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如实观——阿姜查《无常》
相关主题
佛法否认造物主,从而远超各大宗教的境界五阴的集与灭是刹那生刹那灭吗?
看到恐怖分子残忍的杀害俘虏,我很愤怒【抛砖】浅谈刹那无常
佛法中“空”的含义绞尽脑汁我终于悟出来 -- 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修行人的交友之道心灵之蘑菇汤
[合集] runsun快来看看笛卡尔是不是我执很强大?涅槃是在五蕴之内还是五蕴之外?
有关无我的一个问题男女感情中是否存在公平?
佛法的修行可以允许有爱吗?人类理解研究--休谟
阿含经『有之灭为涅盘』的探讨到底什么是“无我”?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无常话题: 观察话题: 它们话题: 事物话题: 不会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Y**u
发帖数: 5466
1
佛陀教导我们观察一下出现的事。事物不会停留,有生便有灭,灭了再生,生了又
灭。但迷惑无知者不希望它如此。若我们禅修并变得寂静,就会希望一直维持,且不希
望有任何干扰。但那是不切实际的,佛陀希望我们先观察事实,并知道它们是虚妄的,
然后才可以真正拥有寂静。当不知道它们时,我们自以为是它们的主人,便落入我见的
陷阱。
无常、不确定即是真谛
因此,我们必须回到源头,找出它变成那样的原因。我们必须如实了解事物,了解
它们接触心与心的反应方式 ,然后才能得到平静。这是必须审察的,若我们不希望事
物依其自己的方式发生,就无法拥有平静。无论我们逃到哪里,事物还是会像那样发生
,这是它们的本质。
简单地说,这是真谛。无常、苦与无我是现象的本质。它们什么也不是,就是这样
,但我们给事物过多的意义,超过它们真实所拥有的。
要让智慧生起,其实并不那么困难,它的意思是寻找因并了解事物的本质。心不安
时,你应该了解:“这是不确定的:无常!”心平和时,别沾沾自喜:“啊,真平静!
”因为那也是不确定的。
当某人问:“你最喜欢哪种食物呢?”别太认真。若你说真的喜欢什么食物,那能
算数吗?试着想一下——你如果每天吃它,你还会那么喜欢它吗?你可能会说:“嘿,
老兄,别再来了!”
你了解这点吗?你到头来会厌倦所喜欢的那件事。那是因为事物的变易性,这是你
应知道的。欢乐是不确定的,痛苦是不确定的,喜欢是不确定的,安定是不确定的,不
安也是不确定的,一切事物无疑都是不确定的。因此,无论发生什么时候事,我们都了
解这点,而不会被任何事左右。所有经验毫无例外都是不确定的,因为无常是它们的本
质。无常意指事物是不稳固的。简单地说,这个真谛便是佛。
无常、不确定,即是真谛。真谛明摆在眼前,但我们却不好好地将它瞧仔细。佛陀
说:“见法者即见我。”若我们于一切事物中,看见无常——不确定的本质,便能达到
无欲与出离:“哦!这不过如此。啊!那不过如此。每件事其实都没什么大不了,它不
过如此而已。”心逐渐安住于此:“它不过如此而已,啊哈!”了解这点之后,我们无
须在思维中勉强做什么事。无论我们遇到什么事,心都会说:“它不过如此而已。”它
便会停止,就此了结。
不稳固与无常的事一如热铁球,有哪处摸了不会烫?
我们将了解一切现象都只是假象,没有任何事是稳定或恒常的,反之,一切事物皆
不停地变化,且具有无常、苦与无我的特性。如一颗已在炉火中被烧得火红的热铁球,
它哪一部分会是冷的呢?若你愿意,试着摸摸看,摸顶部它是热的,摸底部是热的,摸
旁边也是热的。为什么它是热的呢?因为它是周身通红的铁球。若了解这点,我们就不
会去摸它。当你感到“这真好!我喜欢它,让我拥有它”,此时别信以为真,别把它们
太当真。它是个热铁球。若尝试摸它任何部分,或想要拿起它,一定会被烫到,你会经
历皮开肉绽与流血的许多痛苦。
无论行、住、坐、卧,应随时思维这件事。即使当我们在洗手间,或去某地,或在
进食,或吃饱后在排泄时,应了解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不稳固与无常的,它同时也是不圆
满与无我的。不稳固与无常的事是不确定与虚幻的,它们无一例外,都是不真实的。就
如热铁球般——有哪处是摸了不会烫的呢?它的每个部分绝对都是烫的,因此别自讨苦
吃。
这不是太难训练的事。例如,父母警告小孩不要玩火:“别靠近火!它很危险,你
会被烧到!”小孩可能不相信父母或不了解他们在说什么。但只要他摸过一次并被烧到
,从此之后父母再也无须解释或试图控制他。
无论心受到多少诱惑或被何事所吸引,你都必须持续提醒它:“它是不确定的,它
是不永恒的!”你可能得到一些东西,例如玻璃杯,并开始想它有多漂亮:“多好的杯
子,我将妥善保管它,以免它被打破。”此时你必须告诉自己:“它是不确定的。”你
可能拿它喝水,并在放下时,一不小心便将它打破。
若今天没破,它将在明天破掉;若明天没破,它将在后天破掉。一定会被打破的东
西是不值得你信赖的。
无常是真实法,事物是不稳固与不真实的,关于它们没有什么是真实的,只有这事
实是真实的。你对此有异议吗?它是确定的事:出生之后,一定会衰老、生病与死亡。
这是恒常与确定的实相,这个恒常的真谛奠基于无常的真谛之上。以“不永恒,不确定
”的标准彻底检视事物,人们将能扭转某事恒常与确定的惯性,然后便可不用再担惊受
怕。
心如实认知事物,知道它们是不确定的
佛陀的弟子们已觉悟到无常的真谛,他们觉悟无常,体会到厌离。厌离并非憎恶,
若有憎恶,就不是真的厌离,也无法成为解脱道。厌离并非世俗方式的厌世,例如当与
家人不睦时,我们或许以为自己真的变成如教法所说的出离,其实不然,那只是我们的
烦恼增加,并压抑了心。“我真的受够了——我要抛开这一切!”这是出自烦恼的厌离
,实际上是你的烦恼变得比有厌离想法之前更严重。
这就如同拥有“慈心”的观念,我们自以为对人们与一切众生具有慈心。因此告诉
自己:“我不应对他们有嗔恨,我应感到慈悲。真的,有情众生是可爱的。”然后你开
始对他们有感情,最后演变成贪爱与执著。小心这点!它不只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爱”
,这不是如法的慈心,而是掺杂我见的慈心。这类似一般“厌世”:“啊!我真的彻底
厌倦它了,我要跳脱出来!”那是不折不扣的大烦恼,而非出离或离欲,只是空有其名
而已,并非成佛之道。若它是正确的,就应有舍——没有憎恶与攻击,不会对任何人造
成伤害。他不会抱怨或挑剔——只将一切视为空的。
那个空意指心是空的,是对事物不执著的空,并非一切皆无,没有人或外境。有
空的心,有人与物,然而心如实认知它,知道某事是不确定的。事物被如实照见——依
循它们的自然规则进行生与灭的律动。
例如,你可能有只花瓶,觉得它是很棒的东西,但从它的角度而言,它是无差别的
存在。它不言不语,只有你一厢情愿地对它有感觉,并爱得死去活来。若你不喜欢或讨
厌它,它并不会受到影响,那是你的事,对它毫无差别,是你有好恶的感觉并执著它们
。我们判定各种事物是好或坏,“好”扰乱我们的心,“坏”也是如此,两者都是烦恼。
我们无须逃往别处,只需要检视与观察这点。这是心的实相,当我们讨厌某样事
物时,那对象不会受到影响,它还是如实存在。当喜欢某样事物时,它不受我们的喜欢
影响,它依然如实存在。我们只是使自己疯狂,如此而已。
你认为一些东西很好,你看其他东西很伟大,但这些观念都只是你的自我投射而已
。若你觉知自己,将了解这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
一个简单的实例是食物,我们觉得这种或那种食物很好。当看见桌上的佳肴时,我
们觉得它们很吸引人;一旦它们通通进了胃里,那就另当别论了。但我们看着不同的盘
子,并说:“这盘给我,那盘是你的,那盘是她的。”当我们将它们吃下肚并从另一端
排出的时候,大概没有人会争夺它,并说:‘这是我的,那是你的。”难道不是这样吗
?你还会占有它并贪爱它吗?
这是简短与简单的说明。若看清楚并下定决心,一切事物对你都将具有相同的价值
。当我们生起贪欲,并以“我的”与“你的”等方式去思考时,一定会陷入冲突。但当
以平等心去看事物时,就不会认为它们属于任何人——它们只是如实存在的因缘法。无
论所吃的食物多么精致,一旦排泄出来后,没有人会将它捡起并认为它有什么了不起,
没有人会抢夺它。
了解一切皆无常,就能放下事物
当我们了解此一平等法——一切存在皆具有相同本质的时候,我们会松开执著,放
下事物。我们看见它们是空的,内心平静,对它们不会有爱或恨。经上说:“涅槃是无
上乐;涅槃是毕竟空。“
请仔细聆听此事。世间的快乐并非无上乐与究竟的快乐,我们臆想为空的事不是无
上与毕竟的空。若它是毕竟空,就不会再有贪爱与执著;若它是无上乐,就会有平静。
但我们所知道的平静并非无上的,快乐无比也不是无上的。如果我们达到涅槃,则空是
无上的,快乐也是无上的。其中有个转化,快乐的物质被转化为平静,有快乐无比,但
是我们不会赋予它任何特殊意义;也有痛苦,当这些事发生时,我们平等视之。它们的
价值是相同的。
喜欢与不喜欢的感官经验是相等的,但当它们触及我们时,我们却不能平等视之。
若事情令人高兴,我们喜不自胜;若令人难过,则巴不得毁了它。因此,它们对我们而
言是不同的,但事实上它们是相等的。我们必须如此修行:它们在不稳固与无常这件事
上,是平等的。
这就如食物的例子。 我们说这种食物很好,那盘食物很棒,另外那盘极妙。但当
它们最后进到肚子里然后排泄出来时,则通通都一样。那时你不会听到任何人抱怨:“
我怎么分到这么少?”那一刻我们的心对它并无染着。
若我们并未证悟无常、苦与无我的真谛,则不会有痛苦的止息。若保持正念,则随
时都可看见它。它就存在于身心之中,我们不难看见它,可以在这里找到平静。
f***2
发帖数: 162
2
观无常确是一种非常殊胜的修法。
w****g
发帖数: 570
3
观无常和无我, 应该说是所有实修法门获得智慧都必须要走的一步。。

【在 f***2 的大作中提到】
: 观无常确是一种非常殊胜的修法。
s******y
发帖数: 172
4
当我们对父母说“我爱你们”时,是否应当提起这样的信念,“爸爸妈妈,我对你们的
爱是无常的,有生也会有灭。”
这也是智慧?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观无常和无我, 应该说是所有实修法门获得智慧都必须要走的一步。。
w****g
发帖数: 570
5
如果你说的爱是一份情感, 不知道你能不能分分秒秒都有它。
要知道这份爱只有见到他们, 想到他们才会有, 那难道不是要依靠这个条件才能升起
的吗? 凡是有依靠条件才能升起的东西, 怎么能说是常在呢?
这不是智慧, 这是现实。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当我们对父母说“我爱你们”时,是否应当提起这样的信念,“爸爸妈妈,我对你们的
: 爱是无常的,有生也会有灭。”
: 这也是智慧?

s******y
发帖数: 172
6
我把问题再问清楚些吧。
生活中不乏”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例子。亲近的子女在父母年老多病的时候开始疏远甚
至嫌弃他们。我们是否应当接受如此的道理,”孝心难免无常,亲情无非缘起“?当父
母健康能干的缘消失了,子女的亲爱就消失;当父母老病拖累的缘生起了,子女的厌烦
就生起。这也符合无常与缘起的”现实“原则,是不是?
阿姜查用不净观教育弟子认识爱情的无常(http://www.xuefo.net/nr/article0/3746.html ),他怎么不用不净观教育弟子认识亲情的无常?厌离而不嫌恶,喜爱而不贪求,说得很容易啊,真的有人做到了?只怕更容易落入没有爱恨的麻木吧。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如果你说的爱是一份情感, 不知道你能不能分分秒秒都有它。
: 要知道这份爱只有见到他们, 想到他们才会有, 那难道不是要依靠这个条件才能升起
: 的吗? 凡是有依靠条件才能升起的东西, 怎么能说是常在呢?
: 这不是智慧, 这是现实。

S**U
发帖数: 7025
7
对久病的亲人能照顾到什么程度,要看因缘。
若不管因缘如何,预设一个标准,你能作到,很好;
如果到时候作不到呢?徒增烦恼而已。
厌烦、麻木都是不善心。
如实看到厌烦、麻木的过失,努力去断除它们,才是正精进。
Notice what the Buddha said to the king on his grandma's death.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1227.htm
杂阿含1227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时,波斯匿王有祖母,极所敬重,忽尔命终。
出城闍维,供养舍利毕,弊衣乱发,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
「大王!从何所来弊衣乱发?」
波斯匿王白佛∶
「世尊!我亡祖母,极所敬重,舍我命终,出于城外,闍维供养毕,来诣世尊。」
佛告大王∶「极爱重敬念祖亲耶?」
波斯匿王白佛∶
「世尊!极敬重爱恋。世尊!若国土所有象、马、七宝,乃至国位,悉持与人,能
救祖母命者,悉当与之。
既不能救,生死长辞,悲恋忧苦,不自堪胜,曾闻世尊所说∶『一切众生、一切虫
、一切神,生者皆死,无不穷尽,无有出生而不死者。』今日乃知世尊善说。」
佛言∶
「大王!如是,如是,一切众生、一切虫、一切神,生者辄死,终归穷尽,无有一
生而不死者。」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把问题再问清楚些吧。
: 生活中不乏”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例子。亲近的子女在父母年老多病的时候开始疏远甚
: 至嫌弃他们。我们是否应当接受如此的道理,”孝心难免无常,亲情无非缘起“?当父
: 母健康能干的缘消失了,子女的亲爱就消失;当父母老病拖累的缘生起了,子女的厌烦
: 就生起。这也符合无常与缘起的”现实“原则,是不是?
: 阿姜查用不净观教育弟子认识爱情的无常(http://www.xuefo.net/nr/article0/3746.html ),他怎么不用不净观教育弟子认识亲情的无常?厌离而不嫌恶,喜爱而不贪求,说得很容易啊,真的有人做到了?只怕更容易落入没有爱恨的麻木吧。

c***h
发帖数: 2262
8

我所知,(只是我个人意见)
“缘”应该指自身状况, 例如自己喜欢、讨厌
应该不是外界如何,例如父母健康、年老
亲情、爱情 应该都是缘起,也就是你自己喜欢,自己讨厌。
而对象(父母、另一半),很可能没什么变,也可能有变(变老、病、丑)
不过,这些不重要。
你自己喜欢就有亲情,不喜欢了就没亲情。
不凈观,应该主要是针对自己的感受,
通常是,你自己喜欢某人,特别喜欢某人,包含自己的肉身,
这”喜欢”是有问题的,所以用不凈观,把”喜欢”去掉。
当然,另一件事也可能是”讨厌”,那”讨厌”也有问题,也要想其它方法去掉。
例如讨厌年老病痛缠身的父母,这个”讨厌”也要去掉。
阿罗汉的亲情、爱情 是否没有了? 我认为,是。
但没有亲情、爱情,还有责任。
所以应该不会放弃照顾抚养年老父母的责任。
如果已经安排好照顾的事,可以由其它人照顾,那阿罗汉是可能不会照顾父母、妻子。
我认为。
“六入处”,是无常。也就是父母可能健康,可能一下就病了
你的感受,也就是“孝心” “亲情”,(也就是你的喜欢、讨厌),
如果有无明贪爱,你的感受,(也就是“孝心” “亲情”)是跟着无常的。
这是苦。
不管是父母生病悲伤、或是父母健康而乐。都是不稳、不平静,也可称为不圆满无常。
为什么称为不圆满? 要问,你为什么要”圆满”。 是”我”要解除其苦。
没有”我”, 就不会要什么圆满不圆满。
阿罗汉的心,是常,没有喜欢、讨厌。没有什么圆满不圆满的问题了。
这个照顾的责任是”常”之下谈。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把问题再问清楚些吧。
: 生活中不乏”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例子。亲近的子女在父母年老多病的时候开始疏远甚
: 至嫌弃他们。我们是否应当接受如此的道理,”孝心难免无常,亲情无非缘起“?当父
: 母健康能干的缘消失了,子女的亲爱就消失;当父母老病拖累的缘生起了,子女的厌烦
: 就生起。这也符合无常与缘起的”现实“原则,是不是?
: 阿姜查用不净观教育弟子认识爱情的无常(http://www.xuefo.net/nr/article0/3746.html ),他怎么不用不净观教育弟子认识亲情的无常?厌离而不嫌恶,喜爱而不贪求,说得很容易啊,真的有人做到了?只怕更容易落入没有爱恨的麻木吧。

S**U
发帖数: 7025
9
zan
依戒律,出家人若家中无人照顾父母,出家人在父母生病时可以照顾。否则不。
佛陀儿子也出家,但并不负责照顾佛陀,而是由阿难负责。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所知,(只是我个人意见)
: “缘”应该指自身状况, 例如自己喜欢、讨厌
: 应该不是外界如何,例如父母健康、年老
: 亲情、爱情 应该都是缘起,也就是你自己喜欢,自己讨厌。
: 而对象(父母、另一半),很可能没什么变,也可能有变(变老、病、丑)
: 不过,这些不重要。
: 你自己喜欢就有亲情,不喜欢了就没亲情。
: 不凈观,应该主要是针对自己的感受,
: 通常是,你自己喜欢某人,特别喜欢某人,包含自己的肉身,

s******y
发帖数: 172
10
首先谢谢您能直接地回答。
如果缘起是指自己的欣厌,那么这些欣厌的生起又依于什么?无明吗?无明又依于什么
?我执吗?还是无明就是我执?
喜欢的心情用不净观去除,这不净观带来的是平静,厌恶还是麻木?
讨厌的心情又怎么去除呢?用慈心观?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吧?打坐几个月念叨着祝福
的话语,就能让心生起真诚的孝慈之心?
您说的阿罗汉的境界是我无法理解的,只有责任而没有情感,和维修机器有什么区别?
出家人,除了吃喝拉撒行住坐卧就是修行说法,不用奉养父母,照顾家庭,不事生产,
不求娱乐,清静乞食也不用自己去取舍,生活成本降到最低,然后大言炎炎地说自己做
到了无执之爱,是不是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敢问我们俗人买菜时有没有根据口味和营
养作取舍,听音乐有没有自己喜欢的曲子,恋爱结婚有没有选择自己心仪的对象,。。
。?
无常和无我的道理,让我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兴趣,而激发不起对涅槃的理解和向往。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所知,(只是我个人意见)
: “缘”应该指自身状况, 例如自己喜欢、讨厌
: 应该不是外界如何,例如父母健康、年老
: 亲情、爱情 应该都是缘起,也就是你自己喜欢,自己讨厌。
: 而对象(父母、另一半),很可能没什么变,也可能有变(变老、病、丑)
: 不过,这些不重要。
: 你自己喜欢就有亲情,不喜欢了就没亲情。
: 不凈观,应该主要是针对自己的感受,
: 通常是,你自己喜欢某人,特别喜欢某人,包含自己的肉身,

相关主题
有关无我的一个问题五阴的集与灭是刹那生刹那灭吗?
佛法的修行可以允许有爱吗?【抛砖】浅谈刹那无常
阿含经『有之灭为涅盘』的探讨绞尽脑汁我终于悟出来 -- 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l****u
发帖数: 2166
11
如果现在有菩萨来迎接你去净土, 你估计也不去。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首先谢谢您能直接地回答。
: 如果缘起是指自己的欣厌,那么这些欣厌的生起又依于什么?无明吗?无明又依于什么
: ?我执吗?还是无明就是我执?
: 喜欢的心情用不净观去除,这不净观带来的是平静,厌恶还是麻木?
: 讨厌的心情又怎么去除呢?用慈心观?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吧?打坐几个月念叨着祝福
: 的话语,就能让心生起真诚的孝慈之心?
: 您说的阿罗汉的境界是我无法理解的,只有责任而没有情感,和维修机器有什么区别?
: 出家人,除了吃喝拉撒行住坐卧就是修行说法,不用奉养父母,照顾家庭,不事生产,
: 不求娱乐,清静乞食也不用自己去取舍,生活成本降到最低,然后大言炎炎地说自己做
: 到了无执之爱,是不是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敢问我们俗人买菜时有没有根据口味和营

s******y
发帖数: 172
12
诚实地回答你,我不知道。怎么知道不是魔相?
你呢?

【在 l****u 的大作中提到】
: 如果现在有菩萨来迎接你去净土, 你估计也不去。
l****u
发帖数: 2166
13
我也有些疑惑
凡有诸相,皆为虚妄 ,不知道如何与净土的关系是什么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诚实地回答你,我不知道。怎么知道不是魔相?
: 你呢?

c***h
发帖数: 2262
14

发信人: sunnysky (碧空晴),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如实观——阿姜查《无常》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Feb 10 10:38:17 2013, 美东)
缘于前一次轮回的贪爱,
例如
缘于 昨天、前天、大前天,小时候,父母给你美好的感受 (或前ㄧ世的种种)
你贪爱这种感受,对于这种感受,ㄧ要再要的贪爱,非常执着,
又认为这样的美好感受、爱是自己的或自己的一部分,或为自己所拥有。
而你无法断除这种贪爱的影响(也就是”业”,或称为”行”、”业行”),一直让贪爱
影响你,
无法摆脱这种影响,这称为”无明”。
“无明”依于自己的无知。累世的无知,也许是生物的习惯了吧。这就不知道了。
因为不知这种贪爱在影响你,
或者知道了,却不知这种贪爱如何在影响你,
或者知道了,却不知这种贪爱及其影响,是可以灭除的,不知这灭除后的平静清净清凉
或者知道了,却无法ㄧ步一步的消除贪爱及其影响。
都称为无明,或无知。又叫痴。
我称为”挡不住轮回”
因为无明(无知)而有”我”(行、业、业行)。
因为”我”,而有之后五受阴(被”我”污染的、有贪爱的五蕴)运作,而称为缘起,再
产生下一次的贪爱。
这种贪爱、影响、挡不住轮回、再贪爱、再影响、挡不住轮回、再贪爱、再影响……..
每分每秒都在发生。ㄧ天之内不知发生多少次。
以上种种也就是十二缘起。
佛陀用十二缘起说明我们的苦恼是怎么来的,如何消除。
应该是平静。
当然,这应该是体会涅盘者或阿罗汉来回答。我只能老实的说,我也在推测、幻想。
不凈观不够,还有很多之后的步骤。
当还没有彻底解决(也称为”究竟”)之前,也只能暂时用其它方法解决之
慈心也是其中一种方法。
也可以先暂时离开这样的环境,先避一避。
或者对治,想一下,也许他有什么困难之类,
或者先看心理医生
或者 逛个街 看个电影 缓和一下
……….
当然不够。
要彻底解除,这是ㄧ建大工程。不是ㄧ两招,一两步就到位,解决,从此天下太平。
先从理解说起,理解这件事是怎么发生,怎么一步一步发生,然后再谈怎么去除。
怎么发生? 十二缘起,我前面所述。
怎么去除? 答案应该呼之欲出。就是ㄧ步一步断除。(就是真的断除,没有贪爱、讨厌)
怎么一步一步断除?
非常不容易,不要以为很容易。
先要觉知,觉知你现在在你的身心发生了这样的事(十二缘起,如我前面所述)
如果没有觉知这些事,要谈断除,不就是幻想了吗?
就像瞎子拿枪乱射,没人告诉他要射什么,靶在哪里,居然想射中红心,也只能说他自
己幻想乱射了。
(我发现这种修行人很多,会打坐,
可自己日常生活一举ㄧ动发生什么事,不知道,分辨不出来,
我也不知他们怎么修行,很好奇)
这称为内观。
实际的修行方法,后世祖师也提出其宝贵意见。不过 我还不是很清楚。
我只能说说佛陀当年提出的方法。八正道,四念处…。
四念处,是佛陀当年提出内观方法,分为身、受、心、法,来观察自己的身心发生什么
事。
观察自己身心发生什么事,是很不容易的,
首先要确实观察清楚,e.g. 身是什么 受是什么 心是什么、法是什么
然后要观察,缘起。(怎么造成的,对”身”的贪爱发生,你知道吗? )
这贪爱是怎么来的,你知道吗?
受是什么? “受”怎么产生?
千万不要小看这么简单的事,受是什么。
这些事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举ㄧ动中,多数人(包含我)分辨不出来,也无知无觉的
(无明)。
好快,好细,等你觉知都太晚了,跑到天涯海角去了。
一天发生十万次,你觉知几次?
啥都没觉知,或一天觉知二十次,说要断除什么,还谈”究竟”(彻底断除),那真是开
玩笑了。
觉知,已经很难,
还要断除,也就味、患、离。 说来简单,做来难。
其实要有出离心,除非亲见缘起,也就是看到苦是这样形成,否则不会有这样的出离心。
就像,你担心父母病情,心乱如麻,眉头紧皱 (贪爱、烦脑很重)
于是抽空逛街看电影运动打球,纾压,看心理医生,
看完电影,纾完压,心理舒服多了,平静多了。
当烦恼消失,哪就是”无我”。 烦恼消失ㄧ点,就”无我”一点。
只是一般我们不会用”无我”,这样的词而已,
佛教用这样的词,不喜欢不用也没关系。就用平静舒适吧。
当父母死后五十年,连你自己也快死了,你对于父母的心,几乎平静了。
对于对待父母的心,这一点,不会有烦恼忧心,心乱如麻,眉头紧皱
你应该会淡然的述说,这世间的事……….呵呵呵 …………平静多了。
那么,你应该还是与机器有一点点差别的。
阿罗汉就是所有的心都平静了。
我们会用尽各种方法消除我们的苦闷,逛街 看电影 打球 聊天 看心理医生……….
但是不会担心,万一烦恼消除,心里平静了,怎么办? 怎么办?
反而很享受这种心理平静舒适。每天都在追求这种平静舒适。
以世间观点看,出家人就是这样。
说是米虫也对。
以出世间观点看, 这世间父母,家庭,生产,娱乐 本就没有好求的。
本来就是要断

到底谁敢说自己真的”无我”? 我也很怀疑。
出家人是应该谦虚一点,装酷,装成自我高尚,就不应该。
他的饮食是别人供养,就要自己努力修行,把成果回馈给大众,告诉大家要怎么消除烦
恼。
要形成供需链。
别人供养出家人,出家人给世间的人一种心灵上的指点。
但是装酷,装做自己修为多高,多么”无我”,自己是师父,把众生看得多低,就不必
了。
小子可鸣鼓而攻之。我认为。
阿罗汉不会这样
阿罗汉到可能根据营养而取舍,不过不是感情因素,只是客观需要。
要死也可以,要活就要考虑营养。
我觉得,不用看得太高深神秘,也不用把法师看得太高深,
佛陀要教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烦恼,想办法消除,就酱。
还是一样
我们会用尽各种方法消除我们的苦闷,逛街 看电影 打球 聊天 看心理医生……….
但是不会担心,万一烦恼消除,心里平静了,怎么办?
反而很享受这种心理平静舒适。每天都在追求这种平静舒适。
佛法只是另一种让心情平静的方法。
观察、观察、再观察。
确定,我不想要这种烦恼。
烦恼就会少一点。
就酱。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首先谢谢您能直接地回答。
: 如果缘起是指自己的欣厌,那么这些欣厌的生起又依于什么?无明吗?无明又依于什么
: ?我执吗?还是无明就是我执?
: 喜欢的心情用不净观去除,这不净观带来的是平静,厌恶还是麻木?
: 讨厌的心情又怎么去除呢?用慈心观?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吧?打坐几个月念叨着祝福
: 的话语,就能让心生起真诚的孝慈之心?
: 您说的阿罗汉的境界是我无法理解的,只有责任而没有情感,和维修机器有什么区别?
: 出家人,除了吃喝拉撒行住坐卧就是修行说法,不用奉养父母,照顾家庭,不事生产,
: 不求娱乐,清静乞食也不用自己去取舍,生活成本降到最低,然后大言炎炎地说自己做
: 到了无执之爱,是不是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敢问我们俗人买菜时有没有根据口味和营

J******s
发帖数: 7538
15
赞“觉知”!
--------
观察、观察、再观察。
确定,我不想要这种烦恼。
烦恼就会少一点。
就酱。
--------
观察和确定不想要这种烦恼之间我觉得其实有相当一段距离,就是我们明白烦恼哪里来
的,烦恼的缘起,烦恼的具体表现,我们心的变化,为什么我们会烦恼。只有对其中的
细节很明白看得很清楚的时候,才可能让烦恼少一些。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信人: sunnysky (碧空晴), 信区: Wisdom
: 标 题: Re: 如实观——阿姜查《无常》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Feb 10 10:38:17 2013, 美东)
: 缘于前一次轮回的贪爱,
: 例如
: 缘于 昨天、前天、大前天,小时候,父母给你美好的感受 (或前ㄧ世的种种)
: 你贪爱这种感受,对于这种感受,ㄧ要再要的贪爱,非常执着,
: 又认为这样的美好感受、爱是自己的或自己的一部分,或为自己所拥有。
: 而你无法断除这种贪爱的影响(也就是”业”,或称为”行”、”业行”),一直让贪爱

L**********s
发帖数: 12988
16
赞!
我们的烦恼,thoughts,都是layer by layer。只有当我们透过表面,看到内心深处隐
藏着的“monster”,才会了知真相。而那些魔鬼,一旦“见光”,他们的魔法也就丧
失了一大半了。

【在 J******s 的大作中提到】
: 赞“觉知”!
: --------
: 观察、观察、再观察。
: 确定,我不想要这种烦恼。
: 烦恼就会少一点。
: 就酱。
: --------
: 观察和确定不想要这种烦恼之间我觉得其实有相当一段距离,就是我们明白烦恼哪里来
: 的,烦恼的缘起,烦恼的具体表现,我们心的变化,为什么我们会烦恼。只有对其中的
: 细节很明白看得很清楚的时候,才可能让烦恼少一些。

P****S
发帖数: 2286
17
对自己错误的见解并不觉察,反而认作正确的见解,这是最大的障碍。

【在 L**********s 的大作中提到】
: 赞!
: 我们的烦恼,thoughts,都是layer by layer。只有当我们透过表面,看到内心深处隐
: 藏着的“monster”,才会了知真相。而那些魔鬼,一旦“见光”,他们的魔法也就丧
: 失了一大半了。

J******s
发帖数: 7538
18
什么是“错误”?
什么是“正确”?

【在 P****S 的大作中提到】
: 对自己错误的见解并不觉察,反而认作正确的见解,这是最大的障碍。
P****S
发帖数: 2286
19
能令你解脱的是“正确”,不能令你解脱的就是“错误”

【在 J******s 的大作中提到】
: 什么是“错误”?
: 什么是“正确”?

s******y
发帖数: 172
20
先把无始无明的问题放一放,请教一下“内观”。我总觉得这“内观”和我们普通的自
觉自知有不同之处,但无法描述,只能用例子来说明。
当你听了一个笑话,并觉得很好笑,这时你会开始观察么?“我为什么觉得好笑?什么
是好笑的感觉?这个感觉是缘什么生起的?这个笑话是怎样与五蕴六入处相互作用并让
我觉得好笑的?”
这样的话你还会觉得这个笑话好笑吗?这种不好笑的感觉和笑话本身不让你觉得好笑一
样么?
当一部电影有一处有让你感动并流泪,这时你会开始观察么?“我为什么感动?什么是
感动的感觉?这个感觉是缘什么生起的?这段镜头是怎样与五蕴六入处相互作用并让我
感动的?”
这样的话你还会感动吗?这种不感动的感觉和这段镜头本身没打动你一样么?
当读一篇论文时,你会开始观察么?“我怎样理解该论文的观点的?什么是理解的感觉
?这个理解是缘什么生起的?这段文字是怎样与五蕴六入处相互作用的并让我理解的?”
这样的话你还能读得进去吗?这种读不进去的感觉和文章本身太艰涩的而无法读懂一样
吗?
。。。
反之,听了一个笑话觉得不好笑,再怎么观察这种不好笑的感觉,也不会笑出来;看了
部电影觉得不感动,再怎么观察也感动不起来;读一篇论文读不懂,再怎么观察也懂不
了的。。。
以前读罗睺罗化普乐的”佛陀的启示“,说如果生气就观察自己的生气,这样就不会生
气了。很遗憾,这不仅仅适用于生气,也适用于喜爱,快乐,悲伤。也许在乔达摩悉达
多看来,这些都是应当去除的”苦“吧。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信人: sunnysky (碧空晴), 信区: Wisdom
: 标 题: Re: 如实观——阿姜查《无常》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Feb 10 10:38:17 2013, 美东)
: 缘于前一次轮回的贪爱,
: 例如
: 缘于 昨天、前天、大前天,小时候,父母给你美好的感受 (或前ㄧ世的种种)
: 你贪爱这种感受,对于这种感受,ㄧ要再要的贪爱,非常执着,
: 又认为这样的美好感受、爱是自己的或自己的一部分,或为自己所拥有。
: 而你无法断除这种贪爱的影响(也就是”业”,或称为”行”、”业行”),一直让贪爱

相关主题
心灵之蘑菇汤人类理解研究--休谟
涅槃是在五蕴之内还是五蕴之外?到底什么是“无我”?
男女感情中是否存在公平?怎么能戒除情爱心?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b*****l
发帖数: 3821
21
扯得深点,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
不管是你嫌恶的东西,还是珍视的东西。
之所以说爱情,不说父母亲情,大概只是随顺世间的价值观,
不要太离谱,让人没法一下子接受罢了,
所谓不管什么乘,该圆融的时候都会圆融的。
从世俗的角度批评佛教无父无君,一早就有了。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把问题再问清楚些吧。
: 生活中不乏”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例子。亲近的子女在父母年老多病的时候开始疏远甚
: 至嫌弃他们。我们是否应当接受如此的道理,”孝心难免无常,亲情无非缘起“?当父
: 母健康能干的缘消失了,子女的亲爱就消失;当父母老病拖累的缘生起了,子女的厌烦
: 就生起。这也符合无常与缘起的”现实“原则,是不是?
: 阿姜查用不净观教育弟子认识爱情的无常(http://www.xuefo.net/nr/article0/3746.html ),他怎么不用不净观教育弟子认识亲情的无常?厌离而不嫌恶,喜爱而不贪求,说得很容易啊,真的有人做到了?只怕更容易落入没有爱恨的麻木吧。

P****S
发帖数: 2286
22
父母久病,子女是否孝顺主要决定于过去世。
父母久病,子女孝顺与否对子女的未来有很大影响。当然对于啥叫孝顺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问题。
在大乘佛教中如果子女对父母不孝,已经犯了菩萨戒了。
无常、不确定属于道谛,是达到灭谛的一种途径。“知我说法,如筏喻者”。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把问题再问清楚些吧。
: 生活中不乏”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例子。亲近的子女在父母年老多病的时候开始疏远甚
: 至嫌弃他们。我们是否应当接受如此的道理,”孝心难免无常,亲情无非缘起“?当父
: 母健康能干的缘消失了,子女的亲爱就消失;当父母老病拖累的缘生起了,子女的厌烦
: 就生起。这也符合无常与缘起的”现实“原则,是不是?
: 阿姜查用不净观教育弟子认识爱情的无常(http://www.xuefo.net/nr/article0/3746.html ),他怎么不用不净观教育弟子认识亲情的无常?厌离而不嫌恶,喜爱而不贪求,说得很容易啊,真的有人做到了?只怕更容易落入没有爱恨的麻木吧。

l****u
发帖数: 2166
23
问的很深刻

【在 J******s 的大作中提到】
: 什么是“错误”?
: 什么是“正确”?

S**U
发帖数: 7025
24
无常、不确定属于苦谛。
参考四圣谛十六行相,转法轮经。
无常、不确定当知,知苦才有出离。
道谛在原始佛法,指八正道。
道当修。
出离苦的正确方法是八正道。
孝顺不孝顺,都不能出离苦。

【在 P****S 的大作中提到】
: 父母久病,子女是否孝顺主要决定于过去世。
: 父母久病,子女孝顺与否对子女的未来有很大影响。当然对于啥叫孝顺也是仁者见仁,
: 智者见智的问题。
: 在大乘佛教中如果子女对父母不孝,已经犯了菩萨戒了。
: 无常、不确定属于道谛,是达到灭谛的一种途径。“知我说法,如筏喻者”。

l****u
发帖数: 2166
25
说的很有道理
入世之道纷繁嘈杂, 就如一株枝叶及其繁茂的大树, 盘根错节
如果想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当成修行主线,就像要求每张叶片完整无缺嫌,
不可为不可得。 必然陷入困惑失望.
此为‘日日常擦拭, 莫使惹尘埃’
南传说, 证无我, 体悟无常, 就像精心料理大树的根茎, 枝叶必然随之变化。
证了无我, 突然发现人际关系处理起来得心应手。
此为‘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seeU 说的对, 孝顺不孝顺,都不能出离苦。
如其把这事放在念头里转来转去,不如闭目养神,说不定回答就在沉默中。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无常、不确定属于苦谛。
: 参考四圣谛十六行相,转法轮经。
: 无常、不确定当知,知苦才有出离。
: 道谛在原始佛法,指八正道。
: 道当修。
: 出离苦的正确方法是八正道。
: 孝顺不孝顺,都不能出离苦。

s******y
发帖数: 172
26
从操作上讲,一个人若真按这位法师说的时时刻刻注意观察“无常”,那他/她还能正
常地工作学习生活吗?

【在 Y**u 的大作中提到】
: 佛陀教导我们观察一下出现的事。事物不会停留,有生便有灭,灭了再生,生了又
: 灭。但迷惑无知者不希望它如此。若我们禅修并变得寂静,就会希望一直维持,且不希
: 望有任何干扰。但那是不切实际的,佛陀希望我们先观察事实,并知道它们是虚妄的,
: 然后才可以真正拥有寂静。当不知道它们时,我们自以为是它们的主人,便落入我见的
: 陷阱。
: 无常、不确定即是真谛
: 因此,我们必须回到源头,找出它变成那样的原因。我们必须如实了解事物,了解
: 它们接触心与心的反应方式 ,然后才能得到平静。这是必须审察的,若我们不希望事
: 物依其自己的方式发生,就无法拥有平静。无论我们逃到哪里,事物还是会像那样发生
: ,这是它们的本质。

Y**u
发帖数: 5466
27
修行是一种转变, 由观察入手, 把一种理解(无我, 无常)变成认识, 认识达到一
定层次后, 它会自己去发挥作用, 不会干绕其所缘。
举的简单的例子, 我们用眼睛看东西, 不会去时刻告诉自己这是我的眼睛在看, 因
为根深缔固地我们已经相信这是我们的眼睛在看, 正因如此, 我们不会因为这个来干
扰我们看的东西。 也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 我可以100%地确定无疑, 而不需要
别人再来证明。
智慧的转变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理解被修行所证实后成为智慧, 它(名为它)已经成
为了你的"眼睛", 你的思维已经转变为不疑不动摇的境界, 那么它将自发地去作用
, 而不会干扰其所缘。
禅师的各种方法,比如说观照, 念佛, 念咒等, 也都是方便的方法, 是转变的手段
。 然而在真正的智慧境界中, 并没有能观和所观的分别, 一切都是自然地发挥着作
用。
如经云"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是见。即是真如用"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从操作上讲,一个人若真按这位法师说的时时刻刻注意观察“无常”,那他/她还能正
: 常地工作学习生活吗?

T*******y
发帖数: 6523
28
To be frank, I think that it appears abnormal, however, it is serene and
admirable, in a sense.
P****S
发帖数: 2286
29
《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
予三十三,刻意书经,无论点画大小,每落一笔,念佛一声。游山僧俗至者,必令行者
通说,予虽手不辍书,然不失应对,凡问讯者,必与谈数语。其高人故旧,必延坐禅床
,对谈不失,亦不妨书,对本临之,亦不错落。每日如常,略无一毫动静之相。邻近诸
老宿,窃以为异,率数众来验,故意搅扰,及书罢,读之良信。因问妙师曰:印师何能
如此耶?妙师曰:吾友入此三昧纯熟耳。
c***h
发帖数: 2262
30

善哉
我非常赞成

【在 J******s 的大作中提到】
: 什么是“错误”?
: 什么是“正确”?

相关主题
关于分别心看到恐怖分子残忍的杀害俘虏,我很愤怒
善与恶佛法中“空”的含义
佛法否认造物主,从而远超各大宗教的境界修行人的交友之道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c***h
发帖数: 2262
31
发信人: sunnysky (碧空晴),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如实观——阿姜查《无常》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11 14:10:09 2013, 美东)
:先把无始无明的问题放一放,请教一下“内观”。我总觉得这“内观”和我们普通的自
:觉自知有不同之处,但无法描述,只能用例子来说明。
嗯……太晚了 你都笑了才观察,太晚了
不过, 我们初练习可能也只能先这样了
通常要内观,先要加强心的纯净程度,观察力的纯净程度。
(也就是不要心有旁鹜,有人说”专心一点”,更精确可能叫”更纯净”)
否则,不够细,很浮面,很粗。
另一方面,不够熟练,那就观察得不够快。
这已经是事后回顾,回想,不是内观,
内观是”当时”发生什么事,不是事后回想
这表示内观的功力还不够深,
也就是不够细,不够快。
当然,我也不怎么样,只能把知道的方法说一下,
我知道也不多,也许有误 要请其它法友纠正。
要够细,还是要一步一步来,也是一项大工程,非一蹴可及。
最粗的身体变化是否观察得到? 也就是通常说的 地水火风 湿 黏 凉 温 膨胀….
这要……禅修……
观禅的禅修会一直观察身体,每一个举动或者某一个举动,每个禅师的教法不同,
但最后都是要进入,”纯净的观察”,南传叫”近行定”
不过,不知初禅是否也可观察。 我认为也可以,佛陀所称的初禅应该不会无知无觉。
四禅是佛佗的教法,每ㄧ个禅修者应该都要经历吧?
总之,就是观察得很仔细,仔细到什么程度?
脚还没提起,你就观察到 某一块筋一拉,肌肉一拉,带动另一块筋、肌肉,
一块身体的东西就向上,向上拉起(也就是 脚向上拉起 拉起)
这时你连”脚”这个名词都还没想起,当然筋、肉这些东西都还没想起他们的名称,
就是很快觉知”身体的一些东西” 拉 拉 扯 扯 向上向上
口水流下喉咙,一种清凉的液体,顺着滑下。
呼吸进来,气好像通向全身
…………….

够细了,然后要够熟练
观察一点,ok
但扩大觉知,观察全身,也要很细。
随时都能很细的觉察全身。
如果够熟练,可以观察六根处六尘的情况,
(当然,不熟练也可以一开始就观察六根触六尘,
只是还是要花一段禅修时间,观察仔细根触尘的剎那,但那太快,初学者不好入门)
之前观察身体(身触),
现在可以观察眼触 耳触 鼻触 ………
例如 耳触
有人说话的声音是声音,耳触的瞬间知道这样的”触”
“耳触”之后? 有一种快乐愉快的情绪,涌起,非常清楚涌起了,涌起了。
这个情绪灌遍全身,你喜爱这种情绪,
让这情绪再影响你的嘴巴肌肉上扬,喉咙发出声音,腰湾下来
基本上,身受心法 一门深入,最后应该会贯通整个身受心法,全部身受心法都观察得
很仔细。
身念处观察深入,自然”受”,”心”的活动,也会一一涌现,观察清楚。
好笑的感觉,在当时的过程之初 之中 之尾(如上所述)就会知道的一清二楚。
不会是事后才知道
这是心念处要知道的  不是受念处
心念处要知道的更细,快如闪电(受念处已经要观察得够快了)
耳根触声音,触生识,耳识产生-- 声音大小高低 嗡嗡嗡嗡, 知道的很清楚
想 这声音的涵义,又从想涵义中,产生"受",也就是让你愉快的情绪,
这个过程,要观察清楚。
在"想"发生之前,应该会有"行"一种业、意志、我 的心态。
这种"行" 推动你这样的"想",然后产生这样的快乐愉快的"受"
如上所述
是的
一般人还会,因为观察得不够仔细 不够快
等观察到,都太晚了,早就笑出来了。
阿罗汉,应该不会。
因为有观察到 "想"之前,那个"行"是怎么推动的,
并且,根本不会有那个受污染的"行"推动出这样的受污染的"想",
也就不会有这样的"乐受"
(可能有其它不受污染的"行",推动出另一种"想")
没有好笑 不好笑
只有 "事情是这样发生"
?”
。。。
"觉知"通常与"思维"
是同时,平行发生
原则上,互不干扰。
也就是思考时,同时、平行,有觉知。

但是你应该也读到”佛陀的启示“里说,
佛陀的弟子与其它宗教的弟子不同
佛弟子一向很愉快,总是很愉快,这是超越笑话的愉快。
S**U
发帖数: 7025
32
善哉!
阿罗汉笑,必有因缘。南传论师的89心中,有阿罗汉生笑心。
北传:杂阿含508经
行至一处,尊者大目犍连心有所念,欣然微笑。
尊者勒叉那见微笑已,即问尊者大目犍连言∶
「若佛及佛弟子欣然微笑,非无因缘,尊者今日何因、何缘而发微笑?」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508.htm
北传:增壹阿含50品4经
尔时,世尊食后起,与阿难共于树园中经行,佛便笑。
阿难心念∶
「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不妄笑,今何以笑?必当有意,我当问之。」
http://agama.buddhason.org/AA/AA447.htm

的自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发信人: sunnysky (碧空晴), 信区: Wisdom
: 标 题: Re: 如实观——阿姜查《无常》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11 14:10:09 2013, 美东)
: :先把无始无明的问题放一放,请教一下“内观”。我总觉得这“内观”和我们普通的自
: :觉自知有不同之处,但无法描述,只能用例子来说明。
: 嗯……太晚了 你都笑了才观察,太晚了
: 不过, 我们初练习可能也只能先这样了
: 通常要内观,先要加强心的纯净程度,观察力的纯净程度。
: (也就是不要心有旁鹜,有人说”专心一点”,更精确可能叫”更纯净”)
: 否则,不够细,很浮面,很粗。

t******h
发帖数: 177
33
善哉!
这看着还是有些实修实证的。。。不是仅停留在文字相上的。

的自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发信人: sunnysky (碧空晴), 信区: Wisdom
: 标 题: Re: 如实观——阿姜查《无常》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11 14:10:09 2013, 美东)
: :先把无始无明的问题放一放,请教一下“内观”。我总觉得这“内观”和我们普通的自
: :觉自知有不同之处,但无法描述,只能用例子来说明。
: 嗯……太晚了 你都笑了才观察,太晚了
: 不过, 我们初练习可能也只能先这样了
: 通常要内观,先要加强心的纯净程度,观察力的纯净程度。
: (也就是不要心有旁鹜,有人说”专心一点”,更精确可能叫”更纯净”)
: 否则,不够细,很浮面,很粗。

c***h
发帖数: 2262
34

笑应该有很多种?
阿罗汉应该会常常微笑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善哉!
: 阿罗汉笑,必有因缘。南传论师的89心中,有阿罗汉生笑心。
: 北传:杂阿含508经
: 行至一处,尊者大目犍连心有所念,欣然微笑。
: 尊者勒叉那见微笑已,即问尊者大目犍连言∶
: 「若佛及佛弟子欣然微笑,非无因缘,尊者今日何因、何缘而发微笑?」
: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508.htm
: 北传:增壹阿含50品4经
: 尔时,世尊食后起,与阿难共于树园中经行,佛便笑。
: 阿难心念∶

Y**u
发帖数: 5466
35
佛陀教导我们观察一下出现的事。事物不会停留,有生便有灭,灭了再生,生了又
灭。但迷惑无知者不希望它如此。若我们禅修并变得寂静,就会希望一直维持,且不希
望有任何干扰。但那是不切实际的,佛陀希望我们先观察事实,并知道它们是虚妄的,
然后才可以真正拥有寂静。当不知道它们时,我们自以为是它们的主人,便落入我见的
陷阱。
无常、不确定即是真谛
因此,我们必须回到源头,找出它变成那样的原因。我们必须如实了解事物,了解
它们接触心与心的反应方式 ,然后才能得到平静。这是必须审察的,若我们不希望事
物依其自己的方式发生,就无法拥有平静。无论我们逃到哪里,事物还是会像那样发生
,这是它们的本质。
简单地说,这是真谛。无常、苦与无我是现象的本质。它们什么也不是,就是这样
,但我们给事物过多的意义,超过它们真实所拥有的。
要让智慧生起,其实并不那么困难,它的意思是寻找因并了解事物的本质。心不安
时,你应该了解:“这是不确定的:无常!”心平和时,别沾沾自喜:“啊,真平静!
”因为那也是不确定的。
当某人问:“你最喜欢哪种食物呢?”别太认真。若你说真的喜欢什么食物,那能
算数吗?试着想一下——你如果每天吃它,你还会那么喜欢它吗?你可能会说:“嘿,
老兄,别再来了!”
你了解这点吗?你到头来会厌倦所喜欢的那件事。那是因为事物的变易性,这是你
应知道的。欢乐是不确定的,痛苦是不确定的,喜欢是不确定的,安定是不确定的,不
安也是不确定的,一切事物无疑都是不确定的。因此,无论发生什么时候事,我们都了
解这点,而不会被任何事左右。所有经验毫无例外都是不确定的,因为无常是它们的本
质。无常意指事物是不稳固的。简单地说,这个真谛便是佛。
无常、不确定,即是真谛。真谛明摆在眼前,但我们却不好好地将它瞧仔细。佛陀
说:“见法者即见我。”若我们于一切事物中,看见无常——不确定的本质,便能达到
无欲与出离:“哦!这不过如此。啊!那不过如此。每件事其实都没什么大不了,它不
过如此而已。”心逐渐安住于此:“它不过如此而已,啊哈!”了解这点之后,我们无
须在思维中勉强做什么事。无论我们遇到什么事,心都会说:“它不过如此而已。”它
便会停止,就此了结。
不稳固与无常的事一如热铁球,有哪处摸了不会烫?
我们将了解一切现象都只是假象,没有任何事是稳定或恒常的,反之,一切事物皆
不停地变化,且具有无常、苦与无我的特性。如一颗已在炉火中被烧得火红的热铁球,
它哪一部分会是冷的呢?若你愿意,试着摸摸看,摸顶部它是热的,摸底部是热的,摸
旁边也是热的。为什么它是热的呢?因为它是周身通红的铁球。若了解这点,我们就不
会去摸它。当你感到“这真好!我喜欢它,让我拥有它”,此时别信以为真,别把它们
太当真。它是个热铁球。若尝试摸它任何部分,或想要拿起它,一定会被烫到,你会经
历皮开肉绽与流血的许多痛苦。
无论行、住、坐、卧,应随时思维这件事。即使当我们在洗手间,或去某地,或在
进食,或吃饱后在排泄时,应了解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不稳固与无常的,它同时也是不圆
满与无我的。不稳固与无常的事是不确定与虚幻的,它们无一例外,都是不真实的。就
如热铁球般——有哪处是摸了不会烫的呢?它的每个部分绝对都是烫的,因此别自讨苦
吃。
这不是太难训练的事。例如,父母警告小孩不要玩火:“别靠近火!它很危险,你
会被烧到!”小孩可能不相信父母或不了解他们在说什么。但只要他摸过一次并被烧到
,从此之后父母再也无须解释或试图控制他。
无论心受到多少诱惑或被何事所吸引,你都必须持续提醒它:“它是不确定的,它
是不永恒的!”你可能得到一些东西,例如玻璃杯,并开始想它有多漂亮:“多好的杯
子,我将妥善保管它,以免它被打破。”此时你必须告诉自己:“它是不确定的。”你
可能拿它喝水,并在放下时,一不小心便将它打破。
若今天没破,它将在明天破掉;若明天没破,它将在后天破掉。一定会被打破的东
西是不值得你信赖的。
无常是真实法,事物是不稳固与不真实的,关于它们没有什么是真实的,只有这事
实是真实的。你对此有异议吗?它是确定的事:出生之后,一定会衰老、生病与死亡。
这是恒常与确定的实相,这个恒常的真谛奠基于无常的真谛之上。以“不永恒,不确定
”的标准彻底检视事物,人们将能扭转某事恒常与确定的惯性,然后便可不用再担惊受
怕。
心如实认知事物,知道它们是不确定的
佛陀的弟子们已觉悟到无常的真谛,他们觉悟无常,体会到厌离。厌离并非憎恶,
若有憎恶,就不是真的厌离,也无法成为解脱道。厌离并非世俗方式的厌世,例如当与
家人不睦时,我们或许以为自己真的变成如教法所说的出离,其实不然,那只是我们的
烦恼增加,并压抑了心。“我真的受够了——我要抛开这一切!”这是出自烦恼的厌离
,实际上是你的烦恼变得比有厌离想法之前更严重。
这就如同拥有“慈心”的观念,我们自以为对人们与一切众生具有慈心。因此告诉
自己:“我不应对他们有嗔恨,我应感到慈悲。真的,有情众生是可爱的。”然后你开
始对他们有感情,最后演变成贪爱与执著。小心这点!它不只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爱”
,这不是如法的慈心,而是掺杂我见的慈心。这类似一般“厌世”:“啊!我真的彻底
厌倦它了,我要跳脱出来!”那是不折不扣的大烦恼,而非出离或离欲,只是空有其名
而已,并非成佛之道。若它是正确的,就应有舍——没有憎恶与攻击,不会对任何人造
成伤害。他不会抱怨或挑剔——只将一切视为空的。
那个空意指心是空的,是对事物不执著的空,并非一切皆无,没有人或外境。有
空的心,有人与物,然而心如实认知它,知道某事是不确定的。事物被如实照见——依
循它们的自然规则进行生与灭的律动。
例如,你可能有只花瓶,觉得它是很棒的东西,但从它的角度而言,它是无差别的
存在。它不言不语,只有你一厢情愿地对它有感觉,并爱得死去活来。若你不喜欢或讨
厌它,它并不会受到影响,那是你的事,对它毫无差别,是你有好恶的感觉并执著它们
。我们判定各种事物是好或坏,“好”扰乱我们的心,“坏”也是如此,两者都是烦恼。
我们无须逃往别处,只需要检视与观察这点。这是心的实相,当我们讨厌某样事
物时,那对象不会受到影响,它还是如实存在。当喜欢某样事物时,它不受我们的喜欢
影响,它依然如实存在。我们只是使自己疯狂,如此而已。
你认为一些东西很好,你看其他东西很伟大,但这些观念都只是你的自我投射而已
。若你觉知自己,将了解这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
一个简单的实例是食物,我们觉得这种或那种食物很好。当看见桌上的佳肴时,我
们觉得它们很吸引人;一旦它们通通进了胃里,那就另当别论了。但我们看着不同的盘
子,并说:“这盘给我,那盘是你的,那盘是她的。”当我们将它们吃下肚并从另一端
排出的时候,大概没有人会争夺它,并说:‘这是我的,那是你的。”难道不是这样吗
?你还会占有它并贪爱它吗?
这是简短与简单的说明。若看清楚并下定决心,一切事物对你都将具有相同的价值
。当我们生起贪欲,并以“我的”与“你的”等方式去思考时,一定会陷入冲突。但当
以平等心去看事物时,就不会认为它们属于任何人——它们只是如实存在的因缘法。无
论所吃的食物多么精致,一旦排泄出来后,没有人会将它捡起并认为它有什么了不起,
没有人会抢夺它。
了解一切皆无常,就能放下事物
当我们了解此一平等法——一切存在皆具有相同本质的时候,我们会松开执著,放
下事物。我们看见它们是空的,内心平静,对它们不会有爱或恨。经上说:“涅槃是无
上乐;涅槃是毕竟空。“
请仔细聆听此事。世间的快乐并非无上乐与究竟的快乐,我们臆想为空的事不是无
上与毕竟的空。若它是毕竟空,就不会再有贪爱与执著;若它是无上乐,就会有平静。
但我们所知道的平静并非无上的,快乐无比也不是无上的。如果我们达到涅槃,则空是
无上的,快乐也是无上的。其中有个转化,快乐的物质被转化为平静,有快乐无比,但
是我们不会赋予它任何特殊意义;也有痛苦,当这些事发生时,我们平等视之。它们的
价值是相同的。
喜欢与不喜欢的感官经验是相等的,但当它们触及我们时,我们却不能平等视之。
若事情令人高兴,我们喜不自胜;若令人难过,则巴不得毁了它。因此,它们对我们而
言是不同的,但事实上它们是相等的。我们必须如此修行:它们在不稳固与无常这件事
上,是平等的。
这就如食物的例子。 我们说这种食物很好,那盘食物很棒,另外那盘极妙。但当
它们最后进到肚子里然后排泄出来时,则通通都一样。那时你不会听到任何人抱怨:“
我怎么分到这么少?”那一刻我们的心对它并无染着。
若我们并未证悟无常、苦与无我的真谛,则不会有痛苦的止息。若保持正念,则随
时都可看见它。它就存在于身心之中,我们不难看见它,可以在这里找到平静。
f***2
发帖数: 162
36
观无常确是一种非常殊胜的修法。
w****g
发帖数: 570
37
观无常和无我, 应该说是所有实修法门获得智慧都必须要走的一步。。

【在 f***2 的大作中提到】
: 观无常确是一种非常殊胜的修法。
s******y
发帖数: 172
38
当我们对父母说“我爱你们”时,是否应当提起这样的信念,“爸爸妈妈,我对你们的
爱是无常的,有生也会有灭。”
这也是智慧?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观无常和无我, 应该说是所有实修法门获得智慧都必须要走的一步。。
w****g
发帖数: 570
39
如果你说的爱是一份情感, 不知道你能不能分分秒秒都有它。
要知道这份爱只有见到他们, 想到他们才会有, 那难道不是要依靠这个条件才能升起
的吗? 凡是有依靠条件才能升起的东西, 怎么能说是常在呢?
这不是智慧, 这是现实。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当我们对父母说“我爱你们”时,是否应当提起这样的信念,“爸爸妈妈,我对你们的
: 爱是无常的,有生也会有灭。”
: 这也是智慧?

s******y
发帖数: 172
40
我把问题再问清楚些吧。
生活中不乏”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例子。亲近的子女在父母年老多病的时候开始疏远甚
至嫌弃他们。我们是否应当接受如此的道理,”孝心难免无常,亲情无非缘起“?当父
母健康能干的缘消失了,子女的亲爱就消失;当父母老病拖累的缘生起了,子女的厌烦
就生起。这也符合无常与缘起的”现实“原则,是不是?
阿姜查用不净观教育弟子认识爱情的无常(http://www.xuefo.net/nr/article0/3746.html ),他怎么不用不净观教育弟子认识亲情的无常?厌离而不嫌恶,喜爱而不贪求,说得很容易啊,真的有人做到了?只怕更容易落入没有爱恨的麻木吧。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如果你说的爱是一份情感, 不知道你能不能分分秒秒都有它。
: 要知道这份爱只有见到他们, 想到他们才会有, 那难道不是要依靠这个条件才能升起
: 的吗? 凡是有依靠条件才能升起的东西, 怎么能说是常在呢?
: 这不是智慧, 这是现实。

相关主题
修行人的交友之道佛法的修行可以允许有爱吗?
[合集] runsun快来看看笛卡尔是不是我执很强大?阿含经『有之灭为涅盘』的探讨
有关无我的一个问题五阴的集与灭是刹那生刹那灭吗?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S**U
发帖数: 7025
41
对久病的亲人能照顾到什么程度,要看因缘。
若不管因缘如何,预设一个标准,你能作到,很好;
如果到时候作不到呢?徒增烦恼而已。
厌烦、麻木都是不善心。
如实看到厌烦、麻木的过失,努力去断除它们,才是正精进。
Notice what the Buddha said to the king on his grandma's death.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1227.htm
杂阿含1227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时,波斯匿王有祖母,极所敬重,忽尔命终。
出城闍维,供养舍利毕,弊衣乱发,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
「大王!从何所来弊衣乱发?」
波斯匿王白佛∶
「世尊!我亡祖母,极所敬重,舍我命终,出于城外,闍维供养毕,来诣世尊。」
佛告大王∶「极爱重敬念祖亲耶?」
波斯匿王白佛∶
「世尊!极敬重爱恋。世尊!若国土所有象、马、七宝,乃至国位,悉持与人,能
救祖母命者,悉当与之。
既不能救,生死长辞,悲恋忧苦,不自堪胜,曾闻世尊所说∶『一切众生、一切虫
、一切神,生者皆死,无不穷尽,无有出生而不死者。』今日乃知世尊善说。」
佛言∶
「大王!如是,如是,一切众生、一切虫、一切神,生者辄死,终归穷尽,无有一
生而不死者。」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把问题再问清楚些吧。
: 生活中不乏”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例子。亲近的子女在父母年老多病的时候开始疏远甚
: 至嫌弃他们。我们是否应当接受如此的道理,”孝心难免无常,亲情无非缘起“?当父
: 母健康能干的缘消失了,子女的亲爱就消失;当父母老病拖累的缘生起了,子女的厌烦
: 就生起。这也符合无常与缘起的”现实“原则,是不是?
: 阿姜查用不净观教育弟子认识爱情的无常(http://www.xuefo.net/nr/article0/3746.html ),他怎么不用不净观教育弟子认识亲情的无常?厌离而不嫌恶,喜爱而不贪求,说得很容易啊,真的有人做到了?只怕更容易落入没有爱恨的麻木吧。

c***h
发帖数: 2262
42

我所知,(只是我个人意见)
“缘”应该指自身状况, 例如自己喜欢、讨厌
应该不是外界如何,例如父母健康、年老
亲情、爱情 应该都是缘起,也就是你自己喜欢,自己讨厌。
而对象(父母、另一半),很可能没什么变,也可能有变(变老、病、丑)
不过,这些不重要。
你自己喜欢就有亲情,不喜欢了就没亲情。
不凈观,应该主要是针对自己的感受,
通常是,你自己喜欢某人,特别喜欢某人,包含自己的肉身,
这”喜欢”是有问题的,所以用不凈观,把”喜欢”去掉。
当然,另一件事也可能是”讨厌”,那”讨厌”也有问题,也要想其它方法去掉。
例如讨厌年老病痛缠身的父母,这个”讨厌”也要去掉。
阿罗汉的亲情、爱情 是否没有了? 我认为,是。
但没有亲情、爱情,还有责任。
所以应该不会放弃照顾抚养年老父母的责任。
如果已经安排好照顾的事,可以由其它人照顾,那阿罗汉是可能不会照顾父母、妻子。
我认为。
“六入处”,是无常。也就是父母可能健康,可能一下就病了
你的感受,也就是“孝心” “亲情”,(也就是你的喜欢、讨厌),
如果有无明贪爱,你的感受,(也就是“孝心” “亲情”)是跟着无常的。
这是苦。
不管是父母生病悲伤、或是父母健康而乐。都是不稳、不平静,也可称为不圆满无常。
为什么称为不圆满? 要问,你为什么要”圆满”。 是”我”要解除其苦。
没有”我”, 就不会要什么圆满不圆满。
阿罗汉的心,是常,没有喜欢、讨厌。没有什么圆满不圆满的问题了。
这个照顾的责任是”常”之下谈。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把问题再问清楚些吧。
: 生活中不乏”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例子。亲近的子女在父母年老多病的时候开始疏远甚
: 至嫌弃他们。我们是否应当接受如此的道理,”孝心难免无常,亲情无非缘起“?当父
: 母健康能干的缘消失了,子女的亲爱就消失;当父母老病拖累的缘生起了,子女的厌烦
: 就生起。这也符合无常与缘起的”现实“原则,是不是?
: 阿姜查用不净观教育弟子认识爱情的无常(http://www.xuefo.net/nr/article0/3746.html ),他怎么不用不净观教育弟子认识亲情的无常?厌离而不嫌恶,喜爱而不贪求,说得很容易啊,真的有人做到了?只怕更容易落入没有爱恨的麻木吧。

S**U
发帖数: 7025
43
zan
依戒律,出家人若家中无人照顾父母,出家人在父母生病时可以照顾。否则不。
佛陀儿子也出家,但并不负责照顾佛陀,而是由阿难负责。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所知,(只是我个人意见)
: “缘”应该指自身状况, 例如自己喜欢、讨厌
: 应该不是外界如何,例如父母健康、年老
: 亲情、爱情 应该都是缘起,也就是你自己喜欢,自己讨厌。
: 而对象(父母、另一半),很可能没什么变,也可能有变(变老、病、丑)
: 不过,这些不重要。
: 你自己喜欢就有亲情,不喜欢了就没亲情。
: 不凈观,应该主要是针对自己的感受,
: 通常是,你自己喜欢某人,特别喜欢某人,包含自己的肉身,

s******y
发帖数: 172
44
首先谢谢您能直接地回答。
如果缘起是指自己的欣厌,那么这些欣厌的生起又依于什么?无明吗?无明又依于什么
?我执吗?还是无明就是我执?
喜欢的心情用不净观去除,这不净观带来的是平静,厌恶还是麻木?
讨厌的心情又怎么去除呢?用慈心观?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吧?打坐几个月念叨着祝福
的话语,就能让心生起真诚的孝慈之心?
您说的阿罗汉的境界是我无法理解的,只有责任而没有情感,和维修机器有什么区别?
出家人,除了吃喝拉撒行住坐卧就是修行说法,不用奉养父母,照顾家庭,不事生产,
不求娱乐,清静乞食也不用自己去取舍,生活成本降到最低,然后大言炎炎地说自己做
到了无执之爱,是不是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敢问我们俗人买菜时有没有根据口味和营
养作取舍,听音乐有没有自己喜欢的曲子,恋爱结婚有没有选择自己心仪的对象,。。
。?
无常和无我的道理,让我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兴趣,而激发不起对涅槃的理解和向往。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所知,(只是我个人意见)
: “缘”应该指自身状况, 例如自己喜欢、讨厌
: 应该不是外界如何,例如父母健康、年老
: 亲情、爱情 应该都是缘起,也就是你自己喜欢,自己讨厌。
: 而对象(父母、另一半),很可能没什么变,也可能有变(变老、病、丑)
: 不过,这些不重要。
: 你自己喜欢就有亲情,不喜欢了就没亲情。
: 不凈观,应该主要是针对自己的感受,
: 通常是,你自己喜欢某人,特别喜欢某人,包含自己的肉身,

l****u
发帖数: 2166
45
如果现在有菩萨来迎接你去净土, 你估计也不去。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首先谢谢您能直接地回答。
: 如果缘起是指自己的欣厌,那么这些欣厌的生起又依于什么?无明吗?无明又依于什么
: ?我执吗?还是无明就是我执?
: 喜欢的心情用不净观去除,这不净观带来的是平静,厌恶还是麻木?
: 讨厌的心情又怎么去除呢?用慈心观?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吧?打坐几个月念叨着祝福
: 的话语,就能让心生起真诚的孝慈之心?
: 您说的阿罗汉的境界是我无法理解的,只有责任而没有情感,和维修机器有什么区别?
: 出家人,除了吃喝拉撒行住坐卧就是修行说法,不用奉养父母,照顾家庭,不事生产,
: 不求娱乐,清静乞食也不用自己去取舍,生活成本降到最低,然后大言炎炎地说自己做
: 到了无执之爱,是不是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敢问我们俗人买菜时有没有根据口味和营

s******y
发帖数: 172
46
诚实地回答你,我不知道。怎么知道不是魔相?
你呢?

【在 l****u 的大作中提到】
: 如果现在有菩萨来迎接你去净土, 你估计也不去。
l****u
发帖数: 2166
47
我也有些疑惑
凡有诸相,皆为虚妄 ,不知道如何与净土的关系是什么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诚实地回答你,我不知道。怎么知道不是魔相?
: 你呢?

c***h
发帖数: 2262
48

发信人: sunnysky (碧空晴),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如实观——阿姜查《无常》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Feb 10 10:38:17 2013, 美东)
缘于前一次轮回的贪爱,
例如
缘于 昨天、前天、大前天,小时候,父母给你美好的感受 (或前ㄧ世的种种)
你贪爱这种感受,对于这种感受,ㄧ要再要的贪爱,非常执着,
又认为这样的美好感受、爱是自己的或自己的一部分,或为自己所拥有。
而你无法断除这种贪爱的影响(也就是”业”,或称为”行”、”业行”),一直让贪爱
影响你,
无法摆脱这种影响,这称为”无明”。
“无明”依于自己的无知。累世的无知,也许是生物的习惯了吧。这就不知道了。
因为不知这种贪爱在影响你,
或者知道了,却不知这种贪爱如何在影响你,
或者知道了,却不知这种贪爱及其影响,是可以灭除的,不知这灭除后的平静清净清凉
或者知道了,却无法ㄧ步一步的消除贪爱及其影响。
都称为无明,或无知。又叫痴。
我称为”挡不住轮回”
因为无明(无知)而有”我”(行、业、业行)。
因为”我”,而有之后五受阴(被”我”污染的、有贪爱的五蕴)运作,而称为缘起,再
产生下一次的贪爱。
这种贪爱、影响、挡不住轮回、再贪爱、再影响、挡不住轮回、再贪爱、再影响……..
每分每秒都在发生。ㄧ天之内不知发生多少次。
以上种种也就是十二缘起。
佛陀用十二缘起说明我们的苦恼是怎么来的,如何消除。
应该是平静。
当然,这应该是体会涅盘者或阿罗汉来回答。我只能老实的说,我也在推测、幻想。
不凈观不够,还有很多之后的步骤。
当还没有彻底解决(也称为”究竟”)之前,也只能暂时用其它方法解决之
慈心也是其中一种方法。
也可以先暂时离开这样的环境,先避一避。
或者对治,想一下,也许他有什么困难之类,
或者先看心理医生
或者 逛个街 看个电影 缓和一下
……….
当然不够。
要彻底解除,这是ㄧ建大工程。不是ㄧ两招,一两步就到位,解决,从此天下太平。
先从理解说起,理解这件事是怎么发生,怎么一步一步发生,然后再谈怎么去除。
怎么发生? 十二缘起,我前面所述。
怎么去除? 答案应该呼之欲出。就是ㄧ步一步断除。(就是真的断除,没有贪爱、讨厌)
怎么一步一步断除?
非常不容易,不要以为很容易。
先要觉知,觉知你现在在你的身心发生了这样的事(十二缘起,如我前面所述)
如果没有觉知这些事,要谈断除,不就是幻想了吗?
就像瞎子拿枪乱射,没人告诉他要射什么,靶在哪里,居然想射中红心,也只能说他自
己幻想乱射了。
(我发现这种修行人很多,会打坐,
可自己日常生活一举ㄧ动发生什么事,不知道,分辨不出来,
我也不知他们怎么修行,很好奇)
这称为内观。
实际的修行方法,后世祖师也提出其宝贵意见。不过 我还不是很清楚。
我只能说说佛陀当年提出的方法。八正道,四念处…。
四念处,是佛陀当年提出内观方法,分为身、受、心、法,来观察自己的身心发生什么
事。
观察自己身心发生什么事,是很不容易的,
首先要确实观察清楚,e.g. 身是什么 受是什么 心是什么、法是什么
然后要观察,缘起。(怎么造成的,对”身”的贪爱发生,你知道吗? )
这贪爱是怎么来的,你知道吗?
受是什么? “受”怎么产生?
千万不要小看这么简单的事,受是什么。
这些事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举ㄧ动中,多数人(包含我)分辨不出来,也无知无觉的
(无明)。
好快,好细,等你觉知都太晚了,跑到天涯海角去了。
一天发生十万次,你觉知几次?
啥都没觉知,或一天觉知二十次,说要断除什么,还谈”究竟”(彻底断除),那真是开
玩笑了。
觉知,已经很难,
还要断除,也就味、患、离。 说来简单,做来难。
其实要有出离心,除非亲见缘起,也就是看到苦是这样形成,否则不会有这样的出离心。
就像,你担心父母病情,心乱如麻,眉头紧皱 (贪爱、烦脑很重)
于是抽空逛街看电影运动打球,纾压,看心理医生,
看完电影,纾完压,心理舒服多了,平静多了。
当烦恼消失,哪就是”无我”。 烦恼消失ㄧ点,就”无我”一点。
只是一般我们不会用”无我”,这样的词而已,
佛教用这样的词,不喜欢不用也没关系。就用平静舒适吧。
当父母死后五十年,连你自己也快死了,你对于父母的心,几乎平静了。
对于对待父母的心,这一点,不会有烦恼忧心,心乱如麻,眉头紧皱
你应该会淡然的述说,这世间的事……….呵呵呵 …………平静多了。
那么,你应该还是与机器有一点点差别的。
阿罗汉就是所有的心都平静了。
我们会用尽各种方法消除我们的苦闷,逛街 看电影 打球 聊天 看心理医生……….
但是不会担心,万一烦恼消除,心里平静了,怎么办? 怎么办?
反而很享受这种心理平静舒适。每天都在追求这种平静舒适。
以世间观点看,出家人就是这样。
说是米虫也对。
以出世间观点看, 这世间父母,家庭,生产,娱乐 本就没有好求的。
本来就是要断

到底谁敢说自己真的”无我”? 我也很怀疑。
出家人是应该谦虚一点,装酷,装成自我高尚,就不应该。
他的饮食是别人供养,就要自己努力修行,把成果回馈给大众,告诉大家要怎么消除烦
恼。
要形成供需链。
别人供养出家人,出家人给世间的人一种心灵上的指点。
但是装酷,装做自己修为多高,多么”无我”,自己是师父,把众生看得多低,就不必
了。
小子可鸣鼓而攻之。我认为。
阿罗汉不会这样
阿罗汉到可能根据营养而取舍,不过不是感情因素,只是客观需要。
要死也可以,要活就要考虑营养。
我觉得,不用看得太高深神秘,也不用把法师看得太高深,
佛陀要教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烦恼,想办法消除,就酱。
还是一样
我们会用尽各种方法消除我们的苦闷,逛街 看电影 打球 聊天 看心理医生……….
但是不会担心,万一烦恼消除,心里平静了,怎么办?
反而很享受这种心理平静舒适。每天都在追求这种平静舒适。
佛法只是另一种让心情平静的方法。
观察、观察、再观察。
确定,我不想要这种烦恼。
烦恼就会少一点。
就酱。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首先谢谢您能直接地回答。
: 如果缘起是指自己的欣厌,那么这些欣厌的生起又依于什么?无明吗?无明又依于什么
: ?我执吗?还是无明就是我执?
: 喜欢的心情用不净观去除,这不净观带来的是平静,厌恶还是麻木?
: 讨厌的心情又怎么去除呢?用慈心观?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吧?打坐几个月念叨着祝福
: 的话语,就能让心生起真诚的孝慈之心?
: 您说的阿罗汉的境界是我无法理解的,只有责任而没有情感,和维修机器有什么区别?
: 出家人,除了吃喝拉撒行住坐卧就是修行说法,不用奉养父母,照顾家庭,不事生产,
: 不求娱乐,清静乞食也不用自己去取舍,生活成本降到最低,然后大言炎炎地说自己做
: 到了无执之爱,是不是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敢问我们俗人买菜时有没有根据口味和营

J******s
发帖数: 7538
49
赞“觉知”!
--------
观察、观察、再观察。
确定,我不想要这种烦恼。
烦恼就会少一点。
就酱。
--------
观察和确定不想要这种烦恼之间我觉得其实有相当一段距离,就是我们明白烦恼哪里来
的,烦恼的缘起,烦恼的具体表现,我们心的变化,为什么我们会烦恼。只有对其中的
细节很明白看得很清楚的时候,才可能让烦恼少一些。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发信人: sunnysky (碧空晴), 信区: Wisdom
: 标 题: Re: 如实观——阿姜查《无常》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11 14:10:09 2013, 美东)
: :先把无始无明的问题放一放,请教一下“内观”。我总觉得这“内观”和我们普通的自
: :觉自知有不同之处,但无法描述,只能用例子来说明。
: 嗯……太晚了 你都笑了才观察,太晚了
: 不过, 我们初练习可能也只能先这样了
: 通常要内观,先要加强心的纯净程度,观察力的纯净程度。
: (也就是不要心有旁鹜,有人说”专心一点”,更精确可能叫”更纯净”)
: 否则,不够细,很浮面,很粗。

L**********s
发帖数: 12988
50
赞!
我们的烦恼,thoughts,都是layer by layer。只有当我们透过表面,看到内心深处隐
藏着的“monster”,才会了知真相。而那些魔鬼,一旦“见光”,他们的魔法也就丧
失了一大半了。

【在 J******s 的大作中提到】
: 赞“觉知”!
: --------
: 观察、观察、再观察。
: 确定,我不想要这种烦恼。
: 烦恼就会少一点。
: 就酱。
: --------
: 观察和确定不想要这种烦恼之间我觉得其实有相当一段距离,就是我们明白烦恼哪里来
: 的,烦恼的缘起,烦恼的具体表现,我们心的变化,为什么我们会烦恼。只有对其中的
: 细节很明白看得很清楚的时候,才可能让烦恼少一些。

相关主题
【抛砖】浅谈刹那无常涅槃是在五蕴之内还是五蕴之外?
绞尽脑汁我终于悟出来 -- 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男女感情中是否存在公平?
心灵之蘑菇汤人类理解研究--休谟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J******s
发帖数: 7538
51
什么是“错误”?
什么是“正确”?

【在 P****S 的大作中提到】
: 对自己错误的见解并不觉察,反而认作正确的见解,这是最大的障碍。
s******y
发帖数: 172
52
先把无始无明的问题放一放,请教一下“内观”。我总觉得这“内观”和我们普通的自
觉自知有不同之处,但无法描述,只能用例子来说明。
当你听了一个笑话,并觉得很好笑,这时你会开始观察么?“我为什么觉得好笑?什么
是好笑的感觉?这个感觉是缘什么生起的?这个笑话是怎样与五蕴六入处相互作用并让
我觉得好笑的?”
这样的话你还会觉得这个笑话好笑吗?这种不好笑的感觉和笑话本身不让你觉得好笑一
样么?
当一部电影有一处有让你感动并流泪,这时你会开始观察么?“我为什么感动?什么是
感动的感觉?这个感觉是缘什么生起的?这段镜头是怎样与五蕴六入处相互作用并让我
感动的?”
这样的话你还会感动吗?这种不感动的感觉和这段镜头本身没打动你一样么?
当读一篇论文时,你会开始观察么?“我怎样理解该论文的观点的?什么是理解的感觉
?这个理解是缘什么生起的?这段文字是怎样与五蕴六入处相互作用的并让我理解的?”
这样的话你还能读得进去吗?这种读不进去的感觉和文章本身太艰涩的而无法读懂一样
吗?
。。。
反之,听了一个笑话觉得不好笑,再怎么观察这种不好笑的感觉,也不会笑出来;看了
部电影觉得不感动,再怎么观察也感动不起来;读一篇论文读不懂,再怎么观察也懂不
了的。。。
以前读罗睺罗化普乐的”佛陀的启示“,说如果生气就观察自己的生气,这样就不会生
气了。很遗憾,这不仅仅适用于生气,也适用于喜爱,快乐,悲伤。也许在乔达摩悉达
多看来,这些都是应当去除的”苦“吧。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发信人: sunnysky (碧空晴), 信区: Wisdom
: 标 题: Re: 如实观——阿姜查《无常》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11 14:10:09 2013, 美东)
: :先把无始无明的问题放一放,请教一下“内观”。我总觉得这“内观”和我们普通的自
: :觉自知有不同之处,但无法描述,只能用例子来说明。
: 嗯……太晚了 你都笑了才观察,太晚了
: 不过, 我们初练习可能也只能先这样了
: 通常要内观,先要加强心的纯净程度,观察力的纯净程度。
: (也就是不要心有旁鹜,有人说”专心一点”,更精确可能叫”更纯净”)
: 否则,不够细,很浮面,很粗。

b*****l
发帖数: 3821
53
扯得深点,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
不管是你嫌恶的东西,还是珍视的东西。
之所以说爱情,不说父母亲情,大概只是随顺世间的价值观,
不要太离谱,让人没法一下子接受罢了,
所谓不管什么乘,该圆融的时候都会圆融的。
从世俗的角度批评佛教无父无君,一早就有了。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把问题再问清楚些吧。
: 生活中不乏”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例子。亲近的子女在父母年老多病的时候开始疏远甚
: 至嫌弃他们。我们是否应当接受如此的道理,”孝心难免无常,亲情无非缘起“?当父
: 母健康能干的缘消失了,子女的亲爱就消失;当父母老病拖累的缘生起了,子女的厌烦
: 就生起。这也符合无常与缘起的”现实“原则,是不是?
: 阿姜查用不净观教育弟子认识爱情的无常(http://www.xuefo.net/nr/article0/3746.html ),他怎么不用不净观教育弟子认识亲情的无常?厌离而不嫌恶,喜爱而不贪求,说得很容易啊,真的有人做到了?只怕更容易落入没有爱恨的麻木吧。

l****u
发帖数: 2166
54
问的很深刻

【在 J******s 的大作中提到】
: 什么是“错误”?
: 什么是“正确”?

S**U
发帖数: 7025
55
无常、不确定属于苦谛。
参考四圣谛十六行相,转法轮经。
无常、不确定当知,知苦才有出离。
道谛在原始佛法,指八正道。
道当修。
出离苦的正确方法是八正道。
孝顺不孝顺,都不能出离苦。

【在 P****S 的大作中提到】
: 父母久病,子女是否孝顺主要决定于过去世。
: 父母久病,子女孝顺与否对子女的未来有很大影响。当然对于啥叫孝顺也是仁者见仁,
: 智者见智的问题。
: 在大乘佛教中如果子女对父母不孝,已经犯了菩萨戒了。
: 无常、不确定属于道谛,是达到灭谛的一种途径。“知我说法,如筏喻者”。

l****u
发帖数: 2166
56
说的很有道理
入世之道纷繁嘈杂, 就如一株枝叶及其繁茂的大树, 盘根错节
如果想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当成修行主线,就像要求每张叶片完整无缺嫌,
不可为不可得。 必然陷入困惑失望.
此为‘日日常擦拭, 莫使惹尘埃’
南传说, 证无我, 体悟无常, 就像精心料理大树的根茎, 枝叶必然随之变化。
证了无我, 突然发现人际关系处理起来得心应手。
此为‘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seeU 说的对, 孝顺不孝顺,都不能出离苦。
如其把这事放在念头里转来转去,不如闭目养神,说不定回答就在沉默中。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无常、不确定属于苦谛。
: 参考四圣谛十六行相,转法轮经。
: 无常、不确定当知,知苦才有出离。
: 道谛在原始佛法,指八正道。
: 道当修。
: 出离苦的正确方法是八正道。
: 孝顺不孝顺,都不能出离苦。

s******y
发帖数: 172
57
从操作上讲,一个人若真按这位法师说的时时刻刻注意观察“无常”,那他/她还能正
常地工作学习生活吗?

【在 Y**u 的大作中提到】
: 佛陀教导我们观察一下出现的事。事物不会停留,有生便有灭,灭了再生,生了又
: 灭。但迷惑无知者不希望它如此。若我们禅修并变得寂静,就会希望一直维持,且不希
: 望有任何干扰。但那是不切实际的,佛陀希望我们先观察事实,并知道它们是虚妄的,
: 然后才可以真正拥有寂静。当不知道它们时,我们自以为是它们的主人,便落入我见的
: 陷阱。
: 无常、不确定即是真谛
: 因此,我们必须回到源头,找出它变成那样的原因。我们必须如实了解事物,了解
: 它们接触心与心的反应方式 ,然后才能得到平静。这是必须审察的,若我们不希望事
: 物依其自己的方式发生,就无法拥有平静。无论我们逃到哪里,事物还是会像那样发生
: ,这是它们的本质。

Y**u
发帖数: 5466
58
修行是一种转变, 由观察入手, 把一种理解(无我, 无常)变成认识, 认识达到一
定层次后, 它会自己去发挥作用, 不会干绕其所缘。
举的简单的例子, 我们用眼睛看东西, 不会去时刻告诉自己这是我的眼睛在看, 因
为根深缔固地我们已经相信这是我们的眼睛在看, 正因如此, 我们不会因为这个来干
扰我们看的东西。 也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 我可以100%地确定无疑, 而不需要
别人再来证明。
智慧的转变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理解被修行所证实后成为智慧, 它(名为它)已经成
为了你的"眼睛", 你的思维已经转变为不疑不动摇的境界, 那么它将自发地去作用
, 而不会干扰其所缘。
禅师的各种方法,比如说观照, 念佛, 念咒等, 也都是方便的方法, 是转变的手段
。 然而在真正的智慧境界中, 并没有能观和所观的分别, 一切都是自然地发挥着作
用。
如经云"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是见。即是真如用"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从操作上讲,一个人若真按这位法师说的时时刻刻注意观察“无常”,那他/她还能正
: 常地工作学习生活吗?

T*******y
发帖数: 6523
59
To be frank, I think that it appears abnormal, however, it is serene and
admirable, in a sense.
c***h
发帖数: 2262
60

善哉
我非常赞成

【在 J******s 的大作中提到】
: 什么是“错误”?
: 什么是“正确”?

相关主题
到底什么是“无我”?善与恶
怎么能戒除情爱心?佛法否认造物主,从而远超各大宗教的境界
关于分别心看到恐怖分子残忍的杀害俘虏,我很愤怒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c***h
发帖数: 2262
61
发信人: sunnysky (碧空晴),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如实观——阿姜查《无常》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11 14:10:09 2013, 美东)
:先把无始无明的问题放一放,请教一下“内观”。我总觉得这“内观”和我们普通的自
:觉自知有不同之处,但无法描述,只能用例子来说明。
嗯……太晚了 你都笑了才观察,太晚了
不过, 我们初练习可能也只能先这样了
通常要内观,先要加强心的纯净程度,观察力的纯净程度。
(也就是不要心有旁鹜,有人说”专心一点”,更精确可能叫”更纯净”)
否则,不够细,很浮面,很粗。
另一方面,不够熟练,那就观察得不够快。
这已经是事后回顾,回想,不是内观,
内观是”当时”发生什么事,不是事后回想
这表示内观的功力还不够深,
也就是不够细,不够快。
当然,我也不怎么样,只能把知道的方法说一下,
我知道也不多,也许有误 要请其它法友纠正。
要够细,还是要一步一步来,也是一项大工程,非一蹴可及。
最粗的身体变化是否观察得到? 也就是通常说的 地水火风 湿 黏 凉 温 膨胀….
这要……禅修……
观禅的禅修会一直观察身体,每一个举动或者某一个举动,每个禅师的教法不同,
但最后都是要进入,”纯净的观察”,南传叫”近行定”
不过,不知初禅是否也可观察。 我认为也可以,佛陀所称的初禅应该不会无知无觉。
四禅是佛佗的教法,每ㄧ个禅修者应该都要经历吧?
总之,就是观察得很仔细,仔细到什么程度?
脚还没提起,你就观察到 某一块筋一拉,肌肉一拉,带动另一块筋、肌肉,
一块身体的东西就向上,向上拉起(也就是 脚向上拉起 拉起)
这时你连”脚”这个名词都还没想起,当然筋、肉这些东西都还没想起他们的名称,
就是很快觉知”身体的一些东西” 拉 拉 扯 扯 向上向上
口水流下喉咙,一种清凉的液体,顺着滑下。
呼吸进来,气好像通向全身
…………….

够细了,然后要够熟练
观察一点,ok
但扩大觉知,观察全身,也要很细。
随时都能很细的觉察全身。
如果够熟练,可以观察六根处六尘的情况,
(当然,不熟练也可以一开始就观察六根触六尘,
只是还是要花一段禅修时间,观察仔细根触尘的剎那,但那太快,初学者不好入门)
之前观察身体(身触),
现在可以观察眼触 耳触 鼻触 ………
例如 耳触
有人说话的声音是声音,耳触的瞬间知道这样的”触”
“耳触”之后? 有一种快乐愉快的情绪,涌起,非常清楚涌起了,涌起了。
这个情绪灌遍全身,你喜爱这种情绪,
让这情绪再影响你的嘴巴肌肉上扬,喉咙发出声音,腰湾下来
基本上,身受心法 一门深入,最后应该会贯通整个身受心法,全部身受心法都观察得
很仔细。
身念处观察深入,自然”受”,”心”的活动,也会一一涌现,观察清楚。
好笑的感觉,在当时的过程之初 之中 之尾(如上所述)就会知道的一清二楚。
不会是事后才知道
这是心念处要知道的  不是受念处
心念处要知道的更细,快如闪电(受念处已经要观察得够快了)
耳根触声音,触生识,耳识产生-- 声音大小高低 嗡嗡嗡嗡, 知道的很清楚
想 这声音的涵义,又从想涵义中,产生"受",也就是让你愉快的情绪,
这个过程,要观察清楚。
在"想"发生之前,应该会有"行"一种业、意志、我 的心态。
这种"行" 推动你这样的"想",然后产生这样的快乐愉快的"受"
如上所述
是的
一般人还会,因为观察得不够仔细 不够快
等观察到,都太晚了,早就笑出来了。
阿罗汉,应该不会。
因为有观察到 "想"之前,那个"行"是怎么推动的,
并且,根本不会有那个受污染的"行"推动出这样的受污染的"想",
也就不会有这样的"乐受"
(可能有其它不受污染的"行",推动出另一种"想")
没有好笑 不好笑
只有 "事情是这样发生"
?”
。。。
"觉知"通常与"思维"
是同时,平行发生
原则上,互不干扰。
也就是思考时,同时、平行,有觉知。

但是你应该也读到”佛陀的启示“里说,
佛陀的弟子与其它宗教的弟子不同
佛弟子一向很愉快,总是很愉快,这是超越笑话的愉快。
S**U
发帖数: 7025
62
善哉!
阿罗汉笑,必有因缘。南传论师的89心中,有阿罗汉生笑心。
北传:杂阿含508经
行至一处,尊者大目犍连心有所念,欣然微笑。
尊者勒叉那见微笑已,即问尊者大目犍连言∶
「若佛及佛弟子欣然微笑,非无因缘,尊者今日何因、何缘而发微笑?」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508.htm
北传:增壹阿含50品4经
尔时,世尊食后起,与阿难共于树园中经行,佛便笑。
阿难心念∶
「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不妄笑,今何以笑?必当有意,我当问之。」
http://agama.buddhason.org/AA/AA447.htm

的自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发信人: sunnysky (碧空晴), 信区: Wisdom
: 标 题: Re: 如实观——阿姜查《无常》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11 14:10:09 2013, 美东)
: :先把无始无明的问题放一放,请教一下“内观”。我总觉得这“内观”和我们普通的自
: :觉自知有不同之处,但无法描述,只能用例子来说明。
: 嗯……太晚了 你都笑了才观察,太晚了
: 不过, 我们初练习可能也只能先这样了
: 通常要内观,先要加强心的纯净程度,观察力的纯净程度。
: (也就是不要心有旁鹜,有人说”专心一点”,更精确可能叫”更纯净”)
: 否则,不够细,很浮面,很粗。

t******h
发帖数: 177
63
善哉!
这看着还是有些实修实证的。。。不是仅停留在文字相上的。

的自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发信人: sunnysky (碧空晴), 信区: Wisdom
: 标 题: Re: 如实观——阿姜查《无常》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11 14:10:09 2013, 美东)
: :先把无始无明的问题放一放,请教一下“内观”。我总觉得这“内观”和我们普通的自
: :觉自知有不同之处,但无法描述,只能用例子来说明。
: 嗯……太晚了 你都笑了才观察,太晚了
: 不过, 我们初练习可能也只能先这样了
: 通常要内观,先要加强心的纯净程度,观察力的纯净程度。
: (也就是不要心有旁鹜,有人说”专心一点”,更精确可能叫”更纯净”)
: 否则,不够细,很浮面,很粗。

c***h
发帖数: 2262
64

笑应该有很多种?
阿罗汉应该会常常微笑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善哉!
: 阿罗汉笑,必有因缘。南传论师的89心中,有阿罗汉生笑心。
: 北传:杂阿含508经
: 行至一处,尊者大目犍连心有所念,欣然微笑。
: 尊者勒叉那见微笑已,即问尊者大目犍连言∶
: 「若佛及佛弟子欣然微笑,非无因缘,尊者今日何因、何缘而发微笑?」
: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508.htm
: 北传:增壹阿含50品4经
: 尔时,世尊食后起,与阿难共于树园中经行,佛便笑。
: 阿难心念∶

s******y
发帖数: 172
65
这样练习下去,想不情感障碍怕都难。

的自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发信人: sunnysky (碧空晴), 信区: Wisdom
: 标 题: Re: 如实观——阿姜查《无常》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11 14:10:09 2013, 美东)
: :先把无始无明的问题放一放,请教一下“内观”。我总觉得这“内观”和我们普通的自
: :觉自知有不同之处,但无法描述,只能用例子来说明。
: 嗯……太晚了 你都笑了才观察,太晚了
: 不过, 我们初练习可能也只能先这样了
: 通常要内观,先要加强心的纯净程度,观察力的纯净程度。
: (也就是不要心有旁鹜,有人说”专心一点”,更精确可能叫”更纯净”)
: 否则,不够细,很浮面,很粗。

f********4
发帖数: 253
66
sunnysky
我猜你认为佛法的道路通往的是灭绝喜乐的地方……不过事实可能正好相反,正是为了
实现圆满终极的福乐,佛陀才会探索涅槃之路
http://www.theravadacn.org/Author/ThanissaroAllAboutChange.htm
r******a
发帖数: 207
67
一般人的感情本来就是各种贪嗔痴各种纠结,这些本来就是障碍,内观可以消除遮羞障
碍。当然修习应当得法,正确的出离不是冷漠也不是排斥。如果你把贪嗔痴当作“人之
常情”,把习气烦恼的减弱当作“感情障碍”的话,你还没到修习佛法的时候。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这样练习下去,想不情感障碍怕都难。
:
: 的自

l**a
发帖数: 5175
68
把一些词汇表达误解了,才会这样,小乘比较强掉离苦.
所以,把生活中的苦当做动力,就会这个问题.

【在 f********4 的大作中提到】
: sunnysky
: 我猜你认为佛法的道路通往的是灭绝喜乐的地方……不过事实可能正好相反,正是为了
: 实现圆满终极的福乐,佛陀才会探索涅槃之路
: http://www.theravadacn.org/Author/ThanissaroAllAboutChange.htm

l**a
发帖数: 5175
69
感情障碍绝对是大问题,这种人活得不会好,这样的人应该出家.
(当然现在出家人也不甘寂寞了,到处宣扬佛法.
出家人做的好的,也走出那个小寺庙了,这是现实.)
在家人这样,就没办法过日子了.周围的人都觉得你怪异.
自己也觉得活着这样,心里是不是会没劲?
当然,人活这总是会没劲的,太没劲就是病态了.过了就不好.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这样练习下去,想不情感障碍怕都难。
:
: 的自

l**a
发帖数: 5175
70
就比如樱花盛开的季节是短盏而美丽的,一夜之间就开了,
一阵风雨就落了.
这样的东西,是否还值得观赏和留恋呢?
虽然是无常的,但是每年都会开,死了老花,开新花..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櫻花 櫻花
深山與鄉里間
就我所能看到的範圍內
那是霧,還是雲?
朝日下瀰漫香氣櫻花
櫻花正盛開著櫻花
櫻花春日的天空下
就我所能看到的範圍內
那是霧,還是雲?
空氣中瀰漫香氣走吧
走吧去看看她
相关主题
看到恐怖分子残忍的杀害俘虏,我很愤怒[合集] runsun快来看看笛卡尔是不是我执很强大?
佛法中“空”的含义有关无我的一个问题
修行人的交友之道佛法的修行可以允许有爱吗?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c***h
发帖数: 2262
71

==============
情感障碍
affective disorder
情感活动超过通常的生理、心理或社会文化标准的现象。人类所有的精神活动都伴
有不同程度的情感成分,极端突出和严重的情感障碍则属于情感性精神病或躁狂抑郁症
范围。这里所指的是广义的情感反应的情感状态,在心理学中又常把这类态度体验进一
步区分情绪、情感和心境等。前两词常混用,情绪多指短暂强烈的情景性反应,而情感
多指稳定持久的深沉体验。心境一般指较持久的情感状态,无稳定对象,而是作为一种
情绪背景起作用。情感体验具两极性,如愉快和不愉快,紧张和放松等。在临床上常见
到的情感障碍大多为心境异常,或低沉或高扬,而表现为抑郁或躁狂。
“在临床上常见到的情感障碍大多为心境异常,或低沉或高扬,而表现为抑郁或躁狂。”
应该不会情感障碍,通常会情绪较平稳宁静,避免陷入低潮或躁狂。
反而,
如果遇到一件非常痛苦悲伤的事,就会情绪低沉,抑郁。
如果遇见一件非常高兴的事,可能情绪高杨狂躁。
这两者是属于情绪障碍。
这几个月,尤其最近几周楼上脚步声吵死人,不时小孩”蹦”大声,又忽而跑跳,
好说歹说了,好了几天,隔了几天又犯。
每天都在烦躁中,精神被虐待到不知该如何。闷、躁、乱、起伏不平。
今天晚上回家,突然没声音,一片宁静,
你知道多感动,那种宁静,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这样练习下去,想不情感障碍怕都难。
:
: 的自

c***h
发帖数: 2262
72

外界烦躁的声音我们很容易察觉,
脑袋里的烦躁(我)的声音,我们无知无觉
………….直到宁静出现 才感动到流泪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 ==============
: 情感障碍
: affective disorder
: 情感活动超过通常的生理、心理或社会文化标准的现象。人类所有的精神活动都伴
: 有不同程度的情感成分,极端突出和严重的情感障碍则属于情感性精神病或躁狂抑郁症
: 范围。这里所指的是广义的情感反应的情感状态,在心理学中又常把这类态度体验进一
: 步区分情绪、情感和心境等。前两词常混用,情绪多指短暂强烈的情景性反应,而情感
: 多指稳定持久的深沉体验。心境一般指较持久的情感状态,无稳定对象,而是作为一种
: 情绪背景起作用。情感体验具两极性,如愉快和不愉快,紧张和放松等。在临床上常见

l**a
发帖数: 5175
73
莫名其妙感动流泪,能说明什么呢?
不过是感情比较脆弱,多愁善感,理性不理性都不知道?
一个理性的人,是清醒的,是不被干扰的,
这样的人,最明白自己在干什么.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 外界烦躁的声音我们很容易察觉,
: 脑袋里的烦躁(我)的声音,我们无知无觉
: ………….直到宁静出现 才感动到流泪

f****2
发帖数: 311
74
浅谈佛教无常观——索达吉堪布香港三德弘法中心演讲
浅谈佛教无常观——香港三德弘法中心演讲
『 2011年7月31日晚上』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佛友:
晚上好!今天我们聚集在三德弘法中心,谈一谈佛教的无常观。
一、观修无常的重要性
无常,在每个人每天的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经常观修的人来讲,无常实际
上并不遥远,从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中,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所以,我们懂得无常
、观修无常极为关键,它是一切修法的重中之重。
《涅槃经》中云:“一切众生迹中,象迹为上;是无常想亦复如是,于诸想中最为第一
。”意思是说,在一切众生的脚印中,大象的脚印是最好的,同样,在所有思维观想中
,观修无常最为殊胜。此外,佛陀在其他经典中还说:对舍利子、目犍连那样的一百位
圣众作大供养,不如刹那忆念无常的功德大[1]。
既然观修无常如此重要,在座各位都是学佛的,那对佛教这个最根本的窍诀,就不能掉
以轻心、随意忽略了。
其实,我们周围发生的一切,都是开示无常的善知识。记得在1993年,法王如意宝来香
港给大家传过“普巴金刚”(又名“项袋金刚橛”)、“文殊大圆满”的灌顶,而如今
,上师已经示现了圆寂;当时白玉中心有一位秋扎喇嘛,前两天我到香港时,听说他老
人家也圆寂了;当时贝诺法王还健在,而现在也圆寂了;还有,最近藏地的阿秋法王也
圆寂了……这些都说明什么呢?高僧大德们尚且会示现无常,我们这些凡夫人就更不用
说了。
今天在座的各位,再过二三十年,肯定会纷纷离开世间,而且一百年之后,我们绝对会
一个不留,这是人生的必然规律。因此,希望大家通过认识无常,能断除对现世的执著
。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也讲过,观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可以断除对今生
的贪恋;观修轮回过患、因果不虚,则可断除对来世的耽执[2]。若能彻底断除这些执
著,才能依次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成为真正的修行人。
你们有些人可能皈依佛门很多年了,有些则是刚刚皈依,还不知道什么叫无常观。但不
管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罢,无常都是世间的真理,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客观规律。
二、无常的具体体现
佛教中的无常,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我们常说的“无常四边”——“积际必尽,高
际必堕,聚际必散,生际必死。”这四点,很多佛教徒都会讲,但不知道你们观修过没
有。如果没有的话,那只是一种文字上的了解,其甚深涵义却很难以挖掘。
这“无常四边”,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随时都可以体现:许多人一辈子辛辛苦苦积累的
财富,到头来却全部耗尽;有些高楼大厦非常雄伟,结果却一下子坍塌,像美国世贸中
心110层的双子大厦,遭受恐怖袭击后,一号楼倒塌仅用了10秒钟,2号楼也仅用了8
秒钟,这么高的建筑物,尚且难抵无常的摧毁,其他建筑物就更不用说了;还有些人原
本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过了几年以后却身败名裂;人只要有生,就必定有死,有些是
年轻时死,有些是壮年时死,有些是老年时死,有些是突然暴死,死期虽然不定,但都
难免“死路一条”。即使很多人渴望长生不老,这方面秦始皇堪为典范,但他最后也是
49岁就撒手人寰。
既然万法皆无恒常性,那对现在拥有的一切非常耽著,又有什么意义呢?若能明白这个
道理,对生活、修行就会有很大帮助。否则,对无常一点认识也没有的话,修什么都容
易成为人天福报之因。
现在的香港,跟十年前比起来,在建筑方面、物质方面,可谓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但
在佛法的学修上,似乎没有一些前所未有的进步。很多人十年前就喜欢求灌顶,拜佛只
求发财升官、平安健康,十年后好像仍是如此。其实佛教的根本,并不是求一些世间法
,否则就跟其他宗教、世间理论没有两样了。那么,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看到
三界众生非常痛苦,在这个轮回中,苦占绝大多数、乐只有极少数,故希望拔除自他一
切众生的痛苦。
而根除痛苦的方法,唯一在佛教中才有。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佛陀才具有十力、四无畏
、十八不共法。就如同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诺贝尔发明炸药,依靠的是一种不共的智
慧,同样,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是依靠不共的殊胜功德,才发现众生以无明而流转轮回,
只有断除了无明,才能彻底获得快乐。所以,若想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就必须依靠佛
教中的“内明学”。
因此,我希望在座的佛教徒,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学佛不能只为求福报,求佛保佑自己
身体健康、家庭和合、财源滚滚、官运亨通……其实,就算佛陀加持你得到了这些,人
生只有几十年,为了追求这短暂的快乐而耗尽一辈子,值不值得呢?所以,作为一个佛
教徒,理应为了今世和来世而修行、为了自己和他人而修行。如果没有这样,那根本方
向就搞错了。
《诸法集要经》中讲过:“有为皆无常,如水泡非久,应当行善行,为二世饶益。”这
个教证我特别喜欢。世间上的任何有为法,不管是器世界的、有情世界的,没有一个能
恒常存在,全部都是无常的,像水泡一样会迅速破灭。无论是你极为执著的感情,还是
特别向往的荣华富贵,都不可能永远不变。到了一定的时候,因缘一旦散了,果自然也
就没有了。
或许有人认为:“既然万法都是无常的,生命过不了多久也就灭了,那我们应该及时行
乐,没必要去管太多。”这种想法不正确。生命跟身体完全不相同,尽管我们的身体会
死亡,但生命却会一直延续下去,迁流不断地形成后世。
曾有一个人用比喻,说明了后世的存在,我觉得他讲得很好。比方说,我用手机拨一个
人的电话号码,拨通了以后,我对着手机说话,声波即刻被转化为电波,然后通过卫星
传递,将此传送到对方的接收器中,再把电波转为声波,对方就可以听到我的声音了。
同样,我们今生的身体死去时,生命便会与之分离,变成一种意识形态的中阴身,在中
阴界中照样存在,就像声波转化为电波一样。然后过了一段时间,犹如电波再转为声波
一样,中阴身再投生为下一个身体,跟身体结合起来。在这期间,尽管有段时间并没有
身体,但生命却一直没有消亡。懂得了这一点后,就会明白众生周而复始地流转轮回,
死后并不会一了百了。
当然,在座的有些人,可能因为世间教育的影响,对生命的永恒存在,有点半信半疑,
这对你的修行会有很大危害。因此,我提醒大家:一定要“学习”佛法!当你学得越来
越多,怀疑、邪见才会越来越少,信心和智慧也会与日俱增。
三、怎样理解生命无常
观修生命无常,实际上有非常大的功德。即使你修不了很多法,天天观这个也特别好。
以前汉传佛教的印光法师,就在自己的佛堂里,挂了一个大大的“死”字,以此念念不
忘死亡,时时提醒自己生命无常。
藏传佛教中也有一位伟大的上师,有个弟子请求他传最殊胜的法,他一开始时没有传。
结果那个人再三请求,上师就拉着他的手,诚恳地说:“我也会死,你也会死!”——
或许有些居士听了,不以为然:“这哪是什么大法?上师您应该给我加持一下,给我灌
个最高最高的顶,这才是真正的法。‘我也会死,你也会死’,这个我也懂,不用您来
传。如果这是法的话,上师您坐在这儿,我可以给您传。”
然而,那个弟子的信心很足,觉得:“上师讲得确实有道理。上师总有一天会圆寂,我
也总有一天会死,死的时候,连这个身体都带不走,更何况是其他东西了?所以,我一
定要好好修无常,舍弃今生。”于是他精进地修持此法,终于获得了成就。
但我们很多人,却并没有这种观念。现在我到一些大城市里,从不少人的言谈举止中,
经常感到他们没有修过无常,这一点相当遗憾。我自己虽不敢说修得非常好,但不管是
到哪里去,始终都有种无常的感觉。就算平时要出门,也自然而然生起一种念头:“这
应该是最后一次出门,应该不会回来吧?”十年前我就是这样,现在也仍是如此。
比如说,我这次离开香港后,就觉得是永远离开了,以后不会再来了。这是自己多年来
修无常的一种串习,平时不管做任何事情,都会觉得“这是最后一次”。但我也不会因
此而消极,反而会更加积极,努力把每件事情做好。
所以,我们佛教徒不能因为一切是无常的,就什么都不管了;因为生起了出离心,看到
轮回太痛苦,就什么都不做了。这种消极的态度,是不合理的——怎么你们香港没有时
间概念呢?现在过了半个小时,还一个一个不断地来。在我们藏地,大家对听法还是很
重视的,七点钟开始的话,七点钟就全部到了。呵呵,你们香港太自由了,太自由有时
候也不好。没事,来吧,你自由地来、自由地去,也可以。
今天我讲的内容不多,还要讲一点点。其实我也没什么可讲的,假如你们有缘的话,听
一句“我也会死,你也会死”,也会得到利益;如果没有信心,我声嘶力竭地“哇哇哇
”叫半天,你也会觉得这个人夸夸其谈,不知道到底在说什么。
以前上师如意宝来这里传法时,很多人只能听懂广东话,对我们说的话都不太懂。当时
我们只好请了一位翻译,等法王讲完一些内容后,我先译成汉语,他再译成广东话。不
过,这次看你们的表情,基本上很多人都听懂了。所以说,你们的语言和习惯也是无常
的。
今天我们在这里交流,非常感谢三德弘法中心的净雄大和尚,以及诸位僧众的安排!大
家都很辛苦,为我们创造这样一种学习的机会。其实,真正从佛教的教义上讲,哪怕我
们能共同学习一堂课,机会也是来之不易。像我刚才讲的“积际必尽,高际必堕”的这
个偈颂,是释迦牟尼佛因地时身上挖了一千个洞,才得来的正法[3]。我们如今不需要
这样的苦行,就能轻而易举地得到,这也是各位的福报所感。
四、当前佛教徒存在的问题
现在不管是哪里的佛教道场,香港的也好、汉地的也好、藏地的也好、其他国家和地区
的也好,互相团结都非常重要。假如每个上师的弟子之间大小战争不断,这对整个佛教
来讲,是一种损害、一种打击,除此之外,绝不可能带来任何利益。
上个世纪以前,战争是解决矛盾的主要途径,而今全世界已经成了“地球村”,国家与
国家之间也秉持着求同存异、友好往来的原则,我们佛教团体就更不应该彼此不和了。
要知道,不管是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都是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法,干嘛非
要争个我高你低呢?假如佛教内部都不团结,我们今后是不会有进步、有发展的。
其实,香港、台湾的佛教非常开放,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许多高僧经常在这里举办大
型法会,不管是哪个教派的,我个人都非常随喜,至少这可以让很多人跟佛教结上善缘。
昨天,我朝拜了香港最大的佛像,那里有很多游客,有些是以好奇心去的,因为这曾被
誉为“亚洲第一大佛”;有些不是因为信仰,纯粹是去观光旅游的。但不管是什么样的
人,只要眼睛看到了释迦牟尼佛的像,就会种下解脱的善根。所以,自古以来很多真正
的大德,一直在通过不同的方式,让众生与佛结上善缘。对此,我们都应值得随喜!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汉传佛教也好、藏传佛教也好,难免有个别人鱼目混珠,借
用佛教的形象欺骗信众。对此大家一定要擦亮双眼,认认真真去观察,否则,刚开始时
若不观察,到最后定会后悔莫及。
现在有些人的行为,对佛教造成很不好的影响,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当然,这只是他
个人的问题,并不是佛教的过失,对此大家一定要分清楚。比如,有些人打着藏传佛教
的旗号,给大家灌顶、传法,然后搞一些不如法的行为。不少人就认为藏传佛教是这样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你们不管是哪一个人,如果去藏传佛教的教义中寻找,是找不到
这些过失的。
因此,我们佛教徒的行为,一定要对佛教负责、对众生负责、对上师负责。尤其是钱财
方面的化缘,对佛教不一定有利。毕竟很多人对财富特别执著,一提起钱,他们脸色都
变了,所以,佛教若只代表化缘,那是不会有什么前途的。
作为佛教徒,我们追求的不是别的,而应该是解脱。假如你真的有了无常观,对世间财
富并不会特别希求。记得《正法念处经》中有一个教证说:“色种姓财富,及以诸乐具
,一切皆无常,智者不应信。”这个讲得非常好!真正有智慧的人,对美色、钱财、享
乐、豪宅等,根本不会贪著。因为这些都是无常的,跟解脱比起来不值一提。所以,古
往今来许多高僧大德,可以把这些统统看破、放下。包括现在很多在家人,修行到了一
定时候,也知道追求身外之物没什么实义,那希求解脱的出家人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有些佛教徒对自己的行为,应该值得注意。否则,你对佛教没有做什么贡献,反
而起到破坏作用的话,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希望在座的很多佛友,也想一想自己应该怎
么样弘扬佛教?若要荷担如来家业,就应当时时护念众生的心,他们对佛教不理解的、
容易诽谤误会的,自己就要尽量断除。
这方面,你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并不单是我们出家人或某个上师的事情。今天在座的都
是佛教徒,你们也可以看一看身边的基督教徒,对自己的宗教是怎样维护的?他们平时
的所作所为,都会顾及自己的道场、自己的信仰,而我们为什么缺少一种凝聚力呢?
所以,大家不管是汉传、南传、藏传的弟子,都应该为佛教的未来着想,为弘扬佛法而
共同努力。佛法中绝对有遣除一切痛苦的智慧、利益一切众生的大悲,这从任何一部经
论中都可以找到。但现在很多佛教徒,却把这些高高的法,用低低的行为来表现,这是
相当可惜的。
如今不少人特别喜欢求密法,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想自己发财、健健康康。其实,有了
这种发心的话,修再高的密法也不是密法。往昔阿底峡尊者有个弟子是修喜金刚的,结
果他却修偏了,堕入了小乘的灭定。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发心不正,以此背离了
密宗的境界。所以,判断一个人的修行是好是坏,并不在于他到底修了什么,而要看他
的发心如何。
现在很多人,理论基础太差了,系统闻思也不够,这样一来,对佛教的广大甚深没有正
确认识,只是表面上念念经、磕磕头、烧烧香、拜拜佛,那即使皈依了很多年,也不会
有一点进步。
要知道,真正的佛教就是智慧和大悲,若想掌握它的精髓,必须要通过系统学习。如今
很多年轻人,智慧非常不错,对三宝也很虔诚,作功德、开法会十分积极,但对于佛教
的真理,他们既不想听,也不想讲。甚至有人还说,学这些理论会增长分别念,对解脱
有障碍。其实,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经典、龙猛菩萨传下来的论典,再怎么样也不会障
碍解脱,这一点你大可放心。有些人根本搞不懂什么对解脱有障碍,实际上,你如果什
么理论都不学,修行只是盲修瞎炼,这才真正是解脱的大障。
有些人皈依十年八年了,成天在上师面前求灌顶,但一次加行也没修过。尤其是香港这
里比较自由,传法、灌顶的广告宣传随处可见,有些学密宗的人得过无数次灌顶了,但
只是整天念念咒,从来也不知道要守誓言,一说要系统学习就兴趣索然,这是很大的一
个问题。
如果你们像藏族人一样,从小就生长在佛教家庭里,就算没有很高的智慧,自己的信仰
也会比较稳固。可现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的分别念错综复杂,假如你不懂佛教的道理
,过段时间信心就很容易退失,到时候你什么都抓不住,内心会非常迷茫。但若对佛法
有过系统的闻思,一旦你对佛教不理解了,正见马上就能摧毁你的怀疑,这是特别重要
的!
五、用无常观引导自己真实修行
对我们每个人来讲,观无常是修行的根本,《开启修心门扉》中讲了很多这方面的窍诀
。莲花生大士在一个教言中,也以比喻阐述了相关的道理:就像一个人不慎坠落悬崖,
慌乱中抓住了崖壁的一把草。他紧抓不放,往下望去,是万丈深渊。这时出现一只白老
鼠,叼走一棵草;又出来一只黑色的老鼠,叼走一棵草,两只老鼠就这样轮番叼,他手
中的草越来越少。正在这时,他看到旁边有棵果树,树上长满了水果,他津津有味品尝
着水果的甜美,完全忘记了自己身处险境。
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的寿命就像是那把草;黑白两只老鼠,比喻白天和黑夜,
它让我们的寿命不断减少;身边的水果比喻世间的名闻利养;而身下的万丈悬崖比喻死
后的三恶趣。简单来说,我们的寿命眼看就要走到尽头,倘若一味沉迷在妙欲的点滴快
乐中,那么一旦生命彻底结束,等待自己的就只有一条路——堕入三恶趣。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一点。有些老年人明明活不了很久,最多二三十年就会离开人
间,他却像还能再活一百年一样,忙着为未来作各种打算;有些年轻人认为自己身强力
壮,用不着去想死亡,却不明白“黄泉路上无老少”,死亡突如其来就会降临。
这个世界上,每分每秒都有许多人死亡,有些是横死,有些是自杀,有些是病死……所
以,死亡离我们并不遥远,它随时随地都会出现。然而,世间人对“死”字特别忌讳,
平时连提都不愿提。不像我们佛教徒,一直把死亡无常当修行的动力,就像米拉日巴尊
者,最初害怕死亡而去山里修行,最后因此而获得了无生无死的把握,纵然死亡来临也
丝毫无惧。
佛教中也有很多老修行人,一辈子都在观生命无常:“当我死时怎么办?我突然得了绝
症该怎么办?我出门翻车了该怎么办?……”经常这样想的话,提前会有一些准备。而
世间人,包括不少明星、领导,平时对死亡根本不去想,一旦无常落到了头上,只能哭
哭啼啼、万般不舍地撒手而去。
所以,你们作为佛教徒,一定要学习佛教的教义。否则,只办个皈依证,有时间就念念
佛,但很多道理都不懂的话,那就太表面了。大家至少也应当每天修一下死亡无常,这
个若能修得很好,对行持善法自然有一种无声的劝导:“我不能天天懈怠、天天散乱,
无常来了怎么办?我还是要多造善业、多积功德!”
因此,在所有的法中,修无常是最重要的。以前很多大德也说了,倘若你无常修得好,
修其他法自然不成问题;假如无常修得不好,即使你得了密宗最高的法,也不一定对解
脱有利。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很多人认为,藏传佛教就叫“密宗”,汉传叫“显宗”,好像台湾
、香港都这么叫,二十年来一直如此。其实这是错误的,藏传佛教的噶举派、格鲁派、
觉囊派、宁玛派、萨迦派,都非常强调显密兼修,就算你走遍整个藏地,也找不到一个
教派只修密宗而不修显宗。同样,把汉传佛教称为“显宗”也不对。你们看看汉地寺院
的早晚课诵,里面的楞严咒、大悲咒、往生咒等,都是密宗的咒语。除了这些以外,密
宗也没什么更密的东西了。
也许有人认为:“密宗要求灌顶才能看有些法本,显宗中就不需要如此。”其实,这也
是一种孤陋寡闻。显宗的有些出家戒律,对一般在家人也需要保密,不允许随便翻阅。
所以,保密并不是密宗才独有的。
此外,有些人一看到藏地穿红色僧衣的,就说他们是“喇嘛教”,这种称呼也有失偏颇
。“喇嘛”是上师的意思,藏传佛教中的修行人,并非个个都是上师。同样,有些人看
到汉地出家人就叫“和尚”,这也不是特别贴切。“和尚”本是一种尊称,要修行很好
、德高望重的才能称得上,并不是人人都能叫的。所以,我们出家人有出家人的称呼,
但可能因为历史的原因,后人把这些就当成一般出家人的称呼了。
我昨天在中文大学,看到有些学生在研究生论文、博士论文中,提到了很多佛教名词。
当时我就提醒他们:“以后如果写佛教方面的文章,最好不要太骄傲,以为看了一两本
书就足够了……”现在很多学者经常如此,有了这样那样的头衔之后,只翻了几本佛教
的书,就开始指指点点、信口开河,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昨天有个人讲“如来藏”时,认为如来藏就是如来的心脏,讲得特别奇怪。后来我跟他
吃饭时,一个同学对他说:“你以后不要这么讲,不然,在佛教专业人士看来,如来藏
不像你解释得这么简单。”但他一直坚持这就是如来藏,是佛陀的教法。现在很多人凭
自己的想象去理解佛教,然后再一传十、十传百,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因此,在座每个
佛教徒,都应该有弘扬正法的责任。
同时,我们生命是无常的,今生遇到这么殊胜的佛法,并不是无缘无故,而是多生累世
的福报。有了这样的因缘时,大家不能明日复明日,觉得“我现在才30岁,等60岁再修
吧”,这种想法特别可笑。到底死亡和明天哪个先到来?谁也不敢保证。所以,大家应
当有无常的概念,以此鞭策自己尽快修行,不要再浪费这个人身了。
如今,我们有缘学习佛教中无常、无我、大悲心、菩提心等教义,确实非常非常幸运。
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每天都在造恶业,一生也没有遇到这么好的法,所以大家要珍惜这
种机会,一方面要学习佛法,同时也要好好修行。若能这样,你就会明白“色无常,无
常即苦,苦即非我”的道理,证悟空性也不会很困难。
此外,倘若对无常有所认识,那我们生活中无论发生什么,也有坦然面对的能力。刚才
我遇到一个人,她听说老公有外遇,就专门从汉地飞到香港,在七十多公里以外的地方
,准备抓她的老公。她心里特别特别痛苦,说她老公以前很疼她,现在却变成了这样,
问我应该怎么办。我只能告诉她:“万法都是无常的,他过去对你好,现在对你不好,
这就是无常。而你的话,很可能现在贪执他,但过一段时间彻底失望了,不但不再爱他
,甚至想杀了他。所以,有了无常的话,什么不可能的都会成为可能,你也用不着太执
著……”
其实,不但人心会变,万事万物也莫不如此,一切都没什么可信的,不管是房屋也好、
财产也好,包括自己的身体,这些都逃不出无常的范畴。现在有些人因为自己老了,头
发越来越白了,皱纹越来越多了,牙齿也一颗一颗脱落了,就心急如焚,想方设法利用
现代科技,在自己身上修修补补,企图挽留住青春的脚步。但即便如此,无常的痕迹也
不可能被全部擦掉。
因此,大家一定要了解万法无常的道理,这样不但对生活很有帮助,对修行更有极大的
促进,它能让我们真正生起出离心,最终证悟无我的境界,进而摆脱轮回的束缚。
现在很多佛教徒,只追求一些表面上的善行,若是念念经、放放生,这方面大家都很热
情,但从根本上断除“我”的话,许多人都不在乎。要知道,我们来一次人间不容易,
学一次佛法也不容易,假如没有依此而解决最关键的生死大事,那以后还要轮回多久才
能遇到这样的佛法?这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
所以,学佛不能停在特别肤浅的层面上,毕竟做慈善、搞些简单仪式、表面上帮助别人
,这在其他宗教中也有。佛教中不但有这些,还能让我们通过修行,认识心的本来面目
,彻底解决生死大事。因此,希望在座的佛教徒,在这方面更要值得关心!

【在 Y**u 的大作中提到】
: 修行是一种转变, 由观察入手, 把一种理解(无我, 无常)变成认识, 认识达到一
: 定层次后, 它会自己去发挥作用, 不会干绕其所缘。
: 举的简单的例子, 我们用眼睛看东西, 不会去时刻告诉自己这是我的眼睛在看, 因
: 为根深缔固地我们已经相信这是我们的眼睛在看, 正因如此, 我们不会因为这个来干
: 扰我们看的东西。 也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 我可以100%地确定无疑, 而不需要
: 别人再来证明。
: 智慧的转变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理解被修行所证实后成为智慧, 它(名为它)已经成
: 为了你的"眼睛", 你的思维已经转变为不疑不动摇的境界, 那么它将自发地去作用
: , 而不会干扰其所缘。
: 禅师的各种方法,比如说观照, 念佛, 念咒等, 也都是方便的方法, 是转变的手段

l**a
发帖数: 5175
75
感觉是不可靠的,我以前很依赖感觉.
现在明白不应该,感觉什么都不是.
啥都不是.靠不住的.是不可靠的东西,不值得一提.

【在 l**a 的大作中提到】
: 莫名其妙感动流泪,能说明什么呢?
: 不过是感情比较脆弱,多愁善感,理性不理性都不知道?
: 一个理性的人,是清醒的,是不被干扰的,
: 这样的人,最明白自己在干什么.

L**********s
发帖数: 12988
76
that is when you are blessed by the Divine and are connected. 这个跟平常的时
候,你伤心流泪,是不一样的. 你自己体验过了,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或者,体验几
次后,慢慢就知道了。

【在 l**a 的大作中提到】
: 莫名其妙感动流泪,能说明什么呢?
: 不过是感情比较脆弱,多愁善感,理性不理性都不知道?
: 一个理性的人,是清醒的,是不被干扰的,
: 这样的人,最明白自己在干什么.

L**********s
发帖数: 12988
77
这个是没错儿,不管meditation时出现如何殊胜的体验,其实还是illusion,不要沉湎
其中. need to keep moving

【在 l**a 的大作中提到】
: 感觉是不可靠的,我以前很依赖感觉.
: 现在明白不应该,感觉什么都不是.
: 啥都不是.靠不住的.是不可靠的东西,不值得一提.

l**a
发帖数: 5175
78
这几种情况下,流泪,对人的感觉是过后会提高的.
感激的泪,因为,你看到别人对你的无私付出,人家帮了你.
悔恨的泪,因为,自己真的觉得自己错了,自己再不想犯了.
自己对不起人家的,感觉亏了别人,又无法弥补的时候.
(这个还不是感情丰富,是这些感恩和悔恨太大的情况).
伤心的泪,都是自己的欲求无法满足,不如说是业债,
都是怨恨人家对不起你的,或者无奈人家不能满足你的.
(我可能真的无心可伤了?哈哈)
这种无缘无故的泪,真的不知道是否是DIVINE?
还需要鉴别.只有很清醒看到因缘关系的时候,才能认识的.
(我参加过一次追导会,我本来想,我哭不出来,但是当哀乐奏起,
我就也不知道为什么哭起来,这种因缘,其实我并不明白?
任何灵界的东西,都可以控制小小的人,这个平常的人,是没能力的).

【在 L**********s 的大作中提到】
: that is when you are blessed by the Divine and are connected. 这个跟平常的时
: 候,你伤心流泪,是不一样的. 你自己体验过了,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或者,体验几
: 次后,慢慢就知道了。

f********4
发帖数: 253
79

好的感觉不是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吗?

【在 l**a 的大作中提到】
: 感觉是不可靠的,我以前很依赖感觉.
: 现在明白不应该,感觉什么都不是.
: 啥都不是.靠不住的.是不可靠的东西,不值得一提.

l**a
发帖数: 5175
80
人类是最伟大的造物,人类进化到今天,
人类的基因里,包含了某种东西,是原始人和动物不会有的.
这种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这种东西不是单纯的感觉.
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所以,人类,高级的今天的人类,不能依靠感觉判断是非.
当然,也不能依靠观念判断是非.
人类有发现事实真象的能力,有良知和道德.
这些都不一定是好的感觉.

【在 f********4 的大作中提到】
:
: 好的感觉不是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吗?

相关主题
阿含经『有之灭为涅盘』的探讨绞尽脑汁我终于悟出来 -- 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五阴的集与灭是刹那生刹那灭吗?心灵之蘑菇汤
【抛砖】浅谈刹那无常涅槃是在五蕴之内还是五蕴之外?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l**a
发帖数: 5175
81
感觉是不可靠的,那么什么东西是可靠的呢?
举个例子,你问基督徒,什么是可靠的,
他们会说,圣经是可靠的,因为是神的话,
他们把握这些,就可以不迷失方向.
对于我们非基督徒来说,当然不会信他们.
也可能不愿意去那个天国.
但是,也不是说,网上谁的话,我就听的.佛经那么多...
爱说话的人也那么多...
他说的再好听,我们也不了解他,为什么要听呢?
所以我们在找,在求证...这个过程当然有失望..
但是只是找感觉的好,这不是小看我们的神性(佛性)了吗?

【在 f********4 的大作中提到】
:
: 好的感觉不是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吗?

f****2
发帖数: 311
82
索达吉堪布:如何在生活中观无常
平时的行住坐卧、所作所为,也要全部观无常。那么,如何在生活中观无常呢?下面具
体讲几个例子:
(一)走路
在道路上行走时,要观想这条路是无常的,从粗大角度来讲,它终究会被各种灾害所毁
,从细微角度而言,它是刹那刹那迁变的;同?保闵硖逡彩俏蕹5模院蟛灰欢ㄔ俾
饭饫铩<热蝗绱耍痪偈帧⒁煌蹲愣家缋砣绶ǎ贾找哉钌愠肿约骸H纭栋
闳羯闼獭吩疲骸靶凶∽跃哒娱钅拘砦扌穆摇!?
对于无常,世间人在亲友病逝时,才有一点感触,伤心以后再也见不到他了。而作为修
行人,即使两个人身体很健康,离别时也应该当成永别:“我们以后不一定能见面了,
极乐世界再见吧!”时时有种无常观,这是相当重要的。世间人或许觉得这不吉祥,但
实际上并非如此,修行人之间需要一种观无常的微妙缘起。
(二)住处
所居住的处所,从现相上讲是无常的,没有什么可贪执的;从实相上讲,就像具髻梵天
对舍利子所说,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是清净刹土,我们应当如是观想,不能认为这是
脏乱差的地方。很多修行不好的人,看这个世界肮脏不堪,所接触的人也全部视为妖魔
鬼怪,这样的心态对修行极有损害。
(三)饮食
饮食受用是无常的,如果你有一些修行境界,应当享用禅定的美食。
以前,米拉日巴尊者在山中节食苦行时,许多空行母现身供养衣食,并说:“尊者啊,
您在修行的时候,如果吃一点人间的食物,穿一点衣服,同时服用一点点空行的妙食,
对禅修和善行会大有帮助。这些衣食,我们会替您筹备的。”尊者回答:“世间人所有
的财物和资具,是不能与修行人的觉受和证解相比的。因为我有了禅定的妙食,故世间
的衣食和享受有没有都无所谓!”
我们若有这样的境界,当然是最好不过了;但即便没有,饮食也要比较清净,切莫沾染
罪业的过患。我以前一直强调,每人一天三顿饭,千万不要杀生。有些人早上吃一只青
蛙,中午吃一条毒蛇,晚上吃一只鸡,尤其是生活在海边的人,每顿饭吃掉的众生不是
一两只,而是无数只,这种人比屠夫还残忍、比恶魔还可怕,不如早一点离开世间好。
此外,我们除了尽量吃素,每次吃饭还应供养三宝,或者行持过午不食,以清净心来过
清净的生活。
(四)睡眠
躺卧睡眠是无常的,如果在贪心、痴心中入睡,则无实在意义,即使做梦也是一种迷乱
。但若有密法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境界,便可将迷乱修成光明境界;退一步说,纵然
没有这种境界,睡时也应观想佛陀发光,遍布自己的周围,在这样的修法中安睡。
(五)财富
拥有的珍宝财富是无常的,故当依止圣者七财——信心、持戒、多闻、布施、知惭、有
愧、智慧。
世间人对有漏的财物极为重视。前段时间,有些台湾居士去一个寺院参加开光仪式,当
时在场有一个藏族老乡,我以前认识。她整个身体装饰得金光闪闪,十个手指戴满了金
戒指,脖子上也有很多金子,一块一块的……那些台湾居士见了,都说她这样做实在是
浪费,平心而论,这种打扮十分俗气,一点也不好看。
所以,水平不太高的人,认为财富是身份的象征,把拥有高档的衣服、轿车、房屋,当
作是成功的标志。而修行比较好、境界比较高的人,视钱财如粪土,根本不把这当回事
,他们唯一重视的,只是净戒、信心、知惭、有愧等圣财。
当然,作为修行人,所有的行为特立独行,一点都不随顺世间,也有一定的困难。但不
管怎样,无论你在什么情况下,都务必要重视圣者七财。
(六)亲友
亲朋近邻是无常的,整天随顺他们也没什么意义,所以应当远离闹市,前往寺院或寂静
处激发出离心,到了那时,你自然而然会珍惜时间。
其实珍惜时间很重要。如果你现在不珍惜,没有好好修习,以后不一定有这个机会。明
代的一元禅师说过:“西方故国早回还,人命无常呼吸间,有限光阴当爱惜,今生蹉过
出头难。”因此,明白这个道理后,大家要有一种出离心,觉得这个人身太难得,必须
充分利用起来。有些刚刚出家的人,也许会有一点出离心,但这个需要长期保持,不然
的话,一时的冲动、三分钟的热血并不可靠。
(七)名利
名誉地位是无常的,作为真正的修行人,没必要去希求这些,应恒常身居低位。
现在有些人活得特别累,为了小小的地位,一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实在是没有意义
。当然,如果你有地位对众生有利,那有一些也可以;但若对众生毫无利益,则应像噶
当派的大德一样,内在虽有不可估量的功德,外在却甘愿默默无闻,以一个普通人的身
份发心、做善事。
(八)语言
言谈话语是无常的,平时说些无稽之谈没有意义,有时间的话,应督促自己念咒、诵经。
《窍诀宝藏论》中讲了要断除的六种大错误[1],其中对亲朋好友极力取悦,对上师三
宝非常冷淡,这是一大错误;整日无休止地与人闲聊,却从来不愿意持诵密咒,这是一
大错误;真正的法不去修,反而希求世间八法,这是一大错误……诸如此类讲了很多道
理。
现在有些人,仅仅念莲师心咒一万遍,就抱怨特别累,念一个小时头都要裂开了;而让
他讲些是是非非,尤其是说别人的过失,三四个小时还觉得短,甚至要熬夜“加班”。
所以,凡夫人确实烦恼深重,做善行的话,就像爬山,一直在算时间,磕半个小时头或
念一个小时经,就累得筋疲力尽、奄奄一息;而让他做些世间琐事,马上精神抖擞、活
力百倍。这是非常颠倒的。因此,我们行持善法要有毅力、要精进,至于造恶业方面,
务必要想方设法加以杜绝。
(九)善念
信心、出离心也是无常的,即使依靠偶尔的因缘生起,“我再也不回家了!再也不踏入
红尘了!”但过一段时间,可能就烟消云散、无踪无影了。因此,为了稳固自己的出离
心和信心,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以坚定的誓言来摄持相续。
(十)妄念
想法妄念统统是无常的,故当具备贤善的人格。
如今尤其是学术界的人,分别寻思特别重,总觉得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但这也是无常
的,关键是要具足菩提心、慈悲心,拥有贤善的人格。否则,即使你再能说会道,口才
无人能及,想象力特别丰富,可对自他有没有利也很难说。
(十一)验相
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有时晚上做一些好梦,白天显现种种境相,看到光、看到圣尊……
这些验相和证悟相也是无常的,没有必要太高兴。
你平时生起强烈的烦恼,从来都不察觉,而稍微有一点觉受、有一点境界,就开始到处
打电话:“我开悟啦!看到什么东西了。”其实看到什么并不重要,内心转变才最重要
。若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的道理,反反复复在心中观修,对此真正产生定解,然后修
更高的法才会事半功倍。否则,暂时的一些验相并不稳固。
卓沃衮波上师曾说:“总之死亡无常法,自之相续若未生,密集之法亦不深;相续生起
死念时,三皈之辞也高深。”的确,基础没有打好的话,表面上能看到明点,接受过《
上师心滴》等最高的密法,也只不过是冰上建筑,因为没有观好无常,这种境界不会长
久,很容易被世间种种迷乱夺走。所以,真正要修行的人,基础一定要打牢,这是我一
而再、再而三强调的,希望你们牢记于心。
[1]颂云:“断除错误自性之六法:不供今生来世依处师,取悦保护亲友大错误;不诵
悉地根本之咒语,永无休止闲谈大错误;不积信等圣者之七财,积累苦源财产大错误;
不修心性本义之实相,成办散乱琐事大错误;不调罪过祸源之我执,追求名闻利养大错
误;不作遣无明暗之闻思,自高盲修瞎炼大错误。断此错误趋近解脱道。”

【在 Y**u 的大作中提到】
: 修行是一种转变, 由观察入手, 把一种理解(无我, 无常)变成认识, 认识达到一
: 定层次后, 它会自己去发挥作用, 不会干绕其所缘。
: 举的简单的例子, 我们用眼睛看东西, 不会去时刻告诉自己这是我的眼睛在看, 因
: 为根深缔固地我们已经相信这是我们的眼睛在看, 正因如此, 我们不会因为这个来干
: 扰我们看的东西。 也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 我可以100%地确定无疑, 而不需要
: 别人再来证明。
: 智慧的转变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理解被修行所证实后成为智慧, 它(名为它)已经成
: 为了你的"眼睛", 你的思维已经转变为不疑不动摇的境界, 那么它将自发地去作用
: , 而不会干扰其所缘。
: 禅师的各种方法,比如说观照, 念佛, 念咒等, 也都是方便的方法, 是转变的手段

f****2
发帖数: 311
83
索达吉堪布答:用无常观引导自己真实修行!
索达吉堪布答:对我们每个人来讲,观无常是修行的根本,《开启修心门扉》中讲了
很多这方面的窍诀。莲花生大士在一个教言中,也以比喻阐述了相关的道理:就像一个
人不慎坠落悬崖,慌乱中抓住了崖壁的一把草。他紧抓不放,往下望去,是万丈深渊。
这时出现一只白老鼠,叼走一棵草;又出来一只黑色的老鼠,叼走一棵草,两只老鼠就
这样轮番叼,他手中的草越来越少。正在这时,他看到旁边有棵果树,树上长满了水果
,他津津有味品尝着水果的甜美,完全忘记了自己身处险境。
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的寿命就像是那把草;黑白两只老鼠,比喻白天和黑
夜,它让我们的寿命不断减少;身边的水果比喻世间的名闻利养;而身下的万丈悬崖比
喻死后的三恶趣。简单来说,我们的寿命眼看就要走到尽头,倘若一味沉迷在妙欲的点
滴快乐中,那么一旦生命彻底结束,等待自己的就只有一条路——堕入三恶趣。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一点。有些老年人明明活不了很久,最多二三十年就会离
开人间,他却像还能再活一百年一样,忙着为未来作各种打算;有些年轻人认为自己身
强力壮,用不着去想死亡,却不明白“黄泉路上无老少”,死亡突如其来就会降临。
这个世界上,每分每秒都有许多人死亡,有些是横死,有些是自杀,有些是病死…
…所以,死亡离我们并不遥远,它随时随地都会出现。然而,世间人对“死”字特别忌
讳,平时连提都不愿提。不像我们佛教徒,一直把死亡无常当修行的动力,就像米拉日
巴尊者,最初害怕死亡而去山里修行,最后因此而获得了无生无死的把握,纵然死亡来
临也丝毫无惧。
佛教中也有很多老修行人,一辈子都在观生命无常:“当我死时怎么办?我突然得
了绝症该怎么办?我出门翻车了该怎么办?……”经常这样想的话,提前会有一些准备
。而世间人,包括不少明星、领导,平时对死亡根本不去想,一旦无常落到了头上,只
能哭哭啼啼、万般不舍地撒手而去。
所以,你们作为佛教徒,一定要学习佛教的教义。否则,只办个皈依证,有时间就
念念佛,但很多道理都不懂的话,那就太表面了。大家至少也应当每天修一下死亡无常
,这个若能修得很好,对行持善法自然有一种无声的劝导:“我不能天天懈怠、天天散
乱,无常来了怎么办?我还是要多造善业、多积功德!”
因此,在所有的法中,修无常是最重要的。以前很多大德也说了,倘若你无常修得
好,修其他法自然不成问题;假如无常修得不好,即使你得了密宗最高的法,也不一定
对解脱有利。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很多人认为,藏传佛教就叫“密宗”,汉传叫“显宗”,好像
台湾、香港都这么叫,二十年来一直如此。其实这是错误的,藏传佛教的噶举派、格鲁
派、觉囊派、宁玛派、萨迦派,都非常强调显密兼修,就算你走遍整个藏地,也找不到
一个教派只修密宗而不修显宗。同样,把汉传佛教称为“显宗”也不对。你们看看汉地
寺院的早晚课诵,里面的楞严咒、大悲咒、往生咒等,都是密宗的咒语。除了这些以外
,密宗也没什么更密的东西了。
也许有人认为:“密宗要求灌顶才能看有些法本,显宗中就不需要如此。”其实,
这也是一种孤陋寡闻。显宗的有些出家戒律,对一般在家人也需要保密,不允许随便翻
阅。所以,保密并不是密宗才独有的。
此外,有些人一看到藏地穿红色僧衣的,就说他们是“喇嘛教”,这种称呼也有失
偏颇。“喇嘛”是上师的意思,藏传佛教中的修行人,并非个个都是上师。同样,有些
人看到汉地出家人就叫“和尚”,这也不是特别贴切。“和尚”本是一种尊称,要修行
很好、德高望重的才能称得上,并不是人人都能叫的。所以,我们出家人有出家人的称
呼,但可能因为历史的原因,后人把这些就当成一般出家人的称呼了。
我昨天在中文大学,看到有些学生在研究生论文、博士论文中,提到了很多佛教名
词。当时我就提醒他们:“以后如果写佛教方面的文章,最好不要太骄傲,以为看了一
两本书就足够了……”现在很多学者经常如此,有了这样那样的头衔之后,只翻了几本
佛教的书,就开始指指点点、信口开河,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昨天有个人讲“如来藏”时,认为如来藏就是如来的心脏,讲得特别奇怪。后来我
跟他吃饭时,一个同学对他说:“你以后不要这么讲,不然,在佛教专业人士看来,如
来藏不像你解释得这么简单。”但他一直坚持这就是如来藏,是佛陀的教法。现在很多
人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佛教,然后再一传十、十传百,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因此,在座
每个佛教徒,都应该有弘扬正法的责任。
同时,我们生命是无常的,今生遇到这么殊胜的佛法,并不是无缘无故,而是多生
累世的福报。有了这样的因缘时,大家不能明日复明日,觉得“我现在才30岁,等60岁
再修吧”,这种想法特别可笑。到底死亡和明天哪个先到来?谁也不敢保证。所以,大
家应当有无常的概念,以此鞭策自己尽快修行,不要再浪费这个人身了。
如今,我们有缘学习佛教中无常、无我、大悲心、菩提心等教义,确实非常非常幸
运。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每天都在造恶业,一生也没有遇到这么好的法,所以大家要珍
惜这种机会,一方面要学习佛法,同时也要好好修行。若能这样,你就会明白“色无常
,无常即苦,苦即非我”的道理,证悟空性也不会很困难。
此外,倘若对无常有所认识,那我们生活中无论发生什么,也有坦然面对的能力。
刚才我遇到一个人,她听说老公有外遇,就专门从汉地飞到香港,在七十多公里以外的
地方,准备抓她的老公。她心里特别特别痛苦,说她老公以前很疼她,现在却变成了这
样,问我应该怎么办。我只能告诉她:“万法都是无常的,他过去对你好,现在对你不
好,这就是无常。而你的话,很可能现在贪执他,但过一段时间彻底失望了,不但不再
爱他,甚至想杀了他。所以,有了无常的话,什么不可能的都会成为可能,你也用不着
太执著……”
其实,不但人心会变,万事万物也莫不如此,一切都没什么可信的,不管是房屋也
好、财产也好,包括自己的身体,这些都逃不出无常的范畴。现在有些人因为自己老了
,头发越来越白了,皱纹越来越多了,牙齿也一颗一颗脱落了,就心急如焚,想方设法
利用现代科技,在自己身上修修补补,企图挽留住青春的脚步。但即便如此,无常的痕
迹也不可能被全部擦掉。
因此,大家一定要了解万法无常的道理,这样不但对生活很有帮助,对修行更有极
大的促进,它能让我们真正生起出离心,最终证悟无我的境界,进而摆脱轮回的束缚。
现在很多佛教徒,只追求一些表面上的善行,若是念念经、放放生,这方面大家都
很热情,但从根本上断除“我”的话,许多人都不在乎。要知道,我们来一次人间不容
易,学一次佛法也不容易,假如没有依此而解决最关键的生死大事,那以后还要轮回多
久才能遇到这样的佛法?这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
所以,学佛不能停在特别肤浅的层面上,毕竟做慈善、搞些简单仪式、表面上帮助
别人,这在其他宗教中也有。佛教中不但有这些,还能让我们通过修行,认识心的本来
面目,彻底解决生死大事。因此,希望在座的佛教徒,在这方面更要值得关心!

【在 Y**u 的大作中提到】
: 修行是一种转变, 由观察入手, 把一种理解(无我, 无常)变成认识, 认识达到一
: 定层次后, 它会自己去发挥作用, 不会干绕其所缘。
: 举的简单的例子, 我们用眼睛看东西, 不会去时刻告诉自己这是我的眼睛在看, 因
: 为根深缔固地我们已经相信这是我们的眼睛在看, 正因如此, 我们不会因为这个来干
: 扰我们看的东西。 也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 我可以100%地确定无疑, 而不需要
: 别人再来证明。
: 智慧的转变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理解被修行所证实后成为智慧, 它(名为它)已经成
: 为了你的"眼睛", 你的思维已经转变为不疑不动摇的境界, 那么它将自发地去作用
: , 而不会干扰其所缘。
: 禅师的各种方法,比如说观照, 念佛, 念咒等, 也都是方便的方法, 是转变的手段

y***i
发帖数: 11639
84
因为明了而没有爱恨,和因为麻木而没有爱恨是两回事。好比一个人因为知道电影是
假的,所以在喜怒哀乐之外还时时明白这是假的。另一个人根本不知道电影是假的,但
因为是半瞎,所以很多电影情节的喜怒哀乐对他没影响。后者还是在被骗中。只是一时
没有接受的器官而已。等因缘一到能看见了,还是完全投入被骗。

升起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把问题再问清楚些吧。
: 生活中不乏”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例子。亲近的子女在父母年老多病的时候开始疏远甚
: 至嫌弃他们。我们是否应当接受如此的道理,”孝心难免无常,亲情无非缘起“?当父
: 母健康能干的缘消失了,子女的亲爱就消失;当父母老病拖累的缘生起了,子女的厌烦
: 就生起。这也符合无常与缘起的”现实“原则,是不是?
: 阿姜查用不净观教育弟子认识爱情的无常(http://www.xuefo.net/nr/article0/3746.html ),他怎么不用不净观教育弟子认识亲情的无常?厌离而不嫌恶,喜爱而不贪求,说得很容易啊,真的有人做到了?只怕更容易落入没有爱恨的麻木吧。

f********4
发帖数: 253
85

你对好的感觉的定义太不精确了……真相良知道德都能带来好的感觉,即便它们有时候
感觉不好,可是你应该也知道它们和那些真正不好的感觉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吧?有些行
为能带来暂时的快感但长远来看损失更多,那么若以好的感觉为目的这种行为就是不值
得做的;有些行为会带来暂时的痛苦但长远来看回报更丰厚,这种行为就是值得做的,
这你能理解吧?而且我觉得你这个所谓某种东西明明就是单纯的感觉……

【在 l**a 的大作中提到】
: 人类是最伟大的造物,人类进化到今天,
: 人类的基因里,包含了某种东西,是原始人和动物不会有的.
: 这种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这种东西不是单纯的感觉.
: 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 所以,人类,高级的今天的人类,不能依靠感觉判断是非.
: 当然,也不能依靠观念判断是非.
: 人类有发现事实真象的能力,有良知和道德.
: 这些都不一定是好的感觉.

f********4
发帖数: 253
86

才注意到你说的感觉是指不明晰没有详尽证据的通常因符合个人需求期望而产生的模糊
判断……跟我说的好的感觉不是一回事……你也没注意到?

【在 l**a 的大作中提到】
: 感觉是不可靠的,那么什么东西是可靠的呢?
: 举个例子,你问基督徒,什么是可靠的,
: 他们会说,圣经是可靠的,因为是神的话,
: 他们把握这些,就可以不迷失方向.
: 对于我们非基督徒来说,当然不会信他们.
: 也可能不愿意去那个天国.
: 但是,也不是说,网上谁的话,我就听的.佛经那么多...
: 爱说话的人也那么多...
: 他说的再好听,我们也不了解他,为什么要听呢?
: 所以我们在找,在求证...这个过程当然有失望..

l**a
发帖数: 5175
87
"所以我们在找,在求证...这个过程当然有失望..
但是只是找感觉的好,这不是小看我们的神性(佛性)了吗?"
你上个贴故意漏了我最后一句话,可靠的应该是神性或佛性.
你自己因为是神造的,你有神的那一面,那一面绝对是最最道德,最最真善美的.
那一面就是真理,如果真理不是那样的,那就是假的理.

【在 f********4 的大作中提到】
:
: 才注意到你说的感觉是指不明晰没有详尽证据的通常因符合个人需求期望而产生的模糊
: 判断……跟我说的好的感觉不是一回事……你也没注意到?

f********4
发帖数: 253
88

怎么神造的都出来了,神创论完全就是佛法反对的好吧?而这个“佛性”,是属于五蕴
还是五蕴之外的东西?如果是五蕴,那这个常乐我净的东西明显不符合佛法;如果是五
蕴之外的,那就更不符合佛法了,五蕴之外只有涅槃,而涅槃不可能存在于五蕴之中,
连那些认为阿罗汉涅槃是灰飞烟灭的人都不会同意你的说法,大乘都不会完全同意……
佛法的目的也不在于发现真理,只是提供一条彻底而可操作的灭苦之路而已,真理只是
这条道路上的副产物……
runsun说你傻,我觉得他这点说的挺对……

【在 l**a 的大作中提到】
: "所以我们在找,在求证...这个过程当然有失望..
: 但是只是找感觉的好,这不是小看我们的神性(佛性)了吗?"
: 你上个贴故意漏了我最后一句话,可靠的应该是神性或佛性.
: 你自己因为是神造的,你有神的那一面,那一面绝对是最最道德,最最真善美的.
: 那一面就是真理,如果真理不是那样的,那就是假的理.

l**a
发帖数: 5175
89
佛性,是不能象你这样,用你现在的这种逻辑思想,现有知识去思考的.
就象你不能去思考,涅槃一样,你永远也想不明白的.
而且,神创论,你也永远想不明白的,既然想不明白,还想个啥啊?
谁和你这样去说啊,谁象你这样去想啊,就是傻.

【在 f********4 的大作中提到】
:
: 怎么神造的都出来了,神创论完全就是佛法反对的好吧?而这个“佛性”,是属于五蕴
: 还是五蕴之外的东西?如果是五蕴,那这个常乐我净的东西明显不符合佛法;如果是五
: 蕴之外的,那就更不符合佛法了,五蕴之外只有涅槃,而涅槃不可能存在于五蕴之中,
: 连那些认为阿罗汉涅槃是灰飞烟灭的人都不会同意你的说法,大乘都不会完全同意……
: 佛法的目的也不在于发现真理,只是提供一条彻底而可操作的灭苦之路而已,真理只是
: 这条道路上的副产物……
: runsun说你傻,我觉得他这点说的挺对……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到底什么是“无我”?[合集] runsun快来看看笛卡尔是不是我执很强大?
怎么能戒除情爱心?有关无我的一个问题
关于分别心佛法的修行可以允许有爱吗?
善与恶阿含经『有之灭为涅盘』的探讨
佛法否认造物主,从而远超各大宗教的境界五阴的集与灭是刹那生刹那灭吗?
看到恐怖分子残忍的杀害俘虏,我很愤怒【抛砖】浅谈刹那无常
佛法中“空”的含义绞尽脑汁我终于悟出来 -- 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修行人的交友之道心灵之蘑菇汤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无常话题: 观察话题: 它们话题: 事物话题: 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