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 发帖数: 2262 | 1
这是我能找到最可靠的经文了,
不知你能不能找到杂阿含相应部修多罗其它相关经文?
不是修多罗也可以。中阿含长阿含也可以。
我的看法是
当佛灭渡当时,五百阿罗汉集结后,
当时的佛弟子,不管南传、北传,也是看到这份经文而做出各自解释。
我们也看这份经文来解释,比较不受历代论师的影响。
那么我们就尽量还原佛陀灭渡那时,各部派到底看见听见的是什么
我的看法是
佛陀主说是说四圣谛一定要如实知见
不管是弟子还是阿罗汉、辟支佛、佛。
衍伸一点 就是证阿罗汉果可能成为阿罗汉、辟支佛、佛。
也就是有阿罗汉、辟支佛、佛 这几种情况。
这很好理解,因为当时有阿罗汉、有无师自通者佛陀,那么当然有阿罗汉、佛陀。
辟支佛,这就没看过了谁跳出来说他是辟支坲,都是听佛陀说的。就是信任吧。
要再衍伸
也许有人解释,辟支佛、佛 是另一种更高深的果位。
但我的看法是,看来比较不像更高深的果位,
因为经文是一贯对四圣谛如实知见。反而更像是阿罗汉、辟支佛、佛 都是同一果位。 |
|
c***h 发帖数: 2262 | 2 杂阿含393经(谛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相应部56相应3经/善男子经第一(谛相应/大篇/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彼一切所应当知四圣谛
法。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是故。比
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修无间等。如此章句。一切四圣谛经。应当具
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悉应当说。又三结尽。得须陀洹。一切当知四圣
谛。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
.如是当见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若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于四圣谛如实知故。何等为四。
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如是当见.如
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五下分结尽。生般涅盘阿那含。不还此世。彼一切知四圣谛。何等为四。知苦圣
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
如是说
若一切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 阅读全帖 |
|
r******2 发帖数: 1021 | 3 除了佛陀,只有辟支佛有自修自悟的能力,他不需要听闻佛陀的讲法,不需要佛陀给出
方向。
那waichi当年说pupp是辟支佛根性。。。
以我现在的认识,我觉得佛陀实在实在太牛了,借助于身心这个超级干扰性,极容易造
成主观错觉的工具,竟然能提出无常,无我和缘起的理论。
我觉得没有佛陀给出关键的方向,根本就不太可能绕过那些陷阱,外道们,都是死在那
些陷阱之上。
遗憾的是,佛陀所说的无我,缘起,包括涅槃,被后代篡改的混乱不堪了。
佛教从最基本对无常,苦和无我的理论认识,到最终的涅槃方向目标,全部混乱不堪。
一般人,一旦进入佛教,基本就是靠运气,碰上大乘还有waichi这类忽悠,那只能算倒
霉了。
我觉得我自己当年很走运,尤其被waichi刺激了一下之后,对任何理论任何观点都不轻
信,一定要质疑,这才使得我避免坠入大乘的深坑。。。并最终获得突破 |
|
S**U 发帖数: 7025 | 4 经意很明白,阿罗汉辟支佛与佛都是现观四圣谛证果。
不过某些人无视经文。 |
|
p*******r 发帖数: 4048 | 5 我不是辟支佛,我只是一个努力中的凡夫,而且我尊佛陀为师。 |
|
i*******e 发帖数: 50 | 6 本解序文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一卷
壹、前言
贰、概要
一、教起因缘
二、本经体性
三、一经宗趣
四、方便力用
五、所被根器
六、藏教所摄
七、部类差别
八、译会校释
九、总释名题
叁、正释经义
(壹)序分(第一至第三品)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二卷
(贰)正宗分(第四至第四十二品)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第十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三卷
国界严净第十一
光明遍照第十二
寿众无量第十三
宝树遍国第十四
菩提道场第十五
堂舍楼观第十六
泉池功德第十七
超世希有第十八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德风华雨第二十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四卷
菩萨修持第三十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边地疑城第四十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阅读全帖 |
|
w*****r 发帖数: 7106 | 7 揭开佛教历史的大骗局
沙门佛觉
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灭度后,其生前领导的佛教僧团四分
五裂,经过数年后,最终形成两大派系:上座部原始佛教和大众部大乘邪教.前者忠于教主
佛陀的教义教法,继承佛陀亲口讲的原始经典,如法如律修行,而后者大破戒律--由于上
座部佛教长老比丘们的批评和指责,加上为自身违戒而寻求袒护,以及为了发展更多的
信徒,从而得到更多的财物供养和恭敬,这些大众部大乘邪教徒便伪造了大量的佛经及咒
语,与上座部原始佛教抗衡,并将其贬称为小乘.
目前,上座部原始佛教主要分布于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包括中国傣族在内)等地区,而
大众部大乘邪教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尼泊尔,朝鲜半岛和蒙古等地区.这些大乘邪教徒
以伪经(大乘经典)和雕像(阿弥陀佛像和药师佛像等)为工具,利用世间病人治病心切,女
人怕死和老人求长寿的心态及偶像崇拜的弱点,不择手段地骗取广大信徒的财物和恭敬,
对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然而,时代在不断进步,人类的智慧
在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科技和教育的突飞猛进,人们辨别和认识能力的不断发展,掩盖大
乘邪教表面的面纱会逐渐被揭开.
... 阅读全帖 |
|
q****n 发帖数: 4574 | 8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明古吳蕅益釋智旭著
----------------------------------------------------------------------------
----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明古吳蕅益智旭著
~d 1
經題七字。通別合舉。人法雙彰。經之一字是通名。一切大小乘脩多羅藏。同名經故。
佛說四十二章六字是別名。異眾經故。就別名中。佛為能說之人。四十二章為所說之法
。佛者。梵語具云佛陀。此翻覺者。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不同凡夫。覺他不
同二乘。覺滿不同菩薩。卽是釋迦牟尼如來萬德慈尊。娑婆世界之教主也。說者。悅所
懷也。佛以度生為懷。機緣未至。默然待時。機緣旣熟。應病與藥也。四十二章者。約
數標名。蓋從一代時教之中。摘其最切要。最簡明者。集為一冊。以逗此土機宜。所以
文略義廣。該通四教。未可輒判作小乘也。
~s 1
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
~d 2
後漢。卽東漢。對前漢而言之。孝明皇帝永平三年。歲次庚申。帝夢金人項有日光。飛
來殿庭。以問群臣。太史傅毅對曰。臣聞西域有神。號之為佛。陛下所夢。其必是乎。
博士王遵亦奏曰。按周書異記。載佛誕於周昭王二...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9 —修习七觉支的方法
班迪达尊者 著 钟苑文 译
若能充分发展七觉支,便可止息轮回之苦,由名色所组成的有情生死,得以完全停
止;
觉支同时能完全击垮十魔军──系缚我们于苦轮与轮回的内在破坏力量。
为此,佛陀与觉悟者发展七觉支,因而能超越欲界、色界与所有的无色界。
第 1 觉支 念
第一个觉支是「念」(sati ),此字多少有些让人误解的消极涵意。「念」必须
是充满活力与直接面对的,在密集禅修时,我教导「念」应跳到所缘上,完全地覆盖、
穿透,不错过任何部分。为了表达这积极的感觉,我常将之译成「观察力」(
observing power),而非「念」(mindfulness)。然而,为了简化的缘故,在此我仍
会继续使用「念」一字,但我希望读者们记住它应有的积极特质。
要充分了解「念」,可由特相、功能与现起等三方面来检视,这三者阿毗达磨──
佛教的描述──用来描写心所的传统分类。我们在此会运用它们来学习每个觉支。
念的特相、功能、现起与近因
﹝特相──非表面的﹞
念的特相是非表面的,意指念是很深刻且深奥的。如果我们丢个软木塞到河里,它
会在河面上下摆动漂浮,顺流而下;假如丢的是块石头,它立...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10 由海(達摩悟陀)比丘 搜集資料及編輯
菩萨,阿罗 汉,佛
前言
在现今佛教里,有许多人,甚至自 称为佛弟子者,都对[菩萨],[阿罗汉]及[佛]的意
义有错误的概念,这是非常不健全的现象。佛陀曾说∶[比丘们,就是这两件事使到佛
法混淆,消失於世。 是那两件事呢?那就是后來传法者歪曲了经文,以及听经者误解了
原经的意义。]因此,我们有义务将这些错误指证出來。真正的佛法只有一种,那就是
佛陀的原始 教理。
菩萨 (Bodhisatta)
巴利文[菩提萨埵]---[菩提]之意为[觉悟和智慧],而[萨埵]则是指众生而
言; [菩提萨埵]因此可被译为[一位将求证佛果的修行人],同时也是佛陀在未修行至
觉悟之前的自称。[觉悟]即是朗然澈悟,了卻生死,彻底解脫的意思。能达到 此种境
界者只有佛陀,辟支佛及阿罗汉。
一般来说,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都有趋向於菩提之心,因此也可以称为菩
萨。虽然如此,菩萨之称号普遍上多用於有志成佛者。但根据原典记载,一位凡夫在发
成 佛大愿前,他必須具备以下八种条件,然而还得经佛授记后才能真正被称为菩萨。
(... 阅读全帖 |
|
j*****u 发帖数: 3 | 11 大乘经典是佛灭度后才发展出来的吗?
文 : 余正遠
前言:有些人认為大乘经典是在佛灭度后才创造出来的,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為
佛陀在初转法轮的四阿含经中有许多地方都有提到「大乘」或「三乘」和「方等经典
」!四阿含中也多处提到「菩萨」二字!佛陀也说自己和过去诸佛修菩萨行的过程,以
及授记 弥勒菩萨将来成佛。
所以大乘之名是在四阿含中就有的,四阿含中就有提到菩萨六度,因此大乘经典不是后
来才创造的。
如《增一阿含经》卷1〈1 序品〉就说:
「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教化无差别。
佛经微妙极甚深,能除结使如流河;
然此增一最在上,能净三眼除三垢。
其有专心持增一,便為总持如来藏;
………………………………………………………..
契经一藏律二藏,阿毘曇经為三藏;
方等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為杂藏。
安处佛语终不异,因缘本末皆随顺;
弥勒诸天皆称善,释迦文经得久存。
弥勒寻起手执华,欢喜持用散阿难;
此经真实如来说,使阿难寻道果成。」(CBETA, T02, no. 125, p. 550, b29-c14)
以下我们再引用经典并分几点来说明:
一、四阿含中多处提到「大乘」两字的经文:
1.《长阿...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2 各位来修学佛法是想要学得智慧,您想被一些错误的说法误导吗?我相信各位一定
不愿意被一些错误的说法误导,所以今天要持续跟各位介绍“大乘非佛说”的一些变相
说法,而且举出它是什么样的错误。“大乘非佛说”这个主张是从部派佛教传出来的,
一直到近代才又有人重新从日本学术界里面把它提出来,所以后来一些佛教的僧侣又跟
著在说“大乘非佛说”。可是我们知道,当我们来观察所有主张“大乘非佛说”的人以
及他们的主张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则,也就是说,凡是主张“大乘非佛说”的
,他一定是不主张实证的!也就是说,会主张“大乘非佛说”的关键还是在于实证的问
题;也就是说,当他发觉:“我这么聪明,结果我不能实证,那一定是没有第八识如来
藏。”他就变成这样子了。
可是我们知道,大乘菩萨如果实证了第八识如来藏的时候,他是同时实证了声闻
初果,所以说当他实证了不生不灭法的时候,同时他也分清楚了生灭的法跟不生不灭法
的分际。相反的,如果说二乘人,虽然他不实证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可是他一样要把生
灭法的边际分出来,所以说他还是要知道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存在,才能够让他所
实证的生灭法的边际非常清楚。因...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3 ☆─────────────────────────────────────☆
qxdren (清虚道人) 于 (Fri Nov 4 07:28:21 2011, 美东) 提到: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
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
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
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佛说<<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 是据说翻译到中国的最早的经典,传法的人是大阿罗汉, 好像来了两个
大阿罗汉.
☆─────────────────────────────────────☆
freeman08 (平常心) 于 (Fri Nov 4 10:15:54 2011, 美东) 提到:
我理解,前面一大段排比句,都还在描述有所得、有所求的境界。
而最后一句话是无所求、无所得的境界。
以无所得故。
当然是更好。
☆────────────────────────────────...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4 ☆─────────────────────────────────────☆
bigfool (fool) 于 (Fri Dec 9 12:23:33 2011, 美东) 提到:
这个板上的大小乘之间的争论实在是太老套,
只是那些喜欢挑起争论的极端小乘的逻辑和常识实在是让人摇头。
关于大乘小乘,有一些东西简单的逻辑就可以判断。
鉴于这些极端小乘和‘原始’佛法者暂时还没有大规模的攻击南传佛教,
因此这里只引用南传的典籍,以避免不必要的争议
1。佛果和阿罗汉果相同么? 四果的终点是佛果么?
即使是南传的看法,佛果和阿罗汉果只是在解脱境界是一样的。
佛的智慧是超过阿罗汉果的。
佛具有的十四种智慧,八智是声闻也有的,六智是声闻所没有的。
南传小部 大品第一 智论:
佛智有十四,苦智是佛智,苦集智是佛智,苦灭智是佛智,顺苦灭道智是佛智,
义无碍解智是佛智,法无碍解智是佛智,词无碍解智是佛智,辩无碍解智是佛智,
根上下智是佛智,有情意乐意趣智是佛智,对偶示导智是佛智,作大悲智是佛智,
一切智智是佛智,无障智是佛智。如是为十四佛智,如是之十四佛智中,八智是共
声闻,六智是不共声闻。
这...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5 因果报应实录:无礼辱佛一次 苦报九万年
华翰
佛陀向弟子们说:她的苦报,要经历九万年。(pixabay.com)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03月28日讯】有一次,目犍连尊者,在吃饭之前,观察到一个
可怜的饿鬼,身体如同烧焦了的柱子,肚大如鼓,喉细如针,口吐火焰,自烧脸面,无
论什么东西拿到嘴边,都变成熔化的铁水,饥渴难耐,整日哀号,东奔西走,寻找食物。
目犍连尊者,向佛陀请教:这位饿鬼的前世因缘如何?
佛陀向弟子们说:很久以前,舍卫城有个富人,雇来许多工人,榨取甘蔗汁出卖,生意
非常兴隆。当时,有位辟支佛,到他家求取蔗汁。这人见了,心生恭敬,准备布施,可
是正巧有事需要外出,便叮嘱太太:〝你代我拿些甘蔗汁,布施给辟支佛。〞
太太满口答应,但正要取汁的时候,转念一想:甘蔗汁来之不易,我们从来舍不得送人
。如果今天布施给他的话,以后不是会有许多人来要吗?她这样生起了悭吝之心,便向
辟支佛的钵里倒入秽水,然后在上面倒一点儿甘蔗汁,端给辟支佛。辟支佛识破了她的
伎俩,倒掉钵中的污水。
这个悭贪的妇人,不久命终死去。由于她不礼佛,并欺辱了佛,便堕入饿鬼道,常受饥
渴,常被业火烧身。
最后,佛陀...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6 借楼一用, 原始佛法中提到的大乘
《长阿含经》(卷2):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譬如力士屈伸臂顷。忽至彼岸。世尊观此义已。即说颂曰
佛为海船师 法桥渡河津
大乘道之舆 一切渡天人
亦为自解结 渡岸得升仙
都使诸弟子 缚解得涅槃
《增壹阿含经》 (卷1) T02, p0550c
如是阿含增一法 三乘教化无差别
佛经微妙极甚深 能除结使如流河
然此增一最在上 能净三眼除三垢
其有专心持增一 便为总持如来藏
《增壹阿含经》 (卷1) T02, p0550c
契经一藏律二藏 阿毘昙经为三藏
方等大乘义玄邃 及诸契经为杂藏
《增壹阿含经》 (卷45) T02, p0792b
今此众中有四向.四得及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三乘之道
者。当从众中求之。所以然者。三乘之道皆出乎众。
《增壹阿含经》 (卷45) T02, p0792c
此是声闻乘。此是辟支佛乘。此是佛乘。
《增壹阿含经》 (卷16) T02, p0626a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作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
《增壹阿含经》 (卷20) T02, p0653a
若法在世者。便有须陀洹...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7 借楼一用, 原始佛法中提到的大乘
《长阿含经》(卷2):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譬如力士屈伸臂顷。忽至彼岸。世尊观此义已。即说颂曰
佛为海船师 法桥渡河津
大乘道之舆 一切渡天人
亦为自解结 渡岸得升仙
都使诸弟子 缚解得涅槃
《增壹阿含经》 (卷1) T02, p0550c
如是阿含增一法 三乘教化无差别
佛经微妙极甚深 能除结使如流河
然此增一最在上 能净三眼除三垢
其有专心持增一 便为总持如来藏
《增壹阿含经》 (卷1) T02, p0550c
契经一藏律二藏 阿毘昙经为三藏
方等大乘义玄邃 及诸契经为杂藏
《增壹阿含经》 (卷45) T02, p0792b
今此众中有四向.四得及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三乘之道
者。当从众中求之。所以然者。三乘之道皆出乎众。
《增壹阿含经》 (卷45) T02, p0792c
此是声闻乘。此是辟支佛乘。此是佛乘。
《增壹阿含经》 (卷16) T02, p0626a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作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
《增壹阿含经》 (卷20) T02, p0653a
若法在世者。便有须陀洹... 阅读全帖 |
|
w*****r 发帖数: 7106 | 18 常有修学原始佛法者—修学解脱道而未断我见之人—作如是不解真实义之说:“
自古以来常有大乘与小乘之争。”又言:“大乘法是质变后的佛法,与阿含经典所说不
符。”又言:“解脱果成就,证得第四果时,便是已成佛道。”
然而如是言,实有大过。所以者何?谓如是等人,不知解脱道之正义,亦不解佛
菩提道,不解成佛之道,亦不肯承认自身不懂成佛之道,不肯承认自己所知之佛法属于
欠缺佛菩提道之残缺佛法,由是故作诽谤大乘佛法之言,乃言:“大小乘之争。”乃言
:“大乘非是原始佛法,大乘是原始佛法质变后之佛法,非是佛口亲说者。”
然而实际本质上,绝非大小乘之争,实是小乘凡夫与大乘圣人争执也;大乘贤圣
未尝与小乘中诸凡夫人争也,唯是宣说如实之大小乘佛法尔;若所说是如实语者,则非
是争也。今观小乘凡夫所言“大乘与小乘争”,观其所说成佛之法者,则皆虚妄不实;
若所说虚妄不实者,则是与人争,非是他人与之争也。
大乘菩萨虽亦修证解脱果,然而却以无生法忍一切种智为依归,以佛菩提智之一
切种智为主修。小乘人则唯从事于解脱道之修学,不修证大乘法中之般若;是故,小乘
之极果为解脱果之第四果,... 阅读全帖 |
|
W**N 发帖数: 1037 | 19 http://www.dhfxsh.com/4416d1470416-105.html
来源: www.dhfxsh.com
众 生,亦译作“有情”、“有情众生”等,泛指一切生命存在,以人类为主,包括一
切有生命的动物,佛教所认为的众生与现代的生命有很大不同。在它看来,世俗世 界
的一切众生,可以从大的类上分为六种,也就是天、人、阿修罗、畜牧、饿鬼、地狱、
合称“六道”。六类众生分处欲、色、无色三种世界之内,又可分成许多更 为详细的
种类。如天可以分成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人可分为四大部洲;地狱可以分为八
大地狱、十八地狱等等。佛教认为,一切众生之生死轮回,总不出此 三界六道之外。
佛性,亦译“如来佛性”、“觉性”,原指诸佛的本性,后发展成为众生成佛的可能性
、因性、佛性种子等。
早 期的佛教理论基本不谈佛性问题,而是以因缘、因果为中心,组织佛教的各种理论
,认为一切众生,皆为自身业力所迫,生死轮回于三界六道之中。故佛教当时的中 心
问题是如何截断因果,从世俗的三界中超出,进入无因无果的出世间。后来大乘佛教兴
起,打破了世间与出世间的界限,否定在世间之外别有一个出世间存在;加 以阐...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790 | 20 欲界六层天
第一层天是四天王天,有持国、增长、广目、多闻等四大天王及其所部之天众;
第二层天是忉利天,又叫三十三天,帝释天在中央,其四方各有八天;
第三层是夜摩天,没有昼夜,以莲花开合分时;
第四层天是兜率天,又叫知足天,释尊成佛以前,在兜率天,从天降生人间成佛,未来
佛也住在兜率天,将来也从兜率天下降成佛,来救世普渡众生;
第五层天是化乐天,谓自化五尘之欲而娱乐故;
第六层天叫他化自在天,此天为欲界之主,以破坏他人欢乐幸福为乐,魔王波旬就住在
此,是他请求佛陀涅槃,佛陀由于慈悲心听了他的话,在佛陀寂灭之后,波旬转而说,
等到末法时期我要带领众弟子穿上你们的衣服,装扮成你们的样子来灭你的法。
佛陀寂灭之后,未来佛未来之世是无佛之世。出生在无佛之世,以智慧独自悟道,通说
为观察十二因缘,进而得到证悟而解脱生死、证果之人,即为辟支佛。辟支佛是缘觉乘
的最高果位,但并不完全等于觉行圆满、无上正等正觉。魔王波旬的儿子将来会修成辟
支佛,而波旬将来天命终了,会直接堕入地狱,然后他沉痛忏悔才能出地狱,后上升到
忉利天,在天上修佛法而得度。 |
|
f****o 发帖数: 8105 | 2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oldMiscNews 俱乐部 】
发信人: fuxeto (富士德), 信区: WoldMiscNews
标 题: 陈达:辱佛一报九万年 现代人当知深浅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Nov 1 08:00:37 2015, 美东)
一次将吃饭,瞅一饿鬼现。尊者目犍连,见其身似炭。
肚子大如鼓,喉细像针管。口中吐火焰,自行扑烧脸。
东西拿嘴边,均把铁水变。整日苦哀号,饥渴受熬煎。
寻找食物忙,东奔西走颠。尊者请教佛,饿鬼何前缘。
弟子皆洗耳,佛陀开示言。事在很久前,舍卫城里面。
一户富人家,生意兴隆店。甘蔗榨汁卖,雇工多满满。
有位辟支佛,求汁到家院。敬佛心诚虔,偏巧有事牵。
富人要外出,布施嘱妻办。太太满口应,取汁时转念:
汁来之不易,从来不舍散。如果今给他,不引多人缠?
悭吝之心起,秽水钵里添。加点甘蔗汁,后将钵送端。
辟支佛识破,倒掉污水还。悭贪之妇人,不久归阴间。
不礼并辱佛,饿鬼道轮转。常遭饥渴罪,业火自身燃。
她的此苦报,要经九万年。此事传到今,仍把良知唤。
天理最公平,天法自威严。人佛差太远,人当知深浅。 |
|
f****o 发帖数: 8105 | 2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oldMiscNews 俱乐部 】
发信人: fuxeto (富士德), 信区: WoldMiscNews
标 题: 陈达:辱佛一报九万年 现代人当知深浅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Nov 1 08:00:37 2015, 美东)
一次将吃饭,瞅一饿鬼现。尊者目犍连,见其身似炭。
肚子大如鼓,喉细像针管。口中吐火焰,自行扑烧脸。
东西拿嘴边,均把铁水变。整日苦哀号,饥渴受熬煎。
寻找食物忙,东奔西走颠。尊者请教佛,饿鬼何前缘。
弟子皆洗耳,佛陀开示言。事在很久前,舍卫城里面。
一户富人家,生意兴隆店。甘蔗榨汁卖,雇工多满满。
有位辟支佛,求汁到家院。敬佛心诚虔,偏巧有事牵。
富人要外出,布施嘱妻办。太太满口应,取汁时转念:
汁来之不易,从来不舍散。如果今给他,不引多人缠?
悭吝之心起,秽水钵里添。加点甘蔗汁,后将钵送端。
辟支佛识破,倒掉污水还。悭贪之妇人,不久归阴间。
不礼并辱佛,饿鬼道轮转。常遭饥渴罪,业火自身燃。
她的此苦报,要经九万年。此事传到今,仍把良知唤。
天理最公平,天法自威严。人佛差太远,人当知深浅。 |
|
J******s 发帖数: 7538 | 23 发信人: SeeU (See you), 信区: ariya_sacca
标 题: Re: 请问谁知道这话的意思: "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Nov 4 16:38:58 2011, 美东)
现存《四十二章经》,分别来自三个版本∶
* 高丽版大藏经
* 宋真宗注本
* 守遂注本
高丽版大藏经出于北宋初,内容最接近古本。宋真宗注本及守遂注本,经过许多修饰,
已经失真,混入许多中国儒家、道家及禅宗的思想。后世最风行的版本是守遂注本,但
是它也是删改最多的版本。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D%9B%E8%AA%AA%E5%9B%9B%E5%8D%
大正新修大藏经 is based on 高丽版大藏经. It reads:
佛言∶「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持五戒者一人,饭持五戒者万人不如
饭一须陀洹,饭须陀洹百万不如饭一斯陀含,饭斯陀含千万不如饭一阿那含,饭阿那含
一亿不如饭一阿罗汉,饭阿罗汉十亿不如饭辟支佛一人,饭辟支佛百亿不如以三尊之教
度其一世二亲,教亲千... 阅读全帖 |
|
q****n 发帖数: 4574 | 24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
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
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
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佛说<<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 是据说翻译到中国的最早的经典,传法的人是大阿罗汉, 好像来了两个
大阿罗汉. |
|
G**W 发帖数: 1865 | 25 兔王兄有沒有聽過 『施主勝』,『田勝』?
毒田,福田 ?
佛说四十二章经
"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
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
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
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
|
q****u 发帖数: 1421 | 26 譬喻品第四
佛告颰陀和。菩萨得是三昧不精进行者。譬如人载满船珍宝渡大海。船中道坏
。阎浮利人皆大愁忧念失我尔所宝。菩萨闻是三昧不学者。一切诸天人民皆悲忧言
。乃失我尔所经宝。佛言。是三昧经者。是佛所嘱。佛所称举。闻是深三昧。不书
学诵守持如法者。是为愚痴。譬如痴子人持栴檀香与之。而不肯受谓之不净香。主
言。此栴檀香也。卿莫谓不净。嗅之知香。视之知净。其人闭目不嗅不视也。佛言
。闻是三昧不肯受持者。如彼痴子是为无知。反呼世间为有。不入空不知无。自谓
如法。反作轻戏言。佛亦有深经乎。亦有威神乎。反相形言。世间亦有比丘如阿难
乎。佛言其人从持是三昧者。所去两两三三相与语言。是何等说。从何得是语。为
自合会作是经。非佛所说。佛告颰陀和。譬如贾客持摩尼珠示田家痴子。曰评此直
几钱。贾客言。持是珠置冥中。其光所照直满中宝。佛言。其人不知是珠而言。其
价能与一头牛等不。宁可贸一头牛与我者善。不肯者休。如是颰陀和。菩萨闻是三
昧不信。反形相者。如彼痴子。佛言。菩萨闻是三昧信受持修行者。四面皆拥护无
所畏持戒完具。是为高明。智慧深入当分布语人展转相教。当令是三昧久在世间。
佛言。痴人自于前世不供养作功德... 阅读全帖 |
|
g**r 发帖数: 425 | 27 时长老须菩提。问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士。如来不得佛境界耶。文殊
师
利菩萨言。大德。汝为得声闻境界不。须菩提言。大士。圣心解脱无
有
境界。是故我今无境界可得。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佛亦如是。其
心
解脱无有境界。云何而谓有所得乎。
须菩提言。大士。汝今说法。可不将护初学心耶。文殊师利菩萨言。
大
德。我今问汝。随汝意答。如有良医欲治人病。为将护病人心故。不
与
辛酸咸苦应病之药。能令其人病得除差至安乐不。答言不也。文殊师
利
菩萨言。大德。此亦如是。若说法师。为将护初学心故。隐甚深法而
不
为说。随其意欲演□浅义。能令学者出生死苦至涅盘乐。无有是处。
说是法时。众中有五百比丘僧。诸漏永尽心得解脱。八百诸天子。远
尘
离垢得法眼净。复有七百诸天子。闻其辩才深生信乐。皆发阿耨多罗
三
藐三菩提心。
尔时须菩提复白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士。汝颇亦於声闻乘。而生信解
。
又以此乘法度众生不。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我於一切乘皆生信解
。
大德。我信解声闻乘。亦信解辟支佛乘。亦信解三藐三佛陀乘。
须菩提言。大士。汝为是声闻。为是辟支佛。为是三藐三佛陀耶。文
殊
师利菩萨言。大德。我虽是声闻。然不从他闻 |
|
a*******g 发帖数: 867 | 28 "本生"和其它巴利经典不同。在其它巴利经典中,只谈佛、辟支佛、罗汉、
比丘和比丘尼,没有"菩萨"的位置。而本生的547个故事讲的都是菩萨,塑造的都是"光
辉的菩萨形象",把"菩萨"抬举到甚高的地位。在"大孔雀本生"(Mahmora Jtaka)中
,连辟支佛都要向菩萨行礼致敬,这样的记载在巴利三藏其它经典中是十分少见的。在
宣扬"菩萨济世"这一点上,南传佛本生与北传的大乘佛教取得了共识,表现了大体上的
一致。 |
|
发帖数: 1 | 29 古往今来,
许许多多的佛菩萨曾在轮回中精进修行,
从众生烦恼中解脱成就,证悟菩提。
他们的事迹为人们所传颂,
也是我们修行路上的榜样。
很久以前,在天界上有很多天人想要修道,可惜他们都想投机取巧。由于彼此互相影响
,导致每个人都畏惧佛道的艰难,不愿努力修行菩萨道,甚至还说:
“这么努力学菩萨道做什么?不如学阿罗汉或辟支佛的修行悟道直入涅槃!”
文殊师利菩萨知道了,心想:这些天人其实都是能成就菩萨圣道的,不过因为怕苦而想
退缩。我得想法子教化他们,让他们坚定修行的意志才行。
想到这里,文殊菩萨变成一个迦罗越行者,端著满满的一钵百味饭,前往世尊说法的梵
天。
他来到佛陀面前,恭敬的将一钵百味饭献给佛陀,并合掌恭敬的对佛陀说:“世尊,应
当为此报答您的恩德了。”
“这是什么意思?”站在一旁的舍利弗尊者好奇的问。
“你就在旁边看看吧!”佛陀说完便从梵天上把钵往下一扔,装著满满百味饭的钵飘过
诸佛的国土,飘得好远好远,一直飘到一个叫做汇阿沙的佛土才停住。
汇阿沙佛土的佛叫做光明王如来,他的侍者看到一只钵停在空中,惊讶的问道:
“慈悲的光明王佛,这是怎么回事?”
光明王佛回答说:“这个钵是从梵天...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0 我们略说了佛法的两大甘露法门,也就是解脱道与佛菩提道,并且从各种不同的层
面,来说明佛法中的这两个主要道之间的差别法相。我们要接续上一个单元的主轴,也
就是要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明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的道理所在,并且也要详细的来解
说这两个主要道修行的内涵和修学次第。
前面我们说过,二乘法是属于解脱道的修行,也就是经由断除我见和我执以后,烦
恼灭尽了而取证解脱果,从此不再受生于三界之中,因此而得以免除生死轮回之苦;而
大乘菩提的修行,则是从亲证第八识入手,然后依次第进修,圆满菩萨五十二阶位的修
证过程以后,得以成就究竟的佛道。然而在这当中,大乘菩萨同样是要断除烦恼障,要
修证解脱的法门;而二乘菩提的行者,虽然可以断尽烦恼取证解脱了,但是他们却不知
也不证大乘菩萨所亲证的实相心----如来藏,因此而说大乘菩提所修所行函盖解脱道。
也就是说,菩萨在解脱果方面如果无法圆满,当然也就无法成佛了。
接下来,我们想从两个层面来说明“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的道理所在。第一个层
面,是从“佛菩提道之四圣谛函盖解脱道之四圣谛”这样的角度来作说明。
四圣谛是所有的佛子们所耳熟能详的法道,但是对于四圣谛...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31 喇嘛教自吹上师恩远大於佛恩的言论, 真是应该自我反省,而好好一个佛弟子, 居然会
相信这种谬论真是匪夷所思呀! 一个凡夫,豉吹从学弟子视自已如佛,教弟子供养自己的
功德大於佛, 这是什麽心态明眼人应该很清楚, 以下是密宗密續 :
『《桑布札续》“较供十方佛菩萨,仅供上师一毛孔,何故福德为超胜?”
《智慧殊胜续》若於上师一毛孔,仅以一滴油涂抹,较供贤劫千佛尊,福德蕴聚亦超胜
。”下至仅於上师一毛孔上,涂一滴油,如是所获之福德已远胜如理供养十方诸佛之福
德。从供养之事相而言,前者远不如後者广大,然为何福德不如前者呢?唯因供养对境
差别所致,即因上师恩德重於佛恩。』
《楞严经》卷6:「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
丶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丶斯陀含果丶阿那含
果,阿罗汉道丶辟支佛乘丶十地丶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
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沈三苦海不成三昧。
我灭度後,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丶白衣
居士丶人王丶宰官丶童男丶童女,如是乃至淫女丶寡妇丶...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2 佛为什麽要度众生呢?这都是由于诸佛大愿的缘故。如《法华经》中 释迦牟尼佛对弟
子舍利弗尊者说:「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意思是说
,释迦牟尼佛立下誓愿,要教导度化一切众生皆能成佛。诸佛不同于阿罗汉、辟支佛等
不迴心的二乘人,畏生厌苦、急证涅槃;诸佛从因地初发心的菩萨地开始,历经三大阿
僧祇劫,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精勤修学直到成佛,都是因为发了广大誓愿的缘故。
菩萨最初归依三宝时所发的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
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宏誓愿是诸佛及菩萨共通的誓愿,也是菩萨修
学佛菩提道的总愿,而这个总愿是以「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为首要。
菩萨将入初地时,都要在佛前勇发十无尽愿,藉着增上意乐的大悲心,使十迴向位满心
的菩萨得以进入初地。这十无尽愿都是为了度化众生,是殊胜的大愿。所谓遍法界,尽
虚空,尽未来际;虚空无尽,因此法界无尽,这十大愿随之无尽;未来际无尽故,这十
大愿随之无尽,所以称为十无尽愿。乃至成佛之后,穷未来际不捨十无尽愿,所以称为
大愿。初地菩萨由于发了这十无尽愿的缘故,就能逐渐成就佛道,因...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3 佛为什麽要度众生呢?这都是由于诸佛大愿的缘故。如《法华经》中 释迦牟尼佛对弟
子舍利弗尊者说:「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意思是说
,释迦牟尼佛立下誓愿,要教导度化一切众生皆能成佛。诸佛不同于阿罗汉、辟支佛等
不迴心的二乘人,畏生厌苦、急证涅槃;诸佛从因地初发心的菩萨地开始,历经三大阿
僧祇劫,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精勤修学直到成佛,都是因为发了广大誓愿的缘故。
菩萨最初归依三宝时所发的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
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宏誓愿是诸佛及菩萨共通的誓愿,也是菩萨修
学佛菩提道的总愿,而这个总愿是以「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为首要。
菩萨将入初地时,都要在佛前勇发十无尽愿,藉着增上意乐的大悲心,使十迴向位满心
的菩萨得以进入初地。这十无尽愿都是为了度化众生,是殊胜的大愿。所谓遍法界,尽
虚空,尽未来际;虚空无尽,因此法界无尽,这十大愿随之无尽;未来际无尽故,这十
大愿随之无尽,所以称为十无尽愿。乃至成佛之后,穷未来际不捨十无尽愿,所以称为
大愿。初地菩萨由于发了这十无尽愿的缘故,就能逐渐成就佛道,因...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4 “成佛”的菩萨思想,在四阿含经中较难找到具体线索。
阿含中大多是说佛陀修法与弟子一样,
都是以四念处为首的八正道,这是佛与弟子同修的唯一法门
但是有提到佛的能力,有十力,这是大概是较大的差异。
接着就是各部派因应当实环境自己发挥了,看看强调差异,还是强调相同。
强调差异的,可以说的天差地别,也可以说成这个差异很小,并不足道。都可以自己造
风车。
修法上,没有证据显示谁修了十地菩萨而成佛。
证据上看,基本上阿含并未强调此,因此我认为倾向于差异小。不足以成为开宗立派的
基础
当然这是我的看法,不一定对。也许抵触了部派的看法。
杂阿含
比丘于色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
、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如是
受想行识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比丘,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差
别。……如来应等正觉,未曾闻法,能自觉法,通达无上菩提。于未来世,开觉声闻,
而为说法。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道。比丘,是名如来
应等正觉,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别道,说道、通道。复能成就诸声闻,教... 阅读全帖 |
|
w*********r 发帖数: 2192 | 35 他曾经说了判断是不是佛法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不是用了三法印这个名词我就不知道了。
但是他说的HAS NOTHING TO DO WITH我下面查到的。
三法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法轮
本文屬於佛教系列的一部份
基本教義
三法印 四圣谛 八正道
佛性 三寶 五蘊 涅槃 緣起
三无漏学 十二因缘
修行位階
佛 菩萨 辟支佛 阿罗汉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人物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鳩摩羅什
龍樹 慧遠 菩提达摩 智顗
玄奘 蓮花生 惠能 虚云 印光
宗派
大乘 小乘 上座部 藏傳 漢傳
顯 密 宗 教
佛教典籍
法华经 華嚴經 楞嚴經 楞伽經
心經 金剛經 地藏經 淨土經
大日經 維摩詰經 藥師經 坛经
阿含經 百喻經 涅槃经 圆觉经
大般若经 大智度论 成实论
瑜伽师地论
聖地
八圣地 四道場 汉地
相关内容
艺术 制度 历史 音乐
维基主题:佛教
三法印出於《大智度論》卷二十二:
“ 「通達無礙」者,得佛法印故,通達無礙;如得王印,則無所留難。問曰:何
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
法無我;三者、寂滅 |
|
n*****a 发帖数: 265 | 36 提个问题:如果不想只成阿罗汉而愿作辟支佛或佛,除了发愿以外,有什么“可靠”
的方法可以保证这个过程当中能一直朝着这个方向而努力而不忘却过去某一世发的愿?
比如说作佛,这个四阿僧祗劫以及十万大劫的过程中,波罗蜜是始终在增长还是会因
为一些错误的行为而暂时退失呢?可能是后者的可能更大一些?起初的发愿对后面这
么多世的所作所为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
|
n*****a 发帖数: 265 | 37 提个问题:如果不想只成阿罗汉而愿作辟支佛或佛,除了发愿以外,有什么“可靠”
的方法可以保证这个过程当中能一直朝着这个方向而努力而不忘却过去某一世发的愿?
比如说作佛,这个四阿僧祗劫以及十万大劫的过程中,波罗蜜是始终在增长还是会因
为一些错误的行为而暂时退失呢?可能是后者的可能更大一些?起初的发愿对后面这
么多世的所作所为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
|
|
S**U 发帖数: 7025 | 39 不是。See below.
成佛后都是平等的,yes.
原始佛法成佛的智慧和表现主要是十力,大乘佛法还加上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无碍解是佛共大阿罗汉的。
禅宗所说顿悟成佛,哪位合以上大小乘所说标准?达磨我不清楚,可靠记载似乎不多;坛经可看不出来有十力。不过禅宗禅师很多,当然有我不知道的,请高人指点,哪位合以上大小乘所说成佛标准?
没听印顺法师说过这个观点。我最近的想法。
禅宗成佛成的是「辟支佛」或阿罗汉倒有可能,不知是否有禅师如此解释。 |
|
Y**u 发帖数: 5466 | 40 Yes, but there is more to this case:
One needs to have a thought of "善" to
饭恶人
饭善人
饭五戒者
饭一须陀洹
饭一斯陀含
饭一阿那含;
饭一阿那含
饭一阿罗汉
饭一辟支佛
饭一三世诸佛;
but in order to
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one needs to be 无念无住无修无证 as well..the hardest one , but the most
important one..
to |
|
c***h 发帖数: 2262 | 41
就像有个博士生能念五年毕业拿博士学位,
可这人觉得,五年,书读得还太少,想多读几本书,毕业后更有智慧,
五十年后才毕业,
要等同学老师都死光了,只剩他一人,这时他就想毕业了,
因为只剩他一人,就也叫他老师,继续敎其它学生。
当然,毕业还是叫做博士,不是叫x士、 y士、z士。
只是多个头衔叫老师。
我也能说自觉之后,还是一样证阿罗汉果,叫阿罗汉。
你说的大家都知道,不一样的智,不一样的力,
所以有人在阿罗汉果之上,又加辟支佛果、佛果。这个应该大家知道。
是想知道你自己的看法如何。
是别人说,你就百分之百相信了?
还是有疑问,但有其它依凭所以较相信这种说法。
”论”也是后世人的看法,就像有人引印顺的看法一样,
其实还有更可靠的相似文献可用。 |
|
c***h 发帖数: 2262 | 42
就像有个博士生能念五年毕业拿博士学位,
可这人觉得,五年,书读得还太少,想多读几本书,毕业后更有智慧,
五十年后才毕业,
要等同学老师都死光了,只剩他一人,这时他就想毕业了,
因为只剩他一人,就也叫他老师,继续敎其它学生。
当然,毕业还是叫做博士,不是叫x士、 y士、z士。
只是多个头衔叫老师。
我也能说自觉之后,还是一样证阿罗汉果,叫阿罗汉。
你说的大家都知道,不一样的智,不一样的力,
所以有人在阿罗汉果之上,又加辟支佛果、佛果。这个应该大家知道。
是想知道你自己的看法如何。
是别人说,你就百分之百相信了?
还是有疑问,但有其它依凭所以较相信这种说法。
”论”也是后世人的看法,就像有人引印顺的看法一样,
其实还有更可靠的相似文献可用。 |
|
r******2 发帖数: 1021 | 43
别恶心人了,你不过是以你想象的佛陀为师而已。
第一,你不知道佛陀教导的是什么,甚至根本就不想去弄清楚。
第二,你几乎完全违背佛陀的教导
第三,你以反佛坏佛的魔头为师,而且还一直恋恋不放。
最惨的是,以上三点,你死都不会相信原来事实就是如此。 |
|
x****6 发帖数: 4339 | 44 如果他们因为这个执念,而付诸行动,做一些牺牲他人,包括佛教徒,的事情,这肯定
是业障。
如果只是想一想,也应该算是嗔和痴了,也是会积业的。
程度也不一样。
如果尊重其他宗教,通过在基督教里正知正觉的修行,觉悟到人生的一些本质,在佛教
上叫“辟支佛”,也是不小的福报。 |
|
d******e 发帖数: 4192 | 45 "公元67年,摄摩腾和竺法兰驮经书来到洛阳,汉明帝在为他们建造白马寺后"
佛教传入中国,这一点没有疑问吧.
汉地佛教第一座寺庙,白马寺,在河南洛阳,
汉地佛教第二座寺庙,显通寺,在山西太原.
达摩离开白马寺后,去建了显通寺.
这写只是从印度教来的吗?都是辟支佛,汉地佛教的菩萨很多的. |
|
Y**u 发帖数: 5466 | 46 佛是自己想, 又没有告诉别人。 和你这个共告天下还是不太一样吧。。:) 不过
也没关系, 你愿意回来, 随时都欢迎。 |
|
G*******s 发帖数: 4956 | 47 佛教的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之三藏,本書所集二三六篇經
藏解釋,不僅介紹其出處,且將經典、戒律典論內容逐條介紹其內容使學習佛教理論者
能深入淺出的認知。
本書所指經,就是梵語的義譯記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律」亦是梵語譯音
,是將當年的教團生活規則作為學佛的戒律,論是將佛教教義加以詮譯,因而本書可說
是佛教聖典全集的濃縮。
大藏經(回頂端)
大藏經為漢譯的佛教經典,與東土高僧著作入藏的總稱,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
一切經的名稱起源於隋朝,它的內容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及西方釋氏的著作。現今的大藏
經,又加入中國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戰: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
錄,這是佛經有藏的開始。
唐朝開元年間,沙門智昇著開元釋經目錄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
十八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開元
寺版六千一百十七卷、思溪版五千九百十八卷、磧砂版五千八百零二卷。元朝有杭州版
六千零十一卷。明朝有南藏六千三百三十一卷、北藏六千三百六十一卷、武林版六千七
百七十一卷。清朝有...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8 ☆─────────────────────────────────────☆
Godwithus (神与我们同在) 于 (Sun Jul 24 01:37:16 2011, 美东) 提到:
佛教的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之三藏,本書所集二三六篇經
藏解釋,不僅介紹其出處,且將經典、戒律典論內容逐條介紹其內容使學習佛教理論者
能深入淺出的認知。
本書所指經,就是梵語的義譯記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律」亦是梵語譯音
,是將當年的教團生活規則作為學佛的戒律,論是將佛教教義加以詮譯,因而本書可說
是佛教聖典全集的濃縮。
大藏經(回頂端)
大藏經為漢譯的佛教經典,與東土高僧著作入藏的總稱,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
一切經的名稱起源於隋朝,它的內容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及西方釋氏的著作。現今的大藏
經,又加入中國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戰: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
錄,這是佛經有藏的開始。
唐朝開元年間,沙門智昇著開元釋經目錄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
十八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東禪寺版... 阅读全帖 |
|
d******r 发帖数: 5008 | 49 揭开佛教历史的大骗局
——关于大乘佛教经典纯属伪造的证据
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灭度后,其生前领导的佛
教僧团四分五裂,经过数年后,最终形成两大派系:上座部原始佛教和大众部大乘邪教.前
者忠于教主佛陀的教义教法,继承佛陀亲口讲的原始经典,如法如律修行,而后者大破戒
律,胡说八道,胡作非为,其祖宗就是第一次结集经典时的窟外结集分子。这些不守戒
律搞外道的沙门对智慧第一的舍力弗经常代佛说法及多闻第一的阿难诵出经藏和苦行第
一的大迦叶主持窟内结集大会极其不满和忌妒,甚至不相信舍力弗讲的是佛法及阿难诵
出的是佛经,加上上座部佛教长老比丘们的批评和指责及为自身违戒而寻求袒护以及为
了发展更多的信徒,从而得到更多的财物供养和恭敬,这些大众部大乘邪教徒便伪造了大
量的佛经及咒语,与上座部原始佛教抗衡(初期只为攻击舍力弗和阿难等。这些伪经的
共同特征:这一部经或大乘经最好,大肆吹虚,念经或念咒或念佛如何如何神奇有功徳
,攻击贬低佛教,谩骂佛的大弟子舍力弗阿难等。显而易见,这些伪经是大众部邪教徒
为攻击佛弟子和摧毁佛教有意编造的,...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50 作者:AMOHA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222707/answer/420315429
来源:知乎
大乘心經是假佛教經典
佛入滅後佛教中有些叛徒信仰和原來佛教教義不合,
不過那些佛教的叛徒不反省自己錯誤反而發明「大乘」經典
自誇自己的錯誤信仰是高級「大乘」,
抹黑佛說的佛法是低級「小乘」、假的「非實化城」,
瞎掰佛用低級「小乘」、假的「非實化城」詐騙「怯弱下劣」的佛弟子,
稍微有點理智就知道真正的佛不會抹黑佛自己說過的佛法是低級「小乘」、假的「非實
化城」。
說穿了「大乘」經典就是打著佛教招牌反佛教的假佛法,
很多附佛外道都學會了「大乘」經典的詐騙手法,
那些附佛外道會說他們學的是比較高級的佛法,佛教學的是比較低級的佛法。
「大乘」「妙法蓮華經」就是典型「打著佛教招牌反佛教」的「假佛經」。
http://tripitaka.cbeta.org/T09n0262_001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 引導於眾生,
說佛智慧故, 諸佛出於世。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終...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