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禅八定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共10页)
T***c
发帖数: 17256
1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猎命师传奇卷十八
鉴于百度贴吧九把刀吧不允许发布手打,本组作品及刀大所有作品全集请去百度贴吧猎
命师传奇吧或QQ群九把岛(71398915)十八把岛(86689625)下载阅读。本组未来所有
作品也将于以上地址首发。
本作品的手打版本仅供个人学习欣赏之用,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不得以任何方式修
改本作品,基于此产生的法律责任本人不承担连带责任之类的。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
除本作品。喜欢本作品的请购买正版书籍支持作者。
书名:猎命师传奇卷十八
版本:完整版
作者:九把刀
首发:九把岛群
扫图:不想做处男的推倒子
手打:征收妹子后宫的GAME,永远欲求不足的内存,MAY,左拥乌拉拉右抱乌霆歼的十
三天连雨,真·天然呆の愚者,㊣自由古晶,没创意的渊仔, 想去英国的金田001,小
宇,祝妈妈早日平安的猩猩 ,乌拉拉-助攻帝,水果,还差3年成为完美魔法师的错过
帝佐卡,孤胆枪手,一大堆引号全部打反的浪痕,叫啥都行的随便,坚信正妹是推动世
界前进动力的水墨墨,在粤语里兔子是基佬的意思哦的老兔子,手ZHI永远不够用的欧
阳盆栽-YY帝,迟叉叉临死前,不想做处男的推倒子,以上都是受和基佬。
校对:乌啦啦,勃起无力的勃...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
http://ccbs.ntu.edu.tw/taiwan/md/md01-01.htm
人间佛教的困局——以新雨社和现代禅为中心的一个考察
本文口头发表于∶1999.10,「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台北∶弘誓
文教基金会。
提要
印顺导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尽管在台湾佛教界逐渐成为主流思想,但却遭遇一些
困局。其中,来自新雨社和现代禅的批评,显然无法漠视。这两个台湾当代新兴佛教教
派,对人间佛教的批评,主要有两点∶一、「人间佛教」不曾提供一套具体的修行方法
。二、「人间佛教」所强调的「不急求解脱」的思想,被视为不关心究极的解脱。本文
试图透过这两个新兴教派的访谈和调查,来说明以上这两点批评的成因。
「人间佛教」这个理念,最早是由《海潮音》杂志社同仁、慈航法师、法舫法师等人所
倡导 [1] 。然而,真正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则是印顺法师(1906—),在1951年,所开
始大力推广的人间佛教 [2] 。
印顺所推广的人间佛教,在中国大陆并没有引起什么注意;但却随著他的移居台湾(
1953年1月),引起台湾佛教界的极大回响。直接受到这一理念影响的台湾佛教教团,包
括隶属旧传统...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
关于这颗心——事实上,它实在没有错。它本质上是清净的,且原本就是平静的,若不
平静,那是因为它跟着情绪走。真心与这些无关,它只是自然的一面,因受情绪欺骗,
而变得平静或扰动。未受训练的心是愚痴的,感官印象很容易让它陷入快乐、痛苦、愉
悦与忧伤之中。不过心的真实本质并没有那些东西。欢喜或悲伤不是心,它只是欺骗我
们的情绪,未经训练的心迷失后,就跟随着情绪而忘了自己。于是,我们便以为是自己
在沮丧、自在或其它等等。
但是,其实这颗心原本是不动与平静的——真正的平静!只要风静止,叶子就会安住不
动:风来了,叶子随之舞动,它舞动是源自于风。心的舞动则是源于感官印象,心跟随
着它们,否则就不会舞动。若完全觉知感官印象的真实本质,我们就能不为所动了。
修行就只是要看见“本心”,我们必须训练心去觉知那些感官印象,且不于其中迷失,
让它能平静下来。我们艰苦修行的一切努力,都只是为了这个单纯的目标。
●希望获得佛法 必须培养心中的戒、定、慧
人们从许多来源听到佛法,例如不同的老师或比丘处。在一些例子中,“法”被以非常
广泛与模糊的字眼教导,以致很难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在其它例子里,它则以华丽的语
辞或...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一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一
唐圭峰山沙门宗密述
上之三教,摄尽佛一代所说之经,及诸菩萨所造之论。细寻法义,便见三义全殊,一法
无别。就三义中,第一第二空有相对,第三第一性相相对,皆条然易见。唯第二第三,
破相与显性相对,讲者禅者同迷。皆谓同是一宗一教,皆以破相便为真性。故今广辨空
宗性宗有其十异:一,法义真俗异;二,心性二名异;三,性字二体异;四,真智真知
异;五,有我无我异;六,遮诠表诠异;七,认名认体异;八,二谛三谛异;九,三性
空有异;十,佛德空有异。
初,法义真俗异者。空宗缘未显真灵之性故,但以一切差别之相为法。法是俗谛。照此
诸法,无为无相,无生无灭,无增无减等为义。义是真谛,故智度论以俗谛为法无碍辩
,以真谛为义无碍辩。性宗则以一真之性为法,空有等种种差别为义。故经云,无量义
者从一法生。华严十地亦云,法者知自性,义者知生灭;法者知真谛,义者知俗谛;法
者知一乘,义者知诸乘。如是十番释法义二无碍义,皆以法为真谛,以义为俗谛。
二,心性二名异者。空宗一向目诸法本源为性,性宗多目诸法本源为心。目为性者,诸
论多同,不必叙述。目为心者,胜鬘云,自性清净心。起信云,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 阅读全帖
r*****e
发帖数: 176
5
录自:缅甸帕奥禅师(Pha-AukSayadaw),《止观禅修的指导与问答》,第三届帕奥禅
修营期中2000.5。
问:(以下这些问题一起回答)
一、在佛陀的时代有菩萨吗?如果有,他是否证悟任何道果,或者他只是一个凡夫?
二、为什么圣者(ariya)无法成为菩萨?
三、声闻弟子(savaka)能改变心意作菩萨吗?若不能,原因何在?
四、若遵循禅师的教导而修行,禅修者能够证悟须陀洹道果(sotapatti-maggabana
and sotapatti-phala-bana)。禅修者能否因为行菩萨道的誓愿而不证入道果呢?
答:在证悟道果之前,禅修者可以改变心意。证悟道果之后就无法再改变心意,因为根
据佛陀在许多经中的开示,「道」是一种「正性决定」(sammatta-niyama固定法)的
法则。此固定的法则说:须陀洹道(sotapatti-magga)能产生须陀洹果(sotapatti-
phala)。须陀洹能成为斯陀含(sakadagami),但不能退为凡夫。斯陀含能成为阿那
含(anagami),但不能退为须陀洹或凡夫。阿那含能成为阿拉汉,但不能退为斯陀含
、须陀洹或凡夫。阿拉...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6
寻 伺
一般佛教徒对“寻伺”的使用大部份限于对禅定的描述,或对这对“心所”的意义的解
读,在生活中,“寻伺”往往被其它名词所取代。但是“寻伺”有不可取代的独特性,
无法用别的心法来涵盖,若对于“寻伺”不了解的话,对行持来说,总是有缺损。
寻伺的定义
在经中并未对各别对“寻”“伺”下定义,阿毘达摩中,有对“寻伺”这对究竟法下定
义,令其意义明确。
《分别论.禅那分别品》(vibhavga,12. jhanavibhavgo,no.565. cscd版)说 :“
savitakkam savicaran”ti atthi vitakko, atthi vicaro.有“寻”、有“伺”称为
“有寻、有伺”。
tattha katamo vitakko?什么叫做“寻(思)”?
yo takko vitakko savkappo appana byappana cetaso abhiniropana samma savkappo
ayam vuccati “vitakko”.无论什么寻、寻思、思惟、安止、极安止、心的安置、正
思惟,是名为“寻”。...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二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二
唐圭峰山沙门宗密述
一,谓有众生遇善知识,开示上说本觉真心,宿世曾闻,今得解悟(若宿生未闻,
今闻必不信,或信而不解。虽人人等有佛性,今现有不信不悟者,是此类也),四大非
我,五蕴皆空,信自真如及三宝德(信自心本不虚妄,本不变异,故曰真如。故论云,
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别境界。又云,信心有四种,一信根本,乐念真如。二信佛有
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三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四信僧能修正行,自利利他,
常乐亲近。悟前一,翻前二,成此第一重也)。
二,发悲智愿,誓证菩提(发悲心者,欲度众生。发智心者,欲了达一切法。发愿心者
欲,修万行以资悲智)。
三,随分修习施戒忍进,及止观等增长信根(论云,修行有五,能成此信。止观合为一
行,故六度唯成五也)。
四,大菩提心从此显发(以上三心开发。论云,信成就发心者有三种,一者直心,正念
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诸善行故。三发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五,以知法性无悭等心(等者贪欲嗔恚懈怠散乱愚痴)。
六,随顺修行六波罗蜜定慧力用(初修名止观,成就名定慧)。我法双亡(初发心时,
已约教理,观二执空,今即定慧力,观自觉空也),...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顺说如来藏重定不重慧
【禅那】
(术语)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
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
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
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次第禅门一
上曰:‘思惟修者,此可对因。何以故?思惟是筹量之念,修是专心研习之名,故以对
修因。’大乘义章十二曰:‘上界静法审观方成,名思惟修。’俱舍论二十八曰:‘依
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是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是实了知义,如说心在定能如实了知。’
同光记十八曰:‘由定寂静慧能审虑。(中略)驮南,此云静虑,旧云禅。或云禅那,
或云持阿那,皆讹也。(中略)婆沙八十三云:静谓等引,虑谓遍观,故名静虑。’(
等引为定之异名)。修得此禅那,则死后必生于色界之四禅天。外道为生天而修之。佛
者为依此发无漏智而修之。欲成就之。必脱离欲界生得之散心妄念,外道佛法,其揆一
也。梵Dhya%na。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这里面有定还有观,有如实知见。三昧有观的含义么?

发帖数: 1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狂禅与狂密
首先介绍“狂禅”,狂禅有两种:一种是有悟的狂禅,一种是没有悟的狂禅。什么
是悟呢?悟就是要证悟我们的本心——真如,也就是第八识,第八识又称为阿赖耶识,
祂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如来宝藏的所在,也可以说是如来功德智慧所藏身的地方;
祂也是法界的实相,也是第一义。第一义就是第一因,为什么会有我们的五阴、身心出
现在这一个世间?为什么会有世界、山河大地?这都是因为有如来藏,因此祂就是大乘
佛法精神的所在,所以证悟就是要悟如来藏。
可是证悟有浅有深,依证悟的般若实相智慧来说,可以分为总相智、别相智、道种
智和一切种智的差别;所以不是证悟如来藏以后,就马上能够断尽一切烦恼,马上就能
够成就佛道,而是要悟后起修。悟后要修什么呢?悟后要修六度波罗蜜,也就是悟后要
依止如来藏来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依止如来藏来修这六度,断除
一切烦恼;经过菩萨道的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等觉、妙觉位,才可以成
就佛道。所以根据每一个人往世福德、智慧修证的差异,这一世证悟就会有深有浅不同
的差别;有人证悟是七住位,有人证悟是十回向位,有人证悟是十行位或是十住位,乃
至有人证悟就可以进入初...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初果到初禅的发起
继续上一次的内容,来为各位讲说声闻道中二果与三果的修证。首先我们先来复习
一下,上一次所说的为什么众生沉沦在生死的大海之中,而不能解脱呢?因为众生有无
明,所谓的无明就是众生不了解三界五阴诸法都是无常、苦、空、非身、无我的,所以
众生会把五阴法当做是真实的、常住的、可乐的、值得追求的;这样的无明在解脱道来
说,就是会障碍众生出离三界不得解脱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为什么众生不能出离三
界呢?因为有这个无明(又叫作一念无明),众生在现前的一念当中,就已经被这个无
明所缠绕,所以就会一世又一世的轮回而不得出离。那么一念无明的内容又包括哪些呢
?一念无明包括了:见一处住地烦恼,欲界爱住地烦恼,色界爱住地烦恼,无色界爱住
地烦恼。其中无色界爱住地烦恼,又叫作有爱住地烦恼。简单的来说,就是众生爱乐于
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境界,被这个爱乐所绑住,所以就会在三界当中轮回;这三界住
地烦恼的背后,是因为有我见,也就是见一处住地烦恼(才会轮回生死不得解脱)。
比方说我爱这个东西,我讨厌那个境界;众生要产生喜爱或厌恶,它的先决条件,
就是必须要有“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也就不会有这一些... 阅读全帖
P****S
发帖数: 2286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Z]禅修与现代生活
二,为什么要修禅
西方心理学家认为,冥想对人的身体非常有帮助,五分钟的冥想等于熟睡一个小时。
如果内心没有受过任何训练,则哪怕身体处在非常自由的环境当中,心也得不到自由。
轻者觉得空虚、无聊,重者感到沮丧、焦躁,甚至动不动就产生不想活了的念头。根本
没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外界的风云变幻。即使表面看来非常成功,实际上却焦虑重重。
在物质还不够发达的时候,大家唯一的追求,就是简单地解决温饱问题。但在温饱问题
不但解决了,而且拥有了庞大的财富、名声、地位等等的时候,才发现其实有很多问题
是物质根本无法解决的。这时候,禅,就成了最好的选择。无数成果证明,通过禅定,
就可以让心态重拾健康。对很多感受过禅修好处的人来说,禅修已经不是佛教或其他宗
教的专有名词与专利,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心灵调节剂。
对很多人来说,我们内在的精神世界,还是一个未知的区域。若想详细、深入地了解精
神,佛经无疑是最好的教材。在通晓了精神的本质以后,就知道为什么要修禅了。
佛教认为,我们的精神,可以分为八种不同的层面。最外在的,是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
接触外在的光波、声波等对境,而产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五识。第六个层面,是...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92
12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禅中的自我概念
转自智悲佛网之佛教与科学
(日)铃木大拙, (美)弗洛姆(Fromm,E.)著
禅宗对于实体的趋近法,虽然可以界定为前科学的,有时却是反科学的,因为禅与科学
所追寻的方向正好相反。这并不必然说禅是反科学的,而只是说,要了解禅,我们必须
要采取另一种立场,而这个立场到现在为止,都被科学家们当作“非科学的”而加以忽
视或抹杀。
科学一致都是离心的、外向的,它们“客观地”看着它们取来做研究的物体。如此它们
所采取的立场,乃是将物体同它们分开,保持距离,而从不想把它们自己同所研究的对
象相认同。即使当它们为了自我省察而向内看,它们也小心地把内在的东西向外投射,
如此使得它们自己同自己离异,于是乎,内在的东西并不属于它们自己。它们是彻底地
惧怕变得“主观”。
但我们必须记得,只要我们站在外边,我们就永远是局外者,而就为这个原因,我们就
永不能得知物体本身,而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关于它——而这意谓我们永不能得知
我们的真正自我是什么。因此,我们是永远不能预期科学家们可以达到自我,无论他们
是何等渴望。无疑,关于它,他们可以说得很多很多,而这是他们所能做的一切。
如此,禅劝诫我们,如果想真正得识自...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7644
13
诸仁者。于彼何禅声闻缘觉如来共。
若有众生。求乐离苦观后世畏。是人修行布施清净平等时。若有正趣正发心者。应到其
所起卑下心随顺供养。从彼人边得闻正法。
闻已知义如法修行。 心乐离欲流注相续。是人得离诸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
入初禅。
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
离喜行舍念增上正知入第三禅。
舍苦舍乐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
度一切想灭有对想不念别异想入无边虚空处。
度无边虚空处入无边识处。
度无边识处入无所有处。
度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
度非想非非想处入灭受想定。
诸仁者。
住初禅者灭音声刺。
住第二禅者灭觉观刺。
住第三禅者灭喜刺。
住第四禅者灭出入息刺。
住无边虚空处者灭色刺。
住无边识处者灭虚空刺。
住无所有处者灭识刺。
住非想非非想处者灭无所有刺。
住灭受想者灭受想刺。
是名身行得倚口行得倚意行得倚。八解脱禅士。得灭尽定到彼岸。
S**U
发帖数: 7025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顺说如来藏重定不重慧
印度论师依语源(word derivation)解释。
清净道论说明「禅那」(jhana)一字的语源。
jhāna 「禅」─因为「思惟所缘」或「烧尽其敌对的(五盖)」故为「禅」
「思惟所缘故」(arammanupanijjhanato)->jhanato,
「敌对者烧尽故」(paccanikajha-panato)->jhanapanato
俱舍论二十八曰:‘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是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是实了知义,如说
心在定能如实了知。 俱舍论是指阿含经的<三摩地经>∶有定的人能如实知见,所谓
依定修观。
南传《法句经》(第372 偈)∶
372. Natthi jhAnaM apaJJassa, paJJA natthi ajhAyato‚ yamhi jhAnaJca
paJJA ca, sa ve nibbAnasantike.
372. 无慧者无禅,无禅者无慧;禅慧具足者,彼实近涅盘。
觉音《法句经注》∶
natthi jhAnanti jhAnuppAdikAya vAyAmapaJJAya apaJJassa jhAnaM nAma natthi.
... 阅读全帖
x*****3
发帖数: 89
15
第八回 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 作者 挪威龙王
(1)故人音杳去不返 (2)愚盲昧昧上不来 (3)观音菩萨 教外别传 (4)如来的
法宝 (5)谁来取经 早有缘定 (6)沙悟净的痛苦 (7)恶气外露的猪头 (8)
为何狂暴如此? (9)菩萨到底做什么事情?
(1)故人音杳去不返
第八回开篇是一首词牌《苏武慢》的诗词: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磨砖
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陀微笑。悟时超十地三
乘,凝滞了四生六道。
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曹溪路险,鹫岭云深,此处故人音杳。千
丈冰崖,五叶莲开,古殿帘垂香袅。那时节,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宝。
这首词,意境深,且是一部诙谐轻松的西游记中,最为深沉与伤感的一段文字。轮回沦
落中人,虽然难于自知,品味这一诗词,恐怕有莫名其妙的,没心情愉快的。为什么?
因为他道尽了人生难返的实状。与之对应的,则是须菩提祖师关于道门的述说。祖师述
说道门,是看不见的伤感。这一首词,算是可见的伤感。
这首词,跟后面的故事似乎有点脱节。本回的回目是《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 阅读全帖
t******h
发帖数: 177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请教什么是“法”?
http://xmwk.zgfj.cn/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2591&id=26554
法的真义
信息来源:中国佛教网 发布时间:2010-07-07 [法增法师]
法的真义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敬法偈 Dhamma Vandana
(PALI 原文)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Sanditthiko Akāliko Ehi-passiko Opanāyiko
Paccattam veditabbo viññuhi ti.
([大典尊经],六)译文
「彼世尊所善说之法,是现见、即时、来见、诱导,有智者应自知。」
[杂阿含931经]:
佛对释子摩诃男言:「复次。圣弟子念于法事,世尊法、律,现法能离生死炽然,不待
时节,通达现法,缘自觉知。圣弟子如是念法者,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法所
熏,升进涅槃。」这是指随法行能得涅槃。
(崇圣寺[佛教朝暮课诵]法增法师译)
「世尊所善妙及详尽解说之法,须经学习和奉行(现见),亲自体会和自见(即时),是可
奉行,可得成...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037
17
慧开禅师与《无门关》
作者 : 僧禅法师
http://hk.plm.org.cn/gnews/201222/201222255755.html
一、慧开禅师生平
慧开禅师(1183—1260),杭州钱塘人(今浙江省杭州),俗姓梁,生于宋孝宗淳
熙十年,卒于南宋理宗景定元年,世寿七十八岁。慧开禅师最初礼天龙肱和尚为师剃度
出家,遍历天下名山道场,寻师访道,但一直无法契机悟入佛法真意。于是到平江府(
今江苏省)万寿寺参礼黄龙派下月林师观(1143—1217)禅师。月林禅师让无门慧开参
一个“无”字,经过六年寒暑,依然无法找到契入之处。慧开于是励志克责,在佛前自
誓道:“我如果参不透这‘无’字话头,绝不寤寐休息,我要是懈怠睡眠,就烂却全身
,无一完好之处!”从此更加精进勇猛,不敢须臾放逸。有时疲惫至极,就在大殿廊庑
之下经行,甚至以头颅撞击露柱,以示克期取证的决心。有一天,慧开在法堂内经行,
参“无”字话头,寂寥中,从遥远的斋堂那一头,传来一阵一阵绵绵密密,如排山倒海
般的击鼓声,慧开胸中久远以来的疑团,顿然消失,豁然省悟,高唱偈颂:青天白日一
声雷,大地群生眼豁开。万家森罗齐稽首,须弥勃...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037
18
慧开禅师与《无门关》
作者 : 僧禅法师
http://hk.plm.org.cn/gnews/201222/201222255755.html
一、慧开禅师生平
慧开禅师(1183—1260),杭州钱塘人(今浙江省杭州),俗姓梁,生于宋孝宗淳
熙十年,卒于南宋理宗景定元年,世寿七十八岁。慧开禅师最初礼天龙肱和尚为师剃度
出家,遍历天下名山道场,寻师访道,但一直无法契机悟入佛法真意。于是到平江府(
今江苏省)万寿寺参礼黄龙派下月林师观(1143—1217)禅师。月林禅师让无门慧开参
一个“无”字,经过六年寒暑,依然无法找到契入之处。慧开于是励志克责,在佛前自
誓道:“我如果参不透这‘无’字话头,绝不寤寐休息,我要是懈怠睡眠,就烂却全身
,无一完好之处!”从此更加精进勇猛,不敢须臾放逸。有时疲惫至极,就在大殿廊庑
之下经行,甚至以头颅撞击露柱,以示克期取证的决心。有一天,慧开在法堂内经行,
参“无”字话头,寂寥中,从遥远的斋堂那一头,传来一阵一阵绵绵密密,如排山倒海
般的击鼓声,慧开胸中久远以来的疑团,顿然消失,豁然省悟,高唱偈颂:青天白日一
声雷,大地群生眼豁开。万家森罗齐稽首,须弥勃...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念佛法门之殊胜与禅净圆融
在上一集当中,我们为大家说明了,修学净土法门求生极乐世界也要求品位高上。
因为往生极乐世界有九品,分为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又分为上、中、下三生,有所
谓的这个“九品三生”。那么学佛人想要求生极乐,当然是要以求上品上生为目标,不
应该只想求得上品下生或者乃至于说中品、下品往生,因为心大所见则大。所谓心大是
什么?心大当然就是心量大、心念大,念佛人说大念见大佛,其实这个大念见大佛,它
并不是说你念得大声,就能够看见越高广越庄严的佛,不是这个意思,它的意思是说你
的心量你的心念是不是广大。所以说如果能够依著我们前面为大家说明的〈大势至菩萨
念佛圆通章〉里面所教导的无相念佛法门,这样子修学无相念佛成功。因为依著 大势
至菩萨所说:“忆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
佛圆通章〉。但是还得要发至诚心,所谓至诚心就是说,心里面真实的誓愿要往生到极
乐世界。另外要有深心,深心的意思就是说要一心的去祈求甚深的佛菩提果,那么这个
心是坚信难拔的,难以拔除的。另外要有回向发愿心,回向发愿心就是说,要把你所修
的种种的善根功德回向能够往生到极乐净土。这样子依著真实的这个... 阅读全帖
r******4
发帖数: 178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刹那定,慧解脱,乾观者
部分上座部佛教的修行人对于刹那定和解脱是否需要禅定的解释
=================
问:佛陀论及需要发展正念和专注。你可否再谈谈专注?
答:禅修中可发展出三种定。其中两种系通往禅那而发展的,这两种是近分定及安止定
。这二种的每一种都是把心固定在单一的禅修对象上。这种禅修包括观想固定的外形或
颜色。当发展出近分定及安止定时,喜悦和宁静即会生起,禅修者全神贯注于对象,没
有盖障可以打扰他。这种暂时的压伏烦恼,免于贪、瞋、痴的状态,只有在禅修者将心
保持在禅定的对象时才存在,一旦心一离开专注的对象,喜乐就消失,而心再度被烦恼
所包围。固定的专注另有一种危险,因为它不会增长智慧,它会对喜乐执着,甚或滥用
定力,因此实际上增加了烦恼。第三种定就是八圣道中的正定。这种定系依据剎那相续
的内观来发展的。祇有跟随正念之道的剎那定,才能摧毁烦恼。这种定并非将心固定于
一个不动的对象,而是正念于变化的身受、心受、心和心的对象(法)。当剎那定适当
地在内身、内心建立时,再生的轮回即被破坏了。。透过这种定,我们发展能看清五蕴
(色、受、想、行、识)的能力,这五蕴构成了我们一般所说的「男人」和「女人」
Y**u
发帖数: 5466
21
☆─────────────────────────────────────☆
Ylsu (Yisu) 于 (Mon Apr 16 21:53:32 2012, 美东) 提到:
疑情
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
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里面,就是禅宗历
史上诸多的公案。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我未生以前,究竟
哪一个是我本来面目呢?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这就是一个疑情。也有祖
师提“狗子无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呢?大家就可以从这
里入手,去参究它。这就是从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
明万历年间以后,念佛的人就多了。念佛的人多了以后,就提出一个“念佛是谁?
”——我明明知道自己念佛,那么这个念佛的究竟是谁呢?在高旻寺,来果老和尚就提
倡“念佛是谁”这个疑情,就是教你在“念佛是谁”这四个字上面去来回地、反复地“
参”……。
禅宗中还有“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等疑情。总而言之,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
为了利益众生、成就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不论用哪...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2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關於神通的真假 一句話說完
这个是清净道论里面说的修习神变通的对于禅定的一些具体要求。
以下是非常非常难的
============================
(以十四行相调心)此中:欲求‘一身而成多身’等神变行动的初学瑜伽
者,于(地水火风青黄赤)而至白遍的八遍中,各各生起八种等至之后,当以此
等十四行相调伏其心:(一)以顺遍,(二)以逆遍,(三)以顺逆遍,(四)
以顺禅,(五)以逆禅,(六)以顺逆禅,(七)以跳禅,(八)以跳遍,
(九)以跳禅与遍,(十)以超支,(十一)以超所缘,(十二)以超支与所
缘,(十三)以支的确定,(十四)以所缘的确定。
怎么为‘顺遍’?乃至怎么为‘所缘的确定’呢?
(一)兹有比丘,先于地遍入禅,次于水遍入禅,如是顺次于八遍中百回千
回的入禅,故名‘顺遍’。
(二)从白遍开始,与前同样的逆次入定,故名‘逆遍’。
(三)从地遍开始而至白遍,从白遍开始而至地遍,如是以顺、以逆数数入
定,故名‘顺逆遍’。
(四)从初禅开始顺次而至非想非非想处,如是数数入定,故名‘顺禅’。
(五)从非想非非想处开始逆次而至初禅,数数入定,故名‘逆禅’。
(六)从初禅开始而至非想非非想处,从非想非非想处开
i******s
发帖数: 566
23
来自主题: _beyond_real_world版 - [转载]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元音大师
大手印
譬如白教修的最高深法大手印法。大手印法并不是另外再起一个手印或结什么手印、念
什么咒。为什么叫手印呢?就是我们的一法界,就是我们的无漏自性。如西游记里的孙
悟空翻跟斗,一翻就是多少里。释迦佛说:“你在我掌里翻翻看!”孙悟空心想,你的
手有多大?我一下子就翻出去了。真的能够翻出去吗?他翻了几个跟斗还是翻不出去,
还在释迦佛的手掌心。真法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只手,所以不结手印,无手印之手印
,所以叫大手印。
大圆满法
红教的密法是大圆满法。大圆满法和禅宗完全一致,大圆满法分两部:一是彻都,一是
妥嘎,彻都是立断,当下就把妄念断掉,让你明心见性;妥嘎是顿超,法身向上。禅宗
讲破三关,破初关、重关、牢关,最后法身向上,其所说和禅宗完全一致。纵然肉体完
全化为虹光体,皮肤肌肉骨头完全化成光体,走的时候一道光,连肉身都没有了。假如
你已经证成虹光体,心里仍有虹光体存在,还是宇宙之间的游魂,还不究竟,还有黏着
,正如禅宗所说“才有所中,就成窠凹不行”一样。不论修什么法,起初修,入手虽有
不同,譬如净土宗从念佛入手;禅宗从参话头入手;密宗从持咒结手印入手,但修到后
面都是归于禅,都归入禅定,但...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外说禅(ZT)
张中行的
贴第一章,喜欢的自己去看吧
搞完脑子回来说2句, 兔熊会很高兴的, 谢谢!
第一章 弁言
1.1.1 缘起(一)
想起我与禅的关系,说来话长。最早大概是青少年时期,看《红楼梦》,第九
十一
回写黛玉和宝玉用禅语问答:
黛玉乘此机会,说道:“我便问你一句话,你如何回答?”宝玉盘着腿,合着
手,
闭着眼,撅着嘴道:“讲来。”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
你好,
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
你好,
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
怎么
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
“瓢
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道:“水止珠
沉,
奈何?”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黛玉道:“禅门第一戒
是不
打诳语。”宝玉道:“有如三宝。”
... 阅读全帖
w*l
发帖数: 754
25
劝进是一个政治举动,写劝进表则是一门技术活儿。
“劝进”这个词,本意是劝勉、促进,诸如“上下同心,劝进农业”、“砥砺藩屏
,劝进忠信”等等,偶尔也会用在劝人喝酒吃药上,像宋代皇帝阅完兵,要赏管军的三
盏劝进酒,即是这种用法。
可一旦这个词出现在政治语境里,气氛立刻就变得不一样了,因为它往往预示着皇
权更迭——在古代政治里面,没有比这更严肃的事情了。
皇权更迭有很多形式,具体来讲,大部分古代“劝进”会发生在这样一种场景下:
有人想当皇帝了,但慑于某种规矩和舆论,不好自己主动开口。这时就会有一班贤臣急
主公之所急,站出来论证其称帝的举动是多么正确合理,敦促他尽快践祚。这种举动,
叫做“劝进”,所形成的正式文本,则被称为“劝进表”。
再接下来,劝主要反复辞让,表示谦逊不受,贤臣们要反复坚持劝进,来回三次。
走完这个流程,就可以称帝了。
“劝进表”的性价比相当高。它的政治风险很小,因为那些有“劝进”需求的人,
本身实力已足够强大,距离皇位只差个名分而已,你押错宝拍错马屁的概率很低;同时
收益却很大,一纸劝进表交上去,就算不是嫡系出身,也能摇身变成从龙之臣,坐收拥
立之功。
西晋灭亡之后,好多人... 阅读全帖
w**d
发帖数: 1476
26
第八章太平世子,异曲同劫
方青书的话,听得我一头雾水,黑龙会明明就把石像带走,又怎么会没有失
落?
难道慈航静殿已经将石像夺回?这种事情不太可能,因为以这些石像的重要
性,黑龙王必定全力护守,单靠慈航静殿现今的力量,不太可能从已经有备的黑
龙王手中夺回石像,除非……
「呃!该不会……石像有假?」我质疑道:「你们什么时候变得如此聪明,
猜到有敌人会来抢,特别弄了一些假货放着?我还以为,那些秃驴死脑筋,除了
把重要东西放密室、加结界之外,就没有其他的本事了呢。」
「这个……也不全是如此。」方青书的表情又开始尴尬起来,「本派的保全
措施,确实就只是把石像放在极机密的密室,加上过百重结界,阻止敌人入侵,
也阻断敌人的侦查,以前是非常有效的,但……」
这次的情形有所不同,黑龙王早就把慈航静殿给摸熟、摸透,太清楚慈航静
殿的防卫手段,甚至连藏东西的地方都了若指掌,这一套哪可能防得住他?黑龙
会的突袭队伍,恐怕一开始就直奔密室而去。
「黑龙会大军来袭,事先全无徴兆,敝派高僧这些时日以来,既要封印空间
裂缝,又要阻挡黑龙会进军,几乎都不在总部,少数回总部休养的,也精疲力尽,
黑龙会奇袭本部的人数并不多... 阅读全帖
Z*****i
发帖数: 1888
27
第二十八章 圣主如天万物春(五之全)
深州,静安城。
韩宝一面啃着一只羊腿,一面听着萧岚派来的使者报告武强的战况。
攻克深州,全歼拱圣军,虽然最后跑了姚兕,但这样的战绩,足以让韩宝的声望达
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皇帝高兴的派遣使者到军中大加赏赐,甚至韩宝与萧岚二
人的王爵,亦已是十拿九稳。大辽乃是军功至上的国家,打了这个胜仗之后,韩宝便已
经隐隐有可与“二耶律”分庭抗礼之势,倘若再能立下功勋,那么韩宝至少便可以压过
耶律冲哥一头。这种微妙的心理,甚至让韩宝对这场战争的态度,也跟着变得微妙起来
。对于耶律信的反感,对于战争后果的担忧……暂时统统让位于他内心深处对于建功立
业的饥渴。
尽管韩宝还是竭力的掩饰着自己的这些情绪。
但即便是萧岚,对于耶律信新的作战计划,心里面也是支持居多的。
夺取永静军,伺机歼灭冀州与永静军的两只宋军——倘若这个计划能够成功,骁胜
军与神射军的灭亡,对于宋廷的震撼,将远远超过拱圣军!即便不能完全如愿,攻占永
静军,也能给辽军带来极大的主动。
韩宝心里不是没有担心——如今辽军的战法,已经与他们的传统战法偏离得太远了
,过去,他们从来不在意任何一座城寨的得失,却...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4369
2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Vegetarian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xiaoputi (小菩提), 信区: Vegetarianism
标 题: 像风一样生活之:禅茶一味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16 00:29:01 2011, 美东)
像风一样生活,心中便有土。
茶喜欢喝,但是茶道不是很懂,佛经也喜欢看,但是还没有参透。转载一些有关于茶与禅的文字与图片,现代人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了,还有闲情喝茶么?
http://weibo.com/2311963241
茶的寓意是放下,人生如旅,奔波的人,忙碌的人,放下手里的活,小憩片刻,享受闲
适,暗合禅意的放下,故谓之茶禅一味。
淡淡地来,淡淡地去,崇尚的是简单的生活。没有慕虚的张扬,更远离名利的角逐,寻
求的是那份心灵的安宁和性情的淡定。
禅是一种境界,一种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一期一会」 重视一分一秒,认真对待一时一事。彼此怀着“一生一次”的信念,体
味人生如同茶的泡沫一般在世间转瞬即逝,并由此产生共鸣。
懂得一切的人,才能拥有一切;舍弃一个,就是舍弃一切。舍弃一切,人生还拥有什么?
无论外界风卷云涌、世...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44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本焕老和尚禅七开示选录Zz
疑情
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
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里面,就是禅宗历
史上诸多的公案。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我未生以前,究竟
哪一个是我本来面目呢?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这就是一个疑情。也有祖
师提“狗子无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呢?大家就可以从这
里入手,去参究它。这就是从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
明万历年间以后,念佛的人就多了。念佛的人多了以后,就提出一个“念佛是谁?
”——我明明知道自己念佛,那么这个念佛的究竟是谁呢?在高旻寺,来果老和尚就提
倡“念佛是谁”这个疑情,就是教你在“念佛是谁”这四个字上面去来回地、反复地“
参”……。
禅宗中还有“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等疑情。总而言之,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
为了利益众生、成就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不论用哪一法门,都是为了降伏其心。降
伏什么心呢?就是降伏我们尘劳、烦恼、无明、贡高、嫉妒、人我、是非这一切一切的
心。为什么要降伏这些心呢?因为这些心,都是我们生死的根本。我们从无量劫到今天
,...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4369
30
来自主题: _Vegetarianism版 - 像风一样生活之:禅茶一味
像风一样生活,心中便有土。
茶喜欢喝,但是茶道不是很懂,佛经也喜欢看,但是还没有参透。转载一些有关于茶与禅的文字与图片,现代人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了,还有闲情喝茶么?
http://weibo.com/2311963241
茶的寓意是放下,人生如旅,奔波的人,忙碌的人,放下手里的活,小憩片刻,享受闲
适,暗合禅意的放下,故谓之茶禅一味。
淡淡地来,淡淡地去,崇尚的是简单的生活。没有慕虚的张扬,更远离名利的角逐,寻
求的是那份心灵的安宁和性情的淡定。
禅是一种境界,一种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一期一会」 重视一分一秒,认真对待一时一事。彼此怀着“一生一次”的信念,体
味人生如同茶的泡沫一般在世间转瞬即逝,并由此产生共鸣。
懂得一切的人,才能拥有一切;舍弃一个,就是舍弃一切。舍弃一切,人生还拥有什么?
无论外界风卷云涌、世事变迁,内心总是一派处事不惊、安详宁静的意境。
智者悟禅,清茶一杯;迷者问禅,佛经万卷。禅与茶,味味一味,人与自然之合一。
古人将茶概括为「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驱病气,以茶
树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4369
31
来自主题: _Vegetarianism版 - 像风一样生活之:禅茶一味
像风一样生活,心中便有土。
茶喜欢喝,但是茶道不是很懂,佛经也喜欢看,但是还没有参透。转载一些有关于茶与禅的文字与图片,现代人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了,还有闲情喝茶么?
http://weibo.com/2311963241
茶的寓意是放下,人生如旅,奔波的人,忙碌的人,放下手里的活,小憩片刻,享受闲
适,暗合禅意的放下,故谓之茶禅一味。
淡淡地来,淡淡地去,崇尚的是简单的生活。没有慕虚的张扬,更远离名利的角逐,寻
求的是那份心灵的安宁和性情的淡定。
禅是一种境界,一种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一期一会」 重视一分一秒,认真对待一时一事。彼此怀着“一生一次”的信念,体
味人生如同茶的泡沫一般在世间转瞬即逝,并由此产生共鸣。
懂得一切的人,才能拥有一切;舍弃一个,就是舍弃一切。舍弃一切,人生还拥有什么?
无论外界风卷云涌、世事变迁,内心总是一派处事不惊、安详宁静的意境。
智者悟禅,清茶一杯;迷者问禅,佛经万卷。禅与茶,味味一味,人与自然之合一。
古人将茶概括为「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驱病气,以茶
树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037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佛论道学儒]禅踪佛影
洪州宗
南岳怀让、马祖道一[洪州宗 祖师]、百丈怀海
慧能的另一弟子懷讓,傳記見張正甫(八一五)所作的『衡州般若寺觀音大師碑銘並序
』( 全唐文卷六一九);『宋僧傳』卷九「懷讓傳」 (大正五0‧七六一上─
─中);『傳燈錄』卷五(大正五一‧ 二四0下──二四一上)。懷讓於天寶二
年(七四四)去世,世壽六十八,應生於儀鳳二年(六七七) 。懷讓是金州安康(今
陝西安康縣)人,起初從荊州恆景律師出家。與同學坦然,參訪嵩山老安 。二十三歲
(六九九)時,來曹溪參慧能。在曹溪門下十二年(或說「十五年」),景雲二年(
七一一)辭去。先天二年(七一三),懷讓到南嶽來,住般若寺。懷讓的弟子,『宋僧
傳』舉道 峻、道一──二人,『傳燈錄』列九人。其中,嚴峻就是道峻,後來住楊州
大明寺;神照住廣東 潮州的西山。藥山惟儼,潮州大顛,百丈懷海,都是從神照(或
作「慧照」)出家的。懷讓的弟 子中,留有事跡的,也只有洪州道一。道一的傳記,
有權德輿(約七九一)所作的『唐故洪州開 元寺石門道一禪師碑銘並序』(全唐文卷
五0一);『宋僧傳』卷一0「道一傳』(大正五0‧七六六上── ...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037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佛论道学儒]禅踪佛影
洪州宗
南岳怀让、马祖道一[洪州宗 祖师]、百丈怀海
慧能的另一弟子懷讓,傳記見張正甫(八一五)所作的『衡州般若寺觀音大師碑銘並序
』( 全唐文卷六一九);『宋僧傳』卷九「懷讓傳」 (大正五0‧七六一上─
─中);『傳燈錄』卷五(大正五一‧ 二四0下──二四一上)。懷讓於天寶二
年(七四四)去世,世壽六十八,應生於儀鳳二年(六七七) 。懷讓是金州安康(今
陝西安康縣)人,起初從荊州恆景律師出家。與同學坦然,參訪嵩山老安 。二十三歲
(六九九)時,來曹溪參慧能。在曹溪門下十二年(或說「十五年」),景雲二年(
七一一)辭去。先天二年(七一三),懷讓到南嶽來,住般若寺。懷讓的弟子,『宋僧
傳』舉道 峻、道一──二人,『傳燈錄』列九人。其中,嚴峻就是道峻,後來住楊州
大明寺;神照住廣東 潮州的西山。藥山惟儼,潮州大顛,百丈懷海,都是從神照(或
作「慧照」)出家的。懷讓的弟 子中,留有事跡的,也只有洪州道一。道一的傳記,
有權德輿(約七九一)所作的『唐故洪州開 元寺石門道一禪師碑銘並序』(全唐文卷
五0一);『宋僧傳』卷一0「道一傳』(大正五0‧七六六上── ...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3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doxso (doxso),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穿越回古代怎么写好一份劝进表--马伯庸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l 22 08:25:56 2017, 美东)
异教徒告解室
首发于
异教徒告解室
写文章
穿越回古代怎么写好一份劝进表
穿越回古代怎么写好一份劝进表
马伯庸
马伯庸
10 小时前
劝进是一个政治举动,写劝进表则是一门技术活儿。
“劝进”这个词,本意是劝勉、促进,诸如“上下同心,劝进农业”、“砥砺藩屏,劝
进忠信”等等,偶尔也会用在劝人喝酒吃药上,像宋代皇帝阅完兵,要赏管军的三盏劝
进酒,即是这种用法。
可一旦这个词出现在政治语境里,气氛立刻就变得不一样了,因为它往往预示着皇权更
迭——在古代政治里面,没有比这更严肃的事情了。
皇权更迭有很多形式,具体来讲,大部分古代“劝进”会发生在这样一种场景下:有人
想当皇帝了,但慑于某种规矩和舆论,不好自己主动开口。这时就会有一班贤臣急主公
之所急,站出来论证其称帝的举动是多么正确合理,敦促他尽快践祚。这种举动,叫做
“劝进”,所形成的正...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3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hinabbsdad (张果老他爹),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马伯庸:穿越回古代怎么写好一份劝进表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Sep 13 16:38:22 2017, 美东)
劝进是一个政治举动,写劝进表则是一门技术活儿。
「劝进」这个词,本意是劝勉、促进,诸如「上下同心,劝进农业」、「砥砺藩屏,劝
进忠信」等等,偶尔也会用在劝人喝酒吃药上,像宋代皇帝阅完兵,要赏管军的三盏劝
进酒,即是这种用法。
可一旦这个词出现在政治语境里,气氛立刻就变得不一样了,因为它往往预示着皇权更
迭——在古代政治里面,没有比这更严肃的事情了。
皇权更迭有很多形式,具体来讲,大部分古代「劝进」会发生在这样一种场景下:有人
想当皇帝了,但慑于某种规矩和舆论,不好自己主动开口。这时就会有一班贤臣急主公
之所急,站出来论证其称帝的举动是多么正确合理,敦促他尽快践祚。这种举动,叫做
「劝进」,所形成的正式文本,则被称为「劝进表」。
再接下来,劝主要反复辞让,表示谦逊不受,贤臣们要反复坚持劝进,来回三次。走完
这个流程,就可以... 阅读全帖
d***o
发帖数: 7006
36
异教徒告解室
首发于
异教徒告解室
写文章
穿越回古代怎么写好一份劝进表
穿越回古代怎么写好一份劝进表
马伯庸
马伯庸
10 小时前
劝进是一个政治举动,写劝进表则是一门技术活儿。
“劝进”这个词,本意是劝勉、促进,诸如“上下同心,劝进农业”、“砥砺藩屏,劝
进忠信”等等,偶尔也会用在劝人喝酒吃药上,像宋代皇帝阅完兵,要赏管军的三盏劝
进酒,即是这种用法。
可一旦这个词出现在政治语境里,气氛立刻就变得不一样了,因为它往往预示着皇权更
迭——在古代政治里面,没有比这更严肃的事情了。
皇权更迭有很多形式,具体来讲,大部分古代“劝进”会发生在这样一种场景下:有人
想当皇帝了,但慑于某种规矩和舆论,不好自己主动开口。这时就会有一班贤臣急主公
之所急,站出来论证其称帝的举动是多么正确合理,敦促他尽快践祚。这种举动,叫做
“劝进”,所形成的正式文本,则被称为“劝进表”。
再接下来,劝主要反复辞让,表示谦逊不受,贤臣们要反复坚持劝进,来回三次。走完
这个流程,就可以称帝了。
“劝进表”的性价比相当高。它的政治风险很小,因为那些有“劝进”需求的人,本身
实力已足够强大,距离皇位只差个名分而已,你押错宝...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7
马伯庸:穿越回古代怎么写好一份劝进表
劝进是一个政治举动,写劝进表则是一门技术活儿。
“劝进”这个词,本意是劝勉、促进,诸如“上下同心,劝进农业”、“砥砺藩屏,劝
进忠信”等等,偶尔也会用在劝人喝酒吃药上,像宋代皇帝阅完兵,要赏管军的三盏劝
进酒,即是这种用法。
可一旦这个词出现在政治语境里,气氛立刻就变得不一样了,因为它往往预示着皇权更
迭——在古代政治里面,没有比这更严肃的事情了。
皇权更迭有很多形式,具体来讲,大部分古代“劝进”会发生在这样一种场景下:有人
想当皇帝了,但慑于某种规矩和舆论,不好自己主动开口。这时就会有一班贤臣急主公
之所急,站出来论证其称帝的举动是多么正确合理,敦促他尽快践祚。这种举动,叫做
“劝进”,所形成的正式文本,则被称为“劝进表”。
再接下来,劝主要反复辞让,表示谦逊不受,贤臣们要反复坚持劝进,来回三次。走完
这个流程,就可以称帝了。
“劝进表”的性价比相当高。它的政治风险很小,因为那些有“劝进”需求的人,本身
实力已足够强大,距离皇位只差个名分而已,你押错宝拍错马屁的概率很低;同时收益
却很大,一纸劝进表交上去,就算不是嫡系出身,也能摇身变成从龙之臣,...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38
劝进是一个政治举动,写劝进表则是一门技术活儿。
「劝进」这个词,本意是劝勉、促进,诸如「上下同心,劝进农业」、「砥砺藩屏,劝
进忠信」等等,偶尔也会用在劝人喝酒吃药上,像宋代皇帝阅完兵,要赏管军的三盏劝
进酒,即是这种用法。
可一旦这个词出现在政治语境里,气氛立刻就变得不一样了,因为它往往预示着皇权更
迭——在古代政治里面,没有比这更严肃的事情了。
皇权更迭有很多形式,具体来讲,大部分古代「劝进」会发生在这样一种场景下:有人
想当皇帝了,但慑于某种规矩和舆论,不好自己主动开口。这时就会有一班贤臣急主公
之所急,站出来论证其称帝的举动是多么正确合理,敦促他尽快践祚。这种举动,叫做
「劝进」,所形成的正式文本,则被称为「劝进表」。
再接下来,劝主要反复辞让,表示谦逊不受,贤臣们要反复坚持劝进,来回三次。走完
这个流程,就可以称帝了。
「劝进表」的性价比相当高。它的政治风险很小,因为那些有「劝进」需求的人,本身
实力已足够强大,距离皇位只差个名分而已,你押错宝拍错马屁的概率很低;同时收益
却很大,一纸劝进表交上去,就算不是嫡系出身,也能摇身变成从龙之臣,坐收拥立之
功。
西晋灭亡之后,好多人...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3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穿越回古代怎么写好一份劝进表
穿越回古代怎么写好一份劝进表
马伯庸
马伯庸
7 个月前2017 年 7月 22 日星期六上午 10 点 10 分
劝进是一个政治举动,写劝进表则是一门技术活儿。
“劝进”这个词,本意是劝勉、促进,诸如“上下同心,劝进农业”、“砥砺藩屏,劝
进忠信”等等,偶尔也会用在劝人喝酒吃药上,像宋代皇帝阅完兵,要赏管军的三盏劝
进酒,即是这种用法。
可一旦这个词出现在政治语境里,气氛立刻就变得不一样了,因为它往往预示着皇权更
迭——在古代政治里面,没有比这更严肃的事情了。
皇权更迭有很多形式,具体来讲,大部分古代“劝进”会发生在这样一种场景下:有人
想当皇帝了,但慑于某种规矩和舆论,不好自己主动开口。这时就会有一班贤臣急主公
之所急,站出来论证其称帝的举动是多么正确合理,敦促他尽快践祚。这种举动,叫做
“劝进”,所形成的正式文本,则被称为“劝进表”。
再接下来,劝主要反复辞让,表示谦逊不受,贤臣们要反复坚持劝进,来回三次。走完
这个流程,就可以称帝了。
“劝进表”的性价比相当高。它的政治风险很小,因为那些有“劝进”需求的人,本身
实力已足够强大,距离皇位只差个名分而已,你押错宝拍错马屁的概率很低...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43926
4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doxso (doxso),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穿越回古代怎么写好一份劝进表--马伯庸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l 22 08:25:56 2017, 美东)
异教徒告解室
首发于
异教徒告解室
写文章
穿越回古代怎么写好一份劝进表
穿越回古代怎么写好一份劝进表
马伯庸
马伯庸
10 小时前
劝进是一个政治举动,写劝进表则是一门技术活儿。
“劝进”这个词,本意是劝勉、促进,诸如“上下同心,劝进农业”、“砥砺藩屏,劝
进忠信”等等,偶尔也会用在劝人喝酒吃药上,像宋代皇帝阅完兵,要赏管军的三盏劝
进酒,即是这种用法。
可一旦这个词出现在政治语境里,气氛立刻就变得不一样了,因为它往往预示着皇权更
迭——在古代政治里面,没有比这更严肃的事情了。
皇权更迭有很多形式,具体来讲,大部分古代“劝进”会发生在这样一种场景下:有人
想当皇帝了,但慑于某种规矩和舆论,不好自己主动开口。这时就会有一班贤臣急主公
之所急,站出来论证其称帝的举动是多么正确合理,敦促他尽快践祚。这种举动,叫做
“劝进”,所形成的正...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1267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九张机(禅偈)
九张机(禅偈)
禅词
本帖最后由 清一子 于 2010-3-29 08:00 编辑
九张机

一张机,本自灵灿有威仪,戒中训戒无实义。何曾分别,境风起灭,性相总如一。

二张机,说禅打坐费心机,只需对境心不起。心如明镜,不留不送,真定在随时。

三张机,思闻求道是愚痴,骑驴找驴无真智。精勤戒定,人间文字,烧埋亦真知。

四张机,抱着死话不违移,以为便是如来义。虚空粉碎,见得实相,真信必真疑。

五张机,修行莫叹力不足,真愿必具大悲力。心留此地,嘴说彼岸,大愿不自欺。

六张机,修行盲目怎的归,真信切原才实际。盯着心灯,更无旁骛,方能路不歧。
随缘
七张机,理虽圆融事难及,随缘二字不容易。贤人过苛,俗人太堕,圣者却如一。
皈依
八张机,终究自在看物齐,圆融理事知实义。虽千人挽,亦吾往矣,弥陀引余归。
悟迷
九张机,亦无解悟亦无迷,圣凡颠倒世间戏。狂客说禅,痴人说道,醒梦有消息。
收藏 分享 00 0 顶 踩
v**********m
发帖数: 5516
42
来自主题: Zhejiang版 - 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九 浙江
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九
◎浙江一
《禹贡》曰扬州。周《职方》亦曰东南惟扬州 详见南直。春秋为吴,越二国地 杜
佑曰:吴越分界处,在嘉兴之语儿溪,后并于越。战国时,属楚 周显王四十六年,楚
威王伐越,破之,杀其王无疆,尽取浙江以北地,其后天文,亦斗分野也。秦并天下,
属会稽郡。汉武置十三州,此亦为扬州地。后汉因之。三国时为吴地。晋亦属扬州。宋
孝建初,分浙江东为东扬州 领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五郡。寻复入于扬州 《
通典》:孝武置东扬州,旋罢扬州,称为王畿。而东扬州直云扬州,既而复故。梁、陈
时亦分置焉。隋大业初,置十三州,此仍为扬州地。后为沈法兴、李子通等所据。唐分
十道,此为江南道。开元中,隶江南东道。五代时,属于吴越。宋初为两浙路,后分浙
东西为两路 熙宁中,分合不一。南渡后,始定为两路,浙西治临安,浙东治绍兴。元
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 元至元十三年亡宋,立两浙都督府于杭州。二十一年,自扬州迁
江淮行省治此,改曰江浙行省。后为方国珍、张士诚等所据,明初平之。洪武九年,置
江浙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一,属州一,属县七十五 总为里一万八百九十九。夏
秋二税,大约二百五十二万二千八...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43
第二节 “八识”说与“唯识无境”
唯识宗思想体系的基本命题是“万法唯识”、“唯识无境”。从哲学角度考察,此“识
”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本体依据。正因为除了“识”的“分别”功能
及“变现”过程之外,并无真实的、实在的“外境”存在,因此,“唯识无境”方可以
成立。那么,这一妄识本体又是如何变现出现象世界呢?从唯识学的总体加以把握,大
致有两种密切相关的思路,即“识变说”和“种子熏习说”。此两种理路目标均指向“
唯识无境”如何可能成立。仔细辨析,“识变说”较偏重于论证本体与现象的关系,“
种子说”则兼顾染净诸法的生起与还灭。而中土的玄奘、窥基则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三
类境”说给予深化。
一、八识
与其它佛教宗派持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说不同,唯识宗在“心法”问题上
,持独特的“八识”立场。唯识宗所言之“八识”均指众生之“心”。不过,依其功能
差别而有三类之别,“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
量为我故;余六名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①]心、意、识中,第八识是本
识,即识体,其余七种皆由第八识转生,故称转识。唯识宗认为,世间万物作为虚假不...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传佛教-百度百科
维基主题:佛教
上座部佛教(巴利语:theravāda,梵文:sthaviravāda)又称作南传佛教、巴利语
佛教,与大乘佛教并列现存佛教最基本的两大派别。属上座部分别说系大寺派传承,流
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
目录 [隐藏]
1 起源
2 锡兰时期
3 对外发展
4 基本教义
5 主要经典
6 南传菩萨道
7 僧俗关系
8 关于“小乘”称呼
9 注释
10 引用
11 相关条目
12 外部链接
[编辑]起源
佛教发展于印度,后来向外传播发展,分成两大系统:向北方流传的,经过中亚转到中
国汉地及西藏,再传到韩国、日本、越南、蒙古等地,属于北传佛教;向南方流传的,
传到斯里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地
区,属于南传佛教。
在佛陀灭度之后百年,印度西部摩偷罗国的上座耶舍比丘,往东方毗舍离城,见当地的
跋耆族比丘,在布萨日向民众求施金钱。耶舍比丘认为此举非法,遂向民众宣说此为非
法,却令当地比丘大怒而赶他出城。耶舍比丘回西方动员其他大德比丘前往东方,跋耆
族比丘也动员,与西方比丘辩论戒律。结果有七百人集会,会中做出决议,认为东部...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5
我一直脾气大得很,不是最近才,是最近版上有了很多让我发脾气的借口而已,哈哈。
说密里没有禅的估计没看过这个:
恒河大手印偈颂
Tilopa's Mahamudra Instruction to Naropa in Twenty Eight Verses.
谛洛巴口传那若巴的二十八颂大手印教授
敬礼金刚空行!
Homage to the Eighty Four Mahasiddhas!
Homage to Mahamudra!
Homage to the Vajra Dakini!
敬礼八十四位大成就者!
敬礼大手印!
敬礼金刚空行母!
大手印法虽无表,然于上师具苦行,
具忍具慧那若巴,具种修心如是行。
Mahamudra cannot be taught. But most intelligent Naropa,
Since you have undergone rigorous austerity,
With forbearance in suffering and with devotion to your Guru,
Blessed One, take this secret i...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6
编注:编撰此文乃源于,笔者之父亲对基督教有着相当的成见,笔者为尝试打破他的固
有执着而编撰,顺带为他引入一些新时代体系的洞见。其实,耶稣是否曾经学过佛,对
于大多数无论何种信仰者来说,在这关键时候,已经一点都不重要了。此文真正精华的
部分,在于第三部分--基督教原始教义、佛教教义及新时代体系之精华交汇--这对于我
们很多人,或许是一次精简的提醒,对于另一些人,则可能是一次被带入门的契机。
耶稣十八年印度学佛及传道轶史之新证+旧证
提要:耶稣从12~30岁这18年岁月间,在福音书中只字未提,只是笼统地一句带过:“
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那么这18年来耶稣到底去了
哪里呢?近几个世纪以来,众多中外学者经过艰辛考证,根据种种蛛丝马迹,抽丝剥茧
,终于理清了头绪--耶稣这18年来,辗转印度、尼泊尔、拉达克和西藏学习与传道,最
后回到故乡--极有可能,他是第一位把佛法带到中东(并与古犹太教融合而成为基督教
,一如西藏佛教与苯教之融合而得以发展)的圣者。
以下,我们分三个部分详述:
一. 耶稣十八年行踪之谜
1. 藏传佛教古经关于“伊萨圣者”的记录
2. ...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47
Not really.
《清净道论》
止业处依所缘分为四十种,这四十种所缘又可分为三类:自性法所缘(sabhàvadhammà
rammaõa)、相所缘(nimittàrammaõa)和不可说所缘(na vattabbàramma&#
245;a)。自性法所缘属于究竟法,相所缘和不可说所缘属于概念法。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所缘的属性与证入禅那的关系。
在这里,我们先排除四无色,来看看其余的三十六种业处。在十随念中,佛随念等八种
随念、食厌恶想、四界差别共十种业处的所缘为自相法,也即是究竟法,而且这十种业
处正好不能证得禅那,只能证得近行定。剩下二十六种业处的所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都是概念法(pa¤¤atti),而且都能证得色界禅那。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四十种业处当中,除了四无色,凡是取概念法为所
缘的业处可以证得色界禅那,取究竟法为所缘的业处只能证得欲界近行定。
J******s
发帖数: 7538
48
Not really.
《清净道论》
止业处依所缘分为四十种,这四十种所缘又可分为三类:自性法所缘(sabhàvadhammà
rammaõa)、相所缘(nimittàrammaõa)和不可说所缘(na vattabbàramma&#
245;a)。自性法所缘属于究竟法,相所缘和不可说所缘属于概念法。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所缘的属性与证入禅那的关系。
在这里,我们先排除四无色,来看看其余的三十六种业处。在十随念中,佛随念等八种
随念、食厌恶想、四界差别共十种业处的所缘为自相法,也即是究竟法,而且这十种业
处正好不能证得禅那,只能证得近行定。剩下二十六种业处的所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都是概念法(pa¤¤atti),而且都能证得色界禅那。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四十种业处当中,除了四无色,凡是取概念法为所
缘的业处可以证得色界禅那,取究竟法为所缘的业处只能证得欲界近行定。
W*********E
发帖数: 197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探讨一下 "以定为禅" (2)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
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
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CBETA, T48, no. 2008, p. 359, c13)
薛简以当时京城的禅宗行者皆主张「要能见道、得证解脱,必须要修习禅定;从来没有
不证禅定而能证道解脱者。」这是些以定为禅的知見。
然而六祖大师答云:「要证道,是要参禅觅心来开悟,岂是在打坐入定!」。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
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CBETA, T48, no. 2008, p. 349,
c16-20)
印宗法师在见过 六祖出示 弘忍五祖所传衣钵以后,更而询问 五祖如何指示教授。 六
祖答云:
「并没有其它的指示教导,唯有传授论议亲证现见自身本来面目的自性清净心,而不在
于打坐修学禅定与解脱。」因为禅定解脱都是落于二边之法。例如修学禅定,就一定有
入定与出定,不是在定中一边,就是在定外一边,...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037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读禅经》[唐.白居易]
诗人白居易的一生佛缘,暮年潜修净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64f18960101e26c.html?tj=1
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之后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极虔诚的佛教徒,自称香山居士。
白居易,字乐天,山西太原人,公元七七二年正月二十日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县东郭村
,父亲白季庚,母亲陈氏,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识声律,白居易始祖为楚国白胜,
传至秦朝有名将白起,祖父白湟,父亲白季庚及外祖父都是诗人,他自幼勤学苦读,“
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成厚茧)。”
白居易时逢中唐动乱年代,藩镇割据,吐番、回纥入侵,兵荒马乱,民不聊生,骨肉流
散,写有“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悲叹骨肉手足散居五处,只能泪眼对
明月,遥寄思乡情了。唐德宗贞元三年,十六岁的白居易在长安写下了不少好诗传诵一
时,奠定了他在诗坛占据的一席之地,比如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充分展现了少年时代白居易的才华,他的《长恨歌》、《...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