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罗什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a*******g
发帖数: 867
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
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r****n
发帖数: 8253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粗略地说说大乘和小乘

你怎么知道那些大乘所谓的祖师就是真正证了果?
自杀的龙树?被外道杀死的提婆?破戒的鸠摩罗什?悲情的玄奘?还是被神化的慧能?
你有没有听说过印度教还有很多牛人用一生的行动和成果证明了印度经典的正确?
你有没有听说过锡克教也有无数牛人用一生的行动证明了锡克经典的正确?
而上座部伟大的觉音尊者,你之前恐怕连名字都是没有听说。
你不过是在大乘文化背景下听到大乘的宣传而已。而历史真的是那么回事?事实真的是
那么回事吗?
你不过是一愚痴的凡夫而已,你没有能力判断他们究竟是否正确,把他们想当然的当成
正确的,只能证明自己的愚痴。
正如佛陀在卡拉经当中教导弟子的
“不因为他人的口传、传说就信以为真
不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真
不因为是宗教经典,就信以为真
不因为符合自己的预测、见解、观念,就信以为真
不因为他是导师、大师,就信以为真”
这才是智者所为。
学者并不是脑残,就这么点东西就能蒙住?
大乘经典所谓在天上龙宫等得到的,确实无法考证,可惜人家却考古出了这些伪造的大
乘经典究竟在什么时代,甚至在什么地方编造。如何杂糅其他一些东西。
这方面东西,实在不值一提,任何非脑残的人仔细阅读了佛教的发展历史,
r****r
发帖数: 755
3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
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卑畜生,一
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
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
,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
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佛遗教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Y**u
发帖数: 5466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
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
罗、阿那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
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
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
国名为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
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
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
洁。’
‘舍利弗
Y**u
发帖数: 5466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
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
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
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
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
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若三千大
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
,况复加害?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
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
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
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
a*******g
发帖数: 867
6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http://www.qldzj.com.cn/htmljw/0118.htm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
净戒勿令毁犯。
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
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崖畔,不可
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
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
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
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喻如一人,手执蜜器,动转
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跳踯,难可禁制,当急挫
之,无令放逸。
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其心。
a*******g
发帖数: 867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活中的大乘修行:四弘誓愿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
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
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
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
p*******y
发帖数: 782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净宗初祖庐山东林慧远大师
1生平
远公大师(公元334年---416年),东晋时代人,俗姓贾,出生于雁门楼烦
(今山西代县)世代书香之家.远公从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十三岁时
就随舅父游学许昌,洛阳等地.精通儒道,旁通老庄.二十一岁时偕同母
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于是悟彻真谛,感叹的
说:"儒道九流学说,皆如糠枇."于是发心舍俗出家,随从道安法师修
行.纵观法师一生的德业,可以概述为四:
(1)弘护佛法,尊严僧格
远公大师出家后,卓尔不群,发心广大,"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
任",精进为道,无时或懈,道念日纯.道安大师常常赞叹说:"使佛道流
布中国的使命,就寄托在慧远身上了!"由此可见远公的器识超出常伦.
远公二十四岁时,便开始升座讲法,听众有不能理解的地方,远公就援
引庄子的义理为连类,采用格义的方法,令听众清楚的领悟.由于这种
讲经的善巧方便,道安大师便特许远公阅读外道典籍.远公讲道之余亦
勤以著述,相传鸠摩罗什大师读到远公所著<<法性论>>后,大加赞云:
边方未见经,便暗与理合,岂不妙哉!
在弘法传道的过程中,许多人归投到远公座下.东晋太元四年(公元379
年),道安大师为前秦符
b*****l
发帖数: 3821
9
中国佛教主要表现为大乘形态,而大乘佛教的核心内容在于菩萨道的实践。对此,姚
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第二·譬喻品第三》说:「若有众生,从佛世
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谓,愍念安
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
」这就是说,大乘的表现是「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
知见、力、无所谓,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有悖于此者应不是大
乘。具体到现代禅与印顺法师就菩萨道的争论,我们判断的依据将是《妙法莲华经》对
大乘的这一表述。
在现代禅与印顺法师的相关争论中,双方的焦点在于菩萨的资格问题。也就是说,
究竟行大乘菩萨道的主体应当是法眼清净的菩萨还是凡夫菩萨?双方之所以在此问题上
发生争论,导火索当是印顺法师主张(凡夫的)人菩萨行,而现代禅创始人李元松先生
持否定的看法。李元松先生说:
针对禅师们这种「言过其实」的说法,印顺法师曾给予批评,大意是:「禅师们太
过于强调修证了,以致无法了解大乘佛教的精神,菩萨道的本意是人乘的菩萨行,以五
戒十善的凡夫身来力行菩萨道
a*******g
发帖数: 867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玩小游戏发包子了
我来猜一下啊。这段经很长啊,这样可能性大一些。呵呵。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
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
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
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
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
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
a*******g
发帖数: 867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经的七种版本
http://bbs.wxym.org/thread-184-1-1.html
七种版本心经
佛教经典。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玄奘译,知仁笔受。1卷。为般若经类的
精要之作。在玄奘译出前有失译本《摩诃般若波罗密神咒》(旧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大
明咒经》)1卷,旧传鸠摩罗什译。现存异译本6种:①唐法月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
多心经》;②唐般若、利言等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③唐智慧轮译《般若波罗蜜多
心经》;④唐法成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⑤敦煌发现译本《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
蜜多心经》;⑥宋施护译《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其中玄奘译本、失译本和敦煌本
为“小本”,只有正文;其余为“广本”,有序、正、流通三分。玄奘所译为通常流行
本。全经260字,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皆空的佛教义理,而归于“无所
得”(不可得),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证得菩提果。由于经文短小精粹
,便于持诵,在中国内地和西藏均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
空不
h*******r
发帖数: 1083
12
玄奘有圣位?
鸠魔罗什这个破戒娶老婆生孩子的和尚有圣位?
h*********0
发帖数: 31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说阿弥陀经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
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
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
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少/兔]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
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
无量诸天大众俱。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
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
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
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
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
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
妙香洁。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
a**u
发帖数: 8107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粗略地说说大乘和小乘
☆─────────────────────────────────────☆
augustina (augustina) 于 (Wed Mar 10 18:32:20 2010, 美东) 提到:
不常来这个版,偶尔来一下常常撞见一些让人心惊肉跳的骂人帖,觉得跟这个版的
主旨很不相符。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有些人把所谓大小乘做了本质主义的解释,好像两
千多年来,这两个乘都不曾发展变化过。我最近读了一些书,跟大家念叨念叨,也许会
有一些帮助。(本文中的“小乘”指的的是产生在大乘以前的主流佛教,仅仅为了方便
用此词指代。)
中国的佛教自称“大乘”,中文佛经中有很多对“小乘”的批判。但我们必须知道
这只是一面之词,如果我们把这一面之词当真理或事实,肯定有偏颇。比如说,很多人
以为“菩萨”是大乘才有的,其实在上座部的经典(也就是巴利文佛典)里,“菩萨”
一词出现了无数次。更有一部Buddhavamsa,“佛史”,讲述了释迦之前的24个过去佛,
在前世给作为“菩萨”的释迦受记(prediction)的故事。这听上去就有一点大乘的味
道了。再比如,大乘说小乘不懂得慈悲,只自己修行...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15
☆─────────────────────────────────────☆
runsun03 (runsun) 于 (Thu Apr 8 19:14:50 2010, 北京) 提到:
在佛陀制定的沙弥十戒里,第十戒是:不捉持金银宝物,也叫金银戒。此戒乃因佛陀认
为金银货币易使人增长贪心,易与人争利,最后成为财富的奴隶,终为钱财所束缚。所
以,为了破除贪心佛陀对出家人而制定了这条戒。
在《北传杂阿含经第九一一篇》里记载,佛陀告诉一位长者说:「主张沙门比丘可
以接受并储蓄金银宝物是清净的说法并不正确,我从未这么说过,这也不符合法义,当
然会受到谴责。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沙门比丘若是接受并储蓄金银宝物就是不清净!
不是出家沙门应该有的行为,更不是出家佛弟子应有的行为。」
最后佛陀还告诫诸比丘:「比丘们,从今日起,如果你们需要的是木头,就应该向
在家人表明需要的是木头;如果需要的是草,就应该表示需要的是草;如果需要的是车
乘,就要表明需要的是车乘;若是需要人力服务,就应该表示需要的是人力服务。千万
不可擅自接受金银宝物的供养!」手不捉金银戒是佛陀亲自设立的僧...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16
☆─────────────────────────────────────☆
racolf (浣豺) 于 (Wed May 19 11:57:46 2010, 美东) 提到:
请教各位大虾,想为老人祈寿祈福,应该诵哪部经,或者那部书可以为老人增寿免病日
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办,恳请有道之人指点,谢谢。
☆─────────────────────────────────────☆
bigfool (fool) 于 (Wed May 19 13:14:53 2010, 美东) 提到:
地藏经,药师经,金刚经,心经这些是比较常见的。

☆─────────────────────────────────────☆
fishrice (fish.rice) 于 (Wed May 19 13:18:28 2010, 美东) 提到:
哪位高人能讲讲念经发生作用的机理么?
☆─────────────────────────────────────☆
racolf (浣豺) 于 (Wed May 19 14:02:14 2010, 美东) 提到:
谢谢
☆──...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正在“度蜜月”的来报个到
园觉经的确非常优美,有好事者和考据癖甚至因此认为它是伪经。
华严经是很严谨,但是翻译不易啊。 毕竟鸠摩罗什只有一个。
o****h
发帖数: 721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正在“度蜜月”的来报个到
同意。其实,我喜欢平实的文字,因此觉得平实的文字就漂亮。八大人觉经确实很好,
汉代文字,古朴平实有力。
鸠摩罗什的译经,我觉得是真正做到了信达雅的。肇论之类的,可能跟我性格不合,我
老觉得太过飘逸。
o****h
发帖数: 721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正在“度蜜月”的来报个到
鸠摩罗什,很天才吧.
d******y
发帖数: 3668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正在“度蜜月”的来报个到
我和你口味相仿。
几年前我就在这里夸过鸠摩罗什译得好!看了他的再看别的版本,晦涩难读味同嚼蜡。
o****h
发帖数: 721
21
只是我自己读经跟论的一些感想,不要太在意。三藏法师的意思就是搞通了三藏十二部
,大藏经里面那些三藏法师打头的那些人。其实古代也没有几个,我印象中鸠摩罗什,
玄奘,大悲咒的流支三藏几个。其他一般都是僧什么的,称不上三藏法师。
禅宗好坏,我不跟你讨论。你学你的runsun佛教,我学我的佛教。

法会比较精确严谨。
r****n
发帖数: 8253
22

鸠摩罗什不是中国人。
中国尤其是汉地的佛教,并不重视经律论,因为主流的禅宗和净土宗,一个主张不立文
字,一个一心念佛。
S**U
发帖数: 7025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含经与汉传佛教
阿含经在汉传佛教过去是一直不被重视的。大正藏中,竟然找不到像样的阿含经注疏。相比之下,金刚经,心经,净土经典,甚至伪经楞严经,都有不少中国祖师注疏。直到上个世纪,随著日本与欧洲对不同国家佛教历史的研究,才发现阿含经属于佛教原始经典,了解佛教应当重视。
四部阿含经虽然传到中国一千多年,但是当时印度已经是以大乘为主,轻视声闻法,传译阿含经的也是大乘法师,将阿含视为小乘。阿含翻译成中文并不流畅,远不及后来鸠摩罗什或玄奘译经。也没有翻出以阿含经为主的论,或是如何依阿含经修行的止观法门。天台智者大师在这种环境下,将阿含经判为小乘是不足为奇的。中国在二十世纪前,应该是没有人依阿含经修行过。
现代中国人理解阿含经,比起古人有如下优势∶
1 对印度历史与佛教历史了解的更清楚,从文献、考古、语言、宗教学等多方面研究,分别历史与传说。
2 南传与北传阿含经出自不同部派,便于从共同部分探求原始佛法。
3 对经典语言(Pali & Sanskrit)的系统理解,在经文文字难解之处,能精确的掌握文字意义。
4 瑜伽师地论,大毘婆沙论,与成实论等与阿含经相关的部分都被注意并研究,了解过去部派曾如何解读阿含经文。其...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774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含经与汉传佛教
有道理。

。相比之下,金刚经,心经,净土经典,甚至伪经楞严经,都有不少中国祖师注疏。直
到上个世纪,随著日本与欧洲对不同国家佛教历史的研究,才发现阿含经属于佛教原始
经典,了解佛教应当重视。
传译阿含经的也是大乘法师,将阿含视为小乘。阿含翻译成中文并不流畅,远不及后来
鸠摩罗什或玄奘译经。也没有翻出以阿含经为主的论,或是如何依阿含经修行的止观法
门。天台智者大师在这种环境下,将阿含经判为小乘是不足为奇的。中国在二十世纪前
,应该是没有人依阿含经修行过。
,分别历史与传说。
文字意义。
过去部派曾如何解读阿含经文。其中印顺法师将瑜伽师地论摄事分与北传杂阿含经文对
照,最有参考价值。
经,说明从凡夫到阿罗汉的修行次第。
然目前只能从菩提比丘英译阿含的少量footnote看到,已经可以看出它的价值。
q****n
发帖数: 4574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含经与汉传佛教
似是而非的东西,很容易误导人.你这人跟印顺法师一样有点傻,是学文科的料(逻辑有问
题而不自知).你比古人"聪明",
我没有时间一一反驳你的观点,也懒得去反驳.只是怕有人被你误导,我从而说几句.
我读过阿含经.你不要认为你比古人更了解佛教在古人(如玄奘法师)前的历史和佛教教
义.如果你这么想,我只能说你跟猪狗差不了多少.或者还不如猪狗.话有点重.

。相比之下,金刚经,心经,净土经典,甚至伪经楞严经,都有不少中国祖师注疏。直
到上个世纪,随著日本与欧洲对不同国家佛教历史的研究,才发现阿含经属于佛教原始
经典,了解佛教应当重视。
传译阿含经的也是大乘法师,将阿含视为小乘。阿含翻译成中文并不流畅,远不及后来
鸠摩罗什或玄奘译经。也没有翻出以阿含经为主的论,或是如何依阿含经修行的止观法
门。天台智者大师在这种环境下,将阿含经判为小乘是不足为奇的。中国在二十世纪前
,应该是没有人依阿含经修行过。
,分别历史与传说。
文字意义。
过去部派曾如何解读阿含经文。其中印顺法师将瑜伽师地论摄事分与北传杂阿含经文对
照,最有参考价值。
经,说明从凡夫到阿罗汉的修行次第。
然目前只能从菩提比丘英译阿含的少量f...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含经与汉传佛教
写的不错,顶一下。

。相比之下,金刚经,心经,净土经典,甚至伪经楞严经,都有不少中国祖师注疏。直
到上个世纪,随著日本与欧洲对不同国家佛教历史的研究,才发现阿含经属于佛教原始
经典,了解佛教应当重视。
传译阿含经的也是大乘法师,将阿含视为小乘。阿含翻译成中文并不流畅,远不及后来
鸠摩罗什或玄奘译经。也没有翻出以阿含经为主的论,或是如何依阿含经修行的止观法
门。天台智者大师在这种环境下,将阿含经判为小乘是不足为奇的。中国在二十世纪前
,应该是没有人依阿含经修行过。
,分别历史与传说。
文字意义。
过去部派曾如何解读阿含经文。其中印顺法师将瑜伽师地论摄事分与北传杂阿含经文对
照,最有参考价值。
经,说明从凡夫到阿罗汉的修行次第。
然目前只能从菩提比丘英译阿含的少量footnote看到,已经可以看出它的价值。
r****n
发帖数: 8253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含经与汉传佛教
阿含经注疏没有翻译是个大遗憾。
我英文又不行。
希望将来有人能够有中文版的翻译。

。相比之下,金刚经,心经,净土经典,甚至伪经楞严经,都有不少中国祖师注疏。直
到上个世纪,随著日本与欧洲对不同国家佛教历史的研究,才发现阿含经属于佛教原始
经典,了解佛教应当重视。
传译阿含经的也是大乘法师,将阿含视为小乘。阿含翻译成中文并不流畅,远不及后来
鸠摩罗什或玄奘译经。也没有翻出以阿含经为主的论,或是如何依阿含经修行的止观法
门。天台智者大师在这种环境下,将阿含经判为小乘是不足为奇的。中国在二十世纪前
,应该是没有人依阿含经修行过。
,分别历史与传说。
文字意义。
过去部派曾如何解读阿含经文。其中印顺法师将瑜伽师地论摄事分与北传杂阿含经文对
照,最有参考价值。
经,说明从凡夫到阿罗汉的修行次第。
然目前只能从菩提比丘英译阿含的少量footnote看到,已经可以看出它的价值。
o****h
发帖数: 721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含经与汉传佛教
翻译能够做到[信达雅]这个标准的真的很难啊。中国佛教文化为什么鼎盛,我觉得一个
很大的原因就是佛经翻译的好。玄奘法师也好,鸠摩罗什法师也好,毫不怀疑,他们都
是通达教理,文字也非常好的人。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一点,他们翻译佛经的时候,是
由政府出面,组织近千人的大译场翻译,各类僧人,包括搞文学的人在内,来来回回讨
论定稿,直接结果就是翻译作品的质量很高,更重要的是非常通俗易懂,受众广。
现代社会,再干这样的事情怕是很困难了,政府很难出面了;个人能力再大,终究所知
有限,金钱也有限。僧团发心或者居士发心,我觉得是很难产生有公信力的好作品的。
S**U
发帖数: 7025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佛陀圣贤--净空法师
你是说哪些佛骨塔?
「佛教当时衰落」是指哪个年代?
中国人把佛教「发扬光大」中国化,禅宗六祖是关键人物。更早传入的原始佛法,鸠摩
罗什传入的中观,玄奘传入的唯识,在中国影响都不大,中观、唯识在中国都被如来藏
系吸收圆融了。中国人不习惯辩论真理(历史上的辩论流于意气居多),圆融的如来藏
说最合中国文化。
说到圆融,胡 core 提倡和谐社会,是回归中国特色。
J******s
发帖数: 7538
30
我理解证得阿罗汉果,就是四果的,活着的时候体验的那个就是余依涅磐
死了的话,就是无余依涅磐。
这也是他们为什么被叫做阿罗汉的原因吗?我的理解对吗?
入涅槃(最后的涅槃)是一种色、受、想、行、识五蕴以及一切与诸蕴有关的法都已停止不起
作用的状态。所以,这是一种相对性不存在的境界。它是超外界一切相对事物的。它不是因的
果,不是生起果的因。既不是道,亦不是果。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无为。苦,生苦之因的爱
欲是世间的,涅槃则不是世间的,而在缘起法之外。所以,它是超因果的。一切世间法都是有
关系的,相对的,而作为无关系的涅槃则是绝对的。
不管彼以何感受领会,是乐,非乐,非乐非不乐,彼领会不执著,不被所缚。彼知身体解体
(生命本能结束以后),一切感受,一切体会,都会变成冷静,都会是安定。犹如油灯燃烧,
靠油与灯芯,油与灯芯烧完,由于燃料缺乏,灯即熄灭。如是,当比丘体会身体最后结束感受
时,彼知道:“我已体会到身体最后结束之感受。”当彼体会生命最后结束之感受时,彼
知:“我已体会到生命最后结束之感受。”彼知“身体毁坏,生命最后结束,现此一切受,非
快乐,将变成冷静。”因此,一个人有如此天赋,被赋与此最...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友好的交流佛法智慧的环境
金刚经译本那句话梵文本有没有,是可以考证的。印度也有金刚经注,可以对照。研究
文本就靠证据。
那句话合不合经义,是另一个问题。如果是鸠摩罗什加上的,就是他认为合。禅宗这样
传,也表达了自宗见解。别宗若依文本有其他见解,也可以讨论。
S**U
发帖数: 7025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慧与愚痴
慧,在大小乘经论里,曾安立了种种不同底名称,最一般而常见的,是般若(慧)。还有观、忍、见、智、方便、光、明、觉等。三十七道品中的正见、正思惟、择法等也是。大体说来,都是慧的异名,它们所指的内容,虽没有什么大差别,但在佛法的说明上,这些名称的安立,也有著各自不同底特殊含义。
诸异名中,般若(慧)、闍那(智)、毘钵舍那(观)三者,显得特别重要。它们在共通中所有的不同意义,也有更显著的分别;当然,其真正体性仍然是没有差异的。
般若一名,比较其他异名,可说最为尊贵,含义也最深广。它底安立,著重在因行的修学;到达究竟圆满的果证,般若即转名萨婆若(一切智),或菩提(觉),所以罗什说∶「萨婆若名老般若」。般若所代表的,是学行中的因慧,而智与菩提等,则是依般若而证悟的果慧。再说慧、观二名义∶慧以「简择为性」;约作用立名,这简择为性的慧体,在初学即名为观。学者初时所修的慧,每用观的名称代表,及至观行成就,始名为
慧。其实慧、观二名,体义本一,通前通后,只是约修行的久暂与深浅,而作此偏胜之分。我们如要了解慧的内容,就不可忽略观的意义。关于观的名义,佛为弥勒菩萨说∶「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2192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习四无量心( BY性空法师)
◎以四个愿祝福自己
慈心观的第一个阶段──对自己修慈悲,要用四个愿来祝福自己:
愿我没有怨仇(aham avero homi)
愿我没有瞋恚(abyApajjo homi)
愿我没有痛苦(anIgho homi)
愿我遍满快乐(sukhI attAnam pariharAmi)
对自己身体每一部分散发慈悲,感到放松、轻安。若身体不舒服、有病痛的地方,如肩
膀硬、膝盖痛,就在那部位停留较长的时间,用智慧观察它们,将慈悲、缓和、接纳与
包容送给它们,渐渐地也就能放松,达到全身彻底地放松、轻安。
放松后特别要注意脊椎是否挺直,脊椎直,心自然会有警觉,心有警觉才能专注业处,
持续用功,出离烦恼;如心无警觉,便使不上力,容易昏沉。要感到威仪很稳定,呼吸
是顺定的呼吸,是深的呼吸。顺定的呼吸和不顺定的呼吸不一样,要分别清楚,了解它
们不同样的感觉。修慈心观或其它法门同样要学这个道理,然后自然能够运用身体的轻
安来修心的轻安,心的轻安是定的条件。
要彻底地放松身体,注意身体是否很稳定,我们能感受到骨头的硬、肌肉的软,肌肉是
挂在骨头上。在这情况下觉得脊椎直,表面大肌肉放松,腰骨、头与肩膀自然地提起...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僧侣与科学家》
郑:尽管如此,佛教花了相当多的心力来探讨自然律,但不知佛教对自然律有何看法?
马:佛教承认我们可以利用法则来发展和表达我们对世界表面实相的了解,但这些
法则并没有本然的存在,否则就不啻暗示它们毋需现象界即可存在。
以世俗一般的实相观点来说,佛教接受凡事皆可用逻辑和正确知识来呈现的说法。
我们所谓“正确知识”,指的是可以直接察知、推论演绎和可以根据可信的报告来接受
的知识。不过,我们认为这种相对真理的法则既不是出于专断的,也不是出于至高实体
的规定。此外,我们也不归因于神学思维,始终在追寻背后的目的。
佛教在物理法则上添加业力法则,从苦乐的角度来说明我们正面和负面行为的后果
,但我们应该切记的是,这些有关世界的法则全都属于相对真理。
在绝对真理的层面上,佛教不接受事物即其表相的说法,会审视它们存在的究竟方
式。这种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在人世间所察知的现象只是表相,其属性与特征不
属于表相固有。正因如此,佛陀才以诗的意象把现象比拟成梦与幻:
一切有为法
如星翳灯幻
露泡梦电云
应作如是观
(译按:这则偈语出自《金刚经》,鸠摩罗什所译的常见流通本做“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只有梦、幻... 阅读全帖
o****h
发帖数: 721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开贴说道家修炼

我有点认同这一句.
罗什写过好多道家跟佛家的区别,
不过我没仔细看过.
o****h
发帖数: 721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开贴说道家修炼

我有点认同这一句.
罗什写过好多道家跟佛家的区别,
不过我没仔细看过.
a*****y
发帖数: 33185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
词语解析
1、金刚:指金刚石,喻坚利之意,即以金刚之坚,喻般若体;以金刚之利,喻般
若用。历百劫千生,流转六道,而觉性不坏。
2、般若:为梵语,华语当译为妙智慧。(比世间智慧高深得多)。
3、波罗蜜:为梵语,华语译为到彼岸。众生因有我执,故陷于烦恼之苦海。倘能
从生死烦恼苦海,渡到不生不灭、清净安乐之地,即为到彼岸,即脱离了苦海。
4、经:经字当径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条路径。常道也,贯摄也,贯穿所应说义,
摄持所化众生。
5、顿悟:就是一闻法,就知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立即开悟,而明大道。(六祖
慧能为代表)
6、渐悟: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次第渐修,方可悟入。顿渐虽殊,而
到彼岸则一也。(神秀为代表人物)
7、三藏:它是指经藏(佛所说的教法典籍)、律藏(戒律典籍)、论藏(所说的
法相问答,及佛弟子或佛灭后,诸菩萨所解释的经义,及辩论法相的典籍)。
【如是我闻一时】 佛告阿难,结集时必以此数字冠诸经之首,如是者,表佛说皆
如,所谓诸法如义,我闻是阿难自称,以凭信实也。一时,言说法时也,佛说般若经六
百卷,凡四处十六会,一王舍城鹫峰山七会,二给孤独园七会,三他化天宫摩尼宝藏殿
一会,...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
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
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
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
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
、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
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
、味、触、法布施。须菩提,...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633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
个人的感觉,鸠摩罗什译的看起来很顺,很贴切。
G**W
发帖数: 1865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经中的土地公
不种无果实 (不耕种就收获不到果实)
大庄严论经
『布施得财富 ,持戒生天上 ,若无布施缘 ,威德都损减, 定慧得解脱, 此三所获报 ,十
力之所说』
这句偈出自于于大庄严论经, 为圣马鸣菩萨所造, 由后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
偈的意思是说世上一切, 有因有果, 能得财富的人, 是因为过去布施而得的善果, 并非
凭空而降, 而持戒不犯, 便能因此清净业报而感生天界. 如果能修禅定又研读受持佛法
, 终将証得解脱的正受果报. 这是人天至尊的佛陀 (十力是佛陀的另一称号) 对我们的
教示.
以下大庄严论经的段摘, 大意是有一穷人, 想到祠庙里祈求天神赐予财宝, 便交待他的
弟弟好好照管家里田地. 之后启程到祠庙里大摆供养启求天神赐福. 受他祈求的这位天
神被他所动, 便想观察一下他的三世因果, 看看他过去是否有布施的善业, 如果有, 就
方便的帮助这位穷人. 没想倒一观察, 发现这穷人一点布施的善业也没做过. 天神就想
, 这个祈求财富的人过去从未布施, 现在跑来求我, 想不耕种便能得到果实, 实在帮不
了, 而这穷人摆这么多供养求我而得不到回报, 事后一定会怨恨我. 天神想了一想便变
...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第2章 曹溪一脉
第2章 曹溪一脉
一、慧能求法
慧能,一作惠能,原籍范阳(今北京大兴、宛平一带)人,俗姓庐。父名行瑶,早
年做官,后来遭贬,于唐武德三年(620)被流放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娶当地
李氏女为妻,唐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八日生下慧能。慧能三岁时,父亲不幸亡
故,母守志鞠养,孤儿寡母,穷苦无依,生活极为艰辛,在如此境遇中长成的慧能,聪
颖早慧,事母至孝,日日砍卖柴,奉母度日。不觉光阴荏苒,慧能已长大成人。
慧能二十四岁那年,一日去市上卖柴,忽闻有人诵读佛经,据说慧能“一闻经语,
心即开悟”,便问客人读的是什么经?客人告诉他,读的是《金刚经》。又问客人从何
处来?如何得到此经?客人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今湖北黄梅县西北)东山寺来,那里
有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主持传法,门徒有一千多人,我前往礼拜,总得以听受此经。慧
能一听。心生羡慕,萌发了去黄梅跟从弘忍大师学习佛法的念头。客人本是一位热心的
信徒,见慧能对佛法如此虔诚,便赠送他十两纹银,让他回去安置好老母的衣食生活,
再到黄梅去参见五祖弘忍大师。
慧能辞别母亲后,便来到黄梅求见弘忍。据说,慧能...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第14章 近代传承
第14章 近代传承
一、圆瑛禅净兼弘
进入近现代后,中国佛教神日渐衰微,但传承不断,法脉绵延、敬安、圆瑛、太
虚、虚云、来果、明真、印顺等一批高僧、大德主持佛法,长者、居士大力扶持,光大
宗门,颇有建树。
一、圆瑛禅净兼弘
圆瑛(1878-1953)为中国近代禅门高僧。他宗说兼通,台贤并弘,精研
《楞严》,禅净双修,归宿“三求”,爱国爱教,弘法度生,为中国佛教事业作出卓越
贡献。
圆瑛,俗姓吴,法名宏悟,号韬光、一吼堂主人。福建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
阙氏。因祷于观音菩萨有感,于清光绪四年(1878)生。幼失怙时,由叔父诗瑛扶
养,五房一嗣,备受慈爱。年稍长,感身世孤零,人生如幻,欲出家,叔父不许。18
93年投考本县秀才,次年中取,名列前茅。1895年秋(十九岁)大病一场,病愈
投福州鼓山涌泉寺,礼莆田梅峰寺增西上人为师,剃度出家。次年,到涌泉寺依妙莲和
尚受具足戒,后到大雪峰崇圣寺谒达本禅师,充当钣头菜头,茹苦含辛,清修梵行。
二十一岁,圆瑛回到常州天宁寺,依治开老和尚参究禅宗心法,四年中获益良多,
继往宁波天童...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2278
43
这个。。。你想想,如果没有佛母生下佛陀,如果没有耆婆生下鸠摩罗什。。。
S**U
发帖数: 7025
44
西游记里关于佛教的错误不少,玄奘受心经这一段应当也是小说编造的。姚秦鸠摩罗什
就有译出心经,玄奘西行前怎会没读过心经。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8/0250_001.htm
r*****d
发帖数: 922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请教个问题
佛法里讲父母是具力业门。意思是说以父母为对境造的业不是巨大善业就是巨大恶业。
儒家讲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但究其原因佛法才能讲清楚。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二千五百人。菩萨摩诃萨三万八千
人俱。尔时。世尊引领大众。直往南行。忽见路边聚骨一堆。尔时。如来向彼枯骨。五
体投地。恭敬礼拜。阿难合掌白言。世尊。如来是三界大师。四生慈父。众人归敬。以
何因缘。礼拜枯骨。佛告阿难。汝等虽是吾上首弟子。出家日久。知事未广。此一堆枯
骨。或是我前世祖先。多生父母。以是因缘。我今礼拜。佛告阿难。汝今将此一堆枯骨
分做二分。若是男骨。色白且重。若是女骨。色黑且轻。阿难白言。世尊。男人在世。
衫带鞋帽。装束严好。一望知为男子之身。女人在世。多涂脂粉。或熏兰麝。如是装饰
。即得知是女流之身。而今死后。白骨一般。教弟子等。如何认得。佛告阿难。若是男
子。在世之时。入于伽蓝。听讲经律。礼拜三宝。念佛名号。所以其骨。色白且重。世
间女人。短于智力。易溺于情。生男育女。认为天职。每生一孩。赖乳养命。乳由血变
。每孩饮母八斛四斗甚多白乳。所以憔...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龙树菩萨想另立大乘菩萨僧团
鸠摩罗什译的龙树菩萨传,记载大乘的祖师龙树菩萨,曾想另立大乘菩萨僧团。后来,为避免僧团的诤执与分裂,或是避免被指责为破和合僧及背叛佛教,所以始终没有实现他的理想。
这事有意思。如果当初龙树菩萨成立了大乘菩萨僧团,虽然短期看造成僧团分裂,龙树可能会被传统佛教骂是叛徒,但是长期来看,由于互相良性竞争,也许\对佛教的健全有好处,而最后或能复归于一。
这是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的不同路线。龙树的体制内改革,造成今天的大乘,都在一个屋檐下,各种思想混在一起,而不是百家争鸣。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50/2047b001.htm
http://www.chihong.org/heart/bk02_madhyamika.htm
h***s
发帖数: 1716
47
摘 要: “无住”思想在《金刚经》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拟通过分析和阐发《金刚经》“无住”思想及其在佛法
以及修行中的表现和思想进路, 希望能把握《金刚经》这一
佛教重要文本的思想意旨。
关键词: 无住; 金刚经; 法; 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俗称《金刚经》。金刚喻坚固
不可摧毁而能破一切之物之体; 般若之意相当于汉语中的
大智慧, 妙智, 妙慧之意; 波罗蜜则可意为到达彼岸。连
起来, 此名可综释为此经是能修成金刚不坏之身, 修得悟
透佛道精髓智慧, 能脱离三界而到达苦海彼岸的经典。相
传此经是释迦牟尼佛涅槃后, 由其弟子阿难诵读的。在中
国佛教史上, 《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
的经典之一。它的译本极多, 我们现在常见的, 是鸠摩罗
什的译本。《金刚经》在中国文化史的影响极大, “无论初
修久学, 内道外道, 男女老幼, 识字或不识字, 无不喜读
此经。”庶几可见此经的巨大影响力。相传佛祖之所以要说
是经, 其意即针对于当时佛徒执迷于佛经修法, 而作是经
以启迪修道者, 必须身在修行佛法而心中绝无佛法, 心念
虚空而不执迷于虚空, 才能修得正果。他的这一思想,...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538
48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http://bookgb.bfnn.org/books/0023.htm
白话翻译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如是我闻。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陀宣讲的。
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二千五百人。菩萨摩诃萨三万八千人俱。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里说法,在场的有佛陀的常随弟子出家众
二千五百人,与大菩萨摩诃萨三万八千人在一起听法。
尔时。世尊引领大众。直往南行。忽见路边聚骨一堆。尔时。如来向彼枯骨。五体投地
。恭敬礼拜。
这时,世尊引导并带领大众弟子,一直往南方行走,忽然看见路边聚集枯骨一堆。那时
候,如来就对著那些枯骨行大礼,以五体投地的方式,恭恭敬敬的顶礼膜拜。
阿难合掌白言。世尊。如来是三界大师。四生慈父。众人归敬。以何因缘。礼拜枯骨。
阿难尊者合掌向佛陀禀白说:‘世上最尊贵的圣者!您是世间三界(欲界、色界、无色
界)里的大导师,是母胎、蛋卵、潮湿、变化(胎、卵、湿、化)四类众生的慈父,为
众人所归依敬仰,是由于什么因缘,世尊您竟然顶礼膜拜这些枯骨呢?’
佛告阿难。汝等虽是吾上首弟子。出家日久。知事未广。此...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唯识--百度百科
相宗的根本经典与传承
综述
以下内容皆取自成观大法师撰写之“相宗系列”书籍
要了解相宗(即法相宗,又称瑜伽宗,或唯识宗),也必须稍微了解一下中观派;
因为正如唐代义净三藏在其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所言:“所云大乘,无过二
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化;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
”由是可知,大乘佛法有两大法脉或学派,一是中观学派,二是瑜伽学派。
中观学派是尊龙树菩萨为始祖,以其《中观论》及《十二门论》为根本论典,其后
传至提婆菩萨,着有百论,即与龙树之二论合称“三论”其传承者为罗睺罗跋多罗、青
目、婆薮、佛护、青辩等。在中国之弘传者则为鸠摩罗什,至唐,吉藏大师而集其大成
,因而开创“三论宗”。此处所说的中观学派是狭义的中观派;此派虽名“中观”实是
以空观(第一义空、一切法空)而涵摄空、假、中三观,故名:中观,又称“空宗”。
其根本经典为般若诸经与三论。
广义的中观学或空宗则包括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因为这些宗派都以中观学派
的创始者及其经典为立宗之主要根据,故在大乘八大宗中,除法相宗与律宗外,其余诸
宗基本上都属于性宗(空宗)所摄(以其相对于“相宗”,切研习之本...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请教个问题
☆─────────────────────────────────────☆
snowsunny (二宝最喜欢枕着爸爸的胳膊睡觉) 于 (Sat Jun 25 19:49:32 2011, 美东) 提到:
公司里要做个关于中国的presentation,就是给一大堆工程师聊聊有关中国的东西。
前年做过一次,这次我想稍微变化一点。
想做一张slide,说说儒道佛对中国人的最大的影响,比方说,儒家对中国文化的最大影
响在于什么,道家,佛家
基本上一家一个bullet point,不可能讲太多,太深入也没人听得懂
请不吝赐教,谢谢!
☆─────────────────────────────────────☆
SeeU (See you) 于 (Sat Jun 25 20:20:52 2011, 美东) 提到:
儒道佛对中国人,是很难分成清楚的三家。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最大影响在于向往率性,自然,无为,天人合一。
佛家对中国文化的最大影响从禅宗来。劈柴、喝茶、插花都是禅。
☆─────────────────────────────────────☆
snowsu...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