而長養慈悲的方法,不外乎是
修習四無量心。那四無量心要如何修習才能與菩薩道相吻合呢?龍樹又如何解說四無量
心,如何會通原始佛教解脫的立場呢?今即對此等問題,以本文略加探討。
二、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又名四梵行...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18
http://www.zhibeifw.com/down/book1/sdj-xm/xm03.pdf
(74)聖身父子──害怕被殺 出家證果
一時,佛在舍衛城。城中有一富如多聞天子的著名施主,其妻生下一個身色金
黃、面如滿月、紺目如蓮、臂長過膝等具種種妙相的莊嚴孩子,因父名聖身,故取名妙
身,精心餵養。妙身如海蓮般迅速成長,稍大便學習文字曆算、婆羅門行為等十八種學
問,通達無礙,並精通有關辯論的許多經典。
時聖身準備作一次大的上供下施,想到世尊是能仁遍知,悉知過去、現在、未
來的一切事情,所作一切皆如理如法,為令此次供施圓滿,理應請問釋迦世尊。施主即
乘馬車前往舍衛城,在佛前頂禮恭謹啟問:「世尊,我欲作一次較大的上供下施,現有
五百犛牛、五百犀牛及成群的小牛、山羊、綿羊等,另外備有豐盛的飲食,準備迎請僧
眾和婆羅門受供,為圓滿供施,請世尊開示我當如何行。」世尊為他傳了供施的究竟法
要,他立即摧毀薩迦耶見得到預流果位。
回家後孩子請教父親如何對婆羅門供養布施,父親回答:「應該...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死轮回是没有“主体”的
。。。。。佛陀是直接從問題的根本錯誤處——我見,來著手糾正的:在過去的生命裡
,沒有一個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內涵,不管稱他是我、真我、靈魂、實我、自性等
的;在當下的生命中也沒有;就是將來從死(這一期生命)到生(下一期生命)的過程
中也不會有。在生命流轉的任何時空裡,經由蘊、處、界的交互作用,不斷地有新的業
力生成,舊的業力消逝、潛存。業力,是「經驗的反應」,「生活的遺痕」,也可以理
解為「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主要是在自己的心、意、識中作
用,乃至從此世(生)至他世(生),不斷地消長、變化著。若就積聚、記憶的作用,
說是心;若就對來生愛染、執取的作用,說是識(有取識)。但不管怎麼說,這當中,
不存在任何恆常、不變的部分,可以視為真我的。所以,佛陀會在《中阿含第201——
嗏帝經》,呵責嗏帝比丘「今此識,往生不更異」的說法了。
兔子王: 所谓有往生不更异的识,只不过是强力“有我”的背景下生出的寄托而已,
这些人通常会口头说不是神我, 梵我,其实宣扬的还是神我梵我
==================================================... 阅读全帖
m***n
发帖数: 12188
2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为啥穆斯林没有占领印度?
首先,和佛教基督教不同。伊斯蘭似乎不怎麽傳教?傳教也有,但歷史上似乎不是主要
手段。未來如何不好說。
印度,其實用南亞這個詞更好,是一個宗教氣氛及其濃厚的大陸。
簡單概括一下,自雅利安人征服南亞次大陸,演化建立了婆羅門教或者叫做印度教,直
到今天,當然也有内部的演化。
大致和孔子,囌格拉底同時代,北印度,現在尼泊爾境内,出了釋迦牟尼,佛教誕生。
佛教並非憑空出現,而是對婆羅門教的一種改革或者反動。早期佛教的歷史很難説清楚
,佛經記載的歷史神話味道太濃。但是原始佛教的很多修行,比如苦行,禪定,都是早
期婆羅門教派的東西,佛教的宇宙,天人,修儸,夜叉之類,都是婆羅門教的神話。佛
教在政治上反對种姓制度,但是並不激烈。佛教和婆羅門教自然就有了衝突。比如佛經
裏的外道,多半是婆羅門教人物。不過其衝突主要是辯論,肉體毀滅比較少見。
佛教曾經得到一些當權者的信奉,並大力推廣,比如孔雀王朝。
但是,原始佛教作爲一個出世的宗教,和世俗政治關係不密切(和基督教伊斯蘭這些入
世的宗教相比)。而且佛教並沒有能力改變印度的基層社會,也就是婆羅門教和种姓制
度在底層政治上依然佔據強有力地位。
佛教逐漸演化,也產... 阅读全帖
H******9
发帖数: 2766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梦幻观法
http://www.phathoc.net/PrintView.aspx?Language=vi&ID=724401
夢幻觀初探
惠空法師
目次
一、前言
二、大乘三系經論、禪、密典籍對夢幻觀本質的說明
(一)般若中觀系經論對夢幻的詮釋
(二)唯識系經論對夢幻的詮釋
(三)如來藏系經論對夢幻的詮釋
(四)禪宗典籍對夢幻的詮釋
(五)密教典籍對夢幻的詮釋
三、夢幻觀在三系、禪、密典籍中的實際禪觀操作
(一)般若中觀系的夢幻禪觀
(二)唯識系的夢幻禪觀
(三)如來藏系的夢幻禪觀
(四)禪宗典籍中的夢幻禪觀
(五)密法「大手印」中之夢幻禪觀
四、大乘禪法之夢幻觀的比對
五、結論

一、前言
激起我寫這篇《夢幻觀初探》的緣起,最初有二點:一是《金剛經》的偈頌;一是《摩
訶般若波羅蜜經》及《大智度論》的十喻。
在《金剛經》最後的偈頌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為什麼在《金剛經》的結尾,要對一切有為法做如是這般夢幻的觀察?而且強調是
「應做」如是觀呢?我們可以說,這首偈頌所要闡述的意義,在告訴我們──世間的一
切現象都是夢幻的,而這就是我們應該去面對的一個事實!... 阅读全帖
B**M
发帖数: 74
22
阿含经里的咒语,还有别的地方有,此举其一:
《長阿含經》卷12:「復有毘波蜜神,住在馬國,將五百鬼,皆有神足、威德。復有金
毘羅神,住王舍城毘富羅山,將無數鬼神恭敬圍遶。復有東方提頭賴吒天王,領乾沓惒
神,有大威德,有九十一子,盡字因陀羅,皆有大神力。南方毗樓勒天王,領諸龍王,
有大威德,有九十一子,亦字因陀羅,有大神力。西方毗樓博叉天王,領諸鳩槃茶鬼,
有大威德,有九十一子,亦字因陀羅,有大神力。北方天王名毗沙門,領諸悅叉鬼,有
大威德,有九十一子,亦字因陀羅,有大神力。此四天王護持世者,有大威德,身放光
明,來詣迦維林中。
爾時,世尊欲降其幻偽虛妄之心,故結呪曰:
「摩拘樓羅摩拘樓羅 毗樓羅毗樓羅 𥙡陀那加摩世致 迦尼延豆 尼延豆
波那攎嗚呼奴奴主 提婆蘇暮 摩頭羅 支多羅斯那 乾沓波 那羅主 闍尼沙 尸呵
無蓮陀羅 鼻波蜜多羅 樹塵陀羅 那閭尼呵 斗浮樓 輸支婆迹婆」
如是,諸王乾沓婆及羅剎皆有神足、形貌、色像,懷歡喜心來詣比丘眾林中。爾時,世
尊復結呪曰:
「阿醯 那陀瑟 那頭 毗舍離 沙呵 帶叉蛇 婆提 提頭賴吒 帝婆 沙呵 若利
耶 加毘羅 攝波那伽 阿陀伽... 阅读全帖
d******e
发帖数: 4192
23
佛教為什麼會在印度消失,印度教為什麼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宗教?
這實際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可以說,佛教是被印度教吸收了。這個巨大變化有教
派本身的問題,也與印度向封建社會轉變密切相關。具體說:
第一,從佛教本身說,寺院已成為大封建主,高級僧侶腐化墮落,佛陀當年制定的教義
、教規被拋到一邊,它的安貧樂道的特質已經喪失。義淨在《南海寄歸內法傳》講到寺
院處理去世僧人遺物的辦法時,列舉了一個「應分」遺物與「不應分」遺物的清單。非
常醒目的是,在「應分」部分中列舉有金銀、珍寶、珠玉、錢財。「不應分」遺物中列
舉有田宅、村園、屋宇、邸店、奴婢、象、馬、駝、騾、驢乘等,還講到契據、酒等的
處置辦法。表明有些僧侶金銀財寶一應具全,既是地主,又是奴隸主,甚至兼營商業和
放債。既然佛教高級僧侶和婆羅門一樣都成了腐化墮落的上層,都遠遠脫離群眾,普通
人民對他們的景仰也就失去。在人民心目中,他們和婆羅門不再有重大區別。
第二,佛教獲得民眾的支持,主要是它具有較為平等的社會觀,它反對種性壓迫,反對
婆羅門的特權地位,它沒有婆羅門教那些繁瑣而又花費巨大的祭祀儀式。然而這些方面
的優勢由於印度教的出現都漸漸失去。... 阅读全帖
g*******r
发帖数: 1414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在印度消失的原因
都喜欢转帖?那我也转帖 :D
跪求版主大慈大悲不要删帖~~~~~~
-------------------------------------------
──选自《印度史》,林承節著
佛教為什麼會在印度消失,印度教為什麼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宗教?
這實際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可以說,佛教是被印度教吸收了。這個巨大變化有教
派本身的問題,也與印度向封建社會轉變密切相關。具體說:
第一,從佛教本身說,寺院已成為大封建主,高級僧侶腐化墮落,佛陀當年制定的教義
、教規被拋到一邊,它的安貧樂道的特質已經喪失。義淨在《南海寄歸內法傳》講到寺
院處理去世僧人遺物的辦法時,列舉了一個「應分」遺物與「不應分」遺物的清單。非
常醒目的是,在「應分」部分中列舉有金銀、珍寶、珠玉、錢財。「不應分」遺物中列
舉有田宅、村園、屋宇、邸店、奴婢、象、馬、駝、騾、驢乘等,還講到契據、酒等的
處置辦法。表明有些僧侶金銀財寶一應具全,既是地主,又是奴隸主,甚至兼營商業和
放債。既然佛教高級僧侶和婆羅門一樣都成了腐化墮落的上層,都遠遠脫離群眾,普通
人民對他們的景仰也就失去。在人民心目中,他們和婆羅門不再有重大區別。
第二...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求WAICHI联系方式,最好是电话
无所谓喜爱与否, 细想想为什么厌恶就行了,任何事情都是有理由的
你会发现厌恶的理由和执着联系紧密
推荐南传中部中的一经
芒果樹苖圃教誡羅侯羅經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栗鼠飼養處的竹林中。
當時,尊者羅侯羅住在芒果樹苖圃。
那時,世尊在傍晚時,從靜坐禪修中起來,去芒果樹苖圃見尊者羅侯羅。
尊者羅侯羅看見世尊遠遠地走來,看見後,設置好座位、洗腳水。
世尊在設置好的座位坐下,坐好後洗腳。
尊者羅侯羅向世尊問訊,接者在一旁坐下。
那時,世尊在水容器中留置少量殘留的水後,召喚尊者羅侯羅:
「羅侯羅!你看見留置在水容器中的這少量殘留水嗎?」
「是的,大德!」
「羅侯羅!凡無恥故意妄語者,他們的沙門性是這麼少量。」
那時,世尊倒掉少量殘留水後,召喚尊者羅侯羅:
「羅侯羅!你看見倒掉的少量殘留水嗎?」
「是的,大德!」
「羅侯羅!凡無恥故意妄語者,他們的沙門性這麼被倒掉。」
那時,世尊倒立水容器後,召喚尊者羅侯羅:
「羅侯羅!你看見這倒立的水容器嗎?」
「是的,大德!」
「羅侯羅!凡無恥故意妄語者,他們的沙門性這麼被倒立。」
那時,世尊正立水容器後,召喚尊者羅侯羅:
「羅侯羅!你看見這空...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26
019.耕一種不一樣的田
有一次,佛陀住在一個婆羅門村落外的樹林中。
村落附近有一個大農場,農場的主人是一位大家都稱他為耕田婆羅墮婆闍的婆羅門
族人。
這天早上,耕田婆羅墮婆闍正在農場工作,指揮著工人們犁田與播種。這農場到底
有多大呢?當他們工作完畢收工時,光整理犁田用的器具,就有五百具之多,由此可以
想見了。
耕具收拾妥當後,耕田婆羅墮婆闍開始分派食物,給農場中的工人。這時,佛陀正
好路過這個農場,要到村落裡乞食,佛陀看見他們正在分派食物,就停了下來。
耕田婆羅墮婆闍看到佛陀停了下來,知道佛陀準備向他乞食,但他心中不滿出家人
不像他們一樣付出勞力工作,所以不打算布施食物給佛陀,就譏諷佛陀說:
「出家人!我們種田人,依耕種而有食物吃,從來不必向別人乞食,你也應當自己
耕種。耕種就有食物吃,不必向別人乞食。」
「婆羅門!我也耕種,依耕種而有食物吃。」
「哦?是嗎?但是,我們沒看見你有耕作的農具,像犁啊、鋤頭啊,耕牛、牛軛、
牛鞭之類的,你怎麼敢說自己也耕種,依耕種而有食物吃?
沒有農具也能耕田?我倒要向你討教討教。」
這時,佛陀就說了:
「正法的信心,是我播種的種子;
所有的善法,是我耕...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4369
2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strology 讨论区 】
发信人: weewow (梭影清遊), 信区: astrology
标 题: [OCEF愛與分享] 吳哥掠影--古代高棉遺跡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n 8 02:25:40 2011, 美东)
柬埔寨王國(Kingdom of Cambodia),舊稱高棉,是一個位於東南亞東南半島南端的君
主立憲制國家,首都金邊,人口約1500萬(2011年)。柬埔寨南面暹羅灣,東鄰越南,
西接泰國,北朝老撾,整個國家除南面的沿海地區外,三面環山,猶如一個開口向南傾斜的臉盆。
源於中國青藏高原的瀾滄江從雲貴高原出境後改稱湄公河,她一路向南奔流而下,流經
緬甸、老撾和泰國後,從柬埔寨這個大臉盆的北面流入柬埔寨平原。湄公河聞名於世的
並不僅僅在於她是世界第6大河流,更在於湄公河帶來的豐沛河水以及河流的季節性漲
落,形成了湄公河流域的肥沃土壤。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產區,以出產清香可口的稻
米聞名。
柬埔寨平原上不單有湄公河的滋養,還有一個東南亞最大的湖泊--洞裡薩湖。洞裡薩的
意思是巨大的淡水湖,而她奇特之處,在於湖水面積會隨著季...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28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四
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淨行品第十一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
?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
?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
?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
?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
無畏具足、覺悟具足?云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
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
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毘鉢舍那力、思惟力?云何得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
起善巧...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50
29
来自主题: Talk版 - 佛家故事---玩火自焚
《雜寶藏經》第十卷《婆羅門婦欲害姑緣》中敘說了一個媳婦欲害婆婆,結果反而自害
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婆羅門,娶了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她欲情深重,心性淫蕩,因為有婆婆在
,便不能隨心所欲。為此,她想方設法要害死婆婆,表面上卻裝作孝順的樣子以蒙騙丈
夫。她每天給婆婆端茶送飯,禮儀周全。
婆羅門很滿意,對妻子說:“你這樣做,真是一個好媳婦。我母親年老體衰,全靠你照
顧了。”
妻子對丈夫說:“我這叫做‘世供’,能有多少東西給婆婆吃用?如果得到‘天供’,
那可真是要什么有什么,生活才過得快樂呢!你知道有什么妙法,可以升天嗎?”
丈夫告訴妻子:“按照婆羅門的方法,投巖赴火,烈焰炙身,這樣就可以升天了。”
妻子便道:“既然有這個方法可使婆婆升天,又何必受‘世供’呢?”
婆羅門聽信了妻子的話,便在野外挖了一個大坑,堆上木材,點上火后,讓其熊熊燃燒
。又將其母親扶到大坑邊,請來親朋好友,鼓樂弦歌,盡歡而散,夫婦倆就將母親推入
火坑,自己揚長而去。
幸虧火坑中有一個小土堆,母親跌在土堆上,竟沒有讓火燒著,她設法爬出火坑,天色
已晚,便想尋原路回家。路經叢林,一片漆黑,她很害怕虎狼、羅剎鬼等侵襲,便爬到
樹上...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50
30
来自主题: Talk版 - 玩火自焚
《雜寶藏經》第十卷《婆羅門婦欲害姑緣》中敘說了一個媳婦欲害婆婆,結果反而自害
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婆羅門,娶了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她欲情深重,心性淫蕩,因為有婆婆在
,便不能隨心所欲。為此,她想方設法要害死婆婆,表面上卻裝作孝順的樣子以蒙騙丈
夫。她每天給婆婆端茶送飯,禮儀周全。
婆羅門很滿意,對妻子說:“你這樣做,真是一個好媳婦。我母親年老體衰,全靠你照
顧了。”
妻子對丈夫說:“我這叫做‘世供’,能有多少東西給婆婆吃用?如果得到‘天供’,
那可真是要什么有什么,生活才過得快樂呢!你知道有什么妙法,可以升天嗎?”
丈夫告訴妻子:“按照婆羅門的方法,投巖赴火,烈焰炙身,這樣就可以升天了。”
妻子便道:“既然有這個方法可使婆婆升天,又何必受‘世供’呢?”
婆羅門聽信了妻子的話,便在野外挖了一個大坑,堆上木材,點上火后,讓其熊熊燃燒
。又將其母親扶到大坑邊,請來親朋好友,鼓樂弦歌,盡歡而散,夫婦倆就將母親推入
火坑,自己揚長而去。
幸虧火坑中有一個小土堆,母親跌在土堆上,竟沒有讓火燒著,她設法爬出火坑,天色
已晚,便想尋原路回家。路經叢林,一片漆黑,她很害怕虎狼、羅剎鬼等侵襲,便爬到
樹上...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7106
31
第四章 有關急證精神的探討
關於急證問題,印順法師持否定的態度,而現代禪則給予完全的肯定。這個問題之
所以成為爭論的焦點之一,最初是源於現代禪創始人李元松先生對印順法師的批評性評
論。他說:「至於,大乘佛教的本意果真是『人乘的菩薩行』?以及重視修證的禪者是
『小乘急證精神之復活』嗎?我認為那是印順法師個人的看法而已。」對此,印順法師
並不認為自己批評禪宗為「小乘急證精神之復活」是「個人的看法」,相反,他認為李
元松先生對他的批評沒有道理。印順法師說:
他(李元松)也不同意我說禪宗是小乘急證精神的復活,他自己卻說:「臨濟與德
山,都是禪門的天王巨星,死在他們手下,證得阿羅漢的不知凡幾」。原來禪門所證得
的,是阿羅漢,這不是聲聞乘──小乘的聖果嗎?這是現代禪的新解說,在古代禪師們
,怕都說是「見性成佛」的。我曾說:禪宗是「小乘急證精神之復活」,現代禪批評說
:「那是印順法師個人的看法」。不過事實確是如此,禪師們是證阿羅漢的,那就與我
見解相同了!
這就是說,雙方都肯定印順法師的確認為禪宗的行為是「小乘急證精神的復活」,爭論
點僅僅在於這個主張是不是正確的問題。對此,印順法師最初立論的出發點...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7106
32
第五章 大乘菩薩道的真義
中國佛教主要表現為大乘形態,而大乘佛教的核心內容在於菩薩道的實踐。對此,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第二·譬喻品第三》說:「若有眾生,從佛
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謂,湣念
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
。」這就是說,大乘的表現是「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如
來知見、力、無所謂,湣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有悖於此者應不是
大乘。具體到現代禪與印順法師就菩薩道的爭論,我們判斷的依據將是《妙法蓮華經》
對大乘的這一表述。
在現代禪與印順法師的相關爭論中,雙方的焦點在於菩薩的資格問題。也就是說,
究竟行大乘菩薩道的主體應當是法眼清淨的菩薩還是凡夫菩薩?雙方之所以在此問題上
發生爭論,導火索當是印順法師主張(凡夫的)人菩薩行,而現代禪創始人李元松先生
持否定的看法。李元松先生說:
針對禪師們這種「言過其實」的說法,印順法師曾給予批評,大意是:「禪師們太
過於強調修證了,以致無法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菩薩道的本意是人乘的菩... 阅读全帖
O*********9
发帖数: 552
33
雜阿含1181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浮梨聚落,住天作婆羅門菴羅園中,尊者優波摩為
侍者。
爾時,世尊患背痛,告尊者優波摩:
「汝舉衣鉢已,往至天作婆羅門舍。」
時,天作婆羅門處於中堂,令梳頭者理剃鬚髮,見尊者優波摩於{外門}[門外]住,
見已即說偈言:
「何等剃鬚髮,身著僧迦梨,住於彼門外,為欲何所求?」
尊者優波摩說偈答言:
「羅漢世善逝,所患背風疾,頗有安樂水,療牟尼疾不?」
時,天作婆羅門以滿鉢酥、一瓶油、一瓶石蜜,使人擔持,并持暖水,隨尊者優波
摩詣世尊所,以塗其體,暖水洗之,酥、蜜作飲,世尊背疾即得安隱。
w*********r
发帖数: 2192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教簡論 (ZT)
印度教簡論
要簡論印度教的思想,其實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印度的宗教歷史,無論是上層的婆羅
門階級、君王,或是尋常百姓,多數印度人對神學的討論和思考都有興趣,也因此形成
了形形色色的各類思想,因此本文僅就一些主要思想予以探討,最後並以基督信仰立場
予以回應。
種姓制度
構成印度的人種極多,除了土生土長的印度人之外,還有許多外來的侵入者,其中最有
影響力的就是亞利安人。在歷史演變過程中,就逐漸形成了四種姓的階級制度,這四種
姓包含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也就是僧侶、武士、庶民、賤民四種姓。
實質上現階段印度的種性制度,除了部份的婆羅門階級之外,其他人已不再用舊有的三
種姓階級來分野。取而代之的,是按職業等級所區分的階級制度。因此有的職業被視為
較高等級,但有的職業則受到輕視,甚至某些職業是被視為有污染的,例如與殺生有關
的職業﹙狩獵者﹑漁夫等﹚;與處理死者屍體相關的職業﹙屍體搬運工等﹚;與處理人
身上排泄物的職業﹙洗衣、理髮、掃廁所、產婆﹚;皮革業﹙因與聖牛有關﹚。
事實上從事這類被視為污染職業的人,是一種被稱為“阿丘得”的人,他們是那些女性
婆羅門和男性首陀羅所生孩子的後代,他...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35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譚嗣同:仁學
仁學
作者:譚嗣同 清
目录
■1 自敘
■2 仁學界說二十七界說
■3 仁學一
■3.1 一
■3.2 二
■3.3 三
■3.4 四
■3.5 五
■3.6 六
■3.7 七
■3.8 八
■3.9 九
■3.10 十
■3.11 十一
■3.12 十二
■3.13 十三
■3.14 十四
■3.15 十五
■3.16 十六
■3.17 十七
■3.18 十八
■3.19 十九
■3.20 二十
■3.21 二十一
■3.22 二十二
■3.23 二十三
■3.24 二十四
■3.25 二十五
■3.26 二十六
■3.27 二十七
■3.28 二十八
■3.29 二十九
■3.30 三十
■4 仁學二
■4.1 三十一
■4.2 三十二
■4.3 三十三
■4.4 三十四
■4.5 三十五
■4.6 三十六
■4.7 三十七
■4.8 三十八
■4.9 三十九
■4.10 四十
■4.11 四十一
■4.12 四十二
■4.13 四十三
■4.14 四十四
■4.15 四十五
■4.16 四十六
■4.17 四十七
■4.18 四十八
■4.19 四十九
■4.20 五十
自...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6
公元前75年左右,巽加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被宰相暗殺。這位宰相篡奪了王位,號
稱康瓦王朝。當時印度已經分裂成許多寡頭體制的小國家,彼此攻伐,爭戰不休;而西
北印度自公元前90年即已淪入薩卡族手中,以犍陀羅為統治中心。公元前85年,薩卡族
南侵烏遮因一帶,被維克拉摩德耶王所敗。康瓦王朝則持續不到50年,於公元前28年左
右,又被統治德康地方的案達羅家族所推翻,於是印度陷入更混亂、分裂的局勢。內憂
外患交相煎熬之下,當時民生痛苦的情景可想而知。
苦難的人間,切望安慰救渡的人心,促使宗教思想也產生了更強烈的變化。在宗教
區域方面,阿育王時代的佛教中心─中印,因為巽加王朝的刻意彈壓,已經成了婆羅門
教的勢力範圍,婆羅門教又向南發展,融合了案達羅族的土著文化,產生了濕婆派的新
婆羅門教。阿育王時,佛教在中印的部份大眾部和部份原在南印的分別說部,在巽加王
朝的壓迫下逐漸移往西方和西南方,與原在西方的有部會合,逐漸形成了有部西方師、
經量部、法藏部…等繁多的部派。巽加王朝滅後100年間,苦難的環境背景使得佛教的
部派思想、婆羅門教的維達文明和案達羅的阿利亞文化,更易於彼此觀摩、吸收,交互
影響,共同走
w*****r
发帖数: 7106
37
第三章 有關禪、密、淨土的爭論
有關中國的禪、密、淨土等佛教宗派,印順法師在不同的場合有相當不同的觀點。
講經時,他喜歡照本宣科,不多發表個人的意見。比如,他在講《寶積經》的時候說:
專在事相上修行,修行又難,功德又少。如能與法相應,心心流入法性大海,那就
捷疾無比。……悟入法性,纔能易疾成佛。雖然如來適應眾生根性,說些易行易成法門
;唯與法相應的法行,才是第一義悉檀。如說極樂世界種種莊嚴,為易行道;這是說極
樂世界修行容易穩當,決定能不退轉菩提心,並非說容易成佛;生了淨土,還得修行,
一直到得無生忍,纔能通入法性大海,一帆風順!還有些說欲樂為方便,容易成佛,那
無非世界悉檀,以欲勾牽,使人樂於修學而已。又有些經文,為了懈怠眾生,聽說三大
阿僧祇劫修行,就心怯引退;所以說三生、一生,即可成佛,那是對治悉檀。有的不知
佛法人人可修,人人可成,懷疑自己,於是佛說一切眾生有如來藏性。眾生即佛,指心
本淨性為成佛因,以啟發向上向善的菩提心,那是為人悉檀。然約究竟義說,唯般若與
法相應,纔能入法性海,疾成佛道。
因為上述觀點的表達是在講《寶積經》,他基本上沒有離開經文的說法,而僅僅是以判
教的方... 阅读全帖
c**r
发帖数: 2019
38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宗教科普: 印度教簡論(ZHUAN)
印度教簡論
要簡論印度教的思想,其實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印度的宗教歷史,無論是上層的婆羅門
階級、君王,或是尋常百姓,多數印度人對神學的討論和思考都有興趣,也因此形成了形
形色色的各類思想,因此本文僅就一些主要思想予以探討,最後並以基督信仰立場予以回
應。
種姓制度
構成印度的人種極多,除了土生土長的印度人之外,還有許多外來的侵入者,其中最有影
響力的就是亞利安人。在歷史演變過程中,就逐漸形成了四種姓的階級制度,這四種姓包
含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也就是僧侶、武士、庶民、賤民四種姓。實質上
現階段印度的種性制度,除了部份的婆羅門階級之外,其他人已不再用舊有的三種姓階級
來分野。取而代之的,是按職業等級所區分的階級制度。因此有的職業被視為較高等級,
但有的職業則受到輕視,甚至某些職業是被視為有污染的,例如與殺生有關的職業﹙狩獵
者﹑漁夫等﹚;與處理死者屍體相關的職業﹙屍體搬運工等﹚;與處理人身上排泄物的職
業﹙洗衣、理髮、掃廁所、產婆﹚;皮革業﹙因與聖牛有關﹚。
事實上從事這類被視為污染職業的人,是一種被稱為“阿丘得”的人,他們是那些女性婆
羅門和男性首陀羅所生孩子的後代,他
n**********a
发帖数: 438
39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bailianhual/default.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xm/xm11.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xm/xm12.pdf
不貪美色
釋迦牟尼佛曾有一世為梵施國王太子時,名為嘎西美男。以前世精進修持之智
慧串習引發,王子正當青春韶華之時,就對美女等一切能引生貪欲之對境無有絲毫貪執
。他還把國王王位當成大過失之源泉,並因此而捨棄自己繼承王位機會,前往一寂靜山
林專修禪定。
一次從禪定中出定後,王子前往山野園林,途中見一美麗非常之人非人美女。
美女一見王子,立即就被其相好端嚴吸引,她便主動跑到王子面前搭訕。為引誘王子,
美女打妄語道:「我有一朋友也為人非人美女,她之美色即便天人見之也難免生貪。今
日她見到你後,立刻就傾心於你,我正是她派來傳情達意者,希望你也能對她心生喜愛...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说箭喻经
☆─────────────────────────────────────☆
runsun (runsun) 于 (Wed May 13 22:12:19 2009) 提到: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彼时尊者摩罗鸠摩罗。独在静处。有是
念生。谓世尊弃邪见除邪见。不记说。世间有常世间无常。世间有边世间无边。命是身
命异身异。有如此命终。无有命终。有此无有此。无有命终。我不能忍。我所不用。我
所不乐。世尊若一向记世间有常者。我当从行梵行。若世尊不一向记世间。世间有常者
。论已当离去。如是世间。世间有边。世间无有边。命是身命异身异。有如此命终。无
有命终。有此无有此。无有命终。若世尊一向记我言。真谛余者。愚痴者。我当行梵行
。若世尊不一向记。我言。真谛余者愚痴者。我问已当离还。于是尊者摩罗鸠摩罗从下
晡起。至世尊所。到已礼世尊足却坐一面。尊者摩罗鸠摩罗却坐一面已。
白世尊曰。唯世尊。我在静处。有是念生。谓世尊弃邪见除邪见。不记说世间有常乃至
无有命终。此者我不欲。我不能忍。不能乐。若世尊一向知世间有常者。世尊当记之。
世尊若一向不知世间有常者。但直言我不能知。如... 阅读全帖
t********n
发帖数: 571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別譯雜阿含76經(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在祇洹外,露地經行。
時,婆羅突邏闍極為惡性,往詣佛所,面於佛前,惡口罵辱,生大瞋惱,加諸毀謗
,望佛慚恥。
爾時,世尊見聞是已,默然而住。
時,婆羅突邏闍見佛默然,復作此言:
「汝今默然,我已知汝墮於負處。」
爾時,如來,即說偈言:
「除祛勝負者,寂滅安隱眠。」
婆羅門言:
「瞿曇!我實有過,嬰愚無智,所為不善,今我自知,唯願世尊聽我懺悔。」
佛告婆羅門:
「汝於面前毀罵如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加諸誹謗、種種觸惱,汝實愚小,癡
惑無智,所作不善,我隨汝故,受汝懺悔,使汝善法增長,履行不退。」
受懺悔已,婆羅門甚大歡喜,頂禮而去。
c***h
发帖数: 2262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问题

地藏,梵文Ksitigarbha,
Ksiti : 住處、大地、土地
Garbha : 胎、藏
地藏十輪經:「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
隱喻地藏菩薩具有地德: 如同藏在地下的寶藏、堅固不壞、含藏一切種子。
究竟一乘寶性論則喻為眾生本具的「如來藏」
早期中國僧人遊歷印度的遊記中,如大唐西域記、高僧法顯傳
沒有地藏菩薩的記載。
印度佛教石窟的遺像,地藏菩薩最早不是單尊像,是一群菩薩中的一尊。
且是密宗造像才有地藏菩薩。 這顯示那時地藏菩薩信仰並未成熟。
「地藏菩薩」名號出現在中國最早是在羅摩伽經(約西元三百多年),
屬華嚴經‧入法界品早期譯本。
地藏菩薩稱號,的確找得到許多相對應的印度大乘佛經。
而印度大乘佛經也的確紀錄許多地藏信仰、思想。
但地藏菩薩本願經,日本學者羽溪了諦認為,成立于中亞之於闐。
松本文三郎認為,它是仿淨土阿彌陀佛之本願,以《地藏十輪經》為骨架之偽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應該有很多地方要我們念阿彌陀佛。
在阿含中應該沒有被提及,阿含中有提及婆羅門教的地神、地天神之類。
但地藏菩薩名號在印度大乘是一直被提到,
印度大乘佛經也的確紀錄許多地藏思想,
只是地藏... 阅读全帖
H**********y
发帖数: 7928
43
☆─────────────────────────────────────☆
ElliottJr (Froglet) 于 (Tue Jun 7 14:06:49 2011, 美东) 提到:
君子自强不息
我外公很早就去世了,我外婆年轻守寡,靠变卖家产一手将我舅和我妈抚养成人。我小
的时候,外婆有时对我讲起外公的故事,其中一个是关于八字推命的。说是我外公年轻
时曾经找当地有名的算命先生王瞎子算命,王瞎子只给我外公推了几年的命,就不再往
下推了,追问之下王瞎子说,下面不必推了,我外公不死就得坐牢。我外公是祖传的中
医,又学了西医,是很好的医生,后来他得了一种小病,怎么也治不好,果真在王瞎子
说的大限到来时去世了。我外婆常慨叹,说当时如果出点祸事,被抓去坐牢,我外公可
能死不了。当时我虽小,却也知道这有点一厢情愿,是对亲人过早去世的耿耿于怀,也
包含着靠信命寻求心理安慰。
读研究生时,我们隔壁来了一个借宿的小伙子,住了两个来月。他是我同学的同乡,他
其貌不扬,每日深居简出,不与旁人多说话。临走前我们搭上话,他的普通话讲得不利
索,在山东的油田工作,来我们这是避祸的。我当然不信他...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44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bailianhual/default.php
身做千燈
久遠之前,釋迦牟尼佛曾為贍部洲國王,名為甘謝訥巴樂,當時他統領諸多小
國,又具有強烈悲心。一日他想到:既然我已成眾生君主,他們亦對我信賴、喜愛,那
我更應以佛法饒益他們。心意已定,他便對眾大臣說:「誰願為我宣說佛法,我可將全
部財產悉數賜與他。」
有一婆羅門名為力得吉者聞言便對國王說:「我掌握有佛法。」國王立刻對他
恭敬承侍,並表示願意聽他傳法。力得吉對國王說:「如你真想得法,那就必須以自身
軀體做成一千盞燈以為供養,我才可為你宣說佛法。」
國王聽到這一要求後滿口答應下來,他還派人在贍部洲廣為宣傳道:「國王為
聽聞佛法,七日後將以自己身肉做成千燈供養。」大眾聽到如此消息後,盡皆哀傷痛苦
,他們紛紛來到他面前頂禮哀懇道:「我等愚癡可憐之眾,猶如盲人依賴有目者或兒子
依賴母親般仰仗你為生,若你身成千燈,則必死無疑。為一婆羅...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5
不杀生是佛教诸多戒律中最为重要的戒律之一。
佛教虽然反对杀生,可是仍然有一些例外,也就是开缘。这些例外与开缘是要符合某些
条件下才能成立的,如果没有符合这些条件,仍然是犯了杀罪。
譬如,为了护持正法,不得不与破佛正法的人厮杀,虽然杀了人,非但没有罪过,反而
有大功德。所以,佛在《大般涅槃经》曾开示:过去无量劫以前,有佛出世,号 欢喜
增益如来。于 佛般涅槃后的末法当中,有一觉德比丘能宣扬 佛的正法,却被破戒的比
丘执持刀杖想要加害于他。当时有一国王名有德,护卫觉德比丘,与破戒比丘们共相战
斗,让破戒比丘无法加害觉德比丘。可是,有德国王与破戒比丘战斗,身上中了刀、剑
与弓箭而死;死后往生 阿閦佛国,成为 阿閦佛座下声闻第一弟子。觉德比丘后来命终
,往生 阿閦佛国,成为声闻第二弟子。这告诉大众,护持正法是有大功德的。所以,
释迦牟尼佛在经中随后开示:若有正法快要灭尽的时候,应该像有德国王一样,为正法
牺牲生命,非但没有过失,反而有大功德。
又譬如,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曾开示,如果菩萨看见盗贼为了钱财将要杀
死很多人,或者有人欲加害声闻、缘觉、菩萨等等,菩萨就会思惟:“我如果断了这些
极...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來藏思想ZT
如來藏思想-庄春江
西元三世紀,印度本土發生了梵文學復興邉印_@個邉樱瑤Ыo了婆羅門教重振的契機。
重振中的婆羅門教,在這段時期逐漸蛻變成印度教。就在這樣的環境下,佛教內部,闡
揚屬
於成佛後果位的「涅槃功德」傾向,正在逐漸增強。反觀龍樹菩薩的思想,則是一再地
遭受
到質疑,而顯得沒落不振了。逐漸起來取而代之的,除了瑜伽大乘的唯識思想外,就是
「如
來藏」思想。
「如來」,是佛陀的十個名號之一。在《大智度論》中,音譯為「多陀阿伽陀」(《大
正大
藏經》二五‧七一中),包含著三個意思:
一、「如法相解」:這是就智慧的通達一切法的實相(真如)而說的,也簡稱為「如解
」。
二、「如法相說」:就是恰如其分的說法,如實、不誇張、不錯誤,也簡稱為「如說」。
三、「如諸法安隱(穩)道來」:就是說一切佛,都是經由相同的安穩道路(修行方法)
成佛的,簡稱為「如來」,這是偏重於一切佛的平等解脫來說的。
除此而外,「如來」在印度通俗的用語中,也是指生死流轉的主體 ─ 「我」(或說「神
我」,「神」是「我」的舊譯)的別名。本來,世尊一貫的教說是「無我」,但到了部
派佛教後,
卻為了解說業力流轉的過...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无我吗?无常吗?
佛陀的沈默回應
有一次,一位婆蹉族的出家外道遊行沙門,到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方的迦蘭陀竹
園精舍拜見佛陀,問佛陀說:
「瞿曇!有『我』嗎?」
佛陀什麼話也不回他,只以沈默回應。
「那麼,瞿曇!沒有『我』嗎?」婆蹉族出家外道繼續追問。
佛陀還是以沈默回應。
這樣再問、三問,佛陀都是以沈默回應。
那位婆蹉族出家外道心想,他已經連續問了三次佛陀都不回答,繼續留下來也沒意
思,便起身離開了。
這時,站在佛陀後面擔任侍者的尊者阿難,感到很不解地問佛陀:
「世尊!為什麼您都不回答他呢?這樣豈不是讓他誤以為您無法回答他的問題,而
成為邪見嗎?」
佛陀回答尊者阿難說:
「如果我回答他『有我』,這不是和那些執於『常見』的沙門、婆羅門一樣了嗎?
豈能和我『一切法無我』的證知一致?
如果我回答他『無我』,這不是和那些執於『斷見』的沙門、婆羅門一樣了嗎?徒
增那位已經習慣執於『有我』的婆蹉族出家外道的困惑,心想:先前我所賴以理解的『
有我』都不存在了。
之前執於『有我』常見的人,聽了『無我』以後,如果還在『有我』的舊思惟中,
以為有『我』可以斷除,這樣,又陷入了斷見。如來超離了常見與斷見兩邊的思惟範圍
,站在...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无我吗?无常吗?
佛陀的沈默回應
有一次,一位婆蹉族的出家外道遊行沙門,到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方的迦蘭陀竹
園精舍拜見佛陀,問佛陀說:
「瞿曇!有『我』嗎?」
佛陀什麼話也不回他,只以沈默回應。
「那麼,瞿曇!沒有『我』嗎?」婆蹉族出家外道繼續追問。
佛陀還是以沈默回應。
這樣再問、三問,佛陀都是以沈默回應。
那位婆蹉族出家外道心想,他已經連續問了三次佛陀都不回答,繼續留下來也沒意
思,便起身離開了。
這時,站在佛陀後面擔任侍者的尊者阿難,感到很不解地問佛陀:
「世尊!為什麼您都不回答他呢?這樣豈不是讓他誤以為您無法回答他的問題,而
成為邪見嗎?」
佛陀回答尊者阿難說:
「如果我回答他『有我』,這不是和那些執於『常見』的沙門、婆羅門一樣了嗎?
豈能和我『一切法無我』的證知一致?
如果我回答他『無我』,這不是和那些執於『斷見』的沙門、婆羅門一樣了嗎?徒
增那位已經習慣執於『有我』的婆蹉族出家外道的困惑,心想:先前我所賴以理解的『
有我』都不存在了。
之前執於『有我』常見的人,聽了『無我』以後,如果還在『有我』的舊思惟中,
以為有『我』可以斷除,這樣,又陷入了斷見。如來超離了常見與斷見兩邊的思惟範圍
,站在...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轉】非我(上篇)
相應部44相應10經/阿難經(無記相應/處篇/如來記說)(莊春江譯)
那時,遊行者婆蹉氏去見世尊。抵達後,與世尊互相歡迎。歡迎與寒暄後,在一旁
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遊行者婆蹉氏對世尊這麼說:
「怎麼樣?喬達摩先生!有我嗎?」
當這麼說時,世尊變得沈默。
「那樣的話,怎麼樣?喬達摩先生!無我嗎?」
第二次,世尊變得沈默。
那時,遊行者婆蹉氏起座離開。
那時,尊者阿難在遊行者婆蹉氏離開不久時,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為何你不解答遊行者婆蹉氏所問的問題呢?」
「阿難!當我對遊行者婆蹉氏所問的『有我』,如果解答為『有我』時,阿難!這
會與那些恆常論的沙門、婆羅門在一起;阿難!當我對遊行者婆蹉氏所問的『無我』,
如果解答為『無我』時,阿難!這會與那些斷滅論的沙門、婆羅門在一起;阿難!當我
對遊行者婆蹉氏所問的『有我』,如果解答為『有我』時,阿難!這是否會與我生起的
『一切法無我』之智隨順呢?」
「不,大德」
「阿難!當我對遊行者婆蹉氏所問的『無我』,如果解答為『無我』時,阿難!對
已迷亂的遊行者婆蹉氏會有更多的迷亂:『我之前確實存在的我,它現在不存在了。』
i********7
发帖数: 808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佛法的特质1)
釋迦牟尼佛的可靠生平
釋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人們稱他為悉達多太子,這是因為他的父親是迦毘羅衛國的統
治者。當時,他處在兩種文明交錯激發的時代:屬於雅利安人[9]傳統的、西方的、《
吠陀》祭祀信仰的婆羅門文化[10],以及非雅利安民族革新的、東方的、《奧義書》理
性思辨的剎帝利文化[11]。不同文化的激盪,成就了一個思想自由,朝氣蓬勃,有利於
探索人生真義的環境。悉達多太子生長在皇室中,生活富裕,自幼在宮中學習傳統的婆
羅門文藝和武技,為王位的繼承而準備。十六歲時,與耶輸陀羅公主結婚,後生得一子
,名羅睺羅。然而,受到當時探求人生真義,尋求解脫風潮[12]的影響下,於二十九歲
時,捨棄富裕的生活,離開皇宮,選擇了出家求道的沙門[13]修行生活。
釋迦牟尼佛的修學歷程
修行生活的第一階段,是禪定的修習。禪定是當時東方非雅利安民族的文化特色,
與苦行一樣,是當時沙門修行者的主流風潮。離開皇宮以後的悉達多,先後跟隨了兩位
老師,很快地修到禪定的最高境界,但仍然不覺解脫[14]。於是,轉而進入苦行林,以
斷食、少食、閉氣、睡釘床、倒立、日曝、坐冰、……等等方式修苦行,尋求涅槃解脫
。六年過去了,... 阅读全帖
1 2 3 4 5 下页 末页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