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道论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r**m
发帖数: 1825
1
http://bbs.foyuan.net/thread-271610-1-1.html
本帖最后由 新皮夹克 于 2015-8-25 17:32 编辑

《解脱道论》是比《清净道论》大概早两三百年的赤铜牒部(现在的上座部)论著,有
学者认为,《解脱道论》就是《清净道论》的古本,日本长井真琴认为觉音把《解脱道
论》的原本全部修改后,再增补形成《清净道论》。
此文主要比较在入出息念的修行细节中两本论的差异,比如似相是如烟如雾如珠的《清
净道论》反而在《解脱道论》中被称为异相,比如觉知身而入出息在《解脱道论》中就
是觉知身体的身而入出息,不是指呼吸本身。
如何看待这种冲突需要每个修行者自己去判断抉择。
一 什么是入出息念正确的似相
《解脱道论》卷第七专门谈到两种禅相,一种是正确的:
“彼坐禅人,以九小烦恼清净心,现念入息,彼相得起。名相者,如抽绵抽古贝,触身
成乐触,如凉风触身成乐触,如见入出息风触,鼻口唇念作风想,不由形色,此谓相。
若坐禅人,以修多修相成增长,若鼻端增长,于眉间于额,成多处住,成满头风,从此
增长,满身猗乐,此谓具足。”
一...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三章 老师与学生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4:03  点击:152
第三章老师与学生
良师的特质
给予业处的善友(良师)是:亲切认真可敬者,讲说温和言语者,能做深奥谈论者,不
会无因催促者。(《增支部.七法集.第36经》)具备如此等特质、真心要利益人、侧
重于进展的人称为「善友」。《清净道论.第三章.第61段》许多修行者经常会问这样
的问题:「我应该跟随多位老师或者跟随一位老师学习?」答案是:「就第一级修行者
而言,最好是跟随一位很好的老师。从这位老师学到所有止禅与观禅的精要之后,你可
以再去跟随多位老师学习。」为何如此呢?因为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老师有时会有不
同的方法与途径。有时他们所讲的话听起来似乎彼此矛盾,但是事实上他们所谈的道理
是一致的,只不过从完全相反的途径去契入它而已。因此,为了避免混淆,刚开始最好
跟随一位很好的老师学习。当你的基础稳固之后,你可以跟随多位老师学习。那时你可
以学到通向涅槃的多种途径。然后你就能成为真正善巧的老师,能够针对不同根性的人
,给予不同的修行方法,就有点像佛陀那样。
好的禅修导师就像好的医生...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四章 性行与业处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3:34  点击:186
第四章性行与业处
性行
性行有六种,即贪行、瞋行、痴行、信行、觉行、寻行……所以简略地说有六种性行。
《清净道论.第三章.第74段》依据《清净道论》的定义,性行和本性、增性是同一意
义,皆指人的个性倾向。精确地说,这里所指的性行是一个人在禅修上所显的性行。有
些人天生就不是一块读书的料子,但他在禅修上却很可能有着过人的潜能或造诣。将人
分为六种性行,是种相当简约的方法。事实上,每个人都可能同时具备贪、瞋、痴、信
、觉、寻六种性行当中的某几种性行。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很多人有多重性格。再者
,俗语说得好:「一种米养百种人」,世上实有千千万万不同种类的人,怎么说只有六
种性行呢?虽说人可以五花八门,但也不离这六大种,所以简略地说有六种性行。很多
修行人在修行时都忘了关注自己所属性行。一人的良药很可能是另一人的毒药。比如说
,现代健康学大多建议我们多吃生菜,喝生水,但对某些体质偏寒,特别是胃虚的人可
不要盲从。同样的,诸如:「完全放松」、「不需决意」等禅修口诀并不适合痴行修...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一章 定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5:07  点击:189
第一章定
定的基础
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清净道论.第一章.第1段》.
现在我们要开始走上一条正道――培育内心宁静安详之道,亦即一般所说的「定」。在
佛法的修学上,这是我们称为「心清净」的道路。这条道路唯有「住戒」或「立足于戒
」的人才能履行。为什么呢?因为只有立足于戒的人才能无愧于心。唯有以一颗坦荡无
愧的心,你才能顺利地培育定力。因此,如果我们真心要培育定力的话,就应当稳固地
建立起自己的戒行。什么是「戒」呢?扼要地说:不作诸恶,实践善行,清净自心,是
诸佛教。《法句经.第183偈》在这首偈中有三项要点,其中前两点是戒的范畴:一、
不作诸恶――身业方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业方面:不妄语、不两舌、不恶
口、不绮语;意业方面:不贪婪、不瞋恨、不邪见。二、实践善行 ――身业方面:救
护众生、布施、贞洁;业方面:诚实语、和合语、柔顺语、利益语;意业方面:出离、
慈爱、正见。三、清净自心――当一个人具备了不作诸恶与实践善行的基础之后,他应
该进一...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二章 定的进展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4:30  点击:149
第二章定的进展
行道与通达
在此,从最初开始专注到某个禅那的近行定生起为止,这中间的修定过程称为「行道」
。从近行定到安止定为止,这中间的智慧称为「通达」。《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5段
》在这里,我们主要可以认知到修定的两个阶段:从预备定到近行定是一个阶段,从近
行定到安
止定是另一个阶段。从预备定到近行定这中间的修定过程,我们称为「行道」;从证得
近行定之后到证得安止定这中间的智慧,我们称为「通达」。在本书的第一级当中,我
们注重在「行道」的培育;在第二级当中,我们注重在「通达」的培育。先谈「行道」
的培育。修定通常分成三个步骤:一、前行。二、正行。三、结行。
一、前行
前行(修定之前的准备工作)――放松与放下。如果修行者还没有完成破除障碍等前行
就努力修行,那么他的行道是艰难的(苦行道)。《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6段》修定
之前必须先做好准备工作,以帮助修定时顺利稳定。所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做好前行的工作,修定就成功了一半。在《增支部.六法集.第24经》,... 阅读全帖
r**m
发帖数: 1825
6
实际上后期的论典直到清净道论之前,这些修习细节应该还是都比较偏向《解脱道论》
的,我看了阿比达摩同期的有部论藏《大毗婆沙论 》中入出息念的部分,也是说的风
相增大,遍满全身入出息,并且说全身息是关键。
我个人认为直到清净道论前的大部分论藏,止和观都应该不是像现在这么割裂开的,都
是比较类似《解脱道论》的方法,当然现在由于看不到阿比达摩原文,所以无从知晓,
我预计阿比达摩原文也应该是《解脱道论》,《大毗婆沙论 》这种修法。
我认为阿比达摩原文很有必要去看,现在虽然大家都崇尚阿比达摩,但是估计还没人看
过阿比达摩原典。
大毗婆沙论中全身息的段落:
故入出息先短后长。问此观息风从鼻而入还从鼻出。何故乃说我觉遍身入出息耶。答息
念未成观入出息从鼻入出。息念成已观身毛孔犹如藕根息风周遍于中入出。
第二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http://www.jingshu.org/dzj-new/article-4230-1.html
a*****y
发帖数: 33185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五章 修行的障碍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2:18  点击:148
第五章修行的障碍
十种障碍
住所家利养 ,众与业第五 ,旅行亲戚病 ,读书神变十。《清净道论.第三章.第29段》
障碍有两类:一类是比较外在的,即所谓的十种障碍;另一类是较为内在的,即所谓的
五盖。先,修行者应当破除十种障碍。以下十种障碍的陈述乃改编自《清凈道论》,只
是第十种(神变)另加了一些适合初学者的解释。《清净道论》的陈述是以出家修行者
为例所做的解释,在家修行者的情况可以据理类推。这十种障碍对有些人是障碍,对有
些人则不成障碍。前者
在修行时应以少事为妙,后者则能因不执取而不被障碍所束缚。
(一)住所1. 这并非对一切人都是障碍。对于热心从事于装修建筑等事的人,或在自
己的住所里喜好积储很多物品的人才是障碍。2. 有些人会因种种原因而对自己的住所
有种种的期望,并对住所的一切非常执取,对这样的人而言,住所自然成为障碍。
(二)家1. 「施主的家幸福,我也幸福」,如果像这样子和施主相亲相伴而住,对于
这样的人,家则成为障碍。2. 对于有些人,即使与父母亲同住,...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清净道论》-序品
宝峰禅寺禅修营
2007年6月2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三遍)
从今天开始就由我马兴德比库,跟各位同学、各位法师、各位大德一起来学习《清净道
论》,这次马兴德比库很荣幸能够接受我们的大和尚衍真法师邀请来这边,跟大家一起
来学习《清净道论》以及《律藏》关于犍度部分的内容,还将举行一次止观的禅修营。
在这次学习当中,课程我们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清净道论》为主的讲关于戒律的
,也就是《清净道论》里面的前面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品;第二部分是说戒品还有
第二品是说头陀品;之后将会依据《律藏》里面记载,在《巴利律藏》里就是Mahàvag
ga,C??avagga,就是《大品》和《小品》里面,讲到有关于比库、比库尼他们生活的一
些规范,在戒律里面主要涉及到作持的部分,因为戒律基本上可以分为止持与作持,那
么我们在这个课程当中主要会着重讨论作持部分。
那现在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清净道论》,《清净道论》巴利语叫Visuddhi Magga。Vi
suddhi的意思是清净,magga
a*****y
发帖数: 33185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掌中之叶
止禅(禅修)的基础 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悉达多学院 编译

【掌中之叶――止观】
一时,世尊在憍赏弥黄檀树林里。那时世尊捡起几片黄檀树叶放在手中,然后问比丘们
说:「诸比丘,你们认为如何?是我捡起来放在手中的这几片黄檀叶子比较多呢?还是
头顶上黄檀树林里的叶子比较多?」比丘们回答说:「世尊捡起来放在手中的黄檀叶子
很少,而头顶上黄檀树林里的叶子很多。」世尊说:「同样地,诸比丘,我所了悟但没
有宣说的法很多,而我(志在)宣说的法很少……。」――出自《相应部.56谛相应.
第 31经》为何世尊只对弟子们宣说「掌中之叶」这般少的法呢?因为这「掌中之叶」
的法是有利益的、与梵行的基础相关、导向厌离、离贪、灭尽、寂静、胜智、正觉、涅
槃,所以佛陀志在对弟子们宣说「掌中之叶」的法。这便是本书的缘起。这「掌中之叶
」的法又是什么呢?这「掌中之
叶」的法就是四圣谛。只有四圣谛才是真正导向厌离、离贪、灭尽、寂静、胜智、正觉
、涅槃的法。虽然世尊还宣说其它如布施、持戒、生天、感官享受过患、出离殊胜等善
巧法门,但是一切善巧法门都志在归向这究竟解脱法门――止观禅法。四圣谛是诸佛不
共(特有)的... 阅读全帖
r**m
发帖数: 1825
10
寂岱发表于 4 天前 |只看该作者
解悟 发表于 2015-8-28 10:33
皮夹克的问题很明显, 他反思了柏奥禅法,反思了清静道论, 但是他从来不敢反思
马哈西尊者.
他应该问自己
“他应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覆巢之下, 焉有完卵? 南传佛教如果清静道论出了纰漏
, 马哈西尊者如何能不受误导? 所以....”
考虑了一下,觉得还是该谈谈个人所知的实况。
解悟兄谈到“覆巢”,可能有些言重了。南传大德大都精通经藏,不至于完全受后期论
著的左右。
另外,我参加的这一学派禅修的次数可能略多些(本人接触阿含经之后加入的就是这一
学派,国内、国外的禅修都参加过,去过不同大德主持的禅修道场),感觉各位大德指
导内容基本相近,主张亲自实践,开示内容基本属于四圣谛、七觉支、八正道范畴,当
然,会结合对禅修者状况的观察灵活开示。禅修过程中有时会结合慈心修。
我所接触到这一学派的同修大致有如下特点:大多注重实修,较少理论深究(其中的比
丘除外);极少谈论其他学派的瑕疵(去这类群里感受一下就会知道);极少谈论别人
的证果问题,以及个人崇拜。大概与这群人投缘,我很乐意成为其中一员...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附录:三学七清净十六观智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1:11  点击:150
附录:
【三学七清净十六观智】
三学

七清净

十六观智
戒学

一、戒清净

定学

二、心清净

慧学

三、见清净

1.名色差别智
四、度疑清净

2..缘摄受智
五、道非道智见清净

3.思惟智
4.生灭随观智(弱的)
六、行道智见清净

4.生灭随观智(成熟)
5.坏灭随观智
6.怖畏现起智
7.过患随观智
8.厌离随观智
9.欲解脱智
10.审察随观智
11.行舍智
12.随顺智
13.种姓智(约第六、七清净之间)
七、智见清净

14.道智
15.果智
16.返照智
二、【「心清净」――止禅的修习】
止禅课程共分三级:第一级:禅的基础。第二级:掌握初禅。第三级:掌握第二禅至第
四禅。
总目标:亲近善友,即亲近教授业处的导师。此等教授业处的善友应能够从四十个业处
当中给与适合学生性...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12
清净道论 (Visuddhi Magga)
觉音 尊者 著 译者 叶均
第十二 说神变品
http://sss2002.51.net/books/qjdl/qjdl-017.htm
据说:有一次给孤独居士听了世尊说法之后说:「世尊!明天请带五百比库,到我的家
里来受供」,他这样请过之后便回去了。世尊听许了之后,度过了那一天的残日及夜分
,早起时,观察一万世界。此时有一名难陀优波难陀龙王映入他的智眼内,世尊想道:
「这龙王映入我的智眼,是否具有皈依三宝的因缘」?他察知那原是一个不信三宝的邪
见者。又想道:「谁能使他脱离邪见」?他知道大目犍连长老可以去教化他。到了天亮
,做了洗脸漱口等身体的工作之后,对尊者阿难陀说:「阿难陀,去叫五百比库,说如
来要到天上去旅行」。
这一天,诸龙已经预备了为难陀优波难的宴会。他(龙王)坐在天宝的座上,有持
天的白伞者、三种舞女及诸龙众围绕着,望着装在天器之内的各种饮食。那时世尊,使
龙王看见他和五百比库经过他的宫殿之上,向三十三天界去。此时,难陀优波难陀便起
了这样的恶见:「真的,这些秃头沙门,次第的经过我的上方世界,出入于三十三天,
自今以后,不许他们走
a*******g
发帖数: 867
13
清净道论 (Visuddhi Magga)
觉音 尊者 著 译者 叶均
第十二 说神变品
http://sss2002.51.net/books/qjdl/qjdl-017.htm
谁曾令远而为近?世尊。即世尊行了双神变后而去天界,曾缩近持双山与须弥山,
从地面出发,一足踏在持双山上,另一足便置于须弥山预。
还有别的人吗?有大目犍连长老。即长老吃了早餐,与十二由旬长的群众,从舍卫
城出发,缩近僧团施有三十由旬的道路,即刻到达那里。
还有铜鍱洲的小海长老。据说:正在饥馑时期,一天早晨来了七百比库。长老想道
:「这样的大比库众,到什么地方去乞食呢」?他知道在全铜鍱洲中实无可去的地方,
只有在对岸(印度)的华氏城。于是令诸比库着衣持钵而后说:「道友,我们去乞食吧
」。他便缩近其地而至华氏城。诸比库问:「尊师,这是什么城巿」,「道友,是华氏
城」。「尊师,华氏城多么远啊」!「道友,大耆宿的长老,缩远方而成近」。「尊师
,那里是大洋」?「道友,在路上不是经过一条青水沟吗」?「然而尊师,大洋多么大
呀」!「道友,大耆宿的长老,令大为小」。
同样的,帝须达多长老亦曾这样做。他一天傍晚沐浴之后,穿了上
a*******g
发帖数: 867
14
清净道论 (Visuddhi Magga)
觉音 尊者 著 译者 叶均
第十二 说神变品
http://sss2002.51.net/books/qjdl/qjdl-017.htm
(3)(显现神变)此(显与隐)中,具神变者,欲求显现,令黑暗为光明,令遮蔽为
开朗,或令不见可见。他怎样做呢?即此人(神变者)希望自己或他人,虽然遮蔽着或
站在远处亦可得见,于是他从基础禅出定已,忆念「此黑暗之处将光明」、或「此遮蔽
将成开朗」或「此不可见的将成可见」而遍作(准备)、更以前述的同样的方法而决意
。与决意共、便成如他的决意。他人站在远处可见,如果他希望自己亦可见。
然而谁曾行过这种神变?即由世尊。因世尊受小善贤女之请,乘毗首羯磨所化作的
五百座高楼,从舍卫城出发,到距离七由旬以外的裟鸡帝城的时候,他决意那裟鸡帝城
的住民得见舍卫城的住民,舍卫城的住民得见裟鸡帝城的住民。他于巿的中间下降,破
大地为二分,直至阿鼻(地狱),并开虚空为二分,直至梵天界,使他们都看见。此义
亦得以世尊自三十三天降来解释:
据说世尊曾作双神变,使八万四千生类解除结缚。他念「过去诸佛行过双神变后至
于何处」?并知至三十三
a*******g
发帖数: 867
15
清净道论 (Visuddhi Magga)
觉音 尊者 著 译者 叶均
第十二 说神变品
http://sss2002.51.net/books/qjdl/qjdl-017.htm
(二)变化神变
先说行变化神变的人,于童子的形状中,他希望那一种,便应决意那一种,即所谓
:「他舍了本来的面目而现童子的形状,或现龙形,或现金翅鸟形、阿修罗形、帝释形
、天形、梵天形、海形、山形、狮子形、虎形、豹形,或现象兵、马兵、车兵、步兵,
及现种种的军队」。要这样决意的人,他从于地遍等中无论以那一种为所缘的神通基础
禅出定,当念自童子的形状,念已而遍作(准备)之后,再入定而出定,即决意「我成
这样的童子」,与决意心共,便成童子,如提婆达多。其它各句是是同样的方法。对于
「亦现象兵」等,是指现自己以外的象兵等而说,所以这里不应作「我成象兵」的决意
,应作「将成象兵」的决意。其它马马兵等的地方也是一样。上面是「变化神变」。
G****t
发帖数: 1799
16
文章来源:多识仁波切
我们从萧平实的《狂密与真密》一书可以看出,用吃奶的功夫所使出的招数也只是“信
口开河”四个字。可笑之处是,评头论足别人时,却完全暴露了自己孤陋寡闻的致命弱
点;使出的杀人武器,却成了自杀性的武器,对别人毫毛未损,对自己伤得十分狼狈。
——摘自本书
序言
他们把藏汉佛教界善知识的宽容忍耐的高风亮节,变成他变本加厉、推销谬论的商机,
竟然大言不惭地叫嚣:“没有一个人敢和我对辩,印顺等人不敢和我对辩,藏传佛教的
喇嘛、法王、活佛没有一人敢和我辩论。”
——题记一
世界上只有最愚蠢的蚊蝇,才会把自己想象成展翅遮天的大鹏
——题记二
本来我想多做一些理论研究和经典精品的译介工作,不愿把宝贵精力浪费在和邪魔外道
的无聊的辩论上,但这个保护圣教理论环境的“清洁工”的工作得有人来做,在这种情
况下只好见义勇为了。
——题记三
我在2001年写的《密乘是非分辨论》中说了如下这样一段话:“本来显宗般若乘和密宗
金刚乘是大乘教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密宗是显宗理论的进一步升华,走向更透
彻的必然产物。犹如从小乘有部的诸法实有,逐步走向大乘唯识的境空识有、到中观的
万法性空一样...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1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9 14:29:57 2011, 美东)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1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9 14:29:57 2011, 美东)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19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不过一般地说,“反
智论”可以分为两个互相关涉的部分:一是对于“智性”(intellect)本身的憎恨和怀
疑,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而无益。抱着这种态度的
人我们可以叫他做“反智性论者”(anti-intellectualist)。...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0
巴利《分别论·谛分别·经分别》译注
谢美霜 中华佛学研究所
提要
佛陀的一切教说中,「四谛说」是至为核心的教义。在统贯佛陀教说的佛教典籍——阿
毗达磨中,深通经义的祖师们如何疏解四谛,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主题。本文选定巴利论
书《分别论》(Vibhaṅga)的第四品〈谛分别〉(Saccavibhaṅga)为译
注主体,主要基于两点理由∶一、南传论书的研究在国内仍处于摇篮阶段,有待研究者
的投入。二、《分别论》依十八个主题来论究法义,每个主题可独立探讨,四谛即为其
中的一个主题。目前国内虽已有《分别论》的汉译,唯系转译自日文《南传大藏经》,
文辞艰涩,又少附注说明,不对照巴利原本则难理解,有重加翻译的必要。因篇幅的限
制,本文的译注仅包括〈谛分别〉中的「经分别」。
初期佛教的圣典,包括了经(sutta)、律(vinaya)、论(abhidhamma)三藏。经藏
集结佛陀教说的要义,不同部派各有其编纂的经藏,现存且完整者有南传上座部(
Theravāda)五部《尼柯耶》(Nikāya)及北传汉译的四部《阿含经》。律
藏是出家教团之生活规则的集成。论藏...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21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不过一般地说,“反
智论”可以分为两个互相关涉的部分:一是对于“智性”(intellect)本身的憎恨和怀
疑,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而无益。抱着这种态度的
人我们可以叫他做“反智性论者”(anti-intellectualist)。但是在西方,“反...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22
宗喀巴大师 造颂
谭影 译颂
堪布索达吉 讲述
----------------------------------------------------------------------
《三主要道颂》

敬礼诸至尊上师!
佛陀至言心要义,是诸菩萨所赞道,
欲求解脱之大道,我今随力而宣说。
于三有乐不贪著,为暇满义而精进,
志依佛陀所喜道,具法缘者净意听。
无出离心无息灭,希求有海乐方法,
由欲有乐缚众生,故先寻求出离心。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
业果不虚轮回苦,思维能除后世欲。
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
出离若无菩提心,所持则亦不能成,
无上菩提乐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
常被四瀑流所冲,难止业绳紧密系,
投入我执铁网孔,无明大暗所蒙蔽。
无边有海生又生,常被三苦所迫害,
已成如此诸母等,情状思已发大心。
不具通达实际慧,虽修出离善菩提,
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
见世出世一切法,从因生果皆不虚,
所执之境本无者,彼入佛陀所喜道。
现相缘起不虚妄,性空离许之见二,
何时见为相违者,尚未通达佛密意。
... 阅读全帖
d***3
发帖数: 75
23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赢的艺术-五子术》导 论
这是一组研究为人处世、临事制断、攻防战守、纵横捭阖、治国齐家平天下
的书。从这些书中,曾经走出一个又一个叱咤风云、席卷天下、用自己的生命和
热血,谱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光辉历史的人物。一向被人们尊为千古奇书、
千古秘书、千古用书。它们是被称为“无字天书“的鬼谷子、兵家圣典的孙武
子、帝王要略的韩非子、出将入相的黄石子和博大精深的老子。人们会发现,五
子成组成篇,并以奇奥无比的《易经》为殿,尤其是均以其原文改写改编后的
《五子术》,将具有其新的意义,会构成一个新的体系。其本身就是一种思想、
一种哲学、一部策论。由于其原文均以古文写成,时代远久,甚至使用了除当今
文字、数字这两类模写世界的基本符号以外的符号。读者读来不免有艰难之感。
因之它的首批读者,建议将其译出,形成文言对照本。然当其玩味之后却
说:“不要翻译,千万不要翻译,但请写一篇‘道’论。”不要翻译,何其妙
哉!遵其嘱咐,写出导论如次。
《鬼谷子》选十五篇,实为二十一篇,为全集。此本乱其文理篇章,首先推
出“持枢”,即要把持枢纽之意。这是一种非常彻底的唯物论。说的是万事万
物,所有作为,必须遵其自然(天道)。若违...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24
二乘道次第
我打算把这个次第分为三乘道来讲,首先是二乘道。汉传佛教把声闻与缘觉合起来称为
小乘。汉传佛教认为当代的南传佛教是小乘,说他是小乘,他们一般不大高兴,叫二乘
比较好,这个他们是接受的。但从汉传佛教的判教来讲,与大乘相比,它也的确是小乘
。小乘的部派原来有二十多个,实际上影响比较大的,流传到现在的有两个,一个就是
北传的“说一切有部”,一个就是现在南传佛教的“南传上座部”。
南传上座部
南传上座部的修学次第是依据《中阿含经》。《中阿含经》里面有一个《七车经》,用
七个车子来比喻乘着什么样的车子,一步步达到解脱的七个过程。它分为七种清净。比
如南传佛教的《清净道论》,以及其他的经典,都是按照七个清净的次第来论述修学道
的内容的。
七清净,第一个是“戒清净”,就是持四种清净的戒,有出家戒与在家戒。第二个是“
心清净”,“心清净”的意思是修禅定,三学里面的增上心学,通过修行禅定达到近行
定与安止定。近行定就是我们汉传佛教所说的未到地定,安止定就是四禅八定。第三步
是“见清净”,第四步“度疑清净”,第五步“道非道智见清净”,第六步“行道智见
清净”,第七步“智见清净”。后五步的内容都是... 阅读全帖
k**n
发帖数: 3989
25
2楼
“夫人呢?,郑谓因想到一事.要来寻郭汾.却发现她竟然不在府中。
一打听,却也不知道郭汾的去向,福安公主在帘内道:“姐姐或许是上香去了吧
。”
“上香?“郑渭心道:“这个时候求神拜佛?“一想觉得不像郭汾的作风,薛珊
雅在另外一边的门内道:“不是,姐姐是微服出行去了。“
天策上将府掌控着东西上万里的疆土,但后府(张迈的生活区)其实却不大,也
就八吖九间房子,后面加一个花园而已,郭汾居中,福安在左,薛珊雅在右,中间一个
天井,若是将门打开,彼此都能相互呼唤。郑渭这时就站在天井中求见郭汾.所以福安
、薛珊雅都听到了。
当郑渭在找郭汾,而整个凉州都在为中部的粮价而议论纷纷时,郭汾却正坐在城
东、城南两个地区的交界处的一个观音堂中,与一个来自中原、又已在河西浸淫有日的
士子隔壁谈话。那个士子,却是范质的好朋友魏仁浦。
只不过这一刻郭汾与魏仁浦互相却都还不清楚彼此的身份来历。可有时候也正因
如此双方才能敞开了说话。
范质隔着画壁,听了郭汾说几句话,终于认出她的声音来,心道:“原来是她!
不想在这里遇着她!”
本来他的见识学养...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真理符合论与虚无的发现zz
“有一个古老而著名的问题,人们曾以为可用它迫使逻辑学家陷入困境,并曾试图把他
们推到这一步,即要么不得不涉嫌于可怜的诡辩,要么就要承认他们的无知,因而承认
他们全部技巧的虚浮,这个问题就是:什么是真理。”P110这是康德在其晦涩的《纯粹
理性批判》中突然冒出的一段具有叙事风格的话。西方哲学自古希腊以来,一直相信真
理隐藏在事物的表象背后,和本质、本体等概念相联。亚里士多德认为:“真理与各事
物之实必相符合”,P34康德对它的解释是:“真理是知识和它的对象的一致。”3P110
也即我们关于对象世界的知识,如果和对象自身的特性相一致,那么,这种知识就是真
理性的。同时,正是因为被认识的东西是可以实指的对象而非虚无,我们的认识才是可
能的。但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一直延续的这一真理标准,却把两个问题无情地甩给
了后人,即:我们怎样才能断定自己的知识符合对象;如果知识并不指向具体对象,而
是指向一个空洞的虚无怎么办。

西方哲学在近代以前,很少为上面两个问题焦虑。这和其哲学对理性和上帝的信仰有关
。从认识论层面讲,人作为理性的动物,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事物的本质是理
性知识可以把握的对...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7
☆─────────────────────────────────────☆
SeeU (See you) 于 1 提到:
历时九年,每周聚会一次的瑜伽师地论读书会在今年中秋节前圆满。学友们以近千个小
时时间,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为教材,共同研读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五十卷,参考妙境
长老及陈重文老师授课之录音带,对声闻道与菩萨道有更清楚的认识。
个人觉得瑜伽师地论对修行的价值还是以声闻地之前为主。对阿含经的解释,止观修行
方法,境界,误区,都能清楚说明,是很好的参考资料,也可以与各不同论对照。
☆─────────────────────────────────────☆
runsun (runsun) 于 (Tue Sep 21 12:39:22 2010, 美东) 提到:
佩服。
瑜伽师地论价值还是很高的,里面有杂阿含的注释,也在我研读计划之内。
就是目前相关的翻译比较少,我就听说过妙境长老的

☆─────────────────────────────────────☆
SeeU (See you) 于 (Tue Sep 21 13:04:02 201...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8
☆─────────────────────────────────────☆
runsun (runsun) 于 (Sun Aug 7 02:22:44 2011, 美东) 提到:
bdbd的最近表现,让我不得不想起一个问题。
这个人在当初反对waichi的时候,是否也涉及到类似的这种造谣胡扯的行为,通过造谣
来侮辱那时的waichi。
有,确实是有,而且比较夸张明显。当时有很多人侮辱waichi,通过不实的东西侮辱他。
可是那时候我为什么没有站出来指出她的错误,指出她在造谣,而只是当她最近在攻击
我的时候,我才发现她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我当时忽略了,虽然心中也不认可这样的行为,但是我还是没有直接站出来指出那是错
误的。甚至某些时候觉得waichi如此被骂,也算罪有应得。
哪怕是骗子,是恶魔,也不应该编造不实的东西去侮辱他,那我们自己就和他一样了。
这类行为,只会让waichi偷笑,让那些信waichi的人,更加信waichi。
我当时没有足够的警觉这个问题,没有行动,没有真正去重视,这实在是大大的错误。
☆────────────────────────────────... 阅读全帖
a*******2
发帖数: 465
29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达真堪布宣讲于第十一届万盏法会(8月6日)
今天给大家简单地讲一下三主要道。三主要道主要指出离心、菩提心和证悟空性。
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即断一切恶,行一切善,让
自己的心变得清净,是佛教,是佛法。佛法的核心主要是断恶行善,断一切恶,行一切
善。如果想学佛,想解脱,就要断十种恶,行十种善。
第一,不杀生。不仅不杀生,还要保护自他的生命。不直接或间接杀害任何一个众
生的生命叫断恶;爱护自他的生命(动物、非人)叫行善。
第二,不偷盗。不偷、抢、骗属于他人的财物,叫断恶;行持布施,尽量帮助他人
,叫行善。
第三,不邪淫。不邪******断恶,受持戒律叫行善。戒律有在家的戒律,也有出家
的戒律。
这三种主要是身所造作的,所以称为身三业。
第四,不妄语。不打妄语,不说假话,不欺骗他人,这是断恶。说实话,这叫行善。
第五,不恶语,不恶口骂人,叫断恶。说好听的话,让对方生欢喜心,让对方开心
,叫行善。
第六,不挑拨离间,叫断恶。他人之间有怨恨、矛盾,自己力所能及地去...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0
☆─────────────────────────────────────☆
wuyu (wuyu) 于 (Fri Sep 9 12:23:52 2011, 美东) 提到:
行禅在念住修行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跟大多数这儿的同学们一样,我没有福气有专门时
间在一个清静的地方做行禅。只能在上班路上做行禅,虽然效果不是很好,但千里之行
,始于脚下,希望为将来有机会密集禅修打下基础。
我曾经试着给每一步脚掌的移动分解标识“按,移,推,提”。开始感觉效果不错
,但缺点是标识经常跟不上所缘变化,导致标识变成了念口诀。后来请教卡玛兰蒂禅师
,她建议我只用察觉“左脚,右脚”。用这个方法我基本上能跟上所缘变化。但是很容
易走神被杂念打乱。到最后,我想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跟我练习安般息念的经验有关
,我一般用数息(吸呼1-10)来使自己沉淀杂念。在行禅中,我也试着以“数步”让自
己能持续专注。我发现数七步是最好的:(一)容易持续专注;跟数息的道理一样。(
二)可进可退;如果环境嘈杂,或专注力弱,可只觉知“一三五七”步。如果专注力强
,可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左右脚全部觉知(三)易于平衡;因为是奇...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 中 庸 》- 道不远人
☆─────────────────────────────────────☆
waterer (快义恩仇之灌水山寨王) 于 (Tue Apr 26 22:40:08 2011, 美东) 提到:
【原文】
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1)’执柯以伐柯,睨(2)而视之,犹以
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3),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
;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4)德之行,庸言之谨
。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5)?”(
第13章)
【注释】
(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引自《诗经·豳风·伐柯》。伐柯,砍削斧柄。柯,
斧柄。则,法则,这里指斧柄的式样。(2)睨:斜视。(3)违道:离道。违,离。(
4)庸:平常。(5)胡:何、怎么。慥慥(zao),忠厚诚实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
“《诗经》说:...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 中 庸 》- 道不远人
☆─────────────────────────────────────☆
waterer (快义恩仇之灌水山寨王) 于 (Tue Apr 26 22:40:08 2011, 美东) 提到:
【原文】
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1)’执柯以伐柯,睨(2)而视之,犹以
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3),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
;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4)德之行,庸言之谨
。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5)?”(
第13章)
【注释】
(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引自《诗经·豳风·伐柯》。伐柯,砍削斧柄。柯,
斧柄。则,法则,这里指斧柄的式样。(2)睨:斜视。(3)违道:离道。违,离。(
4)庸:平常。(5)胡:何、怎么。慥慥(zao),忠厚诚实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
“《诗经》说:...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3
☆─────────────────────────────────────☆
wuyu (wuyu) 于 (Thu Sep 22 11:39:16 2011, 美东) 提到:
请各位继续批评指正,谢谢!
第三篇:慈心念
慈心念的在修行中最重要修行之一。我个人认为,慈心念,安般念,身心受念住,应该
是初学者修行的三个支柱。佛法修行中,除了以解脱为目的的念住修行是佛家独有外,
其他的业处在别的入世宗教中都可能会有类似的方法。所以,有人如果认为“ 慈心念
”类似基督教里祷告,我也赞成。慈心禅练习的内容我已在第二章安般念的前方便中讲
过,此处不在赘述。一般我会在安般息念前,睡前做全套练习。平时则只以柔软慈爱的
心态祝福境遇所缘“快乐智慧无烦恼”或“福慧圆满”。佛法里对慈心禅作用有明确定
位。根据心法及心所法我们还可以对慈心禅的法理进行推测。
对于念住修行的“观禅”,作为“止禅”的“慈心念”和“安般念”所培养的定力是必
不可少的。慈心禅的独特作用还表现在他是在“轮回”中最好的保护法之一。我们知道
,慈悲也是”四梵住”的组成部分,即入世修行的最高层”梵天”所持有的品质。佛法
认为它的功... 阅读全帖
r**m
发帖数: 1825
34
网上看到这个, 如果fonts有问题请看原link
http://www.udaya.dhamma.org/C_JCBSSL4Vipassana.html
[首頁/法的開示/烏巴慶內觀禪修之古老根源]
烏巴慶內觀禪修之古老根源*
Bhikkhu Anālayo
烏巴慶(U Ba Khin)所傳的內觀禪修已成為當今世上最廣為修行的內觀法之一。這要
特別感謝葛印卡的努力不懈,使烏巴慶的方法無論是在美國般的富裕社會或在印度的貧
困地區,都一樣是免費的佈施教導;而無論是在斯里蘭卡等上座部佛教國家或在杜拜、
伊朗的回教國家[1],方法指導也都一樣。這種內觀禪修法也可以在東方及西方的監獄
裡學到,因為烏巴慶的方法甚至能感化殘酷罪犯,而這已獲得政府的認可。
這樣的成就說明了此方法有可能開展解脫洞見,然而我們對於這個禪修方法的根源卻所
知不多。烏巴慶(1899 - 1971)從烏鐵(U Thet 1873 - 1945)學得內觀禪修,而烏
鐵則是在著名的緬甸學問僧雷迪大師[2](Ledi Sayadaw 1846 - 1923)的支持下開始
教授。除此 之外,緬甸方面似乎並無更多資料。雖然緬甸的記錄如...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师地论读书会圆满感言
学友有些人打坐。
《瑜伽师地论》的性质是佛法百科全书,回答各种问题,直接用来作禅修教科书是
overkill.
读《瑜伽师地论》如果有特定目的,最好是选读,而不是从头读到尾。选读《瑜伽师地
论》的材料目前似乎还很缺乏。
《清净道论》的性质是修行教学手册。针对的读者是老师。
从《清净道论》取材的书,更适合作止观教材,例如帕奥禅师的《智慧之光》,《如实
知见》。
r**m
发帖数: 1825
36
清晨的慈悲喜舍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善觀 发表于 2015-8-28 08:05
我说的那个涅槃,本来就在,而不是以后才能到的。
我想我再简单重述一下我的观点:
【我确信这种无我的涅盘的存在,所以不会执着于一切有为法。】
贤友,你说的很正确,真正的烦恼,是见到涅槃之后才断的。
无论观生灭多么快,还是追在烦恼之后观——哪怕是接受它、敞开的容纳它的如实观,
但事实是——随眠依然存在,烦恼一直涌现。
其实,观察无常——观当下生灭也好,观三世生灭也好,只是观察有为法的那个部分,
只是一个台阶。
这是为了导向真正的道智能断除烦恼——也就是道智亲见无为不死之元素——涅槃。
只有见到这不生灭的寂静、殊胜,才会对一切有为法死心。
道智的一刹那,摧毁八邪见,而不是仅仅靠观生灭。
观生灭很对,但是,这不是修行的全部,最后断烦恼,一定是靠涅槃。
修行人必须建立这个信念、体验、证悟,才敢说——原来烦恼是可以被断的,而不仅仅
是追在烦恼后面,看它生灭。
无碍解道说:
【不是断现在的烦恼,不是断过去的烦恼,不是断未来的烦恼,如果是断这三时的烦恼
,那么,修道成为无用,何以故?烦...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7
☆─────────────────────────────────────☆
wuyu (wuyu) 于 (Fri Jun 15 14:49:43 2012, 美东) 提到:
还在修改中,未把参考文献加上。请大家批评
按照佛法讲,“心”“识”的定义是“能缘”,具有指向,观察“所缘”的作用。他依
附于“心所依处”位置在心脏的血液里。由“安般息念”和“慈心念”来练止禅,其目
的是培养定力,即觉察的纯净和持久的质量。包括“行禅”在内的“观禅”,其目的是
培养念力,即对当下身心现象觉察的的敏捷,精细,和全面。在十二缘起中,佛陀教诲
“识缘名色”。现代量子物理学认为:物质都有波粒二重性,因被观察,波性塌方而呈
现粒性。这与佛学的解释很相近:能观察的“识”缘生物质(色)和意识(名)现象。
这个“能觉察”的“心”的是否有生物学基础呢?这是哲学和现代神经科学面对的一个
最基础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神经生物学认为意识现象基本上是大脑的功能。意识活动相当于佛法的“名”法,即五
蕴中的“ 受,想,行,识”。 其中,“想”蕴的定位最简单,由负责记忆中枢大脑海
马体实行。“受” 蕴则包括感觉外周刺激(...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789
38
来自主题: Singapore版 - 论古今治乱
陆贽的谥号为“宣”,故后代尊之为“陆宣公”。据《谥法解》:“圣善周闻曰宣”。
为什么要用“宣”字?这基本是因为在德宗建中年间的危难之际,陆贽起草了大量诏敕
赦令,通畅明晓,推诚布公,动人心扉,影响深远。后来地方军阀李抱真入朝,曾从容
奏曰:“陛下幸奉天、山南时,赦书至山东,宣谕之时,士卒无不感泣。臣即时见人情
如此,知贼不足平也。”可谓有回天之力。谥号为“宣”,不亦宜乎?
《陆宣公集》的第一篇就是《奉天改元大赦制》,这几乎就是一个罪己诏:“然以长于
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积习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察征戍之劳苦…
…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罪实在予,永言愧悼。”几乎是声泪俱下
。恐怕只有这样痛心疾首的自我检讨,才能让人相信其诚意,以至于”士卒无不感泣”
吧?
其实这些话语,由德宗这样并不算心胸宽宏的皇帝说出来,实在是无奈之举。德宗是唐
玄宗的曾孙,年轻气盛的他一上台,就很想削平藩镇割据,欲恢复大唐盛世。结果力不
从心,反遭各强藩联手叛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朝廷方的军队也开始哗变,攻陷了
长安,德宗仓猝出逃奉天;结果祸不单行,连来援的主力军队李怀光也怀有异心,...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39
几篇拙文的参考文献。
1)神经解剖和组织学部分,以参考“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第四版为主。
2)佛法的部分以参考,
玛欣德比库的“阿吡达摩论讲义”
叶均居士的译作“摄阿吡达摩论义注”
“清净道论”为主。
3)实验研究的参考文献
1. Brefczynski-Lewis, J.A., Lutz, A., Schaefer, H.S., Levinson, D.B., and
Davidson, R.J. (2007). Neural correlates of attentional expertise in long-
term meditation practitione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4, 11483-11488.
2. Christoff, K., Gordon, A.M., Smallwood, J., Smith, R., and Schooler, J
.W. (2009...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40
几篇拙文的参考文献。
1)神经解剖和组织学部分,以参考“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第四版为主。
2)佛法的部分以参考,
玛欣德比库的“阿吡达摩论讲义”
叶均居士的译作“摄阿吡达摩论义注”
“清净道论”为主。
3)实验研究的参考文献
1. Brefczynski-Lewis, J.A., Lutz, A., Schaefer, H.S., Levinson, D.B., and
Davidson, R.J. (2007). Neural correlates of attentional expertise in long-
term meditation practitione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4, 11483-11488.
2. Christoff, K., Gordon, A.M., Smallwood, J., Smith, R., and Schooler, J
.W. (2009...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与不二论 ZZ
建议读一读 马哈希法师的 内观基础

http://www.neiguanonline.com/onlineread/neiguan_jichu.html#a11
十一、即刻观照
假如你无法观照所生起的现象,就不会知道它们无常、苦、无我的自然实相,因
此,你可能会再经验它们,而再度烦恼。这是潜在的烦恼。因为它们从对象中生起,
我们称之为“对象潜伏”。人们执着于什么?为何执着?因为见过所以他们执着于曾
见过的事物或人。如果当它们生起时无法观照,执着即生起。污染潜伏在我们所见、
听、尝等的一切之中。
假如你观照,你会发现你所见的事物消失,所听的声音消失。它们当下就消失。
一旦你看到它们的实相,就无从贪爱、憎恨、执着。没有执着的对象,就没有执着、
没有执取。
你要马上观照,接触对象的当下就要观照。不能拖延。你可能赊帐买东西,但你
无法赊欠观照。即刻观照,只有这样,执取才不会生起。根据经文,当眼根看见的过
程刚结束而随之的尚未开始时,你就要开始观照。当你看到一个对象,其过程如下:
起初你看到对象这是看的过程。接着你回想所见的对象,这是省察...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2
感谢 Iris 法友解说
《清净道论》 talks about 三类所缘:『自性法所缘』、『相所缘』及『不可说所缘
』. The explanations below elaborated on that paragraph in 《清净道论》.
S**U
发帖数: 7025
43
感谢 Iris 法友解说
《清净道论》 talks about 三类所缘:『自性法所缘』、『相所缘』及『不可说所缘
』. The explanations below elaborated on that paragraph in 《清净道论》.
G**W
发帖数: 1865
44
外道有所谓的五现见涅槃,他一样是著相,着于人、我、众生、寿者相,这一些诸多生
灭相的凡夫一样,差别只在于外道以定为禅。外道所有的修行还是落实在这一个虚妄的
意识上。外道认为既然凡夫生死轮回,我的贪瞋痴,都是因为这个意识现前才存在,那
我要把这个意识,修成一个清净的心;我要把这一个意识心,修成一个不生不灭一直都
存在的心,那么我就解脱了,我就有所谓的证涅槃,我就是阿罗汉,我就是人天应供,
我就是佛了。这样子的以定为禅,当然是错误的方式。
因为他本质上,还是依于意识的存在,依意识的相应这些定境法尘,不管是相应于欲界
定,相应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相应于四空定— —空无边、识无边、无所
有、非想非非想定。这样子一个以定为禅,都不是真实的解脱,而都是外道的邪见。这
样一个邪见会让这些外道,即使证得了这些四禅八定,在人身这一世的寿命结束之后,
往生到色界天或无色界天,去享受天福,终究天福报尽,还是要继续堕落到三恶道去轮
回。
S**U
发帖数: 7025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顺法师的「六识论」思想
南传的清净道论主张六识依有分识而生,是「七识论」,但是没有引用阿含经指出哪段
经文提到有分识。
为何如此?因为阿含经经文只明说「六识」,超出「六识论」的说法都无法以阿含经经
文直接支持,只能推论。
正因为没有经说为据,后来论师才有七识或是八识的争论。
作为比较,"四圣谛","八正道","四果"等说法因为有经文直接支持,论师毫无异议。
大乘的果位也不会去修改固有的"四果",而是另外成立一套。
S**U
发帖数: 7025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师地论读书会圆满感言
不是。
想修习南传佛法的初学者,禅修或是入门书,我建议读帕奥禅师系统或马哈西法师系统
的著作。
佛法已经有基础的,经论我建议读∶
* 阿含经(相应部,中部为主)
* 摄阿毘达摩概要精解(解释《摄阿毘达摩义论》)。《清净道论》慧学的地方,要依
赖对《摄阿毘达摩义论》的理解。
a*******g
发帖数: 867
47
南传菩萨道(下)
第一章:布施波罗蜜
关于布施波罗蜜,巴利文经典里的《佛种姓经》已清楚地阐述须弥陀菩萨训诫自己先修
布施波罗蜜,因为过去诸菩萨也是这么做。很明显的,在十波罗蜜之中,布施波罗蜜占
了最优先修习的地位。
然而,在《相应部‧俱偈品》中有一首偈:“Sile patitthaya naro sapabbo…
”──「具戒有慧人……」
在此偈中,佛陀解说若某人投生时三因具足[1],而慧根又已成熟,他只要勤修戒、定
、慧,就能解开欲爱之网结。在此佛陀只提及戒定慧三学,他对修习布施甚至些许的暗
示也没有。
同时,整部《清净道论》即是注释《相应部‧俱偈品》上述偈文的论著,但在其
中却完全没有提及布施波罗蜜。而且导向涅槃的八正道只有戒定慧之道,而无布施之道
。因此,有些人误以为佛陀认为布施并非要素,是无助于证悟涅槃的,反而是造成不断
在轮回中生死的因素,因此不应该修习布施。
缅甸明敦王的有名大臣乌良在其书《解脱之味》中极端地解释说佛陀只是向非常平凡的
俗人才教布施。
有很多佛教徒对「不应该修习布施」这一观点感到很愤怒;也有很多人对乌良所写的「
佛陀只是向平凡的俗人才
i*****g
发帖数: 11893
48
上帝,佛经论 里面喋喋不休的都是这种幻觉故事
又长又臭
有些东西是该被淘汰了,还有那个瑜伽师弟论,也是巨长巨长
印度僧侣喜欢在讲大学课程时,从小学开始讲起
作为一个中国人,实在受不了这些
r****n
发帖数: 8253
49
来自主题: _Arahan版 - Re: 阿含道的念佛与禅修zt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阿含道的念佛与禅修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Sep 28 00:43:26 2009, 美东)
“正念只是單純地接受當下的現象,對當下的現象,以如實客觀的態度來覺知它的變化
過程”
这确实是正念的非常关键的核心。理解了以上,就会知道正念其实并不难,它也未必需
要强烈的专注。
专注可以辅助正念的产生,但不是必须的,让正念建立起来,必须要有对正念的深刻的
理解,这些需要依靠思维。
很多人以为禅修不能进行思维,不,这是错误的,思维在禅修中也同样占据重要地位。
只是必须要了解什么是正思维。什么是头脑的妄想。
是的,其实有相当多的人可以直接从正念开始修,也就是直接修纯观,有的人错误的以
为纯观是极其少数的人,是极其智慧,根性很高的人才能修的,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
慧很强的人,确实适合修习纯观,但是它并非高不可及。
实际上根据原始的阿含经文,有一些证据显示佛陀本人教导的实际是纯观,并非现在的
清净道论里面的先止禅后观禅的体系。当然这方面确实有争议,
f*******8
发帖数: 3612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坛经论四圣谛

不错,真爱始于爱自己,这是我师傅的话,
后来看《清净道论》,发现慈心观的入手也是先要对自己修慈。
如果因为辩论而把别人探讨佛法知识的热情挫折了,也不好。
清。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