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观禅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r*******c
发帖数: 1060
1
有人看过这篇文章么:
年少修行忆事
作者:无名氏
我在台湾出生,出生的时候,佛陀已经入灭了近二千五百年。小时候,我有时会带
着一种惶恐的心情靠近镜子,望着镜中人,摸摸脸,揑揑身体,问自己:「这是谁?」
我甚至于闭起眼睛,注意呼吸几分钟,努力的想自己「生从何来」,然而答案依然没有
浮现,我总有懊恼的感觉。那时,我觉得大部份的人,每天活着,活得那么的老神在在
,竟然都不会想要出离一再循环的生死牢狱(rodha, Vism.495),实在不可思议。隐隐
约约之中,我似乎已在寻根,寻找一条能够「终结生死」(ni-rodha﹐灭,无牢狱(之灾
) )的理路。
在我七岁左右的时候,就由父亲的口中得知,印度曾经有一位释迦牟尼佛,因为体
悟了人生有生、老、病、死的苦,于是透过修行而悟道(脱离生死轮回)。佛陀的修行故
事,在我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可说是记忆犹新,这让我更加的肯定──确实是有个
「出脱生死之道」;那时,我生起了想要修行的心意,可是又不敢说出来。家人及身边
的人都没有在修行,我没有可学习的对象,也不知道何处可找到正确的方法。在缺乏老
师及经书的引导下,我也只能独自摸索。
一... 阅读全帖
r******3
发帖数: 586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个超级牛的人:无名氏
这人太厉害了,我第一次看到,而且他是我们中国人。应该感到自豪!
谢谢rainbowcc的转帖,我单独列出主题
------------------------------
年少修行忆事
作者:无名氏
我在台湾出生,出生的时候,佛陀已经入灭了近二千五百年。小时候,我有时会带
着一种惶恐的心情靠近镜子,望着镜中人,摸摸脸,揑揑身体,问自己:「这是谁?」
我甚至于闭起眼睛,注意呼吸几分钟,努力的想自己「生从何来」,然而答案依然没有
浮现,我总有懊恼的感觉。那时,我觉得大部份的人,每天活着,活得那么的老神在在
,竟然都不会想要出离一再循环的生死牢狱(rodha, Vism.495),实在不可思议。隐隐
约约之中,我似乎已在寻根,寻找一条能够「终结生死」(ni-rodha﹐灭,无牢狱(之灾
) )的理路。
在我七岁左右的时候,就由父亲的口中得知,印度曾经有一位释迦牟尼佛,因为体
悟了人生有生、老、病、死的苦,于是透过修行而悟道(脱离生死轮回)。佛陀的修行故
事,在我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可说是记忆犹新,这让我更加的肯定──确实是有个
「出脱生死之道」;那时,我生起了想要修行的心意...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顿悟大乘正理决
摩诃衍撰 (依据敦煌本辑校)
问曰:今看心除习气,出何经文?
谨答:准佛顶经云:一根既反源,六根成解脱。据金刚经及诸大乘经皆云:离一切
妄想习气,则名诸佛。所以令看心,除一切心想妄想习气。
问:所言大乘经者,何名大乘义?
答:楞伽经曰:缘有妄想,则见有大小乘,若无妄想,则离大小乘,无乘及乘者,
无有乘建立,我说为大乘。
第一问:或有人言,佛者无量多劫已来,无量(一九)功德,智聚圆备,然始成佛
;独离妄想,不得成佛。何以故?若只离(二〇)妄想得成佛者,亦不要说六波罗蜜,
十二部经,只合说令灭妄想,既若不如是说,于理相违。
答:一切众生,缘无量劫已来,常不离得三毒烦恼,无始心想习气妄想,所以流浪
生死,不得解脱。准诸法无行经上卷云:若一切法中,除却其心缘相不可得故,是人名
为已得度者。又金刚三昧经云:佛言一念心动,五蔭俱生,令彼众生,安坐心神,住金
刚地,既无一念。此如如之理,具一切法,又金光明经第二云:一切烦恼,究竟灭尽。
是故法如如,如如之智,摄一切佛法。又楞伽经第二云:但离心想妄想(二一)㈨则诸
佛如来法身不思(二二)议智慧,自然显现。又法身即顿现,示报身及以化身。又诸法
无行经:佛...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代南传大师及其教法
阿姜朱连
在山中,我教导革命军正法,
也教导巿镇的政府军,
但祇在他们放下武器后。
真正和平,真正快乐,
不是来自社会秩序的改变,
这些战斗的双方可能有合法上的争执,
但真实的和平是内在的,
仅能经由法而体验到。
问:你在此教授何种禅修?
答:在这里,你会发现学生修习许多禅修技巧。佛陀对他的门徒开示四十种以上的技巧
。并不是每个
人都有相同背景、相等能力,所以我并不祇教一种禅修,而是许多种,为每个学生选择
合适的一种。有些
人修习出入息念,其它人观照身体的感觉,有些人则修慈悲观。来这里的人,有些人我
教授初步的内观修
习,其它的则教授专注方法,最后引导他们进入更高的内观练习和智能。
问:你说有许多好的修习途径。有些老师宣称他们的途径或方法是真正佛陀的途径,而
其它修习并不
能导致解脱,这种说法如何?
答:整个佛教的修习可以归纳成一句话:不要执着。通常即使是很有智能的人,仍然会
执着一种对他
们有效的方法,他们仍不能完全不执着他们的方法、他们的老师。他们仍未达到我们所
有修习的共通性。
这不是说,他们不是好老师。你必须小心,不可对他们武断,或执着自以为一个师父应
该如何的想法。智
能不是...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5
Instead of answering the question directly, I'll quote an article that
answers it indirectly and gives an overall picture.
My personal opinion is it's not mandatory. However, if you have doubt about
it after observing only the present, then observing the past may help.
Logically, any finite amount of observation can't establish the universality
of any natural law absolutely. e.g. you can argue the physical law is
different 40 billion years ago, or in a parallel universe, and there is no
practica...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感恩节师姐棒喝
☆─────────────────────────────────────☆
SeeU (See you) 于 (Fri Nov 26 21:14:34 2010, 美东) 提到:
感恩节到师姐家吃晚饭(她开玩笑说我去应供),师姐刚从澳洲禅修一月归来,气色极佳,脸色红润,连皱纹都似乎消失了。师姐得了三禅,习性大变,过去狂爱华衣美食呼朋引伴玩耍,话痨一个,是个气场强大的女人,家里几个男人都乖乖听她的。现在只想禅悦为乐,平日闭门谢友
贝虬纾眯兄晃蓿路蟀胨腿耍约赫掌既恿耍バ吹奈恼乱捕簟!刚庑┒际窃銮课野矗静换岽纯炖帧!故闳缡撬
师姐听我说最近不想禅修,想找女友,直呼「Mara 已经在你脑里建立了根据地。你要小心。」「不过 Mara 其实也很好对付,阿含经中 Mara 一旦被识破,就说 "The monk knows me." and disappears.」
「你现在不要急著找女友。把精力放在修禅定,得到禅悦后你就不会想找女友了。维持好的 relationship 或婚姻都是很累的事,两个人要互相迁就。你自己的烦恼都无法断除,LP 还指望你替她排忧解难。两个充满烦恼的凡夫纠缠在一... 阅读全帖
w*******w
发帖数: 2051
7
英文链接:http://www.press.uchicago.edu/Misc/Chicago/089002.html
中文来自 http://bbs.theravada-chinese.org/thread-156-1-2.html
上座部在美国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93年,阿那格雷卡·达磨波罗(Anagarika
Dharmapala)在世界宗教大会上的讲演。
达磨波罗1864年生于斯里兰卡(当时称锡兰),俗名唐·大卫·海瓦维沙尼(Don
David Hewavitharne),先是一名独身居士,后改名Anagarika Dharmapala,意为“独
身修行者”“护法”。他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亨利·斯蒂尔·沃尔科特(Henry
Steel Olcott,1832–1907)和海伦娜·佩特罗芙娜·布拉瓦斯基(Helena Petrovna
Blavatsky,1831–1891)的影响,他们分别于1878年和1880年到印度和锡兰访问,达
磨波罗一生在世界各地传播佛教。

在那次世界佛教大会上,达磨波罗讲到了佛教、基督教和科学探索的共同之处,他
说:“佛教极力主张自依... 阅读全帖
w*******w
发帖数: 2051
8
20世纪80年代:持续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不断有移民从上座部佛教国家到来,尤其是柬埔寨和老挝,5个亚
洲国家的寺庙数量都在不断增长。比如泰国在1980年有5个寺庙,到了80年代末,包括
那些和Mahanikaya、泰国比库理事会以及Dhammayut Order有联系的寺庙,就已经超过
40个。从泰国来的移民,那些在泰国出生的人建立的寺庙最初集中在东西海岸,大部分
在加利福尼亚。

(图1)1970-2000年间美国的泰国寺庙数量
大部分泰国寺庙在发展中沿袭了相似的方式。某个城市里一群信众要建寺庙,首先
成立一个委员会来考虑其中涉及的问题。他们经常从洛杉矶泰国僧院、华盛顿特区泰国
僧院,或所知的其他泰国寺院的僧人那里征求建议。僧人也经常来到当地参观或同信众
一起聚会,于是委员会便从当地的泰国人中募捐,购买或租赁一间套房或一个单人房间
,作为僧人的居所,通常是从在美国的泰国寺庙而不是其他国家的寺庙里请。
许多寺庙直到今天还保留着这些最初的建筑。而另一...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4369
9
世间禅与出世间禅——堪布“青年佛教学术研讨会”禅修主题演讲
一. 禅修的重要性
刚才,主持人请我讲《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关于这个仪轨,你们自己看一下就行。
这里,我只是稍稍补充一点。
首先,我想说的是,信不信佛教是你的自由。我们不会用任何一种方法引诱你进入。即
使有的人想出家,我也没同意。一般来说,我不是很赞叹知识分子来这里出家。我让他
们观察自己的心,这样的决定是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不然,你初到寂静地,刹那间产生了一种感觉:啊,出家是多么地清净啊!但是,时间
一长,你偶尔萌发的不成熟的发心就渐渐退失了。对你们自愿出家,我都是抱持这样谨
慎的态度,对你们信教更不会强求,会尊重你个人的决择。
在座的同学,有的对佛教有信心,但对佛教的教义又不太了解。带着这样一种信心,跟
着上师或什么人到处跑,既浪费时间,又容易趋入歧途。如果没有缘起,你不会值遇很
好的上师。各种修法是那么多,以后都可以求,这些都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系统地
学习佛法。
关于“禅修”,我先简略地讲一下禅修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现代社会上很多人,不
论是企业家、领导、还是学校里的老师都心力交瘁。从表面上看,科技发达给人...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世间禅与出世间禅
——堪布“青年佛教学术研讨会”禅修主题演讲
演讲人:索达吉堪布
一. 禅修的重要性
刚才,主持人请我讲《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关于这个仪轨,你们自己看一下就行。
这里,我只是稍稍补充一点。
首先,我想说的是,信不信佛教是你的自由。我们不会用任何一种方法引诱你进入。即
使有的人想出家,我也没同意。一般来说,我不是很赞叹知识分子来这里出家。我让他
们观察自己的心,这样的决定是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不然,你初到寂静地,刹那间产生了一种感觉:啊,出家是多么地清净啊!但是,时间
一长,你偶尔萌发的不成熟的发心就渐渐退失了。对你们自愿出家,我都是抱持这样谨
慎的态度,对你们信教更不会强求,会尊重你个人的决择。
在座的同学,有的对佛教有信心,但对佛教的教义又不太了解。带着这样一种信心,跟
着上师或什么人到处跑,既浪费时间,又容易趋入歧途。如果没有缘起,你不会值遇很
好的上师。各种修法是那么多,以后都可以求,这些都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系统地
学习佛法。
关于“禅修”,我先简略地讲一下禅修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现代社会上很多人,不
论是企业家、领导、还是学校里的老师都心力交瘁。从表面上看,科技发达...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xiaoputi (小菩提), 信区: Wisdom
标 题: 世间禅与出世间禅——索达吉堪布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Dec 14 14:43:08 2012, 美东)
世间禅与出世间禅——堪布“青年佛教学术研讨会”禅修主题演讲
一. 禅修的重要性
刚才,主持人请我讲《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关于这个仪轨,你们自己看一下就行。
这里,我只是稍稍补充一点。
首先,我想说的是,信不信佛教是你的自由。我们不会用任何一种方法引诱你进入。即
使有的人想出家,我也没同意。一般来说,我不是很赞叹知识分子来这里出家。我让他
们观察自己的心,这样的决定是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不然,你初到寂静地,刹那间产生了一种感觉:啊,出家是多么地清净啊!但是,时间
一长,你偶尔萌发的不成熟的发心就渐渐退失了。对你们自愿出家,我都是抱持这样谨
慎的态度,对你们信教更不会强求,会尊重你个人的决择。
在座的同学,有的对佛教有信心,但对佛教的教义又不太了解。带着这样一种信心,跟
着上师或什么人到处跑,既浪费时间,又容易趋入歧途。如果没有缘起,你不会...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12
☆─────────────────────────────────────☆
purdueguy (深信因果 往生净土) 于 (Sat Aug 14 12:04:20 2010, 美东) 提到:
如题
不希望runsun同学进来,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不希望又成为一个打
架的帖子。
我最近想打坐,所以来问。
谢谢大家,也谢谢runsun同学。
☆─────────────────────────────────────☆
lingsu (dunzie) 于 (Sat Aug 14 14:22:59 2010, 美东) 提到:
网上一搜一堆材料

☆─────────────────────────────────────☆
Yisu (yisnotme) 于 (Sat Aug 14 14:25:26 2010, 美东) 提到:
真正的禅宗是不太讲打坐的. 南传并不是十分了解, 看过一些阿姜查关于打坐的文字.
看上去很像小止观, 也就是数息, 随, 止, 观, 还, 净. 个人理解禅宗的日常修行, 类
似四念住中的心念住.
☆─────────────────...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察情绪与受心念住

“心一境性”或者初禅,应该与”禅那”的争议一样
禅那几乎是禅定的同义词
可能多数人认为”禅那”指安止定、”心一境性”、能所合一,也就是杂阿含中说的
”净念、一心”。
而剎那定、近行定还不算禅那,也就没达到初禅。
但杂阿含中说的初禅并没有 ”净念、一心” (心一境性)
不知为何后世人都说初禅必须有”心一境性”?
缅甸禅师诠释“禅那”区分为止禅禅那、观禅禅那
但有学者指出”观禅禅那”没在巴利经、论及注释文献提到。
另有学者温宗堃认为巴利注释文献里,“观相(禅那)”具有“燃烧义”及“观照义”,
”观禅禅那”未出现在巴利注释文献中,但其内涵与注释书的“观相(禅那)”相合,
因此“禅那”不仅属于色界、无色界可称为禅那,毗婆舍那乃至出世间的道、果,亦涵
盖于禅那的范畴中。
我认为,既然佛教的”禅那”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
那么安止定或”能所合一”的心一境性如何思维修或静虑呢? 不懂
我认为,很可能佛教的禅那或者杂阿含中说的”净念、一心,并不一定是”能所合一”
也就是说,佛陀说的四禅有两种,
对于直接找佛陀修行的人,佛陀说观禅四禅
外道已经修了安止定的人,佛陀说止禅四禅
当时有很多外道跳槽找佛陀修...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密空性见之略评
第一节 学密者的省思
学密宗多年,各种开示都指称:密宗的戒定慧、见修行果、信解行证都较显教超胜
,利根精进者甚至可以即身成佛,比起显教需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入初地,三大阿僧祇劫
才能成佛,差距实在难以想象。藏密强调自己观成佛菩萨的果位观修,来自历代成就上
师的灌顶与加持,因此精进求法修持,上焉者心契空乐明,证悟大手印;中焉者本尊观
想坚住,佛慢坚固;下焉者每天观修咒念不断,严戒精进,坚信临终时,必能光明解脱
或往生本尊刹土。
藏密典籍开示、观行知见,许多与显教不同;遇到戒律开遮持守、修学知见显密恰
好相反时,强调应依止胜妙的果地金刚乘见解,舍弃下劣的因地般若乘知见。“藏密超
胜显教”如果是事实的话,则密续开示、口诀导引开示,都应超胜或等同 释迦牟尼佛
的经典开示;藏密祖师证量,亦都应超胜或等同显教祖师证量。但为什么学了大手印、
大圆满、诵观空咒、入无分别平等住多年,执意识心不起妄念即是佛地真如,能离于三
界系缚,住于涅槃之境,即是轮涅不二,即身成佛;却连流通最普遍的《心经》都弄不
通,只知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在讲十八界的根源──第八识如来藏
,整篇《心经》都在描述第...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557
1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thToTruth 俱乐部 】
发信人: freeman08 (平常心), 信区: PathToTruth
标 题: 禅、定、观、日常、行尽 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l 16 12:25:03 2011, 美东)
这是从我的历史记录中找出来的一篇,经常看的。
其中谈到定-观-全观的关系。不过waichi估计是经常故意把词混淆着用,
免得人背书背的太熟,反而不知道自己到底懂不懂了。全观和修全观大概也不一样。
我从这后面所得的是:你必须在所有不同情况下,都清醒,才算是真清醒。
只能做自己喜欢的、习惯的,还算是执着、attachment.
再一个就是要有次第,和一门深入,
一开始不能四处出击,不断变换。
但到一定时候,就必须变换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执着。
------------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全部实话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Nov 22 22:19:26 2008)
笑翻.
你个真正的 “心"一定是如如不动的, 没什么狂乱, 你个真正
的 “心" 也一定是...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16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禅、定、观、日常、行尽 zz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全部实话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Nov 22 22:19:26 2008)
笑翻.
你个真正的 “心"一定是如如不动的, 没什么狂乱, 你个真正
的 “心" 也一定是能起用. 你正是全没啊.
你的所谓全观的根本就是妄心. 把常人见脑杂念就称为全观,
你的全观之心是死的呀? 它不能起用呀? 它不能专一做事的
呀? 你日常做事很心散, 不能很专心的呀? 你日常做事很专
心, 就是修专心禅呀? 你日常做事很专心, 就不能全观呀?
别人心不专一做事, 或心专一做事, 也能全观. 而你却是个死
的妄乱心, 不专一做事就伪成全观, 即连全观又专一做事之
能也没.
谈到观明暗你更是笑坏人, 明暗本就指全部, 明暗本就指一
切有形无形, 别人观一切就不是全观, 你观一切就就是全观.
呵呵.......无耻的runsun, 自己才著空修初禅而不自知, 稚幼
行为, 笑坏人喔. :) .......................

==
对付自欺者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表演, 然后指出任其左闪右避,
并不时...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17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禅、定、观、日常、行尽 zz
这是从我的历史记录中找出来的一篇,经常看的。
其中谈到定-观-全观的关系。不过waichi估计是经常故意把词混淆着用,
免得人背书背的太熟,反而不知道自己到底懂不懂了。全观和修全观大概也不一样。
我从这后面所得的是:你必须在所有不同情况下,都清醒,才算是真清醒。
只能做自己喜欢的、习惯的,还算是执着、attachment.
再一个就是要有次第,和一门深入,
一开始不能四处出击,不断变换。
但到一定时候,就必须变换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执着。
------------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全部实话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Nov 22 22:19:26 2008)
笑翻.
你个真正的 “心"一定是如如不动的, 没什么狂乱, 你个真正
的 “心" 也一定是能起用. 你正是全没啊.
你的所谓全观的根本就是妄心. 把常人见脑杂念就称为全观,
你的全观之心是死的呀? 它不能起用呀? 它不能专一做事的
呀? 你日常做事很心散, 不能很专心的呀? 你日常做事很专
心, 就是修专心禅呀? 你日常做事很专心, 就不能全观呀?
别人...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圣严法师《禅的本质》
在开始讲这个题目之前,先澄清一个观念:禅是不能讲的,透过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禅,
已经不是禅的本身了,过去,我无论教禅或打禅七,一定严厉诃骂学生的知见障,破斥
学生从知识上获得有关禅的零星知解,而我现在又来讲禅,不是自相矛盾吗?请诸位务
必了解一点,做为最初的方便引导,还是需要透过语言来讲解,因此,在不立文字的原
则下,我们特别开了方便门,企图以语言来表达那不立文字的道理。今天我就分成九个
小题,很简单的做个介绍。
禅与禅定
禅与禅定有层次上的不同,中国人提到禅,往往联想到禅宗,而中国禅宗所体证的禅与
印度的禅定,有层次上的不同,中国禅宗的禅,是指破除无明烦恼之后的心地妙用,也
就是智慧本身。智慧是无限的,它不能用任何语文、或任何形式来诠释,却能产生无穷
的妙用;印度的禅那(dhyana)是指禅定,中文义译为思惟修或静虑,意思是收摄散心
,系于一境,不令动摇,进而达到三昧(samadhi)的境界。禅那是一种修定的功夫,
三昧则是由修定而达到的另一种功用了。
中国禅宗的禅与印度的禅定,虽然有层次上的不同,关系却非常密切。如果没有禅定的
修持基础,无法达到中国禅所体证的悟境。虽然有少数人未经禅...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9
文章主要进行各种相关定义的解释和区分,够多的啊
==========================
什么是禅那(禅那通常等同于禅定),
禅那分两种,通常是指是奢么他禅那,广义包含奢么他禅那(止禅之四禅八定)和毗婆
舍那禅那(刹那定)
什么是毗婆舍那(内观)
什么是奢么他,(奢么他等同于止)
什么是止禅(止禅等同于专注禅,或者叫寂止禅),什么是观禅
止禅和观禅的各自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区分止禅和观禅
什么是止乘行者,什么是观乘行者
什么是纯观(干观)
什么是四禅八定
什么是心一境性,一心一境,
止禅一心一境和观禅一心一境之区别
止禅和观禅各自“不乱”之区别。
什么是慧解脱,什么是俱解脱
慧解脱的种类(最少9种)
慧解脱是否有神通
须深经里的慧解脱阿罗汉充分证明阿罗汗可以不需修四禅八定,可以没有四禅八定(包
括初禅)
其他阿含经对慧解脱阿罗汉的介绍,证明慧解脱阿罗汉可以不修任何一种四禅八定。(
包括初禅)
清净道论,以及注释书对慧解脱阿罗汉的介绍,证明慧解脱阿罗汉可以不修任何一种四
禅八定。(包括初禅)
马哈西尊者对于不修任何一种四禅八定(包括初禅)的纯观的坚定支持,证明慧解脱阿
罗汉不
a*****y
发帖数: 33185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五章 修行的障碍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2:18  点击:148
第五章修行的障碍
十种障碍
住所家利养 ,众与业第五 ,旅行亲戚病 ,读书神变十。《清净道论.第三章.第29段》
障碍有两类:一类是比较外在的,即所谓的十种障碍;另一类是较为内在的,即所谓的
五盖。先,修行者应当破除十种障碍。以下十种障碍的陈述乃改编自《清凈道论》,只
是第十种(神变)另加了一些适合初学者的解释。《清净道论》的陈述是以出家修行者
为例所做的解释,在家修行者的情况可以据理类推。这十种障碍对有些人是障碍,对有
些人则不成障碍。前者
在修行时应以少事为妙,后者则能因不执取而不被障碍所束缚。
(一)住所1. 这并非对一切人都是障碍。对于热心从事于装修建筑等事的人,或在自
己的住所里喜好积储很多物品的人才是障碍。2. 有些人会因种种原因而对自己的住所
有种种的期望,并对住所的一切非常执取,对这样的人而言,住所自然成为障碍。
(二)家1. 「施主的家幸福,我也幸福」,如果像这样子和施主相亲相伴而住,对于
这样的人,家则成为障碍。2. 对于有些人,即使与父母亲同住,...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关策进》
禅关策进
禅关策进序
禅曷为有关乎。道无内外,无出入。而人之为道也,有迷悟。于是大知识关吏,不
得不时其启闭,慎其锁钥,严其勘核,俾异言服私越度者,无所售其奸。而关之不易透
,亦已久矣。予初出家,得一帙于坊间,曰禅门佛祖纲目。中所载多古尊宿自叙其参学
时始之难入,中之做工夫经历劳苦次第,与终之廓尔神悟。心爱之,慕之,愿学焉。既
而此书于他处更不再见。乃续阅五灯诸语录杂传,无论缁素,但实参实悟者并入前帙,
删繁取要,汇之成编,易名曰禅关策进。居则置案,行则携囊。一览之则心志激励,神
采焕发,势自鞭逼前进。或曰,是编也,为未过关者设也,已过关者长往矣,将安用之
。虽然,关之外有重关焉。托伪于鸡声,暂离于虎口,得少为足,是为增上慢人。水未
穷,山未尽,警策在手,疾驱而长驰,破最后之幽关,徐而作罢参斋,未晚也。
万历二十八年,岁次庚子,孟春日,云栖祩宏识。
禅关策进。后学云栖寺沙门祩宏辑。
一、诸祖法语节要第一
诸祖法语,今不取向上玄谈,唯取做工夫契紧处。又节其要略,以便时时省览,激
励身心。次二诸祖苦功,后集诸经引证,俱仿此。
筠州黄檗运禅师示众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圣严法师《禅的本质》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oun (zoun),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圣严法师《禅的本质》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May 3 23:37:49 2012, 美东)
在开始讲这个题目之前,先澄清一个观念:禅是不能讲的,透过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禅,
已经不是禅的本身了,过去,我无论教禅或打禅七,一定严厉诃骂学生的知见障,破斥
学生从知识上获得有关禅的零星知解,而我现在又来讲禅,不是自相矛盾吗?请诸位务
必了解一点,做为最初的方便引导,还是需要透过语言来讲解,因此,在不立文字的原
则下,我们特别开了方便门,企图以语言来表达那不立文字的道理。今天我就分成九个
小题,很简单的做个介绍。
禅与禅定
禅与禅定有层次上的不同,中国人提到禅,往往联想到禅宗,而中国禅宗所体证的禅与
印度的禅定,有层次上的不同,中国禅宗的禅,是指破除无明烦恼之后的心地妙用,也
就是智慧本身。智慧是无限的,它不能用任何语文、或任何形式来诠释,却能产生无穷
的妙用;印度的禅那(dhyana)是指禅定,中文义译为思惟修或静虑,意思是收摄散心
,系于一境,不令动摇,...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初果到初禅的发起
继续上一次的内容,来为各位讲说声闻道中二果与三果的修证。首先我们先来复习
一下,上一次所说的为什么众生沉沦在生死的大海之中,而不能解脱呢?因为众生有无
明,所谓的无明就是众生不了解三界五阴诸法都是无常、苦、空、非身、无我的,所以
众生会把五阴法当做是真实的、常住的、可乐的、值得追求的;这样的无明在解脱道来
说,就是会障碍众生出离三界不得解脱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为什么众生不能出离三
界呢?因为有这个无明(又叫作一念无明),众生在现前的一念当中,就已经被这个无
明所缠绕,所以就会一世又一世的轮回而不得出离。那么一念无明的内容又包括哪些呢
?一念无明包括了:见一处住地烦恼,欲界爱住地烦恼,色界爱住地烦恼,无色界爱住
地烦恼。其中无色界爱住地烦恼,又叫作有爱住地烦恼。简单的来说,就是众生爱乐于
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境界,被这个爱乐所绑住,所以就会在三界当中轮回;这三界住
地烦恼的背后,是因为有我见,也就是见一处住地烦恼(才会轮回生死不得解脱)。
比方说我爱这个东西,我讨厌那个境界;众生要产生喜爱或厌恶,它的先决条件,
就是必须要有“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也就不会有这一些...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633
24
观:超越边见,突破无明的开始
越尘居士
常在闲谈中听人讲:破无明要靠智慧,慧由定生。定如何生慧?通过观,所谓观慧
是也。什么是观?佛门用观字的地方甚多,用以处理不同问题。如净土十六观中前几观
主要是为了迅速集累白净业,不净观对治贪,天台空假中三观各有所摄,而密宗中观想
种类之多不胜枚举,非可尽述。但与智慧直接相关的观,用中文讲包括观想与观察,梵
文中有二,毗婆舍那——指以思维分析为重心者和三摩钵提——指以体察等持为重心者
。本文将以简介毗婆舍那为主,稍及三摩钵提。
怎么观,观什么?常听人答曰观心,或曰观如幻,或曰观八不,或曰观真实,或曰
观真如体性等等。都对,只可惜是讲给会家子听的,不会的人听不懂。如今学观要如何
做起,哪些是基本原则?以笔者一管之见,有几点值得事先搞清。第一,观的根本出发
点不在于立而在于破:破除一切错见执着。毗婆舍那以破错见为重心,进而初步契入空
性;三摩钵提以破执着串习(这是细错见)为重心,逐步于空性巩固深入。在深入破除
错见之过程中,行人得以契入空性:并非得到真理,而是真如法尔自显现。如果企图观
得什么,一开始方向就不对更谈何结果。科学发...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633
25
禅定今说——现代在家居士的禅修途径
跃辰居士
禅定是佛教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缺少对禅定的了解,会给佛教史的研究增加
许多困难。但是现在很少有专门的著作能把禅定讲清楚,也很少有人讲清楚。这导致了
在坊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关于禅定的传说,使禅定神秘化、神话化。今天我尽个人能力
给大家介绍一下禅定的实际情况。
解说禅定的困难
禅定不仅仅属于佛教,其他宗教修习禅定的也很多。据说早期基督教、伊斯兰教的
苏菲派也都有禅修手段。但佛教的禅定与其他宗教的禅定在目的上有根本不同。这个根
本的不同点在于:佛教禅定的目的是超越二元对立,现量体会缘起性空正见,契入空性
。但是近代以来,真正能从基本概念与基本练习角度讨论禅定的书籍非常少,这造成了
大家对禅定的不了解,从而形成了各种神秘,成为形形色色的无知传说的温床。造成这
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是缺乏训练有素的禅定者。这个问题到今天也是一样。不论古代还是现代,
真正有很深禅定功夫的人的数量总是很少的。古代的禅修大家可能比现在稍微多一点。
不过差距也不是太大。但是更重要的问题是下面的第二个困难。
第二个是缺乏名言共许下的语言传递信息。什么叫缺乏名言共... 阅读全帖
r*****e
发帖数: 176
26
录自:缅甸帕奥禅师(Pha-AukSayadaw),《止观禅修的指导与问答》,第三届帕奥禅
修营期中2000.5。
问:(以下这些问题一起回答)
一、在佛陀的时代有菩萨吗?如果有,他是否证悟任何道果,或者他只是一个凡夫?
二、为什么圣者(ariya)无法成为菩萨?
三、声闻弟子(savaka)能改变心意作菩萨吗?若不能,原因何在?
四、若遵循禅师的教导而修行,禅修者能够证悟须陀洹道果(sotapatti-maggabana
and sotapatti-phala-bana)。禅修者能否因为行菩萨道的誓愿而不证入道果呢?
答:在证悟道果之前,禅修者可以改变心意。证悟道果之后就无法再改变心意,因为根
据佛陀在许多经中的开示,「道」是一种「正性决定」(sammatta-niyama固定法)的
法则。此固定的法则说:须陀洹道(sotapatti-magga)能产生须陀洹果(sotapatti-
phala)。须陀洹能成为斯陀含(sakadagami),但不能退为凡夫。斯陀含能成为阿那
含(anagami),但不能退为须陀洹或凡夫。阿那含能成为阿拉汉,但不能退为斯陀含
、须陀洹或凡夫。阿拉...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27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圣严法师- 禅的本质
在开始讲这个题目之前,先澄清一个观念:禅是不能讲的,透过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禅,
已经不是禅的本身了,过去,我无论教禅或打禅七,一定严厉诃骂学生的知见障,破斥
学生从知识上获得有关禅的零星知解,而我现在又来讲禅,不是自相矛盾吗?请诸位务
必了解一点,做为最初的方便引导,还是需要透过语言来讲解,因此,在不立文字的原
则下,我们特别开了方便门,企图以语言来表达那不立文字的道理。今天我就分成九个
小题,很简单的做个介绍。
禅与禅定
禅与禅定有层次上的不同,中国人提到禅,往往联想到禅宗,而中国禅宗所体证的禅与
印度的禅定,有层次上的不同,中国禅宗的禅,是指破除无明烦恼之后的心地妙用,也
就是智慧本身。智慧是无限的,它不能用任何语文、或任何形式来诠释,却能产生无穷
的妙用;印度的禅那(dhyana)是指禅定,中文义译为思惟修或静虑,意思是收摄散心
,系于一境,不令动摇,进而达到三昧(samadhi)的境界。禅那是一种修定的功夫,
三昧则是由修定而达到的另一种功用了。
中国禅宗的禅与印度的禅定,虽然有层次上的不同,关系却非常密切。如果没有禅定的
修持基础,无法达到中国禅所体证的悟境。虽然有少数人未经禅... 阅读全帖
r****b
发帖数: 110
28
戒定慧漫谈
关于“定”的定义,在本论坛置顶的那个贴子里已经有了很明确的叙述。遗憾的是。很多
人不愿意耐下性子去看那个贴子里的内容。因此不得不在此把那个贴子里所涉及的某些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内容再解释一下。
一、禅定在佛法修证中的地位
佛教中的“禅定”,有“世间定”和“出世间定”两种。前者称为“奢摩他”、巴利文为
samatha,其修习摄于戒定慧基本三学中的“定学”部分;而“出世间定”由毗钵舍那(
vi
passana)的修习来获得,摄于戒定慧基本三学中的“慧学”部分之中。
世人所说的“禅定”,多数都属于“世间定”的范畴。
佛法是心法,戒定慧基本三学,说穿了都是心法。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就不会产生高
估或低估禅定在佛法修证过程中的地位的问题了。
按照南传佛教阿毗达摩对于52心所法的描述,52心所法中共有14个“不善心所”,它们都
由“思心所”-具体说来是种种“不善思”(“思”也有“善思”)-所变现,属于行蕴
。这些不善心所在各式各样的不善心中得以现起。这14个不善心所是(见《清净道论》和
《摄阿毗达摩义论》中的有关章节):
痴、无惭、无愧、掉举、贪、(恶)见、慢、嗔、嫉、悭、恶作、昏...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9

以下我说的不一定对,仅能当参考。
佛陀的教法,有以下明显的特色,不会轻易改变。
1目标(解脱、灭苦、贪嗔痴永尽)、
2纲领(四圣谛)、
3次第成果(四果、依次解开十结)
4修行方法的范围(戒定慧,也就是八正道)
5慧上具体修行方法(内观、现观、如实知见)、
6内观的对象(缘起法(含五蕴六入处,即自己整个身心的运作))、
7内观时待发觉的现象(无常、空、无我 (也就是身心实相))、
8内观一堆五蕴,一堆空无我,要干嘛?
(是培养的解脱动力:出离心,也就是味、患、离。离苦的power。也就是断贪爱、断我
的power
9所有一切内观努力,初步都指向这个目标。)
10内观较具体的方式(四念处、七觉支)
其他,有各种调整的方式或补充(四正勤、五根、五力等)
虽然有以上大原则,但佛陀在阿含中没有说禅修的细节步骤
也许是佛陀认为每个人程度不同,情况各异,细节可以各有差异吧?
因此历代祖师会提出各种较具体的方法,清净道论、大圆满、大小止观六妙门等等
都可以参考。不因人废言,认为他是大乘就排斥一无是处。
在此之下,各禅师也会有自己的心得,认为怎么教,习者比较能接受。
有先修定,也有先修观,或者观定...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0
☆─────────────────────────────────────☆
wuyu (wuyu) 于 (Fri Jun 15 14:49:43 2012, 美东) 提到:
还在修改中,未把参考文献加上。请大家批评
按照佛法讲,“心”“识”的定义是“能缘”,具有指向,观察“所缘”的作用。他依
附于“心所依处”位置在心脏的血液里。由“安般息念”和“慈心念”来练止禅,其目
的是培养定力,即觉察的纯净和持久的质量。包括“行禅”在内的“观禅”,其目的是
培养念力,即对当下身心现象觉察的的敏捷,精细,和全面。在十二缘起中,佛陀教诲
“识缘名色”。现代量子物理学认为:物质都有波粒二重性,因被观察,波性塌方而呈
现粒性。这与佛学的解释很相近:能观察的“识”缘生物质(色)和意识(名)现象。
这个“能觉察”的“心”的是否有生物学基础呢?这是哲学和现代神经科学面对的一个
最基础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神经生物学认为意识现象基本上是大脑的功能。意识活动相当于佛法的“名”法,即五
蕴中的“ 受,想,行,识”。 其中,“想”蕴的定位最简单,由负责记忆中枢大脑海
马体实行。“受” 蕴则包括感觉外周刺激(...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察情绪与受心念住

先说南传是这样看观禅的四禅
班迪达尊者在“今生解脱”说明”禅那”有两种:止禅(samatha jhAna)与观禅(
vipassanA jhAna)
止禅,如一般所说,以”概念法”为所缘。
观禅,以「胜义法」(paramatthad h a m m a )为所缘。
观禅的初禅
寻 伺 喜 乐 心一境性
前四个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但”心一境性”可能就属定义或对这个词的看法的不同了
先为有些可能对一些名词还不了解的人解说一下。
概念法,指自己想出来的东西。例如看着红香头,久了,自己心里想象有一片红光,这
个自己心里想象的红光,就是”概念法”
胜义法,应该指可直接感觉到的自己的身心
寻,找到一个所缘。 观禅所缘是自己身心的某件。
伺,在这所缘继续观察,一直一直一直盯着。 观禅,就是一直一直观察。
喜,乐。
因为不断观察,直到离五盖(贪 嗔 掉举 昏沉 疑),心中就出现喜乐
然后,
当前四禅支出现,心变得宁静,不散乱地专注于观察的所缘,
这称为”心一境性”。
这时可以看到心念、身,剎那生灭,不会一整片。心要清净到这种程度。
也就是”名色分别”。看清楚看到心念一起,身体如何动作。
然后... 阅读全帖
r**m
发帖数: 1825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感恩节师姐棒喝
这是保存的runsun 过去的发言,提到贪著于定乐的危害
===================================================================
马哈西禅师实际反对修四禅八定,而且他也讲明了原因。
他说根据禅师的统计,在这个时代,只有不到2%的修四禅八定者从止禅升到观禅,其余
全部被止禅给迷惑了。他建议越过四禅八定,直接进行观禅,马哈西的禅法,也叫干观。
他的这个观点,我比较同意,我个人认为,被止禅迷惑的,绝对不止98%,恐怕是99.99%

他说的那个2%,可能是针对南传里面先修止禅,再修观禅的修行者。
在大乘和密乘里面,由于佛陀的内观几乎已失传,所以中招率高得厉害。
=====================================================================
先止后观的行者很多都陷在定中出不来,前功尽弃,这个大毛病大乘讲的很少,
就是南传里,真正修内观(干观)的,也主要是缅甸的禅师如马哈希一派的 (其实就
是缅甸帕奥禅师也不是纯粹的内观),泰国的阿姜查,阿姜李,阿姜摩诃布瓦等等我个
人认...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概念法与究竟真实法-ZZ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riya_sacca 俱乐部 】
发信人: JeanIris (Iris), 信区: ariya_sacca
标 题: 概念法与究竟真实法-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an 28 09:27:50 2011, 美东)
概念法与究竟真实法
Concept and Reality
英译中:metta
2010年11月
(This is the appendix B of the book "The Essentials of Insight
Meditation Practice--A Pragmatic Approach to Vipassana" by Ven. Sayadaw
Sujiva 这是舍弃我禅师著《Mahasi毗 婆舍那禅修法要》的附录B)
It is important that the meditator understand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ncept” and “ultimate realities,” because it is the direction
which he...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修要诀——慈诚罗珠堪布
http://new.huidengzhiguang.com/index.php/huideng-jiangtang/fofa-jianxiu/2016-07-21-09-16-27/593-l11024
http://new.huidengzhiguang.com/index.php/huideng-jiangtang/fofa-jianxiu/2016-07-21-09-16-27/594-l11025
一、禅定的五种过患
修禅定的时候,有一些障碍会影响我们的修行,归纳起来,大致为五种:
(一)懈怠。懈怠,是贪着吃喝玩乐而不想修行的念头。修行没有成果,都是因为懈怠
。如果懈怠,就根本不能进入禅定,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遗忘圣言。圣言,也即上师教给我们的修行诀窍与方法。修禅定的时候,把上师
讲的诀窍都给忘了,致使无法正常修行,就叫遗忘圣言。
(三)昏沉和掉举。昏沉属于无明烦恼,因为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所以不能专注于修
行目标或所缘境;掉举属于贪心烦恼,思维曾经吃喝玩乐的景象而心向外散乱,故而无
法专注于目标。这两个是所有禅定最大的障碍,甚至会影响到禅定的本质。
(四)不行对治。在修...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止与观
这些年来,广论团体有计划地由“教育”系统渗入各级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
、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广开各种“广论研习班”和短期“心灵成长营”,一时好奇者蜂
从,蔚为风气,对社会大众的影响至为深远。值此末法之际,各种邪说倾巢而出,正觉
教团为了救护深陷藏密邪法中的学人回归正教,也为了正法久住、续佛慧命,开演这次
的主题,对《广论》之内容作详实之辨正,祈愿您能因此而转易错误知见,趣入佛陀正
法,迈向浩瀚深广之佛菩提大道!
我们一起来探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宗喀巴对止观的错误说法。宗喀巴乃是依
无上瑜伽双身法的内涵来说止观,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是隐说,而在《密宗道次第
广论》中则是明说。然而,“止观”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止观的自性又是如何呢?藏密
宗喀巴在“别学后二波罗蜜多”中,又是如何说奢摩他与毘钵舍那?宗喀巴所说奢摩他
与毘钵舍那为何严重违背诸佛菩萨经论所说呢?且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首先说明止观之意涵。所谓止观,其实是修定之法,并非般若;在般若智慧中所
说的“止”是心得决定,“观”是观察实相法界的一切内涵,和世间禅定中的止与观是
不同的。在止观修证中,“定”是... 阅读全帖
r******4
发帖数: 178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再看几段马哈西禅师说的
>在我看,这些较禅宗的看话头,还是要粗糙一些的。
我所知道的看话头,是典型的止禅。
>止、观都是方法。对于易散乱的众生,由止入手,是按部就班;由观入手,也是以毒攻
>毒。而且人家修止法的,后面也不见得没观;修观法的,当然也可以摄止。只因自己搞
观怎么能说是以以毒攻毒?这说明你恐怕根本不懂观是什么。
修止法的,当然未必没观,但关键在于,他是否懂怎么观,是否懂怎么出定,这些都极
其细节。
根据我的观察和判断,大乘里面,几乎90%修行人完全弄错。误把止禅里面的观,当成
所谓的止观双运,更把定中境界当成开悟。大乘里面,看不到很纯粹的四念处观禅修法。
如果有,也就六祖说的无念,无住,无相的禅法非常像,但是后期演变成看话头,包括
什么所谓的禅净双修,这些已经出问题。
>了就说别人的止法不对没有意义。
一定要明辨清楚,否则只会走错路。关于止和观,止禅和观禅,这是修行极其重要的基
础,必须要清楚。
》这些大师说修观的时候要从定里出来,不是说就不要修定了。两个概念。
我并无否定说不能修禅定,我说的是四禅八定是未必需要的,如果要修观,必须从四禅
八定当中出定才可以。
而我说的修观所产生的刹那定,和四禅八定
E******u
发帖数: 3920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鈴木大拙答胡适博士
禅:答胡适博士
【这是答前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博士的一篇文章;胡适的文章为《中国禅宗,其历史与方
法》。("Ch'an Buddhism in China,Its History and Method")。这篇回答原刊于一九
五三年四月号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Philosophy East and West(卷三,第一期),并
附胡适本文。本书所录为胡适博士原文的提纲,以及铃木博士的回答全文,并此致谢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的编辑Charles A Moore博士的惠允。编者注言】
对于一篇文章的回答,若非把原来的文章一起刊载,是没有多少价值的。然而,胡适博
士对于中国禅宗史意见,铃木博士在回答中已经完全述及,因此可以自成一个整体。铃
木博士认为要把禅钉在历史的某个时期,以求解释,是徒劳无益的。下面我们把胡适博
士的文章做一个重点提示,以便读者可以知道铃木的答文中所指的是什么。
胡适的文章启首这样说:
“禅是否超乎我们的了解?
“四分之一多世纪以来,我学问渊博的朋友,铃木大拙博士,前日本京都大谷大学教授
,就在把禅宗向西方世界做介绍并做解释。由于他不断的努力和他许... 阅读全帖
t*****r
发帖数: 39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帖:金刚禅法讲义-D
原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79ed80101bj37.html
190.艺术哲学
在精神食粮里,除去佛法和宗教,一般世间文化人所喜欢的,那就是艺术了。按丰子恺
先生的表述:第一层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是精神生活(艺术),第三层是灵魂生活(宗
教)。艺术这一层也是修行人应该有所了解的。现在的欧洲人往往瞧不起美国人认为他
们根本不懂艺术俗不可耐,也瞧不起今天的中国人,说咱们是Live to work(为工作而
活着),象群蚂蚁一样只知道卖命地工作活在第一层,而他们是work to live(为生活
而工作),他们所谓的生活,一般就指艺术生活第二层,也就是欣赏绘画、戏剧、古典
音乐、滑雪、看斗牛欣赏残杀众生、以及英国富人喜欢的猎狐等等。欧洲人认为他们的
艺术生活已经很发达了,法国的绘画、英国法国的文学等等,都是足以引以为傲的、美
国人呢在这方面显得比较愚痴,多喜欢看一些比较低级动物化的东西,如打球、赛车、
马戏、脱衣舞、打拳等等,美国佬都是些没文化的暴发户俗不可耐,所以欧洲人瞧不起
他们。
实际上人类在一二层的创造都是附属于肉体的、只有肉身存在时... 阅读全帖
a*******2
发帖数: 465
39
禅修的方法(第二讲)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5年9月30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继续给大家简单讲一些禅修的方法。
禅修的前提条件、前行与前面所讲的一样。首先要调整身口意三门,保持适当的状
态,这是很重要的。若是没有调整好身口意三门,不能保持适当的状态,就无法在相续
中生起禅定,即使生起了,也容易出现问题。
现在很多人虽然在打坐、修禅,但是在相续中没有生起真实的禅定,没有产生禅定
的功德,这可能也是因为自己没有正确的方法,在修禅定的时候,没有调整和把握好身
口意,没有保持适当、良好的状态。如果要通过语言说清楚那种状态,是很难的;只有
通过一些方法、窍诀去调整和把握,才能出现那种状态。就像收音机调台一样,频道正
确了,声音就发出来了。如果没有调整好状态,禅定很难生起来,即使生起来了,也容
易出现障碍和问题。
我们可以打坐、修禅,但是要有方式、方法。若是没有方式、方法,没有上师的窍
诀,容易走火入魔,所以这是很重要的。我们以前讲过身要点、语要点和意要点,就是
调整身口意三门的方法和窍诀。通过这些方法和窍诀,才能...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0
企图否定一切形式的概念化?
这篇我觉得不错
佛教修持与心理卫生
陈兵
内容提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的精神有不断退化之势
。信仰崩溃、道德沦丧、精神空虚、心理病态,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心理卫生、
精神健康、心灵环保,将是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的重大主题。佛教以善于医治众生心病
为己任,以善于治心著称,其三学六度等修行方法,都可以看作心理卫生之道,都可以
用作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技术,有些已经被心理学所吸收。新世纪的人类要求佛法心理
学化、生活化,要求佛教法师承担心理医生的角色。以佛法的特出智能点化心理学,并
吸取科学心理学的长处以丰富佛法,提升全人类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境界,是佛教在二十
一世纪的一大使命。
主题词:佛教修持 心理卫生 精神健康
一.心理、精神问题的日益凸显
二十世纪后期,人类社会沿着“信息高速公路”飞速向前,科技的高度发达,创造
出高度的经济效益,提供给人们越来越方便、丰富、新鲜的物质生活条件,改变着人们
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将人类推向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然而,人的精神并未能与科技和经济同步提高,反而有下降之势。信仰崩溃、... 阅读全帖
r******4
发帖数: 178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再看几段马哈西禅师说的

天台的止观双运我还没有认真看过,暂时不好评价。
止有两种止,观,有两种观,如果是四禅八定的止和四禅八定的观,这种所谓的止观双
运则是不能解脱的。
观念头来来去去,变化,这个像我说的观禅,但是未必,关键要看当中到底出怎么个观
法。
我说的观禅是密集的对每个念头(一个念头是一个所缘)都要进行识别觉知,而不是观
到念头的起起伏伏。(念头起起伏伏整体成为所缘)
另外,在观思想念头的时候,对于身体的疼痛,外界的声音等等,都是要进行观察识别
的,而绝不能忽略拒绝。
禅宗的观心法门有点像观禅,但是细节程度要比上座部佛教的差距很大。
说止是比较初级的定是大错误,这说明你没弄懂什么是止禅,什么是观禅,甚至不了解
止和观到底是什么。所谓止观双运更是弄错。
止,四禅八定里面的最高定,非想非非想定,都是止,怎么能说初级?
在止的基础上起观,一定是要从四禅八定当中出来,这个时候起的观,才是正观。
a**u
发帖数: 8107
42
☆─────────────────────────────────────☆
runsun02 (runsun) 于 (Sat Dec 12 15:57:41 2009, 北京) 提到:
DHITI
经常有人,甚至是某些佛教徒,经常指责隐居在雨林、山洞、闭关房中的佛教隐修者。
他们指责这些佛教的退隐修行者对于社会有什么贡献?为什么不去创造一些社会财富?
应该正确回答这些朋友的是说:这些隐退的佛教修行者,他们对于社会的贡献是一种精
神理想和精神的超脱,并以此清凉来平衡世俗的物欲.他们所创造的是更可贵的精神财富

一般社会上的人不管如果夸耀自己为社会创造什么,但许多其实是为自己的欲望而创造
了什么。其实是为自己的世间名誉、财产增加些什么而已。
例如佛陀,如果他当时没有隐退而修行以获得觉悟的话,世间历史上多的可能只是一个
有作为的国王。
而如现代的玛哈希尊者,他如果没有退隐修行成为一位阿罗汉,世间多的可能只是一个
才子。
如果孙伦尊者没有去隐退,世间则可能仅仅是多了一个农夫。
但他们以隐退和精神实践获得心灵的净化,虽然他们没有制造物质的财富,但他们为人
类社会创造了更伟大的精神... 阅读全帖
r**m
发帖数: 1825
43
[转载参考]——有关帕奥西亚多禅法的重大错误
帕奥西亚多的禅修著作在大陆和台湾流传已广,但早些年读来就有许多问题.也有朋友问
起,因为不合和的缘故.只在私下解释.而不作公开批评.
但此篇文章的出现——班迪达禅修中心:问与答——马哈希尊者和帕奥禅师 ,说明
问题严重.
缅甸佛教大僧团长老及宗教部禁止帕奥西亚多的部分著作。
虽然修行佛法最主要是关注自己的内心修行,但知道有类似错误但为了所谓不争而
不指出,想来那也不过是伪善。因为隐瞒错误足够害死许多人。
帕奥禅法的错误,依据经典而说,有多处严重错见.因此现在指出:
错误第一,是他所提的内观必须要观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其错误在于,根本
不了解度疑清净的实际是要了解缘起的本质——无常、苦、无我,而绝非是了解具体的
过去世是什么,未来世又是什么。
同时,按照经典而言,了解具体的过去世是什么,未来世又是什么,只有彻证色界
第四禅那获得熟练精通并且具有神通等独特根性者才能成就此宿命通。见《清净道论》
神通部分但帕奥在其著作中却说依第一禅以下就能在内观中洞察具体的过去世和未来世
。从禅修内观的角度讲,即使看见...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发信人: neohorizon (horizo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五蕴皆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Dec 30 23:58:33 2017, 美东)
以下所说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其实佛陀在世时(依北传阿含经),最常说的是无常,不是”空”, ”空”是偶而提起。
“空”是大乘最初期的般若经特别强调的,后来竟变成大乘的的标志,
特别是汉传佛教说出家叫遁入空门
无常,应该是最基本的元素了,佛陀最强调的应该是无常,在阿含经中几乎处处提。
但这并不妨碍”空”是佛教正式的标志之一,只是现代人有点太过重视了。
要特别去了解”空”也很好,对解脱有帮助,不了解应该也没关系,用无常也可以打破
”我”,解脱
“无常”是打破”恒常”
“空”是打破”实在”
“空” =”我”、五取蕴的集灭无常 +
不实的观念
不知所来,不知所去,”我”、五取蕴、五蕴就像手掌相拍而产生声音,
并非有个”实体声音”原先藏在甚么地方(知所来),现在拿出来了,于是有声音
也并非有个”实体声音”被藏在甚么地方(知所去),于是声音消失
这...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那波罗蜜
已经讲了菩萨要怎么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四度波罗蜜,现在所要讲的是
菩萨要怎么修行禅那波罗蜜?
我们现在来看 马鸣菩萨怎么说:“知法性无动无乱是清净禅度,随顺修行禅那波
罗蜜。”(《大乘起信论》卷2)
我们首先来看这一段菩萨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修学禅那的时候他要怎么转依如来藏
来修行?禅那指的是四禅八定,四禅八定叫作八次第定,也就是说你一定要先证得初禅
,才能证得二禅乃至证得四空定;那么初禅到底要怎么修?想要证得初禅先要修定,然
而定要怎么修?定的意思就是说,制心一处而不动摇,为什么要制心一处呢?因为我们
的心不断地攀缘六尘——想东想西,所以我们就要选择一个境界来让心安住在那个境界
上面而不动摇;然而我们的心并不是说,你想要安住在那边祂就会乖乖地安住在那边!
所以要用各种方法来让祂停在那个位置上面。譬如说有人就用数息,不断地观察自己的
息进息出,用这样的方式让自己的心安住在息进息出这个境界上面。当然制心一处不是
只有一种方法,譬如说持名念佛,把自己的心安住在自己念佛的声音上面;还有观想念
佛,观想念佛是去观想佛的形像,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然后去观想...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46
===================================================================
马哈西禅师实际反对修四禅八定,而且他也讲明了原因。
他说根据禅师的统计,在这个时代,只有不到2%的修四禅八定者从止禅升到观禅,其余
全部被止禅给迷惑了。他建议越过四禅八定,直接进行观禅,马哈西的禅法,也叫干观。
他的这个观点,我比较同意,我个人认为,被止禅迷惑的,绝对不止98%,恐怕是99.99%
他说的那个2%,可能是针对南传里面先修止禅,再修观禅的修行者。
在大乘和密乘里面,由于佛陀的内观几乎已失传,所以中招率高得厉害。
=====================================================================
先止后观的行者很多都陷在定中出不来,前功尽弃,这个大毛病大乘讲的很少,
就是南传里,真正修内观(干观)的,也主要是缅甸的禅师如马哈希一派的 (其实就
是缅甸
帕奥禅师也不是纯粹的内观),泰国的阿姜查,阿姜李,阿姜摩诃布瓦等等我个人认为
都是
先止后观的路子,所以读他们的自述,可以看到他们修行中
a*****y
发帖数: 33185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传佛教-百度百科
简介
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
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
生活,因此称为「上座部佛教」(Theravàda)。上座部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
、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
一带地区。上座部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上座部佛教流传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在我们不能够更系统一点地去
了解和上座部佛教同时或者更晚时期盛行过的其它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除外),因为
他们大多数是在漫长的岁月之中湮灭无闻了,遗留下来的至多是一两部经典论著,甚至
只是片言断语。然而,南传佛教不但非常完整地保存了一套巴利语三藏圣典以及许多重
要文献,而且这些经典是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相当大的地域中唯一不可争辩的权
威性著作。在南传佛教国家,我们至今依然还能够看到按照佛陀当年所教导的行为规范
一样过着剃除须发、三衣一钵、托钵乞食、半月诵戒、雨季安居等等如法如律生活的比
库[1]僧团,使我们仍然能够亲切地感受到最接近于二千五... 阅读全帖
a*******2
发帖数: 465
48
禅修的方法(第三讲)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5年10月1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继续讲修持禅定的方法。
第五种方法:观察分别念自身。
在相续中生起烦恼、分别念的时候,看它的自性。每个人的烦恼都不一样,有的贪
心重一点,有的嗔恨心重一点。若是贪心重,可以先去观察贪心的所依(对境),看看
是对何人何物生起了贪心;然后去观察贪心本身的自性,这个时候所有的烦恼、分别念
自然就会消失,即“自然解脱”。这种“解脱”不是真正的解脱,只是分别念暂时消失
了或烦恼暂时息灭了,称为“解脱”。自然解脱后,不要去想其他的,什么也不想,在
这样无缘的状态中放松、安住。
当烦恼、分别念再次生起的时候,又与先前一样。先观察它的所依对镜,然后再看
它的自性,这时它就会消失,在这样没有分别念的无缘状态中安住,保持这种状态,能
持续多久就持续多久。当烦恼、分别念再次生起的时候,再继续如是修持。
前面是以贪心为例进行的说明。其他所有的烦恼、分别念都可以这样去观想、修持
。有些人贪心或嗔恨心重,有些人嫉妒心强,有些人傲慢心大,都可以用这种方法特...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修中的三股绳
就我读的一些资料, 一个证果的人是不可能没有初禅的
至于初禅能否到4果, 这个就不知道了, 有人说可以, 有人说不会
这个是不会是指,随着修行深入, 自然而然一定会带到4禅
转个这个
亲身实践
——关于禪那境界(回忆阿姜放)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Seeing for Yourself———A monk recalls his teacher’s bootstrap method for
navigating the jhanas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原文版权所有 © 2004 坦尼沙罗比丘 。免费发行。 本文允许在任何媒体再版、
重排、重印、印发。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形式进行
,译文与转载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 2005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简介: 本文原载于英文佛学杂志《三轮》2004年冬季刊。]
我最初开始跟我的老师阿姜放学习时,他递给我一本禅...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修中的三股绳
就我读的一些资料, 一个证果的人是不可能没有初禅的
至于初禅能否到4果, 这个就不知道了, 有人说可以, 有人说不会
这个是不会是指,随着修行深入, 自然而然一定会带到4禅
转个这个
亲身实践
——关于禪那境界(回忆阿姜放)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Seeing for Yourself———A monk recalls his teacher’s bootstrap method for
navigating the jhanas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原文版权所有 © 2004 坦尼沙罗比丘 。免费发行。 本文允许在任何媒体再版、
重排、重印、印发。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形式进行
,译文与转载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 2005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简介: 本文原载于英文佛学杂志《三轮》2004年冬季刊。]
我最初开始跟我的老师阿姜放学习时,他递给我一本禅...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