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 发帖数: 2650 | 1 澳男鑽漏洞刷卡集點 銀行識破
-字
+字
中央社 – 2013年6月15日 上午10:07
(中央社記者王怡文雪梨15日專電)澳洲國民銀行推出刷卡集點數促銷活動,但未限單
筆消費額。澳洲1男子鑽漏洞,以小額付費方式,分7000次支付澳幣70元(約新台幣
2100元),銀行識破,不照單全收。
澳洲媒體報導,今年1月澳洲國民銀行(NAB)推出促銷活動,持澳洲航空聯名卡,每筆
消費可累積100個點數(frequent flyer points),紅利積點可享座艙升等與兌換贈品
,還可折抵飯店和機票款,但並未規定單筆消費的金額。
墨爾本男子艾吉亞士(Anthony Agius)腦筋動得快,他利用未限單筆消費金額的漏洞
,刷卡7000次每次只刷澳幣0.01元,繳澳幣70元高速公路過路費。
他說,代收過路費公司收到他的款項,曾懷疑他信用卡被盜刷,或付費系統有問題,致
電確認後,他的繳款方式對方沒有任何異議。
但澳洲國民銀行1月15日書面通知艾吉亞士,說明促銷活動是對合理的日常消費核發額
外點數,而艾吉亞士光是1月6日至9日,密集地支付澳幣0.01至1元金額就超過3800次。
他與銀行協商後,銀行同...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2 只能依附身心生存的識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教導比丘們說:
「比丘們!植物利用五種方式繁殖,哪五種呢?有從根部繁殖的,稱為根種子;有
從莖部繁殖的,稱為莖種子;有從節處繁殖的,稱為節種子;有從落葉直接生根的,稱
為自落種子,有從種子發芽繁殖的,稱為實種子。
這五種種子如果不壞、不腐,足夠成熟,一遇到有土壤與水分的環境,就能發芽成
長而繁殖開來。
比丘們!那些種子,就如同糾取諸蘊聚集的識。
土壤就如同四個識所安住處。
水分呢?就像識的貪喜攀緣。
識在哪四個地方貪喜攀緣安住呢?就在色、受、想、行等四個地方貪喜攀緣安住;
在那裡經由喜貪潤澤,而生長增廣。
比丘們!如果說,離開色、受、想、行而有識的安住處,那是無法理解,也無法經
驗的,只有徒增大家的困惑而已。
比丘們!如果能於色處斷貪愛,一旦離貪愛後,色的安住處就被封鎖,識與色的繫
縛就斷了。繫縛一斷,攀緣就斷了,識就失去了安住處。一旦失去安住處,識就不能生
長增廣。同樣的道理,受、想、行等其它三個識的安住處也一樣,只要斷了貪愛,識與
四個安住處就失去了聯繫,就沒有安住處。沒有安住處的識,因不能生長增廣而解脫了
。解脫了以後,於世...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3 只能依附身心生存的識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教導比丘們說:
「比丘們!植物利用五種方式繁殖,哪五種呢?有從根部繁殖的,稱為根種子;有
從莖部繁殖的,稱為莖種子;有從節處繁殖的,稱為節種子;有從落葉直接生根的,稱
為自落種子,有從種子發芽繁殖的,稱為實種子。
這五種種子如果不壞、不腐,足夠成熟,一遇到有土壤與水分的環境,就能發芽成
長而繁殖開來。
比丘們!那些種子,就如同糾取諸蘊聚集的識。
土壤就如同四個識所安住處。
水分呢?就像識的貪喜攀緣。
識在哪四個地方貪喜攀緣安住呢?就在色、受、想、行等四個地方貪喜攀緣安住;
在那裡經由喜貪潤澤,而生長增廣。
比丘們!如果說,離開色、受、想、行而有識的安住處,那是無法理解,也無法經
驗的,只有徒增大家的困惑而已。
比丘們!如果能於色處斷貪愛,一旦離貪愛後,色的安住處就被封鎖,識與色的繫
縛就斷了。繫縛一斷,攀緣就斷了,識就失去了安住處。一旦失去安住處,識就不能生
長增廣。同樣的道理,受、想、行等其它三個識的安住處也一樣,只要斷了貪愛,識與
四個安住處就失去了聯繫,就沒有安住處。沒有安住處的識,因不能生長增廣而解脫了
。解脫了以後,於世...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4 誰受苦樂
有一次,佛陀與眾多比丘在前往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的途中,遇見了專程前來迎接
的摩揭陀國國王頻婆娑羅王。
頻婆娑羅王帶領著眾多的摩揭陀人,禮見了佛陀。國王慎重地三次自稱姓名,自我
介紹後,其他的摩揭陀人,也紛紛上前禮見佛陀,然後圍坐在佛陀的四周。
這時,摩揭陀人所尊敬愛戴的尊者鬱毘邏迦葉,也在跟隨佛陀的比丘眾中。摩揭陀
人都認得尊者鬱毘邏迦葉,知道他是一位無所執著的聖者,但對佛陀卻還陌生,因而摩
揭陀人都在懷疑:尊者鬱毘邏迦葉是不是佛陀的老師,直到尊者鬱毘邏迦葉尊稱佛陀為
老師之後,才不再懷疑。
佛陀知道摩揭陀人不再懷疑了,就開始為他們說法。佛陀先引發他們歡喜學習的興
趣與意願,然後再教導有關布施、持戒、生天之法,說明五欲的墮落與危險,生死的污
穢,離欲的功德,佛法修學方法的清淨等這一類「端正法」,使他們具備接受佛法核心
法義的歡喜、柔順、耐性、向上、專注、無疑、明淨之心境,接著才說「正法要」,教
導苦、集、滅、道等四聖諦。佛陀說:
「大王!應當要知道色、受、想、行、識是生生滅滅的,就像下大雨時,雨滴落在
水面上,被打起水泡的生生滅滅一樣。
大王!如果能如其真實地了知色、受、想、...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5 誰受苦樂
有一次,佛陀與眾多比丘在前往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的途中,遇見了專程前來迎接
的摩揭陀國國王頻婆娑羅王。
頻婆娑羅王帶領著眾多的摩揭陀人,禮見了佛陀。國王慎重地三次自稱姓名,自我
介紹後,其他的摩揭陀人,也紛紛上前禮見佛陀,然後圍坐在佛陀的四周。
這時,摩揭陀人所尊敬愛戴的尊者鬱毘邏迦葉,也在跟隨佛陀的比丘眾中。摩揭陀
人都認得尊者鬱毘邏迦葉,知道他是一位無所執著的聖者,但對佛陀卻還陌生,因而摩
揭陀人都在懷疑:尊者鬱毘邏迦葉是不是佛陀的老師,直到尊者鬱毘邏迦葉尊稱佛陀為
老師之後,才不再懷疑。
佛陀知道摩揭陀人不再懷疑了,就開始為他們說法。佛陀先引發他們歡喜學習的興
趣與意願,然後再教導有關布施、持戒、生天之法,說明五欲的墮落與危險,生死的污
穢,離欲的功德,佛法修學方法的清淨等這一類「端正法」,使他們具備接受佛法核心
法義的歡喜、柔順、耐性、向上、專注、無疑、明淨之心境,接著才說「正法要」,教
導苦、集、滅、道等四聖諦。佛陀說:
「大王!應當要知道色、受、想、行、識是生生滅滅的,就像下大雨時,雨滴落在
水面上,被打起水泡的生生滅滅一樣。
大王!如果能如其真實地了知色、受、想、... 阅读全帖 |
|
t******h 发帖数: 177 | 6 焰摩迦的我見
有一次,尊者舍利弗到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
那時,有一位名叫焰摩迦的比丘,起了一個錯誤的念頭,對人說:
「依我理解世尊的說法,解脫的阿羅漢一旦命終後,流轉生死的『我』就斷滅無餘
,一無所有了。」
其他比丘知道焰摩迦比丘這麼說後,都紛紛跑去勸他:
「焰摩迦學友!佛陀不會這樣說,請你不要誣陷世尊、誹謗世尊!你應當趕快拋除
這樣的邪見。」
然而,焰摩迦比丘一直不認為他的想法是錯的,對來勸他的比丘們說:
「諸位尊者,我這樣說才是對的,你們都不對!」
比丘們眼見說服不了焰摩迦比丘,就去向尊者舍利弗求援。
尊者舍利弗瞭解了原委後,找了個空,專程去見焰摩迦比丘。
見了面後,尊者舍利弗首先澄清他的耳聞,當面向焰摩迦比丘問道:
「焰摩迦學友!你曾說:『依我理解世尊的說法,解脫的阿羅漢一旦死了以後,流
轉生死的我就斷滅無餘,一無所有了。』對嗎?」
「確實是這樣,學友!」
「焰摩迦學友!讓我來問你一些問題,你要照你想的回答。
五蘊中的色,是不變的常呢?還是無常?」
「舍利弗學友!是無常。」
「如果是無常的,會生起苦,是苦嗎?」
「是苦。」
「若是無常、苦,那是...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7 這經文中這麼說 :
『六入處的生成,是因為「名色」;名色的生成,是因 : 為「識」。』
各位有沒有想過一個大問題,
名, 是指 “受,想,行,識” 四個法
色, 是指色陰.
所以名色是指五陰 “色,受,想,行,識”
既然”名”已含括”識(指意識)”
經文又明白說 : “名色的生成,是因 : 為「識」”,
意識(名) 不會自已生白已,
那麼經文上說能生成名色的識, 又是指那個識 ? |
|
t******g 发帖数: 17520 | 8 無我的輪迴─ ─佛教的生死觀
郭朝順
華梵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元培學報
第五期 (1998.12)
一、印度傳統的輪迴思想
生死問題是一切宗教的大問題,更是人生的大問題。吾人因何有生?為何有死?在生之
前,在死之後,吾人存在嗎?還是並不存在?這些問題並不是只有宗教家或者宗教信徒
才會追問的,而是只要知道這世上存在死亡現象之人,在他內心的深處,都會不由自主
地興起種種關於生死的諸般疑問。相傳釋迦牟尼佛出家的因緣之一,便是當其為悉達多
太子時出遊,親眼目睹老病死的現象而引發[1]。
悉達多第一次看到死亡與葬禮,死亡的現象大大地震動了他的心靈,因為「死亡」就是
離開人世,就是無論父母、親人都無法再見到死者,而死者也無法再見父母、親人、愛
人。讓我們想像一下躺在墓地的死者,孤零零地一個人處在他的棺木之中,至親至愛的
親人,在喪禮結束之後,就算再留戀,遲早也會離去,所有的生者都要去過他們人世間
的生活,有陽光,有活力,有喜,有悲的生活﹔只有那棺中之人,一個人被留在墓穴的
棺木之中,身上布滿細菌,爬滿蟲蟻,流出膿汁,化為枯骨。印度以火葬為主,火葬雖
沒土葬那般令人對於地底幽冥產生想像與畏懼,但喪禮...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9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10 14:07:20 2012, 美东) 提到:
欢迎大家引用杂阿含和相应部讨论 :)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10 14:21:15 2012, 美东) 提到:
杂阿含经65:
佛陀指出禅观是如实观察: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
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
云何如實觀察?“
那么如实观察的内容呢?
”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
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
观察五阴的集与灭为如实观察,不是自己在静坐中自己想象,比如不净观,慈心观之类。
那么什么是五阴的集?
”愚癡無聞凡夫於苦、樂、不苦不樂受不如實觀察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
不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著生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10 。。。。。佛陀是直接從問題的根本錯誤處——我見,來著手糾正的:在過去的生命裡
,沒有一個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內涵,不管稱他是我、真我、靈魂、實我、自性等
的;在當下的生命中也沒有;就是將來從死(這一期生命)到生(下一期生命)的過程
中也不會有。在生命流轉的任何時空裡,經由蘊、處、界的交互作用,不斷地有新的業
力生成,舊的業力消逝、潛存。業力,是「經驗的反應」,「生活的遺痕」,也可以理
解為「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主要是在自己的心、意、識中作
用,乃至從此世(生)至他世(生),不斷地消長、變化著。若就積聚、記憶的作用,
說是心;若就對來生愛染、執取的作用,說是識(有取識)。但不管怎麼說,這當中,
不存在任何恆常、不變的部分,可以視為真我的。所以,佛陀會在《中阿含第201——
嗏帝經》,呵責嗏帝比丘「今此識,往生不更異」的說法了。
兔子王: 所谓有往生不更异的识,只不过是强力“有我”的背景下生出的寄托而已,
这些人通常会口头说不是神我, 梵我,其实宣扬的还是神我梵我
==================================================...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1 「真有自由意志嗎」?有人提出一個問題說:在佛法裡面,所有
的果都是由因緣而來的,既然所有果都是由前面的因和緣而來,那
我們都被之前的因和緣所限定了;在這個因緣果報的限定之下,我
們還有所謂的自由意志嗎?
其實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也是很多人所不容易瞭解的地
方。在《長阿含經》卷9裡面,佛陀說:「云何二難解法?有因有
緣,眾生生垢;有因有緣,眾生得淨。」也就是說,既然前因和緣
已經被限定了,我們的果報就被定了,那在這中間,如何會有人能
夠獲得清淨?為什麼會有人一直不能解脫,而一直在汙垢裡面呢?
這是一個很難令眾生獲得解答的ㄧ個難題。而且即使來到現在二十
一世紀的科學時代裡面,其實也有很多人,對於我們人體的構成,
也有很多疑問,也產生很多經過研究之後而獲得的一個猜測。
譬如現在的腦神經科學,也在研究人的覺知跟大腦之間的關係是
如何?因為研究了我們的大腦之後,發覺人的大腦這個物質的這種
結構,可以產生認知;這樣子物質跟內心的認知之間是有一個對應
關係存在的。
如果說我們的內心都被我們的大腦所限制,那我們還有所謂的
自由意志嗎?表示說我們人的覺知,其實都是被物質所控制。所以
有些人如果想要... 阅读全帖 |
|
G*******s 发帖数: 4956 | 12 佛教的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之三藏,本書所集二三六篇經
藏解釋,不僅介紹其出處,且將經典、戒律典論內容逐條介紹其內容使學習佛教理論者
能深入淺出的認知。
本書所指經,就是梵語的義譯記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律」亦是梵語譯音
,是將當年的教團生活規則作為學佛的戒律,論是將佛教教義加以詮譯,因而本書可說
是佛教聖典全集的濃縮。
大藏經(回頂端)
大藏經為漢譯的佛教經典,與東土高僧著作入藏的總稱,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
一切經的名稱起源於隋朝,它的內容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及西方釋氏的著作。現今的大藏
經,又加入中國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戰: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
錄,這是佛經有藏的開始。
唐朝開元年間,沙門智昇著開元釋經目錄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
十八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開元
寺版六千一百十七卷、思溪版五千九百十八卷、磧砂版五千八百零二卷。元朝有杭州版
六千零十一卷。明朝有南藏六千三百三十一卷、北藏六千三百六十一卷、武林版六千七
百七十一卷。清朝有...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3 ☆─────────────────────────────────────☆
Godwithus (神与我们同在) 于 (Sun Jul 24 01:37:16 2011, 美东) 提到:
佛教的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之三藏,本書所集二三六篇經
藏解釋,不僅介紹其出處,且將經典、戒律典論內容逐條介紹其內容使學習佛教理論者
能深入淺出的認知。
本書所指經,就是梵語的義譯記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律」亦是梵語譯音
,是將當年的教團生活規則作為學佛的戒律,論是將佛教教義加以詮譯,因而本書可說
是佛教聖典全集的濃縮。
大藏經(回頂端)
大藏經為漢譯的佛教經典,與東土高僧著作入藏的總稱,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
一切經的名稱起源於隋朝,它的內容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及西方釋氏的著作。現今的大藏
經,又加入中國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戰: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
錄,這是佛經有藏的開始。
唐朝開元年間,沙門智昇著開元釋經目錄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
十八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東禪寺版...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4
古代希臘哲学对于「正义」,曾经有不同的定义。例如,「所谓正义,只是强者维护
本身利益的手段」,或者「道德就是弱者用來牵制强者的有力工具」等等不同的說法。
乃至近代英国著名的倫理学家摩尔在二十世纪初受到分析哲学的冲击,以语言分析的方
法主张:善是不可以定义的,善是对于事物的性质的表示,与善的事物本身是不同的,
因为善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因此无法被分析而定义,是直觉就可以判断的。这就是倫理
学中所谓的直觉論。日本的西田几多郎在《善的研究》中描述直觉論:
"关于什么行为是善、什么行为是惡的问题,就像知道火是热的,水是凉的一样,可
以直觉地知道;行为的善惡是行为本身的性质,并不是可以說明的。……直觉論就是以
这种事实为根据的,所以它是最接近事实的学說。而且,不允许用理由來說明行为的善
惡,这在保持道德的威严上是很有效的。"
摩尔所采用的方法本身已经预定其结果,因为以语言分析來看善(good) ,它确实
是一个形容词,在语言的表达上很单纯而易解。然而问题是:我们为何会就某些事物称
之为善呢?就某些事物称之为惡呢?对于某些严重的事情,例如「无故殺人」,人類普
遍认为是惡的。可是对于...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15 心經講義 ZT
达赖尊者 2002年于台湾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究
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所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解
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沈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摩
地。
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得到
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之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
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由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
想像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
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16 心經講義 ZT
达赖尊者 2002年于台湾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究
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所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解
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沈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摩
地。
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得到
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之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
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由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
想像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
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17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究
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所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解
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沈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摩
地。
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得到
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之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
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由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
想像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
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許多心靈提升的方法,希望人們能從心靈提升上尋... 阅读全帖 |
|
b*****n 发帖数: 662 | 1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amily 讨论区 】
发信人: bigbowl (Big Bowl), 信区: Family
标 题: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an 16 01:22:56 2012, 美东)
发信人: Dreamer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信区: Dreamer
标 题: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an 16 01:03:26 2012, 美东)
放生手冊
来源: http://book.bfnn.org/books2/1498.htm
海濤法師輯
序
放生功德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放生法語
戒殺放生
放生、吃素
愛心的放生
慈悲的放生
每月大放生
放生儀軌
放生問答
海濤法師的弘法志願
中華護生協會
中華印經協會
序
所有的生命都是寶貴的。在愛惜自己生命的同時,我們也要愛護一切生命,愛心是世界
宗教。
佛陀非常清楚的教導我們,要以慈悲心、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代表一切宇宙
,也代表一切法。
中華護生協會誠摯邀您一起加入放生、護生的愛心行...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538 | 1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Dreamer 讨论区 】
发信人: Dreamer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信区: Dreamer
标 题: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an 16 01:03:26 2012, 美东)
放生手冊
来源: http://book.bfnn.org/books2/1498.htm
海濤法師輯
序
放生功德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放生法語
戒殺放生
放生、吃素
愛心的放生
慈悲的放生
每月大放生
放生儀軌
放生問答
海濤法師的弘法志願
中華護生協會
中華印經協會
序
所有的生命都是寶貴的。在愛惜自己生命的同時,我們也要愛護一切生命,愛心是世界
宗教。
佛陀非常清楚的教導我們,要以慈悲心、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代表一切宇宙
,也代表一切法。
中華護生協會誠摯邀您一起加入放生、護生的愛心行列。
佛陀教育中心 負責人
中華護生協會 理事長
海 濤
放生功德
1、「勸君勤放生,終久得長壽。若發菩提心、大難天須救。」
—彌勒菩薩
2、「眾生即佛,殺眾生即殺佛,救眾生即救佛。」
3、「...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538 | 2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Dreamer 讨论区 】
发信人: Dreamer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信区: Dreamer
标 题: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an 16 01:03:26 2012, 美东)
放生手冊
来源: http://book.bfnn.org/books2/1498.htm
海濤法師輯
序
放生功德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放生法語
戒殺放生
放生、吃素
愛心的放生
慈悲的放生
每月大放生
放生儀軌
放生問答
海濤法師的弘法志願
中華護生協會
中華印經協會
序
所有的生命都是寶貴的。在愛惜自己生命的同時,我們也要愛護一切生命,愛心是世界
宗教。
佛陀非常清楚的教導我們,要以慈悲心、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代表一切宇宙
,也代表一切法。
中華護生協會誠摯邀您一起加入放生、護生的愛心行列。
佛陀教育中心 負責人
中華護生協會 理事長
海 濤
放生功德
1、「勸君勤放生,終久得長壽。若發菩提心、大難天須救。」
—彌勒菩薩
2、「眾生即佛,殺眾生即殺佛,救眾生即救佛。」
3、「...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538 | 2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Dreamer 讨论区 】
发信人: Dreamer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信区: Dreamer
标 题: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an 16 01:03:26 2012, 美东)
放生手冊
来源: http://book.bfnn.org/books2/1498.htm
海濤法師輯
序
放生功德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放生法語
戒殺放生
放生、吃素
愛心的放生
慈悲的放生
每月大放生
放生儀軌
放生問答
海濤法師的弘法志願
中華護生協會
中華印經協會
序
所有的生命都是寶貴的。在愛惜自己生命的同時,我們也要愛護一切生命,愛心是世界
宗教。
佛陀非常清楚的教導我們,要以慈悲心、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代表一切宇宙
,也代表一切法。
中華護生協會誠摯邀您一起加入放生、護生的愛心行列。
佛陀教育中心 負責人
中華護生協會 理事長
海 濤
放生功德
1、「勸君勤放生,終久得長壽。若發菩提心、大難天須救。」
—彌勒菩薩
2、「眾生即佛,殺眾生即殺佛,救眾生即救佛。」
3、「... 阅读全帖 |
|
b*****n 发帖数: 662 | 2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amily 讨论区 】
发信人: bigbowl (Big Bowl), 信区: Family
标 题: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an 16 01:22:56 2012, 美东)
发信人: Dreamer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信区: Dreamer
标 题: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an 16 01:03:26 2012, 美东)
放生手冊
来源: http://book.bfnn.org/books2/1498.htm
海濤法師輯
序
放生功德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放生法語
戒殺放生
放生、吃素
愛心的放生
慈悲的放生
每月大放生
放生儀軌
放生問答
海濤法師的弘法志願
中華護生協會
中華印經協會
序
所有的生命都是寶貴的。在愛惜自己生命的同時,我們也要愛護一切生命,愛心是世界
宗教。
佛陀非常清楚的教導我們,要以慈悲心、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代表一切宇宙
,也代表一切法。
中華護生協會誠摯邀您一起加入放生、護生的愛心行... 阅读全帖 |
|
i********7 发帖数: 808 | 23 緣起法的理則與內容
緣起法的理則,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表示了一切的存在,都需要因緣的聚集,是條件的存在。反過來看,因緣消散,條件
不再俱足了,就不會存在。也就是說,不會有那種「獨一創始的」、「永恆不變的」、
「真實堅固的」東西;不會有創造宇宙的主宰神;不會有萬物起源的第一因;也沒有永
恆不變性質的真我。從時間前後的關係來看,只是不斷變化的「相似相續」,從自他的
關係來看,存在著高度依賴的「輾轉相依」。這樣的真理,普遍適用於萬事萬物,沒有
例外。不過,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專注的範圍,是與我們身心相關的活動與反應,目
標是要徹底地解決這處處缺陷、不圓滿的苦迫[19]人生,而不在於其他宇宙環境、物質
器具的種種。
人生的憂悲惱苦,總在這生老病死中。生老病死,從比較長時段的宏觀角度來說,
可以是指我們的出生、成長、衰老、死亡[20],這一部分,我們留待〈生從何來死往何
去〉一節中討論。從比較短時段的微觀角度來看,也可以指眼前一個身、心反應經驗的
升起、變化、消失[21]。為何會出生?為何會生起?生的推動力量是什麼?是一種蓄積
力量的成熟,佛典中將之稱為... 阅读全帖 |
|
i********7 发帖数: 808 | 24
这些经文是特别引给你看的,大部分法友不喜欢看这么多的经文。
在杂阿含和相应部里有共说什么是五阴的集:
相应部蕴相应56经:
“。。。以食集而有色集;以食滅而有色滅。。。”
“。。。以觸集而有受集;以觸滅而有受滅。。。”
“。。。以觸集而有想集;以觸滅而有想滅。。。”
“。。。以觸集而有行集;以觸滅而有行滅。。。”
“。。。以名色集而有識集;以名色滅而有識滅。。。”
杂阿含59经:
"云何色集?云何色滅?云何受、想、行、識集?云何受、想、行、識滅?
愛喜集是色集;愛喜滅是色滅。
觸集是受、想、行集,觸滅是受、想、行滅。
名色集是識集;名色滅是識滅。"
关于五阴的集与灭:
佛陀指出禅观是如实观察: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
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
云何如實觀察?“
那么如实观察的内容呢?
”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
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
观察五阴的集与灭为如实观察,不是自己在静坐中自己想象,比如不净观,慈心观之类。
那么什么是五阴的集?
”愚癡無聞凡夫於苦、樂、不苦不...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25 同一個識在輪迴嗎?
──嗏帝比丘的邪見
有一次,佛陀來到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同住在祇樹給孤獨園附近的比丘們中,有一位原為漁夫兒子的比丘,名叫「嗏帝」
,他告訴其他比丘說:
「我確實聽世尊說過,在生死中流轉的識,是不變的。」
其他比丘們知道了,紛紛來規勸他說:
「嗏帝學友!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世尊不曾這樣說。世尊用各種方法,都
在教導我們『識為因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怎麼會像你說的那樣呢
!」
但是,嗏帝比丘一直堅持己見,聽不進其他比丘的糾正勸導。大家沒辦法,只好去
稟告佛陀。
佛陀請人叫嗏帝比丘來當面確認,嗏帝比丘還是那樣說。於是,佛陀便更進一步追
問嗏帝比丘:
「嗏帝!你說的識,指的是什麼?」
「世尊!就是那能說、能感受、能到處經歷善、惡行而受業報者。」
「你這個愚癡人啊!究竟從誰那裡聽我這樣說的?我不是用各種方法說明『識為因
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嗎?你這個愚癡人啊!我不曾這樣說,而你自
己卻作這樣的曲解與誹謗,這會傷害你自己,增加你自己的罪過,會讓你長遠受苦的。
」
於是,佛陀轉問在場的其他比丘,其他比丘都同...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26 同一個識在輪迴嗎?
──嗏帝比丘的邪見
有一次,佛陀來到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同住在祇樹給孤獨園附近的比丘們中,有一位原為漁夫兒子的比丘,名叫「嗏帝」
,他告訴其他比丘說:
「我確實聽世尊說過,在生死中流轉的識,是不變的。」
其他比丘們知道了,紛紛來規勸他說:
「嗏帝學友!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世尊不曾這樣說。世尊用各種方法,都
在教導我們『識為因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怎麼會像你說的那樣呢
!」
但是,嗏帝比丘一直堅持己見,聽不進其他比丘的糾正勸導。大家沒辦法,只好去
稟告佛陀。
佛陀請人叫嗏帝比丘來當面確認,嗏帝比丘還是那樣說。於是,佛陀便更進一步追
問嗏帝比丘:
「嗏帝!你說的識,指的是什麼?」
「世尊!就是那能說、能感受、能到處經歷善、惡行而受業報者。」
「你這個愚癡人啊!究竟從誰那裡聽我這樣說的?我不是用各種方法說明『識為因
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嗎?你這個愚癡人啊!我不曾這樣說,而你自
己卻作這樣的曲解與誹謗,這會傷害你自己,增加你自己的罪過,會讓你長遠受苦的。
」
於是,佛陀轉問在場的其他比丘,其他比丘都同...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27 《雜阿含經》第335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
行清白,所謂第一義空①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第一義空云何為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
而生,生已盡滅②,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③,除俗數法④。耳、鼻、
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
,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
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比丘,是名第一義空法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本經中描述「第一義空」的經文,也有其餘的對應經典,若在文字上仍有疑義,可以對
讀參考:
《增壹阿含經》卷三十〈六重品37〉第7經:「云何名為第一最空之法?若眼起時則起
,亦不見來處,滅時則滅,亦不見滅處;除假號法、因緣法。」(CBETA, T02, no. 125
, p. 713, c15-18)
《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九〈非常品51〉第8經:「若眼起時則起,亦不知來處;若眼... 阅读全帖 |
|
t******h 发帖数: 177 | 28 有一次,佛陀來到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同住在祇樹給孤獨園附近的比丘們中,有一位原為漁夫兒子的比丘,名叫「嗏帝」
,他告訴其他比丘說:
「我確實聽世尊說過,在生死中流轉的識,是不變的。」
其他比丘們知道了,紛紛來規勸他說:
「嗏帝學友!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世尊不曾這樣說。世尊用各種方法,都
在教導我們『識為因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怎麼會像你說的那樣呢
!」
但是,嗏帝比丘一直堅持己見,聽不進其他比丘的糾正勸導。大家沒辦法,只好去
稟告佛陀。
佛陀請人叫嗏帝比丘來當面確認,嗏帝比丘還是那樣說。於是,佛陀便更進一步追
問嗏帝比丘:
「嗏帝!你說的識,指的是什麼?」
「世尊!就是那能說、能感受、能到處經歷善、惡行而受業報者。」
「你這個愚癡人啊!究竟從誰那裡聽我這樣說的?我不是用各種方法說明『識為因
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嗎?你這個愚癡人啊!我不曾這樣說,而你自
己卻作這樣的曲解與誹謗,這會傷害你自己,增加你自己的罪過,會讓你長遠受苦的。
」
於是,佛陀轉問在場的其他比丘,其他比丘都同聲回答:
「世尊!您確實用各種方法教導『...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9 有人說佛法裡面不是說有一個不滅的本心第八识嗎?但是那個不滅的本心是靈魂
嗎?那個不滅的本心跟一般人在講的靈魂是一樣嗎?
那我們說靈魂見,靈魂的這個知見其實古今中外都存在,基本上中國的靈魂見是出
自於儒家的思想、還有道家的思想的延伸。靈魂的知見從古時候到現在,從印度乃至於
希臘、乃至於歐洲、乃至於不是說基督教他們就沒有講靈魂的,基督教他們講永生,一
樣是講靈魂,但是那個就是佛法中所說的”常見” (把本来不是恒常存在的东西认作恒
常存在的)。所以這個靈魂見是所有的一切眾生的一個迷惑,所以不單單只是中國的儒
家,還有道家所說這部分的問題。靈魂見它其實是對於生命的實相不瞭解所產生的一種
邪見,因為對於生命的實相不瞭解,所以有錯誤的一個妄想,認為說有一個能夠常住不
滅的這樣子的一個心,能夠往生到未來世去,這個常住不滅的這個心,他們所認知的這
個心,其實是攝屬在五陰(身心)裡面。
如果這個東西沒講清楚的話,很多人會把靈魂不滅,還有佛法裡面所說的一個不生
不滅的這個本心把它混在一起;甚至於很多佛門裡面的人,也認為說有一個靈魂,佛教
裡面的大師也不乏有這樣子的一個見解,認為說... 阅读全帖 |
|
i********7 发帖数: 808 | 30 在杂阿含经中,观五阴的生灭法,真的观刹那生灭吗?
根据以下的经文,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觀此五受陰是生滅法,所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
此受……想……行……[此]識、此識集、此識滅。”
观五阴的生灭法,其实还是观五阴的集与灭。
杂阿含59经: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觀此五受陰是生滅法,所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此]
識、此識集、此識滅。
云何色集?云何色滅?云何受、想、行、識集?云何受、想、行、識滅?
愛喜集是色集;愛喜滅是色滅。
觸集是受、想、行集,觸滅是受、想、行滅。
名色集是識集;名色滅是識滅。
比丘!如是色集、色滅,是為色集、色滅。
如是,受、想、行、識集;受、想、行、識滅,是為受、想、行、識集;受、想、
行、識滅。」
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观五阴的生灭法,其实还是观五阴的集与灭。 |
|
Y**u 发帖数: 5466 | 31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3 11:30:31 2012, 美东) 提到:
帕奥禅师答:在缘起法当中,佛陀教导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识缘名色’意谓
:由于识生起,所以名色生起。
:这里的‘识’,是指心。‘名’,是指心所。‘色’,只是指心生色法而言。
:由于心生起,所以心所生起;由于心生起,所以心生色法生起。因此佛陀说:“由于识
:生起,所以名色生起。”(识缘名色)
这段是禅师自己的理解,大概是根据论来说的,但是如果他能从经文来解释就很有看头。
而且从这段看,基本上说色法是由心生起,很像唯识的理论。
而心如何生起?没有交代。(下一段写识/心如何生起,但是下一段的识,他已经给了
另外的定义,说的是不同的事情,不能用来解释,这一段的心如何生起。)(显然他自
己不知道这是一个问题,因为下一段的识是另外的事情,这一段的识就会变无因生)
然而经文里面芦的譬喻就是要说明,没有办法说是先有识再有名色,或者先有名色才有识
那个比喻的重点就在这里。
:当你能照见心生... 阅读全帖 |
|
E******u 发帖数: 3920 | 32 天台智顗一心具足說之理論意涵
林志欽
真理大學宗教系助理教授
壹、前言
天台宗之立宗大師智顗(A.D.538-597)以其博聞強記,高超之思辨抉擇與綜攝能力[1],
統合當時傳至中國之諸大小乘佛教經典[2],構築成理論周備、層次井然之整體佛教思
想體系。智顗之思想分教、觀二門,即教相理論與觀行實踐兼備而並舉。其中又以圓教
、圓觀之提出最為殊勝。圓教思想由智顗之師慧思(A.D.515-577)所奠基,圓觀(一
心三觀)則源自天台宗二祖慧文禪師。但二者詳細內容之闡述、演發以至周備者,則是
由智顗所完成。依智顗之說,圓教理論由「一念三千」說獲得具體之說明與論立;圓觀
法門則以「一心三觀」為修法之中心。由此一念三千與一心三觀,可以發現二者終歸於
「一心」,由一心(以至於一念、念念)而具足萬法、萬行,成為最圓極、究竟之教理
與觀法,本文乃稱之為「一心具足說」。無論是就教理或觀行兩方面來說,一心具足說
即是智顗思想理論最高處,亦即圓教、圓觀說之核心。本文之目的即在就此一念三千思
想所展現的一心具足義,闡釋其理論意涵,探討其如何在思想上論立,又何以證成。
貳、化法四教說
智顗綜攝佛陀之教[3...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3 ☆─────────────────────────────────────☆
wuyu (wuyu) 于 (Fri Jun 15 14:49:43 2012, 美东) 提到:
还在修改中,未把参考文献加上。请大家批评
按照佛法讲,“心”“识”的定义是“能缘”,具有指向,观察“所缘”的作用。他依
附于“心所依处”位置在心脏的血液里。由“安般息念”和“慈心念”来练止禅,其目
的是培养定力,即觉察的纯净和持久的质量。包括“行禅”在内的“观禅”,其目的是
培养念力,即对当下身心现象觉察的的敏捷,精细,和全面。在十二缘起中,佛陀教诲
“识缘名色”。现代量子物理学认为:物质都有波粒二重性,因被观察,波性塌方而呈
现粒性。这与佛学的解释很相近:能观察的“识”缘生物质(色)和意识(名)现象。
这个“能觉察”的“心”的是否有生物学基础呢?这是哲学和现代神经科学面对的一个
最基础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神经生物学认为意识现象基本上是大脑的功能。意识活动相当于佛法的“名”法,即五
蕴中的“ 受,想,行,识”。 其中,“想”蕴的定位最简单,由负责记忆中枢大脑海
马体实行。“受” 蕴则包括感觉外周刺激(...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4 眠熟無夢時,可以見聞覺知的前六識既然都不運作了,為什麼人不會睡死永遠醒不過來
,甚至清晨鬧鐘響時還聽得到呢?在 2007 年 11 月號第 69 期的《科學人》雜誌上,
有這麼一篇名為〈意識如何產生?鬧鐘為何可以在睡覺(無意識)的人身上引發意識?
〉的文章,兩位享譽國際的腦科學專家 Christof Koch 及 Susan Greenfield 提出各
自的看法來解釋為何熟睡之後,已經在沒有意識的狀態之下,人還聽得到鬧鐘響的機制
(註1)。柯霍提到因為「腦幹裡有一個叫藍斑核(locus coeruleus)的腦區,該處的神
經元會對聽神經突發的強烈刺激產生反應,於是馬上採取行動,將一種化學訊息散佈到
視丘與大腦皮質,最後的結果就是大腦皮質與周邊構造醒了起來。……這種神經活動只
需花幾分之一秒的時間,並且讓你意識到鬧鐘響」;格林菲爾德則認為「任何強烈的感
覺刺激(像是強光),都會引發意識,因此腦子沒有任何一個特定區域負責把人叫醒。
鬧鐘鈴聲喚起意識,不是因為刺激的質(這裡的例子是聽覺)不同,而是量(大小聲)
的不同」。兩位專家雖然從大腦的神經細胞元及連結運作功能的觀點提出各自的看法來
...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5 ☆─────────────────────────────────────☆
GWZW (GWZW) 于 (Tue Mar 29 14:33:47 2011, 美东) 提到: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
《大乘密严经》卷3: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
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
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经文语译:
【佛陀所开示的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佛门内外许多的的知识们,都不能知道.「如
来藏就是阿赖耶识」如此甚深的义理。十方诸佛所证如来无垢识,其实就是由因地时的
阿赖耶识辗转所修成的。由因地的阿赖耶识修成三大阿僧祈劫以后的如来无垢识的过程
,就显示出阿赖耶识心体就是如来无垢识心体,是没有差别的;就如同将黄金打造成金
指环的过程,金指环是由金体辗转打造而成,金指环还是原来的金体,所以金体与金指
环体是没有差别的。】
行者在因地时证得阿赖耶识,虽然能观见阿赖耶识体如同黄金一样的清净无染,但却是
函藏著无明贪爱等业种、函藏著七识心所相应的不净种、所知障随眠…等,所以透过福
慧双修、定慧等持而努力修行三大阿僧祈劫,把阿赖耶识体中的所有不净种子修除净...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6 ☆─────────────────────────────────────☆
SeeU (See you) 于 (Thu Sep 20 00:08:27 2012, 美东) 提到:
涅盘是什么?初果是否体验了涅盘?本文从北传杂阿含351经,南传相应部12相应68经
「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结合十二支缘起,提出一种解释。
SA 351, SN12.68 都说∶涅盘就是「有之灭」。本经也提到了十二支缘起,『以取灭而
有灭』等。十二支缘起的「有」支,是指来世的「后有」,而不是这一生的五蕴。阿罗
汉断尽烦恼,取灭而有灭,虽然还有这一生的五蕴,而能体验到来世的「后有」灭,也
就是触证涅盘。阿含经中阿罗汉证果的定型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不受后有。」,是因为阿罗汉已经体验到后有的灭,所以才能肯定我生已尽。
与此对比,有学圣者虽能现观「以取为缘而有后有」,但是还不能断「取」,也就无法
灭「后有」,所以经文有「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知道而作不到,也就是知道涅盘
的法则如此,但还无法体验涅盘。
不知道如此解释,是否与其他阿含经文抵触?欢迎大家讨论。
Ref:
http:/...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7 ☆─────────────────────────────────────☆
SeeU (See you) 于 (Wed Oct 17 01:54:14 2012, 美东) 提到:
阿罗汉才断无明,是佛教传统的共识。最近几年,有随佛比丘主张初果就断无明。本文
从南北传相应阿含的修多罗部分,来探讨这个观点是否成立。
杂阿含203经
诸比丘!云何一法断故,乃至不受后有?所谓∶无明离欲;明生,得正智,能自记说∶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南传:相应部35相应80经
「大德!而怎样知、怎样见,使比丘的无明被舍断而明生起呢?」
「比丘!这里,比丘听闻∶『一切法都不值得执著。』比丘!当比丘听闻∶『一切
法都不值得执著。』时,他证知一切法;证知一切法后,他遍知一切法;遍知一切法后
,从不同点看见一切相∶从不同点看见眼,色……眼识……眼触……也从不同点看见凡
以这眼触为缘生起的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03.htm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对阿罗汉的描述。北传<杂阿
含...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38 朱倍賢 講於2015.12.20
關於真正的佛法具有什麼樣的特質,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的爭論。不同的論師乃至後來「
大乘」結集出來的經典,以不同的標準,判定甚麼是佛法、甚麼不是佛法。層出迭起的
部派論典和「大乘」經典,彼此互判誰才是「了義」、「不了義」。越是後出的經典,
越是有對較早集出的經典有翻案的優勢——已經流傳開了的、較早集出之經典,畢竟無
法對後起的「重新判教」作回應、反駁。
舉例來說,部派佛教發明了「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等等不同的說法,以
此認證「具有佛法特徵的烙印」。「般若系統」的眾多經典,則一舉推翻前說,判定「
無自性空」為「一實相印」——對終極真理的判定。更後來,以「唯識」為宗的《解深
密經》拍板「識外無境」、「三性」等為佛陀最幽深的教義,自稱是比起較早傳出的「
般若」「無自性空」之說更為殊勝,是為「第三轉之法輪」。而大概目前佛教界最普遍
的講法,就是以「緣起性空」作為判定佛法的「法印」。
然而,遍閱原始經典,全然看不到佛陀以上述的那些方法來判定「法」的真實性。佛陀
從來不以某種哲學立場、對宇宙現象本體的某種認知,來界定佛法。佛陀從來不講:如
果你把宇宙的本質形... 阅读全帖 |
|
d*******r 发帖数: 3875 | 39 寨王潮 香港大學中醫學院/五年級 本科生 指導: 莫老師
摘要
火神派是近日中醫界掀起的一股新學說,其理論強調「陽主陰從、以火立極」,臨床上
長期及大量地使用溫熱性藥物,尤其是對附子的應用,更是推崇備至。本文先透過簡要
分析火神派的學術思想要點,以展示筆者對火神派的初淺認識,繼而進一步探討當中的
問題,以及其與傳統中醫理論的關係。
而火神派出現之歷史背景,亦或多或少與其理論的確立有所關連。本文第二部份將嘗試
探討火神派產生及發展的歷史背景,以及其他獨有的因素。若能對火神派歷史背景及淵
源有所了解,我們將能更公正及客觀地對其作出評價。
本文的第三部份,則希望提出火神派學說中,一些值得商榷之處,好讓我們能對火神派
以至傳統中醫,有一個更清晰及深刻的認識。筆者認為,火神派與其他學派一樣,難免
有其片面不足之處。就其「陰陽理論」、「陰火理論」、「附子用量」、「標本關係」
、「對鄭欽安原著的理解」以及「對《傷寒論》的理解」等幾個方面,筆者將嘗試提出
一些疑問,藉此拋磚引玉,好讓筆者能與各中醫藥的愛好者們共同學習及討論。
前言
自《思考中醫》一書所引起的火神熱潮,在... 阅读全帖 |
|
i********7 发帖数: 808 | 40 观五阴的集灭法成就断无明的经文:
相应部22.126
一一 「比丘!於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有色集法
者,如實知有色集法。有色滅法者,如實知有色滅
法。有色集、滅法者,如實知有色集、滅法。
一二 有受集法者……乃至……
一三 有想集法者……乃至……
一四 有行集法者……乃至……
一五 有識集法者,如實知有識集法。有識滅法者,
如實知有識滅法。有識集、滅法者,如實知有識
集、滅法。
一六 比丘!說此為明,如是為明人。」
指出观五阴的集灭法则可得明,断无明.
而下几篇经文指出,初果是如实知见十二因缘:
杂阿含经845,846,846次,指出初果如实知四圣谛,十二因缘以及八正道
“如實知見賢聖正道,彼聖弟子能自記說:『地獄、畜生、餓鬼惡趣已盡,得須陀洹,
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何等名為聖道如實知見?謂: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
跡聖諦如實知,是名聖道如實知見。”
“何等為聖道如實知見?謂:十二支緣起如實知見,如所說: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
起故,是事起;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
,觸;緣觸,受...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1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Thu Sep 13 15:05:09 2012, 美东) 提到:
「原始佛法」一词,是传统佛教所无有的语词与
概念,此为近代佛教史学界的用语,最初提出此一用
语与概念的,是英国的学界。
早在十八、九世纪,当
西方列强向亚洲各地进行殖民侵略时,发现要在亚洲
进行殖民侵略,并不像非洲及南、北美洲般的容易。
因为亚洲不仅已有高度的文明及统一的国家,也有发
展久远的伟大宗教信仰,特别是佛教信仰早已深入亚
洲各国人民的心灵。
当时西方的殖民侵略,多半紧随
于宗教信仰之后,而将西方信仰传入当地,往往是文
化及殖民入侵的先驱。因此,打击亚洲的佛教信仰,
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及中国,为后续的传教、经济、殖
民作准备,即成为当时西方列强的手段。
因此,英国
对当时在其统治下的印度,针对佛教的历史、文献、
史迹进行全面性的考古及研究,原本的目的,是要透
过现代科学的求证方式,证明佛教信仰中的 释迦牟尼
佛,只是出自印度民族的神话传说、虚构人物,而不
是真实的历史人...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42 原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五種種子。
何等為五?
謂:根種子、莖種子、節種子、自落種子、實種子。
此五種子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新熟堅實,有地界而無水界,彼種子不生長
增廣。
若彼種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水界而無地界,彼種子亦不生
長增廣。
若彼種子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地、水界,彼種子生長增廣。
比丘!彼五種子者,譬取陰俱識。地界者,譬四識住。水界者,譬貪喜四取攀緣識
住。
何等為四?
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
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
比丘!識於中若來、若去、若住、若沒、若生長增廣。
比丘!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
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
色界離貪,離貪已,於色封滯意生縛斷;於色封滯意生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
,識無住處,不復生長增廣。
受……想……行界離貪,離貪已,於行封滯意生觸斷;於行封滯意生縛斷已,攀緣
斷;攀緣斷已,彼識無所住,不復生長增廣。
不生長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 |
|
a**u 发帖数: 8107 | 43 ☆─────────────────────────────────────☆
pattern (放手) 于 (Sat Nov 7 06:30:45 2009, 美东) 提到:
佛陀所说的”空”的意义
大正藏杂阿含(三三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
。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
。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
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
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
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
聚灭。
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解释
空:
e.g.眼睛看到一见东西,就是看到了, 不知来处,不会预先说我要看到了或谁造成了
这样的”没看到”
眼睛没看到一见东西,就是没看到了,不知来处,不会预先说我要”没看到”了或... 阅读全帖 |
|
P******n 发帖数: 329 | 44 白话翻译也是网上找的。如下:
差摩比丘的病中證悟
有一次,許多比丘住在拘舍彌城東南,瞿師羅富家長者所布施的林園中。
另一位名叫差摩的比丘,也在拘舍彌城,但分住在跋陀梨園中。那時,差摩比丘患了重
病,身體很痛苦。
住在瞿師羅園的長老比丘們,得知差摩比丘患了重病,就派遣了輪值擔任看護的陀娑比
丘,去探望他。
陀娑比丘到了差摩比丘的住處,轉達了瞿師羅園長老比丘們的關懷與安慰之意,對他說:
「差摩學友!瞿師羅園的長老比丘們很關心你,他們問你的病情緩和了些沒?還能忍受
嗎?」
「學友!我的病沒有轉好,只有更加劇烈、更痛苦,好像就快沒救了。」
瞭解了差摩比丘的情況,陀娑比丘就趕回瞿師羅園,向長老比丘們報告。
於是,長老比丘們要陀娑比丘,再去跋陀梨園,提醒差摩比丘要按照佛陀的教法,從組
成人的物質(色)、感受(受)、想像(想)、意志(行)、辨識(識)等五受陰中,
觀察沒有不變的我,也沒有屬於不變我所擁有的。
陀娑比丘再度前往差摩比丘的住處,轉告長老比丘們的提醒。
差摩比丘聽了以後,回答陀娑比丘說,他確實依照佛陀所教導的,從五受陰中,觀察沒
有一絲不變的我(非我),也沒有不變我所擁有的(非我所)。
陀... 阅读全帖 |
|
g**1 发帖数: 10330 | 45 但求自保…亞洲民航 向中通報飛行計畫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記者李承宇/綜合報導】
2013.11.26 03:07 am
日本海上自衛隊的預警機二○一一年在釣魚台群島上空的檔案照。
(路透)
日本、南韓、澳洲、新加坡、香港和台灣的民航局官員和航空公司都表示,將遵照中國
大陸的要求,在進入大陸新劃設的東海防空識別區前,將飛行計畫通報大陸,形同被迫
承認大陸防空識別區的管轄權。
路透報導,雖然大陸表示,新規定不會影響國際航班的正常咦鳎瑓s又說將對沒有適當
識別的航空器,採取「防禦性緊急處置」。
大陸國防部說,飛經此區的航空公司將提供飛行計畫、清楚標示國籍、維持雙向無線電
通訊,讓大陸方面能對大陸的識別要求做出「及時和正確的反應」。
南韓交通部官員表示,飛進這個新區域的南韓飛機,將向大陸民航局通報飛行計畫。大
韓航空公司(Korean Air)表示,大陸宣布防空識別區,代表必須向大陸當局提交飛行
計畫。
澳洲航空公司發言人也說,澳航必須遵守新規定。
台灣的民航局官員表示,台灣的航空公司將發出類似通知,但不需要調整飛行路徑。民
航局已將每天從台灣起飛,經該區域前往日、韓、大陸或美、日等航班的... 阅读全帖 |
|
g*******r 发帖数: 1414 | 46 多谢,我大概明白这里您的思路了
顺着“如实知见”找到了这个:
杂阿含: 不如實知是無明
摩訶拘絺羅語舍利佛言:
「所謂無明,無明者為何謂耶?誰有此無明?」
舍利弗言:「不知是無明。」
「不知何等?」
「謂色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
受……。想……。行……。
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不如實知。
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不如實見,不無間等,若闇,若 愚,是名無
明。
成就此法者,名有無明。」
又問:「明者,云何為明?誰有此明?」
舍利弗言:「知者是明。」
「為何所知?」
舍利弗言:
「色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
受……。想……。行……。
識如實知,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
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知,如實見,明,覺,慧,無間等,是 名為明。
成就此者,名為有明。」
从上下文看就是在讲述对“无明”和“明”的认知。第一段说的是什么是“无明”,后
面针对无明对比说什么是“明”,谓之如實知见。
但这一切也是相啊,佛经里四处可见让大家去正确“认知”和“思考”的教诲。可是这
个“认知”和“思考”本身也是五蕴的一部分,你可以使用这... 阅读全帖 |
|
R****a 发帖数: 6858 | 47 認識基督教 -- 一個以『愛』為名的邪教
2011/01/14 11:05:52瀏覽3452|回應1|推薦6
最後的晚餐
前言
定這種題目,我想很多人都會想要罵我,先別急!?因為定義基督教為『邪教』我並不
是第一人,早在西元 4 世紀之前,羅馬帝國就已經定義基督教為邪教,後來因為政治
上的需要,君士坦丁大帝才將基督教改為國教,甚至到東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二世曾
經在 435 年頒佈命令對所有除猶太人以外的異教徒處以死刑。而一些伊斯蘭教國家,
如中東的沙特阿拉伯、非洲的迦納等信奉伊斯蘭教國家中基督教是被視為『邪教』列入
禁止的,信徒只能秘密聚會。
然而把基督教列為『邪教』這種有悖於世俗觀念的命題,並非是大隻熊要譁眾取寵,而
是有鑑於近幾年國人被基督教文化污染的人越來越多,一些光怪陸離的現象不斷的出現
,甚至越演越烈。比方說,有些教會強調耶穌的靈能夠驅鬼、致病(這個與一些地方乩
童、黃大仙有異曲同工之妙),有些則教導信眾被教導不要崇拜偶像,但是到後來甚至
連祭祖也一併禁止之列。有些則被灌輸『末日審判』的觀念,強要信眾捐輸、奉獻(怨
妻上教會 夫潑汽油嗆:耶穌怎麼救)最後導致妻(夫)離子散... 阅读全帖 |
|
t******h 发帖数: 177 | 48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64.htm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教導比丘們說:
「比丘們!植物利用五種方式繁殖,哪五種呢?有從根部繁殖的,稱為根種子;有
從莖部繁殖的,稱為莖種子;有從節處繁殖的,稱為節種子;有從落葉直接生根的,稱
為自落種子,有從種子發芽繁殖的,稱為實種子。
這五種種子如果不壞、不腐,足夠成熟,一遇到有土壤與水分的環境,就能發芽成
長而繁殖開來。
比丘們!那些種子,就如同糾取諸蘊聚集的識。
土壤就如同四個識所安住處。
水分呢?就像識的貪喜攀緣。
識在哪四個地方貪喜攀緣安住呢?就在色、受、想、行等四個地方貪喜攀緣安住;
在那裡經由喜貪潤澤,而生長增廣。
比丘們!如果說,離開色、受、想、行而有識的安住處,那是無法理解,也無法經
驗的,只有徒增大家的困惑而已。
比丘們!如果能於色處斷貪愛,一旦離貪愛後,色的安住處就被封鎖,識與色的繫
縛就斷了。繫縛一斷,攀緣就斷了,識就失去了安住處。一旦失去安住處,識就不能生
長增廣。同樣的道理,受、想、行等其它三個識的安住處也一樣,只要斷了貪愛,識與
四個安住處就失去了聯繫,就沒...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49 無我與輪迴
莊春江
輪迴與業,在印度的文明中,是自《奧義書》以來,詮釋生命現象的兩個重要觀念(真
心梵我論、業感輪迴說)之一,這是說:「生命在無限的相續中,依自己的行為,創造
自己未來的身分。」這樣的觀念,不但成為印度傳統文化的一部份,而且為佛陀(佛教
)原則上所接受,並且隨著佛教的傳播,深遠地影響著現代的許多人,印順導師在其《
印度佛教思想史》中,稱之為「業感的輪迴說」。
我,在印度《奧義書》的思想裡,有「第一人稱單數代名詞」、「常識的分別我見」、
「哲學的、宗教的分別我見」、「俱生的我見」、「俱生的我慢」等多重含義,但在中
文的翻譯上,都同樣地翻譯成為我,這是中文上比較不容易清楚表達的。如果簡要地歸
納,可以理解為兩層意思:代名詞的「我」,與哲理上的「真我」。而真我,即含有實
在的、常住的、獨存的內涵。佛法所主張的無我,主要的,是在否定此真我的存在,不
管是早先佛陀時代所常說的...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