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异名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下页 末页 (共5页)
a***n
发帖数: 1993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第5章 沩仰法脉
第5章 沩仰法脉
一、怀海及《古清规》
中唐时期,安史知乱,藩镇割据日益加强,江西地区的地方官僚又对佛教采取扶
植政策,并且使之保持了相当的连续性,这就为道一禅系成为中唐最大的禅系创造了良
好的外部条件。道一门人“亲承弟子八十八人。”其徒以江西南昌为中心,分布于潭州
(长沙)、朗州(常德)、沣州(沣县东)、池州(安徽贵池)、杨州、常州、越州(
绍兴)、泉州(福建)、杭州、处州(江西赣州),韶州(广东韶关)、鄂州(武汉)
、随州(湖北隋县)、荆州(沙市)、襄阳(襄樊)、唐州(河南泌阳)、两京等地。
道一(709——788)俗姓马,汉州什邡(今四川什坊)人。于资州唐和尚处
寂门下削发,受俱于渝州圆律师。曾师事金和尚无相,后入衡岳怀让的“顿门”,禅诵
于抚州西里处州龚公山,悍戾之徒,无不受感化。又得刺史裴公的信奉,闻名于世;大
历中路嗣恭连帅请其至“里所”,贞元四年(788)坐化,春秋八十,长元元年(8
21)谥大觉。权德舆碑文载,道一最后之说曰:“大抵去三就一,舍权以趋实,示不
迁不染之性,无差别次第之门。”常曰:佛不远人,即心而证;法无所著,触...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2
关于中观与唯识之间几个问题的商榷
燧石
已故大德法尊法师可谓佛学之泰斗,其求法于西藏,宏扬应成正义于内地,功不可没。
然其对于唯识宗多有微词,动辄“郑重的批判 ”。这里需要明确一点,所谓唯识,必以
佛说六经为依,慈氏五颂及《瑜伽师地论》为宗 ,无著世亲诸论为门,后人若有发展,
或可存留,若对其批判,则应就具体人,不应归咎于唯识宗门。
若法尊法师所言:“唯识宗人的知见,是只空对境外色,不空内识……以为唯识宗的知
见,是连内识也空了的,便混入中观里面去了,若说唯识宗也空了内识,试问只空外境
未空内识这样知见的人,属于哪一宗的见呢?恐怕除了唯识宗,其他哪一宗也不属。 ”
这就等于说,你肯定是是错的,我肯定是对的,假如你对了,那咱们俩就相同了,既然
咱俩不同,所以你肯定是错的。再者,唯识宗人是否也可以这样说,顽空见属于哪一宗
呢?恐怕除了中观宗……
作为唯识学人,笔者无意于对法师不敬,而法师对于唯识宗之误解,仍须澄清,另一方
面,有如是批判,必有持如是见之人,从法尊法师的文章,亦可窥见唯识学之没落,中
观唯识,当共治谬见,追求真理,才是要紧。
民族大学韩镜清居士,六十余年治慈氏学,依靠藏传唯识...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迦叶尊者的悲心 (Z)
《金刚经》云∶「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无诤∶音译阿兰那。「诤」,即诤论,为烦恼之异名。诤有三种∶(1)烦恼诤∶烦恼为
诤论之根本,故云。(2)五蕴诤∶此亦为诤论之根本。(3)斗诤∶诸有情互相凌辱,言语
相违。透过修行,使此三种诤论止息不起,谓之无诤。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五
复次由五相故建立有诤诸法差别。何等为五。谓由事故。因缘故。自性故。助伴故。等
起故。
此中五取蕴名有诤法事。
若爱味染著爱味耽嗜。名诤因缘。
若无常性苦性变坏法性。名有诤自性。
即于此诤无智愚痴。名诤助伴。
由此因缘五黑品转。名为等起谓鬪讼违诤。耽著诸欲诸见所生。或余种类。是初
黑品。若随所有诸烦恼缠无有羞耻。多安住性。是第二黑品。若有沙门或婆罗门。违逆
正道。所欲苦行及余信解。自饿投火坠高岩等。是第三黑品。若有现行身语及意一切恶
行。是第四黑品。欣乐后有。是第五黑品。此中最初由生怨恨发愤心故。不安隐住。第
二由诸烦恼内烧然故。不安隐住。第三由自誓愿虚受劬劳无义苦故。不安隐住。第四生
恶趣故。不安隐住。第五生老死等众苦合故。不安隐住。此中五取蕴有诤事与诤自性及
彼因缘助伴... 阅读全帖
d******t
发帖数: 6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请教 SeeU法友两个问题

阿含经的“空”,主要是无常,无我的意思,是形容五蕴的特征。侧重于对五蕴的否定
。没有什么神秘玄奥的色彩
心经所说的“空”,或者大乘的空性,则是涅槃的异名,形容涅槃的空相,无生,无灭
,不可思议。
心经的“空不异色,色不异空”,主要是形容五蕴和涅槃的关系,指出他们是不二的。
以此来反对小乘的五蕴涅槃相异的观点。
在阿含经里面,佛陀并没有教导五蕴和涅槃的不二性,而是强调五蕴和涅槃的相异,这
对解脱也是最实用的。
Y**u
发帖数: 5466
5
☆─────────────────────────────────────☆
imper (Imper) 于 (Sat May 7 14:38:15 2011, 美东) 提到:
大迦叶尊者的悲心
释恒强
一、自利利他的头陀行
二、以清净心说法
三、佛陀嘱法大迦叶
四、结集三藏
五、呵责是爱护
六、结语(含注释)
☆─────────────────────────────────────☆
imper (Imper) 于 (Sat May 7 14:39:00 2011, 美东) 提到:
【提 要】 大乘佛教的信奉者一直以来对大迦叶等声闻众存在误解、偏见,说他们自利
独善,贬斥他们为“小乘”,讥毁他们为“痴犬”、“焦芽败种”,这都是不实、不公
的。大迦叶尊者行头陀行也有利他的一面,也常以清净心说法,乃至为正法久住而说法
。尊者人间乞食,随缘教化,也经管精舍,领众共修,利益大众。佛陀常常赞叹尊者、
维护尊者,以便在僧团中树立起尊者的威信,最后将佛法付嘱于他及阿难。佛陀涅槃后
,尊者即发起僧众忠实地结集佛陀的...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我对南传和大乘的态度
唯识归结到法性, 圆成实是法界、真如的异名。
b*****l
发帖数: 3821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道德经>>真淫词也
本意只好请老君亲自来讲了,有会扶鸾的不妨请老君试试,
这里还有戈壁最不缺的就是自以为掌握本意的。
个人认为道德经是有丹经之源,不是清谈的哲学作品。
我觉得黄元吉的注释不错,就是长了点。
朱子云:“道犹路也,人之所共同也”。其实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理,故谓之道。天
地未判以前,此道悬于太空;天地既辟以后,此道寄诸天壤。是道也,何道也?先天地而
长存,后天地而不敝。生于天地之先,混于虚无之内,无可见、亦无可闻。故太上曰:
以言乎道,费而隐,实无可道;所可道者,皆道之发见耳,非真常之道也。以言乎名,
虚而无物,实无可名;所可言者,皆道之糟粕耳,非真常之名也。人不知道,曷观之《
诗》乎!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道不可有言矣!又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道不可无称矣。须知至无之内,有至有者存;至虚之中,有至实者在。道真不可以
方所言也。太上慈悲渡世,广为说法,曰:鸿蒙未兆之先,原是浑浑沦沦,绝无半点形
象——虽曰无名,而天地人物咸育个中。此所以为天地之始也。及其静之既久,气机一
动,则有可名,而氤氤氲氲,一段太和元气,流行宇宙,养育群生。此所以为万物之母
也。始者,天地未开之前,一团元...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我对南传和大乘的态度
☆─────────────────────────────────────☆
runsun (runsun) 于 (Fri Jul 8 16:07:18 2011, 美东) 提到:
http://bbs.foyuan.net/thread-109517-4-1.html
岭云关雪:
大乘你看不上眼,南传你也瞧不上。跟善观一样,自己拉虎皮作大旗当山大王那是你们
的自由。我学某派那也是我的自由
------------------------------------
如觉:
你又错了,我一向很尊重南传,并且对其他人从来都是推荐应该跟随南传系统学习佛法
,而从来不推荐,也反对跟随我这样的人学习。
我确实不认可南传的某些观点,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对南传的尊重,我甚至经常站出来
捍卫南传,这里很多人也应该知道。
当然,我绝对不是南传的,我只是我。
至于大乘,我尊重龙树甚至世亲,认为他们是佛教的思想家,但是,我极度鄙视伪经以
及那些愚痴迷信,喜欢圆融的大乘人。
☆─────────────────────────────────────☆
richphd (终于明白了) 于 (... 阅读全帖
H******9
发帖数: 2766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开贴扯 '道化人生' 了
你这是硬往你了解的佛教名词上靠吧...
道德经开篇有:
道,可道也,非常道。名,可名也,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H******9
发帖数: 2766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开贴扯 '道化人生' 了
你这是硬往你了解的佛教名词上靠吧...
道德经开篇有:
道,可道也,非常道。名,可名也,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Y**u
发帖数: 5466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开贴扯 '道化人生' 了
☆─────────────────────────────────────☆
Hermes99 (Hermes99) 于 (Thu Oct 20 23:46:31 2011, 美东) 提到:
有贴佛化人生的,我就跟着合一下道化人生。其实,标签是无所谓的。
估计吵架的歇停了。可以开扯了吧。我通常是扯着扯着就扯出灵感了,所以,先感谢参
与。
都说,易有太极,而后是生两仪,两仪再生四象,四象而后生八卦,八卦用来类万物。
俺就以这句圣人总结的话为引子,扯几段,一为阴阳篇,二为类象篇,三为消长篇,四
为变化篇。扯完了,就差不多是偶的世界观。所以,世界观阿,也是很严肃的事情。
肯定有人觉得我是扯。我就行而上的扯扯,行下的也扯扯。
☆─────────────────────────────────────☆
luobing (萝冰) 于 (Fri Oct 21 00:12:43 2011, 美东) 提到:
☆─────────────────────────────────────☆
Hermes99 (Hermes99) 于 (Fri Oct 21 00:17:32... 阅读全帖
q****n
发帖数: 4574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福德
【福德】
以名一切之善行, 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福德】
(一)指过去世及现在世所行之一切善行,及由于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据金刚般若波罗
蜜经载,菩萨于法应无所住,须行不住色布施、不住声布施,乃至不住法布施等,由此
不住相之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法华经方便品]
(二)与善法同义。据法华经方便品载,于四众中,若比丘、比丘尼心怀增上慢,优婆塞
心怀我慢,优婆夷心怀不信,如此则不能自见其过,于戒律有所缺漏。此类少有善法者
,实不堪受持一佛乘之法。[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五]
(三)指六度中之前五度,系相对于智慧而言。(参阅‘福智’5857) [佛学大词典]
【福德资粮】
二种资粮之一。为福德庄严之异名。谓修持六度中之前五度,如布施、持戒等善行,以
为证佛果之资粮。而六度中之智慧,即称为智慧资粮。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大四五·
三六六上):‘复有二因能得二果,如大乘经庄严论说:“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
修无边际,乃至勇猛疾归德海岸。”’(参阅‘福智’5857) [佛学大词典]
Y**u
发帖数: 5466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说修学菩提心Zz
越尘居士
佛法之中心在于破幻体真,自觉觉它,直至自他一切有情究竟解脱。此即菩提心,
亦即不生不灭心,谓真实体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应缘渡生。又名大圆觉,佛性等等,
见诸佛典,皆同体异名。菩提心为一切佛法修行之基础,为行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根
本。佛云“忘失菩提心所修一切善法皆为魔业”。所以,菩提心之于佛门行人,有过于
那块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不可离失。佛法在传播发展的历史上,在不同时期及地域与
当地当时的文化相结合,其表达形式略有不同。例如,南传佛教,中土大乘及藏传佛教
之表现不同即与文化差异有关系。然而,佛陀教法之中心从来没变,均在引导有情趣向
解脱。亦即菩提心是为宗旨不变。
今日中土佛法复苏,百废初兴,寺庙等建筑虽已有相当恢复,但于佛法道理之弘扬
远未尽理想。于商品大潮冲激之下,旧有道德观念体制日渐衰落,新道德体制尚未完备
。于是砂金同起,鱼龙混杂。有人哗众取宠,将某些气功功法标榜为‘佛法真谛’,却
引人自私自利,而将佛法之要——空性与慈悲,亦既菩提心阉割掉!甚至以迷信惑众,
骗钱了事,以至破坏佛门声誉。一般群众多倾向求福报,此虽颇佳,尚须善加引导提高
。佛学研究应大加鼓励,但知识分...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开始看楞伽经了
愣伽经中大慧菩萨问得一些问题,有不少都是我以前有些疑问的。:)
世尊, 清除心习现流是渐净还是顿净?
世尊, 无明是怎么生的,要怎么样才能断减?
世尊, 如来所说常不思议自证圣智第一义境,和外道所说常不思议作者相同吗?
世尊,何为法空,无生, 无二,无自性相?
世尊,诸佛所说涅盘,说何等法,名为涅盘?
世尊,如果世尊所说缘起,是由作起,而非由心自体而起,那么外道也说胜自在天而生
诸法,那么佛和外道的说法就只是名字不一样而已,非是义理有什么区别。 外道说言
以神我故,从无生有,而世尊也说以因缘故,诸法本无而生。 世尊说十二因缘,此说
无因,非说有因。世尊还说过此有故彼有,若一时建立,非次相待而有,其义不能成立
,所以外道说的要更合理一些。 为什么这么说呢?外道说因不从缘生,而又所生,而
世尊却说果待于因,而因又待于因,如此展转,成无穷过,又此有故彼有就是无因。
世尊,说一切如幻,是因为有对各种幻相的执者,还是因为执者诸法颠倒相的缘故才这
么讲?
世尊,请为我讲一下虚妄分别之相,是如何生的?是什么生?为什么生?谁生的?为什
么叫虚妄分别?
世尊,如果圣人见到的诸法真实之相不同于凡人的虚妄分... 阅读全帖
a******1
发帖数: 1519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道纪
二:《时间简史》与《老子》 上
注:本章所引用的图片来自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时间简史》
好象过去发生的一切都是在为霍金作必要的准备。现在,宇宙正在膨胀的事实
已被发现,而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成功并正在指导着应用科学的进
步。霍金带齐了必要的行装,登上了开往“自然终极定律”的列车,老子正在那里等候
他的到来。
为了找寻宇宙初始的奥秘,必须从1929年哈勃所发现的宇宙正在膨胀入手。由
于哈勃发现,所有星体都在离我们远去,离我们越远的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就越快,而
且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同离开我们的距离成正比。这个现象是无论你向天空中哪一个方
向看都是一样的,这可能会使人们以为自己便是宇宙的中心。但是我们并不能否认有这
种可能,就是在宇宙中别的地方也会得到相同的结果,或者更近一步,即在宇宙的任何
一点向外看,都会看到哈勃所看到的情景。正如《时间简史》第三章所说:“所有的星
系都直接相互离开。这种情形很像一个画上好多斑点的气球被逐渐吹胀。当气球膨胀时
,任何两个斑点之间的距离加大,但是没有一个斑点可认为是膨胀的中心。”
以这种模型描...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16
唯识宗的创立
玄奘西行求法归来,通过翻译经典和传授学徒等方面的工作,将当时印度唯识学的最新
成果介绍到中土,最终创立了以佛教义学见长的法相唯识宗。玄奘在翻译佛典的过程中
,为中国佛教培养了一代精通唯识、因明学说的高僧,特别是其高徒窥基继承光大其学
说,留学僧人圆测将玄奘之学传播到新罗国,对于唯识学说广泛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说玄奘是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是由于他把法相宗的主要经典都翻译成汉语并作了初步
的宣传;说窥基是法相宗的实际创始人,是因为窥基在玄奘所奠定的基础上,扩大了这
一宗派的理论影响。公正地说,法相唯识宗是玄奘、窥基两代高僧共同努力创立的。
第一节 玄奘与唯识宗的创立
依照现今学术界、佛教界的普遍认识,玄奘西行的时候,中国佛教已经处于学派佛教与
宗派佛教交替发展的时期。玄奘先后礼拜了十二位老师,但其中并不包括被认定为佛教
宗派的天台宗僧人,也没有礼拜三论宗的祖师吉藏为师。玄奘西行的动机之一就是出于
消弭学派佛教差别诠释所带来的混乱。回国之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佛教经典的翻译活
动,在其弟子们的继续努力下,终于创立了一个新的佛教宗派。
玄奘在国外之时,中土佛教界存在和发生的争论,...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17
第三节 种子说
在隋唐佛教诸宗中,一反“众生皆有佛性”思潮而倡“五姓各别”、“一分无性”说的
,唯有法相唯识宗。传说玄奘离印回国前曾担心言“一阐提”不能成佛无人仰信,因此
“愿于所将论之内略去无佛性之语”[①]。这个想法遭到其师戒贤的斥责,玄奘于是忠
实地将其学说传播于中土。其实,戒贤的斥责是有道理的,玄奘之所以遵从其语并非仅
仅慑于师威。殆至瑜伽行派发展到护法时代,第八识之妄染性已经确立,“五种姓”说
已经成为这一学派理论体系的有机部分。在此情况下,若欲完整地、忠实地弘扬其说,
当然不能舍去“五种姓”的说法。至于慈恩宗的传宗非久,则是另外一个问题。果然,
“五种姓”说一经传入就引发了激烈的争论。首先发难的是曾充任玄奘译场证义的灵润
,其后玄奘弟子神泰主“五姓”说救慈恩义,驳斥灵润;法宝又造《一乘佛性究竟论》
批“五姓”说,主“一性”说;慧沼则撰《能显中边慧日论》救“五姓”说。争论双方
各据经论,站在各自的立场立说,很难说服对方。为弘扬、维护己说,除了大量引证利
于己说的佛教经论(即教证)之外,法相唯识宗还着力强调两方面的理据:其一,以种
子说判定种姓之别;其二,倡理佛性、行佛性之分,...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18
不是。
《妙法莲华经》把二乘的涅磐比喻成半路的一个化城而已,
到了之后如来会提醒的。
《妙法莲华经》 <化城喻品>
“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
当入涅槃。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
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
......
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若众生住于二地。
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
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
《大乘入楞伽经》也认为二乘解脱只是一种暂时的‘三昧身',醉后会醒的。
“解脱有三种  谓离诸烦恼
及以法无我  平等智解脱
譬如海中木  常随波浪转
声闻心亦然  相风所漂激
虽灭起烦恼  犹被习气缚
三昧酒所醉  住于无漏界
彼非究竟趣  亦复不退转
以得三昧身  乃至劫不觉
譬如昏醉人  酒消然后悟
声闻亦如是  觉后当成佛”
b*****l
发帖数: 3821
19
不是。
《妙法莲华经》把二乘的涅磐比喻成半路的一个化城而已,
到了之后如来会提醒的。
《妙法莲华经》 <化城喻品>
“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
当入涅槃。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
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
......
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若众生住于二地。
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
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
《大乘入楞伽经》也认为二乘解脱只是一种暂时的‘三昧身',醉后会醒的。
“解脱有三种  谓离诸烦恼
及以法无我  平等智解脱
譬如海中木  常随波浪转
声闻心亦然  相风所漂激
虽灭起烦恼  犹被习气缚
三昧酒所醉  住于无漏界
彼非究竟趣  亦复不退转
以得三昧身  乃至劫不觉
譬如昏醉人  酒消然后悟
声闻亦如是  觉后当成佛”
S**U
发帖数: 7025
20
《瑜伽师地论》现存梵文本中找不到阿摩罗识的记录。阿摩罗识最早出自真谛三藏节译
的《决定藏论》,相当于《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的「五识身相应地意地」章节,它
对应于转依(āśraya-paravṛtti)。
在真谛之前北魏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和唐朝译的《大乘密严经》中,都提到九识
的说法,但没有明确定义第九识是什么,也没有形成具体的学说。玄奘《成唯识论》中
也提到了无垢识,但不认为它可另立为第九识,认为它只是善净第八识的异名,圆测认
为真谛的学说源出于安慧论师,因此在十大论师之中,可能就有论师支持九识说法。
r****n
发帖数: 8253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无我的讨论

你什么理解能力?你觉得我前面是把它所说的space当成awareness?
我批的就是空间和佛性根本就没有类似性,不能类比!
而且它说的佛性,也不是awareness。
如来藏思想里面,佛性实际就是如来藏,是涅槃的异名。
r****n
发帖数: 8253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无我的讨论

你什么理解能力?你觉得我前面是把它所说的space当成awareness?
我批的就是空间和佛性根本就没有类似性,不能类比!
而且它说的佛性,也不是awareness。
如来藏思想里面,佛性实际就是如来藏,是涅槃的异名。
B***o
发帖数: 133
23
“如是。标信顺。我闻。标师承。”《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如是我闻」,诸经皆置此四字于经首,盖尊世尊之遗教。世尊将般涅槃,阿难悲不能
胜,阿泥楼陀教之曰:徒悲何益,应前向佛,请问四事:其一即「一切经首,当置何字
?」佛即答曰:当置「如是我闻」,佛在某方等六事。(即上述之「六成就」)。其中
「我」字,即阿难。「如是我闻」,表如是法门乃我阿难所闻于释尊者也。此正可破当
时之疑。因阿难结集经文时,大众生起三疑:一疑佛重生;二疑阿难成佛;三疑他方佛
来。故阿难曰:「如是我闻」则群疑顿释。
或疑曰:佛成道廿年,阿难方出家。又十年方命为侍者。如此,则卅年前佛所说经
,阿难何能皆曰我闻。此有三解:(1)辗转闻。(2)佛重说。(3)阿难自通。
(1)辗转闻:《报恩经》言,阿难所不闻经,从诸比丘闻,或诸天子说。
(2)佛重说:《报恩经》言,阿难因佛命为侍者,乃求三愿。其中第三乃「所未
闻经,请佛重说」,佛许之。
(3)阿难自通:《金刚华经》言,阿难得法性觉自在三昧,所未闻经,自能忆持。
「如是」者,信成就也。居六种成就中之首位。《智度论》曰:「佛法大海,信为
能入。」...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依止善导大师 持念弥陀名号
黄念祖居士著
善导大师是我国唐代高僧,乃中日等国净土宗同尊的大祖师。大师得十方如来之心髓,
作无量世界人天之眼目。依止《无量寿经》,独赞持名念佛。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以身
弘道,恩德无极。超世希有,万古同钦。日本净宗称大师为“高祖”,“吾家”,“宗
家”等,并有尊奉弥陀为净宗初祖,善导大师为二祖,日法然上人为三祖者,法然上人
赞大师之《观经疏》说:“此疏是弥陀传说,此文是弥陀亲讲。”上人并赞大师是“弥
陀愿王之垂迹”。日亲鸾上人说:“善导独明佛正意。”我国莲池大师说:“善导和尚
世传弥陀化身。见其自行精严,利生广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若非弥陀,亦
必观音普贤之俦。呜呼大哉!”是以中日净宗先德,对于大师莫不俯首归心崇敬景仰。
承恩众生,则顶礼膜拜,永劫依止。
大师为什么能长受后世无限的尊崇敬仰呢?只因大师依止《无量寿经》,十念必生
的本愿,拈出持名妙法。指出径路修行的径路,显示弥陀愿王的本心。大师出家后,初
依《观经》修观,已成深妙。但二九岁时(贞观十五年,公元六九一年)于玄中寺,蒙
道绰大师授予《无量寿经》。顿如贫子归家,全承富业。衣底明珠,照用无穷。大师说
:“释迦所以兴出世,...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25
“若诸有情当作佛 行超普贤登彼岸”
“本经之首第二品名「德遵普贤」,与会菩萨「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今于经末,
乃云「若诸有情当作佛,行超普贤登彼岸」。前云「德遵普贤」,今云「行超普贤」者
何耶?且此一句乃《唐译》原文。译者乃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译文自当不违经旨。且
《唐译》于经首亦云会众「咸共遵修普贤之道」。可见前之「德遵普贤」与后之「行超
普贤」,俱是梵经原旨。而非译笔有误也。且此不但无误,而实是释尊慈悲至极,剖出
心肝,与众相见。盖普贤乃大行菩萨,表差别智,称为华严长子。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愿而称王,以普贤之愿,广大无际,穷劫无尽,导归极乐,利济无尽,故称大愿之王
。是故本经来会圣众,咸遵普贤之德也。但此经中,世尊于方便中独垂方便,于圆顿中
更显圆顿,直以信愿持名一法,广摄六度万行。圆摄十大愿王,直入一句佛号。摄尽普
贤无边行门。会归文殊一行三昧。文殊表根本智。一行三昧者,「系心一佛,专称名字
」也。故知持名一法,直是醍醐,广含众妙。普贤十大愿王是从根本智而差别智。今则
广摄愿王,唯倡信愿持名。是乃从差别智,复归根本。故云「行超普贤」也。盖持名之
妙行,以果觉为因心。因果同时...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26
怎样知道有观音菩萨
怎样知道有观音菩萨
慈航法师 著
怎样知道有观音菩萨
一、有无的判断
宇宙万有,森罗万象,世出世间一切法,千差万别,形形色色,我们要用甚么方法
去判断这法是有,那法是没有呢?据古来大德告诉我们,判断法的有无,要用五种方法
,佛经上叫做五量:一是现量,二是比量,三是圣教量,四是譬喻量,五是神通量。现
在分别说明如下──
甚么叫做现量?「量」是度量,例如:轻重要用秤量,长短要用尺量,好歹要用心
量,才能得到一个正确的认识。「现」有三种:一是现在,简别不是过去和未来;二是
现有,简别不是此刻未有的人物;三是现露,简别不是现在虽有,而隐藏在里面看不见
的东西。要具足现在、现有,和现露这三个条件,而不用意识思索能够直觉亲证到这境
界,才可以叫做真现量。在佛学上说: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去了别色声香味触五尘的时候
,那是直觉,以及定中缘境,正智契真如,第八识所缘的境界这都叫做现量。
甚么叫做比量?「比」是比较,真正的比量,要有宗旨、因由,和事例。这宗因喻
,叫做三支比量。例如:远见烟就知道彼处有火,看见有生的人物,就知道将来一定会
破坏,听到隔壁有说话的音声,就知道里面有人,这都是用... 阅读全帖
l*****y
发帖数: 256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涅盘与净土
抽象的神也好, 耶和华也好, 你已经承认了他的所谓独存性,
或者全在性, 说明你相信他是存在的, 而存在的当然属于整体.
如果实在无法理解的话, 可以把我说得整体理解为存在的异名
当然如果你不相信神的存在, 这是可以的
n********n
发帖数: 8336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涅盘与净土
整体理解为存在的异名, 这是你的看法。
存在的层次,维度等完全不同。
作为不生不灭,无始无终,自有永有,和无限者,岂能和有生灭,有始终,有限的混为
一谈。
若将神看作整体的一部分, 就是否认了神是第一因和造物主,和超越性,也就承认有
创神者。
你想想看。
z**n
发帖数: 22303
2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佩玛·丘卓的《当生命陷落时——与逆境共处的智慧》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l 20 12:28:24 2014, 美东)
佩玛·丘卓是创巴仁波切最杰出的大第子之一,是西藏金刚乘比丘尼,同时也是甘波修
道院院长,该修道院是北美第一座藏密修道院。
佩玛·丘卓的书有许多有用的建议,她告诉我们佛法如何帮助读者面对现代生活的
严峻现实——包括恐惧、绝望、愤怒,还有控制不了的自己的生活感觉。
内容简介
本书能打开你的慧眼,让生活更踏实、喜乐。它是西藏金刚乘比丘尼佩玛t丘卓对弟子
的开示记录,全书共22篇,看起来是一篇篇独立的开示,实际上是一盏盏精神生活的明
灯,能照亮你心中的晦暗,打开无名的心结,是最具启发性的现代实修经典。
佩玛·丘卓以信手拈来、才华横溢的弘法风格,将藏密大手印直下透视的立断智慧,融
合西方心理学对内在现象的诠释技法,帮助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以平和、慈悲而又充满
着幽默的无求之智,勇敢而... 阅读全帖
d**********6
发帖数: 237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論明心見性
略论明心见性
元音老人著
连载于《禅》刊 1991 年 1~4 期
绪说
(甲)明心见性之意义
明心见性者,明心虚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见真性也
明心见性者,乃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体而起;从用见体,从流得源也
明心见性者,明心本无,见性本有也
明心见性者,明悟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也
明心见性者,明心性无住,一物不立,归无所得也
(乙)明心见性之证成
禅宗
净土宗
密宗
(丙)悟后真修
(丁)证体启用
(戊)归宿问题
(己)结 论
绪说
我等众生,从无始旷劫以来,迷失自己本来面目,认妄为真,唤奴作郎,妄起贪嗔,造
业受报,如春蚕作茧,自缠自缚,无解脱时。愚者无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脱;智者虽
知生死事大,苦海无边,欲求解脱而苦无其门。如古之外道六师,探宇宙万有之缘起,
不曰神我,即谓冥谛、断灭;今之科学、哲学,究人生万物之根源,不言二元,即言一
元,虽各言之凿凿,极尽玄妙;然皆如盲人摸象,无有是处。
释迦文佛,悲悯众生,出苦无由,应现世间,教化众生。四十九年随顺时节机宜,说大
、说小,说偏、说圆,说顿、说渐,披肝沥胆,委曲开示二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
,二者菩提涅槃原清净体,以阐明人生宇宙之...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31
首先感谢楼主的文使我去看了一些网上的东西。。。
个人愚见
新手如我要先理解 “无常”, “无我(非我)”, “苦”, “非我所”的诠释,
和弄清楚了它们是五蕴的特性这个感念, 不然讲其他的犹如隔靴搔痒。
LZ前面说是3个消息, 后面又说是定律, 是以消息为形式出现的定律? 哈哈
个人觉得这个消息Neither pessimistic nor optimistic, but realistic
Walpola Rahula explains the importance of this realistic point of view:[13]
First of all, Buddhism is neither pessimistic nor optimistic. If anything at
all, it is realistic, for it takes a realistic view of life and of the
world. It looks at things objectively (yathābhūtam). It does not falsely
lull ...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037
32
九识
[简介]
(名数)识有九种之意:(一)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
七阿阤那识,八阿赖耶识,九阿摩罗识。
[详解]
盖经中虽无列九识之明文,而语则非无。金刚三昧经入实际品曰:‘如彼心地,八识海
澄,九识流净,风不能动,波浪不起。’又入楞伽经第九曰:‘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
波。’大乘密严经卷中曰:‘心有八种,或复九种。’是也。说阿摩罗识者,大佛顶首
楞严经第四曰:‘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
智,是七种名,称谓离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此外见金刚三
昧经,密严经,转识论等。其如前所举,以阿摩罗识为第九,总立之为九识者,似至真
谛三藏,始见其说。圆测之解深密经疏第三曰:‘真谛三藏依决定藏论,立九识义,九
识品如说。言九识者,眼等六识,大同识论。第七阿陀那,此云执持,执持第八为我我
所。唯烦恼障而无法执,定不成佛。第八阿梨耶识,自有三种:一者解性梨耶,成佛之
义。二者果报梨耶,缘十八界。故中边分别偈云:尘根我及识,本识生似彼。依彼论等
说,第八识,缘十八界。三者染污阿梨耶,缘真如境,起四种谤。即是法执,而非人执
... 阅读全帖
r*****e
发帖数: 176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北传菩萨道的修行
呵呵,罢了。佛所說的經,都只是因地、因人的方便言說,不是真的佛法。佛的时代尚
没有纸笔, 众弟子口口相传,一代又一代,版本之间必然会有偏差,部派分裂也是必
然的。 大众部和上座部争了几千年了,这里还能争出什么更多的花样来。
佛法真正的源头在哪里? 就是使釋迦太子得以成佛的地方。为什么太子能夠成佛?是
什麼使他成佛的?這個使太子得以成佛的佛法,才是真的佛法, 沒有它,太子不能成
佛。太子成佛後,所演說的,也就是說它。既然太子因佛法而得以成佛,佛法自然是在
佛陀之先了。既然是在佛陀之先,那麼可見,佛法──使人得以成佛的這個「法」,不
因我們的教主成佛說法而有。不管有沒有佛出世、世間有沒有佛,這個佛法都存在的。
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经典中找出成佛之路来? 也许离开了对“真正经典”的依赖,回过
头来反闻自性,到可以柳暗花明。
二祖道:“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是心即佛,是心即法,佛与法
一体不二,心外无法,心外无佛,僧宝亦复如此,佛、法、僧三宝,皆依一心而立,同
体而异名,非内非外)。”
道,也许平常的很,就在茶饭睡眠中。
————————————————————————————... 阅读全帖
i*******e
发帖数: 50
34
阿赖耶识与修行
——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华夏出版社,2010年)
作为心体的第八阿赖耶识,在《阿含经》中已见提到。如唐译《本事经》 卷三、卷六
佛说“害阿赖耶”、“灭阿赖耶”;《增一阿含经﹒如来出现四德经》中佛说世间众生
爱、乐、欣、熹阿赖耶。此阿赖耶,释为着落处、依处、窟宅、家、藏,指被末那识执
为内在自我的深层心识或心体。
到部派佛学,对深层心识的探讨,成为重大理论问题之一,建立了“细意识”、“有分
心”、“根本识”、“一味蕴”、“穷生死蕴”、“果报识”、“实法我”、“胜义补
特伽罗”、“异熟果识”、“根本蕴”、“非即蕴非离蕴补特伽罗”等深层心识,以解
释仅用六识说难以说清的轮回主体和随眠(潜在的烦恼)等问题,实际上都是阿赖耶识
的“密意说”。但其说法较显粗糙,与诸法无我之佛法核心义较难调和,不足以圆满解
释心识及轮回现象,互相之间也争议不决。后来大乘唯识学依据《解深密经》、《阿毗
达磨大乘经》、《楞伽经》、《密严经》等,用第八阿赖耶识来代替部派佛学所立细意
识、有分心等,对此识作了精致的论述,建立了以阿赖耶识为本的阿赖耶识缘起论。
阿赖耶(梵ālaya),亦译阿梨耶、...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9382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造
顶礼两代摧魔法王众生依怙主
顶礼三种传承上师持明教法尊
顶礼文殊师利语金刚般若导师
顶礼本净虚空如来藏三身佛陀
一 本来面目与明相——释论名
本论具名《现证自性大圆满本来面目教授·无修佛道》,简称《净治明相》(Nang
Jang)。
“大圆满”道法,即以直指本来面目为建立见地的手段,此同于由菩提达摩大师传
入汉土的教法。关于这点,目前已成不争之论,过去有学者扬禅辟密,实乃由于资料不
足,且有门户成见之故,因而便欠客观。
汉土近期著作,有蓝吉富居士《坛经的修证理论与藏密的大圆满法门》一文(收《
中国佛教泛论》文集),较能道出真相。虽然他所引用的资料与及结论,尚多可补充之
处,但亦可见汉土学者对藏密大圆满的看法,跟六七十年代已有显著的不同。
外人著述,则有 Jeffrey Broughton 的 Early Chan Schools in Tibet(《西藏早
期禅宗》)一文,据敦煌文献,论述西藏于早期曾接受汉土的禅宗思想。此文对禅与大
圆满同源的...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9382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造
顶礼两代摧魔法王众生依怙主
顶礼三种传承上师持明教法尊
顶礼文殊师利语金刚般若导师
顶礼本净虚空如来藏三身佛陀
一 本来面目与明相——释论名
本论具名《现证自性大圆满本来面目教授·无修佛道》,简称《净治明相》(Nang
Jang)。
“大圆满”道法,即以直指本来面目为建立见地的手段,此同于由菩提达摩大师传
入汉土的教法。关于这点,目前已成不争之论,过去有学者扬禅辟密,实乃由于资料不
足,且有门户成见之故,因而便欠客观。
汉土近期著作,有蓝吉富居士《坛经的修证理论与藏密的大圆满法门》一文(收《
中国佛教泛论》文集),较能道出真相。虽然他所引用的资料与及结论,尚多可补充之
处,但亦可见汉土学者对藏密大圆满的看法,跟六七十年代已有显著的不同。
外人著述,则有 Jeffrey Broughton 的 Early Chan Schools in Tibet(《西藏早
期禅宗》)一文,据敦煌文献,论述西藏于早期曾接受汉土的禅宗思想。此文对禅与大
圆满同源的...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7
唯识与如来藏的争论,是近代才有的现象,最初,由提出“法相唯识学”的瓯阳竟
无居士(1871—1943),与提出“法界缘觉教法”的太虚法师(1889—1947)揭开了至今将
近百年的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之争论,争论孰能真正代表佛法的正统义旨。接在太虚法师
与欧阳竟无之后,则有印顺、王恩洋、吕溦、雄十力等人各自以自己所宗的思想理论提
出种种的佛法见解,互起争执,遂使得世人产生了民初佛法大兴盛矣的表相,至今仍然
有人心向往之,然而世人却不了解,事实上佛法的真正义旨,经过了这样的各自争论之
后,所得出来的结论,却已使得本来完整圆满的 佛陀法教,变成了支离破碎,各自为
论,以己为宗的戏论佛法现象情况,错解了佛法义旨,破坏了后世的佛弟子们修学真正
佛法的道路。自瓯阳竟无生存的时代往前推移几千年以迄佛世,所有的佛弟子们,包括
中国与印度的佛法修学者,纵然有中观与唯识的分门别派,然而普遍地都承认阿赖耶识
是第八识,如来藏也是第八识,为何在民国初年左右时期的这些前人会提出这个问题来
呢?他们之所以会对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产生不如理的作意,咎在自身未证法性,因为不
能自宗通达的缘故,因此对于不一不异,名相...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8
释印顺在《佛法概论》中说:“大乘经与小乘论,是佛教分化中产生的教典。”1
然大乘经与小乘论都是依于佛说而流传的典籍,佛从初转法轮到入涅槃,所说之法从无
矛盾之处,更不会把佛教分化,不论是教义或教派。对于三藏经论不能正确理解,无法
融会贯通者,才会说大乘经与小乘论是佛教分化中“产生”的教典。孔子于儒家之世间
道的说法都可以一以贯之了,何况是同为佛陀所说的三乘佛法竟然说会使佛教分化?释
印顺所说的有没有道理?值得我们来探讨。
注1 释印顺著,《佛法概论》,正闻(新竹),2003.4 新版2 刷,页35
对佛法若不能通达,不要说是大乘、小乘,即使是同样的大乘法也会认为有冲突;
不是还有人说参禅不能与念佛同时修吗?他们说:参禅是空,念佛是有,禅与净土不同
路,不能合修;还说:参禅的人念了佛号就要漱口三日,听见佛号耳朵也要去洗一洗。
您若相信这种说法,那就只能站到一边去,那一边叫作佛门外道;以为说那是佛法,其
实是外道邪见。譬如经典说“一切诸法有生有灭有相有为”,这个大家容易信受;但到
了二转法轮,讲般若时,佛就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像达赖喇嘛这类不懂
佛法的人,就会说佛陀说...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明点与脉气
密宗之明点与脉气,在密宗中之地位极为重要;其所以重要之故,乃因其与密宗
之禅定、临终迁识、双身修法之成佛修行法道、证得果位……等,皆息息相关;下自凡
夫地,上至“佛果”之修证,悉以明点及脉气而贯串之,是故明点与脉气在密宗之修行
法门中,占有极为重要之地位。
明点、脉气、无上瑜伽双身修法,此三者乃是后期密宗修行法门之根本,密宗说之
为“佛教禅定”,三者之关系极为紧密。一般而言,密宗行者必须修成明点与脉气之后
,方有资格接受乐空双运(男女双身修法)之秘密灌顶,以及其后之真修双身法;是故明
点与脉气,是密宗行者入门修学“即身成佛”法门之必修课程。有师云:
“吾人之命在中脉之内,此脉处脊骨之中,外白内红;脉上有疙疸(有时称为“和
和”),其状如蛇吞蛋后所有之现象,蛇身宛比中脉,蛋喻疙疸。此种疙疸有三,以丹
田火焚之:犹如夫妇媾合、一切脉中之气聚于密处、将出精时之甚乐样子;当精将出未
出之际,急念拨雌,将精关闭住,其精不出身体,日强而又极乐。能如此做者方可修,
若不能将精关闭住,万不可修。因精一泄,则悉地全去,前功囊弃,故只有聪明之人可
修。”
密宗中人大多主张须有脉气与明点之功夫圆满...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0
摘要
综观东西方宗教、哲学中,西方哲学、京都学派、梵我思想及道教,与佛教对存有
的定义,有极大的差别。其中最关键的差异在于:佛教是以经验主义的实证精神作为定
义之核心,而东西方其他所有的宗教、哲学体系则皆主张存有是不可知、不可证的。
根据《阿含经》佛陀所定义的存有,具有宇宙及生命根源的意义,并且是以人人皆
可实证生命本原而定义。佛教此种特有的存有定义,在佛教经典中不是一个孤证,是符
合佛教的缘起教义。此种实证意义的存有定义,有三个成立要件,并且引申出三个具操
作性意义的判断原则,对于想要实证生命本来面目的人,提供判断是否亲证生命本原之
依据,是极具启发性的判断原则。
对于关键论点──实证的可能性,本文对于哲学史上主张存有是不可知、不可证的
理由中,归纳出三种重要的理由:
1、人类的生命、能力仅具有限性,故无法实证具无限性的宇宙根源。
2、具有无限性者必是宇宙的根源。
3、康德的先验哲学认为道德公设足以作为实践理性宗教的充分理由,不必以事实
验证论证的前提。
上述三种理由错误的原因,皆是忽视实证的重要性所致。《阿含经》中提出实证主
义的存有定义,主张将一切哲学理论回归事实的检验,对于宗教...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含经在佛法中之定位(二)
上有说到,其实三转法轮唯识诸经的经旨,佛其实早已经在阿含中密意宣说了,而
且有一部分其实已经是显说了,并不是没有说过。而初转法轮一直到三转法轮的这些经
典,其实是由浅至深、前后贯串的,并没有丝毫的抵触矛盾。而二转、三转法轮所要说
的,佛其实都已经预先埋伏伏笔在四阿含中,等待后来缘熟,再于二转、三转法轮中逐
渐地细说,是愈说愈了义,愈说愈究竟,愈说愈胜妙。然后,佛才以《大般涅槃经》宣
示见性成佛的义理,以《法华经》收圆总成,五时三教到这个时候已经圆满。所以,当
佛以法华收圆总成的时候,这个时候法华就叫作终教;后来出现的密宗经续,除《楞
严经》以外,其实都不是佛法,因为佛法到这个时候,已经圆满具足宣说了。
所以,佛法是 佛在世的时候,讲华严的时候就已经顿说出来了,就已经把所有的
佛法就已经一次的开显出来了;但是因为众生的根性,所以必须依著众生的根性次第而
说,为了开引众生回入大乘,所以次第而说。其实 佛所说的这些法,乃至于 佛所证悟
的这些证量,是在 佛成佛的时候就已经究竟圆满了,并不是后时才圆满的;所以如果
说佛法是必须要等到后面才越来越圆满,那这样子的话就表示说 佛是没有成佛的。...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来藏“我”与“无我”义考
如来藏“我”与“无我”义考
袁经文
如来藏兼有“我”和“无我”的一体化特征。外道共有四种“我”义。佛在大小乘
经典多处提到正法如来藏“我”, 但不能视此为“梵我”思想渗透。佛用外道“我”
表述正法有三种原因:一、针对那些畏惧没有“我”的外道凡愚而作方便接引;但方便
性,仅限于如来藏语词,不指涉如来藏实义。二、从发生学上避免因修行“无我”而陷
入恶趣空,有针对地提“我”以警醒断灭空已远离中道。三、确有恒常存在的“涅槃寂
静”;前二种“我”是据此而立,但“涅槃寂静”是以“无我”为特征。佛教语境有“
妄我”、“真我”,而如来藏“我”只在“真我”上诠用。如来藏甚深法义所具有的挖
掘性难度,可能是造成以往对如来藏有多种误读的重要缘由。
关键词:如来藏 我 无我 梵我 涅槃
作者:袁经文,哲学博士,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授
若提如来藏“我”,往往便有观点视为是与婆罗门教或印度教的“梵我”相近或等同;
其实,此中存在着对佛教经典误读的现象。如来藏“我”和“无我”的一体化特征,具
有义理上的挖掘和解读难度。
一、外道“我”与如来藏“我”
印度圣天菩萨著、护法释和玄奘译的《大乘... 阅读全帖
T*******I
发帖数: 5138
4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TNEGIETNI (lovewisdom),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少儿不宜) 话说武汉话及部分常用标准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18 17:01:54 2011, 美东)

话说武汉话及部分常用标准字
在未入正题前,请允许我随便神侃瞎侃一点东西。首先请读者向下纵读第一列的汉字,并按照其右边括号里的发音要点发音:

二(起始向上卷舍,发2声并将尾音拐弯上翘)
三(1声,平调尾音,弱化结束)
四(2声带尾音拐弯上翘)
午(起始发1声并快速转向2声)
楼(平调尾音,弱化结束)
奇(平调尾音,弱化结束)
拔(平调尾音,弱化结束)
究(起始1声并快速向下转2声,弱化结束)
实(2声,尾音弱化结束)
读会后,请反复连读1-5(遗二三四午),略作停顿后再读6-10(楼奇拔究实),... 阅读全帖
T*******I
发帖数: 5138
4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TNEGIETNI (lovewisdom),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少儿不宜) 话说武汉话及部分常用标准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18 17:01:54 2011, 美东)
话说武汉话及部分常用标准字
在未入正题前,请允许我随便神侃瞎侃一点东西。首先请读者向下纵读第一列的汉字,并按照其右边括号里的发音要点发音:

二(起始向上卷舌,发2声并将尾音拐弯上翘)
三(1声,平调尾音,弱化结束)
四(2声带尾音拐弯上翘)
午(起始发1声并快速转向2声)
楼(平调尾音,弱化结束)
奇(平调尾音,弱化结束)
拔(平调尾音,弱化结束)
究(起始1声并快速向下转2声,弱化结束)
实(2声,尾音弱化结束)
读会后,请反复连读1-5(遗二三四午),略作停顿后再读6-10(楼奇拔究实),您就会领略到武汉话的音调特色了。它比标准普通话要有韵味,因为...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4358
45
☆─────────────────────────────────────☆
TNEGIETNI (lovewisdom) 于 (Tue Oct 18 20:23:18 2011, 美东) 提到:
发信人: TNEGIETNI (lovewisdom),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少儿不宜) 话说武汉话及部分常用标准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18 17:01:54 2011, 美东)
话说武汉话及部分常用标准字
在未入正题前,请允许我随便神侃瞎侃一点东西。首先请读者向下纵读第一列的汉字,并按照其右边括号里的发音要点发音:

二(起始向上卷舌,发2声并将尾音拐弯上翘)
三(1声,平调尾音,弱化结束)
四(2声带尾音拐弯上翘)
午(起始发1声并快速转向2声)
楼(平调尾音,弱化结束)
奇(平调尾音,弱化结束)
拔(平调尾音,弱化结束)
究(起始1声并快速向下转2声,弱化结束)
实(... 阅读全帖
m******n
发帖数: 6673
46
来自主题: NorthEast版 - 吉林市县地名由来 zt
长春市 《满洲地名考》中略加提到:即“长春之 长春市:一说是,以长春花而命名的
。此种说法, 意,是蔷薇的异名” 。二说是:据《长春县志》记载:长春厅“设治地
点,原在长春堡较东 偏数里,命名方由此起。而建置之处,土人更名之曰,新立城云
。 ”由此得出长春之名,是 因厅设于长春堡附近,而故名。然而长春堡之名由何而来
呢,据 1982 年《长春地名》资料 记载:长春堡是由新迁居此地的汉族人命名的,是
吉祥之意;另则,长春堡是沿用了辽金时 代的长春州的旧名,因此地原属于长春州辖
境。此外, 《吉林地志》 (民国二版)和《增订吉 林地理纪要》 (民国二十年版)
均认为长春一名源于长春厅,而长春厅是因袭辽金时的长春 州而得名。
双阳区 ,即黄河的意思。 双阳区:名称来源于双阳河。双阳河为满语,其意为“黄色

农安县 农安县:是金代隆安府,元代龙安站的音转。据《满洲地名考》和有关资料记
载,农安是土 名龙湾的音转。龙湾之名是由于伊通河环绕山岗,其形象龙一样弯曲,
而故名。
九台市 九台市:清康熙九年至二十年(1670—1681 年)在吉林省境内修筑柳条边,防
止汉人和蒙 古人进入,并在境内设有...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7
来自主题: Xibei版 - 完蛋了
藏红花就是只卖花蕊的啊,也许是近亲?
藏红花与草红花区别
藏红花与草红花仅一字之差,在概念上常误认为同物异名,也有人把西藏早已引种栽培的红花当作藏红花。其实,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草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的干燥花,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高达1米左右,头状花序中的每一朵管状花呈桔红色。而藏红花是属单子叶植物纲的鸯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鳞茎,花为青紫色或紫红色。它们虽在活血通络方面功能相似,但就其养血功能而言,草红花远远不及藏红花。
v**********m
发帖数: 5516
48
来自主题: Zhejiang版 - 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九 浙江
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九
◎浙江一
《禹贡》曰扬州。周《职方》亦曰东南惟扬州 详见南直。春秋为吴,越二国地 杜
佑曰:吴越分界处,在嘉兴之语儿溪,后并于越。战国时,属楚 周显王四十六年,楚
威王伐越,破之,杀其王无疆,尽取浙江以北地,其后天文,亦斗分野也。秦并天下,
属会稽郡。汉武置十三州,此亦为扬州地。后汉因之。三国时为吴地。晋亦属扬州。宋
孝建初,分浙江东为东扬州 领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五郡。寻复入于扬州 《
通典》:孝武置东扬州,旋罢扬州,称为王畿。而东扬州直云扬州,既而复故。梁、陈
时亦分置焉。隋大业初,置十三州,此仍为扬州地。后为沈法兴、李子通等所据。唐分
十道,此为江南道。开元中,隶江南东道。五代时,属于吴越。宋初为两浙路,后分浙
东西为两路 熙宁中,分合不一。南渡后,始定为两路,浙西治临安,浙东治绍兴。元
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 元至元十三年亡宋,立两浙都督府于杭州。二十一年,自扬州迁
江淮行省治此,改曰江浙行省。后为方国珍、张士诚等所据,明初平之。洪武九年,置
江浙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一,属州一,属县七十五 总为里一万八百九十九。夏
秋二税,大约二百五十二万二千八... 阅读全帖
n**e
发帖数: 2026
49
方舟子最近发了一篇博客文章《屠呦呦为何篡改本草纲目》,坚称中药青蒿不是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这篇文章的矛头所向直指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
中药青蒿的植物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九七七年前版均规定为菊科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和青蒿(Artemisia. apiacea)。屠呦呦在《中药通报》1987-05-01
发表文章《中药青蒿的正品研究》。通过古医药文献考证、原植物、资源、化学成分比
较及药理作用、疗效等讨论,认为其植物来源仅应以A. annua一种为正品。
事实上认为黄花蒿就是中药青蒿不止屠呦呦一个人,全中国中医界和药学界在所有公开
出版物里一致公认黄花蒿就是中药青蒿。把屠呦呦当靶子表面上看是揭发屠呦呦有篡改
《本草纲目》的现行证据。其实方舟子真正仇恨的是屠呦呦说的一句话:青蒿素是“中
医药献给世界人民的一个礼物”。
屠呦呦认为青蒿素来自黄花蒿,黄花蒿就是中药青蒿,青蒿素理所当然就是中医药献给
世界人民的礼物。那么方舟子又是如何否定黄花蒿就是中药青蒿的,文章试图从三个方
面否定屠呦呦认定黄花蒿就是中药青蒿的理由(『』中文字均为方舟子...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50
王国维及其《观堂集林》的学术成就述评
一、王国维生平简介
王国维,字静安,又字伯隅,号观堂,1877年生于浙江海宁。1898年,他来到上海《时
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并利用业余时间到罗振玉主办的“东文学社”研习日语、外交与
西方近代科学。1901年,在罗振玉资助下,他赴日留学。1902年,他因患脚气病归国。
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1906年,他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
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辛亥革命以后,他随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
,以前清遗民的身份在日开始研究甲骨文、金文、汉简等古代文史之学。1916年,应上
海犹太富商哈同之聘,他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金文的研究。
1922年,他受聘任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1923年,经晚清陕甘总督升允推荐,他出
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1925年,他受聘出任清华学堂国学研究院导师,先后开设了
“古史新证”、《说文》、《尚书》、《仪礼》等专业课程,他的个人研究范围和当时
指导的学生科研范围涉及到了(1)传统经学(含《书》、《礼》、《诗》),(2)传
统小学(含训诂、古文字学、古音韵学),(3)上古...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下页 末页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