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 发帖数: 782 | 1 不可能在何处?
佛的教导都让我辈由众生成佛,有何是不可能?
不过佛菩萨不叫我们希求这些而已,因为有福不享才是智慧
对根性不成熟的,佛说人天小法。阿含经里有很多,可参见 |
|
r*****d 发帖数: 922 | 2 一、看破今生
三世诸佛之本体上师如意宝说:“在获得珍宝暇满人身之时,应当千方百计令此生具有
实义。还应时刻观察自己的思维与畜生的思维有何差异,因为畜生也有不甘承受寒冷、
饥饿的折磨,希望感受幸福的愿望,如果我们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追求,那就与畜生不
分轩轾了。所以,为令此生具有实义,精勤修持极为重要。”
令此生具义,精勤修持的首要条件,就是切莫贪恋此生。《秘密总续》云:“追寻来世
之意义,以大信心而修持,趋入具智之坛城,切勿希求此生果。如若经营此生义,来世
之义不能成,若萌追求来世念,此生之果亦增盛。”
记得阿底峡尊者(五明大班智达,获得了出神入化之禅定、神变及神通,并被众多本尊
所摄受,其众多功德非言语所能尽述。曾于印度、西藏及尼泊尔三地修建了大量寺院,
并广弘佛教。在西藏弘法十七年,享年七十三岁。其门下人才辈出,弟子中有印度的班
智达色娘波、加文雅等,西藏的库·尊珠雍中、鄂·勒巴协绕、种·杰瓦穷乃以及衮巴
瓦四位尊者,还有香秋仁钦、喜绕多杰、恰彻却以及夏达顿巴四位瑜伽师。其中衮巴瓦
与香秋仁钦二者在热振担任住持。另外,还有菩提光、仁桑译师、精进狮子、那措瓦、
玛·给罗译师、香·叶瓦巴 |
|
p*******y 发帖数: 782 | 3 你的言语只能说明你的智慧不够。
当然我辈根差福薄,所以希求阿弥陀佛慈悲接引,在极乐世界在接
着修行。
大乘弟子不认为根性高,而是理想与小乘不同。虽知成佛不易,亦
要发菩提心。
爲什麽那些學習大乘的 |
|
S**U 发帖数: 7025 | 4 佛陀说话没有看不起人的傲慢心,或与人争胜,不是要跟他们争信徒,也
没有生气,而且这些违背经验的见解的确愚蠢。
增支部的内容主要是使人生善植福,「满足希求」,斥责阻碍善行的邪见有此需要。”蠢人”是佛陀原话,还是传诵中失真,我持保留态度。
AN10.93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an/an10/an10.093.than.html
安那塔品迪卡 Anathapindika 意译为「给孤独长者」。
“说得好,居家者,说得好。你间或就应该那样,端正地反驳那些蠢人。接著,他为居
家者安那塔品迪卡开示,教导、敦促、激励、鼓励他。当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接受了世
尊的开示,受到教导、敦促、激励、鼓励。他起身顶礼世尊,之后离去,让世尊留在他
的右方。之后不久,世尊对比丘说:’比丘们,即使是早已洞察法的义与律的比丘,间
或也可以象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那样,端正地反驳其他教派的游方者。’” |
|
|
Y**u 发帖数: 5466 | 6 一, 如何学佛法
师开示给大家说: 今天我们学佛法, 一定要有真正的见解。有了真正的见解,才能生
死不染,去住自由。 不要去追求殊胜, 殊胜自己就会来。学道的人啊, 以前的
大德们, 都有度人的方法。 我在这里, 只要你不被别人迷惑。要用就用, 千万不要
迟疑(迟疑是住)。今天的学人不明白, 毛病在什么地方呢?毛病就在不自信。你要
是不自信,就会来来回回被一切境转而不得自由。你要是能停下时刻向外追求的念头,
就跟祖师们没有什么区别。你认得佛祖吗? 你面前听法的就是。学人自不信, 所以
向外求。就算有所得, 也都是文字胜相, 到头也不能理解佛祖的意思。 大家千万不
要搞错呀,现在不去认识, 又是万劫千生后的事了。三界中轮回, 依境而转,驴头肚
里生。学道的人啊, 我的见解和释迦佛是一样的。今天这里, 自性时刻作用,不是全
在吗?一道神光,也从来没有停过。 如果能看到这里, 就是一生无事人。各位,三界
犹如火宅,再不是你安全停靠的地方。无常要命的鬼, 随时要命, 不管男女老少。
要想和佛祖一样,千万不要向外追求。你一念心上清净光,就是你屋里的'法身佛';你
我一念上无分别光,就是你屋里'报...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650 | 7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世间八法
佛经总是起始于阿难说:“如是我闻……”这点相当重要,它告诉我们许多事情。阿难
记录下佛陀一切的话语,却未曾宣称这些教授来自他自己;他清楚地说明他只是复述他
从释迦牟尼佛那儿听闻到的话语。
时至今日,人人都想当原创者,特别是上师们。我读过一些现代上师们的书,他们宣称
他们的教导是自己的研究结果,是自己的发现。现代社会的人,不知怎地,似乎受到新
的、原创事物的吸引。但在此,我们并非着眼于某人的发明,我们是在检视纯净真实的
法──佛陀的话语。
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受苦于无休止的不安全感,灵性事物已成为一种交易,因此像我自
己这种灵性导师总觉得需要招揽更多生意。因为有这不安全感、因为了解人们的弱点,
贩售灵性事物是很容易的。你们有些可能是生意人,因此我相信你们知道销售是怎么一
回事。先告诉人们他们应该拥有某件他们所没有的东西,然后再告诉他们购买的地方就
是我这里,我有你需要的东西。
佛陀说:“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这是绝佳的忠告。进入灵性道路时,谨慎留神
很重要。
趋近灵性道路的基本方式有两种。理想而言,我们修持灵性道路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达到
证悟;就是这样... 阅读全帖 |
|
|
a**u 发帖数: 8107 | 9 ☆─────────────────────────────────────☆
leonany (leo) 于 (Mon Mar 8 05:05:40 2010, 美东) 提到:
发信人: qiaqiafeng ($_$), 信区: Belief
标 题: 揭开佛教歷史的大骗局(zz 2010年最新版) 跟one,d同学探讨一下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r 8 01:31:54 2010, 美东)
揭开佛教歷史的大骗局(2010年最新版)
——关於大乘佛教经典纯属偽造的证据
作者:沙门佛觉 2010-1-22 12:13 网摘收藏 [43点击] [管理]
来源:心原绿色文苑·原始佛教版
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灭度后,其生前领导的佛教僧团四分五
裂,经过数年后,最终形成两大派系:上座部原始佛教和大眾部大乘邪教.前者忠於教主佛
陀的教义教法,继承佛陀亲口讲的原始经典,如法如律修行,而后者大破戒律--由於上座
部佛教长老比丘们的批评和指责,加上为自身违戒而寻求袒护,以及为了发展更多的信
徒,从而得到更多的财物供养和恭敬,这些大眾部大乘...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10 ☆─────────────────────────────────────☆
Yisu (yisnotme) 于 (Fri Jun 18 09:30:01 2010, 美东) 提到:
季羡林
昨天早上,著名的国学大师、佛学家、翻译家季羡林以九十八岁的高龄逝世。季羡林大
师和其徒弟钱文忠教授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发现了佛家与基督教之间的联系,那就是“
佛家的未来佛弥勒佛和基督教的救世主弥赛亚是同一个人”。
我们汉语当中弥勒这个词语从何而来?这实际上蕴含着人类文明世界一个大谜。
弥勒和弥赛亚
弥勒是音译,不是意译。弥勒作为一个曾为古代文明世界所普遍信仰的人物形象,他最
早的基本含义是两个:朋友,和平。这都跟太阳有关,弥勒是类似欧洲太阳神神话传说
中阿波罗这样的神。虽然我们普遍认为弥勒信仰源于印度,但实际上,它是古代包括希
腊罗马在内的所有文明世界里所共同接受的一个信仰,因而也是佛教当中的国际性极强
的一个信仰分支。
弥勒和弥赛亚的关系紧密。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包括西亚、北非、小亚细亚、两河流
域、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流行着一种未来救世主的信仰,当时人们普遍相信,有这样一
个神给人无穷...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11 论上帝及其存在
现在我要闭上眼睛,堵上耳朵,脱离开我的一切感官,我甚至要把一切物体性的东
西的影象都从我的思维里排除出去,或者至少(因为那是不大可能的)我要把它们看做
是假的;这样一来,由于我仅仅和我自己打交道,仅仅考虑我的内部,我要试着一点点
地进一步认识我自己,对我自己进一步亲热起来。我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这就是说,
我是一个在怀疑,在肯定,在否定,知道的很少,不知道的很多,在爱、在恨、在愿意、
在不愿意、也在想象、在感觉的东西。因为,就像我刚才说过的那样,即使我所感觉和
想像的东西也许决不是在我以外、在它们自己以内的,然而我确实知道我称之为感觉和
想象的这种思维方式,就其仅仅是思维方式来说,一定是存在和出现在我心里的。而且
我刚才说得虽然不多,可是我认为已经把我真正知道的东西,或至少是我直到现在觉得
我知道了的东西,全部都说出来了。
现在我要更准确地考虑一下是否在我心里也许就没有我还没有感觉的其他认识①。
我确实知道了我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但是我不是因此也就知道了我需要具备什么,才
能使我确实知道什么事情吗?在这个初步的认识里,只有我认识的一个清楚、明白的知
觉②...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1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aJia 俱乐部 】
发信人: arthury (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信区: FaJia
标 题: 汉代黄老之学到老庄之学的演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r 22 19:12:54 2011, 美东)
刘晓东:汉代黄老之学到老庄之学的演变
作者:[刘晓东] 来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浏览:[432] 2010-07-30
摘要:本文探索了西汉初年崇尚黄老之学的社会原因以及其“因循”与“无为”的具体
内容,指出将黄老之学作为政治观念转移到老庄之学作为人生观念的变化过程,强调了
东汉时期“独行”与“逸民”的风气对魏晋崇尚老庄的作用和影响。
就一般情形来看,大凡一种学说,在其泛化性承传中,既有与其他学术思想的交融
,又有其自身的分化,正如一条河流,在其流经过程中,既有与异流的交汇,又有其自
身的歧出。尤其当这一学术具有较长时期的社会需求时,其承传过程中的历史境遇便规
定了它盛衰承变的命运,也正如一条河流,其所流经的地势通塞形成了它直huí@①
流演的状态。对学说来说,社会要按照时代的需求对它...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13 藏传佛教宁玛派
刘立千著
一、 宁玛派的传承
宁玛派的教法传承是与前弘时期【1】的法统一脉相承的。在禁佛【2】时期是采取
极为隐蔽的方式进行传授。吐蕃王朝崩溃后,很长时间无寺庙、无僧团,只有一批在家
俗人咒师维护法统,有的则采取在家庭中父子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法,法脉因而赖以不断
(《青史》【3】上84页)。《青史》说,这些在家庭或居山岩的俗人对佛法非常敬重
,也重修持。安达?热巴坚王【4】以前所有的《甘珠尔》、《丹珠尔》【5】他们都保
持得很完整。过去吐蕃时期所译经典,大部分到今天我们都能看得到(《青史》上84页)
。为什么这些俗人没有遭到灭法厄运?由于当时达磨赞普【6】破坏的对象是寺庙和僧
团,还未来得及对付这些在家的信徒。《西藏王臣记》【7】说,有些外表是在家的俗
人,实际是在家修持密咒金刚乘【8】的人士,他们没有露出出家人相,当时藏王和他
的左右大臣都未注意到,故未遭到迫害。像这样的人还为数不少。一切智者?耶桑孜巴
【9】说,那时律乘教法【10】虽然衰落了,但大密咒金刚乘教法方面直到如今都未衰
落过《西藏王臣记》76页)。公元10-11世纪时期即后弘初期就有人或自费或被派到...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14 第2章 曹溪一脉
一、慧能求法
慧能,一作惠能,原籍范阳(今北京大兴、宛平一带)人,俗姓庐。父名行瑶,早
年做官,后来遭贬,于唐武德三年(620)被流放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娶当地
李氏女为妻,唐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八日生下慧能。慧能三岁时,父亲不幸亡
故,母守志鞠养,孤儿寡母,穷苦无依,生活极为艰辛,在如此境遇中长成的慧能,聪
颖早慧,事母至孝,日日砍卖柴,奉母度日。不觉光阴荏苒,慧能已长大成人。
慧能二十四岁那年,一日去市上卖柴,忽闻有人诵读佛经,据说慧能“一闻经语,
心即开悟”,便问客人读的是什么经?客人告诉他,读的是《金刚经》。又问客人从何
处来?如何得到此经?客人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今湖北黄梅县西北)东山寺来,那里
有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主持传法,门徒有一千多人,我前往礼拜,总得以听受此经。慧
能一听。心生羡慕,萌发了去黄梅跟从弘忍大师学习佛法的念头。客人本是一位热心的
信徒,见慧能对佛法如此虔诚,便赠送他十两纹银,让他回去安置好老母的衣食生活,
再到黄梅去参见五祖弘忍大师。
慧能辞别母亲后,便来到黄梅求见弘忍。据说,慧能...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15 第14章 近代传承
一、圆瑛禅净兼弘
进入近现代后,中国佛教神日渐衰微,但传承不断,法脉绵延、敬安、圆瑛、太
虚、虚云、来果、明真、印顺等一批高僧、大德主持佛法,长者、居士大力扶持,光大
宗门,颇有建树。
一、圆瑛禅净兼弘
圆瑛(1878-1953)为中国近代禅门高僧。他宗说兼通,台贤并弘,精研
《楞严》,禅净双修,归宿“三求”,爱国爱教,弘法度生,为中国佛教事业作出卓越
贡献。
圆瑛,俗姓吴,法名宏悟,号韬光、一吼堂主人。福建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
阙氏。因祷于观音菩萨有感,于清光绪四年(1878)生。幼失怙时,由叔父诗瑛扶
养,五房一嗣,备受慈爱。年稍长,感身世孤零,人生如幻,欲出家,叔父不许。18
93年投考本县秀才,次年中取,名列前茅。1895年秋(十九岁)大病一场,病愈
投福州鼓山涌泉寺,礼莆田梅峰寺增西上人为师,剃度出家。次年,到涌泉寺依妙莲和
尚受具足戒,后到大雪峰崇圣寺谒达本禅师,充当钣头菜头,茹苦含辛,清修梵行。
二十一岁,圆瑛回到常州天宁寺,依治开老和尚参究禅宗心法,四年中获益良多,
继往宁波天童...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16 《生活中的缘起》
前言
佛说“缘起甚深”,正因其深奥,致使大部分的人无法洞悉因缘法则。二千五百多
年前佛陀对阿难的开示,至今依然真实如昔。佛教的核心──缘起,是如此难以理解,
因而成为人们严重误解与扭曲佛法的症结。本书中,佛使尊者将这些误解的根源挖掘出
来,并将其置于严谨的慧光下细察分析。这些根源虽可回溯到原始佛教时代,然而最早
的文献记载,却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觉音(Buddhaghosa)的论集中发现的。
许多上座部的正统教说,可说是建立在觉音解说的基础上,且把觉音对缘起的误解
当作标准,因此使真理变得混淆不清。简言之,觉音是从亘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
立场来解说缘起。过去世的无明与行(意志性的活动)引生现在世,在现在世中承受过
去所作所为的果报。这种过程决定了我们现世的烦恼(爱与取),且不断轮回而导致未
来世中的生与苦。佛使尊者仔细检查这种解说,并提出重大疑问:如果佛陀教导无我(
anatta),那么自一世转移到另一世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苦的因在某一世,而其果却在
另一世,那么我们要如何践行在此生此世即可获得利益的方法呢?
正确地了解缘起非常重要,它会使我们认识到“我”这个观念,是...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17 论开悟
贾题韬
第一讲 开场白
我作了一首打油诗,作为这次讲演的开场白:
昔缘未了论开悟,今又葛藤试解环;
此事当人须直取,吃瓜莫受卖瓜谩!
因为过去我曾讲了论开悟这个题目,但没有讲完,所以说是“昔缘未了”,我现在还同
大家一起象理葛藤一样地来继续讨论这个问题。“葛藤”是禅宗习用的语言,是指说话
太多象蔓草那样纠缠不休,这里用来比喻人说话不完,或者讲的不尽恰当。但是,要真
正懂得这个道理,需要你自己去亲证,单听别人讲是不行的,必须闻而思,思而行,行
而亲证,这是你自己的事。比如吃瓜,瓜是苦是甜还必须由你亲口去尝一尝,不要光听
卖瓜的说长道短,佛法究竟如何,也是需要你自己去直接体验的!
关于“开悟”,我们大家都是学佛的,都知道开悟的重要性。佛教是无神论,大家必须
把这一点认识清楚。学佛完全靠自己来解脱自己,这就是佛教的特色。其它宗教主要依
靠外力,只有佛教是靠自己解放自己。因此,开悟在其它宗教里并不算什么重要问题,
而在佛教里却是最最重要的问题。开悟是要你自己开悟。只有开悟才能明确宇宙人生是
怎么一口事,你自己也才能有个下落。如果不开悟,在佛教里来说,是没有什么力量能
来代替你解脱的。... 阅读全帖 |
|
t******h 发帖数: 177 | 18 转自:http://big5.xuefo.net/show1_9806.htm
從最初發菩提心,中間集積福慧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修行任何宗派法門都需要資
糧,資糧不夠生不起善法欲,無法精進,即使能精進也是原地踏步。《菩提道次第廣論
》雲:修集資糧生德順緣。複應學習四種資糧,是易引發奢摩他道,毘缽舍那道之正因
。《本生論》亦雲:若由聞法發信意,成妙歡喜獲堅住,啟發智慧無愚癡,用自肉買亦
應理。
日常法師是這樣說:
究竟修行的資糧是什麼,我們不一定能夠體會得到,可是到僧團來的人,大家都有經驗
,就是剛來的時候會不太習慣。這有兩種狀態:一種是會想家,覺得家裏的一切都很好
;還有一種雖然不想家了,可是對寺院生活不習慣。第一種狀況就是跟佛法不相應,內
心所希求的不是正確的佛法而是世間的那些東西,這是一個違緣。另一種雖然不想家了
,可是對寺院的生活不太習慣,比如說我們這裏要學很多法器,要學很多經典、要背書
。人家在梵唄唱念,自己卻傻傻地一竅不通,那怎麼辦?只有努力地學。還有就算是你
很想學,但是學不來,怎麼辦呢?只有不斷地練,這是大家都有的經驗,只要你肯不斷
地努力,自然慢慢就會有改善,這個就...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19 觉音(巴利文:Buddhaghosa),又译为佛音,是上座部佛教著名论师,公元五世纪中
叶人,出生于中印度菩提伽耶附近的婆罗门族。当时印度大部分的佛教学者都已采用梵
文,巴利语佛教业已衰落,只有菩提伽耶和斯里兰卡的佛教僧人依然忠于巴利文。由于
觉音尊者的努力,巴利语系的佛典古语学才又活跃起来。他于斯里兰卡大寺所著的《清
净道论》,是综述南传上座部佛教思想的一部最详细、最完整、最著名的作品,是研究
上座部教理的必读之书,《大史》称它“为三藏和义注的精要”。[1]
目录
[隐藏]
* 1 生平
* 2 著作
* 3 参见
* 4 注释与引用
生平
* 觉音尊者出生于中印度摩揭陀国菩提伽耶附近的婆罗门族,通吠陀学,晓工巧明
,精于辩论,常常去找能辩者辩论。一日,觉音背诵瑜迦派哲学巴丹奢黎语典,被当地
僧团领袖雷瓦德(Revata)长老听到,觉得他颇有宿慧,想令他改信佛教。于是去更他讨
论。通过细致的抉择,觉音为佛法的精义叹服,便求教于长老,雷瓦德长老劝他出家。
青年的觉音对佛法充满兴趣,为了深入学修佛法,决定出家学习三藏、了悟圣道。[2]
* ...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20 发现一个刚成立的上座部佛教百科网站
http://www.therawikipedia.org/index.php?title=%E9%A6%96%E9%A1%B
觉音(巴利文:Buddhaghosa),又译为佛音,是上座部佛教著名论师,公元五世纪中
叶人,出生于中印度菩提伽耶附近的婆罗门族。当时印度大部分的佛教学者都已采用梵
文,巴利语佛教业已衰落,只有菩提伽耶和斯里兰卡的佛教僧人依然忠于巴利文。由于
觉音尊者的努力,巴利语系的佛典古语学才又活跃起来。他于斯里兰卡大寺所著的《清
净道论》,是综述南传上座部佛教思想的一部最详细、最完整、最著名的作品,是研究
上座部教理的必读之书,《大史》称它“为三藏和义注的精要”。[1]
目录
[隐藏]
* 1 生平
* 2 著作
* 3 参见
* 4 注释与引用
生平
* 觉音尊者出生于中印度摩揭陀国菩提伽耶附近的婆罗门族,通吠陀学,晓工巧明
,精于辩论,常常去找能辩者辩论。一日,觉音背诵瑜迦派哲学巴丹奢黎语典,被当地
僧团领袖雷瓦德(Revata)长老听到,觉得他颇有宿慧,想令他改信佛教。于是去更他讨
论。...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3821 | 21 不管声闻还是初发心菩萨,看看可能犯的错误加以避免,
已经犯的,“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除如上诸重罪业”。
《虚空藏菩萨经》
初发心菩萨趣向大乘。有八根本罪犯波罗夷。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
堕于恶趣离安隐处失人天乐。亦失大乘境界之乐。久在生死离善知识。
何等为八。谓彼菩萨宿业因缘生五浊世。有余善根近善知识。归趣甚深大乘之法。
发无上心智慧微浅。是初发心菩萨。又从他闻甚深空法读诵受持。
复于少智愚痴人前读诵解说。余人闻已惊疑怖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心生退没乐声闻乘。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一根本重罪。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
堕于恶趣离安隐处。失人天乐及以大乘境界之乐。坏菩提心。
是故菩萨。宜应先知众生善根及了彼心。随其所堪次第说法。如入大海渐渐至深。
善男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随其所应以种种形现生其土。而为说法令生惭愧。于所
犯罪发露忏悔。不堕恶趣增进善根。长养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心。
。。。
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语余人言。汝今不能乐于大乘。亦不能行六波罗蜜。
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如早发声闻辟支佛心。速尽生死入般涅槃。
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二根本重罪。
复次善男...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2 大肚能容,不是吃胖的。
佛像也是适应众生希求。佛灭百年的原始佛教时期,还没有佛像,佛教艺术仅以足迹、
菩提树(树下无人)象征佛陀。部派开始有礼拜佛塔等。到大乘兴起之时,画像雕塑佛
或菩萨更流行了。 |
|
S**U 发帖数: 7025 | 23 「欲」在佛法中,常有负面的意义。如初禅的境界是「离欲、恶不善法」。「欲」在佛法中,都是不善法吗?
欲(chanda)∶是指欲行动(kattu-kàmatà),即要实行某件事或要获取某些成就。此「欲」(chanda)与属于不善的贪(lobha)或贪欲(ràga)不同。 后两者肯定是不善;但前者则不定,当它与善心所配合时,即能作为追求良善目的的善欲。其特相是欲行动;作用是寻找目标;现起是需要目标;近因是所希求的目标。它可
比喻为把心之手伸向目标。
因此想要行善的欲,想要解脱的欲,都是属于积极的善。生活消极,没有目标,不想作为,并不随顺「无愿解脱」,反而可能增长懈怠懒惰,而不是离欲。 |
|
n*****r 发帖数: 137 | 24 谢谢,明了。
佛法中,都是不善法吗?
。此「欲」(chanda)与属于不善的贪(lobha)或贪欲(ràga)不同。 后两者肯定
是不善;但前者则不定,当它与善心所配合时,即能作为追求良善目的的善欲。其特相
是欲行动;作用是寻找目标;现起是需要目标;近因是所希求的目标。它可
作为,并不随顺「无愿解脱」,反而可能增长懈怠懒惰,而不是离欲。 |
|
J******s 发帖数: 7538 | 25 不是有个学术名词叫作 {善法欲} 麽?
佛法中,
都是不善法吗?
。此「欲」
(chanda)与属于不善的贪(lobha)或贪欲(ràga)不同。 后两者肯定是不善;但
前者则不
定,当它与善心所配合时,即能作为追求良善目的的善欲。其特相是欲行动;作用是寻
找目标;
现起是需要目标;近因是所希求的目标。它可
作为,并
不随顺「无愿解脱」,反而可能增长懈怠懒惰,而不是离欲。 |
|
s********h 发帖数: 938 | 26 现学现卖一下,唯识的看法:
欲,依唯识学,属心所法中的别境心所。百法明门论说,欲是 [於所乐境,希望为性,
勤依为业。] 欲有净染之分。想解脱,是净欲,追求财、色、名、食,就是染欲了。
参见于凌波 《八识规矩颂》讲记。
http://www.hhfg.org/xxsz/f147.html
佛法中,都是不善法吗?
。此「欲」(chanda)与属于不善的贪(lobha)或贪欲(ràga)不同。 后两者肯定
是不善;但前者则不定,当它与善心所配合时,即能作为追求良善目的的善欲。其特相
是欲行动;作用是寻找目标;现起是需要目标;近因是所希求的目标。它可
作为,并不随顺「无愿解脱」,反而可能增长懈怠懒惰,而不是离欲。 |
|
w*********r 发帖数: 2192 | 27 《大智度論》中四無量心的地位及修持
釋海實
大 綱
一、前 言
二、四無量心
(一)慈、悲、喜、捨義
(二)無量義
三、龍樹對四無量心的立場
(一)承續《阿含經》解脫的立場
(二)以三種緣明不共二乘之差別
四、四無量心的修習方法
五、結 論
【參考書目】
一、前 言
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在原始佛教中,本是佛陀所重視的修行法門之一。世
尊不但順應當時沙門、婆羅門等,希求生梵天而教授其法,[1] 更進而開示,修四無量
心能得無量心解脫的要義。但至部派時期、聲聞學者卻將四無量心視為是勝解觀(假想
觀)、一般的世俗定法,僅能降伏煩惱,不能依此引發無漏慧得証解脫。直至大乘佛法
的興起,龍樹菩薩以一切法無自性空的立場,來解說四無量心,這才又回復佛陀的本懷
,並以三種緣(眾生緣、法緣、無緣),來論述當時聲聞學者對四無量心的錯誤觀點。
此外,慈悲本是佛教的精髓,大乘行者無不以此為要著。而長養慈悲的方法,不外乎是
修習四無量心。那四無量心要如何修習才能與菩薩道相吻合呢?龍樹又如何解說四無量
心,如何會通原始佛教解脫的立場呢?今即對此等問題,以本文略加探討。
二、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又名四梵行...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28 事持及理持---五种层次之念佛法门
(本文原载《慈云杂志》)
如何契入念佛法门
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念佛是三根普被、利顿兼修的修行法门。尤其适合繁忙紧张生活的现代人。念佛法门简
单易学,八十老翁念得,三岁孩儿也念得;大学教授念得,贩夫走卒及不识一字的阿公
阿婆也念得。但能信心具足,皆可依其根机而获得或多或少的利益和感应;若能深入佛
法、细意思惟,乃至能因念佛法门而明心见性。有极少数人因为自视为利根人,不屑于
念佛,而丧失修行上的大利益,颇令人惋惜感慨。
念佛虽然人人念得,却因根器及知见之不同而有不同之层次。兹将持名念佛法门所修之
境界,由浅至深,简略分述于后:
一、随兴持名︰此种人刚开始学习念佛法门,还不明白为什么要念佛!甚至不知道「念
」佛与「念」佛之不同。只是听说念佛好,便跟着别人学念佛,从持念佛名开始。口中
虽在念佛号,心中却老是在打妄想。贪瞋痴慢疑,样样皆不离。偶尔参加念佛共修,遇
到刮风下雨或心情不佳,便不参加共修。平常心中默持佛号,也只是随兴默念,大约是
打妄想的时候多。
二、念佛不辍︰此种人因为过去生所种善根福德为因,今生复有善侣提携接引为缘,常
与念佛人伴党;渐渐知悉...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9 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可能停留在世间定的阶段,深的则通于出世间。
这是经文本身的意义。
「大德!何者为无所有心解脱耶?大德!于此处有比丘,超越一切识无边处,『无所有者
,』逮达住无所有处。大德!此称为无所有心解脱。」此无所有心解脱,是超越色与心
识的世间定。
「大德!染欲是障碍,嗔恚是障碍,愚痴是障碍。漏尽之比丘,舍弃此等,如断根无本
之多罗树,非使生成者,为未来不生之法。大德!于无所有解脱中,知不动心解脱为此
等之最第一。然此不动心解脱,为依染欲而空,依嗔恚而空,依愚痴而空。」此无所有
心解脱为出世间。
南传的十六观智, 说到由(空、无相、无愿)三种解脱门而生起行舍智。清净道论说∶
「因为行舍智是由三种随观而转起,所以说以(信、定、慧)三根为主而入三种解脱门
的状态。即是说以三种随观为三解脱门。所谓∶「此等三解脱门是引导出离世间的。(
即无相解脱门是)由屡观一切诸行为区限与路向,并以导其心入于无相界;(无愿解脱
门是)对于一切诸行由于意的恐惧,并以导其心入于无愿界;(空解脱门是)由屡观一
切法为他,并以导其心入于空界。故此等三解脱门是引导出离世间的」。
又说∶
(一)如果... 阅读全帖 |
|
a*******g 发帖数: 867 | 30 转贴自:北京龙泉寺出家博客
早年,我刚接触佛法没多久,认识我的第一个师父,一个我确认他已经自在的禅师
,回想起来,能够在他身上受益,完全取决于对他的信心,听他的话。
从小到大,我有很多缺点,毛病,劣迹斑斑,属于作恶多端的那类,但有一个优点
救了我,那就是听出家人的话,绝对的言听计从,说一不二。大概也就是因为这么一点
点闪光的地方,得到了禅师的摄受和教诲。
有一次,我去寺院找禅师,他在院子里,正要出门,看到我来了,想了想说,这样
吧,我出去办点事,你去观音殿,对着观世音菩萨磕头,我不回来叫你停,你就不要停。
我说,好啊。
禅师就走了,把我一个人撂在观音殿磕头,我就磕啊磕,禅师一直也没有回来,我
就接着磕。那段时间,我基本上没什么体力劳动,大概磕了一个小时左右,手脚就木了
,机械地磕啊磕,偶尔就想,师父啊,您怎么还不回来啊。
我的禅师父一直就没回来,这时,我的体力开始不支了,但,我已经答应不停的,
那就不能停,这是肯定的,所以就只能磕下去,一边磕,一边盼,禅师也没有回来。那
就意味着我要一直这样磕下去。
一开始,我还盼着师父回来夸夸我是个听话的好弟子,但,磕到后来,什么想法也
没了...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3821 | 31 观心的第三个阶段是:观照观照者。
当观空的练习稳定之后,就能不再轻易地受念头的牵制与扰乱。这时,不再继续观
照念头或是“空”(其实“空”也是一个念头),而应该回光返照,观照观照者本身。
古人说这叫“如珠吐光,还照珠体”。也叫“自觉”——觉察者觉察自身。
这个时候,叫“观照”已经不太合适,因为主客体己合为一体,没有主体,也没有
客体。但又不是什么功行都没有的昏睡或死寂,而是非常鲜活而警觉的。西藏密宗有一
个名词叫“安住修”,似乎更准确些。安住于观照本身即是“修”,不再有别的对象可
去“修”。
原先一直观照念头或空的那个观照者,不再观照任何对象了,只是安住于自身的状
态中。这阶段也有一个口诀:安住于觉察,但不是安住于对任何对象的觉察。
因为行者此时已经明了,即便是“空“,也仍然是一念,他不再欣喜于对“空”的
执着,轻松地放下了它。以前由于观照而引起的稍微“紧”的感觉彻底放下了,当下现
成的无任何对象的清明觉知,自然呈现,非常放松,但又没有散乱。好像一面镜子,只
是照着,但不执着于任何对象。无论有物无物,镜子都只是照着而已。
《楞严经》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阅读全帖 |
|
w*****r 发帖数: 7106 | 32 第三章 有關禪、密、淨土的爭論
有關中國的禪、密、淨土等佛教宗派,印順法師在不同的場合有相當不同的觀點。
講經時,他喜歡照本宣科,不多發表個人的意見。比如,他在講《寶積經》的時候說:
專在事相上修行,修行又難,功德又少。如能與法相應,心心流入法性大海,那就
捷疾無比。……悟入法性,纔能易疾成佛。雖然如來適應眾生根性,說些易行易成法門
;唯與法相應的法行,才是第一義悉檀。如說極樂世界種種莊嚴,為易行道;這是說極
樂世界修行容易穩當,決定能不退轉菩提心,並非說容易成佛;生了淨土,還得修行,
一直到得無生忍,纔能通入法性大海,一帆風順!還有些說欲樂為方便,容易成佛,那
無非世界悉檀,以欲勾牽,使人樂於修學而已。又有些經文,為了懈怠眾生,聽說三大
阿僧祇劫修行,就心怯引退;所以說三生、一生,即可成佛,那是對治悉檀。有的不知
佛法人人可修,人人可成,懷疑自己,於是佛說一切眾生有如來藏性。眾生即佛,指心
本淨性為成佛因,以啟發向上向善的菩提心,那是為人悉檀。然約究竟義說,唯般若與
法相應,纔能入法性海,疾成佛道。
因為上述觀點的表達是在講《寶積經》,他基本上沒有離開經文的說法,而僅僅是以判
教的方...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3 《印顺法师的悲哀》读后(上)
林建德
既然「人间佛教」是印顺法师的中心思想,
那么它是否禁得起考验?究竟有那些问题值得特别注意?
是否如恒毓所质疑的「充满了错误的内容」?
前言
印顺法师的思想近来在台湾与大陆引起一定程度的讨论,半年多前,笔者在「现代禅」
网站看到恒毓先生所写《印顺法师的悲哀》一书,一路读来,有关他对印顺法师的批评
几乎全然难以同意,于是以此文表达个人的看法。
恒毓之所以用「印顺法师的悲哀」作为书名 (1),是认为印顺法师的佛法思想充满谬误
与邪见,所以在书中做了非常严厉的批判∶「印顺法师的思维过于简单,与无比深刻、
严谨的佛法思维很不相称……印顺法师的著作中居然大量存在违背佛法的论断和对佛法
的种种曲解……」又说∶「印顺法师的著作只是充满了各种知识性的言论,很少有佛法
的智慧,而其所表述的知识又往往是正确与谬误不相上下。」及「我们所揭示的印顺法
师的理论、逻辑和知识性错误就至少有十二个方面。而这,其实在我所发现的印顺法师
所存在的相关问题中不过是冰山之一角,还有大量的问题,我真的不忍心写出来……」
这种种的描述多少让人心惊胆跳,学佛者将「因盲目阅读印顺法师的著作而落入...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34 For example , 宗喀巴,
『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士道 念死無常 三惡趣苦 皈依三寶 深信業果
中士道 希求解脫 思惟苦諦 思惟集諦 十二缘起 除邪分別 解脫正道
上士道 入大乘門 菩提心次第 儀軌受法 學菩薩行 布施波羅蜜 持戒波羅蜜 忍辱波羅
蜜精进波羅蜜 禅定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 四摄法 奢摩他 毘缽舍那
Above look good, but from there, if you go deep enough, the same guy will lead you
to this :
《密宗道次地廣論》,宗喀巴,
第325頁、第8--10行:
捨去具相明妃,以他方便不能速疾成佛。答日迦跋說能清淨三趣,義謂三趣由此清淨,
故汝不應離此明妃。由具相明妃修行大樂三摩地,是一切佛無上明妃禁行。
第302頁、第12行--第303頁、第2行:
先供物請白者,以幔帳等隔成屏處,弟子勝解師為金剛薩埵,以具足三昧耶(戒)之智
慧母,生處無壞,年滿十二等之童女,奉獻師長。如〈大印空點〉第二云:「賢首纖長
目,容貌妙莊嚴,十二或十六,難得可二十,廿上為餘印,令悉地遠離,姊妹或... 阅读全帖 |
|
w*****r 发帖数: 7106 | 35 「初期大乘」的「念佛」發展,本書25頁引《法華經》說:「更以異方埂,助顯第一
義」,這裡的「第一義」是指【《雜阿含經》為本的「四部阿含」】(30頁7行),或
《般若經》的空義?「異方便」就是:「念佛」而衍發的菩薩六度大行;造佛塔、佛像
(西元一世紀起)和禮拜、供養佛塔與佛像;稱念佛名;往生淨土……。特別是「觀想
念佛」,從念佛相好的定境中,導出「是心作佛」、「三界唯心」的思想。「後期大乘
」的「念佛」,主張人人本有如來藏(真我),與「佛法」時代的「無我」說,背道而
馳,【不但觀外在的佛,更觀自身是佛】。到了「秘密大乘佛法」時代,發展出可以即
生成佛、不需行菩薩道的法門。佛弟子對佛的懷念,投射在佛陀觀上、影響佛教最為深
遠。
「念法」方便,在「初期大乘」的《般若經》、《法華經》,提倡讀、誦、書寫
、布施經典有不可思議的功德;般若「是一切咒王」。「佛法」時代所禁止的咒術,滲
入「大乘佛法」。到了「秘密大乘」的時代,咒語成為修持的要目。
「念天」方便的演變,【佛與人間弟子,勝過了天神,是「佛法」的根本立場】
;「大乘佛法」興起,龍王、樹神、執金剛神,主地神、男女夜叉,... 阅读全帖 |
|
w*****r 发帖数: 7106 | 36 揭开佛教历史的大骗局
沙门佛觉
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灭度后,其生前领导的佛教僧团四分
五裂,经过数年后,最终形成两大派系:上座部原始佛教和大众部大乘邪教.前者忠于教主
佛陀的教义教法,继承佛陀亲口讲的原始经典,如法如律修行,而后者大破戒律--由于上
座部佛教长老比丘们的批评和指责,加上为自身违戒而寻求袒护,以及为了发展更多的
信徒,从而得到更多的财物供养和恭敬,这些大众部大乘邪教徒便伪造了大量的佛经及咒
语,与上座部原始佛教抗衡,并将其贬称为小乘.
目前,上座部原始佛教主要分布于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包括中国傣族在内)等地区,而
大众部大乘邪教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尼泊尔,朝鲜半岛和蒙古等地区.这些大乘邪教徒
以伪经(大乘经典)和雕像(阿弥陀佛像和药师佛像等)为工具,利用世间病人治病心切,女
人怕死和老人求长寿的心态及偶像崇拜的弱点,不择手段地骗取广大信徒的财物和恭敬,
对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然而,时代在不断进步,人类的智慧
在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科技和教育的突飞猛进,人们辨别和认识能力的不断发展,掩盖大
乘邪教表面的面纱会逐渐被揭开.
...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7 相应部7相应15经/傲慢经
起源于舍卫城。
当时,有一位名叫傲慢的婆罗门住在舍卫城,他不问讯母亲,不问讯父亲,不问讯
老师,不问讯兄长。
当时,世尊被大众围绕著说法。
那时,傲慢婆罗门这么想∶
「这位沙门乔达摩被大众围绕著说法,让我去见他吧!如果沙门乔达摩对我说话,
我也将对他说话,如果沙门乔达摩不对我说话,我也将不对他说话。」
那时,傲慢婆罗门去见世尊。抵达后,默默地在一旁站立。
那时,世尊没对他说话。
那时,傲慢婆罗门[心想]∶
「这位沙门乔达摩什么也不知道。」因此,他想要再回去。
那时,世尊以心思量傲慢婆罗门心中的深思后,以偈颂对傲慢婆罗门说∶
「婆罗门!在这里,憍慢对希求者不好,婆罗门!
你以利益而来,应该使它增大。」
那时,傲慢婆罗门[心想]∶
「沙门乔达摩知道我的心。」
就在那里,他以头落在世尊的脚上,并以嘴吻世尊的脚,再以手擦拭,而报上名字∶
「乔达摩先生!我是傲慢,乔达摩先生!我是傲慢。」
那时,那群众人有未曾有之心生起∶
「实在不可思议啊,先生!实在未曾有啊,先生!这位傲慢婆罗门不问讯母亲,不
问讯父亲,不问讯老师,不问讯兄长,然而,他却对沙门乔达摩作最高的身体伏在地... 阅读全帖 |
|
P****S 发帖数: 2286 | 38 以下为转载。
中阴身之寿命
中阴身之寿命,每七日为一周期,亦即中阴身每七日内皆有可能转世一次。故每七
日需为亡者诵经、做七或拜忏、念佛,以增亡者之福,期令投生善处。若亡者善根深厚
,或可藉念佛功德得度,往生极乐世界。然所谓七日一周期之寿命,亦为一概略数字,
非必定如是。有断气后三、四日即转世,然亦不乏逾经月未投胎者。七七四十九日后尚
未投胎,倘未藉任何善根之力,则会沦为鬼道。民间有「牵亡魂」之习俗,若已亡故三
年五载,仍可牵出亡魂,即表此人已落入鬼道。因中阴寿长至多四十九日,于此期间未
转世即化为鬼,极难超生。以其属另一道,既已形成固定生命形态,欲由此模式转换为
另一模式,殊属不易。故应于亡故之四十九日内,积极做种种功德。然此为亡羊补牢之
作法,若欲正本清源,实应于平日即早作准备,精勤不懈,行善布施。莫俟往生后由子
孙代做,所得利益相去甚远。
六道中阴之形色
中阴身时常希求,觅其出世因缘,寻查来世当生之处,故又称「求生」,且因其为本有坏后,于次生之间暂时而起,故称为「起」,寿命短者仅刹那之间耳!欲界、色界众生方有中阴身。六道众生之中阴身各不相同。据《大宝积经》所载,地狱之中阴形貌丑陋,...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144 | 39 今天是释迦牟尼佛圣诞,他老人家是在这一天诞生的,大约三十五岁悟道.他老人家精
力非常充沛,悟道的人大约都是这样,我的显教师父源敏老师精力也非常充沛,一天只睡
一个小时就可以了,一代国学大师南公怀瑾老师也是这样.在佛陀没有远距离的远游的时
候,一般来讲,佛陀每天早晨以慧眼观察世界,看是否有众生的缘分到了需要他的度化,如
果有人需要他在精神给予指导,他通常会不请自至,或步行,或以神通前往,通常他也会寻
找不善之人,对他们进行降伏和钩召.
在早上,如果有人邀请供斋,佛陀则与弟子一道前往,如果没有人邀请,佛陀则会带着
弟子或独身一人,托着钵盂沿街乞讨,通常不许超过七家,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死,即使他
在八十岁高龄,疾病缠身的情况下.
午饭前,佛陀饭食结束,会给信众一些简短的开示,授予他们三归,五戒,如有人要求
出家,他就会给他们剃度受戒,然后回到自己的厢房.或者在某处坐下,众比丘会围绕在他
的周围聆听佛法,我们所看的大多数经典都是这一时刻讲解的.
下午,佛陀会回到自己的厢房屋休息,常入大悲定,以圣眼观一切众生,特别是对在深
山中闭关禅修的弟子,他则用神通前往给予适时...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570 | 40 创巴仁波切
因为我们是要从头到尾——从初修者之心到觉悟者之心——来看佛道,所以我想我
们首先最好是看非常具体和实际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所要耕种的田地。在熟悉起点或“
我”性之前,就研究更高深的题目,是不智的。我们西藏有句格言说:“头未煮好,抢
舌没用。”任何修行都须对起点或使用的材料有基本的了解。
我们若不了解自己这块用以修行的材料,我们的研究即是白费,对目标的种种臆测
,到头来也只是空想:这些臆测可能表现为高深的理念和对修行经验的描述,但都只是
利用人性的弱点,利用我们想要看到、听到精彩非凡事物的心态。如果我们从这些梦想
中的非凡、“发悟”、戏剧性的经验开始研究,我们就会增强我们的期望和偏见,以致
当我们真正修道时,我们心里所想的主要是将会如何,而不是现在怎样。玩弄修行人的
弱点,玩弄他们的期望和梦想,而不谈他们目前的真相或实际的起点,这种作法对修行
人不仅有害,同时也不公平。
因此,我们必须先讲我们目前的真相,以及我们为何求道。一般而言,所有宗教传
统都讨论我们这块材料,或讲阿赖耶识、或讲原罪、或讲人类的堕落、或讲“我”之所
依。大部分的宗教都对这块材料有些轻蔑,但我不认为它...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3821 | 4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31/18/110108_50189143.shtml
天主教静观与禅定
来 源:天主教沧州(献县)教区网站
第一章 天主教的静观
第一节 静观祈祷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西方伟大的灵修大师多玛斯•牟敦(Thomas Merton)最坚定的信念是
:现代人最迫切需要了解、实行宁静的祈祷。这是因为,近日社会崇尚科技进步,寻求
物质享受,讲究工作效率,人们常常被迫处于紧张的状态下。每天上班,走重复的路径
,坐同号公交车,做同样的工作;下班,回家前,又要赶赴数处应酬,这里聚会,那里
邀宴,最后回家,早已筋疲力竭,只愿坐在电视前听听歌、看看戏,让之调剂一下快垮
下来的身心。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难免内心空虚,怅然若失。生活在这种状况下
的基督徒又怎能把持信仰,活出真我呢?圣巴西略(St. Basil the Great)说:“当
我们开启自我的心门时,透过此门,我们可以发现真我,同时也找到天主的临在。”7[
7] 心门只有在宁静中才能打开,当我们有规律性地,走进自己的内室,在宁静中通过
心门,我们才能发现... 阅读全帖 |
|
d******e 发帖数: 4192 | 42 http://home.educities.edu.tw/etian0916/literature/mozi.html
一、前言
公開促成人文思想的啟蒙人物,第一個應推孔子。孔子鑑於「道在邇,而不在遠」
及「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的真理,主張人道是天道的起點,天治應有人治的合作
。由於「天」的好生之德,在宇宙萬物中所表現的「仁」,故要人法天,要人懷仁心,
作仁人,懷仁術,行仁政,以至「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此為孔子的內聖外王人
文思想的概觀。
墨子是繼孔子公開主張「人治」的第二人。墨子法天的思想,大致是承自國的古傳
及孔子。但他替孔子的「仁」,改主張「義」,發展了他獨創的一套「義」的理論,及
行義的實踐哲學。但對政治型態,社會結構,及未來人類理想,他的憧憬則與孔子顯有
不同。孔子主張「人治」,但因他出身貴族,故他所意識的政治,仍是西周以降的宗法
體制,使君臣父子、尊卑有秩,如此以回恢到先代的治平。而墨子卻是以天志主本,以
天志為法儀,以非命實現人力,以盡性貴義立己,以尚賢、親士為政,以節用、節葬、
非樂利民,以尚同、兼愛、非攻實現人類大同,並以明鬼、利鬼、事鬼不忘人的來生。
如此... 阅读全帖 |
|
|
N*n 发帖数: 456 | 44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唐西天竺沙门 伽梵达摩 译
御制大悲总持经咒序
朕闻观自在菩萨誓愿。入微尘国土。拯拔一切有情。离诸苦趣。故说是无量功德总
持经咒。世间善男子善女人。一切众生秉心至诚持诵。佩服此经咒者。种种恶趣。种种
苦害。咸相远离。咸得圆融。超登妙道。若此海波沾濡。下风吹触。业释障消。获是胜
果。非但耳之所闻。实目之所睹。明效大验者也。若智慧福德之士。根器深厚。坚持佩
诵。勤行不辍。又能广为演说是经咒。功德不可思议。若薄福不信者。亦心生信解。亦
得同超佛境。真实不虚。夫观世音誓愿弘深。发大悲心。以济度群生。朕君临天下。闵
众情之昏瞀堕五浊。而不知以此经咒。用是方便。觉悟提撕。俾一切庶类。皆超佛域。
又况如来化导。首重忠孝。凡忠臣孝子。能尽心以事君。竭力以事亲。所作所为。无私
智陂行。广积阴功。济人利物。又能持诵是经咒。则跬步之间即见如来。若彼不忠不孝
不知敬畏。则鬼神所录阴加谴罚。转眄之间。即成地狱。盖善恶两途。由人所趋。凡我
众庶。宜慎取舍。书此以为劝。
永乐九年六月 日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如是我闻。一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 阅读全帖 |
|
d*********d 发帖数: 192 | 45 藏文化的修心养生观
——清华大学科技园演讲
(2010年6月25日晚上)
主持人致辞:
晚上好,非常感谢大家光临清华科技园!在讲座开始之前,首先,我对今天的主讲人—
—索达吉堪布作个简单介绍:
索达吉堪布,是喇荣五明佛学院汉僧部的主管大堪布,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曾
先后随晋美彭措法王前往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英国、日本、印度、泰国
、新加坡、马来西亚、不丹、尼泊尔等国家弘法,并被推任为美国纽约喇荣显密中心的
导师。
在著书方面,堪布的著作令人叹为观止,现已印刷出版的就有九十多本,累计字数超过
千万。
在学识方面,堪布对戒律、俱舍、中观、因明、般若等五部大论精通无碍,并通过现代
网络技术弘扬佛法,影响非常广泛。
在修为方面,堪布对时轮金刚、大幻化网、大圆满等,都证达了不可思议的境界。
在慈善方面,堪布从2007年起发起“启动爱心”的倡议,号召佛教徒在保护动物的同时
,也应关爱自己身边的可怜人。并身先士卒,先后在藏地建立了智悲小学、养老院、居
士林、小沙弥学院等;资助大量失学的高中生、大学生;在几所中学分别设立奖学金;
救济了很... 阅读全帖 |
|
x******i 发帖数: 14369 | 46 大安法师:关于“卢台长”法门
2012-05-24 22:12:33 来自: 汝色(福慧自在)
问:末学经常聆听大安法师网站答疑,我去年十一到东林寺打精进佛七一睹法师风采威
仪及感到祖庭的殊圣,回来精进念佛,但近来有信众推崇“卢台长”法门,念“小房子
"去病、驱灵性上身、看亡人在天上还是在地狱,弟子不知如法吗?能修习吗?弟子愚
昧请用净土法门能给解释一下吗?请恩师慈悲开示。
大安法师:卢台长法门?这是什么法门,我都没有听说过,本人孤陋寡闻,念什么?念
小房子?什么叫小房子?一切法由心生,我们都没碰不到这些,你竟然碰到听到,说明
有你希求巫怪之心,才会碰到这些。自古以来,古今中外,这些所谓秘密的,好听点是
民间的秘密的,说的不好听点可能就是一些邪门外道,实在太多了。我们面对这些,一
定要远离,你要思维到你是一个三宝的弟子,一定要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提升到一个
原则上的高度,如果你还修习念这个小房子法门,你连三皈依都没有了!叫你念阿弥陀
佛,而你要念小房子!
所以这个卢台长,原来台湾有个卢胜彦,是不是跟这个有关系?这些搞的过分秘密,要
知道搞的秘密的,暗箱操作的都有问题,正法一定是能放在光...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47 第一章 太子出家
返回网站首页
为了千百万众生的裨益和幸福,出于对世界的悲悯;为了人天的喜益和快乐
,稀有圣者应现于世间。何为此无上觉者?如来,世尊,圆满觉者。
--《增支部》
公元前623年(1)五月间的月圆日(2),当今尼泊尔和印度交界处的古边毗罗卫国(3
)的兰砒尼(4),一位高贵的太子诞生了,他必将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导师。
他的父亲是释迦族(5)的净饭王(6),生母摩耶夫人在生下他后的第七天不幸去世
,他的姨妈,也是他父亲的另一个妃子,波奢波提乔达弥收养了他,她把自己亲生儿子
难陀托付给其他人照看。
这位神异太子的出生,给人们带来了无比的快乐。阿私陀尊者是净饭王的国师,
在修行上已有高深证悟,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万分,立即来到王宫,看望太子。但是,
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婴儿伸出一只小腿,触及到苦行僧头顶上的发髻。苦行僧马上站
起身来,以天眼观看婴儿的未来,预言他的前途,双手合十行礼(7),净饭王也跟着示
以礼拜。
苦行僧起初时面露微笑,但过了一会儿,却又现出悲伤的样子。在一旁围观的人
都被他的怪异神情弄得不知所措。...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48 此法博大精深,难见难知,寂然高尚,不落逻辑,微妙甚深,唯有智者得见之。
——《中部》
《三藏》
虽然佛陀已经涅槃,但是他在漫长、成功的行化过程中所传教的崇高佛法,全部
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人类,现在仍然一尘不染地存在于世间。
世尊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文字记载的言教,但是他的弟子们博闻强记.世世代代
口口相传,完整地把它们保存下来。
佛陀圆寂后三个月,也就是阿阇世王统治第八年,500名大阿罗汉在王舍城举行了
一次结集,重颂佛陀的言教。以期捍卫佛法的纯洁性。阿难陀尊者,佛陀宠爱的侍者特
具恩惠,常随佛陀左右,亲耳聆听佛陀教法。他同优婆离尊者一道,被大家推选出来分
别回答有关法和律上面的问题。
第一次结集编缉整理了现存的巴利文《三藏》,它代表了整个佛教。
100年和236年后,分别举行了另外两次阿罗汉的结集(1),再次重颂佛陀的言教.
因为曾有人试图篡解歪曲真正的佛法。
公元前83年,在僧伽罗国王瓦特甘弥尼无畏统治时期(2),众阿罗汉又进行了一次
结集。这样在佛教历史上,《三藏》经典第一次在狮子国的阿芦寺(3)以文字形式记载
下来。
由于这些具有卓识远见的高贵阿罗汉,以及他们不知疲倦的努力,无论... 阅读全帖 |
|
j*******1 发帖数: 182 | 49 济群法师问(3):
近年来,在社会和教界都出现了西藏热。也有很多藏地的活佛和上师来到汉地传法
,并在汉地拥有相当一部分的信仰者。通常,这些活佛和上师会为信众们灌顶并传法,
我想知道的是,在藏传佛教中,传法者是否有资格的限定?
索达吉堪布答:
近几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藏族僧侣进入汉地弘法利生,这之中当然不乏一些浑水摸
鱼之辈以捞取名闻利养为动机目的,但也有一些真正的高僧大德鉴于某些地方佛法衰微
的状况而毅然决然踏上中原大地,以种种善巧方便为当地民众普降妙法甘霖。就我了解
到的部分情况来看,许多汉族四众弟子,特别是分别念相对增盛的知识分子,他们自觉
藏传佛教最吸引他们的地方就在于藏传佛教拥有一整套完整、严密、次第相衔的闻思修
体系,而这种清净传承在如今的大多数地方都已几近绝迹。别的不说,单以五部大论而
言,别的地方有哪一家寺庙或佛学院能成年累月地为几百、数千甚至上万的修行人一遍
遍地传讲呢?而在藏地,几乎每一个稍具规模的正规寺院、佛学院都会如是展开佛法的
教育传统。像《释量论》、《现观庄严论》之类的大论在藏地四大教派所属的各大寺庙
中,一直被按照各自的清净传承未曾间断地讲授着。如此严谨而正规...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50 前 言
东西方学者,佛教徒或非佛教徒撰写了许许多多富有价值的著作,向那些对佛教
感兴趣的人解述了佛陀的一生及其教导。
其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仍然是埃德温一阿诺德男爵的《亚洲之光》。许多西
方国家的求道者因为此世界闻名之诗而被佛教深深吸引。
这些博学多闻的作家以佛法启迪觉悟了广大读者,他们这些值得随喜赞叹的精进
努力受到东西方佛教徒的一片赞美之声。
本书以巴利三藏经典、注疏以及流传于佛教国家,特别是以斯里兰卡的传统为基
础,又是一位佛教僧人的微薄努力。
本书的第一部分叙述了佛陀的一生,第二部分阐述了巴利语系佛教。
佛教是一道德和哲学体系,是觉悟的唯一正道,但又不仅仅是学术方面的学习课
目。
佛法是让人来学习的,但更是让人实践的,归根结底,是让每一个人来了证的。
如果没有实践,再多的学习也是无效的。佛说,博学之人不修习佛法好似滑香味
的美丽花朵。
不懂佛法之人如同盲人。但是,不修证佛法之人被比喻成是一个图书馆。
有些人匆匆忙忙地批评佛教为一消极宗教。这一毫无根据的批评与事实相违甚远。
佛陀是世界上第一个最为活跃的传教领袖。他往返于各地达45年之久,向广大的
信众,包括老百姓和知识分子讲解...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