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清初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q*******u
发帖数: 3435
1
张献忠屠杀限制在蜀地(还涉嫌鞑子栽赃,因为鞑子在四川还遇到顽强抵抗多年)。
满洲鞑子屠了扬州江阴嘉定昆山赣州到福州广州等一系列城市。
在入关前,努尔哈赤对汉人实施民族压迫,稍有反抗,便大肆屠杀,残杀了一百多万辽
东汉人。此后,后金军队多次入寇山东、河北。仅济南一地,就留下十三万具汉人的尸
体。后金军撤退时,还将被掠走的汉族妇女载在马上,施以浓妆艳抹,一路吹拉弹唱。
[6]
天命九年(1624年)正月,努尔哈赤下九次
满清暴行
满清暴行(20张)
汗谕,清查所谓“无谷之人”,并谕令八旗官兵“应将无谷之人视为仇敌”,“捕之
送来”,最后于正月二十七日下令:“杀了从各处查出送来之无谷之尼堪”。
天命十年(1625年)十月初三日,努尔哈赤指责汉民“窝藏奸细,接受札付,叛逃不绝
”,命令八旗贝勒和总兵官以下备御以上官将,带领士卒对村庄的汉人, “分路去,
逢村堡,即下马斩杀”。
“时奴贼既得辽阳,辽东八站军民不乐从胡者,多至江边…… 其后,贼大至,义民不
肯剃头者,皆投鸭水(鸭绿江)以死。”[31]
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清军攻入关内,济南府境内,清军大肆屠城,济南府大约
一百万人被屠杀... 阅读全帖
O**e
发帖数: 569
2
zhihu提问:辣椒没传到中国前 川菜靠什么?
原帖地址: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890792
排名第一的回答:
by: 王贵霖
题主不二君这个题目的意思,无非是两个要素:辣椒传入以前,古代四川人吃辣么?如
果吃辣的话,用什么作为辣味的调味料,是这样的吧?
古代川人这个概念,实在是过于笼统,这里为了表述方便,时间上就从春秋战国时期开
始,上古时代的蚕丛、柏灌、鱼凫(《华阳国志》)等时期抛开不谈;空间上仅讨论巴
、蜀二地,周围的川西、中南、汉中等地理单元不在这个范围之内。
以下为正文:
----------------------------------------------------------------------------
--------------------------------------------------------------
第一个问题,古代川人吃辣么?
先上结论:最早的川人不吃辣,反而与江浙一带一样喜欢甜食,辛辣味最早在东汉时期
在四川地区出现,在唐代逐渐成熟,在北宋时期出现“川菜”这一菜系。元代至清代初
期,... 阅读全帖
w****w
发帖数: 14828
3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八一下《紅樓夢》的作者與寓意
我現在比較傾向於《紅樓夢》是明末清初幾位大才子的集體創作,某位大才子先搭框架
,之後幾十年內接力潤色,豐富文情。紅樓夢之所以在清初流傳後就一直被奉為經典奇
書,決然是因為其構思、文筆無出其右。單是裏面的詩詞歌賦,就拋開三國演義、水滸
傳和西遊記幾十條街。試想寫出這等文字的人,怎可能是一個曹家族譜裏找不到名字的
所謂“遺腹子”? 就算真有這個遺腹子,在清初滿清政權大興文字獄,箝制思想,屠
殺文人的年代,一個破落家族的遺腹子有能力有環境接受優秀的漢族教育嗎?這就如同
文革時期,有地主/臭老九/農民/工人家庭的孩子能夠學到高深文化嗎?就算這個遺
腹子有奇遇拜得明師,寫出此等文章的人,詩友之間肯定有互相唱和,所謂文聲鵲起,
文人都是這麼出名的。曹雪芹,連帶脂硯齋、畦笏叟、吳玉峰等才華橫溢的評書人,怎
麼可能在那個文化凋零的年代默默無聞,讓納蘭性德獨佔清代大才子名頭?就算怕文字
獄,其真身也不可能一點聲音都沒有。
紅樓夢中的文化習俗、衣服配飾、飲食習慣等等,均指向明末漢人社會。如果按傳統說
法,紅樓夢成書於乾隆年間,此時距離明末已經過去百年,文字獄末期,一個沒落貴族
(且不說曹家是否夠得上玉堂金... 阅读全帖
w****w
发帖数: 14828
4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八一下《紅樓夢》的作者與寓意
我現在比較傾向於《紅樓夢》是明末清初幾位大才子的集體創作,某位大才子先搭框架
,之後幾十年內接力潤色,豐富文情。紅樓夢之所以在清初流傳後就一直被奉為經典奇
書,決然是因為其構思、文筆無出其右。單是裏面的詩詞歌賦,就拋開三國演義、水滸
傳和西遊記幾十條街。試想寫出這等文字的人,怎可能是一個曹家族譜裏找不到名字的
所謂“遺腹子”? 就算真有這個遺腹子,在清初滿清政權大興文字獄,箝制思想,屠
殺文人的年代,一個破落家族的遺腹子有能力有環境接受優秀的漢族教育嗎?這就如同
文革時期,有地主/臭老九/農民/工人家庭的孩子能夠學到高深文化嗎?就算這個遺
腹子有奇遇拜得明師,寫出此等文章的人,詩友之間肯定有互相唱和,所謂文聲鵲起,
文人都是這麼出名的。曹雪芹,連帶脂硯齋、畦笏叟、吳玉峰等才華橫溢的評書人,怎
麼可能在那個文化凋零的年代默默無聞,讓納蘭性德獨佔清代大才子名頭?就算怕文字
獄,其真身也不可能一點聲音都沒有。
紅樓夢中的文化習俗、衣服配飾、飲食習慣等等,均指向明末漢人社會。如果按傳統說
法,紅樓夢成書於乾隆年間,此時距離明末已經過去百年,文字獄末期,一個沒落貴族
(且不說曹家是否夠得上玉堂金... 阅读全帖
r***u
发帖数: 1272
5
湘子门
那是原来八仙之一韩湘子修炼成仙的地方。传说原来韩湘子在洒金桥碰见铁拐李和吕洞
宾受到点化之后就来到湘子庙这修炼。后来就在这里得道了。之后他修行的这个地方就
被后人盖了一座庙叫湘子庙。
粉巷
叫“粉巷”,是因为这里自盛唐时期就是长安城内有名的烟花柳巷,这里的“粉”取青
楼歌女们“涂脂抹粉”之意。相传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时常到粉巷与歌女们把酒言欢,推
心置腹。
粉巷东面是南大街了,虽然粉巷名字比较有暧昧的味道,但目前是比较有特色的美食场
所。
东木头市
东起东厅门,西至南大街,长890米。此街宋代时称菜市,金时称草场。明时这里成为
府城的木头市、枋板市,故更名为木头市。明末,因其与聚居木器作坊的西木头市相对
,改称为东木头市。
东厅门
西起东木头市,东至东县门,长400米。因清代咸宁县在东,称为东县,当时清军厅同
知署和咸宁县初级审判、检察两厅设于此街,故得名东厅门。
东县门
东起东羊市,西至东厅门,长265米。明清时期,此街中段路北为咸宁县署,街北有县
署大门与县门街,又因咸宁县署在府城4、贡院门街位于西大街西段北侧,南起西大街
,北至西举院巷,长145米。因位于“贡院”正门前得名为... 阅读全帖
a*********3
发帖数: 660
6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如果日本战胜了中国-转自人人
作者:赵无眠
1945年8 月15日中午12时整,日本所有的交通中止,全体人民停下手上的活计,静静地
听一段广播讲话。那是一个断断续续、语气既坚定又无奈、比实际年龄要苍老疲惫得多
的声音,那是他们的天皇的声音。他宣布,接受盟国提出的波茨坦宣言。将他这份用文
言文发表的“休战”书直白地翻译出来也就是,日本无条件投降。
复杂的感情:仇日还是憎美
整个日本一片震惊,随后是伤心屈辱、惶恐茫然。一个又一个有泪无声或声嘶力竭
捶胸顿足的武士,拔出佩刀插进自己的肚腹,颟顸地倒在污血之中。在世界的另一边,
尤其是中國,却鞭炮锣鼓一片欢腾。战争结束了,而且是中國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晚清
以来一百年民族失败的耻辱史终于画上了句号。这个自参与八国联军打下北京,就一直
在庞然大物的中國面前凶恶、狂妄、刁蛮、残暴地跳来跳去闹腾个没完的小个子国家,
乖乖认输了!纵观二十世纪,如果说只有一件大事真正值得中國人骄傲和庆贺的话,那
就是抗战的胜利。中國人站起来了,虽然他后来又站起来了好几次;中國掼掉了扣在头
上的“东亚病夫”的帽子,虽然他注定还要在贫穷、动乱和饥饿中继续熬过漫长的岁月
;但毕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任人欺凌宰割...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43926
7
来自主题: Joke版 - 十万个冷知识
你是对的: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9%83%E9%AB%AE%E6%98%93%E6%9C%
满人男性的传统发型是把前颅、两鬓的头发全部剃光,形同光头,仅后颅留下头发,编
成一条长辫垂下,这在多本书中都有记载。如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朝鲜使臣申忠
一路过赫图阿拉,在《建州纪程图记》一书中详载:“女真习俗都剃发,只留脑后少许
,上下二条结辫以垂。除上唇胡须只留左右十余根外,其余都镊去”。1644年,日本商
人竹内藤因海难在北京旅居一年,著成《鞑靼漂流记》,载:“他们的人都剃头,把头
顶上的头发留下来,分成三绺编成辫子。他们男子把唇上的胡须留下来,把下面的剃掉
。无论是大官、小官和老百姓都一样。”[48]海外散人著《榕城纪闻》:“剃发,只留
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
清初推行剃发易服时规定“剃发不如式者亦斩”,即使剃了头发,但剃的头发太少,留
的头发太多,仍要斩首。顺治四年,浒墅关民丁泉就因为剃发不够多而被杀,他的家人
、邻居、当地官员也都受牵连获罪。[49]当时的男子不得不“五天一打辫,十天一剃头
”。[50]可见清初剃发... 阅读全帖
y****e
发帖数: 419
8
http://cul.sina.com.cn/p/2005-06-03/1753130409.html
http://cul.sina.com.cn 2005/06/03 17:53 新浪文化
《日知录》、《亭林文集》 顾炎武著
顾亭林为清学开山第一人,其精力集注于《日知录》,宜一游览。读文集中各信札,
可见其立身治学大概。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著

黄梨洲为清初大师之一,其最大贡献在两学案,此小册可见其政治思想之大概。
《思问录》 王夫之著
王船山为清初大师之一,非通观全书,不能见其精深博大,但卷帙太繁,非别为系统
的整理,则学者不能读,聊举此书发凡,实不足以代表其学问之全部也。
《颜氏学记》 戴望编
颜习斋为清初大师之一,戴氏所编学记,颇能传其真。徐世昌之《颜李学》亦可供参
考,但其所集《习斋语要》、《恕谷(李塨)语要》将攻击宋儒语多不录,稍失其真。
顾、黄、王、颜四先生之学术,为学者所必须知,然其著述皆浩博,或散佚,不易寻
?,启超行将为系统的整理记述,以饷学者。
《东原集》 戴震著
《雕菰楼集》 焦循著
戴东原、焦里堂为清代经师中有清深之哲学思想者,读其集可知其学,并知
s********r
发帖数: 2067
9
真正的清初发式是金钱鼠尾,意思就是全部剃光只留铜钱大小的一块,辫子必须能够从
钱眼中穿过
然而,满清一代男子的发式并不像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样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数
次的演变:
一、后金时期以剃发为汉人归降的标准,男人的大部分头发被剃掉,只留脑后小手指细
的一绺,拧成绳索一样下垂,称作「金钱鼠尾式」。配合这样的发式,胡须只留上唇左
右十馀根。二、清初时期以剃发为治国之策,自辽东地区广大汉族民众的反抗,至清入
关后的无数次反剃发斗争中,成千上万的汉人为了护发作出巨大牺牲。而此时的蓄发部
位已悄然无声地逐步由脑后移到了头顶,但仍可称为「金钱鼠尾式」。
三、清代中叶,经过清初大屠杀以后,发式约自嘉庆初年起有所变化。头顶著发的部位
虽没有改变,但面积已远不止於一个金钱大,而是相当於一个掌心的面积,蓄发数量明
显增加。胡须亦从只留上唇左右几根变成包括下巴在内的全部了。
四、清代后期,即嘉庆以后男子的发式,逐步演变为将顶发四周边缘只剃去寸许,而中
间保留长发,分三绺编成辫子一条垂在脑后,名为「辫子」或「发辫」。
五、清代末期,在觉悟了的知识青年和学生掀起的**斗争中,把「剪辫子」作为一项重
要内... 阅读全帖
s******g
发帖数: 5074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儒 学 论 衡------陈 寒 鸣
李顒与清初山林儒学

清初儒林,呈早期启蒙儒学、庙堂儒学和山林儒学鼎足而立之势。黄宗羲、顾炎武、傅
山、王夫之、唐甄、方以智、颜元等为代表的早期启蒙儒学,顺承着明代中后叶以来儒
学发展之势,进一步变革思想观念,显露出儒学由传统而向近代转变的迹像。康熙、雍
正、乾隆三帝及熊赐履、李光地等为代表的庙堂儒学,以王权专制国家政权的力量强化
程朱理学一元化思想统治,反映了清廷为核心的统治阶层的利益意愿,是有清一代的官
方哲学。山林儒学的代表者,学术上或倾向王学如孙奇逢、李顒,或信奉朱学如刁包、
陆世仪,然多系明室遗民,不愿在清廷做官而隐逸山林,潜心学术,砥砺名节,从各自
不同的层面对儒学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兹以李顒为个案,略窥清初山林儒学之斑。
李顒(1627一1705年),字中孚,陕西周至人,人称二曲先生。生平提倡讲学,同孙奇
逢、黄宗羲并称为清初三大儒。清廷对他十分重视,康熙帝曾经亲书“关中大儒”四字
以赐,但如同众多的明室遗民,李顒始终坚守民族气节,固辞清廷征召,不愿为其“缯
弋”所及,甚至以生命相拒。他隐逸山林,肆力于学问,著作甚富,今传有《关中李二
曲先生全集》46卷。
a*****y
发帖数: 33185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汉传佛教--维基百科
汉传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漢傳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是佛教的三大地理分支之一。另外两个为南
传佛教(即上座部佛教)和藏传佛教。佛教經由兩條路徑傳入中國,一支由古印度經西域
傳入中原地区,爾後傳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故汉传佛教又称北传佛教[1]。
传入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則由南印度經海路傳至中國南方,为南传佛教,并不包括在漢傳
佛教中。
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同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传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
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藏傳佛教。實質上,漢傳佛
教可以說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有別於藏傳佛教之顯密並重,漢傳佛
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另外,尽管漢傳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当年經西域傳入中原地区
的佛教也包括了流传远不如大乘佛教广泛的小乘佛教。
目录
[隐藏]
* 1 詞語釋義
* 2 发展过程
o 2.1 秦漢
o 2.2 三國時期
o 2.3 晋朝
o 2.4 南北朝时期
+ 2.4.1... 阅读全帖
z*****a
发帖数: 9790
1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aterWorld 讨论区 】
发信人: ruomu (ruomu), 信区: WaterWorld
标 题: 西安各地名的由来(转)...一直很想找到这个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pr 14 10:37:54 2011, 美东)
湘子门
那是原来八仙之一韩湘子修炼成仙的地方。传说原来韩湘子在洒金桥碰见铁拐李和吕洞
宾受到点化之后就来到湘子庙这修炼。后来就在这里得道了。之后他修行的这个地方就
被后人盖了一座庙叫湘子庙。
粉巷
叫“粉巷”,是因为这里自盛唐时期就是长安城内有名的烟花柳巷,这里的“粉”取青
楼歌女们“涂脂抹粉”之意。相传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时常到粉巷与歌女们把酒言欢,推
心置腹。
粉巷东面是南大街了,虽然粉巷名字比较有暧昧的味道,但目前是比较有特色的美食场
所。
东木头市
东起东厅门,西至南大街,长890米。此街宋代时称菜市,金时称草场。明时这里成为
府城的木头市、枋板市,故更名为木头市。明末,因其与聚居木器作坊的西木头市相对
,改称为东木头市。
东厅门
西起东木头市,东至东县门,长400米。因清代咸宁县在东,称为东县,当时清军厅同
知...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459
13
来自主题: Tianjin版 - 关于天津历史的瞎掰
3.海棠花开艳雪楼。地点,佟家楼。
http://zhuanlan.zhihu.com/tianjinsushiqitan/19752348
第三个故事,海棠花开艳雪楼。地点,佟家楼。
佟家楼不是佟楼,常常有外阜人因地名相近,将这两处地方弄混。
佟楼本名童楼,地处津南。佟家楼则是座私家宅院,地处津西,坐落于南运河北岸。
佟家楼建于清初,本来是一所繁盛雅致的园林,专供文人雅士聚会交游。
世道变迁,故人不再,待到民国,也只剩下一片残垣废墟。
却说抗日战争时,有位中年书生旅居天津,某日在津西游逛,正好来到佟家楼旧址。
当地人告诉他这里破败已久,昔年还有海棠成片,经不住穷人偷砍盗伐,一株株海棠也
早枯萎了。
此时南运河南岸早就建起了各式小楼,唯独北岸还是一片荒芜。
只剩下这佟家楼的旧址,和东边一座七圣庵,孤零零地矗立在野草之中。
书生在废园中东游西荡,一时浑然忘我,直到日头西沉,云披彩霞,这才惊觉天色已晚
。只是兴致突如其来,孤单书生独自漫步,随口吟诗诵句,倒也自得其乐。
没一会儿天色渐暗,神困皮乏,书生放任起来,纵情随性,就在座旧亭中石台上侧卧歇
下了。夜里凉风阵阵,倒不免蜷缩起来打几个喷嚏... 阅读全帖
y********8
发帖数: 517
14
2010-11-26 博讯
http://forum.edoors.com/attachment.php?attachmentid=271289&d=1290843433
1951年,土改中,农民斗地主。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土
改运动开始,一直持续到1952年。
1947年,黄店屯村发生了三件大事:第一是这年6月,共产党打回来,村子“二次解放”
了;第二是工作队进村,发动大伙搞土改,“平分了土地”;第三则是,村里的大户—
—老周家的户主周春富死了。
黄店屯村位于辽东半岛中西部的复县(今瓦房店市)。东北光复不久,八路军接收了伪
满政权,1945年10月,复县民主政府成立,黄店屯村也随之“解放了”。可没想到,一
年之后,国民党军队又打进来。又过了半年,辽东地区东北民主联军反攻胜利,黄店屯
又迎来了“二次解放”。
“二次解放”后,黄店屯最激烈的变化,就是土改工作组进村了。工作队来的时候,是
12月,村里的老人们回忆,“工作队的人当年大都是兵,还有干部,有从沈阳来的,有
从胶东来的。”
也就是在这个月,随着土改的进行,周家的户主周春富,被当作“阶级敌人”的典型,... 阅读全帖
p*****e
发帖数: 7299
15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dljl/qingchao/01/11045027/20070
。。。。。。
满清入关屠杀了多少人及清军的性暴行(4)
2007-04-02 14:07:23 siso.tv    【大. 中 小】 查看评论
满清统治者为了制止逃往,强化其1626年颁布的《逃人法》,顺治皇帝,“有隐匿
逃人者斩,其邻佑及十家长、百家长不行举首,地方官不能觉察者,俱为连坐”。顺治
六年又改为“隐匿逃人者免死,流徙”、“再行申饬,自此谕颁发之日为始,凡章奏中
再有干涉逃人者,定置重罪,决不轻恕”(《清世祖实录》)

甚至投靠满清的大汉奸靖南王耿仲明,由于收留了逃亡汉人奴隶,也被迫自杀。

5、满清迁海暴行:

康熙三年(1664)三月初六,清军大队兵船入东山,“尽驱沿海居民入内地,
筑墙为界,纵军士大淫掠,杀人山积,海水殷然”(《台湾郑氏始末》)

“一时人民失业,号泣之声载道,乡井流离颠沛之惨非常,背夫弃子,失父离妻,
老稚填于沟壑,骸骨白于荒野”(《台湾外志》)

...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1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9 14:29:57 2011, 美东)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7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刘伯温预言 世人面临可怕的处境
发表时间: 2015-12-07 09:29 作者: 云天
刘伯温预言世人面临可怕的处境。(网络图片)
《烧饼歌》正文
帝曰:末后道何人传?
温曰:有诗为证:不相僧来不相道,头戴四两羊绒帽,真佛不在寺院内,他掌弥勒元头
教。
帝曰:弥勒降凡在哪里?
温曰:听臣道来:未来教主临下凡,不落宰府共官员,不在皇宫为太子,不在僧门与道
院,降在寒门草堂内,燕南赵北把金散。
帝曰:清朝尽,你说得明白,使后人看。
温曰:不敢尽言。海运未开是大清,开了海运动刀兵,若是运运重开了,必是老水还了
京。
帝曰:老水有何么?
温曰:有有有。众道会下引进修行,大变小,老转少,和尚倒把佳人要,真可笑来真可
笑,女嫁僧人士来到。
帝曰:你因何说道字?
温曰:上末后时年,万祖下界,千佛临凡,普天星斗,阿含群真,满天菩萨,难脱此劫
。乃是未来佛下方传道,天上天下诸佛诸祖,不遇金线之路难躲此劫,削了果位,末后
勒封八十一劫。
名词解释
在分析这篇预言之前,为便于大家理解,我们有必要对其中的一些名词概念做一些解释。
(1)末后道:是指末劫最后时期度人的大道,从问答中推进的时间来看,应指现在。
佛教中有“末法”和“末劫”的说...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18
一、十年后的中国
记者:在中国学术界,您充满了争议与传奇色彩,一向有“异端”之称,“斗士”之誉。但这十多年来无论是分析世界发展格局,还是纵论中国发展方向,您的许多建议还是被高层采纳并转变成政策现实。目前您对中国的发展前景有何预测?
何新:我没有你讲的那么“传奇”。关于国家的前景,我只想讲两句话:1、如果中国能够持续保持十年以上的社会稳定,那么在21世纪上半叶,从总体综合国力讲,中国将可以成为世界超级强国。2、但是,今后的十年对于中国也将是非常危险的十年。因为各种不可测的不安定的因素正在积蓄,很可能在某一天突然地汇聚而释放出来。
记者:您的根据是什么?
何新:关于第一点。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已经把过去生产关系中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结构基本上都打破了,在这个进程中,中国最令西方发达国家感到害怕的一种资源得到了解放。
这就是中国所具有的数量巨大的廉价劳力这一资源――既包括体力劳力,也包括智力劳力。而且由于中国的特殊文化背景,中国人的文化素质十分优秀。
这种优秀而廉价的劳力资源的解放,是使中国的产品能在短期内大面积地占领世界市场的主要原因。
如果没有近年中国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突飞猛进的市场扩展...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975
19
江南省是只存在十数年, 顺治二年设立, 十八年分割。但其辖区和明直隶,后改南直
隶几乎一样。总之朝廷不能容能一省较其他省强太多。另一个被分割的是湖广省。其面
积几乎是江南省两倍,但清初湖广人口少,到中期,人口多了,耕地也增加,成为清廷
主要产粮区,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谓,于是被分成湖南湖北。四川大省是清初才几
十万人口,所以没被分割
m********1
发帖数: 368
20
原贴题为“慈禧究竟懂不懂满语?”
http://www.anakv.org/Blog/index.php?job=art&articleid=a_2007120
“在德龄所著《紫禁城的黄昏》一书中……可以看出,慈禧的满语非常熟练,至少日常
满语会话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那么她懂不懂满文呢?
据德龄在其另外一本著作《我和慈禧太后》中的记载,慈禧太后满文知识少得可怜,甚
至到完全不认识的地步。当时朝廷上的奏折不少是用满、汉两种文字写的,慈禧只看汉
文,从不理睬满文部分。
因此慈禧是懂满语的,但不怎么认识满文。”
又見于同一論壇:
iletu 发表于 2007-10-30 15:32
清人笔记《啁啾漫记》中有如下记载:
清制,满蒙人员,凡遇谢恩请安,皆用清语。道光八年,盛京副都统常文回京,在隆宗门外谢恩,以汉语陈奏。宣宗大怒曰:“清语为满洲根本,若偶尔奏对,尚且不能,非忘本乎?”即命革职。
《清稗类钞》中也有这个记载:
宣宗重滿語
滿、蒙人員之謝恩、請安皆用滿語,乃定制也。道光戊子,盛京副都統常文回京,謝恩時,以漢語陳奏,宣宗怒其忘本,即命革職。
Synlex 发表于 2007-10-30 2... 阅读全帖
c*******e
发帖数: 865
2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浙江江苏状元问题
清初江苏不出状元是楼主说的
我认真想了想,觉得问题大概出在明朝的文人结社上
你要反对这个“清初不出状元”,也是反对楼主,怎么一个个都揪着我
行行,我错了
我这次算被楼主坑了。

21
w********9
发帖数: 8613
2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江南后来状元多的问题。
刚查到这个。族群、政治或地域人脉的影响就非常明显而且有依据。
“随着战争的平息和军功的减少,众多的满族旗人家族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科举功名成
为其入仕的主要途径,如嵩申家族。《清代科举家族》通过对八旗科举家族的履历和其
他史料的分析,考证了江苏、浙江省的进士人数所占比例由清初约35%下降到了清末的
约15%,这主要是因为八旗科举家族在清末的崛起对汉族科举家族形成了冲击。朝廷重
用满族科举家族的倾向也在逐步加强,满族军机大臣中科举出身者不少,如雍正时期的
大学士鄂尔泰、乾隆帝重用的大学士阿桂皆为举人出身,而嘉庆帝时的军机大臣那彦成
,道光帝时的耆英、穆彰阿皆为进士出身。”
http://tangsong.blog.hexun.com/16377378_d.html
评张杰《清代科举家族》
陈小锦
2007-05-17 20:05:41
《清代科举家族》,张杰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科举是一个争议性很强的话题,涉及面非常广,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方方
面面。自近代学者涉足这一研究领域以来,已有一个多世纪。科举家族研究在上世纪80
年代后有所突破,高质量的论著主要在明清科举望族... 阅读全帖
v**n
发帖数: 135
2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江南后来状元多的问题。
简单说几点。
1。朱元璋的集团是淮帮,分淮南北没多大意义,硬要分得话,以淮南居多。朱元璋本
人是濠州人,在淮南。
2。蒙古铁蹄统治之后,北方残破,明初南北人口比例失衡,大约是四比一,加上教育
荒废,北方一时考不过南方没什么奇怪的。即使在今天,如果全国统考统一评分的话,
某省第一名不及某省一百名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3。朱元璋的主意肯定是他自己拿的,和功臣集团无关,和他对南人北人的看法也无关
。他是以大一统帝国的皇帝自居的。出发点很简单,他绝不允许他的帝国一半国土出不
了一个进士,尤其在首都南京的情况下,北方的安定更需要小心留意。他的多疑和偏执
让事态恶化,但不是主因。
4。当时是朱元璋统治晚期,老朱的厉害大家都领教过了。考官们不可能成心和他作对
,不过就是迂,不知变通,试卷是这样,只能评这样的分,不知道皇帝没有退路了,于
是白白送了命。后来靖难时,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
5。经过这次事件之后,明朝改了规矩。进士录取不再是全国一个标准,而是按地域划
分,仁宗时定南北比例为六比四,正统年间再加上中(云贵川三省加朱元璋老家凤阳)
,南北中比例为55%,35%,10%。
6。清朝江浙两省进士总人数...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2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9 14:29:57 2011, 美东)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阅读全帖
z***c
发帖数: 2959
25
中国人口繁荣时期增长比欧洲快,而崩溃时期的剧减更是骇人听闻。相比前述西方人口
下降三分之一的灾难程度,中国不仅灾难频率更高,每次灾难的程度,如果我们相信史
书的说法,也要高出一倍以上----
西汉末年人口将近6000万,王莽时期发生大乱,几十年间就使人口损耗三分之二,东汉
光武帝恢复天下太平时,人口只剩下2100万。
东汉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桓帝时人口又恢复到5648万,但马上又发生了更严重的黄
巾之乱与军阀战争,就像曹操诗中讲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很多地方变成了
无人区,重归一统时,魏、蜀、吴三国人口加起来只有760万,可以说消灭了七分之六
。西晋维持统一三十几年,末年人口1600万,只有西汉盛期的四分之一。
紧接着又大乱几百年,一直到隋朝,隋文帝时代,中国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盛世,人口发
展到4600多万,接着又发生了隋末大乱,也是毁灭性的,到唐高祖统一的时候,第一个
人口统计是200万户,按中国传统的五口之家计,200万户,当时的人口有1000万左右,
只剩下五分之一。
经过唐代前期、中期一百多年的发展,在安史之乱的前一年,即755年,唐代人口达到
最高峰,有5291万,仍...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9677
26
这文章怎么前后矛盾
到朱元璋临死时据说已经达到5987万,以后一直没有超过这个数字。到了明末农民战争
爆发前,人口大概是5200万左右,经过农民战争与明清战争又一场浩劫,清初恢复统一
后,统计数字剩下1900多万。
明末大乱,人口从近2亿降至1.5亿, 清初顺治至康熙初的战争损失还有约2000万。
这俩都不是一个数量级
w*******4
发帖数: 361
2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满族辫子的进化。。。
清初,统治者颁布剃头令:头顶只留发一钱大,大于一钱要处死.  清初的满人皆是此风
俗:头顶只有金钱大小一片头发,蓄做手指粗细的小辫子.满人称之为:金钱鼠尾.后来经
过了200年,才逐渐演化成清末时期的剃半光头.
清兵攻陷广州时,满清颁布剃发易服令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
,实亡国之陋规。”
清代辫子的演变:鼠尾、猪尾、牛尾,清一代男子的发式并不像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
那样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数次演变:嘉庆以前为鼠尾,嘉庆初年进入中期,开始流行
猪尾,清末演变为半光头。
清朝自建立之日起,一道剃发令改变了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全体男性的传统发式。将
原来明朝时的蓄全发束于头顶并挽髻的发式,一夜之间改为剃发梳辫下垂的发式。由此
展开了清代特有的激烈、残酷、持久的民族征服与反征服,暴力强权与文明进步的抗争
,构成了清代有别于汉族统治朝代的社会内容。
w*********r
发帖数: 613
2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宋明财政状况简单阐述
你好,多谢阅读,用粮食衡量明和清初以及唐比较的可比性更高,和宋有一个很大的问
题就是,宋朝的岁入很大一部分来自商业收入,其中商税并不多,最高不到总财政收入
的10%,可是国家专卖的商业收入很高,差不多能够占到三分之一甚至更多一些。而明
朝对盐茶都是严格控制,但是并不自己插手买卖的。盐的收入虽然不低,但是和宋根本
没办法比。这里面对比财政收入如果按照粮食来做,就对宋很不公平。比如说北宋天禧
后,收入都在一亿多缗钱左右,商业收入都在三千多万缗钱或者更多。这里面盐茶收入
能占到两千万多,这么对比财政收入,明就占了天然的优势,而且宋的时候对农业税赋
折算钱钞的行为比明普遍。
第二点,中国清初之前,用负债运营来看朝代的财政健康有些不妥。因为1、古代财政
体系不是这么运作的,税赋主要靠政府的信用来进行支撑,大部分政府开始负债也就是
像百姓预借税收的时候,都是快要皇朝末期了,这些钱和国债不能相提并论。这部分预
借的税收都是会演变成刮地皮,老百姓交上去是绝对不会有还回来那一天的。所以财政
结余虽然不能完全表明财政健康程度,但是可以看清楚做事的潜在能力有多大,朱棣其
实就是一个比较能花钱的主儿。古代政府...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4596
29
康熙“盛世”是中国科学衰落之始
老友席泽宗教授八秩在望。今年本有可能同他在柏林见面,因MG11大会邀请他做超新星
1006千年回顾的报告。泽宗兄以他的“古超新星新表”(1955)在学界驰名半世。可惜
,泽宗兄患眼疾,不能成行。八月,他来美治疗,住在Colorado州 Denver市, 距
Tucson一小时飞程。我给他安排了两场在亚利桑那大学的讲学活动。但我不敢一个人接
待他,一定要他的子女陪伴(八十不留饭之谓也!)。他子女太忙。讲学只得作罢,又
不能见。好在,泽宗兄耳尚聪,不见面亦可纵论古今。以下就是三个月间,2006年8-11
月,多次电话往来的一个记录。略去有关时事和往事的点评,只记席教授的科学史,特
别是中国科学史的精论。
F:我看了你关于康熙的文章,你的结论是中国的科学直到清初康熙一朝才真正开始衰
落。
X:对。
F:那就是说,直到明末中国的科学并不明显地落后于西方(欧州)。
X:对。
F:有什麽证据?
X:实证方法论的发展是一个标志。西方在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1)倡导“
观察和实验”的科学方法论之后,开始发展出基于实证方法的现代科学。明末的中... 阅读全帖
c*****1
发帖数: 3240
30
☆─────────────────────────────────────☆
inergas (大坏猪) 于 (Sun Apr 8 09:22:16 2012, 美东) 提到:
康熙“盛世”是中国科学衰落之始
老友席泽宗教授八秩在望。今年本有可能同他在柏林见面,因MG11大会邀请他做超新星
1006千年回顾的报告。泽宗兄以他的“古超新星新表”(1955)在学界驰名半世。可惜
,泽宗兄患眼疾,不能成行。八月,他来美治疗,住在Colorado州 Denver市, 距
Tucson一小时飞程。我给他安排了两场在亚利桑那大学的讲学活动。但我不敢一个人接
待他,一定要他的子女陪伴(八十不留饭之谓也!)。他子女太忙。讲学只得作罢,又
不能见。好在,泽宗兄耳尚聪,不见面亦可纵论古今。以下就是三个月间,2006年8-11
月,多次电话往来的一个记录。略去有关时事和往事的点评,只记席教授的科学史,特
别是中国科学史的精论。
F:我看了你关于康熙的文章,你的结论是中国的科学直到清初康熙一朝才真正开始衰
落。
X:对。
F:那就是说,直到明末中国的科学并不明显地落后于西方(欧州)。
X:对。... 阅读全帖
a*********3
发帖数: 660
31
按通常的想法,皇帝尸体入棺时,一定做了防腐处理,使尸体永不朽烂。因为民间屡有
出土的先例。从马王堆汉墓辛追女尸的出土,到2001年安徽砀山神秘香尸的出土,都给
人留下了这个印象:皇帝一定会对尸体作防腐处理。
可是,这两具不朽的女尸都不是皇家成员。
1、后妃在大殓时作防腐处理吗?
从现有资料看,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无论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白事档还是从清宫廷
典籍《钦定大清会典》中的“大丧”部分中,都未曾发现过对尸身防腐的只言片语。可
见,清宫廷在处理死者尸身时是不考虑防腐问题的。这主要源于以下几点缘由:
一是受早期火化习俗的影响。
满洲的火化沿袭金代女真,而女真的火化,则主要是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决定的,居无
定所。试想巨大死去,晚辈若总拖着先人的棺具走来走去,总不是办法,而将其焚化,
所谓“遇父母之表,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故用火化。”灵魂升入天空,就可以随处祭
奠亡灵,何乐而不为呢?
清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是火化的皇帝。努尔哈赤火化后,其尸骨贮于瓷坛之中,皇
太极的尸体则于顺治元年八月初九日,以国礼焚化大行皇帝梓宫。直到入关后,顺治皇
帝及其妃嫔死后,仍按例实行火化,火化地点为景山,典... 阅读全帖
K*****2
发帖数: 9308
3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台湾高考历史题
18.某人指出:我发现四颗行星,发现银河系是一团星体,这是以前的天文学家未曾观
察到的。借助于望远镜,清楚出现在感官前,古往今来烦扰哲学家们的争辩,为我们看
到的证据所破除。这种说法最可能出现在那个时期?
(A)天文学是十五世纪发展起来的,所以这是十五世纪的事
(B)科学革命是十六世纪肇端的,所以这是十六世纪的事
(C)望远镜是在十七世纪发明的,所以这是十七世纪的事
(D)能如此观测行星者只有牛顿,所以这是十八世纪的事
19.一个国际组织的规约中表示﹕「1.会员国应依国家安全之最小需求及国际义务
裁减军备;2.对会员国的军事威胁视同对整体的共同威胁;3.会员国间之争端应交仲裁
,各国亦应遵守仲裁结果。」请问这是那一个组织的规约?
(A)三国同盟 (B)国际联盟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华沙公约组织
20.以下那一项最可能是欧洲中古商业组织行会所订立的规范?
(A)「每家应提供一人为领主的草地割草两天,他能从领主那里每天接受三餐。」
(B)「从早晨到十点是读书的时间。十时以后到下午五时前,个人要做指派的工
作。」
(C)「所有的成员可以接受生活上的必需品做为劳动的报酬,但不能接受钱... 阅读全帖
p******o
发帖数: 9007
3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雍正即位真相-作者温相
http://www.ourjg.com/bbs/simple/?t8972.html
查看完整版本: [-- 转载-雍正即位真相-作者温相 --]
[稽古右文·康雍梦华] -> 九州清晏 -> 转载-雍正即位真相-作者温相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maudlin 2012-02-07 19:15
转载-雍正即位真相-作者温相
作者认为雍正非正统继位,内容很多,只选取了部分,我正统和非正统继位说都看了不
少,倾向于非正常继位一点,觉得这篇分析得似乎更有道理,或说更符合我个人思考逻
辑,编辑得比较乱,请大家谅解。大家若有兴趣可去网上搜索
3.胤禵悄然崛起
就在雍正积极讨好乃父、营求储位的同时,康熙末期的清朝政坛上正在悄然崛起一
颗闪亮的政治新星,这个人就是雍正的同母弟、皇十四子胤禵。胤禵,又名胤祯。关于
胤禵的名字问题清史研究界历来有争议,南开大学教授冯尔康认为胤禵本名胤禵,更名
胤祯,复称胤禵(指雍正上台后又给他改回胤禵)。而海外学者杨启樵教授则认为胤禵
原名胤祯、改名胤禵。胤禵的崭露头角是在一废太子之际,清康熙四十七年,老皇帝斥
责皇... 阅读全帖
d******a
发帖数: 32122
3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雍正即位真相-作者温相
用临死时候没有见马齐来反驳“病重时”见马齐
这个“温相”智商有问题
-----------
朝鲜人所作的《李朝实录·景宗实录》卷10记载了康熙病重时召见大学士马齐说:
“第四子雍亲王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这段
话里面错漏更多,康熙临死之际召见的皇子、大臣的名单中根本就没有马齐,雍正自己
就说过:“皇考升遐之日,大臣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可见并没有马齐。

http://www.ourjg.com/bbs/simple/?t8972.html
查看完整版本: [-- 转载-雍正即位真相-作者温相 --]
[稽古右文·康雍梦华] -> 九州清晏 -> 转载-雍正即位真相-作者温相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maudlin 2012-02-07 19:15
转载-雍正即位真相-作者温相
作者认为雍正非正统继位,内容很多,只选取了部分,我正统和非正统继位说都看了不
少,倾向于非正常继位一点,觉得这篇分析得似乎更有道理,或说更符合我个人思考逻
辑,编辑得比较乱,请大家谅解。大家若有兴趣可去网上搜索
3.胤禵悄然... 阅读全帖
l**********n
发帖数: 8443
35
《资阳人口发展史》分析,大体得到一组全县人口数据:1621年41000人,1646年25000
人,1667年19000人,1685年3000人,1728年14000人。也就是说,张献忠死时,资阳人
口比起明朝最高峰,还占61%。
逐一摊开全川清末、民、共还有活口的明初入川者的后裔之家谱,分年统计崇祯、顺治
、康熙、雍正年间死亡人口花名册,可知多半死在1674-1685年间。
1989年,《资阳人口发展史》:“通过对明末《成都府志》和清初《简州志》《资县志
》与《明史》有关内容的综合研究……可知清军和南明军队才是蜀民凋残的主犯,张献
忠杀人倒在其次。
2003年版《中川资阳》:“明末清初,中川人口下降,第一凶手是清军。” 蒙古满洲
的民族仇杀政策,使得宋末、清初四川人口到达极低谷,这是无法掩饰的。明清湖广等
省移民在川家族谱牒,名单在册,生卒年代有征,历历可考,这是最广大、最重要、最
可信、最浩繁的脚注,应该细心查看,再下结论不迟。
l**********n
发帖数: 8443
36
《资阳人口发展史》分析,大体得到一组全县人口数据:1621年41000人,1646年25000
人,1667年19000人,1685年3000人,1728年14000人。也就是说,张献忠死时,资阳人
口比起明朝最高峰,还占61%。
逐一摊开全川清末、民、共还有活口的明初入川者的后裔之家谱,分年统计崇祯、顺治
、康熙、雍正年间死亡人口花名册,可知多半死在1674-1685年间。
1989年,《资阳人口发展史》:“通过对明末《成都府志》和清初《简州志》《资县志
》与《明史》有关内容的综合研究……可知清军和南明军队才是蜀民凋残的主犯,张献
忠杀人倒在其次。
2003年版《中川资阳》:“明末清初,中川人口下降,第一凶手是清军。” 蒙古满洲
的民族仇杀政策,使得宋末、清初四川人口到达极低谷,这是无法掩饰的。明清湖广等
省移民在川家族谱牒,名单在册,生卒年代有征,历历可考,这是最广大、最重要、最
可信、最浩繁的脚注,应该细心查看,再下结论不迟。
f****i
发帖数: 9419
37
四川方言算北方方言体系和清初有个毛的关系?元灭宋的时候,四川就已经被灭的差不
多了,湖广填四川又不是从清初才开始的。
最搞笑的是,“如果是清军干的,根本不用在开国之初花数年时间去平定,也不用搞后
来的湖广填四川”这话逻辑在什么地方?花数年时间去平定,不是恰恰说明,战争消耗
了四川人口么?而且湖广填四川都是康熙多年的事情了?时间差距都是从世纪中期快到
了世纪末了都。
f****m
发帖数: 7469
3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张献忠屠川”真相 转
给你们转个比较专业的评论文章. 听人说,不能随口伙同;尽信书,还不如无书。独立
思考很重要
张献忠其人
张献忠,字秉吾,号敬轩,延安柳树涧(在今陕西定边)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
1606 年)九月初十日。明朝将户口分为民籍、匠籍、灶籍、军籍,等等,张献忠祖先
世代是军籍。到明中后期,军队腐败,逃军增多,他父亲已脱离军籍而务农。张献忠自
幼家贫,读书不多,成年后曾在官府做捕快,后被革职,又投入军营做边兵。在军营中
受人欺侮而行凶,差点被判死罪,鉴于他曾立过战功,方免一死,挨了一百军棍,关入
狱中。他出狱后,穷无所归,于是投入了王嘉胤义军。
明朝一代,陕西、山西、宁夏等省都驻有不少防北方蒙古侵扰的军队,称为边兵,还有
运输军用物资的驿卒。明末政治腐败,官吏贪污成风,边兵常无衣无食。更有甚者,明
末,明廷又大量裁汰边兵、驿卒。这些被裁汰下的边兵、驿卒难为生计,于是铤而走险
,拉队伍造反。
崇祯元年(1628 年),陕西白水县爆发了王二领导的饥民大起义。陕西连续两年大旱
,饥民吃树皮和观音土,官府还“严为催科”,于是官逼民反。一人登高呼,众人如潮
涌,数月间陕北几十支饥民与边兵、驿卒的造反队... 阅读全帖
j********p
发帖数: 9680
39
杜车别 由满清禁毁书籍的丰功伟绩说开去
新浪历史论坛
作者:杜车别
最近看谢国桢著《明末清初的学风》,里面摘引清王芑孙《洴澼百金方》序中的
一段话,觉得有点意思,摘录出来让大家一起看看
“自朝廷开四库全书馆,天下秘书稍稍出见,而书禁亦严,告讦频起,士民葸慎
,凡天文地理言兵言数之书,有一于家惟恐召祸,无问禁与不禁,往往拉杂烧之。比岁
兵兴东南海隅,忧患日出,士大夫习享承平,仓皇迷闷,欲访寻曩碟以为前事之师,而
书之有者无几。呜呼!……”
我常听见有人为清朝文化专制辩护说,前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有文化大革
命,所以满清也并不特别值得谴责,甚至无足道。其实这是不确的。
第一,从维持的时间来说,满清的文字狱,对文化严厉摧残百年有余,这一
点,无论焚书坑儒还是文革都不能与之相比,一长一短,后果便有本质的区别。
第二,从压制的规模广度程度上说,也有差异。
记得鲁迅曾经在《华德焚书异同论》中为秦始皇叫过屈,说秦始皇虽然烧书
,但技术科学方面的书籍是保留的,而且也有容纳博采别国思想的气量,所针对的仅仅
是一披泥古不化的儒生和骗人的方士而已,所以和德国纳粹的焚书是有本质区别。
至于文革,把某某书批判成...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15629
40
不代表本人观点,转过来供大家参考。
http://bbs.tiexue.net/post_3725498_1.html
鞑子——屠蜀的真凶
孙次舟
一、《明史·张献忠传》的诬妄
清朝在征服中国和统治中国的过程中,很早就懂得文化统治的重要性。清朝为
了防止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张煌言大举反攻,进逼南京之威胁的再度发生,因此
制定了“迁海”、“告密”、“奏销”三项政策,对汉族人民进行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多
方面迫害。由于奖励“告密”的结果,发生了康熙二年(1663)的庄廷鑨私修“明史”案
,许多无辜者遭到杀害(株连而被杀者七十余人,被害之家的妇女均发边)。由此发生了
两方面的影响:在汉族知识分子方面,感到明朝的历史变成禁物,不能公开写作,公开
谈论了;在清朝方面,开始认识到文化统治的需要,对“明史”要来一番“钦定”工作
,对民间保存的明史资料,也要大力搜查一番。康熙十八年(1679)开“明史馆”,地方
官假借修史为名,向东南一带世家大族强索明史资料。人民惧祸,大批的明史资料被湮
没或窜改了。康熙五十年(1711),戴名世《南山集》案发生。为了《南山集》中有南明
的历史记事,触犯“忌讳”... 阅读全帖
g***j
发帖数: 40861
41
不必美化赵宋王朝——宋代顶峰论献疑
张邦炜
2011-11-23 09:36:19 阅读 2211 次
刊《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刊载时略有删节),蒙邱志诚先生提供完整
版,象牙塔网络发布
一、“往前多走了一步”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赵宋王朝真可谓时来运转:30年前,备受贬损:“
守内虚外,积贫积弱”;30年后,博得赞美:“空前绝后,登峰造极。”宋朝顶峰论,
据说出自史界泰斗。的确,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
赵宋之世。”[1]邓广铭讲过:“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
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
,邓氏强调“历史不能割断”,既重视隋唐两代的“传承”,又在时间上严格予以限制
,“截至明清之际”。[②]至于陈氏的论断,只怕应当正确理会,不能无限引申。正如
那句名言所说:“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是谬误。”
宋朝顶峰论的代表作,当推萧建生先生所著《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此书号称“
当代中国的《盛世危言》”,某些媒体在高度评价之余,也曾指出:“作者对每个时代
史料的把握真切与否,有... 阅读全帖
g*****7
发帖数: 111
4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转:《红楼梦》宝玉之大名
转:
贾宝玉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学形象,无论是他前世还
是出生过程以及他的性格都相当的另类,他自幼生活在女孩儿圈子里,父亲天天逼他读
书,对他管教得非常严格,可他就是不喜欢读书,到是“杂学旁收”,颇有几分歪才。
而他的祖母和母亲又非常宠爱他,他的性格也很特别,他认为“女儿为水做的,男人是
泥做的,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喜欢“意淫”,被称为“
古今第一淫人也”,他平时呆呆傻傻,有时也很有灵性,第三十五回里有人是这样评论
他:
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
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咭咭哝哝的。且是连一点刚性也没有,连那些
毛丫头的气都受的。爱惜东西,连个线头儿都是好的;糟踏起来,那怕值千值万的都不
管了。
这样的男人是太怪了,给人感觉就是因为身为一个富二代,吃多了闲的!他还被人称为
“宝贵闲人”、“无事忙”,在第六十六回里,作者通过兴儿的口也介绍了宝玉的特性:
(宝玉)成天家疯疯颠颠的,说的话人也不懂,乾的事人也不知。外头人人看着好清俊
模样儿,心里自然是聪明的,谁知是外清而内浊... 阅读全帖
d*******s
发帖数: 695
4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清代明对于中华民族是件好事
对比溥仪去给日本当儿皇帝,我还是比较喜欢明朝末期的皇帝们。
总体来说,明初的皇帝胜过清初的皇帝,明末的皇帝胜过清末的皇帝,同等水平来比较
的话,明要强的多,用田忌赛马的思路来用清初的皇帝比明末的皇帝,实在是有失偏颇
q*****k
发帖数: 586
4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顺治皇帝出家迷雾zz
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顺治皇帝,于
1661年驾崩时,还不满24周岁。
正当盛年的顺治皇帝突然驾崩,不免令人生疑。很快,另一种说法就在民间流传开
来——顺治皇帝实际上并没有“驾崩”,在他的清东陵孝陵中,只有一副空棺,而真正
的顺治帝,却是看破红尘,出家为僧了。
关于“顺治出家”的传闻,从一开始就甚为流行,后来又不断地被“添加”新的“
内容”和“证据”。
(一)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的《清凉山赞佛诗》有“房星竟未动,天降白玉棺”一句
,相传就是隐喻董鄂妃去世后顺治皇帝因过度伤心而看破红尘、“西行”到清凉山(五
台山)出家的故事。
(二)据说顺治皇帝的儿子玄烨也就是康熙皇帝后来六次西巡,其中有五次都去了五
台山,其目的就是为了去寻找和探望父亲。
(三)“庚子之变”时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西狩”(逃难)至五台山,五台山和尚找
出了许多贵重的器皿来招待他们,而这些器皿都是宫廷的御用之物。由此有人猜测,这
些御用之物可能就是顺治出家时带到五台山来的。
(四)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在日记里记载了他在北京西山见到的一首题板诗,此诗
出语真率,不事雕琢,口吻很像传说中念... 阅读全帖
x********n
发帖数: 398
4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多尔衮为何不爱江上爱美人
明万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多尔衮出生在赫图阿拉,成为台吉。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国后,年仅8岁的多尔衮便加入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行列。这样,多尔衮第一次成为了
后金的鼎足之一。但是,好景不长。努尔哈赤在天命十一年去世,众贝勒便在拥戴皇太
极继位为汗之后九个时辰,迫令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自尽殉夫。这时候,多尔衮三兄弟
的处境变得最为艰难。于是少年的多尔衮在夹缝中求生存,并开始显示出他过人的智慧
。他一方面紧跟皇太极,博取他的欢心和信任,而绝不显示自己的勃勃野心;另一方面
则在战场上显示出超人的勇气和才智,不断建树新的战功。从“墨尔根岱青”的称号到
被授予“奉命大将军”,多尔衮的少年得志,为他将来的进取开始奠定基础。从天聪三
年,多尔衮屡立战功。征服朝鲜和攻击蒙古察哈尔部之役更是使他名声大振,在他24岁
时便被封为和硕睿亲王。而多尔衮并不是一介武夫,六部之首的吏部也由他统摄,希福
、范文程等文臣也是由他举荐。在崇德八年八月九日皇太极“暴逝”后6岁的福临被拥
立为新皇,是权力斗争的微妙结局,但是在众多的皇子中选中福临,而多尔衮表示同意
,这就和福临的母亲孝庄太后分不开了。对于孝庄与多尔衮的关系,民... 阅读全帖
t****f
发帖数: 376
46
概括起来,有三种说法:第一,东和西指老东城区和老西城区,因清末东城区多商家,西城区多王府。第二,西指老宣武区,东指老崇文区,因清制汉官非功不得居内城,故汉吏多住崇文,他们与商人暗中勾结,多成富人,而汉官多住宣武,清室为汉功臣赐第也多在此。第三,指前门大街,它东边多票号、大买卖,故称富,西边多会馆、戏园等,故称贵。
究竟哪个更准确呢?
首先,“东富西贵”说从何而起?一说为明朝,一说为清末,但后者更有道理。因清代城市规划巨变,内城皆为八旗驻地,就算明代有过“东富西贵”,至清也完全被推翻。到清中期时,北京内城几乎没有字号,而典籍中也未见相关记载。
其次,既然清末才有“东富西贵”说,则不可能指前门大街,前门大街明时商业已很发达,当时它东边多是粮店,也谈不上“贵”。前门大街原本宽阔,但游商占路交易,后期甚至修建房屋,使前门大街窄了一半左右,如果是“贵”,岂敢如此操作?此外,东边的大栅栏一带也很富。
第三,老崇文区商贸发达,这是事实,但老北京好几个城门附近都有商业区,清末老地安门一带之繁荣并不亚于前门,内务府几个重要的采买部门都在此办公,官商结合尤其密切,只因后来前门修了火车站,地安门才相对衰落。...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998
4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金庸的那点龌龊事儿 (zz)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anguan (不限),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金庸的那点龌龊事儿 (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l 10 16:06:44 2015, 美东)
本篇目录:
一、“明史案”的告密者
二、鲜血染红的富贵
三、铁杆汉奸吴六奇
四、“查嗣庭案”文字狱
五、金庸到底是不是满人
六、金庸祖上到底有没有入旗
七、私心作祟,满口谎言
八、尾言
一、“明史案”的告密者
金庸,本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康熙年间著名的文字狱“明史案”的告密者就是
其祖上查继佐。当时无辜屈死者无数,老查却踏着乡邻们的鲜血爬了上去,并因之得到
了满清统治者的宠信,短短几十年间,他所在的查氏一脉竟出了七名进士、两位翰林,
这在清初满人强烈排汉的风潮之下,是汉人门庭几乎不可能做到地,因此尽管金庸死活
不肯承认自己是旗人后裔,可辩解却总显得苍白无力。
二、鲜血染红的富贵
清廷在编撰二十四史中的《明史》时,曾经煞费苦心地大肆歪曲史实,自然不能允
许有人私自修史,说出历史的真相。因此当得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巨富庄廷珑私自聚
众编史之后,... 阅读全帖
my
发帖数: 104
48
昨日在论坛上见一“奇文”《金庸的那点龌龊事儿》(下称《金》)悚然宣称金庸是
不承认自己是旗人的旗人。和所有网络的谣言贴一样,该贴捏造事实,毫无逻辑,偏偏
有个别无知的网友却信以为真,欣欣然据此大谈什么“事实”和“历史”。在下抽闲徐
功夫,掰一掰该文中的历史和事实,看一看真正龌龊的到底是谁?
一、海宁查氏和少数民族有无关系?
《中国姓氏·三百大姓 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考证,查姓源起有三支第一支出自姬
姓,第二支出自姜姓,第三支出自芈性。海宁查氏源自姬姓一支,其年谱、志传皆采此
说。如查继佐在《罪惟录·自序》中所说“查氏原系姬姓,鲁侯伯禽之苗裔”。《乾隆
海宁查氏族谱》记载:“新安统宗世谱云:姬姓,号永安公,周惠王时封于查,子爵,
后以封地为氏。凡新安迁派诸谱,奉为始封得姓之祖。”
姬支查姓始居于山东,其后子孙开始迁徙。就海宁查氏而言,它属于新安统宗,据《
查氏宗谱》所载,该宗嗣祖三七世查义祖由高邮迁歙州篁墩(今安徽东南部)为查姓新
安统嗣祖。五十世查文征则移居婺源。而海宁的查氏正是从歙州迁来元至正十七年,来
自婺源的查瑜偕妻儿由朋友介绍到海宁园花里(今海宁市袁花镇)祝家任西席(家... 阅读全帖
e********k
发帖数: 382
49
《八旗兴衰史》
□ 张宏杰 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杂志2007年第3期
第一章 性格的胜利

明末那出天翻地覆的历史大戏的结局实在出人意表。谁也没有想到,是穿着树皮鞋
的满洲人从斜刺里冲上舞台,从演得如醉如痴的两大主角李自成和崇祯皇帝手里夺走了
权杖。
从人口上来看,满族和汉族太不成比例了。1644年前后,满族人口不及汉人的三百
分之一。两个民族体积之比,几如蚊子之于大象。
从军事实力看,双方也不可同日而语。明王朝的常备军数量已经多于满洲全族人口
。明军已经初步进入了热兵器时代,拥有从西洋传来的“红衣大炮”、火铳等先进装备
,而满洲人还完全依靠原始的弓箭和大刀。
至于文明水平,满洲人更是不能望汉人之项背。明王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全民
识字率居世界领先水平。而满洲人还停留在原始农业渔猎阶段,整个民族几乎都是文盲
。那些名留青史的满洲贵族的名字,从音译过来的字面上看来,倒也带有神秘的异域气
息,可是一旦意译,立刻暴露了这个民族的文化海拔。就以努尔哈赤的几个儿子的名字
为例吧,“多尔衮”的意思是“獾”,“多铎”的意思是“胎... 阅读全帖
m***e
发帖数: 428
5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大顺政权失败的主要原因
顾诚
【摘要】:正写这个题目,是依据个人长期的探讨,提出一种新的看法。公元1644年,
在我国历史上是大变革的一年。这年春天,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农 民军从西安出发,
像奔腾的怒涛直泻千里,席卷了整个黄河流域。明王朝覆亡了。就在大顺军占领北京,
迅速地接管明王朝的残山剩水的时候,山海关战役爆发了。 战役的结果是众所周知
【关键词】: 大顺军 官绅 政权 李自成起义 吴三桂 县令 明王朝 山海关 知县 地主
阶级

写这个题目,是依据个人长期的探讨,提出一种新的看法。
公元1644年,在我国历史上是大变革的一年。这年春天,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农民
军从西安出发,像奔腾的怒涛直泻千里,席卷了整个黄河流域。明王朝覆亡 了。就在
大顺军占领北京,迅速地接管明王朝的残山剩水的时候,山海关战役爆发了。战役的结
果是众所周知的:大顺政权仿佛极地的冬日,刚刚升起就落山了。对 于这种暴兴暴衰
的现象,人们作过许多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清兵太强,大顺军不是敌手。
(二)大顺军进京后迅速地腐化了,从将领到士兵追欢逐乐,斗志锐减;大顺政权
也不再关心民间疾苦,丧失...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