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朝政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i***s
发帖数: 39120
1
在我国古代,少有女人登上帝位。唐朝有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掌握朝政。在清朝有一个女人,虽不像武则天那样做皇帝,但她的权力却比皇帝更大,她就是慈禧太后。所以慈禧的逝世,轰动着世界。有人说,慈禧是一个骄奢淫逸,丧权辱国人,报应终要降临;有人说,大清朝失去了主心骨,后继无人;也有人说,慈禧的死意味着清朝迎来起死回生的曙光。慈禧逝世以后,隆裕王后续上太后之位,当她为慈禧收拾遗物时,隆裕开启了慈禧生前不为人知的密室。密室内物品,无不让所见之人目瞪口呆。
慈禧打破了历代后宫不干涉政事规矩。自咸丰帝一死,慈禧的野心得到释放,她联合恭亲王奕䜣诛诛杀八位顾命大臣,夺得朝政大权以后,前后架空同治和光绪两任皇帝。她临死前一天,也要除去企图搞变法削掉自己权力的光绪帝,另立了三岁的溥仪为帝。慈禧重蹈覆辙着武则天的路子,也有着铁一般的政治手腕和睿智的政治目光。
晚清的气数全掌控在慈禧的手中,争名夺利可媲美武则天,但治国强军相差甚远。晚清在她治理,综合国力犹如黄昏的太阳。她生前治国无方,让大清子民饱受灾难。慈禧死后,人们也没好让她安寝。她死后才十来年,清朝已经完全变了天,国家变得千仓百孔。全国都是军阀割据的... 阅读全帖
S**m
发帖数: 53
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英雄莫问出处 富贵当问缘由
盛唐中国强健的精神大概就来源
这些鲜卑战士吧.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二,记载北魏权臣尔朱荣把北魏胡太后和三岁的小皇帝扔进黄河
淹死,在河阴诛杀朝臣两千多人,派兵又把自己刚刚立为魏帝的元子攸两个亲兄弟杀害,
把元子攸劫持于一个帐蓬内,准备处理掉。一不做二不休,尔朱荣军士高呼“元氏既灭,
尔朱氏兴”。“时都督高欢劝荣称帝,左右多同之。”《周书·贺拨岳传》关于此段历史
的记载也如此。可如果翻看《北齐书》和《魏书》中高欢的帝纪《神武纪》,倒成了“献
武王(高欢)等曰:‘未若奉长乐王以安天下’,于是还奉庄帝”、“荣将篡位,神武(
高欢)谏……”——史书记载大相抵触:《周书》、《资治通鉴》说高欢为了巴结尔朱荣
而劝他篡位自立,《北齐书》、《魏书》反而把高欢说成是一个心存魏室宗高的忠臣大好
人!为什么会如此呢?《魏书》的作者是魏收,他本来就是灭亡了魏朝的北齐臣子,加之
北齐帝王个个凶残荒淫,高压高爵之下自然要美化老皇帝,否则也说不通高欢日后起兵反
叛尔朱氏的理由;加之魏收本人也是个无良文人,谁和他关系好他就在史书中美化这些人
的先人前辈,谁和他不好他就故意不给这些官员的家人入传或有意丑化人家,并狂... 阅读全帖
N***c
发帖数: 1090
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二张”的命运
雷颐
张佩纶、张之洞两位直隶同乡曾是清末政坛重要政治派别“清流党”的两员健将,以清
流“二张”著称,名重一时。但后来却一个发配流放,一个位极人臣,天壤之别,屡为
人叹。二人宦海生涯的顺逆升沉,生动反映出清末政坛的种种“世相”。
政坛总有不同派系,清末同治、光绪两朝,所谓“清流党”就是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一
个重要派系。清流党是当时京师官场的一个松散团体,多为 “言官”组成,绝大多数
出身翰林,多在翰林院、都察院、国子监等衙门任职。他们不掌实权、不负责具体、实
际事务,以维护纲常名教等传统意识形态的“纯正” 为己任,以此针砭朝政,推崇气
节道义,抨击贪官污吏;对外交涉主张强硬态度,反对妥协;反对学习西方,强调严守
孔孟之道,大胆弹劾他们认为有悖儒教纲常的大臣。他们以“敢言”著称,但背后也不
无个人动机,因为一旦通过“清议”获得名声,高官厚禄便随之而来。
“清流”之所以能声震一时,甚至影响朝政,根本原因还是慈禧的支持,因为曾国藩、
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汉族官员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势力渐大,以致慈禧在不得不倚重他
们的同时,又要千方百计压制、控制其发展,所以又借助“清流党”打击湘、淮“疆臣
”势力
t****u
发帖数: 8614
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继续侃大头 - 大头在朝鲜
大头真正的发迹是在朝鲜。大头在朝鲜的故事,十分精彩。所以凡是今天清末穿的YY小
说,主角要利用朝鲜上位,必用的蓝本。
由于国共两党后人联合抹黑,基本上官方历史书对大头的这些事迹全部忽略不计。
现在大致叙述一下,
光绪6年(1880年),大头21岁,投奔吴长庆的庆军。大头一改原来纨绔形象,处理营
务井井有条,得到吴长庆的器重。长庆遂让大头担任帮办营务委员。这是大头的仕途的
起点。
光绪8年(1882年),大头23岁,朝鲜发生“壬午事变”,清廷派庆军入朝,大头跟随。
壬午事变大致是,1864年朝鲜王挂了,无子,立了12岁的李熙为王,李熙的生父为大元
君掌握朝政。李熙亲政后,老婆闵妃设计迫大院君交出政权。朝政落入闵妃手上。闵妃
政权十分腐败,终于在1882年激发兵变,闵妃逃亡,大院君重新执政。朝鲜官员金允植
等请求清廷出兵平叛。于是就有了庆军入朝。
同时日本也觊觎朝鲜已久,也准备出兵入朝。为了防止日本,庆军入朝极为仓促。而大
头身为营务帮办,负责后勤军需勘探行军路线,大头妥善安排,显示了其卓越的才能,
所以吴长庆越发倚重,让大头带一个营。
入朝后,起初庆军军纪比较差,大头杀人立威,严肃军纪。
x*********g
发帖数: 11508
5
谁给说说明朝的党争和现代民主国家的多党制的区别?
有一种说法,说明亡于党争,就是说朝臣们只顾了拉帮结派争权夺利,没人处理政务,
结果朝政一团糟,才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而现代民主国家推崇的多党制,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呢?我能想到的一个区别就是多党制
是有任期的,也就是说竞选的时候大家扯皮,但是选举结束之后,执政党就能在任期内
专心朝政了。
还有什么区别吗?
x*********g
发帖数: 11508
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如果让你穿越成崇祯
不一样的,你如果穿成普通人,当然要考虑这些问题,但是直接穿成皇帝就不一样。你
没看到天启在位的时候那些朝臣就被魏忠贤欺压,换个崇祯,朝局马上颠倒。
这就说明,明朝的皇帝虽然不理朝政的很多,但是他们如果真下定决心处理朝政的时候
,不管下面的人如何反对,他还是能贯彻自己的意志。关键是要有决心。
崇祯手下那么老谋深算的朝臣,是会空谈不会办实事的,皇帝只要来点儿真格的,那些
朝臣就没戏了。
等等,你没有暗示天启是被那些朝臣弄死的吧????
w**t
发帖数: 3247
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看窃明II, 好失望
清后几个不能算的,都是些傀儡。万历他不是不能处理,他是嫌大臣卖直,非不处理,
就是要跟他对着干的意思。万历对朝政的控制力很强么?立个太子都搞不定,清还没几
个这样的(最后那几个不算)。立太子应该算是朝政控制的标杆了吧?嘉靖的因果你再
zkss?
还有一点我一直不太清楚的。蒙古人和满族人本来都是有点原始的贵族共和味道的部落
政治。为啥一接触到高级文明,都变成了极度集权的结果了?
S*******C
发帖数: 7325
8
☆─────────────────────────────────────☆
xiaobailong (muyou) 于 (Wed Feb 10 13:14:44 2010, 美东) 提到:
谁给说说明朝的党争和现代民主国家的多党制的区别?
有一种说法,说明亡于党争,就是说朝臣们只顾了拉帮结派争权夺利,没人处理政务,
结果朝政一团糟,才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而现代民主国家推崇的多党制,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呢?我能想到的一个区别就是多党制
是有任期的,也就是说竞选的时候大家扯皮,但是选举结束之后,执政党就能在任期内
专心朝政了。
还有什么区别吗?
☆─────────────────────────────────────☆
piglet (人不猥琐枉中年) 于 (Wed Feb 10 13:26:19 2010, 美东) 提到:
现代多党制互相拆台是建立在强奸/诱奸民意的基础上
明末党争是建立在强奸/诱奸皇帝意志的基础上

☆─────────────────────────────────────☆
tyning (全副*你上过了么?) 于 (Wed Fe...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arthury (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信区: Wisdom
标 题: 汉代“阳儒阴法”治国策略的形成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31 17:45:02 2010, 美东)
http://news.guoxue.com/article.php?articleid=15905
汉代“阳儒阴法”治国策略的形成
2008-05-04 王泽民 甘肃日报 点击: 1122
汉代是中华文明的真正成型期,无论是疆土的规模,还是思想文化的基本格局,汉
代都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期。除此之外,在政治制度、治国理念与策略等方面,汉代也形
成了封建王朝的基本模型,这些模型不仅为当世所信守,而且也成为后世历代王朝的范
式,规定和塑造着历代王朝的政治运作和政治进程。
汉代治国策略的成熟,有一个相对漫长的发展过程。汉初,民力凋残,天下疲惫,
将相或乘牛车,天子不能具钧驷(四匹色泽统一的马)。为了医治战争创伤,统治者不得
不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萧规曹随,这种政策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
武帝初年,朝政由窦太后把持... 阅读全帖
C********n
发帖数: 6682
10
若不是一方面士大夫把持朝政自己不交税,一方面把普通农民的税负定的无穷高,贫瘠
农民会来捐地投门吗
笑话
宋朝号称是朝廷富足,结果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是历史上最多的, 这德政是怎么出来
的?
只反皇帝不反贪官是吧?
唐朝好歹普通老百姓还安稳了有几十年呢,宋朝被士大夫把持朝政,老百姓一天好日子
都没有过
就连明朝前期满清前期,农民日子都比宋朝好过的多
R*****d
发帖数: 1148
1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合集] 日本氏族小史-1
☆─────────────────────────────────────☆
Beckett (等待戈多~作者已死) 于 (Wed May 6 12:26:58 2009) 提到:
物部氏,石上氏
物部氏據說是古代天神繞速日命的後代。按照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的記載,應該是古代日
本存
在的一個氏族,後來被日本天皇家的祖先所融合,成為了大和朝廷的一部分。
物部氏的姓是連,即大和朝廷中以特殊的職業侍奉天皇的氏族。物部氏的主要職能是製
造和
管理兵器。和同為連姓的大伴氏一樣,都是負責大和朝廷的軍事力量的氏族。連姓中最
高位
的職位大連,歷代皆從物部和大伴兩氏中出任。
物部伊莒弗在履中天皇時代(336~405年)曾輔佐過朝政。其子物部目在雄略天皇時(
456
~479年)擔任大連。之後伊莒弗之子布都久留之曾孫麁鹿火在繼體,安閑,宣化三朝
時(
507~536年),物部目之孫尾與在欽明天皇時(539~571年),尾與之子守屋在敏達天
皇時
(572~585年)均擔任過大連。
欽明天皇時代,從百濟傳來了佛像。當時蘇我氏作為崇佛的一派,大力在日本推行佛教
。而
物部尾與和歷代擔任神祗官的中... 阅读全帖
c*******e
发帖数: 865
1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浙江江苏状元问题
明朝时候江浙富庶,江浙文人,尤其是东林党-复社依靠贿赂逐渐把持朝政
科举都是这帮人在弄,状元当然都是江浙的
当年复社内部举人多少钱,秀才多少钱那都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的
复社鼎盛时期,不进复社根本没法中进士
清朝了,特别是清初,政权相对清廉,江浙再花钱也把持不了朝政了
自然就不出状元了
z****e
发帖数: 54598
1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日本幕府时期也不多嘛
关于日本源氏和平氏关系
2007年03月24日 星期六 20:21
从镰仓幕府成立到明治维新,武士阶级统治日本长达700年之久。武士政权或武家政权
是日本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政权形态,而且直接与近现代日本相联结,因此在日本社
会和民族性格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1991年日本集英社出版了一套(日本历史)丛书,其
中第7卷(武者之世)写武士阶级形成的历史。著者是日本东北大学教授入间田宣夫。他
在该书结语中评价了武士政权的历史作用。他先引用了1602年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
全图》中对日本的文字说明:“尚强力”、“权常在强臣”,然后评论道:这个评语决
不是褒奖语,其意思是说,日本人好战,武力优胜者即可掌握权力,由于这种野蛮的风
俗,日本不能成为先进的文明国家,这是很可悲的。著者认为:利玛窦是从国际性的或
普遍性的立场出发评价中世纪的日本人的,而国际性普遍性的立场,例如当时的中国人
认为男子应以习文修学为最高目标,而视武人为鹰犬,而日本正相反,“其民多习武,
少习文”。著者认为:这正是武士政权存在的阴暗的一面,而这一中世纪的遗产即轻文
重武的岛国风气,即使到了近代以至现代也未能消除,对此我们难道... 阅读全帖
t******t
发帖数: 15246
1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吐蕃战神论钦陵
论钦陵,吐蕃大臣。其祖世代为吐蕃贵族,姓薛氏。父亲禄东赞“性明毅严重,讲兵训
师,雅有节制,吐蕃之并诸羌,雄霸本土,多其谋也。”①曾赴长安为松赞干布求亲,
遂有文成公主西嫁吐蕃赞普的盛事。唐高宗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逝世,芒松芒赞
继赞普位。因为赞普年幼,由禄东赞摄理政务。唐乾封二年 (667)禄东赞去世,即由钦
陵掌握朝政。吐蕃语称宰相为论,而钦陵实为吐蕃宰相,故史称为论钦陵。禄东赞父子
掌吐蕃朝政长达五十年之久。
论钦陵兄弟五人,兄早亡,弟弟分别为赞婆、悉多、于勃论。他们长期领兵在边境
,“皆有才略”。赞婆在青海东部专主战事几十年。而钦陵自摄政后,总揽大权,对内
将吐蕃王朝的政治组织进一步整顿完善,对外则进行武力扩张,兼并诸部,抗衡唐朝,
使吐蕃国势力迅速发展壮大。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四月,钦陵攻占了龟兹(今新疆库车)、焉耆、疏勒(今新疆喀
什)、于阗(今新疆和田)等安西四镇,切断了唐朝到西北一线以至中亚的交通,对唐王
朝造成了极大威胁。在此之前,吐藩早将原居住在今青海海南等地区的吐谷浑击溃,占
据其地,进逼河湟。此刻又占据安西四镇,唐王朝深感不安。于是以著名大将薛仁贵... 阅读全帖
m********g
发帖数: 10469
1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ZT 左宗棠与李鸿章之间的较量
左宗棠与李鸿章之间的较量
http://wenku.baidu.com/view/c2a3d6707fd5360cba1adb01.html
在谈到左李二人之前,想说一些题外的话。这几年,重新评价李鸿章的呼声很高,李鸿
章似乎已经成功地得到正名,开始以一代贤相的身份出现在各种场合。在这些重新评价
李鸿章的文章中,被引用得最多的,几乎被视为经典和依据的,是梁启超著名的大作《
李鸿章转》。但是,一些不经意的发现,使笔者对梁氏文章的公正性产生了怀疑。
有一次在网页上看到了梁启超故居的词条,就顺便浏览了一下,看过之后,有点出
乎意料。梁氏故居的豪华程度,远远超过笔者的想象,即使在全国范围内,这样的建筑
,也算得上一座超级豪宅了。清末民初,国家衰败,民不聊生,梁启超却在这种时候大
起閈闳,将府邸打造得如此奢华,其非同寻常的财力不禁令人乍舌。
一八九八年,梁启超被光绪赐予六品衔,这是一个比较低微的品秩,而且是个闲职
,在当年的百日维新之后他就逃亡日本,所以,在此之前,不可能拥有巨额财富。日本
时期的梁启超,生活比较拮据,连住所都是向别人借的,一九零八年,还“与觉顿在此
忍饥相对”,“从事于著述以疗... 阅读全帖
b*********f
发帖数: 1585
16
昔武王克商,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西周王朝在此三王和周公姬旦的治理下,国立达
到鼎盛,“成康之治”也成为后世的美谈,《史记》赞曰:“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
矣!”但凡事盛极必衰,自昭王开始,周王室开始每况愈下,由于周王室与其周围少数
民族的矛盾加剧,军事冲突不断,再加上历代周王好大喜功,挥霍无度,消耗大量国库
。在共、夷王时,周王滥用权力,无端灭密须,又烹齐哀公于鼎,使诸侯对周王室离心
离德,周王室日渐衰落,到周厉王时,因国库空虚,周厉王听从荣夷公的建议,实行“
专利”制度,将山林渔泽等社会资源收为国有,百姓必须交专利税获得这些资源;同时
为了控制百姓的言论,他派人在街上严密监控百姓的一言一行,百姓只得道路以目。然
而正如召公劝说周厉王的话:“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百姓们在周厉王的压榨下,终于“川
壅而溃”,公元前841年时,在国都镐京爆发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国人暴动”,那些
受尽欺压的百姓们将周厉王赶到了彘(今山西霍县)[这一年很重要,中国的年表在过
去就断在这一年,后来通过夏商周断代工程找回来,见下面视频]。这... 阅读全帖
C*******r
发帖数: 10345
17
无。鳌拜真的是掌朝政十年。不厚一天也没掌过朝政。只是一个地方大员而已。
t******o
发帖数: 2792
18
这个话题不轻松,我水平又有限,胡乱写点抄点东西就权当是抛砖引玉好了。

先从尚书中书门下三省说起:
尚书最初是"六尚"之一,和尚衣、尚食都属于帝王身边的勤杂人员,管文书自然就
是秘书,从武帝起逐渐受到重视,东汉设尚书台分夺三公之权,但编制还属于少府,魏
晋始称省。
至于门下,指黄门之下,显然是宫内的,门下之官包括散骑,侍中等等,汉朝带“
中”字的职务,往往和宫内有关。东汉侍中寺管理殿内门下之事,三国时沿袭,侍中统
领近侍诸官,读过出师表的不会陌生“侍中侍郎……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必能…”,可见这个位置当时是权要之职。至晋又有门下三省,侍中是门下的长官,有
谋议谏诤之任,又有平尚书事之权,尤其在东晋,衰微的皇权需要一个制衡外臣、裁抑
尚书省权力的助力,皇帝更是颇为倚重侍中,甚至想出了中书起草诏令一定要得到侍中
的审核的法子,这在南朝成为制度,后来也为北朝效仿。
中书也是皇帝近旁的人员演变而来,最初的时候,如果是阉人则称中书(实际是中
尚书的简称),非阉人称尚书。当尚书省权柄益重时,皇帝又提高中书的地位来分尚书
的权,因为权重,早早就有凤凰池... 阅读全帖
t******o
发帖数: 2792
19
关于具体的决策程序,唐代的各个时期有所不同,很多细节也是前后不一,能力所及,这里先说个大概:

政事堂的决策面很宽,凡是军国事务都涉及,根据来源,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是皇帝直接下达命令,这也是五花八门的,可以是婚丧嫁娶,也可以是讨论改革方案,官员任免。对此政事堂会议有权拒绝。如元和初,河东节度使王锷求兼宰相。密旨下:“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但是当时主持政事堂的李藩却以笔涂“兼相”字,上奏:“不可”。第二类是臣下的奏疏,有的是先递给皇帝,皇帝转发给政事堂讨论;有的是中央各机构向皇帝所上奏状主动要求转发政事堂,尚书省诸司的某些奏状也可以直接上报政事堂处理。第三类是宰相们认为有必要讨论的政事。如唐武宗时回鹘逼近河套天德军一带,政事堂在讨论后拟定了十一条措施。
第二类、第三类这里可以归到一起,属于政事堂自己的决策,宰相们协商一致后形成“熟状拟定”,以中书门下奏状的方式呈递皇帝,如果批准,熟拟就作为与诏令具有同等效力的文件颁布,或转交中书舍人或翰林学士起草正式诏令颁发。如果被否决,其所议即作罢论。反之,皇帝的命令(即第一类),在一般情况下也要经过政事堂讨论通过,... 阅读全帖
t*n
发帖数: 14458
20

政治制度方面俺一直糊涂的说

关于具体的决策程序,唐代的各个时期有所不同,很多细节也是前后不一,能力所
及,这里先说个大概:

政事堂的决策面很宽,凡是军国事务都涉及,根据来源,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是
皇帝直接下达命令,这也是五花八门的,可以婚丧嫁娶,也可以是讨论改革方案,官员
任免。对此政事堂会议可以予以拒绝。如元和初,河东节度使王锷求兼宰相。密旨下:
“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但是当时主持政事堂的李藩却以笔涂“兼相”字,上奏
:“不可”。第二类是臣下的奏疏,有的是先递给皇帝,皇帝转发给政事堂讨论;有的
是中央各机构向皇帝所上奏状主动要求转发政事堂,尚书省诸司的某些奏状也可以直接
上报政事堂处理。第三类是宰相们认为有必要讨论的政事。如唐武宗时回鹘逼近河套天
德军一带,政事堂在讨论后拟定了十一条措施。
第二类、第三类这里可以归到一起,都属于政事堂的决策,由宰相们协商一致后形
成“熟状拟定”,以中书门下奏状的方式呈递皇帝,如果批准,熟拟就作为与诏令具有
同等效力的文件颁布,或转交中书舍人或翰林学士起草正式诏令颁发。如果被否决,其
所议即作罢论。反之,皇... 阅读全帖
t*n
发帖数: 14458
21
印象中玄宗一朝换相相对很频繁

所及,这里先说个大概:
是皇帝直接下达命令,这也是五花八门的,可以婚丧嫁娶,也可以是讨论改革方案,官
员任免。对此政事堂会议可以予以拒绝。如元和初,河东节度使王锷求兼宰相。密旨下
:“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
形成“熟状拟定”,以中书门下奏状的方式呈递皇帝,如果批准,熟拟就作为与诏令具
有同等效力的文件颁布,或转交中书舍人或翰林学士起草正式诏令颁发。如果被否决,
其所议即作罢论。反之,皇
如景龙中甚至十余人,时称“政出多门, 滥官充溢,人以为三无坐处,谓宰相、御史
及员外官也。”
致,有些像陪审团,向皇帝递的熟拟需要全体宰相的联合署名,在前期还要有中书舍人
的署名,只要有一个宰相拒绝署名,此状即为废状。若是宰相们扯皮,各以己见上奏,
则属于违反联署制度,通常
相判四方之事有堂案,处分百司有堂帖。”堂后五房主书发遣堂帖,须有秉笔宰相签署
,宰相决策会议的其他成员同署。堂帖可以号令四方,在宋朝称作札子或堂扎。与此对
应,皇帝有时也不经中书门
议没有商量,突然拍脑袋拍出个idea让底下实行的次数应该有限,如果这皇帝靠谱一些
的话。其二,说是堂帖只是日常事务,给人印... 阅读全帖
n*******w
发帖数: 6708
22
肃顺把持朝政这么多年,怎么连个禁军统领之类的心腹都没有
说明说他把持朝政,野心勃勃,可能真是慈禧一派成功之后的污蔑
r****p
发帖数: 1854
23
历史给孝文帝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当年他给几个兄弟包办婚姻的时候(王婆卖瓜一下
哈,背景见我的旧文《躺着也中枪-孝文帝的包办婚姻》) ,指责他们“婚多猥滥”,
“舅氏轻微,违典滞俗”。但是他自己却被冯太后包办了一门婚姻也就是宣武帝的生母
文昭皇后高氏, 却有一个更轻微更猥滥的哥哥高肇。
根据《魏书 外戚 高肇传》记载,高肇“自云本渤海脩人,五世祖顾,晋永嘉中避乱入
高丽”。这件事情仔细想想就不怎么靠谱,人家都衣冠南渡或者避祸凉州偏偏你南辕北
辙。另外这里的高丽我觉得其实应该是高句丽,中国史书很多时候两者混淆不分,给了
棒子乱认祖宗的口实。“自云”两字真可谓传神的刻画了给自己脸上贴金的心态,一下
子就和北魏历代名臣高湖,高允,高道穆等成了渤海高氏的同族。高肇权力炙手可热的
时候,高氏子弟中没有fxxking defense的也依附于他。高允的孙子高绰对高肇巴结奉
承,被同僚封轨瞧不起。高绰背地里也痛心疾首的说,“吾平生自谓不失规矩,今日举
措,不如封生远矣。”
除了国舅的身份外,高肇的侄女高英是宣武帝的贵人后来也被立做皇后。如果按照广义
上外戚的定义是和皇族有姻亲关系的外姓,那么高肇自己还... 阅读全帖
r****p
发帖数: 1854
2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rose 讨论区 】
发信人: crdd (上比广德 下比狭行), 信区: Prose
标 题: 南北朝历史小说 - 金指环 04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ug 23 11:55:54 2012, 美东)
这样的一个任免实在是有些意外,御史和太守的官阶品秩序相当,但前者是京官自然比
个外州太守要尊贵显赫一些。元禧不禁问道:“善长兄,是不是你又犯了牛脾气,得罪
了哪位勋贵?”
郦道元微微一笑, 说:“王爷误会了,其实这次我是自己要求放外任去南阳郡的。彭
城王也挽留了在下好久,见我心意已决才勉强应允的。”
看见元禧还在疑惑, 郦道元拿出厚厚的几卷书稿呈上说:“王爷请看。”
元禧打开第一卷, 看见上面写着:“《易》称天以一生水,故气微于北方,而为物之
先也。《玄中记》曰: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高下无所不至,万物无所不润……
”他心中一震,转而大喜,站起来紧紧地握着郦道元的双手说:“善长兄,你花费十数
年心血的《水经注》终于大功告成了?难得你还记当年你我有约,书成之后我要第一个
拜读!”
郦道元哈哈一笑,说:“天地之大,山川河流数以万计,这十年来,...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2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资治通鉴》读书札记(三)
新开一贴继续《通鉴》笔记,从隋朝开始。混乱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终于结束,隋唐时
代开始。
隋纪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 开皇九年(589年):韩擒虎、贺若弼克建康,俘陈主叔宝,陈亡。
荆、巴、岭南诸地陈师相继降隋。陈宗室入隋长安,后安置边州。隋主诛乐安公元谐等
五人。
十年(590年):上常于殿廷杀人。江表民怨沸腾,民间多有举兵反者。杨素济江讨平
民变。裴矩、冼夫人平岭南王仲宣之乱。
十一年(591年):吐谷浑遣使入贡。
隋纪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 开皇十二年(592年):苏威因事坐免官爵。杨素与高颎专掌朝政;
贺若弼有轻谩之意,几死,后复其爵位。
十三年(593年):礼部尚书牛弘等议明堂制度。隋主讽突厥都蓝可汗杀大义公主。
十四年(594年):四月,诏行新乐,万宝常听之不悦。关中大旱,民饥。晋王广等请
封禅。十二月,上车驾东巡。
十五年(595年):正月,上为坛泰山,祀天,赦天下。杨素殚民力为仁寿宫,上不悦。
十六年(596年):初制工商不得仕进。
十七年(597年):南宁羌反,太平公史万岁平之。桂州俚李光仕反,桂州总管周法尚
讨之,杀光仕。令狐熙为桂州总管,抚诸夷。帝尝怒而欲杀人,少卿赵绰... 阅读全帖
n*******w
发帖数: 6708
2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东林党人的舌头与骨头
大明朝之亡,除了惯常说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原因之外,还有很大一个原因是亡于一
个字,便是那个正人君子的“正”字。
自明成祖作序颁布理学之《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起,大明朝开始
“家孔孟而户程朱”,“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学亡”。到明中叶和明季,
一群腐儒更是走火入魔,不断地推波助澜,几乎完全屏弃了中国自秦汉以来“内圣外王
”的治国平天下之道,体用不分,纯以道德文章为唯一衡量标准,只重节操不重才干,
造就了一大批只会与“异己”分子划清界限、天天猛搞批评与自我批评,余则一窍不通
的道德宪兵,以至大明江山之状况江河日下。
崇祯帝缢死煤山,未始不是因了这个“正”字。
在明清之季的党争中,东林党人就一直孜孜于这个“正”字,并以为这是天下之本。
话是没错。
可惜的是,这“正”也得看怎么个“正”法,譬如素有清名的东林一脉,就未必个个身
上干净有骨气;而阉党中人、贪官污吏,却又未必一定无气节。这个“正”字如何用法
,如何解法,实在很是耐人寻味。
好比东林魁首钱谦益、黄宗羲,还有历来臭名昭著的弘光朝“奸臣”马士英、阮大铖,
乃至著名的南明死节忠臣史可法等人的事迹,就都有着极强烈的... 阅读全帖
b**********u
发帖数: 2817
27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二月,李自成趁明官军征剿张献忠之际,打出商洛山,转战
湖北、四川,又北上一路打到洛阳,旋又包围开封,虽未打下开封,但有力震动了明王
朝的大厦。后又经郊县之战、潼关之战,明王朝的帝国大厦终于倒塌。崇祯自缢煤山,
固若金汤的明王朝彻底崩溃。
一、官逼民反
明朝末年,朝政腐败,社会黑暗,贪官污吏横行,地主、豪强欺压百姓,农民赖以生
存的土地,多被官府、豪强、地主、强占、兼并,生活没有出路,尤其天启、崇祯年代
,阉宦当权,魏忠贤把持朝廷,朝政昏暗。这时边患也十分严重,后金(清初称后金)
常年与明军在辽、蓟地区作战,战争开支庞大,朝延为应付巨大的战争经费,在农民十
分沉重的赋税负担上,又加派“辽饷”,随后又增加了“剿饷”、“练饷”,谓之“三
饷”。“三饷”如同三座大山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各行业各业也都负担沉重,难以支
撑。天下人心惶惶,深感生存危机。更为严重的是水、旱天灾不断,尤其陕北地方数年
不雨,赤地千里。天灾人祸,造成遍地饥荒,原本就少地或根本无地的农民更加无法度
日,濒临绝路。又加官府讨饷横征,虎狼般地痛叱、催逼、打、抓、坐牢、杀害,种种
摧残之下,致使无数成... 阅读全帖
c*****1
发帖数: 3240
2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合集] 虢国史漫谈(转载)
☆─────────────────────────────────────☆
vespers (西瓜很好吃) 于 (Mon Dec 24 23:43:20 2012, 美东) 提到:
这篇文章写得很不错,相当见功力,以虢国为线索,对西周和春秋早期的历史很是梳理
了一番。原文未完,链接如下
http://www.cctvdream.com.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
虢国是在西周乃至春秋早期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国家。它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周王室
权威的兴衰。然而后人对于虢国的印象却十分模糊,主要停留在三十六计的“假道伐虢
”与成语“唇亡齿寒”之上。《左传》中仅有虢国零碎的记载,不成体系。《史记》中
给陈、杞这样的国家都留有世家,对于虢国这样对周王室来说意义非凡的重要国家却没
有专篇叙述,可见司马迁所看到的史料也是十分有限。
它的创始人名为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周文王的弟弟,简称为二虢。相
比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太公望吕尚、毛伯郑这些政治明星来说,二虢却显得异常
低调,无论是传统的《尚书》、《逸周书》,还是... 阅读全帖
k******k
发帖数: 888
29
除了老牛说的董卓的能力外,也与董卓入洛阳的局势有关。
我们知道东汉自安帝以来,朝政就一直被宦官和外戚两大势力所左右。黄巾起义后,双
方矛盾激化,势同水火。外戚何进以及其背后的士大夫集团(党人集团)为了铲除宦官
,进而改变士大夫集团自党锢之祸以来在政治上的从属地位,才招董卓、丁原等人入洛
阳,形成逼宫之势。但是事情败露,于是以张让为首的宦官谋杀了何进,袁绍袁术闻之
后入宫杀尽宦官2000人,张让等也被迫投河而死。由于宦官和外戚的这次火并,双方同
归于尽,这两股长期把持东汉朝政的核心政治力量的消失,就为自黄巾起义以来日渐强
大的士大夫们掌权扫清了道路。
董卓此时刚好进洛阳,外戚和宦官们都被杀光了,而袁绍袁术又无法统领大将军何进和
车骑将军何苗手下的兵马,这些部队就都归董卓;同时董卓诱使吕布杀了先于他应诏来
洛阳的丁原,又兼并了丁原手下的兵马,这样京城洛阳的兵权全被董卓掌握,权倾朝野
也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t*****n
发帖数: 1589
30
两个完全不是一个性质,废帝是董太后,程序上没有问题,攻打皇宫怎么都说不过去。
有什么证据说危害朝政的是宦官呢?能不能说现在房价高是因为中南海的清洁工们危害
朝政?大多数宦官也就是清洁工,厨师,佣人而已啊。
退一万步讲,就是朝廷上是宦官说了算,地方上还不是原始兄弟这样的人说了算么?汉
代的皇权根本下不了郡。
至于中兴还是亡国,那已经是后事,宣帝再世估计也避免不了亡国。
s*********i
发帖数: 13
3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中国汉代王莽其人
王莽(前45年—23年10月6日),字巨君,受汉朝的刘氏禅让,建立“新朝”(9年—23
年在位),后来在新朝政权结束后,汉朝恢复政权。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是王莽篡汉立
新朝,同时也有史学家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而无私的社会改革者。
生平
外戚出身。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河北大名县东)。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
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
声名远播。王莽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王凤临死嘱咐王政君照顾王
莽。汉成帝时前22年,王莽初任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
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众人爱戴。其叔父王商
上书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永始元年(前16年)封新都侯、骑都尉及光禄大夫
侍中。绥和元年(前8年)继他的三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38岁。翌年,汉成
帝去世。汉哀帝继位后傅太后、丁太后及其外戚得势,王莽退位隐居新野。其间他的儿
子杀死家奴,王莽逼其儿子自杀,得到世人好评。
代汉立新
前2年王莽回京城居住。前1年汉哀帝去世,并未留下子嗣,由太皇太后王政君掌管传国
玉... 阅读全帖
s*********i
发帖数: 13
3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平话欺世盗名骗取天下的王莽
西汉时的王莽就其宗族而言,应该说是出身豪门:他父亲虽然早死,但他的几个伯
父、叔父在汉成帝时代一个个出将入相、封侯受赏,王氏一门可谓显赫之极。
但王莽本人的小家却是寒微之极:父亲早逝,只与母亲相依为命,靠亲戚周济生活
。但也正因此,王莽从小就养成、练就了一套为人处世的本领,少年老成之极。无论心
中多么难过或气恼,但在亲戚长辈或外人面前,他都表现出十分愉悦、平和的样子,因
此颇为宗族中众人赏识。
有一次,他的大伯父病重,他得知后跑来,守候在病人床前,端药送水,守夜看护
,一连几个月衣不解带,蓬头垢面、惟悴不堪,简直比病人还“病人”,比亲儿子还“
亲儿子”。对此,台族上下无不夸赞,纷纷上书,为他请求封赏。
于是汉成帝封他一个新都侯称号,并命他任宫中侍卫,成了皇帝身边一位近臣。地
位高了,权力大了,但王莽从不露出半点骄矜懈怠神色,反而益发谦恭有礼一方面广为
结交公卿将相、名士大儒,一方面又赈济穷贫、轻财好施。而自己生活却十分俭朴,常
常吃荤菜,更不穿长袍大袖的礼服,只一身短打扮。于是朝野众人一致以一个“贤”字
称赞他。后来,他的叔父、大司马王根病逝,临终举他以... 阅读全帖
o***e
发帖数: 3526
3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ladin 讨论区 】
发信人: superpower (执著的创业者), 信区: paladin
标 题: ZZ:文官集团、阉党及其他乱像得思考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23 03:04:55 2013, 美东)
虽然说我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当人有了一点自以为是的东西的时候总是难免会显
摆出来以博赞赏,所以还是希望各位大家看在新手的份上不要打脸打的太狠。
窃以为从个人私德的角度去考虑明末文官集团和阉党是偏颇和片面的。一个人的私德好
坏不代表他的执政理念。当执政者坐在那个位子上,他已不是简单的个人的概念,而应
该更多的看成是利益集团的代表。
所以如果从利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可以让我们对明末的历史看的跟透彻。
在封建王朝,平民是鱼肉,是蛋糕,他们处于社会结构的底层,是封建王朝的基石。而
文官集团有管理权,皇帝有所有权。
在正常的稳固的王朝,文官和皇帝的权利是互相制约的。
理论上来说,平民的所有利益都属于皇帝的,而这部分收益用于维持王朝的正常运行。
文官集团在行使管理权的时候,如果没有约束就会自觉不自觉的挖皇帝的墙角,把部分
从平民那里捞... 阅读全帖
J*******3
发帖数: 1651
3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司马懿大传
司马懿大传 一 观新军校场遇恶少 看猛虎洛阳显英才
东汉未年,天下纷争。宦官与外戚争权夺利。一方面灵帝献虎讨欢,一方组建新
军邀宠;人群中,有两帮少年对峙:“我叔叔是新军校尉曹孟德!”“我爹爹是 京兆
尹司马建公!”   汉灵帝中平五年。   动荡朝代中最不平静的一年。   以宦
官张让、赵忠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团与外戚、大将军何进争权夺利,矛盾演化到白
热化的阶段。   何进是何皇后的哥哥。他们深知灵帝是个喜怒元常而又宠信宦官的
主儿,在王美人为灵帝生下个儿子后,生怕失宠而被废遭贬。便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地
讨好灵 帝。何进见灵帝每日不理朝政,不是在裸游馆偎红依翠,便是在西园斗狗玩鸡
骑驴车,便投其所好,以重金让人捕捉了几只猴子和一只老虎,进献灵帝消遣。
“十常侍”听到消息,赶紧密谋策划,借口保护皇宫,防止黄中军余党造反,建议皇上
组建一支护卫京师安全的西园新军。这新军的统领便是“十常待”之一的 赛硕。
这天,风和日丽,是何进向皇上进献猛虎的日子,也是新军成立的日子。   整个洛
阳城轰动了。天不明,人们就涌向街头翘首以望猛虎,涌到校场观看新军军威。
等着看热闹的人群前头,早早就来了... 阅读全帖
g***j
发帖数: 40861
35
不必美化赵宋王朝——宋代顶峰论献疑
张邦炜
2011-11-23 09:36:19 阅读 2211 次
刊《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刊载时略有删节),蒙邱志诚先生提供完整
版,象牙塔网络发布
一、“往前多走了一步”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赵宋王朝真可谓时来运转:30年前,备受贬损:“
守内虚外,积贫积弱”;30年后,博得赞美:“空前绝后,登峰造极。”宋朝顶峰论,
据说出自史界泰斗。的确,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
赵宋之世。”[1]邓广铭讲过:“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
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
,邓氏强调“历史不能割断”,既重视隋唐两代的“传承”,又在时间上严格予以限制
,“截至明清之际”。[②]至于陈氏的论断,只怕应当正确理会,不能无限引申。正如
那句名言所说:“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是谬误。”
宋朝顶峰论的代表作,当推萧建生先生所著《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此书号称“
当代中国的《盛世危言》”,某些媒体在高度评价之余,也曾指出:“作者对每个时代
史料的把握真切与否,有... 阅读全帖
n*******w
发帖数: 6708
3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明熹宗批复袁崇焕吹牛
据说朱由校 可以做出一套巧夺天工的故宫模型
这个水平,现在不说和嫦娥一号的总设计师相比,也至少是现在电子产品或者计算机硬
件公司
的高级工程师的水平,而且肯定是那种年年有创新,多领奖金,提升很快的那种
他就是不用心在政务上,要不然比朱由检不止强出几条街, 而且他只做了7年皇帝,去
世时才23岁,他要是活到53岁,估计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早就被灭了
他曾亲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宫殿,形式仿乾清宫,高不过三四尺,却曲折微妙,巧夺
天工。
刘若愚《酌中志》“又极好作水戏,用大木桶大铜缸之类,凿孔创机,启闭灌输,或涌
泻如喷珠,或澌流如瀑布,或使伏机于下,借水力冲拥园木球如核桃大者,于水涌之,
大小盘旋宛转 ,随高随下,久而不堕,视为嬉笑,皆出人意表。
魏忠贤总是乘他木工做得全神贯注时,拿重要的奏章去请他批阅,熹宗随口说:“朕已
悉矣!汝辈好为之。”魏忠贤遂逐渐专权[4],诬陷忠良,致使朝政败坏。
但也有人认为,魏忠贤不可能屡屡矫诏,故而天启一朝的政治,包括镇压东林的决策,
还是与熹宗相关,熹宗遭到了后来主编明史的东林和复社人士抹黑[5]。此外,即便是
明史也明确记载了熹宗对于朝政的参与,不... 阅读全帖
n*******w
发帖数: 6708
3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明熹宗批复袁崇焕吹牛
据说朱由校 可以做出一套巧夺天工的故宫模型
这个水平,现在不说和嫦娥一号的总设计师相比,也至少是现在电子产品或者计算机硬
件公司
的高级工程师的水平,而且肯定是那种年年有创新,多领奖金,提升很快的那种
他就是不用心在政务上,要不然比朱由检不止强出几条街, 而且他只做了7年皇帝,去
世时才23岁,他要是活到53岁,估计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早就被灭了
他曾亲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宫殿,形式仿乾清宫,高不过三四尺,却曲折微妙,巧夺
天工。
刘若愚《酌中志》“又极好作水戏,用大木桶大铜缸之类,凿孔创机,启闭灌输,或涌
泻如喷珠,或澌流如瀑布,或使伏机于下,借水力冲拥园木球如核桃大者,于水涌之,
大小盘旋宛转 ,随高随下,久而不堕,视为嬉笑,皆出人意表。
魏忠贤总是乘他木工做得全神贯注时,拿重要的奏章去请他批阅,熹宗随口说:“朕已
悉矣!汝辈好为之。”魏忠贤遂逐渐专权[4],诬陷忠良,致使朝政败坏。
但也有人认为,魏忠贤不可能屡屡矫诏,故而天启一朝的政治,包括镇压东林的决策,
还是与熹宗相关,熹宗遭到了后来主编明史的东林和复社人士抹黑[5]。此外,即便是
明史也明确记载了熹宗对于朝政的参与,不... 阅读全帖
n******5
发帖数: 1990
38
以五德终始论解读中国大历史
五德概述
五德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德行。在中国大历史的语境里,这五种德行是指各王朝核心统治
集团的集体政治心理和政治偏见。
金德:以军事贵族为主,唯重军事实力。好建功立业,杀伐争战。不顾声誉和民意。常
出现于:大王朝的末期,土生金,军阀混战,或者蛮族突起,以金克木,如虎入羊群。
缺点是,军国主义,其成也忽,其亡也速。模范朝代:秦,曹魏,蒙元,南北朝的东魏
,西魏。
火德:纯粹。上下同欲,万众一心,子弟兵军队无往不克。有三种形态,抱团的地方势
力,或者兵民合一的少数民族军队,或者政教合一的军政集团。平民上位,门阀贵族世
家消亡。常出现于:结束军阀混战,消灭本族或蛮族的军事贵族集团,以火融金,越烧
越旺。缺点是,一意孤行,消除异己,杀灭功臣。在民众的起初支持下,容易信心膨胀
,过份消耗实力。模范朝代:西楚(项羽),东吴,隋,明,红朝。
土德:厚德载物,容纳四方。皇族和功臣皆得封地,是唯一可能出现异姓王的时代。各
种人才各类种族都被宽容地接纳,和平共处,使帝国可以短期内达到难以想象的庞大和
繁荣。常出现于:蛮族完成汉化早期。缺点:疆土虽大,直接控制领域小,而土生金,
... 阅读全帖
n******5
发帖数: 1990
39
以五德终始论解读中国大历史
五德概述
五德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德行。在中国大历史的语境里,这五种德行是指各王朝核心统治
集团的集体政治心理和政治偏见。
金德:以军事贵族为主,唯重军事实力。好建功立业,杀伐争战。不顾声誉和民意。常
出现于:大王朝的末期,土生金,军阀混战,或者蛮族突起,以金克木,如虎入羊群。
缺点是,军国主义,其成也忽,其亡也速。模范朝代:秦,曹魏,蒙元,南北朝的东魏
,西魏。
火德:纯粹。上下同欲,万众一心,子弟兵军队无往不克。有三种形态,抱团的地方势
力,或者兵民合一的少数民族军队,或者政教合一的军政集团。平民上位,门阀贵族世
家消亡。常出现于:结束军阀混战,消灭本族或蛮族的军事贵族集团,以火融金,越烧
越旺。缺点是,一意孤行,消除异己,杀灭功臣。在民众的起初支持下,容易信心膨胀
,过份消耗实力。模范朝代:西楚(项羽),东吴,隋,明,红朝。
土德:厚德载物,容纳四方。皇族和功臣皆得封地,是唯一可能出现异姓王的时代。各
种人才各类种族都被宽容地接纳,和平共处,使帝国可以短期内达到难以想象的庞大和
繁荣。常出现于:蛮族完成汉化早期。缺点:疆土虽大,直接控制领域小,而土生金,
... 阅读全帖
z****3
发帖数: 396
40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多半嫔妃一大票。其中数量最多的可能是伪天王洪秀全,一百多个,没有名字只有编号,今天从零零一睡到零零七,明天从二百三睡到二百五。这些皇帝中,有两个皇帝没有嫔妃,隋文帝和明孝宗。
明孝宗没有嫔妃是因为他做皇子的时候就跟原配张皇后感情非常好,所以一登基就不愿意娶了。
晚明学者朱国桢就认为,自秦始皇以来的历代皇帝中,能够称得上“贤主”的,也就是汗文帝丶宋仁宗丶明孝宗等屈指可数的几位。清代修撰的《明史》固然对明代的帝王多有丑化,不过对明孝宗还是给予了简要的高度评价:“恭俭有制丶勤政爱民”。事实上,这样的评价很多明代皇帝都当得起,除了前文提到过的5位明帝之外,建文帝丶英宗丶景帝丶穆宗丶光宗丶崇祯也都如此,细究起来,其实宪宗丶万历也都当得起的(朱元璋在祖训中就要求后代帝王永远要保持“爱民”的本色)。
朱佑樘,宪宗皇帝的第三个儿子,1488年,年满18岁的朱佑樘接班即位,是为明孝宗。孝宗皇帝病逝于1505年,享年36岁,在位时间18年。固然不算多长,却也不是很短吧。孝宗皇帝一生勤政丶宽容丶遵礼大臣丶体恤民生,当时就获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和赞誉。长久以来,明孝宗都被看作明代最符合儒家... 阅读全帖
X********7
发帖数: 483
41
西方人常把秦始皇与拿破仑相提并论,事实上秦始皇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
,更是世界史上的“千古一帝”。
秦始皇13岁即王位,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
自公元230年——公元221年,秦始皇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六国,39岁时完成
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强大国家——秦朝。秦始皇
虽只匆忙地活了50岁,像一闪流星划过天宇,如寓意灿烂的一笔为自己留一部人生日记
,一代雄杰的千秋功过,成为历史的热门话题。
秦始皇毕竟是个“始”字号的皇帝,如日过中天,如潮涨浪激,光华喷涌,开启了封建
帝国的序曲。就他取得的成就而言,很难找出能出其右的君主。就连毛泽东都评述秦始
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秦始皇统一法令、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实行征兵制、修筑长
城、修秦驰道、开拓边疆等,这些措施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并
且一直被沿用了2000多年之久。
在他以后的皇帝,治国管理无一不是在他这个机构框架下对国家进行管理而取得成就的
,他们创造的伟业,有很大的原因得益与秦始皇奠定的基础;在前人没有的前提下,完
成这么多的体制变革... 阅读全帖
S********4
发帖数: 787
42
20、十全老人
清高宗弘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生。1736年-
1795年在们,年号乾隆。其后又做了三年太上皇,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
帝。
乾隆在位期间,进行了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出征缅甸、安南等诸多战役,自我总结为“
十全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乾隆开四库全书馆,历时十五年编修成《四库全书
》。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于养心殿驾崩,享年八十九岁。庙号高宗,葬于裕陵。
19、勤步终生
清世宗胤禛
雍正,名爱新觉罗·胤禛。康熙皇帝玄烨第四子,乾皇帝弘历之父。
1723年,胤禛在纷争中神秘继位,年号雍正。继位之后,雍正即着手整顿吏治,打击朋
党。先后除掉与自己争储失败的皇八弟、皇十四弟,以及侍功自傲的年羹尧、隆科多等
人。
1724年,雍正诏令实行耗羡归公和讵廉银制度。雍正四年(172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
推广“摊丁入亩”之策。命鄂尔泰都督云南,实行“改土归流”。并用兵西北,维护边
疆。
1735年8 月23日,雍正皇帝在圆明园猝然去世。其死因至今依然是史学界的一大疑团,
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18... 阅读全帖
m*t
发帖数: 2464
43
其实也没有怎么吹。
那个时代的人心,北魏鲜卑汉化,人心浮夸,大部人都是爱吹牛爱打酱油。碰上硬仗,
大部分人选择都是溃或者投诚——反正保住小命才能够继续汉化、享福、吹牛皮。
不管怎样,陈庆之从江南开始北伐打下了洛阳是事实。
陈庆之真正的对手只有一个,那就是山西太原人尔朱荣。尔朱荣当年是以七千人平定北
方六镇叛乱的军事天才,七千山西子弟兵VS几十万叛军,尔朱荣七千人挥舞狼牙棒中央
突破、穿插、分割包围,打的是震慑,是勇气,是心理。然后尔朱荣收复了几十万叛军。
当尔朱荣面对陈庆之的时候,虽然尔朱荣军队虽多,但是真正的核心还是那七千山西子
弟兵,其他人都是啦啦队,都是来镀金长个资历的,都是来打酱油的。但是陈庆之的七
千人却很齐心。所以尔朱荣部经常溃败,没办法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同时因为尔朱荣
的山西子弟本阵还在,所以每次溃了都能重新约束并收拢溃兵,重新再战。无论如何,
除了本阵,谁都不肯拼命,于是再溃、再收拢、再战......一直这么耗下去。
为什么尔朱荣不用本阵跟陈庆之拼呢,精锐对精锐?你以为尔朱荣傻啊,朝廷大权在握
,把自己的亲兵拼掉了还怎么威慑朝廷掌控局势?所以最理智的是让其他人打先。
...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540
44
断断续续和老宫女相处十年的岁月中,她谈了不少光绪的事,但都是只言片语。譬如:
光绪胆小,最怕夏天打霹雷,一到下暴雨的时候,门窗都要紧闭,让太监站在两旁,自
己捂起了耳朵,但他又喜好听暴雨后,宫里下水道泻水的声音。他常常顶着雨来到御花
园东北角的一个亭子里,下面池子里有个石龙头,高悬着,后宫的雨水从这个龙头喷泻
出来,落在深池子里,像瀑布似的,轰轰作响,长时不断,流入御河。这是他最喜欢听
和最喜欢看的。还有:他性情暴躁,喜怒无常,他手下的太监都不敢亲近他。他常常夜
间不睡,半夜三更起来批阅奏折,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自己拍桌子,骂混账,也不知是
骂奏折呢还是骂近侍太监,吓得太监们都心惊胆战。像这些支离破碎的事,她说的很多
,只是三言两语,又不便于记述。细一思索,却也合乎光绪的性格。“生于深宫之中,
长于妇人之手”(宋太祖说李后主的话),他既胆小,又任性。 有些是能记述的,但又
不能确切指实。譬如“背宫和走宫”。
老宫女很风趣地对我们说:“大概都愿意听听宫里召幸妃子的事吧。相传皇帝晚上召幸
妃子的时候,为了保证皇上的安全,把妃嫔的衣服先脱光,用斗篷围着,让太监背进皇
帝的寝殿。这叫做‘背宫’。... 阅读全帖
G********l
发帖数: 574
4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历史上真实的和坤(转载)
一 家庭、出身与学历
“和坤”是他的“满语”名字的音译,如果译成汉文应为“三纲之纲”之意,其乳名叫
“善宝”。他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祖籍在长
白山英额峪(今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英额门地区)。和坤的先祖叫噶哈察鸾,很早就
归顺了努尔哈赤(后金),过着平时狩猎、耕作,战时出征作战的生活。其五世祖尼牙
哈纳,因作战英勇,为他家挣得了一个“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他的父亲名叫常保,
也是八旗军武官出身,除了继承“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外,还因为他的堂弟阿哈硕色
,在跟随康熙皇帝亲征准噶尔部的战争中,在西北地区阵亡,追叙军功,他家又获赠了
个“一等云骑尉”的官职,后来也由其承接下来了。常保一生最高做到“福建副都统”
(正二品)的官位,相当于今天的军队中的“中将”级别的军官,这在当时也可以算是
个“高级武官”了。常保的妻子(即和坤的亲生母亲)是河道总督嘉谟的女儿,其继妻
是吏部尚书伍弥泰之女,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家。和坤的妻子冯氏是清乾隆朝名臣大学士
英廉的亲孙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史(如《清史稿》等)、野史和传说中说和
坤家庭出身“低微”、“贫贱”、“少贫无... 阅读全帖
f*l
发帖数: 742
46
自从秦赢政称帝后,中国便进入了封建帝制的历史时期,直到清末帝溥仪退位为止,在
这段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共诞生了300多位皇帝,其间被毒死的皇帝共有二十
位,大家一起来见识下吧
一、汉平帝刘衎
汉平帝刘衎(公元前9年—公元6年),原名刘箕子,汉元帝刘奭(shì)的孙子,中山
孝王刘兴的儿子,西汉第十四位皇帝,公元前1年—公元6年在位。
刘衎继位时,年仅九岁,太皇太后王政君垂帘听政,大司马王莽操持国政,而刘衎也只
好成了了他们手中任意摆布的一颗棋子,形同傀儡。
元始五年(公元6年)12月,王莽向汉平帝刘衎进献椒酒时,在椒酒中下毒,致使汉平
帝中毒害病而死。(据《资治通鉴》记载:“冬,十二月,莽因腊日上椒酒,置毒酒中
;帝有疾,不时崩于未央宫。”)
汉平帝刘衎死时年仅14岁,葬于康陵(今陕西咸阳西25里处),庙号元宗,谥号孝平皇
帝。
二、汉质帝刘缵
汉质帝刘缵(公元138年—公元146年),也称刘续,汉章帝刘炟的玄孙,渤海孝王刘鸿
的儿子,东汉第十位皇帝。
永嘉元年(公元145年)正月,年仅3岁的汉冲帝因病去世。梁太后与其弟梁冀立刘缵为
帝,是为汉质帝。
刘缵即皇帝位之后,梁太后... 阅读全帖
f***g
发帖数: 316
47
历史上最早的婚前裸检是东汉建和元年汉桓帝刘志册立皇后期间的事。
刘志能够当上皇帝,完全是因为他和大将军梁冀的妹妹梁莹订有婚约,只是还未正式成婚。质帝刘缵驾崩后,梁氏兄妹就把刘志推出来继承了皇位。皇上没有皇后是不行的。在粱氏兄妹的操办下,后宫打算正式立梁莹为皇后。
这天,汉桓帝特地把女官吴姁召进后殿,降旨说:"过几日朕就要立皇后了。事关重大,现托付你去为朕按照皇规查验一下已故大将军梁商的小女儿梁莹的身体。"原来,东汉时期有个规矩,凡是后宫册立皇后、贵妃,都得事先由女官检验身体,其中包括是否是处女,有无慢性病等。
吴姁在宫中已经做了好几朝女官,办事老练,认真负责,人也很正。桓帝是经过好几天的考虑,才决定指派吴姁去办这件事的。但是,吴姁听说皇上亲自派她去为未来的皇后娘娘验明身份,感到这是关系到身家性命的大事,搞不好两头都会得罪。如果检验发现人不美或查出有什么疾病,实话实说,势必得罪大将军梁冀和皇太后梁妠;如果说了假话,皇上又不会放过她。所以吴姁感到很为难。她想了半天,可又找不出推辞的理由。只好答应下来。
她谢过恩,正要出去,又被桓帝叫住叮嘱道:“听说梁小姐贞节娴静,容貌端庄秀丽。你明日与单超... 阅读全帖
x********n
发帖数: 398
48
在中国古代宫廷里,皇帝拥有后宫三千佳丽,在众多妻妾中,皇帝的正妻称为“皇后”
。在周朝以前,天子之妻皆称为“妃”,周朝开始则称为“后”。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
后,改天子为皇帝,并订定皇帝的正妻为皇后的后妃制度。不过较完备的后妃制度和等
级划分直到汉朝才实际执行。《汉书·高帝纪下》:“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
”还有《三国志·魏书·后妃传》中有:“太祖建国,始命王后,其下五等:有夫人,
有昭仪,有婕妤,有容华,有美人。”皇后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
如《周礼·天宫内宰》曰:“王后帅六宫之人。”而在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中,却
出现有多位皇后并立的现象。五胡十六国时期,汉国昭武帝刘聪就曾经册封了11位皇后
,一举破了少数民族王朝的一位皇帝册封皇后的记录。
刘聪,字玄明,是汉国开创者刘渊的第四子,自幼聪慧好学,汉化程度很高,14岁
已通习经史、百家之学,对孙吴兵法尤为精熟。又善书法、诗赋,工草隶二体,有诗百
余篇,赋颂50余篇。刘聪武艺精强,15岁时开始学击剑、骑射,膂力过人,弯弓 300斤
。文武俱佳,在当时确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所以太原名士王浑曾对刘渊说;“此儿寻不... 阅读全帖
q*****k
发帖数: 586
49
康熙皇帝幼年即位,朝政大权由顾命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鳖拜四大臣操
纵,其中鳌拜最为跋扈。鳌拜在执掌朝政大权的同时,野心勃勃,多方罗织党羽,排除
异己。他重私轻公;对于讨好者积极荐举提拔,对于有不同政见或不相好者则设法加以
陷害,从中央到地方安插了不少心腹。
在鳌拜威势日趋显赫的情况下,他日益骄横,不但对下属百官,乃至对部院大臣也
是轻则辱骂,重则治罪;康熙不允,他竟然“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挥拳捶胸,疾言
厉色,根本不把康熙当皇帝看在眼里,所做所为有甚于太上皇。
康熙是颇具才能和远大抱负的帝王,虽然这时年轻,倍受以鳌拜为首的大臣制约、
要挟,但他不会甘心充当傀儡的。尤其是对鳌拜身穿黄袍,席下藏刀,欲加害自己的作
法,自然是不能容忍的。当然,针对私党满天下,权力倾朝野的鳌拜,康熙如果与之公
开斗争是不行的。这种情况下,康熙只能暂时忍受屈辱,寻机智取,因此他不得不采取
瞒天过海之计。
在经常的君臣会面时,康熙对鳌拜总是毕恭毕敬,表现出很谦恭的样子。在鳖拜托
病不朝之时,还亲自去鳌拜家里探视,妤言慰劳。在这些表面现象的隐蔽下,康熙积极
培植自己的势力。为了除掉鳌拜且不让鳌拜觉察,... 阅读全帖
k******1
发帖数: 103
50
最喜欢的小说是《明朝那些事儿》明朝是个很有意思的年代。
宦官问题,历来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政权的毒瘤。各朝各代,将这个问题处理得好的并不
多见。柏杨说中国经历了三次最黑暗的宦官时代:第一次是在东汉后期的二世纪;第二
次是在唐朝后期的九世纪;第三次从公元1435年王振当权一直到明王朝覆灭为止。
明代的宦官虽然没有东汉之末和晚唐时期那些宦官的气焰凶,势力大,也不像汉唐的宦
官那样,把皇帝的立、废、生、死都操于自己手中,但是,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
的权力极大,在中国宦官史上力拔头筹。
自永乐朝起,宦官逐渐得势,从此一直到明思宗缢死煤山。二百多年间,宦官们熙熙攘
攘,你去我来,活跃在朝堂之上,上演了一幕幕荒诞剧,甚至出现“九千九百岁”的魏
忠贤这样颇为奇特的历史现象。奸佞之生不偶然,半由人事半由天。让我们从魏忠贤的
前辈们谈起。
明代的宦官,最初除了做奴才的份儿外,没有更多的权力可言。草根出身的朱元璋,雄
才大略,戎马一生,为朱家子孙们争来的天下,染着斑斑血迹。
卧榻旁岂容他人酣睡,显然不仅是一个赵匡胤的隐忧,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有过之
而无不及。功臣、大将们兔死狗烹,权力禁脔,又岂容宦官染...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