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 发帖数: 878 | 1 某天从这里流过,他躺在我怀里。鼻尖上是窗外尘嚣,床头,他
的欲念,让我忽求贪生。
总想起从前某个男人,夏天的傍晚盘腿坐在草席上,跟我侃侃他
第一次离家偷情的感受--那不过是一次出门旅行,再没有其他任何杂念。
他淡淡笑,我也笑,转而感伤,原来堕落,是如此轻易平白。
我无门可出,只能趴在窗上看街边流莺。暗夜里她们摇曳身姿从
霓灯下闪过,我用眼睛拼命追逐,幻想那个身体载着我的躯壳,一起
遁进低矮的房檐。
谁说你不可以要我?这具身躯,一样可以以物换物。多少年来我轻得
没有体重,却一直拼命减肥。只为无论再遇到谁,我都不想,再收取任何
契约--你拿走吧,白拿也行,我不想接收任何负累,你的体重和承诺,
都一样会在天光露白前幻灭干净;那么,也别让我在空气中抓取所谓灵魂
这样一钱不值的东西。
这样身轻如燕,欲生欲死也来得纯粹。别以为我忘了怎么堕落,
没有,那是骑脚蹋车一样的本能,只要给我车,我一定会,一定会翻身
而上,身轻如燕。
我以为可以没有昨夜,然而今天已然褪去。黑白在醉生梦死中偷改
容颜。楼上有女人的笑声,一路传下来,这隔音不好的墙壁,横在这夜
的睡 |
|
x*m 发帖数: 276 | 2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佛教圣典 佛教圣典
关世谦居士译
每个人都有迷与苦为渊源的烦恼,想从这烦恼的羁绊中挣脱,有五种方法:
第一,对事物的见地须正确,辨别它的前因与后果。一切苦的根源,是由于心中有
了烦恼,一旦烦恼祛除,就会显现出无苦境界的正知。
因为见地有错误,生起对‘我’的思虑及忽视原因与结果的法则,被这错误的思虑
所拘束而生起烦恼,陷入苦与迷的境地。
第二,抑制欲望,使烦恼镇伏。以光明正大的心,制服眼、耳、鼻、舌、身、意六
根所发起的欲望,把产生烦恼的根本斩断。
第三、使用物品须合适,思考要正当。选用衣著和食物时不要考虑是为享乐,考虑
到衣服是为防御寒冷和暑热,以及遮护羞耻;食物是维持修道的根本,是为滋养身体。
有了如此正当的思考,烦恼将无由生起。
第四,凡事都须忍耐。忍耐寒、暑、饥、渴、辱骂,毁谤更要忍耐,因为接受忍耐
可以消灭燃烧己身的烦恼之火。
第五,远离不应去的所在,远离不可交的朋友。如能做到这一点,烦恼的火焰则消
逝殆尽。(——巴利本中部二·一切漏经)
佛陀篇
第一章 历史上的佛陀
第一节 伟大的生命历程
(一)喜马拉雅山的南麓,在罗希尼Rohini河流域,释迦族老早就建都在迦毗罗
Kapila城。国... 阅读全帖 |
|
l*****a 发帖数: 38403 | 3 还有
修 身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
。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
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修业而欲惊世骇俗,植节而欲标异 见奇,此
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
才见本来真体。
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能重名义,又复重一重名义之念。是事境之尘氛未扫
,而心境之芥蒂未忘。此处拔除不净,恐石去而草复生矣。
纷扰固溺志之场,而枯寂亦槁心之地。故学者当栖心元默,以宁吾真体。亦当适志恬愉
,以养吾圆机。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
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无事便思有闲杂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
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时时检点,到得从多入少、从有入无处,才是学问的真消息。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10 14:07:20 2012, 美东) 提到:
欢迎大家引用杂阿含和相应部讨论 :)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10 14:21:15 2012, 美东) 提到:
杂阿含经65:
佛陀指出禅观是如实观察: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
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
云何如實觀察?“
那么如实观察的内容呢?
”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
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
观察五阴的集与灭为如实观察,不是自己在静坐中自己想象,比如不净观,慈心观之类。
那么什么是五阴的集?
”愚癡無聞凡夫於苦、樂、不苦不樂受不如實觀察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
不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著生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5 1.十善业道:生天的福德(条件)
持五戒未来世可以继续生而为人,若加修十善就可以往生欲界天 。如《佛为首迦
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欲天报,所谓具足修行增上十善。”
《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上:“修习何业得生欲天?修十善业得生彼天。”
因此,受持五戒与力行十善,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的十善业道就是十恶业道的相反,十恶业道就是身、口、意的十种恶业。也就
是身恶业有三:杀、盗、淫;口恶业有四:恶口、妄语、两舌、无义语(绮语);意恶
业有三:贪欲、瞋恚、愚痴(恶见、邪见)。
如《优婆塞戒经》卷6〈业品 第24 之1〉中云:
身三道者,谓杀、盗、婬;口四道者:恶口、妄语、两舌、无义语;心三道者:妒
、瞋、邪见;是十恶业,悉是一切众罪根本。
所以,十善业就是指不造这十恶业,因为这十恶是一切众罪的根本。经中接著说:
如是十事,三名为业,不名为道;身口七事,亦业亦道,是故名十。是十业道自作
他作,自他共作,从是而得善恶二果,亦是众生善恶因缘,是故智者尚不应念,况身故
作?
也就是说这十个业与道中,心的三业是我们的意识和意根所想的,还没有身口的行
为造作出来,只...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6
八支道中胜,四句谛中胜;
离欲法中胜,具眼人中胜。
——《法句经》
前绪
古印度因其著名的哲学家和宗教师而闻名于世。他们对人生以及人生目的有着各
种不同观点和见解。《长部》中的《梵动经》讨论了佛陀时代流行的六十二派哲学思想。
与当时宗教信仰大相径庭的是顺世派的断灭论,叫做车婆克,以其创始人命名。
根据古印度的顺世派(1)(巴利语和梵语称之为--lokayata),人死之后,丢下他产
生的一切能量,不再有任何存在。在他们看来,死亡是一切存在的终结,只有现在才是
真实。“尽情地吃喝玩乐,死亡将降临每一个人身上。”这好象就是他们的思想体系。
他们主张“宗教是愚昧的背,精神方面的病态。”“道德是一种欺骗,只有及时行乐才
是真实。”死亡是生命的终止,不相信一切善良、高贵、纯净和悲悯的东西。纵欲主义
,自私自利,对庸俗意念的断然肯定等被认为是一种荣耀。人们不需要控制自己的情欲
和本能,因为这些全是人类的自然产物。”(2)
另一种极端思想认为,解脱只能由严酷的苦修而达到。这完全是一种宗教思想,
被当时享有盛名的宗教团体的苦行僧所信奉。在菩萨精进求证佛道时,侍奉他的五...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7 随佛法师Bhikkhu Vūpasama著
选录自 《原始佛法与佛教之流变》© 2010
一、云何是生、灭法
生、灭法的说法,在佛教界是多数学人都听过的讲法,最让人耳熟能详的说法,是
记载在《大般涅盘经》1卷下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
释迦佛陀在入灭前,提醒弟子们的教导。
甚么是生、灭法?根据《相应阿含》的说法,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是生法、
灭法。见《相应阿含》256经:
「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名为明。又问:何所知?谓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
知;色无常,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知。(受……;想……;行……
;)识生、灭法,识生、灭法如实知;识(无常),识无常如实知;识磨灭法,识磨灭
法如实知。」
除此以外,在《相应阿含》与《相应部》的说法中,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的
生法、灭法,也说是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的集法、灭法。见《相应阿含》103经
、《相应部》『蕴相应』89经:
《相应阿含》103经:「于五受阴,增进思惟,观察生、灭:此色,此色集,此色
灭;此受……。想……。行……。(此)识,此识集,此识灭。于五受阴如是观生、灭
...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8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呢?”这其实是一个很严肃而且也很深妙的问题。一般人只
能见到表相上的生死,却不知道生死之法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所以才会有“生从何来,
死往何去”之问。
先来说说一般人所知道的生死之法,不知道现在的中小学里面,还有没有健康教育
这一门课?有些人从小受教育的时候,就在课程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教导说:我们
每一个人都是父母所生的,是妈妈怀胎十个月左右后出生的;甚至于还说明,从怀孕一
直到出胎的种种过程。因为这个缘故,世间法就有了父母、子女、亲属关系的施设,这
当然就再正常不过。
人们又进一步定义“生”,法律之中也有出生的定义,它界定得很清楚,都说是从
出胎开始才称为出生;有了一张出生证明之后,才开始有权利与义务。所以本来没有某
甲,一旦哌哌坠地之后,不管称为弄璋或者是弄瓦之喜,就说有生了。然而世间法的这
种定义,只是一个方便的界定;因为显而易见的,某甲若是还在胎中,到底算不算生?
若是算的话,明明他是没有世间所谓的生日,户口名簿上也没有他,他还算不得是某甲
;但是若不算的话,明明就已经有某甲了,只是暂时没有某甲的名字而已。再者,世间
法其实有著很多很多矛盾之处,也...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9 密宗凡夫祖师所说的观想法,其实是把意识心观想所成的内相分法尘境界,当成是
真实成就的境界,譬如观想是佛就是已经成佛了;事实上,却是经由观想增长了对于自
我的贪爱执著,堕入了我见具足存在的外道见中却不自知,所以学习密宗观想法的人,
只会增长对于自我的贪爱执著而不断地受生死轮回的大苦,不仅连我见都无法断除,更
无论究竟解脱的成佛了。
宗喀巴说菩提心的生起,另外有一种“自他互换”的方法,这是利根人才可以修习
的法门,譬如《广论》页225说:
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者。入行论云:“若有欲速疾,救护自及他,彼应自
他换,密胜应受行。”又云:“尽世所有乐,悉从利他生,尽世所有苦,皆从自利起。
此何须繁说,凡愚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观此二差别。若不能真换,自乐及他苦,非仅
不成佛,生死亦无乐。”谓当思惟,唯自爱执,乃是一切衰损之门,爱执他者,则是一
切圆满之本。(《菩提道次第广论》卷9)
宗喀巴在《广论》中说假藏传佛教的学人,应当从《入行论》的偈颂中,思惟自乐
与他苦,观想互换的殊胜利益,以及彼此不互换的过患。
《入行论》中是这么说的:如果有人想要快速救护自己及他人,就应该观想自乐与
他苦...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10 「名色缘 识,爱识缘名 色」,名色缘六处:「识食」缘未来世 六处生
「十二因缘」的提要句颂中,提到「名色缘六入」,在古老经说的义解是「名色缘识,
爱识缘名色,辗转缘生不息」为「识食」、「有结」,有「识食」、「有结」则缘「未
来世六根生」。若是贪爱不断,即有未来六根生;若是断贪欲,「识食」则断,不再有
后世的六根生。见《相应阿含》898,899经、《相应部》〈六处相应〉21经:
《相应阿含》898经:「若比丘于眼欲贪断,欲贪断者,是名眼已断、已知,断其根本
,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如眼,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相应阿含》899经:「若比丘眼生、住、成就显现,病住,老死显现,苦生;……如
是乃至意,亦如是说。若眼灭、息、没,病则息,老死则没,苦则灭;……乃至意,亦
如是说。」
《相应部》35.21 经:「诸比丘!眼之生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
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耳之生起……鼻之生起……舌之生起……身之生起……意之生
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诸比丘!眼之灭
尽、息止、消失者,此即诸病之止息、老死之消失、苦之灭...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11 「名色缘 识,爱识缘名 色」,名色缘六处:「识食」缘未来世 六处生
「十二因缘」的提要句颂中,提到「名色缘六入」,在古老经说的义解是「名色缘识,
爱识缘名色,辗转缘生不息」为「识食」、「有结」,有「识食」、「有结」则缘「未
来世六根生」。若是贪爱不断,即有未来六根生;若是断贪欲,「识食」则断,不再有
后世的六根生。见《相应阿含》898,899经、《相应部》〈六处相应〉21经:
《相应阿含》898经:「若比丘于眼欲贪断,欲贪断者,是名眼已断、已知,断其根本
,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如眼,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相应阿含》899经:「若比丘眼生、住、成就显现,病住,老死显现,苦生;……如
是乃至意,亦如是说。若眼灭、息、没,病则息,老死则没,苦则灭;……乃至意,亦
如是说。」
《相应部》35.21 经:「诸比丘!眼之生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
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耳之生起……鼻之生起……舌之生起……身之生起……意之生
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诸比丘!眼之灭
尽、息止、消失者,此即诸病之止息、老死之消失、苦之灭...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2 ☆─────────────────────────────────────☆
runsun (runsun) 于 (Sun Aug 21 04:22:03 2011, 美东) 提到:
附件的图,是一个简单的佛法关于五蕴生灭的一个演示,如果能真正理解这个图,那么
起码无我,无常,以及五蕴生灭以及轮回的核心问题,就会全部了解,也会知道为什么
要修四念住,以及禅那应该怎么修。这是佛法核心原理的部分。是佛法对身心现象的洞见。
尽管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真正能够理解它的,非常稀少。
这个图如果做成动画,会更直观一些。
☆─────────────────────────────────────☆
runsun (runsun) 于 (Sun Aug 21 04:46:55 2011, 美东) 提到:
简单的注解一下上面的图。
上部的蓝色的圆,代表的是每个刹那的被观察对象,这个被观察对象,可以是任何的色
法,比如苹果,房子,山河大地,也可以是任何的名法,即意识现象,比如自我的感觉
,痛苦,快乐,种种意识状态。这些都是被观察者,佛法称为所缘。这些所缘,可以是
任何的五蕴,包括自我... 阅读全帖 |
|
d*********d 发帖数: 192 | 13 1 若临终时还有任何贪执,所有的即使是破瓦法(即往生法)的窍决都起不了作用。(
即不能往生)
2 临终的环境至关重要。
在清净的念佛环境中最有利
千万不要在医院死
最好是在助念的团体
如果临终看到了起贪或起嗔心的对境而起了贪念或嗔心 一生的修行就白费了。
3( 如果活着时执著诸法实有并贪执不已,只是口中说临终不贪执是没有意义的。生前
你对自己的房屋特别贪执,天天想着它,临终时要放下恐怕有点困难。为什么呢?因为
梦中的神识比醒时的神识清明,进一步来讲,中阴的神识又比活着的神识清明九倍,所
以活着时贪执什么,中阴时就会以九倍的程度贪执。而且那时只要稍微一忆念,立刻就
会投生为低劣之身。比如你贪执某个动物或人,一瞬间就会转为恶趣众生。因此从即日
起我们就要放下一切,专心忆念往生极乐世界。 )
所谓的修行,就是将自己的心转入正道,如果在有生之年念念不忘往生净土,这就
是一种最好的破瓦法。大家每天一边用中观对治贪执,一边观想:我不贪财、不贪人,
什么都不贪,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其实这就是破瓦法,所谓破瓦法不一定非要大吼:
“啪的”。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境界的人来说,除此以外再没有断除中阴的... 阅读全帖 |
|
d**********l 发帖数: 647 | 14 甲、论因果之理
●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
要图。【书二】十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今时若不以因果为救国
救民之急务,任汝智巧道德,如何高超,皆属虚设。以不讲道理,兼无王法故也。【书
二】十一
●古之圣贤,无不战战兢兢,以自操持,故其心不随富贵穷通所转。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今之人,于日用云为,父子、兄弟、夫妇之间,尚不能一一如法。稍
有知见,便妄企作出格高人。未得其权,则肆其狂妄之瞽论,以惑世诬民。已得其位,
则逞其暴虐之恶念,以误国害民。其病根,皆在最初其父母师友,未曾以因果报应之道
,以启迪之也。使稍知因果报应,则举心动念,皆有所畏惧,而不敢肆纵。即不欲希圣
希贤,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可得也。以故天姿高者,更须要从浅近处着
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少时栽培成性,如小树标使壁直。及至长成,
欲令其曲,不可得也。【书二】十一
●医家治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譬如有人咽喉臃肿,饮食难入,气息难出。必
先消其肿,然后方可按其病原,调理脏腑。若不先消其肿,则人将立毙。纵有治本之良
方...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15
你们讨论好多帖,就不一一回帖了。
我说的不一定对,只是自己的想法+经文而已。
生灭是五蕴的基础,
不过,生灭既然是五蕴的基础本质,基于五蕴生灭的集灭,当然跟着也一起生灭无常。
我之前有一帖提过,忘了哪一帖,五蕴自己有生灭无常现象,苦的集灭也有生灭无常现
象。
五蕴的生灭不会变成常
但是苦的集灭会变成常,也就是涅盘,苦不再升起。
这是有经文的。
这样的经文解释,当然,是我个人的看法。
(至于是否是剎那生灭? 这的确没经文,至少我没找到,
是通过实验由大到小观察,
大范围有生灭,升起又消失,又升起又消失,
当小范围的时候,时间变短,就变成人家说的 剎那生灭吧。
就看你禅修多厉害,看得到多小的时间)
由杂阿含四十九、五十九来看。
四十九经,说色是什么,受想行识是什么。
是什么? 是生灭。
五十九经,六七、六八经
第一步 知道色是什么
第二步 知道色集是什么
弟三步 知道色灭是什么
色是什么? 四十九经说的,生灭。
五十九经前面多了一句,生灭法。
这”生灭法”怎么断句解释?
1.前面说五受阴,可以看成是,五受阴本身是生灭法
,e.g.色,本身是生灭法。 与四十九经相合。
2...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16 怎样知道有观音菩萨
怎样知道有观音菩萨
慈航法师 著
怎样知道有观音菩萨
一、有无的判断
宇宙万有,森罗万象,世出世间一切法,千差万别,形形色色,我们要用甚么方法
去判断这法是有,那法是没有呢?据古来大德告诉我们,判断法的有无,要用五种方法
,佛经上叫做五量:一是现量,二是比量,三是圣教量,四是譬喻量,五是神通量。现
在分别说明如下──
甚么叫做现量?「量」是度量,例如:轻重要用秤量,长短要用尺量,好歹要用心
量,才能得到一个正确的认识。「现」有三种:一是现在,简别不是过去和未来;二是
现有,简别不是此刻未有的人物;三是现露,简别不是现在虽有,而隐藏在里面看不见
的东西。要具足现在、现有,和现露这三个条件,而不用意识思索能够直觉亲证到这境
界,才可以叫做真现量。在佛学上说: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去了别色声香味触五尘的时候
,那是直觉,以及定中缘境,正智契真如,第八识所缘的境界这都叫做现量。
甚么叫做比量?「比」是比较,真正的比量,要有宗旨、因由,和事例。这宗因喻
,叫做三支比量。例如:远见烟就知道彼处有火,看见有生的人物,就知道将来一定会
破坏,听到隔壁有说话的音声,就知道里面有人,这都是用... 阅读全帖 |
|
i********7 发帖数: 808 | 17
:观生灭目标在于无常及无我,
:这是苦灭与无我的基础。
:是在较前期会先碰到。
:既然是基础,以后的确会一直这样观察生灭下去。
你说观刹那生灭是苦灭和无我
接着说观集灭的目标是苦
又认为先观刹那生灭后观集灭
那么就是先苦灭,然后才知道苦,这样的次第
我觉得这样的分析和归类,似乎有点混乱
四圣谛,苦,苦集,苦灭,苦灭道迹
是次第而起,在还没有明白苦的时候,不会明白苦集,不明白苦集的时候,
不会明白苦灭,不明白苦灭,不会发现灭除苦的道路
:(1)观集灭的范围较大,内涵也较复杂,目标是苦,
:包含观察”我见”(无明、一种常见)的产生及后续一连串反应(缘起)产生贪爱。
:也包含观察”我见”消除及缘起的连环断掉,不产生贪爱。
:(2)观察是观察,那怎么断这个断那个?
:“我见”要怎么断? 最后又是观生灭,特别是观灭,打破”常”,打破”我”
:贪爱要怎么断?
: 观尸体、观苦(当然又包含观生灭、无常,及我见的产生),
: 苦则不乐,不乐则离贪爱,离贪爱则心解脱。
(1)和(2)似乎是点混乱
(1)在说观集灭断我见,又断贪爱
(2)却又说我见要用观刹那生灭来断,贪爱...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311 | 18 为什么一定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作者: 刘冠锋 (2012/6/7 9:45:02)
为什么一定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如果以前没有学佛,对于往生,会感到这是非常遥远和飘渺的,但是,实际上,它迫在
眼前。
在现今这个世界,不论大家是什么宗、修什么法门。求什么愿、修什么福,都必须要修
这个法门——往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不修这个法门,就算成了亿万富豪,帝王将相,荣华富贵,嫁娶最好的配偶,生最卓越
孝顺的儿女,穿最好的衣服,住最豪贵的别墅;就算经藏全部通透了,开悟了,彻悟了
,三贤十圣了,法力无边了。到死的时候也没用,只有几十年时间而已。
而我们必须要关注今后百千万亿劫的事情,一劫就是百千万亿年!
想要福报,怎样保证今后无数恒河沙千万亿劫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福报呢?想要寿命
,怎样保证今后有无量的寿命呢?每个同学必须要求一件关系到今后百亿千亿万亿条恒
河中所有沙子数量这么多无尽无数劫岁月的事情。(一劫就是百千万亿年)
这就是——往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宣化上人说:
我们人间最富有豪贵美貌的帝王,也不如最差的天人生活的百分之一。而阿弥陀佛极乐
世界的生活,比天人,光是外表的美貌就是...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311 | 19 为什么一定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作者: 刘冠锋 (2012/6/7 9:45:02)
为什么一定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如果以前没有学佛,对于往生,会感到这是非常遥远和飘渺的,但是,实际上,它迫在
眼前。
在现今这个世界,不论大家是什么宗、修什么法门。求什么愿、修什么福,都必须要修
这个法门——往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不修这个法门,就算成了亿万富豪,帝王将相,荣华富贵,嫁娶最好的配偶,生最卓越
孝顺的儿女,穿最好的衣服,住最豪贵的别墅;就算经藏全部通透了,开悟了,彻悟了
,三贤十圣了,法力无边了。到死的时候也没用,只有几十年时间而已。
而我们必须要关注今后百千万亿劫的事情,一劫就是百千万亿年!
想要福报,怎样保证今后无数恒河沙千万亿劫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福报呢?想要寿命
,怎样保证今后有无量的寿命呢?每个同学必须要求一件关系到今后百亿千亿万亿条恒
河中所有沙子数量这么多无尽无数劫岁月的事情。(一劫就是百千万亿年)
这就是——往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宣化上人说:
我们人间最富有豪贵美貌的帝王,也不如最差的天人生活的百分之一。而阿弥陀佛极乐
世界的生活,比天人,光是外表的美貌就是...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0
十二缘起怎么观?
很多人解释不同,有人说三世,有人说当今这世。
应该都包含,
三世也太远了,观当今这世比较实用,比较能印证。
要真的有实际观察才可能比较清楚。
四念处也是观察缘起法,就是观察苦是这样形成(集)这样灭去(灭)
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观察,
要禅修,让心很静,没有杂念,才能非常细微的观察十二个环节,
亲自验证缘起。
一边观察一边断去贪爱、无明。
无明,其实就是”无知”的意思,或见解错误、误会、檔不住之类。
就是贪嗔痴的”痴”。 至少是”痴”的一种。
常说贪爱、无明,其实就是 贪嗔、痴。
对甚么”无知”呢? 总的说,对四圣谛无知。档不住错误的见解。
细说,
也包含对身心运作有个误解:以为有个”恒常”的”我”(就是现在你这样一个人)。
而又以为你这样一个人是恒常不变,是真的有这样一个人(通常会说灵魂之类)。
这样,让以前的贪爱,影响到现在。
例如 谈恋爱,昨天看到一个人,爱上他,
今天看到他,心跳加速。
这就是让昨天的爱,影响现在。就是”无明”、愚痴。
昨天的贪爱的残留影响,就是一般说的”业”。
这个贪爱的残留,让你现在的身心(名色)都受影响,
眼睛(色)一看到那个人(触:...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1 六识论之应成派中观师月称、莲花戒、阿底峡、宗喀巴等人,指鹿为马而说意识
即是无分别智之智体,而以攀缘佛菩萨解说意识于止观中之心相为手段,使人信以为是
诸佛与菩萨之圣意,使其男女双身修邪淫之意识境界法合理化,乃是极端不诚实的不善
行为。为正解“无分别影像”之真实义,显示与宗喀巴所说截然不同,先举示弥勒菩萨
于《瑜伽师地论》所说,以昭公信:
云何所缘?谓有四种所缘境事。何等为四?一者、遍满所缘境事,二者、净行所缘
境事,三者、善巧所缘境事,四者、净惑所缘境事。
云何遍满所缘境事?谓复四种:一、有分别影像,二、无分别影像,三、事边际性
,四、所作成办。云何有分别影像?谓如有一,或听闻正法,或教授教诫为所依止,或
见,
或闻,或分别故,于所知事同分影像,由三摩呬多地毘鉢舍那行,观察简择、极简择、
遍寻思、遍伺察。所知事者,谓或不净,或慈愍,或缘性缘起,或界差别,或阿那波那
念,或蕴善巧,或界善巧,或处善巧,或缘起善巧,或处非处善巧,或下地麁性上地静
性,或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名所知事。此所知事,或依教授教诫,或听闻正法
为所依止,令三摩呬多地作意现前,即于彼法而起胜解,即于彼所...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22 佛陀在经典当中说“众生於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
。”,又说“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四圣谛当中的集谛,即苦产生的原因,也是贪爱
。
去除贪爱,在佛法当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可是如果我们不知道贪爱是什么,我们又怎
么能去除贪爱。
贪爱是我们所说的对某种东西的高度喜爱而放不下吗?远远不是这么简单。
真正的贪爱,范围要广大的多。
贪爱,实际是将刹那生灭的五蕴(物质和精神现象)执着为真实,进而产生的持续不断
的观察识知体验的意识作用。它发生在普通人的每时每刻。就在当下,贪爱已经密集的
产生。因为我们想当然的将我们所感知的世界以及自我执着为真实,我们不知道世界和
自我是刹那生灭。是不真实的。
无始劫以来,轮回当中的有情众生都是将自我和世界执着为真实,以为有某种主宰性的
东西,以为五蕴(物质和精神)是乐,于是有一种强大的不断去观察体验自我和世界的
冲动,去拼命的“获取”信息,“体验”信息,如高速奔驰的列车,停也停不下来。而
这种观察体验和获取信息的造作过程,却恰恰推动了生灭现象的不断延续。使得一个本
质是现象生灭相续不真实的虚幻世界,因为错觉的作用,变成了一个精彩的“花花 |
|
J******s 发帖数: 7538 | 23 ☆─────────────────────────────────────☆
rainbowcc (去嗔师太cece) 于 (Fri Apr 8 23:06:43 2011, 美东) 提到:
4/1/11
没打坐/修心/观照。
4/2/11
同上。
4/3/11
同上。
4/4/11 周一
打坐:1小时
跑步:2迈
练舞:半小时
阅读: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记录:
新工作虽然基本适应了,生活中也有不少值得开心得事情,但身心仍无法轻安,心态有
细微的压力/焦虑。早上开车上班的路上看到初升的太阳和广袤的天空,提醒自己,修
心比工作重要多了,事实上没有什么比修心更重要了。虽然我。。。。。,可仍然充满
缺乏感和不安全感,深深地感到缺乏/不饱足/不轻安,什么都没有,一无所有。况且,
除了修心,还有什么好玩/有意思/有兴趣的么?修心已经上升到了人生意义的高度了。
可是一进公司,这些提醒就全部抛到脑后了,就沉陷进工作中去了,完全无法观照,连
观照的想法都不曾升起过。唉。
晚上回来,跑步练舞淋浴,然后,散盘,设置闹钟1小时。试图观照,很难观照,思绪
被工作粘连,很容易被工作上的事情纠着粘着,... 阅读全帖 |
|
r******2 发帖数: 1021 | 24 先了解‘人’。 根据人设施论,人都具备‘因’。这里的因,只有六种称为因,就是贪
、嗔、痴、无贪、无嗔、无痴,这六种心所才称为因。在一种心里面,在一种名法里面
,具备了无贪跟无嗔这两种心所的,我们称为二因心;具备了无贪、无嗔、无痴这三种
心所的,我们称为三因心。(这是指善心)。
人有三类不同结生心的人:一类是三因结生、一类是二因结生、还有一类是无因结生,
如果是无因结生的人的话,有一个比较容易辨认的特征,就是要么他是先天性的盲、聋
、哑、残废、弱智——就是智障,或者说一些精神病人,乃至到两性人,这些是属于无
因结生的。
我们之所以能够投生为人,都是因为在过去生,曾经造下了善业,而这善业在什么情况
下投生为二因结生的人,在什么情况下投生为三因结生的人呢?可以分为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如果在过去生曾经造下了殊胜的三因善业的话,我们可以在今生投生为三
因结生的人,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是在过去生曾经造下了低劣的智相应心,以智相应心造下了低劣的善业的
话,我们今生还只是投生为二因结生的人。如果在过去生曾经造下了很殊胜的二因善业
的话,今生有可能投生为二因结生的人。如果在过去生曾经造下了 |
|
C********g 发帖数: 9656 | 25 《财经》记者:陈晓舒 徐凯
这是一份沉重的报告,它汇集了23年(1987年-2010年)来120名省部级高官的腐败样
本。
在落马官员中,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身处权力金字塔的顶端,位高权重,占
有更多体制内外资源,直接或间接拥有巨大的“话事权”。但在权力失衡与监督失效的
制度背景下,他们的贪腐行为带来的破坏力更大,亦更大地影响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进
程,故有其典型性和代表性。
这120人(见附录),仍不是这23年来落马高官之全部,不完全统计盖因信息不透
明。
他们因违法违纪被查时,年龄最高者83岁,早已退休;年龄低者则不过48岁,于正
得意时陨落。罪名除常见的受贿罪、贪污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之外,还有鲜见的爆
炸罪、重婚罪等;其中受贿额最高者近2亿元人民币,并创下单笔受贿1.6亿元人民币的
贪腐纪录(陈同海案);确凿可证的是,他们中近半数人养有情妇;绝大多数出身于平
常人家,仅寥寥数人为高干之后。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已成为中共十七大后的流行语,但由于制度缺陷及监管漏
洞,近20多年来,虽然反腐力度有增无减,但贪腐行为却与日俱增。目前的腐败形势呈
现出级别越来越高、窝案越来越多、... 阅读全帖 |
|
t******n 发帖数: 2939 | 26 ☆─────────────────────────────────────☆
luobo (菠萝) 于 (Tue Jun 4 11:34:28 2013, 美东) 提到:
虽然没有亲自参与过24年前的反独裁、反贪腐、反暴政的天安门民主运动,但在此纪念
日沉痛悼念所有在此运动中被残暴屠杀的青年学子以及之后的清算运动中被残酷清洗处
决的中华同胞!中共在六四中和之后丢失的人心象溃堤的大水一样,永远收不回去了。
在六四中为反抗独裁、贪腐和暴政而牺牲的所有中华儿女永垂不朽!!!
☆─────────────────────────────────────☆
gddg (gddg) 于 (Tue Jun 4 11:43:34 2013, 美东) 提到:
re
☆─────────────────────────────────────☆
rsshuang (江晚正愁) 于 (Tue Jun 4 13:11:33 2013, 美东) 提到:
纪念那一辈的热血青年。
☆─────────────────────────────────────☆
iMaJia...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27 ☆─────────────────────────────────────☆
styleofchina (style) 于 (Mon Nov 29 04:58:27 2010, 美东) 提到:
对这个问题很困惑.
☆─────────────────────────────────────☆
danieljoyful (danieljoyful) 于 (Mon Nov 29 09:43:09 2010, 美东) 提到:
生一个小孩,用佛法改变他的命运,好好教育成圣贤,去积极地影响社会,不是很好么
?没有好坏,只有智慧和愚痴,慈悲与自私。
☆─────────────────────────────────────☆
Yisu (yisnotme) 于 (Mon Nov 29 10:40:04 2010, 美东) 提到:
要孩子有养育的苦和乐。 不要孩子也会有没有孩子的苦和乐。所以这不是要不要的问
题。佛也从来没说过人生是痛苦的。佛只说过人生是无常的。 不能接受无常就会产生
苦的感受。所以苦的不是人生, 是人心。
☆────────────────────...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8
这些,原则我都同意,我也希望往这种情况前进。
跑日提供一种很重要很彻底的角度,生灭的角度,很感谢。
我隐隐感觉,修行方式并不只一种。是否如此,我也不知道,可以慢慢厘清。
只是在探索另一种可能的修行方式,并企图更全面了解阿含。
包含名词所指意义,修行方式 … 等等。
有一种情况是慧解脱,是否有一种修行方式可能没有这种五蕴尽灭的涅盘呢?
而有这种五蕴尽灭涅盘经验的阿罗汉,是否叫做具解脱阿罗汉呢?
这种五蕴尽灭涅盘,叫”定解脱”吗? 或是”般涅盘”的一种吗? 不知道。
(“般涅盘” 通常指阿罗汉死掉,但应该不只如此吧,不知道)
“慧”上的成就(十结的解开),与五蕴尽灭的涅盘的关系?
……………………..
生灭角度看,这里出现一个问题,
对 识 想 的升起,感到厌离,而导致五蕴不升起,这ok
但,说是贪爱所致,有点疑问。
(1)阿罗汉 佛陀,他们在看一颗树时,眼识升起,
佛陀眼识升起,是因为贪爱眼前这颗树吗? 不是。是自然现象。
佛陀 阿罗汉 没有贪爱。
(2)因为前世贪爱的影响,有了今世的肉体诞生,
有今世肉体、活动,因此自然有眼识升起。
但,无论如何,今世眼识升起,还是前世贪爱导致...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9
没错,我也觉得是这样。
可能没写清楚,我本意是说,
观生灭目标在于无常及无我,
这是苦灭与无我的基础。
是在较前期会先碰到。
既然是基础,以后的确会一直这样观察生灭下去。
观集灭的范围较大,内涵也较复杂,目标是苦,
包含观察”我见”(无明、一种常见)的产生及后续一连串反应(缘起)产生贪爱。
也包含观察”我见”消除及缘起的连环断掉,不产生贪爱。
观察是观察,那怎么断这个断那个?
“我见”要怎么断? 最后又是观生灭,特别是观灭,打破”常”,打破”我”
贪爱要怎么断?
观尸体、观苦(当然又包含观生灭、无常,及我见的产生),
苦则不乐,不乐则离贪爱,离贪爱则心解脱。
不过,可能有人的方法,着重在直接观生灭,主要以观生灭为主,直到消除无明。
也许也行,不知道了。 |
|
z*******a 发帖数: 57 | 30 智海浪花
索达吉堪布 著
苦难让我清醒
我始终对那些能到寂静神山,并在山洞、茅蓬里安住静修的修行人非常羡慕。什么时候
我也能摆脱俗务缠身,去过那种清净而没有烦恼的生活呀!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涤荡尽
所有的俗情琐事,专一修持,这应该是每一个真正修道人都该过上的一种正常、正当、
且理所当然的生活。每次来到人山人海的环境中,我就不由自主地要为生活在这里的人
们担心、难过。我眼见许多年青人,整天把大好时光都泡在茶馆里,就好像这世上已没
有任何值得他们去干的事一样。刚刚才走上社会就已老气横秋,终日以茶、以聊天来打
发生命,这样的生存该是多么地让人痛心与无奈啊!我相信这帮无所事事的年青人都是
一些既无世间智及世间生存技能,又更谈不上闻思佛法的庸庸之辈。
我只能说他们真是可怜的一群。
当把目光再回转到学佛者的身上时,我也常常是又喜又忧。喜的是他们总算给人生确立
了一个最崇高、最伟大的目标。但与此同时,很多学佛者的见解又非完全是正见。在这
种不真见解的误导下,他们往往一遇挫折就开始怨天尤人,甚至怨佛怨菩萨。这就是我
最担忧的一点。
我要告诉这些人:佛陀的慈悲护念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学佛过程中碰到的违缘,...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11249 | 3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aculty 讨论区 】
发信人: greemint (看门尼), 信区: Faculty
标 题: 60后70后中年危机的三大特点:贪、斗、空(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25 06:07:21 2019, 美东)
前言:当代中国的精英人物很大一部分来自60后70后(当然,80后已经崛起),但中年
危机对这部分人的冲击也最为严重。60后、70后的贪、斗、空成为目前困扰着这一代中
年人的最根本原因。下文来自幸福研习社《中年危机》系列音频课——中国首个接地气
的中年危机心理课,由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主席施琪嘉主讲。
从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看,中年危机的产生,与人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关。一个人成长中
所经历的重要事件,可能会对其中年造成影响。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的整个成年过程,就是一个认同形成的过程。你
逐渐认同自己的性别,以及自己的社会角色。可以说,我们到30岁的时候,需要定位自
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在家庭中的角色,被社会和家庭所认可。
于是,在整个中年阶段,一方面我们说“三十而立”。一个人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
——它部分源于学... 阅读全帖 |
|
J******s 发帖数: 7538 | 32 为何我生如此
业果法则的开示
喜戒禅师
郭姿妤 译
为什麽人有富有贫穷、长寿短命,聪明愚钝的差别?
佛教的业果法则能够解释人类差异及不平等的问题,
了解业果法则能帮助我们改善、掌握自己的未来。
业解释人生的差异
这一次的主题是业。许多人并非一生下来就是佛教徒,但却为佛教中业的理则所吸引,
因为它解释了为
什麽每个人都会有不同差异,以及明明是个好人为何却在这一生受尽苦难的原因。
我认识一名义大利人,他花了极大的精力去思考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及差异性的问题,
他一直反覆思索
这些问题,也询问过许多人,却一直得不到满意的答桉。有一天,他拿到一本佛书,当
阅读到有关业的法
则时,他非常满意业的解释。于是,他决定更深入地研读佛学,并前往东方剃度出家,
成为佛教僧侣,直
到他八十岁往生为止,都维持着佛教僧人的身分。这一切都是源于他被业的法则所吸引
的关係。
业不是道德轨范,如果认为它是道德轨范,那将令人不禁联想到会有个人坐在那儿审判
人类。其实,没
有任何人会坐在那儿审视人们所做的一切,只有业的法则。业不是道德审判,没有所谓
的赏罚,根据业
的法则,假使你做了一些善行,就会得到好的结果,反之,你做恶...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33
婆罗门教也说他们能消灭贪嗔痴,这里的外道GYFM也说他们能消灭贪嗔痴。
实际如果不知厌离五蕴,不知舍弃五蕴,怎么可能消灭贪嗔痴呢?以为所谓的五蕴即涅
槃,背后更是暗藏着对五蕴的贪。
你知道贪到底是啥?为什么贪会造成五蕴生灭相续,造成轮回?
贪,实际就是一种执着性的不间断的对五蕴的观察识知行为,而一旦有此行为,则必定
造成本来是不生灭的五蕴(五蕴的另外一面)“坍塌为”生灭性的五蕴,并且不断相续
,故有世间,故有轮回。
佛法所说的苦,不是什么痛苦,而是指不圆满,意思是五蕴这种存在形式实际是不圆满
的,有缺陷的。而佛陀指出了一个圆满的涅槃,想要涅槃,则必须熄灭对五蕴的观察识
知行为,要熄灭观察识知行为,则必须要知道五蕴的过患,生起厌离。所以经典当
中大量将五蕴描述成如刺,如杀,一切燃烧的经文。
而魔王则与佛陀恰好相反,它会诱惑你,这个五蕴实际就是涅槃,不要舍五蕴,所谓的
舍五蕴的涅槃是不究竟,要不住涅槃,不取涅槃,无住涅槃,还要真如起用,那才是真正的究竟。
大乘究竟是个什么玩意,清清楚楚。 |
|
c***h 发帖数: 2262 | 34
涅盘贪不到
有贪,连五盖都淡不了。何况涅盘。
断欲界贪
再断色界贪 无色界贪 舍喜 舍乐
才有可能涅盘。
“贪”是针对”受”,在苦受乐受之后。
当我们还要乐受 还要 还要 就是贪
当我们排斥苦受 不要 不要 就是嗔
搞不清楚苦受乐受已发生了,不知它怎么发生,也无法阻止它 等等 都是痴。
为何会有”受”?
六根触六尘,是 无明触 (就是无明,不正思维,阻止不了”我”的介入),就会有”受”
我们随时都六根触六尘,随时都在苦受乐受,随时都在贪爱。
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痴)。
例如
我们吃了美味,有乐受,满足感
若是因为乐受,若是因为这个满足感,所以还要再吃,一口接一口,明天还要来,
就是贪。
贪爱亲情
(如果亲人没有给你乐受,你会贪爱吗? 如果亲情亲人不是我所,会有乐受吗)
贪自己的生
想到活着还有一些乐趣,希望再生
忘了这是色界贪,还是无色界贪,好像是无色界贪
受念处会基于正念,随时念住当下发生的事(触、受、贪爱),随顺观随顺觉,
触是触,”受”是”受”,”受”的升起,”受”消失,贪爱生起,贪爱消失,
升起的因缘为何,消失的因缘为何。当下因缘而生,因缘而灭。 |
|
N******5 发帖数: 2033 | 35 中国学术腐败第一贪
——揭露、控告原北京农业大学校长、“三院院士”石元春的学术腐败
原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石元春在任期内(1987年5月——1995年9月)利
用职权窃取他人治理黄淮海盐碱土的成果,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中国工程
院院士(1994年)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5年),并获得众多高级奖项,在此期间
就遭到众多的质疑,通过各种途径向有关单位反映他的问题,但大多不了了之。他离任
校长后又以生物技术专家自居,要做农业企业家,窃取他人科研成果,骗取深圳市委信
任,投资数千万元,分别在深圳和北京成立绿鹏公司,自任董事长。结局是肥了自己,
亏了国家,最后不得不廉价拍卖。时至今日他又以生物质能源权威自居,到处忽悠领导
和群众,我们这些知情人和受害者实在难以容忍这样一个巨贪在我国教育界和科技界兴
风作浪,有义务剥去他的伪装,显露其真实面目。
一、石元春在部委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推荐书》(以下简称《推荐书》)上所填的
“学术成就与贡献”弄虚作假,与事实不符
现将《推荐书》中所写的石元春“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主要成... 阅读全帖 |
|
p******1 发帖数: 177 | 36 助念往生仪轨
助念者以清净心、悲悯心,在临终者或亡者面前,观想十方诸佛放光加持,自他切莫哭
泣等。若条件允许,则应于亡者头顶上方,摆设佛像、佛经等三宝所依,并供养灯、水
、香、花、果等。之后与大众一起念诵:
一、皈依(三遍):
南无革热雅(皈依上师)
南无布达雅(皈依佛)
南无达玛雅(皈依法)
南无僧嘎雅(皈依僧)
二、发四无量心(一遍):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三、发四弘誓愿(一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三十五佛忏悔文(一遍):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
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
尊。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金刚不坏佛
南无宝光佛 南无龙尊王佛
南无精进军佛 南无精进喜佛
南无宝火佛 ...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11249 | 37 前言:当代中国的精英人物很大一部分来自60后70后(当然,80后已经崛起),但中年
危机对这部分人的冲击也最为严重。60后、70后的贪、斗、空成为目前困扰着这一代中
年人的最根本原因。下文来自幸福研习社《中年危机》系列音频课——中国首个接地气
的中年危机心理课,由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主席施琪嘉主讲。
从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看,中年危机的产生,与人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关。一个人成长中
所经历的重要事件,可能会对其中年造成影响。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的整个成年过程,就是一个认同形成的过程。你
逐渐认同自己的性别,以及自己的社会角色。可以说,我们到30岁的时候,需要定位自
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在家庭中的角色,被社会和家庭所认可。
于是,在整个中年阶段,一方面我们说“三十而立”。一个人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
——它部分源于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但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自己的生活阅历。这必然会产
生一种冲突。为什么呢?人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可能会突然发现以前学到的东西,不
能说全部是错的,但和自己成长中体验经历到的都不太一样。
举个例子来说。人之初性本善,你对所有人都要好,如果你姥姥这样教你,到社会上...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38
请你具体说明,观五蕴的集灭和五蕴的刹那生灭有什么区别。
注意,巴利文的集(samudaya),本来就是生起的意思,五蕴的集灭,几乎等同于五蕴
的生灭。只不过集,更强调生起这种现象的原因。翻译为由于某某原因而生起更准确一
些。
在实际禅修当中,最初主要是观察到五蕴本身的生灭,后来才会明白五蕴生起的原因是
贪爱。
观五蕴的集,意思是观察到五蕴因为贪爱执取而生起。
观五蕴的灭,意思是观察到五蕴生起后必定的坏灭消失。(生起即灭,生起必灭)
观五蕴的味,意思是观察到五蕴本身产生的喜爱,快感,满足、
观五蕴的患,意思是观察到五蕴刹那生灭而导致的逼迫,不牢固,不实的过患。
观五蕴的离,意思是因观察到五蕴的过患进而熄灭贪爱,调伏贪爱。
没有改变过
当下出现什么就观察什么,前一个灭去,后一个升起。
另外,你知不知道如果否定诸法是刹那生灭的,则几乎必定是三世实有,或者变成极端
的空论。
如果法不是刹那生灭,那么要么是过去的法生起后还存在着,要么是它从来就没有升起
过,前者是三世实有,后者是空论。 |
|
a***n 发帖数: 1993 | 39 《离四贪浅释》:
……
(一)“贪爱今生非教徒”
1、释义
“贪”或“爱”,在佛经里的意思,都是指贪着。“教徒”特指佛教徒,即修持大乘佛
教或小乘佛教的人。此句教言的意思是:如果只贪爱今生,不考虑后世、解脱,更不考
虑成佛,就不算是佛教徒。
不仅是没有任何信仰的人,甚至信佛的人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仅仅为了现世生
活中能够得到健康、长寿、工作顺利等目的而信佛的。虽然他们也相信佛的功德,相信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教言中指出:他们不算是佛教徒!
我们知道,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和《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的上士道、中士道、
下士道的修行,都不是为了今生。如果仅仅为了今生而行持任何善法,不仅不是上士道
和中士道,连下士道都不是,所以教言里面叫做非教徒。
如果要成为大乘佛教徒,需要有不造作的菩提心;要成为小乘佛教徒,必须要有出离心
。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则无论做任何善事,都既不是大乘法也不是小乘法,所以
就叫非教徒!
2、修行的底限——不仅为今世
很多人既没有,也不愿意修出离心、菩提心,但为了现实生活的利益——健康、长寿等
等,也愿意皈依。从皈依的角度来说,这种人也算佛教徒,但真正的皈...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40 贪爱是三界轮回的根本原因,如果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解释,就更容易明白了。
量子力学认为微观粒子只有被测量被观察才具有实在意义,电子只有被测量才能是电子
,否则不能称他为电子。
刹那的观察作用制造了刹那的“实在”(识缘名色),不间断的密集的观察测量作用使
得刹那的“实在”得以密集的持续,于是无常和生灭的真相被“相续”所掩盖,犹如高
速播放的胶片形成电影,一个我们所认为的真实世界产生了。。。这个所谓的真实世界
就是佛法说的三界。
根据上面,这个世界是因为不间断密集的观察测量作用而形成,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不间
断的观察测量识知作用?正是贪爱的驱动。
如何断除贪爱?那就要将相续打破,认识到无常的真相。如何将相续打破?那就要提高
警觉力,敏锐捕捉识别当下发生的“事件”,即时时刻刻明白警觉当下发生了什么(绝
非专注方式的制心一处)。这就是四念住的核心。随着警觉力的提升,当下捕捉的“事
件”会越来越多,于是生灭和无常的真相将越来越清晰的显现,一旦瞥到生灭和无常的
真相,将明白贪爱的无有意义,贪爱作用就会降低,直到最后彻底灭除。
一旦贪爱灭除,那么不间断的观察识知作用将终止,直到彻底灭除,即识灭。而观察识 |
|
r****n 发帖数: 8253 | 4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贪爱是什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r 21 12:18:37 2010, 北京)
佛陀在经典当中说“众生於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
。”,又说“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四圣谛当中的集谛,即苦产生的原因,也是贪爱
。
去除贪爱,在佛法当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可是如果我们不知道贪爱是什么,我们又怎
么能去除贪爱。
贪爱是我们所说的对某种东西的高度喜爱而放不下吗?远远不是这么简单。
真正的贪爱,范围要广大的多。
贪爱,实际是将刹那生灭的五蕴(物质和精神现象)执着为真实,进而产生的持续不断
的观察识知体验的意识作用。它发生在普通人的每时每刻。就在当下,贪爱已经密集的
产生。因为我们想当然的将我们所感知的世界以及自我执着为真实,我们不知道世界和
自我是刹那生灭。是不真实的。
无始劫以来,轮回当中的有情众生都是将自我和世界执着为真实,以为有某种主宰性的
东西,以为五蕴(物质和精神)是乐,于是有一种强大的不断去观察体验自我和世界的 |
|
M***4 发帖数: 609 | 42 曾经轰动全国的海南金融大案——中国农业银行临高支行原副行长陈建学涉嫌贪污
、挪用巨额公款2000余万元一案,近日在海南省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海南省人民
检察院第二分院依法派员出庭支持公诉。自2003年12月东窗事发,陈建学隐姓埋名潜逃
8年,其间,公安部曾将其列为B级通缉犯,悬赏10万元全国通缉。其实,这8年他就在临高
老家附近山林里挖山洞藏身,喝溪水、吃野菜,上演了现代版“白毛女”般的生活。(
2012年9月5日法制日报)
真可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陈建学原本有幸福的家庭、令人羡慕的工作,但是却
心生贪婪,不但毁了家庭、葬送了前程,还在长达8年之久的潜逃生涯中过着人不人鬼
不鬼的生活。多行不义必自毙。作奸犯科,谁也挽救不了。从此案中,我们各级党员干
部必须深刻地反思并引以为鉴。
集体腐败不是“洗责肥皂”。一个单位,大凡有一个领导因贪获刑,通常会牵扯出
其他腐败案例。这种现象其实暴露出了目前官场上相对比较普遍的一种官场生态,那就
是集体腐败。有些人总认为,你好我好大家好,你贪我贪大家贪,反正大家都那样,况
且罚不责众,即便出事了,也难以追究到每一个人。还有一些“一把手”不太注意加... 阅读全帖 |
|
r******3 发帖数: 586 | 43 轮回的根本原因是无明,即不清楚心识的目标对象是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误认为目
标是常乐我净,因为这种错误,而造成了两种根本错误行为,一种是贪,另外一种是嗔。
贪,是紧抓目标不放,如此造成连续的观察识知行为的产生.美女太美,看了一眼还
想再看一眼,如此五蕴生灭持续,轮回被驱动。
嗔,是抗拒排斥目标,同样会造成连续的观察识知行为的产生。抗拒带有反作用力,只要
有作用力(实际是业力),五蕴生灭就会持续,轮回还被驱动。
这有点类似一只小白鼠在圆形的转轮里面,当他拼命往前爬的时候,转轮开始转,这种
拼命往前爬的行为有点类似贪的特性。而小白鼠因为轮盘转的太快而恐惧往后倒退,转
轮同样也会转,这种往后倒退的行为有点类似嗔的特性。
尽管我们现在大多数时候已经不觉得自己是贪或者嗔了,但是实际我们目前的这些观察
识知行为,是N世的贪嗔痴的业力不断积累的结果,本质还是贪和嗔引起的。
这里必须要搞清楚,佛法所说的贪和嗔,绝对不是我们认为的贪婪和嗔恨发脾气那么简
单,而是包括非常细微的一些意识行为。就嗔来说,任何抑郁,恐惧,抗拒排斥所看到
的所观察到的所经历的,都实际是嗔,某些类型的自我控制,强忍,,实际都含有...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4
当我们”明”,”无明触”变成”明触”,
”明触”是否受贪爱影响?
啥都灭,当然非常好。基本态度本该如此,我也很赞成。
可有个现象 -- 阿罗汉未必全都能如此吧。
反之,有此种涅盘经验也不一定是贪嗔痴永断的阿罗汉。
有此涅盘经验 还是可能再轮回。
于是,这种涅盘经验与贪嗔痴永断不再轮回, 没有必然关系了。
(有加强作用,加强推向贪嗔痴永断不再轮回,但是没有必然关系。)
贪嗔痴永断的成就、难度,都在此种涅盘之上。
有这样的落差,也有疑问了。
1 这种涅盘是必须的吗?
2 这种涅盘,是安止定的所谓”灭尽定”吗?
或者内观时,由于”慧”的力量,而使五蕴不起?
3 这种观察生生灭灭,想让整个五蕴不生起,很彻底,非常好,
但在日常生活又看 又听 又闻 又思惟的修行方法中,五蕴本就很自然一直生起。
日常一举ㄧ动的修行中,要五蕴不生起,似乎很难很难。是矛盾。
打坐时,才有可行性,容易些。
有两种修法吗?
4 如果没有此种涅盘经验,要如何成为阿罗汉?
慧解脱阿罗汉还是占多数。
5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谈了满坑满谷的”彗”、十结,
“慧”(十结之解开)上面的成就,没有可称为...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45 植物是有情眾生吗?
正源
有人提到:「你们佛教讲慈悲戒杀,应该一切的生命都不可以杀害,可是植物也有生命
,那吃植物也是杀生,佛教為何不戒?」的确!佛教特重慈悲,十善业道的第一善业就
是不杀生;各种戒律中如五戒及菩萨戒,也都以戒杀為首重。例如《梵网经》菩萨戒十
波罗夷重罪中的第一个重罪就是杀罪;经文说:「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讚
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
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眾生,而反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
罗夷罪。」(《梵网经》卷2)就是不可以杀害一切眾生的性命。而梵网菩萨戒四十八
个轻戒中,也规定不可吃眾生肉;经文说:「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
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眾生见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无量
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梵网经》卷2)从这些经文的记载可以发现,它所戒
止的对象都是眾生,因為佛教强调眾生平等。释迦牟尼佛就说:「一切眾生具有如来智
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说一切眾生都有真如佛性,都能成佛,只因还有妄
想执著,所以不能证悟这个成佛之性。
既... 阅读全帖 |
|
f****o 发帖数: 8105 | 4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oldMiscNews 俱乐部 】
发信人: fuxeto (富士德), 信区: WoldMiscNews
标 题: 擒贼擒王之四:江贪腐治国 中共末路狂奔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Sep 25 16:08:50 2015, 美东)
港媒曾引述消息人士的话说,中国搞成眼下这个“德性劲儿”,江泽民是头号罪人。在
江上台之前,中共也只是高官子女卖几份批文搞搞“官倒”,中下层的只能“多吃多占
”占些便宜。哪像现在这样无官不贪,一个县级市市长也能搞几个亿。这一切,都因为
江发明了“贪官治国”的把戏。
也因此,江泽民被中国民众封为“腐败总教练”,而其子江绵恒得到了“中国第一贪”
的称号。
江泽民发明“贪官治国”有中共历史上的原因
中共官场的贪腐已举世皆知。除了共产极权制度的因素之外,江泽民掌权后使官场的贪
腐和淫乱走向极至。
现在外界公认,江泽民的最大“贡献”是在共产党统治中第一次实现了“贪官治国”。
这些一部分是中共历史上的原因造成的。
“六四”后江当上总书记,到了北京方知道日子难过。当时的江没有班底、没有人脉,
身边只有一个从上海带去的曾庆红。更要命的... 阅读全帖 |
|
r******2 发帖数: 1021 | 47 只有在出生时候结生识里面伴随三种心所,也就是无贪,无嗔,无痴三个心所的人,才
是三因结生。而只有无贪,无嗔心所的人,没有无痴心所(慧心所)的人则是二因结生
,这样的人,不可能在此生证悟禅那和道果,无论如何努力。
这样的人,理论上大部分人都应该是这种。因为根据理论,三因结生需要极强的善业。
心识中缺乏慧心所,这个我觉得很有可能。
提出这个理论的人施舍论,是南传阿毗达摩七论之一,被认为是佛陀所说的殊胜的法。
但是哪怕是二因结生,照样还是应该努力修行,积累善业。另外也可以修行纯观。
是贪 |
|
f***2 发帖数: 162 | 48 第五十七课
我们继续学习藏传净土法。从究竟目的而言,藏传净土法与汉传净土法没有区别,都是
要引导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在暂时的理论和窍诀方面,藏传净土法有不共的特点。
因此,汉地的道友应该学习和借鉴藏传净土法。
下面我们继续宣讲恶语方面的公案。这些公案都在显示应断除恶语之理,了解这些公案
后,若能断除包括恶语在内的种种恶业,则往生极乐世界就不会很困难。
在恶语之中,取恶名的罪过也是极为严重的。
在迦叶佛时代,有一位精通三藏的比丘名叫西哦色嘉,他以马头、牛头、狗头、猪头、
骆驼头、豹子头、老虎头、狮子头等十八种旁生头来辱骂很多圣者,说他们的头长得像
这些旁生的头。以此恶业,他死后转生为有十八种动物头、三十六只眼睛的大鲸鱼,从
人寿二万岁迦叶佛时代到人寿百岁释迦牟尼佛时代,一直在感受无量的痛苦。
《贤愚经》里有一个《迦毗梨百头缘品》,与此公案非常类似。以前佛陀在梨越河边时
,当地有五百个渔夫捕到一条大鱼,他们用尽全力也无法将其拖上岸,他们叫来五百个
牧牛人一起拖,最后才把大鱼拖上岸。这条鱼非常奇特,它有牛头、马头、羊头等一百
个头。佛陀观知度化众生的因缘到了,便与比丘们来到现场。佛陀问那条...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49 我那是跟你开玩笑。;)
无度为贪。
发信人: neohorizon (horizo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我、无我的一些整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人身五蕴,赖供养以维持,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此自然之道也。生命之行,非尽贪爱。
在人,有贪爱。在树,有贪爱乎?树之生,自然之道也;人之生,本亦自然之道也,奈
何有过分之贪爱,在于识也。贪爱,乃就六道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