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 发帖数: 491 | 1 佛在金刚经、中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人理解为凡所有相都是空。其实空并
不是没有相,这一点大家要注意。对于空的理解有很多种:凡夫认为是相对空,也叫顽
空;外道认为是断灭空;二乘认为是析法真空,也叫偏空;初入门菩萨认为是体法真空
;而佛所证得的是妙有真空。下面我们分别解释:
凡夫认为空是针对有来讲的。杯子放在这里是有,拿走了就是空;杯子里装水是有,水
倒掉了就是空;人活着就是有,人死了就是空。机械地将空和有对立起来,这就是凡夫
对空的理解,就是相对空。外道认为凡有相的都是虚妄,任何相都不要,认为这就是空
,死在那里了。要是这样的话,房子不要烧掉算了,衣裳不穿脱掉算了,连饭也不用吃
了,都空掉好了。所以这样理解是错误的,这就是断灭空。二乘人所证的空是析法真空
(析就是分析)。他们经过分析认为:所有事相都是假的,只有我们的法身是真的。离
开了相另外有个法我在,这样就把色法和心法分成两个部份。认为色法是色法,心法是
心法,要证成妙体,就要离开色相。这就好比镜子和影子,他们要避开影子而执取镜光
,实际是偏空了。我们知道色法有形体、颜色、有相可见,心法没有形体、无相可见(
比如我们的思想)。... 阅读全帖 |
|
f*******8 发帖数: 3612 | 2 三法印的三句话,(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其实就是三个不同层面的意思,
它们是互相联系、层层递进的,而不是互不相关的三句话。
第一个是坏消息(Bad News),第二个是好消息(Good News),第三个是超级消息(
Extrodinary News)。
要理解这三句话,必须理解为什么偏偏就是这三句话,而不是别的东西,这句话到底解
决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这三句话是最重要、最关键?
1. 诸行无常。
这第一句就是个坏消息,每个人都经历过。
只不过一般人没有能力提炼出这么一个东西,也很少人理解人类的所有痛苦都跟这个无
常有关。
按说,无常就是变化,我们人生中,很多艺术家不是都在追求变化么?追求破缺美,动
感美么?
无常应该是人们喜欢的东西才对啊?
即使一个人,他如果没有变化,就会变得乏味沉闷;要变化,才显出大千世界的丰富多
彩,波澜壮阔。
正像那个诗说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
时节。”
这就是无常带来的春夏秋冬季节变换之美,如果没有无常,一切都是常,什么都是常年
不变,夏有凉风,春秋冬也都是凉风,这世界还有什么味道?
那么,为什么无常是苦?
... 阅读全帖 |
|
W*********E 发帖数: 197 | 3 问、末学先前曾请问做梦的问题〔见《电子报》第12期〈般若信箱〉问九〕,〈般若信
箱〉答复说:“梦境与发疯的境界,都是当事人意识心的现量,无所谓非量可言,因为
都是真实带质境,都同样是由如来藏所出生的真实相分。”但末学还是有些疑惑在,因
“现量”系如镜对物,量知现在之境,不分别计度;但在梦中有时还是会作判断,因此
梦里也会趋吉避凶或选择某些方法以作一些事,此是否涉及“比量”?其次,譬如梦里
的景观有时只是目前或数年前工作或居住环境之变形,但梦中的人却错误分别执取认定
是为当时的环境,或睡觉时脚暴露在棉被外,梦见冰冷或与水相关的影像与行为而执以
为真实境,这类情况不算“非量”吗?此外,八识规矩颂对意识的第一颂说:意识为“
三性三量通三境”。似乎暗示独影(独头)意识也可以具有三量,如果独影意识只许有
现量,那么因五后意识类同独影意识,是否只剩同缘意识与五俱意识才具足有三量?
答:您误会现量与比量的意思了!问题中所说的现量,仅是针对于五尘境而说,我
们就只针对五尘境来作说明。但是所有的现量境界都是同样属于内相分的境界,从来都
不是指外五尘的境界,因为有情从无始劫以来的世世七识心,从来都不曾接触... 阅读全帖 |
|
f*******8 发帖数: 3612 | 4
因为觉得随口而出答案并不能增加自己和别人的辨别力(观力)。
这种问题必须认真体会,否则念佛经谁不会啊。
而且最近工作紧张,心也不静,乱说也不合适。
如果“所说的”和“自己观察到的”心理过程不能对应,那就是单纯背书了。
我其实就做到过一次“见”,但即使是一次关键实验(识之分离),
就足以让人受益很多,那是质变。现在的辨别力绝对比做到之前要高。
然后才能大概知道“我执”究竟是什么意思。
’,
这种话题是有点深,作为自我警惕是好的,不敢说百分百。
观这个词也应该是有深有浅,但凡能从某种现象上出离,就能观,
出离的深度和观的深度正相关。
从这一点上说,善人比恶人的观察力通常要强,
因为善人毕竟对“粗重自我”的执取要比恶人少。
如果能从业识中出离,就能观,
如果能从心识中出离,观的能力应该是更强。
不由自主,不知不觉投入某个东西并认之为自我,就是不“自觉”,就失去了观。 |
|
f*******8 发帖数: 3612 | 5 我觉得根本的执取都在于“我执”,因为这是所有迷惑的根本。
然后才失去智慧、观照。 |
|
f*******8 发帖数: 3612 | 6
因为觉得随口而出答案并不能增加自己和别人的辨别力(观力)。
这种问题必须认真体会,否则念佛经谁不会啊。
而且最近工作紧张,心也不静,乱说也不合适。
如果“所说的”和“自己观察到的”心理过程不能对应,那就是单纯背书了。
我其实就做到过一次“见”,但即使是一次关键实验(识之分离),
就足以让人受益很多,那是质变。现在的辨别力绝对比做到之前要高。
然后才能大概知道“我执”究竟是什么意思。
’,
这种话题是有点深,作为自我警惕是好的,不敢说百分百。
观这个词也应该是有深有浅,但凡能从某种现象上出离,就能观,
出离的深度和观的深度正相关。
从这一点上说,善人比恶人的观察力通常要强,
因为善人毕竟对“粗重自我”的执取要比恶人少。
如果能从业识中出离,就能观,
如果能从心识中出离,观的能力应该是更强。
不由自主,不知不觉投入某个东西并认之为自我,就是不“自觉”,就失去了观。 |
|
f*******8 发帖数: 3612 | 7 我觉得根本的执取都在于“我执”,因为这是所有迷惑的根本。
然后才失去智慧、观照。 |
|
y***i 发帖数: 11639 | 8 “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
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
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恒审思量】
恒:永远,不间断的意思。
审:审察,审视。
思:反应,判断,决定。
量:量度,区分。
总的意思,即对事物不间断的做出反应区分和判断决定。
比如人的潜意识就是“恒审思量”,无时无刻的在起作用。
恒审思量乃法相宗所立八识中第七末那识之性质。亦即历经三世,无有间断,审查一切
事理而思虑量度之意。于八识之中,独有第七识有此作用。第八阿赖耶识虽亦有三世无
间断、恒常相续之性质,然无分别思虑之作用。第六识虽能审查思量,然有间断,故无
恒义。前五识则有间断,又不具分别审思之作用。 |
|
l*****o 发帖数: 361 | 9 这里是pathtotruth版,若我的这篇贴文有错,请一定指出。
我判断你转贴的文章是因我的网上贴文而导致的。如果我的判断正确的话:
其一:
转贴的文字真棒。
我另外先描述一下高大全的形象。
佛法讲心生万法,那我可就要斗胆质问你了,为什么你创造出来的linxiao如此「强人
所难」,你为何不把她造成处于师父文字中描述的那种境界呢?
做不到吧……呵呵,那就退而求其次……可是好像还是做不到唉。
师父建议「随时随地要尽量专注在智慧眼」,这个对我真是有难度——我以前修时都做
不到。你做得怎么样啊?
不过,「改掉那种一直去注意是非好坏的习惯」,这个我不知做得如何?——「不要去
管好与坏,这样就很好了」,我求证真相,尽量好坏全包。你呢?
我观察到的情况,哪些是存在,哪些不是;不求证清楚,岂非胡涂?岂非有被自己骗的
可能!你呢?
我观察到的情况,哪些是对,哪些是错?我执着对错清清楚楚,亦强过装腔作势胡涂逃
避。你呢?
你转贴的文字中建议「所以不要再造出新的好坏」,这得修到什么水平才做得到啊。师
父这句话真是太对了!而我真是太烂了,因为对我来说这就是空中楼阁。你呢?
还有其它各种方面。你呢?
其二:
... 阅读全帖 |
|
c***0 发帖数: 234 | 10 http://www.fosss.org/book/ajiangcha/jie/03.html
因此,关于乐与苦,我们应该怎么做?一切法都是有因而生,因若消失,果便消失。只
要我们不贪爱、抓取或执著,彷佛它并不存在,苦便不会生起。苦因「有」⑧而生起,
以「有」为缘而有「生」:「取」⑨则是造成苦的先决条件。⑩
只要发觉苦,就深入观察它,深入观察当下,观察自己的心与身。当苦生起时,问你自
己:「为什么有苦?」立即观察。当乐生起时:「乐生起的因是什么?」每当这些事出
现时都要警觉,乐与苦都是由执取生起。
以前的修行人就以这种方式看自己的心,只有生与灭,并无常住的实体。他们从各个角
度思惟,发现心根本没什么,没有任何东西是稳定的;只有生与灭、灭与生,无固定不
变的事物。无论走路或坐著,都如此看事情,无论看什么都只有苦,一切东西都如此。
犹如刚从熔炉锻造出来的大铁球,每个地方都是滚烫的。若触摸顶部是烫的,两侧也是
烫的,整个铁球都是烫的,无一处是凉的。
若不深思这些事物,对它们便一无所知,我们必须清楚地看见,切莫「生出」事物,也
不要落入「生」中,要觉知「生」的运作。那么如「喔!我受不了那个人,... 阅读全帖 |
|
h******d 发帖数: 3987 | 11 本悟法师和徒弟两人,一日泡茶谈天,因情人节刚过,便聊起这个话题。
徒:情人是什么人?
师:情人是爱人,是仇人,是陌生人。
徒:为何如此说?
师:两人相爱时,是爱人;反目成仇时,是仇人;视同陌路时,是陌生人。
徒:为何会演变成这样?
师:情的产生是因为贪爱,有贪爱故有执着,因执取而想占有,因拥有故不知不觉
想掌控对方,因不能如己所愿,故疑心起,妒心起,嗔心起,无明起,故开始争执、吵
闹,互不信任、彼此伤害、粗暴动手、甚至要摧毁对方,更可怕的是想同归于尽。
173;
徒:为何不要彼此珍惜?若是不能在一起,也应好聚好散?
师:无理的人多,明理的人少,自私的人多,无私的人少,蛮横的人多,体谅的人
少,主观的人多,客观的人少。您说,谁能真正替人着想,除非明白事理,才能够宽容
与人,愿意利益与人。
徒:原来如此,所以师父才会出家!
师:当一个人被爱情所困时,开... 阅读全帖 |
|
c****t 发帖数: 19049 | 12 王晋康最新的科幻小说,书名取作《与吾同在》,这是来自《圣经》的话头,更大胆
的是,他居然将上帝写成一个真实的外星人。在这部小说中,上帝起先一直不向地球人
显露他的真容,直到他召集七人执政团开会时,才露出了本来面目他竟是一个五爪章鱼
。按理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传统思维不可能不影响人类,但是因为上帝此前一直
在用脑电波和人类沟通,他以超高科技能力学习(不如说培植)了地球文化十万年,他
精通全世界一切语言,了解全世界一切文化,所以还是轻易获得了人类的认同。
这种写法固然大胆,但作为科幻小说,倒也合情合理。小说虽然写了上帝,但却是
以无神论的立场,以科幻的方式,解释了也解构了上帝的存在。
说以无神论的立场解构了上帝,是因为作者的立场显然不是传统中人们所具有的宗
教立场。作者并未把上帝作为超自然的存在来看待,而是仅仅作为外星人这一自然物的
存在来看待,是把上帝解释成了外星人给地球人带来的一种幻像。然而,如果站在传统
的宗教立场以传统的对宗教的理解来看,这样的解释和解构并未彻底解决问题。因为上
帝如果以传统宗教的理解方式存在,如果有外星人的话,那显然上帝的子民也应该包括
外星人。外星人中的“人... 阅读全帖 |
|
t********e 发帖数: 48 | 13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八。离世间品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何等为十?所谓︰
蕴魔 生诸取故;
烦恼魔 恒杂染故;
业魔 能障碍故;
心魔 起高慢故;
死魔 舍生处故;
天魔 自憍纵故;
善根魔 恒执取故;
三昧魔 久耽味故;
善知识魔 起着心故;
菩提法智魔 不愿舍离故
是为十。菩萨摩诃萨应作方便 速求远离。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业。何等为十?所谓︰
1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 是为魔业;
2恶心布施 嗔心持戒 舍恶性人 远懈怠者 轻慢乱意 讥嫌恶慧 是为魔业;
3于甚深法心生悭吝 有堪化者而不为说 若得财利恭敬供养 虽非法器而强为说 是为魔
业;
4不乐听闻诸波罗蜜 假使闻说而不修行 虽亦修行多生懈怠 以懈怠故 志意狭劣 不求
无上大菩提法 是为魔业;
5远善知识 近恶知识 乐求二乘 不乐受生 志尚涅槃离欲寂静
是为魔业;
6于菩萨所起嗔恚心 恶眼视之 求其罪衅 说其过恶 断彼所有财利供养 是为魔业;
7诽谤正法不乐听闻 假使得闻便生毁呰 见人说法不生尊重 言自说是 余说悉非 是为
魔业;
8乐学世论巧述文词 开阐二乘 隐覆深法 或以妙义授非其人 远离菩提住于邪道 是为
魔业; |
|
r****n 发帖数: 8253 | 14
苦和感觉无关,明白吗?
种子和种子产生的果实,是不圆满的,是非实的,所以是苦,是dukkha。
如果种子是真实的,果实是真实的,是持续存在的,恒常的,即可以说它是圆满的,是
真实的,并不是dukkha,
你执取种子,果实为真实存在,为持续恒常存在,种子果实是色取蕴。 |
|
r****n 发帖数: 8253 | 15
我没说你认为这样啊。你前面说的是什么第八定的近行定导致意念断掉。
其实你应该是听错了,别人说的是从禅定当中出定,这个时候是近行定(实际是观禅的
刹那定),在这种状况下有机会断掉意念,也就是证涅槃。
而这个禅定,是可以任何一种色界和无色界禅定。哪怕欲界定都可以。
有些人是必须得深入的禅定才有机会证涅槃,有些人不需要,这个和慧有关,和波罗蜜
有关。
不修观禅,不可能意念断掉。
在意念断掉之前有一些必须的步骤,而这些步骤必须通过修观禅才能来完成。
步骤当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绝对不可缺少的就是:厌离,真实的厌离,
而这种厌离智,必须要有很强的对无常的观察和慧才真正有机会升起。
对五蕴真正不再有兴趣,才会停止累世以来极为强大的执取的习性。才会停止那种深刻
的观察识知的微细造作冲动,识灭,名色灭。。。
那些想着长生的,想着上天入地,改变业力的,想着所谓自由的,想着度尽众生,不取
涅槃的,永远没有任何机会升起真正的厌离。
而且光厌离还不够,后面还有。。。
当成 |
|
a*****y 发帖数: 33185 | 1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riya_sacca 俱乐部 】
发信人: JeanIris (Iris), 信区: ariya_sacca
标 题: 概念法与究竟真实法-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an 28 09:27:50 2011, 美东)
概念法与究竟真实法
Concept and Reality
英译中:metta
2010年11月
(This is the appendix B of the book "The Essentials of Insight
Meditation Practice--A Pragmatic Approach to Vipassana" by Ven. Sayadaw
Sujiva 这是舍弃我禅师著《Mahasi毗 婆舍那禅修法要》的附录B)
It is important that the meditator understand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ncept” and “ultimate realities,” because it is the direction
which he...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17 第一章 定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5:07 点击:189
第一章定
定的基础
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清净道论.第一章.第1段》.
现在我们要开始走上一条正道――培育内心宁静安详之道,亦即一般所说的「定」。在
佛法的修学上,这是我们称为「心清净」的道路。这条道路唯有「住戒」或「立足于戒
」的人才能履行。为什么呢?因为只有立足于戒的人才能无愧于心。唯有以一颗坦荡无
愧的心,你才能顺利地培育定力。因此,如果我们真心要培育定力的话,就应当稳固地
建立起自己的戒行。什么是「戒」呢?扼要地说:不作诸恶,实践善行,清净自心,是
诸佛教。《法句经.第183偈》在这首偈中有三项要点,其中前两点是戒的范畴:一、
不作诸恶――身业方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业方面:不妄语、不两舌、不恶
口、不绮语;意业方面:不贪婪、不瞋恨、不邪见。二、实践善行 ――身业方面:救
护众生、布施、贞洁;业方面:诚实语、和合语、柔顺语、利益语;意业方面:出离、
慈爱、正见。三、清净自心――当一个人具备了不作诸恶与实践善行的基础之后,他应
该进一...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18 不要因为别人的过失,而惩罚自己!
而且在我们生气的时候,就可能把事情扭曲,把不是问题的事看成问题,或是把小问题
放大成大问题,不是吗?所谓别人的「过失」,更多是自己心的作用。
「老公就板起脸。我最不喜欢」,是从「触」境,所生感「受」,我不喜「爱」。接下
来就是执「取」-我不要「老公板起脸训宝宝」。这就是从经验中体会十二支缘起中的
触、受、爱、取。 |
|
Y**u 发帖数: 5466 | 19 ☆─────────────────────────────────────☆
dobby (friend) 于 (Sun Jul 17 17:06:26 2011, 美东) 提到:
请大侠指点。当有嗔念起的时候,怎么能够控制自己。
平时容易着急。meditate大概有两年。
今天因为家里人之间一点小冲突,清楚的看见自己的嗔念。
因为宝宝不肯好好吃饭,老公就板起脸。我最不喜欢看老公板起脸训宝宝的样子。能够
感觉到自己很生气。但是一开始还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我在边上用电脑,能够看到有念
起,想把电脑,扔到地上。但是克制住了。又有念起,想把瓷的菜碗扔到地上,也克制
住了。
我当时知道自己如果离开家,冷静一下就好了。但是穿着睡衣,也没吃午饭,觉得这样
就走了也不太好。心里想,既然能看到念起,应该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时候,看到宝宝可怜巴巴的看着我,咳嗽。 宝宝说,“妈妈我喉咙不舒服,喝点汤
就好了。” 我就走到大餐桌前给宝宝盛汤。
一边再犹豫了一会儿是不是离开家冷静一会儿,忽然,好像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似的,发
现自己已经把一个小的塑料碗扔在地上了。
宝宝叫了一声,我一下子就清醒过来了...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20
是的,那是因为过去世渴爱而造成的结果。
阿罗汉虽然此世彻底灭除贪爱,但是由于过去世执取贪爱(取),而导致产生这一世的
色身(有),此一世的五蕴(包含色身以及任何被观察到的色法)的生灭必须在色身灭
后才能消除,它的生灭是一种类似已经刹车后但是还有的惯性使得车继续前行一段时间
(这个比喻也许可能不完全恰当)。 |
|
S**U 发帖数: 7025 | 21 「见法般涅盘」, 「得当生涅盘」below would imply 有余涅磐, wouldn't it? Not
to mention 「有余涅磐」 is used in 杂阿含经 several times.
相应部12相应16经/说法者经
「比丘!如果对老死是为了厌、离贪、灭而教导法,『说法比丘』是适当的言说。
比丘!如果对老死是为了厌、离贪、灭的行者,『法、随法行比丘』是适当的言说。
比丘!如果对老死从厌、离贪、灭,以不执取而解脱,『得当生涅盘比丘』是适当
的言说。
杂阿含363经
佛告诸比丘∶
「若有比丘说老、病、死生厌、离欲、灭尽法,是名说法比丘。
如是,说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
是生厌、离欲、灭尽法,是名说法比丘。
杂阿含364经
佛告诸比丘∶
「若比丘于老、病、死生厌,离欲、灭尽向,是名法、次法向。
如是,生……乃至行,生厌、离欲、灭尽向,是名法、次法向。
诸比丘!是名如来施设法、次法向。」
杂阿含365经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若有比丘于老、病、死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名比丘得见法般
涅盘。」
ht...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22 要熄灭贪爱,本身也是建立在对五蕴的正确认知基础上的,即真正意识到五蕴本身是无
常的,逼迫性的,过患的,非实的,不牢固的,非主宰性的,不是被主宰的,如此才能
灭除贪爱。
你将五蕴和五取蕴进行了隔开,认为两种不同,那么这意味着你不会去真正的舍弃你所
认为的五蕴,你觉得只要没贪爱就好了,五蕴就无所谓了,如此将导致真正的对五蕴本
身的贪爱执取无法消除。
对这类概念的理解,会严重影响到实际修行的。这本就是不同方向的两种修行。 |
|
r****n 发帖数: 8253 | 23 你认为觉悟后,色身一去,就无余涅槃了,不会再回来。大乘虽然也知道无余涅槃后不
会再轮回尘世间,但大乘认为你可以保留你的觉悟境界而继续停留在尘世间。境界到了
一定层次不会退转,当然可以身在红尘而心在定中,乃至于可以种因,得果,感化众生
。开始入门发四弘誓愿,宣称“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时候,就是种因;“地狱不空,誓
不成佛”,也是种因。觉悟了不马上取无余涅槃,而是以慈悲心驻世,都是为了更多的
人一起涅槃。
===================================
这一段之前已经说了,从缘起法的角度来说,由于再生的前提是必须得有贪爱执取的缘
,而佛陀和阿罗汉都已经灭尽贪爱,所以即便他们想主动选择转生,也没有任何可能的
,宇宙的法则根本不支持。
更重要的是,根本没有这个必要性,为什么没有这个必要,我后面会说。 |
|
Y**u 发帖数: 5466 | 24 关于这颗心——事实上,它实在没有错。它本质上是清净的,且原本就是平静的,若不
平静,那是因为它跟着情绪走。真心与这些无关,它只是自然的一面,因受情绪欺骗,
而变得平静或扰动。未受训练的心是愚痴的,感官印象很容易让它陷入快乐、痛苦、愉
悦与忧伤之中。不过心的真实本质并没有那些东西。欢喜或悲伤不是心,它只是欺骗我
们的情绪,未经训练的心迷失后,就跟随着情绪而忘了自己。于是,我们便以为是自己
在沮丧、自在或其它等等。
但是,其实这颗心原本是不动与平静的——真正的平静!只要风静止,叶子就会安住不
动:风来了,叶子随之舞动,它舞动是源自于风。心的舞动则是源于感官印象,心跟随
着它们,否则就不会舞动。若完全觉知感官印象的真实本质,我们就能不为所动了。
修行就只是要看见“本心”,我们必须训练心去觉知那些感官印象,且不于其中迷失,
让它能平静下来。我们艰苦修行的一切努力,都只是为了这个单纯的目标。
●希望获得佛法 必须培养心中的戒、定、慧
人们从许多来源听到佛法,例如不同的老师或比丘处。在一些例子中,“法”被以非常
广泛与模糊的字眼教导,以致很难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在其它例子里,它则以华丽的语
辞或...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5
有一些戒律,
规范出家人不要做出让自己引生烦恼的事,以免妨碍修行。
规范在家居士世间应对行为,这也是伦理道德的规范。
对于出家比丘,最初佛陀没有制定戒律,僧团大家都和睦修行
后来僧团来很多人,产生很多纠纷,特别是释迦族人很傲慢。
佛陀是遇到一件事,就制订一条戒律。 没遇到就没制定。
依此来看,一些较小的戒律可以依每个地区每个团体的特性而增删。
主要是这个僧团若没有这种纠纷,就可以不必制定这样的戒律。反之就要。
依僧团共识而决定。
但大家不敢违反佛陀制定的东西,基本上戒律也就一直保留了。
佛陀治下是非常严格,比丘讲不听话会被逐出僧团。
有一次佛陀要讲戒律,有一位座下比丘内心对做错的事没忏悔,不合戒律
佛陀就不开讲。
阿难不知道,一再请佛陀讲。
佛陀说他不做不清净的事。
神通第一的大目建莲尊者以神通发现有人没忏悔,请那比丘离开。
后来佛陀还是没开讲,起坐离开了,以后也不讲戒律了,请其它弟子讲。
大家傻眼。
后来戒律愈制定愈细微,多如牛毛。
佛陀将死时,嘱咐小小戒可舍。
但即使德高望重,佛陀尊敬的大迦叶尊者也不敢删,宁可保留佛陀定的所有戒律。
中国一直对戒律并没有太多着墨,也没有制定适合... 阅读全帖 |
|
|
c***h 发帖数: 2262 | 27
不了解”纯存在问题”是甚么意思?
找不到”心情”,也是ㄧ种”放下”(放掉爱取有,放掉”执取”)的方法,
”心情”存不存在, 我是认为不重要,每个自己认为怎么就怎么就好
反正有方法让心情好就可以
佛陀是说 此有故彼有 此灭故彼灭
有”受”生起 就有贪爱 有贪爱就有烦恼
“受”熄灭 贪爱就熄灭 贪爱熄灭就没烦恼
然后就是每个人自己验证 嗯….果然如此
只好相信佛陀了
“观察仔细”,这一点恐怕是因人而异 甚至因事而异
但佛陀是教导要观察仔细 再仔细 探索原因 用自己亲身来实证
中观 也是在说缘起法 也是观察缘起法 仔细 再仔细
一路往上溯源到 行 无明
那是龙树观察缘起法的心得
所以 就暂时相信的确要深入观察
但可能 也许 …也有人认为不必如此观察 由”定”入手…等等 也有同样效果
事情方面 佛陀也认为不必观察到非常非常详细深入
例如不用观察到 前世 来世
因为多数阿罗汉都没有神通 无法观察到前世(出生以前)
但他们一样没有贪爱 没有烦恼
但也可以更加仔细观察,有六神通
的确是ㄧ个问题
一般基督教 ...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8 发信人: jasmania (skywalker),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关于因果的问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an 14 14:43:38 2017, 美东)
可能要看把”因”看成甚么
若把”因”看成,必须是久远以前的,
那很多事情的确是没有这样的”因”的,只有当下的前一时间的”因”
例如 有人骂你 把因果设为人与人之间的因果的话
若把”因”设定为久远以前的,e.g.前世、童年、十年前、一年前
可能未必有这样的”因”
那人可能与你无此渊源,只是一个前十秒的独立偶发事件,在前两秒骂你
前十秒的偶发事件就是”因”,前两秒骂你就是”果”
若把因果设为自己之内的因果的话
自己前两秒耳根听到骂声是”因”,自己无明所盖爱结所系是”缘”,
有因有缘,自己前一秒立刻生气是”果”
当下若观察到无明所盖爱结所系
(执取五蕴为”我”,欲令如是,不自觉展为身口意业行,贪爱产生)
当下若”明”,五取蕴寂灭,虽有业报影响而不再产生贪爱,除俗数法,
当下平静,空,骂声是空,自己与别人的五蕴是空,如入空屋,无我相众生相。
那么,有因(听到有人骂你)无果(不生气)...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9 楞伽经云:
‘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而复为众生,分别 说心量?’
此六句偈问法身之性相;此乃大乘法宝--第一义谛。
断见谓人死如物坏,死已断灭,无有精神体性常存,名为断灭。譬如崇尚 二乘缘
起性空而不解缘起性空之诸大知识,每云一切法缘起性空,一切灭已即 是涅槃,不许
有如来藏空性离见闻觉知独存于无余涅槃中,斯等大善知识亦名 断见者;虽彼诸人否
认涅槃为断灭,亦引佛语证明涅槃为中道,不承认自己是 断灭论者,然却认定无余涅
槃之中一无所有,不许涅槃中有如来藏空性离一切 法独存,斯则口言中道,实为断灭
论者。
常见者谓执取灵知心为不生不灭之永恒实体,误认此灵知心为常恒不坏之 心,此
即《楞严经》所示之五现涅槃外道见;亦有佛子修习定法,坐入初禅、 二三四禅定境
,妄认定境中之灵知心为常恒真实之心;合欲界灵知心,总名外 道五现涅乐邪见,藏
密四大派诸祖如宗喀巴之类,及与天竺月称“菩萨”《入 中论》所说,皆同阿底峡“
尊者”一般,依应成中观而堕于常见之中,反以一 法不立之宗旨,于他人之弘扬正法
处随取随破,自以为是弘扬正法,超胜一切 人,却堕于破坏正法之大...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0 早期的原始佛法主要是针对普通人对事物的常见,乐见,我见,净见而提出了一个思想
纠正。 让人们有机会来认识原来这个世界是无常的, 无我的, 苦或不净的。 但是
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观念, 也有的人早早的就觉的这个世界很苦, 对这样的人
其实应该鼓励说还有美好不是。 佛法其实是个对法教育, 你偏左的时候它教育你往右
点, 你偏右点它让你向左, 在这一左一右中去领悟中道。 我们的思维习惯是黑白两
分的。而佛法的教育就是希望能把这个两边的执取消灭掉, 进入我们原本不能理解的
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用一个习惯来中和另一个习惯。 比如说吃素, 那就是
针对吃肉的习惯。 戒律是针对放纵。 布施是针对贪欲。 忍辱是针对嗔恨, 禅定是针
对散漫,智慧是针对愚昧。 二元的思维模式的主要体现就是比较。 在时间, 空间,
人我 生死 等一切生活实践中开始比较。 在比较中产生相对的快乐和烦恼等一切生活
体验。 而这一切都是基于这个思维习惯。 离开了这个思维习惯,这个投影出来的感
觉就变的不那么牢靠了 , 想金刚经中所说,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
如电, 应做如是观"。
"至道无难,...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1 为了基因
尼玛锁男最大悲剧就是TOP2出来操不到逼,慌不择路取个中专智商,一辈子白混 |
|
发帖数: 1 | 32 中庸、不执取,实际上就是下面这个:
不管白猫黑猫,抓得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这是邓大人的语录,但同样、不应按字面去理解。。。不过,老美翻译成英文后,很有
意思、却是相当准的:
Not the white cat, not the black cat, but the Right cat.
实质上就是这样,一切教条,都可能失败。必须保持正确、才能不翻船。
上次是黑猫抓住的老鼠,所以白猫就全不再喂、全都送去流浪猫收容所了?这个例子很
直白了。道家的语录就是这样说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上次黑猫为善猫、是黑猫逮住老鼠的事情,人人都知道,这次同样找来一只黑色的,这
已经可能是在犯错误、不善了。 |
|
F**Y 发帖数: 5826 | 33 人生一世不过几十年,白马过隙,眼一睁眼一闭就过去鸟
万千芳华终有平淡的那一刻,彼时容颜已旧,又当如何
大概彼时最真切的安慰就是无忌童言渐渐有了烦恼,他们一天一天长高长大了
很多的话哥特么都在菌版当屁一样放了,从不曾在她面前说过一句,我相信她一定会有
感应会理解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真做起来,几十年,不易 |
|
发帖数: 1 | 34 按佛教里的内容,就是类似 凡所有相,皆属虚妄 —— 其实不是 皆属,用 皆可 去理
解好一些。。。也就是:
凡所有相,皆可虚妄。 |
|
s********i 发帖数: 17328 | 35 中国的事儿不是一直都是这样么?上头有个所谓指导意见,具体政策是下面人制定和执
行的,这样才好相互推卸责任,比如你这事儿,如果不吭气了,领导和支行就达到目的
了,如果你捅到媒体上,惹出大麻烦,就可以相互推卸责任了,领导说,我没让你收10
%啊,支行说你让我控制外汇啊,开始扯皮。 |
|
发帖数: 1 | 36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
遣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其国,以蒋师仁为副;未至,尸罗逸多死,国人乱,其臣那伏
帝阿罗那顺自立,发兵拒玄策。时从骑才数十,战不胜,皆没,遂剽诸国贡物。玄策挺
身奔吐蕃西鄙,檄召邻国兵。吐蕃以兵千人来,泥婆罗以七千骑来,玄策部分进战茶镈
和罗城,三日破之,斩首三千级,溺水死万人。阿罗那顺委国走,合散兵复阵,师仁禽
之,俘斩千计。馀众奉王妻息阻乾陀卫江,师仁击之,大溃,获其妃、王子,虏男女万
二千人,杂畜三万,降城邑五百八十所。东天竺王尸鸠摩送牛马三万馈军,及弓、刀、
宝缨络。迦没路国献异物,并上地图,请老子象。玄策执阿罗那顺献阙下。 |
|
s*****g 发帖数: 225 | 37 我发觉这些史书都有吹牛的成分,就像宋史说韩世忠 八千人把兀术十万人堵在水巷子
里48天一样,让人不可相信。去查金史,就说金军2000人,打韩军8000人,烧得韩军像
曹操水军,世忠如曹操,胡子都烧掉了
: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
: 遣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其国,以蒋师仁为副;未至,尸罗逸多死,国人乱,其
臣那伏
: 帝阿罗那顺自立,发兵拒玄策。时从骑才数十,战不胜,皆没,遂剽诸国贡物。
玄策挺
: 身奔吐蕃西鄙,檄召邻国兵。吐蕃以兵千人来,泥婆罗以七千骑来,玄策部分进
战茶镈
: 和罗城,三日破之,斩首三千级,溺水死万人。阿罗那顺委国走,合散兵复阵,
师仁禽
: 之,俘斩千计。馀众奉王妻息阻乾陀卫江,师仁击之,大溃,获其妃、王子,虏
男女万
: 二千人,杂畜三万,降城邑五百八十所。东天竺王尸鸠摩送牛马三万馈军,及弓
、刀、
: 宝缨络。迦没路国献异物,并上地图,请老子象。玄策执阿罗那顺献阙下。
|
|
T*******x 发帖数: 8565 | 38 嗯,属实。
我觉得也和他思考方式有关。这些问题他本身感受并不强,思考它完全是出于爱好,你
从他行文中能感觉到,他是一种快乐式的思考。
这种思考方式适用于自然科学,用在社会科学上要慎重。它缺乏自身感受作为基础,所
以思考结果轻浮易变。
对思考结果的执取,对于激烈争论的反应有可能淀积为自身感受,成为下一步思考的基
础。这是不好的发展,要避免。 |
|
z******6 发帖数: 2638 | 39 我说下自己的感受,我在幼儿园的感受。
幼儿园和家里是不同的环境,在幼儿园看到老师小朋友,在家里看到爸爸妈妈,和在菜
店里看到陌生人 都是合理的。但是在不匹配的场合看到这些人就会非常陌生,比如一
次老妈走进幼儿园来,我一点都不认识她,我把她当成了其他小朋友的妈妈,在菜店看
到一个漂亮同班同学,误把她当成了买菜的大妈。
后来我才认识到问题出在自己的心,不是器质性和心理问题,是产生了贪爱和执取。 |
|
G***a 发帖数: 206 | 40 快不快乐应该不是阿飞体的问题,是贪、嗔、痴的问题
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
慈心: 热爱别人,希望别人得到快乐;培养自己的慈爱心
悲心: 怜悯别人,希望别人免除痛苦;培养自己的同情心
喜心: 随喜别人的成就,对别人的成就感到喜悦;消除自己的嫉妒心
舍心: 对各种执着的舍弃,放弃痴迷、执着;消除自己的执取妄想心 |
|
d**********e 发帖数: 4 | 41 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就是说kobe这人比较幸,可以得几个戒指,但是终究是
抱大腿,辅助shaq得来的。
科,科罗拉多的科也,就是说kobe会在科罗拉多出事,就跟“遇腊而执,听潮而圆”是一
个道理啊。
sigh。。。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
|
|
s****s 发帖数: 368 | 43 正是该fire RR的时候,这时JH 还有Les Miles都available,可以选择一下。感觉上次
换帅的时候没的选择,时机不对。
今年我们打UConn 30:10,而UConn 是现在Big East title 的有力争夺者。感觉RR的执
教风格更适合中等联盟,如Big East以及够淫荡的ACC,在Big Ten这样的conference里
难以生存。
当时Alabama想要他但是他没去,不知如果那时去了在SEC会是什么样的战果。 |
|
j**n 发帖数: 13789 | 44 圣严法师著述
‘四大皆空’,空去那四个大呢?
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
!’
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
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
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著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 ‘水、火、金
、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火、空’的
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气、水、土、
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总之,不论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仅
限于此而胶著于此,那么,发展的结果,便是唯物论者,所以,这些思想,也是唯物论
的先驱。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地、
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
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
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 阅读全帖 |
|
s******8 发帖数: 4192 | 45 继承本来就很麻烦的事。美国这边夫妻很简单,结婚证或者共同报税证明就行。
但是子女就比较麻烦了,如果有遗嘱还好办点,如果没有遗嘱执行人,就必须找律师执
行,然后银行扣除250-300手续费,预扣税给钱。
如果没有遗嘱就麻烦了,一般250开始,然后按小时收research/legal fee,一个账户
需要花掉500-1000费用。
所以在美国一定要立遗嘱,一定要实现指定遗嘱执行人。 |
|
z**n 发帖数: 22303 | 46 《究竟一乘宝性论》讲义 - 作者:宗萨欽哲仁波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n 27 10:06:07 2014, 美东)
http://www.dahhw.net/html/lmds/lmjy/2009/1205/5631.html
究竟一乘宝性论(1)
四世纪的时候,在印度有一位比丘尼。那个时代的印度是以男性为主的社会,她看到那
时候的佛法状况有些失望,她很想做些事情来护持佛法,但在一个以男性为主的社会,
女性不能做太多事情。她想到一个主意,就是她决定毁弃誓言,不做比丘尼了。所以她
毁弃誓言,并且跟一位王子发生关系。她甚至做的更过分,离开王子后,去跟一个婆罗
门在一起。她跟王子一起生了无着,跟婆罗门又生了世亲。大家都知道这两位,在大乘
里他们就像是明灯一样的导师。特别如果不是无着的话,很多在中国古代的教法跟修行
的教法都不会存在,我相信玄奘就是被无着的教法所启发。
无着为了要积聚功德和智慧,所以对着弥勒菩萨祈请。但他修行足足12年,竟连一个好
梦郁没有过,更别说有什么好的征兆,(这是我们通常修行了3个月就喜欢吹嘘的东西--
瑞象祥兆)。最后他感到非常灰心,放弃修行...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47 ——兼谈多元化背景下学人理性的价值
Maharest
归依世尊正法阿罗汉,顶礼一切菩萨精进者。
愿诸众生依止如实道,断惑离戏证达涅盘岸。
“世尊说正法律,现见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因缘,即身观察缘自觉知。
“身身观念住,受受观念住,心心观念住,法法观念住。
“知如实,见如真。
“专心系念而认清身心(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
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1 透过论坛硝烟检视理性
探讨佛法是应该和可以开放思想的,在哲学话题、包括凡外的世间学在内,有许多内外
道共同涉及的问题,即使借鉴了世间学的成果,也可能用于避免诸如方法失效的盲区,
教中每言“文殊遇缘则有师”,盖此意也;由于道理上佛教真义必然与世间学有分歧,
了解和恪守此真理指向或归宿的界限并非等同于情感上的清高自闭、教条主义、执着文
字等。我们都可能难以自觉盲点,自认得到无上真理也许不过反映出更多我慢和幼稚,
因此还是想到问题就真诚探讨为好。本文将仅对一些学习、研究方法论的阶段性体会作
个小结,至今还没有与外界作过交流,在这里就向有识之 |
|
t*******n 发帖数: 4445 | 48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箫声 倒是觉得这样不错,执取少点,容易解脱。
投胎之心太盛的,建议去某版参观生老病死之苦。。。 |
|
l*****a 发帖数: 38403 | 4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taipingnan (泰平之南), 信区: Wisdom
标 题: 看了一下, 随便说几句吧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Oct 20 10:18:47 2011, 美东)
1.人心造法,法为人用,宗教的本质是观点和方法,一个人信仰宗教会成什么样子很大
程度上是由他自己的动机决定的。
2.很多宗教信仰者都认为自己抱到了真理的大腿,或是以真理掌握者自居,其实都是自
己想蹦高一点,找根竿子爬。
3.BBS是个耐不住寂寞的人们找乐子,表现自己的地方,偏偏有人告诉自己要宣传真理
,要度人,这么伟大的理由下面,自己都会被感动到的,跳脚骂架,党同伐异,甚至要
死要活都变得理直气壮了。
4.这世界上最好执取表现的俩种,一是自以为掌握了真理的,二是求偶的,这俩种的味
道本板都有了
5.君子之交都要淡如水,真心修行的人更是不要扎堆,掏心换肺的,都是结怨家,到头
来鸡飞狗跳的
6.在宗教信仰派别问题上,只有不信的人才有可能是客观公正的. 有宗教倾向的,不是
沦为马崽护法,就是作意公证里外为难,何苦,何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