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 发帖数: 867 | 1 二埋法师 编著
戒体
戒体中分做:一、戒体相状,二、受随同异,三、缘境宽狭,四、发戒数量。分这
样四章来说明。灵芝律祖说:前面二章论体,但受随中也兼说戒行。三、四两章属于戒
法,而发戒数量中联系到戒相。弘一律祖说:标题为戒体,而又兼带说明戒法、戒行和
戒相,这就显示了四门的分不开来——互相摄收。
南山律祖在行事钞中说:人们都知道受别解脱戒的,而真能懂得受戒意义的不过三
五人而已。都是由于事先不能做好准备,不多研究,以致在正受戒时,不知戒体、戒相
,仅仅是受过戒就算了。问他得戒了没有,还是茫然一无所知,所以要在这里(随相以
前)分别详细的解说,使受戒者根据它来衡量自己受了戒究竟得戒没有。这样,才可以
谈到如何来持戒和不犯戒,修行出离世间的道理。
一、戒体相状
甲、能领心相
行事钞说:戒体,如果通途而论,是说受戒时所发的“业体”——无作戒体,今先
显明能领受戒体的心的相状。
又说:十法界依正二报多如尘沙,而佛所立的空、有二谛等教法,都是发戒的境界
。受者当受戒时立下誓愿尽这个身体的寿命为期限,善于清净心的器量,屏绝一切妄念
,必不为恶;再加以礼敬、陈词,身、口二业的施设(授者作法的方便等) |
|
w*********r 发帖数: 2192 | 2 《菩萨戒本》-正文
佛教大乘戒律书。亦称《菩萨善戒经》、《瑜伽戒本》等。汉译题为弥勒说,藏译
题为无著造。为大乘律藏中记载菩萨戒条文、说明戒相的典籍。
译本 汉译有四种:①《菩萨戒本》。北凉昙无谶译,1卷;从《菩萨地持经·方
便处戒品》录出,加归敬颂而成,亦称《地持戒本》。②《菩萨善戒经》。南朝宋求那
跋摩译,1卷。③《优婆塞五戒威仪经》。译者不详(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题南朝宋
求那跋摩译),1卷。④《菩萨戒本》。唐玄奘译,1卷;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
《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录出,亦称《瑜伽戒本》。玄奘又于唐贞观二十三年 (649)
在大慈恩寺译出《菩萨戒羯磨文》1卷,别出《菩萨戒本》1卷,普光笔受,是为最后定
本。此外,尚有后秦鸠摩罗什所译《梵网经》,据称梵本共61卷,罗什只译了《菩萨心
地戒品》,分上下品。下品说十重戒、四十八轻戒,故也称《菩萨戒经》,流行较《瑜
伽戒本》为广。
玄奘译的《菩萨戒本》,十分流行,其入室弟子多持大乘戒,且常在名字前冠以“
大乘”字样,如窥基称“大乘基”等。
内容 主要说明菩萨戒相。书中列举四种重戒和四十八种轻戒。菩萨戒相分摄律
仪戒、摄善法 |
|
b********6 发帖数: 556 | 3 戒乃试金石,钱为照妖镜!!!破邪师系列之一
末法之中,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作为初学居士,如何分辩善知识,恶知识?
有无传承?
有无大德印证?
有无戒律?
上面三条是根本!
末学有一妙法:以上师自居的人,他是否盯着信众的钱包?只要他盯着钱,以种种手段
搜刮钱财,即为卖法之徒而非传法之人!
1 如高价卖法器贡品,不许你砍价。
末学告诉大家,除非佛经上有明文说不计价格的情况,其他任何时候你放心大胆的杀价
,他跟你谈钱,那就是商品是买卖,他是做生意。
杀完价买回去修法时一样是上妙的法器!好象不挨宰就不殊胜,哪有这回事!
如有的“上师”说:加入我的法门吧,当我的弟子,那些法器供品我打五折卖让你请,
不是我的弟子,卖1000千,跟我学法是我弟子卖500!(看人下菜,连平等心都没有)
2 以护法弘法为名让你不停的助印等等(将钱打到他的私人帐户)
如孝法师云:对出家人将钱打到个人帐上是不如法的
3 要求你按每月收入的比例交护法金
首愚上师云:什么是护法,保持你的正念就是护法!
4 学佛法要交学费!
妙祥大和尚云:你用戒律去观察!!!!!
江贡上师云上师的条件:
一是有传承,代代上师相传,并无中断,且法... 阅读全帖 |
|
d**********l 发帖数: 647 | 4 问:弟子没有受戒前尽量按照五戒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受戒以后感觉如临深渊,如履薄
冰,这种心态是不是不好,会影响修学?该以何种态度来持戒更圆融一些呢?
答:首先,你能够去受戒,这表明你有道心了。受戒的目的是什么?佛陀制戒的本怀是
为道制戒,是求证菩提佛道来制戒的。戒的种类有在家居士的戒,有出家五众的戒。无
论是出家在家的戒,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针对我们的烦恼而施设的。烦恼是病,
戒法就是药。我们的心就像野牛,就像烈马,就像狂象,如果没有约束,它就会到处狂
奔,践踏苗稼,所以戒就是一根缰绳,把这个野牛,用缰绳拴住牛鼻,当它要跑的时候
就要及时地拽过来。所以这个戒是对治我们贪瞋痴三毒烦恼的。杀盗淫妄酒是最重的烦
恼,是最遮蔽佛性的,所以要用戒的缰绳把这想犯杀盗淫妄的恶的心理倾向阻断。所以
我们一定要去受戒。有的人说,我学佛,只受三皈,不受五戒,但自持五戒,行不行?
固然你想去受持比不受持要好,但是你真要修行,还是一定要经过受戒的仪规,让一个
法师在佛前证明,还有一套授受的仪规,它就是羯磨法。透过授受仪规的传授,让你在
自心里生起一种止恶防非的功能,这种功能就叫无作戒体。你获得这一种戒体后,... 阅读全帖 |
|
p*******y 发帖数: 782 | 5 持戒功德与犯戒过失——虚云老和尚 .
甲、序言
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
长善法,是名戒义。大集月义经说:‘诸仁者;离欲义是戒义,解脱义是戒义,休息义
是戒义,尽义是戒义,灭义是戒义,此诸句义,名为戒义。’释尊将涅槃的时候,阿难
请问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去世后以何为师?佛说:‘以戒为师’,所以我们佛弟子,
能持戒律,方有导师,若无戒行,等于无师传!但是佛教律藏中,关于律学的戒相很多
,有在家五戒八关斋戒十善戒等,出家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五十戒
,菩萨十重四十人轻戒,广见经律,总之皆以五戒为根本。吾人果能基本五戒持得清净
,其他枝末就易持了。
乙、持戒的功德
一、总论
世俗所说:‘受戒容易持戒难!’确是有理。但亦在我们的善根有浅深,信心有无
的关系?若果佛弟子戒律严净,谁不敬仰?诸佛菩萨,尚为护念,何况天龙鬼神及人?
真如炉中旃檀,妙香普薰,所谓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这五分法身
的果香,也是从因地修戒得来的;如戒香经云:‘佛告阿难,世有众香,惟随风能闻,
不能普闻。若持佛净戒,行诸善法,如是戒香,遍闻千方,咸 |
|
a*******g 发帖数: 867 | 6 二埋法师
戒行
一、正明随行
行事钞和资持记解释戒行说:戒行,是既然受得此戒,就必须秉持在心,并广修方
便。在教理方面,依师学习律藏的理论与行事的规律。在行的方面,主要是对治烦恼。
还要检察思想、言论、行为——不违犯律的行为和不失威仪的行为。坚志远离“止犯”
、“作犯”的一切事项,更积极地成就了“止持”、“作持”的一切行事。定下志愿,
尊重戒律,仰慕古来的圣贤,发起向他们习学的精进行,这样,持戒的心生起了,三业
合乎律仪,就是“戒行”。
但是受体是要期尽形断恶修善的誓愿与缘境周遍慈愍的心,混合而成为一个伟大愿
力,这就是受体。随行,是随着所受时的思愿,而修止恶生善的事行,就是随顺本体的
善良行为。这是对受体所说的随行。譬如建筑宅院,必先建立周围的院墙(坛场受体)
,然后在院的界限内建立房屋(受后随行)。
如果只有受没有随,那就成了空愿的院子,不免要有寒露(无善盖覆)的弊端(堕
落恶道)。如果只有随没有受,这随行可能随于生死,或者只是些世善,局狭不能周遍
。譬如无院的屋宇,难免贼盗偷窃(虽修善行还为尘扰丧失善根)的危险。所以必须“
受”、“随”互相资助,才能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
行事钞问 |
|
q*c 发帖数: 9453 | 7
这里面小弟不无微功巴 :)
我自己觉得,从小弟的自己经历来看,这个不是幼稚, 而是我满的表现。
是一种过敏心理--太看重自己的“独立尊严”,以致于无论好坏,
统统不接受--只要是“别人”要求的。
这个很不号乐。
这样我觉得会倒大霉的。呵呵,Jstar 可不要
.......................................
这样挥霍自己的福气,福气用尽乐,佛业救不的。
哈哈,此从waichi 兄来,小弟不敢冒名顶替。
这个是小弟自己的一点体会,业是这个文章的重点---为什么要持戒相。
对于这个问题,我准备用小弟及其深受其苦的眼睛问题来说明自己的理解。
小弟眼睛很近视。因为小时候用眼不正常的缘故。
小时候,父母业是近视眼,看到小弟胡乱用眼,
反复苦口婆心的劝戒小弟要爱护眼睛,这个不能作,
那个不能作,小弟人小,那里能听的进去?
噪照样我行我素,结果。。。自然大家可以想象。
眼睛近视后,其痛苦不变非明眼人可以体会。
小弟就不多言乐。
持戒小弟认为业类似于此。
佛菩萨乃是过来人,对于近视(破戒) 的苦头有深刻体会,
就如同小弟近视的妈妈一般。所以, 佛菩萨(妈妈〕反复
劝导众 |
|
f***2 发帖数: 162 | 8 强烈推荐回家人老师的戒淫
戒淫(上篇)
这篇《戒淫》上篇,共分7大部分,分别是:
1.为什么要戒淫;
2.从相上看,正淫与邪淫的区别;
3.相上戒淫的原理(相上的淫是如何生成的);
4.如何戒;
5.戒不住相上淫的关键(戒淫的以后的事情);
6.根据不同的人建立的不同的戒邪淫模式(系统戒邪淫程序,心理测试等);
7.以后的问题。
里面还有很多小的标题,如现代人普遍的正淫观点,如现代人一些邪淫现象的生成等等
。总之会纵文化,含历史,看宗门,分正邪,破无明,说详尽,适现在,晓厉害。因此
对于大家的问题,如前面已经讲述范围中的,会立刻回答的,对于后面的要讲述的,可
能要过几天回答,见谅。
戒淫(上篇)
前言
偶尔心动,想写篇修行人如何将情执布施给法界的文章,将这个想法告诉白眉,白
眉嚷嚷道:“老师,你的烂尾工程太多。”想来也是,有好几篇文章都没有结束,还到
处心动发愿,实在不妥。
今日是佛陀的成道日,就找这个借口将《戒淫》上篇写完吧。
《戒淫》一共有3篇。
上篇是针对事相上淫欲心重,习气深,连相上的淫欲心都戒不了的人看的,主要就
是“誓不沉心”到“如如升起心”的应用。
中篇是针对事相上已经持...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9 第2章 曹溪一脉
一、慧能求法
慧能,一作惠能,原籍范阳(今北京大兴、宛平一带)人,俗姓庐。父名行瑶,早
年做官,后来遭贬,于唐武德三年(620)被流放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娶当地
李氏女为妻,唐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八日生下慧能。慧能三岁时,父亲不幸亡
故,母守志鞠养,孤儿寡母,穷苦无依,生活极为艰辛,在如此境遇中长成的慧能,聪
颖早慧,事母至孝,日日砍卖柴,奉母度日。不觉光阴荏苒,慧能已长大成人。
慧能二十四岁那年,一日去市上卖柴,忽闻有人诵读佛经,据说慧能“一闻经语,
心即开悟”,便问客人读的是什么经?客人告诉他,读的是《金刚经》。又问客人从何
处来?如何得到此经?客人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今湖北黄梅县西北)东山寺来,那里
有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主持传法,门徒有一千多人,我前往礼拜,总得以听受此经。慧
能一听。心生羡慕,萌发了去黄梅跟从弘忍大师学习佛法的念头。客人本是一位热心的
信徒,见慧能对佛法如此虔诚,便赠送他十两纹银,让他回去安置好老母的衣食生活,
再到黄梅去参见五祖弘忍大师。
慧能辞别母亲后,便来到黄梅求见弘忍。据说,慧能...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0 ☆─────────────────────────────────────☆
danieljoyful (danieljoyful) 于 (Tue May 24 23:21:32 2011, 美东) 提到:
《杂阿含经》节录
《别译杂阿含.第二四四经》
《中阿含.哺利多经》节录
《长阿含.游行经》节录
《增一阿含经》节录
《善生子经》节录
《生经.分卫比丘经第二》
《撰集百缘经》节录
《贤愚经》节录
《杂宝藏经》节录
《大庄严论经》节录
《法句譬喻经》节录
《道行般若经》节录
《修行道地经》节录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节录
《无量寿经》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藏会》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见实会》节录
《大宝积经.优陀延王会》节录
《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节录
《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普门会》节录
《华严经》节录
《优填王经》节录
《摩邓女经》节录
《月上女经》节录
《菩萨诃色欲法经》节录
《佛说法受尘经》
《解忧经》节录
《五无反覆经》节录
《佛名经》节录
《观佛三昧海经》节录
《正法念处经》节录
《法灭尽经》节录
《密严经》节录
《八师经》节录
《海龙王经》节录
《大萨遮尼干... 阅读全帖 |
|
G*******s 发帖数: 4956 | 11 佛教的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之三藏,本書所集二三六篇經
藏解釋,不僅介紹其出處,且將經典、戒律典論內容逐條介紹其內容使學習佛教理論者
能深入淺出的認知。
本書所指經,就是梵語的義譯記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律」亦是梵語譯音
,是將當年的教團生活規則作為學佛的戒律,論是將佛教教義加以詮譯,因而本書可說
是佛教聖典全集的濃縮。
大藏經(回頂端)
大藏經為漢譯的佛教經典,與東土高僧著作入藏的總稱,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
一切經的名稱起源於隋朝,它的內容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及西方釋氏的著作。現今的大藏
經,又加入中國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戰: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
錄,這是佛經有藏的開始。
唐朝開元年間,沙門智昇著開元釋經目錄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
十八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開元
寺版六千一百十七卷、思溪版五千九百十八卷、磧砂版五千八百零二卷。元朝有杭州版
六千零十一卷。明朝有南藏六千三百三十一卷、北藏六千三百六十一卷、武林版六千七
百七十一卷。清朝有...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2 ☆─────────────────────────────────────☆
Godwithus (神与我们同在) 于 (Sun Jul 24 01:37:16 2011, 美东) 提到:
佛教的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之三藏,本書所集二三六篇經
藏解釋,不僅介紹其出處,且將經典、戒律典論內容逐條介紹其內容使學習佛教理論者
能深入淺出的認知。
本書所指經,就是梵語的義譯記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律」亦是梵語譯音
,是將當年的教團生活規則作為學佛的戒律,論是將佛教教義加以詮譯,因而本書可說
是佛教聖典全集的濃縮。
大藏經(回頂端)
大藏經為漢譯的佛教經典,與東土高僧著作入藏的總稱,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
一切經的名稱起源於隋朝,它的內容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及西方釋氏的著作。現今的大藏
經,又加入中國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戰: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
錄,這是佛經有藏的開始。
唐朝開元年間,沙門智昇著開元釋經目錄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
十八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東禪寺版... 阅读全帖 |
|
d**********l 发帖数: 647 | 13 《杂阿含经》节录
《别译杂阿含.第二四四经》
《中阿含.哺利多经》节录
《长阿含.游行经》节录
《增一阿含经》节录
《善生子经》节录
《生经.分卫比丘经第二》
《撰集百缘经》节录
《贤愚经》节录
《杂宝藏经》节录
《大庄严论经》节录
《法句譬喻经》节录
《道行般若经》节录
《修行道地经》节录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节录
《无量寿经》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藏会》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见实会》节录
《大宝积经.优陀延王会》节录
《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节录
《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普门会》节录
《华严经》节录
《优填王经》节录
《摩邓女经》节录
《月上女经》节录
《菩萨诃色欲法经》节录
《佛说法受尘经》
《解忧经》节录
《五无反覆经》节录
《佛名经》节录
《观佛三昧海经》节录
《正法念处经》节录
《法灭尽经》节录
《密严经》节录
《八师经》节录
《海龙王经》节录
《大萨遮尼干子经》节录
《优婆塞戒经》节录
《大般涅槃经》节录
《般泥洹经》节录
《七佛灭罪经》节录
《戒德香经》节录
《楞严经》节录
《禅要经》节录
《四十二章经》节录
《罪福报应经》节录
《大乘造像功德经》节录
《分别善恶报应经...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4 首先声明,我一直以来对索达吉堪布是很尊敬的,以为索达吉堪布是一位了不起
的真正的大法师。
尊敬的索达吉堪布在与济群法师探讨关于双修的问题时,为了证明双修的正
当,而提出许多论据,认为佛陀即使是在显教中也曾开许双修,或者说开许淫欲。
文章节选如下:
【 《律藏》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个公桉:
有一阿罗汉名为色迦桑目,她原本是一普通女众,后通过修法而得阿罗汉果。在其
显现为得果比丘尼时,未生怨王与她行邪淫,但因她早已断除了贪欲之心,故在整个过
程中未有丝毫出自个体贪心指使下的乐受。释迦牟尼佛后来说她尽管身为比丘尼,但因
未生真实贪心之缘故,所以并不能将其行为判定为破戒。不仅对阿罗汉作了如是开许,
《律藏》中还记载了一个已断除了欲界贪欲的出家人,尽管也与人行过邪淫,但释迦牟
尼佛依然没有将他的行为指斥为破戒,因他也无有丝毫贪爱故。这个出家人还仅仅只是
断除了欲界贪欲,但佛陀亦对他的行为作了开许。
大乘经典中再次对未被贪心所摄的所谓破戒之淫行作了相应开许,这方面的一个最
典型的例子来自佛祖释迦牟尼佛。
据一些大乘经论记载,释迦牟尼佛有一世曾转生为婆罗门子星宿,他...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15 主讲人:净慧法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诸位仁者,今天是为了即将剃度出家的这位居士,再专题讲一下“达摩与明心见性
”, 也为我们各位共同受持共勉,达摩祖师曾为我们留下的法语有:《达摩宝卷》,《
血脉论》,《悟性论》,《四行观》和《破相论》。达摩是中国的初祖,禅宗认为是祖
师,我四上少林,三次去过达摩祖师打坐的默然洞。达摩祖师在中国留下了很多玄妙法
语,到现在也有很多人难以理解,达摩祖师对中国的佛教历史影响非常重大,不但是传
了禅、也传了密,对净土也有影响。由于今天的一些人到现在也不理解达摩祖师留下的
法语,以文解义,一说“人人是佛”那还修啥呀。一说“佛不度佛”,我也是佛还度啥
呀。因此我就用今天的话把它说出来,无论出家人、在家人,认识达摩祖师的法语真相
都非常重要。达摩祖师的身份、背景,我略去不讲,我讲记载上没有的,只讲实相,他
到中国来是怎么回事,也不说那部论。就根据我知道的难懂的地方,来共同谈一谈。
一是达摩祖师到达中国,开始到南华寺,一些中国的法师一看来的僧人光着脚,连
鞋都不穿,就知道是从印度来的。佛法是印度产生的,佛是在印度示现的,大家就请...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16 主讲人:净慧法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诸位仁者,今天是为了即将剃度出家的这位居士,再专题讲一下“达摩与明心见性
”, 也为我们各位共同受持共勉,达摩祖师曾为我们留下的法语有:《达摩宝卷》,《
血脉论》,《悟性论》,《四行观》和《破相论》。达摩是中国的初祖,禅宗认为是祖
师,我四上少林,三次去过达摩祖师打坐的默然洞。达摩祖师在中国留下了很多玄妙法
语,到现在也有很多人难以理解,达摩祖师对中国的佛教历史影响非常重大,不但是传
了禅、也传了密,对净土也有影响。由于今天的一些人到现在也不理解达摩祖师留下的
法语,以文解义,一说“人人是佛”那还修啥呀。一说“佛不度佛”,我也是佛还度啥
呀。因此我就用今天的话把它说出来,无论出家人、在家人,认识达摩祖师的法语真相
都非常重要。达摩祖师的身份、背景,我略去不讲,我讲记载上没有的,只讲实相,他
到中国来是怎么回事,也不说那部论。就根据我知道的难懂的地方,来共同谈一谈。
一是达摩祖师到达中国,开始到南华寺,一些中国的法师一看来的僧人光着脚,连
鞋都不穿,就知道是从印度来的。佛法是印度产生的,佛是在印度示现的,大家就...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7 在上一集当中,我们为大家说明了,修学净土法门求生极乐世界也要求品位高上。
因为往生极乐世界有九品,分为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又分为上、中、下三生,有所
谓的这个“九品三生”。那么学佛人想要求生极乐,当然是要以求上品上生为目标,不
应该只想求得上品下生或者乃至于说中品、下品往生,因为心大所见则大。所谓心大是
什么?心大当然就是心量大、心念大,念佛人说大念见大佛,其实这个大念见大佛,它
并不是说你念得大声,就能够看见越高广越庄严的佛,不是这个意思,它的意思是说你
的心量你的心念是不是广大。所以说如果能够依著我们前面为大家说明的〈大势至菩萨
念佛圆通章〉里面所教导的无相念佛法门,这样子修学无相念佛成功。因为依著 大势
至菩萨所说:“忆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
佛圆通章〉。但是还得要发至诚心,所谓至诚心就是说,心里面真实的誓愿要往生到极
乐世界。另外要有深心,深心的意思就是说要一心的去祈求甚深的佛菩提果,那么这个
心是坚信难拔的,难以拔除的。另外要有回向发愿心,回向发愿心就是说,要把你所修
的种种的善根功德回向能够往生到极乐净土。这样子依著真实的这个...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18 远离邪命非法:《阿含经》里释迦牟尼佛对出家众所示占相、咒术的态度
──兼论他对神通的看法(注1)──
罗正心
国立政治大学、私立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师
页次:9-28页
东方宗教讨论会论集新3期(1993.10出版)
一、前言
占相、咒术与神通似乎一直是人类感兴趣的,而在传统与习惯的
认知里,它与宗教有某种关连 (注2)。由于宗教与神通方术若即若离
,在佛教一般性介绍或入门的书籍,常有针对两者关系的澄清 (注3)
。其实从佛典中看,占相、咒术自为一范畴,神通另为一范畴;而佛
教徒有在家与出家人之分,佛陀允许在家人做的,不一定同意出家人
做。本文仅探讨佛陀对出家人表示有关占相、咒术的态度,兼论他对
神通的看法。简单地说,佛陀明白地反对出家人从事占相、咒术,而
有条件地许可神通的表现。但如果以它们为手段,于身外有所希求,
或满足现世利益(如名闻利养)为目的,则皆在释迦牟尼佛反对摒斥之
列。在后文可以发现,它们与调伏自身贪、瞋、痴,以解决世间烦恼
(如老、病、死、无常诸苦),达到涅盘或心解脱为目的之佛法有别。
本文系以《大正新修大藏经》里的《阿含经》 (长、中、杂、增
一、别...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19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9382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造
顶礼两代摧魔法王众生依怙主
顶礼三种传承上师持明教法尊
顶礼文殊师利语金刚般若导师
顶礼本净虚空如来藏三身佛陀
一 本来面目与明相——释论名
本论具名《现证自性大圆满本来面目教授·无修佛道》,简称《净治明相》(Nang
Jang)。
“大圆满”道法,即以直指本来面目为建立见地的手段,此同于由菩提达摩大师传
入汉土的教法。关于这点,目前已成不争之论,过去有学者扬禅辟密,实乃由于资料不
足,且有门户成见之故,因而便欠客观。
汉土近期著作,有蓝吉富居士《坛经的修证理论与藏密的大圆满法门》一文(收《
中国佛教泛论》文集),较能道出真相。虽然他所引用的资料与及结论,尚多可补充之
处,但亦可见汉土学者对藏密大圆满的看法,跟六七十年代已有显著的不同。
外人著述,则有 Jeffrey Broughton 的 Early Chan Schools in Tibet(《西藏早
期禅宗》)一文,据敦煌文献,论述西藏于早期曾接受汉土的禅宗思想。此文对禅与大
圆满同源的...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20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9382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造
顶礼两代摧魔法王众生依怙主
顶礼三种传承上师持明教法尊
顶礼文殊师利语金刚般若导师
顶礼本净虚空如来藏三身佛陀
一 本来面目与明相——释论名
本论具名《现证自性大圆满本来面目教授·无修佛道》,简称《净治明相》(Nang
Jang)。
“大圆满”道法,即以直指本来面目为建立见地的手段,此同于由菩提达摩大师传
入汉土的教法。关于这点,目前已成不争之论,过去有学者扬禅辟密,实乃由于资料不
足,且有门户成见之故,因而便欠客观。
汉土近期著作,有蓝吉富居士《坛经的修证理论与藏密的大圆满法门》一文(收《
中国佛教泛论》文集),较能道出真相。虽然他所引用的资料与及结论,尚多可补充之
处,但亦可见汉土学者对藏密大圆满的看法,跟六七十年代已有显著的不同。
外人著述,则有 Jeffrey Broughton 的 Early Chan Schools in Tibet(《西藏早
期禅宗》)一文,据敦煌文献,论述西藏于早期曾接受汉土的禅宗思想。此文对禅与大
圆满同源的...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1 由于应成派中观自月称以来之传承者,皆把识蕴中生灭性之意识心当作是不生不
灭之中道心,因此于穿凿附会大乘般若无分别智时,仅能以不离意识心分位差别之分别
相貌,而高谈引发无分别智或者悟入无分别。声称莲花戒于八世纪时,在西藏与中国禅
宗住持和尚对于所悟之空性兴起争辩,以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之意识心为宗旨的无分别
、蕴处界空相法,摧破中国禅宗和尚所主张禅宗所悟菩提心如来藏之无分别。今姑且不
论当时事件发生之确切性,纯粹就法义上是否符合世尊之圣教为准则,来检验莲花戒是
否真的摧破了中国禅宗所悟之无分别心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兹举示记载于《顿
悟大乘正理决》中双方之若干往来问答,作为解析判别之根据:
问曰:今看心。除习气,出何经文?
谨答:准《佛顶经》云:“一根既反源,六根成解脱”。据《金刚经》及诸大乘经
皆云
,离一切妄想习气则名诸佛。所以,令“看心”,除一切心想、妄想、习气。
《顿悟大乘正理决》是巴黎国立图书馆第4646号伯希和敦煌汉文写本(注3),其所记
载者,乃是八世纪时中国僧人释摩诃衍与印度僧人莲花戒,双方在西藏拉萨对于禅观之
来往问答质难;由法国戴密微先生加以注解,取名为《... 阅读全帖 |
|
s*******1 发帖数: 191 | 2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4a4e6a001011qm9.html
摄 心 为戒
“摄心为戒”的这个心,是什么东西呢?为什么修行的人从最根本上来说要摄心呢?因
为这个心,就是你生与死的源头。这个心,它实际上,在万法万有当中,所有的众生都
是不存在的。咱们不要讲寂灭法在“般若法”、在“空性律法”当中的彰显,咱们就讲
三界内。三界内实无一个“心”可言。三界内的众生都把假的这个自我,这个观念、这
个幻想和欲望当成了自己,这个就是心。
这个心,它体现着什么东西呢?这个心,它体现着一切众生偏离了根本清净本性的妄
动,这个心是建立在贪求幻想之上的一切的自私、一切的索取和一切的欲望。当人的真
性进入到三界内的初期,这种真性他原本无我,原本无存,原本不自觉的那种觉性,就
会被三界内构成的众生的妄想所成为、所形成一种自知的一种确定,就是一种存在。这
个就是心的最根本的一个构成,它是存在的。这个心无论你怎么干净,无论你怎么样的
无私无我,无论你怎么样的彰显你的所谓的法性境界,这个心的根本是“存在”的。
因为有了存在,在这个“存在”之上,就会体现出来被存在所附着的,所承... 阅读全帖 |
|
j*******1 发帖数: 182 | 23 饮酒之过失
华智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学不放逸心解脱,救度放逸恶趣隘,
恭敬顶礼遍知已,书此利他祈加持。
诚如全知金刚持鄂钦·根嘎桑波曾经亲口说:“在拥有修行正法的特殊身份——纯净
暇满人身的此时此刻,为了达到成就无上珍宝菩提的目的,一定要如理遵循正确的见解
和清净的行为,依靠符合佛法的正命来养活这个暇满身。愚昧无知的人们依靠放逸的美
酒、杀生的血肉养活暇满的身体,并且声称:‘在正法小乘戒律、金刚乘中也说可以喝
酒、吃肉。’他们自己步入这种非理境地的同时,还让别人也酗酒吃肉,就像蛤蟆坑里
有伤的蛤蟆一样(有伤的蛤蟆会使其余的蛤蟆染上它的伤)。丧失了佛陀所欢喜的行为
,被恶知识所左右,完全是给自身带来巨大祸害的举动,也是下劣的做法,因此务必予
以遮止。”除非是成就者,酒能使上上下下的所有人失去理念,在今生来世都会导致大
难临头。恶魔、非天迷醉人的伎俩就是酒。
讲饮酒过患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一、总说酒的过失;
二、分说与别解脱戒相违;
三、分说与菩萨学处相违;
四、分说与密宗誓言相违;
五、宣说戒酒的功德利益。
一、总说酒的过失也包括饮酒者犯罪之理、卖酒者犯罪之理两个方面。
1、... 阅读全帖 |
|
J******s 发帖数: 7538 | 24 善知识十相及弟子相
——浅谈师生关系
妙音
先谈善知识十相:
一、调伏:即指戒律。戒又名解脱,谓能持净戒即能得到解脱。然而,现今有许多
“持戒”者,只是拼命把持戒条,只注重表面形式,不去了解佛陀制戒的精神所在,结
果是越持越烦恼,甚或与佛陀制戒的意图相违。经中常说:戒为三学之首,由戒才能生
定,由定才能发慧。所以作为法师,学戒、持戒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真正懂得戒的开遮
持犯,懂得戒的精神,才能教导好学僧,并使其得到解脱。然今有类法师,自己寮房中
常有异性的谈笑声,甚至作无义的服务,却用种种借口来为自己辩护,告诉学生说:“
你们学的是佛,不是学某法师。”真是令人费解。常言说:“身教胜于言教”,故为人
师者,当重身行。试想如此之人,若单方面地要求学生,而不知检点自己,如何使学生
对佛法产生信心而得受用?谈到这里,使我不觉想起二则持戒精严且非常感人的故事。
一则是,某佛学院有位法师,因同修带了一位异性客人到其僧寮倒开水,事后此法师硬
要那位同修念大悲咒水,给其房间洒净。另一则是某期《法音》刊登一篇文章介绍说:
有位七十多岁的老和尚,有一天,一位三十几岁的妇女来向他请问佛法,老和尚把门打
得开开... 阅读全帖 |
|
f*******8 发帖数: 3612 | 25 这个还是要慎之又慎啊。
---------------------------------------------------------------------
嗔心浅探
释圣醒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是对嗔心之名义、种类及其行相乃至过患、
对治方法等作一肤浅的探讨。首先简单地探讨嗔心之名义、种类及
其行相,即对嗔心的大体形象、特征作一简单的介绍;其次探讨嗔
心的过患及其苦报,以揭示嗔心对吾人生活乃至修行所带来的困扰
与重大危害。说明嗔心生起时,不仅会令吾人自损损他,并且也会
摧毁吾人之一切善法功德,吾人之所以失戒坏德、破坏名闻等亦无
不由此而致。其不仅会给吾人的现生之修行带来极大的违缘,更障
碍吾人之究竟解脱,果报更是令人毛骨悚然。所以本文接着探讨对
治嗔心之方法,揭示我执乃是吾人嗔病生起之根源,以示吾人欲拔
除嗔病之根,必须先要修无我观以淡化私我之执,令嗔心不生。又
说明修学慈忍是对治嗔心的最佳良方,修习之不仅是吾人处世之妙
方,也可成办吾人出世之事业,对吾人修行正法乃至究竟解脱皆具
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嗔心功德菩萨戒我执
作者简介:释圣醒,闽南佛学院2007届本科毕业生。
佛法是...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26 ☆─────────────────────────────────────☆
freeman08 (平常心) 于 (Thu Nov 3 20:00:40 2011, 美东) 提到:
这个还是要慎之又慎啊。
---------------------------------------------------------------------
嗔心浅探
释圣醒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是对嗔心之名义、种类及其行相乃至过患、
对治方法等作一肤浅的探讨。首先简单地探讨嗔心之名义、种类及
其行相,即对嗔心的大体形象、特征作一简单的介绍;其次探讨嗔
心的过患及其苦报,以揭示嗔心对吾人生活乃至修行所带来的困扰
与重大危害。说明嗔心生起时,不仅会令吾人自损损他,并且也会
摧毁吾人之一切善法功德,吾人之所以失戒坏德、破坏名闻等亦无
不由此而致。其不仅会给吾人的现生之修行带来极大的违缘,更障
碍吾人之究竟解脱,果报更是令人毛骨悚然。所以本文接着探讨对
治嗔心之方法,揭示我执乃是吾人嗔病生起之根源,以示吾人欲拔
除嗔病之根,必须先要修无我观以淡化私我之执,令嗔心不生。又
说明修学慈忍是对治嗔心的... 阅读全帖 |
|
r****b 发帖数: 110 | 27 戒定慧漫谈
关于“定”的定义,在本论坛置顶的那个贴子里已经有了很明确的叙述。遗憾的是。很多
人不愿意耐下性子去看那个贴子里的内容。因此不得不在此把那个贴子里所涉及的某些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内容再解释一下。
一、禅定在佛法修证中的地位
佛教中的“禅定”,有“世间定”和“出世间定”两种。前者称为“奢摩他”、巴利文为
samatha,其修习摄于戒定慧基本三学中的“定学”部分;而“出世间定”由毗钵舍那(
vi
passana)的修习来获得,摄于戒定慧基本三学中的“慧学”部分之中。
世人所说的“禅定”,多数都属于“世间定”的范畴。
佛法是心法,戒定慧基本三学,说穿了都是心法。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就不会产生高
估或低估禅定在佛法修证过程中的地位的问题了。
按照南传佛教阿毗达摩对于52心所法的描述,52心所法中共有14个“不善心所”,它们都
由“思心所”-具体说来是种种“不善思”(“思”也有“善思”)-所变现,属于行蕴
。这些不善心所在各式各样的不善心中得以现起。这14个不善心所是(见《清净道论》和
《摄阿毗达摩义论》中的有关章节):
痴、无惭、无愧、掉举、贪、(恶)见、慢、嗔、嫉、悭、恶作、昏... 阅读全帖 |
|
d******r 发帖数: 5008 | 28
====================================
宣化上人评喇嘛教:(看看谁才是末法时代的妖魔)
在南洋一帶,邪術盛行。諸如鬼魅咒詛、夜叉羅剎、蛇蠍蜈蚣、惡龍噴毒等到處為患。
同時扶鸞,降壇顯靈,乩童等甚為普遍。此等妖怪,喜奪人精氣,或以癲癇怪疾等加害
無辜,使人心驚膽喪,神智消滅,而終陷入魔網,為其眷屬。
什麼是邪師
更可悲者,在此魔強法弱的時代,不少冒充為佛教徒,誑稱為善知識者,掛羊頭而賣狗
肉,打出佛教的招牌,實則行持惡法,卑鄙無比。他們公開讚歎男女欲樂雙 修,謂此
即菩提無上道,即身成佛之真傳,專以詭異神通,炫惑世人。
此等徒眾皆有天魔附體,因此狂慧增長,辯才無礙,或能放光,或得心通,或知宿命,
尤喜言吉凶禍福,預言屢屢不爽。一般無知之人,被其神通所欺詐,誤以為是活佛出世
,或菩薩再來。實是妖魔鬼黨,欺世盜名蠱惑人心。眾生以惡業所感無法覺知!此末法
之徵兆殆無疑也,難怪佛在《首楞嚴經》裡,訶斥此輩曰:
「云何偃耍傥乙路载溔鐏怼T旆N種業,皆言佛法。卻非出家,具戒比丘,
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
凡是邪師,都有魔怪附體,是故神通...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9 在上一集解说了十信位的修证,菩萨修集满足了信位的福德以后,进入十住位来修
证;十住位,按照次第从初住位到六住位,菩萨所应修学的内容有布施、持戒、忍辱、
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波罗密多。要修学这六度波罗密多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要
饶益诸有情,第二个是要对治诸烦恼。从饶益有情、对治烦恼中,来修集见道所需要的
福德资粮,在十住位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亲近真实善知识,接受真实善知识的教导。
对于因果的内容,除了于信位信受三宝、信受因果以外,在住位更要能够了解因果
内容的差异,例如布施所种的福田及果报的差别,会因为是贫穷田、或者是报恩田、或
者是功德田、或者是世间法的田、或者是出世间法的田而有所差异!所以菩萨在住位所
修集的布施内容,从饶益有情来说,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以财布施来护持了义正法的
团体以及善知识,用来弘扬了义正法。在末法时代正法弘传非常困难,因为有许多的人
把纯粹是解脱道的阿罗汉法,当作究竟佛法在解说、在弘传!有许多人把生灭的意识心
当作常住法在弘传,有许多人以意识心在定境中的境界当作是常住法在弘传,所以了义
正法的弘传经常遇到这些人的抵制,乃至被扭曲为邪魔外道。因此善... 阅读全帖 |
|
x******i 发帖数: 14369 | 30 一、总义
(一)修法的重要性
前面讲过,自他相换等三个修法具有两种作用:其一、在未发菩提心时,虽然不容易产
生真实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的念头,但通过这三个修法的锻炼,却可以生
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其二、在已发菩提心后,通过这三个修法的锻炼,可以使已经生
起的菩提心更加稳固和发展。
另外,前面也曾经讲过,菩提心和自他相换等修法是非常伟大的。虽然没有单独修忏悔
的法,但在菩提心生起来的同时,就连五无间罪、谤法罪之类非常严重的罪业,都会得
以减轻,而杀生、偷盗等一般的罪业,则能从根本上得以清净。所以,菩提心自身就具
备了清净罪业和积累资粮的两种能力;同样的,自他相换等修法也具有相同的作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许多人可能尚未生起无伪的、不造作的菩提心,但正如前面所
讲的一样,对我们这样的凡夫而言,菩提心的修法并非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我们肯下功
夫精进修行,就一定可以生起菩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虽然许多学佛的人每天都在打坐、修行,但有些人所谓的打坐、修行,实际上却
是很盲目的。比如,有些居士只懂得念诵一些密法的仪轨或本尊的心咒,根本不理解仪
轨的含义,却自以为在修生起次第或圆...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31 教观纲宗 / 释义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释义
----------------------------------------------------------------------------
----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教各十乘观。改作书册题名)
北天目蕅益沙门智旭重述
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
然统论时教。大纲有八。依教设观。数亦略同。八教者。一顿。二渐。三秘密。四不定
。名为化仪四教。如世药方。五三藏。六通。七别。八圆。名为化法四教。如世药味。
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藏以析空为观。通以体空为观。别以次第为观。圆以
一心为观。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能运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种教观。运至真谛涅槃。别
圆二种教 观运至中谛大般涅槃。藏通别三。皆名为权。唯圆教观。乃名真实。就圆观
中。复有三类。一顿。二渐。三不定也。为实施权。则权含于实。开权显实。则实融于
权。良由众生根性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且约一代。略判五时。一华严时。正说圆
教。兼说别教。约化仪名顿。二阿含时。但说三藏教。约化仪名渐初。... 阅读全帖 |
|
O*********9 发帖数: 552 | 32 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
学佛互相毁谤,不知不觉中就造了业。学净的人不知道密宗,就瞎说密宗是鬼神教
,只有净土最好。我曾经在东北听过XX大师说密宗最不好。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师,
我听后问他:“你修净土,是不是念密咒?念大悲咒?念往生咒?念十小咒?”他答:
“是啊!”我说这些咒不是密咒吗?您自己离不开密宗,毁谤佛法有罪啊!即便是律宗
弘一大师,也曾说过密宗是鬼神教,后来他看了密宗全文,才知道密宗这么完美,从浅
入深,从小到大,和禅宗无二无别,才知道自己错了,写了一篇忏悔文收录在文集里。
谈密 密宗修持次第
这些都是不知道密宗而信口瞎说,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别人,信口瞎说。密宗是鬼
神教吗?密宗一开始,免不了有一点鬼神的意味,那是因为西藏人根器差,他们要有点
神秘、有点感应,要想神秘就得靠鬼神快些,学佛法就慢。密宗修到后面与鬼神就不相
干了,密宗讲九乘次第,讲九步法。初讲外三乘,也就是先学显教、学小乘、学佛乘、
学菩萨乘。这些教理都要通达后,才修内三乘。内三乘是实际修行,教理通了再修密法
。这个法教怎么消业障、除灾、治病、发财等。发财便是财神法,财神就是鬼神,所以
是有鬼神法,不是没有。但这是... 阅读全帖 |
|
n*********s 发帖数: 256 | 3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elief 讨论区 】
发信人: newcomments (New Comments), 信区: Belief
标 题: 转: 明贤法师:戒律,最具生命力的佛陀教导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n 28 00:46:07 2014, 美东)
明贤法师:戒律,最具生命力的佛陀教导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6日
来源:光明网 作者:明贤法师
121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英文五戒
释尊常住祇园精舍时,由于僧团规模越来越大,僧团的成员良莠不齐,不如法的事
接连出现。楼至菩萨祈请释尊设立戒坛,于是释尊批准创立三坛:内院门东为佛与比丘
结戒坛;内院门西为比丘尼结戒坛;外院门东南为居士受戒坛。戒坛从地而立,极为庄
严,共有三层,代表三空。后世所谓三坛大戒,即从此开始。
佛教戒律的授受以僧人出家或者居士皈依为起点,从初转法轮之时就已经产生了。
早期僧人或居士完成了出家或皈依仪轨后就得到了戒体,但是最初的戒相非常简单,后
来随着各种因缘的成熟才慢慢形成并完备起来。戒律并非凭空想象而制定,而是“由因
缘所显”。
根据《四分律》,在初转法轮时期,佛... 阅读全帖 |
|
n*********s 发帖数: 256 | 34 明贤法师:戒律,最具生命力的佛陀教导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6日
来源:光明网 作者:明贤法师
121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英文五戒
释尊常住祇园精舍时,由于僧团规模越来越大,僧团的成员良莠不齐,不如法的事
接连出现。楼至菩萨祈请释尊设立戒坛,于是释尊批准创立三坛:内院门东为佛与比丘
结戒坛;内院门西为比丘尼结戒坛;外院门东南为居士受戒坛。戒坛从地而立,极为庄
严,共有三层,代表三空。后世所谓三坛大戒,即从此开始。
佛教戒律的授受以僧人出家或者居士皈依为起点,从初转法轮之时就已经产生了。
早期僧人或居士完成了出家或皈依仪轨后就得到了戒体,但是最初的戒相非常简单,后
来随着各种因缘的成熟才慢慢形成并完备起来。戒律并非凭空想象而制定,而是“由因
缘所显”。
根据《四分律》,在初转法轮时期,佛陀曾为舍利弗开示过去七佛因为没有向弟子
广泛说法,也没有制定条文式的戒律,所以正法不能久住。由此舍利弗请求佛陀为僧团
结戒、说戒,但佛陀没有马上答应,他说:“且止,佛自知时。舍利弗,如来未为诸比
丘结戒,何以故?比丘中未有犯有漏法。若有犯有漏法者,然后世尊为诸比丘结戒,断
彼有漏法... 阅读全帖 |
|
j*******1 发帖数: 182 | 35 自我教言略解
华智仁波切 造颂 索达吉堪布 译/讲解
一、释题:《自我教言》是华智仁波切警策自己的教诫。世人尚有自我批评、自我监督
等来观察自己的过失以完善自己,出世间的修行人更应如此。但佛法好像在有些人手里
却变成了单纯调伏他人的工具,这是不应理的。己尚未调伏,何以化他?所以我们应像
华智仁波切一样时时处处向内观察自己的身语意三门。
二、造颂者:华智仁波切是《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的作者,是观音菩萨化身,也是寂天
菩萨的化身,他的传记很丰富。其生平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有一次他以乞丐形象去
炉霍县的多芒寺,在这里见到很多苦行者,他赞叹说:“真正的教法和证法在这个寺院
里还存在!太让人高兴了。”晚上,他到一个叫赤诚达吉喇嘛的屋里说:“我能不能在
您这里过夜?”赤诚达吉看他很寒苦,就收留了他,赤诚达吉问他:“你知不知道华智
仁波切?”“只是听说过。”“我很想拜见华智仁波切,特别敬佩他,一看他的著作就
很生信心,已经去石渠他的寺院里两次了,但都没见到。你看过《大圆满前行》吗?”
“只是听说过,但没看过。”“那你就看看这个法本,确实太好了,你以后最好能好好
照此修持。”“我不太懂,您能不...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311 | 36 第三世多智钦·晋美丹贝尼玛(1865—1926)
藏历第十四绕迥木牛(1865)年二月十八(星期一)晚上,第三世多智钦·晋美丹贝尼
玛诞生于阿嘉珠部落努氏族嘉贡家族。出生地点是迦日峨巴——果洛的上玛山谷的一座
神山,他母亲图囸匝索南措就住在那里。他父亲是杜炯林巴(1835—1903),著名的大
成就者和大掘藏师。出生时他父亲住在卓普,离开迦日大约一英里开外的小峡谷中的一
个隐修处。他父亲给他起名为索南丹增。
多智钦有七个弟弟,他们也都是著名的转世珠古:钦哲珠古匝林旺嘉(1868—1907)—
—多钦哲的转世化身,在多智钦寺和尼佐寺坐床,但他和父亲待在一起。珠古智美沃瑟
(即贝玛卓度桑阿林巴,1881—1924)成为著名的智者和掘藏师,他的法侣是著名的上
师——拉萨的德威多杰(通常被称为色囸康卓)。哲约·仁增千摩的转世珠古弥庞多杰
年轻时就去世了。珠古贝玛多杰——萨嚓喇嘛的转世之一,住在多智钦寺照顾多智钦及
其寺院。珠古拉多(1885—?)是昔青(gShi Ch'en)寺阿傍固钦的珠古。珠古南喀晋
美(1888-?)被认定是华智仁波切的转世化身之一,住在石渠。珠古多杰扎都(1892
—1... 阅读全帖 |
|
a*******g 发帖数: 867 | 37 二埋法师 编著
二、受随同异
甲、释两名
业疏问:什么叫受、随?答:受戒,首先受戒人的发愿,加上授、受的缘境——各
种条件,纳法在心(心境相应)叫受。就这受得的无作戒体,能够防止过失,所以叫做
戒。这是说在坛场上发起了愿心,愿意摄持戒法,尚没有去实际行动。
业疏又说:既然发了愿心,那就要尽形寿以来,随着有戒的境界上,都警察(能防
)护持(能持),不能妄有毁失。——这是戒义。使行动与愿心相齐等,这是随义。因
此所行的叫随戒,——这是合名。受是局限于清净的,如果兼了染、那就不成事;而随
是通于持犯的,持犯都依于受——这是双判通局。
业疏问:愿行相依,犹如车轮和鸟翅的不可缺一,持是可以顺于受的,犯怎么可以
叫随?答:随有两种,是持犯的不同,都从受后而生的。行包括善恶,都由于受的原故
,持犯相从,因此名叫随戒。
业疏问:无作,是戒的范围所收;“随作”,是属于后时的缘护,只应该叫做“善
”,怎么可以叫戒?答:戒是警心,受的作与无作,随的作与无作,都无不是警心。得
始终随缘具足的摄护,愿行相资的成就,使得方便圆满——该周法界的戒德,不容有一
些欠缺。——这是通示戒的意义。要从初心的“受作”,到最后 |
|
a*******g 发帖数: 867 | 38 转贴自:北京龙泉寺出家博客
这是出家以后第一次出远门,可能是从小就习惯四处奔波,也可能是出家后对什么都不
怎么牵挂了,在法门寺吃得香,睡得好,读书也正常,打坐也正常,一切都很正常,第
二天就适应了这里上殿的唱诵。
这里有很多老修行,岁数很大的老和尚,一起上殿,一起过堂,他们对我很照顾,
感觉很好。
法门寺建立了一所佛学院,通过这种方式将佛法在西北地区传播,未来有可能全国
招生,也可能会招收居士,培训居士弘法人才。
福慧营的事项很忙碌,同行去的居士每天要承担很多事情,主要是采访和写稿,我
则没有什么事情做,一切都是别人安排好,到时候往那里一坐,主要的功能是供别人观
赏,配合是天经地义的,不然对不住承担者。最长的一次端坐了一个半小时,出家人嘛
,这个时候正好可以修心,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看看它又在搞什么新的花样,是不是
在搞分别。
外境乱,尽量让自己的内心不乱,压也要压一压,实在不行就咬牙,但久了,对这
个状态就有一点点畏惧。有一天,该我出去见人,但是可去可不去,就想,算了,别去
了,我不太喜欢这种场合,喜欢清静。嘴里叨叨了一句,被法师听见,他说,你喜欢清
静和喜欢凑热闹其实是一样的,就如... 阅读全帖 |
|
a*******g 发帖数: 867 | 39 转贴自:北京龙泉寺出家博客(注此篇编号有些不准,网络上还有其他版本)
出家前和出家后,有很多人都跟我讲过,佛法是挺好的,但就是那些清规戒律让人
受不了,学就学呗,修就修呗,何必有那么多的束缚呢?
这个想法估计很多初学者都有过。
一直以来,对这个问题,我一直都没有能力回答,隐约知道这个观点有问题,但不
知道问题在哪里。学《沙弥律仪》之后,学到五戒中“不妄语”这一段时,几乎要拍案
叫绝,终于找到了一丝奥妙。
我们学习的《沙弥律仪》是蕅益大师编辑,智敏法师讲述的一个内部使用的教材,
有录音开示,结合文字学习。
龙泉寺的沙弥在戒律的学习上,除了平时的定课学习、讲解、背诵戒律,还有半月
诵戒,这些戒相以及内涵已经开始渐渐在内心里积淀,加上道场持戒的良好氛围,特别
是在具体行持中的体会,真正让人有获得觉醒和新生的感觉。
“不妄语”这一段,智敏上师特别开示居士也可以听,从戒相上解释,不妄语就是
不说瞎话,不说挑拨离间的话,不开不健康的玩笑,等等。
一般情况下,刚学佛的人,能把这几条做好,就有可能再进一步。学佛久了,或者
在道场时间长的,基本都能做到,而且,能做到这些的人,他所体现的内在气质和... 阅读全帖 |
|
a*******2 发帖数: 465 | 40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5年6月1日皈依法会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所谓皈依,是皈依佛法僧,皈依上师三宝。今天主要是四皈依:皈依佛、皈依法、
皈依僧、皈依上师。
第一,皈依佛。心里面要立下誓言,也就是要下决心: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成佛之
间,以佛为究竟的导师。
我们不能以其他的天魔外道等为究竟的导师,因为他们连自己都没有解脱,都没有
成佛。他们根本不知道解脱的方法,也没有成佛的方法,所以无法教给我们解脱的方法
、成佛的方法。唯一的导师就是佛。他解脱了,他知道解脱的方法,可以教我们解脱的
方法;他已经成佛了,他有成佛的方法,所以可以教我们成佛的方法。我们可以恭敬供
养其他的天尊,但是不能皈依他们,不能把他们作为究竟的导师。
我们唯一、究竟的导师就是佛,如果你今天在上师三宝面前能立下这样的誓言,心
里有这样的决心,你就皈依佛了,相续中就得到了这样的戒体。因为你有决心,你已经
立下了誓言,这个誓言、决心就是戒体。
第二,皈依法。佛法是解脱、成佛的唯一方法。从今天皈依开始,直到成佛之间,
解脱、成佛的唯一方法就是佛法。我们... 阅读全帖 |
|
n**********a 发帖数: 438 | 41 敬錄自《入中論略釋.般若燈》 益西彭措堪布 著
乙三(班智達之傳相)分二:丙壹、戒香寺之傳相;丙貳、那爛陀寺之傳相。
藏漢佛法均來源於古印度,在古印度有眾多寺院,其中最著名的兩大寺院,即
那爛陀寺與戒香寺。二大寺院中常有眾多大班智達講、辯、著。後世講法的方式除彌勒
菩薩所傳、世親菩薩發揚的五種傳法方式(必要、略說、解義、連貫、辯答)以外,多
數班智達都遵循了這兩大寺院的傳法方式。
丙壹、戒香寺之傳相:
令聽法者法器清淨,即先講作者之功德,其次再講該論著之功德。又依《華嚴
經》強調聞法者於聞法時應作四想:於法作妙藥想,於己作病人想,於傳法上師作善巧
醫師想,於自己聞法修法作療病想。
佛法興起、弘揚的過程:即是講佛陀在因地間如何發心、行持十度,證得佛果
後如何廣轉法輪,最後又在有粗重分別心的凡夫面前示現涅槃,經阿羅漢三次結集經、
律、論三藏,班智達們著論弘法等。雪域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即是遵循了
戒香寺的傳法方式,因彼傳承上師阿底峽尊者來自戒香寺故。 |
|
i******s 发帖数: 566 | 42 大手印
譬如白教修的最高深法大手印法。大手印法并不是另外再起一个手印或结什么手印、念
什么咒。为什么叫手印呢?就是我们的一法界,就是我们的无漏自性。如西游记里的孙
悟空翻跟斗,一翻就是多少里。释迦佛说:“你在我掌里翻翻看!”孙悟空心想,你的
手有多大?我一下子就翻出去了。真的能够翻出去吗?他翻了几个跟斗还是翻不出去,
还在释迦佛的手掌心。真法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只手,所以不结手印,无手印之手印
,所以叫大手印。
大圆满法
红教的密法是大圆满法。大圆满法和禅宗完全一致,大圆满法分两部:一是彻都,一是
妥嘎,彻都是立断,当下就把妄念断掉,让你明心见性;妥嘎是顿超,法身向上。禅宗
讲破三关,破初关、重关、牢关,最后法身向上,其所说和禅宗完全一致。纵然肉体完
全化为虹光体,皮肤肌肉骨头完全化成光体,走的时候一道光,连肉身都没有了。假如
你已经证成虹光体,心里仍有虹光体存在,还是宇宙之间的游魂,还不究竟,还有黏着
,正如禅宗所说“才有所中,就成窠凹不行”一样。不论修什么法,起初修,入手虽有
不同,譬如净土宗从念佛入手;禅宗从参话头入手;密宗从持咒结手印入手,但修到后
面都是归于禅,都归入禅定,但... 阅读全帖 |
|
b*******n 发帖数: 1267 | 43 择师十条件
宗喀巴大师作
能海上师讲解
所亲近之德。
所亲近指善知识言,所亲近之德,即善知识所具之德。此择师法为弥勒菩萨所说,
见《庄严经论》。善知识所具之德大约有十种。
丁一、调伏:与戒相应者。
调伏总说,十二部经皆为调伏;别说,即指戒为调伏。此调言,指与戒相应者,与
戒相应,不必完全不犯戒,但大戒不犯,犯小戒能惭愧忏悔者即是。
丁二、寂静:与定相应者。
何以知其定,观其态度安详,三业不妄动,即虽推测而知其有定力,虽未得定,亦
必与定邻近也。
丁三、惑除:与慧相应,伏断烦恼者。
能断烦恼方是真慧,不是有学问能文章乃谓之慧。
丁四、德增:戒定慧具,不缺不减者。
不缺者谓戒、定、慧如鼎三足,缺一不可。缺者缺乏也。不减者,减即退堕,不减
即不退堕。大旨谓戒、定、慧三学平行,如戒中具定慧,定慧中具戒。德增即功德互相
增上之义。
丁五、有勇:益他无畏倦者。
他,谓弟子。无畏,谓弟子有垢病,能以直言斥非,而无所畏惧。无倦,谓精进教
弟子而无厌倦也。以要言之,即是用严格训育弟子,不是一味姑息者。
丁六、经富:有多闻者。
此多闻有二:(一)、多学的多闻而能不骄不欺者。(二)、亲近善知识的多闻。
丁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