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胜义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a**u
发帖数: 8107
1
☆─────────────────────────────────────☆
onecity (天地一大梦) 于 (Sun Aug 10 16:21:50 2008) 提到:
恐怕古往今来都没有吧?如果有就好了.
别的不说, 如果这位大牛能以科学的语言阐明一些佛学的经义, 或者在不能阐明时指出
为什么不能阐明, 对受过科学训练多年的广大学子, 一定会有很大帮助.
☆─────────────────────────────────────☆
vitruvian (日日改过) 于 (Mon Aug 11 01:25:57 2008) 提到:
有才叫误人呢。
本来就是不同的体系。硬要扯到一起,只能是四不象。
☆─────────────────────────────────────☆
zxzhren (紫霞真人) 于 (Thu Aug 14 09:11:14 2008) 提到:
用科学语言来描述佛教中许多东西,是应该的,在某些方面也是可以的。但许多方面,
目前科学还无法表达,因为现有的科学知识认识还没有到那程度,还无法观测到某些东
西,更无法来分析和解释它...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赖耶识--百度百科
阿赖耶识
百科名片
阿赖耶识(阿赖耶为梵语alaya之音译),又作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等。旧
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为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
中所说的第八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关于阿赖耶识不
同的宗派又有不同的说法。
目录
简介
能藏
所藏
执藏
我国各宗派说法[不完全列举]
地论宗
摄论宗
法相唯识宗
八识心王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
末那识
阿赖耶识
《八识规矩颂》中关于阿赖耶识部份略解
人在临死时的情形
地大
水大
火大
风大
第一能变识(第八阿赖耶识)简介
能藏
所藏
执藏
我国各宗派说法[不完全列举]
地论宗
摄论宗
法相唯识宗
八识心王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
末那识
阿赖耶识
《八识规矩颂》中关于阿赖耶识部份略解
人在临死时的情形
地大
水大
火大
风大
第一能变识(第八阿赖耶识)
以下引《佛光大辞典》阿赖耶识条   阿赖耶,梵语alaya之音译。为八识(眼、
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之一,九识(八识及阿摩罗识)之一。又作
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传佛教-百度百科
简介
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
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
生活,因此称为「上座部佛教」(Theravàda)。上座部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
、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
一带地区。上座部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上座部佛教流传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在我们不能够更系统一点地去
了解和上座部佛教同时或者更晚时期盛行过的其它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除外),因为
他们大多数是在漫长的岁月之中湮灭无闻了,遗留下来的至多是一两部经典论著,甚至
只是片言断语。然而,南传佛教不但非常完整地保存了一套巴利语三藏圣典以及许多重
要文献,而且这些经典是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相当大的地域中唯一不可争辩的权
威性著作。在南传佛教国家,我们至今依然还能够看到按照佛陀当年所教导的行为规范
一样过着剃除须发、三衣一钵、托钵乞食、半月诵戒、雨季安居等等如法如律生活的比
库[1]僧团,使我们仍然能够亲切地感受到最接近于二千五...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教的不二论
其他的同意。
"大乘佛教的般若和中观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空性"
可以说的更精确避免误解。中观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没有本质-i.e. 无自性,空性。
因为没有本质,所以缘起才能成立。
缘起如何成立?中观又分派∶月称主张唯有名言;也有论师主张世俗唯识,胜义中观的。等等。可读宗义书,或宗喀巴<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a*****y
发帖数: 33185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十玄
华严宗
百科名片
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为中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本宗
依《大方广佛华严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的妙旨,以隋代杜顺和尚(公元五五七至
六四○年,即法顺)为初祖。本宗依《华严经》立名,故称华严宗。
简介
华严经起源
华严宗 法界缘起
华严宗 发展历程
华严宗的五教十宗
华严宗 现象圆融论 事事无碍论的界说
事事无碍论的内容
事事无碍论的哲学底蕴与逻辑性格
事事无碍论的理论基础与中国特色
华严宗七祖 一马鸣尊者马鸣乃西土十一祖也
二龙树尊者龙树乃西土十三祖也
三帝心法师帝心
四云华法师云华
五贤首法师贤首
六清凉法师清凉
七圭峰法师圭峰
华严宗观法 真空观
理事无碍观
周遍含容观
图书信息内容简介图书目录
简介
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汉传佛教的流派之一,此宗以《华严经》为所依,故称为华
严宗。以唐之帝心杜顺和尚为始祖,云华智严法师为二祖,贤首法藏法师为三祖,清凉
澄观法师为四祖,圭峰宗密禅师为五祖。宋朝加入马鸣、龙树而为七祖。实际创始人是
法藏,但传统上以龙树菩萨为初祖。因法藏受封贤首国师,故此宗或称为贤首宗。
大唐道璇律师于日本天平八年,赍《...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633
6
禅定今说——现代在家居士的禅修途径
跃辰居士
禅定是佛教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缺少对禅定的了解,会给佛教史的研究增加
许多困难。但是现在很少有专门的著作能把禅定讲清楚,也很少有人讲清楚。这导致了
在坊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关于禅定的传说,使禅定神秘化、神话化。今天我尽个人能力
给大家介绍一下禅定的实际情况。
解说禅定的困难
禅定不仅仅属于佛教,其他宗教修习禅定的也很多。据说早期基督教、伊斯兰教的
苏菲派也都有禅修手段。但佛教的禅定与其他宗教的禅定在目的上有根本不同。这个根
本的不同点在于:佛教禅定的目的是超越二元对立,现量体会缘起性空正见,契入空性
。但是近代以来,真正能从基本概念与基本练习角度讨论禅定的书籍非常少,这造成了
大家对禅定的不了解,从而形成了各种神秘,成为形形色色的无知传说的温床。造成这
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是缺乏训练有素的禅定者。这个问题到今天也是一样。不论古代还是现代,
真正有很深禅定功夫的人的数量总是很少的。古代的禅修大家可能比现在稍微多一点。
不过差距也不是太大。但是更重要的问题是下面的第二个困难。
第二个是缺乏名言共许下的语言传递信息。什么叫缺乏名言共... 阅读全帖
r*****d
发帖数: 922
7
五、万法不离如来藏
当我们生而为人,并有了躯体和心相续以后,就会建立很多诸如“上”、“下”等概念
,而“如来藏”的状态就像当我们进入太空后,大脑里原有的、在地球上建立的“上”
“下”概念就消失了一样,进入这种状态,就进入了“如来藏”、“大光明”。它们并
不是在身体内存在的一个东西,并不象计算机里面有软件一样。密宗里讲的“自然的智
慧”也是如此,心的本性也就是它。从无始以来,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而且距我
们非常非常近,只不过是我们没有发现,如果我们发现了,就是“初步证悟”。
除了不作梦的深度睡眠以外,在一天的24小时中,在我们的头脑里不停地产生着“善”
“恶”等念头。其实,每一个念头都是从“如来藏”中出来的,它现在住在“如来藏”
中,以后毁灭时也消失在“如来藏”中。
《宝性论》中有一个比喻,就是以世界来比喻心。世界最初不存在,虽然世界产生的原
因有种种说法,但都只是推测而尚未加以证实。世界从太空中产生,至今在太空中存在
,最后也必将毁灭于太空之中,并没有到其它地方去。这就说明世界来自于虚空,安住
于虚空,毁灭于虚空。
同样,我们的每个念头也是来自于法界,安住于法界,消失于法界。这是根...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么是善心?
节七∶二无量(appama¤¤à)
(1) Karuõà, (2) mudità pana appama¤¤àyo nà
;mà ti.
一、悲;二、(随)喜∶这两种名为无量。
节七之助读说明
无量∶有四种对诸有情的态度称为无量,因为它们能以一切有情作为对象,所以有无量的潜能。此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它们又名为四梵住(brahmavihàra)。
虽然四无量心是对待有情的理想态度,但只有悲与(随)喜两者被列入无量心所当中。这是因为慈是无瞠心所的一种呈现方式,而舍则是中舍性心所的一种呈现方式。无瞠并不一定会呈现为慈,而是也能以其他方式呈现。但当慈生起于心中时,它一定是无瞠心所。平等对待众生的舍无量心与中舍性心所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一、悲(karuõà)∶其特相是欲拔除他人的痛苦;作用是不忍见他人之苦;现起是不残忍;近因是(以如理作意)见受尽苦难的有情没有依归。当能去除残忍时此悲即已成功\,若导致悲伤则已失败。
二、(随)喜(mudità...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2192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和心理学我觉得更接近
我写的就已经是读了以后一点粗浅的理解。
关键是大家说的都晦涩难懂,
说法也不一。
就只能拾自己懂的来理解。
这段是二麻子的文章。
我觉得他总结得很好,能被我理解。
他说到修止就是专注于一个对象,清除妄念,而
专注的对象就是所缘。我理解最类似的比拟就是只RUN
单个线程。当然可能这个比拟不太恰当。
还有以前WAICHI这里传的,也有一部分是修止的方法,
比如念佛号,就是专注于一个目标,还有观音法门,
也是。
专注于一个对象,清除妄念的目的,我认为是为了下一步的观。
然后RUNSUN/SEEU强调的观什麽是不共外道的,我觉得也很有道理。

止是定的基础,梵云奢摩它,意谓专注。未得一定程度的止力去做更高深的修法,
例如毗婆舍那(分析性的观),三摩钵提(等持的观),一心三观,大手印定,且却等
等,纯是沙滩上的楼阁,全无是处。所以止是偷懒不得的,非修不可,非化上时间不可
的。不过止是内外道所共法,具体的修法取决于方向,目标及行人情况。佛法仅以破除
一切恶习执着,明心见性直至圆满菩提心究竟涅槃教人。佛门行人的方向不是神通,不
是长生不老也不仅是强身健体。佛门虽不排斥上述效果,但明确指出此仅圣末边...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版务]Wisdom版举报投诉专用贴
刚才看到一个佛法讨论区吵架,一些行为与本版很像。
萧平实自称「胜义僧」,这行径和英年早逝、曾自诩阿罗汉的李元松,有何不同?
http://www.a202.idv.tw/Discuz/viewthread.php?tid=12536&extra=&p
a*****y
发帖数: 33185
11
叶均:南传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献略讲
[ 作者: 叶均 来自:西园论坛 已阅:1716 时间:2008-11-19 录入:
zhangjingzhen
2008年11月19日 佛学研究网
南传(一称南方)上座部,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
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
理而说,因为这个派系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而后发展起来的。这一系的佛学,近代
发展比较快,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的佛学者用各种文字翻译
和研究他们的典籍。
近代佛学者,为了研究整个佛教学说的方便,按照语文分为三大系,即汉语系、藏
语系、巴利语系。南传上座部属于巴利语系,因为他们的三藏典籍和许多重要的著作,
都是用巴利语写的。除了巴利语系有一完整的三藏典籍和各种论著之外,其他北传佛教
的经籍,绝大部分都保存在我国的汉文和藏文的藏经里。

另外一种分法,是所谓大乘和小乘。称汉语系和藏语系中的大乘理论为大乘,称巴
利语系的佛教及其他类似的佛教为小乘。但巴利语系的...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慧与愚痴
南传的论对慧与愚痴的定义如下∶
慧根(pannindriya)∶巴利文pannà是慧,或如实知见诸法。在此称它为根是因
为对于如实知见诸法它占了主要的地位。在《阿毗达摩论》里,慧(pannà)、智(nàna)、无痴(amoha)三者是同义词。慧的特相是透彻地如实知见究竟法的自
性相;作用是如照亮目标的油灯一般;现起是不迷惑;近因是如理作意 (译按──《清净道论》∶「由于佛陀说有定者能如实知见诸法,慧的近因是定」;《殊胜义注》英、页一六二∶「慧的近因是不迷惑,有如一位很好的森林向导。」)
痴(moha)∶痴是无明(avijjà)的同义词。其特相是心盲目或无智(不能透彻地知见究竟法的真实性);作用是覆蔽或不能彻知目标的真实性;现起是没有正见或心昏暗;近因是不如理作意(ayoniso manasikàra,即作意目标为常、乐、我、净等)。应知这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源。
-摘录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w*****r
发帖数: 7106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慧与愚痴
色呢? 色是咋定义的?

nàna)、无痴(amoha)三者是同义词。慧的特相是透彻地如实知见究竟法的自
《清净道论》∶「由于佛陀说有定者能如实知见诸法,慧的近因是定」;《殊胜义注》
英、页一六二∶「慧的近因是不迷惑,有如一位很好的森林向导。」)
知见究竟法的真实性);作用是覆蔽或不能彻知目标的真实性;现起是没有正见或心昏
暗;近因是不如理作意(ayoniso manasikàra,即作意目标为常、乐、我、净等)。
应知这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源。
S**U
发帖数: 7025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慧与愚痴
慧,在大小乘经论里,曾安立了种种不同底名称,最一般而常见的,是般若(慧)。还有观、忍、见、智、方便、光、明、觉等。三十七道品中的正见、正思惟、择法等也是。大体说来,都是慧的异名,它们所指的内容,虽没有什么大差别,但在佛法的说明上,这些名称的安立,也有著各自不同底特殊含义。
诸异名中,般若(慧)、闍那(智)、毘钵舍那(观)三者,显得特别重要。它们在共通中所有的不同意义,也有更显著的分别;当然,其真正体性仍然是没有差异的。
般若一名,比较其他异名,可说最为尊贵,含义也最深广。它底安立,著重在因行的修学;到达究竟圆满的果证,般若即转名萨婆若(一切智),或菩提(觉),所以罗什说∶「萨婆若名老般若」。般若所代表的,是学行中的因慧,而智与菩提等,则是依般若而证悟的果慧。再说慧、观二名义∶慧以「简择为性」;约作用立名,这简择为性的慧体,在初学即名为观。学者初时所修的慧,每用观的名称代表,及至观行成就,始名为
慧。其实慧、观二名,体义本一,通前通后,只是约修行的久暂与深浅,而作此偏胜之分。我们如要了解慧的内容,就不可忽略观的意义。关于观的名义,佛为弥勒菩萨说∶「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5
玄奘在印度时,戒日王在曲女城设无遮大会,请玄奘立义,遣外道小乘,玄奘立「真唯识量」,经过18天没有人敢来论难,因此玄奘被称为「大乘天」。玄奘弟子窥基的《因明入正理论疏》记录此「真唯识量」∶
宗∶真故极成色,不离于眼识。
因∶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
喻∶如眼识者。
其中「真故」为宗体之简别词,表示依大乘胜义立宗,与世间及小乘有别。「极成」为「色」之简别词,表示主词「色」为立者(立论者)与敌者(问难者)共同认许\,排除其中双方不一致之成分。「定不离眼识」为宗之宾词,亦为立、敌所共承认者。「自许\」(立论者自己之同意、承认)为因之简别词。因支「初三摄眼所不摄故」本为立、敌共许\(共同承认、同意),单就「真唯识量」而言,不加「自许\」亦为正因,符合因三
相(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之规定。此加「自许\」,仅为预防论敌此后可能提出之「有法差别相违」过,并未排除因中原有之「共许\」成分。喻支之「眼识」,亦为立、敌双方共许\。一方面具有因支之「能立法」,为「初三摄眼所不摄」,他方面具有宗支之「所立法」│「定不离眼识」(眼识不离眼识自身)。此真唯识量系依据护法之唯识学说,而进一步论证「... 阅读全帖
d******e
发帖数: 4192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法印
再怎么说,不过是口号而已.不但空洞而且悲观.
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紧密相连的.在通常的意义上还可以互用.
有人非要把胜义褅和世俗褅等同起来,并且认为是唯一真理,
放之四海,我不接受这个,呵呵....
d******e
发帖数: 4192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法印
你不要拿佛来做比喻,因为你不是佛,你怎么看世界我不知道....
但是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我不是佛,而且我可能几千亿年
都可能成不了佛,因此,我很明智地不用"佛"的世界观来自比我自己.
所以我不会看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八个字,就直接从胜义褅的
理解跳越到世俗褅的理解.并且说我对世界和人生有个明智的选择.
不是佛的人,就不继续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了?都不佩追求明智的生活了?
在人和佛之间有个遥远的距离,在这个距离上不是人人都出家了,都避免
世俗的生活了,不是这样的,因此你就更没理由拿着佛的尺子随便去量
别人,呵呵,不喜欢被你这样量来量去的,因为不觉得你拿把尺子有
什么好的,呵呵
d******e
发帖数: 4192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法印
我说的"不配"是加问号的,你怎么理解的?而且你怎么引申的?
你又把胜义和世俗混了,我发现你根本分不清,
1)佛教人是出三界,三界如火宅.
2)佛不是用三法印来教人明智生活的.
这和世界观,人生观没什么关系.
如果这是你的人生观,请便.
你不用在这里兜售你的"let go"和什么都放下,
和明智地生活,大家自己知道自己该怎么明智.
你要是能理解别人的明智和你脑子里幻想的不一样,
你就比教明智了,谢谢理解.
a***n
发帖数: 1993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为何重动物轻植物?
世间一切都是假的,是大乘佛教各派共同的观点。他们的分歧是在胜义层面。说假最彻
底的是中观,不是如来藏。
a***n
发帖数: 1993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为何重动物轻植物?
这是胜义层面的了吧。中观说的无自性应该是唯识的遍计所执自性
S**U
发帖数: 7025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为何重动物轻植物?
唯识的三性中,只有圆成实性是胜义。见摄论圆成实性的四种清净,与依三性解释大乘
经。遍计与依他都是世俗,所以说转凡成圣的转依,关键在依他。
遍计所执没有自性,中观唯识都同意。中观说名假。
S**U
发帖数: 7025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为何重动物轻植物?
依他起性就是(阿赖耶)缘起,通染净。
摄大乘论:
诸佛世尊于大乘中说方广教,彼教中言∶云何应知遍计所执自性?应知异门说无所有。
云何应知依他起自性?应知譬如幻、焰、梦、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
云何应知圆成实自性?应知宣说四清净法。何等名为四清净法?一者、自性清净,谓真
如空、实际、无相、胜义、法界。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15/yinshun15-13.html
......
阿毘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说∶法有三种∶一、杂染分,二、清净分,三、彼二分。
依何密意作如是说?于依他起自性中,遍计所执自性是杂染分,圆成实自性是清净分,
即依他起是彼二分∶依此密意作如是说。于此义中以何喻显?以金土藏为喻显示。譬如
世间金土藏中三法可得∶一地界,二土,三金。于地界中土非实有而现可得,金是实有
而不可得;火烧链时,土相不现,金相显现。又此地界,土显现时虚妄显现,金显现时
真实显现,是故地界是彼二分。识亦如是,无分别智火未烧时,于此识中所有虚妄遍计
所执自性显现,所有真实圆成实自性不显现。此识若为无分别智火所烧时,于此识中所
有真实圆成实自...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为何重动物轻植物?
这些和我说的好像没什么区别。
如果说依他起自性有无是世俗的区别,那么胜义上中观和唯识有什么区别?
a***n
发帖数: 1993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 信仰大乘15年后的认识
对,它是非相待的,可以说觉,可以说知,但不是世俗意义上的见闻觉知。但解释它时
只能随顺世间的语言,同时很多祖师也都否定过这种世俗化的说法。比如,南泉百丈说
,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
豁,岂可强是非耶?
实际上,说如来藏是为了强调它的作用,也就是缘起万有,也就是佛的功德。如来藏,
只是依据这种作用假设的名称,是标月指,为了避免人们住于空境,不敢起用。所以说
,体用不二,“体用何妨分不分”。
但有人误解如来藏,以为是可以感知到的一法,所以经常强调,如来藏体性空寂,不可
见,不可得,“觅即知君不可见”。虚云也反对过,阳明心学和心灯录把心说成实法。
在萨迦派的介绍中,作者也说:
本来说真性是非空非有,这种说法不好理解,用《神会语录》上的话来解说“体空
无相,不可为有,用之不废,不可谓无”。真性体空是本无一物是“毕竟空”,然而真
性非如一块木石,其用为明,能有照用,又是“胜义有”,空是体,有是用,空有二者
结为一体,这是自然规律,也即是法尔如是。
a***n
发帖数: 1993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 信仰大乘15年后的认识
如来藏不是圆成实,也不是涅槃,这两个也是它起的作用。你这里还是把关注的重点放
在如来藏的本体上,但说如来藏是为了强调作用,不管这个作用是谁的。佛法不能教条
化。理论是为了实践服务的,需要区分时就区分,不用区分时就不区分。所谓矛盾,是
以世间逻辑来看的,怎么能要求胜义屈尊世间的观念呢?
d******e
发帖数: 4192
26
我刚才把恶趣空说错了,无分别是一种情况.
恶趣空是无视因果的一种空无的思想.
这里又是胜义褅和世间褅的争议所在,禅宗具有那种特点,
会导致不重视人间善行和世俗道德行为,不会吗?
宗喀巴是在宗教层次上就反对禅宗的,在见地上主要是针对楞枷经
的说法,在操作上对大乘和尚的教法.(是破心还是破外境等等...)
G**W
发帖数: 1865
27

============================================================================
==
不斷滅, 不生不滅的心, 貫穿三世的心 :
唯物论的思想,认为人一切的精神活动,完全是依附於身体而存在的,因此人死了之後
,所有的精神活动也随之停止,没有所谓的「灵魂」,也没有未来世──这当然是典型
的断灭论。断灭论是以物质为中心而有的想法,所以除了少数有在探讨心性的医师以外
,许多西医看到头脑被麻醉以後意识就无法生起,他们就很单纯的认为意识是依头脑而
存在的;他们不想探究心性,只依生物物理而认定意识的根源,是很物化的。而且一般
西医熏习西方医学久了以後,往往有职业傲慢,对於佛教的教理不乐信受,关闭了另一
扇生命智慧之门。但是,意识是否真的如他们所想的那样只依头脑的存在而存在?事实
并非如此∶
先回到断灭论来讲,断灭论是无法成立的,因为一直都有修行人在禅定中见到自己或他
人的前世,也有人在被深度催眠时,可以回忆过去世的情景,这都证明确有过去世的存
在。又从许多事相中,譬如出生才五、六岁,就懂得作曲,而且後来成为大作曲家,此
事...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8
《入楞伽经》卷7云:“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
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
住,是生灭法。”此段经文中明说阿赖耶识心体就是如来藏,而这个如来藏阿赖耶识心
体,不只是空性心,同时也是有性心,所以能出生与无明相应的七转识;出生七转识以
后,七转识就依附于如来藏心而相续运作,与如来藏非一亦非异。这就好像大海水与波
浪相互依存的道理一样,借着无明海风诸缘,而由大海水中不断出生波浪的现象。虽然
祂所生的“意根、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但阿赖耶识心体自身却“离无常过,
离于我过,自性清净”。
“离无常过”就是说如来藏无形无色,非由物质所聚合,状若虚空,体性空寂,故称?
空性;其体本来自己已在,不依他法而有,心体自身不生不灭,体恒常住,性如金刚,
过去不曾断灭,未来也将永远存在,真实不虚,故说离无常过。
“离于我过”就是说,如来藏的自身虽然能够变现我们的色身和七转识,使得我们具备
见性、闻性、觉性、知性及处处作主性;但是如来藏自身从来都不返观祂自己的存在,
不起六尘中的证自证分,不觉得有“自我”存在,完全“无我性”,...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29
学术界认为‘如来藏’和‘佛性’的思想是受到《奥义书》的影响,对吗? http://www.xuefo.net/show1_24397.htm
在早期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中,建立了一个恒常不变的‘我’,以此作为恒常的本
源和解脱的依据,并提出‘梵我一如’的思想。而佛教则提倡‘无我’,并以 ‘无我
’作为佛教的重要特色。可是在一些大乘经典中,又提出‘如来藏’和‘佛性’的思想
,并以此为‘我’,于是学术界便认为‘如来藏’和‘佛性’的思想是受到《奥义书》
的影响。怎样看待学术界的意见?
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不同根基的所化众生前,示现了三转法轮的弘法历程:第一转法
轮的受众主要是小乘根基的众生,佛陀为他们重点宣说了四谛法门;第二转及第三
转法轮的对象主要是大乘种姓的利根者。佛陀在二转法轮的过程中,重点宣说了般若空
性。龙树菩萨依据佛的密意作了《中观六论》,显发阐扬了佛陀万法为空的理念;月称
菩萨等后继者,又以《入中论》等论典对之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至于如来藏的观点则是
佛陀在第三次转法轮时所著重宣讲的内容,释迦牟尼佛面对最利根的众生,向其广讲了
有关清净显现方面的法门,而龙树菩萨的《赞法界论》以...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顿悟大乘正理决
【摘要]学术界对汉地禅宗退出藏区的原因一直存在误解,敦煌出土文献为我们对此作
正确分析,提供了契机。我们认为禅宗退出藏区的主要原因是,禅宗在传播过程中,由
于自身的原因,不能同藏区传统文化相融合,不能满足吐蕃统治者政治上的需要。这对
我们研究外来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禅宗是最早进入藏区传教的汉传佛教流派,
在公元8世纪后半叶,曾在藏区赢得了不少上层
信徒,辉煌一时。虽然对后来形成的藏传佛教各
大教派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作为一个教派,朗
达玛灭佛后,它就在卫藏地区销声匿迹了。对禅
宗退出的原因,传统观点一直存在误解。过去,学
术界往往沿用传统说法,认为是印度“渐门派”打
败了汉地“顿门派”,由赞普下令停废的结果,这种
说法主要见于形成于后弘期的几本藏文经典著作。
而对其真正的原因,较少有人作过透彻的分析。
一、汉地禅宗被印度“渐门派”打败说质疑
我们认为“渐门派”打败了“顿门派”的说法,
与敦煌出土文献最原始的记载《顿悟大乘正理决》
相矛盾,值得商榷。该史料记载:“我大师乃心湛
真筌,随问便答,若清风之卷雾,豁睹遥天,喻宝镜
以临轩,明分众像。婆罗门等随言理屈,约义词
穷...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顺说如来藏重定不重慧

什么叫依世俗谛?
请问中观唯识以观四谛为本出何经论?
什么叫现观世俗谛?以观的基础来通达世俗谛?
中观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解深密经一上来就说胜义非思维所行境界。如来藏系离的妄
想是什么妄想?菩提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请问你读过圆觉经么,就说这也没有那也没有。哪里说的不能现见要靠信心了?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
,毕竟无有缘心可见。”这就是见缘起的还灭,由此知离缘无自体。
那段话下面就说: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
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
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
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
,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
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
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
八万...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经是怎么出现的?
摄大乘论说佛陀教法是「最清净法界等流」. 属于圆成实性中的「生此境清净」.
云何应知圆成实自性?应知宣说四清净法。何等名为四清净法?一者、自性清净,谓真如空、实际、无相、胜义、法界。二者、离垢清净,谓即此离一切障垢。三者、得此道清净,谓一切菩提分法波罗蜜多等。四者、生此境清净,谓诸大乘妙正法教。由此法教,清净缘故,非遍计所执自性;最清净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性。如是四法,总摄一切清净法尽。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15/yinshun15-13.html
从历史上来说,佛经是圣弟子结集而来。王舍城七叶窟的第一次结集,结集为四阿含,是佛教界的共识。王舍城七叶窟今日犹在,法友去印度朝圣时有拍照。第二次结集也是佛教界的共识。
大乘经有没有结集,佛教界没有共识,传说的成分大于历史。从龙树入龙宫得华严等大乘经的传说来看,至少部分大乘经没有经过结集。大乘经不断传出,也没有听说在哪、由谁结集而来新的大乘经。大乘经的传出没有经过结集,应当是符合历史的。这也造成大乘说法的纷乱,不如阿含经是彼此一致的。
a***n
发帖数: 1993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经是怎么出现的?
撇开大乘经不谈。那么阿含经的出现能不能用十二缘起解释呢?前面runsun说名色中的
色不只是色身,那么应该包括经书了?如果这样就使说经书也是无名的结果了。

真如空、实际、无相、胜义、法界。二者、离垢清净,谓即此离一切障垢。三者、得此
道清净,谓一切菩提分法波罗蜜多等。四者、生此境清净,谓诸大乘妙正法教。由此法
教,清净缘故,非遍计所执自性;最清净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性。如是四法,总
摄一切清净法尽。
,是佛教界的共识。王舍城七叶窟今日犹在,法友去印度朝圣时有拍照。第二次结集也
是佛教界的共识。
大乘经的传说来看,至少部分大乘经没有经过结集。大乘经不断传出,也没有听说在哪
、由谁结集而来新的大乘经。大乘经的传出没有经过结集,应当是符合历史的。这也造
成大乘说法的纷乱,不如阿含经是彼此一致的。
a*****y
发帖数: 33185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经是怎么出现的?
这个七叶窟看上去也就是一个小破山洞嘛

真如空、实际、无相、胜义、法界。二者、离垢清净,谓即此离一切障垢。三者、得此
道清净,谓一切菩提分法波罗蜜多等。四者、生此境清净,谓诸大乘妙正法教。由此法
教,清净缘故,非遍计所执
,是佛教界的共识。王舍城七叶窟今日犹在,法友去印度朝圣时有拍照。第二次结集也
是佛教界的共识。
大乘经的传说来看,至少部分大乘经没有经过结集。大乘经不断传出,也没有听说在哪
、由谁结集而来新的大乘经。大乘经的传出没有经过结集,应当是符合历史的。这也造
成大乘说法的纷乱,不如阿
a***n
发帖数: 1993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涅磐以后
他否认的是世俗谛的存在。借否认世俗的存在,而导向胜义的存在。是一种心理引导。
如果引导过了头,就否认什么都不存在的观念。
z*****n
发帖数: 633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见无物, 既是真见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
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大慧。所以
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薰。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大慧。譬如泥团
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
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
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
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如何恢复真识
佛又说:“如果要恢复本来真识的自相(如来藏识的真相)。只要先消除能接受习气熏
染的虚妄分别事识的作用,那一切身心的根识自然消除,这样就是灭了识相。”
(故知要不着相,首先就须消灭分别事识的作用,也就是说:首先须灭掉思惟分别的意
识,这正是其他经典所谓的“空此一念”的道理。但勿误解没有了分别意识,就等于木
石的无知,须知分别意识,只是由真识转相的第八阿赖耶识中间的一种作用。分别意识
灭了,才能见得到如来藏包含宇宙万有之机的真面目。下文就是佛对“识灭”作进一... 阅读全帖
r******2
发帖数: 1021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诸法无我 那证果的是什么

不是施设,说的就是胜义谛。也就是在胜义谛的角度上,也有个体证果解脱,并非什么
施设。
胜义谛世俗谛,不是用来掩盖问题的,一些人遇到搞不清楚的问题,就开始搬出什么施设胜义,以为自己懂,实际是完全不懂。
Y**u
发帖数: 5466
38
☆─────────────────────────────────────☆
GWZW (GWZW) 于 (Tue Mar 29 14:33:47 2011, 美东) 提到: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
《大乘密严经》卷3: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
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
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经文语译:
【佛陀所开示的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佛门内外许多的的知识们,都不能知道.「如
来藏就是阿赖耶识」如此甚深的义理。十方诸佛所证如来无垢识,其实就是由因地时的
阿赖耶识辗转所修成的。由因地的阿赖耶识修成三大阿僧祈劫以后的如来无垢识的过程
,就显示出阿赖耶识心体就是如来无垢识心体,是没有差别的;就如同将黄金打造成金
指环的过程,金指环是由金体辗转打造而成,金指环还是原来的金体,所以金体与金指
环体是没有差别的。】
行者在因地时证得阿赖耶识,虽然能观见阿赖耶识体如同黄金一样的清净无染,但却是
函藏著无明贪爱等业种、函藏著七识心所相应的不净种、所知障随眠…等,所以透过福
慧双修、定慧等持而努力修行三大阿僧祈劫,把阿赖耶识体中的所有不净种子修除净...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的真精神Zz
佛说十二支缘起,以无明为生死根本,谈解脱生死,自然要说明什么是无明。
南、北传的阿含经,一致说无明的意义是不如实知四圣谛,没有其他的含意。如实知见
四圣谛,则断尽「见所断烦恼」,渐断「修所断烦恼」,解脱生死。
初期大乘龙树的中观宗,立场是大乘与「佛法」基础相同,没有改变「佛法」对无明的
定义。中期大乘弥勒、无著、世亲所传的唯识宗,著重大乘与「佛法」不共处,如无著
<摄大乘论>以十事显示大乘胜过声闻,扩大了无明的范围,要经历十地才断无明所治
障。后期大乘的如来藏说,如<胜鬘经>等,提出了「分段生死」、「变异生死」两种
生死,以不知如来藏(佛性)为无明。如来藏是声闻、缘觉所不能见的,所以他们没有
断根本无明,只断「分段生死」,还有「变异生死」,依此解决自宗「回小向大」理论
上的难题。其实中观、唯识两宗主张三乘究竟,认为「回小向大」不可能。<胜鬘经>
说两种四圣谛,而实以佛性为生死依。
汉传佛教流行的,是如来藏说。「佛法」的主张少有人懂。
中观论 观十二因缘品∶
众生痴所覆 为后起三行
以起是行故 随行入六趣 以诸行因缘 识受六道身
......
但以是因缘 而集大苦阴 是谓为生死 诸行之根...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汉传佛教界真是群魔乱舞啊
一片乱象:
大,小乘经典都开示了轮回的主体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1178118/
一网友引了《中阿含经》相关原文:
比丘复问曰:『世尊!云何因外有恐怖也?』
世尊答曰:「比丘者,如是见、如是说:『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
这是阿含系列,在大乘法义里,“此”即是第八识,入胎识。 第八识所含种子起现行
,生出五阴及万法,五阴被意识执为“我”(妄我),故会带来恐怖。
可见无论阿含系列还是大乘经典,都开示有一个论回的主体。
==================================================
宣扬这种观点的人居然是中科院宗教博士
再看一篇:
一切学人切莫诽谤如来藏!
末法凡夫
2011-11-14 01:56:06 来自: 末法凡夫
如来藏,是一切有情毕竟成佛之根本。是佛法第一义谛。三藏十二部从不同角度与层次宣说。有种种名称,略举如下:
心、佛、如、我、真心、真如、如来、法身、实际、本际、本性、本心、自性、涅槃、唯我、唯心、唯识、真我、诸法、一切法、非心心、无住心、无念心、无垢识、阿赖耶识、庵摩罗识...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请教一个大念住经的问题
真妄同二妄,扯到胜义上其实什么都不干事,
只不过回到世俗上还是免不了应物罢了。
f*******8
发帖数: 3612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唯识--百度百科
相宗的根本经典与传承
综述
以下内容皆取自成观大法师撰写之“相宗系列”书籍
要了解相宗(即法相宗,又称瑜伽宗,或唯识宗),也必须稍微了解一下中观派;
因为正如唐代义净三藏在其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所言:“所云大乘,无过二
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化;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
”由是可知,大乘佛法有两大法脉或学派,一是中观学派,二是瑜伽学派。
中观学派是尊龙树菩萨为始祖,以其《中观论》及《十二门论》为根本论典,其后
传至提婆菩萨,着有百论,即与龙树之二论合称“三论”其传承者为罗睺罗跋多罗、青
目、婆薮、佛护、青辩等。在中国之弘传者则为鸠摩罗什,至唐,吉藏大师而集其大成
,因而开创“三论宗”。此处所说的中观学派是狭义的中观派;此派虽名“中观”实是
以空观(第一义空、一切法空)而涵摄空、假、中三观,故名:中观,又称“空宗”。
其根本经典为般若诸经与三论。
广义的中观学或空宗则包括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因为这些宗派都以中观学派
的创始者及其经典为立宗之主要根据,故在大乘八大宗中,除法相宗与律宗外,其余诸
宗基本上都属于性宗(空宗)所摄(以其相对于“相宗”,切研习之本...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7315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

这里若是讲到器官,那实际上还不是我所说的。
器官,我理解就是眼耳鼻舌身脑。脑可以对意。
不过,这些器官,实际上是‘尘’。而非‘根’。
我所指的是‘胜义根’,以此相对,则,器官属‘尘’。
你看那文中,有动念即闻等,总不会是说器官有时灵,有时不灵吧。 :)
J******s
发帖数: 7538
44
佛随念,取的是佛陀的功德,佛陀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这些功德属于
佛陀的素质、佛陀的功德,是胜义法,不是概念法,因此修佛随念等不能证得禅那,只
能够证得近行定。

:)
J******s
发帖数: 7538
45
佛随念,取的是佛陀的功德,佛陀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这些功德属于
佛陀的素质、佛陀的功德,是胜义法,不是概念法,因此修佛随念等不能证得禅那,只
能够证得近行定。

:)
Y**u
发帖数: 5466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法的真精神Zz
☆─────────────────────────────────────☆
Yisu (大头教主) 于 (Thu Jun 23 13:39:00 2011, 美东) 提到:
人生的悲欢苦乐只是心的作用,一切造作也是心的作用,佛度众生,只是要人觉悟
,心上再来个心,了解人生的所以然。觉是感觉环境的幻化,悟是悟到自心的缘妄,外
不被环境所惑诱,内不被妄心所转辗,明白自己天然有个自主独立性体,虽然一时糊涂
妄作,一觉便回到本来。所谓悲欢苦乐,和一切一切,都是梦幻泡影,不再上当,这是
个自主独立的伟大精神。佛不自称是佛的功能,是一切人无贤无愚无大无小自有的功能
。佛法的真精神就在此。
人生欲解决这个大问题,借佛的导力是一二,靠自己的努力是八九,若全然想靠佛
或定要靠自己不依佛法,这都是大迷信,不是佛子。
佛说因果,不是有了佛才有因果,佛说平等,不是有了佛才有平等,佛说众生与佛
,本来不二,不二即是平等,是众生自己本来平等,特地做来不平等。论到外相,自然
有大小高下美丑种种的不同,不同就不平等了,但一切相是缘生缘灭,幻起幻落,同一
不实,这是平等的,所以平等是实,不平等是幻,而世人...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7
☆─────────────────────────────────────☆
stonebench (stonebench) 于 (Fri Aug 12 11:13:16 2011, 美东) 提到:
大念住经:
。。。。。。(7)於是他持续地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持续地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
时持续地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
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
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
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石记:
依经,在断除烦恼之前,要观察。超越执著之后,还是只有觉照。
问题:
超越执著之前的“观察”与“如实知道”跟超越执著之后的“了知与觉照”是一样的吗
?是同一种觉照吗?
☆─────────────────────────────────────☆
cpath (秋十三) 于 (Fri Aug 12 11:28:55 2011, 美东) 提到:
☆────────────────────────────────...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8
☆─────────────────────────────────────☆
wuyu (wuyu) 于 (Fri Sep 9 12:23:52 2011, 美东) 提到:
行禅在念住修行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跟大多数这儿的同学们一样,我没有福气有专门时
间在一个清静的地方做行禅。只能在上班路上做行禅,虽然效果不是很好,但千里之行
,始于脚下,希望为将来有机会密集禅修打下基础。
我曾经试着给每一步脚掌的移动分解标识“按,移,推,提”。开始感觉效果不错
,但缺点是标识经常跟不上所缘变化,导致标识变成了念口诀。后来请教卡玛兰蒂禅师
,她建议我只用察觉“左脚,右脚”。用这个方法我基本上能跟上所缘变化。但是很容
易走神被杂念打乱。到最后,我想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跟我练习安般息念的经验有关
,我一般用数息(吸呼1-10)来使自己沉淀杂念。在行禅中,我也试着以“数步”让自
己能持续专注。我发现数七步是最好的:(一)容易持续专注;跟数息的道理一样。(
二)可进可退;如果环境嘈杂,或专注力弱,可只觉知“一三五七”步。如果专注力强
,可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左右脚全部觉知(三)易于平衡;因为是奇...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种子是怎样流注而有作用 ?
不斷滅, 不生不滅的心, 貫穿三世的心 :
唯物论的思想,认为人一切的精神活动,完全是依附於身体而存在的,因此人死了之後
,所有的精神活动也随之停止,没有所谓的「灵魂」,也没有未来世──这当然是典型
的断灭论。断灭论是以物质为中心而有的想法,所以除了少数有在探讨心性的医师以外
,许多西医看到头脑被麻醉以後意识就无法生起,他们就很单纯的认为意识是依头脑而
存在的;他们不想探究心性,只依生物物理而认定意识的根源,是很物化的。而且一般
西医熏习西方医学久了以後,往往有职业傲慢,对於佛教的教理不乐信受,关闭了另一
扇生命智慧之门。但是,意识是否真的如他们所想的那样只依头脑的存在而存在?事实
并非如此∶
先回到断灭论来讲,断灭论是无法成立的,因为一直都有修行人在禅定中见到自己或他
人的前世,也有人在被深度催眠时,可以回忆过去世的情景,这都证明确有过去世的存
在。又从许多事相中,譬如出生才五、六岁,就懂得作曲,而且後来成为大作曲家,此
事在欧洲古来已有;在其他的人文、艺术方面,也常常有这种现象;又如佛门之中,数
万人精进参禅直到老死,总是无法真悟,却有人学佛数年就悟了,并且悟得很深入,且
能破邪显...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50
1. 苦谛四相∶无常、苦、空、无我
2. 集谛四相∶因、集、缘、生
3. 灭谛四相∶灭、静、妙、离
4. 道谛四相∶道、如、行、出
法智是缘欲界四谛而成十六行相;类智缘上二界之四谛,也是成十六行相。所以称为十
六行相,是因四谛各有四种相之差别,所以是十六行相。亦即于苦谛之下,观非常、苦
、空、无我等四行相;集谛之下,观因、集、生、缘等四行相;灭谛之下,观灭、净、
妙、离等四行相;道谛之下,观道、如、行、出等四行相。
对于各各四相的解释也有种种说法。
苦谛的非常,是观吾人身心待缘而生,因缘而散灭,所以是无常;所谓苦,是
观因为逼迫迁流之性,所以是苦;所谓空,是观一切皆违我所见,身心不属于我,所以
是空;所谓非我,是观一切违我见之法,身心非我,所以是非我。集谛之下的因,是观
烦恼、业恰如种子生芽,是将来感苦果之因,此为因之行相;所谓集,是观都是现果之
理,所以是集;所谓生,是观使生果相续之理,所以是生;所谓缘,是观烦恼、业恰如
由泥团、轮、绳、水等众缘和合而成办瓶等,由于是成办苦果之理所以是缘。灭谛下的
灭,观涅盘是有漏五蕴等完全断尽之...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