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发帖数: 8550 | 1 佛陀用了好多证据来证明人无我。简言之,基本上有两种我执是要去除的,一是我执(
执着我是永恒不变的),二是我所执(执着属于我的观念事物)。去除我所执比较容易
,以下先探讨“我所”。
假如我进入一家钟表店,正在挑选的时候,一位客人失手摔破了手表,我看到这件
事发生,完全清楚一支手表破了,但我不会感到痛苦。换个情况,假如我正拿着我的手
表而不小心摔破,我会感到痛苦。这两个情况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我的反应为何不同?
因为第二个情况中,我对于这支手表生起了“我所”的概念,误认为这支手表是属于我
的。检验这种颠倒妄想,就会表现这只是一种信念,让不必要的执着因而生起。手表的
里里外外都没有所谓的“我所”。因此,“我所”不在什么地方,执着我所和为此所苦
是不必要的。经过这种严格的分析,就能确定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称为“我所” 。
我们因为执着颠倒的“我所”而痛苦不堪,“我所”包括“我周围的大街小巷”
,“我的种族”,“我的园家”这种庞大的概念,但这些都不是本自存在的“我所”,
我们只是这么称呼而已。
“我所执”的根源当然是颠倒的“我执”,误执有真实的自我。首先要问“我”到
底在哪里...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2 呵呵,法理错误到可怕,
睡熟无梦完全有五蕴,其中有识蕴,有行蕴
熟睡无梦,是一连串的睡眠心所的生灭组成。睡眠心所是行蕴。
睡眠心所(middha):睡眠是心所沉滞的状态。其特相是不适业;作用是闭塞(识门)
;现起是昏昏欲睡;近因与昏沉的一样。
真正没有五蕴生灭,只有在涅槃中。
而且哪怕你不懂上面的睡眠心所,那睡熟无梦的时候,你的身体也完全没了?
如果还有身体的存在吗,难道身体不是色蕴吗?
如此低级的错误,你一个解脱者也会犯糊涂???
如此低级的错误,你的粉丝们也能相信,也能找出特殊理由来? |
|
f*******8 发帖数: 3612 | 3
转。
题,
这种问题本来都是有条件的,要看问的人到底什么情况才能回答。
为什么么啊?因为当问的人说“这个”的时候,他那个这个可能是变得,就像问的人说
“我”的时候,他那个我可能是不断攀援的一个假我,每时每刻都在变。他心里执着的
可能是个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而让别人给起名字。
即使说“心”,当这一个词出来时,都有好几个意思:
1. 我所指的
2. 你想像的
3. 你执着的
这都不一样,所以怎么回答呢?难点就在这里。你脑袋里想的和内心深处执着的,可能
是两个东西。
人家可以说心在五蕴中,也可以说心不在五蕴中,也可以说根本无心。这要看对象能否
理解识蕴。
这就好像我可以说测得准,也可以说测不准,这要看当事人的水平和面对的实况。不能
脱离实况混乱说。
打个比方,要一个小孩去买酱油,家长说要去买两斤酱油,那你到小卖部就是打两斤酱
油。在这个层次上,就是测得准。
同理,在我们日常初略入门观察时,你看到的有心,你就应该知道有心,这叫做如实知
见。不能听说无心,你看见有心也假装看不见了。
如实知见要一步一步深入,才能知道各个层次、阶段是什么意思。
但是如果小孩听的道理太多,甚至知道了测不准,打个酱...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4
如果你在我前面,我会给你一巴掌!
当初佛陀为了帮助众生破除我见,将全部的身心现象分解为五蕴(注意是全部),
一一指出其中没有任何所谓的主宰恒常,真是苦口婆心。
而你这糊涂蛋,却又在身心现象当中弄出一个非五蕴的,把五蕴当成了“我所”,即被
主宰的。而那非五蕴的,变成“主宰”
本来众生是被五蕴生灭迷惑,误认为有个恒常主宰的东西在控制五蕴,控制自我。可是
你这糊涂蛋,竟然把佛法彻底反过来,费劲脑汁想在五蕴之外找出个真正所谓主宰的东
西,实在是可笑可悲。
其实,你连这一巴掌都不值得给。
别恶心我了,说说,你看了哪怕有一部完整的唯识经典吗???
你所谓的那个和行蕴分开的,不被行蕴迷惑的决心,根本就还是“行蕴”,只是在禅坐
中比较清明的条件下,由于较少五盖的干扰,于是看起来显得很自主,而这恰恰是被惑
,是修行的大忌!
行蕴所包含的心所非常的多,包括四念住用于觉知的最主要的正念心所,以及慧心所等
等全部在其中。 |
|
q****n 发帖数: 4574 | 5 苹果有色蕴,但没有识蕴是肯定的。只有有情众生才有识蕴。
苹果有没有受蕴?也许可以说有,物质接触它,它有变化的。
人对水说好话,坏话,水分子结晶都有变化,不同的。 |
|
n********n 发帖数: 8336 | 6 http://baike.baidu.com/view/7831133.htm
识缘名色
佛学术语,瑜伽九卷十三页云:又五色根、若根所依大种、若根处所、若彼能生大种、
曰色。所余、曰名。由识执受诸根,堕相续法,方得流转。故此二种、依止于识,相续
不断。
二解 瑜伽十卷七页云:问名色亦由大种所造,及由触生;何故但说识为缘耶?答:识
能为彼新生因故。彼既生已;或正生时;大种及触、唯能与彼为建立因。问:如经中说
:六界为缘,得入母胎;何故此中唯说识界?答:若有识界;决定于母胎中,精血大种
腹穴无阙故。又识界胜故。又依一切生、一切有、生时,而说故。
三解 瑜伽九十三卷二页云:又即此识、当续生时,能感生业、与异熟果。异熟生识,
复依名色相续而转。谓依眼等六依转故。由是说言:名色缘识。俱生五根,说名为色。
无间灭等,说名为名。随其所应,能与六识作所依止。识依彼故;乃至命终,数数随转。
四解 俱舍论九卷二十页云:识为先故,于此趣中,有名色生;具足五蕴。展转相续,
遍一期生。于大因缘辩缘起等诸经,皆有如是说故。
五解 法蕴足论十卷十页云:云何识缘名色:谓有一类、贪嗔痴俱生识为缘故;起贪嗔
痴俱生身业语...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7 多谢这么详细的解释啊。。:) 总的来说, 我同意您说的关于有情身心过去现在将
来执取这一部分, 这么说解脱本质上和后来的教法也没什么区别。 可是有的时候就是
好奇
这些具体的名相究竟在说什么? 比如说行支和行蕴, 识支和识蕴, 受支和受蕴, 或
者爱支和想蕴的区别? 语言文字的确是可以把人搞的very confused。。
代表 |
|
a**u 发帖数: 8107 | 8 ☆─────────────────────────────────────☆
runsun (runsun) 于 (Wed Jul 7 05:29:11 2010, 美东) 提到:
以下是个人根据自己的思考与佛法实修,结合佛陀的佛法以及现有量子物理学的部分理论,而产生的一种宇宙模型,代表个人观点,供各位参考。这个只是草稿版,并不完善。如有错误之处,欢迎指正。
一、这个世界只存在一个刹那,每个刹那都是不同的世界
解释:此处的世界指的是我们感知的世界,包括被物理学认为的客观世界(实际并不是客观独立的)以及我们的意识。对应于佛法所说的五蕴世间。以及量子物理当中的物质的粒子态。
这个刹那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单位,它的时间是普朗克时间。同时也存在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组成粒子的单位,它的长度是普朗克长度,是一维的。
这个结论也说明这个世界的任何物质和意识现象都是量子化的,是非连续的,是分立的。小到微观粒子,大到整个宇宙。包括能量,时间,空间,运动等等。都是量子化的。
比喻:这个刹那类似电影当中的单个胶片,这个刹那包含了不同的信息状态,这些最小的单位高速的生灭,组成了一个看似连续的,实际只存...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9 ☆─────────────────────────────────────☆
stonebench (stonebench) 于 (Tue Aug 9 12:20:14 2011, 美东) 提到:
(一五)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
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今当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修
不放逸。修不放逸已。当复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着法服。信家.非家
.出家。为究竟无上梵行。现法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快说此言。云当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
独一静处。修不放逸。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如是说耶。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告比
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比丘。若随使使者。即随使死。若随死者。为
取所缚。比丘。若不随使使。则不随使死。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比丘白佛。知已
。世尊。知已。善逝。佛告比丘。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比丘白佛言。世尊
。色随使使.色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如是受.想.行.识。随使
使.随...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10 印顺法师<成佛之道>
十二支中的识,是一期生命的开始。有些经典,从识支说起。这因为,推求现实的身心活动,到达识的结生相续阶段,已到了生死业报识的核心。后代唯识学者,以异熟的阿赖耶识为中心,来说明生死杂染的一切,可说是吻合佛意的。「缘」此结生的「识」,就「有名色」支的生起。名是心理的,色是生理(物理)的。由于识的结生,身心就开始发展。照经上说∶不但因识而有名色,也因名色而有识。这意思是说∶我们的一切身心活动,是要依于有取识(唯识学中叫作阿陀那识)的摄取而存在。反之,也因为身心的活动,有取识才能存在。正像没有领袖,就不可能有群众的组织活动;如没有群众,领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在十二缘起支中,著重在识缘名色。应解说为∶名色是精血和合以后,还是肉团的阶段。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10/yinshun10-07.html
菩提道次第广论
识者,经说六识身,然此中主要,如许\阿赖耶者,则为阿赖耶,如不许\者,则为意识。
此复若愚,从不善业起苦苦果,造作增长诸不善业,此业习气所熏,现法之识者,是因位识。由依此识,未来世中于恶趣处结生之识者,...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11 北传经文,名是五蕴中的四蕴;南传经文,名是心所。
杂阿含298经
缘行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缘识名色者,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此色及前所说名,是为名色。
相应部12相应2经
而,比丘们!什么是名色?受、想、思、触、作意,这被称为名;四大与四大之所造色,这被称为色,这样,这名与这色,比丘们!这被称为名色。
而,比丘们!什么是识?有这六类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比丘们!这被称为识。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path=SA0298.htm |
|
G**W 发帖数: 1865 | 12 『《中阿含经》卷24:“阿难!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成此身耶?”
答曰:“无也。”
“阿难!若识入胎即出者,名色会精耶?”
答曰:“不会。”
“阿难!若幼童男、童女识初断坏不有者,名色转增长耶?”
答曰:“不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名色缘者,谓此识也。”』
名色是五蕴十八界法的总括。佛在此经中说:如果没有识入住母胎中,名色就不能成长
成人。在受精卵位,识、名、色又是指什么呢?要细细分析一下:
(一)色。就是指精子与卵子的结合体(受精卵),故《成唯识论》说“色谓羯逻蓝”;
(二)名。是除色蕴之外心识之法,谓眼耳鼻舌身意及意根七转识。 |
|
m******y 发帖数: 392 | 13 第一章 记得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你还是一个默默无名笑意清浅的少年,赤足
嬉戏于小溪涧涧流水处,那水深不及你的膝盖,你却是沾湿了全部的衣裳,水渍漫到了
领口。 阳光下边,小溪岸上,你一个人拧着身上衣服上的水,那么用力的拧着,像
是要把它全部绞干才甘心。那个时候,你青涩的面庞如玉,眉头紧紧的蹙着,脸上有薄
薄的汗,发丝被溪水湿了,贴在脸上……那个时候的你,虽然带了些许的狼狈,却还是
好看的让人移不开眼。 而我只是卧在一旁的小溪里边,隔着清澈的水,看着你。看
着你孩子一般的举动,我暗暗笑着,真傻,既然要费这么大的力气把衣服弄干,之前又
为何要那般不顾一切的跑到小溪里边玩呢?看吧,之前玩的有多开心,现在把衣服绞干
就有多难呢……真是个小呆子! 我笑着,身子一颤一颤,一旁的珠蚌不满我,张开
口便是轻轻一咬,声音轻轻的,“笑什么呢?” “那岸上的人,真好玩。”我轻声
应着,语气里边带了一丝莫名欢喜的情绪。 “那人是好玩,傻的好玩。”珠蚌的眼
神只在你身上轻轻一扫,声音里边带了不满,“不就一个小呆子,瞧你看的眼睛都直了
,这个时候若是有渔夫在此,定能有一个大大的收获。” 呵呵,看吧... 阅读全帖 |
|
a*******e 发帖数: 100 | 14 世间,是指五蕴构成的生命,通过六处入处所探到的外部事物(六尘),不单单指色蕴
。色蕴指的是构成生命的物质部分。
法遵比丘尼对世间的理解,比你的解释的要准确的多。请先搞明白对方是怎么说的,再
对别人评论不迟。
楚。 |
|
f*******8 发帖数: 3612 | 15 你应该知道,苦,suffer,是跟人的理解有关的。
因为人们对现象的生灭不理解,同时又“执着”地要维持,才产生了suffer.
佛出来教人,是为了消除那个因为迷惑而带来的suffer.
而不是为了消除那个现象的生灭。
罗汉仍然可以观诸行无常,当然了,所有现象都在变化。
但是罗汉已经不会因对于无常的恐惧,无知而像普通人那样苦了。
佛要指出的苦的根源在于对5蕴的迷执,
而五蕴又是无常的。
但是人们顽固地要维持五蕴不变(比如维持生命),所以才产生苦。
佛的意思是,通过修行,当你真的认识到(慧观),那个色蕴不是我
,不需要维持,那么就离苦得乐了。(当然也更不必要像外道那样故意破坏自己的身、
心)
但是色,依然可以变化。 |
|
r****n 发帖数: 8253 | 16
物质现象,就是色蕴,就是色法。就是物理量以及具备物理量的粒子本身构成的微观和
宏观现象。
意识现象,就是受,想,行,识四蕴,佛法叫做名法。是任何当下生起的意识行为。
针对世间来说,凡是非五蕴的,一定不是佛法所说的缘起法的范围之内。
比如名字,大小,美丑,概念,等等,全部都不是佛法所说的缘起法范围之内。
比如任何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都是无常,苦,无我的,这三个共性是属于现象的特性,
和缘起法无关。 |
|
S**U 发帖数: 7025 | 17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8.htm
杂阿含298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我今当说缘起法,法说、义说,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缘起法法说?
......
缘名色六入处者,云何为六入处?谓六内入处∶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
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缘六入处触者,云何为触?谓六触身∶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
、意触身。
缘触受者,云何为受?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缘受爱者,彼云何为爱?谓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缘爱取者,云何为取?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相应部12相应2经/分别经
世尊这么说∶
「而,比丘们!什么是缘起呢?
......
而,比丘们!什么是取?有这四种取∶欲取、见取、戒禁取、[真]我论取,比丘们
!这被称为取。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6/yinshun36-03.html
依彼而转者,谓于诸谛未得现观,为得现观,依彼胜解俱行极善串习正见而转。由彼遍知者,谓依随顺现观正见,于三事我执萨迦耶见,及彼随眠,断、常两见所... 阅读全帖 |
|
J******s 发帖数: 7538 | 18 那就是说,阿罗汉出涅磐状态以后,也没贪爱,既然没有贪爱,虽然色身还在,还要有
名色法,就是五蕴,不是五取蕴了,lol |
|
c***h 发帖数: 2262 | 19
我认为是”我见”
可似乎太广泛了,缘起全都是”我见”。
杂阿含经57庄春江网站说: 菩提比丘认为这”行”,不是行蕴, 是”形成”
可 这”行”似乎与”有” 很相似。
有点说不过去。
“无明缘行” 的”行”,是行蕴吗? 这我就有点胡涂了。 |
|
r****n 发帖数: 8253 | 20
佛号本身其实是个概念法,并非五蕴,其本身并不存在真正的生灭,是假想出来的概念
,不是很适合作为修观的所缘,只适合修外道禅定
的所缘。
我把佛号换成具体的声音吧,因为声音属于色蕴。它是具有生灭性的真实究竟法。
色蕴的无常性体现在其本身的生灭性上,当觉知到佛号的声音,则此佛号的声音有个开
始,并且也有个结束,开始是生,结束是灭,无法持续存在。这是最简单层面的无常。
佛号只要产生,则必定会结束,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最简单层面的“苦”。
你决定念佛号,佛号就出来,这看起来非常像是一种控制主宰,但是这当中其实有很多
的细节。
作意念出佛号,这个作意心生起之后就灭掉了。它无法持续存在,而佛号产生之后,也
会立刻灭掉。
我把模型尽量简单化,就是作意念佛号和佛号本身是一对一的关系,凡夫的最大的认识
误区是误以为决定来自于某个主体,但禅修当中仔细去观察,会发现没有这个主体,只
有决定本身,决定产生后,就迅速灭去,然后又一个决定产生,接着又迅速灭去,由于
这个生灭过程太快,导致间断性被抹掉了,误以为有个不变的心一直在那,并在控制
佛号的产生,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而是相续生灭的心,催动了相续生灭的佛号的产...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1 发信人: freeman08 (心树),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l 7 10:01:11 2017, 美东)
-你这个结论恐怕没有依据。
为何”无明”了,这个因为”无明”而有的”行”居然是清净的、出世间的呢?
这个问题大了 其他有争议的地方可以放着 可以各说各话 先看这问题
我见识浅薄,没看过古今有道高僧,不管上座部、大乘,有人这样说
或者 你可以举一个古今有道高僧或不管上座部、大乘的经典,有人这样说的
以下我说的不一定对,也许没人这样说过,就当我个人观察后乱说好了,当个参考就好
如果真的内观功力很深厚(那真的要非常非常深厚),观察到”行”在推动身心的运作
那时候如果采”正观”角度 : 诸法(这里指”行”)因缘所生,因缘所灭。此为无常,
无常则无我
那一定看得到
”行”会 因缘生(因为”无明”、无知而生),
”行”一推动则四识住,并且以下开始缘起,也就是不好的身心(五取蕴、五受阴)运作
开始了。
于是”触””受”这一段产生, 直奔向苦
为什么又提”触”ɨ... 阅读全帖 |
|
f*******8 发帖数: 3612 | 22 呵呵,人与人之间说话爱不爱听,确实也是有缘分的。
如果一个人起个头,哪怕看上去那内容不是很逻辑,对方爱听,
也可以慢慢地展开,说说背后的看法。
如果不爱听,这个缘分,看来也是个麻烦事。
我那篇文字,如果回头看,也可以理解别人为什么不爱听不爱看,没兴趣。有文字的原
因有时机的问题。
它看上去好象是臆想,宏语言,其实本来是要指向微代码,最底层。没办法。
我最近在wisdom很投入这篇,是因为在从各个方面准备自己的心理,为了目标的
清晰化和往那个方面调整心态。不是没事在那儿吵架。
心执着色,本来就是行蕴的机制。不是思考得来。按说也是waichi讲的东西,不过要真
正理解,不断地从各个角度,层面去理解,估计还是要实际经验-经历。
我也不能说全明白,如果全明白的话,行蕴就破了。
只是知道慢慢地,身心方向在向这个目标聚集和准备。
不过看来,交流确实不能说靠“过来我教你”这样来发生,要有缘分。
当然,假设别人不清楚,也是不智。
这让我想起大学的故事,现在也就一笑置之吧。 |
|
f*******8 发帖数: 3612 | 23 呵呵,人与人之间说话爱不爱听,确实也是有缘分的。
如果一个人起个头,哪怕看上去那内容不是很逻辑,对方爱听,
也可以慢慢地展开,说说背后的看法。
如果不爱听,这个缘分,看来也是个麻烦事。
我那篇文字,如果回头看,也可以理解别人为什么不爱听不爱看,没兴趣。有文字的原
因有时机的问题。
它看上去好象是臆想,宏语言,其实本来是要指向微代码,最底层。没办法。
我最近在wisdom很投入这篇,是因为在从各个方面准备自己的心理,为了目标的
清晰化和往那个方面调整心态。不是没事在那儿吵架。
心执着色,本来就是行蕴的机制。不是思考得来。按说也是waichi讲的东西,不过要真
正理解,不断地从各个角度,层面去理解,估计还是要实际经验-经历。
我也不能说全明白,如果全明白的话,行蕴就破了。
只是知道慢慢地,身心方向在向这个目标聚集和准备。
不过看来,交流确实不能说靠“过来我教你”这样来发生,要有缘分。
当然,假设别人不清楚,也是不智。
这让我想起大学的故事,现在也就一笑置之吧。 |
|
l****u 发帖数: 2166 | 24 第六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阿毗达摩第三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2009.06.04讲于江西佛学院
世间(欲界天,色、无色界天),世间的周期
(本文是由众多贤友共同努力将录音整理成文字完成的,不能保证
完全没有错漏,未经玛欣德尊者最后校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下面各位请合掌,我们一起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大德,法师,居士们,晚上好!
昨天晚上我们开始学习了世间。世间可以分为行世间、有情世间和空间世间。对于
有情世间,我们就以六道轮回来讲,或者以三界、以四地来讲,四种投生之地来讲,即
恶趣地、欲善趣地、色界地和无色界地。昨天晚上我们讲了四种恶趣,即:地狱、畜生
、鬼和阿苏罗。接着我们又讲了人界,然后又再讲到了四大王天。在四大王天里面,它
和我们人类是比较靠近的一个天。
四大王天它包括了两种:一种是空居天,一种是地居天。其中的地居天也就是说四
大王的很多部属和我们生...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5
Ya “知道”
“识”的出现 是先有”行”
眼行 耳行 身行 意行 都是行
当这个”行”是因为贪爱 例如 贪看漂亮女生英俊男生
被污染的“识”就产生 (身心有事件发生 “识”一定是第一个产生或说知道、觉察
)
被污染”行” 一定第一个产生被污染的”识” 识攀附而生
众里寻他(她) 眼里看不见别人 只看见帅哥美女
识缘名色 被污染的名色(包含之后的身心、之后整个五取蕴(包含色受想行识) )
是基于前面被污染的行、识
名、色、识 如三只芦苇互依 贪爱互相滋长
被污染的”识”一直滋长长大
被污染的名、色 也一样一直长大 也就是贪爱一直长大
名色缘识 “识”攀附有贪爱被污染的身心(色受想行) 滋长而生 四识住
反过来 识缘名色 识又影响之后整个身心(色受想行识)
上述 我说的也不一定对 |
|
j********u 发帖数: 15 | 26 转自http://www.fjdh.com/Article/HTML/Article_20090412002435.html
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六)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讲授 文章来源:《慧灯之光》(四) 点击数:332 更
新时间:2009-4-12
前面讲了空性修法的一部分——对色蕴的剖析,下面抉择受、想、行、识四蕴。
2、受即是空的修法
所谓“受蕴”,是指感受的总称,可以归纳为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以及不苦不乐
的无记感受三种。
这些感受是如何产生的呢?当眼睛看到令人赏心悦目,或者令人作呕之物时,会将这种
观念传递给第六意识,意识就随着眼睛而产生执着,贪心与嗔恨心也就因此而诞生。这
里所说的嗔恨心,是指不接受的意思,我们不一定会对所有不好的东西都生起嗔恨心,
但却会有不愿接受、试图远离、厌恶的反感之念,这也叫作嗔恨心。
本来我们也不会把感受当成“我”,前面我们也分析了,感受不可能是“我”,如果把
感受当成“我”,从理论上也站不住脚。见解我们已经知道了,今天要讲的,是正式的
修法。
在打坐之前的准备工作——身体的姿势、观想、排污气等等做完以后,让心静下来,并
开 |
|
r*****e 发帖数: 1196 | 27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清海胡编乱造自己的神奇出生,自相矛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Oct 29 21:35:58 2009, 美东)
不冲突.
是.
非不相干, 而是两者皆心, 只不过这 “识蕴” 是被蕴之心.
“识心” 是第八识, 蕴之心是第七识.
^^^^^^^^^^^^^^^^^^^^^^
I don't know你说的 “存在”. |
|
S**U 发帖数: 7025 | 28 是的。色法指指四大与四大所造色。
杂阿含61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
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
http://www.mahabodhi.org/agama/Class_Note_13.htm
身念处观身,就是观自身与汽车楼房都是四大所造色组成。
《大念处经》∶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任何姿势中,以各种界思惟观察此身,即∶此身有地界、水界、
火界、风界。诸比丘!犹如熟练之屠牛者,或屠牛者之弟子,屠宰牛只,并将其肢解成
块后,坐于四衢道口。
如是,诸比丘!比丘于任何姿势中,以各种界思惟观察此身,即∶此身有地界、水界、
火界、风界。如是,比丘安住于身,观照内身;安住于身,观照外身;安住于身,观照
内外身。
《五蕴论》∶「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诸色。」
依中观,三假中汽车楼房算「受假」,金刚经所说「一合相」。依瑜珈论,汽车楼房算
「假说自性」。依摄论,是阿赖耶识中色法种子所生的色所组成,三性中属「遍计所执
性」。 |
|
r****n 发帖数: 8253 | 29 解悟:
》第一、对五蕴生厌离是对的,要灭五蕴是不对的。我上面已经说了,没有人可以灭五
蕴,但是人人可以对五蕴生厌离。
如觉:
这个说过无数次了,五蕴的灭除,不是说要你要想着灭它而灭它,这完全是错误的,五
蕴的灭除,是通过对五蕴无常苦无我的如实观察,进而厌离五蕴,舍弃五蕴,灭除贪爱
,故有五蕴名色的灭尽。 |
|
r****n 发帖数: 8253 | 30
别扯了,只有六识,根本没有七识和八识,连大乘中观宗喀巴,月称这种人物都彻底否
定八识的存在。你相信伪造经典的,那是你的事情。
行蕴也不是什么哪个识在执取作意,而是伴随六识升起的一类意识现象。
你自己完全是神我邪见角度下考虑问题,所以想破头,也不会知道佛法所说的五蕴生灭
到底是啥机制。
而且实际上,你连唯识的七识,八识到底是什么都搞不清楚,包括行蕴是啥也搞不清楚。
最可笑的就是个什么七识是行蕴的说法。 |
|
G**W 发帖数: 1865 | 31 外于如来藏而求道的人,还是会忍不住现宝,将「修气、修脉、修明点、修拙火」都攀
附会是修安般法门发展出来的,把这乱修法,以为是禅定,把这身体的执取受用,安立
各个气脉,修持固定的身体部位,乃至起一妄想,想像那里可以如何如何,这都是在邪
妄想中,追寻身体的觉受,再这五蕴中的色蕴中邪寻,都是盲无头路﹗蕴就是积聚,蕴
又有阴义,能够遮覆,所以身体只要维持中道,不过份劳役苦行,也不过份安逸,也不
在其上追寻奥祕,不去其上寻找有形有相的实体,如是才是真正的修行﹗
即使今天指斥直接修行禅坐的人,不了解五祖所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所以要
与大家正知正见,但佛门之内,智者大师的著作,许多就有对禅坐之法开示,而且此「
禅」非彼「禅」,禅宗所说的禅指的是般若,而非禅定﹗ |
|
c***h 发帖数: 2262 | 32 我认为是对五蕴的执着
我说的也不一定对
其他人可以说说看 问一下高手
对五蕴的执着 贪爱 导致现世五取蕴(被污染的五蕴)
是五取蕴有问题 我认为
不然 佛陀还活着时 有五蕴 也有问题了
我们能做的 就是消除对五蕴的执着 我是这么认为的
死后对五蕴的执着也导致后世五蕴的出生
也是无常
我认为所有基础 就是无常
无我 其实 不也是因为无常吗
有无常 为何又要谈”空”呢?
好问题 我也要问一下高手
似乎有些部派不怎么谈空?
说无常 苦 无我
好像有些部派跳过”空” ??
我个人倒没怎么在意”空”
无常 我是觉得够用了
但 我想 无常说得很广泛 石头太阳星星 也是无常
聚焦在缘起法(贪爱的生起、消灭, 也就是五取蕴的生起、消灭)
把它叫空
(我说的不一定正确)
但”空性”可能各部派又另又解释
我想这是个部派发展的词 (佛陀好像没说?) 各部派自有自己的解释
应该 总离不开 贪嗔痴熄灭、无我
我想
其实 离五盖(含贪嗔) 已经有点 无我 的 |
|
c***h 发帖数: 2262 | 33 是的
嗯…不太明白你的”根本”意思
我只是认为: 辗转相依,只是确定了身心内容就是五蕴
由老死、生、有、取、爱…. 一路上来,都找到所缘(缘起),
所以就会一路往上探索,看还有没有新的东西
但”识、名色”就不是这样了,变成互依,在探索”所缘”上,没有新的东西了
这到底算不算你说的”根本” ? : )
但我可不认为缘起是由”识”开始发动
你的”第一义”,是指五蕴运作的第一个发动吗?
如果是,那我也认为五取蕴运作的第一个发动不是”识”,而是”行”
以上这个,我只是解释”齐识而返”其实就是”识与名色”互依 : 互为所缘、互为缘起
但是上述那段里面,我没解释也没提到”识”上面为何还有一个”行”
“识”上面当然有个”行”,我一点也不否认
只是……明明就说”识与名色”互依、互为所缘,那不就是缘起到此为止的意思吗? 怎
么又来个”行”?…..
这是怎么一回事?
前面我提过,可能没说清楚
好的,我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说清楚一些
举个类似的例子
“触、受”,是不是该到此为止?
“触”而不产生”受” ok
“触”而产生”受” 不ok
好了,不再探究了吗?
不 不,这中间还有更细的东... 阅读全帖 |
|
a*******g 发帖数: 867 | 34 http://baike.baidu.com/view/1029956.htm
色不异空-主要意义
这里的“色”(ru-pa)指的是“色蕴”(ru-paskandha),它与“受”(vedana
-)、“想”(sam.jn~a-)、“行”(sam.ska-ra)、“识”(vijn~a-na)合称为“
五蕴”(pan~caskandha)。“色”有广义,有狭义,这里是广义的,含义为一切有形
质、能产生“质碍”的东西(英译为form),即物体或身体。具体而言,包括地、水、
火、风“四大种”,四大种的聚合物,“十八界”中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与色(
视觉的对象,即狭义的色)、声、香、味、触的五境等。笼统而言,可理解为一切物质
现象。“空”(s/u-nyata-)是由形容词s/u-nya(空的)加上词缀ta-转变而来的抽象
名词(其关系类似于英文的empty和emptiness),指空无或虚无的状态、特征、性质,
在多数佛典中被译为“空性”。所以,“色不异空”的大致含义是“一切物质现象与空
无或虚无的状态没有区别”。
为什么“色不异空”呢?《心经》中有一个连续的论述。该命题所在的上下 |
|
S**U 发帖数: 7025 | 35 佛陀的「正遍知」也翻成「等正觉」。原始佛法的意义,可参考《清净道论》与《杂阿含经》。
《清净道论》:
(等正觉者) 由于自己正觉一切法,故称「等正觉者」。即是说他是一切法的正觉者,应该通达的诸法业已通达觉悟,应该遍知的诸(苦)法业已遍知,应断的诸(集)法业已断绝,应证的诸(灭)法业已证得,应修的诸(道)法业已修习。所以说∶
应知的我已知,
应修的我已修,
应断的我已断,
所以婆罗门呀,我是觉者。
亦即眼是苦谛,由于他的根本原因而生起的过去的爱为集谛,(苦与集)两者的不存在为灭谛,知灭的行道为道谛,如是举其四谛的每一句,亦得由自己正觉一切法。于耳、鼻、舌、身、意(内六处)也是同样的。如是对色等的(外)六处,眼识等的六识身,眼触等的六触,眼触等所生的六受,色想等的六想,色思等
的六思,色爱等的六爱身,色寻等的六寻,色伺等的六伺,色蕴等的五蕴,十遍,十随念,膨胀想等十不净想,发等三十二行相,十二处,十八界,欲有等的九有,初禅等的四禅,修慈等的四无量,四无色定,逆观老死等的缘起支,顺观无明等的缘起支,亦当以同样的方法解说。这里举一句来说∶「老死是苦谛,生为集谛,两者的出离为灭谛,知灭...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36 如来藏,梵语 tathāgatagarbha,佛教术语。
目录
概述
佛理
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之意义
1. 五阴
2. 六入
3. 十二处
4. 十八界
意义
1. 如来法身
2. 一切经藏
概述
佛理
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之意义
1. 五阴
2. 六入
3. 十二处
4. 十八界
意义
1. 如来法身
2. 一切经藏
如来藏即一般所称之“佛性”,它具有常住、妙明、不动、周圆与神妙真如之性质
:常住是不去不来;不动是不生不灭;妙明是寂而常照;周圆是周遍圆满无所不包;妙
真如性是真如能生万法,能生一切妙有之性质。
感觉的生灭去来原本就是如来藏妙用之性。附注:如来藏的意义佛教讲缘起性空,
一切诸法都是“虚妄有”,诸法的体性是“空”,即真如,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但“无明”会伴真如而生,无明是一种“劳相”,它是昏而不明、“没有道理”的昏昧
。真如...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37 行缘识
http://baike.baidu.com/view/7823681.htm
佛教术语,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七页云:复言世尊!诸所有行,与六识身,相应俱有,
同生同灭;何缘故说行是识缘?世尊告曰:以六识身,与福非福及不动行,相应俱有,
同生同灭;异熟识中,安置诸行熏习种子;引发余生新异熟识。由此道理,是故宣说行
是识缘。
二解 瑜伽十卷七页云:问:识亦以名色为缘;何故此中但说行为缘耶?答:行为识杂
染缘。能引能生后有果故。非如名色,但为所依所缘生起缘故。
三解 俱舍论九卷二十页云:由引业力,识相续流;如火焰行,往彼彼趣,凭附中有,
驰赴所生,结生有身;名行缘识。若作此释;善顺契经分别识支通于六识。
四解 法蕴足论十卷八页云:云何行缘识?谓有一类、贪嗔痴俱生思为缘故起贪嗔痴俱
生诸识。是名行缘识。复有一类、无贪无嗔无痴俱生思为缘故;起无贪无嗔无痴俱生诸
识。是名行缘识。复次眼及色为缘,生眼识。此中眼是内有为行,色为外缘,生眼识。
是名行缘识。乃至意及法为缘,生意识。此中意是内有为行,法为外缘,生意识。是名
行缘识。复次瓮喻经中,佛作是说:造福非福不动行已;有随福非福不动识。云何造... 阅读全帖 |
|
a*******e 发帖数: 100 | 38 在每个人的眼里,佛法揭示的内容都不同。如果你执意和物理学联系,没人能拦得住,
只是把个人经验分享一下而已。
六尘不是色蕴。
《雜阿含46經》:若可閡、可分,是名色受陰。指所礙,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
冷、若暖、若渴、若飢、若蚊虻諸毒蟲、風雨觸,是名觸閡,是故閡是色受陰。
抄一段法遵比丘尼的话做参考:“宇宙万物中的哪些物能被‘刀、杖、渴、饿、蚊、虻
、毒虫’这些事物所伤害?也唯有众生的身体了。色受阴并非漫无目标地遍指宇宙万物
。佛陀讲解五受阴,并非只为创立一种堂皇富丽的学说以充实人类的知识,而是为了帮
助众生认识生命的真实相貌,进一步更要能解决生命苦迫的困境!是以佛法的内容,绝
不会天马行空地作些无关众生切身问题的发挥。”
对轮回的理解,各自保留看法吧。
关于“心”,在原始经典中没有明确定义。法遵比丘尼的看法是指“心灵现象”,个人
理解是现代科学所指的心理现象。这个“心”不在五蕴之外,是随五蕴而集起的。《杂
阿含经》:“名色集则心集、名色灭则心没” |
|
a*******e 发帖数: 100 | 39 经典对色蕴的定义很清楚。
《杂阿含经》:“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
“若可碍可分,是名色受阴。触所碍,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
饿、若蚊、虻、诸毒虫、风、雨触,是名触碍,是故碍是色受阴。”
对第二句经文的解释,见上贴。 |
|
t****d 发帖数: 58 | 40 空异于色,色异于空,空不是色,色不是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真是没有慈悲心,让人看了恶心。
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也能让人理解。你搞些皇帝新衣之类勾当还自以为得计吗?去拾
点廉耻吧!
连个色蕴也没破,到处喷粪便,他祖师是你污得了的? |
|
r****n 发帖数: 8253 | 41 建议还是用中文,如果是英文,我无法保证理解你所说的
名字,美丑,大小等等,这些不是五蕴当中的任何一种,而是人的意识假定出来的一些
概念。
这些概念,并不符合佛法所说的无常,苦,无我的性质,也不符合缘起法的适用范围。
人们可能会认为美丽不是无常的吗?不是因为人的描述所以才有了美丽吗?no,这些即
不是缘起,也不是无常,更不是无我。
美丽本身是人们假定出的概念,美女很美的无常性,本质并不是美丽这个概念,而是构
成美女的色法具有人们认为的美的特征。因为构成美女的色法属于缘起法,属于五蕴当
中的色蕴,符合无常的性质,最后会导致容颜衰落。。。。
明白概念法和名色有为法之间的区别,对于修观非常有用,因为修观,必须要以名色究
竟法为对象,而不能以概念法为对象。 |
|
r****n 发帖数: 8253 | 42
阿罗汉色身灭后一无所有叫做断灭
阿罗汉色身灭后五蕴灭尽,还有涅磐本身,不是断灭。
五蕴灭尽,一切名色灭尽,未必等于断灭。
马哈希尊者转法轮经讲记
”若渴愛息滅,五蘊之苦便跟著息滅。因此,在證得聖道時,觀察的所緣不只是「渴愛
的止息」,尚包括「五蘊苦的止息」。應知道,說「渴愛的止息」時也就包含「諸行之
苦的止息」,因為一切諸行之苦的止息才是真正的「涅槃」──滅諦。因此,涅槃被定
義為「一切有為法的止息」。如是,證得聖道的意思,就是到達所有名、色止息的境界
。“
名色=五蕴 |
|
S**U 发帖数: 7025 | 43 《大念处经》每一个修习,最后都说结果是:
唯有正念与觉照,无所依而住,不再贪著世间之任何事物。
http://www.mahabodhi.org/intro/mahasatipatthana.html
什么是世间?杂阿含经说,世间是五蕴,世间是六入处。也就是修习结果,是不再贪著
五蕴之中任何事。
修身念处观身,为什么结果是不再贪著五蕴,而不只是不再贪著色蕴呢?
因为名、色相依,色无常,依色之名法,岂得有常!无常法,是患法、离欲法、灭法。
利根的有此推论。
修身念处,依身而起的受、心、心所,如实知是受、心、心所,所以修身念处,四个念
处都包括,现见色法、名法皆无常。更明确的例子,是中部的<安那般那念经>,出入
息是身念处,而<安那般那念经>说明以安那般那念成就四念处,证阿罗汉。 |
|
c***h 发帖数: 2262 | 44
这的确是个问题,谁是阿罗汉?
大乘有些人自己说自己是阿罗汉,很多还说自己超越阿罗汉,我们就不予讨论。
北传回归阿含时间很短,习阿含时间很短,
到底依阿含而修,某比丘谁修的怎样了,也不清楚,只有观其言行。
依经解释那当然是必然的先决条件,
但因为依经解释,个别法师解释多少有些不同,
甚至连萧平实都出面解释阿含了,
阿罗汉之所以成为阿罗汉,除了言行,还有对阿含的论述解释是合理的,大家信服,
是经过自己实修而得到的解释,这个比没有实修依经而解释的确让人信服。
针对这点,而希望有阿罗汉出现。
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北传能出几位依阿含而修的阿罗汉,出来澄清大家的疑问,
这也是不错的弥补方法。不过这也要等一段时间。
比较大的修行次第,应该还不用阿罗汉出面,南北传习阿含者相信是共通的。
但是大到多大而没有争议,小到多少开始有争议,这就是问题了。
像你说的集灭,
我认为是common sense, 就是苦之集,苦之灭
包含色集(对色的贪爱的形成)、色灭(对色的贪爱的消失)
受集、受灭 …
与 生灭的”灭”,完全不同概念。
不过,有些人有可能搞错,以为生灭的”灭”,与集灭的”灭”,是一回事。
就可能对”...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45 我对这些概念的条理确实不是很顺
我看到的概念是
色蕴 是按色法来运作的
其他都是名法, 名法包扩心和心所, 我没有看到 心法这个概念
如果要起解释, 可以当作 ”心“ 和”心所“ 是按照你说的 心法运作的
图中的色和识等五蕴, 只能看作色本身, 和心本身,
箭头的意思不能看作 ”法“生”法“, 我觉得可以看作”影响“
图上没说”法“只是在说五蕴之间的关系,那就是
4大色可以直接对识产生影响, 也可以通过触, 也可以通过受想行对识产生影响 |
|
c***h 发帖数: 2262 | 46
不然,我整理一下,白话翻译,
看白话,其实也就没什么神秘了
当观自在菩萨得到深沉智慧的时候,
其身心是清净的,是没有贪爱 不再”缘起”,不再有五取蕴的 (五蕴皆空)
不是我们这身心之外,还有另一个什么奇妙神秘的东西。 而是我们身心本身就可以这
样清净没有贪爱污染的情况 (色不异空),
这奇妙神秘的东西,不外乎就是由我们这身心变清净了 (空不异色)。
我们的身心就可以修到这样清净没有贪爱污染的情况 (色即是空),
这清净没有贪爱污染的情况,就是从我们的身心修来的 (空即是色)。
我觉得,这些句型有点在模仿
杂阿含中-- 色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的句型 |
|
G**W 发帖数: 1865 | 47 契经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如是二法,展转相依,譬如束芦俱时而转,若无此
识,彼识自体不应有故,谓彼经中自作是释:
名──谓非色四蕴(指受,想,行,識四蘊)。色──谓羯逻蓝等。
此二与识相依而住,如二束芦,更互為缘,恒俱时转不相捨离。
『眼等转识摄在名中』(七转识摄在名中),此识若无,说谁為识?
===
此识若无,说谁為识?
此识若无,说谁為识?
此识若无,说谁為识?
如果說並沒有意識之外的另一識, 那麼到底又是什麼識 ? |
|
c***h 发帖数: 2262 | 48
肉身 算不算 “色”? 应该是
那…苹果这样的外物,算不算“色”呢?
那, 苹果有五蕴吗?
也就是 没有其它四蕴,算不算”色”? |
|
r****n 发帖数: 8253 | 49 再深入一点说吧,那龙树包括六祖这些大乘祖师,为什么会犯错误。
龙树曾经说过一切法皆有涅盘性,大乘经典也说诸法本无生灭,甚至大般若经说五蕴非
常非无常非乐非苦,这些和原始佛法的五蕴无常,苦,无我鲜明对立。
大乘之所以提出这些奇怪的理论,缘于他们以理性思考和逻辑的角度,部分猜测出了诸
法的“空有二像”的性质。但是遗憾的是,根本就没有搞清楚,反而弄错很多。
任何五蕴,包括色蕴,确实都有涅盘性,都有无为法之一面。也就是说无常的五蕴,也
有恒常的,无为的另外一面,如果将五蕴的概念进行延伸,将对立但是又统一的无生灭
的,无为的另外一面纳入,确实可以说五蕴是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
但是万法都有有为和无为的两面,绝不等于只要不执着,无分别,那么生灭就是不生灭
,更不等于所谓无分别就是当下涅盘,当下解脱,相反,由于有为和无为是互斥性的,
要么是生灭的有为,要么无生灭的无为,只能二择其一,而要实现解脱,只能舍弃有为
的一面,选择无为的一面。
所以,尽管空色不二,轮回涅盘不二,五蕴涅盘不二,它们本质确实同一,可是却绝不
等于可以不取涅盘,不离生死。解脱恰恰就是要离生死,取涅盘!这才是...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50
我个人认为 (不一定正确 仅能参考)
空 没有什么难理解的
就是在缘起法上 世间(五取蕴) 缘起缘灭 不实而生
就像无常 没有什么难理解的
空不异色 色不异空 前几帖我解释过 我是觉得很容易
但不一定正确 仅供参考而已
当然,我们可以在”空”(缘起缘灭 不实而生)这观念上在加一点东西
变成 空’ 空’’ 空’’’ 不要太离谱就好
我觉得无所谓 只要基础(缘起缘灭 不实而生)在就好
但要把无常的观念 ,钉到脑袋里,难
同理,要把空(或 空’ 空’’ 空’’’)的观念 ,钉到脑袋里,难
若钉到脑袋里了,任何起心动念,贪爱就减少,”我”就减少,五盖就减少
直到贪爱断除, “我”的观念灭除(明)
现在问题是”如何” 把无常、空的观念 ,钉到脑袋里
这在八正道叫”正思维”
在四念处 也是正思维
更细一点 就是内观苦的集灭 正思维味患离
要很深的内观功力,随时内观(正念正知)、正思维。
四念处,只是把要观察的东西由浅入深分类ㄧ下,方便修行。
总的说,内观要观察什么?
什么时机观察呢? 可以从我们身心运作的某个时...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