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色蕴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f*******e
发帖数: 5594
1
任何一个时刻的五蕴都是由以前时刻的五蕴加上随机性的结果。以前时刻的五蕴包括现
世的和过去世的,有的事件的影响并不是当世就能显现的,这中间有时间长短的问题。
现世我们的身心及我们接触(六触)到的外在事物,都是与以前时刻的五蕴紧密关联的
。而这种紧密关联性的规律,就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一个从无明,到生老病死的链
条,只要这个链条不断裂,就一直会有生老病死的轮回发生。从理论上来讲,十二因为
中任何一节的断裂,都可以脱离轮回,但是从可行性来讲,却只有断贪爱这一种方法。
也可以说,贪爱是这根十二因缘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如果把上面的结果简化,就可以把贪爱看作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粘合剂,只要把
这个粘合剂去掉,生死的轮回就断了。
从现实的生活来讲,看到漂亮的花,不赞叹(赞美就已经是乐受了),不产生流连(不
仅是显意识上的,就是说不仅仅是想法上的回避),不想着再次经历同样的美景,就是
断贪爱的一种。但只这一种是不够的,要有最后的出离,是需要有无漏,就是对任何五
蕴的事物,都不产生贪爱,包括自己的身心。所以,可能起步容易,但坚持一步步不懈
的精进却是很难的。
S***n
发帖数: 1281
2
五石兄度假去了吗?有段时间没见到你了。
我不知道对那个不贪爱,能不能用热力学里面的可逆和不可逆现象来作比方。因为不贪
爱不是不动了,但是什么分寸算是动而不贪呢?在任何一点上都是随时可断(放),随
时可逆,随时可趋。这样一说,是不是跟热力学里面的比如说可逆膨胀相似了?在任何
一点上都是平衡的,顺势的。有势即趋,无势即停,势逆即逆。

断贪爱的一种。但只这一种是不够的,要有最后的出离,是需要有无漏,就是对任何五
蕴的事物,都不产生贪爱,包括自己的身心。所以,可能起步容易,但坚持一步步不懈
的精进却是很难的。
f*******8
发帖数: 3612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下的力量

无上正等正觉是成佛了吧。Tolle跟那个应该还是差的很远的吧。
(我感觉,他还没证罗汉,因为他都没有提过色蕴的问题。我一般结论都是要有论据的
。)
佛法僧三宝,我觉得他就是僧宝里的很优秀的,而且写得很好。
证!
我经过的和他差不多,所以我认同他。
不过他写得很好,总结的很好,比一般人强。
有了经历属于实修有了庄稼。我是学习他的总结。总结并且消化,属于颗粒归仓。
对Being的认知有各种层次,不是一下子就成佛究竟无我的,但也有关键点(milestone).
f*******8
发帖数: 3612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下的力量

无上正等正觉是成佛了吧。Tolle跟那个应该还是差的很远的吧。
(我感觉,他还没证罗汉,因为他都没有提过色蕴的问题。我一般结论都是要有论据的
。)
佛法僧三宝,我觉得他就是僧宝里的很优秀的,而且写得很好。
证!
我经过的和他差不多,所以我认同他。
不过他写得很好,总结的很好,比一般人强。
有了经历属于实修有了庄稼。我是学习他的总结。总结并且消化,属于颗粒归仓。
对Being的认知有各种层次,不是一下子就成佛究竟无我的,但也有关键点(milestone).
E*********g
发帖数: 185
5
首先经文前面,佛三个月前就已经告知阿难要入灭了
纯陀的最后供养只是一个因缘
就此段经文记载而言,由于时间关系不是很明确,可以有不同理解:
就是说佛是吃了之后告诉纯陀不要给别人吃,还是没吃之前就告诉
纯陀不要给别人吃?
我倾向于后者,因为佛应该是跟大家一起吃饭,不是自己先吃。
这些都是不太重要的小细节,不是佛法的重点。圣人已度生死之河,
色蕴只是随众生的因缘而显现, 并没有任何的执着。
t******g
发帖数: 17520
6
继续, 嘿嘿, 从庄春江庄老的翻译, 可以引出另外一个议题, 那就是
缘起的生和有的问题, 为啥用有机的东西去形容5晕的特性, 而不是无机的利刀。
印顺大师在他的中觀論頌講記--觀因緣品第一有这样一段解释
----------------------------------------------------------------------------
------
『有』『生』,我常用存在現起來解釋的;有是存在,生是現起。似乎 前者的範圍廣
,顯在的,潛在的,都是有。後者只是存在中一分現起的。但 據龍樹的正見看,存在
的有和現起的生,二者的範圍,到底是同一的。意思 說:凡是存在的,就是現起的;
沒有現起的存在,等於沒有。一般人以為甲 功能存在而沒有發現;其實,有甲功能存
在,等於甲功能的現起。不能甲功 能存在而沒有現起。他們的意境中,是近於因中有
果,而不是直觀法法的當 體,與法法的相依相成。中論的本義是現起即存在。這生起
即存在的緣起法 ,自然有顯現或隱微的,有我們所從來沒有發見的。『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 彼生』,其實同是緣起,沒有有而不是生的。生是因緣的生起,有是因緣的 存
...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识缘名色
十因缘法没有读过, 就说十二因缘法吧。 也就是说师兄认为十二因缘法里的识支是第
六识 而识蕴只是作用,并不是识本身, 是这么理解吗?

识。
Y**u
发帖数: 5466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识缘名色
有一种理解是说'缘'这个字是同时生起的意思, 并非是产生的意思。 也就是说十二
缘起各支是同时升起的,同时消失的。 但是我还是不明白识支和识蕴的区别, 如果是
一样的, 为什么要分开讲, 如果是不一样的, 那究竟各是什么呢?
G**W
发帖数: 1865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识缘名色
怎麼會是同時生起 ? 比如老病死, 一定是緣於生嘛.沒有生,那來的死 ? 必是前法後法
有時間上的差異,這個大德您現觀一下就行了.
识支和识蕴,都是那個意思,我認為那就只是用字的不同而己.
Y**u
发帖数: 5466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识缘名色
多谢, 这么说好像有点见分和相分的意思. 不过您是说名法只是个概念吗, 属于概
念法吗? 一般来说, 名法被认为是受想行识四蕴。 是不是您是在说这些都是概念
法?
r****n
发帖数: 8253
11
来自主题: _waichi版 - Re: 庆祝Wisdom重见光明!!!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庆祝Wisdom重见光明!!!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Oct 19 07:57:43 2009, 美东)
关键?那是大邪见!
waichi自己捏造发明出个无生,有生,本有,非本有。
这个“本有”,就是邪见的关键,它以如来藏思想为基础,是典型的本体邪见。
如来藏思想,大乘的中观和唯识都不承认,而真正的大乘,实际是中观和唯识。如来藏
根本没地位。只是在中国,由于如来藏和道家那套思想非常相近,外加各种因素,所以
成为汉地佛法的主流,代表就是禅宗。
止和观是冲突的,要么就是止,要么就是观。
佛法说的观,不是指观察,觉知,而是指以无常,无我,苦的方式观察当下的所缘。或
者说观察所缘的无常,苦,无我的特性。
waichi说念佛是造作出来的,非本有,有生。
说观不是造作出来的,不需要起意,明暗也不是造作出来的,而是本有,无生。
这是严重的邪见。它的错误之处在于不知道五蕴任何状况都是造作出来的(色蕴除外)
,无论是观,还是念佛。为什么五蕴,也称有为法,也
d******y
发帖数: 3668
12
可见色蕴的六根与六尘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明显的人我界线
不知道这么说有没有问题
f*******8
发帖数: 3612
13
没错,我再加点,其实都是觉受和超越觉受的问题。
上次我在餐厅帮厨的时候,意识到餐馆做饭的就是服务人的味觉的。
然后人类的生活活动无非就是为了服务6根。没好意思跟他们说这个。
服务意根的是思想家,小说家,
服务眼根的是画家
声根是音乐家
嗅觉,做香水的
味觉,美食家,低级点的就是做饭的。
身觉,这个行业最微妙,容易受人鄙视。
--------
但是为什么性在修行领域是最敏感?我也能理解,
就是跟身体伴随的觉受好像是最难突破的。
因为据说色蕴在解脱道上是最后、最难破的。
----------------
再一个,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于一个投入很多经历修行的人来讲,
也有习惯惯性,以及认识问题。
一直记得当年密勒日巴在洞里修行,他也不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直到师父再三跟他说,现在可以出关了,他才敢出来。
S**U
发帖数: 7025
14
巴利《分别论·谛分别·经分别》译注
谢美霜 中华佛学研究所
提要
佛陀的一切教说中,「四谛说」是至为核心的教义。在统贯佛陀教说的佛教典籍——阿
毗达磨中,深通经义的祖师们如何疏解四谛,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主题。本文选定巴利论
书《分别论》(Vibhaṅga)的第四品〈谛分别〉(Saccavibhaṅga)为译
注主体,主要基于两点理由∶一、南传论书的研究在国内仍处于摇篮阶段,有待研究者
的投入。二、《分别论》依十八个主题来论究法义,每个主题可独立探讨,四谛即为其
中的一个主题。目前国内虽已有《分别论》的汉译,唯系转译自日文《南传大藏经》,
文辞艰涩,又少附注说明,不对照巴利原本则难理解,有重加翻译的必要。因篇幅的限
制,本文的译注仅包括〈谛分别〉中的「经分别」。
初期佛教的圣典,包括了经(sutta)、律(vinaya)、论(abhidhamma)三藏。经藏
集结佛陀教说的要义,不同部派各有其编纂的经藏,现存且完整者有南传上座部(
Theravāda)五部《尼柯耶》(Nikāya)及北传汉译的四部《阿含经》。律
藏是出家教团之生活规则的集成。论藏...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5
☆─────────────────────────────────────☆
SeeU (See you) 于 (Thu Sep 20 00:08:27 2012, 美东) 提到:
涅盘是什么?初果是否体验了涅盘?本文从北传杂阿含351经,南传相应部12相应68经
「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结合十二支缘起,提出一种解释。
SA 351, SN12.68 都说∶涅盘就是「有之灭」。本经也提到了十二支缘起,『以取灭而
有灭』等。十二支缘起的「有」支,是指来世的「后有」,而不是这一生的五蕴。阿罗
汉断尽烦恼,取灭而有灭,虽然还有这一生的五蕴,而能体验到来世的「后有」灭,也
就是触证涅盘。阿含经中阿罗汉证果的定型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不受后有。」,是因为阿罗汉已经体验到后有的灭,所以才能肯定我生已尽。
与此对比,有学圣者虽能现观「以取为缘而有后有」,但是还不能断「取」,也就无法
灭「后有」,所以经文有「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知道而作不到,也就是知道涅盘
的法则如此,但还无法体验涅盘。
不知道如此解释,是否与其他阿含经文抵触?欢迎大家讨论。
Ref:
http:/...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我、无我的一些整理

参考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103.htm
杂阿含103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
相应部22相应89经/差摩经(蕴相应/蕴篇/修多罗)
感谢提醒,我也要纠正自己的一些错误观念。
再看一次差摩经,意思上不是彻底尽断五蕴是”我”,
是”个别”与”总体”的观念。
所以不能写成彻底尽断五蕴是”我”,或断了五蕴是”我”
正确说法是,五受阴(五取蕴)个别的看,已经无我,
(应该三果或三果以上“有余涅盘”,但未到阿罗汉四果”无余涅盘”)
但整体上,仍会有”我”浮现。
所以,仍不是阿罗汉。
这是因为”我慢”未除。
==============
杂阿含103经[正闻本171经/佛光本105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有众多上座比丘住拘舍弥国瞿师罗园。
时,有差摩比丘住拘舍弥国跋陀梨园,身得重病。
时,有陀娑比丘为瞻病者。
时,陀娑比丘诣诸上座比丘,礼诸上座比丘足,于一面住。
诸上座比丘告陀娑比丘言:
「汝往诣差摩比丘所,语言:『诸上座问汝:身小差,安隐,苦患不增剧耶?』」
时,陀娑比丘受诸上座比丘教,至差摩比丘所,语差摩比丘...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17
随佛法师Bhikkhu Vūpasama著
选录自 《原始佛法与佛教之流变》© 2010
一、云何是生、灭法
生、灭法的说法,在佛教界是多数学人都听过的讲法,最让人耳熟能详的说法,是
记载在《大般涅盘经》1卷下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
释迦佛陀在入灭前,提醒弟子们的教导。
甚么是生、灭法?根据《相应阿含》的说法,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是生法、
灭法。见《相应阿含》256经:
「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名为明。又问:何所知?谓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
知;色无常,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知。(受……;想……;行……
;)识生、灭法,识生、灭法如实知;识(无常),识无常如实知;识磨灭法,识磨灭
法如实知。」
除此以外,在《相应阿含》与《相应部》的说法中,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的
生法、灭法,也说是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的集法、灭法。见《相应阿含》103经
、《相应部》『蕴相应』89经:
《相应阿含》103经:「于五受阴,增进思惟,观察生、灭:此色,此色集,此色
灭;此受……。想……。行……。(此)识,此识集,此识灭。于五受阴如是观生、灭
...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活中的缘起》佛使比丘
《生活中的缘起》
前言
佛说“缘起甚深”,正因其深奥,致使大部分的人无法洞悉因缘法则。二千五百多
年前佛陀对阿难的开示,至今依然真实如昔。佛教的核心──缘起,是如此难以理解,
因而成为人们严重误解与扭曲佛法的症结。本书中,佛使尊者将这些误解的根源挖掘出
来,并将其置于严谨的慧光下细察分析。这些根源虽可回溯到原始佛教时代,然而最早
的文献记载,却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觉音(Buddhaghosa)的论集中发现的。
许多上座部的正统教说,可说是建立在觉音解说的基础上,且把觉音对缘起的误解
当作标准,因此使真理变得混淆不清。简言之,觉音是从亘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
立场来解说缘起。过去世的无明与行(意志性的活动)引生现在世,在现在世中承受过
去所作所为的果报。这种过程决定了我们现世的烦恼(爱与取),且不断轮回而导致未
来世中的生与苦。佛使尊者仔细检查这种解说,并提出重大疑问:如果佛陀教导无我(
anatta),那么自一世转移到另一世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苦的因在某一世,而其果却在
另一世,那么我们要如何践行在此生此世即可获得利益的方法呢?
正确地了解缘起非常重要,它会使我们认识到“我”这个观念,是...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乘菩提之共道—解脱道
佛弟子们于修学佛法一段时间后,渐渐会知道佛法有三乘菩提之分,那就是声闻
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然而,这三乘菩提到底有什么内涵?有什么实质的差异?很
多人不懂,乃至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出现。譬如有人认为,只要了解四圣谛、八正道
等法,就已经全面了解佛法了;或者有人错将解脱道认为是成佛之道;或者有人将男女
邪淫法,当作成佛之道,等等。不仅误会大了,而且还误导众生,相将入火坑也,危害
大矣。
所以说,应该将三乘菩提的内涵加以说明,让菩萨们,了解三乘菩提的全貌;既然
能够了解三乘菩提全貌,就会清楚三乘菩提到底有没有差异,就不会随著错悟大师说法
而在修行走偏了,乃至有人走上与佛法完全无关的男女邪淫法中,再回头已经是很久很
久以后的事了。如果能够了知三乘菩提的差异以后,就可以衡量自己属于哪一种性人—
—是声闻种性,是缘觉种性,还是菩萨种性;待确定自己属于哪一种性之后,就会如实
的去修行,去求证属于自己的种性所应证的果德;如此才是有智慧的人,才不会被错悟
大师所误导,乃至与三乘菩提完全背道而驰,越走越远了。
所谓的声闻菩提,就是学人听闻 佛的音声之法教开示,悟了四圣谛等理,因而断
了见惑...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
GWZW (GWZW) 于 (Sat Sep 8 23:45:39 2012, 美东) 提到:
以下 from Mr.簫平實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一. 无因论的业种自存说
应成派中观的法义, 重点在于专讲:「诸法缘起性空,不立一法、专破他法。」并自详
是佛法中最胜妙的中观,认为无人, 无其他法能比之更了义. 但是当他们自以为不立一
法时,其实已经是建立了「不立一法」的法了。
应成派中观见的矛盾很严重,近代学者的代表者, 便是印顺老法师. 近年多有大乘见道
之学人不断质疑印顺老法师的应成派中观的邪见;评论他的法义不正确,都无法得到正
面的回应。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就只简单地讨论应成派中观三个不能自圆其说的严重
问题所在。
第一个问题就是 :
『应成派中观的思想是属于业种自存的无因论』;虽然他们仍然承认业种是存在的,因
果律也是存在的,但问题是:当他们把执持业种的如来藏砍掉、否定之后,还有哪一个
心能执持业种?没有了!没有常住心持种,就会使得因果律成为虚妄说,就等于是在否
定因果律。可是因果律明明...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21
「名色缘 识,爱识缘名 色」,名色缘六处:「识食」缘未来世 六处生
「十二因缘」的提要句颂中,提到「名色缘六入」,在古老经说的义解是「名色缘识,
爱识缘名色,辗转缘生不息」为「识食」、「有结」,有「识食」、「有结」则缘「未
来世六根生」。若是贪爱不断,即有未来六根生;若是断贪欲,「识食」则断,不再有
后世的六根生。见《相应阿含》898,899经、《相应部》〈六处相应〉21经:
《相应阿含》898经:「若比丘于眼欲贪断,欲贪断者,是名眼已断、已知,断其根本
,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如眼,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相应阿含》899经:「若比丘眼生、住、成就显现,病住,老死显现,苦生;……如
是乃至意,亦如是说。若眼灭、息、没,病则息,老死则没,苦则灭;……乃至意,亦
如是说。」
《相应部》35.21 经:「诸比丘!眼之生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
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耳之生起……鼻之生起……舌之生起……身之生起……意之生
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诸比丘!眼之灭
尽、息止、消失者,此即诸病之止息、老死之消失、苦之灭...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22
「名色缘 识,爱识缘名 色」,名色缘六处:「识食」缘未来世 六处生
「十二因缘」的提要句颂中,提到「名色缘六入」,在古老经说的义解是「名色缘识,
爱识缘名色,辗转缘生不息」为「识食」、「有结」,有「识食」、「有结」则缘「未
来世六根生」。若是贪爱不断,即有未来六根生;若是断贪欲,「识食」则断,不再有
后世的六根生。见《相应阿含》898,899经、《相应部》〈六处相应〉21经:
《相应阿含》898经:「若比丘于眼欲贪断,欲贪断者,是名眼已断、已知,断其根本
,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如眼,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相应阿含》899经:「若比丘眼生、住、成就显现,病住,老死显现,苦生;……如
是乃至意,亦如是说。若眼灭、息、没,病则息,老死则没,苦则灭;……乃至意,亦
如是说。」
《相应部》35.21 经:「诸比丘!眼之生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
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耳之生起……鼻之生起……舌之生起……身之生起……意之生
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诸比丘!眼之灭
尽、息止、消失者,此即诸病之止息、老死之消失、苦之灭...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3
☆─────────────────────────────────────☆
runsun (runsun) 于 (Sun Aug 21 04:22:03 2011, 美东) 提到:
附件的图,是一个简单的佛法关于五蕴生灭的一个演示,如果能真正理解这个图,那么
起码无我,无常,以及五蕴生灭以及轮回的核心问题,就会全部了解,也会知道为什么
要修四念住,以及禅那应该怎么修。这是佛法核心原理的部分。是佛法对身心现象的洞见。
尽管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真正能够理解它的,非常稀少。
这个图如果做成动画,会更直观一些。
☆─────────────────────────────────────☆
runsun (runsun) 于 (Sun Aug 21 04:46:55 2011, 美东) 提到:
简单的注解一下上面的图。
上部的蓝色的圆,代表的是每个刹那的被观察对象,这个被观察对象,可以是任何的色
法,比如苹果,房子,山河大地,也可以是任何的名法,即意识现象,比如自我的感觉
,痛苦,快乐,种种意识状态。这些都是被观察者,佛法称为所缘。这些所缘,可以是
任何的五蕴,包括自我...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4369
24
26号在新浪UC房间聆听了慈城罗珠堪布最新的一次网络直播开示,这一次堪布深入浅出
地为汉地弟子解说了宗喀巴大师的缘起赞和稻秆经。传法视频过段时间奉上。
http://www.huidengzhiguang.com//index.shtml
缘 起赞
宗喀巴大师造
法尊法师译
敬礼尊重妙音菩萨
由见说何法,智说成无上,胜者见缘起,垂教我敬礼。
世所有衰损,其根为无明,见何能还灭,是故说缘起。
尔时具慧者,如何不了知,尊圣教心要,即诸缘起道。
如是于依怙,希有称赞门,除说缘起外,谁能得余者。
由彼彼依缘,说彼彼性空,离此更何有,希有善教诲。
愚者执何法,坚固边执缚,智善彼即是,戏纲尽断门。
此教于余未能见,故唯称尊为大师,
外道窃名以饰赞,如于野干呼狮子。
希有大师希有依,希有胜说希有怙,
极善宣说缘起教,于彼大师我敬礼。
恒作饶益者,为益众生故,说教藏空性,无比决定因。
谓缘起道理,见相违不成,此于尊教法,如何能了知。
尊许若时见,空即缘起义,性空与成立,作所作无违。
若见反彼者,空则用不成,有用则无空,堕苦恼险处。
是故于尊教,极赞见缘起,彼亦非皆无,及以自性有。
无待如空花,故无依非...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二乘菩提依如来藏而建立
二乘菩提指的就是声闻、缘觉所证解脱道,他们的最后果证,也就是我们在前面
单元中为大家解说的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然而,二乘解脱道修证的过程,以及最后果
证的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却是依不为二乘人所知、不在二乘解脱道修证范围内的第八
识如来藏而建立的。我们不妨就以声闻解脱道的修证来加以说明。
声闻解脱道的修证就是四向四果,其中初果须陀洹所要修证的是断三缚结——我见
、疑见、戒禁取见,而断我见就是要不认见闻觉知六识心以及处处作主的第七识意根为
真实不坏我。四大部阿含中处处记载了,佛陀开示眼耳鼻舌身意六识都是根与尘为缘所
生。
例如在《杂阿含经》卷九中:【佛告比丘:“眼因缘色,眼识生。所以者何?若眼
识生,一切眼色因缘故。耳声因缘、鼻香因缘、舌味因缘、意法因缘意识生,所以者何
?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是名比丘!眼识因缘生,乃至意识因缘生。
”】(《杂阿含经》卷九)
也就是说,六识的见闻觉知性,要有六根、六尘为缘才能够出生运作,所以觉知心
虚妄,当然不可能是真实的自我。但这样断我见,只是三缚结中的我见的一部分。接著
还要了解觉知心所依的六尘是如何生起,六尘也是要依六根才能生...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十二因缘之因
《缘起经》卷1佛开示说:
云何名缘起初?谓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
愁叹苦忧恼,是名为纯大苦蕴集。如是名为缘起初义。(《缘起经》卷1)
意思是说,什么是缘起法初说的道理?就是依于这个“有”,所以有那个“有”,
由于这个法出生,所以有那个法跟著出生,也就是无明缘于行,行缘于六识,六识缘于
名色,名色缘于六入处,六入处缘于触,触缘于受,受缘于爱,爱缘于取,取缘于有,
有缘于生,生缘于老死,有老死所以生起愁叹悲苦忧恼,叫作纯大苦蕴聚集。这就是缘
起法初说的道理。
无明是缘起法的最初,由于有无明,所以有行支,有行支,所以有六识业种出现,
有六识业种,所以有后世名色,乃至有生支所以有老死支,都是由这一支而引生那一支
。也就是由于这一支生起,所以有那一支生起,十二有支都是各以前一支为因;也就是
先有前一支为缘,才有后一支出生,前一支就是后一支的因缘,也就是前一支存有的缘
故,所以才有后一支出生,这种此有故彼有的道理,就是因缘法。
十二因缘法里面,行缘识、识缘名色,所说的这个“识”,是指识阴...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4116
27
邪师萧平实独创魔法名词“入胎识”(之十三)
——撕下“神我外道”画皮之萧邪瞎扯“十因缘”
“无实不坚固 无有我我所 于此苦阴身 大智分别说”——释迦佛陀
拣魔辨异X32:
对《杂阿含·二八七经》解释时,★邪师萧平实:“‘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
能过
彼,谓缘识名色……如是纯大苦聚集。(这里只作十因缘的逆观而推知名色由本识生…
…)
’”(《阿含概论》P187)悲智注:括号中的话是邪师萧平实特意加注的。
★邪师萧平实:“本识入胎识(如来藏)”(《阿含概论》P139)
邪师萧平实擅于穿凿附会,只要见到“识”字,就肆意曲解,努力往其独创的魔法
名词
“入胎识”上靠,历数已经扒下的十二张“入胎识”画皮:外识、识界、识神、本识、
本心
、不系识、取阴俱识、阿赖耶识、第八识、真我、如来藏、第一因等等,皆非子虚乌有
的不
坏“我”。
近两千年来,魔王使化身伪菩萨,大肆编造邪说,极尽惑乱、践踏真大乘法之能事
,可
谓无所不用其极。邪师萧平实亦复如是,仅其魔子一人十数年间所独创魔词与邪说就已
数不
胜数,像法以降又何止千年,万千魔使所篡造的相似伪经谬论真可谓浩若烟海。
邪师萧平实瞎扯之“十因缘”,又可...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真的有菩萨吗?
清净道论 第十三 说神通品
(四)宿住随念智的所缘
宿住智是依于小、大、无量、道、过去、内、外、不可说所缘的八所缘而进行的。
怎样(进行)呢?(1)这宿住智随念于欲界的五蕴之时,是它的「小所缘」。(2)
随念于色界无色界的诸蕴之时,是它的「大所缘」。(3)随念于过去的自己的和他人
的修道及证果之时,是它的「无量所缘」。(4)仅随念于修道之时,是它的「道所缘
」。(5)依此宿命智决定的是它的「过去所缘」。
这里虽然他心智及随业趣智也有过去所缘,可是他心智只能以七日以内的过去心为
所缘,而且这他心智亦不知其它诸蕴(色受想行)及与(五)蕴相关的(名姓等);又
(前面所说的他心智的道所缘)因为是与道相应的心为所缘,故以绮绮的文词而说道所
缘。其次随业趣智亦只以过去的思(即业)为它的缘。然而宿住智则没有任何过去的诸
蕴及与诸蕴相关的(名姓等)不是它的所缘的;而它对于过去的蕴及与蕴有关的诸法,
正如一切智一样。当知这是它们(他心智,随业趣智,宿住宿)的差别。上面是义疏的
说法。
可是《发趣论》则说∶「善蕴是神变智、他心智、宿命随念智、随业趣智及未来分
智的所缘」,所以其它的四蕴也是他心智及随业趣智...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9
阿罗汉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触,想等等也都是取蕴啊。
南传只认为在以涅盘为所缘的刹那,能缘的果心以及伴随果心生起的名法,不属于取蕴。
-- 应该是”取蕴”的定义问题
-- 南传还包含 “其它人的执取”
南传的取蕴还包含什么其它概念我就不知了
-- 我为什么那么在乎日常状态呢? 因为那是所有人包含佛陀最常处的状态,
-- 要把这个状态顾好比较重要。
-- 我只在乎这个状态顾好了没有。还有没有贪嗔痴,无明解了没,十结解了没。
-- 致于名词定义或整个要怎么解释,或者是否上面还有特定状态,要怎么说法,那就
再说,
这样说那样说,只要自圆其说。
执其身为常,为我,为我所。
注意,这个“我”,可绝对不是代表自我主体的我。你对我见的我,还是缺乏正确理解。
-- 你的”我见”如何解释? 在这个解释下,举个我犯错的例子
凡夫将阿罗汉的色身执着为恒常存在的,执着为被某某东西所控制主宰的,属于某某东
西的。即是升起“我取”,“我所取”
-- 我没有认为阿罗汉色身恒常存在,被什么东西控制呀? 为何你认为我有这样的看法
?
或者你是说,我不把阿罗汉色身列为取蕴,
就是认为阿...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唐玄奘》
“玄奘以来第一人”(一)
壹、前言
印顺法师(1906年-2005年)的逝世,在佛教界掀起一片不大的涟漪。印顺法师被
普遍认知为佛学大师,并被越来越少的部分教内人士尊为“当代佛学泰斗”,那些极少
数的人们甚至尊他为“玄奘以来第一人”。原本并无写作意愿的我,看他们低调而庄严
的办完印顺的后事,就当是一场世间名人的生死常事而不曾起心动念;但他们在报纸上
却大力的宣扬他是玄奘以来第一人,这样与事实正好相反的说法,却使人不能不作罢,
这就必须探讨印顺的思想本质让大家了解了,因为印顺正是玄奘以来破坏正法的第一人
。那么到底所谓的“印顺思想”核心价值是什么,以及他对当代与后人的影响如何,我
们都应该作一番认识与探讨。
印顺法师一生浸霪于佛法中,并自谓以史学家的态度、宗教家的情怀,进行佛教的
研究、考证,进而确立了所主张的“缘起性空”及“人间佛教”二个核心价值观。缘起
性空被他认为是佛法的根本,人间佛教则被认为是佛法的实践。以下便分别对印顺法师
研究佛法的态度,“缘起性空”与“人间佛教”的主张,以及他对禅净的批评,作进一
步的剖析与评论。
贰、评印顺法师研究佛法的态度
印顺法师在佛法探究过程中,有一...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传佛教格鲁派
藏传佛教格鲁派
刘立千著
一、 格鲁派的传承
格鲁派的创建人是宗喀巴【1】(1357-1419),他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
地方,本名罗桑扎巴。幼年在噶当派寺庙甲琼寺【2】出家,依顿珠仁钦学显教,
对噶当派教义有了初步认识。由师劝说并助其赴卫藏深造。先后游学了当时有名的
噶当寺院,如德瓦坚【3】、桑浦【4】、聂塘【5】、纳塘【6】、玖莫隆【7】
等,依止聂塘巴?扎巴僧格【8】、耶协僧格【9】、聂温?衮噶白【10】、顿桑巴
【11】、噶希巴?罗桑【12】、仁达瓦【13】等学习了龙树的理聚诸论、慈氏诸
论、俱舍、律经、量论等,还听了噶当教典派的《道次第导引》【14】,系统地学
习了噶当派的教法,接受了噶当派思想体系。此外还依止穹布勒巴和萨迦派、觉囊
派、噶举派的诸多大师【15】,学习了密乘下三部瑜伽和无上部的《密集》、《胜
乐》、《大威德》、《时轮》等。他把噶当派和其它派别大德的显密教法熔为一
炉,构成他自己一套完整的教法体系,为他后来建立格鲁派打下了基础。当时,宗
喀巴所处的时代正是教派僧人争夺政权【16】,进行战争,醉心政治,佛法宗教无
人过问之时,以致寺庙戒律松驰,僧人放荡...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传佛教格鲁派
藏传佛教格鲁派
刘立千著
一、 格鲁派的传承
格鲁派的创建人是宗喀巴【1】(1357-1419),他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
地方,本名罗桑扎巴。幼年在噶当派寺庙甲琼寺【2】出家,依顿珠仁钦学显教,
对噶当派教义有了初步认识。由师劝说并助其赴卫藏深造。先后游学了当时有名的
噶当寺院,如德瓦坚【3】、桑浦【4】、聂塘【5】、纳塘【6】、玖莫隆【7】
等,依止聂塘巴?扎巴僧格【8】、耶协僧格【9】、聂温?衮噶白【10】、顿桑巴
【11】、噶希巴?罗桑【12】、仁达瓦【13】等学习了龙树的理聚诸论、慈氏诸
论、俱舍、律经、量论等,还听了噶当教典派的《道次第导引》【14】,系统地学
习了噶当派的教法,接受了噶当派思想体系。此外还依止穹布勒巴和萨迦派、觉囊
派、噶举派的诸多大师【15】,学习了密乘下三部瑜伽和无上部的《密集》、《胜
乐》、《大威德》、《时轮》等。他把噶当派和其它派别大德的显密教法熔为一
炉,构成他自己一套完整的教法体系,为他后来建立格鲁派打下了基础。当时,宗
喀巴所处的时代正是教派僧人争夺政权【16】,进行战争,醉心政治,佛法宗教无
人过问之时,以致寺庙戒律松驰,僧人放荡...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33
文章来源:多识仁波切
我们从萧平实的《狂密与真密》一书可以看出,用吃奶的功夫所使出的招数也只是“信
口开河”四个字。可笑之处是,评头论足别人时,却完全暴露了自己孤陋寡闻的致命弱
点;使出的杀人武器,却成了自杀性的武器,对别人毫毛未损,对自己伤得十分狼狈。
——摘自本书
序言
他们把藏汉佛教界善知识的宽容忍耐的高风亮节,变成他变本加厉、推销谬论的商机,
竟然大言不惭地叫嚣:“没有一个人敢和我对辩,印顺等人不敢和我对辩,藏传佛教的
喇嘛、法王、活佛没有一人敢和我辩论。”
——题记一
世界上只有最愚蠢的蚊蝇,才会把自己想象成展翅遮天的大鹏
——题记二
本来我想多做一些理论研究和经典精品的译介工作,不愿把宝贵精力浪费在和邪魔外道
的无聊的辩论上,但这个保护圣教理论环境的“清洁工”的工作得有人来做,在这种情
况下只好见义勇为了。
——题记三
我在2001年写的《密乘是非分辨论》中说了如下这样一段话:“本来显宗般若乘和密宗
金刚乘是大乘教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密宗是显宗理论的进一步升华,走向更透
彻的必然产物。犹如从小乘有部的诸法实有,逐步走向大乘唯识的境空识有、到中观的
万法性空一样...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4
当四册,计五十六万字的《狂密与真密》正式出版后,许多藏密上师如多识喇嘛
等,眼见藏密外道隐匿千年之底细被全盘公开,让藏密无上瑜伽双身修法的底细摊在阳
光下,从此藏密之法不再“秘密”了,面对这样的情形,多识喇嘛不但不趁此机会自我
检视反省,尽速回归佛陀正教,反欲掩盖真相,用 <<破魔金刚箭雨论 >>一书,以恶言
谩骂及颠倒事实、恶意曲解、断章取义、移花接木、恶意栽赃、张冠李戴等等手段,将
平实导师诬谤为恶魔、外道之流。我们于本章第一节略举其中一小部分,供大众检视:
所谓藏密认证的“活佛”其素质之粗糙,顶著世间大学教授崇高名声的藏密修学人,是
如何运用手法,来误导大众.
第一目 毁污
首先,我们来看多识喇嘛是如何用不如理的推论以及扭曲事实的手法来诬蔑平实
导师,我们也针对他这些说法的败阙处,略作举证与评论,以证明多识喇嘛的手法乃是
不如实的欺瞒行为:
一、【一、他没有受过佛教显密经论的正规教育,是一个十足的佛教法盲;
二、他是弄枪棒、练气功、学道术的,由此可知他对佛教和藏密的认识未超出气功
师、道士的水准。……
三、用吹牛撒谎、装神弄鬼掩盖自己的无知和卑劣。】(《破论》p.006...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子新春共勉
普贤菩萨警众偈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这“三界唯心”的心是哪个心?“万法唯识”的识是哪个识?是以意识心为主的六
识心吗?还是以第八识为主的八识心呢?您想不想被误导呢?
我们从经教从正理来探讨:这个三界唯心的心,万法唯识的识,是否应该有不自在、有
断灭的过失呢?《华严经》中有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
不造。” (《华严经》卷一)。
这是说有一个心,好像工笔精巧的师傅,祂能够画出一切五蕴世间、一切器世间
。也就是这个心能够出生一切有情的五蕴世间、一切器世间。而“五蕴悉从生”,这个
五蕴呢,都是由这个心所出生的,没有一法不是由祂所兴造变化的。一切世间的五蕴,
我们举例来说,就好像是我们南瞻部洲的人间,有欧洲、美洲、非洲、亚洲等等男男女
女的五蕴身;以及畜生道没有脚的、两只脚的、四只脚的、多只脚的,以及水中游的、
陆上走的、空中飞的,这些种种的畜生五蕴身;饿鬼道、地狱道种种五蕴身;欲界六天
的种种天人五蕴身;而色界中没有男女相...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师地论的四谛现观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的四谛现观次第,大致与俱舍论相同,观四谛十六行相,经暖、顶、
忍、世第一法而证初果乃至阿罗汉。次第配合七种作意。
我注意到瑜伽师地论这一段文主张:
* 果定,与南传相同。
* 定中修观。与南传主张出定修观,看似不同。
* 刹那生灭是用比量推论,不需要现观。这与南传的生灭随观要现观刹那生灭不同。
* 瑜伽师地论在了相作意、胜解作意的阶段以五蕴为所缘观观四谛十六行相,到远离作
意的阶段,只说以心缘心,断粗的我慢现行,而不再以五蕴为所缘。
* 南传说道心缘涅盘,瑜伽师地论说能缘所缘平等无分别。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四
若乐往趣出世间道。应当依止四圣谛境渐次生起七种作意。所谓最初了相作意。最后加
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证得阿罗汉果。
修瑜伽师于四圣谛略摽广辩增上教法。听闻受持。或于作意已善修习或得根本静虑
无色。由四种行了苦谛相。谓无常行苦行空行无我行。由四种行了集谛相。谓因行集行
起行缘行。由四种行了灭谛相。谓灭行静行妙行离行。由四种行了道谛相。谓道行如行
行行出行。如是名为了相作意。
由十种行观察苦谛。能随悟入苦谛四行。何等为十。一变异行。二灭坏行。三别离
行。四法性行。五合会行...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37
☆─────────────────────────────────────☆
advancing (摧邪显正) 于 (Fri Feb 19 17:19:35 2010, 美东) 提到:
南传巴利文经藏 长部 第二十二经
《大念处经》
http://www.dhamma.org.cn/books/ysfj/mahasatipatthana_Sutta_07.htm
E、观四圣谛
(51)又,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
四圣谛观察诸法。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四圣谛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比丘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他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之集」;他
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之灭」;他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导致苦灭之道。」
苦圣谛的解释
(52)又,比丘们!什麽是苦圣谛呢?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愁、叹、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
是苦,求不得是苦。总括地说,五取蕴就是苦。
(53)又,比丘们!什麽是生?如果有所谓的生,对一切众生而言,在各类的众生中,他
们的受生、形成、出生、显现诸蕴、获得内...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传佛教噶举派
藏传佛教噶举派
刘立千 著

(一)噶举派的传承
(二)噶举派的法要
(三)噶举派的教义
(四)噶举派的特点
(一)传承系统
藏 派
甲 派
(1)穹布噶举──香派七宝传 桑定派
日贡派
噶玛 止贡
蔡巴 达隆 上主巴
(2)达布噶举 鲍绒 主巴─ 中主巴
帕竹─ 亚桑 下主巴
超普
修赛
叶巴
玛仓
(二)噶举派的法要(经续和教授)
幻身
...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代南传大师及其教法
修禅的真正目的是为心灵带来宁静,
如果一个人无法用初步的方法缓和心境,
就必须用强制的方式驯服它。
换句话说,
依个人智能的熟练度,
来寻找与检查出那些事物让心黏着,
找到一个有效的方法来管制不驯的心,
直到心屈服于智能,
而且看到黏着事物的真相,
然后不再混乱、不安。
进入一个宁静的状态。

(注:戒是 Sila 的翻译,它包括身体与语言的所有动作,依据这些动作引起一个人多
少情感的程度,
而评价为善的或恶的。)
戒就是对身体与语言活动的外放行为(注:外放行为是翻译自泰文的 Kanong,此字通
常翻译为「精
神愉快的」、「丰富的」,不过,此字在本文的用意较特殊,它指的是身、口、意的自
我展现,包含对自我
的幻想,以宣示自己与别人)设限,负责这些活动与其结果的是心(注:本文出现的
heart 都是翻译自泰
文 chai,此字通常翻译为「心」,由于心与思考器官──大脑的关系较近,容易引起
误导,泰文chai 较具
感情,心不是肉体或其中之一部分,甚至不是其功能──虽然与它有关,且两者之间有
很强的影响)。
对正确实践戒律的人而言,戒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以愉快与自在的心情,清凉地生活
...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何见五蕴无常?

扩充法友所述
(我说的不一定对)
当内观色受想行识无常的时候
不可避免 初期会观察到由粗到细 由快到振动瀑流到慢动作生灭
不管当时印度外道或佛陀都会观察到生灭 然后震惊
但是 会停在这里 从此心里寂静,无贪嗔痴,无我? 不会
会有一种观察的角度或方法 引导我们这样观察下去
通常观察到生灭,会先认为无我,色中无我
但是很奇怪 观察到生灭无常后 佛陀是要我们先注意苦 不是无我
可能这种无我是一般人都会认识的 但是苦及苦的理由却未必
佛陀的教法不共当时外道的是四圣谛 佛陀的伟大在于提出四圣谛
如果扩大说无常 单纯一个杯子的快速生灭无常或造出来被摔破 人世事物的无常 有
何苦可言?
一点都没有
而且一个杯子放在那里 本来就无我
那么这个色受想行识 到底是怎样的五蕴 才说无常会苦
佛陀阿罗汉解脱后 也会看到自己身体的生灭 一个杯子的快速生灭 想的生灭 …
会苦吗? 不会 因为心不沾黏 解脱
心沾黏住 是贪爱
是”五取蕴”的生灭无常是苦 无常即苦
简单说 是贪爱的生灭 贪爱灭了 又再升起
贪爱生起 细分就是五取蕴生起
是贪爱(五取蕴)生灭...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赖耶识的内涵与外延
摘要
阿赖耶识又称为第八识、藏识、异熟识、阿陀那识、心、所知依等等,祂是大乘最
重要的秘密法,不共声闻与缘觉。阿赖耶识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的事实,所以祂有具体的
内涵与外延,也能让人观察到祂的存在。祂有种种的性状,而经论在描述祂时各有侧重
,以致在表面上看来差距很大,但在实证阿赖耶识的人看来,这些都是正确的描述。
大部分的西方和日本学者,都把佛教当做思想来研究,这其实是违背经教的,经教
中处处皆有要求实证的文字记载。这些学者因为偏见与方法上的错误,所得的结论也错
得很离谱。
阿赖耶识的内涵包括:祂是无始以来的存在,是不待他缘、本然的存在,是诸法的
根本因;祂隐藏于肉体内,维持众生的寿命,是众生所贪爱的对象,并且为众生内执为
我。
阿赖耶识的外延,则不是语言文字所能够表述的,因为祂正是语言文字所指涉的真
实事物。这只有大乘见道的菩萨能够了知.
一、前言
阿赖耶识又称为第八识、藏识、异熟识、阿陀那识、心、所知依等等,祂是大乘最
重要的秘密法,不共声闻与缘觉。内涵与外延,则是语意学的术语。
内涵,是以语言文字形容特定的事物。例如,“依法令从事公务之人”,是刑法定
义“公务员”一词的内...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传佛教宁玛派
藏传佛教宁玛派
刘立千著
一、 宁玛派的传承
宁玛派的教法传承是与前弘时期【1】的法统一脉相承的。在禁佛【2】时期是采取
极为隐蔽的方式进行传授。吐蕃王朝崩溃后,很长时间无寺庙、无僧团,只有一批在家
俗人咒师维护法统,有的则采取在家庭中父子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法,法脉因而赖以不断
(《青史》【3】上84页)。《青史》说,这些在家庭或居山岩的俗人对佛法非常敬重
,也重修持。安达?热巴坚王【4】以前所有的《甘珠尔》、《丹珠尔》【5】他们都保
持得很完整。过去吐蕃时期所译经典,大部分到今天我们都能看得到(《青史》上84页)
。为什么这些俗人没有遭到灭法厄运?由于当时达磨赞普【6】破坏的对象是寺庙和僧
团,还未来得及对付这些在家的信徒。《西藏王臣记》【7】说,有些外表是在家的俗
人,实际是在家修持密咒金刚乘【8】的人士,他们没有露出出家人相,当时藏王和他
的左右大臣都未注意到,故未遭到迫害。像这样的人还为数不少。一切智者?耶桑孜巴
【9】说,那时律乘教法【10】虽然衰落了,但大密咒金刚乘教法方面直到如今都未衰
落过《西藏王臣记》76页)。公元10-11世纪时期即后弘初期就有人或自费或被派到...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识论者的窘境
1. 既然起什么名称没有太大关系,那么第八识是蕴处界之外的东西,而通常说的六识
,以及名色等却是蕴处界内的东西,一内一外是有很大差别的,应该是远远超过名色识
之间的差别,那么当初为什么要把这个当作是“识”的一部分,而叫做第八识?如果把
这个第八识称为灵,或者神,以示与通常的名色识的差别,说这个是蕴处界之外的东西
,那么是否更加合理?
A: 為什麼第八识是蕴处界之外的东西却要叫做识 ? 这个不难理解, 识是了别的意识,
第八识的了别不同於前六识在六麈境上的了别, 而是外於六麈的了别, 最简单的
就是业种的了别,例如某有情一直积聚畜生种 (杀盗淫),在下段分段生死,此第八识
流注的就是恶道色身的种子於此有情. 又比如有些孩子生来有缺陷,那就是第八识依业
种所成就的,因為它无我非我,只依业种. 因能识别业种,所以叫"识".
2.先不管这个蕴处界之外叫什么名称,先假设叫“Y”,而蕴处界之内称为“X”。那么
你所说的对于生死的根本因的解释,其实就是说Y因,导致了X果,那么这个是不是“他
作”呢?从科学的角度有一种定义,是说我们这个宇宙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和能够影响
到我们的事物的总和。那么这个Y现...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识论者的窘境
1. 既然起什么名称没有太大关系,那么第八识是蕴处界之外的东西,而通常说的六识
,以及名色等却是蕴处界内的东西,一内一外是有很大差别的,应该是远远超过名色识
之间的差别,那么当初为什么要把这个当作是“识”的一部分,而叫做第八识?如果把
这个第八识称为灵,或者神,以示与通常的名色识的差别,说这个是蕴处界之外的东西
,那么是否更加合理?
A: 為什麼第八识是蕴处界之外的东西却要叫做识 ? 这个不难理解, 识是了别的意识,
第八识的了别不同於前六识在六麈境上的了别, 而是外於六麈的了别, 最简单的
就是业种的了别,例如某有情一直积聚畜生种 (杀盗淫),在下段分段生死,此第八识
流注的就是恶道色身的种子於此有情. 又比如有些孩子生来有缺陷,那就是第八识依业
种所成就的,因為它无我非我,只依业种. 因能识别业种,所以叫"识".
2.先不管这个蕴处界之外叫什么名称,先假设叫“Y”,而蕴处界之内称为“X”。那么
你所说的对于生死的根本因的解释,其实就是说Y因,导致了X果,那么这个是不是“他
作”呢?从科学的角度有一种定义,是说我们这个宇宙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和能够影响
到我们的事物的总和。那么这个Y现...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5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心与物
学人对宇宙器世间及六道众生存在之种种现象、差别叹为观止的同时,不禁会问:
“三界众生及器世间都是哪里来的?”“难道真的有一个造物主?”依佛教的教理来说
,三界里的一切——器世间及众生,都是由“心”——“识”变现出来的,乃至解脱成
佛也是“心”、“识”的作用,这就是佛教最上也是最根本的教理——“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如佛教根本经典《华严经》(八十卷本)卷十九载,觉林菩萨承佛威力
,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佛教所说之能造三界的“心”、“识”不是一般人所感受到的那个有见闻觉知、能思考
、能作主的心——意识、末那识,而是“本心”“根本识”——不生不灭、能生万法之
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
本心阿赖耶识能变现出四大极微,复能执持四大极微,使之积聚成宇宙器世间及有
情的色身。有情有了色身,接触外境,根尘相触,阿赖耶识又能生出有情的见闻觉知心
——识蕴的六识,来了知各种境界,故云“三界唯心造”。
一、心
所谓的“心”,是指精神活动的主体。先...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与物
学人对宇宙器世间及六道众生存在之种种现象、差别叹为观止的同时,不禁会问:
“三界众生及器世间都是哪里来的?”“难道真的有一个造物主?”依佛教的教理来说
,三界里的一切——器世间及众生,都是由“心”——“识”变现出来的,乃至解脱成
佛也是“心”、“识”的作用,这就是佛教最上也是最根本的教理——“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如佛教根本经典《华严经》(八十卷本)卷十九载,觉林菩萨承佛威力
,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佛教所说之能造三界的“心”、“识”不是一般人所感受到的那个有见闻觉知、能思考
、能作主的心——意识、末那识,而是“本心”“根本识”——不生不灭、能生万法之
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
本心阿赖耶识能变现出四大极微,复能执持四大极微,使之积聚成宇宙器世间及有
情的色身。有情有了色身,接触外境,根尘相触,阿赖耶识又能生出有情的见闻觉知心
——识蕴的六识,来了知各种境界,故云“三界唯心造”。
一、心
所谓的“心”,是指精神活动的主体。先哲孟子谓...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苦海无边
四圣谛法门就是第一个叫作“苦圣谛”,第二个叫作“苦集圣谛”,第三个叫作“
苦集灭圣谛”,第四个叫作“苦集灭道圣谛”,为什么四圣谛要称为“圣谛”呢?这个
圣谛的意思是说,这个谛,它的意思就是说,它是法界里面的“谛实”之理,什么是谛
实之理呢?就是说如果把圣谛的内容,跟法界的事实来验证,可以验证出,这个是法界
里面确实的道理;不管你在东方、西方世界,你去验证这个道理,它都完全成立的;乃
至在十方的世界去验证,它都一样成立,所以叫作谛实之理。为什么它叫作“圣谛”呢
?圣谛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谛实之理,它可以让一般的众生,超凡脱俗;可以让一个众
生,让一个凡夫,从凡夫的状况,因为修学四圣谛的道理之后,他就可以成为解脱的贤
圣;因为它可以让一切的众生成为贤圣,所以就叫作圣谛!所以修学四圣谛,就是要让
众生能够超凡脱俗,可以成为解脱道里面的贤圣。
四圣谛里面的道理:第一个苦圣谛是说,我们在法界里面,大家在三界六道中轮转
的时候,要来观察法界里面─在三界六道之中─它是有苦的;而且这种苦,它是里里外
外都是苦;所以在讲苦圣谛的时候,就是要从粗糙的来观察到细微的。所以在苦圣谛里
面有三苦、...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断三界爱我慢证四果
接下来要谈四果。什么是四果?也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初果就是断了三
缚结,成了须陀洹。二果就是薄贪嗔痴,就是二果。接下来三果,就是断了五下分结,
成了阿那含。接下来四果,就是断了五上分结成为阿罗汉。
首先我们就要略谈初果,初果所断的是什么?初果所断就是我见(身见)、疑见、
戒禁取见。其中我见也叫作身见,也就是说这个断我见,它是观察五阴十八界里面的识
阴不是真实我,既然不是真实我,他就把它断除。然后他也观察欲界这个色身,也是虚
妄的,也不是真实我;因为这样的结果,就把(欲界)我见身见断了。所以如果有人主
张:“我在就自在。”你就知道他是没有断我见。或者有人主张:“要把握自己,要掌
握自己。”你就知道他的我见没有断;如果他称为他已经证菩提,那就是大妄语。既然
把我见身见都断除了,他对这个就不怀疑,疑见就断了(于诸方大师不疑,是名断疑见
)。因为他接受了,如果不接受,疑还是存在,所以就没有断疑。就是因为他已接受了
,就把疑见断了;因为断了,然后他去观察诸方大师:这位大师到底有没有断我见?这
位大师有没有断身见?他一一如实的了知以后,从此不再怀疑;也就是说他很清楚这大
师...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苦海无边之三苦、五苦、八苦
四圣谛法门就是第一个叫作“苦圣谛”,第二个叫作“苦集圣谛”,第三个叫作“苦集
灭圣谛”,第四个叫作“苦集灭道圣谛”,为什么四圣谛要称为“圣谛”呢?这个圣谛
的意思是说,这个谛,它的意思就是说,它是法界里面的“谛实”之理,什么是谛实之
理呢?就是说如果把圣谛的内容,跟法界的事实来验证,可以验证出,这个是法界里面
确实的道理;不管你在东方、西方世界,你去验证这个道理,它都完全成立的;乃至在
十方的世界去验证,它都一样成立,所以叫作谛实之理。为什么它叫作“圣谛”呢?圣
谛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谛实之理,它可以让一般的众生,超凡脱俗;可以让一个众生,
让一个凡夫,从凡夫的状况,因为修学四圣谛的道理之后,他就可以成为解脱的贤圣;
因为它可以让一切的众生成为贤圣,所以就叫作圣谛!所以修学四圣谛,就是要让众生
能够超凡脱俗,可以成为解脱道里面的贤圣。
四圣谛里面的道理:第一个苦圣谛是说,我们在法界里面,大家在三界六道中轮转的时
候,要来观察法界里面─在三界六道之中─它是有苦的;而且这种苦,它是里里外外都
是苦;所以在讲苦圣谛的时候,就是要从粗糙的来观察到细微的。所以在苦圣谛里面有
三苦、五苦、八苦,也就...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未完成的小愿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riya_sacca 俱乐部 】
发信人: wuyu (wuyu), 信区: ariya_sacca
标 题: 未完成的小愿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un 12 16:09:28 2012, 美东)
呈经雄心勃勃跟SeeU说要写一篇关与现代神经神经生物学对禅修机制研究的综述。但发
现现代的科学研究总体还是在验证阶段,再加上自己也没时间完备的学好佛法,就觉得
写机制综述还是太早了。特向SeeU道个歉。
我把绌文的全稿贴在这儿了。也不想去投稿了。等到自己有新体会,再修改。
其中有很多部分是来自于SeeU,JeanIris,和 CPath 法友的意见。在此谢过。
日常生活的止观修行--一个神经生物学者的叩道之路
关键词:行禅,安般息念,慈心禅,神经生物学.
文摘:两千五百年以前,佛陀的证悟为人类身心的完全自由指明了一条实修实证的道路
。其内容主要包括在“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的”的教诲中。佛法修行方法以戒清
静为基础,通过止观修行以增强“心”的定力和念力,最终培养其对世间万物本质的洞
察力,即“慧”力。时迁世移,...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