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观禅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共10页)
b**********d
发帖数: 621
1
《皮村老侯列传》之《股海渔禅》
By 皮村鸟人
自《九鱼真经》事泄,老侯为妻所困、金盆洗手之憾,轰传天下,往日故旧,无不扼腕
叹息。一时间小小皮村,尽多三山五岳之辈,举目四望,皆是力劝出山之徒。老侯不胜
其烦,遂闭门塞户,投身股海,题联门楣以谢客,联曰:
昔因年少觅海市
今已老成拥蜃楼
横批“永别”。时人皆叹:“问世间妻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皮村乃平。
然经此之变,皮村老婆,威加数倍,无人敢擢其锋。琐男皆苦不堪言,面虽百般求全,
曲意逢迎,然心多有不忿,唯不敢家中语,遂聚离家五迈之AC cafeteria,号为“离骚
”。
群主曰:“天下苦老婆久矣。然我能往,妻亦能往;一味避敌,非长久之计。需当奋力
一搏,挫其锐气,方可永保方寸之尊。”邵君曰:“此言有理。然攘外必先安内。老侯
思维不灭,大事难成。”洪涛曰:“甚是。然老侯悍甚,需群主出马。”群主惧,辞曰
:“前日奉妻之命,install tile,用力不慎,伤及黑山老腰,今日尤痛,不能出战。
”然遍扫众人,皆垂头丧气,无敢当者。
田铭曰:“老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非一人之敌。何不扯淡三人组出马,三英战老侯
?”邵君大笑曰:“扯淡三人... 阅读全帖
r*******c
发帖数: 1060
2
就目前我这个学前班水平的理解来说,打坐主要两种方式:
1) 止禅,就是练习将注意力/大脑的attention system放在一个目标上/
concentration/focus,提高定力/专注力,可以减少大脑的散乱/不集中状态,我目前
主要是练习观照自己的呼吸,听起来很boring,不过,事实上,能持续不断地观照自己
的呼吸,也不容易,思绪经常跑开的,呵呵。有时我是观察自己的一呼一吸,有时是数
自己的一呼一吸。有时我上班,到了下午就脑子混沌了,也会停下来,数30下呼吸(就
几分钟而以),大脑感觉就恢复了很多/refresh。
不过,我觉得跑步也提高大脑专注力/定力的,但是观呼吸感觉更微妙细腻。
2) 观禅/正念,就是练习将注意力/大脑的attention system实时开放/open
monitoring/mindful,不刻意的将注意力放在一个事物上,而是有什么感觉念头,就觉
察/观照这些感觉念头。(the objective is not to focus one’s attention but
rather to use one’s brain to monito... 阅读全帖
r******4
发帖数: 178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帕奥尊者教导的安那般那念
开始修禅时,先舒适地坐着,然后于鼻子的下方或鼻孔周围的某部位觉知气息进出。
别跟随气息进入体内或出去体外,因为若这么做,你将无法成就定。你应只是于气息扫
过及接触嘴唇上方或鼻孔周围之处觉知气息,如此你就能够培育及成就定。
《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里提到,在开始修习阶段必须遵守一项重要的原
则:nalakkhaõatopaccavekkhi-tabba§.──「不应观察相」。在此,「相」
是指「自性相」(sabhàvalakkhaõa,特相)与「共相」(sàma¤¤alakkha&
otilde;a)。自性相是指气息中四大各自的特征,即硬、粗、推、热等。若你注意它们
,那么你的修行就变成四界分别观,不再是安般念。共相是指气息的无常、苦、无我三
相。这表示不要注意「入、出、无常」,或「入、出、苦」,或「入、出、无我」。因
为在这阶段的入息与出息还是属于概念[3](pa¤¤atti,观念)。概念并非修习观禅
之法(dhamma),只有究竟法[4](paramattha)才是观禅的目标(所缘)。除了结生
心之外,任何依靠心所依处(hadayavat
r**m
发帖数: 1825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帕奥与马哈西之间的问题
确实是这样的, 大陆弘扬原始佛法的论坛佛陀的古道原先是有专栏介绍马哈希的内观,
后来却拿掉了,现在只介绍帕奥禅,是很可惜的。
泰国的禅师里阿姜念的传统更接近纯观禅,其余的大多数是先止后观的,
要小心辨别。
r****n
发帖数: 8253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止与观:大师们怎么说

极少看到这位禅师的中文资料。
晚上在新浪的uC聊天室听到帕奥尊者的弟子道澄尊者讲安般念修行,讲的还不错。
在网上查了道澄尊者的资料,查到这么一段,还是让我吃惊了一下。
=================
道澄尊者说,在缅甸帕奥禅林来学习的禅修者中,每天禅修 十多个小时,其中 禅坐
一天要 8个小时,这样的密集型禅修。 大多数人 在 5年的时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 证
得 禅定,只有极少数的人因为过去的菠萝蜜多,在很短时间里成就。
==============
按照他这个说法,止禅的禅定确实很难证得。不过这里的证得禅定,要求似乎很高,
包括入定自在,出定自在,省察自在等。
我想挑战一下安般念止禅。
n****f
发帖数: 905
6
般若净土两门大义
般若。乃即缘起而明性空。虽性空而不坏缘起。净土。乃即性空而明缘起。虽缘起而不
碍性空。此则空有两门。互不相碍也。不特于此。正以缘起故性空。若非缘起。说谁性
空。此则缘起为性空之所以。又以性空故缘起。若非性空。何从缘起。此则性空为缘起
之所以。若然者。空有两门不但不相碍。且复迭互相成矣。即古所谓万象参天。观之而
无色。群音揭地。听之而无声。愈有愈空。愈空愈有者矣。夫缘起性空。既在同时。任
运便有双泯双存之面目。双泯双存。同时无碍。即是向上圆融不思议第一义谛。圆融第
一义谛。即是当人本源心性之异名。是知佛说种种般若门。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佛说
种种净土门。亦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从本源心性。流出种种般若净土法门。而种种般
若净土法门。皆悉指归本源心性。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昔有人问
云栖大师云。参禅念佛。如何得融通去。大师答云。若然是两物。用得融通著噫。旨哉
言乎。夫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本非两物。用融通作么。然则般若净土两门
。既唯一本源心性。不唯分无可分。亦且合无可合。分合尚著不得。况可更论其相成相
碍也哉。
彻悟大师
r****n
发帖数: 8253
7
这是上次和waichi辩论慧解脱阿罗汉是否需要四禅八定时候写的文章,
我稍微改了一下,贴出前半部分,由于是根据原始的巴利文翻译来写,理解上会有一定
难度,需要仔细的阅读
这篇文章仅仅是写了很小一部分,因为实际上真正要引经据典写这种文章要花费很大精
力。我写到一半,有点坚持不下去了,耐心实在不行啊。以后有时间,我试着重新整理
,尽量写出通俗易懂的。
如果有疑问,可以问我。
=========================================
学佛法的人都应该知道禅定的重要,但究竟什么是禅定,什么是四禅八定,什么是禅,
什么是定,什么是近行定,刹那定,安止定,包括止和观的区别,很多人往往非常混乱
,在实修当中也是糊里糊涂,本文从上座部角度来试着阐述这些概念的区别
禅定,又叫禅那,巴利文为jhana,源自巴利词jhapeti(使照亮,使燃烧),
上座部佛教里程碑式历史人物,在上座部佛教地位相当于中国六祖慧能的觉音尊者,在
其整理佛陀以及佛陀弟子对法的解释的论书《善见论》中对禅那这样解释,本解释同时
参考《实义灯疏》对《善见论》的解释
它使所缘的对象燃烧(除尽烦恼),使照亮(jh
r****r
发帖数: 755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内观的深化 马哈希西亚多
内观的深化
摘自: 内观基础
The Fundamental of Vipassana Meditation
by 马哈希西亚多
禅修者体悟三法印以后,不再多作思惟,只是对于一直自然展现的身心现象持续观察。
然后五种心力──净信、精进、正念、禅定、智慧达均衡状态,此时观照机能如被振奋
般加速运行,而且被观察的身心现象也更迅速地生起。在短暂的吸气片刻,腹部的胀起
过程是一连串迅速相续的动作,呼气时,其伏下的过程也是如此。这种迅速连接的动作
变化,在肢体的伸屈过程也很明显。还有轻微的震动遍布全身。有些情形是,刺痛和痒
的感觉剎那间相续生起。大致说来,这些感觉都令人难以忍受。
对这些感受,禅修者若想命名叫出,就会跟不上这一连串身心变化的速度。只须以平常
的态度来观照即可,但必须警觉分明。在这一阶段,对于一连串迅速生起的情境,别想
微细之处面面观到,照一般的方式去做即可,若想命名叫出它们,总括性的名词便足够
了。要是想丝毫不漏、紧紧跟上,会很快令人疲惫的。重要的是,观照清楚,并于生起
之境了然领悟。以往选定几个目标观察,进入这一阶段,必须暂时把它们摆一旁。而注
意六根门上所起的情境。只有当观照
l****u
发帖数: 2166
9
安止禅修不了观,但是出禅后到进行定, 修观非常有效果.有时效果能延续几天.
日常就momentary concentration.这个是要每时每刻的mindful.
r****n
发帖数: 8253
10

同意,把安止禅作为修观的基础,从四禅八定当中出来后,进行修观,效果是很好的。
日常就是正念持续,也就是时刻觉察自己的思想,言行,就是时时刻刻清楚觉察自己正
在做什么,这个非常非常重要。
r****n
发帖数: 8253
11

本来心解脱就有多义。
止禅叫做增上心学,获得心解脱
观禅叫做增上慧学,获得慧解脱。
这里的心解脱不是代表证阿罗汉,这里的慧解脱,不是那个和俱解脱对应的慧解脱。
杂阿含:
“比丘,於欲離欲心解脫,離無明故慧解脫”,这里的心解脱,其实就是禅那,因为禅
那是镇伏贪欲的,但没有破无明。
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
“有作是说.此契经中说:未至定名不动心解脱”,这里将还没有到初禅的未至定说成是
心解脱,因为这种定,也是降服了五盖的。
《大乘義章 卷18》:
「斷除四住。世諦心淨。名心解脫。
於世諦中。一切德脫。用心為體。故偏說心。
斷絕無明。真諦慧明。名慧解脫。
於真諦中。一切德脫。用慧為主。故偏說慧。」
这个也基本说的同样意思,心清净,就是禅那。
r****n
发帖数: 8253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守株待兔

呵呵,那是因为你还没有观智产生的经历。
其实在观禅当中,排斥思维是不对的。只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不要有过多思维,在定力
稳定以后,那种清晰的思维会自己产生,而且不影响“观”。
另外,禅修的巴利文janna,本身就有“思维”的意思。
r*******c
发帖数: 1060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我目前对打坐的理解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Running 讨论区 】
发信人: rainbowcc (No Games, Just Sports!!!!!), 信区: Running
标 题: 我目前对打坐的理解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Sep 3 08:55:47 2011, 美东)
就目前我这个学前班水平的理解来说,打坐主要两种方式:
1) 止禅,就是练习将注意力/大脑的attention system放在一个目标上/
concentration/focus,提高定力/专注力,可以减少大脑的散乱/不集中状态,我目前
主要是练习观照自己的呼吸,听起来很boring,不过,事实上,能持续不断地观照自己
的呼吸,也不容易,思绪经常跑开的,呵呵。有时我是观察自己的一呼一吸,有时是数
自己的一呼一吸。有时我上班,到了下午就脑子混沌了,也会停下来,数30下呼吸(就
几分钟而以),大脑感觉就恢复了很多/refresh。
不过,我觉得跑步也提高大脑专注力/定力的,但是观呼吸感觉更微妙细腻。
2) 观禅/正念,就是练习将注意力/大脑的attention system实时开放/open
mo...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4
帕奥连中文都不会说,国内南传佛教的情况能怪到一个不会说中文的人身上嘛?
帕奥就是说他对纯观的看法。
参加禅修营的不少人修过马哈希禅法,大家都是成年人,要不要听帕奥的意见大家自己
决定。
帕奥没有说参加我的禅修营以后就不准参加马哈希禅法,或修过马哈希禅法的不能跟我
学。
S**U
发帖数: 7025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佛教简史
现今的佛教分支派别大致可以分成三个主要的传统∶以东南亚为腹地发展的南传佛教,修行包括四念处、内观禅法等;大乘佛教则指禅宗、净土宗、唯识宗、天台
宗、华严宗等;以及在西藏的金刚乘佛教。上述这些传统目前都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虽然,这些教派各自有不同的强调重点和修行方法(如∶公案的运用),导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它们全部都与佛陀的核心教旨有关。
原始佛教
释尊悟入四圣谛的那一刻,就是世间佛法的起源。当时释尊的年龄为三十五岁(大约是西元前528年),他体悟到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圆满、不安稳的,他的觉醒,了解到娑婆世界的所有众生,因为不明了四圣谛,导致必须在永无止尽的六道轮回里,承受不必要的痛苦。于是,释尊决定「逆著时代潮流」,向受苦的众生,宣说灭苦的解脱之道,也就是八正道。
有四十五年的时间,释尊在印度中部的恒河平原来回行脚、布道,传递他深广、超凡的觉悟。有时他直截了当地开示,有时则详尽阐述,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与修行现见四圣谛密切结合的教理体系。这个修行与教理的体系,被称为原始佛教。释尊觉悟与开示的教法,后来透过许\\\多宗派传承下来,并扩展到许\\\多国家。其中还有不少宗派,至今依...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5175
16
第一是初果,你必须已经经过了现观四圣缔和16心的.
(这个果位很高,7方便都只是前行.)
由观苦,集,灭,道,都断了欲界惑,得灭法忍,灭法智...等等
难道他观出来的就是量子论?
发信人: lila (???),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几年来深入思考和佛法禅修实践的总结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Nov 1 13:36:51 2012, 美东)
1. 须陀恒, 是预流
2. 斯陀含, 是一来
3. 阿那含, 是不还
4. 阿罗汉, 是无学
阿罗汉是无学.
l**a
发帖数: 5175
17
第一是初果,你必须已经经过了现观四圣缔和16心的.
(这个果位很高,7方便都只是前行.)
由观苦,集,灭,道,都断了欲界惑,得灭法忍,灭法智...等等
难道他观出来的就是量子论?
发信人: lila (???),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几年来深入思考和佛法禅修实践的总结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Nov 1 13:36:51 2012, 美东)
1. 须陀恒, 是预流
2. 斯陀含, 是一来
3. 阿那含, 是不还
4. 阿罗汉, 是无学
阿罗汉是无学.

发帖数: 1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念佛法门之殊胜与禅净圆融
在上一集当中,我们为大家说明了,修学净土法门求生极乐世界也要求品位高上。
因为往生极乐世界有九品,分为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又分为上、中、下三生,有所
谓的这个“九品三生”。那么学佛人想要求生极乐,当然是要以求上品上生为目标,不
应该只想求得上品下生或者乃至于说中品、下品往生,因为心大所见则大。所谓心大是
什么?心大当然就是心量大、心念大,念佛人说大念见大佛,其实这个大念见大佛,它
并不是说你念得大声,就能够看见越高广越庄严的佛,不是这个意思,它的意思是说你
的心量你的心念是不是广大。所以说如果能够依著我们前面为大家说明的〈大势至菩萨
念佛圆通章〉里面所教导的无相念佛法门,这样子修学无相念佛成功。因为依著 大势
至菩萨所说:“忆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
佛圆通章〉。但是还得要发至诚心,所谓至诚心就是说,心里面真实的誓愿要往生到极
乐世界。另外要有深心,深心的意思就是说要一心的去祈求甚深的佛菩提果,那么这个
心是坚信难拔的,难以拔除的。另外要有回向发愿心,回向发愿心就是说,要把你所修
的种种的善根功德回向能够往生到极乐净土。这样子依著真实的这个...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9
怎么观,观什么?常听人答曰观心,或曰观如幻,或曰观八不,或曰观真实,或曰
观真如体性等等。都对,只可惜是讲给会家子听的,不会的人听不懂。如今学观要如何
做起,哪些是基本原则?
===================================
麻子这篇说了一半,没了后文,后面扯到要不断的破上了。而没有讲清楚到底观什么。
观的对象必须要是当下的五蕴身心现象,或者叫做名法色法。而绝对不能观自心的影像
,念头思想的内容,包括类似光的禅相等,这些全部是概念法,他们并不具备无常,苦
,无我的真实特性。无法生起观智。
五蕴身心现象有念头思想(法念处,心念处),有身体的疼痛等感受(受念处),还有类似身体的冷,热,硬,软移动等特性(身念处)
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习性的不同等选择不同的观察对象。但通常都是从最简单的身念处或者受念处开始,根性比较利的人,可以选择观察心念处。
l***y
发帖数: 4671
2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lummy (河马·云何),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也说正念,也说“我”。Re: 读《观呼吸-平静的第一堂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Mar 12 01:32:25 2014, 美东)
念头是很有趣的东西。忍不住想说说。
我觉得哈,禅修首要的是找到自我。什么叫做“我”呢?我理解哈,一个是指“能观”
,能够感受万物并且思考的那个东西,另一个可能指“作主”,能够依照“我”的想法
去行为。
观呼吸的要点就是这两个意义上的“我”。“我”在观呼吸,“我”要作主说只观呼吸
。这是“我”的意志,确保这意志可以得以实现,就叫做“持正念”。“正”的意思是
”我的意志,我在作主,我知道我在做什么,而我在做的,是我明明白白知道我要做的
“。
那么,“无念”是很难的,“失念”可能更准确一些,就是说,“我”在某些时刻没有
作主,没有贯彻自己得意志,因而在这些时刻失去了“自我”。这时,如果及时察觉,
说明第一种自我,也就是“能观”得那个自我,没有失去。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觉察到
,那说明第一种自我也经常失去。
... 阅读全帖
l***y
发帖数: 4671
21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读《观呼吸-平静的第一堂课》
念头是很有趣的东西。忍不住想说说。
我觉得哈,禅修首要的是找到自我。什么叫做“我”呢?我理解哈,一个是指“能观”
,能够感受万物并且思考的那个东西,另一个可能指“作主”,能够依照“我”的想法
去行为。
观呼吸的要点就是这两个意义上的“我”。“我”在观呼吸,“我”要作主说只观呼吸
。这是“我”的意志,确保这意志可以得以实现,就叫做“持正念”。“正”的意思是
”我的意志,我在作主,我知道我在做什么,而我在做的,是我明明白白知道我要做的
“。
那么,“无念”是很难的,“失念”可能更准确一些,就是说,“我”在某些时刻没有
作主,没有贯彻自己得意志,因而在这些时刻失去了“自我”。这时,如果及时察觉,
说明第一种自我,也就是“能观”得那个自我,没有失去。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觉察到
,那说明第一种自我也经常失去。
再说妄念。妄念之所以为妄念,就是因为其本来虚妄。而去除妄念的努力,又背离了“
我要观呼吸”的正念,岂不是虚妄之上的虚妄?所以呢,我觉得,既然是妄念,就不必
当真;正因为我们把那个东西当真了,它才成为妄念。这就是为什么对除妄念的最简单
的方法就是一旦察觉,就重新回到“观呼吸”上来,想都不要去想...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7644
22
要证悟涅盘,禅修者必须逐步地培育十六种观智(bana)。
第一种观智是名色分别智(namarupa-pariccheda-bana)。在前面如何辨识名法
与色法的讲座中,我已经解说了这种观智。
第二种观智是缘摄受智(paccaya-pariggaha-bana),在上次的讲座中,我解说
如何辨识过去、现在、未来的名色法,以及如何辨识缘起,即是解说这种观智。
培育前面这两种观智之后,你必须依照每一种法个别的特征、作用、现状与近因[
1],再度辨识所有名法、所有色法与缘起法的每一支,借着如此辨识而完成对它们的修
行。这些无法以简短的方式来解释,所以,如果你想知道这些细节,最好的方法是:在
实际修行的时候学习它们。
现在,我要简要地解说其余的观智。
思惟智
第三种观智是思惟智(sammasana-bana),即以分组的方式觉照行法的智能。要
培育这种观智,需要将行法分组──分成两组:名与色;或五组:五蕴;或十二组:十
二处及十二缘起支;或十八组:十八界。然后需要觉照每一组的无常、苦、无我三相。
例如,佛陀在《无我相经AnattalakkhanaSutta》中教导以正思惟来辨识五蕴:辨
识一切
r****n
发帖数: 8253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聪明反被聪明误,waichi显形
以下帖子是waichi对须深经当中关于慧解脱阿罗汉相关文字的强行辩解,看起来似乎很
聪明,不过却暴露出大漏洞了,并且文中进行造谣,再次篡改别人的观点
这个漏洞非常明显,仔细看就会知道
真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waichi用劲心机,但是也不免露出马脚
不过他类似露马脚之处太多,过去我都不会太追究,从今天开始,我将狠抓不放。
这是2009年年waichi第一次明显露出原形
========================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止禅与观禅的差别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an 2 00:16:38 2009)

不. 并不难背. 而只不过是由于那些, 相对其它佛法理,
经中是很少提及, 而在同一本经之中, 哪怕有提及到
了, 也非专门详细论此, 而只各自片言只语散落在各
部不同的经之中, 因此, 大家不懂有关那些四禅八定
之全面义, 故空有学问者只落个片言只字歪义胡想.
就像runsun则那段佛经文, 佛说 "俱足" 初禅不? "俱
足" 二禅不? etc..., runsun他不解经义, 就成了
r****n
发帖数: 8253
24
>现在我们就知道了,修禅定第一步是要修止。止是什么意思呢?止就是让你的心念
停下来。最传统的做法是选取一个目标,比如心中的一朵莲花。选取之后呢,你坐下来
平心静气的,让你的所有注意力都注意到这样一件事上。
===============
这个“心念停下来”是极其严重的错误,心念不可能停下来,除非灭尽定,除非涅槃,
禅定并不是心念停下来。禅定是心念的高度纯一,是心的安稳不摇动。
后面的选取一个目标,也有问题,他说心中的一朵莲花,这是密宗里面的观想,不是纯
正的止禅方法。
>第二类定心不是昏沉,但是它也可以不离开昏沉。也就是说,在昏沉中它也可以存在
===============
这个说法有问题,定,一定是要舍离五盖的,他这里所说的定心,实际只是觉知的正念
而已,正念本身和定是两回事,正念会导致定,但不是正念等同于定。
>止是让自己的心攀在一个目标上不要动,那是不是别的什么其他心念都不要动呢?不
是的。真正的定心可以允许某些心念起作用
==================
这个更是严重错误了,也更说明作者显然不懂止禅四禅八定是什么。这里的目标,是单
一的所缘,而且这个所缘,必须得是禅相才行
n****f
发帖数: 905
25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
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
他通途正行。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大
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净
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根
,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华
开见佛,证无生忍。最下即证圆教初住。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圆教初住,即能现
身百界作佛。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乎。故曰,来生作佛祖也。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却复决志
求生西方。以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
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
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万修万
人去乎。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
a**u
发帖数: 8107
26
☆─────────────────────────────────────☆
runsun (runsun) 于 (Wed Aug 5 09:35:44 2009, 美东) 提到:
关键词:禅定 四禅八定 刹那定 止禅 观禅 慧解脱阿罗汉 俱解脱阿罗汉
我用比较通俗的话解释一下禅定,虽然可能不严格准确,但更容易理解,克服一些对禅定
的错误理解
禅定,其实就是持续性的瞬间产生的意识的纯度,禅定等级越高,意识的纯度就越强。
这种高纯度的意识(心),表现是宁静、镇定、安详、统一、平衡。
我们一般人瞬间产生的意识里面有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而禅定强的人,瞬间产生的意识
是高纯度的。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是伴随意识产生的,佛法叫做心所,意思是属于心(意识)的
初禅状况下瞬间产生的意识主要只有五个东西,分别是寻,伺,喜,乐,心一境性。
二禅状况下瞬间产生的意识主要只有三个东西,喜,乐,心一境性。
依此类推。。。
如果想要获得这种高纯度的意识,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选择一个固定的单一的对象,让瞬间产生的意识不断对着它,时时刻刻不偏离对
象,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过滤瞬间产生意识里面的杂质。获
r******2
发帖数: 1021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佛教退隐修行的价值zt

呵呵,你怎知我没有实践?
观禅的实践,和止禅的实践是类似的,只是稍微有些不同而已。
禅相有非常多种,以不同的对象为所缘,会出现不同的禅相,哪怕都是以呼吸为所缘,
个人的禅相也是有不同的。
这是胡扯。取相是定力提高而出现的,不是凭空跳出来的。
当然,有人自我暗示幻想出个东西,是不需要定力的。
有人一闭眼就看见眼前菩萨飘来飘去了。
S**U
发帖数: 7025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真实观不以概念为所缘
南传主张 vipassana 的对象是真实法,不是概念。这其实是南传,中观,唯识的共识
。不同处是各家对真实法的界定不同。
概念是稳定不变的,如果修观落于概念,看的是不变的现象,如何破常见?
瑜伽师地论将「获得真理的方法」分为现量,比量,圣教量。真实观,「现观」(
abhisamaya),必是现量。在概念上思惟无常,无我,缘起,是「相似」vipassana, 不
是真实观,不能以此得解脱。
看到好久不见的人变老了,这是比较两个概念,比量,看到这种无常无法解脱。禅修观
到腿一直在痛,这是痛所引起的概念,没有观到真的受,所以没有观到受无常。
南传主张观真实法的显现特性,作用。摄阿毗达摩义论就详细描述真实法。
这样理解,下引阿含经的意义就清楚。
相应部22.12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色无常,受无常,想无常,行无常,识无常。如是观者(evaṃ passaṃ),诸
比丘!多闻圣弟子则生厌离,厌离则喜贪尽,喜贪尽则解脱,解脱已生智∶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Pali
Evaṃ me sută... 阅读全帖
r*******c
发帖数: 1060
29
那种每天一两个小时的禅修,由于时间太短,就像烧开水,总也烧不开,甚至会形成恶
习,把打坐当任务来看。
比较好的应该是日常正念+经常打坐+参加持续性密集禅修,密集禅修时间越长越好。
-----------嗯,点头。
今年年初开始的时候,我就是希望能每天坚持打坐,后来觉得,每次的都坐得不过瘾,
并且有些把打坐当任务来看。
后来到年中就开始注意争取在日常生活中,能尽可能的保持正念。进步像小乌龟一样,
很慢,但感觉还是有点点开心的。
希望年底或明年有机会参加持续性密集禅修吧。
w**u
发帖数: 311
30
还在修改中,未把参考文献加上。请大家批评
按照佛法讲,“心”“识”的定义是“能缘”,具有指向,观察“所缘”的作用。他依
附于“心所依处”位置在心脏的血液里。由“安般息念”和“慈心念”来练止禅,其目
的是培养定力,即觉察的纯净和持久的质量。包括“行禅”在内的“观禅”,其目的是
培养念力,即对当下身心现象觉察的的敏捷,精细,和全面。在十二缘起中,佛陀教诲
“识缘名色”。现代量子物理学认为:物质都有波粒二重性,因被观察,波性塌方而呈
现粒性。这与佛学的解释很相近:能观察的“识”缘生物质(色)和意识(名)现象。
这个“能觉察”的“心”的是否有生物学基础呢?这是哲学和现代神经科学面对的一个
最基础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神经生物学认为意识现象基本上是大脑的功能。意识活动相当于佛法的“名”法,即五
蕴中的“ 受,想,行,识”。 其中,“想”蕴的定位最简单,由负责记忆中枢大脑海
马体实行。“受” 蕴则包括感觉外周刺激(触),作出判断(苦受,乐受)的过程。
感觉外周刺激由神经系统的外周的感觉器官完成;作出判断,以及“受”之后再形成情
绪(贪,嗔)可能是由控制情绪中枢—— 即边缘脑系统(包括扣带回,岛叶,杏...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31
还在修改中,未把参考文献加上。请大家批评
按照佛法讲,“心”“识”的定义是“能缘”,具有指向,观察“所缘”的作用。他依
附于“心所依处”位置在心脏的血液里。由“安般息念”和“慈心念”来练止禅,其目
的是培养定力,即觉察的纯净和持久的质量。包括“行禅”在内的“观禅”,其目的是
培养念力,即对当下身心现象觉察的的敏捷,精细,和全面。在十二缘起中,佛陀教诲
“识缘名色”。现代量子物理学认为:物质都有波粒二重性,因被观察,波性塌方而呈
现粒性。这与佛学的解释很相近:能观察的“识”缘生物质(色)和意识(名)现象。
这个“能觉察”的“心”的是否有生物学基础呢?这是哲学和现代神经科学面对的一个
最基础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神经生物学认为意识现象基本上是大脑的功能。意识活动相当于佛法的“名”法,即五
蕴中的“ 受,想,行,识”。 其中,“想”蕴的定位最简单,由负责记忆中枢大脑海
马体实行。“受” 蕴则包括感觉外周刺激(触),作出判断(苦受,乐受)的过程。
感觉外周刺激由神经系统的外周的感觉器官完成;作出判断,以及“受”之后再形成情
绪(贪,嗔)可能是由控制情绪中枢—— 即边缘脑系统(包括扣带回,岛叶,杏...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2
我的看法,不一定正确。
如此禅修,一个危险是落入无想定。
我们平时「想」非常活跃,这样禅修「想」平静下来,会觉得非常宁静;
从南传看,这是落入有分心。非正确禅修。
另一陷阱,是认为念是妄,能觉知的awareness 才是真心,真我。宗教上的神我,有的
是从这种经验而来。
不能导致四圣谛现观的禅修,虽有好处,都不得究竟解脱。

最重要的是不要identify with the thoughts (我想不出这个的中文翻译应该是什么)
注意看到自己的awareness 和自己的念 (thoughts)之间的距离
c. 慢慢的放松自己的awareness, 让自己rest在awareness 里
r****n
发帖数: 8253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何见五蕴无常?
没啥复杂,他所感知到的日常的五蕴闪烁是禅修中对于生灭的观察而造成的一种遗留性
的影响。
在毗婆舍那禅修(佛教的观禅,侧重对生灭的观察)当中,如果总是对生灭进行观察,
而生灭实际就是现象不断的被替换,现象A生起灭去,然后现象B生起灭去,替换了现象
A,接着现象C生起灭去,替换了现象B。。。禅修会极大的加强这种感觉,现象的不断
被替换就会形成一种闪烁感,以及逼迫感等等,那种认为事物连续性的持续存在的认知
会被打破,而一个经常如此禅修的人,就会把这种习惯带到日常生活当中,于是他会感
知到平常生活当中也会有这种一闪一闪的闪烁感,会觉得很惊讶。而且他也会知道其实
每个刹那的事物都是新的。
这没什么神秘的,原理非常的简单。当然也和什么所谓的解脱,以及什么智慧无关。他
自己实际也并不懂这背后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智慧并不是这些对现象的感性认识,不是这些体验,智慧是对原因的探寻,是指向最根
本的原因。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r****n
发帖数: 8253
34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1/Wisdom/31675461_0_3.html
没啥复杂,他所感知到的日常的五蕴闪烁是禅修中对于生灭的观察而造成的一种遗留性
的影响。
在毗婆舍那禅修(佛教的观禅,侧重对生灭的观察)当中,如果总是对生灭进行观察,
而生灭实际就是现象不断的被替换,现象A生起灭去,然后现象B生起灭去,替换了现象
A,接着现象C生起灭去,替换了现象B。。。禅修会极大的加强这种感觉,现象的不断
被替换就会形成一种闪烁感,以及逼迫感等等,那种认为事物连续性的持续存在的认知
会被打破,而一个经常如此禅修的人,就会把这种习惯带到日常生活当中,于是他会感
知到平常生活当中也会有这种一闪一闪的闪烁感,会觉得很惊讶。而且他也会知道其实
每个刹那的事物都是新的。
这没什么神秘的,原理非常的简单。当然也和什么所谓的解脱,以及什么智慧无关。他
自己实际也并不懂这背后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智慧并不是这些对现象的感性认识,不是这些体验,智慧是对原因的探寻,是指向最根
本的原因。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j*******1
发帖数: 182
35
一、出现散乱怎么办?
修行时出现散乱状况,应当全身自然放松,低垂双目,专注于双腿跏趺与座垫之间。放
纵散乱之心,念头纷乱,于之不加控制,远远监视,观其动态的变化……最终散乱之心
自然消失。
二、出现昏沉怎么办?
1.在出现昏沉,神志不清之时,应当到山坡等视野开阔,清风徐徐的地方,以毗卢七
支坐式挺身昂然而坐,双目遥望远方山顶上的虚空,澈然明朗地观看自心。
2.或者在上午或下午天空晴朗之时,背对太阳,身体端坐,双目直视对面虚空中央,
心亦长时专注。
三.压抑沉闷怎么办?
出现胸闷抑郁,垂头丧气等情况时,当于虚空观想一个平面月轮,中央观想一个直立的
绿色“ ”(藏文“哈”)字。然后,将胸中闷气观成许多字,并猛厉念诵 ……同时观
想 字从口中一个接一个呼出来,融入对面空。诵念 字二十一遍或一百零八遍。
四、房间里呆不住怎么办?
在自己房间呆不住,总想出去串寮时,当于心间观想如一粒羊粪大小(如花生米大小)
的黑色明点,仿若蜘蛛拉丝般,有一条丝绳与心脏相牵,黑色明点缓缓下降,从下面出
去,落入九层地下。心专注于黑色明点,知其沉重并感到拉坠,身体不能动弹,如是盘
腿上下蹦跳数次。
五、入不了定怎么...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
观有如实观与胜解观,解脱必依如实观。什么是如实,佛法各宗见解就不同。
他观到念头的无常,没有观到佛性的无常。
他有观到念头与色法的缘起吗?
他没有说集谛,你就不要替他加上。还有八正道是道谛,照他这方法怎么肯定八正道能
灭苦?
原始佛法的修行与教理是完全一致的,有逻辑的必然性。教理是四圣谛,修观也就是四
圣谛,一个不少。叔本华从哲学角度去思考四圣谛,结果只接受苦与集,不接受灭与道
,所以悲观。这是因为四圣谛不可缺少任何一谛。
f****2
发帖数: 311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实观——阿姜查《无常》
索达吉堪布:如何在生活中观无常
平时的行住坐卧、所作所为,也要全部观无常。那么,如何在生活中观无常呢?下面具
体讲几个例子:
(一)走路
在道路上行走时,要观想这条路是无常的,从粗大角度来讲,它终究会被各种灾害所毁
,从细微角度而言,它是刹那刹那迁变的;同?保闵硖逡彩俏蕹5模院蟛灰欢ㄔ俾
饭饫铩<热蝗绱耍痪偈帧⒁煌蹲愣家缋砣绶ǎ贾找哉钌愠肿约骸H纭栋
闳羯闼獭吩疲骸靶凶∽跃哒娱钅拘砦扌穆摇!?
对于无常,世间人在亲友病逝时,才有一点感触,伤心以后再也见不到他了。而作为修
行人,即使两个人身体很健康,离别时也应该当成永别:“我们以后不一定能见面了,
极乐世界再见吧!”时时有种无常观,这是相当重要的。世间人或许觉得这不吉祥,但
实际上并非如此,修行人之间需要一种观无常的微妙缘起。
(二)住处
所居住的处所,从现相上讲是无常的,没有什么可贪执的;从实相上讲,就像具髻梵天
对舍利子所说,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是清净刹土,我们应当如是观想,不能认为这是
脏乱差的地方。很多修行不好的人,看这个世界肮脏不堪,所接触的人也全部视为妖魔
鬼怪,这样的心态对修行极有损害。
(三)...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38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禅、定、观、日常、行尽 zz

因为觉得随口而出答案并不能增加自己和别人的辨别力(观力)。
这种问题必须认真体会,否则念佛经谁不会啊。
而且最近工作紧张,心也不静,乱说也不合适。
如果“所说的”和“自己观察到的”心理过程不能对应,那就是单纯背书了。
我其实就做到过一次“见”,但即使是一次关键实验(识之分离),
就足以让人受益很多,那是质变。现在的辨别力绝对比做到之前要高。
然后才能大概知道“我执”究竟是什么意思。
’,
这种话题是有点深,作为自我警惕是好的,不敢说百分百。
观这个词也应该是有深有浅,但凡能从某种现象上出离,就能观,
出离的深度和观的深度正相关。
从这一点上说,善人比恶人的观察力通常要强,
因为善人毕竟对“粗重自我”的执取要比恶人少。
如果能从业识中出离,就能观,
如果能从心识中出离,观的能力应该是更强。
不由自主,不知不觉投入某个东西并认之为自我,就是不“自觉”,就失去了观。
p*******r
发帖数: 4048
39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禅、定、观、日常、行尽 zz
靠, Waichi当年说得这么清楚呀! 我真是瞎眼了。。。
是指如不行则不碰, 如碰则需有 "观" 行尽之心愿, 如碰则不随喜好
择而 "观", 如碰则只 "观" 与 "愿", 是 "应", 而非 "强", 或 "求", 更非
找些什么彻底了解被观对相的心愿的这种污染的花样行为.
有了如上, 才有使实相不变质的能力, 有了此能力才有遇到可被 "观"
之实相时, 实相他不变质. 你看J, 为什么他禅定力比你远远的差, 但
慧力比你好? 只因为他喜做如上, 但他只喜做如上, 却不喜和实相会
面. 而你禅定力, 甚至 "观" 之力比他远远的好, 但你因没如上, 故无
和实相会面之机会, "观" 尽天下万物之时, 也不会有个实相让你可观.
f*******8
发帖数: 3612
40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禅、定、观、日常、行尽 zz

因为觉得随口而出答案并不能增加自己和别人的辨别力(观力)。
这种问题必须认真体会,否则念佛经谁不会啊。
而且最近工作紧张,心也不静,乱说也不合适。
如果“所说的”和“自己观察到的”心理过程不能对应,那就是单纯背书了。
我其实就做到过一次“见”,但即使是一次关键实验(识之分离),
就足以让人受益很多,那是质变。现在的辨别力绝对比做到之前要高。
然后才能大概知道“我执”究竟是什么意思。
’,
这种话题是有点深,作为自我警惕是好的,不敢说百分百。
观这个词也应该是有深有浅,但凡能从某种现象上出离,就能观,
出离的深度和观的深度正相关。
从这一点上说,善人比恶人的观察力通常要强,
因为善人毕竟对“粗重自我”的执取要比恶人少。
如果能从业识中出离,就能观,
如果能从心识中出离,观的能力应该是更强。
不由自主,不知不觉投入某个东西并认之为自我,就是不“自觉”,就失去了观。
p*******r
发帖数: 4048
41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禅、定、观、日常、行尽 zz
靠, Waichi当年说得这么清楚呀! 我真是瞎眼了。。。
是指如不行则不碰, 如碰则需有 "观" 行尽之心愿, 如碰则不随喜好
择而 "观", 如碰则只 "观" 与 "愿", 是 "应", 而非 "强", 或 "求", 更非
找些什么彻底了解被观对相的心愿的这种污染的花样行为.
有了如上, 才有使实相不变质的能力, 有了此能力才有遇到可被 "观"
之实相时, 实相他不变质. 你看J, 为什么他禅定力比你远远的差, 但
慧力比你好? 只因为他喜做如上, 但他只喜做如上, 却不喜和实相会
面. 而你禅定力, 甚至 "观" 之力比他远远的好, 但你因没如上, 故无
和实相会面之机会, "观" 尽天下万物之时, 也不会有个实相让你可观.
r****r
发帖数: 755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与不二论 ZZ
建议读一读 马哈希法师的 内观基础

http://www.neiguanonline.com/onlineread/neiguan_jichu.html#a11
十一、即刻观照
假如你无法观照所生起的现象,就不会知道它们无常、苦、无我的自然实相,因
此,你可能会再经验它们,而再度烦恼。这是潜在的烦恼。因为它们从对象中生起,
我们称之为“对象潜伏”。人们执着于什么?为何执着?因为见过所以他们执着于曾
见过的事物或人。如果当它们生起时无法观照,执着即生起。污染潜伏在我们所见、
听、尝等的一切之中。
假如你观照,你会发现你所见的事物消失,所听的声音消失。它们当下就消失。
一旦你看到它们的实相,就无从贪爱、憎恨、执着。没有执着的对象,就没有执着、
没有执取。
你要马上观照,接触对象的当下就要观照。不能拖延。你可能赊帐买东西,但你
无法赊欠观照。即刻观照,只有这样,执取才不会生起。根据经文,当眼根看见的过
程刚结束而随之的尚未开始时,你就要开始观照。当你看到一个对象,其过程如下:
起初你看到对象这是看的过程。接着你回想所见的对象,这是省察...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而止
因喜好而心念流转,不能专心于所要做的功课或禅定时。观此念头,并保持此观。
会发现心念渐渐止息, 渐缓而停止。然后可以开始本来要做的功课与禅修。
此因起观,心不投入故,令此一脉流转念想停止。
这个心念可以是工作,或者是游戏等让人投入的脑力活动
-----------------
Agree with the above words.
以此回应止就是观,观就是止 及更早的有寻有伺
-----------------
But for this sentence 观就是止 及更早的有寻有伺, it is not so correct.
W**N
发帖数: 1037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白居易 禅《八渐偈》
http://hk.plm.org.cn/gnews/2007716/200771669204.html
八渐偈并序
唐.白居易
唐贞元十九年秋八月,有大师曰凝公,迁化于东部圣善寺钵塔院。越明年春二月,
有东来客白居易作八渐偈,偈六句,句四言赞之。初居易尝求心要于师。师赐我言焉:
曰观,曰觉,曰定,曰慧,曰明,曰通,曰济,曰舍。繇是入于耳贯于心。呜呼,今师
之报身则化,师之八言不化。至哉八言,实无生忍观之渐门也。故自观至舍,次而赞之
,一言为一偈,谓之八渐偈。盖欲以发挥师之心教,且明居易不敢失堕也。既而升于堂
,礼于床,跪而唱,泣而去。偈曰:
1、观
以心中眼,观心外相。
从何而有,从何而丧,
观之又观,则辩真妄。
r****n
发帖数: 8253
45
来自主题: _Arahan版 - 再次解释“观”和“反观”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再次解释“观”和“反观”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20 22:07:36 2009, 美东)
老兄的自闭症已经到了让人惊叹的程度。
老兄一直在那意淫,这runsun整天谈观是什么,那是他根本不懂反观。
老兄却不知道,别人的谈的观,正是你说的“反观”。
观,不是去看,而是知道在看。
观,是清楚的警觉,觉察,即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
看,知道在看,听,知道在听
走路,知道在走路,吃饭,知道在吃饭
贪,知道在贪,嗔,知道在嗔。
。。。
大念住经里面无数类似的句子。
时时刻刻觉知自己正在做什么,了解无常,苦,无我,这就是四念住,是毗婆舍那的关
键。
但是这个“知道”,“警觉”并不是一般人那种粗浅的觉知,而是正念心所的作用,它
是一种强烈的清醒的觉知,是非常密集的。如此才能观察出无常,苦,无我。
当你在修止的时候,也就是止禅,你照样可以有觉知,比如知道自己正在念佛,知道自
己正在观光,知道自己正在专注于呼吸,但是这种觉知,并不是什么“观”,并不是什
i****n
发帖数: 12
46
横看成岭侧成峰(中)
——谈《菩提道次第略论》和‘拉萨禅密之诤’
另外,你问的后面这四个问题都很深,涉及的
层面也较广,回答这些问题,只能扼要地说。
首先说明,我所谓佛法解脱的原理不离止观,
是指凡正宗的、上乘的佛教修行方法,其中必含有
和止观同样或者相似的内容--也就是心志念念分
明统一有力(止),以及深信深解、感触感悟五蕴世
间苦空无常无我如梦如幻(观)。不过,这并不意味
所有佛教上乘的修行方法都要顺着经论通说的止观
次第、止观要领修习;进一步说,经论通说的止观
次第与要领对于各个众生而言,也未必就是最善巧
迅捷的解脱法,这不是经论上的佛菩萨、祖师大德
智慧方便不足,而是因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根器,
并且也由于佛法甚深难以言诠,古人说‘五经久远
,圣意难明’约略有这样的意思。这是首先要说明
的。
如果根据经论上通说的止观修习法,四禅根本
定最能引发无漏慧是没错的,理由简单地说,身心
轻安的初禅未到地定,尽管这个层次的止心,已足
以寻伺观察空义,藉由先前所习得的空见,缓慢转
动念头观察日常散乱心无法拣择决断的甚深微细空
义,从而破除潜藏在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颠倒梦想;
不过由于行者止中
r****n
发帖数: 8253
47
http://online-dhamma.net/anicca/downloads/0902-Leaves.pdf
本书是重点介绍如何修止禅的,非常细致,其中对于如何出禅定也介绍的很好,对于修
止禅的人,尤其修了十年二十年都没有初禅的人,应该重点看看。
可惜目前没有发现观禅部分的。
p*****n
发帖数: 1415
48

这应该就是初禅
没有散乱心 离五盖 不会东想西想 只专注于走路
这可能是二禅观察到的
身念处可以因为不散乱的程度不同 (由初禅到四禅)
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现象
r****n
发帖数: 8253
49
「寻」是最初的发心,最初的发心是把心带向目标的力量,这是一种精神力量;「伺」
是支持这发心,是心的力量,来保持向着目标。这也是精神力量,有点像能量;「喜」
是享受或感兴趣;「乐」是很愉快的感觉;「一境性」是一点,意思是心与目标合而为
一。这些精神因素表现在初禅中,扮演重要的部份。
==========================================
以上翻译的这段关于寻和伺的部分很有问题,很容易引起误解。甚至有点不知所云
寻是使得心导向目标,伺是持续的使心盯住目标。这两个都是心所,是伴随心而同时出
现的,它在初禅当中是两个明显的禅支,以鸟儿振翅飞翔来类比,寻就像要振翅的第一
个动作,而伺就是持续的振翅开始飞翔。
另外寻伺这两个东西是修观禅的时候必然有的,我们将心专注于所缘的时候,必须要用
到这两个心所。
我们所说的观察,觉察,觉知,实际主要就是寻伺这两个心所在心识的带领下而起作用,
这部分的具体解释,属于阿毗达摩。

Kota
Tribune
A****a
发帖数: 274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麼是禪修的正確態度?
禅修就是以一种轻松愉快开放的心观察当下正在发生什么(观禅)或者专注于事先选择
的目标对象(止禅),不期盼,不排斥,有什么就看什么,
这样培育的就是善心,
而不是紧张的,苦大仇深似的死死盯着一个目标,有了杂念就烦恼,没了杂念就狂喜。
总想着有个好境界,或者是不是要开悟了,见到什么不可思议东西,这种是贪嗔痴满满
,培养的是不善心。
禅修,特别注意要培养的于"喜",,还有”放下“,因为"喜",你才会更有兴趣打坐,因为"放下",才会更好的专注于目标对象。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