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观测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M********t
发帖数: 5032
1
来自主题: Joke版 - 引力波 带人类倾听星辰大海之声 新浪科技 ugmbbc 8小时9分钟前 在一波又一波传言后,终于!北京时间2016年2月11日23:40左右,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负责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David Reitze宣布,人类首次发现了引力波。发布会上究竟揭开了哪些谜团?与之前的传言有何不同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黑洞来客团队(团队主要成员苟利军 研究员为国家天文台恒星级黑洞研究创新小组负责人,而这次被探测到的引力波正是来自双黑洞系统),全面解读这场激动人心的发布会。 正如发布会所言,在被预言将近百年、苦苦追寻几十年之后,首个位于地球之外13亿光年的引力波源GW150914被人类直接探测到,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伟大时刻,一个新时代的序幕正在拉开——地球人,欢迎你来到引力波时代! 激动人心的发布会结束了,其重点内容可以被简单归纳为三点: (1)引力波终于被探测到了。 (2)引力波产生于两个恒星量级黑洞的合并(merger)。 (3)引力波是美国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英文简称LIGO)发现的。 接下来,让我们逐个分析和解释一下以上三点,从而对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发现做一个稍微深入的了解: http://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16/0212/41080c0cddd85b8.jpg 双黑洞系统想象图。(来源于LIGO网站)) 天外飘来引力波 对于“波”,我们并不陌生,生活中时常会听到无线电波、电磁波、声波、光波等等,引力波也是波的一种。 既然称之为引力波,它必然与引力有关。所以,在更深一步了解引力波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人类对于引力的认识过程。17世纪末的物理学家牛顿看到了下落的苹果,意识物体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力,称之为“引力”,并且将其数学化,这就是我们熟知的万有引力。万有引力认识的精髓是物体质量的存在导致了引力,这在牛顿之后的两百多年里被认为是宇宙间的绝对真理。直到1905年狭义相对论发表,再到1915年广义相对论的发表,爱因斯坦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对于引力的看法,引力是因为质量对于时空造成了变形所导致,而非质量之间的吸引。这就意味着,我们时空可被当做一种可以变形的介质来认识。所以引力波,简单来说,就是时空自身的波动。相比较我们熟知的无线电波(或者电磁波),它仅仅是在时空之中传播的,时空是它的媒介。 人们常说“星辰大海”,如果将时空视作海洋,那么天体就如同海洋生物一般。可以想象,如果大海中的某个生物摇了摇尾巴、或是晃了晃头,海水由此所产生的波动就会向外传播。与此类似,宇宙中某个天体的剧烈活动,会对所在的时空产生扰动,时空自身的波动也会向远处传播,如果足够强,就能够为地球上的我们所感知。 在引力的世界中,我们的宇宙通常是平静的。可是在北京时间2015年9月14日17点50分45秒,地球上的LIGO探测器却探测到了来自于宇宙深处距离地球13亿光年之外的一场引力风暴,来自于一个双黑洞系统的合并,以它的探测日期命名为 GW150914。 http://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16/0212/12c0afa9d0fc4fb.jpg LIGO的两个观测站探测到了同一个引力波事件。上面为观测得到的曲线,下面是和理论相比较之后的拟合结果。(来源于LIGO所发文章) 两个黑洞的“火并” 此次发布会的另外一个亮点就是双黑洞。这也是人们首次直接发现双黑洞,这两个黑洞的质量分别为26和39太阳质量,属于恒星级黑洞。或许你已经听腻了黑洞,生活中时不时的会听到某某黑洞爆发了,某某黑洞吞吃恒星了等等。但是这此发现却有些不同,两个天体都是黑洞,互相绕转,最后合并。这听起来像是一场黑吃黑的火拼,甚至有点儿像港片里熟悉的火爆场面。黑洞合并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时空振荡,所以我们遥远的地球才观测到了。 黑洞通常认为是大质量(超过25个太阳质量,请注意这是前身星的质量)的恒星在其演化的最终阶段,恒星中心会形成我们了解的恒星级黑洞。它们的质量通常预计在3个太阳质量到100个太阳质量之间。因为黑洞本身没有任何的辐射(不考虑量子效应下的霍金辐射,它的电磁辐射也是异常微弱),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看到黑洞。我们的银河系或者其他类似的星系当中当中,每个星系都预计存在着上千万个恒星级黑洞,但是绝大多数的黑洞都是孤独存在的天体,如同幽灵般,没有任何辐射或者辐射及其微弱,所以很难被看到。 所幸,有的黑洞处于双星系统当中,就像发布会中提及的系统,而且另外一个天体是正常的恒星(也称之为伴星)。在这种情形之下,黑洞会从正常恒星上吸积气体,在其周围产生一个吸积盘,以至于某些时候吸积气体的量过多,不能被黑洞直接吞掉,这时还会沿着黑洞的两个转轴将多余的气体抛射出去,从而产生非常壮观的喷流。正是因为吸积盘和喷流的存在,他们都能够产生我们非常熟知的电磁辐射(也就是有我们熟知的光子产生),从而我们利用传统的探测方式,比如地面或者太空的望远镜,就可以间接地探测黑洞的存在。 大约在50年前,人类就是利用此方法发现了第一个黑洞候选体,天鹅座X-1 (Cygnus X-1)。在1974年,地球上两颗聪明的大脑、理论物理学家霍金和好朋友基普·索恩就这个候选体是不是黑洞而打了个赌,他们以一年的成人杂志《阁楼》作为赌注。后来的观测是利用天鹅座X-1中的伴星运动测得了黑洞质量,大约为15个太阳质量,从而霍金认输并且在两人的赌书上签名按上了自己的手印。基普·索恩从那时起就赢了。 对于双黑洞系统,他们几乎不会产生能够为传统方式所观测到的光子。所以,即使它们存在,仅凭借传统的观测方式,我们也无法发现他们。况且,很多的人都怀疑它的存在。但是,在双黑洞绕转,尤其是合并之时,会产生很强的引力波。只要引力波探测器足够灵敏,我们就可以发现它们的踪影。面对大家的怀疑,LIGO的发现用事实证明了它的存在。而此次发现引力波的天文台的创建人之一就是基普·索恩——索恩教授又一次赢了! 引力波为黑洞做名片 在观测到了完整的引力波形之后,利用一种叫做匹配滤波(waveform matching)的方法,理论上就可以推断出系统的性质信息,包括合并之前和之后。比如,对于双黑洞系统,可以推断出合并之前的黑洞质量,自旋和轨道,以及合并之后的质量和自旋。此次新闻发布会中所提及的引力波事件,就得到黑洞的质量在合并之前是26个和39个太阳质量,合并之后是62个太阳质量(合并之前的两个黑洞自旋参数值限制的并不是很好),合并后黑洞是一个克尔黑洞,其自旋参数值为0.67。 你或许会有疑问,合并之后怎么少了3个太阳质量,它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引力波也是携带能量的,在黑洞合并之时,它的形状非常不对称,不是我们看到的单个黑洞的球形,所以在振荡恢复的过程当中,一部分质量就通过引力波的方式辐射出去,从而为我们所接收。合并的时间非常之短,仅仅在大约0.05秒的时间,就将3个太阳质量(大约6.0E30公斤)的能量就通过引力波的方式释放出去,也就是说在一秒钟可以释放出大约10^32公斤的能量。相比较之下,我们的整个宇宙包含了大约1.0E22个太阳,而每个太阳每秒钟向外辐射大约4.0E9公斤的物质能量,所以黑洞合并的最后释放出比整个宇宙每秒钟辐射出的电磁总能量还要高出3倍。 http://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16/0212/3aa5437d0cd140c.jpg 双黑洞系统在不同阶段所产生波形随时间演化图。双黑洞系统的演化包括三个阶段:旋近(inspiral), 合并(merger)和铃振(ring down)阶段。(来源于LIGO所发文章) 我们注意到,合并前黑洞的质量为26个和39个太阳质量——这两个质量都比目前已知的恒星级黑洞要重许多。我们现在已经确认了大约20多个恒星级黑洞,最重的恒星级黑洞位于M33 X-7系统中,为16个太阳质量。而其它所有确定的黑洞质量均比这个小,大多数是七八个太阳质量左右。尽管理论之前预言了更大质量的黑洞的存在,但是之前从来还没有发现过,所以此次发现更大质量黑洞,对于黑洞的形成渠道也有着重要影响。 我们所看到的所有恒星,都是处于旋转当中。所以对于那些由恒星塌缩而形成的黑洞而言,它们也是处在旋转之中。对于黑洞的旋转,天文学家用一个叫做“自旋参数”的量来表示,它在0和1之间变化——0代表了没有转动的黑洞(也叫“史瓦西黑洞”),而1代表了理论上黑洞所具有的转动最大值(也叫“极端克尔黑洞”)。对于此次观测中合并以后的黑洞,它的自旋参数为0.67。如果我们以转速来描述,它在以每秒钟100转的速率转动。相较而言,我们刚才提到的人类第一个黑洞“天鹅座X-1”,它是一个极端克尔黑洞,差不多在以超过1000转每秒的速率转动。 如果你觉得转速依旧很难理解,那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星际穿越》电影的一个情节,主人公在卡刚都亚黑洞的行星上只呆了3个小时,但是后来却发现飞船上已经过了23年,时间相差了6万倍。要有这样巨大的时间差,其中条件就行星极度靠近黑洞的同时,黑洞也以最大速度转动。按照相对论理论所言,这样行星上的时间就会被极大的拉长。天鹅座黑洞的转速就具有类似于电影中卡刚都亚黑洞那样的转速。对于此次引力波探测到黑洞而言,即使有某个行星在其周围最靠近的稳定存在,那么对于它的时间也会流逝的很慢,不过不会有6万倍那么大的差别,最多也就2倍左右。 对于黑洞而言,有着非常著名的无毛定理,也就是说黑洞只需要简单的几个量就可以描述。对于宇宙当中的黑洞,只需要我们上面所说的质量和自旋参数就可以完整的描述。当我们知道了黑洞的质量和自旋参数一些性质时,我就可以很容易的对黑洞本身的全貌做出一个描绘,就如同给出了一个人的完整自画像。而引力波的方法可以快速给出黑洞的完整信息,这相比较传统的观测方式,更为有效,尽管在观测方面有些困难。 氢原子的百亿分之一 从预言到探测,物理学家等待引力波的到来已有一百年之久,为什么引力波这么难得一见?主要原因是,相比较其他的几种力(强力,弱力,电磁力),引力是最弱的,相应的引力波效应也就很弱。想当初爱因斯坦在发表自己新的理论之后,就估算了引力波的强度。引力波的强度通常利用相对变形大小来表示,但是结果往往是小的可怜,几乎无法探测到。引力波是时空的自身变形,在一个方向上被拉伸,在其垂直的另外一个方向上就会被压缩。如果我们有一天,我们被同样的双黑洞系统在合并时所产生的引力波(变化强度为1.0E-21)所击中的话,理论上来说,我们同样会经历一个稍微变高变瘦,然后变胖变矮一些的过程。实际上,对我们身高不超过2米的人类来说,导致的变化大约为2E-21,为一个氢原子的五百亿分之一(一个氢原子的大小大约为1.0E -10米)。 引力波的效应是如此之小,所以一方面需要增加探测的长度,来增强变化的效应,另外一方面通过巧妙的方法来探测到微小的变化。这也是此次新闻发布会中提到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在建造之初所考虑的。它有两个观测点,分别建在美国华盛顿州的列文斯顿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汉福德。每个观测点都有两个互相垂直,每条长达4公里的臂。长臂中间是高度真空的管子,而在长臂两端,悬挂着大约直径34厘米、重达40kg的反射镜。LIGO的探测器利用激光干涉技术,不间断地测量每对反射镜之间的距离。每当引力波通过探测器时,人们会探测到两对反射镜之间的距离呈现此消彼长的周期性变化。 即使对于LIGO天文台4公里的长臂,引力波所造成的变化也是极其微小的。对于此次新闻报道中的双黑洞合并,其可能产生的尺度相对变化最高可为1.0E-21,意味着4公里的长度也仅仅只变化了一个氢原子直径的2.5千万分之一。为了达到这个精度,LIGO的科学家做了许多精密的设计,保证探测系统的稳定,保证LIGO反射镜的位置随机涨落小于一个氢原子大小的百亿分之一,从而保证可以相对比较容易的探测到可能的引力波源。 LIGO在1999年建成并且开始运行。但是在进行升级之前(也就是2010年),没有探测到任何确定的引力波事件。从2010年开始,LIGO对探测器进行了第二阶段的升级,2015年6月进行测试运行,2015年9月开始正式运行,第一阶段的科学运行一直持续到2016年1月,升级后的版本被称为Advanced LIGO (简称aLIGO)。而此次新闻发布会的结果其实就是在刚刚升级完之后,由还在进行测试中的的aLIGO所探测到的。相比较之前,aLIGO的探测灵敏度提高了10倍。而且此次的双黑洞所产生的引力波强度就在仅仅比最初LIGO的灵敏度低一些,所以当LIGO的升级刚刚完成,在试运行的阶段就发现了所报道的双黑洞系统。探测到引力波似乎就在本来的预料当中。就像发布会中所言,这或许是大自然给我们苦盼许久的一份礼物。2012年,LIGO天文台创建人基普·索恩在《科学》杂志的一篇评论文章中说,预计在2017年,第一例黑洞合并的事例将会被发现。当时预计LIGO的升级会在2016年底完成,结果是升级进度超前,让我们提前听到了宇宙时空的声音。 http://static.cnbetacdn.com/thumb/article/2016/0212/a4e034c670c7a62.jpg_600x600.jpg LIGO和aLIGO灵敏度比较(左);LIGO和aLIGO探测范围比较(右)。(图片来源于LIGO网站) 谁将撼动时空 那么在我们的星辰大海中,什么样的天体才能够撼动我们的这个宇宙时空,让位于遥远地球上的LIGO探测到呢?现在通常认为有如下四种: (1)旋进(In-spiral)或者合并的致密星双星系统。比如中子星或者黑洞的双星系统。非常类似于发布会当中的系统。 (2)快速旋转的致密天体。这类天体会通过周期性的引力波辐射损失掉角动量,它的信号的强度会随着非对称的程度增加而增加。可能的候选体包括非对称的中子星之类的。在《星际穿越》电影当中,教授说它发现了引力波,而它的其中一个产生机制很可能就是由一个快速转动的中子星,其表面大约2厘米的凸起所产生的(具体分析可以参阅由基普·索恩撰写的星际穿越一书)。 (3)随机的引力波背景。非常类似于我们通常熟知的宇宙背景辐射,这一类背景引力波,也通常叫做原初引力波,它是早期宇宙暴涨的遗迹。2014年由加州理工、哈佛大学等几个大学的研究人员所组成的BICEP2团队曾宣称利用南极望远镜找到了原初引力波,但是后来证实为银河系尘埃影响的结果。原初引力波的探测将是对暴胀宇宙模型的直接验证,对于它的探测依旧在努力寻找之中。 (4)超新星或者伽马射线暴爆发。恒星爆发时非对称性动力学性质也会产生引力波。而直接探测到来自于这些天体的引力波,将是提供对这些天体最直接而且最内部的信息。 除过LIGO之外,还有意大利的VIRGO引力波探测器,日本的KAGRA探测器以及英国德国的联合GEO-HF探测器。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引力波的探测事例会如同春笋般爆发,越来越多。 http://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16/0212/8dad832e823b89e.jpg 全球引力波天文台分布(来源于LIGO网站) 为一窥宇宙初生 毫无疑问引力波是对广义相对论的一个最直接的验证。另外它在弱场中已经得到验证,但是对已强引力之下的验证,之前却从来没有验证过。所以此次的观测,是对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非常好的检验。 引力波以光速传播,它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常非常的弱,所以引力波可以给我们提供我们宇宙几乎无阻挡的图景,而这个几乎是无法利用我们熟知的电磁波来达到的。比如,利用引力波,我们可以看到宇宙的最早期,宇宙大爆炸之后的1.0E-36秒开始的宇宙形成过程,而对于电磁波而言,它最早只能看到大爆炸后的大约300,000之后的宇宙历史,在此之前,电磁波是不能给我们提供的。所以引力波是我们了解我们宇宙形成的最好工具。 如果还记得,在《星际穿越》电影中的结尾之时,主人公库珀身处一个5维时空的超体方体中,为了将从黑洞中心所提取出来的信息传递给身处4维时空的女儿墨菲,人为的制造引力波效应,成功将信息传递,从而人类得以解救。引力波从目前物理学家的认识来看,是唯一一种可以在不同维度传播的波。不同宇宙之间的碰撞,会产生引力波。说不定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也可以依靠引力波来判断多重宇宙的存在与否。 就如同一个天生的聋哑人,一直在听别人说声音的存在,突然有一天听力恢复了。我想我们此刻的心情也是差不多如此。引力波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引力波是一种方式,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历史的发现轨迹告诉我们,每一扇新的窗口被打开,都会有令人称奇的发现。虽然LIGO的探测能力还是有限,一旦这个引力波的世界被撬开了一道小的裂缝,让我们看到了春天的种子,相信硕果累累的引力波丰收季节也不会太远。
引力波
带人类倾听星辰大海之声
新浪科技
ugmbbc
8小时9分钟前
在一波又一波传言后,终于!北京时间2016年2月11日23:40左右,激光干涉引力波天
文台(LIGO)负责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David Reitze宣布,人类首次发现了引力波。
发布会上究竟揭开了哪些谜团?与之前的传言有何不同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黑洞
来客团队(团队主要成员苟利军 研究员为国家天文台恒星级黑洞研究创新小组负责人
,而这次被探测到的引力波正是来自双黑洞系统),全面解读这场激动人心的发布会。
正如发布会所言,在被预言将近百年、苦苦追寻几十年之后,首个位于地球之外13亿光
年的引力波源GW150914被人类直接探测到,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伟大时刻,一个新时代
的序幕正在拉开——地球人,欢迎你来到引力波时代!
激动人心的发布会结束了,其重点内容可以被简单归纳为三点:
(1)引力波终于被探测到了。
(2)引力波产生于两个恒星量级黑洞的合并(merger)。
(3)引力波是美国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英文简称LIGO)发现的。
接下来,让我们逐个分析和解释一下以上三点,从而对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发现
... 阅读全帖
f*r
发帖数: 3968
2
来自主题: Astronomy版 - 月球观测初阶
月球观测初阶
作者 赵世英 扫描整理插图 覃 育
(如本文作者认为本站侵犯了版权,请马上通知本站,本站会在接到您的通知后的两天内
将本文撤下。)
对广大天文爱好者和天文普及教育工作者来说,掌握月球的光学观测,实为一技之本。
由于月球的视面大,表面清晰可辨,可观测的项目多,而且通过认真的观测,比较容易获
得观测成果,因此,月球观测是进行天文普及教育的最生动最真实的活动。 380 年前,
枷里略发明了望远镜后首先把望远镜指向了月球,就获得了惊人的发现。过去,许多月面
观测都是由素质极高的天文爱好者来承担的,其中不少人以此方面的成就跃居月面学家。
观测项目
观测仪器的选择
观测地和天气的选择
观测方法
观测项目
因为月球观测的条件特别有利,所以观测项目十分丰富。现简述于下:
月面整体结构的观测 月球正面结构千姿百态,有十九个月海可见。每个月海都各具特色
。绵延着十五个著名的山脉,它们巨峰突起,怪崖峥嵘。环形山更是比比皆是。
月相变化的观测 从月牙到皓月,一直倍受天文爱好者们的青睐。对月面明暗交界线区域
的观测是挠有情趣的。在一年中,月面上每个区域要被明暗界线扫过25次,也就是要产
f*r
发帖数: 3968
3
来自主题: Astronomy版 - 太阳观测ABC
太阳观测ABC
作者 赵世英 扫描整理插图 覃 育
(如本文作者认为本站侵犯了版权,请马上通知本站,本站会在接到您的通知后的两天内
将本文撤下。)
对广大的天文爱好者或天文普及工作者来说,太阳表面的一些剧烈活动是最理想的观测项
目。从日地关系角度看,也数最有实际意义的观测课题。对于进行普及教育来讲,也是最
生动,最有兴味的内容之一。
观测的特点
充分掌握太阳观测的特点,是作好观测的重要前题。太阳观测具有以下-'些基本特点:太
阳光极强:-这就要求通过望远镜观测时,目视或照相观测都需有严格的减光措施,千万
注意保护自己和别人的眼睛。照相观测时,要防止机身漏光。投影观测时,要处理好日面
特征和四周散射光的对比关系;镜筒系统不要长时间的对准太阳。太阳有大约30角分的视
面,比较适宜用小型望远镜观测.观测时,日面上的活动现象受大气的宁静度和明晰度的
影响较大。有观测室的话、应注意室内外温差引起的剧烈气流变化对观测也有影响;没有
观测室的,不要放在水泥地面上,最好是草地上,还应注意工厂的烟尘和雪化时的气流都
严重地影响成像质量。观测地点应长期稳定,基墩稳固。观测仪器最好是折射望远镜或折
f*r
发帖数: 3968
4
来自主题: _Astronomy版 - 月球观测初阶
月球观测初阶
作者 赵世英 扫描整理插图 覃 育
(如本文作者认为本站侵犯了版权,请马上通知本站,本站会在接到您的通知后的两天内
将本文撤下。)
对广大天文爱好者和天文普及教育工作者来说,掌握月球的光学观测,实为一技之本。
由于月球的视面大,表面清晰可辨,可观测的项目多,而且通过认真的观测,比较容易获
得观测成果,因此,月球观测是进行天文普及教育的最生动最真实的活动。 380 年前,
枷里略发明了望远镜后首先把望远镜指向了月球,就获得了惊人的发现。过去,许多月面
观测都是由素质极高的天文爱好者来承担的,其中不少人以此方面的成就跃居月面学家。
观测项目
观测仪器的选择
观测地和天气的选择
观测方法
观测项目
因为月球观测的条件特别有利,所以观测项目十分丰富。现简述于下:
月面整体结构的观测 月球正面结构千姿百态,有十九个月海可见。每个月海都各具特色
。绵延着十五个著名的山脉,它们巨峰突起,怪崖峥嵘。环形山更是比比皆是。
月相变化的观测 从月牙到皓月,一直倍受天文爱好者们的青睐。对月面明暗交界线区域
的观测是挠有情趣的。在一年中,月面上每个区域要被明暗界线扫过25次,也就是要产
f*r
发帖数: 3968
5
来自主题: _Astronomy版 - 太阳观测ABC
太阳观测ABC
作者 赵世英 扫描整理插图 覃 育
(如本文作者认为本站侵犯了版权,请马上通知本站,本站会在接到您的通知后的两天内
将本文撤下。)
对广大的天文爱好者或天文普及工作者来说,太阳表面的一些剧烈活动是最理想的观测项
目。从日地关系角度看,也数最有实际意义的观测课题。对于进行普及教育来讲,也是最
生动,最有兴味的内容之一。
观测的特点
充分掌握太阳观测的特点,是作好观测的重要前题。太阳观测具有以下-'些基本特点:太
阳光极强:-这就要求通过望远镜观测时,目视或照相观测都需有严格的减光措施,千万
注意保护自己和别人的眼睛。照相观测时,要防止机身漏光。投影观测时,要处理好日面
特征和四周散射光的对比关系;镜筒系统不要长时间的对准太阳。太阳有大约30角分的视
面,比较适宜用小型望远镜观测.观测时,日面上的活动现象受大气的宁静度和明晰度的
影响较大。有观测室的话、应注意室内外温差引起的剧烈气流变化对观测也有影响;没有
观测室的,不要放在水泥地面上,最好是草地上,还应注意工厂的烟尘和雪化时的气流都
严重地影响成像质量。观测地点应长期稳定,基墩稳固。观测仪器最好是折射望远镜或折
f*r
发帖数: 3968
6
来自主题: Astronomy版 - 流星雨观测
流星雨观测
译:(belost)
流星雨无疑是一个有趣的天象,为得到流星雨的全景图像,不能只重视高峰期的观测
,峰前峰后的观测也很重要。观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目视观测
照相和摄像观测
望远镜观测
无线电观测
火流星的观测
目视观测
常见流星雨的观测
一台录音机每小时至多可以记录500颗流星,也就是每分钟要记8颗。因为流星的出现
是随机分布的,也可能每分钟有15颗流星出现,平均的出现率很难确定,即使象限仪座、
英仙座或双子座这样一般的流星雨,也会让你一会儿在1-2分钟内不停地记录,一会儿在
一阵沉寂中无所事事。
录音机始终不要停,看见一颗流星时,只要对着麦克风报出星等就可以了。如果流星
出现率超过200颗/小时,个别的流星星等的估计误差造成的影响很小,所以即使对估计的
流星星等不很确定,也不要停止报出星等。如果一个观测点所有的观测者都这样做的话,
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统计结果。
对极限星等的估计常会被流星出现打乱,建议在极限星等的估计时停止观测。当许多
流星同时出现的时候很难停止记录,但这样的情况仅会持续1-2分钟。要记住最终流星的
ZHR(天顶每小时出现
f*r
发帖数: 3968
7
来自主题: _Astronomy版 - 流星雨观测
流星雨观测
译:(belost)
流星雨无疑是一个有趣的天象,为得到流星雨的全景图像,不能只重视高峰期的观测
,峰前峰后的观测也很重要。观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目视观测
照相和摄像观测
望远镜观测
无线电观测
火流星的观测
目视观测
常见流星雨的观测
一台录音机每小时至多可以记录500颗流星,也就是每分钟要记8颗。因为流星的出现
是随机分布的,也可能每分钟有15颗流星出现,平均的出现率很难确定,即使象限仪座、
英仙座或双子座这样一般的流星雨,也会让你一会儿在1-2分钟内不停地记录,一会儿在
一阵沉寂中无所事事。
录音机始终不要停,看见一颗流星时,只要对着麦克风报出星等就可以了。如果流星
出现率超过200颗/小时,个别的流星星等的估计误差造成的影响很小,所以即使对估计的
流星星等不很确定,也不要停止报出星等。如果一个观测点所有的观测者都这样做的话,
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统计结果。
对极限星等的估计常会被流星出现打乱,建议在极限星等的估计时停止观测。当许多
流星同时出现的时候很难停止记录,但这样的情况仅会持续1-2分钟。要记住最终流星的
ZHR(天顶每小时出现
f*r
发帖数: 3968
8
来自主题: Astronomy版 - 月球观测
对广大天文爱好者来说,掌握月球的光学观测,实为一技之本。 由于月球的视面大
,表面清晰可辨,可观测的项目多,而且通过认真的观测,比较容易获得观测成果,因此
,月球观测是进行天文普及教育的最生动最真实的活动。 380 年前,枷里略发明了望远
镜后首先把望远镜指向了月球,就获得了惊人的发现。过去,许多月面观测都是由素质极
高的天文爱好者来承担的,其中不少人以此方面的成就跃居月面学家。
观测仪器的选择
这里所说的光学观测,指的是通过天文望远镜的观测。那么,用什么类型的天文望远
镜观测月球最理想呢?
首先谈谈对光学系统的要求;因为月球属于有延伸面的天体,主要是观测月面的细节
。所以天文望远镜的分辨本领要强才行。
分辨和望远镜的有效口径有如下的关系:6=140/D、D为有效口径,以毫米表示。若要
分辨月面1角秒的细节,则望远镜的有效口径起码得140毫米才行。当然,这也绝不只是一
味追求望远镜的口径大,聚光多。而前题是要求望远镜光学系统消除色差、球差和彗差。
一般来说,较优良的折射望远镜物镜都是由两块透镜组成,目的就是为了消除这三种差。
同时,折射望远镜的相对口径通常在1
f*r
发帖数: 3968
9
来自主题: Astronomy版 - 观测彗星
目视观测
望远镜观测
目视观测
彗星的目视观测是青少年业余爱好者的主要观测项目,其方法筒单易做,经费少,大
多数的业余观测者都能进行,而且也为部分专业观测者所运用。尽管现在的照相观测已较
普遍,但由于历史上保留有大量多颗彗星目视观测资料,因此,目视观测资料可同以前的
联系起来,保持目视观测的连续性,并能很直观地反映彗星所在的状态,这对研究彗星演
化有重要意义,一直受到国际彗星界的重视。
目视观测有彗星的亮度估计、彗发的大小和强度测定,以及彗尾的研究和描绘等几方
面的内容。
彗星的亮度估计
彗星需要测光的有三个部分:核、彗头和彗尾。由于彗尾稀薄、反差小,呈纤维状,对它
测光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彗尾测光不作为常规观测项目。通常所谓彗星测光是测量彗星头
部(即总星等M1)和核(即核星等M2)的亮度。彗核常常是看不到的,或者彗头中心部分
凝结度很高,彗核分辨不清等等原因,彗核的测光相对来说要困难些。另外,我们所指的
彗星测光不仅是测量它的光度,记录测量时刻,而且要密切监视彗星亮度变化,记下突变
时刻,所有这些资料对核性质的分析是十分有用的。
P**********e
发帖数: 2964
10
12月26日下午,“引力场以光速传播的观测证据”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科学家在
发布会上宣布,获得了“引力场以光速传播的第一个观测证据”。
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汤克云研究员领导,中国地震局和中国科学院大学
有关人员参加的科学团组,经过十多年的持续探索,在实施了多次日食期间的固体潮观
测后,发现现行地球固体潮公式实际上暗含着引力场以光速传播的假定,从而提出了用
固体潮测量引力传播速度的方法。 “Observational evidences for the speed of
the gravity based on the Earth tide” 一文报道了利用西藏和新疆高质量地球固体
潮数据测定引力传播速度的结果,即将发表于《科学通报》英文版。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汤克云研究员及其团组先后实施了1997年漠
河日全食观测、2001年赞比亚日全食观测、2002年澳大利亚日全食观测、2008年嘉峪关
日全食观测、2009年上海-杭州-湖州日全食观测和2010年云南大理日环食观测,主要是
重力固体潮观测。在多次的“日全食期间的重力观测”后该团组发现:“现今固体... 阅读全帖
f*r
发帖数: 3968
11
来自主题: _Astronomy版 - 月球观测
对广大天文爱好者来说,掌握月球的光学观测,实为一技之本。 由于月球的视面大
,表面清晰可辨,可观测的项目多,而且通过认真的观测,比较容易获得观测成果,因此
,月球观测是进行天文普及教育的最生动最真实的活动。 380 年前,枷里略发明了望远
镜后首先把望远镜指向了月球,就获得了惊人的发现。过去,许多月面观测都是由素质极
高的天文爱好者来承担的,其中不少人以此方面的成就跃居月面学家。
观测仪器的选择
这里所说的光学观测,指的是通过天文望远镜的观测。那么,用什么类型的天文望远
镜观测月球最理想呢?
首先谈谈对光学系统的要求;因为月球属于有延伸面的天体,主要是观测月面的细节
。所以天文望远镜的分辨本领要强才行。
分辨和望远镜的有效口径有如下的关系:6=140/D、D为有效口径,以毫米表示。若要
分辨月面1角秒的细节,则望远镜的有效口径起码得140毫米才行。当然,这也绝不只是一
味追求望远镜的口径大,聚光多。而前题是要求望远镜光学系统消除色差、球差和彗差。
一般来说,较优良的折射望远镜物镜都是由两块透镜组成,目的就是为了消除这三种差。
同时,折射望远镜的相对口径通常在1
f*r
发帖数: 3968
12
来自主题: _Astronomy版 - 观测彗星
目视观测
望远镜观测
目视观测
彗星的目视观测是青少年业余爱好者的主要观测项目,其方法筒单易做,经费少,大
多数的业余观测者都能进行,而且也为部分专业观测者所运用。尽管现在的照相观测已较
普遍,但由于历史上保留有大量多颗彗星目视观测资料,因此,目视观测资料可同以前的
联系起来,保持目视观测的连续性,并能很直观地反映彗星所在的状态,这对研究彗星演
化有重要意义,一直受到国际彗星界的重视。
目视观测有彗星的亮度估计、彗发的大小和强度测定,以及彗尾的研究和描绘等几方
面的内容。
彗星的亮度估计
彗星需要测光的有三个部分:核、彗头和彗尾。由于彗尾稀薄、反差小,呈纤维状,对它
测光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彗尾测光不作为常规观测项目。通常所谓彗星测光是测量彗星头
部(即总星等M1)和核(即核星等M2)的亮度。彗核常常是看不到的,或者彗头中心部分
凝结度很高,彗核分辨不清等等原因,彗核的测光相对来说要困难些。另外,我们所指的
彗星测光不仅是测量它的光度,记录测量时刻,而且要密切监视彗星亮度变化,记下突变
时刻,所有这些资料对核性质的分析是十分有用的。
a****h
发帖数: 36
13
http://news.sina.com.cn/c/2011-05-07/002922419797.shtml
中新社北京5月6日电 中国科学技术部6日消息,中国自主研制的海底观测网组网核心部
件,已于上月下旬顺利完成在美国蒙特利湾海底布放工作,正式与美国海底观测网络并
网运行。
至此,由浙江大学研制的海底观测网络次级接驳盒及海底摄像系统、同济大学研制
的海底原位化学分析系统、中国海洋大学研制的海底物理原位分析系统组成中国节点,
正源源不断从美国蒙特利湾海底获取水深888米海底环境数据。
这次海试是中国自主研发海底观测节点关键技术的首次深海试验,也是严格遵循海
底观测网接入标准,并在国际海底观测网上进行的首次演练。业内专家称,此次试验成
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进步,将有效验证中国海底观测网关键技术性能指标,客观评价技
术发展现状,并将为中国深海海底观测网技术发展和下一步观测试验网建设积累宝贵经
验。
“海底长期观测网络试验节点关键技术”是中国“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
划(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重点项目,目标是研发接驳盒及输能通信技术、原位海底动
力环境和化学监测技术、深海网络组网标... 阅读全帖
l**********n
发帖数: 1742
14
高分三四五六七号尚未发射,高分八号卫星发射成功。2015年6月26日14时22分,高分
八号卫星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高分八号卫星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安排的光学遥感卫星,主要应
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可为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等提供信息保障。
6月26日,搭载高分八号卫星的运载火箭点火发射。
高分八号卫星和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负责
研制,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和八院抓总研制。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5次飞行。
高分八号是今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发射的首颗自研卫星。这也是今年太原卫星发射
中心迎来的第一次航天发射、长征四号乙箭的第一次亮相。
高分八号是今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发射的首颗自研卫星。这也是今年太原卫星发射
中心迎来的第一次宇航发射、长征四号乙箭的第一次亮相。
背景介绍:
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简称高分专项)是中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年至2020年)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统筹建设基于卫星、平... 阅读全帖
v**e
发帖数: 8422
15
我国海洋卫星升空 海洋观测走进立体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2日01:46 人民网-人民日报
四月十一日十一时二十七分,我国自行研制的“海洋一号B”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升空。
4月11日11时27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轰鸣,“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拔地而起,载着我国自行研制的“海洋一号B”卫星升空而去。经过797秒飞行后,星箭
成功分离,最后,卫星准确进入距地球798公里的太阳同步近圆轨道。
继2002年5月成功发射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后,我国又一次将第二颗海洋
卫星成功送上太空。“这标志着我国海洋卫星和卫星海洋应用事业向系列化和规模化方
向前进了一大步。”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评价说。
探测能力大幅提升
结束我国近年天上无海洋卫星局面
鲜为人知的是,在“海洋一号B”卫星发射成功前,近几年中国在天上并没有海洋
卫星。据了解,我国首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5年前发射成功,但由于卫星寿命设计
为两年,实际上在2004年“海洋一号A”已然完成使命。
“这次的成功发射,结束了我国近年来天上无海洋卫星的不利局面”,孙志辉说。
据介...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42149
16
7日晚,借助有着亚洲最大“地球哨兵”之称的1.2米口径近地天体望远镜,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人员在盱眙观测基地首次观测到小行星2009ES。这颗小行星被国际天文学界列为对地球具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之一。
小行星两大指标均在危险分子范围
近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团组首席研究员赵海斌接到国际小行星联合观测组织发来的“任务”,对地球具有潜在风险的近地小行星2009ES于9月5日过近地点,希望择机对其进行跟踪观测。
国际小行星联测网的信息显示,2009ES直径在150米-470米之间,距地球最近约为18.8倍地月距离(地月距离为38万公里),这两大指标均属于“危险分子”范围。
“更为特殊的是,2009ES的轨道与火星轨道距离最近时仅有0.0012个天文单位(18万公里),极易受到火星引力摄动而发生变轨,可能离地球越来越远,也可能直接冲向地球。”赵海斌说,一些毫无征兆的小行星突袭地球事件,往往就是因为受到了火星或木星的引力摄动。
全球已有8个台站曾观测到地球“杀手”
落户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的1.2米施密特近地天体望远镜,7日晚捕获了一张张黑白星空照片。“就是它!”指着电脑上图...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1061
17
央视网5月31日报道,中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建设项目今天通过国家验收
,这标志着我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接收站网全面建成。该站网使我国直接接收卫星数据
的范围覆盖了我国全部疆土和亚洲70%的区域,填补了我国西部和南海等重要战略区域
的空白,显著增强了我国遥感应用的数据服务能力。
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项目自2004年中国科学院批准先期启动、2007年发改委
正式批复启动以来,经过多年的研究、建设、运行和发展,现已全面形成了北京密云站
、新疆喀什站、海南三亚站和北京总部组成的全国卫星数据接收站网格局。
这一站网项目边建设、边运行,承担着我国全部国家对地观测卫星等数据接收任务。建
设过程中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和突破,取得一系列卫星地面系统发展里程碑性质的重要
成果,开创了我国卫星遥感事业的新局面,对利用空间信息保障国家利益具有重要的意
义。
我国在拥有自己的遥感卫星地面站之前,只能通过购买国外的卫星数据获取相应的资料
,难度大、时效性差、数量又极其有限。为满足我国遥感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1986年
12月,以邓小平同志与美国卡特总统签订的“中美科技合作协定”为基础,我国建成了
自... 阅读全帖
f*r
发帖数: 3968
18
来自主题: Astronomy版 - 彗星的目视观测方法
彗星的目视观测方法
周兴明
彗星的目视观测是青少年业余爱好者的主要观测项目,其方法筒单易做,经费少,大
多数的业余观测者都能进行,而且也为部分专业观测者所运用。尽管现在的照相观测已较
普遍,但由于历史上保留有大量多颗彗星目视观测资料,因此,目视观测资料可同以前的
联系起来,保持目视观测的连续性,并能很直观地反映彗星所在的状态,这对研究彗星演
化有重要意义,一直受到国际彗星界的重视。
目视观测有彗星的亮度估计、彗发的大小和强度测定,以及彗尾的研究和描绘等几方
面的内容。
一、彗星的亮度估计
彗星需要测光的有三个部分:核、彗头和彗尾。由于彗尾稀薄、反差小,呈纤维状,
对它测光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彗尾测光不作为常规观测项目。通常所谓彗星测光是测量彗
星头部(即总星等M1)和核(即核星等M2)的亮度。彗核常常是看不到的,或者彗头中心
部分凝结度很高,彗核分辨不清等等原因,彗核的测光相对来说要困难些。另外,我们所
指的彗星测光不仅是测量它的光度,记录测量时刻,而且要密切监视彗星亮度变化,记下
突变时刻,所有这些资料对核性质的分析是十分有用的。
估计彗星亮度的几种方法:
1、
f*r
发帖数: 3968
19
来自主题: _Astronomy版 - 彗星的目视观测方法
彗星的目视观测方法
周兴明
彗星的目视观测是青少年业余爱好者的主要观测项目,其方法筒单易做,经费少,大
多数的业余观测者都能进行,而且也为部分专业观测者所运用。尽管现在的照相观测已较
普遍,但由于历史上保留有大量多颗彗星目视观测资料,因此,目视观测资料可同以前的
联系起来,保持目视观测的连续性,并能很直观地反映彗星所在的状态,这对研究彗星演
化有重要意义,一直受到国际彗星界的重视。
目视观测有彗星的亮度估计、彗发的大小和强度测定,以及彗尾的研究和描绘等几方
面的内容。
一、彗星的亮度估计
彗星需要测光的有三个部分:核、彗头和彗尾。由于彗尾稀薄、反差小,呈纤维状,
对它测光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彗尾测光不作为常规观测项目。通常所谓彗星测光是测量彗
星头部(即总星等M1)和核(即核星等M2)的亮度。彗核常常是看不到的,或者彗头中心
部分凝结度很高,彗核分辨不清等等原因,彗核的测光相对来说要困难些。另外,我们所
指的彗星测光不仅是测量它的光度,记录测量时刻,而且要密切监视彗星亮度变化,记下
突变时刻,所有这些资料对核性质的分析是十分有用的。
估计彗星亮度的几种方法:
1、
f*r
发帖数: 3968
20
来自主题: Astronomy版 - 流星雨观测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 陶隽
流星雨无疑是一个有趣的天象,为得到流星雨的全景图像,不能只重视高峰期的观测,峰
前峰后的观测也很重要。观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l
目视观测
l 照相和摄像观测
l 望远镜观测
l 无线电观测
l 火流星的观测
f*r
发帖数: 3968
21
来自主题: Astronomy版 - 梅西耶天体的观测
M天体即Messier,中文译为“梅西耶”,M天体即是Messier Objects,它涵盖了天区
各角落之星云、星团及星系等天体,是法国18世纪中期一位著名天文学家查理斯梅西耶(
Charles Messier),尽其一生以小口径望远镜对天上观测到的天体编排成的星表。这些
都是以望远镜才能观测到的深空天体,也是现今业余天文爱好者喜爱进行观测的对象。
梅西耶天体共有110个,要在一个晚上观察它们可不易,除了凭观查者对天区的掌握,
天气、地理环境、太阳及月亮的位置也很重要。因此马拉松式的观测只有一年才能进行一
次,也就是每年三月的下旬,当太阳运行到保瓶座时,缺少梅西耶天体的天区。观测者之
地理纬度也对一部分的梅西耶观察有少许的影响,因为有几个梅西耶天体必须在低纬度位
置才能观测到。所以英美国家的“梅西耶马拉松”观测团总不能够完成全部的天体观测,
有者只好往南方国家(低纬度之地理位置〕举行此一年一度的天体观测活动。由此可见,
以我们处于低纬度国家的优良地理位置这一利好因素,我们的天体爱好者可说是胜人一筹
,因而我们应认真的把握这一刻。
f*r
发帖数: 3968
22
来自主题: Astronomy版 - 梅西耶天体的观测
(摘自“猎星人网站”)
观测热身
择日后,在进行的前一天作充分的休息。
是日,日落前抵达观测地点。
按装及检查观测仪器及其他必须之工具)包括所需之饮食品。
当日落西山、夜幕降临之际,也就是开动观测引擎、 发号司令的时刻。
必备条件
选择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最好是日,因月亮的亮度 会妨碍较暗之M天体;
找一处四周空旷且视线不被阻挡的地点,并且环境黑 暗;
必须准备观测工具如星图(俞精准俞佳)、手电筒、 驱蚊器、防寒衣、记录簿,最重要
的是天文望远镜及不同倍率的目镜。
预先准备号所要观测M天体的次序。通常先向西面的 天体著手,跟随着日落后的天体做观
察,然后随着地球的自转新的目标不断的出现至到日出之前的 最后一段很短的时间。
观测
由于要对几个埋没在夕阳西沉时的昏影部分的天体 并不容易,此时必须凭观测者的经验
及仪器的性能。要以快速的手法寻找观测表的第1至5号天体即M31、M32、M33、M110、M74
、M76、M103、M34及M77。
切记不要浪
f*r
发帖数: 3968
23
来自主题: Astronomy版 - 适于双筒望远镜观测的项目
适于双筒望远镜观测的项目
编译 晓军 扫描整理 覃 育 摘自《天文馆研究》1993年1~2期
(如本文作者认为本站侵犯了版权,请马上通知本站,本站会在接到您的通知后的两天内
将本文撤下。)
星云星团星系
双星与变星
新星与彗星
星云星团星系
现在,越来越多的天文爱好者开始热衷于观测星团、星云、星系一类的深空天体,并把这
看作是锻炼自己观测技能的有效方法。双筒镜比口径相近的天文望远镜更适于这项工作。
其中最能激励观测者不断努力、并能时常体会到观测乐趣的项目,就是尽可能多地去发现
梅西耶天体。在远离大城市的黑暗的天空背景下,总共109个梅西耶天体中,80多个可以
用7×50双筒镜观测到,其中的一些非常暗淡,你可以用它们来检验自己的观测技能。
表l中将梅西耶天体按观测难度进行了分类,它们在天空中的具体位置在一般的星图中或
大部分天文工具书上都能查到。
观测难度
梅西耶编号(星座)
1级
M4(天蝎)、M6(天蝎)、M7(天蝎)、M8(人马)、M13(武仙)、M15(飞马)、M16(巨蛇)、M17(
人马)、M18(人马)、M21(人马)、M22(人马)、M24(人马)、M2
f*r
发帖数: 3968
24
池谷-张彗星观测指南(4月7日~5月8日)
作者 覃 育
设定观测地点:南宁(其他地区观测者可参照,地平高度、时间等数值会略有差异,总的
原则是纬度越高越有利于观测)
池谷-张彗星是第一颗以中国天文爱好者名字命名的彗星,也是新千年第二颗肉眼可见的
明亮彗星。该彗星由日本著名彗星猎手池谷薰和中国天文爱好者张大庆分别独立发现,根
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颁布的彗星命名规则,彗星以头两位(最多不能超过3人)独立发现
者的名字命名。它的编号是C2002 C1 Ikeya-Zhang。
池谷-张彗星已于3月份通过近日点,由昏星变为晨星。4月份要观测到它,须在后半夜。5
月初后,随着彗星的运动,它的地平高度越来越高,前半夜也可以看到。5月8日以后,彗
星亮度已经降到6等,肉眼无法观测。下面我们就具体来分析它的观测条件和时机。
4月7日凌晨5点,池谷-张彗星开始升上地平线,但此时它的地平高度还太低,加上有一弯
残月的干扰,很难观测到。但随着时间推移,彗星的观测条件逐日转好。到了13日凌晨5
点,彗星已经升至地平高度15度以上,方位在东北方向,位置在仙后座,亮度达4.2等左
右。在灯光影响较弱的地区完全可
f*r
发帖数: 3968
25
来自主题: _Astronomy版 - 流星雨观测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 陶隽
流星雨无疑是一个有趣的天象,为得到流星雨的全景图像,不能只重视高峰期的观测,峰
前峰后的观测也很重要。观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l
目视观测
l 照相和摄像观测
l 望远镜观测
l 无线电观测
l 火流星的观测
f*r
发帖数: 3968
26
来自主题: _Astronomy版 - 梅西耶天体的观测
M天体即Messier,中文译为“梅西耶”,M天体即是Messier Objects,它涵盖了天区
各角落之星云、星团及星系等天体,是法国18世纪中期一位著名天文学家查理斯梅西耶(
Charles Messier),尽其一生以小口径望远镜对天上观测到的天体编排成的星表。这些
都是以望远镜才能观测到的深空天体,也是现今业余天文爱好者喜爱进行观测的对象。
梅西耶天体共有110个,要在一个晚上观察它们可不易,除了凭观查者对天区的掌握,
天气、地理环境、太阳及月亮的位置也很重要。因此马拉松式的观测只有一年才能进行一
次,也就是每年三月的下旬,当太阳运行到保瓶座时,缺少梅西耶天体的天区。观测者之
地理纬度也对一部分的梅西耶观察有少许的影响,因为有几个梅西耶天体必须在低纬度位
置才能观测到。所以英美国家的“梅西耶马拉松”观测团总不能够完成全部的天体观测,
有者只好往南方国家(低纬度之地理位置〕举行此一年一度的天体观测活动。由此可见,
以我们处于低纬度国家的优良地理位置这一利好因素,我们的天体爱好者可说是胜人一筹
,因而我们应认真的把握这一刻。
f*r
发帖数: 3968
27
来自主题: _Astronomy版 - 梅西耶天体的观测
(摘自“猎星人网站”)
观测热身
择日后,在进行的前一天作充分的休息。
是日,日落前抵达观测地点。
按装及检查观测仪器及其他必须之工具)包括所需之饮食品。
当日落西山、夜幕降临之际,也就是开动观测引擎、 发号司令的时刻。
必备条件
选择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最好是日,因月亮的亮度 会妨碍较暗之M天体;
找一处四周空旷且视线不被阻挡的地点,并且环境黑 暗;
必须准备观测工具如星图(俞精准俞佳)、手电筒、 驱蚊器、防寒衣、记录簿,最重要
的是天文望远镜及不同倍率的目镜。
预先准备号所要观测M天体的次序。通常先向西面的 天体著手,跟随着日落后的天体做观
察,然后随着地球的自转新的目标不断的出现至到日出之前的 最后一段很短的时间。
观测
由于要对几个埋没在夕阳西沉时的昏影部分的天体 并不容易,此时必须凭观测者的经验
及仪器的性能。要以快速的手法寻找观测表的第1至5号天体即M31、M32、M33、M110、M74
、M76、M103、M34及M77。
切记不要浪
f*r
发帖数: 3968
28
来自主题: _Astronomy版 - 适于双筒望远镜观测的项目
适于双筒望远镜观测的项目
编译 晓军 扫描整理 覃 育 摘自《天文馆研究》1993年1~2期
(如本文作者认为本站侵犯了版权,请马上通知本站,本站会在接到您的通知后的两天内
将本文撤下。)
星云星团星系
双星与变星
新星与彗星
星云星团星系
现在,越来越多的天文爱好者开始热衷于观测星团、星云、星系一类的深空天体,并把这
看作是锻炼自己观测技能的有效方法。双筒镜比口径相近的天文望远镜更适于这项工作。
其中最能激励观测者不断努力、并能时常体会到观测乐趣的项目,就是尽可能多地去发现
梅西耶天体。在远离大城市的黑暗的天空背景下,总共109个梅西耶天体中,80多个可以
用7×50双筒镜观测到,其中的一些非常暗淡,你可以用它们来检验自己的观测技能。
表l中将梅西耶天体按观测难度进行了分类,它们在天空中的具体位置在一般的星图中或
大部分天文工具书上都能查到。
观测难度
梅西耶编号(星座)
1级
M4(天蝎)、M6(天蝎)、M7(天蝎)、M8(人马)、M13(武仙)、M15(飞马)、M16(巨蛇)、M17(
人马)、M18(人马)、M21(人马)、M22(人马)、M24(人马)、M2
f*r
发帖数: 3968
29
池谷-张彗星观测指南(4月7日~5月8日)
作者 覃 育
设定观测地点:南宁(其他地区观测者可参照,地平高度、时间等数值会略有差异,总的
原则是纬度越高越有利于观测)
池谷-张彗星是第一颗以中国天文爱好者名字命名的彗星,也是新千年第二颗肉眼可见的
明亮彗星。该彗星由日本著名彗星猎手池谷薰和中国天文爱好者张大庆分别独立发现,根
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颁布的彗星命名规则,彗星以头两位(最多不能超过3人)独立发现
者的名字命名。它的编号是C2002 C1 Ikeya-Zhang。
池谷-张彗星已于3月份通过近日点,由昏星变为晨星。4月份要观测到它,须在后半夜。5
月初后,随着彗星的运动,它的地平高度越来越高,前半夜也可以看到。5月8日以后,彗
星亮度已经降到6等,肉眼无法观测。下面我们就具体来分析它的观测条件和时机。
4月7日凌晨5点,池谷-张彗星开始升上地平线,但此时它的地平高度还太低,加上有一弯
残月的干扰,很难观测到。但随着时间推移,彗星的观测条件逐日转好。到了13日凌晨5
点,彗星已经升至地平高度15度以上,方位在东北方向,位置在仙后座,亮度达4.2等左
右。在灯光影响较弱的地区完全可
w*********g
发帖数: 30882
30
中国2020年卫星高分辨对地观测将实现全球覆盖
来源: 龙翔五洲 于 2012-03-13 17:33:40[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
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12次
字体:调大/调小/重置 | 加入书签| 打印|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查看当前最热讨论主题
中国2020年卫星高分辨对地观测将实现全球覆盖
文章来源: 解放军报  时间: 2012-03-14
本报北京3月13日电 蔡金曼、记者张晓祺报道:记者今天从国防科工局获悉,我国重大
科技专项之一——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目前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据介绍,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年)》所部署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该工程将统筹建设基于卫星、平流层飞艇和飞
机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与其他观测手段结合,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全球覆盖对
地观测能力。目前各系统研制和试验任务进展顺利,计划2013年开始研制、发射新型卫
星并投入使用,至2020年前后建成全系统。
该系统的实施,将为我国现代农业、防灾减灾、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提供信息服
务和决策支持,满足国... 阅读全帖
M********t
发帖数: 5032
31
来自主题: Joke版 - 从引力波谈爱因斯坦的幸运   作者:施郁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   2016年2月12日是中国农历大年初五。因为所谓“抢财神”的习俗,在零点前后,我当时所在的城市鞭炮声大作。这成了我浏览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引力波被探测到的新闻发布和原始论文的喜庆伴奏。当时, 我想到爱因斯坦的幸运,便开始写这篇文章。   爱因斯坦曾经感叹牛顿的幸运,而他自己又何尝不幸运至极。他在广义相对论方面的工作就有很多幸运之处。   在创立狭义相对论并为量子论奠基十年以后,居住在柏林的爱因斯坦在个人婚姻纠葛的时期,于1915年创立了广义相对论[1,2,3],并在次年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4,2]。1918年他得到能量变化率与质量4极矩3阶变化率的关系[5]。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观测到引力波这件事正好成为对广义相对论100周年的纪念。   广义相对论的精髓是物质运动与时空几何的统一和相互影响,在引力场方程上表现为能量和动量与代表时空弯曲程度的量之间的相等。引力使得时空弯曲,需要用非欧几里德几何描述。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时,物理学家对此还不熟悉,但数学上对于非欧几何已经有深入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后的广义相对论和杨-米尔斯场论大发展之前,几何独立于理论物理,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可以用杨振宁的诗句“欧高黎嘉陈”概述(指欧拉、高斯、黎曼、嘉当、陈省身)。而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时,幸运地得到了他的数学家朋友格罗斯曼(M. Grossmann)的帮助,导致他能够最终成功地将物理思想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   创立广义相对论的高潮在于爱因斯坦1915年的一段非常紧张的工作[2,3]。6月他在哥廷根向希尔伯特等人做了一个星期学术报告,介绍他在广义相对论上的工作。10月,爱因斯坦发现自己工作有错误,还听说希尔伯特也发现了他的数学错误并正在取得进展。11月4日开始,按照既定安排,爱因斯坦在普鲁士科学院每周一次介绍广义相对论。经过非常紧张的工作,爱因斯坦终于在11月16日收到希尔伯特的引力场方程之前取得成功,并算出与天文观测相符的水星近日点进动。在11月25日的最后一次报告中,他终于能够写下他的引力场方程。幸运的爱因斯坦!   1861年,麦克斯韦写下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电磁场方程组,在接下来的几年内他提出了电磁波的存在,并认为司空见惯的光就是一种电磁波。而完备的专著发表于1864年。赫兹在1887年(即麦克斯韦去世8年后)人工产生并探测了无线电波这种电磁波。与之类似,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论文,预言了引力波[2]。爱因斯坦去世60年后的现在,引力波终于被探测到。在4中基本相互作用中,只有电磁作用和万有引力是长程的,所以引力波显然是了解宇宙的一个新窗口。   波是振动的传播。而引力波所传播的是时空度规的振动。度规是一种几何性质。比如平面或者球面上两点之间的间隔都可以用面上的坐标算出,但是公式不一样,这就是因为度规不一样。而在相对论中,有一个与参照系无关的固有时间间隔,它可由时间间隔和空间坐标间隔算出,具体的公式也取决于度规。当物质质量分布发生巨大的变化时,比如高密度天体(如中子星或者黑洞)之间碰撞或者恒星爆炸或坍塌时,会产生引力波。胡斯(R. A. Huse)和泰勒(J. H. Taylor Jr.)于1974年发现的脉冲双星(两个互相旋转的脉冲星)的轨道不断减小,这可以用引力波来解释。他们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理论上认为,宇宙极早期的暴涨会产生原初引力波,从而导致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在某个尺度上有某种偏振现象。该现象被位于南极的宇宙学河外偏振背景成像(BICEP2)望远镜于2014年观察到,但是后来发现是宇宙尘埃造成的。   LIGO观测到的引力波产生于两个黑洞的并合[6]。大约13亿年前两个黑洞并合产生的引力波于2015年9月14日经过LIGO的两个探测器。幸运的是升级后的LIGO在两天前刚开始运行[7]。这两个探测器实际上是两个巨大的迈克尔孙干涉仪。垂直于干涉仪通过的引力波使得每个干涉仪的4公里长的两臂的长度各有微小的振荡,导致振荡的相位差,从而给出振荡的干涉信号。110年前,狭义相对论解释了迈克尔孙干涉仪测量以太漂移的零结果。现在,迈克尔孙干涉仪又测量到了引力波,检验了广义相对论。确实,现代光学和精密测量技术对引力波探测立下汗马功劳,使得LIGO能够测出小于原子核大小的两臂长度差。历史上引力波探测曾催生量子非破坏性测量的概念,也有原来从事引力波探测的研究人员成为量子测量的专家。   回到爱因斯坦。1933年爱因斯坦移居到美国普林斯顿,引力、统一场论和对量子力学的质疑是他当时关心的问题。爱因斯坦和他的助手罗森(N. Rosen)寻找引力波方程的平面波解,发现这使得度规中不可避免会有奇点(变得无穷大)。现在我们知道这只是表明单一坐标系不足以描述平面引力波,就好比南极和北极的经度无法确定,不是物理上真正的奇点。但是他们当时却以此认为引力波不存在。1936年,他们写了一篇文章投到美国期刊《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8]。这时,爱因斯坦的幸运表现在文章被编辑泰特(John Tate)退回,要求考虑审稿人的意见。审稿意见长达10页,出于专家之手。其实,虽然指出爱因斯坦和罗森的错误,审稿人仍然认为这篇文章有值得赞誉之处,建议经过修改后发表。显然,气愤的爱因斯坦没有研究审稿意见,把文章原封不动地改投到《富兰克林学会会刊(Journal of Franklin Institute)》,文章很快被接受。再次幸运的是,从加州理工学院等地访问回来的同事罗伯森(H. P. Robertson,量子力学教科书上不确定关系的证明源于他)通过爱因斯坦的新助手英菲尔德告诉他们爱因斯坦-罗森工作的错误,并帮助解决了问题。这导致最后发表出来的文章结论完全改变了,成为圆柱状引力波[9]。爱因斯坦幸运地没有否定自己20年前对引力波的预言。近年来Kennefick发现,爱因斯坦本来可以通过阅读《物理评论》的审稿人意见知道自己的错误,因为罗伯森正是泰特为爱因斯坦-罗森文章所找的审稿人。这段历史的详细分析和记述来源于2005年Kennefick发表于《Physics Today》的文章[8]以及刘寄星发表于《物理》的文章[10](根据美国物理学会期刊主编M. Blume参考Kennefick一篇预印本文章所作的报告,包含Kennefick文中所没有的泰特致爱因斯坦两封信件的复印件)。 几天前出现LIGO探测到引力波的传言时,我便想到爱因斯坦的这件事。   1936年的爱因斯坦幸运地被同行评议制度避免了发表一篇错误的论文,而1905年的爱因斯坦恰恰曾幸运地因为德国《物理学年鉴(Annalen der Physik)》的宽松而得以在该杂志发表5篇改变物理学的论文,特别是看上去离经叛道的狭义相对论和光量子论文。而在爱因斯坦移居普林斯顿后完成的爱因斯坦、罗森和玻多尔斯基(B. Podolsky)质疑量子力学完备性的论文(EPR论文)以及爱因斯坦和罗森关于爱因斯坦-罗森桥(即虫洞)的论文都未经审稿在物理评论发表[8]。后来的历史表明这两篇文章也极为重要,当然是应该发表的。EPR成了爱因斯坦被引用最多的论文。Kennefick认为引力波当时是广义相对论众所周知的预言,所以泰特经过犹豫后将爱因斯坦-罗森证明它不存在的这篇论文送审。而关于爱因斯坦-罗森桥的论文是当时与别人进行的一个争论,所以未经审稿直接发表。那么,质疑当时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量子力学的EPR论文为何不经审稿直接发表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EPR承认量子力学技术上的正确性,质疑的只是量子力学的完备性,即是否完全描述客观实在,讨论具有哲学性质。顺便说一下,最近这两篇论文在关于黑洞量子性质的理论讨论中被联系起来。   1917年,爱因斯坦将广义相对论用于宇宙学[11]。如果只有引力而没有斥力,宇宙整体上不能保持静止,所以他在引力场方程中又加了一个代表斥力的宇宙学常数项,虽然他也觉得这个做法很不自然(现在我们知道这也不能真正使宇宙静止)。但是很快人们开始讨论宇宙膨胀,从弗里德曼(A. Friedmann) 、勒梅特(G. Lamaite)和德希特(W. de Sitter)等人的模型研究到哈勃(E. Hubble)的1929年的观测发现。 大爆炸宇宙学的创始人伽莫夫(G. Gamow)在他的自传《我的世界线(My Worldline)》(笔者本科生时代读到这本书后,一直记忆犹新,所以将世界线用于本人的博客名称中)中告诉我们,爱因斯坦曾说过宇宙学常数是他一生最大的错误[12]。所以1936年爱因斯坦-罗森关于引力波的文章所用的引力场方程中,已经没有宇宙学常数。但是在当代,作为联系宇宙学与微观的量子场论的一个桥梁,宇宙学常数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宇宙加速膨胀和暗能量的发现更使得宇宙学常数的概念得到复活。这又是爱因斯坦的幸运,虽然他失去了预言宇宙膨胀的机会。   最后,用笔者与杨振宁先生以前的一段讨论结束本文。   施:您认为爱因斯坦(而非麦克斯韦)是仅次于牛顿的伟大物理学家。我也这样认为。您能不能简单说说您的理由?   杨:麦克斯韦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对人类的贡献无法可以被夸大。但是从对物理学基本概念的贡献的角度来说,他不能与爱因斯坦相比。爱因斯坦(1)改变了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解,从而给理论物理带来对称性的概念和对称性支配相互作用的思想,(2)创造了引力的几何概念,(3)帮助创立了量子力学。   感谢杨振宁先生的交流和阅读本文。   参考文献:   [1] A. Einstein,Sitzungsber. K. Preuss. Akad. Wiss. (1915) 844.   [2] A. Pais, Subtle is the L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82).   [3] W. Isaacson, Einstein:His Life and Universe. Simon & Schuster, New York (2007).   [4] A. Einstein,Sitzungsber. K. Preuss. Akad. Wiss. (1916) 688.   [5] A. Einstein,Sitzungsber. K. Preuss. Akad. Wiss. (1918) 154.   [6] B. P. Abbott et al. (LIGO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and the Virgo   Collaboration), Phys.Rev. Lett. 116 (2016) 061102.   [7] E. Berti, Physics9 (2016) 17.   [8] D. Kennefick,Physics Today, September 2005, p. 43. 这篇文章后来吸收进该作者的书《Traveling at the speed of thought》.   [9] A. Einsteinand N. Rosen, J. Franklin Institute 223(1937) 43.   [10] 刘寄星,物理,34, 2005, p.487.   [11] A. Einstein, Sitzungsber.K. Preuss. Akad. Wiss. (1917) 142.   [12] G. Gamow, 《My Worldline》, Viking, New York, 1977. (XYS20160218)
从引力波谈爱因斯坦的幸运
作者:施郁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
2016年2月12日是中国农历大年初五。因为所谓“抢财神”的习俗,在零点前后,
我当时所在的城市鞭炮声大作。这成了我浏览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引力波被探测到的新
闻发布和原始论文的喜庆伴奏。当时, 我想到爱因斯坦的幸运,便开始写这篇文章。
爱因斯坦曾经感叹牛顿的幸运,而他自己又何尝不幸运至极。他在广义相对论方面
的工作就有很多幸运之处。
在创立狭义相对论并为量子论奠基十年以后,居住在柏林的爱因斯坦在个人婚姻纠
葛的时期,于1915年创立了广义相对论[1,2,3],并在次年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4,2]。
1918年他得到能量变化率与质量4极矩3阶变化率的关系[5]。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
台(LIGO)观测到引力波这件事正好成为对广义相对论100周年的纪念。
广义相对论的精髓是物质运动与时空几何的统一和相互影响,在引力场方程上表现
为能量和动量与代表时空弯曲程度的量之间的相等。引力使得时空弯曲,需要用非欧几
里德几何描述。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时,物理学家对此还不熟悉,但数学上对于非
欧几何已经有深入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后的... 阅读全帖
f*r
发帖数: 3968
32
北京天文同好会 尹相东
一九九九年七月中旬,我对木星作了几次观测。地点是北京市玉泉路上四楼朝东的
阳台,所用的器材是直径200mm道布森望远镜,现在我已经把这架望远镜的光轴调得比较
理想了。观测时间基本都是凌晨3点半到4点半之间,这早已过了天文晨光始,对观测结果
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影响。凌晨观测还有一个好处,前一天大地吸收太阳的热量早已散掉,
我作的六次观测,天空的晴朗程度各不相同,但大气宁静度都相当好,即使使用200的放
大率,目标仍看不出一点抖动。
最开始我使用的是焦距10mm凯尔涅目镜。放大107倍的木星呈现明显的椭圆形,虽
然天空已经不很黑了,但木星在视场里仍显得很亮。赤道附近最显著的两条云带在直径60
mm的折射镜中就能看见,而在第一天的观测中除了分辨出的云带数多了一些,我并没有发
现云带本身有什么新的特征。倒是碰上了一次木卫投影在木星表面,小黑点虽然很小,但
轮廓很清晰,在木星表面很容易分辨。时间仓促,我没能看到它在木星表面的移动。到第
二天观测时发现了赤道北边的云带上出现了缺口,云带的别的部分显得很平,很整齐,而
在缺口处出现“卷起”的迹象,象是云带
f*r
发帖数: 3968
33
来自主题: Astronomy版 - 流星雨观测报表
1、流星目视观测报表
2、时间分段表
3、背景恒星表
4、流星目视观测细目表
5、本日可见流星雨情况
6、流星照相记录表
7、无线电“听”流星报表
8、无线电“听”流星细目表
流星目视观测报表
___年 月 日 时 分至 日 时 分(BJ时)
东经: ° ′ ″北纬: ° ′ ″ 海拔: 米
观测地详细名称:
观测者: 记录者:
为画图中断守望天空,平均每个流星 秒;
为记录中断守望天空,平均每个流星 秒
时间分段表
时 分至 时 分
观测 / 休息
观测天区中心
云遮天空百分比
%
备注
赤经
赤纬
背景恒星表
时 分
Nr(星区号) N(恒星数) 时 分 Nr(星区号) N(恒星数)

看到的流星(是 / 否)全做记录?只记录
流星目视观测细目表
编号 出现时刻
时 分 秒
星等 归属 仰角 方位 画图否 备注

年 月 日 观测者: 记录者:
f*r
发帖数: 3968
34
来自主题: Astronomy版 - 火星的观测
用小望远镜观测金星,可以发现它的边缘是模糊的,这是金星表面有浓厚大气 造成
的。有时金星表面会出现一些明亮的或稍暗的条纹,应如实记录下来。 火星是离地球最
近的一颗行星,观测火星是比较方便的。火星大冲时最接近地 球,离地球只有5500万公
里,是观测火星最好时机。火星大冲每15—17年重复一次, 最近一次大冲将在2003年8月
27日。火星有2个天然卫星。 用小望远镜观测火星,可以侧重观测火星表面颜色的变化,
在小望远镜中看到 的火星是一片红黄色的。仔细观看可以发现火星的两极区域有白色斑
点,叫做极冠。 再仔细观看,还可以看到在红色的圆面上有些暗黑色的斑纹,那是火星
表面的低地 或峡谷。有时火星上发生大沙暴,火星表面就会变得模糊。 观测火星的时候
,要把火星表面颜色描绘下来,极冠的大小要按比例画出。长期观测还可以了解火星的季
节变化。
f*r
发帖数: 3968
35
来自主题: Astronomy版 - 流星雨的照相和摄像观测
流星雨的照相和摄像观测
节选自《流星雨观测》一文 作者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 陶隽 插图 覃育
(如本文作者认为本站侵犯了版权,请马上通知本站,本站会在接到您的通知后的两天内
将本文撤下。)
尽管对于目视观测者来说,非常强的流星雨非常令人兴奋,但这种情形更适合于作照相和
摄像观测。摄像机是用不带感情色彩的电子来记录图像的,无论是一个小时一颗流星还是
一秒钟出现一颗流星对摄像机来说毫无区别。
1、流星活动曲线
摄像观测主要是测定流星体的活动并计算流星群的流量。广角摄像机和肉眼一样有较大的
视场和一定的极限星等,可以记录大量的亮流星。从亮流星与较暗流星的比率我们可以推
出流星群内不同大小粒子的混合比。而且因为与目视观测的相似性,广角摄像观测结果是
用来校准1966年的目视观测数据的首选。
一般的摄像机和电视摄像机的视场较小,但能记录下较暗的流星,由此得到的数据可以将
广角摄像系统获得的流星流量曲线拓展到产生暗流星的较小的流星体的范围内。这样我们
就能发现流星雨是否在一定的星等截止或肉眼看不到的流星数目是否持续以指数增长。
最后,采用一组不同镜头的摄像系统可以在15个星等的亮度范
s*****t
发帖数: 1994
36
信使号所拍水星表面图
新华网华盛顿11月3日电 美国航天局3日发布了“信使”号探测器最近一次飞掠水星获
得的观测数据,至此水星大约98%的表面已测绘完毕,科学家们已经获得了一幅几近完
整的水星表面“地图”。
美国航天局在新闻公报中介绍说,“信使”号于9月29日成功飞掠水星,其间,“
信使”号上的照相仪等观测设备成功地拍摄了水星表面一些以前从未被观测过的地方,
使得水星表面被测绘面积扩大到98%。
在这次飞掠中,“信使”号获得不少新发现。例如,发现一处中间凹陷、四周明亮
的区域,科学家分析认为这可能是一处火山的遗迹。另外发现一处直径达290公里的巨
大双环撞击盆地,与“信使”号2008年第一次飞掠时观测到的一个盆地类似。这次观测
还发现,水星表面物质中铁和钛的含量要比此前科学家认为的高。
除了水星表面,“信使”号还对其外大气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观测。通过与前两次
飞掠的观测数据对比,科学家发现,水星上也存在“季节变换”,外大气层中钙、镁、
钠等的含量随季节都有不同的变化。这些研究结果对分析水星整个大气层提供了重要信
息。
水星是太阳系中最靠近太阳的一颗行星,人类对它的了解并不是很多。“信使
m**c
发帖数: 88
37
已知一个分布,只有一个观测,能不能用仅有的这一个观测值来评估这个分布是否满意
的?
其实这个分布是预测出来的,但是就有一个观测,想知道有没有可能用这一个观测来评
估这个分布是否
合理?
如果这样不行,那再进一步,比如我这个预测的分布是每隔一定时间就更新一下,这个
个分布形式是一
样的,就是其中的参数变化一下,比如不同时间预测的这个分布都是正态分布,只是均
值变化一下,但
是不同时间预测的这个分布只有这个一个观测。其实不同时间预测的这个分布都差不多
的,参数即使有
变化,也是很小的。 有没有什么办法评估一下这个分布合理不?
对于这个分布,我就这一个观测。
f*r
发帖数: 3968
38
北京天文同好会 尹相东
一九九九年七月中旬,我对木星作了几次观测。地点是北京市玉泉路上四楼朝东的
阳台,所用的器材是直径200mm道布森望远镜,现在我已经把这架望远镜的光轴调得比较
理想了。观测时间基本都是凌晨3点半到4点半之间,这早已过了天文晨光始,对观测结果
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影响。凌晨观测还有一个好处,前一天大地吸收太阳的热量早已散掉,
我作的六次观测,天空的晴朗程度各不相同,但大气宁静度都相当好,即使使用200的放
大率,目标仍看不出一点抖动。
最开始我使用的是焦距10mm凯尔涅目镜。放大107倍的木星呈现明显的椭圆形,虽
然天空已经不很黑了,但木星在视场里仍显得很亮。赤道附近最显著的两条云带在直径60
mm的折射镜中就能看见,而在第一天的观测中除了分辨出的云带数多了一些,我并没有发
现云带本身有什么新的特征。倒是碰上了一次木卫投影在木星表面,小黑点虽然很小,但
轮廓很清晰,在木星表面很容易分辨。时间仓促,我没能看到它在木星表面的移动。到第
二天观测时发现了赤道北边的云带上出现了缺口,云带的别的部分显得很平,很整齐,而
在缺口处出现“卷起”的迹象,象是云带
f*r
发帖数: 3968
39
来自主题: _Astronomy版 - 流星雨观测报表
1、流星目视观测报表
2、时间分段表
3、背景恒星表
4、流星目视观测细目表
5、本日可见流星雨情况
6、流星照相记录表
7、无线电“听”流星报表
8、无线电“听”流星细目表
流星目视观测报表
___年 月 日 时 分至 日 时 分(BJ时)
东经: ° ′ ″北纬: ° ′ ″ 海拔: 米
观测地详细名称:
观测者: 记录者:
为画图中断守望天空,平均每个流星 秒;
为记录中断守望天空,平均每个流星 秒
时间分段表
时 分至 时 分
观测 / 休息
观测天区中心
云遮天空百分比
%
备注
赤经
赤纬
背景恒星表
时 分
Nr(星区号) N(恒星数) 时 分 Nr(星区号) N(恒星数)

看到的流星(是 / 否)全做记录?只记录
流星目视观测细目表
编号 出现时刻
时 分 秒
星等 归属 仰角 方位 画图否 备注

年 月 日 观测者: 记录者:
f*r
发帖数: 3968
40
来自主题: _Astronomy版 - 火星的观测
用小望远镜观测金星,可以发现它的边缘是模糊的,这是金星表面有浓厚大气 造成
的。有时金星表面会出现一些明亮的或稍暗的条纹,应如实记录下来。 火星是离地球最
近的一颗行星,观测火星是比较方便的。火星大冲时最接近地 球,离地球只有5500万公
里,是观测火星最好时机。火星大冲每15—17年重复一次, 最近一次大冲将在2003年8月
27日。火星有2个天然卫星。 用小望远镜观测火星,可以侧重观测火星表面颜色的变化,
在小望远镜中看到 的火星是一片红黄色的。仔细观看可以发现火星的两极区域有白色斑
点,叫做极冠。 再仔细观看,还可以看到在红色的圆面上有些暗黑色的斑纹,那是火星
表面的低地 或峡谷。有时火星上发生大沙暴,火星表面就会变得模糊。 观测火星的时候
,要把火星表面颜色描绘下来,极冠的大小要按比例画出。长期观测还可以了解火星的季
节变化。
f*r
发帖数: 3968
41
来自主题: _Astronomy版 - 流星雨的照相和摄像观测
流星雨的照相和摄像观测
节选自《流星雨观测》一文 作者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 陶隽 插图 覃育
(如本文作者认为本站侵犯了版权,请马上通知本站,本站会在接到您的通知后的两天内
将本文撤下。)
尽管对于目视观测者来说,非常强的流星雨非常令人兴奋,但这种情形更适合于作照相和
摄像观测。摄像机是用不带感情色彩的电子来记录图像的,无论是一个小时一颗流星还是
一秒钟出现一颗流星对摄像机来说毫无区别。
1、流星活动曲线
摄像观测主要是测定流星体的活动并计算流星群的流量。广角摄像机和肉眼一样有较大的
视场和一定的极限星等,可以记录大量的亮流星。从亮流星与较暗流星的比率我们可以推
出流星群内不同大小粒子的混合比。而且因为与目视观测的相似性,广角摄像观测结果是
用来校准1966年的目视观测数据的首选。
一般的摄像机和电视摄像机的视场较小,但能记录下较暗的流星,由此得到的数据可以将
广角摄像系统获得的流星流量曲线拓展到产生暗流星的较小的流星体的范围内。这样我们
就能发现流星雨是否在一定的星等截止或肉眼看不到的流星数目是否持续以指数增长。
最后,采用一组不同镜头的摄像系统可以在15个星等的亮度范
K**********n
发帖数: 1197
42
这张巨大图片显示了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到的巨型星系群MACS J0717.这张巨大视野图
结合了18张单独的哈勃太空图片。图中星系群和周围区域(蓝色)显示了暗物质的位置
。可见的细丝也延伸到星系群核心的左边。
北京时间10月18日消息国外媒体报道,近日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3D暗物质巨大的细丝。
暗物质是不可见的宇宙结构,只能通过检测它对周围物质产生的引力效应而间接“观测
”到它的存在。一直以来,科学家都认为宇宙结构就像一个纠缠的大网,巨型星系群内
部的暗物质的细长弦互相交叉。由于暗物质无法被直接观测到,因此也相对较难观察到
这些细丝。但是天文学家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首次探测到3D形式的一串宇宙弦。
科学家在巨型星系群MACS J0717附近发现了一股长达6000万光年远的暗物质,该星系群
是目前观测到最大的星系群之一,距离地球65亿光年远。
“我们对MACS J0717的早期研究表明这个星系正在稳定的生长,这使得它成为我们细致
研究宇宙网络的主要目标,”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的研究学者哈拉尔德・艾伯
林(HaraldEbeling)这样说道。
艾伯林和他的同事分析了哈勃太空望远镜... 阅读全帖
r****z
发帖数: 12020
43
关于观测结果:
任何试验,除了给出试验结果外,还要给出误差。你测量一个原子的大小,要是用 1
光年作误差,显然荒唐;反之,如果你测量的是太阳的半径,要求误差达到 1 纳米显
然也不现实。因为要考虑误差,试验给出的数值体现的是测量某一个量的统计分布的峰
值。这并不等于实际数值一定是这个数字,而是这个数字的可能性最大。比如老三提到
说年龄是 13B,为啥不是 12B,结果其实是 13B 的可能性最大,12B 也可能,但几率
小得多。当然在科普里,一般就只提 13B 了,不然解释起来就太复杂了。
关于科普录像:
许多描述的活灵活现,一般是基于最新观测结果进行的想像加工,许多时候片子并未
specify 是哪一个星体。其目的是吸引人的兴趣,不能作为严格的科学结论。
关于微波背景辐射获奖:
任何研究(包括天文)的过程,各学科都差不多,无非就是:总结试验现象 -> 提出理
论 -> 理论给出预测 -> 设计和做实验验证预测 -> 证实/推翻理论。因为天文现象的
不可控性,天文研究往往没法人为设计实验验证预测,只能靠等待,所以理论可能成百
上千,实验却很艰难。而微波背景辐射,如果我没有记错,还有脉冲... 阅读全帖
H*********S
发帖数: 22772
44
。。。"太阳系的形成:独一无二?。。。但目前为止观测到的大部分行星系统看起来
非常怪异且不适合生命存在----木星大小的行星环绕自身恒星的距离比水星环绕太阳的
距离都要近,或者五颗行星聚集在一起形成比水星轨道还要小的空间。天文学家目前还
未观测到一个像太阳系内整齐排列的恒星系统,里面包含位于宜居带的多岩石行星。"
。。。
不太久以前,我们还以为行星在宇宙中非常罕见,后来陆续发现太阳系外行星并意识到
宇宙中有数量极多的行星。
行星不发光,所以很难直接观测,一般是通过恒星的亮度或引力扰动来间接推断,这种
条件下,行星越大,距离恒星越近就越有可能被观测到,所以我们最开始发现的行星都
是木星那样甚至更大的巨行星。如至于类似地球火星这样质量小离恒星远的行星按目前
的观测能力是很难看到的。
不是它们不存在,只是目前看不到!
s******y
发帖数: 28562
45
不明觉厉啊。
-------------------------------------------------------
中国科大首次在非线性过程中观测到光学前驱波 2015-03-04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原子光学领域
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史保森教授领导的小组首次在非线性四波混频过程中观测到光
学前驱波的产生。该工作对深入研究光脉冲在非线性介质中的传播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这项研究成果于3月3日发表在国际物理学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 Rev.
Lett. 114, 093601(2015)]。
1914年Sommerfeld和Brillouin从理论上开始研究光脉冲上升沿在介质中的传播行为,
指出上升沿波前所引导的这一段瞬态光场称之为光前驱,介质对其无法响应。一般的介
质对一个光脉冲都有一个响应的频谱范围,与介质共振的光脉冲部分在介质中传播时会
被吸收或者被延迟,而与远离介质共振的光脉冲部分会透射过去。当光脉冲的频谱宽度
大于介质的线性吸收带宽时会出现一个光学现象:光脉冲的低频部分会被吸收或延迟,
而高频部分会直接透射过... 阅读全帖
f*r
发帖数: 3968
46
来自主题: Astronomy版 - 观测梅西耶天体
发信人: richee (richee), 信区: Astronomy
标 题: 观测梅西耶天体(二)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May 21 16:23:09 2000) WWW-POST
4月初的观测情况见4454号文章,下面是5月初的观测情况。
具体全文请参看星光快讯2000年第3期,或星光快讯的主页:
http://xgkx.yeah.net
http://csix.yeah.net
有备而来
今年五一放假时间长,同好会的兄弟们准备进行一次野外观星和摄影。由于4月初
的梅西
耶马拉松有这样多的遗憾,我也憋着劲要利用这个机会,再彻底“马拉松”一回。
5月4日,阴历初一,同好会的几个哥们:寇文、王炎、尹相东和我,再携上我夫人
,一行
五人乘长途车来到怀柔箭扣长城脚下,一来白天可以到古长城游玩,二来夜晚可以
观测,
一举两得。
晚饭前,我们考察了观测的地点,最后选在村东的山头上,这里离电源很近,同时
地势较
高,只有南方山有10多度的遮挡,西方有几度的遮挡,视野应该算很开阔了。关键
是南边
的高山挡住了北京方向的光,而东-西-北则天空条件很好,没有任何光污染。
坚守风
f*r
发帖数: 3968
47
来自主题: Astronomy版 - 水星与金星的观测
由于行星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所以行星同月亮一样也有相位变化,也就 是
有圆有缺。 用小望远镜观测水星和金星,可以侧重观测它们的位相变化。每次观测的时
候,先 在白纸上画一个直径约5-6厘米的圆,表示行星的视圆面,然后把从望远镜中观
测到的行星的明亮部分画下来。每天或者隔几天观测记录一次,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测记录
,就 可以得到一套水星和金星的位相变化的资料。 内行星在上合前后接近圆形,在下合
前后是弯月形。图28就是金星的位相变化示意 图。 请注意,从望远镜中看到的行星,上
下左右是颠倒的,所以容易搞错方位,可以使 望远镜不动,由于周日视运动,行星会逐
渐移动,移动的方向就是西方。
f*r
发帖数: 3968
48
来自主题: Astronomy版 - 木星的观测
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300多倍,质量是地球的300多倍。
它是天上除金星以外最亮的星星,很容易找到。木星有16颗卫星,还有一个宽约6500公
里,厚约30公里的光环。 用望远镜观测木星,可发现其突出的特征就是它那扁球形的外
貌,这是因为木星自 转得很快,不到10个小时就转一周,使木星赤道附近明显地鼓了起
来。 用小望远镜观测木星,可以侧重观测木星的四个大卫星: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
、 木卫四。这四个卫星是1610年伽利略首先用望远镜发现的,所以也叫做伽利略卫星。
观测木星卫星的时候,首先在白纸上画一个直径约5-6毫米的圆,表示木星的视圆
面。然后从望远镜中找到木星的卫星,用木星的直径作单位估计各个卫星到木星的距离,
并把卫星画在白纸上。 木星卫星在绕木星旋转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在水星表面上通过,
有时候会走进水星 的影子里。有时会从木星的背面经过,因此,用小望远镜观测木星的
四颗大卫星,有时 候只能看到三个或者两个。 木星表面还有一些平行于赤道的条纹,这
是木星上的大气环流造成的。在木星南纬 大约20°的地方,有一个著名的蛋形红斑,由
于它的形状
f*r
发帖数: 3968
49
来自主题: Astronomy版 - 流星观测
流星观测
作者:Alan MacRobert
特约翻译:北京 寇文
摘自《星光快讯》97年第5期
观看流星很容易,任何人都能在凌晨这段时间到户外,躺在一张躺椅上,等待着偶尔
出现的流星。这只是为了玩一玩,不过如果把你所看到的用科学的方法记录下来,你就可
以参加国际流星组织(IMO)在世界范围内的观测活动了。(本文原来是为11月份的狮子
座流星雨写的,但是你也可以把这里讲的方法用于观测其它流星雨。)
百余年来流星研究一直非常依赖于业余爱好者的观测,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有一个
问题,即观测者的数据不规范。你所能看到的流星数量取决于光污染的程度、流星雨辐射
点的高度、观测视野的大小以及其它因素,这些因素需要尽可能精确测定记录下来,这样
可以对每个人的数据进行修正使得它们可以互相比较。
自从1988年在比利时成立以来,IMO已在世界范围内把以前分散的领域统一起来,爱
好者现在有了一个专业水平的组织,为观测者制订准则,接受他们的数据,对它们归纳分
析并及时出版。衡量流星雨强度的标准是ZHR(zenithal hourly rate),它是假设当流星
雨辐射点在天顶,肉眼所见极限星等为6.5等时,
f*r
发帖数: 3968
50
天文爱好者挑战自动化观测,发现新彗星Petriew
本文摘自TAS新闻
在过去几个世纪中,新彗星的发现不是无数彻夜观测的成果,便是无意间抬头所见的传奇
。彗星是唯一可以用发现者命名的天体,多少人顶着刺骨的寒风投入新彗星的搜寻,为的
便是能在天空冠上自己的名字。Hale-Bopp、百武 (Hayakutake) 与 Shoemaker-Levy 彗
星......,就是这样被发现的。
不过近来新出现的彗星名字似乎千篇一律,不是 "LINEAR" 就是 "NEAT",很少再出现发
现者的名字了。主要是因为自动化观测的程度提高,计算机控制望远镜逐一搜寻天空每个
角落,找出所有的彗星、近地小行星等移动的天体。以今年来说,从一月到八月中旬,自
动望远镜便找到了十八颗新彗星,但是经由人工观测发现的却为零。这对业余观测者来说
真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因为人力似乎永远不及计算机。但是上周末,一位天文爱好者证
实了业余者仍有挑战自动化观测的实力,并不是所有的彗星都得叫 "LINEAR",Petriew
彗星的发现就是最佳实证!
加拿大萨克其万省的天文爱好者 Vance Petriew 白天担任的是信息工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