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观心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i******s
发帖数: 566
1
来自主题: _beyond_real_world版 - 憨山大师《观心铭》
观身非身,镜像水月。观心无相,光明皎洁。
一念不生,虚灵寂照。圆同太虚,具含众妙。
不出不入,无状无貌。百千方便,总归一窍。
不依形气,形气窒碍。莫认妄想,妄想生怪。
谛观此心,空洞无物。瞥尔情生,便觉恍惚。
急处回光,著力一照。云散晴空,白日朗耀。
内心不起,外境不生。但凡有相,不是本真。
念起即觉,觉即照破。境来便扫,扫即放过。
善恶之境,随心转变。凡圣之形,应念而现。
持咒观心,如磨镜药。尘垢若除,此亦不著。
广大神通,自心全具。净土天宫,逍遥任意。
不用求真,心本是佛。热处若生,生处自熟。
二六时中,头头尽妙。触处不迷,是名心要。
b***o
发帖数: 15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怎样观心——修行一解
观心就是不停的拿观心一念折磨自己,还忙的很。
我们知道,凡所有相(想),皆是境界(虚妄)。心念是境,去观的一念也是境,要找到的是能观能照的本体。但问题是,一有用心即是境,性质上同与要观的所。要去找能,找本体。逻辑上不通嘛。这即所谓头上安头。有人跳出来了,他告诉你这叫能所双亡,干脆抹杀问题。
这让小弟想起集合论上最著名的一个悖论:“某小城有一个理发师,他必须给且只给那些不自己理发的人理发。问题来了,他给不给自己理发。”由此,集合论的第一条公理即是,“一个集合的元素不能包括其自身。”
在逻辑学上也有类似的悖论,好象是:一个包含所有推论的逻辑体系,必然有些推论是相互矛盾的(也许不对,诸位将就吧)。 我们看到逻辑理性是有边界的。但我们也看到了解决办法——一则先验的公理。
大家协调一下,推出一则公理,解决这个问题。
好不好嘛?
b*j
发帖数: 293
3
物质是有能量的,人是物质构成的,人的精神也是物质的一种表现形式,每个人都有自
己物质能量的放射构成的一个场,这个场也可称之为“物质场”。
1911年,英国医生华尔德.基尔纳在采用双花青染料涂刷玻璃屏,首次意外的发现了环
绕在人体周围宽约15毫米的发光边缘。现代科学观察到的这种人体的辉光的表现形式更
多,个体辉光的强弱,跟人的体质有关,体质好的人体的辉光就强,反之则弱这是一般的
正常现象;而人体的辉光更奇特的是跟人的道德基准息息相关,道德水准越高人体的辉光
就越强,辐射性越广,五光十色,高层次的色彩斑斓妙不可言!这和古人的一些描述一致。
一些古庙观的一些佛、道、神像和天神的壁画头顶都有一个光圈,而经书中对神佛的神体
光焰的形容往往是光焰无际的。这只是从现代科学、古代人的描叙来论证人体的辉光物质
能量的体现形式,这是从可见光的角度来说明,实际上人体的物质场的物质成分和场的范
围是现代科学掌握不了的。
喜欢交友和串门的朋友有体验,喜欢去朴实的人家玩,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人感受很实
在和舒服,这就是朴实人长期所处环境中自然形成的场,而如果去一个道德不好的人家
就呆不长,总觉得有股无形的压力让人不...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5
4

“谁说有一个"能观能照的本体存在"了?处处如如,哪里用找?”
没看懂。如果没有本体存在,参禅在干什么?找什么?胡闹嘛。就在
这里,请兄多讲一些让小弟反驳,或是让小弟明白。
如果没有本体存在,下文看过后,请一笑。
首先,小弟申明,您上当了。此文是游戏之作。有人上当是件很愉快
的事。
其次,我觉得你没有理解这个悖论。我们当然可以假设存在自己理发
的可能性(我想应该存在这个可能的)。这个理发师的问题是,他如
果给自己理发则违反‘只给不自己理发人理发’的条件,如果他不给
自己理发则违反‘必须给那些不自己理发人理发’的条件。这样,两
难。
小弟觉得,观心好象这个悖论。你想找到体,但处处是用,是现象。
我好象就是在一个集合里,凡有用心、不用心都是本体的相、表现,
是集合里的元素。我现在想看到全部集合、本体(这里隐含了这样的
假设,本体即是所有用的全体即集合自身)。但集合中的元素不包括
集合自身,所以我不能在集合中看到集合自身。矛盾。
t***g
发帖数: 557
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thToTruth 俱乐部 】
发信人: freeman08 (平常心), 信区: PathToTruth
标 题: 禅、定、观、日常、行尽 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l 16 12:25:03 2011, 美东)
这是从我的历史记录中找出来的一篇,经常看的。
其中谈到定-观-全观的关系。不过waichi估计是经常故意把词混淆着用,
免得人背书背的太熟,反而不知道自己到底懂不懂了。全观和修全观大概也不一样。
我从这后面所得的是:你必须在所有不同情况下,都清醒,才算是真清醒。
只能做自己喜欢的、习惯的,还算是执着、attachment.
再一个就是要有次第,和一门深入,
一开始不能四处出击,不断变换。
但到一定时候,就必须变换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执着。
------------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全部实话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Nov 22 22:19:26 2008)
笑翻.
你个真正的 “心"一定是如如不动的, 没什么狂乱, 你个真正
的 “心" 也一定是...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藕益大师:教观纲宗/释义
教观纲宗 / 释义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释义
----------------------------------------------------------------------------
----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教各十乘观。改作书册题名)
北天目蕅益沙门智旭重述
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
然统论时教。大纲有八。依教设观。数亦略同。八教者。一顿。二渐。三秘密。四不定
。名为化仪四教。如世药方。五三藏。六通。七别。八圆。名为化法四教。如世药味。
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藏以析空为观。通以体空为观。别以次第为观。圆以
一心为观。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能运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种教观。运至真谛涅槃。别
圆二种教 观运至中谛大般涅槃。藏通别三。皆名为权。唯圆教观。乃名真实。就圆观
中。复有三类。一顿。二渐。三不定也。为实施权。则权含于实。开权显实。则实融于
权。良由众生根性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且约一代。略判五时。一华严时。正说圆
教。兼说别教。约化仪名顿。二阿含时。但说三藏教。约化仪名渐初。...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7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禅、定、观、日常、行尽 zz
这是从我的历史记录中找出来的一篇,经常看的。
其中谈到定-观-全观的关系。不过waichi估计是经常故意把词混淆着用,
免得人背书背的太熟,反而不知道自己到底懂不懂了。全观和修全观大概也不一样。
我从这后面所得的是:你必须在所有不同情况下,都清醒,才算是真清醒。
只能做自己喜欢的、习惯的,还算是执着、attachment.
再一个就是要有次第,和一门深入,
一开始不能四处出击,不断变换。
但到一定时候,就必须变换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执着。
------------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全部实话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Nov 22 22:19:26 2008)
笑翻.
你个真正的 “心"一定是如如不动的, 没什么狂乱, 你个真正
的 “心" 也一定是能起用. 你正是全没啊.
你的所谓全观的根本就是妄心. 把常人见脑杂念就称为全观,
你的全观之心是死的呀? 它不能起用呀? 它不能专一做事的
呀? 你日常做事很心散, 不能很专心的呀? 你日常做事很专
心, 就是修专心禅呀? 你日常做事很专心, 就不能全观呀?
别人...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8
企图否定一切形式的概念化?
这篇我觉得不错
佛教修持与心理卫生
陈兵
内容提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的精神有不断退化之势
。信仰崩溃、道德沦丧、精神空虚、心理病态,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心理卫生、
精神健康、心灵环保,将是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的重大主题。佛教以善于医治众生心病
为己任,以善于治心著称,其三学六度等修行方法,都可以看作心理卫生之道,都可以
用作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技术,有些已经被心理学所吸收。新世纪的人类要求佛法心理
学化、生活化,要求佛教法师承担心理医生的角色。以佛法的特出智能点化心理学,并
吸取科学心理学的长处以丰富佛法,提升全人类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境界,是佛教在二十
一世纪的一大使命。
主题词:佛教修持 心理卫生 精神健康
一.心理、精神问题的日益凸显
二十世纪后期,人类社会沿着“信息高速公路”飞速向前,科技的高度发达,创造
出高度的经济效益,提供给人们越来越方便、丰富、新鲜的物质生活条件,改变着人们
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将人类推向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然而,人的精神并未能与科技和经济同步提高,反而有下降之势。信仰崩溃、...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9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禅、定、观、日常、行尽 zz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全部实话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Nov 22 22:19:26 2008)
笑翻.
你个真正的 “心"一定是如如不动的, 没什么狂乱, 你个真正
的 “心" 也一定是能起用. 你正是全没啊.
你的所谓全观的根本就是妄心. 把常人见脑杂念就称为全观,
你的全观之心是死的呀? 它不能起用呀? 它不能专一做事的
呀? 你日常做事很心散, 不能很专心的呀? 你日常做事很专
心, 就是修专心禅呀? 你日常做事很专心, 就不能全观呀?
别人心不专一做事, 或心专一做事, 也能全观. 而你却是个死
的妄乱心, 不专一做事就伪成全观, 即连全观又专一做事之
能也没.
谈到观明暗你更是笑坏人, 明暗本就指全部, 明暗本就指一
切有形无形, 别人观一切就不是全观, 你观一切就就是全观.
呵呵.......无耻的runsun, 自己才著空修初禅而不自知, 稚幼
行为, 笑坏人喔. :) .......................

==
对付自欺者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表演, 然后指出任其左闪右避,
并不时...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633
10
观:超越边见,突破无明的开始
越尘居士
常在闲谈中听人讲:破无明要靠智慧,慧由定生。定如何生慧?通过观,所谓观慧
是也。什么是观?佛门用观字的地方甚多,用以处理不同问题。如净土十六观中前几观
主要是为了迅速集累白净业,不净观对治贪,天台空假中三观各有所摄,而密宗中观想
种类之多不胜枚举,非可尽述。但与智慧直接相关的观,用中文讲包括观想与观察,梵
文中有二,毗婆舍那——指以思维分析为重心者和三摩钵提——指以体察等持为重心者
。本文将以简介毗婆舍那为主,稍及三摩钵提。
怎么观,观什么?常听人答曰观心,或曰观如幻,或曰观八不,或曰观真实,或曰
观真如体性等等。都对,只可惜是讲给会家子听的,不会的人听不懂。如今学观要如何
做起,哪些是基本原则?以笔者一管之见,有几点值得事先搞清。第一,观的根本出发
点不在于立而在于破:破除一切错见执着。毗婆舍那以破错见为重心,进而初步契入空
性;三摩钵提以破执着串习(这是细错见)为重心,逐步于空性巩固深入。在深入破除
错见之过程中,行人得以契入空性:并非得到真理,而是真如法尔自显现。如果企图观
得什么,一开始方向就不对更谈何结果。科学发...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师地论的四谛现观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的四谛现观次第,大致与俱舍论相同,观四谛十六行相,经暖、顶、
忍、世第一法而证初果乃至阿罗汉。次第配合七种作意。
我注意到瑜伽师地论这一段文主张:
* 果定,与南传相同。
* 定中修观。与南传主张出定修观,看似不同。
* 刹那生灭是用比量推论,不需要现观。这与南传的生灭随观要现观刹那生灭不同。
* 瑜伽师地论在了相作意、胜解作意的阶段以五蕴为所缘观观四谛十六行相,到远离作
意的阶段,只说以心缘心,断粗的我慢现行,而不再以五蕴为所缘。
* 南传说道心缘涅盘,瑜伽师地论说能缘所缘平等无分别。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四
若乐往趣出世间道。应当依止四圣谛境渐次生起七种作意。所谓最初了相作意。最后加
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证得阿罗汉果。
修瑜伽师于四圣谛略摽广辩增上教法。听闻受持。或于作意已善修习或得根本静虑
无色。由四种行了苦谛相。谓无常行苦行空行无我行。由四种行了集谛相。谓因行集行
起行缘行。由四种行了灭谛相。谓灭行静行妙行离行。由四种行了道谛相。谓道行如行
行行出行。如是名为了相作意。
由十种行观察苦谛。能随悟入苦谛四行。何等为十。一变异行。二灭坏行。三别离
行。四法性行。五合会行...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十日内观开示--第十天[转载]
第十天开示
修行方法回顾
十天过去了,让我们复习一下你们这十天所学的东西。
你们一开始的功课是皈依三宝,也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们这样做,并不是
从一个宗派转变到另一个宗派。在内观中的转变只是从痛苦到快乐,从无明到智慧,从
束缚到解脱。这整个教法是放诸四海皆准的。你们皈依并不是皈依某个人、皈依什么教
条或教派,而是皈依觉悟的性质。发现了觉悟之道的人就是佛,所发现的觉悟之道是法
,所有依法修行而得证圣果的人是僧。我们受到这些人的感召启发,而皈依佛、法、僧
,以达到内心纯净的相同目标。事实上我们皈依的是觉悟的性质,也就是人人皆能向内
寻求开发的佛性。
同时,任何走上这条道路的人,都会油然生起感恩之心,并发愿要服务众生,不求任何
回报。这两种特质在悉达多.乔答摩,也就是人类历史上的佛陀(释迦摩尼佛)身上,
十分明显。他完全经由自己的努力达到开悟,但他对众生满怀悲悯,因此致力将他所发
现的修行方法教给别人。
所有修习这个修行方法,并将自我的旧习气根除到某种程度的人,都会有相同的特质。
真正的皈依,真正的护佑,是你在自已身上所培养增长的正法,不过随着你对正法的体
验,必然也会生起对释迦摩...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037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儒道佛]求憨山大师书读
憨山大师《般若心经直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f18eb0100nxmw.html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此经题称般若者何?乃梵语也,此云智慧。
称波罗蜜多者何?亦梵语也,此云到彼岸。
谓生死苦趣,犹如大海,而众生情想无涯,无明不觉,识浪奔腾,起惑造业,流转
生死,苦果无穷,不能得度,故云此岸。惟吾佛以大智慧光明,照破情尘,烦恼永断,
诸苦皆尽,二死永亡,直超苦海,高证涅槃,故云彼岸。
所言心者,正是大智慧到彼岸之心,殆非世人肉团妄想之心也。
良由世人不知本有智慧光明之心,但认妄想攀缘影子,而以依附血肉之团者为真心
,所以执此血肉之躯以为我有,故依之造作种种恶业,念念流浪,曾无一念回光返照而
自觉者。日积月累,从生至死,从死至生,无非是业,无非是苦,何由得度?
惟吾佛圣人,能自觉本真智慧,照破五蕴身心,本来不有,当体全空,故顿超彼岸
,直渡苦海。因愍迷者,而复以此自证法门而开导之,欲使人人皆自觉悟,智慧本有,
妄想元虚,身心皆空,世界如化,不造众恶,远离生死,咸出苦海,至涅槃乐。
故说此经,经即圣人之言教,所谓终古之常法也。
【观自在菩萨...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十日内观开示--第一天[转载]
第一天开示
开始时的障碍~内观禅修的目的~为何以吸呼作为入手处~心的本质~何以会有障碍及
如何克服~应注意事宜
第一天会有很大的障碍而且不舒服,部分原因是不适应整天的静坐禅修,但主要是因为
你们开始学的这种静坐,是要你们觉知呼吸,除了观察呼吸没有别的。
如果在觉知呼吸之外,另外加上不断重复某个字句、念咒、或持诵神佛名号,或是观想
某位神或菩萨的形像,也许会较快较容易集中心念,而不会有这许多的不适。但是,你
必须只观察纯粹自然的呼吸,不去调息,也不加任何持名或观想。
之所以会有以上的限制,是因为内观的最终目的,并不是集中心念。心的专注只是助力
,帮助引导到更高的目标,也就是净化内心,根除内心所有的染污与不净,从痛苦中得
到解脱,得到完全的证悟。
每当心中生起染污不净,譬如生气、憎恨、激情、恐惧等,人就会变得痛苦。不如意的
事发生了,人就绷得紧紧的,内心开始打结。而当所求不遂时,人同样会在心里制造紧
张。人的一生就不断重复这种过程,一直把身心两方面都绑得死死的,难以自拔。而且
人们不会只让自己承受这些痛苦,还会将之转移发泄给周遭接触的人,这当然不是良好
的生活之道。
你们来参加这个禅修课程...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 观心正脉-4
观心的第四个阶段:破俱生我执
观心的第二个阶段开始,是破有——破除对念头的执着与认同。观心的第三个阶段
,是破空——破除对无念的执着。
到第三个阶段的观心修持中,行者就己明了,“念头”不仅仅是心理方面的现象,
包括一念不生的“空”其实也是一念。乃至我人的身体状态、性格、观念、学识等等,
无不是一念。甚至所见、所闻、所感、所知(见闻觉知)的一切对象,究其实,也不过
是一念。果能有如此见地,则解脱气象,便油然而生了。“见惑”基本断除,对世间一
切道理,皆能了然,不再有疑。断见惑,在禅宗就是“见道”,也是破初关的开悟。当
然,这其中还需要有功夫的配合。
之所以说在第三阶段,“基本”断见惑,是因为,此时还有极细微的执着还没破除
——即对这一“知”的执着。而这一“知”其实也是一念,也是一种分别作用,只是它
极细微,没有很强的定力根本不能发现,还以为它一直是如如不动呢。这个知道有念,
知道无念的这一“知”,较之念头,较之无念,它确实是像一个见证者一般,如如不动
,见证着念头的生灭来去,也见证着无念的空灵。(印度的瑜伽境界也只到此为止,称
之为“灵性”)。
殊不知,它既然知道有念,知道无念,这其中就...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嗔心浅探 zt
这个还是要慎之又慎啊。
---------------------------------------------------------------------
嗔心浅探
释圣醒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是对嗔心之名义、种类及其行相乃至过患、
对治方法等作一肤浅的探讨。首先简单地探讨嗔心之名义、种类及
其行相,即对嗔心的大体形象、特征作一简单的介绍;其次探讨嗔
心的过患及其苦报,以揭示嗔心对吾人生活乃至修行所带来的困扰
与重大危害。说明嗔心生起时,不仅会令吾人自损损他,并且也会
摧毁吾人之一切善法功德,吾人之所以失戒坏德、破坏名闻等亦无
不由此而致。其不仅会给吾人的现生之修行带来极大的违缘,更障
碍吾人之究竟解脱,果报更是令人毛骨悚然。所以本文接着探讨对
治嗔心之方法,揭示我执乃是吾人嗔病生起之根源,以示吾人欲拔
除嗔病之根,必须先要修无我观以淡化私我之执,令嗔心不生。又
说明修学慈忍是对治嗔心的最佳良方,修习之不仅是吾人处世之妙
方,也可成办吾人出世之事业,对吾人修行正法乃至究竟解脱皆具
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嗔心功德菩萨戒我执
作者简介:释圣醒,闽南佛学院2007届本科毕业生。
佛法是...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嗔心浅探 zt
☆─────────────────────────────────────☆
freeman08 (平常心) 于 (Thu Nov 3 20:00:40 2011, 美东) 提到:
这个还是要慎之又慎啊。
---------------------------------------------------------------------
嗔心浅探
释圣醒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是对嗔心之名义、种类及其行相乃至过患、
对治方法等作一肤浅的探讨。首先简单地探讨嗔心之名义、种类及
其行相,即对嗔心的大体形象、特征作一简单的介绍;其次探讨嗔
心的过患及其苦报,以揭示嗔心对吾人生活乃至修行所带来的困扰
与重大危害。说明嗔心生起时,不仅会令吾人自损损他,并且也会
摧毁吾人之一切善法功德,吾人之所以失戒坏德、破坏名闻等亦无
不由此而致。其不仅会给吾人的现生之修行带来极大的违缘,更障
碍吾人之究竟解脱,果报更是令人毛骨悚然。所以本文接着探讨对
治嗔心之方法,揭示我执乃是吾人嗔病生起之根源,以示吾人欲拔
除嗔病之根,必须先要修无我观以淡化私我之执,令嗔心不生。又
说明修学慈忍是对治嗔心的...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18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 - 救赎观
【正文三:救赎观比较】
下面就来说说基督教用何方法救人离罪。以及佛教用何方法使人脱离无明、业力及轮回
之苦。
基督教的除罪法
基督教的除罪法,分两部分同时进行。一、人必须先有悔改的心愿。二、相信耶稣救人
的能力。
先从第一方面说:一个人如想脱恶,与上帝和好,必须先悔改重生。耶稣说:「人若不
重生,就不能见上帝的国。」(约三3)悔改重生即是离开罪恶,这在心理与行动上有三
个过程。
1. 人必须先有罪恶的感觉,承认犯了罪。大卫在犯了杀、淫两大罪后,心中极为痛苦
不堪,他在诗篇第五十一篇 3、4 节中,坦白承认说:「我知道我的罪常在我面前。我
向你犯罪,唯独得罪了你……。」人在犯罪后,如反而竭力否认,那便踏不进悔改之门
了。
2. 认罪后接着为罪忧,生出忧伤的心来。大卫为所犯罪恶痛哭流涕,不能自已。他悲
哀地呼吁上帝:「上帝啊,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诗五一17)人在犯罪后,若
反而大喜乐,以为已达到了目的,那就无法重见上帝了。
3. 必须再进一步,热切羡慕由罪中得释放。大卫紧接着哀求上帝:「求你洗涤我,我
就比雪更白……求你涂抹我的一切罪孽。上帝啊,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使我里面重新
...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 观心正脉-1
观心正脉
百千法门,无不以观心为其始终,只是名目不同而已。禅宗四祖道信说:百千法门
,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禅宗临济义玄大师曰: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
说似他。
《佛说大乘心地观经》亦有云: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束缚。
本来,古来圣贤教人,直观当下,即能穷澈心源,归家稳坐。只是晚近人心多欲,
所知障重,昏昏扰扰,舍本求末。无奈之下,只能强分次第,勉力絮叨,将观心之法,
分为五个步骤,以示同修。若按图索骥,则能因指见月;得鱼忘筌,则能就路还家。
观心伊始,就是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也即所谓的“妄念”——心中的念头、情绪
、思想、感受、想法、观念、见解等等。尽量不加评判地看清这些念头在心中的生灭来
去,而不为之所动,只是静静地“看”。
这个阶段的练习中,有二句口诀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参考。“成为思想的观看者,而
不要成为思想者”。“独坐溪边看水流,水流人不流”。此口诀意谓者,不要像平时一
样追逐念头,并随之而流转去,只是默默地观照它们而己。
这个初始阶段非常重要,要花很长时间练习,二、三年的观照薰习都是有必要的。
同时其中还歧路纷杂。
因为人随顺着念头而追逐的习惯非常强大而...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0
Some people encounters dharma, and get no benefit whatsoever from it. Some
get great benefits. If Lord Buddha is bothered that some of his audience has
impure mind, oh boy, then he is not enlightened :-) Lord Buddha considered
to remain silent after his enlightenment because he was aware that fools
were aplenty; he changed his mind only after he found some can benefit from
his teaching.
You can only purify your own mind, for your own benefit. Don't worry too
much of the mind of others. If you c...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633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说修学菩提心
略说修学菩提心
越尘居士
佛法之中心在于破幻体真,自觉觉它,直至自他一切有情究竟解脱。此即菩提心,
亦即不生不灭心,谓真实体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应缘渡生。又名大圆觉,佛性等等,
见诸佛典,皆同体异名。菩提心为一切佛法修行之基础,为行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根
本。佛云“忘失菩提心所修一切善法皆为魔业”。所以,菩提心之于佛门行人,有过于
那块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不可离失。佛法在传播发展的历史上,在不同时期及地域与
当地当时的文化相结合,其表达形式略有不同。例如,南传佛教,中土大乘及藏传佛教
之表现不同即与文化差异有关系。然而,佛陀教法之中心从来没变,均在引导有情趣向
解脱。亦即菩提心是为宗旨不变。
今日中土佛法复苏,百废初兴,寺庙等建筑虽已有相当恢复,但于佛法道理之弘扬
远未尽理想。于商品大潮冲激之下,旧有道德观念体制日渐衰落,新道德体制尚未完备
。于是砂金同起,鱼龙混杂。有人哗众取宠,将某些气功功法标榜为‘佛法真谛’,却
引人自私自利,而将佛法之要——空性与慈悲,亦既菩提心阉割掉!甚至以迷信惑众,
骗钱了事,以至破坏佛门声誉。一般群众多倾向求福报,此虽颇佳,尚须善加引导提高
。佛学研究应大...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 观心正脉-3
观心的第三个阶段是:观照观照者。
当观空的练习稳定之后,就能不再轻易地受念头的牵制与扰乱。这时,不再继续观
照念头或是“空”(其实“空”也是一个念头),而应该回光返照,观照观照者本身。
古人说这叫“如珠吐光,还照珠体”。也叫“自觉”——觉察者觉察自身。
这个时候,叫“观照”已经不太合适,因为主客体己合为一体,没有主体,也没有
客体。但又不是什么功行都没有的昏睡或死寂,而是非常鲜活而警觉的。西藏密宗有一
个名词叫“安住修”,似乎更准确些。安住于观照本身即是“修”,不再有别的对象可
去“修”。
原先一直观照念头或空的那个观照者,不再观照任何对象了,只是安住于自身的状
态中。这阶段也有一个口诀:安住于觉察,但不是安住于对任何对象的觉察。
因为行者此时已经明了,即便是“空“,也仍然是一念,他不再欣喜于对“空”的
执着,轻松地放下了它。以前由于观照而引起的稍微“紧”的感觉彻底放下了,当下现
成的无任何对象的清明觉知,自然呈现,非常放松,但又没有散乱。好像一面镜子,只
是照着,但不执着于任何对象。无论有物无物,镜子都只是照着而已。
《楞严经》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说修学菩提心Zz
越尘居士
佛法之中心在于破幻体真,自觉觉它,直至自他一切有情究竟解脱。此即菩提心,
亦即不生不灭心,谓真实体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应缘渡生。又名大圆觉,佛性等等,
见诸佛典,皆同体异名。菩提心为一切佛法修行之基础,为行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根
本。佛云“忘失菩提心所修一切善法皆为魔业”。所以,菩提心之于佛门行人,有过于
那块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不可离失。佛法在传播发展的历史上,在不同时期及地域与
当地当时的文化相结合,其表达形式略有不同。例如,南传佛教,中土大乘及藏传佛教
之表现不同即与文化差异有关系。然而,佛陀教法之中心从来没变,均在引导有情趣向
解脱。亦即菩提心是为宗旨不变。
今日中土佛法复苏,百废初兴,寺庙等建筑虽已有相当恢复,但于佛法道理之弘扬
远未尽理想。于商品大潮冲激之下,旧有道德观念体制日渐衰落,新道德体制尚未完备
。于是砂金同起,鱼龙混杂。有人哗众取宠,将某些气功功法标榜为‘佛法真谛’,却
引人自私自利,而将佛法之要——空性与慈悲,亦既菩提心阉割掉!甚至以迷信惑众,
骗钱了事,以至破坏佛门声誉。一般群众多倾向求福报,此虽颇佳,尚须善加引导提高
。佛学研究应大加鼓励,但知识分... 阅读全帖
H******3
发帖数: 169
24
明心见性见了什么?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索达吉堪布
此外,很多人常说“明心见性”,但明心见性是见了什么?不承许如来藏的话,见性也
就谈不上了。你们可以看看禅宗、密宗或者任何的佛教典籍,里面最深的窍诀,全都要
涉及如来藏光明。
因此,如来藏光明不是纯粹的理论。你们多数是作学术研究的,但在研究的同时,你观
过自己的心吗?这颗心,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
下面我们来观一观——
当你观心的时候,其实心的本体了不可得,它是空性的,既无颜色,也无形状,甚至了
无分别;而与此同时,它又不离开光明。所谓光明,是不是像灯光或者太阳光那样呢?
不是。那所谓空性,是不是空荡荡的一片,如虚空一般呢?也不是,否则,一切现象就
不存在了。
因此,明与空是不二的,这才是心的本体。这个本体,在你的起心动念接续不断的同时
,它是毫无迁变的,理论上可以这么理解“明心见性”。当然,要想真正了悟,还需要
深入地学习和修行。
那么,这种努力值不值得呢?这是一个生命价值的问题。你们想一想:世间有这么多的
学问,可谓包罗万象,但用你有限的生命,能否通达无碍呢?显然是不可能的。一方面
是做不到;另一方面,如果这些学问不能触及生命的...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念佛心相续
《普贤观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是名第一忏悔。
摒除三毒心、觉观心。念佛心心相续,忽然澄寂,更无所缘念。
《大品经》云: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离心无别
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
所以者何?识无形,佛无相貌。若也知此道理,即是安心。常忆念佛,攀缘不起,则泯
然无相,平等不二。入此位中,忆佛心谢,更不须征。即看此等心,即是如来真实法性
之身,亦名正法,亦名佛性,亦名诸法实性实际,亦名净土,亦名菩提、金刚三昧、本
觉等,亦名涅槃界、般若等。名虽无量,皆同一体,亦无能观所观之意。如是等心,要
令清净,常现在前,一切诸缘,不能干乱。可以故?一切诸事,皆是如来一法身故。住
是心中,诸结烦恼,自然除灭。于一尘中,具无
量世界;无量世界,集一毛端,于其本事如故,不相妨碍。
《华严经》云:有一经卷,在微尘中,见三千大千世界事。
---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n********n
发帖数: 8336
26
2 禅定:佛教心理学自我的研究
方法
如果说西方心理学受制于实证研究方法而无
法深入到自我的深层, 那么佛教对于自我根源的系
统分析则得益于内证的方法—— 禅定。
禅定一词是梵汉合璧, 由梵语禅那(Dhyana)的
音“禅”与三摩地(Samadhi)的意译“定”合成, 意思是
寂静中的审虑, 智慧生于静定。禅定就是一种通过
意识的自主控制达到知自心的训练技术。佛教以禅
为立教之本, 禅定是佛学所有思想的基础, 其他宗
教自称受神启示, 佛学理论则是释迦牟尼在禅定中
所证悟的主观体验的总结。故禅定是佛教心理学最
重要、最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有学者提出中国文化
中的传统心理学所运用的方法不是实证的方法, 而
是体证的方法—— 就是通过意识自觉的方式, 直
接体验到自身的心理, 并直接构筑了自身的心理,
它不仅仅是关于对象的认知、理解, 也包含关于对
象的感受, 包含关于对象的意向。体证有两个重要
的特点, 即意识的自我觉知和意识的自我构筑(葛
鲁嘉, 2008)。那么代表着佛教体系典型特征的禅定,
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究竟具有什么特
点, 它又是如何能实现“如实知自心”, 达到对自我...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 六道轮回观 (转载)
看样子大家比较认同俺的观点:)
发信人: neohorizon (horizo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谁是撒旦的主宰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n 19 15:52:51 2014, 美东)
你那是佛教的观点:没有主宰。
但是你没有论证,你的例子反而是质疑。
一个论证是无限细分,发现身体的那个部分也不能代表“我”,所以无我。
万物哪里来的?因缘和合,或者存在就是觉知,心生万物。
也就到此为止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然有道理,也有缺陷。
人的意识觉知,可以说是一面镜子,反映外界,可以有不动心,所以有心如明镜台只说。
但显然不是镜子可以概括的,因为心有主动性,造物,造理,反应于外界。这也是主观
能动性,或说自由意志的来源。所谓的贪爱,偏好,就是反应。
佛教认为万物无常,所以无需反映,灭“触”;无需反应,灭“识” -无为法
世界有无主宰,与我无关。
有为法,却避不开反映与反应。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虚幻的。时空有极微(空间)
,有极瞬(时间),这都是真实不虚的。所以,有为法,不但有主宰,也摆脱不了主宰
,所以制心,观心。谁在制心观心,仍然是心。时不...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8
怎么观,观什么?常听人答曰观心,或曰观如幻,或曰观八不,或曰观真实,或曰
观真如体性等等。都对,只可惜是讲给会家子听的,不会的人听不懂。如今学观要如何
做起,哪些是基本原则?
===================================
麻子这篇说了一半,没了后文,后面扯到要不断的破上了。而没有讲清楚到底观什么。
观的对象必须要是当下的五蕴身心现象,或者叫做名法色法。而绝对不能观自心的影像
,念头思想的内容,包括类似光的禅相等,这些全部是概念法,他们并不具备无常,苦
,无我的真实特性。无法生起观智。
五蕴身心现象有念头思想(法念处,心念处),有身体的疼痛等感受(受念处),还有类似身体的冷,热,硬,软移动等特性(身念处)
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习性的不同等选择不同的观察对象。但通常都是从最简单的身念处或者受念处开始,根性比较利的人,可以选择观察心念处。
b*****l
发帖数: 3821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 观心正脉-2
观心的第二阶段是观空。
佛家谓此练习为:观“一念未生前”。儒家谓:喜怒哀乐之未发。
在前一阶段的练习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内心的起心动念越来越清晰,也有一些控
制能力,而且在静坐,会发现心念的流动渐渐趋于平静而缓慢。当此时也,直观当下—
—前念己过,后念还未生,中间的一段“空白”境界。保持这个境界,越稳定越长久越
好。当又新的念头又起以后,己过不追,继续观照“后念未起”的境界。
这个阶段很多练习观照的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体验。但都不能长久,毕竟心念惯性的
强大没有那么容易转变的。我曾经听很多人谈论他们“空”的体验,其实,他们只是在
回忆曾经有过的电光石火般的过去经验而已。
这个阶段是培养一个人定力的重要阶段。定力是转化力的基础。没有定力,就好像
一个医生只能疹断疾病,但没有办法治疗一样。同时也是更深入地洞察心性真相不可或
缺的力量基础。
古人有云:修行不到无心地,万种千般逐水流。可见此阶段的修炼是何其重要了。
这个阶段也是心性修养的效果显现的开始。最明显的一个体验就是“人生如梦”。
看一切都很清楚,一切都不是很真实。原来的执着开始松动,内心越来越平静。时时都
能超然物外,烦恼也很快能平息下来... 阅读全帖
l**o
发帖数: 491
30
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
J******s
发帖数: 7538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而止
因喜好而心念流转,不能专心于所要做的功课或禅定时。观此念头,并保持此观。
会发现心念渐渐止息, 渐缓而停止。然后可以开始本来要做的功课与禅修。
此因起观,心不投入故,令此一脉流转念想停止。
这个心念可以是工作,或者是游戏等让人投入的脑力活动
-----------------
Agree with the above words.
以此回应止就是观,观就是止 及更早的有寻有伺
-----------------
But for this sentence 观就是止 及更早的有寻有伺, it is not so correct.
r*****g
发帖数: 478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而止
因喜好而心念流转,不能专心于所要做的功课或禅定时。观此念头,并保持此观。
会发现心念渐渐止息, 渐缓而停止。然后可以开始本来要做的功课与禅修。
此因起观,心不投入故,令此一脉流转念想停止。
这个心念可以是工作,或者是游戏等让人投入的脑力活动
以此回应止就是观,观就是止 及更早的有寻有伺
c***h
发帖数: 2262
33
主要观什么,很简单 -- 缘起法,
流转门、还灭门。
在缘起法之下,什么观的技巧都算对
脱离缘起法,怎么观都不属于佛法
G**W
发帖数: 1865
34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那个是观心法门,南怀瑾先生的般若正观略讲
就讲到很多这方面的观行,写的很好.
http://sutra168.com/g01_01.html
然在起信论讲又说这样的修行是不觉
『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後念 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
那为什麽起信论会说这样的修行是不觉 ?
因为两者谈的不是一回事, 前者为七转识, 後者为第八识.
G**W
发帖数: 1865
35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那个是观心法门,南怀瑾先生的般若正观略讲
就讲到很多这方面的观行,写的很好.
http://sutra168.com/g01_01.html
然在起信论讲又说这样的修行是不觉
『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後念 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
那为什麽起信论会说这样的修行是不觉 ?
因为两者谈的不是一回事, 前者为七转识, 後者为第八识.
c***h
发帖数: 2262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怎样观心——修行一解

找到的是能观能照的本体。但问题是,一有用心即是境,性质上同与要观的所。要去找
能,找本体。逻辑上不通嘛。这即所谓头上安头。有人跳出来了,他告诉你这叫能所双
亡,干脆抹杀问题。
那些不自己理发的人理发。问题来了,他给不给自己理发。”由此,集合论的第一条公
理即是,“一个集合的元素不能包括其自身。”
是相互矛盾的(也许不对,诸位将就吧)。 我们看到逻辑理性是有边界的。但我们也
看到了解决办法——一则先验的公理。
看起来……似乎较耗损身心 事倍功半……外带把脑袋搞乱
因为次第不明
我觉得由比较容易观察的下手,比较好
一步一步往细的看下去,就不会搞乱。
注意七觉支的择法觉支
要是搞定择法觉支,四正勤通常也轻松搞定。
不过,如果连念觉支都没搞定,跳级往上谈择法觉支有点多余
有目标没方法,看来整个次第大乱。
且这目标太过遥远,眼前看不清,看不具体,等于没目标。
一团乱就不好说了,想看能所,也可以,就看,
但一团乱。
四念处、七觉支 四正勤 五根 五力
与哪个门派应该没有太大关系吧????
他们就是按次定修行的一套方法
用现代术语就是系统工程 系统方法 就酱而已
用他们看能所也较容易
...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5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怎样观心——修行一解

谁说有一个"能观能照的本体存在"了?处处如如,哪里用找?
凡悖论都是预先设定矛盾的假设.
你看这里的分析啊.首先条件中有"且只给那些不自己理发的人理发".
请问此条件是否包括这样的可能:即存在着可以给自己理发的人
如果存在,则理发师当然可以给自己理发.
如果不存在,该陈述完全可以表达为:某小城有一个理发师,他必须给
且只给他人理发" 有何悖?
l******d
发帖数: 120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怎样观心——修行一解

谁让您去找什么本体?
什么能所是因为我们有分别心,才觉得有心念
和去观的一念.这东西虽然是假的,但却是现在
要用的工具,通过琢磨它们去体会能所不二.到
那个时候我们再回来看您的问题,一定会觉得
很有趣. :)
s******i
发帖数: 35
39
江泽民1989年~2002年任中共党魁,留任中央军委主席至2005年3月。江是邓小平指定
的第三代党的领导核心,江的“三个代表”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共
产党章程》。但终其一生,江却是共产党的毁灭者。
http://www.youtube.com/v/soDVZ3X-jAU?version=3&autoplay=1
相关文章
孙思贤:跟江泽民走 下场是什么? 7/12/11
周晓辉:细数江泽民罪行――摧残中国人 7/12/11
观心 : 谁来为江泽民的罪恶买单? 7/12/11
国际媒体报江泽民濒死 大陆民众放鞭炮
评江泽民死亡传闻
江泽民的一生,是罪恶的一生。他出身汉奸,从襁褓到上大学,都是在生父江世俊的供
养下度过。江世俊是汪精卫伪政府宣传部副部长,一个真正的汉奸。江年青时就读于汪
精卫伪政府的中央大学。江泽民以汉奸长子冒充烈士遗孤,对中共编造了自己的出身历
史,而让这样一个汉奸作为最高领导人,对中共来说,是极不光彩的。
江泽民是不折不扣的大卖国贼
中俄双方从1991年起勘分边界,江泽民全面承认了沙皇俄国和前苏联对中国的侵略,全
面接受了自《瑷珲条约》开始的所有中俄不... 阅读全帖
s******g
发帖数: 755
40
☆─────────────────────────────────────☆
LeftEye (左眼观心) 于 (Mon May 9 14:18:10 2011, 美东) 提到:
包子就不發了,寫點東西吧。不過此樓無關風與月,感興趣的人可能不多。
先要說明一下的是,這裡的“帖”不是買賣提的帖子,是字帖。
最近新添了一毛病,喜歡讀帖。以前初習書法,讀帖時只見點畫結構,不見字字珠璣。
現在因為懶惰,沒有耐心也沒有時間展紙研墨,抓本字帖也只能是心摹而手不追,其惡
果自然是書法毫無進步,但意外的好處卻是發現了書法之美以外的文字之美。
當然,碑傳之類歌功頌德的帖在我所說的帖之外,我所指的大都是晉人書信短箋。我想
原因大抵是因為我是一個擺脫不了低級趣味的人,便箋短箋的私密性和隨意性,可以極
大地滿足我偷窺和八卦的慾望,尤其是晉人辭句,言簡意深,讀晉人帖就如讀一部手寫
的《世說新語》,那些毫無雕飾的文字,一下就能把我帶回千年前那煙雲水氣的南朝歲
月,無限貼近那直逼本心的魏晉之法。
嗯?我穿越了木有?有木有?
☆─────────────────────────────────────☆...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41
“当学观音耳根圆通。反闻自性。当学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下面解释是藕益大师的《楞严经文句》)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
得成无学。我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垂询圣众。其故有二。一者正显方便多门。二者正显门门各有成验。所谓要知山下路
。须问过来人也。最初发心等者。先开解也。从何方便入三摩地者。依解起行也。二十
五圣。虽未必人人先开圆解。而从解起行。自是修证通途轨式。或见此处有最初字。便
欲拟答最初方便之问。反以第一大科拟答妙奢摩等。误矣。误矣。
(庚)三众圣各说证门五。初观六尘。二观五根。三观六识。四观七大。五观耳根。
(辛)初中六。初陈那观声。(至)六迦叶观法。
(壬)今初。
憍陈那五比丘。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
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
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六尘圆通。色应居首。今先明声尘者。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且与耳根圆通。一
始一终。互相映故。释此二十五种圆通。各为三意。一。...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42
照见清净心 禅修入门指引
MEDITATION:ADVICE TO BEGINNERS
(本书已根据原版书校对,电子版请上 www.guanyin123.com 佛学网免费下载 南无观
世音菩萨)
作者:波卡仁波切(Bokar Rinpoche)
译者:吴嘉真 陈玲珑
审阅:丁乃竺
出版社:张老师文化
作者简介:
波卡仁波切(Bokar Rinpoche)
一九四〇年诞生于藏西地区的游牧家庭中,经第十六世大宝法王认证为上一世波卡仁波
切之转世。二十岁那年,随着其他上师由西藏……至印度,在印度受教于藏传佛教中最
伟大的上师之一卡卢仁波切(Kalu Rinpoche),在其指导下完成两次三年三个月的传
统严谨闭关。他是藏传佛教香巴噶举传承之法脉持有者,担任多所寺院之闭关总导师,
亦广受其他教派所推崇,……也时常邀请他互相交换心得及讨论。
封面推荐:
随着禅修的进步,缠心的念头会减少,即使念头仍然存在,也已失去了牵制力,不再是
痛苦的原因。我们的心会平静下来,升起愉悦的觉受;甚至我们的脸会变得开朗、和善
及欢喜。我们会变得平易近人;别人会希望时常看到我们。
波卡仁波切是噶举派首席禅修老师,在... 阅读全帖
s******l
发帖数: 6898
43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静观禅定 ZT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bigfool (fool), 信区: Wisdom
标 题: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静观禅定 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y 25 16:16:58 2012, 美东)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31/18/110108_50189143.shtml
天主教静观与禅定
来 源:天主教沧州(献县)教区网站
第一章 天主教的静观
第一节 静观祈祷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西方伟大的灵修大师多玛斯•牟敦(Thomas Merton)最坚定的信念是
:现代人最迫切需要了解、实行宁静的祈祷。这是因为,近日社会崇尚科技进步,寻求
物质享受,讲究工作效率,人们常常被迫处于紧张的状态下。每天上班,走重复的路径
,坐同号公交车,做同样的工作;下班,回家前,又要赶赴数处应酬,这里聚会,那里
邀宴,最后回家,早已筋疲力竭,只愿坐在电视前听听歌、看看戏,让之调剂一下快垮
下来的身心。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难免内心空虚,怅然若失。生活在这种状况下
的基督徒又怎能把持信仰,活出...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44
第1章 禅宗之源——从达摩到弘忍
本世纪初,随着敦煌禅籍的发现和研究,禅宗及其宗派源流问题,日益引起世人
的关注,尤其是中日佛教学者的高度重视。有关禅、禅学、禅宗的研究著作不断涌现,
这就为深入研究禅宗宗派源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诸说纷纭
禅、禅学、禅宗是相互关联而又各不相同的一系列概念。禅是古印度宗教通过打坐
使心念安定下来的实践。在释迦牟尼以前,印度即是以生天为坐禅目的的思想;至释迦
牟尼时,始展开远能苦乐两边,以达中道涅槃为目的之禅。此后,印度佛教的禅观思想
日趋发达,无数禅经应运而生。汉末传入中国的禅经,多系传承小乘承统的禅观思想,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出四卷《楞伽经》,即列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禅、如来禅四
种禅。菩提达摩(即达摩多罗)所传(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禅经》所说自性清净禅
。禅学是关于修禅定的学说,而禅宗则是以达摩为初祖、以直探以源、见性成佛为宗旨
的大乘佛教宗派。中国禅宗的创立,有佛陀扇多说、达摩说、道信弘忍说、六祖惠能说
、马祖道一说等。
第一、佛陀扇多说。太虚大师持此说。太虚《与胡适之论菩提达摩书》说:“禅宗
所奉为初...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静观禅定 ZT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31/18/110108_50189143.shtml
天主教静观与禅定
来 源:天主教沧州(献县)教区网站
第一章 天主教的静观
第一节 静观祈祷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西方伟大的灵修大师多玛斯•牟敦(Thomas Merton)最坚定的信念是
:现代人最迫切需要了解、实行宁静的祈祷。这是因为,近日社会崇尚科技进步,寻求
物质享受,讲究工作效率,人们常常被迫处于紧张的状态下。每天上班,走重复的路径
,坐同号公交车,做同样的工作;下班,回家前,又要赶赴数处应酬,这里聚会,那里
邀宴,最后回家,早已筋疲力竭,只愿坐在电视前听听歌、看看戏,让之调剂一下快垮
下来的身心。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难免内心空虚,怅然若失。生活在这种状况下
的基督徒又怎能把持信仰,活出真我呢?圣巴西略(St. Basil the Great)说:“当
我们开启自我的心门时,透过此门,我们可以发现真我,同时也找到天主的临在。”7[
7] 心门只有在宁静中才能打开,当我们有规律性地,走进自己的内室,在宁静中通过
心门,我们才能发现...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46
第四节 转依论
在玄奘所传唯识学中,心体与理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体即清净法界,亦即真如、法
性;心体即第八阿赖耶识,即藏识、种子识。第八识之中蕴藏的无漏种子既是众生解脱
的根据,也是连接心体和理体的中介。唯识学的“三性”、“三无性”学说,一方面是
对“识”之体性的描述,另一方面又具有联结心体与理体的特别意义。“三性”中依他
起性最为关键,在某种意义上依他起之最终的根据是阿赖耶识,此识体所蕴藏的有漏、
无漏种子正是遍计所执性与圆成实性之所以形成的根源。通过依他起性,唯识宗将心体
与离言之心性(真如)之转依关系揭示了出来。同样,“相名五法”,一方面是对世间
诸法所作的一种分类说明,另一方面此五法之间的关系也蕴含了心体与理体之间的差别
与联系。与中土的“性宗”相同,唯识宗同持不可言诠的“离言真如”立场,窥基创发
的“四重二谛”,其目的正是试图以此将心体与理体紧密地联系起来。
“转识成智”是唯识宗将其心性论落实于解脱论层面的必然结果。凡夫不知外境非实、
离心无境的道理,若明了“唯识无境”之理,并且转变所依,就可实现“转识成智”而
解脱成佛。唯识宗以四缘论证“转识成智”如何可能,前二属于主观方...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传佛教宁玛派
藏传佛教宁玛派
刘立千著
一、 宁玛派的传承
宁玛派的教法传承是与前弘时期【1】的法统一脉相承的。在禁佛【2】时期是采取
极为隐蔽的方式进行传授。吐蕃王朝崩溃后,很长时间无寺庙、无僧团,只有一批在家
俗人咒师维护法统,有的则采取在家庭中父子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法,法脉因而赖以不断
(《青史》【3】上84页)。《青史》说,这些在家庭或居山岩的俗人对佛法非常敬重
,也重修持。安达?热巴坚王【4】以前所有的《甘珠尔》、《丹珠尔》【5】他们都保
持得很完整。过去吐蕃时期所译经典,大部分到今天我们都能看得到(《青史》上84页)
。为什么这些俗人没有遭到灭法厄运?由于当时达磨赞普【6】破坏的对象是寺庙和僧
团,还未来得及对付这些在家的信徒。《西藏王臣记》【7】说,有些外表是在家的俗
人,实际是在家修持密咒金刚乘【8】的人士,他们没有露出出家人相,当时藏王和他
的左右大臣都未注意到,故未遭到迫害。像这样的人还为数不少。一切智者?耶桑孜巴
【9】说,那时律乘教法【10】虽然衰落了,但大密咒金刚乘教法方面直到如今都未衰
落过《西藏王臣记》76页)。公元10-11世纪时期即后弘初期就有人或自费或被派到...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第3章 北宗正义
第3章 北宗正义
一、神秀门庭
弘忍之后,神秀一系成为北方势力最大、范围最广的一宗,是当时中国禅门之中心
,迨至唐中期以后,慧能一系方反攻北方,取代了北宗的地位,从此改写了中国禅宗史
。宋代以来的禅史灯录,基本以南宗谱系来写。推崇慧能一系,尤其对日后兴起的五家
七宗之禅的弘传,更是铺天盖地,使曾经盛行一时的神秀一系几近湮没,弘忍门下的传
禅之史亦被修正。长期以来,人们只能从南宗所传典籍中了解北宗禅法,这不免产生许
多不符史实之处,而曲解神秀一系。
神秀(605-706)生于隋大业元年(605),俗姓李,陈留尉氏(河南尉
氏县)人,年十三,“属隋季王世充扰乱,河南山东饥疫,因至荧阳义仓请粮,遇善知
识出家。便游东吴,转至闽,游罗浮、东、蒙、台、庐诸名山,嘉遁无不毕造。学究精
博,采《易》道,味黄老及诸经传。自三古微赜,靡不洞习。”他在游历期间,内外兼
修,博综多闻,受老庄玄学、《书》、《易》大义、三乘经论和《四分》律仪等儒释道
的全面熏陶,使他“说通训诂,音参晋吴,”具备了日后成为一代教主的才学。神秀二
十岁时,在东都天宫寺受戒,四十六岁至蕲州黄梅...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9
藏传噶举派的恒河大手印和汉传禅宗非常类似,youtube上有噶千仁波切传授的恒河大
手印视频:
http://www.lama.com.tw/content/edu/data.aspx?id=4394
噶千仁波切是公认的恒河大手印大成就者,他的传授极为珍贵。
台湾有书籍出版: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8833
这里还有谈噶举祖师弥勒日巴禅修: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41675
为什么要讲密勒日巴修定呢 ?有两个原因。其一他是用修定的方法获得大成就的人,他
是藏传佛教中实践佛法的代表人物,他自己说:“我是一个博地凡夫,此生此世,因刻
苦修行而得成就。”他既不是佛的化身,也不是菩萨转世,他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
这对于芸芸众生来说,更有说服力很强的榜样作用。他的高成就证实了众生都有佛性,
众生都可成佛这一道理。特别是他在修持实践中,不搞哲理佛法,不搞那种口头上高谈
阔论,实际上却不断我见不断烦恼的理论与实修脱节的修持。他的...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50
心经略说
2011-08-22 21:23:06 来源: 作者:黄念祖居士 评论:0 点击:98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这是先师夏莲老讲《心经》时的一句宝贵开示..... 正
是画龙点晴。修行无论那一宗,都必须以般若为导引,才能直趋觉岸......(以一九八
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心经两种形式
玄奘大师承受本经的殊胜因缘
经题
经文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一、心经两种形式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
其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
作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大师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
七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罗
什两大师译本的不同,乃由于他们的简化,心经正宗分(即常见的心经)只二百多字,
首尾两部份所占的百分比数过大,为了重点突出,故删除未译。
现在把玄奘大师没有译出的部份,简单介绍于下:
甲、序分(证明分)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尔时婆伽...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