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孙郁
1 (共1页)
t*****g
发帖数: 5141
1
中国科学报
近日,作家阎连科、王家新、劳马、孙郁访问韩国外国语大学,参加由韩国现代中国研
究会、韩中文学比较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人民大学作家群文学研究”国际研
讨会。来自韩国高校的学者就四位作家的创作宣读了论文。
这是韩国举办的第四届中华名作家学术研讨会。韩国学界认为,中国人民大学
作家群已经成为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窗口。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把人文学科的发展和提升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突破
点,不仅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也培育了独特的学术氛围和教学环境,让文学院不再离文
学很远。
文学院不培养作家,却不能没有作家
2006年,当代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批评家王家新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2010年,当代著名作家阎连科正式加盟。2011年5月,当代著名作家、第八届茅盾文
学奖获奖者刘震云正式成为文学院教授。
作家进校再一次引发热议。 “中国人民大学作家群”已不仅是一个学校的概
念,更是一个社会的概念,一个国际的概念。但最重要的,对于人民大学的学生来说,
它是一个近距离接触文学的平台。
...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2
从10月8日起,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各类奖项在瑞典陆续颁出。瑞典文学院前天宣布,诺贝尔文学奖将于10月11日13时,即北京时间明晚7时公布。
此前法新社一则报道援引了瑞典一家博彩公司的预测,称中国作家莫言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有望获奖,此消息让莫言成为舆论焦点,“诺奖”也随之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网上预测
莫言村上春树成诺奖热门
诺贝尔文学奖并没有公布入围者名单的习惯,这让颁奖之前的预测变得热闹起来。去年,在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前,华裔女作家严歌苓获奖的预测就被传得沸沸扬扬,最后得奖的是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
近日法新社的一则小消息,让中国作家莫言成为舆论焦点。该社援引瑞典一家博彩公司的预测,称引人关注的诺贝尔文学奖有可能在中国作家莫言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之间产生,而莫言则被视为最大热门。
对于这一在网上被热炒的话题,很多名人也来凑热闹,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发表微博称力挺莫言得奖。而作家冯唐也对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发表了自己的三点看法。他说:“第一,我心目中,莫言是个好小说家。第二,综合考虑,那么一个政治正确的奖给莫言可能性不大。第三,多个不懂中文的外国人在一起,通过翻译作品评出一个好的中文...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3
大批报名者集中等待面试。
面试者要被检查手臂有无疤痕。
量身高是体检的重头戏。
为了迎接在深圳举办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深圳航空公司在深圳、南京、青岛、重庆、西安、沈阳6大赛区招聘500名大运会空姐。昨天深航在南京台湾名品城拉开了南京赛区空姐选拔的序幕,此次在宁要选拔100名准空姐参加7月全国选拔赛。尽管选拔条件一年比一年苛刻,报名者也都将选空姐称为“进围城”,但300多名执着的报名者,还是一门心思要入“围城”。
【面试现场】
最近网上流传着各家航空公司各自的选人“标准”:“比如厦航选的就大多比较漂亮,南航感觉喜欢大气、干练、成熟稳重的,东航的个子不要求高但一定要有亲和力,国航爱招国字脸的大气女孩。”这套不知是谁总结出来的标准,在招聘者群体里颇为流传。来自南京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的孙郁告诉记者,尽管还没毕业,但她已经是第五次参加空姐的面试了。此前她和班里的同学们还“组团”去过厦门、杭州、郑州、合肥,分别应聘过厦航、首都航空和南航。孙郁的同学王洁上周刚参加过在奥体的南航招聘,并过了面试,但在笔试时被刷掉了,所以这次再来应聘深航。“南航的笔试有英语、公务员逻辑题等,太难了。”
来...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4
高招如何出招(解码)
舌尖上的高校,美女师姐在等你……今年,高校招生宣传花样频出。每一个创新的口号、每一个创意的举动,都牵动着考生和家长的目光。招生办纷纷放下架子做宣传,亲切的话语一下子拉近了大学与大众的距离,引得网友纷纷点赞。同时创新之后,怎样才能真正让大学的内涵深入人心?—编 者

“美女牌”“美食牌”
名校放下身段吸引考生
又到一年高校招生季,为了吸引优质生源,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各大高校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奇招频出。
近日,清华招生办微博“清小华”晒出的一组照片引发热议。照片中,几位清华学生从入学前的“丑小鸭”蜕变成了“白天鹅”,同时配发文字“欢迎报考清华大学”,让网友惊呼—“上清华,变白富美”,不少网友称赞清华是个“养人的好地方”。但争议也随之而来,有网友认为,这种招生宣传虽多了时尚味,但少了高校味。
和清华类似,“美女”成了很多学校的招生宣传噱头。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纷纷找来气质出众的教师,拿着“你是某某大学的菜,快到老师碗里来”的写字板拍下照片,上传微博。除了“美人计”,美食也成了很多学校的宣传重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接请“食堂大叔大妈代言招生”,拍摄了一组食堂工作... 阅读全帖
a*********3
发帖数: 660
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叶嘉莹:我的遗憾都已过去了
转自南方人物周刊
“很多人问我学诗词有什么用,这的确不像经商炒股,能直接看到结果。”叶嘉莹先生
清音平缓,“钟嵘在《诗品》序言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
咏’,人心有所感才写诗。
‘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身处贫困卑贱之中,安分守己,不为外
物所动;独处时有诗为伴,陶渊明、杜甫、苏东坡、辛弃疾,都在你的眼前……”
头发花白的叶嘉莹端庄“独处”于她的“磁场”中,背后的三大排书架上,整齐地
罗列着她的著作。她面朝壁上的《班昭图》,据说,画中女子是画家范曾依她形象所绘
。头顶的吊灯柔和地俯照着“画中之人”与“画外之人”。“画外人”清澈的眼神里流
露出一丝清高,方正的下颌突显出她的刚强。
在一篇文章中,叶嘉莹提出过“弱德之美”的概念。她说,词本身存在于苦难之中
,而且也在承受苦难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弱”。而在苦难之中,你还要有所持守,完
成自己,这就是“弱德”。
有人问,您是否有什么遗憾?
她说,“我的遗憾都已过去了。”停顿片刻——“我最大的遗憾,还是我小时候书
读得不够。”
又问,您少年时读《论语》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不甚明了“道”是什么,现
在能总结出来... 阅读全帖
a*o
发帖数: 25262
6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梁实秋,李敖等谈鲁迅 zz
被遮蔽和高悬的鲁迅
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在陕北发表长篇演讲--《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演讲中称鲁迅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并给予鲁迅“三家(伟大的文学家、伟
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五最(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
最高政治定位。
此后,解放区的语文教材中大量增选鲁迅的“战斗杂文”,而国统区则禁止学生阅
读鲁迅,禁止发行鲁迅的一切出版物。鲁迅不再是独立于任何党派之外的自由知识分子
,而成为共产党高擎的一面意识形态大旗
1996年前后,周令飞客居台湾,父亲周海婴和母亲马新云来他家小住。某天晚上,
餐桌上方的灯泡忽然灭了。周令飞站在高凳上换灯泡,“我就跟太太张纯华开玩笑,说
‘不好!我要掉下来了!’黑暗中我母亲跟我父亲说,‘你看儿子跟你一样,老是搞恶
作剧。’”
“我父亲回了一句,他说,‘我爸爸也是一样的。’意思是他跟我爷爷鲁迅一样,
喜欢开玩笑。”
周令飞说自己当时“心里咯噔一下”,虽然他由祖母许广平一手带大,但祖母极少
同他讲祖父的事情。
“跟大家一样,鲁迅在我心中的形象是来自学校、来自课本的。小的时候,我学习
到鲁迅那些作品,通过老师的教... 阅读全帖
M****N
发帖数: 16093
7
来自主题: WebRadio版 - Zz叶嘉莹:我的遗憾都已过去了
叶嘉莹:我的遗憾都已过去了
2014-04-18 彭苏 中国报道
“很多人问我学诗词有什么用,这的确不像经商炒股,能直接看到结果。”叶嘉莹先生
清音平缓,“钟嵘在《诗品》序言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
咏’,人心有所感才写诗。‘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身处贫困卑贱之
中,安分守己,不为外物所动;独处时有诗为伴,陶渊明、杜甫、苏东坡、辛弃疾,都
在你的眼前……”
头发花白的叶嘉莹端庄“独处”于她的“磁场”中,背后的三大排书架上,整齐地罗列
着她的著作。她面朝壁上的《班昭图》,据说,画中女子是画家范曾依她形象所绘。头
顶的吊灯柔和地俯照着“画中之人”与“画外之人”。“画外人”清澈的眼神里流露出
一丝清高,方正的下颌突显出她的刚强。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曾任台湾大
学教授,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杜甫秋兴八首
集说》《唐宋词名家论稿》《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
》等。】
在一篇文章中,叶嘉莹提出过“弱德之美”的概念。她说,词本身存在于苦难之中,而
且也在... 阅读全帖
C***3
发帖数: 2226
8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偶购存的鲁学书
(日)丸尾常喜:
“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
(日)藤井省三:
鲁迅《故乡》阅读史——近代中国的文学空间
(日)伊藤虎丸:
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互见外国作品纲)(回望鲁迅系列)
(美)史沫特莱 等:
海外回响——国际友人忆鲁迅(互见外国作品纲)(回望鲁迅)
(加)李天明:
难以直说的苦衷——鲁迅《野草》探秘
(日)竹内好:
近代的超克(互见政治纲)
(日本)增田涉:
鲁迅的印象(收入钟敬文 著/译:寻找鲁迅·鲁迅印象)
乐黛云 主编:
当代英语世界鲁迅研究
王景山:
鲁迅仍然活着——纪念鲁迅逝世六十周年诞生一一五周年
孙玉石:
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
谢泳 编:
胡适还是鲁迅
吴俊:
暗夜里的过客:一个你所不知道的鲁迅
钱理群:
心灵的探寻(互见鲁迅纲)
话说周氏兄弟——北大讲演录
与鲁迅相遇——北大演讲录之二(互见鲁迅研究目)
陈漱渝 等:
颠覆与传承——论鲁迅的当代意义
倦眼矇眬集——陈漱渝学术随笔自选集
披沙简金
陈漱渝 主编:
一个都不宽恕
——鲁迅和他的论敌
傅光明 主编:
论战中的鲁迅
张梦阳:
中国鲁迅学通史(上卷·一、... 阅读全帖
C***3
发帖数: 2226
9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偶购存的鲁学书
(日)丸尾常喜:
“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
(日)藤井省三:
鲁迅《故乡》阅读史——近代中国的文学空间
(日)伊藤虎丸:
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互见外国作品纲)(回望鲁迅系列)
(美)史沫特莱 等:
海外回响——国际友人忆鲁迅(互见外国作品纲)(回望鲁迅)
(加)李天明:
难以直说的苦衷——鲁迅《野草》探秘
(日)竹内好:
近代的超克(互见政治纲)
(日本)增田涉:
鲁迅的印象(收入钟敬文 著/译:寻找鲁迅·鲁迅印象)
乐黛云 主编:
当代英语世界鲁迅研究
王景山:
鲁迅仍然活着——纪念鲁迅逝世六十周年诞生一一五周年
孙玉石:
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
谢泳 编:
胡适还是鲁迅
吴俊:
暗夜里的过客:一个你所不知道的鲁迅
钱理群:
心灵的探寻(互见鲁迅纲)
话说周氏兄弟——北大讲演录
与鲁迅相遇——北大演讲录之二(互见鲁迅研究目)
陈漱渝 等:
颠覆与传承——论鲁迅的当代意义
倦眼矇眬集——陈漱渝学术随笔自选集
披沙简金
陈漱渝 主编:
一个都不宽恕
——鲁迅和他的论敌
傅光明 主编:
论战中的鲁迅
张梦阳:
中国鲁迅学通史(上卷·一、... 阅读全帖
h*d
发帖数: 19309
10
多名专家称清华中文系教授论文抄袭说难成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6日04:23 京华时报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著文称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晖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
》存在抄袭,此事在学术界引发广泛讨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
究员赵京华等多名鲁迅研究专家,昨天就《反抗绝望》是否构成抄袭、汪晖是否梁(启
超)鲁(迅)不辨、王彬彬的动机等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三名专家均表示,该
书确实存在引文不够规范等“技术层面的问题”,但要说汪晖恶意剽窃恐难成立。昨天
晚间,王彬彬再次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对上述专家观点做出回应。
汪著是否构成剽窃?这是本次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钱、孙、赵均表示,因为时代
的因素,该书引文确实有不规范之处,但与剽窃是两个概念。王彬彬则认为,这样的理
由“说不过去”。
>>焦点一
不够规范还是剽窃?
孙郁:这本书在引文方面确实有不够规范的地方,但这属于技术上的问题。不过这
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以后要更加注意这些问题。
赵京华:王彬彬举的那些例子,80%属于引文、注释不规范,是技
i***s
发帖数: 39120
11
在周作人向哥哥鲁迅递上绝交信的前两天,即1923年7月17日的日记,还被他用剪刀剪去了10个字左右,显然是与兄弟反目有关的语句。如果这10来个字在,真相也许早就大白。
周作人与妻子羽太信子合影,左一为羽太信子,左二为周作人(资料图)
作者简介:
谢轶群,男,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安徽潜山人。关注近现代史和当代思想文化,在《凤凰周刊》、《同舟共进》、《中华读书报》等报刊发表各类文章60余篇,出版历史大散文和文化述评各一部。现任教于昆明某高校。

1923年7月19日,“周氏兄弟失和”这一公案正式发生。这天上午,鲁迅回到八道湾胡同的家。弟弟周作人脸色铁青地走过来,递给他写给鲁迅的一封信,然后转身而去。
关于周氏兄弟失和的相关文献,最直接、最详尽的就是这封信了:
“鲁迅先生,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难――大家都是可怜的人,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正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的院子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七月十八日,作人”
在这封至今完好保存的信里,周作人称哥哥为“鲁迅先...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12
文学批评研究面临重大考验
说起文学批评,真正了解的人并不在多数,而大多也将它归入到“中文系”专业的专属名词,其实,从古至今,文学批评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最近几十年也在不断拓宽边界,向国外学习,就连我们平日读到的小说,也与文学批评有着分不开的关系。而近几年,文学批评也渐渐成为辽宁文化宣传的重点工作之一,为了推动辽宁文艺事业的发展,形成更浓郁的文化氛围,3月20日、21日在沈阳师范大学举行了第四届中国当代文学高端论坛,旨在推动“重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
这次论坛吸引了格非、陈众议、范小青、王尧、吴俊、孙郁六位学者和知名作家,畅谈自己心中对文学批评的理解,以及该如何的重建。在现场,记者发现,不仅有专家和学校的老师,还有不少研究生和大学生。他们告诉记者,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老师们的演讲很精彩,他们也从作家、学者们的分享中,体会到了文学和文学批评的独特光彩。
陈众议:重建首先要做自我批评
在论坛的第一天,陈众议谈到了重建,他说到:“重建就有很多问题,首先我们要做自我批评,今天我是来做自我批评的。 ”此话刚一落下,就引来了一片笑声,但笑过后每个人都在心中重新思考起了“重建”这个严肃而又棘...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13
“哇,不明觉厉!”“他十动然拒。”“经过那件事以后,我细思恐极。”如果你看不懂以上的这些“成语”,还仅仅在用“杯具”“内牛满面”这些词语,只能“请允悲”(请允许我做一悲伤的表情)。
单单在新浪微博里输入“不明觉厉”四个字,便搜索到120余万条相关微博及回复!有网友更是直接将这些四字词做了一个科普汇总帖,细心地为每个词进行了释义与用法讲解,比如“不明觉厉”即虽然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但是听起来感觉很厉害的样子;“细思恐极”意思就是细细思考之后,觉得恐怖之极。这些网络用语疯传的同时,也引发了一股造词热,许多网友亲自上阵自创词汇,比如说“高端、大气、上档次”被改造成“高大上次”。
记者阅读后发现,尽管从字面上看令人摸不着头脑,但很多“网络成语”并非胡编乱造,而是通过常用语句的缩写形式,如“喜大普奔”就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意思相近的传统成语首字结合而成。
不少网友对这些词汇非常好奇,而对于有人提出觉得这类词语并不符合规范的说法,网友们也表示只是一些好玩的网络用语,不需要升级到学术研究层面。而部分持中立观点的网友则坦言,这些词语只是网络中一时兴起的,不会长久被...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14
即将挥别的2013年,一大波网络流行语再次来袭:十八大后“舌尖上的浪费”逐渐减少;“光盘行动”带来了一股节俭风。这一年,有人“喜大普奔”,有人“累觉不爱”……我们的纠结和焦虑在词语中得到“舒慰”,新的希望在温故中重新燃起。如美国文化学者尼尔·波兹曼所说,“媒介就是隐喻”,网络热词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时代的风尚和棱角、社会的世相和百态、民众的情绪和智慧、国家的形象和地位。
旧词新用
更显“国际范儿”
今年网络热词有啥新特点?纵观这些“各领风骚”的词汇,不难发现,它们或旧词新用,或长句浓缩,但理解难度加大;而这些热词的传播范围也更广,不仅国内热闹,更引世界围观。
遇见“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事物时,“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在说什么,但觉得很厉害);开玩笑的时候“人艰不拆”(人生已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惊讶的时候“我伙呆”(我和小伙伴都惊呆了);忧伤的时候“累觉不爱”(很累,觉得不会再爱了)……这些词有的是互联网的语言狂欢,有的则蕴含无奈与自嘲的意味,而越来越精练的词汇却反映了当代快餐文化的特性。
在“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想要在花样繁多、更新换代加快的信息中脱颖而出,简洁...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15
即将挥别的2013年,一大波网络流行语再次来袭:十八大后“舌尖上的浪费”逐渐减少;“光盘行动”带来了一股节俭风。这一年,有人“喜大普奔”,有人“累觉不爱”……我们的纠结和焦虑在词语中得到“舒慰”,新的希望在温故中重新燃起。如美国文化学者尼尔·波兹曼所说,“媒介就是隐喻”,网络热词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时代的风尚和棱角、社会的世相和百态、民众的情绪和智慧、国家的形象和地位。
旧词新用
更显“国际范儿”
今年网络热词有啥新特点?纵观这些“各领风骚”的词汇,不难发现,它们或旧词新用,或长句浓缩,但理解难度加大;而这些热词的传播范围也更广,不仅国内热闹,更引世界围观。
遇见“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事物时,“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在说什么,但觉得很厉害);开玩笑的时候“人艰不拆”(人生已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惊讶的时候“我伙呆”(我和小伙伴都惊呆了);忧伤的时候“累觉不爱”(很累,觉得不会再爱了)……这些词有的是互联网的语言狂欢,有的则蕴含无奈与自嘲的意味,而越来越精练的词汇却反映了当代快餐文化的特性。
在“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想要在花样繁多、更新换代加快的信息中脱颖而出,简洁... 阅读全帖
d*****l
发帖数: 8441
16
李陀:致林毓生先生的一封信(最后定稿)
苏门答腊
2010-06-15 10:26:55 来自: 苏门答腊(火眼金睛)
致林毓生先生的一封信(最后定稿)
林毓生先生:
你好!
近日读到你分别于六月六日及六月八日在《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就汪晖“抄袭”
事件发表的谈话,心中有些疑惑,不吐不快。
你在谈话中说到“抄袭行为除了是一种失德的行为以外,它直接破坏了学术秩序。建立
稳定、公平、合理的学术秩序,对于学术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在这种学术秩序
之内,学者们才能自由地相互切磋、启迪、讨论。没有健康的学术交流,很难有学术的
进展。而有成果的学术交流,只能建立在学者们彼此信任的基础之上。”这些意见我很
赞成,但是,我的疑惑也由此而来。自王彬彬的文章《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
学世界〉的学风问题》在《南方周末》重刊以来,关于汪晖究竟是否涉嫌抄袭之事,国
内学界是有争论的。王文发表之后,钱理群、孙郁、赵京华等学者都发表过看法,但是
,由于他们大多是在被媒体采访的情况下,就事论事发表了一些不同意见,我以为可以
暂且置之不论。问题是,此后,还有几篇很认真写就的与王文争辩的文字,如钟彪的《
R*********j
发帖数: 1957
17
余世存:主流越屏蔽鲁迅,鲁迅的偶尔现身越是惊艳
2016-09-25 余世存 余世存
发声练习之鲁迅
文 | 余世存 yuge005
要讲出和认出这沉默失声的国民和国家,是困难的。时值鲁迅诞辰(9月25日),推送
小文纪念。
一.喜欢鲁迅的都是“智力不足”的人?
尽管被视为鲁迅精神的传人,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并没有写过鲁迅。这其中的微妙难为外
人道。少年时期读过的毛著和鲁选大概是最早给我留下印象的汉语文字了,后来废毛爱
鲁,喜欢鲁迅的深刻、精炼、民胞物与,“人谁不爱鲁迅?”
但我到了首善之区,从兄长口中的称“先生”、“迅翁”,到“告别革命”、鲁迅是专
制的一部分,胡适回归,扬胡贬鲁,鲁迅滚出中学课堂身边的不少同道几乎一
边倒地站过去了。喜欢鲁迅就成了一些人心中“智力不足”的代名词。我一度想过是否
应该站出来为鲁迅辩护或写点儿什么。但我一向是无能于辨的,因此对相关鲁迅一类的
话题只能旁观。好在钱理群先生、林贤治先生、朱学勤先生、陈丹青先生、孙郁先生、
张远山先生、梁卫星等人都有过关于鲁迅的文字,让我们多少知道在信仰之余,仍有公
道,仍有历史。
名家关于鲁迅的文字多有可圈可点,以为我们精神的日... 阅读全帖
z*m
发帖数: 3227
1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评书大师单田芳病逝 享年84岁
北京商报讯(记者 卢扬 宗泳杉)9月11日15时30分,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在中日友
好医院病逝,享年84岁。从1954年单田芳走上评书舞台开始,从艺50多年来单田芳已表
演录制完成了111部共1.5万余集广播、电视评书作品,开创了评书走向市场的先河。
1934年12月17日,单田芳生于营口市一个曲艺世家,母亲王香桂是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西
河大鼓演员,人称"白丫头"。父亲单永魁是弦师,大伯单永生和三叔单永槐分别是西河
大鼓和评书演员。受到曲艺世家的耳濡目染,单田芳六岁念私塾,七八岁就学会了一些
传统书目,十三四岁时已经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1954年走上评书舞台,1979年5月1日
,单田芳重返书坛。1995年,单田芳成立了北京单田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7年1月
26日,单田芳宣布收山,《老店风云》是他的收山之作。2011年,出版了自传《言归正
传:单田芳说单田芳》。2012年,单田芳在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典礼上获得终身
成就奖。
在众多评书表演艺术家里,单田芳以以大众化语言的鲜明特色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他口
中的故事宛转惊险,又寻常可亲,阅尽人间苦乐。著名文学评论家孙郁曾评论单田芳... 阅读全帖
v*****H
发帖数: 919
19
史上最搞笑语文教材 2010-09-29
新语文教材内部实质意义惹争议
竞报月16早上出版的报纸导继《天龙八部》部分章节当选入人教版整日制普通高级
中学语文读本然后,金庸武侠名作《雪山飞狐》也出现在了这段课改后的首都语文泛读
备选篇目中与此同时,在各地的课改中,鲁迅、朱自清等名手的作品数量逐渐减少,如
鲁迅的《一件小事》、《祝愿》、《药》以及朱自清的《荷塘月光》、《违影》等文章
,在各类版本的语文课本中慢慢淡出这种变经典搞笑图片化不仅又一次引发了关于“金
庸能否入教材”的争议,同时也让一些人发出了“金庸要取代鲁迅”的担忧。
反对者:课改是一种出错
“金庸是没有办法以及鲁迅相提并论的,鲁迅是一根针,专刺人最痛的地方,他让
许多人在出错地在世的时候还不至于希望断绝;金庸更多的是像在一些腐败的僵硬的尸
体体上套上一身华丽的官服,在满足本身幻想的同时也让很多人自我麻醉、自我满足”
网友“007”如许写道。
只管金庸作品进入语文课本已不是熬头次了,此次《雪山飞狐》入选的也仅仅是泛
读备选篇目,但仍引起了激烈争议诚然,我们喜欢金庸的小说,上课的时候我也偷偷看
了他的很多书可是教诲终究不是娱乐,拼...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21641
20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十月>2010年第一期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iterature 讨论区 】
发信人: jsolomon (风行文海),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十月>2010年第一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Feb 24 04:12:47 2010, 美东)
十月 的文体多,所以小说方面总是只有中短篇,不如 当代 收获 好看
这一期主打是孙春平的作品, 他有点象劳柯, :)
散文有孙郁的<汪曾祺散记>,汪老近年被研究和回忆颇多,这不奇怪,这可以讨论
有趣的是一篇<节奏与精神秘密-古诗遗传基因与新诗,流行歌的境遇>,作者张柠,等有电
子版我一定上载,想必很多人会热烈讨论
j******n
发帖数: 21641
21
刚在<收获>上读到一篇须一瓜的<太阳黑子>,楞是没读懂,好象写同性恋和凶杀案,最后
注射死刑
同期孙郁回忆北京的作家,叶兆言回忆江苏的作家(汪,陆等),还有采访于蓝,读来倒是亲切
a*********7
发帖数: 30080
22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新京报年度好书致敬6作者ZZ
2011-01-09新京报
本报讯 由新京报书评周刊主办的致敬礼昨日在现代文学馆揭晓6本致敬图书,
并同时发布年度图书畅销榜,沈昌文、李敬泽、李洱、孙郁、止庵、黄集伟等近
百位文化界人士参与致敬典礼,并共同回忆一年来的阅读盛宴。
好书聚焦责任感
在经过初评和终评两轮投票后,最终由江平口述陈夏红执笔的《沉浮与枯荣》
获得年度图书,80高龄的学者江平亲赴现场接受致敬。江平说让他感到惊奇的是,
不仅有老一代人愿意看这本书,也有很多年轻读者表示出关心,他们想知道过去
经历的苦难历程,这让自己觉得很欣慰。也说明读者群里有很多人对民主与法越
来越感兴趣。
而在分类好书中,2010年刚刚辞世的蔡定剑最后一本图书《民主是一种现代
生活》获得年度社科书,蔡定剑的儿子蔡克蒙前日刚刚从国外赶回北京替父亲来
领这个奖。24岁的蔡克蒙现在在巴黎留学,他回忆自己的父亲这个年纪应该刚进
中国政法大学读书,“我觉得他最基本的是知识分子的良知,看到社会不公平的
现象,觉得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有责任站出来说话。”
获年度历史传记书的《国家记忆》的作者章东磐也是特意从外地赶到北京来
接受致敬,他透露自己的朋友现在又发现了大量抗...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21641
23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新京报年度好书致敬6作者ZZ
读第一段以为是向这6人(沈昌文、李敬泽、李洱、孙郁、止庵、黄集伟)致敬呢,原来他
们等人向后面6位致敬
j******n
发帖数: 21641
24
陈星这本你看过没
民国传记我觉得孙郁写的不错
当代的杨葵可以,但也是捧人多,怕得罪人吧
j******n
发帖数: 21641
25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汪曾祺的昆明zt
孙郁
1
1939年,汪曾祺到了昆明西南联大读书,直到1946年才离开这座春城。关于那一段
的生活,他晚年写了很多短文,都传神得很,乃至成了人们研究联大重要的感性资料。
也由于他的神来之笔,昆明时代许多泯灭的故事悠然地走来,仿佛一幅幅写意的画面,
贫瘠时代的一切竟有了趣味流溢。
我读他写下的那些文章,觉得年轻时代的他不是一个好的学生,起码是个不合格的
学生。也因了战乱与动荡,学校显得松散,得以自由地读书。他入的是中文系,那里好
的老师多多,对大家要求也并不严格,随随便便。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中文系的系主任是罗常培,教师有朱自清、刘文典、闻一多、王力、浦江清、沈从
文、许维通、余冠英、陈梦家等。他们多是清华来的老师,治学颇为严谨。学生们大概
可以选修别的课程,像哲学系的金岳霖的课,汪曾祺就喜欢。外语系的名家很多,钱锺
书、吴宓都在,他旁听过吴宓的课,没有太大兴趣,就远离而去了。沈从文那时在中文
系讲写作,这是汪曾祺最喜欢上的一门课。闻一多的也不错,给他很深的印象。但对他
最好的是沈从文。沈从文开设的课程是个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汪曾祺选
他的这三门课,一是老师好;二是自在,...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21641
26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汪曾祺的昆明zt
争议不是说他不好
是具体的学术之争
他后来搞京剧特别是样板戏和传统戏改编
那么有些东西就会有不同看法
比如有人就说他左了
其实他是算右的
另外他受沈影响大
这种与世无争的风格有人也不喜欢
他也不那么学究
有点太极拳
孙郁写过一系列文章
刚查了小学初中收了他至少三篇,除了昆明的雨都是写吃的
b*s
发帖数: 82482
27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电影和现实(bos原创)
墨白:本名孙郁,先锋小说家,剧作家。1956年农历十月初十出生于河南省淮阳县新站
镇。务农多年,并从事过装卸、搬动、长途运输、烧石灰、打石头,油漆等各种工作。
1978年考入淮阳师范艺术专业学习绘画;1980年毕业后在乡村小学任教十一年。1992年
调入周口地区文联《颍水》杂志社任文学编辑,1998年调入河南省文学院专业创作。
http://baike.baidu.com/view/623062.htm
j******n
发帖数: 21641
28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初心——读张恨水《北雁南飞》
他就是没遇上夏志清式的人去捧他
象孙郁在<十月>连载的民国作家系列基本都把他当作一笔带过的
与他同时代的作家除了张爱玲都比较左,所以又形成鲜明的对照
最近几年研究他的倒也多起来
j******n
发帖数: 21641
29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影】长假看瞎了眼……
记得孙郁写过沈在男女问题上比较怯懦,当然不至于有同性恋倾向那种
wh
发帖数: 141625
30
杨绛今日凌晨去世,享年105岁
澎湃新闻记者 徐萧 罗昕 徐明徽 邢春燕 权义 高丹
2016-05-25 13:32
杨绛 2012年7月摄于三里河寓所
5月25日凌晨一时,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
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据称杨先生有遗言,火化后再发讣告。
5月25日下午,澎湃新闻记者来到杨绛先生长期居住的南沙沟小区,小区门口保安说,
杨绛先生已经去世。因为她没有后代,只有保姆一个人在家,外人必须有国家事务管理
局的确认才可以进入。也是在下午,杨绛先生生前工作的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正式
公布了杨先生去世的消息。
小区保安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前两年还经常能看到杨先生在小区里走动,这一两年
就很少遇到杨先生了。”一位跟杨绛先生住同一小区的老太太对澎湃新闻记者说:“大
家都知道小区里住着杨绛先生。每逢杨先生生日什么日子,就有国家领导人来看望她。
”老太太还说,杨先生的楼下经常会放着读者送来的书和花。
门口遛弯的李奶奶对澎湃新闻记者说,经常遇到杨绛的保姆,保姆说杨先生一般早上就
吃牛奶麦片,晚上八点多要喝酸奶,每天吃蒸鱼,不怎么吃肉。
杨绛先生的... 阅读全帖
y*********o
发帖数: 700
31
zz
大陆新左派代表人物、清华大学教授汪晖,最近有点烦。前几年,他居然毫无廉耻地在
自己任主编的《读书》杂志上公开指定自己的《汪晖自选集》一书为“长江读书奖”获
奖者,一时间国内外学界哗然。而汪某人居然没事一样,连脸都不红一下,让我们大家
见识到了他的才子风度。最近,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写论文公开揭露汪晖的博士论文《
反抗绝望》一书中大量存在剽窃和抄袭问题,一时间又是激起了学界哗然。先后有北京
大学钱理群教授、鲁迅博物馆孙郁馆长、《北京文学》李陀副主编等人站出来挺汪。紧
接着,著名学者余英时、林毓生等学界大佬也声讨汪晖,要求他站出来讲清楚。一方面
“倒汪”派严词批判汪晖的抄袭行为,要求清华大学调查抄袭事件;另一方面,“挺汪
”派则质疑王文的动机和根据,否认汪晖涉嫌“剽窃”。《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包括汪
丁丁、郑也夫、张鸣等在内的63位国内外学者的公开信,呼吁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大
学组织调查委员会,调查“汪晖《反抗绝望》一书涉嫌剽窃”问题。而马上,哥伦比亚
大学刘禾(挺汪派李陀之同居关系者)等94位海外学者联署签名信,签名信表示声援汪
晖。 (博讯 boxun.com)
事实很明显,汪晖就
w********h
发帖数: 12367
32
知识分子“圣像”的倒掉
——《往事并不如烟》批判
蓝色飞鱼
章诒和女士新著《往事并不如烟》因事涉“反右”、“文化大革命”、自由
民主派等“敏感”问题,近来反响颇佳。虽说此类题材如今并不稀见,但作者仍
凭着她特殊的家庭身份(中国民主同盟领袖章伯钧女公子)、特殊的家庭交往和
凝炼婉致的才情,赢得了众多的读者。笔者对于此书所载储安平、聂绀弩两先生
自由独立的气概和张伯驹先生的散淡情怀,深怀敬重。斯人已逝,愿他们在天堂
安息!但就整体评价而言笔者并不太认同以孙郁先生为代表的一些评价,“(作
者)以亲历的笔触,讲述昨天;用血泪之迹,雕刻远逝的灵魂,既得史家之魂,
又多诗人情致;既有《史记》遗风,又带鲁迅的悲怆,读后令人回肠荡气:历史
的悲剧与人性的美质间的冲突,把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风云都烘托出来了”
(见原书封底),这段评论不太合于此书真精神。“真精神”者,未必就是作者
本意,而是作品离开作者之后所单独呈现的思想信息、精神谱系。《往事》意在
为一群特殊年代里的大知识分子绘制“圣像”,即“用血泪之迹,雕刻远逝的灵
魂”。当然,作者也表明自己无意画“圣像”而仅希望使他们免于“遭受藐视”,
但今
b**********l
发帖数: 73
33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也说张洁《无字》的缺憾 孙郁(zz)
读忧患类的小说,有时也可看出作者的心史。即使是很高明的人,描写悲剧命运时,
也多少隐含了自己的切肤的体验,或想象的,或纪实的。读者们有时会错以为主人公与作
者,差不多是同一个人了。《家》里的觉慧之于巴金,《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之于鲁迅,
好似都有这一点。不过这一看法有时也经不起推断。写了《活着》的余华,就把自己隐得
很深,主人公的命运,与作者似乎相隔很远,并不能让人联想起与作者的关系。这一类现
象,不好解释。每个人对作者都会有一种判断,文本与读者的关系,是作家们无法控制的

有一个时候,我很注意张洁的作品,觉得通过她的小说,来看那一代人,可以说出许
多话题来。比如《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沉重的翅膀》,都有苦涩的隐秘,其
中动人之处,是让人难以忘怀的。近日读完她的新著《无字》,感慨了多时。我以为这里
留下了她的许多伤痛,这伤痛使其作品的力度,与先前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验之累,
将她的生命之舟倾斜了。
《无字》问世,张洁向世人呈现了她的世界里更为绝望的情感。书的名字起得很哲学
,似乎带有老子的意象,但她实在没有多少玄学的天赋,倒是让人看到她很此岸的色彩。
张洁在己身的苦难
j******n
发帖数: 21641
34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十月>2010年第一期
十月 的文体多,所以小说方面总是只有中短篇,不如 当代 收获 好看
这一期主打是孙春平的作品, 他有点象劳柯, :)
散文有孙郁的<汪曾祺散记>,汪老近年被研究和回忆颇多,这不奇怪,这可以讨论
有趣的是一篇<节奏与精神秘密-古诗遗传基因与新诗,流行歌的境遇>,作者张柠,等有电
子版我一定上载,想必很多人会热烈讨论
C**********r
发帖数: 1032
35
2011年12月21日凌晨三时,诗人、文学家、画家木心先生在故乡乌镇逝世,享年84
岁。木
心,本名孙璞,字仰中,1927年生于浙江乌镇,自幼迷恋绘画与写作。1948年毕业于上
海美术专
科学校,之后任教上海浦东高桥中学五年。五十至七十年代,任职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
,参与人民
大会堂及历届广交会设计工作。画余写作诗、小说、剧作、散文、随笔、杂记、文论,
自订二十二
册,“文革”初全部抄没。“文革”中被非法监禁期间,秘密写作,成狱中手稿六十六
页。出狱后,
继续作画。1982年远赴纽约,重续文学生涯。1986年至1999年,台湾陆续出版木心文集
共12
种。1989年至1994年,为旅居纽约的文艺爱好者开讲《世界文学史》,为期六年。2003
年,木
心个人画展在耶鲁大学美术馆、纽约亚洲协会、檀香山艺术博物馆巡回。2006年,木心
文学系列
首度在大陆出版,始获本土读者认知。同年,应故乡乌镇的盛情邀请,回国定居,时年
七十九岁。
2010年,木心散文体小说集《空房》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年底,纽约独立电影制片导演
赴乌镇为
木心先生录制纪录片。2011年秋,因肺部感染入桐乡第一人民医院,... 阅读全帖
r****y
发帖数: 26819
36
鲁迅与胡适的两种选择
孙郁
“现代性”一词已被许多知识者所注意,但我们发现,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
现代性”的资源,或者说具有“现代性”意味的文化因子,少得可怜。因此,在打量这一
概念时,知识界不得不求助于域外,而这一概念的本身,也正因为是舶来的,所以置身于
这一语境,我们多少有些尴尬。
其实撇开这一概念,我们将视线投向同一所指的内容,就会发现,问题远比想象的复
杂。我以为“被近代”与“被现代”这一表述似乎更能描述这100年的历史。中国的荣辱
、兴衰,以及知识阶层的优劣,均可在这个话题下延伸出来。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开化和不断被推向奴役关系生成的历史。对这一悖
论的深切体味者,应当说是“五四”那一代人。我在《鲁迅与周作人》一书中,谈及过这
一点。周氏兄弟对现代进程中的人的渐次丧失自我的警觉,被后一代人所证实了。但实际
上,对这一历史话题最具有参照价值的,或许不是周氏兄弟两人,而是鲁迅与胡适。他们
的由合而分,由近而远的不同精神选择,似乎更能说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切冲突。
鲁迅与胡适的分道扬镳始于1925年。那时鲁迅开始由官场退向民间,而胡适则由书斋
走向议政之路。这种对
r****y
发帖数: 26819
37
鲁迅与胡适的两种选择
孙郁
“现代性”一词已被许多知识者所注意,但我们发现,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
现代性”的资源,或者说具有“现代性”意味的文化因子,少得可怜。因此,在打量这一
概念时,知识界不得不求助于域外,而这一概念的本身,也正因为是舶来的,所以置身于
这一语境,我们多少有些尴尬。
其实撇开这一概念,我们将视线投向同一所指的内容,就会发现,问题远比想象的复
杂。我以为“被近代”与“被现代”这一表述似乎更能描述这100年的历史。中国的荣辱
、兴衰,以及知识阶层的优劣,均可在这个话题下延伸出来。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开化和不断被推向奴役关系生成的历史。对这一悖
论的深切体味者,应当说是“五四”那一代人。我在《鲁迅与周作人》一书中,谈及过这
一点。周氏兄弟对现代进程中的人的渐次丧失自我的警觉,被后一代人所证实了。但实际
上,对这一历史话题最具有参照价值的,或许不是周氏兄弟两人,而是鲁迅与胡适。他们
的由合而分,由近而远的不同精神选择,似乎更能说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切冲突。
鲁迅与胡适的分道扬镳始于1925年。那时鲁迅开始由官场退向民间,而胡适则由书斋
走向议政之路。这种对
b****r
发帖数: 2555
38
贴一篇吧。
知识分子“圣像”的倒掉
——《往事并不如烟》批判
蓝色飞鱼
章诒和女士新著《往事并不如烟》因事涉“反右”、“文化大革命”、自由
民主派等“敏感”问题,近来反响颇佳。虽说此类题材如今并不稀见,但作者仍
凭着她特殊的家庭身份(中国民主同盟领袖章伯钧女公子)、特殊的家庭交往和
凝炼婉致的才情,赢得了众多的读者。笔者对于此书所载储安平、聂绀弩两先生
自由独立的气概和张伯驹先生的散淡情怀,深怀敬重。斯人已逝,愿他们在天堂
安息!但就整体评价而言笔者并不太认同以孙郁先生为代表的一些评价,“(作
者)以亲历的笔触,讲述昨天;用血泪之迹,雕刻远逝的灵魂,既得史家之魂,
又多诗人情致;既有《史记》遗风,又带鲁迅的悲怆,读后令人回肠荡气:历史
的悲剧与人性的美质间的冲突,把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风云都烘托出来了”
(见原书封底),这段评论不太合于此书真精神。“真精神”者,未必就是作者
本意,而是作品离开作者之后所单独呈现的思想信息、精神谱系。《往事》意在
为一群特殊年代里的大知识分子绘制“圣像”,即“用血泪之迹,雕刻远逝的灵
魂”。当然,作者也表明自己无意画“圣像”而仅希望使他们免于“遭受藐
k*j
发帖数: 2317
39
近日,教育部公布2013、2014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拟聘任人选名单,中国人民大
学孙郁、沈卫荣、郝立新、汪昌云、岳希明、张志铭、王轶、任剑涛、喻国明、朱信凯
10位教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2014年度“长江学者”共计产生379位,
其中,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长江学者”99位,包括特聘教授80位、讲座教授19位。中国
人民大学入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长江学者”人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一。这是自2004
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首次评选“长江学者”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取得的最好成绩。
截至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共有“长江学者”44位,包括特聘教授32位、讲座教授12位。
其中,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长江学者”40位,包括特聘教授30位、讲座教授10位,占全
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长江学者”总人数的10%,是拥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长江学者
”最多的高校之一。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另有3个“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教育部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于1998年共同筹资设立的专项高层
次人才计划。为适应新形势,教育部从2011年起实施新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将其
作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重要... 阅读全帖
h*d
发帖数: 19309
40
“汪晖事件”升级 李陀发《给林毓生先生的一封公开信》建议其撰文将论争表面

“汪晖涉嫌抄袭事件”已经过去两个多月,有一段时间里媒体和学者对此事件
关注度开始下降,原本以为此案又会不了了之,但随着著名华人学者林毓生先生通
过接受内地媒体的采访介入“汪晖涉嫌抄袭”讨论,“汪晖事件”再次被媒体和学
术界强烈关注。昨天,学者李陀向早报记者独家发来完整版《给林毓生先生的一封
公开信》,并接受早报记者专访,他就“是否涉嫌抄袭”、如何就此事进行论辩以
及广泛的思想学术论争,发表了个人观点。
早报记者 石剑峰
李陀建议林毓生
分析辩驳“争论”
6月 10日起,在网络上开始流传一封李陀致林毓生先生的信。昨天,经早报记
者向李陀证实,该信确为其所写,但网上流传的只是一个初稿,也不知怎么流传出
去,而给早报记者的这封公开信为最终定稿。
李陀在信中首先认为,自王彬彬的文章《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
界〉的学风问题》在《南方周末》重刊以来,“关于汪晖究竟是否涉嫌抄袭之事,
国内学界是有争论的。王文发表之后,钱理群、孙郁、赵京华等学者都发表过看法
,但是,由于他们大多是在被媒体采访的情况下,就事论事发
j********b
发帖数: 565
41
時間:2014-11-03 21:48
(脱下面具,掏出良心,“文革”参与者首次袒露心声。史铁生、秦晖、朱学勤、徐友
渔、吴思、周孝正、王学泰、徐敬亚、孙郁、摩罗等诚挚推荐)
一段“文革”已似过眼烟云,一场浩劫已经事如春梦。但是,一份愧疚依然深藏,一种
罪责始终重压。那就是我们不曾讲述的“文革”经历,不愿否定的青春年华。为了珍惜
过往的年轻,为了守护曾经的真诚,我们一直掩饰自己,直到掩藏了为害,掩盖了历史
。终于,公众记忆中,没有了我们的罪过;历史谴责里,只剩下个“王张江姚”。
对“文革”的无知,直接影响对历史的解读。刚刚过去三十多年,“文革”便已模糊不
清。因为弄不清那血雨腥风戕害了多少无辜生命,搞不懂那大风大浪湮灭了多少人性良
知,于是,非亲历者以为那场“伟大革命”有“历史合理性”,亲历者也有人依旧鼓吹
“群众运动”、“阶级斗争”。如果继续剥夺对真相的回忆,同样的真相就可能再次上
演;如果从社会灾难中找出“合理性”,同样的灾难就一定重复发生。
我们确实有过真诚激情,我们当真以为目标高尚。但是,我们对什么真诚?我们看什么
高尚?
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忽然敌我分明;青春年少的花季,我们... 阅读全帖
A***o
发帖数: 2783
42
来自主题: _America版 - 知识分子“圣像”的倒掉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知识分子“圣像”的倒掉
——《往事并不如烟》批判
蓝色飞鱼
章诒和女士新著《往事并不如烟》因事涉“反右”、“文化大革命”、自由
民主派等“敏感”问题,近来反响颇佳。虽说此类题材如今并不稀见,但作者仍
凭着她特殊的家庭身份(中国民主同盟领袖章伯钧女公子)、特殊的家庭交往和
凝炼婉致的才情,赢得了众多的读者。笔者对于此书所载储安平、聂绀弩两先生
自由独立的气概和张伯驹先生的散淡情怀,深怀敬重。斯人已逝,愿他们在天堂
安息!但就整体评价而言笔者并不太认同以孙郁先生为代表的一些评价,“(作
者)以亲历的笔触,讲述昨天;用血泪之迹,雕刻远逝的灵魂,既得史家之魂,
又多诗人情致;既有《史记》遗风,又带鲁迅的悲怆,读后令人回肠荡气:历史
的悲剧与人性的美质间的冲突,把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风云都烘托出来了”
(见原书封底),这段评论不太合于此书真精神。“真精神”者,未必就是作者
本意,而是作品离开作者之后所单独呈现的思想信息、精神谱系。《往事》意在
为一群特殊年代里
1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