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戏曲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r*********e
发帖数: 29495
1
换台换到CCTV戏曲频道 一下子就被画面和字幕吓哭了.jpg
g******n
发帖数: 53185
2
以前拍过戏曲电影,其中有个场景,丑女照镜子时对她妈说,妈,我长得就象一朵牡丹
花。女人都觉得自己是美女
T******e
发帖数: 18290
3
大胆猜测七常委里面有3个内心痛恨戏曲。下一届不喜欢听戏的常委有望达到5个
z*********n
发帖数: 94654
4
大胆猜测有7个内心痛恨戏曲
H******7
发帖数: 34403
5
中央办公厅承诺演出结束后有女演员陪睡,戏曲算前戏,请常委们耐心观看
s******g
发帖数: 1014
6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传统戏曲算不算古典文学?
戏曲算不算是口头文学?古典文学如何定义?
v**e
发帖数: 8422
7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2011年春节戏曲晚会 720HD]
[2011年春节戏曲晚会 720HD]
01 - 序曲 - 喜盈门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uwKeKoaiDA
g****z
发帖数: 1135
8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2011年春节戏曲晚会 720HD]
这儿还真有人爱戏曲啊,敬仰。
wh
发帖数: 141625
9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京剧与越剧——写给不大看戏曲的人
赞,看来改革是王道啊。听说过越剧暗恋桃花源,不知道原版电影里的歌有没有保留,
非常喜欢《上海公园》这首。最近《富春山居图》两岸合璧,赵志刚他们又趁热打铁编
排了一出《山水黄公望》,可惜我也没看到。说尹桂芳媚俗太逗了,反正我都不懂,就看个乐呵。我去转戏曲版和一些有越剧迷的乡版。
w******g
发帖数: 10018
1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Xiqu 讨论区 】
发信人: windking (Mr Doctor), 信区: Xiqu
标 题: 戏曲小品《蟠桃会》:我都快被雷翻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r 12 04:04:52 2012, 美东)
n*n
发帖数: 456
11
来自主题: Xiqu版 - 高马得的水墨戏曲人物画
删删几笔,点染丹青,得尽戏曲三昧。
http://www.guaweb.com/gb/un/artist/0411gaomade/grzp.htm
我个人最喜他的《游园》、《惊梦》、《寻梦》三张,曾经合三幅为一幅,
当电脑桌面,如绢帛一般。上面那个链接中只有《寻梦》一张,袅晴丝上却
有另外的,又附有文字。
http://kunqu.net/Photo.htm
点“丹青影”。
游园的是如花美眷,入梦的却好丰姿俊妍,寻梦,果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
或许我有些发痴,可是《惊梦》的桃红柳翠,玉软香温,比梦还美。
t********t
发帖数: 432
12
戏曲版虎年虎虎虎虎虎虎虎虎虎
k***u
发帖数: 48
13
戏曲版虎年虎虎虎虎虎虎虎虎虎


y********r
发帖数: 241
14
来自主题: Xiqu版 - 戏曲春晚杂感
看戏曲春晚,随看随写。
开头的两个地方戏不错。《夫妻观灯》的调子虽然简单但是很好听,我反复来回听了好
多遍。女演员的服装虽然有点像朝鲜族的,不过挺漂亮的。
没想到于魁智和李胜素出来这么早,素素的发髻不要下面那块就好了,不然显得该减肥
了……
“六太保上凳抓白袍”,也不知道字幕组的人是怎么想出来的……
大赞王志萍最后定格的表情,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胜娇羞啊
魔术的创意不错的,但是那个变魔术的干嘛要把人家小mm一把抓下去啊,让人家好好自
己走下去不行么,或者两个旦角对着转的时候直接转到屏风后面就好了……还有,魏mm
已经比“丰腴”稍微过了一分了,克制一下,保持在像宝钗的状态最好了……
陶阳真是小人精啊,游刃有余的简直没天理。李嘉存不错。
赵秀君吓了我一跳,原来觉得她不扮上的时候还算漂亮的……沙家浜不错,那个男票友
居然叫“炯儿”,囧……
李岩的声音有年轻老旦们少有的苍老感,可惜妆没画好
粤剧和河北梆子的演员超级pp,口水ing,嘿嘿
可惜了李阳鸣和张兵两个小帅哥,张兵好歹有一句台词,李阳鸣扮上了就在台上杵了一
会儿就这么下去了……
前年爱上了王艳,去年爱上了史依弘,还是pp是王道,hoh
w*****n
发帖数: 937
15
来自主题: Xiqu版 - 戏曲春晚杂感
哇,晋剧新秀谢涛,你看晋剧肯定比较早。
最烦的就是太多的戏歌,春节时候无聊下了南方台的什么戏曲百花盛典,那个才是寒,
多是戏歌。看介绍照片的时候,看见李佩红以及字幕“我不挂帅谁挂帅”,一时大为好
奇,程派的挂帅?从来没听说过呀,一当下来发现是戏歌,雷!
S********8
发帖数: 4466
16
来自主题: Xiqu版 - 章诒和直言:戏曲必死
简直是骨灰级的九斤老太啊,还是如此的不甘寂寞,拉白先勇下水就没品了,人家搞白
牡丹的时候,强调就是青春,让年轻人喜欢,这才是戏曲要发展下去应该有的态度,老
是强调自己年轻的时候“票”过大师,有什么劲啊
i*****c
发帖数: 1322
17
来自主题: Xiqu版 - 章诒和直言:戏曲必死
“只有白先勇的几出戏能看”
K,不懂不要充大尾巴狼!居然认为白先勇的妖蛾子能代表昆曲代表戏曲!那这样的戏
还是死了的好。
这老太,越来越让人瞧不上眼了。怎么这么多的人为老不尊?
i*****c
发帖数: 1322
18
来自主题: Xiqu版 - 章诒和直言:戏曲必死
白牡丹其实还算不上妖蛾子,虽然糙了些,毕竟还是有熊猫们严格把关,没太离谱,不
过买他的DVD真不如去买老版的值。到白玉簪嘛,老白的信心足了,胆子大了,甩开专
家们,可劲儿塞他自己的私货,妖蛾子也都出来了。
章诒和不是说中国戏曲主要还是看角儿吗?她怎么不说说那俩主角儿?看扮相,在他们
的同辈中大把这样的,看水平,他们的同辈中上昆省昆苏昆都有更好的,白牡丹的表演
实在很一般,但至少演员还认真,白玉簪时那个小生的嗓子已经塌了。
白牡丹的积极意义不能抹杀,毕竟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了昆曲,也许有人一开始是冲着他
的名头去的,看了以后喜欢上了,自己去看真正的昆曲。但也开了个坏头,引来了后面
的妖蛾子。好多名利之徒借着昆曲的牌子兜售私货,胡改乱造,真以为自己水平多高啊
。改舞台,改服装,甚至改唱词,整出一堆雷人的新戏,和老戏的传承抢资源,罪过大
了。更无耻的是这帮人都宣称自己是得了传统之精髓,要去其糟粕,要适应现代社会,
所以就随便演绎了。我呸。
l***b
发帖数: 314
19
直接带个戏曲演员去!
S********8
发帖数: 4466
20
惭愧啊,过奖了,金嗓子的嗓音太亮了,youtube上听过她的原唱,嗓子没有雕琢,很
自然的就美就亮;后来的白光,吴莺音,就感觉像是受了美声训练的,共鸣音运用的好;
那个时候唱民歌小调的,都有一种戏曲腔在里面,咱们共匪这边的郭兰英,唱起来就有
很明显的山西晋剧的味道,很有趣也很好听。
L*******i
发帖数: 1126
21
来自主题: Xiqu版 - 祝戏曲版
戏曲版龙年快乐, 藏头诗写得好!
祝龙年龙腾虎跃,吉祥如意
S********8
发帖数: 4466
22
挺娱乐的,比较搞笑,北方很多戏曲尤其评剧很喜欢这类比较“无厘头”的创作,嫦娥
唱的那段是移植了“花为媒”洞房的唱段吧,她没开口之前,俺还嚼着会唱“马寡妇开
店”的唱段呢,哈哈
v**e
发帖数: 8422
23
[CCTV] [720P] 2014年新年戏曲晚会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VNoV4XqFlI

发帖数: 1
24
深深的担忧我们的国粹就这样没了。
我之前一个认识的小姑娘。我们聊起国粹的时候说京剧这个部分的时候。她说其实越来
越不能懂那些人在台上唱的是什么了。我就有点隐隐不安。小姑娘比我的孩子要大而且
也有自己的头脑对自己接受和不接受的东西分的也很开了。所以我想一个16岁多的女孩
子在国外对国粹都不感兴趣都充斥着其他国家的文化里,追求嘻哈摇滚追星的那种,以
后似乎是不能成为国粹艺术的传承人的。不禁有点哑然。
记得小时候我父母说学这些太苦不让学。后来我还是偷偷的和奶奶学了一些的。苏三什
么的我都还是可以朗朗上口的唱。但是实际上那都是不专业的学习。我们那一代能专业
的学习这些的还是有的。但是一代不如一代。我朋友之前是学戏曲的说现在根本没人愿
意拜师学艺,就算是跟人家长宣传也没人来。只期盼这个也能进入什么高考的加分项目
就大概有人来了吧。
可悲。本来是国家的精华佳品却还需要跟学生的考试挂上钩才有人来。
还有几个大学的教授朋友也说。其实学这个分析和欣赏的也少了。基本一个学科就1-3
个人选修。还都不来。基本也不知道给谁讲的。但是不给过吧,以后就更没人来了。太
尴尬了。
想想可不是尴尬嘛,在别的国家抢夺我们... 阅读全帖
s*******y
发帖数: 46535
25
来自主题: OperaHouse版 - 这个版谈戏曲么?
可以谈,我们兼容并蓄,呵呵
不过中国戏曲的话有专门的onstage版面,有兴趣的话可以过去看看
a*****s
发帖数: 4609
26
来自主题: Anhui版 - 【戏曲文化】
地方戏曲有40多个剧种,影响较大的有黄梅戏 、徽剧、庐剧、泗州戏、凤阳花鼓、
皖南花鼓戏、皖北花鼓戏、淮北梆子戏 、青阳腔 、傩戏等。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
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
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
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桐城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
、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桐城歌”或“黄梅歌”。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
身。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
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
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
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
》《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
》、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
m**************n
发帖数: 27
27
来自主题: Hebei版 - 河北文化·戏曲·冀南鼓舞
转信站: mitbbs!jiaoyou8.com!mitbbscn
出 处: mitbbs.cn
冀南鼓舞
冀南鼓舞做为敬神舞蹈的习俗。扇鼓舞又叫打扇鼓,使用扇鼓、马鞭这2种道具,扇
鼓由鼓面和鼓把组成,鼓面是一个圆铁环,其上张覆羊皮,鼓把是一铁棍,下端有铁环,
环上挂小铜铃,其形颇像团扇,故称扇鼓。打扇鼓时,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握鞭,随舞步
节奏边移进边晃动扇鼓,使把上装饰的铜铃发出响声,同时按音响节奏以鞭击鼓,作出各
种舞蹈动作。打扇鼓载歌载舞,参演人数一般不少于8人,演出者不受性别和年龄的限制
,但冀南地区每逢庙会,打扇鼓者多为中老年妇女,她们抛开平日繁多的家务和顾忌一舞
开怀,因而打扇鼓又被说成是冀南农妇的狂欢节。每逢庙会举行,各种扇鼓的剧目就演起
来。剧目一般为情节完整,故事性较强的历史传说所形成的戏曲故事,上演较多的剧目有
《接总兵》、《接天兵天将》、《接九家仙姑》、《杨家将》等,均是颇受欢迎的剧目。
f**********r
发帖数: 18251
28
来自主题: Hebei版 - [河北戏曲] 保定老调
老调起源于冀中白洋淀周围农村花会中的俗曲(河西调)。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当地高
腔和说唱艺术的影响,约于清道、咸丰年间已具戏曲雏型。
该剧种的剧目内容,多是描写帝王将相、草莽英雄的传奇故事,如《山海关》、
《铁冠图》、《杨家将》等。因此早期老调行当以生、净为主。而生、净两行又是不分
腔,同唱老生调,故称老调。老调形成以后,一直与以生、旦为主的丝弦班合班演出,
艺人也兼唱两种声腔,群众称之为老调丝弦班。河北梆子兴起后,对老调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由于在伴奏乐器上,吸收了梆子的大板胡和枣木梆子,故又称老调梆子。清光绪
以前,老调没有固定班社,授芤演出主要靠农村子弟会或玩艺会,艺人也多是半职业性
质,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因此,早期老调的发展比较缓慢。从清光绪年间至抗日战争
之前,是老调较为发达的时期。光绪初年,班社日益增多,首先出现了韩大仓班、高老
寿班,以后出现了小莲花班、周福才班、杠子红班等二十多个班社,同时涌现出二十多
位较有成就的艺人。此外,在广大农村还有不少临时性组织。光绪十六年(1890),老
调名人韩大仓带领老调班进入北京,演出于天桥广兴园。这一时期,老调的演出地域,
北到张
s*********d
发帖数: 193
29
来自主题: Shanghai版 - 哪儿可以买到戏曲碟片
借问一下哪些店的戏曲碟片比较齐全,想买些昆曲的,越剧的,哪儿比较好些?
再问,有没有滑稽戏‘72家房客’的碟片可以买到,老版(杨华生,嫩娘),新版(明
星版)都行。
谢谢先了。
N****g
发帖数: 1192
30
反正现在发现onstage是戏曲了,5555
不用申请新版了
N****g
发帖数: 1192
31
如果是戏曲曲艺,而不是越剧版,就聚拢了。。现在相声评弹什么的都没处讨论吧
其实onstage有这方面的潜力,不过好像根本没做宣传,很少人知道
N****g
发帖数: 5246
3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KU 讨论区 】
发信人: yingclamp (迦逻), 信区: PKU
标 题: Re: pku有越剧(戏曲?)协会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y 17 11:59:41 2009), 转信
嘿嘿,有啊~
N****g
发帖数: 1192
33
来自主题: _YueJu版 - “唯美空间 戏曲音乐”集锦

修改一下标题吧。。。。。以后查起来方便呀
改成“唯美空间 戏曲音乐”吧..
c***1
发帖数: 1869
34
来自主题: _Xiyu版 - 说起戏曲
怎么了你这是,又想起戏曲了。
i******n
发帖数: 538
35
来自主题: Xiqu版 - 李世济:忆马连良老师
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父亲与马连良(上)
“怜君身似江南燕,又逐秋风望北飞。”
父亲(章伯钧)爱看戏。父辈似乎都爱看戏。在这个爱好上,分辨不出国民党官员
、共产党干部和民主人士政治身份的差异来。难怪从前的艺人地位虽低下,但心理上却
是自傲的:“甭管哪朝哪代,你们都得听戏。”
事实还真如此。罗瑞卿当学生时,为瞧一出梅老板(兰芳)的戏,大冬天把铺盖都
卖了。一九四九年后,当了公安部长的他,还把这故事亲口告诉了梅兰芳。梅先生感动
得直说:“以后我请您,我请您。”
一九五六年,禁戏内部演出。其间,由小翠花演一出跷功戏,剧目名称忘记了。父
亲和我临开演前十分钟进的剧场,竟发现已座无虚席。跟在后面的人是贺龙。他一拳打
在父亲后背上,父亲转身拍着他的肩膀,说:“你也来了。”“我当然要来。”父亲说
:“好像没有座位了。”
贺龙望了望前面几排就坐的人,笑着说:“他妈的!所有的部长都来了,比国务院
开会还积极!”
二人相视,哈哈大笑。
这年年底,四川的川剧团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谭记儿》,台下的四川籍首长一边
看戏,一边说笑。态度随意,评头品足,语言放肆,一点“首长”的样子也没有,大家
又回到了... 阅读全帖
i******n
发帖数: 538
3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我为主席录传统戏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Xiqu 讨论区 】
发信人: ilmioben (ilmioben), 信区: Xiqu
标 题: 我为主席录传统戏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Dec 24 14:13:21 2010, 美东)
孙以森(口述) 本文采写/杨敏
1966年文革开始后,传统戏曲作为“毒草”遭到批判。在此后将近十年里,由江青亲自
审定的八个革命样板戏独占戏曲舞台,经电影、电视、广播反复强制性播放,后有“八
亿人民八个戏”之说。但在文革最后的几年里,由江青亲自领导,文化部牵头专门为中
南海录制了一批传统戏曲。这批传统戏曲的录音部分,最后归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
部的录音资料库,其中一些录音在后来也曾陆续播放,少数录音在客观上成为较珍贵的
录音史料。
文革一开始还有电视节目,大约半年之后,电视就停播了。所以那个年代就只有广
播,广播里又只有样板戏。我当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戏曲组当编辑,后来当副
组长,虽是“革命”期间,但工作还是很忙的。
我是安徽寿县人,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留校在中文系工作。两年后
调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文艺部戏曲组... 阅读全帖
i******n
发帖数: 538
37
来自主题: Xiqu版 - 我为主席录传统戏
孙以森(口述) 本文采写/杨敏
1966年文革开始后,传统戏曲作为“毒草”遭到批判。在此后将近十年里,由江青亲自
审定的八个革命样板戏独占戏曲舞台,经电影、电视、广播反复强制性播放,后有“八
亿人民八个戏”之说。但在文革最后的几年里,由江青亲自领导,文化部牵头专门为中
南海录制了一批传统戏曲。这批传统戏曲的录音部分,最后归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
部的录音资料库,其中一些录音在后来也曾陆续播放,少数录音在客观上成为较珍贵的
录音史料。
文革一开始还有电视节目,大约半年之后,电视就停播了。所以那个年代就只有广
播,广播里又只有样板戏。我当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戏曲组当编辑,后来当副
组长,虽是“革命”期间,但工作还是很忙的。
我是安徽寿县人,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留校在中文系工作。两年后
调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文艺部戏曲组缺人,于是我就去了戏曲组。
秘密的任务》
大概是1975年初,电台文艺部的领导通知我去参加中央广播事业局的一个录音组
。录音组由广播事业局直接领导,全称是“送审录音组”。据我所知,工作就是翻录传
统戏曲、曲艺录音或者录制传统...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937
38
时间:2012年3月1日
主题:北京与昆曲
主讲人:陈均(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
谢谢大家在这个寒冷的春夜,“杜丽娘夜不能寐”的夜晚来听这次昆曲课。首先,自我
介绍一下,基本的履历课件上面有,我来说一下我为什么来到这个课堂的缘由?我是
2005年从北大中文系博士毕业,当时我到了中国传媒大学工作,在那个学校开了一门昆
曲欣赏课程,也是一门公选课,过了两年之后我去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去年5月份的
时候,我在一次研讨会碰到了白先勇老师,跟白先勇老师聊起来,他说既然你不坐班,
又主要从事昆曲研究,那么就到我们这门课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关于昆曲的一些
知识。和白老师一起聊天的时候,他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同学们”,比如说上一年的课
里面同学们反映,虽然听了很多很好的讲座,觉得有很多问题没有人交流,没有老师交
流。再比如说演戏,他说同学们想看戏,他就让苏州昆剧院来北大演戏,所以一个关键
词就是“同学们”,为了白老师的一片好意,也请同学们不吝赐教,有问题尽管问我。
今天我的题目是《北京与昆曲》。
我做的课件上的这幅图是当时乾隆为崇庆皇太后祝寿的万寿盛典,当时的北京城到处建
了很多经棚戏台,戏台上... 阅读全帖
u***************r
发帖数: 11227
39
来自主题: Beijing版 - unidentified_title
发信人: gangyi(刚毅), 信区: Beijing
标题: 希望戏曲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Mon Oct 9 10:01:27 2017,GMT)
在十一黄金周期间,北京园博园热闹非凡,2017中国戏曲文化周带着中国戏曲文化
的历史,在北京园博园如期举行,为大家呈现了一场戏曲文化的盛宴。
这次戏曲文化周,不但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为我们出门旅行提供了又一选择
的空间,人们可以把此次活动作为一次旅游活动,使人们出门旅行有了更多的选择。
说真的,这简直就是神仙过的生活。你想,在十一放假期间,一家人去如果一起去
园博园感受一番戏曲文化的魅力,不但提升了文化素养,欣赏到了戏曲,感受到了独具
一格的戏曲魅力,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这对我们来说,真的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活
动。
这次戏曲周,从娃娃到大人,从年少到年老,都有不同程度的互动欣赏,看得是津
津有味。而且,对戏曲文化来说,无疑是一种特别的体验。
戏曲文化是一种高雅的文化,需要精心的呵护,爱戏曲,光有爱不行,还要有付出
。这次活动,就突出了一个特点,与观众互动。这个环节,令人更加觉得戏曲是我们自
己的... 阅读全帖
t****n
发帖数: 167
40
来自主题: LosAngeles版 - 伶人皆往事 - 章诒和
伶人皆往事
章诒和
拙作《伶人往事》,最初是由香港明报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的,合同为五年。
这本书因大陆的查禁和我的声明,曾掀起一场风波。不想,转眼七年过去,合同早也到
期。我的文稿在香港多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九九归一。于今,便也想把“伶人”归
入牛津。
新版总要和老版有些不同。新版“伶人”,我把《马连良往事——一阵风,留下了
千古绝唱》、《总是凄凉调——〈程砚秋日记〉读后》两篇收了进来。这样,我写伶人
的长文,便尽在其内了。
好友林道群(现任牛津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又建议:“大姐,你写一篇梅兰芳吧。”
我说:“不行啊。”
“为什么不行?”
“时辰未到。”这四个字用得惨,像是一个候斩的死刑犯,非要等到“午时三刻”。
对方笑了,我也笑了。
谁不想写梅郎?既没有见过他本人、也没听过他唱戏的人,都写出了厚厚的《梅兰
芳传》。何况我见过,也听过。见过也听过,就一定能把梅兰芳写好?未必吧。
2008年,电影《梅兰芳》拍摄前与公演后,许多人认为这是我写梅兰芳的大好时机
。卢燕女士还专门从美国打来电话,要我一定好好说说梅兰芳。影片上市,导演陈凯歌
搬来梅葆玖,除了加强宣传攻势,显然也... 阅读全帖
I*******k
发帖数: 2914
41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伶人皆往事 - 章诒和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osAngeles 讨论区 】
发信人: tylson (太绅), 信区: LosAngeles
标 题: 伶人皆往事 - 章诒和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l 28 02:10:26 2012, 美东)
伶人皆往事
章诒和
拙作《伶人往事》,最初是由香港明报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的,合同为五年。
这本书因大陆的查禁和我的声明,曾掀起一场风波。不想,转眼七年过去,合同早也到
期。我的文稿在香港多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九九归一。于今,便也想把“伶人”归
入牛津。
新版总要和老版有些不同。新版“伶人”,我把《马连良往事——一阵风,留下了
千古绝唱》、《总是凄凉调——〈程砚秋日记〉读后》两篇收了进来。这样,我写伶人
的长文,便尽在其内了。
好友林道群(现任牛津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又建议:“大姐,你写一篇梅兰芳吧。”
我说:“不行啊。”
“为什么不行?”
“时辰未到。”这四个字用得惨,像是一个候斩的死刑犯,非要等到“午时三刻”。
对方笑了,我也笑了。
谁不想写梅郎?既没有见过他本人、也没听过他唱戏的人,都写出了厚厚的《梅兰
芳传》。何况我见... 阅读全帖
A**A
发帖数: 3392
42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伶人皆往事 - 章诒和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osAngeles 讨论区 】
发信人: tylson (太绅), 信区: LosAngeles
标 题: 伶人皆往事 - 章诒和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l 28 02:10:26 2012, 美东)
伶人皆往事
章诒和
拙作《伶人往事》,最初是由香港明报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的,合同为五年。
这本书因大陆的查禁和我的声明,曾掀起一场风波。不想,转眼七年过去,合同早也到
期。我的文稿在香港多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九九归一。于今,便也想把“伶人”归
入牛津。
新版总要和老版有些不同。新版“伶人”,我把《马连良往事——一阵风,留下了
千古绝唱》、《总是凄凉调——〈程砚秋日记〉读后》两篇收了进来。这样,我写伶人
的长文,便尽在其内了。
好友林道群(现任牛津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又建议:“大姐,你写一篇梅兰芳吧。”
我说:“不行啊。”
“为什么不行?”
“时辰未到。”这四个字用得惨,像是一个候斩的死刑犯,非要等到“午时三刻”。
对方笑了,我也笑了。
谁不想写梅郎?既没有见过他本人、也没听过他唱戏的人,都写出了厚厚的《梅兰
芳传》。何况我见... 阅读全帖
c***i
发帖数: 123
43
清王朝有限制戏曲影响力的传统
清代最有威力的娱乐方式,非戏曲莫属了。那个时候,没有电影,没有电视,没有
演唱会,也没有卡拉OK。从王公贵族到下里巴人,人们唯一的选择只有戏园子。那些“
名角”们集今天的歌星、影星、舞星的诸种魅力于一身,具有风暴一样的影响力。
清代戏迷的痴狂,绝不下于今天的追星族。有人因为迷恋看戏而荒废生计,也有妙
龄少女随戏班子私奔,甚至还有人因此犯了杀人罪。康熙年间,上海嘉善县枫泾镇赛神
,请了戏班子演出。演的是秦桧杀岳飞父子事,演员十分投入,“曲尽其态”,一位台
下看戏的皮匠老兄更投入,“从众中跃出,登台,挟利刃直前刺秦桧,流血满地。”(
《三冈续识略》卷下)。扮演秦桧的演员当即死于枫泾舞台之上。
大家把这皮匠“执缚送官”,此人供说他实在是太入戏了,“实恨秦桧耳”,当时
一股怒火直冲头顶,“不计其真假也”。好在审理此案的官员也是个戏迷,居然“怜其
义愤,竟以误杀薄其罪”,以误杀罪将其从轻发落了。太阳底下无新事,原来陈强因饰
演黄世仁差点被台下解放军士兵枪杀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并非头一回。
乾隆皇帝也是戏迷之一,并且戏瘾特大。每逢节庆,宫中必然锣鼓喧天,皇帝必然
场场... 阅读全帖
i******n
发帖数: 538
44
来自主题: Xiqu版 - 李世济:忆马连良老师
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父亲与马连良(下)
笑谈中,马连良忽道:“过了两三年了,我可还记得在您家喝茶、吃饭的情形呢!”
本是一句闲话,父亲听来却心潮难平。回到家中,把马连良的这句话,说了又说,
提了再提。是呀,反右前在我家做客的朋友不知道有多少,也不知喝了多少杯茶,吃了
多少顿饭。现已无人说及,提及,念及。而这个艺人说得,提得,也念得。
下午,雪又飘飘洒洒地下起来。父亲怅望窗外,自语道:“春风、夏日、秋雨、冬
雪,幸有苍苍者不解势利。”
第二天,父亲便把《史记》和“古本戏曲丛刊”翻出来,叫我熟悉《赵氏孤儿》的
历史和剧本。父亲还说,歌德也写过模拟其后半部情节的一个剧本(即《埃耳佩诺》)
。《赵氏孤儿》这个戏,是由一个叫纪君祥的文人在八百年前写就的,他为此而传名至
今。《赵氏孤儿》取材于历史记载加以虚构发展而成:春秋晋国奸臣屠岸贾诬陷赵盾,
致使赵家三百余口被诛杀。为保护赵氏根苗和晋国同龄幼婴,草医程婴献出亲生骨肉,
原晋国大夫公孙杵臼抛却身家性命,守门将军拔剑自刎……他们心存正义,扑向死亡,
换得赵氏孤儿的安全。十五年后,程婴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赵氏孤儿。孤儿把复仇之剑
刺向了义...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45
女模特身着比基尼,头部却是戏曲扮相(网友“柠檬的烟”供图)
昨日,当网友“柠檬的烟”将一组模特秀组照上传微博时,他没料到会引来一片争议之声。照片中的模特们,头部是传统的戏曲扮相,身上穿的却是开放的比基尼。这组照片摄于三坊七巷内一场开业仪式上。
“柠檬的烟”共上传了7张照片。照片中,模特们身着比基尼。但相比开放的服装,她们头部的戏曲扮相更加引人注目。如此“混搭”风格,引发网友争议。
“不伦不类”“四不像”……看过组照后,声援传统戏曲艺术的网友占了绝大多数,不少网友用尖锐的语言表达不满。有网友认为,模特走秀方式可以创新,但不应该“亵渎”传统戏曲艺术。
也有网友对此现象持温和态度,认为比基尼和戏曲扮相搭配在一起并不违和。网友“福建民生百态”认为,这一现象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福州闽剧院的官方微博昨日也转发了“柠檬的烟”微博上的组照,并说道:“借戏曲元素之名,想来必定争议颇多,欢迎留下您的见解,让争议更有价值!”
记者随后联系上“柠檬的烟”,他介绍,日前,他参加三坊七巷内的一场开业仪式,虽说知道现场会有模特秀,但看到身着比基尼的模特们头部的戏曲扮相时,他觉得十分意外。“柠檬的烟”是福州人,... 阅读全帖
d*****l
发帖数: 8441
46
来自主题: Xiqu版 - 白燕升唱《锁麟囊》
编辑本段
戏剧人生
有人说,以白燕升的学识、风度,若不是在中央电视台始终主持着戏曲类型的节目
,他早就和其他主持人一样大红大紫了。尽管30岁出头的白燕升也知道“成名趁早”,
可他还是和既不前卫又不时尚的戏曲打得火热。不但把原本落寞的戏曲频道打扮得“花
红柳绿”,现在连他自己也热衷于“唱念做打”了。
白燕升说他跟文艺天生有缘,但走过的路却是一波三折——自己七八岁的时候迷上
了戏台上的“锣鼓家伙”,想考艺校,当个戏曲演员没当成;高考的时候想报考北京广
播学院,结果错过了专业考试;后来考 白燕升的大学又和舞台不搭界,却在毕业那年
成为河北举办的八省市普通话大赛第一名得主,接着一举进入全国普通话大赛前十名。
1994年从河北电视台“偷”着去考中央电视台,笔试的时候作文做跑了题,但良好的文
字功底还是让考官眼前一亮,最后终于从全国几百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正式调入中央电
视台。他先后在《文艺广角》、《文化视点》等栏目当过主持人,但都是“不定期”的
,一闪即逝。1996年央视戏曲音乐频道改版,编导组找到一直在“晃荡”的白燕升,动
员他来戏曲频道做固定主持人。这是在前几位“名嘴”先后“不适应”离去之后... 阅读全帖
l***b
发帖数: 314
47
来自主题: Xiqu版 - 与朱复老师谈话(ZT)
刊于【读品】101辑 (2010年第九期)
:陈华,北京电影学院
2008年3月7日下午
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们北京昆曲研习社唱过《牡丹亭?游园惊梦》、《紫钗记?折柳阳
关》、《南柯记?瑶台》、《邯郸记?扫花》,临川四梦四个折子,可惜现在唱不了了,现
在的《扫花》,欧阳启名能唱何仙姑,可是吕洞宾没人了。当初是樊书培唱吕洞宾,那是
真向俞振飞学过呀,大冠生那段北白念的实在棒,可惜现在没人了。北昆也不会,谁也不
会。
霸县,现在叫霸州了吧,邱惠亭去世于1987年。做《戏曲志》、《戏曲音乐集成》那会我
去访问过,还在邱惠亭家住了一宿。当时编《戏曲志》的时候还编写了20本《河北戏曲资
料汇编》,当时发了一些,等编辑完了《戏曲志》,任务完了,编辑组也解散了,这些书
认为没用了,整个一屋子的《汇编》都拉造纸厂当废纸卖了。现在再想去买也买不到了。
没当烂纸卖之前,我给台湾大学的洪惟助找了一部,给写《昆剧发展史》的刘致中找了一
部,我自己也不见得全。这个资料特别珍贵,不过要甄别,错字,真实的、不真实的都收
到里面了。全信也不行。这里面重点是第六辑,整个是昆弋专号,第六辑出的时候胡忌去
美国了,没在国... 阅读全帖
S**C
发帖数: 91
48
Saw it on stage board, may be useful here.
戏曲呼吸要领规则
(一)
吸气最好要让别人看不出来,用鼻吸为主,嘴可以微张,切忌张大门拼命
吸气。这不是个外形问题,因为那样是吸不深的,只能将气吸在肺尖部(人的肺形状是
上尖下圆呈椭圆形)是怎么也吸不多的。吸气当然不宜过多,但太少了也不行。把气吸
在肺尖的人,还常常自以为吸得很满。其实,这是满而不多。犹如用小酒杯盛水。吸在
上部,吸得满满的(相对於肺尖的空间来说),不仅憋得慌,并且一张嘴,气很快就会全
部跑光。所以,我们唱戏也是主张深呼吸的。用鼻微吸,就能吸得深。要做到鼻微微一
吸,腰围和横膈膜即有膨胀感觉,但千万别去下死劲膨胀它。
(二)
要把气稳在下面。即在吸气使腰围微微膨胀以後,唱时不能马上松掉;在
声乐上叫“保持”。我对保持这个两洋声乐说法持一点保留意见。我认为这个提示不完
整、叫人家把气吸进去,保持住,那你还用不用气,还唱不唱戏。其实我理解它也不是
启发人家去把气保持住不动,而是提示歌唱者,悠着点用气,...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