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故执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Y**u
发帖数: 5466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论语 子罕第九
☆─────────────────────────────────────☆
Godwithus (神与我们同在) 于 (Mon Jul 25 13:14:35 2011, 美东) 提到: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
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
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
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 阅读全帖
E*********g
发帖数: 185
2
佚名
(中国近代佛教史上一场重要的路线斗争--转贴)
太虚明确地指出印顺的立场不是大乘佛菩萨的立场,而是另一版的大乘非佛说。结
果必然是动摇大乘信根!
至于印顺对于大乘各宗的批评,太虚指出纯属印顺的误解。
一、缘起
印顺法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在当今两岸佛教界影响极大,并且以其与太虚法师的
密切关系,和作为《太虚大师全书》和《太虚大师年谱》编纂者的地位,几乎被公认为
是太虚法师所提倡的"人生佛教"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殊不知两者之间是有着很大差别的。
1942年,印顺法师将其成名作《印度之佛教》第一章寄给太虚法师,请太虚法师写
序,太虚法师当即撰写"议印度之佛教"予以评论。在这篇不足1000字的评论文章中,太
虚首先赞扬了印顺法师"读书好为精渺深彻之思,故其着作往往能钩玄揭要,自成统贯"
,所以预言他"以从事沉稳之印佛史,必有胜绩。"然后对于印顺法师的"佛教,乃内本
释尊之特见,外冶印度文明而创立"的观点予以肯定,虽然也提出了自己对这句话的不
同解释,但还是承认"虽说明不同,而大致可认为相差不远。"太虚对于印顺的印度佛教
历史发展分期提出了批评,指出印顺"似因庄严'独尊龙树'之主见,将大乘...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遗教经
姚秦 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
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
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
、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
和合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
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
,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
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
,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
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说修学菩提心Zz
越尘居士
佛法之中心在于破幻体真,自觉觉它,直至自他一切有情究竟解脱。此即菩提心,
亦即不生不灭心,谓真实体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应缘渡生。又名大圆觉,佛性等等,
见诸佛典,皆同体异名。菩提心为一切佛法修行之基础,为行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根
本。佛云“忘失菩提心所修一切善法皆为魔业”。所以,菩提心之于佛门行人,有过于
那块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不可离失。佛法在传播发展的历史上,在不同时期及地域与
当地当时的文化相结合,其表达形式略有不同。例如,南传佛教,中土大乘及藏传佛教
之表现不同即与文化差异有关系。然而,佛陀教法之中心从来没变,均在引导有情趣向
解脱。亦即菩提心是为宗旨不变。
今日中土佛法复苏,百废初兴,寺庙等建筑虽已有相当恢复,但于佛法道理之弘扬
远未尽理想。于商品大潮冲激之下,旧有道德观念体制日渐衰落,新道德体制尚未完备
。于是砂金同起,鱼龙混杂。有人哗众取宠,将某些气功功法标榜为‘佛法真谛’,却
引人自私自利,而将佛法之要——空性与慈悲,亦既菩提心阉割掉!甚至以迷信惑众,
骗钱了事,以至破坏佛门声誉。一般群众多倾向求福报,此虽颇佳,尚须善加引导提高
。佛学研究应大加鼓励,但知识分...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静观禅定 ZT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31/18/110108_50189143.shtml
天主教静观与禅定
来 源:天主教沧州(献县)教区网站
第一章 天主教的静观
第一节 静观祈祷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西方伟大的灵修大师多玛斯•牟敦(Thomas Merton)最坚定的信念是
:现代人最迫切需要了解、实行宁静的祈祷。这是因为,近日社会崇尚科技进步,寻求
物质享受,讲究工作效率,人们常常被迫处于紧张的状态下。每天上班,走重复的路径
,坐同号公交车,做同样的工作;下班,回家前,又要赶赴数处应酬,这里聚会,那里
邀宴,最后回家,早已筋疲力竭,只愿坐在电视前听听歌、看看戏,让之调剂一下快垮
下来的身心。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难免内心空虚,怅然若失。生活在这种状况下
的基督徒又怎能把持信仰,活出真我呢?圣巴西略(St. Basil the Great)说:“当
我们开启自我的心门时,透过此门,我们可以发现真我,同时也找到天主的临在。”7[
7] 心门只有在宁静中才能打开,当我们有规律性地,走进自己的内室,在宁静中通过
心门,我们才能发现...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6

净宗心要
2011-08-22 20:58:35 来源: 作者:黄念祖居士 评论:0 点击:193
(以一九八九年讲于北京广济寺念佛七道场录音为基础)
世尊唯说弥陀愿海
阿弥陀经宗要
大乘无量寿经宗要
先师虚老开示净业心要
(一)世尊唯说弥陀愿海
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净土宗的国家。信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够理解净土宗的殊胜的,
还是很希有。中日共尊举世敬仰的善导大师有两句话:‘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
愿海。’这是说世尊为什么出兴于世,到人间来说法,来度众生,开演种种的教化,其
唯一的原因就是要说弥陀如来的本愿。这两句没有什么特殊的名词术语。就是佛所以兴
出世,唯一要说的是弥陀的本愿的海嘛,都能懂。但真能懂得,确实十分希有。大家想
想看,佛说这么多法,怎么说就是说弥陀本愿海呢?这里就不好懂了。所以佛经语深。
我们一辈子把这两句话能够真正明白了,就没有白来一趟啊!这话只有像善导大师这样
的水平才能说得出。所以莲池大师说:善导大师人称是弥陀化身,纵然不是弥陀,也是
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的同等人物,所以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我能听到这样殊胜的开示,深
感佛恩。由于感恩故想报恩,所以今天抱...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037
7
九识
[简介]
(名数)识有九种之意:(一)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
七阿阤那识,八阿赖耶识,九阿摩罗识。
[详解]
盖经中虽无列九识之明文,而语则非无。金刚三昧经入实际品曰:‘如彼心地,八识海
澄,九识流净,风不能动,波浪不起。’又入楞伽经第九曰:‘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
波。’大乘密严经卷中曰:‘心有八种,或复九种。’是也。说阿摩罗识者,大佛顶首
楞严经第四曰:‘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
智,是七种名,称谓离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此外见金刚三
昧经,密严经,转识论等。其如前所举,以阿摩罗识为第九,总立之为九识者,似至真
谛三藏,始见其说。圆测之解深密经疏第三曰:‘真谛三藏依决定藏论,立九识义,九
识品如说。言九识者,眼等六识,大同识论。第七阿陀那,此云执持,执持第八为我我
所。唯烦恼障而无法执,定不成佛。第八阿梨耶识,自有三种:一者解性梨耶,成佛之
义。二者果报梨耶,缘十八界。故中边分别偈云:尘根我及识,本识生似彼。依彼论等
说,第八识,缘十八界。三者染污阿梨耶,缘真如境,起四种谤。即是法执,而非人执
...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
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
,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
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
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
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
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
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
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设复有人,若有罪,若
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若三千大千
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
‘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
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
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
,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
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
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
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
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
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
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设复有人,若有罪,若
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若三千大千
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
‘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
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10
无我:佛教中自我观的心理学分析*
彭彦琴 江 波 杨宪敏
被梁漱溟先生称为“心理主义”的佛教, 的确以
如实认知自心为全部教理行果之基础, 可谓以心理
学为本(陈重晖, 1990)。早在两千多年前, 佛教心理
学便已高度成熟, 其宏深精密, 较之近现代西方科
学心理学, 不仅毫无逊色, 而且包涵着许多超越近
现代心理学的卓识睿智。这种区别于他种心理学的
知识体系的特色, 一言以蔽可概括为:“无我”二字
(梁启超, 1936), “无我”是佛教心理学的核心特质。
很多人对此不理解, 甚至对此产生误解, 认为怎么
会不存在“自我”这个实体呢?而这正是佛教不同
于一般哲学宗教知识体系之处。佛教对于自我的认
识是独一无二的。认为世人要真正明白自我, 首先
要了解自我产生的根源, 以及获得这种认识自我的
方法, 最终方能领悟自我的实质乃是“无我”的真
谛。这三方面相互关联构成了佛教心理学独特的自
我观。
1 末那识: 佛教心理学自我的根源
佛家的“我”为梵文阿特曼(Atman)的意译, 在
印度最古老的典籍《梨俱吠陀》中“我”具有“呼吸”
和“本质”等意义, 引申为自在者、自作主宰者, 指
人的...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11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孔门弟子zz
『闲闲书话』 孔子弟子:子路
点击:134 回复:6
作者:老砍 发表日期:2011-1-11 21:57:00
[历史随笔]
作者:老砍 发表日期:2004-10-25 1:11:00
思考<论语>经义之余,也被孔子弟子栩栩如生的性情所感动.
感者,物物相呼应
动者,由呼应而另有所生.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盖无感,即属冥顽一类.这样的人孔子也是没办法教导的.
在孔子弟子中, 我对颜渊 子贡 子路等人性情的印象都用”光明正大”四字来
形容.只是三人材质不同,悟性各有高低.
三人中, 颜渊悟性材质最高,子贡次之,子路最下,但子路最让老砍感动,恐怕也
是老砍天性中有和子路物物相应的东西吧!
印象最深的还是: 子路少孔子九岁,性情粗率直接,好勇力.
子路穿粗衣和富家子弟走在一起不会自卑(这点是老砍最佩服的)
曾一副愤青打扮去凌暴孔子,孔子设礼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孔校的校服),
提着小礼物,请门人引见,为孔子弟子(子路从礼开始见孔子,也因为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子路是孔子中最直率,在孔子面前有啥说啥,也是最死心塌地跟随老师的弟子。
关于礼: 我不知大家怎...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31659
12
来自主题: Detective版 - 三体3:好书必须看
《三体III:死神永生》
作者:刘慈欣
申明:本书由奇书网(Www.Qisuu.Com)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订阅购买正版.
写在"基石"之前
姚海军
"基石"是个平实的词,不够"炫",却能够准确传达我们对构建中的中国科幻繁华巨厦的情感与信心,因此,我们用它来作为这套原创丛书的名字。
最近十年,是科幻创作飞速发展的十年。王晋康、刘慈欣、何宏伟、韩松等一大批科幻作家发表了大量深受读者喜爱、极具开拓与探索价值的科幻佳作。科幻文学的龙头期刊更是从一本传统的《科幻世界》,发展壮大成为涵盖各个读者层的系列刊物。与此同时,科幻文学的市场环境也有了改善,省会级城市的大型书店里终于有了属于科幻的领地。
仍然有人经常问及中国科幻与美国科幻的差距,但现在的答案已与十年前不同。
在很多作品上(它们不再是那种毫无文学技巧与色彩、想象力拘谨的幼稚故事),这种比较已经变成了人家的牛排之于我们的牛肉。差距是明显的--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差别"--却已经无法再为它们排个名次。口味问题有了实际意义,这正是我们的科幻走向成熟的标志。
与美国科幻的差距,实际上是... 阅读全帖
g***j
发帖数: 40861
13
不必美化赵宋王朝——宋代顶峰论献疑
张邦炜
2011-11-23 09:36:19 阅读 2211 次
刊《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刊载时略有删节),蒙邱志诚先生提供完整
版,象牙塔网络发布
一、“往前多走了一步”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赵宋王朝真可谓时来运转:30年前,备受贬损:“
守内虚外,积贫积弱”;30年后,博得赞美:“空前绝后,登峰造极。”宋朝顶峰论,
据说出自史界泰斗。的确,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
赵宋之世。”[1]邓广铭讲过:“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
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
,邓氏强调“历史不能割断”,既重视隋唐两代的“传承”,又在时间上严格予以限制
,“截至明清之际”。[②]至于陈氏的论断,只怕应当正确理会,不能无限引申。正如
那句名言所说:“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是谬误。”
宋朝顶峰论的代表作,当推萧建生先生所著《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此书号称“
当代中国的《盛世危言》”,某些媒体在高度评价之余,也曾指出:“作者对每个时代
史料的把握真切与否,有... 阅读全帖
i*****y
发帖数: 3449
14
在日本电视上得见先生风采,豁达而真实,有阳春喜气,聪明之人也,遂欲与之有言。
历史转变期要人物,还要有道,先生今尚如留学巴黎时之青春志气人,对新知识能谦受
乎?先生到日本及美国之行,诚乃可以开出新局面。对越南出兵之决断与撤兵之决断,
居然行于险地,厉而无咎,难能可庆。但亦事先若无先生访美访日之行,对越南此举将
不会这样便宜。惟今后诸事皆尚须深知其故,以新知对应之,而非可以旧辙行也。
对越南出兵收兵是中国独自的行动,故要做得手脚干净俐落,但今后的谈判,则不妨拖
泥带水,做到与日本美国的对越交涉合在一道,日美今为警戒苏俄在从越南政府取得海
军基地之故,外交已着实深刻化,不但关系其对越南的经济援助问题,亦且引向日美中
缔结西太平洋共同防卫的构想了。日本的财界与政府今有此意欲。若此西太平洋共同防
卫条约机构实现,则于日美的对中经济关系将可更有一推进矣。
至于先生等所云四项现代化中的产业现代化一项,是先要明白事情。先生于访日时曾言
,最难的是农业问题。及后又遇到了日美经济协力规模的接受能力的问题,凡此都要先
认识第二次大战后现代产业与政治的新的事实,纔能知问题的所以然之故,而以革命来
对处的。(... 阅读全帖
b****a
发帖数: 4465
15
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定居日本的胡兰成通过中国大使馆,给邓小平献上了万言书
邓先生小平钧鉴:
在日本电视上得见先生风采,豁达而真实,有阳春喜气,聪明之人也,遂欲与之有言。
历史转变期要人物,还要有道,先生今尚如留学巴黎时之青春志气人,对新知识能谦受
乎?
先生到日本及美国之行,诚乃可以开出新局面。对越南出兵之决断与撤兵之决断,居然
行于险地,厉而无咎,难能可庆。但亦事先若无先生访美访日之行,对越南此举将不会
这样便宜。惟今后诸事皆尚须深知其故,以新知对应之,而非可以旧辙行也。
对越南出兵收兵是中国独自的行动,故要做得手脚乾淨俐落,但今后的谈判,则不妨拖
泥带水,做到与日本美国的对越交涉合在一道,日美今为警戒苏俄在从越南政府取得海
军基地之故,外交已著实深刻化,不但关系其对越南的经济援助问题,亦且引向日美中
缔结西太平洋共同防卫的构想了。日本的财界与政府今有此意欲。若此西太平洋共同防
卫条约机构实现,则于日美的对中经济关系将可更有一推进矣。
至于先生等所云四项现代化中的产业现代化一项,是先要明白事情。先生于访日时曾言
,最难的是农业问题。及后又遇到了日美经济协力规模的接受能力的问题,...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16
来自主题: Fishing版 - 孔子弟子群录zz
『闲闲书话』 孔子弟子:子路
点击:134 回复:6
作者:老砍 发表日期:2011-1-11 21:57:00
[历史随笔]
作者:老砍 发表日期:2004-10-25 1:11:00
思考<论语>经义之余,也被孔子弟子栩栩如生的性情所感动.
感者,物物相呼应
动者,由呼应而另有所生.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盖无感,即属冥顽一类.这样的人孔子也是没办法教导的.
在孔子弟子中, 我对颜渊 子贡 子路等人性情的印象都用”光明正大”四字来
形容.只是三人材质不同,悟性各有高低.
三人中, 颜渊悟性材质最高,子贡次之,子路最下,但子路最让老砍感动,恐怕也
是老砍天性中有和子路物物相应的东西吧!
印象最深的还是: 子路少孔子九岁,性情粗率直接,好勇力.
子路穿粗衣和富家子弟走在一起不会自卑(这点是老砍最佩服的)
曾一副愤青打扮去凌暴孔子,孔子设礼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孔校的校服),
提着小礼物,请门人引见,为孔子弟子(子路从礼开始见孔子,也因为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子路是孔子中最直率,在孔子面前有啥说啥,也是最死心塌地跟随老师的弟子。
关于礼: 我不知大家怎... 阅读全帖
t******n
发帖数: 2939
17
☆─────────────────────────────────────☆
lvus (lvus) 于 (Thu Jun 27 09:51:15 2013, 美东) 提到:
凌迟孙维
——莫言《檀香刑》改编
赵甲往前跨一步,与孙维站成对面,徒弟把精钢锻造的凌迟专用小刀递到他的手里
,他低沉地呜噜一声:
“得罪了!”
孙维竭力做出视死如归的潇洒模样,但灰白的嘴唇颤抖不止。孙维的掩饰不住的恐
惧,恢复了赵甲的职业荣耀。他的心在一瞬间又硬如铁石,静如止水了。面对着的活生
生的人不见了,执刑柱上只剩下一堆按照老天爷的模具堆积起来的血肉筋骨。他猛拍了
孙维的心窝一掌,打得孙维双眼翻白。就在这响亮的打击声尚未消失时,他的右手,操
着刀子,灵巧地一转,就把一块铜孙维般大小的肉,从孙维的右胸脯上旋了下来。这一
刀恰好旋掉了孙维的乳粒,留下的伤口酷似盲人的眼窝。
赵甲按照他们行当里不成文的规矩,用刀尖扎住那片肉,高高地举起来,向背后的
孙大人和众军官展示。然后又展示给操场上的五千士兵。他的徒弟在一旁高声报数:
“第一刀!”
他将手腕一抖,小刀子银光闪烁,那片扎在刀尖上的肉,便如一粒弹丸,嗖...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18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孔门弟子zz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孔门弟子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r 15 12:04:41 2011, 美东)
『闲闲书话』 孔子弟子:子路
点击:134 回复:6
作者:老砍 发表日期:2011-1-11 21:57:00
[历史随笔]
作者:老砍 发表日期:2004-10-25 1:11:00
思考<论语>经义之余,也被孔子弟子栩栩如生的性情所感动.
感者,物物相呼应
动者,由呼应而另有所生.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盖无感,即属冥顽一类.这样的人孔子也是没办法教导的.
在孔子弟子中, 我对颜渊 子贡 子路等人性情的印象都用”光明正大”四字来
形容.只是三人材质不同,悟性各有高低.
三人中, 颜渊悟性材质最高,子贡次之,子路最下,但子路最让老砍感动,恐怕也
是老砍天性中有和子路物物相应的东西吧!
印象最深的还是: 子路少孔子九岁,性情粗率直接,好勇力.
子路穿粗衣和富家子弟走在一起不会自卑(这点是老砍最佩服的)
曾一副愤... 阅读全帖
k*****c
发帖数: 1670
19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妖刀记 卷廿七 换巢鸾凤 上
第百卅一折翻羽难去·丹心作灰
第百卅二折停舟何羡·珠圆玉瑰
第百卅三折往而不害·远引临非
第百卅四折说时依旧·故土黄坏
第百卅五折焉薄骨肉·入道高危
第百卅一折翻羽难去·丹心作灰
老人俯视着榻上苍白憔悴的男子。
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说,迟凤钧都该是他的传人。老人犹得当年秉烛伏案、在贡院成
摞的试卷里读到其策论时,那股子铣利烁人的诧艳——
抨击四镇开府的论据是稍嫌稚拙了些,那是欠缺边政实务所致,兼且不懂公门里诸
多稽核抚赏的猫腻;然而由朝廷财政着手,说明这年轻人脑筋清楚,非是被黄旧古书熏
坏了的腐儒。更难得的是不畏权贵、不苟全冬烘的勇气,一如试卷上瘦硬遒劲,偏又大
开大阖的酣畅墨迹。
可惜不自量力。西山韩阀、北关染公不消说,就连新到东海的慕容柔,谁都知道是
天子心腹,是你个应试举子惹得起的?还想「革其旌节,复归朝堂」!
「兀那狂生!」
主持科考的老台丞冷哼,嘴角抿着一抹笑意,反覆阅读至天明。为迟凤钧前程着想
,他本该将这份卷子夹在五甲之末,给他个「同进士出身」就好,保住这根生机勃勃的
青苗,以免羽翼未成先树大敌,惹上不该惹的麻烦。
此番大考取士,五甲合计百卅二名,皇帝能看完主考官的呈本,翻翻...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乘起信论 - 种种邪见和对治
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是我见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
人我见、二者法我见。
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云何为五?
一者闻修多罗说如来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虚空是如来性。云
何对治?明虚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以一切色
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无外色者则无虚空之相,所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
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一真心无所不遍,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非如虚空相
故。
二者闻修多罗说世间诸法毕竟体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毕竟空,从本已来自空,离一
切相。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云何对治?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
,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三者闻修多罗说如来之藏无有增减,体备一切功德之法。以不解故,即谓如来之藏有色
心法自相差别。云何对治?以唯依真如义说故、因生灭染义示现说差别故。
四者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以不解故,谓
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云何对治?以如来藏从本已来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
德,不离不断,不异真如义故,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第2章 曹溪一脉
第2章 曹溪一脉
一、慧能求法
慧能,一作惠能,原籍范阳(今北京大兴、宛平一带)人,俗姓庐。父名行瑶,早
年做官,后来遭贬,于唐武德三年(620)被流放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娶当地
李氏女为妻,唐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八日生下慧能。慧能三岁时,父亲不幸亡
故,母守志鞠养,孤儿寡母,穷苦无依,生活极为艰辛,在如此境遇中长成的慧能,聪
颖早慧,事母至孝,日日砍卖柴,奉母度日。不觉光阴荏苒,慧能已长大成人。
慧能二十四岁那年,一日去市上卖柴,忽闻有人诵读佛经,据说慧能“一闻经语,
心即开悟”,便问客人读的是什么经?客人告诉他,读的是《金刚经》。又问客人从何
处来?如何得到此经?客人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今湖北黄梅县西北)东山寺来,那里
有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主持传法,门徒有一千多人,我前往礼拜,总得以听受此经。慧
能一听。心生羡慕,萌发了去黄梅跟从弘忍大师学习佛法的念头。客人本是一位热心的
信徒,见慧能对佛法如此虔诚,便赠送他十两纹银,让他回去安置好老母的衣食生活,
再到黄梅去参见五祖弘忍大师。
慧能辞别母亲后,便来到黄梅求见弘忍。据说,慧能...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第10章 法眼宗风
第10章 法眼宗风
一、文益创法眼
文益(885-958),俗姓鲁,余杭(杭州)人。年甫七岁,即投新定之智
通院全伟落发,弱龄即受具戒于越州(绍兴)之开元寺。后于明州(宁波)育王寺希觉
禅师门下习律,同时“傍探儒典,游文雅之场”,希觉称他为“我们之游、夏”。后到
福州长庆寺谒长庆慧棱,未契玄旨,乃结伴从西湖出游,因大雨,停留在城西之地藏院
,得参桂琛。桂琛问他:“行脚作么生?”文益曰:“不知。”琛曰:“不知最亲切。
”文益豁然开悟。又指庭下片石问他:“寻常说三界惟心,万法唯识。且道此石在心内
。在心外?”文益曰:“在心内,”琛云:“行脚人著甚么来由安片石在心头?”益窘
无以对,遂放下包袱,依止月余。从“词穷理绝”处悟“一切见成”、言下大悟。至临
川(江西抚州),州牧请住崇寿院。由此传法,四远参徒翕然而至,不下千人。南唐初
(937后)受江南国主李氏之请,住金陵报恩院,号净慧禅师,再迁清凉寺,持续开
堂。异域慕其法者,涉远而至。玄沙正宗,兴于江表。周显德五年(958)卒,谥大
法眼禅师。著有偈颂、真赞、铭记、诠注等,共数万言,流布天下。现存《语录》、《...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23
索达吉堪布
十二、观苦品
上一品遮破了人我的所依——轮回,本品遮破人我的能依——痛苦。
外道及内道的有实宗认为痛苦实有,他们以自作等四边建立痛苦的存在。入宗派者尚且
如此,更何况世间人。世间人时常见到亲友叫苦连天,自己也不断感受身苦和意苦,对
于他们来讲还有什么比痛苦更真实呢?他们说:“你们佛教徒一再说万法皆空,其实这
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你们也空不了,学佛的人也很苦。虽然你们说出了家、学了佛后
一切都很快乐,但我们感觉并不是这样,其实你们心里也很苦,跟我们没什么差别。”
这些被实执束缚的众生很难认同空性。
当然,中观宗并未否认名言中的痛苦,大乘中观的创始人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就宣
说了六道的痛苦。比如地狱寒热的痛苦、饿鬼饥渴的痛苦、旁生被役使的痛苦、天人堕
落的痛苦、阿修罗战争的痛苦、人类生老死病的痛苦。
那龙猛菩萨承不承认痛苦有自性呢?不承认,本品就以理证抉择了痛苦的空性。痛苦本
是空性,只不过众生对痛苦产生了强烈的执著,《般若经》云:“苦以苦而空。”
庚三、(破人我之能依——观苦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辛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破四边苦;二、以此理类推他...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24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
2011-09-04 08:49:58 来源:净宗学会 作者:夏莲居居士 评论:0 点击:162
净宗学会课诵本之四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序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观自在菩萨章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观音圆通章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偈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序
大藏教典,若显若密,言观音者,凡百数十部,法华,楞严,华严,三大部中,皆有观
音章,唯法华普门品流通最广,楞严圆通章,虽有别行之本,而持诵已少希矣。又于华
严观音章,则未见有别行刊印之本。良由华严经海,卷帙浩博,前后三译,遍读非易。
东晋义熙十四年,佛度跋陀罗初译六十卷,与唐证圣天册间,实叉难陀重译八十卷,均
非全部,迨贞元间,三藏般若所译四十卷出,始为灿然大备。东晋与唐初译本,观音章
均在入法界品中,仅有长行而无偈颂。贞元所译四十卷,统名曰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
行愿品,观音章即在其内。考诸唐代贞元十一年十一月,南天竺乌荼国,进奉梵夹,次
年六月,奉诏于长安崇福寺开译,十四年二月译毕。参加译事者,罽宾国三藏般若外,
如宣梵译语,笔受迥缀,润文校勘,证义证禅诸职,俱为一... 阅读全帖
z*******a
发帖数: 57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法身、报身、化身
元音老人
一九九○年十一月十二日讲于杭州
何为法身、报身、化身?临济祖师说:“一念清净心光即法身佛,一念无分别心
光即报身佛,一念无差别心光即化身佛。法报化三身,本性全具,不用向外别求。”所
谓一念清净心光,就是当我们不生一念时什么念头都没有而了了分明非同木石的灵知。
要有一个念头存在,就不清净。同样,有一个佛念,有一个念咒的心,都非清静。须当
能念之心与所念之咒一时脱落,能所双亡时,方是一念清净心光,这就是法身。我们修
法老是说明心见性,就是见这个本性。
一念无分别心光,就是报身佛。一念无差别心光,那就是化身佛。这分别心光和
差别心光,分别在哪里呢?分别、差别不是同样的意义吗?怎么无分别心光就是报身佛
,无差别心光就是化身佛呢?因为报身佛是光明身,一片光明,没有其它色相,更何有
差别的相?所以说一念无分别心光是报身佛。
要证果地报身佛,须悲智双运、广度众生、积累功德才行。我们证到本性以后,
大悲之心就油然而生了。我们觉悟了,晓得世界上的种种现象都是虚假不实的、幻化的
,如水中月影一样不可得,而不去造业,超脱了苦轮。可众生不知道,业识茫茫地不断
造业受报,出苦无由。大悲心不禁油然而生,...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十一节课
前面说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都要断除执著,阿罗汉也必须如此,若没有断除执著,
则不能称之为阿罗汉。此问题还没有分析完,今天继续讲下去。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说:“世尊,您说我获得了无诤三昧,在人中最为第一,是离欲第一的阿罗汉。”
〖无诤三昧〗:藏文中是“无恼禅”,玄奘和义净法师译为“无诤住”。《华严经》云
:“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俱舍论释》中说,在家人由于贪图乐受,为了财产
、田地、牲畜、女人而争论不休;出家人由于对自他宗派有好坏的想法,进而展开辩论
破立。不管是世间人、修行人,如果没有远离争论,不要说获得无上涅槃,就算处理人
际关系也非常头痛——今天两个人相处融洽,明天就可能势同水火。因此,《涅槃经》
云:“一念不生,万法无诤。”只有息灭执著分别念,才能断除一切争论,证得须菩提
的境界。
〖人中最为第一〗:佛陀的十大弟子虽然都是阿罗汉,但证悟的境界各有所长。如迦叶
是头陀第一、舍利子是智慧第一、目犍连是神通第一、富楼那是说法第一、阿难是多闻
第一、须菩提是解空第一(或者说离欲第一)。这些都可称为“人... 阅读全帖
C*******r
发帖数: 10345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圣严法师《照见五蕴皆空》
智慧不产生作用时,菩萨和众生是一样的;智慧产生作用时,对菩萨自己来讲是断除一
切烦恼,对众生来讲是菩萨普度一切众生。
智慧的产生分成四个层次:闻、思、修、证。首先要听闻佛法及修行的方法,以正知正
见作为指导,确实修行才能证得五蕴皆空,产生智慧。
闻、思、修、证,也可以说成闻、修、思、证。思是修的一部分,思是指修观行,是思
惟的意思。不是思想的思。修行有散心修与专心修,专心修才叫作思惟。有修才能证,
《楞严经》上认为思辨可以产生智慧。在印度及西藏佛教有一派学者就是主张以辩论的
方法产生智慧,不一定要修禅定。我是以禅修的观点来解释闻、思、修、证。是以藏传
佛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南传佛教《清净道论》为依据。
菩萨是以闻、思、修而证得五蕴皆空的境界,一切智显现而得解脱;以根本智产生的力
量,以无量法门帮助众生,使众生得解脱,这是道种智的功能;能尽知诸法自度度他,
是一切种智。
五蕴
五蕴中的色,是物质的;受、想、行、识,是精神的。五蕴是构成我们世间每一个人的
必要因素。
色──就是地、水、火、风,总称四大。包括我们物质的身体及身体所处的环境。
受──感受的意思。
想──判断。
行──判断后...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
2011-09-04 08:49:58 来源:净宗学会 作者:夏莲居居士 评论:0 点击:413
净宗学会课诵本之四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序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观自在菩萨章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观音圆通章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偈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序
大藏教典,若显若密,言观音者,凡百数十部,法华,楞严,华严,三大部中,皆有观
音章,唯法华普门品流通最广,楞严圆通章,虽有别行之本,而持诵已少希矣。又于华
严观音章,则未见有别行刊印之本。良由华严经海,卷帙浩博,前后三译,遍读非易。
东晋义熙十四年,佛度跋陀罗初译六十卷,与唐证圣天册间,实叉难陀重译八十卷,均
非全部,迨贞元间,三藏般若所译四十卷出,始为灿然大备。东晋与唐初译本,观音章
均在入法界品中,仅有长行而无偈颂。贞元所译四十卷,统名曰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
行愿品,观音章即在其内。考诸唐代贞元十一年十一月,南天竺乌荼国,进奉梵夹,次
年六月,奉诏于长安崇福寺开译,十四年二月译毕。参加译事者,罽宾国三藏般若外,
如宣梵译语,笔受迥缀,润文校勘,证义证禅诸职,俱为一... 阅读全帖
H******9
发帖数: 2766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道家《文始真经》 转读
第五篇 鉴
鉴者,心也。
关尹子曰:心蔽吉凶者,灵鬼摄之,心蔽男女者,淫鬼摄之;心蔽幽忧者,沈鬼摄之;
心蔽放逸者,狂鬼摄之;心蔽盟诅者,奇鬼摄之;心蔽药饵者,物鬼摄之。如是之鬼,
或以阴为身,或以幽为身,或以风为身,或以气为身,或以土偶为身,或以彩画为身,
或以老畜为身,或以败器为身。彼以其精,此以其精,两精相搏,则神应之。为鬼所摄
者,或解奇事,或解异事,或解瑞事,其人傲然。不曰鬼于躬,惟曰道于躬,久之,或
死木,或死金,或死绳,或死井。惟圣人能神神而不神于神,役万物而执其机,可以会
之,可以散之,可以御之,日应万物,其心寂然。
曰:无一心,五识并驰,心不可一;无虚心,五行皆具,心不可虚;无静心,万化密移
,心不可静。借能一,则二偶之;借能虚,则实满之;借能静,则动摇之。惟圣人能敛
万有于一息,无有一物可役我之明彻;散一息于万有,无有一物可间吾之云为。
曰:火千年俄可灭,识千年俄可去。
曰:流者舟也,所以流之者是水非舟;运者车也,所以运之者是牛非车;思者心也,所
以思之者是意非心。不知所以然而然,惟不知所以然而然,故其来无从,其往无在。其
来无从,其往无在,故能与天地本原,不古不今... 阅读全帖
H******9
发帖数: 2766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道家《文始真经》 转读
第五篇 鉴
鉴者,心也。
关尹子曰:心蔽吉凶者,灵鬼摄之,心蔽男女者,淫鬼摄之;心蔽幽忧者,沈鬼摄之;
心蔽放逸者,狂鬼摄之;心蔽盟诅者,奇鬼摄之;心蔽药饵者,物鬼摄之。如是之鬼,
或以阴为身,或以幽为身,或以风为身,或以气为身,或以土偶为身,或以彩画为身,
或以老畜为身,或以败器为身。彼以其精,此以其精,两精相搏,则神应之。为鬼所摄
者,或解奇事,或解异事,或解瑞事,其人傲然。不曰鬼于躬,惟曰道于躬,久之,或
死木,或死金,或死绳,或死井。惟圣人能神神而不神于神,役万物而执其机,可以会
之,可以散之,可以御之,日应万物,其心寂然。
曰:无一心,五识并驰,心不可一;无虚心,五行皆具,心不可虚;无静心,万化密移
,心不可静。借能一,则二偶之;借能虚,则实满之;借能静,则动摇之。惟圣人能敛
万有于一息,无有一物可役我之明彻;散一息于万有,无有一物可间吾之云为。
曰:火千年俄可灭,识千年俄可去。
曰:流者舟也,所以流之者是水非舟;运者车也,所以运之者是牛非车;思者心也,所
以思之者是意非心。不知所以然而然,惟不知所以然而然,故其来无从,其往无在。其
来无从,其往无在,故能与天地本原,不古不今...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识论者的窘境
1. 不错,识是一种了别。可是根据我的理解,蕴处界之内与之外的重要差别在于蕴处
界之内是可以有分别的(正是识的了别作用),而蕴处界之外是没有分别的。对于一个
没有差别的东西,如何去存储有差别的业力种子呢?
A: 了知业种而不分别, 不是三界之内的分别, 它如镜,有什麽映什麽,没有人情我见我
执.集藏什麽业种缘熟了就倒出来给我们.由于它不分别, 所以这世间才有三恶道的有情
,意识做不了主. 然蕴处界之外这个没有分别的, 为什麽又会在三界内有现行 ? 依唯
识,那是因为第七末那识 (俱生我执)的关系 :
『圣教唯说依第七者。染淨依故。同转识摄、近、相顺故。第七意识俱有所依但有一种。
谓第八识。藏识若无定不转故。如伽他说:『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依止心及意。
馀转识得生。』阿赖耶识俱有所依亦但一种。谓第七识。彼识若无定不转故。』
第七,第八都是无始,第八是一切种子识,然因第七俱生我执(又称末那」恒与我见我慢相
应)的作用, 就有了三界. 二乘圣人修断我执,第七识没有执取了, 我们就不见了,完全
不存在, 我们的第八识是怎样也无所谓,因为它没有我性, 我们自已都完全消失了,
叫做无馀湟槃....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识论者的窘境
1. 不错,识是一种了别。可是根据我的理解,蕴处界之内与之外的重要差别在于蕴处
界之内是可以有分别的(正是识的了别作用),而蕴处界之外是没有分别的。对于一个
没有差别的东西,如何去存储有差别的业力种子呢?
A: 了知业种而不分别, 不是三界之内的分别, 它如镜,有什麽映什麽,没有人情我见我
执.集藏什麽业种缘熟了就倒出来给我们.由于它不分别, 所以这世间才有三恶道的有情
,意识做不了主. 然蕴处界之外这个没有分别的, 为什麽又会在三界内有现行 ? 依唯
识,那是因为第七末那识 (俱生我执)的关系 :
『圣教唯说依第七者。染淨依故。同转识摄、近、相顺故。第七意识俱有所依但有一种。
谓第八识。藏识若无定不转故。如伽他说:『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依止心及意。
馀转识得生。』阿赖耶识俱有所依亦但一种。谓第七识。彼识若无定不转故。』
第七,第八都是无始,第八是一切种子识,然因第七俱生我执(又称末那」恒与我见我慢相
应)的作用, 就有了三界. 二乘圣人修断我执,第七识没有执取了, 我们就不见了,完全
不存在, 我们的第八识是怎样也无所谓,因为它没有我性, 我们自已都完全消失了,
叫做无馀湟槃....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33
助念往生仪轨
助念者以清净心、悲悯心,在临终者或亡者面前,观想十方诸佛放光加持,自他切莫哭
泣等。若条件允许,则应于亡者头顶上方,摆设佛像、佛经等三宝所依,并供养灯、水
、香、花、果等。之后与大众一起念诵:
一、皈依(三遍):
南无革热雅(皈依上师)
南无布达雅(皈依佛)
南无达玛雅(皈依法)
南无僧嘎雅(皈依僧)
二、发四无量心(一遍):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三、发四弘誓愿(一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三十五佛忏悔文(一遍):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
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
尊。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金刚不坏佛
南无宝光佛 南无龙尊王佛
南无精进军佛 南无精进喜佛
南无宝火佛 ...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更深重的自我贪爱执著
密宗凡夫祖师所说的观想法,其实是把意识心观想所成的内相分法尘境界,当成是
真实成就的境界,譬如观想是佛就是已经成佛了;事实上,却是经由观想增长了对于自
我的贪爱执著,堕入了我见具足存在的外道见中却不自知,所以学习密宗观想法的人,
只会增长对于自我的贪爱执著而不断地受生死轮回的大苦,不仅连我见都无法断除,更
无论究竟解脱的成佛了。
宗喀巴说菩提心的生起,另外有一种“自他互换”的方法,这是利根人才可以修习
的法门,譬如《广论》页225说:
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者。入行论云:“若有欲速疾,救护自及他,彼应自
他换,密胜应受行。”又云:“尽世所有乐,悉从利他生,尽世所有苦,皆从自利起。
此何须繁说,凡愚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观此二差别。若不能真换,自乐及他苦,非仅
不成佛,生死亦无乐。”谓当思惟,唯自爱执,乃是一切衰损之门,爱执他者,则是一
切圆满之本。(《菩提道次第广论》卷9)
宗喀巴在《广论》中说假藏传佛教的学人,应当从《入行论》的偈颂中,思惟自乐
与他苦,观想互换的殊胜利益,以及彼此不互换的过患。
《入行论》中是这么说的:如果有人想要快速救护自己及他人,就应该观想自乐与
他苦... 阅读全帖
l***5
发帖数: 420
35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妖刀记》21
书名:《妖刀记》21
作者:默默猴
出版:河图出版有限公司
出处:红领巾手打团
简介:「你说佛这么好,大水冲倒俺屋舍、卷走俺妻女时,佛在何处?俺走
几千里路来东海,慕容柔却要赶我们回去,路上不知还要死多少人,佛又何在?」
面对激动哭号、满面血泪的难民,那人只摇头道:「佛不在。」众人哗然。
此世无佛,救赎何在?当朝廷旁观袖手,当镇东将军闭门自固,佛的使者要如何
拯救苦难的百姓,领他们度过长夜,迎向黎明?
人物介绍:东郭御柳:身为邵咸尊的亲传弟子,东郭同时也是师傅的得力助
手,受命在三川一带是、招央土流民,送往青锋照设置在央土、东海交界的难民
营「安乐邨」安置。对从小看着长大的小师妹芊芊怀有特别的情愫。
年龄:26岁身高:175 公分出身:青锋照外号:「飞花剑」
武学:道器离合剑、归里截气手、不动心掌、沧浪腿法师承:「文舞钧天」
邵咸尊身分:邵咸尊座下四大弟子之一专长:冶铁铸炼、轻功、暗器
邵咸尊:东海正道第一名士,学问精深、乐善好施,受万民景仰,与赤炼堂
总瓢靶子雷万凛形成强烈对比,人称「青善赤恶」。两人少年时齐露头... 阅读全帖
f**********r
发帖数: 3774
36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妖刀记 卷廿六 于愿接天
《妖刀记》卷廿六 于愿接天
第百廿六折 岂不同悔,共语今朝
第百廿七折 鳞翮之化,室迩人遥
第百廿八折 真龙一怒,上彻云表
第百廿九折 玉骨冰肌,谁从赭汗
第百三十折 子夜飞遁,鸿鹄鸣高
第百廿六折 岂不同悔,共语今朝
老人冷冷回望着,似乎一点也不意外。鬼先生从不寄望在老人面上看见错愕惊
慌,然而连一丝扬眉的凛然也无,仿佛他自认掷地有声的一击,于老人还不及那两
百多条贱命上心,着实令鬼先生有些泄气,不由咬了咬牙。
(你这是故作姿态呢,还是另有撒手未出?老匹夫!)
老人迎着他的注视,不闪不避,同样还以森冷的目光。
狐异门的武学讲究应变灵动、机巧百出,气势本非所长。鬼先生须一意凝聚杀
气,才得有这般凌厉,对视片刻,颅内被老人剑一般的视线扎得隐隐生疼,不觉心
惊,兽伏般的反扑之势为之一挫;心念电转间,忙不迭地觅起退路,不欲与老人硬
搏。
而此问原本便毋须回答。他试探的,不过是古木鸢的反应而已。
姑射背后有无势力、该与何人接头,乃至这帮人所图为何……在鬼先生看来已
是不言自明,他如有意,随时都能接上这条线。若无这等才智,笨到须来向古木鸢
讨个说法,也不会有人向他兜售保命符了。鬼先生非常清楚自己...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44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乘百法明门论图解
《大乘百法明门论》简介
作者 : 不详
《大乘百法明门论》简介
【大乘百法明门论】
一卷。世亲造。唐.玄奘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在长安北阙弘法院译出。又作《大
乘百法明门论略录》、《百法明门论》、《百法论》、《略陈名数论》。收在《大正藏
》第三十一册。
作者世亲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系学者,着述弘富,有千部论师之称。其所造论译成
汉文的约三十部,此《百法明门论》即其一种,被称为瑜伽十支论之一。本论是据《瑜
伽》五分中本事分、略陈名数的著作。内容略以三门分别:(1)引经标宗,即‘如世
尊言’等。(2)寻经起问,即‘何等一切法’等。(3)依问次第作答:先明‘百法’
以解答‘何等一切法’问题,复明‘二无我’以解答‘云何为无我’问题。
关于明一切法的部分,分五大类,共有百法:第一类心,有八法。第二类心所有,
有五十一法,又分为六位:(1)遍行有五法,(2)别境有五法,(3)善有十一法,
(4)烦恼有六法,(5)随烦恼有二十法,(6) 不定有四法。第三类色,有十一法。
第四类心不相应行,有二十四法。第五类无为,有六法。在说无我方面:初明人无我,
后明法无我。本论对于一切法与无我法,都作了简要的分析...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8
☆─────────────────────────────────────☆
GWZW (GWZW) 于 (Thu May 3 17:39:31 2012, 美东) 提到:
轉貼,
涅盘中是什么境界 ?
末学看过很多人阐述过涅盘, 最常看到的说法就是 : 『涅盘就是无贪, 无瞋, 无痴的
快乐又殊胜境界, 清凉无烦恼, 我们修行, 打坐就是最终进入这个境界』. 但是这其实
是个大误解, 我们从很多经教上都可以看出, 这里引述了”阿毗达摩论",如果不嫌烦琐
而对此题且有兴趣的同修, 不妨探讨一下, 看看佛法所述的涅盘到底是指什么 ?
『阿毗达摩论"的究竟法中的见地 :
虽然究竟法是实际上存在的实质,但由于它们非常微细深奥,所以缺乏训练的人无法觉
知它们。这种人无法知见究竟法,因为他们的心受到把究竟法包装成世俗现象的概念所
蒙蔽。唯有在运用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ara)之下,人们才能超越概念,直取究
竟法为其智的目标。如是究竟法被形容为属于究竟智范围里的目标。[1]
共有四:在经教里,佛陀一般上把有情或人分析为五种究竟法,即:色、受、想、行、
识五蕴(pabc...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抛砖】浅谈刹那无常
抛砖引玉, 有砖也欢迎丢。
我觉得刹那无常=刹那生灭
为啥我们要讨论无常,因为
1. 基础的基础的基础, 不弄清楚无常, 谈其他的就是空中楼阁。
对外界的认知都不清楚, 就不要说谈其他的了
2.无常这个概念引申了就是一个“什么是真实”的一个point of view
可以独立诠释, 不需引入其他概念去支持。
3. 诸行无常是三法印头条, 当然是非常重要的
私以为, 如果无常仅仅说地是4季之更替, 万物无常态, 未来事物不可预测性,
用此来印证“真伪”佛法, 未免有点太简单了, 不是吗?很多所谓“法”都share
这种point of view的。
所以, 诸行无常一定包含着其非常之独特的特性, 使之成为头条,
私以为, 不同之处就在于无常中的刹那无常, 这个观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我转2个讲刹那无常, 希望大家不要带着大,小乘, 汉传,原始各自有的芥蒂去看待
就当平常心去看, 谢谢!!
-----------------------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9481
四 法 印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
益西...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281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抛砖】浅谈刹那无常
我觉得,法最终是要打破任何观念和概念的。打破以后,最佳的就是处在(从概念上)
无可着落之中,才能有更深层的领悟。刹那生灭的解释能帮你理解接受无常,就是个好
法。
但我从你这个角度,就会深究。我会问,既然灭后再生还能重复,那能重复的也算是长
远的了。所以按照这种思路去破我的心思,就会需要进一步去探究重复“复印”是怎么
回事。

这种point of view的。
所以, 诸行无常一定包含着其非常之独特的特性, 使之成为头条,
私以为, 不同之处就在于无常中的刹那无常, 这个观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我转2个讲刹那无常, 希望大家不要带着大,小乘, 汉传,原始各自有的芥蒂去看待
就当平常心去看, 谢谢!!
-----------------------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9481
四 法 印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
益西彭措堪布 译
第一法印:诸行无常
。。。。
对此,凡夫认为万事万物从产生到未灭之间是常住的,这只是错乱而已。实际上,无论
外在无情器世界,抑或内在根身、心所摄的心王、心所,一切都像流水、灯焰...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止观双运
马鸣菩萨告诫学法者:修学止观的时候,是要依止观双运而修,不应当偏止或观
任何一边,如果执著修止却不修观,贪著定中的乐受,不能够依“止”入“观”,证入
佛法智慧,或者不修止,偏在修观,只是依文解义思惟经中义理,没有“定”作为庄严
,来依所观经文法义降伏自心;这依“止”修“观”的意思,详细点说就是说,能依六
识心如理作意思惟法义之后,说服了自我第七识意根末那,使这个心发起决定性,于所
观照思惟之法,不怀疑、不退失,因而有了该分佛法智慧的实证。所以不修止偏于观是
一样有过失,过失就在没有办法来实证佛法,出生智慧,即使有智慧也是属于干慧。意
思是说,好像井中泉水干枯了,没有办法如泉水般源源不绝,流注胜妙佛法智慧,当然
也不会有解脱的功德受用。这里仍然先就偏修止的部分过失,来为大家探讨.
复次,若唯修止,心则沉没;或生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宜应兼修于
观。云何修耶?谓当观世间一切诸法生灭不停,以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应观过去法如
梦,现在法如电,未来法如云,忽尔而起。(《大乘起信论》卷2)
在为大家逐句说明这意涵之前,先为大家讲解止观的定义内涵。
所谓“止”,...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睡梦中梦见美女
我们要继续探讨宗喀巴基本知见的错误,因为基本知见的错误,导致了三士道次第
的混乱,以及对治的无效。
佛法中的真实法是指每一个众生的如来藏,因为如来藏从无始以来就存在,而且尽
永远的未来也不会坏灭。祂不是因缘所生的法,是本来就在的法,所以 如来在《大宝
积经》卷119中开示:“如来藏者常恒不坏。”经文如此说明,然而密宗中观应成派否
定这个真实法的存在,认为一切唯依缘而生。宗喀巴在《入中论善显密意疏》中说:“
诸佛未说有实法。以及二谛俱无自性故。”(《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7)他否定有任
何真实法的存在,并且认为世间以及出世间的究竟道理当中,没有任何一法是本来存在
的,而且能够作为其他法出生的根本因。这与 如来的三乘菩提教法根本背道而驰;可
是绝对的真理,也就是依于真实法而显示的道理,是修行人所追寻的。
如果告诉信众说:“没有绝对真实法的存在。”其实背后意味著,就没有绝对真理
的存在。这恐怕连宗喀巴自己都无法接受,更不可能被一般佛弟子们所接受。因此宗喀
巴必须在自己所认为一切都是虚妄之中,要创造出所谓的真实来,所以他在《广论》卷
17中说:“何者名为所应现证实性涅槃及能证得涅槃之方便...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566
43
来自主题: _beyond_real_world版 - 禅定的身心效应 (zt)
作为一种主动调摄自心而达到特殊心理状态之禅定,具有优化身心的诸多效应,这些效
应为许多禅定修习者的经验所证实,具有普遍性、可重复性,可用心理学、超心理学和
人体科学等方法予以观察研究,解释其机理,国内外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一
些成绩。若修习不当,禅定也可能发生有害于身心的效应。
一、禅定的生理效应
通过禅定和与之同类的瑜伽、气功修习,能够健身治病乃至延龄却老,优化、变革
生理,是古印度婆罗门教早就宣扬的,《白骡奥义书》即以‘身轻得康健’为修习瑜伽
的初步效益。道教尤以行气、守一等为祛疾健身、延命长生的要道。佛教显教重在破除
世人对肉体的普遍执着贪爱,不大讲禅定的生理效应,但说修习禅定中随心意的寂静,
会相应地发生身轻安及呼吸、脉搏、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乃至停息等生理变化,祛
疾健身,是随这些生理变化而来的附带效应。《摩诃止观》卷八云:
若善修四三昧,调和得所,以道力故,必无众病。设小违返,冥力护持,自当销愈
。……但一心修三昧,众病消矣【《大正藏》卷四六,110a。】。
说如果善于如法修习天台宗提倡的四种大乘禅定——常行(般舟)三昧、常坐(一行)
三昧、半行半坐(方等、法华)... 阅读全帖
j****e
发帖数: 12067
4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玉皇大帝的来历?
玉皇大帝,居于太微玉清宫,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
究其名号,据《玉帝圣号同异考》说:“玉帝圣号,崇自牿劫前,中古复尊上,重称赞
耳。世主好道,感玄恩,各就所见闻,所皈重,随其彰著,敬上诸神之号,以定称谓。
玉帝有四:一太微玉帝,汉武帝上太微垣星主号也,二梵天玉帝,汉宣帝上天市垣帝主
号也,三焰华少微玉帝,汉哀帝上先天定位号也;四紫微玉帝,汉光帝上后乾号也。皆
非此玉帝。此玉帝号昊天金阀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曰玄穹高上玉皇
大帝,是帝宰
诸天,永不毁沦。”宄其信仰,缘于古代宗教,古时即有支配日、月、风、雨等自然变
化和人间祸福、生死、寿天吉凶等人生命运的最高神“帝”和“上帝”的说法。西周以
后又称“皇天”、“昊天”、“天帝”等。南朝时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已有“玉皇
道君”、“高上玉帝”的称呼,排列在玉清三元宫右第十一和第十九的位置。隋唐时,
“玉皇”信仰普遍盛行,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梦仙》诗中就有“仰谒玉皇帝,稽首
前至诚”的诗句。诗人元稹《以州宅夸乐天》一诗中亦有“我是玉皇香案史”之句。大
约在唐宋之际成书的重要道经《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详... 阅读全帖
m*********w
发帖数: 64
45
来自主题: Family版 - 怀孕时老公打我又出车祸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所著“《女戒》”
常常读《《女戒》这本校册子, 如果真正做到着实不易, 尤其是现在的女权社会,不
过多读读, 最好能背记下来,可以时时提醒自己,毕竟家和万事兴,多多体会做个男
人的不易。
希望姐妹们多多读诵, 打好基础。不容易做到噢。我其实自己也是做不到,不仅做不
到,而且是有过之,无不及, 有时霸道的象个女罗刹。所以要常读,提醒自己。
<<七戒>>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本是用来教导班家
女儿的私家教课书,不料京城世家却争相传抄,不久之后便风行全国各地。
1. 在“卑弱”篇中,班昭引用《诗经·小雅》中的说法:“生男曰弄璋,生女曰弄瓦
。”以为女性生来就不能与男性相提并论,必须“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和事,不
辞剧易。”才能克尽本份。
2 在“夫妇”篇中,认为丈夫比天还大,还须敬谨服侍,“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妇不
事夫则义理坠废,若要维持义理之不坠,必须使女性明析义理。”
3. 在“敬慎”篇中,主张“男子以刚强为贵,女子以柔弱为美,无论是非曲直,女子
应当无条件地顺从丈夫。”一刚一柔,才能并济,也才能永保夫妇之义。
4. 在“妇行”篇中,订... 阅读全帖
m*********w
发帖数: 64
46
来自主题: Family版 - 越发觉得与公婆相处的不容易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所著“《女戒》”
常常读《《女戒》这本校册子, 如果真正做到着实不易, 尤其是现在的女权社会,不
过多读读, 最好能背记下来,可以时时提醒自己,毕竟家和万事兴,多多体会做个男
人的不易。
希望姐妹们多多读诵, 打好基础。不容易做到噢。我其实自己也是做不到,不仅做不
到,而且是有过之,无不及, 有时霸道的象个女罗刹。所以要常读,提醒自己。
<<七戒>>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本是用来教导班家
女儿的私家教课书,不料京城世家却争相传抄,不久之后便风行全国各地。
1. 在“卑弱”篇中,班昭引用《诗经·小雅》中的说法:“生男曰弄璋,生女曰弄瓦
。”以为女性生来就不能与男性相提并论,必须“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和事,不
辞剧易。”才能克尽本份。
2 在“夫妇”篇中,认为丈夫比天还大,还须敬谨服侍,“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妇不
事夫则义理坠废,若要维持义理之不坠,必须使女性明析义理。”
3. 在“敬慎”篇中,主张“男子以刚强为贵,女子以柔弱为美,无论是非曲直,女子
应当无条件地顺从丈夫。”一刚一柔,才能并济,也才能永保夫妇之义。
4. 在“妇行”篇中,订...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92
47
基于佛教哲学来审视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
崔维成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无锡。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10月23日
摘要:爱因斯坦和玻尔关于对量子力学现象的解释的争论是20世纪物理学界的一个重大
事件,尽管目前的量子力学基本上是采用了玻尔的所谓“哥本哈根解释”,但仍有不少
人对于他放弃微观世界的因果律而感到不满意。本文基于佛教哲学来重新审视爱因斯坦
与玻尔的争论,简要介绍了他们争论的过程和本质以及佛教哲学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
上,用佛教哲学来重新解释量子力学的现象,并比较了它与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观点的差
别。同时,对当代多名顶级物理学家有关解释量子现象的哲学观点进行了剖析。通过这
一审视,本文作者认为,基于佛教哲学,我们完全可以在坚守因果律的前提下解释微观
世界的各种现象,同时,也发现了爱因斯坦、玻尔以及其他几名物理学家哲学观点中需
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可能对当今的前沿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推动
作用。
关键词:佛教哲学、爱因斯坦、玻尔、量子力学、因果律、概率性、可知论、不可知论
1 引言
在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中,爱因斯坦和玻尔是两位最伟大的科学巨匠,他们都创...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净土宗--百度百科
净土宗
百科名片

净土宗
净土宗,佛教宗派之一。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故名。该法门以信
愿念佛为正行,净业三福、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净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
宗多以净土为归。佛法西来,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提倡专修该往生
净土的念佛法门,又称莲宗。唐代善导大师也是净宗重要倡导与推动者,被奉为净宗第
二代祖师。净宗历代祖师并无传承法统,很多还是宗门教下的大祖师,均为后人据弘扬
净土贡献推戴而来。中国净宗十三祖分别是: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
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及印光大师。
目录
弥陀西来
发展概况
五经一论
修持简述
净宗特色
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
展开
弥陀西来
佛教西来
种种资料显示,佛教传入中国年代远比西汉更久远。目前发现的有明确文字记载的
最早事件,如:官方权威的《太平广记》第284卷,引用《王子年拾遗记》一书,记述
题为《天毒道人》的事件,详细记载了燕昭王七年(前305年)来自印度的百四十岁高
僧尸罗(从文中对其的记载来看,是位具足神通的圣者无疑)来华(燕都)传法的事。
此年代已比印度阿育王时代更早,接近佛陀... 阅读全帖
P****S
发帖数: 2286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论开悟 贾题韬居士讲
第十讲 禅宗的开悟(一)
今天开始给大家讲禅宗,以后不再另换题目了。佛家的各宗各派,老实说,其目的都是
为了开悟佛之知见。释迦牟尼佛以开悟而成佛,他根据他的开悟──亲证境界变成语言
文字而传播他的教。在各宗各派中特别强调开悟的是禅宗。并且从原理到方法上都有其
特殊风格,而其他各宗各派呢,虽然都讲开悟,大多以为开悟是逐渐的,要依照一定的
次第渐修渐悟。禅宗则主张顿悟,不论次第的。现在先就禅宗的一些问题来谈一谈。
假使要问中国佛教的特色是什么?如果举一个宗派做代表,那就是禅宗,这个地位没有
任何一个派别可以充当。又如果说佛教不是在天上而是在地下、也就是从人间佛教这个
角度上来看,选一个宗派做代表,那也只能是禅宗。再如果从整个佛教的传播、发展、
延续这一条线上来看,贡献最大的,比较各宗各派只选一个的活,恐怕还是禅宗。因此
要研究我们中国的佛教,不懂禅宗,那真是太遗憾了。
作为讲课这么一个方式给大家传授知识,一般通行的历史方法是离不开的。不过在这里
,我只能在必要时提一提,因为时间短。要是说从历史上来谈禅宗,恐怕今年就光讲这
一个问题也讲不完。所以我在这里要给大家讲的主要是专门围绕一个中心,...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