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攀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n**y
发帖数: 860
1
来自主题: gardening版 - 夏季常见的杂草 -- 攀缘植物
周建人 <<花鸟鱼虫及其它>>
第八节 田野的杂草
四、夏季常见的杂草
攀缘植物
现在方才讲到延藤的植物。延藤的植物有生卷须,用卷须卷缠他
物上升的;也
有茎能缠绕,用以缠绕他物上升的。
用卷须攀住他物的植物很多,如胡瓜、南瓜等都是的。绍兴有野
栝楼,叶呈心
脏形;花黄色,五瓣,呈罄形;果实圆形,如桂圆大,熟时朱红色;
茎叶果实都很
粗糙。它也有卷须,攀缘他物上升。
有些植物,如栽培的观赏植物旱莲(即金莲花),叶柄能卷住他
物。豌豆的卷
须生在羽状复叶的尖端,是顶头的小叶片所化。
有些爬在墙壁上的属于蛇葡萄一属的植物,也有卷须样子的东西
生着。不过卷
须的尖端是尖的,它们尖端当初却是圆球形,后来变成小碟子形,样
子很像树蛙的
趾端的吸盘,粘着墙上,很牢固。但是有种同属的植物,那种像卷须
形的东西,其
尖端当初并非一个圆圆的东西,而是尖形,但如果触到硬的墙壁,就
变形成一个吸
盘,牢牢地粘着墙壁上。
n********n
发帖数: 8336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攀缘只要活着是无法根除的
生, 就是在攀缘。
a*****y
发帖数: 33185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攀缘只要活着是无法根除的
那么,向何处攀缘呢?
n********n
发帖数: 8336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攀缘只要活着是无法根除的
向生命, 生存攀缘。具体太广, 包括人要做什么。
p******n
发帖数: 2449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攀缘只要活着是无法根除的
是你自己在攀缘吧。这个其实是业力的牵引。
攀什么都无所谓的。
这个佛法名词叫妄念。
网络是打妄念的地方,不是好地方。

发帖数: 1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未到地定
所以修学佛法的菩萨们,在初始之前,您要真实断我见,您就要认清楚凡夫是如
何著相,而落于很浊重的人、我、众生、寿者相而生死不断;而外道又是如何错误的以
为,我只要意识能够入于定境,我的意识不要去攀缘人相、我相、众生、寿者相,那么
我就解脱了、我就涅槃了。这两种都不是真实的离相,不是真实的无相;只有佛法里面
的如来藏,这个实相心才离于一切言语、离一切影像。这也是为什么正觉讲堂要施设无
相念佛来作为断我见,证得未到定来断我见—以定然后而慧—这样一个施设的一个目的。
无相念佛虽然不是真实无相,不是真实离相,不是如来藏,可是依无相念佛的练习
,依拜佛这样子的一个法门的施设,可以让众生们——修学佛法的众生们,能够渐渐地
摄心为戒,乃至能够渐渐地净念相继,而发起未到地定。依于这一个能够离开五尘境干
扰的一个意识的定心——初禅之前的未到地定,依您有三归、您有五戒、您有菩萨戒,
依这样的善心,乃至依您在修学定慧之外,还有努力地在修集福德。您有努力地依于定
慧,而来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一切烦恼“先以定动,后以智拔。”依这样子种种的四
种修。
“修学知见、修习定力、修除性障、修集福德。”这四...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论如来藏与“梵我”的异质性
论如来藏与“梵我”的异质性

袁经文
内容提要:援引《奥义书》和《梵经》等典型“梵我”论经籍,将“梵我”的权威性释
义,与佛教如来藏正义作比较和分判;不同点是:1.如来藏没有起始之说;“梵我”具
有开端思想。“梵我”创世有始观的立说,将遭遇无法自洽的困境而致悖谬。2.如来藏
无我,不攀缘六尘,自处涅槃;“梵我”有我,并攀缘世间境界。3.如来藏存在于五蕴
身全体,“梵我”存在于五蕴身局部。4.“梵我”论与如来藏在四个模块上有似是而非
的法义。最后,引述佛语,揭示二者的本质差异。
关键词:如来藏;梵我;奥义书;梵经;无始;无我;五蕴
作者:袁经文,男,哲学博士,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研
唯识学和如来藏等。广西 南宁 530004
如来藏论题是大乘佛教的重要展开,但常有观点视如来藏为外教“梵我”思想的渗透;
实际上,如来藏与“梵我”有本质不同。现据《奥义书》和《梵经》等“梵我”论经籍
对“梵我”的权威性解释,选取典型而重要方面,以与如来藏进行分判比较;最后,引
述佛陀对如来藏与“梵我”论的阐释,作出梳理归结。
行文过程论述的如来藏,根据语境,具有不同涵义。
笔... 阅读全帖
h**y
发帖数: 1232
8
来自主题: Prose版 - 尘客·客尘:十一、藤
午后,喝罢最后一盏老茶,来不及放下杯盏我已神游而去——赴一场久远前的期约。
我走进的是古画一般的境地。那里有古色古香的山水,有古色古香的花草树木,有古色
古香的飞鸟和游鱼,还有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
置身于半山腰的茶亭前,我轻轻地抖落一路的风尘,并没有初来乍到的生疏感。
茶亭中有一个圆形的石桌,石桌周围摆着几只方形的石凳。石桌上是白玉的茶海,茶海
上有一只白玉的茶壶、几只白玉的杯盏,还有几件精致的茶具。石桌旁有一个 圆形的
说不出是泥质还是陶质的茶炉,古老得仿佛从茶亭的底部长出来的一样。茶炉中炉火正
旺,火苗上坐着一只用青石雕琢而成的水壶,壶的提梁上缠绕着细细的 藤条,也是古
色古香的样子。
见茶亭中无人,我向后退了一步,朗声问道:“老人家,我赴约来了。您可在啊?”
我的声音如同水中的波纹一样,一层一层地向茶亭外散去。我顺着声音扩散的方向向四
外望去,但见群山连绵,白云悠悠,还有白纱一样的薄雾,好像山峦的裙裾一样,随着
风儿悄然地舞动。这个时候,我恍惚觉得,那群山、那白云、那薄雾组成了一幅巨大的
水墨山水。
我有些着迷了,怀着仰慕诚敬之心对着茶亭和群山作揖,并在心中喃喃自语:“这种人
在...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认识烦恼
若瞠恚缠,能令面貌惨裂奋发,说名为忿。
内怀怨结,故名为恨。
隐藏众恶,故名为覆。
染污惊惶,故名热恼。
心怀染污,不乐他荣,故名为嫉。
于资生具深怀鄙吝,故名为悭。
为欺罔彼,内怀异谋,外现别相,故名为诳。
心不正直,不明不显,解行邪曲,故名为谄。
于所作罪,望己不羞,故名无惭。
于所作罪,望他不耻,故名无愧。
于他下劣,谓己为胜;或复于等谓己为等,令心高举,故名为慢。
于等谓胜,于胜谓等,令心高举,故名过慢。
于胜谓胜,令心高举,名慢过慢。
妄观诸行为我我所,令心高举,故名我慢。
于其殊胜所证法中,未得谓得,令心高举,名增上慢。
于多胜中,谓己少劣,令心高举,名下劣慢。
实无其德,谓己有德,令心高举,故名邪慢。
心怀染污,随恃荣誉,形相疏诞,故名为憍。
于诸善品不乐勤修,于诸恶法心无防护,故名放逸。
于诸尊重及以福田,心不谦敬,说名为傲。
若烦恼缠,能令发起执持刀杖、斗讼违诤,故名愤发。心怀染污,为显己德,假现威仪
, 故名为矫。
心怀染污,为显己德,或现亲事,或行软语,故名为诈。
心怀染污,欲有所求,矫示形仪,故名现相。
现行遮逼,有所乞!1罥,故名研求。
于所得利,不生喜足,说...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10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缘 起
事情发生在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岁次壬午)。当时虚云老和尚一○三岁。正值国难当
头的时候。日本侵略中国到了最严重的阶段,国民党的民国政府迁到陪都重庆。当时的
国民党政府主席林子超以及其各部会官员,除了一面忙于战事,为了安定人心,还派出
了屈映光、张子廉两位居士到云门山,代表国民党政府欢迎虚老赴重庆主建息灾法会。
是年冬十一月六日,虚老启程,抵重庆后与林主席和法务长戴季陶商定,在慈云、华严
两寺分建法会。民国三十二年(岁次癸未,即1943年)一月,在息灾法会上修忏仪,至廿
六日圆满。林子超、蒋介石、戴季陶及何应钦等都分别设斋招待虚云大师,席间非常详
细的讨论了唯物唯心的哲理,以及基督与神的问题。
这次讨论的内容,虚云大师事后曾整理成文字,以书面的形式发表,后被收录在《虚云
和尚年谱》中,题为《答蒋公问法书》。现在重读这篇文字,可以发现虚云大师解答了
许多常人较难理解的问题。老人家畅谈佛教的理论,完全是站在客观中道的立场上,没
有任何政治倾向和宗教偏护,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佛教的世界观作了阐扬。时至今日,
仍能很好地起到劝化众生、改进世道人... 阅读全帖
r*******c
发帖数: 1060
11
我昨天和今天看了卷一,好多疑问哦,这里人多,发过来,希望能引来玉,帮助解惑,
嘻嘻。
学习内容:LYJ卷一
学习时间:2011年1月8日
学习方法:先看2-3句白话文,再朗读相对应的经文,再回过头对照白话文
学习笔记:
1) 觉了能知之心(以下简称“心”)不在内
2) 心不在外
3) 心不在根
4) 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暗不等于内,囧+汗)
5) 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心不是由事物作用或与事物遇合而产生的
,物不是心的必要条件)
6) 心不在中
7) 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it is Wrong to say nowhereness or non
-attachment is 心)
8) RL说大家不能成就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
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
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a.不明白第一个“无始生死根本”说什么;第二个初步理解是清净菩提心,不过,
好像如果深究下去什么是清净菩... 阅读全帖
s********h
发帖数: 938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杂含读记:识住与识不住
是“认取”,分别,执着。识不存在说明色受想行不会被执着?我也不知道:)
看经文:
(三九)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种种子。何等为五。谓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自落种子.实种子。此五种子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新熟坚实。有地界而无水界。彼种子不生长增广。若彼种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中风。有水界而无地界。彼种子亦不生长增广。若彼种子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有地.水界。彼种子生长增广。比丘。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地界者。譬四识住。水界者。譬贪喜。四取攀缘识住。何等为四。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比丘。识于中若来.若去.若住.若没.若生长增广。比丘。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色界离贪。离贪已。于色封滞。意生缚断。于色封滞。意生缚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识无住处。不复生长增广。受.想.行界离贪。离贪已。于行封滞。意生触断。于行封滞。意生触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彼识无所住。不复生长增广。不生长故。不作行... 阅读全帖
l**o
发帖数: 491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淨土的秘密
心净则国土净
“心净则国土净”渊源于《维摩诘所说经》,在该经的佛国品中,记载着五百位长者子
前来礼佛。当时长者子宝积说偈颂佛已,请佛开示“菩萨净土之行”,就是说菩萨要怎
样,他的国土方能清净?本师释迦牟尼佛对宝积说了许多菩萨应怎样行。结论是“若菩
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各位已经明白“心净则国土净”的理论。现在进一步,各位也许要问,那么怎样方可以
净我的攀缘心呢?很简单,各位,即是消除攀缘。
这“攀缘心”三个字,很有意思。“攀”是“抓住”,是“执著”。“抓住”、“执著
”些什么呢?抓住外境或者跟着自己的思想跑,都叫“攀缘”,抓住而不放,老是跟着
某一种想念而起贪起嗔,或喜或怒,就是“执著”。这样的“抓住”、“执著”的心态
,就称之为“攀缘心”。
攀缘是做人多世多生以来的习气,所以要一下子消除攀缘,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今天我
想贡献各位同修三点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逐渐留心而改进的法门。可是顶要紧的是要您自
己有信心,有决心,肯认识承认自己的弱点缺点而力求改进。很少有人,能“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的,除非是宿世已有这种训练,因缘成熟。
那三种法门呢?
1、要处处替对方的利益...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4
杂阿含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种种子。何等为五?谓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自
落种子、实种子。此五种子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新熟坚实,有地界而无水界,
彼种子不生长增广。若彼种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中风,有水界而无地界,彼种子
亦不生长增广。若彼种子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有地、水界,彼种子
生长增广。
“比丘!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地界者,譬四识住;水界者,譬贪喜四取
攀缘识住。何等为四?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
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比丘!识于中若来、若去、若住、若没、
若生长增广。
“比丘!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
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色界离贪,离贪已,于色封滞意生缚断;于色封滞意
生缚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识无住处,不复生长增广。受、想、行界离贪,离贪已
,于行封滞意生触断;于行封滞意生触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彼识无所住,不复生
长增广。不生长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脱;解脱已,于诸世...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赖耶识的内涵与外延
摘要
阿赖耶识又称为第八识、藏识、异熟识、阿陀那识、心、所知依等等,祂是大乘最
重要的秘密法,不共声闻与缘觉。阿赖耶识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的事实,所以祂有具体的
内涵与外延,也能让人观察到祂的存在。祂有种种的性状,而经论在描述祂时各有侧重
,以致在表面上看来差距很大,但在实证阿赖耶识的人看来,这些都是正确的描述。
大部分的西方和日本学者,都把佛教当做思想来研究,这其实是违背经教的,经教
中处处皆有要求实证的文字记载。这些学者因为偏见与方法上的错误,所得的结论也错
得很离谱。
阿赖耶识的内涵包括:祂是无始以来的存在,是不待他缘、本然的存在,是诸法的
根本因;祂隐藏于肉体内,维持众生的寿命,是众生所贪爱的对象,并且为众生内执为
我。
阿赖耶识的外延,则不是语言文字所能够表述的,因为祂正是语言文字所指涉的真
实事物。这只有大乘见道的菩萨能够了知.
一、前言
阿赖耶识又称为第八识、藏识、异熟识、阿陀那识、心、所知依等等,祂是大乘最
重要的秘密法,不共声闻与缘觉。内涵与外延,则是语意学的术语。
内涵,是以语言文字形容特定的事物。例如,“依法令从事公务之人”,是刑法定
义“公务员”一词的内...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般若禅不是禅定
般若禅不是禅定(一)

从古以来呢,就经常有人以为自己证得禅定,这样子就叫做开悟,因此当他证得禅
定的时候,他就以开悟者自居,这是从古以来就有的现象。那么到了现代这个末法时代
,这种情形越来越普遍,以证得禅定就认为是开悟的人越来越多。这种追求境界、以证
得定境为证悟的人却反过头来毁谤:“证得无所得、无境界的无生忍,不是真正的开悟
。”以定境这样的有所得法、有境界法而毁谤正法,其实是违背了了义经典的圣教量,
这样的行为已经成就了地狱的重罪。
那么想想看:一个人在这一辈子呢,以修学佛法、弘扬佛法的善因,却得到了未来
世地狱重罪的果报,想想看!他们是不是很可怜呢?平实导师以悲心的缘故,特地在《
生命实相之辨正》一书当中,为这一类的人概要的说明:现在的学佛人“以定为禅”的
各种层次,提供学佛人省察思惟。若这些人能够虚心接受,然后去比对圣教量,再作深
入的思惟整理,自己知道错处,然后重头再参,这样子才有机会可以远离地狱重罪。
我们接下来是要讲解“以定为禅的十种层次”。但是在讲解这十种层次以前,我们
先来说明:般若禅与禅定所证的境界有什么不同。先让各位了解以后,就知道以定为禅
为什么...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17

我是搜集了一些,不过心中有点犹豫,也有点没时间整理。
下面是刚看到的,说理行并重的重要性,而且谈到几个误区。
特别的一个就是提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学习次第问题。
死搬标准次第,反而让人忽视了自己真实的当下问题,这可能是个真正的误区。
经典有害还是有益,关键在于是否能让人集中到自己当下的问题,还是离开当下的问题。
-----waichi
行者可能不了解 "七识" 之作用, 七识并非 "我执" 如此简单, "七识" 于无知及
不生执时亦 "我执", 这话比较难明, 例如我们于电视中, 看到别人打他人一拳,
他人立即还手回他一拳, 虽然我们当时全不在意, 不立认定不立我执, 甚至无兴
趣看, 但其实己立 "我执" 了, 因为我们从境中己学识, 亦已立了相对自我意愿
确定之行为, 此为 "种子", 日后于相当因缘成熟之情况下, 我们就会自然回他
人一拳, "七识" 一丝不漏, 可细致到一粒微小至几乎看不见之尘埃从眼前空中
飞过, 我们没觉得什么也根本视而不见, 但是我们却已立下相对意愿确定行动之
"我执" 了, 此等情况, 如免强用普通名词, 则可称为 "潜意识", 但绝非大家认
识之 "潜...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18

我是搜集了一些,不过心中有点犹豫,也有点没时间整理。
下面是刚看到的,说理行并重的重要性,而且谈到几个误区。
特别的一个就是提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学习次第问题。
死搬标准次第,反而让人忽视了自己真实的当下问题,这可能是个真正的误区。
经典有害还是有益,关键在于是否能让人集中到自己当下的问题,还是离开当下的问题。
-----waichi
行者可能不了解 "七识" 之作用, 七识并非 "我执" 如此简单, "七识" 于无知及
不生执时亦 "我执", 这话比较难明, 例如我们于电视中, 看到别人打他人一拳,
他人立即还手回他一拳, 虽然我们当时全不在意, 不立认定不立我执, 甚至无兴
趣看, 但其实己立 "我执" 了, 因为我们从境中己学识, 亦已立了相对自我意愿
确定之行为, 此为 "种子", 日后于相当因缘成熟之情况下, 我们就会自然回他
人一拳, "七识" 一丝不漏, 可细致到一粒微小至几乎看不见之尘埃从眼前空中
飞过, 我们没觉得什么也根本视而不见, 但是我们却已立下相对意愿确定行动之
"我执" 了, 此等情况, 如免强用普通名词, 则可称为 "潜意识", 但绝非大家认
识之 "潜...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都是活鬼,不是活佛
☆─────────────────────────────────────☆
Yisu (yisnotme) 于 (Mon Aug 23 10:26:28 2010, 美东) 提到:
——宣化上人 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
。词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这一些魔鬼,我以前遇到的多了,西方人都还不知道有这种奇怪的事情,并不是中
国人信鬼信神的,才有这些,这是时间久了,天地间奇奇怪怪的事情自然多得很。“我
灭度后末法之中”:释迦牟尼佛说:我入涅槃之后,在这个末法的时候。“多此妖邪”
:这些妖邪多得不得了,到处都是。我们不能因为没有看见,就不相信。这世界我们没
有看见的事情多得很,要完全等到我们亲眼看见,一生也看不完的。因为一生看不完那
么多的事情,我们也就不知道那么多的事情。所以“多此妖邪炽盛世间”:就像火似的
在这世界上把所有的人都烧死了;这一些不认识妖魔鬼怪的人,就都跟妖魔鬼怪跑了,
这就好像火那么厉害,把这些个人都烧坏了。“潜匿奸欺”:“潜”就是潜伏、潜藏起
来。“匿”是... 阅读全帖
s********h
发帖数: 938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杂含读记:识住与识不住
(六四)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尔时。世尊晡bu1时从禅起。出
讲堂。于堂阴中大众前。敷座而坐。尔时。世尊叹优陀那偈
法无有吾我  亦复无我所
我既非当有  我所何由生
比丘解脱此  则断下分结
时。有一比丘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无吾我。亦无有
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佛告比丘。愚痴无闻凡夫
计色是我.异我.相在。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
.异我.相在。不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亦非知者。亦非见者。此色
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色是苦。受.想.行.识是苦。色是无我。受.想.
行.识是无我。此色非当有。受.想.行.识非当有。此色坏有。受.想.行.识坏有
。故非我.非我所。我.我所非当有。如是解脱者。则断五下分结。时。彼比丘白佛言
。世尊。断五下分结已。云何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
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告比丘。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
而生恐畏。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
无我无我所  二俱非当生
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的要领与修行次第Zz
济群法师
大家好!阿弥陀佛!
今天讲座的内容大概会分为两个部分,一个以佛法的要领与修学次第为主;第二场讲座
以皈依为中心,会带着大家一起做皈依的共修。
我们第一场要讲的是佛法的要领及修学次第。我觉得这是一个蛮重要的问题,因为我发
现很多人修学佛法很多年依然不得要领。佛法非常博大精深,佛教不像基督教只有一本
圣经,佛教有汉传、藏传、南传,汉传佛教又有八大宗派。对一个修行佛法的人而言,
如果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引导,光凭自己去修学是蛮难的。但是目前在我们佛教界而言
,真正能够给信众一个非常合理的引导的老师、方法并不是很多。所以很多人皈依之后
可能就成了孤儿了,没人管了。还有的人呢,自己不甘心,会去看很多书、很多经典,
但在修学佛法上,还是依然不得要领。即使对佛法在道理上能有所领会,能不能用的起
来呢?能不能真正用佛法来改变你的生命,改变你的人生,用佛法去对治你的烦恼,把
你所学的佛法落实到修行上,能不能做得到呢?恐怕很多人还是做不到的。原因又是什
么呢?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传统的佛法一直缺乏一个大众化的修学体系。我们传
统的每一个宗派都代表着一个修学体系,比如说天台宗、法相宗、唯...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5008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眼全集★现象生灭篇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thToTruth 俱乐部 】
发信人: xam (危机四伏中), 信区: PathToTruth
标 题: 一眼全集★现象生灭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ug 23 15:08:14 2010, 美东)
这个不知怎么的文件没间隔了。yahoo mail不行了。全是乱码,我是先转到bbs信箱通过
切换encoding的trick转成显示成中文。在发到这里。
发信人: Paramita (★波罗蜜★), 信区: Wisdom 标 题: 一眼全集★现象生灭篇 发信
站: The unknown SPACE (Fri Jun 16 15:21:34 2000), 转信 发信人: WaiChi (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Re: 处处有道的来由及其它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Wed Oct 27 02:21:09 1999) >但是这样还是有强说佛法的味道.不是
所有的东东都是有意义的. >这在道德经里是有说明的,白并不是白,黑并不是黑。只
是人把 >它们叫说黑和白,因此而有两极而有两执和两忘...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5008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眼全集★现象生灭篇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thToTruth 俱乐部 】
发信人: xam (危机四伏中), 信区: PathToTruth
标 题: 一眼全集★现象生灭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ug 23 15:08:14 2010, 美东)
这个不知怎么的文件没间隔了。yahoo mail不行了。全是乱码,我是先转到bbs信箱通过
切换encoding的trick转成显示成中文。在发到这里。
发信人: Paramita (★波罗蜜★), 信区: Wisdom 标 题: 一眼全集★现象生灭篇 发信
站: The unknown SPACE (Fri Jun 16 15:21:34 2000), 转信 发信人: WaiChi (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Re: 处处有道的来由及其它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Wed Oct 27 02:21:09 1999) >但是这样还是有强说佛法的味道.不是
所有的东东都是有意义的. >这在道德经里是有说明的,白并不是白,黑并不是黑。只
是人把 >它们叫说黑和白,因此而有两极而有两执和两忘... 阅读全帖
d**********6
发帖数: 237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解脱歌_大愚法师
永嘉大师《证道歌》调古神清,有足多者,而宏德上人注释亦有独到之处,今熔于一炉
,间参我见,作《解脱歌》。
觉后乐,乐如何?听我教唱解脱歌,不让古人风调高,我今何妨拈句和。
本无妄,亦无真,原来二法空无性,无性无相不着空,即是如来真实性。
见实相,诸法空,刹那顿悟万法同,一旦风光藏不住,赤裸裸的觌面逢。
决定说,佛心印,有人不肯如实信,直截根源当下了,摘叶寻枝渐教人。
几回生,几回死,亘古亘今长如此,神头鬼面有多般,返本还元没些子。
习显教,修密宗,方便门异归元同,自从踏遍涅槃路,了知生死本来空。
行也空,坐也空,语默动静无不空,纵将白刃临头颅,犹如利剑斩春风。
顿觉了,妙心源,无明壳裂总一般,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圣凡。
烦恼本,即菩提,罪福没性何处觅,无绳自缚解脱后,大摇大摆大休息。
莫攀缘,莫执著,随缘随份随饮啄,不变随缘行无碍,自在随心大安乐。
但得本,莫愁末,妙用纵横活泼泼,弹指敲开不二门,升堂直入如来屋。
宗亦通,说亦通,团团杲日丽晴空,百千三昧无量义,只在寻常日用中。
觉心体,生佛同,有情无情共鼻孔,无缚无脱无遮障,迷时自碍悟自通。
无形相,极灵妙,非亲证知那能晓,镜里... 阅读全帖
d**********6
发帖数: 237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解脱歌_大愚法师
永嘉大师《证道歌》调古神清,有足多者,而宏德上人注释亦有独到之处,今熔于一炉
,间参我见,作《解脱歌》。
觉后乐,乐如何?听我教唱解脱歌,不让古人风调高,我今何妨拈句和。
本无妄,亦无真,原来二法空无性,无性无相不着空,即是如来真实性。
见实相,诸法空,刹那顿悟万法同,一旦风光藏不住,赤裸裸的觌面逢。
决定说,佛心印,有人不肯如实信,直截根源当下了,摘叶寻枝渐教人。
几回生,几回死,亘古亘今长如此,神头鬼面有多般,返本还元没些子。
习显教,修密宗,方便门异归元同,自从踏遍涅槃路,了知生死本来空。
行也空,坐也空,语默动静无不空,纵将白刃临头颅,犹如利剑斩春风。
顿觉了,妙心源,无明壳裂总一般,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圣凡。
烦恼本,即菩提,罪福没性何处觅,无绳自缚解脱后,大摇大摆大休息。
莫攀缘,莫执著,随缘随份随饮啄,不变随缘行无碍,自在随心大安乐。
但得本,莫愁末,妙用纵横活泼泼,弹指敲开不二门,升堂直入如来屋。
宗亦通,说亦通,团团杲日丽晴空,百千三昧无量义,只在寻常日用中。
觉心体,生佛同,有情无情共鼻孔,无缚无脱无遮障,迷时自碍悟自通。
无形相,极灵妙,非亲证知那能晓,镜里...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念佛不在嘴,参禅不在腿
当头棒喝
在《起信论》里面所说的“止”的意思是“息灭一切戏论境界”,指的是实证般若实相
的离一切世间戏论的境界;而“观”的意思“明见因果生灭之相”,指的是现前观察世
间万法皆由实相因第八识如来藏心出生,一切善恶业也都由如来藏记存的智慧现观。在
这里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这里说的止,是心得决定、无所怀疑住于如理作意的第一义
谛智慧“明见”境界,而不会单纯的是四禅八定的定境修证。因为禅定的止与实证解脱
智慧无关,更与实证般若智慧无关,只是将觉知心制心一处、安住在定境中。纵使证得
四禅八定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定,仍然还是世间中的定境,仍不脱世间戏论,所
以不是马鸣菩萨所说的能“息灭一切戏论境界”;既然无法离开戏论,便仍在生死当中
尚未解脱。
马鸣菩萨在这里对于止观的开示,是佛法般若实证智慧上的心得决定、心不动摇的
止,显然对于许多将止观一味解释成静坐禅定、一念不生的说法,无疑的作了一个当头
棒喝般的破斥。因为这样狭隘的将止观解释成静坐求一念不生,事实上是对于佛法的内
涵并非真正的如实了解,其实是以定为禅,而又证不到禅定境界的错误行门。因为这样
既不能真正的证得“息灭一切戏论境界”第八识清净... 阅读全帖
s********h
发帖数: 938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请教一个大念住经的问题
(六四)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尔时。世尊晡bu1时从禅起。出
讲堂。于堂阴中大众前。敷座而坐。尔时。世尊叹优陀那偈
法无有吾我  亦复无我所
我既非当有  我所何由生
比丘解脱此  则断下分结
时。有一比丘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无吾我。亦无有
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佛告比丘。愚痴无闻凡夫
计色是我.异我.相在。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
.异我.相在。不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亦非知者。亦非见者。此色
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色是苦。受.想.行.识是苦。色是无我。受.想.
行.识是无我。此色非当有。受.想.行.识非当有。此色坏有。受.想.行.识坏有
。故非我.非我所。我.我所非当有。如是解脱者。则断五下分结。时。彼比丘白佛言
。世尊。断五下分结已。云何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
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告比丘。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
而生恐畏。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
无我无我所  二俱非当生
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8
☆─────────────────────────────────────☆
stonebench (stonebench) 于 (Fri Aug 12 11:13:16 2011, 美东) 提到:
大念住经:
。。。。。。(7)於是他持续地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持续地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
时持续地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
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
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
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石记:
依经,在断除烦恼之前,要观察。超越执著之后,还是只有觉照。
问题:
超越执著之前的“观察”与“如实知道”跟超越执著之后的“了知与觉照”是一样的吗
?是同一种觉照吗?
☆─────────────────────────────────────☆
cpath (秋十三) 于 (Fri Aug 12 11:28:55 2011, 美东) 提到:
☆────────────────────────────────... 阅读全帖
s********h
发帖数: 938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楞严杂含互印
(六四)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尔时。世尊晡bu1时从禅起。出
讲堂。于堂阴中大众前。敷座而坐。尔时。世尊叹优陀那偈
法无有吾我  亦复无我所
我既非当有  我所何由生
比丘解脱此  则断下分结
时。有一比丘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无吾我。亦无有
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佛告比丘。愚痴无闻凡夫
计色是我.异我.相在。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
.异我.相在。不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亦非知者。亦非见者。此色
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色是苦。受.想.行.识是苦。色是无我。受.想.
行.识是无我。此色非当有。受.想.行.识非当有。此色坏有。受.想.行.识坏有
。故非我.非我所。我.我所非当有。如是解脱者。则断五下分结。时。彼比丘白佛言
。世尊。断五下分结已。云何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
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告比丘。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
而生恐畏。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
无我无我所  二俱非当生
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4116
30
邪师萧平实独创魔法名词“入胎识”(之十三)
——撕下“神我外道”画皮之萧邪瞎扯“十因缘”
“无实不坚固 无有我我所 于此苦阴身 大智分别说”——释迦佛陀
拣魔辨异X32:
对《杂阿含·二八七经》解释时,★邪师萧平实:“‘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
能过
彼,谓缘识名色……如是纯大苦聚集。(这里只作十因缘的逆观而推知名色由本识生…
…)
’”(《阿含概论》P187)悲智注:括号中的话是邪师萧平实特意加注的。
★邪师萧平实:“本识入胎识(如来藏)”(《阿含概论》P139)
邪师萧平实擅于穿凿附会,只要见到“识”字,就肆意曲解,努力往其独创的魔法
名词
“入胎识”上靠,历数已经扒下的十二张“入胎识”画皮:外识、识界、识神、本识、
本心
、不系识、取阴俱识、阿赖耶识、第八识、真我、如来藏、第一因等等,皆非子虚乌有
的不
坏“我”。
近两千年来,魔王使化身伪菩萨,大肆编造邪说,极尽惑乱、践踏真大乘法之能事
,可
谓无所不用其极。邪师萧平实亦复如是,仅其魔子一人十数年间所独创魔词与邪说就已
数不
胜数,像法以降又何止千年,万千魔使所篡造的相似伪经谬论真可谓浩若烟海。
邪师萧平实瞎扯之“十因缘”,又可...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566
31
来自主题: _beyond_real_world版 - 沈家桢先生自述学佛经过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今天张鸿洋居士叫我向各位报告我的学佛经过,以供各位参考。
实则我所能讲而值得供各位参考的极有限。这几天来各位已听了很多法师大德的佛法开
示,我衷心期望各位已很法喜充满。我的这一点点报告,只能说是大餐后用点点心,能
助些消化,已经很不错了,希望各位不要见笑。
昨晚想想学佛的经过,发觉有一点值得向各位提出报告:我现在的心态,是衷心感
激这一生中,所有遇到过的法师、长者、大德、善知识、父母妻友。而特别要强调,我
昨晚所发觉的一点,是我衷心感激所有见到过的男人女人,不论时间短长,即使仅是见
过一面,笑过一笑,说过一句话,批评,赞叹,都对我的学佛,是有影响。甚至于不仅
是人,一切有情,一猫一犬,只要有缘遇到,都和学佛有关。甚至于无情的众生,也不
例外!
我举一个例。几年前,香港来了一位法师,我很惭愧,此刻连他的法名都想不起
来。他送了我一串十八粒的黑色念佛珠。以后既没有通讯,也没再见面。可是,各位,
我那时怎会想到,这黑色的宝石念珠,竟会是今天各位面对着的千年古观音的眼珠!
回忆我的学佛经过,我得报告:我母亲是极虔诚的观世音菩萨的信仰者。我的对
观世音菩萨的恭敬信仰,可以说是... 阅读全帖
s******l
发帖数: 6898
32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静观禅定 ZT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bigfool (fool), 信区: Wisdom
标 题: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静观禅定 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y 25 16:16:58 2012, 美东)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31/18/110108_50189143.shtml
天主教静观与禅定
来 源:天主教沧州(献县)教区网站
第一章 天主教的静观
第一节 静观祈祷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西方伟大的灵修大师多玛斯•牟敦(Thomas Merton)最坚定的信念是
:现代人最迫切需要了解、实行宁静的祈祷。这是因为,近日社会崇尚科技进步,寻求
物质享受,讲究工作效率,人们常常被迫处于紧张的状态下。每天上班,走重复的路径
,坐同号公交车,做同样的工作;下班,回家前,又要赶赴数处应酬,这里聚会,那里
邀宴,最后回家,早已筋疲力竭,只愿坐在电视前听听歌、看看戏,让之调剂一下快垮
下来的身心。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难免内心空虚,怅然若失。生活在这种状况下
的基督徒又怎能把持信仰,活出...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只能依附身心生存的识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教导比丘们说:
「比丘们!植物利用五种方式繁殖,哪五种呢?有从根部繁殖的,称为根种子;有从茎
部繁殖的,称为茎种子;有从节处繁殖的,称为节种子;有从落叶直接生根的,称为自
落种子,有从种子发芽繁殖的,称为实种子。
这五种种子如果不坏、不腐,足够成熟,一遇到有土壤与水分的环境,就能发芽成长而
繁殖开来。
比丘们!那些种子,就如同纠取诸蕴聚集的识。
土壤就如同四个识所安住处。
水分呢?就像识的贪喜攀缘。
识在哪四个地方贪喜攀缘安住呢?就在色、受、想、行等四个地方贪喜攀缘安住;在那
里经由喜贪润泽,而生长增广。
比丘们!如果说,离开色、受、想、行而有识的安住处,那是无法理解,也无法经验的
,只有徒增大家的困惑而已。
比丘们!如果能于色处断贪爱,一旦离贪爱后,色的安住处就被封锁,识与色的系缚就
断了。系缚一断,攀缘就断了,识就失去了安住处。一旦失去安住处,识就不能生长增
广。同样的道理,受、想、行等其它三个识的安住处也一样,只要断了贪爱,识与四个
安住处就失去了联系,就没有安住处。没有安住处的识,因不能生长增广而解脱了。解
脱了以后,于世间的一切都无所取着。无
r****n
发帖数: 7315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真有我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修行处处生活相应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Fri Oct 29 05:37:36 1999)
修行处处生活相应
有网友说: 常常觉得自己学佛得到的不能和生活相应.
修行如望有真实受益及处处生活相应, 只有明心见性一途, 明心首於去除妄心
, 妄心乃攀缘心之"我"也, 须明了"我", 除了"我"才能显真心及见性, 否则好
与坏, 懂与不懂, 执著与不执著, 自然及不自然, 学佛及外道, 修与不修等等,
皆两头语, 亦枉修一场! 空谈而已, 时刻不离六根(六根-乃眼耳鼻舌身意)六
尘(六识-乃眼耳鼻舌身意所对之境)能所相对之"我", 处处不执亦"我"执, 如
何能有真修证? 又如何能於生活中处处相应?
其实人人亦时刻用心, "决定"者即心也, 有"决定"才有行为, 但世人从不明心,
只因从无自己独立之真心"决定", 所有之决定皆因因缘六根六尘能所相对而生,
因缘又时刻万变, 决定亦时刻变迁, 因心既决定而显觉性, 因觉性故能"觉"最
初之决定, 又以"觉"执取自我喜欢之决定(第七识-我执)...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代南传大师及其教法
马哈希西亚多
密集内观禅训课程能使你达成解脱,
因此,想到它的好处你就该全力以赴,
这样你的修学才能圆满成功。
我们所教的禅修法是以四念处为基础,
四念处是伟大的世尊
以及历代有成就的佛弟子所采用的修行法门。
你该值得庆幸,
因为你有缘与他们采用同样的法门修行。
基本练习
你若真诚想要修习禅定,于今生成就内观智能,在修学期间必须舍弃流俗的知见和作为
。这段期间的
修学是为了净化身心,清净的行持是达到正定的首要步骤。而且你也必须遵守在家人的
戒律(出家人则比
照出家戒律),因为要证得内观智能,戒律攸关紧要。
这些自愿受持的戒律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服
食乱性物品,
六、过午不食,七、不戴香花华,不观赏歌舞,八、不坐卧高广大床。另一条戒是言谈
之间不可对证得果
位的圣者轻蔑、戏谑、或心怀恶意。
古代的大师们都会指引行者在禅修期间归依伟大的觉者──佛陀,因为在修习期间,假
如你的心出现
不净或恐怖的影像,你可能会受到惊吓。还有,要遵从指导老师的指导,因为关于你修
习的情况他会具实
告知,并适时给予必要的引导。
这项修学最大的利益和目标是去除贪、瞋、痴,因为它... 阅读全帖
v*******e
发帖数: 1715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维摩诘所说经--5. 强势开示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thToTruth 俱乐部 】
发信人: venusfire (J星 爱自由), 信区: PathToTruth
标 题: 维摩诘所说经--5. 强势开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ug 7 16:29:18 2011, 美东)
文殊主动开始的两个topic,已经在这一问一答中被淋漓的揭示了。
文殊想:该把场子让给你了:他面露微笑:您看我是来探望您的,
我还应该和您聊点什么,问您什么?
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
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
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
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
当作医王,疗治众病。
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你随便问这些,我就会很高兴啊。
这些您看都可以聊啊。
文殊听罢。说,好吧,那就这个: 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
维摩诘心道:好!于是开口说道:
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
无有实法, 谁受病者?。。。云何为离?离我我所。云何...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静观禅定 ZT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31/18/110108_50189143.shtml
天主教静观与禅定
来 源:天主教沧州(献县)教区网站
第一章 天主教的静观
第一节 静观祈祷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西方伟大的灵修大师多玛斯•牟敦(Thomas Merton)最坚定的信念是
:现代人最迫切需要了解、实行宁静的祈祷。这是因为,近日社会崇尚科技进步,寻求
物质享受,讲究工作效率,人们常常被迫处于紧张的状态下。每天上班,走重复的路径
,坐同号公交车,做同样的工作;下班,回家前,又要赶赴数处应酬,这里聚会,那里
邀宴,最后回家,早已筋疲力竭,只愿坐在电视前听听歌、看看戏,让之调剂一下快垮
下来的身心。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难免内心空虚,怅然若失。生活在这种状况下
的基督徒又怎能把持信仰,活出真我呢?圣巴西略(St. Basil the Great)说:“当
我们开启自我的心门时,透过此门,我们可以发现真我,同时也找到天主的临在。”7[
7] 心门只有在宁静中才能打开,当我们有规律性地,走进自己的内室,在宁静中通过
心门,我们才能发现...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个信息熵的问题
在我现在的想法里,是没有共业这个概念的。在五蕴实相的层次上,没有你、我、他的
差别,因为没有“自”,也就没有“共”。甚至没有外在和内部的差别,没有客观与主
观的差别,没有作者与受者的差别。
当我们的心观察到一种境界的时候,是这个心与境界同时升起。由于在这一刹那有这样
的心与境界的同时升起,那么在下一个刹那就会有另一个心与境界的同时升起。这种过
程可以叫做心的攀缘。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减少这种心的攀缘。心不动,心于境界
不贪着,心不执着于境,就是一种减少攀缘的过程。但同时,也要看到,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是以“心”来减少心的攀缘。
我们修炼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产生一个新的意识因子,而是为了尽可能减少新因子的
产生。但在修炼的过程中,用好的新因子代替坏的新因子,也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你从四个因子的角度讨论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f*******e
发帖数: 5594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个信息熵的问题
在我现在的想法里,是没有共业这个概念的。在五蕴实相的层次上,没有你、我、他的
差别,因为没有“自”,也就没有“共”。甚至没有外在和内部的差别,没有客观与主
观的差别,没有作者与受者的差别。
当我们的心观察到一种境界的时候,是这个心与境界同时升起。由于在这一刹那有这样
的心与境界的同时升起,那么在下一个刹那就会有另一个心与境界的同时升起。这种过
程可以叫做心的攀缘。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减少这种心的攀缘。心不动,心于境界
不贪着,心不执着于境,就是一种减少攀缘的过程。但同时,也要看到,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是以“心”来减少心的攀缘。
我们修炼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产生一个新的意识因子,而是为了尽可能减少新因子的
产生。但在修炼的过程中,用好的新因子代替坏的新因子,也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你从四个因子的角度讨论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d**********6
发帖数: 237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論明心見性
略论明心见性
元音老人著
连载于《禅》刊 1991 年 1~4 期
绪说
(甲)明心见性之意义
明心见性者,明心虚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见真性也
明心见性者,乃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体而起;从用见体,从流得源也
明心见性者,明心本无,见性本有也
明心见性者,明悟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也
明心见性者,明心性无住,一物不立,归无所得也
(乙)明心见性之证成
禅宗
净土宗
密宗
(丙)悟后真修
(丁)证体启用
(戊)归宿问题
(己)结 论
绪说
我等众生,从无始旷劫以来,迷失自己本来面目,认妄为真,唤奴作郎,妄起贪嗔,造
业受报,如春蚕作茧,自缠自缚,无解脱时。愚者无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脱;智者虽
知生死事大,苦海无边,欲求解脱而苦无其门。如古之外道六师,探宇宙万有之缘起,
不曰神我,即谓冥谛、断灭;今之科学、哲学,究人生万物之根源,不言二元,即言一
元,虽各言之凿凿,极尽玄妙;然皆如盲人摸象,无有是处。
释迦文佛,悲悯众生,出苦无由,应现世间,教化众生。四十九年随顺时节机宜,说大
、说小,说偏、说圆,说顿、说渐,披肝沥胆,委曲开示二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
,二者菩提涅槃原清净体,以阐明人生宇宙之...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千多年前的一场吐蕃僧争
由于应成派中观自月称以来之传承者,皆把识蕴中生灭性之意识心当作是不生不
灭之中道心,因此于穿凿附会大乘般若无分别智时,仅能以不离意识心分位差别之分别
相貌,而高谈引发无分别智或者悟入无分别。声称莲花戒于八世纪时,在西藏与中国禅
宗住持和尚对于所悟之空性兴起争辩,以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之意识心为宗旨的无分别
、蕴处界空相法,摧破中国禅宗和尚所主张禅宗所悟菩提心如来藏之无分别。今姑且不
论当时事件发生之确切性,纯粹就法义上是否符合世尊之圣教为准则,来检验莲花戒是
否真的摧破了中国禅宗所悟之无分别心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兹举示记载于《顿
悟大乘正理决》中双方之若干往来问答,作为解析判别之根据:
问曰:今看心。除习气,出何经文?
谨答:准《佛顶经》云:“一根既反源,六根成解脱”。据《金刚经》及诸大乘经
皆云
,离一切妄想习气则名诸佛。所以,令“看心”,除一切心想、妄想、习气。
《顿悟大乘正理决》是巴黎国立图书馆第4646号伯希和敦煌汉文写本(注3),其所记
载者,乃是八世纪时中国僧人释摩诃衍与印度僧人莲花戒,双方在西藏拉萨对于禅观之
来往问答质难;由法国戴密微先生加以注解,取名为《...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止观双运
马鸣菩萨告诫学法者:修学止观的时候,是要依止观双运而修,不应当偏止或观
任何一边,如果执著修止却不修观,贪著定中的乐受,不能够依“止”入“观”,证入
佛法智慧,或者不修止,偏在修观,只是依文解义思惟经中义理,没有“定”作为庄严
,来依所观经文法义降伏自心;这依“止”修“观”的意思,详细点说就是说,能依六
识心如理作意思惟法义之后,说服了自我第七识意根末那,使这个心发起决定性,于所
观照思惟之法,不怀疑、不退失,因而有了该分佛法智慧的实证。所以不修止偏于观是
一样有过失,过失就在没有办法来实证佛法,出生智慧,即使有智慧也是属于干慧。意
思是说,好像井中泉水干枯了,没有办法如泉水般源源不绝,流注胜妙佛法智慧,当然
也不会有解脱的功德受用。这里仍然先就偏修止的部分过失,来为大家探讨.
复次,若唯修止,心则沉没;或生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宜应兼修于
观。云何修耶?谓当观世间一切诸法生灭不停,以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应观过去法如
梦,现在法如电,未来法如云,忽尔而起。(《大乘起信论》卷2)
在为大家逐句说明这意涵之前,先为大家讲解止观的定义内涵。
所谓“止”,... 阅读全帖
H******9
发帖数: 2766
43
来自主题: _OccultWisdom版 - 意识流
有点闲,俺来说说红尘烟火之地
刚在上海浮生偷闲几天。俺在国内有很多的地方想去,普陀、南岳、赣州等等,一个也
没去过呢。如果说在美国的生活如同断缘修行,俺偶尔回国一趟就是为了结缘的。
嗯,说结缘其实都过了,因为我不觉得能给其他的众生什么,俺也不喜欢多余的缘分牵
扯,说是为了寻找灵感可能更准确。
去寻找灵感,还总先要想想自己是不是有些进步,心境如何,一点不敢心态虚浮的过去
...
心里总觉得去到国内就如同去一片圣地的感觉...而自己一踏上那土地就成了一个透明
人,所修所成,所欲所求,就象交卷一样的坦白...
也只有有交卷的心态,才能寻找往下走的灵感...
当然,这么强迫症的想,其实也不能怪我...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啊,
只能是这么个态度,不可说,难能说...
准备去普陀山的计划恰好泡汤,于是就在上海市里闲逛。浮生中偷闲,行走坐卧,不用
开口,也不用动脑,正好可以抱一内守、涵养神气、观照这世间地烟火繁华。
中午在上海城隍庙进了三炷香,看到间茶室,去里面品了杯茶。
茶室卖茶的小姑娘很朴素,爱笑,道姑打扮,捧着本茶道的书研究...
俺问她,你在这是工作呢,还是修行呢...
小姑娘诚恳地笑着说,... 阅读全帖
H******9
发帖数: 2766
44
来自主题: _OccultWisdom版 - 意识流
有点闲,俺来说说红尘烟火之地
刚在上海浮生偷闲几天。俺在国内有很多的地方想去,普陀、南岳、赣州等等,一个也
没去过呢。如果说在美国的生活如同断缘修行,俺偶尔回国一趟就是为了结缘的。
嗯,说结缘其实都过了,因为我不觉得能给其他的众生什么,俺也不喜欢多余的缘分牵
扯,说是为了寻找灵感可能更准确。
去寻找灵感,还总先要想想自己是不是有些进步,心境如何,一点不敢心态虚浮的过去
...
心里总觉得去到国内就如同去一片圣地的感觉...而自己一踏上那土地就成了一个透明
人,所修所成,所欲所求,就象交卷一样的坦白...
也只有有交卷的心态,才能寻找往下走的灵感...
当然,这么强迫症的想,其实也不能怪我...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啊,
只能是这么个态度,不可说,难能说...
准备去普陀山的计划恰好泡汤,于是就在上海市里闲逛。浮生中偷闲,行走坐卧,不用
开口,也不用动脑,正好可以抱一内守、涵养神气、观照这世间地烟火繁华。
中午在上海城隍庙进了三炷香,看到间茶室,去里面品了杯茶。
茶室卖茶的小姑娘很朴素,爱笑,道姑打扮,捧着本茶道的书研究...
俺问她,你在这是工作呢,还是修行呢...
小姑娘诚恳地笑着说,...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5
来自主题: _waichi版 - [无标题]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serawang (皇叔郎), 信区: Wisdom
标 题: [合集] Waichi根法的主要相关内容之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May 28 11:47:44 2009)
☆─────────────────────────────────────☆
Anicca (无常) 于 (Thu May 21 15:59:13 2009) 提到:
如果想要辨析根法是否符合佛法,我们先需要了解根法的主要相关内容是什么
本人先贴出根法的一些相关重要内容,之前贴过,但屡被封杀,现在终于可以随便贴了
=========================
修观光者, 须轻轻松松自然凝神于额中央智慧眼处, 但非意念集中在印堂(两眉心之
间), 而是眉与发脚之中间, 额头中央处, 然后留意 "观" 智慧眼前方, 用以对比反
观自心, 以了见性, 并非往外看, 而是利用自然 "观" 之性能 "反观" 自心, 只要您
"观" 正前方, 则自然会处于智慧眼处, 根本不须用意.
人之本能乃在于见, 常人只习惯见外, 行者于正修时... 阅读全帖
q****u
发帖数: 1421
46
来自主题: _PathOfQingWu版 - 念佛-能念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修行处处生活相应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Fri Oct 29 05:37:36 1999) WWW-POST
修行处处生活相应
有网友说: 常常觉得自己学佛得到的不能和生活相应.
修行如望有真实受益及处处生活相应, 只有明心见性一途, 明心首於去除妄心
, 妄心乃攀缘心之"我"也, 须明了"我", 除了"我"才能显真心及见性, 否则好
与坏, 懂与不懂, 执著与不执著, 自然及不自然, 学佛及外道, 修与不修等等,
皆两头语, 亦枉修一场! 空谈而已, 时刻不离六根(六根-乃眼耳鼻舌身意)六
尘(六识-乃眼耳鼻舌身意所对之境)能所相对之"我", 处处不执亦"我"执, 如
何能有真修证? 又如何能於生活中处处相应?
其实人人亦时刻用心, "决定"者即心也, 有"决定"才有行为, 但世人从不明心,
只因从无自己独立之真心"决定", 所有之决定皆因因缘六根六尘能所相对而生,
因缘又时刻万变, 决定亦时刻变迁, 因心既决定而显觉性, 因觉性故能"觉"最
初之决定, 又以"觉"执取自我喜欢之决定... 阅读全帖
y***i
发帖数: 11639
47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修行处处生活相应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obbin (robbin), 信区: Wisdom
标 题: 修行处处生活相应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10 23:20:58 2010, 美东)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修行处处生活相应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Fri Oct 29 05:37:36 1999)
修行处处生活相应
有网友说: 常常觉得自己学佛得到的不能和生活相应.
修行如望有真实受益及处处生活相应, 只有明心见性一途, 明心首於去除妄心
, 妄心乃攀缘心之"我"也, 须明了"我", 除了"我"才能显真心及见性, 否则好
与坏, 懂与不懂, 执著与不执著, 自然及不自然, 学佛及外道, 修与不修等等,
皆两头语, 亦枉修一场! 空谈而已, 时刻不离六根(六根-乃眼耳鼻舌身意)六
尘(六识-乃眼耳鼻舌身意所对之境)能所相对之"我", 处处不执亦"我"执, 如
何能有真修证? 又如何能於生活中处处相应?
其实人人亦时刻用心, "决定"者即心也, 有"决定"才有行... 阅读全帖
v*******e
发帖数: 1715
48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维摩诘所说经--5. 强势开示
文殊主动开始的两个topic,已经在这一问一答中被淋漓的揭示了。
文殊想:该把场子让给你了:他面露微笑:您看我是来探望您的,
我还应该和您聊点什么,问您什么?
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
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
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
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
当作医王,疗治众病。
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你随便问这些,我就会很高兴啊。
这些您看都可以聊啊。
文殊听罢。说,好吧,那就这个: 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
维摩诘心道:好!于是开口说道:
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
无有实法, 谁受病者?。。。云何为离?离我我所。云何离我我所?
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为空?。。。
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云何断攀缘?
只见维摩诘越说越起劲,接着文殊这个问题,借题发挥,连说了10分钟。
都是调服其心的妙法。 4念处,6菠萝蜜,菩萨行, 这些传说中的精妙功夫,
在他嘴里一... 阅读全帖
c*****r
发帖数: 1958
49
来自主题: Collectibles版 - 道听途说--818那六十四件国之重宝(ZT)
17、 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
莲鹤铜方壶是一对两个,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河南。在河南那个,如今是河南省博物馆
的九大镇馆之宝之首。在青铜文物多如牛毛的河南拥有如此高的地位,可见这个方壶的
魅力有多大。废话少说,老规矩,先上官方介绍。
“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原器通高126厘米,口长30.5厘米,宽24.9厘
米。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
,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
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壶身的纹饰为浅浮雕并有阴线刻镂的龙、凤纹饰
。有的是以鸟兽合体的形式表现,虬屈蟠绕,布满壶体。圈足上每面饰相对的两虎,器
盖口沿饰窃曲纹。壶颈部四面均有龙(兽)形耳,两正侧面作回首反顾之龙形,有花冠
形角,体积很大,冠与身躯均有镂空的精美花纹。壶腹下部四角又有附饰的有翼小龙,
作回首向上攀附之状。兽角翻卷,角端如花朵形。圈足下有双兽,弓身卷尾,头转向外
侧,咋舌,有枝形角。承托壶身的兽,和壶体上所有附饰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相
互应合,共同在观者视觉上造成壶身轻盈、移动的感觉。1923年于... 阅读全帖
l***e
发帖数: 26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 学佛和生活

也是自然的,但你觉得不自然。
一切皆是缘起,依他而起。 莫攀缘,不去追逐,当下即是。
我从烦恼中来,历经种种逆缘。过去常是一发不可收拾,余音不断。而今注意立断攀缘,
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也。
人非木石,习气万千,依缘而生,故生而无生。执自然与非自然皆是剩语,法尔如是,一
派圆成,立断攀缘,当是行道之人。
然知生是无生之理,却被生死所流转,奈何?文殊曰:其力未充。故须时时修习明照。
以此请教诸善知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