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 发帖数: 1865 | 1 「有情无情同圆种智」一语之误会,而主张无情亦能成佛。此过极多,繁不胜举;且举
大过三端叙之,其理明焉,不必絮絮而言,以免厌烦:
一者,无情若有佛性者,必有种性差别;如佛云:「我常宣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试
问:「山河大地是众生耶?」若非众生而言有佛性者,则违佛语;若是众生,试问:「
山河大地于五类种性中,是何类种性?」声闻种性耶?菩萨种性耶孤...无种性耶?
若谓植物是众生者,其义不然;谓佛所云众生者,以有阿赖耶及意根意识者方得名为众
生故,今问:「植物有心耶?」若谓无心,即非众生。若谓植物能有简别性,故名众生
,如茎叶向日性、根之向地向暗性、...等者;此非众生,谓植物之彼彼性等皆是物性
,非是心性,依众生如来藏所蕴共业种子而有如是等性,非自身能之,故植物非如有情
生命之有觉知等心,非在众生数中。若强言植物有佛性者,试问:「向日葵是何类种性
?是声闻种性?抑或不定种性耶?」既无种性可言,则不得言是众生也。
若强谓植物有种性者,依何心所现象而判其种性?不可凭空而言也。又若植物有种性者
,其种由何所持?而言其有种性?理不直也。故说植物无有佛性,何况山河大地而言有
性?既皆无佛性心性,则不...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2 “当学观音耳根圆通。反闻自性。当学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下面解释是藕益大师的《楞严经文句》)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
得成无学。我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垂询圣众。其故有二。一者正显方便多门。二者正显门门各有成验。所谓要知山下路
。须问过来人也。最初发心等者。先开解也。从何方便入三摩地者。依解起行也。二十
五圣。虽未必人人先开圆解。而从解起行。自是修证通途轨式。或见此处有最初字。便
欲拟答最初方便之问。反以第一大科拟答妙奢摩等。误矣。误矣。
(庚)三众圣各说证门五。初观六尘。二观五根。三观六识。四观七大。五观耳根。
(辛)初中六。初陈那观声。(至)六迦叶观法。
(壬)今初。
憍陈那五比丘。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
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
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六尘圆通。色应居首。今先明声尘者。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且与耳根圆通。一
始一终。互相映故。释此二十五种圆通。各为三意。一。...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3 “修净土者,即生西方,即了生死,亦是即身成佛”
《印光法师文钞》:
“手书备悉。食肉一事,关系治乱升沉。欲了生死出轮回者,当凛凛于此事,庶有希望
。密宗法门,不可思议,而今之传者学者,多失其宗。以持咒三密之功,消除烦惑,则
为正义。而传之者,以神通吸动人。学之者,无一不以得神通为事。则是尚未能扶壁而
行,而欲腾空远游,何可得乎。西藏蒙古喇嘛皆吃肉,以其无什米粮,尚有可原。今之
学密宗者,多开荤吃肉。反大嘉美其事,谓为吃了就度脱了,则成魔说矣。喇嘛做大佛
事,尚须吃素。可知平常吃肉,固非正义。密宗提倡即身成佛,乃以了生死为成佛。一
班无知之人,便认做成福慧圆满之佛。则是以松栽为栋梁,其材可以为栋梁,非现在即
可为栋梁也。十七年有某某在上海提倡密宗,一百日成佛。上海有信心者,咸依之学。
十八年夏,有艳其名,欲借此求利,请至北平。四十八日成佛,比在上海快一半。至十
九年,北平天津上海皆不能容,回家还俗,可叹之至。了生死法,净土法门,最为稳当
。无论何等根性,若具真信切愿,至诚恳切持念佛号,求生西方者。临终必蒙佛力加被
,往生西方。此之法门,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一切法门,皆须以戒定慧之道力... 阅读全帖 |
|
O*********9 发帖数: 552 | 4 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
学佛互相毁谤,不知不觉中就造了业。学净的人不知道密宗,就瞎说密宗是鬼神教
,只有净土最好。我曾经在东北听过XX大师说密宗最不好。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师,
我听后问他:“你修净土,是不是念密咒?念大悲咒?念往生咒?念十小咒?”他答:
“是啊!”我说这些咒不是密咒吗?您自己离不开密宗,毁谤佛法有罪啊!即便是律宗
弘一大师,也曾说过密宗是鬼神教,后来他看了密宗全文,才知道密宗这么完美,从浅
入深,从小到大,和禅宗无二无别,才知道自己错了,写了一篇忏悔文收录在文集里。
谈密 密宗修持次第
这些都是不知道密宗而信口瞎说,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别人,信口瞎说。密宗是鬼
神教吗?密宗一开始,免不了有一点鬼神的意味,那是因为西藏人根器差,他们要有点
神秘、有点感应,要想神秘就得靠鬼神快些,学佛法就慢。密宗修到后面与鬼神就不相
干了,密宗讲九乘次第,讲九步法。初讲外三乘,也就是先学显教、学小乘、学佛乘、
学菩萨乘。这些教理都要通达后,才修内三乘。内三乘是实际修行,教理通了再修密法
。这个法教怎么消业障、除灾、治病、发财等。发财便是财神法,财神就是鬼神,所以
是有鬼神法,不是没有。但这是...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570 | 5 第二章 开宗明义
要认识禅宗,乃至入门登堂,首当其冲的是把握她的宗旨。
那么,如何是宗门的灵魂和精髓呢?
相传当年灵山会上,释迦如来拈花,迦叶尊者微笑,佛陀金口玉言:“吾有正法
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是禅宗世代相传的最初源头,也成就了一段师资道合、法脉绵延的动人佳话。
“拈花微笑”这个几乎是家喻户晓的禅宗公案,透出宗门独特的家风。
01 宗门第一个本质属性
宗门的第一个本质属性就是:传佛心印!
所谓“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正是佛祖心印,正是你我脚跟下那段
大事因缘,由于百姓日用而不知,枉受无边生死之苦,所以祖师的的西来,目的只有一
个:“传佛心印”,为你指出自家珍宝。所以禅宗又被称为“佛心宗”。
这是宗门教育的核心内容。
您说一说:这颗佛心借助文字能否知晓吗?当然不能!所以说只能自悟自肯,不
立文字。
涅槃妙心依靠经教能否传授吗?当然不能!所以说只能冷暖自知,意在言外,音
在弦外,教外别传。
...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570 | 6 第二章 开宗明义
要认识禅宗,乃至入门登堂,首当其冲的是把握她的宗旨。
那么,如何是宗门的灵魂和精髓呢?
相传当年灵山会上,释迦如来拈花,迦叶尊者微笑,佛陀金口玉言:“吾有正法
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是禅宗世代相传的最初源头,也成就了一段师资道合、法脉绵延的动人佳话。
“拈花微笑”这个几乎是家喻户晓的禅宗公案,透出宗门独特的家风。
01 宗门第一个本质属性
宗门的第一个本质属性就是:传佛心印!
所谓“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正是佛祖心印,正是你我脚跟下那段
大事因缘,由于百姓日用而不知,枉受无边生死之苦,所以祖师的的西来,目的只有一
个:“传佛心印”,为你指出自家珍宝。所以禅宗又被称为“佛心宗”。
这是宗门教育的核心内容。
您说一说:这颗佛心借助文字能否知晓吗?当然不能!所以说只能自悟自肯,不
立文字。
涅槃妙心依靠经教能否传授吗?当然不能!所以说只能冷暖自知,意在言外,音
在弦外,教外别传。
...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7 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民国二十五年十月十七晚说)
灵岩,乃天造地设之圣道场地,吴王夫差不德,不依乃祖太王,泰伯,仲雍,正心诚意
,勤政爱民之道,唯以淫乐是务,遂于此筑馆娃之宫,其获罪于天地祖宗也大矣。宫成
数年,国亡身死,可不哀哉。至晋,司空陆玩,筑室其上,后闻佛法,遂捨宅为寺,此
灵岩最初开山之缘起也。至梁,而宝志公祈武帝又为重兴。智积菩萨,屡以现身画像,
显示道妙,引导迷俗。至唐,宰相陆象先(苏州人)之弟,病于京师,国医无效。一僧
求见云能治,令取净水一盏,向之念咒几句,含水噀之,立即全愈。谢以诸物皆不受,
曰,我名智积,汝后回苏,当往灵岩山会我。后其人至山问之,无有名智积者,心甚惆
怅。遍观各殿堂,见壁间画像,乃为己治病之僧也,因特建智积殿,而寺复中兴。自晋
至唐,所有住持,皆不可考。至宋,而凡为此山住持者,皆宗门出格大老,灵岩道场,
遂为江苏之冠,以地灵故人杰,以人杰故地灵也。明末清初,又复大兴,圣祖高宗两朝
,数次南巡,皆驻跸山上行宫。洪杨之乱,焚毁殆尽。后念诚大师,住塔洞中,适彭宫
保玉麟公游山相见,因为查出田地六百多亩,盖十余间殿堂房舍。至宣统三年,住持道
明,系军人出...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8 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一起来探讨,《起信论讲记》第四辑中,有关菩萨示现八相成
道的相关法义。这个在佛法中,也是属于非常重要的知见。而了解八相成道的道理也可
以让我们知道,最后身菩萨在此娑婆世界示现成佛的一些法相,因此可以远离,凡夫可
以即身成佛的错误知见与躁进,以及衍生的种种问题。因为在这个世界能够即身成佛的
,就只有最后身之妙觉菩萨;因此希望大家,也要特别留意这方面的法义。
首先我们来看,在《大乘起信论》卷2中,圣 马鸣菩萨开示的论文:【菩萨如是发
心之时,则得少分见佛法身,能随愿力现八种事:谓从兜率天宫来下、入胎、住胎、出
胎、出家、成佛、转法轮、般涅槃;然犹未得名为法身。】这里所说的菩萨,他能够随
愿力示现八种事,也就是大家常听说的八相成道。而因为这位菩萨,已经少分见佛法身
,也就是已经明心见性,但是犹未得名为法身;也就是他尚未进入初地,所以尚在三贤
位菩萨之内,因此尚未具足初分的五分法身,但是他可以依据智慧解脱功德,配合神通
来示现八相成道,当然这并不是一般三贤位菩萨可以示现的。在《起信论讲记》第四辑
中,导师开示:这个菩萨得要是俱解脱阿罗汉,三明六神通具足而回心入初住位起修... 阅读全帖 |
|
|
a***n 发帖数: 1993 | 9 第8章 临济法门(三)——杨歧宗的建立
一、杨歧宗的创立
杨歧方会(992-1049),袁州宜春(江西宜春)人,俗姓冷。二十岁在
筠州(江西高安)九峰山出家,曾到潭州(湖南长沙)随石霜楚圆习禅,后到袁州杨歧
山和潭州云盖山开辟道场,禅林称为杨歧方会禅师。古德评之曰:“杨歧天纵神悟,善
入游戏三昧,喜勘验衲子,有古尊宿之风。”方会本人也以担荷如来大法,赓续临济正
脉自任。楚圆迁化,方会将先师遗像挂在禅堂,集众举哀。方会指着遗像谓众曰:“我
昔日行脚时,被这老和尚将一百二十斤担子放在我身上,如今且得天下太平。”是说临
济宗风到他这里,纔传扬开来,取得一统天下的态势,从禅宗整个发展史看,正是从杨
歧方会开始,临济宗的影响和地位超过云门、曹洞,成为禅宗主流。
(一)心法双忘性即真
方会上堂法语有云:“百千诸佛,天下老和尚出世,皆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
向这里明得去,尽与百千诸佛同参;若向这里未能明得,杨歧未免惹带口业。”是说方
会也别无伎俩,只是如历代祖师一般让人明心见性。真正的大禅师必然是对“心”、“
性”深有体悟,纔会以种种方便指导学人...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10 教观纲宗 / 释义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释义
----------------------------------------------------------------------------
----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教各十乘观。改作书册题名)
北天目蕅益沙门智旭重述
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
然统论时教。大纲有八。依教设观。数亦略同。八教者。一顿。二渐。三秘密。四不定
。名为化仪四教。如世药方。五三藏。六通。七别。八圆。名为化法四教。如世药味。
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藏以析空为观。通以体空为观。别以次第为观。圆以
一心为观。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能运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种教观。运至真谛涅槃。别
圆二种教 观运至中谛大般涅槃。藏通别三。皆名为权。唯圆教观。乃名真实。就圆观
中。复有三类。一顿。二渐。三不定也。为实施权。则权含于实。开权显实。则实融于
权。良由众生根性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且约一代。略判五时。一华严时。正说圆
教。兼说别教。约化仪名顿。二阿含时。但说三藏教。约化仪名渐初。...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11 敦煌本《坛经》、《曹溪大师传》以及初期禅宗思想*
楼宇烈
一
目前传存于世的《坛经》异本甚多,日本石井修道的“六祖坛经异本系统图”[1]共列
出异本十四种。又,日本柳田圣山编“禅学丛书”之一的《六祖坛经诸本集成》中,也
收入了十一本之多。然而根据目前学术界一般的看法,从《坛经》内容的演变历史来考
察,真正具有异本意义的只有四种,即:唐敦煌本、晚唐惠昕本、北宋契嵩本以及元宗
宝本。《坛经》从敦煌本至宗宝本,文字增加了一倍,内容也有很大的变化。这对于研
究禅宗思想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比较和深入分析一下这四种《坛经》本子的内容,就可以发现,在
这四个本子的演变中,契嵩本的出现,才使《坛经》在内容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惠昕
本虽说也增加了一些内容和文字,但总的来讲与敦煌本相去还不算甚远。而宗宝本则是
在契嵩本的基础上增衍出来的,也可算作一个系统。因此,《坛经》内容的关键性变化
是发生在契嵩本上。
据契嵩本最初的刊刻者郎简在《六祖坛经序》中说,他素来敬重《坛经》,但“患其为
俗所增损,而文字鄙俚繁杂,殆不可考”。于是,他请契嵩对通行的《坛经》进行校订
。不久,“嵩果得曹...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566 | 12 (三)慧。就是般若。般若就是没有法翻译了。在华文中没有一个适当的名词来翻译般
若,所以没有翻。有时勉强用“大智慧”以别于常用的智慧。在三无漏学与六度中,般
若都是最重要的。教中常说,前五度如盲,般若如目。这就是说单修前五度的每一度,
若没有融会般若,那么修者就同瞎子一样,你的修行就是盲修瞎练。纵然是善事能得福
报,但如仰箭射虚空,福尽,箭还是坠落到地面。般若是什么?勉强来说,那就是能显
清本有心体,消除妄想执着的心力。参证《法华经》,也可以说:是你能了悟佛的知见
而证入佛的知见的智慧。《法华经》十方如来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兴于世。佛为什么到
世间来?唯独为这样一件大事因缘才来。什么事呢?就是要开佛知见,示佛知见。给众
生开示佛是什么知什么见。释尊悟道的头一句话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一切众生
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话要是佛不说谁能知道!所以佛就为这个大事因缘来的,然后
众生就依止佛的知见,放弃自己的知见。我们都是众生知见,就是情见,都是从情出发
的,也就是妄见。所以要去掉我们的知见,转换成佛的知见。那要靠什么?就要靠般若
嘛!但般若不是我们情见所能达到的。佛当时就说,众生的妄心像太末虫...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13 「一悟即至佛地、见性成佛」
乃是方便说,非究竟说:
六祖坛经云︰「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又云:「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又云:「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又云:「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今有
一般迷人,妄想一悟成佛,乃引述上开坛经之方便说法,以证明月溪法师所说「悟后一
切种子和盆托出」之邪说。殊不知坛经所说只到见性为止,见性后应如何修到究竟佛地
?则不曾着墨。而上列所谓「成佛」亦只是方便说,乃是理上的佛,非是究竟佛。有经
为证:
《父子合集经》卷20《佛云︰「大王,何谓佛法?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时净饭王
闻是说已,白言︰「世尊,若一切法皆佛法者,一切众生皆应是佛。」佛言︰「大王,
众生不住颠倒见者即是佛也。大王,所言佛者,或名真如,或名实际,或名法界。但依
俗谛推求诠表,非胜义谛作是说也。」》坛经所说「一悟即至佛地」亦复如是,但依俗
谛推求诠表,方便说为佛,非依胜义谛所说究竟佛也。故六祖所谓「一悟即至佛地」乃
是「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非是究竟佛也。
譬如坛经亦言︰「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是
否...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14 「一悟即至佛地、见性成佛」
乃是方便说,非究竟说:
六祖坛经云︰「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又云:「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又云:「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又云:「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今有
一般迷人,妄想一悟成佛,乃引述上开坛经之方便说法,以证明月溪法师所说「悟后一
切种子和盆托出」之邪说。殊不知坛经所说只到见性为止,见性后应如何修到究竟佛地
?则不曾着墨。而上列所谓「成佛」亦只是方便说,乃是理上的佛,非是究竟佛。有经
为证:
《父子合集经》卷20《佛云︰「大王,何谓佛法?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时净饭王
闻是说已,白言︰「世尊,若一切法皆佛法者,一切众生皆应是佛。」佛言︰「大王,
众生不住颠倒见者即是佛也。大王,所言佛者,或名真如,或名实际,或名法界。但依
俗谛推求诠表,非胜义谛作是说也。」》坛经所说「一悟即至佛地」亦复如是,但依俗
谛推求诠表,方便说为佛,非依胜义谛所说究竟佛也。故六祖所谓「一悟即至佛地」乃
是「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非是究竟佛也。
譬如坛经亦言︰「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是
否...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5 首先介绍“狂禅”,狂禅有两种:一种是有悟的狂禅,一种是没有悟的狂禅。什么
是悟呢?悟就是要证悟我们的本心——真如,也就是第八识,第八识又称为阿赖耶识,
祂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如来宝藏的所在,也可以说是如来功德智慧所藏身的地方;
祂也是法界的实相,也是第一义。第一义就是第一因,为什么会有我们的五阴、身心出
现在这一个世间?为什么会有世界、山河大地?这都是因为有如来藏,因此祂就是大乘
佛法精神的所在,所以证悟就是要悟如来藏。
可是证悟有浅有深,依证悟的般若实相智慧来说,可以分为总相智、别相智、道种
智和一切种智的差别;所以不是证悟如来藏以后,就马上能够断尽一切烦恼,马上就能
够成就佛道,而是要悟后起修。悟后要修什么呢?悟后要修六度波罗蜜,也就是悟后要
依止如来藏来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依止如来藏来修这六度,断除
一切烦恼;经过菩萨道的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等觉、妙觉位,才可以成
就佛道。所以根据每一个人往世福德、智慧修证的差异,这一世证悟就会有深有浅不同
的差别;有人证悟是七住位,有人证悟是十回向位,有人证悟是十行位或是十住位,乃
至有人证悟就可以进入初...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566 | 16 诸位常时来请开示。令我很觉感愧。诸位天天辛辛苦苦。砍柴锄地。挑土搬砖。一天忙
到晚。也没打失办道的念头。那种为道的殷重心。实在令人感动。虚云惭愧。无道无德
。说不上所谓开示。只是拾古人几句涎唾。来酬诸位之问而已。
用功的入门方法
用功办道的方法很多。现在且约略说说。
办道的先决条件——深信因果
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
说办道不成功。三涂少他不了。佛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
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楞严经说
。“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乃必然的道理。谈到因果。我说两件故事来证明。
一。琉璃王诛释种的故事。释迦佛前。迦毗罗阅城里有一个捕鱼村。村里有个大池
。那时天旱水涸。池里的鱼类尽给村人取吃。最后剩下一尾最大的鱼。也被烹杀。祗有
一个小孩从来没有吃鱼肉。仅那天敲了大鱼头三下来玩耍。后来释迦佛住世的时候。波
斯匿王很相信佛法。娶释种女生下一个太子。叫做琉璃。琉璃幼时在释种住的迦毗罗阅
城读书。一天因为戏坐佛的座位。被人骂他。把... 阅读全帖 |
|
B**M 发帖数: 74 | 17 http://www.yxjs.org/wenji/02_wxlasl/01_wxljsqj/08_amtjls.htm
阿弥陀佛本尊咒
即大往生咒,三咒应连持,年老人单持第三咒十字亦可。
一、嗡,卑马,达拉,塞,沙哈。
二、大也他,嗡,阿米迭阿米迭,乌巴委,阿弥达省巴哇,阿弥达,比真迭,阿弥
达。嗄米尼,冈冈拉,格衣帝嘎里,萨哇,格削,牵洋嘎利,沙哈。
三、嗡,阿弥达,札卑,阿弥达,哞。
此咒应面授方可持诵。
经义略说
佛说法四十九年,种种方便,无非使众生摄心归一,做到一不可得,方是度尽苦厄
。随机应化,非有定法,念佛法门,亦是方便法门之一种,不可专执持名为念佛,凡内
观自性,外参经论,念念不离觉性,皆念佛也。千百年来,念佛者多,成就者少,其原
因为:一贪得便宜,不耐吃苦;二不明心要,力量不足;三分宗立派,秽净之见横生;
四不得持名法门之诀窍。今先要明白此念佛之物,究为何物?终日受苦颠倒流浪生死之
物,又为何物?然后再去念佛,心地明白,方可我不离佛,佛不离我,佛我同光,体用
如如,在在净土,处处西方,行者须明生死事大,加意痛切,努力精进,则生西并非难
事,阿鞞跋致,此生定可证到也。
... 阅读全帖 |
|
n****f 发帖数: 905 | 18 我们所修持的这个净土法门·是最殊胜超绝的· 大家不要轻视了。为什么呢·因为佛
所说的种种法门·无非是观机而说·好比对症下药一般。如果自己的根机·和这个法门
不相应·修起来·是很难得益的。一切法门·皆仗自力修戒定慧·断贪嗔痴·必须惑业
净尽·方能了生脱死。或者烦恼尚有一毫未断尽的。生死还是不能免·况全未断者乎。
这是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干到彻底才可。
唯有念佛一法·是如来普应群机而说的·亦是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所成就的。无论上中
下根·皆可修学。即烦恼惑业完全丝毫未断的凡夫·只要具足真信切愿·实行念佛求生
西方·亦可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一得往生·生死就可了脱了·所以说是最超胜的。
佛在世的时候·十个人修行·就有九个可以成道。因为那时的人·天性淳厚·根机是很
猛利的。到了后来·众生的业障逐渐增加·根机也就渐渐的陋劣下来·再要和从前一样
·是不可得了。然在晋唐时候·还有这种仗自力可以了脱生死的人·但已是逐渐减少·
越后越少的。到了现在·已没有这样的人了。如此看来·就晓得仗自己的力量去断烦恼
了生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此时如仍不自量力·要说大话·轻视这个念佛横超法门·
而去别修其他法门·那恐怕要了...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633 | 19 略说修学菩提心
越尘居士
佛法之中心在于破幻体真,自觉觉它,直至自他一切有情究竟解脱。此即菩提心,
亦即不生不灭心,谓真实体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应缘渡生。又名大圆觉,佛性等等,
见诸佛典,皆同体异名。菩提心为一切佛法修行之基础,为行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根
本。佛云“忘失菩提心所修一切善法皆为魔业”。所以,菩提心之于佛门行人,有过于
那块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不可离失。佛法在传播发展的历史上,在不同时期及地域与
当地当时的文化相结合,其表达形式略有不同。例如,南传佛教,中土大乘及藏传佛教
之表现不同即与文化差异有关系。然而,佛陀教法之中心从来没变,均在引导有情趣向
解脱。亦即菩提心是为宗旨不变。
今日中土佛法复苏,百废初兴,寺庙等建筑虽已有相当恢复,但于佛法道理之弘扬
远未尽理想。于商品大潮冲激之下,旧有道德观念体制日渐衰落,新道德体制尚未完备
。于是砂金同起,鱼龙混杂。有人哗众取宠,将某些气功功法标榜为‘佛法真谛’,却
引人自私自利,而将佛法之要——空性与慈悲,亦既菩提心阉割掉!甚至以迷信惑众,
骗钱了事,以至破坏佛门声誉。一般群众多倾向求福报,此虽颇佳,尚须善加引导提高
。佛学研究应大...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20 第7章 临济法门(二)——黄龙宗派
一、慧南思想
慧南(1002-1069),一作惠南,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县)人。他十
一岁出家于本州定水庵智銮。十九岁落发受具足戒,后到各地参访游学,先后师事于庐
山归宗自宝、栖贤澄湜、泐潭怀澄、福岩审承等人,又与丛林奇士云峰文悦、芭蕉谷泉
相友善。景佑三年(1036年),坚请入石霜慈明室,蒙其印可。又作短期游学之后
,开法于同安寺(在今江西永修县艾城乡凤栖山),后移住归宗寺(在庐山),因归宗
寺失火遭罪入狱,出狱后主临济祖庭黄檗寺,于溪旁结积翠庵居住。治平二年(106
2),应洪州太守程师孟等人请,入主黄龙寺(在江西修水县黄龙山),直到圆寂并瘗
于黄龙山。
慧南是临济宗自五代以来,第一位影响巨大、法席鼎盛的弘法大师。早在他参学的
时候,即在泐潭怀澄门下为书记,分席接纳,远近知名。他开法同安,刚一到座开堂,
即有传云“石霜一派迸入江西也”,当时在泐潭寺的僧徒即纷纷投到他的门下。住归宗
寺时,他的佛法机锋已为时所重,远近参学日增。原石霜门下的僧人也往往随其倡法(
翠岩可真即为其首座),当时名士如程师孟、潘延之...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21 越尘居士
佛法之中心在于破幻体真,自觉觉它,直至自他一切有情究竟解脱。此即菩提心,
亦即不生不灭心,谓真实体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应缘渡生。又名大圆觉,佛性等等,
见诸佛典,皆同体异名。菩提心为一切佛法修行之基础,为行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根
本。佛云“忘失菩提心所修一切善法皆为魔业”。所以,菩提心之于佛门行人,有过于
那块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不可离失。佛法在传播发展的历史上,在不同时期及地域与
当地当时的文化相结合,其表达形式略有不同。例如,南传佛教,中土大乘及藏传佛教
之表现不同即与文化差异有关系。然而,佛陀教法之中心从来没变,均在引导有情趣向
解脱。亦即菩提心是为宗旨不变。
今日中土佛法复苏,百废初兴,寺庙等建筑虽已有相当恢复,但于佛法道理之弘扬
远未尽理想。于商品大潮冲激之下,旧有道德观念体制日渐衰落,新道德体制尚未完备
。于是砂金同起,鱼龙混杂。有人哗众取宠,将某些气功功法标榜为‘佛法真谛’,却
引人自私自利,而将佛法之要——空性与慈悲,亦既菩提心阉割掉!甚至以迷信惑众,
骗钱了事,以至破坏佛门声誉。一般群众多倾向求福报,此虽颇佳,尚须善加引导提高
。佛学研究应大加鼓励,但知识分... 阅读全帖 |
|
q****u 发帖数: 1421 | 22 黄檗传心法要
师谓休曰。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
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亲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
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一心即是佛
。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
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
。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
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此心即
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
。即为著相。无始已来无著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已来无次第
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
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
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及众生心亦如此。若观佛作清净光明
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著相...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23 第6章 临济法门(一)——临济宗的创立
一、黄檗希运
禅宗自从南北分宗,就开始走上多头发展的道路,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势由盛
趋衰,而禅宗则名家辈出,山头林立,呈现出繁荣景象,宗密所撰《禅源诸诠集都序》
,谓其所述禅门诸宗“殆且百家”,南侁、北秀、牛头、石头、荷泽、保唐、赵州,诸
宗大师龙吟虎啸、各擅胜场,禅宗由此走向鼎盛。由于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
原因,中晚唐以后,禅宗态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神秀的北宗禅,再也不见有名僧闻世
,而慧能的南宗在南方得到迅猛发展、广东、江西、湖南、浙江、福建、成为南宗禅的
策源地。其中又以江西禅风最盛,百丈怀海,南泉普愿、黄檗希运等等,皆不世出的大
禅师,他们的门下遍布大江南北,使慧能顿悟以新的风格播扬天下。
在后期禅宗“五家禅”中,临济宗风最为强劲,无论是接化学人,还是阐释祖意,
均新意迭出,不拘成规,其禅法特色,影响久远,成为中国禅宗中波及面最大、渗透最
强的宗派。临济禅法思想的直接原因,可追溯至黄檗希运。
一、黄檗希运
希运,福州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八、九世纪...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4 上有说到,其实三转法轮唯识诸经的经旨,佛其实早已经在阿含中密意宣说了,而
且有一部分其实已经是显说了,并不是没有说过。而初转法轮一直到三转法轮的这些经
典,其实是由浅至深、前后贯串的,并没有丝毫的抵触矛盾。而二转、三转法轮所要说
的,佛其实都已经预先埋伏伏笔在四阿含中,等待后来缘熟,再于二转、三转法轮中逐
渐地细说,是愈说愈了义,愈说愈究竟,愈说愈胜妙。然后,佛才以《大般涅槃经》宣
示见性成佛的义理,以《法华经》收圆总成,五时三教到这个时候已经圆满。所以,当
佛以法华收圆总成的时候,这个时候法华就叫作终教;后来出现的密宗经续,除《楞
严经》以外,其实都不是佛法,因为佛法到这个时候,已经圆满具足宣说了。
所以,佛法是 佛在世的时候,讲华严的时候就已经顿说出来了,就已经把所有的
佛法就已经一次的开显出来了;但是因为众生的根性,所以必须依著众生的根性次第而
说,为了开引众生回入大乘,所以次第而说。其实 佛所说的这些法,乃至于 佛所证悟
的这些证量,是在 佛成佛的时候就已经究竟圆满了,并不是后时才圆满的;所以如果
说佛法是必须要等到后面才越来越圆满,那这样子的话就表示说 佛是没有成佛的。...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5 我曾经走过了一段十分艰难,方向莫辨,痛苦迷茫的心路历程。现在终于重获生机,找
回了生命的本来面目,不再让自己可悲地游离于真正自己的人生之外。
在我的觉醒过程中,对我起到莫大帮助的包括而不限于:
自己骨子里天生的正气气节,也是中国人历代就具备的骨气;
自己自幼就萌发的悲天悯人的赤子之心,圣人情怀;
自己的和自幼家庭里面的十分深重的乐观思想与对未来的不磨希望;
再苦再难之中不甘心生命就此堕落沉沦消沉的本能;
对奥妙宇宙神奇力量的敬畏;
对从来奇迹总会降临我身的底气信念,以及人类生命内在潜力的信心;
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虚心学习和热心探索;
理性的思维辨别;
希望自己达到慈爱包容、不择亲冤的境界的美好愿望。
在此特将心得整理出来,希望能够给还在迷途中的人们以参考,少走一些弯路,未曾陷
入的人们不要重蹈我们的覆辙。
本篇每一章如果细述,单独都可以凝成煌煌巨著,而小子我的能力不足以涵盖如此广大
。这里并不想做知识性探讨,仅仅根据个人经历,陈述对我澄清困惑度过困境起到的助
益更大更明显的。这里只是抛砖引玉,点到为止了。有兴趣具体深入了解的可以直接去
看相关典籍著作,文末所列几篇可供参考。本文不是为... 阅读全帖 |
|
p******n 发帖数: 2449 | 26 发表时间:2014-03-12 | 作者:吴言生
早期禅宗传授,非常重视《楞伽经》。《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4卷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16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本章随文注括号
内只标卷数不另注出处者,均出此本。 禅宗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以四卷《楞伽经》授与
二祖慧可,并嘱他“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慧可依言奉行,并
令弟子们“常赍四卷《楞伽》,以为心要,随说随行。”《续高僧传》卷16《慧可传》
。按同书卷25《法冲传》谓慧可“依南天竺一乘宗”讲四卷《楞伽经》,“其经本是宋
代求那跋陀罗三藏翻,慧观法师笔受,故其文理克谐,行质相贯”。本书所论,即主要
依据四卷本,收于大正藏第16册。 此后数代禅宗祖师,一直都将《楞伽经》作为重要
经典递相传承。直到五祖弘忍传法六祖时,才改用《金刚经》传授。唐代净觉撰于景龙
二年708的《楞伽师资记》又称《楞伽师资血脉记》,收于大正藏第85册。 记述了《楞
伽经》八代相承、付持的经过。可见,《楞伽经》对禅宗初期历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
响。考察《楞伽经》的基本思想,我们发现,《楞伽经》影响的不仅仅是初期禅宗史,
... 阅读全帖 |
|
W*********E 发帖数: 197 | 27 疑惑七:视师如佛,是否依人不依法?
索达吉:有些人认为:“密宗把上师当佛一样看待,这种做法不正确。佛教要
求‘依法不依人’,如果把上师当成佛,一切身口意全依赖于他,那就是‘依人不依法
’了,四依法就颠倒了。”
这种想法不合理。什么是四依颠倒?什么是依人不依法?我讲《解义慧剑》时
曾分析过,在此就不啰唆了。但把上师视为佛、依止上师而成就的说法,不仅是密宗或
藏传佛教中有,汉地经典中也比比皆是。如《苏悉地经》云:“弟子之法,视阿阇梨,
犹如三宝及菩萨等。为能授与归依之处,于诸善事,而为因首。现世安乐,当来获果,
为依阿阇梨故。”
《大辩邪正经》中也说:“汝若学此安心妙法,先洹归依真善知识。何以故?
未知者令知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觉者令觉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悟者令悟亦当归依真
善知识,未通者令通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证菩提者令证菩提亦当归依真善知识。”大
家都知道,依止佛陀的话,佛陀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就是自己以前不了知的会了知,不
通达的会通达,未证悟的会证悟。而依止善知识也是如此,所以,善知识跟佛陀没什么
差别。
还有,《般舟三昧经》... 阅读全帖 |
|
d*********d 发帖数: 192 | 28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简单介绍一些密宗的道理。
疑惑一:密宗为何要保密?
众所周知,密宗的见解、修行、行为、果位,有甚深、秘密之意,不能随便公之于众。
之所以如此,续部中说,并不是因为密宗有不可告人的过失,而是因为它特别珍贵、稀
罕,许多人对此无法接受。
就像你所拥有的最昂贵之物,如金子饰品或一大笔钱财,不可能在大众场合中到处炫耀
,生怕别人不知道,而一定会小心翼翼地藏起来,以免被人偷走、抢走、骗走。同样,
密宗由于对我们自己极为珍贵,对别人有时也不一定有利,故应采取保密的态度,这样
所得的利益和加持才是无上的。因此,学习密法的人,自古以来保持隐秘的态度,原因
也在这里。
疑惑二:为何学密的人越来越多?
现在许多人对密宗的信心相当不错,这一点是有原因的。像法王如意宝、贝诺法王、敦
珠法王等,这些公认的大成就者都讲过:末法时代,密法对众生的调伏或者加持极为迅
猛。诚如噶托度达所言:“五浊黑暗越深之时,莲师加持之月越明。”也就是说,... 阅读全帖 |
|
p******1 发帖数: 177 | 29 索达吉堪布 宣讲
什么是密宗?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简单介绍一些密宗的道理。
疑惑一:密宗为何要保密?
众所周知,密宗的见解、修行、行为、果位,有甚深、秘密之意,不能随便公之于众。
之所以如此,续部中说,并不是因为密宗有不可告人的过失,而是因为它特别珍贵、稀
罕,许多人对此无法接受。
就像你所拥有的最昂贵之物,如金子饰品或一大笔钱财,不可能在大众场合中到处炫耀
,生怕别人不知道,而一定会小心翼翼地藏起来,以免被人偷走、抢走、骗走。同样,
密宗由于对我们自己极为珍贵,对别人有时也不一定有利,故应采取保密的态度,这样
所得的利益和加持才是无上的。因此,学习密法的人,自古以来保持隐秘的态度,原因
也在这里。
疑惑二:为何学密的人越来越多?
现在许多人对密宗的信心相当不错,这一点是有原因的。像法王如意宝、贝诺法王、敦
珠法王等,这些公认的大成就者都讲过:末法时代,密法对众生的调伏或者加持极为迅
猛。诚如噶托度达所言:“五浊黑暗越深之时... 阅读全帖 |
|
p******1 发帖数: 177 | 30 什么是密宗?
——索达吉堪布
今天我们简单介绍一些密宗的道理。
疑惑一:密宗为何要保密?
众所周知,密宗的见解、修行、行为、果位,有甚深、秘密之意,不能随便公之于众。
之所以如此,续部中说,并不是因为密宗有不可告人的过失,而是因为它特别珍贵、稀
罕,许多人对此无法接受。
就像你所拥有的最昂贵之物,如金子饰品或一大笔钱财,不可能在大众场合中到处炫耀
,生怕别人不知道,而一定会小心翼翼地藏起来,以免被人偷走、抢走、骗走。同样,
密宗由于对我们自己极为珍贵,对别人有时也不一定有利,故应采取保密的态度,这样
所得的利益和加持才是无上的。因此,学习密法的人,自古以来保持隐秘的态度,原因
也在这里。
疑惑二:为何学密的人越来越多?
现在许多人对密宗的信心相当不错,这一点是有原因的。像法王如意宝、贝诺法王、敦
珠法王等,这些公认的大成就者都讲过:末法时代,密法对众生的调伏或者加持极为迅
猛。诚如噶托度达所言:“五浊黑暗越深之时,莲师加持之月越明。”也就是说,时代
越趋末法,众生烦恼越强烈,密法的加持就越炽盛。因此,越... 阅读全帖 |
|
E*********g 发帖数: 185 | 31 释宏海
引言
作为中国近代佛教史上杰出的高僧,太虚大师为振兴佛教所表现出来的献身精神,
至今仍然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其激情澎湃的三大革命、宏伟的僧制建设蓝图、开创
性的人间佛教口号,还在不停地鼓舞着教内的后来之人。然而正因为我们对大师这一方
面的过于关注,就常常容易忽略大师在修证上的成就,所以尽管过去了六十年的岁月,
我们对大师的认知还是过多地停留在轰轰烈烈的层面。因此次予会的因缘而又去翻阅大
师的著集,其中《我的宗教经验》一文引起我的注意,阅读后深生惭愧也深受感动,我
们的忽略并不代表大师在修证上的欠缺,恰恰相反,虽然由于婆心切切而在修证上未能
实现自己的期望,但其所达到的高度则绝对具备了作为一代宗师的资格。在此希望通过
本文的讨论,让我们对大师在修证方面有些认识与了解,使大师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
更加完满、清晰,是我写这篇论文的初衷。
一、关于《我的宗教经验》一文
《我的宗教经验》一文并不是太虚大师亲手撰写,而是大师在1940年访问印度时,
参观朝拜了古舍卫国城与祗园精舍旧址后的第二天早上,在所下榻的巴仑坡摩托车河拉
甲(大王)舍卫国,所以把自己的...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566 | 32 大手印
譬如白教修的最高深法大手印法。大手印法并不是另外再起一个手印或结什么手印、念
什么咒。为什么叫手印呢?就是我们的一法界,就是我们的无漏自性。如西游记里的孙
悟空翻跟斗,一翻就是多少里。释迦佛说:“你在我掌里翻翻看!”孙悟空心想,你的
手有多大?我一下子就翻出去了。真的能够翻出去吗?他翻了几个跟斗还是翻不出去,
还在释迦佛的手掌心。真法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只手,所以不结手印,无手印之手印
,所以叫大手印。
大圆满法
红教的密法是大圆满法。大圆满法和禅宗完全一致,大圆满法分两部:一是彻都,一是
妥嘎,彻都是立断,当下就把妄念断掉,让你明心见性;妥嘎是顿超,法身向上。禅宗
讲破三关,破初关、重关、牢关,最后法身向上,其所说和禅宗完全一致。纵然肉体完
全化为虹光体,皮肤肌肉骨头完全化成光体,走的时候一道光,连肉身都没有了。假如
你已经证成虹光体,心里仍有虹光体存在,还是宇宙之间的游魂,还不究竟,还有黏着
,正如禅宗所说“才有所中,就成窠凹不行”一样。不论修什么法,起初修,入手虽有
不同,譬如净土宗从念佛入手;禅宗从参话头入手;密宗从持咒结手印入手,但修到后
面都是归于禅,都归入禅定,但...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7039 | 33 漫谈学佛修道与革命的理想主义
张宏良
一般人并不适合学佛修道的三重境界
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衰落,特别是西方哲学对世界本质解释的错误,人们越来越把
目光转向东方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佛修道。可是许多人并不明白,对于绝大多数
人来讲,只适合于学佛不适合于修道。这是由修道的三个阶段决定的,这三个阶段一般
人进去很难出来。
第一个阶段是入道之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个阶段是入道之后,见山不是山,
见水不是水;第三个阶段是出道之后,见山复是山,见水复是水。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这
三个阶段,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三个阶段对修道者和社会的影响。
入道之前之所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用世俗的人性观点看世界,看到的是事物的表象
而非本质,但至少所看到的事物表象是真实的,所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而出道之后,
用佛性的智慧看世界,既能够看到事物的现象,又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虽然看到的山
仍然是山,看到的水仍然是水,但已经不仅是山水等事物的一般现象,而是能够反映本
质的现象。所以入道之前的人和出道之后的人,都是真实的。只是前者是现象的真实,
后者是本质的真实。
关键是第二阶段特别可怕,入道之后又没有出道之前,这个... 阅读全帖 |
|
l***o 发帖数: 1111 | 34 参禅的先决条件
虚云老和尚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
著,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
想执著,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
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
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迎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
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
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
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
,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
禅吗?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
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
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
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 阅读全帖 |
|
l***o 发帖数: 1111 | 35 参禅的先决条件
虚云老和尚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
著,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
想执著,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
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
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迎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
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
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
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
,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
禅吗?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
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
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
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 阅读全帖 |
|
q****u 发帖数: 1421 | 3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4a4e6a00102v4uo.html
当我们在生活中,能够时时处处觉察自心,觉醒身心贪欲习气,那么,生活本身就是
修行,人间处处皆是修行者圆觉自性的庄严道场。当我们敢于直面自心,赤诚袒露身
心污垢,以无上虔诚的心地,供养如来究竟佛义,那么,我们在人世间所遭遇的一切
善缘、恶缘,都会因心转境,世间因缘皆会成为圆满佛陀的增上缘。这即是迷时佛度
众生,悟时众生度佛,觉悟者,随顺众生诸缘,度尽自心烦恼,心空则法灭,众生与
如来,同体一性,本来性空,随顺生灭,不取一相,清净周遍,如如不动,是名如来
。
修行者如实面对自心,观察身心,心灵深处,依旧有很多深重、细腻、很难察觉的习
气罪恶。可是,我热爱这些罪恶,因为他们是我心灵的错误,是心灵曾经迷失后历史
的见证。罪恶就是曾经的我,为何我要去回避他,否定他?
所以啊,我们要接受自己身心深处的罪恶,要去爱这些罪恶,要去理解、包容、宽恕
这些罪恶,因为,他们就是我们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只有爱,可以温暖灵魂;只有
爱,能够融化恐惧;只有爱,可以善解一切冤仇。爱我们自己,原谅我们自己,接纳
...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7 第十八章 即心即佛
禅宗被称为“佛心宗”。
“即心即佛”,作为宗门顿法的基本理念由来已久,到了马祖时期更为广泛地流传起来。
马祖所谓“即心即佛”,其实就是“传佛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门精髓的
高度概括。
遇人即途中授与,不遇即世谛流布。所有言说,无非应病与药。后来,马祖看到学人
执着“即心即佛”,就说“非心非佛”。如果学人再执着“非心非佛”,马祖又该说什
么好呢?实在大难!
01.梅子熟也
法常752年出生,湖北襄阳人,幼年出家。
他初次参见马祖,就单刀直入:“如何是佛?”马祖也不拐弯抹角,你问四个字,我
答四个字:“即心是佛。”这家伙实在根器太利了,一言之下,就这么干脆利索地悟去。
当然,您不能看到这里就自艾自叹、自暴自弃,说咱们不是那块料儿,死了这条心吧
。这就是倒果为因,用错心思了。
天上不会凭空掉下馅饼。据载,小法常出家后,“凡百经书,一览必暗诵,更无遗忘
”。这说明法常也是无量劫来积攒福慧资粮,才有今天言下大悟的成果。
您如果抱怨今生业障深重,根机迟钝,知难而退,不再努力,那就会被魔摄取去,被
业力挟持去;您如果敢与业力撕捱,勇与命运抗争,他时后日自有出头之日,纵然今...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38 张中行的
贴第一章,喜欢的自己去看吧
搞完脑子回来说2句, 兔熊会很高兴的, 谢谢!
第一章 弁言
1.1.1 缘起(一)
想起我与禅的关系,说来话长。最早大概是青少年时期,看《红楼梦》,第九
十一
回写黛玉和宝玉用禅语问答:
黛玉乘此机会,说道:“我便问你一句话,你如何回答?”宝玉盘着腿,合着
手,
闭着眼,撅着嘴道:“讲来。”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
你好,
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
你好,
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
怎么
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
“瓢
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道:“水止珠
沉,
奈何?”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黛玉道:“禅门第一戒
是不
打诳语。”宝玉道:“有如三宝。”
...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566 | 39 1997年元音老人于美国灌顶传法开示
学佛互相毁谤,不知不觉中就造了业。学净的人不知道密宗,就瞎说密宗是鬼神教,只
有净土最好。我曾经在东北听过宣化上人说密宗最不好。他说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师,
我听后问他:“你修净土,是不是念密咒?念大悲咒?念往生咒?念十小咒?”他答:
“是啊!”我说这些咒不是密咒吗?您自己离不开密宗,毁谤佛法有罪啊!即便是律宗
弘一大师,也曾说过密宗是鬼神教,后来他看了密宗全文,才知道密宗这么完美,从浅
入深,从小到大,和禅宗无二无别,才知道自己错了,写了一篇忏悔文收录在文集里。
谈密一密宗修持次第
这些都是不知道密宗而信口瞎说,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别人,信口瞎说。密宗修到后面
与鬼神就不相干了,密宗讲九乘次第,讲九步法。初讲外三乘,也就是先学显教、学小
乘、学佛乘、学菩萨乘。这些教理都要通达后,才修内三乘。内三乘是实际修行,教理
通了再修密法。这个法教怎么消业障、除灾、治病、发财等。发财便是财神法,财神就
是鬼神,所以是有鬼神法不是没有。但这是刚刚开始,密宗后面有圆满大法,譬如西藏
白教的大手印,大手印所说和禅宗完全一致。大手印讲见定行,见是见到本性,认识本
性,认... 阅读全帖 |
|
h****n 发帖数: 3447 | 40 在佛教中,你第一句话就错了。任何佛教都不会说什么灵魂的修行。在佛教中,哪里有
灵魂呢?见性是修行达到的结果,怎么可能一开始就见性?如何才能积累见性的福慧呢
?就需要念佛,诵经,持戒。
你这说的都是什么呀。达到佛了以后当然不需要做什么了。佛当然不需要这些。但是为
了见性,必须做这些。怕你理解不了简单说:修行是为了成佛的工具,成了佛以后就不
需要修行这个工具了。见性之前需要这些,见性以后修行方法可以不同,成佛以后无修
行可做。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明白念佛诵经持戒的重要意义,现在你只需要想,我要见性,请问你
见到了佛性吗?没有,就需要好好念佛诵经持戒了。如果没有见性,口中声称念佛诵经
持戒无意义是自欺欺人的。
始; |
|
h****n 发帖数: 3447 | 41 在佛教中,你第一句话就错了。任何佛教都不会说什么灵魂的修行。在佛教中,哪里有
灵魂呢?见性是修行达到的结果,怎么可能一开始就见性?如何才能积累见性的福慧呢
?就需要念佛,诵经,持戒。
你这说的都是什么呀。达到佛了以后当然不需要做什么了。佛当然不需要这些。但是为
了见性,必须做这些。怕你理解不了简单说:修行是为了成佛的工具,成了佛以后就不
需要修行这个工具了。见性之前需要这些,见性以后修行方法可以不同,成佛以后无修
行可做。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明白念佛诵经持戒的重要意义,现在你只需要想,我要见性,请问你
见到了佛性吗?没有,就需要好好念佛诵经持戒了。如果没有见性,口中声称念佛诵经
持戒无意义是自欺欺人的。
始; |
|
b*****n 发帖数: 662 | 4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baofoen (喜悦), 信区: Wisdom
标 题: 转:黄念祖老居士谈外道妖通与佛法神通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ug 13 02:12:11 2013, 美东)
黄念祖老居士谈外道妖通与佛法神通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0日
http://www.fjdh.com/article/2013/08/185521273537.html
来源:湖心亭看雪客_新浪博客2009-09-18 作者:黄念祖老居士
564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特别提示:本文摘自大德黄念祖老居士(1912-1992)《访美杂谈》,原文链接:http://boruo.goodweb.cn/books/0103.htm
但是,对于特异功能我们要有所警惕!我们要知道为什么现在出现这么多的奇异功
能?怎么以前没有呢?以前都是禁止的!因为奇异功能一出来,徒弟一多就要搞政治了
,就要领兵打仗了。历史上的这类事情很多,都是道法。比如白莲教、太平天国……他
们都兴兵,都是借著这个宗教搞政治。清朝时候有个八卦教,也是依此来与政府...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43 以唐宋以来最为盛行的禅宗为例,其理论核心是“见性成佛”.所谓“见性成佛”又是建
立在“心性本觉”和“自性自觉”的基础上.它预设众生成佛的根据是心性本觉,此心性
不但人人具足,而且觉性自存.毫无疑问,这个预设的,具有本体意味的“心性”与“三法
印”中的无常无我格格不入!由于以心性本觉,觉性自存做为指导思想,便得出了成佛不
假修持.只须返本归原,识得此心性便可觉悟成佛的谬论!佛陀传下的“八正道”中的戒
和定也变得可有可无.禅师们用“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来代替修行,并自
诩为“活在当下”.无法可修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宋明以后禅门的堕落.在明小说里,和尚
几乎成了坏人的代名词.做为天人师的僧人形象在大众心目中一落千丈,令佛子们痛心疾
首。
======================================
这一段也是我想说的,禅宗的所谓明心见性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它直接造成了目标的偏
离。
让人去找一个什么“心”。背离了无常无我之意
史.
法. |
|
w****g 发帖数: 570 | 44 第二十二章 云在青天
马祖和石头的学生们在江(西)湖(南)密切往来,有些法嗣关系变得十分复杂,甚至
引发后世争议,也有人把他们都统统称为“江湖禅”。
我们绝不参与这种讨论,因为这与我们掌握宗门精髓和修行要诀毫无关系。再说,当年
马祖和石头两大宗师高风亮节,一心只为众生见性解脱,一致开展联合培养人才工作,
并不在乎门庭归属关系。所以我们还是按照灯录通用的法脉关系来叙述。
正如马祖门下有“三大士”(江西百丈、安徽南泉、江西智藏)一样,石头门下也有三
员大将,即湖南药山(751-834)、湖北道悟(748-807)、河南天然(739-824)。
近一千五百年的中华禅宗历史,法脉最为流远的是马祖门下百丈的子孙(临济宗)和石
头门下药山的子孙(曹洞宗)。药山和百丈这两位一等一的高手,虽然年龄相差三个年
代,嗣法不同,但是同出一位启蒙老师,同在一位宗师言下开悟。
石头大师的学生们当中,药山惟俨禅师相对最为年轻,但是出世成就最大,子孙最为兴
旺,法脉最为久远。
01.大丈夫当离法自净
惟俨751年出生,山西新绛人。
十七岁那年,少年惟俨从山西南越大庾岭,跟着广东潮州西山慧照禅师出家。
还记得百丈大师... 阅读全帖 |
|
b*****n 发帖数: 662 | 45 黄念祖老居士谈外道妖通与佛法神通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0日
http://www.fjdh.com/article/2013/08/185521273537.html
来源:湖心亭看雪客_新浪博客2009-09-18 作者:黄念祖老居士
564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特别提示:本文摘自大德黄念祖老居士(1912-1992)《访美杂谈》,原文链接:http://boruo.goodweb.cn/books/0103.htm
但是,对于特异功能我们要有所警惕!我们要知道为什么现在出现这么多的奇异功
能?怎么以前没有呢?以前都是禁止的!因为奇异功能一出来,徒弟一多就要搞政治了
,就要领兵打仗了。历史上的这类事情很多,都是道法。比如白莲教、太平天国……他
们都兴兵,都是借著这个宗教搞政治。清朝时候有个八卦教,也是依此来与政府打杖。
所以历朝历代都把有奇异功能的人称之为‘妖人’。他们施的法为‘妖法’。都要通过
武力予以限制、禁止。所以历史上不是没有,现在出现的一些法术,过去都有。有的其
实就是变戏法的。比如搬运法,很多变戏法的人都会,这个名子就叫‘五鬼搬运法’。
现在就...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11249 | 46 我们来看下面一章,第二十一章: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个『中』是讲中根。人有根性不同,根性怎么讲?一般讲智慧、悟性,浅显的来
讲(就是)接受的程度,一般有上中下三根。《雪公讲要》里面讲,「人之智力不平等
,皇邢二疏皆先概分上中下三品。」皇侃和邢昺两位大儒他们的注疏里面,都先概略的
来分上中下三品,这是就人的智力分三品。「每品又分上中下,合为九品」,三三得九
,「此犹粗分」,这还是粗的分法,「若细分则品级更多」。那实在讲,人的品级它是
很多很多,无量,每个人的根性都不一样。这里孔子讲的中根以上我们才能跟他讲上,
这个上是什么?是讲到性与天命之学。一般人不那么好懂,因为它很抽象,不是我们一
般人所能理解的境界。如果根器很差的,你跟他讲讲不明白,对牛弹琴。这讲的道,讲
到自性,我们在《论语》讲解当中也讲了不少。你能听得懂,说明你是中根以上,要是
听不懂,那你就不必要听,这个因为我们这讲,也是要对上中下三根都要普被,我们也
讲到一些好理解的,我们就理解那好理解。慢慢、慢慢要提升自己,对于讲到性与天道
的学问,我们要有几分契入才行。
所以孔子这里讲,不是在那...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7 禅宗主张见性成佛,菩提达摩成佛没?如果成佛了,大乘说佛在净土说法,又如智者大
师见灵山会未散,有没有人见到菩提达摩现在说法?成佛的应该先有古佛受记,菩提达
摩被哪佛,何时受记?这些事禅宗知不知道?
菩提达摩如果没成佛,见性成佛就是个没被证明的方法。 |
|
w****g 发帖数: 570 | 48 第六章 六祖弘宗
六祖强调不重禅定的渐修而重当下的顿悟自证,不拘一格,生动活泼,成为禅宗和中华
佛教的主流。所谓“凡言禅者,皆本曹溪”是也。
六祖语录是中国佛教界古今唯一被贯以“经”名的法宝(即《坛经》),人们尊崇六祖
如同佛祖一般。
六祖开法37年,得法弟子43人,形成南岳和青原两大法脉,进而演变成为“五家七宗”
。可以说,一般人所知道的禅宗祖师,几乎都是六祖的子孙。
01 开口吐胆
翻开《法宝坛经》,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幕是:
韶关市长韦璩带领各级官员30多人,儒家学者30多人,僧俗1000多人,恭敬邀请六祖上
座说法。在这样大规模法会上,六祖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
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岂不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铮铮铁言?
第二天,韦市长继续带头请益。六祖告诉广大听众:“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
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众生一念心迷,不知自己
本来是佛,需要像六祖这样的“大善知识”来指点迷津,拨云见日,从“自心中,顿见
真如本性”。
六祖采用什么方法呢?大禅师自有多种方便教育人们。六祖也不例外,他也有方便法门
,包括教人...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570 | 49 第六章 六祖弘宗
六祖强调不重禅定的渐修而重当下的顿悟自证,不拘一格,生动活泼,成为禅宗和中华
佛教的主流。所谓“凡言禅者,皆本曹溪”是也。
六祖语录是中国佛教界古今唯一被贯以“经”名的法宝(即《坛经》),人们尊崇六祖
如同佛祖一般。
六祖开法37年,得法弟子43人,形成南岳和青原两大法脉,进而演变成为“五家七宗”
。可以说,一般人所知道的禅宗祖师,几乎都是六祖的子孙。
01 开口吐胆
翻开《法宝坛经》,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幕是:
韶关市长韦璩带领各级官员30多人,儒家学者30多人,僧俗1000多人,恭敬邀请六祖上
座说法。在这样大规模法会上,六祖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
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岂不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铮铮铁言?
第二天,韦市长继续带头请益。六祖告诉广大听众:“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
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众生一念心迷,不知自己
本来是佛,需要像六祖这样的“大善知识”来指点迷津,拨云见日,从“自心中,顿见
真如本性”。
六祖采用什么方法呢?大禅师自有多种方便教育人们。六祖也不例外,他也有方便法门
,包括教人...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311 | 50 鼎 州(后改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德山宣鉴禅师,龙潭崇信禅师之法嗣,俗姓周
,简州(今四川简阳、资阳一带)人。幼年即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对律藏和性 相
二宗经论颇有研究。经常给信众讲《金刚经》,时人称之为周金刚。宣鉴禅师颇为自负
,曾经对他的同学讲:“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不动。学与 无学,唯
我知焉(一毛端含藏大海,而大海的性质并没有变小。拿一纤毫或芥子投向剑锋,纤毫
断芥子碎而剑锋却完好无损,纹丝不动。有学与无学之境界,唯有我 知道)。”
宣鉴禅师后来听说南方禅宗盛行,大讲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天下学人莫不归附,心里
愤愤不平,说道:“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
指人心,见性成佛。我当搂其窟穴,灭其种类,以报佛恩。”
于 是,宣鉴禅师便担上自己多年所注的《青龙疏钞》,离开四川,准备去湖南、江西
,找那里的禅宗大德一决高低。《青龙疏》系唐代御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之宣 演
,凡六卷,乃青龙寺沙门道氤奉唐玄宗之诏,所作《金刚经》之疏注。《青龙疏钞》当
是宣鉴禅师自己对《青龙疏》的进一步阐释。
在去澧阳的路上,有一天,宣鉴禅师遇见一位老婆婆在...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