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论藏
首页 2 3 4 5 6 末页 (共10页)
a**u
发帖数: 8107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经论所说邪淫是什么?
☆─────────────────────────────────────☆
SeeU (See you) 于 (Tue Nov 30 11:32:56 2010, 美东) 提到:
原始佛教∶
『增支部』「十集」一七六经
He engages in sensual misconduct. He gets sexually involved with those who are protected by their mothers, their fathers, their brothers, their sisters, their relatives, or their Dhamma; those with husbands, those who entail punishments, or even thos
wned with flowers by another man.
对应经-杂阿含1039经
行诸邪淫,若父母、兄弟、姊妹、夫主、亲族,乃至授花鬘者,如是等护,以力强干,不离邪婬。
Paying for sex is not a violation of 5 pr...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说唯识派与如来藏派的不同
大乘的唯识与如来藏都是在「假必依实」的假设下谈缘起,所以属于有宗。不过在教理与修证上,唯识派比如来藏派更接近「佛法」,略述如下∶
唯识的三性,区分了概念法与真实法,依他起-缘起-是流转还灭的核心,悟入依他起性,即圆成实,这还是符合「佛法」的观,以缘起为中心(阿含说∶佛论因说因,有因有缘世间集...)。
如来藏说以是否悟入如来藏-灭谛-为流转还灭的核心-见性成佛,不以缘起为中心,这就偏离「佛法」的缘起观。
「现观」是直接经验。「佛法」的现观,是如实知见,从经验上彻底破除「常、乐、我、净」这种对经验的错误认识,所以说见法的人超越疑惑,因为「现观」破除了对经验的是常还是无常等的迷惑。如来藏说现观的是如来藏,对于世间法,不是现观无常等,而是观自性本空,自性本净,常无常不二等,一切回归清净自性。这种观,是以现观智慧从世间解脱(慧解脱)呢,还是逃避世间,以清净自欺?
依摄论,圆成实是法性,包括道与果,与导向道果的圣教。佛的功\\德-三身四智,是缘起的,这也与如来藏说佛的功\\德本来俱足,不劳修证,只需显发不同。
如来藏说对鼓舞修行必定成功\的信心,非常有力。行者体会到自心清净,对修行的最终目标-无... 阅读全帖
p**********o
发帖数: 6
3
《入菩萨行论》 以如意宝之喻说明难得与珍贵 索达吉堪布 讲解
辛二、以如意宝之喻说明难得与珍贵:
颂词中虽没有“如意宝”这几个字,但以“极珍贵”来体现的,印度、藏地各大
讲义中都说此颂是以如意宝为喻进行宣说的。
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
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
众生导师(以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一切佛陀)以无碍的智慧进行观察,彻见菩提心
就像如意宝一样珍贵,凡是想超出三界轮回的人,一定要想尽办法坚定行持菩提心。
所谓的导师,可以商主为喻进行宣说。在古印度,商主经常带领很多商人到海中
取宝,具有慧眼的商主会通过智慧来鉴别真宝、假宝,以挑取真正的如意宝。得到了如
意宝以后,它能遣除众生的疾病、灾难、困难、阻碍,赐予名声、财富、地位等一切世
间的悉地(利益)。这种如意宝,唯有具智慧的商主才能得到。同样,三界导师佛陀经
过漫长的发菩提心、积累资粮获得了彻见万法真相的智慧,依靠这种广大无比、不可思
议的智慧进行观察,最终发现想要直接或间接消除众生的各种痛苦,必须依靠如意宝般
的妙药,而这个妙药,就是佛陀于不同根基众生前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为主的显密教法
,...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密宗断惑论》密咒功德
索达吉堪布
又“密宗里面的咒多半是鬼神的名号,所以念密咒,常常把些鬼神都找来,我们中国俗
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你把鬼神都招来了,你再没有本事把他送走,这以后就很
麻烦,所以学密的人著魔的机会多。”
说出这番话的人实在缺乏对密宗的基本知识。《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解释密咒时
云:“梵语幔达,译为救识或救意之义,立名密咒,即是识为智慧,救为方便故,此二
双运者,或此安乐速时能救护意识者,总之是一种殊胜方便名为密咒。”密咒祈祷的大
部分是佛菩萨,也有的是已皈依了三宝的世间善神,他们的时时随身护持正是自己迅速
证悟的保证,岂还有因害怕而躲避的道理?至于一般的狐仙之类,与密法无任何瓜葛,
且正好可以用密宗的方便进行对治,还有一类咒语则是事业咒语,如迎请咒、缘起咒、
灌顶咒等,因此不知“学密人著魔的机会多”这一结论有什么事实根据。其实不论学密
学净,参禅学教,只要修学的人见地不到,执著深重,都会使魔得便,产生著魔的机会
,而不在所学的是哪一种佛法。而且恰恰相反的是,修学密宗著魔的机会更少,因为密
宗里有着许多降魔的殊胜方便法。各个仪轨中都有不同的降魔咒、驱魔咒、止魔咒等,
密法中还有诸佛菩...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5
来自主题: HuNan版 - 陈寅恪:论韩愈
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134616/note/208286045/
陈寅恪:论韩愈
2012-04-05 01:33:42
论韩愈
陈寅恪
古今论韩愈者众矣,誉之者固多,而讥之者亦不少。讥之者之言则昌黎所谓“蚍蜉
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者(昌黎集五调张籍诗),不待赘辩,即誉之者亦未中肯綮。今
出新意,仿僧徒诠释佛经之体,分为六门,以证明昌黎在唐代文化史上之特殊地位。至
昌黎之诗文为世所习诵,故略举一二,藉以见例,无取详备也。
一曰: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
华夏学术最重传授渊源,盖非此不足以征信于人,观两汉经学传授之记载,即可知
也。南北朝之旧禅学已采用阿育王经传等书,伪作付法藏因缘传,已证明其学说之传授
。至唐代之新禅宗,特标教外别传之旨,以自矜异,故尤不得不建立一新道统,证明其
渊源之所从来,以压倒同时之旧学派,此点关系吾国之佛教史,人所共知,又其事不在
本文范围,是以亦可不必涉及,唯就退之有关者略言之。
昌黎集一一原道略云:
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
,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 阅读全帖
d*x
发帖数: 125
6
【简介】
四气,指春、夏、秋、冬四时气候;调神,只调摄保养精神。本篇主要讨论人体
应顺应四时气候变化,以调养精神意志,从而到达健身防病的重要道理,故名
“四气调神大论”。
【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1],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
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勿尔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
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2]。夏三月,此为蕃秀[3],天地气交[4],万物
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5],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逆之则伤心,秋为痎(jiē)疟[6],奉收者少,冬至重
病[7]。秋三月,此谓容平[8],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9],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
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sūn)泄[10],奉藏者少。冬三月,
此谓闭藏,水冰地坼[11],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
若有私意,若已有得[12],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
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13],奉长者少。
【词语释... 阅读全帖
d*x
发帖数: 125
7
来自主题: ChineseMed版 - 《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3)
【原文】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1];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
则脉流薄疾[2],并乃狂[3]。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4],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
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5]。
风客淫气[6],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pì)为
痔[7]。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8],肾气乃伤,高骨乃坏[9]。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
是谓圣度[10]。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泻[11]。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12]。秋伤于湿,上逆为咳,发为痿厥[13]。冬伤于
寒,春必温病[14]。四时之气,更伤五脏[15]。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宫[16],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17]。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18]。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
肾气不衡[19]。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20]。味过于辛,筋脉沮驰,
精神乃央[21]。是故谨和... 阅读全帖
w**********5
发帖数: 1741
8
年初,习近平外交失分前,笔者随笔写下文章《论党内斗争残酷性》,分上、下集,(
上-下)放在博讯上。学渊兄以《昭明奇論,春秋微義》为题,作了一个简短评论(见
附后文章),将《论残酷性》一文形容为“奸佞本色”,将作者本人定性为“诲淫诲盗
”。在此,向学渊兄表示,完全接受这个定性与定义。

可能是学渊兄觉得单以‘上、下’二字来形容文章的两个部分,不足以表达文章里
人物事件的奸佞本色,倒是更愿意将文章以‘春、秋’二字来作比拟分割。好吧,也罢
!这在笔者看来,已经是高看本文了。但学渊兄接着又以‘微义’二字定性,无论是定
性本文,还是定性文中涉及到的我们党的脏滥事,都已‘过’了。

何为‘春秋’?是孔子对发生于当时国内外大事的重点记载与定性,并非是单纯地
书写记载历史,所以孔子特别取了个名字叫‘春秋’。后人对孔子的‘春秋’定性为‘
微言大义’,是指孔子往往只用一个字(也就是微言),将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定
在历史的光荣榜,或是耻辱柱上。孔子的‘春秋’,突出的是‘微言’。失去了‘微言
’,就不叫‘春秋’了。然而,在‘微言’的背后,却体现了一套孔子建立的价值标准
。孔子著... 阅读全帖
g*2
发帖数: 993
9
目前,珠海市人民检察院已依法对吴泽衡及多名“华藏宗门”骨干分子以涉嫌组
织、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罪,强奸罪,诈骗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提
起公诉。
“华藏宗门”这个充满邪恶的组织彻底覆灭了,回过头来看“华藏宗门”,它与另
一臭名昭著的邪教“法轮功”如出一辙,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说它的覆灭就是“
法轮功”倾覆的信号。
——都极力自我神化
“华藏宗门”教主吴泽衡自称释迦牟尼心宗第88世、禅宗第61世衣钵传人,少林寺第32
代传人,是“大日如来佛”化身,康熙、孙中山等人的转世,法力无边,弟子拜他为师
可以成佛。为神化自己,吴泽衡宣称拥有“特异功能”,包括隔空取物、南水北调、“
天眼通”和“宿命通”等。他吹嘘自己 “连续九年每天只吃一颗红枣、一杯茶;用嘴
吹一下,能把一场大雨吹下来;可以掌握他人命运,决定他人的生死……”“会武功,
有‘宿命通’‘神足通’‘天眼通’,可以预测地震、水灾……”
为了拔高自己,控制弟子的精神,吴泽衡还对外宣称自己著有《论心》、《生命的
本质》、《宗门品》等作品,其弟子还根据其理论编有《心灯在线》一书。然而,出版
部门经过比对,发现吴泽衡版的《论心》抄...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0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生天之论--天堂有路何为径
1.十善业道:生天的福德(条件)

持五戒未来世可以继续生而为人,若加修十善就可以往生欲界天 。如《佛为首迦
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欲天报,所谓具足修行增上十善。”
《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上:“修习何业得生欲天?修十善业得生彼天。”
因此,受持五戒与力行十善,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的十善业道就是十恶业道的相反,十恶业道就是身、口、意的十种恶业。也就
是身恶业有三:杀、盗、淫;口恶业有四:恶口、妄语、两舌、无义语(绮语);意恶
业有三:贪欲、瞋恚、愚痴(恶见、邪见)。
如《优婆塞戒经》卷6〈业品 第24 之1〉中云:
身三道者,谓杀、盗、婬;口四道者:恶口、妄语、两舌、无义语;心三道者:妒
、瞋、邪见;是十恶业,悉是一切众罪根本。
所以,十善业就是指不造这十恶业,因为这十恶是一切众罪的根本。经中接著说:
如是十事,三名为业,不名为道;身口七事,亦业亦道,是故名十。是十业道自作
他作,自他共作,从是而得善恶二果,亦是众生善恶因缘,是故智者尚不应念,况身故
作?
也就是说这十个业与道中,心的三业是我们的意识和意根所想的,还没有身口的行
为造作出来,只...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38403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佛教简史
这个,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的?
原始佛教
釋尊悟道的那一刻,就是佛法的起源。當時釋尊的年齡為三十五歲(大約是西元前528
年),他體悟到世間的一切都是虛幻的,他的覺醒就像是從睡夢中醒來般,了解到娑婆
世界的所有眾生,因為無明,導致必須在永無止盡的六道輪迴裡,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於是,釋尊決定「逆著時代潮流」,向受苦的眾生,宣說覺醒的解脫之道,也就是教導
佛法。
有四十五年的時間,釋尊在印度中部的恆河平原來回行腳、佈道,傳遞他深廣、超凡的
覺悟。有時他直截了當地開示,有時則詳盡闡述,而逐漸形成了一個綜合精神、心靈與
實效層次的教理體系。釋尊的證道和覺悟的法教,透過無數未曾中斷的宗派導師傳承下
來,並擴展到許多國家。其中還有不少宗派,至今依然十分興盛。
西元前483年,釋尊入滅,佛法正盛行於中印度。當時已有許多在家護法居士;然而,
佛教團體的重心還是在出家眾,包括眾多的阿羅漢(即「應供」,此生成就涅槃者)。
此外,數不清的佛教寺院,一座座矗立在當時的各大城市,如:王舍城、舍衛國和吠舍
離。
佛陀教法的結集
根據傳統說法,首先繼承佛陀衣缽的大弟子是摩訶迦葉尊者,他負責統整佛陀的教法。
在佛陀圓寂...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12
况我生为人,明辨利与害,
行持若不废,何故不证觉?
我们生而为人,能明辨是非善恶,守持净戒,听受佛法,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 ,倘若不
放弃行持佛法,在菩提道上精进不懈,怎会不得到正等觉果位呢?
众生均能成佛的理由:
《涅槃经》中说一切众生都具足如来藏。一般而言,佛性有两种,一是自性住佛性,一
是修增长佛性(也叫实修生佛性)。
自性住佛性是指心的本性,这样的佛性,每个众生都有。 “众生是佛”是从自性住佛
性来说的,
若从修增长佛性来讲,众生并不是佛。因为修增长佛性是指通过智慧遣除烦恼障和所知
障,现前正等觉的果位,这个时候才叫佛陀。
如来藏周遍于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宝性论》云:“佛身能现故,真如无别故,具种故众生,恒具如来藏。”
对此麦彭仁波切在《如来藏狮吼论》中作过详细解释。意思是说,一切众生具如来藏有
三个理由:
一是具缚凡夫的相续中能现前圆满佛身功德;
二是众生与真如的本性无别一味;
三是众生具有成佛的种性。
在《宝云经》当中,细致讲述了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的很多经历,他们均是以同一
种方便、同一种修行、同一种精进而获得了成就。
大家平时要看一些上师的... 阅读全帖
p**********o
发帖数: 6
13
辛五、以火之喻说明彻底摧毁罪业:
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末劫时有一种特别炽热的火,能在刹那间摧毁整个器世界,同样,菩提心犹如末
劫火一样,能在生起的一刹那,摧毁无始以来所造的一切罪业。所以,菩提心的功德的
确相当大。
前颂中讲了定业可依靠菩提心来压伏,此处讲的是不定业能依菩提心而彻底摧毁。

〖末劫火能将一禅天以下的器世界焚毁无余。〗按照《俱舍论》中的观点,这个
器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在最后毁灭的时候,会出现一种末劫火,热度相当于七个
太阳加在一起,刹那间能将一禅天以下全部摧毁无余。〖同样,依靠菩提心,一刹那间
必定能从根本上焚毁五无间罪等一切深重罪业。〗哪怕是一刹那生起菩提心 ,当下也
能摧毁我们相续中的罪业。什么样的罪业呢?直接转生于恶趣的罪业,比如杀父、杀母
、杀阿罗汉等五无间罪。按照显宗的观点,无间罪属于定业,造了这种罪就必须要感受
果报,否则是不合理的,汉传佛教有些经论中也说,不能改变的有三种,其中一种就是
“定业不能改”。但实际上,所谓的“定业不能改”,是指如果没有好好地忏悔,在没
有对治的情况下,定业确实不能改,一旦遇...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4
摘要
综观东西方宗教、哲学中,西方哲学、京都学派、梵我思想及道教,与佛教对存有
的定义,有极大的差别。其中最关键的差异在于:佛教是以经验主义的实证精神作为定
义之核心,而东西方其他所有的宗教、哲学体系则皆主张存有是不可知、不可证的。
根据《阿含经》佛陀所定义的存有,具有宇宙及生命根源的意义,并且是以人人皆
可实证生命本原而定义。佛教此种特有的存有定义,在佛教经典中不是一个孤证,是符
合佛教的缘起教义。此种实证意义的存有定义,有三个成立要件,并且引申出三个具操
作性意义的判断原则,对于想要实证生命本来面目的人,提供判断是否亲证生命本原之
依据,是极具启发性的判断原则。
对于关键论点──实证的可能性,本文对于哲学史上主张存有是不可知、不可证的
理由中,归纳出三种重要的理由:
1、人类的生命、能力仅具有限性,故无法实证具无限性的宇宙根源。
2、具有无限性者必是宇宙的根源。
3、康德的先验哲学认为道德公设足以作为实践理性宗教的充分理由,不必以事实
验证论证的前提。
上述三种理由错误的原因,皆是忽视实证的重要性所致。《阿含经》中提出实证主
义的存有定义,主张将一切哲学理论回归事实的检验,对于宗教...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4955
15
 目前,珠海市人民检察院已依法对吴泽衡及多名“华藏宗门”骨干分子以涉嫌组
织、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罪,强奸罪,诈骗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提
起公诉。(7月16日 新华网)
“华藏宗门”这个充满邪恶的组织彻底覆灭了,回过头来看“华藏宗门”,它与另
一臭名昭著的邪教“法轮功”如出一辙,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说它就是“法轮功
”的翻版,理由如下: 
——都极力自我神化 
“法轮功”教主李洪志宣称得到了多位世外高人相助,自封为“宇宙主佛”,“8
岁得上乘大法,具大神通,有搬运、定物、思维控制、隐身等功能”,自我吹嘘:“功
力达极高层次,了悟宇宙真理,洞察人生,预知人类过去、未来。”“最根本上我把握
着一切,包括从无到有……从微观到洪观的一切,都在控制之中……”通过剽窃道、佛
等教的一些概念炮制出了控制弟子精神的《转法轮》。 
“华藏宗门”教主吴泽衡自称释迦牟尼心宗第88世、禅宗第61世衣钵传人,少林寺
第32代传人,是“大日如来佛”化身,康熙、孙中山等人的转世,法力无边,弟子拜他
为师可以成佛。为神化自己,吴泽衡宣称拥有“特异功能”,包括隔...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16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密宗断惑论》学密者的资格
索达吉堪布 著
有法师根据《大宝积经》中佛言菩萨摄取生死“非诸声闻缘觉境界”,而推导出“八地
不动地菩萨以下尚无资格修学密法”的结论。
这一结论将许多众生唬在了密宗门外,其实因为小乘是断生死后取涅槃,大乘密咒见乃
直观生死轮回本性,证悟其本性,了知一切轮涅所摄的诸法,皆无取舍、无贤劣,因此
此见已远远超越了声闻境界。以前也虽有到八地后方可学密的说法,但这八地并非指真
正超凡入圣的不动地,而是根据印度圣天论师的《明灯论》,在加行道的暖位、忍位、
顶位,世第一法位中各安立上中下三地,八地即是指中顶位,意即到此时便可相应行使
密宗的甚深行为,此说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早已进行了解释。况且修学密法的人
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无取无舍,直接摄取生死,而是相续中已产生智慧后,以智慧的深浅
相应地摄取生死,未有智慧摄持时,一切身口语仍在无欺的因果范畴之中,因此学密乘
的人对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同样特别防护。藏地自从有佛法起,便有静命菩萨等
祖师们在弘扬密宗的同时弘扬显宗的经律论三藏,直到现在,藏地通达显宗三藏的大德
仍到处可见,他们对显宗的精通熟稔程度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因此完全没有必要以
怯弱... 阅读全帖
i*****e
发帖数: 1862
1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ihappie (吾禧儿),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涂瀛:读花人论赞【红楼梦】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pr 20 01:12:49 2014, 美东)
我个人觉得,他写得很好。
感想最深的是 他对林黛玉的看法,和我之前的看法基本一样。
震撼最深的是 他对袭人和宝钗的看法,不过看过之后我也基本上赞同,但是还是有保
留意见。
或许已经有网友看过了,不过我这里还是ZZ分享一下。
----------------------
涂瀛:读花人论赞
【贾宝玉赞
宝玉之情,人情也。为天地古今男女共有之情,为天地古今男女所不能尽之情。
天地古今男女所不能尽之情,而适宝玉为林黛玉心中、目中、意中、念中、哭泣中、
幽思梦魂中、生生死死中悱恻缠绵固结莫解之情,此为天地古今男女之至情。惟圣人为
能尽情,惟宝玉为能尽情。负情者多,微宝玉,其谁与归孟子曰:“伯夷,圣 之清者
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我故曰:宝玉,圣之情者也。
此龙门得意之笔也,不图于小品中见之。(梅阁)
林黛玉赞
人而...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毗达摩讲要(四)

这个表,只是一个相对角度,也并非毫无道理。
律藏侧重于戒,是戒学,这个没有任何问题。
论藏,侧重于“慧”,这个也肯定毫无问题,仔细读阿毗达摩就会了解他对修“观”是
非常重要的。修观,需要观察所有的名法和色法,也就是任何的身心现象,否则谈不上
解脱。而论藏,就是详细指出这些名法和色法都具体是什么,性质是什么,为修观做指
导。所以论藏在上座部佛教里面是非常被重视的,是学佛的入门,如果不读阿毗达摩,
那么对于经典的理解将是很肤浅的,修观也会很肤浅。
有争议的就是经藏是否侧重于“定学”。这个就是各自理解了。由于帕奥体系对于修观
是非常严格的,认为只有具备见物质最小组成的色聚以及名法的最小组成名聚的能力,
才谈得上真正修观,所以他把经藏划分为定学,也有他的道理。而且经藏,确实比较
偏向世俗谛,而论藏,则是胜义谛。
这种划分虽然有点勉强,但并非毫无道理,而且这个问题,是非常次要的,和阿毗达摩
本身没任何关系,我在看的时候,直接跳过。
r****n
发帖数: 8253
19

无我在佛陀的时代本来是个很简单的命题,是为了反对当时婆罗门的Ataman概念。
Ataman其实就是“神我”,即认为存在一个主宰,恒常,独立的东西,有人称其为灵魂
,或者梵,或者上帝。
佛法不承认存在这个,佛陀通过缘起论,通过五蕴的分析,彻底否定了任何具有主宰性
,恒常性,独立性的东西。
一切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就否定了主宰性。
诸法生起即灭,生起必灭,就否定了恒常性。
缘起和无常也意味着不可能存在独立性的东西。所以诸法无我。
但是佛教在发展过程当中,被婆罗门思想渗透,后期越来越神我化,最初是不二论,之
后是阿赖耶缘起,再后面是真如缘起,当佛法发展到真如缘起,即认为一切是都真如缘
生的,或者如来藏,自性本心缘生的,这就变成了神我论,这里的如来藏,自性,本心
就是一个具有主宰性,恒常性的神我,尽管和印度教的梵有点区别,特别是用不二论做
掩护,但是仍然无法掩盖神我的性质,更尤其是将其变成究竟了意(如来藏思想在印度
被认为是不了意的,是方便说)。
现在很多学佛的人搞不清楚无我,把不自私,不执著,无分别当成无我,甚至像青海的
这些信徒一边相信上帝,相信什么万能的力量,还满嘴无我。这是在是讽刺...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0
此文只能代表如来藏系的观点,引的全是如来藏系的经论。只有一处引《广百论释论》
,也没表示护法论师对此问题的立场。
而完全不谈弥勒、无著、世亲的唯识对此问题的立场。作者懂唯识嘛?
阿赖耶识通染净,是无著《摄大乘论》的说法。
x*********o
发帖数: 208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密宗断惑论》学密者的资格
索达吉堪布 著
有法师根据《大宝积经》中佛言菩萨摄取生死“非诸声闻缘觉境界”,而推导出“八地
不动地菩萨以下尚无资格修学密法”的结论。
这一结论将许多众生唬在了密宗门外,其实因为小乘是断生死后取涅槃,大乘密咒见乃
直观生死轮回本性,证悟其本性,了知一切轮涅所摄的诸法,皆无取舍、无贤劣,因此
此见已远远超越了声闻境界。以前也虽有到八地后方可学密的说法,但这八地并非指真
正超凡入圣的不动地,而是根据印度圣天论师的《明灯论》,在加行道的暖位、忍位、
顶位,世第一法位中各安立上中下三地,八地即是指中顶位,意即到此时便可相应行使
密宗的甚深行为,此说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早已进行了解释。况且修学密法的人
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无取无舍,直接摄取生死,而是相续中已产生智慧后,以智慧的深浅
相应地摄取生死,未有智慧摄持时,一切身口语仍在无欺的因果范畴之中,因此学密乘
的人对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同样特别防护。藏地自从有佛法起,便有静命菩萨等
祖师们在弘扬密宗的同时弘扬显宗的经律论三藏,直到现在,藏地通达显宗三藏的大德
仍到处可见,他们对显宗的精通熟稔程度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因此完全没有必要以
怯弱... 阅读全帖
r**m
发帖数: 1825
22
文章发布以来基本上都是被抠字眼议论查禅支的问题,基本没人愿意谈论三十二身分,
还有把宿命通作为证果必须品这种明显问题,其实更应该议论的是宿命通这种明显的问
题。
关于查禅支的问题我不想抠字眼,我的意思是呼吸变成光这是基于光,呼吸的光照心脏
这是基于光,在心脏的光中查禅支这是基于光,各自去查阅经典入出息部分,论藏,清
净道论入出息部分,自然就能看出哪些是帕奥禅师独立提出的东西。
当然每个人判断力不同,帕奥体系也能自己用心生色法那一套解释,就像随佛法师连无
常苦无我是错的都能解释,我建议的是每个人亲自去通读经典的相关部分去判断,而不
是习惯性看派别的二手经典摘录,现在很多人基本经典本身都没看过却天天抱着智慧之
光,概要精解这类著作,经典的位置放的很低。乃至论藏,清净道论都没有自己一手去
看过,看的都是二手各派倾向性摘录内容。
所以我更愿意看到大家关注宿命通是证果必需品这类明显问题,也许有些人觉得我公开
质疑帕奥很鲁莽,实际上我认为能够看出帕奥禅法的问题,这是修学入门的基本能力。
如何度过这关,我建议先读读缘起相应,论藏缘起智与宿主随念智相关内容。
我不求改变谁,能看出问题的人自然能理解我说...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93e460b0102x8e9.html
提出
3 心和心所的数目种类在论藏注疏中被定死,而论藏本身没有这种倾向。
心和心所的数目种类在北传的论藏中也是固定的,如俱舍论、大毘婆沙论、瑜珈师地论
等。有部的观点也是把一切法分成多少类,南传会有这种观点很正常。
大乘批判这种分破空不究竟,原始佛教中这种分法的地位如何,值得考虑。

发帖数: 1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法论者,非是诤论
多识喇嘛说:【对藏传佛教的各派教主、善知识,进行大肆的诬蔑攻击,造谣诬蔑
和歪曲密宗教义,说“密教非佛教,是魔教”,说密续都是“上师们伪造”,说藏传佛
教是“印度外道性力派”和“无因论”“应成中观派”“邪教”相结合的产物;说藏传
佛教的僧人中“没有一个守持净戒的人”;甚至将打击的范围扩大到了和藏传佛教有关
系和无关系的一切佛教教派、一切教派中的有影响的高僧大德;指名道姓进行诬蔑攻击
……。此人就像一条患狂犬症的丧家之犬,疯狂的乱叫,乱咬人。一个小小的无名小道
、三流气功师、佛教法盲,竟敢如此猖狂,无法无天,称王称霸,公然与亿万人民的信
仰——佛教作对,疯狗咬人似地诬蔑攻击印、藏、汉佛教历代众多教主和高僧大德、善
知识。我不知道谁给了他这样的权力?我藏传佛教视师如佛,各教派历代祖师的尊严神
圣不可侮辱!p.43我藏民族的神圣宗教不可侮辱!亿万人民的神圣信仰不可侵犯!】(
《破论》p.211~p.212)
略评: 平实导师针对藏密喇嘛教—藏传佛教—乃是公开举证说明,并且列出藏传
佛教祖师书中的说法,是有根据而且是从法义上辨正,并非多识喇嘛所说无根据而作事
相上的攻击。时值末法,“邪... 阅读全帖
d*x
发帖数: 125
25
来自主题: ChineseMed版 - 《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2)
【上期医案的解答】
喜好薰香的富家小姐突然不能动弹说话一案。
医生的治疗方法是:step1.扔掉或处理掉小姐屋内所有的香料,香包,等等。
step2.将小姐屋中地面凿开,挖深直见泥土,令小姐坐在坑中。
一段时辰后,小姐病愈,可以说话并活动了。
原因(我看到的解释大意为):薰香至极令人九窍全开,故无法动弹。且香为
甘甜,入脾,而脾主四肢。之所以小姐坐入坑中,是因为脾属土,故直接接触
地气入脾,则自愈。
【原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1],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2],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
阳因而上,卫外者也[3]。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4]。
因于暑,汗[5],烦则喘喝,静则多言[6],体若燔炭,汗出而散[7]。因于湿,
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ruǎn)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8]。
因于气,为肿[9],四维相代[10],阳气乃竭。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
辟积于夏,使人煎厥[11]。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
汩汩乎不可止[12]。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13],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14]。有伤于筋,纵其
若不容[15],汗出偏沮[16],使人... 阅读全帖
i*****e
发帖数: 1862
26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涂瀛:读花人论赞【红楼梦】ZZ
我个人觉得,他写得很好。
感想最深的是 他对林黛玉的看法,和我之前的看法基本一样。
震撼最深的是 他对袭人和宝钗的看法,不过看过之后我也基本上赞同,但是还是有保
留意见。
或许已经有网友看过了,不过我这里还是ZZ分享一下。
----------------------
涂瀛:读花人论赞
【贾宝玉赞
宝玉之情,人情也。为天地古今男女共有之情,为天地古今男女所不能尽之情。
天地古今男女所不能尽之情,而适宝玉为林黛玉心中、目中、意中、念中、哭泣中、
幽思梦魂中、生生死死中悱恻缠绵固结莫解之情,此为天地古今男女之至情。惟圣人为
能尽情,惟宝玉为能尽情。负情者多,微宝玉,其谁与归孟子曰:“伯夷,圣 之清者
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我故曰:宝玉,圣之情者也。
此龙门得意之笔也,不图于小品中见之。(梅阁)
林黛玉赞
人而不为时辈所推,其人可知矣。林黛玉人品才情,为《石头记》最,物色有在
矣。乃不得于姊妹,不得于舅母,并不得于外祖母,所谓曲高和寡者,是耶,非耶?
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其势然也
。”于是乎黛玉死矣。
结句七字,无限感慨,... 阅读全帖
G*******s
发帖数: 4956
27
发信人: Godwithus (神与我们同在), 信区: TrustInJesus
标 题: 第八章 论中保基督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n 30 17:10:33 2011, 美东)
第八章 论中保基督
一.基督中保的职分
8.1 上帝按祂自己所喜悦的,照祂永恒的旨意,选定祂的独生子主耶稣作上帝与人之
间惟一的中保(赛42:1;彼前1:19,20;约3:16;提前2:5);为先知(徒3:22;申18:
15)、祭司(来5:5,6)和君王(诗2:6;路1:33),教会的头和救主(弗5:23),万
有的承受者(来1:2),和世界的审判者(徒17:31);上帝在永世中便将一群人赐给祂
作后裔(约17:6;诗22:30;赛53:10),而且到了时候,就使他们由祂得赎、蒙召、称
义、成圣并得荣(提前2:6;赛40:4,5;林前1:30)。
关于这一部分,我们已经提到的两个事实:(1)上帝在永世中拣选了一群人作为祂的
子民,数目确定,就是那些蒙拣选者——基督的后裔(《威斯敏斯德信条》3.3-6);
(2)圣父代表三一上帝与圣子立恩典之约,圣父应许圣子,如果圣子成全圣约的条...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8
大智度论卷第一百
佛法皆是一种一味,所谓苦尽解脱味。此解脱味有二种∶一者、但自为身;二者、兼为一切众生。虽俱求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人之异,是故有大小乘差别。
......
复次,佛在世时,无有三藏名,但有持修多罗比丘,持毗尼比丘,持摩多罗迦比丘。
修多罗者,是四阿含中经名,摩诃衍中经名。修多罗有二分∶一者、四阿含中修多罗;
二者、摩诃衍经名为大。修多罗入二分,亦大乘、亦小乘。
http://www.baus-ebs.org/sutra/fan-read/008/1509/100.htm
「摩多罗迦」,瑜珈师地论译为「摩呾理迦」,梵语 mātṛkā,意译为母、本母、论母、行境界。指于诸经论中反覆研核诸法性相,以阐明佛之真正教义者。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一说,诸圣弟子证谛理、阐论诸法性相之论述,称为阿毘达磨藏,亦称摩呾理迦。
大智度论卷二说「修多罗」专指四阿含(这是古说);卷一百则四阿含,大乘经都称为「修多罗」(大乘新说)。大智度论所说,三藏之外另有大乘藏,又沿用古说「修多罗」名称,是以尊重古说的态度提倡大乘。
大智度论对大乘经是否经过结集,并没有明确主张。说「
v**e
发帖数: 8422
29
朱昭华:藏锡边界纠纷与英国两次侵藏战争
来源:清史所 作者:清史所 更新时间:2013-10-20
原文出处:《历史档案》2013年第1期,第96—104页
作者简介:朱昭华,苏州科技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邮编215009
摘要: 1887年藏人在隆吐山设卡,引发了中英之间藏锡边界纠纷,迁延多年,英国以此
为借口两次发动侵藏战争,并最终撇开清朝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直接谈判,签订
《拉萨条约》。在中、英藏锡边界纠纷中,驻藏大臣无力说服西藏地方政府履行条约,
反过来又使英国开始质疑清政府的治藏主权,在日后的西藏问题上提出所谓的“宗主权
”概念、“西藏独立论”等。同时,从中英有关西藏问题的交涉中可以看到,英国政府
不仅在藏锡边界问题上攫取利益,同时对打开西藏贸易市场以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亦非
常关注。
项目说明:本文为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近代中国西南边界
主权纠纷的历史与经验考察”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0YJC770130。
关键词:藏锡边界 英国 西藏问题
锡金,虽然今天已成为印度的一部分,但在历史上曾是一个与我国西藏地方有着密切关
系的喜马拉雅山王国。...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0
佛教经典常常遭到非难的就是关于口口相传的真实程度。佛教自从创立直到公元前一世
纪佛经记录成文,中间经历了四、五百年时间,此间的所有三藏圣典几乎都是依靠师徒
相传才得以保存下来的,当然也不可否认在传诵过程中有疏漏和错误的出现。
早在佛世以前,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典就是通过诵诗咒语的形式口头传诵下来。在佛
世时期,已经出现了以专门记诵某一部特殊经典、传承某一种教法的比库。当圣典结集
成型以后,便出现了专门诵习律藏的持律师(Vinaya-dhara)、精通经藏的持经师(
Suttantika)、精研论藏的持论师(Abhidhammika)、精通三藏的三藏持者(Tipi?aka-
dhara)等。《清净道论》第三品记载:有位《中部》诵者雷瓦(Reva)长老在修学了二十
年止观业处之后,仍然能够从头至尾、无一字疑惑地背诵出《中部》的一百五十经。公
元402年,东晋高僧法显法师在游学北印度时,说一切有部的律藏都是「师师口传,无
本可写」的。据《出三藏纪集》中记载,秦主姚兴迎请能背诵《昙无德律》(即《四分
律》)的佛陀耶舍法师来长安翻译。起初姚兴怀疑他的记忆准确性,结果佛陀耶舍能以
三天时间一字不漏...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31
早在佛世以前,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典就是通过诵诗咒语的形式口头传诵下来。在佛
世时期,已经出现了以专门记诵某一部特殊经典、传承某一种教法的比丘。当圣典结集
成型以后,便出现了专门诵习律藏的持律师(Vinaya-dhara)、精通经藏的持经师(
Suttantika)、精研论藏的持论师(Abhidhammika)、精通三藏的三藏持者(Tipi&#
241;aka-dhara)等。
《清净道论》第三品记载:有位《中部》诵者雷瓦(Reva)长老在修学了二十年止观业
处之后,仍然能够从头至尾、无一字疑惑地背诵出《中部》的一百五十经。公元402年
,东晋高僧法显法师在游学北印度时,说一切有部的律藏都是「师师口传,无本可写」
的。
据《出三藏纪集》中记载,秦主姚兴迎请能背诵《昙无德律》(即《四分律》)的佛陀
耶舍法师来长安翻译。起初姚兴怀疑他的记忆准确性,结果佛陀耶舍能以三天时间一字
不漏地背诵出药方户籍四千余纸,使姚兴深为信服。
1953年,缅甸有一位名叫维吉达色拉阿毗旺萨(Mingun Sayadaw Bhaddanta Vicittas
àràbhiva§sa,又作明昆西亚多,1911~19...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与不二论 ZZ
你见过中观派的行者学唯识么?这两家的争论从古到今,有两边同时修学的么?大乘讲
一门深入。
我一再说缘起,从没否定过缘起。万法正因为是缘起的,才是虚妄的,才是不二的。
忘缘就是如来藏的修法?呵呵。知道龙树主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么?要论如来藏,这
只是基础。如来藏还要直显心性。
我什么时候说凡夫想想实相无相的玄谈,就能现观证悟?别乱扣帽子行么?我说过要观
心才能懂。
你以为法空和佛性矛盾么?你不懂,就说是思想混乱?如果你还用印顺真常唯心的观点
看如来藏,那永远懂不了。
我就是坚持不二论,从没否认过。

都不会?有这种佛?
缘起,只是强调缘起非实有。
没提出你这种修法。
为法,无为法的区别,你说的法空,不正是不二论?
G**W
发帖数: 1865
33
应成中观与佛经所说相左处
Drafted from W.S.C
『宗喀巴说︰
《《如是摄行论说:佛为广大胜解者说八识等令通达者,亦仅显示经有是说;非自宗许
离六识外、别有异体阿赖耶识。如圣派集密,说死有光明一切空心为死心,从彼逆起近
得心为生心,彼二非是阿赖耶识。释菩提心论虽说阿赖耶识之名,然义说意识为一切染
净法之根本。此于集智金刚疏中已广释讫。》》(《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
P387~388)』
上述与佛经所说相左处:
应成中观行者否定第七、 八两 识存在,主张【识唯有六】,因此宗喀巴说【佛为广大
胜解者说八识等令通达者,亦仅显示经有是说;非自宗许离六识外、别有异体阿赖耶识
】,宗喀巴认为 佛于三转法轮诸经中处处宣说之阿赖耶识乃是方便说,并非是在六识
心之外另有阿赖耶识,所以又主张意识为一切染净法之根本;宗喀巴此言和佛陀于各乘
经典中所说大相违背如下:
一者, 佛于四阿含中处处皆说【意、法为缘生意识】、【一切粗细意识皆意、法为缘
生】;显然,意识乃是意根、法尘、触和合方能出生,意识自身乃是所生法,乃是摄于
一切染净法之中,如何又变成一切染净法之根本,绝无此理也,如此粗浅...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34

:这个是对的,阿含经也正是这样说的。
阿含经基本上都会在后段的经文明确补充后半段,名色的生起,而有识的生起
这与之说识的生起,而有名色的生起,是很不相同的
前者指束芦相依喻,后者意为,识生名色
于识
头。
:心生色法,这个是来自于《论》,“由于识升起,所以名色升起”,这个则是完全的来
自经藏。
只能说是来自于论藏,不是经藏。而且还要先了解论藏是什么时候才出现,
如果人们相信是佛陀在天上讲的,那么我在这里就不辩论了,
没有办法与一种信仰做辩论,对于信仰尊重就好
色法是以识的生起为依赖条件,识是一个“缘”,而且是必须的条件。
这个和唯识是有区别的,因为它只是六识,而不需要第七和第八识。
:: 而心如何生起?没有交代。(下一段写识/心如何生起,但是下一段的识,他已经
给了
他自
:这里的心和识是同一个。识的产生,不是无因生,也是缘生,行缘识。
禅师把“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中的前一个识与后一个识是分开定义的,
后一个识的内涵不是前一个识的内涵,
禅师说前一个识,是心,心所
说后一个识,是指六识
它们在禅师的论述里面不是同一个
法友可以再看一篇禅师的论述,也有可能是我理解错误
另外,禅师已经说...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5

识,名,色,三者本来就是互相依赖的关系,束芦的比喻很形象。
没有名和色,也不会有识的升起的,没有识的升起,同样也不会有名和色。
帕奥尊者这方面没有错误啊。
的来
论藏是有神化的倾向,但不能根据这个就否定论藏的价值。
它之所以被神化,也是因为它确实有很重要的作用价值。
对于论藏也好,经藏也好,都要有所抉择判断,而不是全部信以为真。同样也不能全部
否定
g*******r
发帖数: 1414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讨论二元论和不二论(原创)
刨除那些迷信的显灵和俗化的福报不提,我觉得印度教,大乘和原始佛教的哲学核心区
别,就在于二元论和不二论,结合看到最近大家的讨论,在这里聊聊自己的看法,算是
抛砖引玉。
1. 从分类来看
原始佛教基本是二元论的,如同开关一样,进阶的状态彼此之间是不相容的。核心基本
就是有我的情形下,就不会涅槃。修炼的目标一般是离开某种状态,就到达了某种状态
,比如脱离五蕴,即可涅槃。
印度教(包括婆罗门)和大乘都是不二论的。婆罗门讲梵我合一,最终的境界没有我和
梵的区别,大家进入不可描述的究极合一境界。大乘有如来藏派,如来藏几乎和梵的定
义相当。大乘的各个派别不二论描述起来相对复杂一些,但基本都引导修行向人世间的
生死轮回和涅槃之间的无差别,也类似与“我”与涅槃的合一。
2.从时间轴来看
婆罗门教(早期印度教)可以追溯到佛教发源之前千年之久,但因分支派系复杂,且缺
乏统一的教宗所以出现众多纷纭的理解和社会实践,有些甚至比较残酷。
原始佛教在婆罗门教后千年产生,相当于对于对婆罗门的一个叛逆;它否定阶层化意识
,否定祭司,否定偶像崇拜等等,但最主要的是,原始佛教的修行推翻了不二论而成为
结构明晰的二元论。只... 阅读全帖
h****9
发帖数: 1087
37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从开悟到启示 文/庄祖鲲
从开悟到启示
文/庄祖鲲
以宗教的分类来说,有正式经典又有严密教义者,被称为“高等宗教”(High
Religion);而那些没有正式经典,教义又像大杂烩者,则称为“民间宗教”(Folk
Religion)。若进一步地划分,在高等宗教之中,又依宗教经典的性质,分为“非启示
型宗教”与“启示型宗教”两大类。前者例如佛教,後者则以基督教及伊斯兰教为代表
。基本上佛教对宗教经典的态度,与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启示型宗教是大相径
庭的。
启示型宗教都强调他们的宗教经典(如圣经、《可兰经》),是来自於神的启示,所以
有绝对的权威性,也是不可擅自取舍添删的。宗教学者有时将这三种宗教并列为“独一
经典的宗教”(The religions of the Book),而将佛教、印度教等类宗教,称之为
“众经典的宗教”(The religions of books)。前者认为他们的经典是出於神,是由
上(天)而下的“天启”;後者则否定天启之说,强调他们的经典乃是由下(人)而上
,出於历代智者的“领悟”。
佛教强调开悟
佛教是藉著已觉悟真理者──“佛陀”(Buddha)─来引导其他未知未觉之凡夫,达到
...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8

============================================================================
==
不斷滅, 不生不滅的心, 貫穿三世的心 :
唯物论的思想,认为人一切的精神活动,完全是依附於身体而存在的,因此人死了之後
,所有的精神活动也随之停止,没有所谓的「灵魂」,也没有未来世──这当然是典型
的断灭论。断灭论是以物质为中心而有的想法,所以除了少数有在探讨心性的医师以外
,许多西医看到头脑被麻醉以後意识就无法生起,他们就很单纯的认为意识是依头脑而
存在的;他们不想探究心性,只依生物物理而认定意识的根源,是很物化的。而且一般
西医熏习西方医学久了以後,往往有职业傲慢,对於佛教的教理不乐信受,关闭了另一
扇生命智慧之门。但是,意识是否真的如他们所想的那样只依头脑的存在而存在?事实
并非如此∶
先回到断灭论来讲,断灭论是无法成立的,因为一直都有修行人在禅定中见到自己或他
人的前世,也有人在被深度催眠时,可以回忆过去世的情景,这都证明确有过去世的存
在。又从许多事相中,譬如出生才五、六岁,就懂得作曲,而且後来成为大作曲家,此
事...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说唯识派与如来藏派的不同
我的认识是,依他起性就是观的内容,而圆成实在南传修观中其实没有。
你给的这个解释。依摄论,圆成实是法性,包括道与果,与导向道果的圣教。
我觉得说的过去,但是南传里没有这个的说。南传里修观的最终结果就是涅磐。


理与修证上,唯识派比如来藏派更接近「佛法」,略述如下∶
起性,即圆成实,这还是符合「佛法」的观,以缘起为中心(阿含说∶佛论因说因,有
因有缘世间集...)。
,这就偏离「佛法」的缘起观。
我、净」这种对经验的错误认识,所以说见法的人超越疑惑,因为「现观」破除了对经
验的是常还是无常等的迷惑。如来藏说现观的是如来藏,对于世间法,不是现观无常等
,而是观自性本空,自性本净,常无常不二等,一切回归清净自性。这种观,是以现观
智慧从世间解脱(慧解脱)呢,还是逃避世间,以清净自欺?
是缘起的,这也与如来藏说佛的功\德本来俱足,不劳修证,只需显发不同。
最终目标-无漏心解脱,也就有了相似的体验,表现出来是信心十足。如来藏说使用唯
识名相,也借用般若空性的思想,以避免「常乐我净」的过失,是否能达到「佛法」所
说的「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诸有智者善加抉择。
S**U
发帖数: 7025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佛教简史(修订版)
现存的佛教有三个主要的传统∶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以东南亚为腹地发展的南传佛教,三藏是以巴利文记载,教理强调四圣谛与缘起,修行包括四念处、内观禅法等;汉传佛教则包括禅宗、净土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三藏是以汉文记载,教理强调般若与佛性;在西藏、蒙古等地流行的的藏传佛教,三藏是以藏文记载。上述这些传统目前都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虽然,这些教派各自有不同的经典和修行方法(例如参公案),导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与佛陀的核心教导有关。
原始佛教时期
释尊在菩提树下悟入四圣谛的那一刻,就是世间佛法的起源。当时释尊的年龄为三十五岁(大约是西元前528年),他体悟到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圆满、不安稳的,所有众生因为不如实知见四圣谛,导致必须在永无止尽的六道轮回里,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虽然佛法甚深微妙,但是还是有善根成熟的众生能够了解,所以释尊决定向受苦的众生,宣说灭苦的解脱之道,也就是八正道。佛陀第一次说法,就是在波罗奈国鹿野苑中对五比丘讲《转法轮经》,开示四圣谛。
释尊在印度中部的恒河平原来回行脚、布道四十五年,传递他深广、超凡的觉悟。有时他直截了当地开示,有时则详尽阐述,教导如何... 阅读全帖
P****S
发帖数: 2286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论开悟 贾题韬居士讲
第十讲 禅宗的开悟(一)
今天开始给大家讲禅宗,以后不再另换题目了。佛家的各宗各派,老实说,其目的都是
为了开悟佛之知见。释迦牟尼佛以开悟而成佛,他根据他的开悟──亲证境界变成语言
文字而传播他的教。在各宗各派中特别强调开悟的是禅宗。并且从原理到方法上都有其
特殊风格,而其他各宗各派呢,虽然都讲开悟,大多以为开悟是逐渐的,要依照一定的
次第渐修渐悟。禅宗则主张顿悟,不论次第的。现在先就禅宗的一些问题来谈一谈。
假使要问中国佛教的特色是什么?如果举一个宗派做代表,那就是禅宗,这个地位没有
任何一个派别可以充当。又如果说佛教不是在天上而是在地下、也就是从人间佛教这个
角度上来看,选一个宗派做代表,那也只能是禅宗。再如果从整个佛教的传播、发展、
延续这一条线上来看,贡献最大的,比较各宗各派只选一个的活,恐怕还是禅宗。因此
要研究我们中国的佛教,不懂禅宗,那真是太遗憾了。
作为讲课这么一个方式给大家传授知识,一般通行的历史方法是离不开的。不过在这里
,我只能在必要时提一提,因为时间短。要是说从历史上来谈禅宗,恐怕今年就光讲这
一个问题也讲不完。所以我在这里要给大家讲的主要是专门围绕一个中心,...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2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3 11:30:31 2012, 美东) 提到:
帕奥禅师答:在缘起法当中,佛陀教导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识缘名色’意谓
:由于识生起,所以名色生起。
:这里的‘识’,是指心。‘名’,是指心所。‘色’,只是指心生色法而言。
:由于心生起,所以心所生起;由于心生起,所以心生色法生起。因此佛陀说:“由于识
:生起,所以名色生起。”(识缘名色)
这段是禅师自己的理解,大概是根据论来说的,但是如果他能从经文来解释就很有看头。
而且从这段看,基本上说色法是由心生起,很像唯识的理论。
而心如何生起?没有交代。(下一段写识/心如何生起,但是下一段的识,他已经给了
另外的定义,说的是不同的事情,不能用来解释,这一段的心如何生起。)(显然他自
己不知道这是一个问题,因为下一段的识是另外的事情,这一段的识就会变无因生)
然而经文里面芦的譬喻就是要说明,没有办法说是先有识再有名色,或者先有名色才有识
那个比喻的重点就在这里。
:当你能照见心生...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密宗的独特观点:净观
宗萨钦哲仁波切
在历史上,金刚乘一直面对它是否为佛陀教法的质疑,就如同印度的小乘佛教宗派声称
大乘不是佛陀的真正教法而加以拒斥,有些小乘和大乘的教派也同样地抨击金刚乘佛法
的真实性。
就某些角度来看,这是可以理解的。佛教是在古印度发展出来的,印度文化由种姓系统
和明确界定的行为准则来支配,由神圣又过分精神化的婆罗门贵族订定了社会上可接受
的宗教标准和宗教信徒行为的规范。婆罗门的宗教道德观,除了平常的不杀生、不邪淫
等等之外,还包括了严格的饮食规则,规定行者要吃净素,不可吃洋葱、大蒜等具有强
烈气味的食物,绝对不可饮酒;此外还有其它在现代会被认为很极端的限制,例如,一
位婆罗门,只要被贱民的影子碰到,就必须经历很复杂的净化仪式来清净自己。
除此之外,社会普遍存在着一种期望,认为宗教的功能在于传播一套道德规范,教化出
温文有礼的人民,强调健全、温和、仁慈等等的品性;人们期望宗教导师和教法成为那
个宗教最高和最严格道德标准的规范。金刚乘和这些期望背道而驰,它经常使用一些看
起来野蛮而怪异的行为,它的教法与修行方式也非常让人惊讶——要相信这种教法来自
温和宁静化身的释迦牟尼佛,实在有点困难。金...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1)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一节课
《金刚经》又名《般若三百颂》,此经在汉地影响极广,自鸠摩罗什法师翻译出来后,
修行人依靠它明心见性的公案不胜枚举,普通人依靠它消灾免难的感应也比比皆是。不
仅如此,在藏传佛教中,它的地位也举足轻重,根本不同于其他般若法门。很多地方有
这样一种传统:人死之后,若能在七七四十九天内,为亡人念满100遍《金刚经》和
1000遍《解脱经》,此人便可得到解脱。而且,在一些长寿祈福的仪式上,人们也经常
念诵此经。有关此经的缮写,拉萨大昭寺及内蒙古的古代文库中,收藏了大量用黄金、
白银抄写的版本。
《金刚经》的讲义,藏地以前没有,印度只有一本,而在汉地,学习报告、注疏等各种
讲义数不胜数,这一点,凡对《金刚经》有兴趣的人,应该是非常清楚的。
由于没有藏文讲义可作参考,所以这一次的传讲,我只有凭借自己的能力,依靠对藏文
经文的理解给大家讲述。同时,希望你们好好参考汉地的相关讲义,通过两个月左右的
学习,真正明白《金...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一节课
《金刚经》又名《般若三百颂》,此经在汉地影响极广,自鸠摩罗什法师翻译出来后,
修行人依靠它明心见性的公案不胜枚举,普通人依靠它消灾免难的感应也比比皆是。不
仅如此,在藏传佛教中,它的地位也举足轻重,根本不同于其他般若法门。很多地方有
这样一种传统:人死之后,若能在七七四十九天内,为亡人念满100遍《金刚经》和
1000遍《解脱经》,此人便可得到解脱。而且,在一些长寿祈福的仪式上,人们也经常
念诵此经。有关此经的缮写,拉萨大昭寺及内蒙古的古代文库中,收藏了大量用黄金、
白银抄写的版本。
《金刚经》的讲义,藏地以前没有,印度只有一本,而在汉地,学习报告、注疏等各种
讲义数不胜数,这一点,凡对《金刚经》有兴趣的人,应该是非常清楚的。
由于没有藏文讲义可作参考,所以这一次的传讲,我只有凭借自己的能力,依靠对藏文
经文的理解给大家讲述。同时,希望你们好好参考汉地的相关讲义,通过两个月左右的
学习,真正明白《金刚经》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典。
以前有种现象:某人学藏传佛教回来,就开始诽谤《金刚经》,说这部经如何如何不好
。这种情况非常可怕。所以这次我传讲,一方面是让你们知...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6
如來藏的含義不會變遷,
如來藏是大乘法証悟的標地
如果說如來藏的含義會變遷,
那麼唐宋及現代在大乘法中証悟的行者所証都不同
過去佛與現在佛所証也不同.
說如來藏的含義會變遷是因為他沒有証悟,
同時他也不明白如來藏的真實義.

這是我的看法,
上面那誰誰的link里面也說了
如來藏的含義的變遷
d*x
发帖数: 125
47
来自主题: ChineseMed版 -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2)
最近终于有点空闲可以写了。。。
【原文】
故积阳为天,积地为阴[1],阴静阳躁[2],阳生阴长,阳杀阴藏[3]。
阳化气,阴成形[4]。寒极生热,热极生寒[5],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chēn)胀,此则阴阳反作,
病之逆从也[6]。
【词语释义】
1.积天为阳,积阴为地:此句是以宇宙最大的事物天和地为例,形象地
说明阴阳的概念和特点。天是由清轻的阳气积聚而成,地是由重浊而
有形的阴气凝结而成。
2.阴静阳燥:以静和燥为例说明阴阳的属性。故结合上句可知,一切事物
现象,但凡明亮的,向上的,亢进的,温热的,活动的皆属于阳,凡是
晦暗的,向下的,衰退的,寒冷的,静止的,皆属于阴。
3.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此句主要说明阴阳互根的关系。张景岳:“盖阳
不独立,必得阴而后成,如发生赖于阳和,而长养由乎雨露,是阳生阴
长也。阴不自专,必因阳而后行,如闭藏因于寒冽,而肃杀出乎风霜,
是阳杀阴藏也。此于对待之中,而复有互藏之道,所谓独阳不生,独阴
不成也。”故从本句可知,阴阳之间相互为用,相互影响,往往以阳为
主导,阴为辅从地位,...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8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如来在经典中说,「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这重要的句子在玄奘法师的
翻译典籍中,就有八部经论提到,一般众生没有办法区别如来藏和我有何不同。《楞伽
经》一再说如来藏是无我,称之为「无我如来之藏」,实叉难陀翻译为「无我如来藏」
。经典说的「阿陀那识」就是执持身根的识,就是阿赖耶识,就是执藏一切种子功能作
用的识,就是如来藏,就是能够发起如来一切德能的宝藏,就是真心,每位众生都有的
真心,祂不是现下的我,不是我目前见闻觉知的心,不是这个第六意识心。
到了《大般涅盘经》说如来的境界是「我」,让这些「凡愚」更无法理解,而《
大般涅盘经》说的如来的我,是甚深的境界,以如来的真如可以有五别境心所有法,又
有善十一的心所有法,连一般的学者都不清楚,何况是一般众生呢?这样哪里有能力来
对此议论说「有我」,说「无我」。
而一般经典所要说的「我」,是因为佛教的观点是在宣说其根本的内涵。如来藏
本身没有世间人「瞭解的我」的特性,因此从这一个观点,就无法说祂是「我」,可是
祂是真实永恒不坏灭,这又是一般住在世界...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9
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单元。我们接下来要说明的论文内容是:
复次,依此三昧证法界相,知一切如来法身与一切众生身平等无二,皆是一相,是
故说名一相三昧。若修习此三昧,能生无量三昧,以真如是一切三昧根本处故。(《大
乘起信论》卷2)
我们先来说明“法界相”。所谓“法”是指轨持,也就是具有规则能够维持本身的
自性,并且能够让我们理解的事物或是道理。大乘唯识种智将宇宙万事万物分成五位,
也就是五大类,有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法、无为法。在我们刚开始学习时
,五位有百法,随著修学的过程中,智慧的增长、证量的提高、心的逐渐细腻,渐渐地
增加为千法、万法乃至无量无边的法,逐渐深细宽广,这些法都是我们成佛的过程当中
所应该了知的。所谓“界”是指功能差别,如眼识界表示能够了别青、黄、赤、白等颜
色差别的功能,鼻识界的功能差别是嗅香,眼识界与鼻识界各具有不同的功能差别,互
相不会混淆,所以称为界,所以“法界相”是指诸法功能差别的相貌。
马鸣菩萨说“依真如三昧可以证法界相”,也就是依于真如三昧的证得,可以确实
地体会到,宇宙万事万物具有各式功能差别的相貌,其实都是源自于这个真如三昧...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1415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师地论内的异义及其编成
《瑜伽师地论》内的异义及其编成
林崇安(2002)
一、汉藏所传的《瑜伽师地论》
汉地所传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共100卷,分成五分:〈本地分〉、〈
摄决择分〉、〈摄释分〉、〈摄异门分〉、〈摄事分〉。藏地所传的《瑜伽师地论》是
「无着菩萨造」,也分成五分。
二、瑜伽五分之间的异义
为了澄清《瑜伽师地论》是由弥勒菩萨或无着菩萨所著作,或由无着菩萨所著编集,一
个方法是先分析瑜伽五分之间义理是否一贯。今选出一些实例来说明:
(一)〈本地分〉与〈摄异门分〉的异义
〈本地分〉中的「菩萨地」,对善逝及无上丈夫调御士的解说是:
上升最极,永不退还,故名善逝。
一切世间唯一丈夫,善知最胜调心方便,是故说名无上丈夫调御士。
而在〈摄异门分〉的解说是:
言善逝者,谓于长夜具一切种自利利他二种功德故。
无上丈夫调御士者,智无等故,无过上故。
此二分对如来十号的功德、智慧描述,显然略有出入;但这出入,并不是哲理上的义理
出入。
(二)〈本地分〉与〈摄事分〉的异义
〈本地分〉中的「声闻地」说:
若于青瘀、或于脓烂、或于变坏、或于膨胀、或于食噉作意思惟,于显色贪令心清净。
若于变赤作意思惟,于
首页 2 3 4 5 6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