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随顺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a*******g
发帖数: 867
1
转贴自:北京龙泉寺出家博客
出家前,有些佛门专用词汇虽然是耳熟能详,但却不清楚它的真正内涵,天天挂在嘴上
念,念得都烦了,对这些词已然没有什么好感了。
出家以后,心里安静了一些,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咀嚼,体会这些词,才恍然明白,
这些词不是闹着玩的。
像“随顺”这个词,一般是在佛门里用,但佛教气息不是那么浓厚,以前不太在意
,现在看来,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法门,真的要是在这两个字上用上功,那可是了不得

刚进寺院的时候,有些师兄包括我自己都是很有主意的人,做事时,一不小心就栽
进我执的陷阱里,不顺着自己的意见,心里就不高兴,世界上,哪里能有那么多事情都
顺着自己的主意和想法呢?
有一次出坡干活,两个主意都很强大的师兄为一件事情如何做才能更有效率顶上了
,其中一个师兄忽然间就不情愿地说了一句,那就随顺你吧。
当下的气氛立刻缓解,矛盾和对立顿时烟消云散。
那个场景让我意识到这两个字有说法,值得将这个词牢记在心,并随时随地的提起
来,改变我们的身心和习气。
佛法浩如烟渺,确实不好找一个下手处,有一天晚上听别人讲唯识、讲俱舍,听得
我心生焦虑,因为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上手学这些经论。
当夜,师父...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
随顺的意思
他说的”随顺”的意思,与修行中随顺观、随顺觉,不一样。
也许他们误用,也许这是他们特别的词,有另外他说的意思。
修行中的”随顺”,我所知不是这个意思。
随顺观、随顺觉,我所知是随时都可用不同的所缘来观、觉,不必局限在固定所缘。
这是因为方法已经纯熟了,可以开放观觉所缘,不必如初学者需要固定所缘。
能随顺,而且还能观得很仔细,那内观很纯熟,很厉害了,必会突飞猛进。是精进觉支
了(也就是有”精进”这样的现象)
不知是否这样, 可以纠正。
a*******2
发帖数: 465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应该随顺亲友赌博吗?
达真堪布慈悲开示:
现在的人都爱赌博,有钱的人到大的赌场赌博,没钱的人找几个朋友小赌,还有人干脆
是靠赌博打发时间。打发时间的方式有很多,不应该选择这种方式啊!因为赌博时,无
论赌注多少,都会产生贪心、嗔恨心、嫉妒心、傲慢心等烦恼。
赌博会生起贪心,想多赢点;如果对方赢了,就会生起嗔恨心;如果运气比较好,赢了
很多钱,又会生起傲慢心;如果对方赢的钱多,得意忘形的时候,又会嫉妒。另外,杀
盗淫妄酒等其他恶业也会因此而产生。赢了钱很高兴,就会请大家大吃一顿,这样就杀
生了;赌博时会不择手段地赢钱,暗地里肯定有欺诈的行为,这样就犯偷盗了;妄语就
更不用说了,肯定会说许多假话;也会犯淫邪……赌博的人内心的贪嗔痴慢疑会同时产
生,行为上的杀盗淫妄酒样样俱全,严重地染污了相续。
赌博是一种特别下劣的行为。不要说到大赌场里赌,那些找朋友玩麻将赌博的人里,居
然是平时很精进、很有修行的学佛人。“这是假期,过年了我赌一赌应该没事吧?”若
是能把握自己的内心,能保持相续的清净,真心为了让身边的有缘众生高兴也可以。否
则,就是造业。不要说为了自己,为了别人也不能造业。以前讲得很清楚,为别人造业
也是造业,将...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应该随顺亲友赌博吗?
"《普贤行愿品》里讲随顺众生。我们是要随顺众生,但是不能没有道德底线;"
道德底线又是怎么来的呢?
f*******8
发帖数: 3612
5
这个词很有意思,应该说是一种心性心态,
可能有各种解释,这里是一种。
《圆觉经》“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
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嘴上
白,
在意
不得
就栽
Y**u
发帖数: 5466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应该随顺亲友赌博吗?

~~~~~~~~~~~~~~~~~~~~~~~~~~~~~~~~~~~~~~~~~~~~~~~~~~~~~~~~
可是就这个例子来看, 不随顺亲友赌博, 他们会瞋啊..而且想赌而不能赌的时候可能
贪心还更大呢。。
其实我想说的是, 道德从来都是在变的, 因人, 因地, 因时, 因文化, 因种族。
更何况底线二字又是在变。 那么只是讲我们要收住道德底线, 是否真的是个有效的
方法呢。。,
Y**u
发帖数: 5466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32个正念的练习 - 一行禅师
参考阅读经典
1: 大念住经(南传)
2: 安般守意经 (南传)
3: 维摩诘所说经
4: 心经
1.早晨醒来时,轻轻的微笑
在天花手推车或者墙上挂一根树枝或其他标示,甚至是“笑” 个字,好让你一张开
眼就能看到。这个标示有提醒你的作用。利用起身前的片刻掌握好呼吸,轻轻地吸进并
吐出三口气,同时轻轻地微笑,随顺你的呼吸。
2.闲暇时,轻轻地微笑
不管在任何地方坐着或者站着,记得轻轻地微笑。看着一个小孩、一片树叶、一
幅墙上的画,或任何其他相对来说的静物,保持微笑。
3.听音乐时,轻轻地微笑
听到段音乐,听上两、三分钟。专注在歌词、曲调、旋律与音乐情境上。注意你
的呼吸,轻轻地微笑。
4.发怒时,轻轻地微笑
当你意识到自己在发怒,轻轻地微笑。安静地吸气、吐气三次,保持微笑。
5.平躺,全身放松
背部平躺,不要用垫子或者枕头支撑。双臂放松,平放在身体两侧,双脚微微张
开,向外舒展。轻轻地微笑。轻轻地吸气、吐气。专注于你的呼吸。放松全身肌肉。放
松每一寸肌肉,就好像它正要觉到地底...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圆觉经 6: 清净慧菩萨
☆─────────────────────────────────────☆
Yisu (大头教主) 于 (Thu Apr 5 09:35:34 2012, 美东) 提到:
问:"一切众生及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有什么差别?"
答:"“善男子,圆满觉悟的自性,不是前面所说的五种性,因随缘而起,所以说是‘
性有’;又随缘而起不是实有,所以无处取、无所证。在真如实相中,实则没有菩萨和
众生可言。这是为什么呢?菩萨和众生都是幻化的,因为幻化的都将消亡,也就没有可
用以取证的。比如眼晴不能看到自己本身,自性本来平等,不是强制使他们平等的。迷
惑颠倒的众生不能除灭一切幻化,对于一切幻化或除灭,或未能除灭,除灭的功力不等
,则便显有差别。如果随顺寂灭圆觉,平等无待,也就没有寂灭以及证悟寂灭的人。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久远的过去以来,便妄想有实在的自我和爱我的人,而不知道因
为有念念生灭,所以才生起憎爱,沉迷于五欲中。如果能够遇到好的教友,教导他开悟
清净圆觉本性,明了诸法起灭,则会知道此生空自担负忧悲苦痛的劳虑。如果有人永远
断除劳虑,就能得知法界清净,如果执着于清净见解又会成为自己...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圆觉经 6: 清净慧菩萨
问:"一切众生及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有什么差别?"
答:"“善男子,圆满觉悟的自性,不是前面所说的五种性,因随缘而起,所以说是‘
性有’;又随缘而起不是实有,所以无处取、无所证。在真如实相中,实则没有菩萨和
众生可言。这是为什么呢?菩萨和众生都是幻化的,因为幻化的都将消亡,也就没有可
用以取证的。比如眼晴不能看到自己本身,自性本来平等,不是强制使他们平等的。迷
惑颠倒的众生不能除灭一切幻化,对于一切幻化或除灭,或未能除灭,除灭的功力不等
,则便显有差别。如果随顺寂灭圆觉,平等无待,也就没有寂灭以及证悟寂灭的人。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久远的过去以来,便妄想有实在的自我和爱我的人,而不知道因
为有念念生灭,所以才生起憎爱,沉迷于五欲中。如果能够遇到好的教友,教导他开悟
清净圆觉本性,明了诸法起灭,则会知道此生空自担负忧悲苦痛的劳虑。如果有人永远
断除劳虑,就能得知法界清净,如果执着于清净见解又会成为自己的障碍,不能自在证
入圆觉境界。这就称为‘凡夫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菩萨知道执着清净见解是一种障碍,虽然心中断除了这种障碍,但仍执
着于想断除这种障碍的名相,这种‘觉碍’还是一种障碍...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圆觉经 8: 辩音菩萨
问:"大悲世尊,这些法门非常稀有少见。世尊,依据这些法门,一切菩萨要修成圆觉
,有哪些修习方法?"
答:"“善男子,一切如来的圆满觉性清净,根本没有修习方法和修习的人。一切菩萨
以及末世众生依从没有觉悟时虚幻的修习功用,这样便有了二十五种轮替修习定心的修
习类型。"
“如果菩萨们只取至极的静虑法门,因为静虑的功用能断除烦恼,即能获得最高成就
,不起身离座就能证入涅槃境界。这种菩萨的修行类型,叫做单修‘奢摩他’。
“如果菩萨们只是观见诸法如幻,能依靠佛力自在变化世界,起种种作用,广修菩萨
清净殊妙行法。于圆觉总持法门,也不失令念虑寂静的禅定功夫以及获得寂静智慧的修
止功夫。这种菩萨的修行类型,叫做单修‘三摩钵提’。
“如果菩萨们只是灭除一切无明幻法,又不执取种种变化作用,能以寂灭之性而自断
烦恼。等到烦恼断尽,证入圆觉真心,就能了知真如实相。这种菩萨的修行类型,叫做
单修‘禅那’。
“如果菩萨们先取至极的静虑法门,以静虑生出的智慧心观照种种虚幻相状,便从这
里始起菩萨行。这种菩萨的修行类型,叫做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如果菩萨们以定静中生起的智慧,证入圆...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自我教言略解 (2)
自我教言略解
华智仁波切 造颂
索达吉堪布 译/讲解
11. 莫作之事有三种:切莫自大与傲慢,
切莫暗中说他过,于谁亦莫作轻毁。
修行人一定不能做的事情有三种:
一是“切莫自大与傲慢”,如果自己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就看不到别人的功德,也见
不到自己的缺点,因此也就很难得到传承上师的加持,从历来高僧大德的论著及日常言
行中,都体现出内在谦虚的美德。我们却往往会生起粗大或细微的傲慢心,比如认为这
个教言很简单、那个法我听过几次了、这件事情我肯定比别人做得要好等等,而没有时
常以法来对照、衡量自己。古印度的一位大成就者曾三十七世中修学五部大论,上师如
意宝一生中听闻过一百多次《佛子行》,这些大德大成就者都是如此的谦虚好学,像我
们这些初学者有什么理由傲慢自大!寂天菩萨也教我们:“愿如细柔棉,敬当彼等仆。
”《格言宝藏论》中也说:“大者无须自傲慢,劣者傲慢有何用?真宝不用语夸赞,假
宝再夸亦谁买?”所以,没有必要傲慢,慢如高山法水不注,修行人,切记!
二是“切莫暗中说他过”,即不要在背后说别人的过失,暗中说过戒律中也是遮止的。
我们现在都是修学人,不是佛,每个人都有各人... 阅读全帖
j********p
发帖数: 9680
12
[佛教经藏] 十种 魔挠乱的现象--《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五:
【时彼有情复有十种魔事。智者应当悉皆了知。于此魔事不应随顺。转复发
起勇猛精进。成办佛事。何等名为十种魔事。
舍利子。若有苾刍于诸契经。发起乐欲受持读诵。时魔波旬而来娆恼。此是第
一魔事。智者应当于此了知。不应随顺。
舍利子。若有苾刍于诸契经。发起乐欲受持读诵。时魔波旬而来娆恼。令诸眼
目生诸疾病。此是第二魔事。智者应当于此了知。不应退屈。
舍利子。若有苾刍于诸契经。发起乐欲受持读诵。时魔波旬而来娆恼。令其
身分生诸病苦。此是第三魔事。智者应当于此了知。不应退屈。
舍利子。若有苾刍于诸契经。发起乐欲受持读诵。令心散乱不乐本住。此是
第四魔事。智者应当于此了知。不应随顺。
舍利子。若有苾刍于诸契经。发起乐欲受持读诵。令其发起极忿怒心互相诤
竞。令诸契经不能安立。此是第五魔事。智者应当于此了知。不应随顺。
舍利子。若有苾刍于诸契经。发起乐欲受持读诵。令其互相执持斗诤俱陷王
...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圆觉经 7: 威德自在菩萨
问: "世尊,比如一座大城池,城外有四个城门,从任何方向到来的人要进城的话并不
局限于从一个为向进入,一切菩萨及庄严佛国的众生要成就觉悟智慧,并不只有一个方
便法门。希望世尊广为我们宣说一切方便法门和修行渐次,以及修行人共有几种,使参
加这个法会的菩萨以及末世众生中追求大乘佛法的人迅速领悟圆觉,无所障碍地悟入清
净觉悟境界。"
答: "“善男子,至高无上的圆满妙觉遍满十方,能生出佛及一切万法,而这些都具有
同一个本体,相互平等。各种修行本质上没有区别,如果随顺众生根性机宜的不同,则
修行方法多得无法计量。圆觉修法按众生根性的差别而归纳的话,应当有三种。
“善男子,如果菩萨们能够体悟清净圆觉,就取净觉心上的寂静为观行之本,从澄清一
切妄念入手,便会觉知识心上有烦动。这样就能引得静慧发生,身心烦恼从此永远断灭
,由此内心便能生发寂静,感觉轻松安详。由于自心寂静的缘故,十方世界的如来觉心
都能在其中显现,就如同镜中的影像。这种方使法门,叫做‘奢摩他’。
“善男子,如果菩萨们能够体悟清净圆觉,以清净觉心了知分别心以及六根、六尘都是
因为幻化而有的,于是生起如幻的智慧以去除如幻的无明,或者变化... 阅读全帖
h********i
发帖数: 87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欲望是苦
欲望是苦
梭巴仁波切/开示
释妙喜/恭译
不随顺欲望便是修行,随顺欲望则非修行;就这么简单。噶当派格西圣口宣说的开示《
启开佛法之门》,他们所修行体验到的是,要断除世俗八法,免除贪执今生的欲望。不
管你是否修行佛法,世俗八法的恶念是一切障碍、问题的根源。一切不如意事,都肇自
世俗法的念头。
当你被告以应当舍弃欲望,你觉得好像是要你牺牲快乐。舍弃了欲望,你就没有快乐可
言,你就一无所有,孑然一身。你的欲望被没收,快乐被剥夺,留下空荡荡的你,好像
泄了气的汽球。你觉得好像身体里面的心被掏空,好像你失去生命了。
这是由于你还没有了悟欲望的过患,没有认清欲望的本质是苦。其实欲望本身是受苦、
病态的心。若欲望薰心,心会产生幻觉使你看不出有别种快乐,真正的快乐。
譬如,当你对一个对境产生欲望,而享用它,你安立这种经验为“乐”。对你来说,这
好像是乐,其实只是苦。当你一直持续那个行为,例如吃东西,你的快乐不会增加,只
会减少。一旦肚子饱了,你的快乐就变成苦苦。在那个行为苦的本质还不明显之前,看
起来好像是乐,不过等到苦的本质显著了,它就变成苦苦。当苦还不明显,被称为“乐
”的感受,好像真的是乐,可是...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5
来自主题: Xibei版 - 欲望是苦 (正版)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Zhejiang 讨论区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欲望是苦 (正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Mar 6 19:43:42 2013, 美东)
欲望是苦
梭巴仁波切/开示
释妙喜/恭译
不随顺欲望便是修行,随顺欲望则非修行;就这么简单。噶当派格西圣口宣说的开示《
启开佛法之门》,他们所修行体验到的是,要断除世俗八法,免除贪执今生的欲望。不
管你是否修行佛法,世俗八法的恶念是一切障碍、问题的根源。一切不如意事,都肇自
世俗法的念头。
当你被告以应当舍弃欲望,你觉得好像是要你牺牲快乐。舍弃了欲望,你就没有快乐可
言,你就一无所有,孑然一身。你的欲望被没收,快乐被剥夺,留下空荡荡的你,好像
泄了气的汽球。你觉得好像身体里面的心被掏空,好像你失去生命了。
这是由于你还没有了悟欲望的过患,没有认清欲望的本质是苦。其实欲望本身是受苦、
病态的心。若欲望薰心,心会产生幻觉使你看不出有别种快乐,真正的快乐。
譬如,当你对一个对境产生欲望,而享用它,你安立这种经验为“乐”。对你来说,这
好像...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6
来自主题: Zhejiang版 - 欲望是苦 (正版)
欲望是苦
梭巴仁波切/开示
释妙喜/恭译
不随顺欲望便是修行,随顺欲望则非修行;就这么简单。噶当派格西圣口宣说的开示《
启开佛法之门》,他们所修行体验到的是,要断除世俗八法,免除贪执今生的欲望。不
管你是否修行佛法,世俗八法的恶念是一切障碍、问题的根源。一切不如意事,都肇自
世俗法的念头。
当你被告以应当舍弃欲望,你觉得好像是要你牺牲快乐。舍弃了欲望,你就没有快乐可
言,你就一无所有,孑然一身。你的欲望被没收,快乐被剥夺,留下空荡荡的你,好像
泄了气的汽球。你觉得好像身体里面的心被掏空,好像你失去生命了。
这是由于你还没有了悟欲望的过患,没有认清欲望的本质是苦。其实欲望本身是受苦、
病态的心。若欲望薰心,心会产生幻觉使你看不出有别种快乐,真正的快乐。
譬如,当你对一个对境产生欲望,而享用它,你安立这种经验为“乐”。对你来说,这
好像是乐,其实只是苦。当你一直持续那个行为,例如吃东西,你的快乐不会增加,只
会减少。一旦肚子饱了,你的快乐就变成苦苦。在那个行为苦的本质还不明显之前,看
起来好像是乐,不过等到苦的本质显著了,它就变成苦苦。当苦还不明显,被称为“乐
”的感受,好像真的是乐,可是...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17
第四节 转依论
在玄奘所传唯识学中,心体与理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体即清净法界,亦即真如、法
性;心体即第八阿赖耶识,即藏识、种子识。第八识之中蕴藏的无漏种子既是众生解脱
的根据,也是连接心体和理体的中介。唯识学的“三性”、“三无性”学说,一方面是
对“识”之体性的描述,另一方面又具有联结心体与理体的特别意义。“三性”中依他
起性最为关键,在某种意义上依他起之最终的根据是阿赖耶识,此识体所蕴藏的有漏、
无漏种子正是遍计所执性与圆成实性之所以形成的根源。通过依他起性,唯识宗将心体
与离言之心性(真如)之转依关系揭示了出来。同样,“相名五法”,一方面是对世间
诸法所作的一种分类说明,另一方面此五法之间的关系也蕴含了心体与理体之间的差别
与联系。与中土的“性宗”相同,唯识宗同持不可言诠的“离言真如”立场,窥基创发
的“四重二谛”,其目的正是试图以此将心体与理体紧密地联系起来。
“转识成智”是唯识宗将其心性论落实于解脱论层面的必然结果。凡夫不知外境非实、
离心无境的道理,若明了“唯识无境”之理,并且转变所依,就可实现“转识成智”而
解脱成佛。唯识宗以四缘论证“转识成智”如何可能,前二属于主观方... 阅读全帖
q****u
发帖数: 1421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谢安朔】造物主--大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4a4e6a00102v4uo.html
当我们在生活中,能够时时处处觉察自心,觉醒身心贪欲习气,那么,生活本身就是
修行,人间处处皆是修行者圆觉自性的庄严道场。当我们敢于直面自心,赤诚袒露身
心污垢,以无上虔诚的心地,供养如来究竟佛义,那么,我们在人世间所遭遇的一切
善缘、恶缘,都会因心转境,世间因缘皆会成为圆满佛陀的增上缘。这即是迷时佛度
众生,悟时众生度佛,觉悟者,随顺众生诸缘,度尽自心烦恼,心空则法灭,众生与
如来,同体一性,本来性空,随顺生灭,不取一相,清净周遍,如如不动,是名如来

修行者如实面对自心,观察身心,心灵深处,依旧有很多深重、细腻、很难察觉的习
气罪恶。可是,我热爱这些罪恶,因为他们是我心灵的错误,是心灵曾经迷失后历史
的见证。罪恶就是曾经的我,为何我要去回避他,否定他?
所以啊,我们要接受自己身心深处的罪恶,要去爱这些罪恶,要去理解、包容、宽恕
这些罪恶,因为,他们就是我们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只有爱,可以温暖灵魂;只有
爱,能够融化恐惧;只有爱,可以善解一切冤仇。爱我们自己,原谅我们自己,接纳
...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顺说如来藏重定不重慧
看来还真有人从印顺这个井里面,以为能看到整个天空呢?
如《圆觉经》里,
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
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如来总开示。
便有三种类,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提。
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锽,三种妙法门。
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
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
非一方便,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
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
,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
来知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
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善男子,... 阅读全帖
s*******1
发帖数: 191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元真九问----修行 by 谢安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4a4e6a0010136tv.html
第三个问题:何为修行?修的是什么?行的是什么呢?如何修?如何行?如何见证?
修行核心就是两样东西,第一个就是忏悔,就是你通过学法,正知见增长,知道自
己过去错在什么地方,要去忏悔,深刻的忏悔;另外一个就是绝对虔诚,虔诚不是说你
去为哪一个人,或为什么真理做什么事情,不是的,这个绝对没有。虔诚就是你可以用
你的生命的全部去供奉真理,从而达到真理让你放下一切妄念妄想执着的要求,这个就
是虔诚。真理为师,真理无师,你们知道吗,因为真理,只是借助了人类的语言组合将
真理展现出来,包括传法的这个人,都是众生因果缘法而生的,他也不是实际的存在,
所以说真理没有老师。
所有的人,未来的修行人都是以真理本身为老师,这个真理是什么呢?真理不是文字
,文字是真理所指的方向,要以自己心里面的动机,最原始的那个“不动空如”为老师
。我经常给别人讲,你们与其去迷信你们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成就,你们与其去迷信你
们做梦中梦到的景象,什么金光巨佛......,不如去迷信你们内心深处不被情感欲望,
妄想习...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21
☆─────────────────────────────────────☆
Yisu (yisnotme) 于 (Wed Aug 11 11:49:22 2010, 美东) 提到:
为了表示对"初果解脱者"的尊敬和方便大家集中学习。 本线程为初果解脱者专用贴, 其
它人请不要跟贴。 以后所有的关于初果解脱者的言论都将被集中收集并转移到在这里。
任何自认已经证得初果的同学, 请到这里发贴。 其它地方的新贴我们将为您转到这里
来, 以方便我等末学的集中学习。
感谢开示
先听一段佛经, 中间休息我们会陆续放佛经。
白话大般涅槃经卷第一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不肖弟子释净胜白话译
寿命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尸那国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尔时世尊。与大比丘八十亿百千人俱。前后围绕。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以佛神力出大音声。其声遍满乃至有顶。随其类音普告众生。今日如来应正遍知。怜愍众生覆护众生。等视众生如罗睺罗。为作归依屋
4缶跏雷鸾鶚劇R磺兄谏粲兴伞=裣た晌省N詈笪
这是我亲耳听佛所说的。
一天佛来到拘尸... 阅读全帖
B**M
发帖数: 74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浅讲
(原视频录制于2006年,感谢慈媛菩萨整理录像成文字)——和尚坡主
现在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单讲解一下,实际上咱们讲禅的这一系列光碟,它讲的
要义——无我、空性见、究竟祖师禅无话可说等,这些原理,和所有了义佛经、还有一
些一流禅师的开示,其内容都是一样的。前面咱们讲了《心经》,现在再把这个《金刚
经》拿来看一看。
以前讲过,最古老的那种参禅方法呢,它就像徒手爬藤入云---难度实在太大。那么按
五祖倡导的依靠《金刚经》参学,就容易得太多啦。加上我们作了浅显讲解,那简直就
像爬直升飞机绳梯上去一样,更加容易得悟。
咱们从经文再来看一看,看看佛讲的《金刚经》之内核,和咱们前面讲的那些内容,表
述方法虽有异,看看内容是不是一致。这也就是拿佛经来印证一下。
另外,咱们讲这个经,风格以提纲挈领为主,因为那些寻枝摘叶、逐句解析的资料已经
有很多,走进书店、网上收索、就能找到很多法师或学者录的视频或写的书,里面一般
都有名词注解。
细看学者们讲《金刚经》讲《心经》等的那些文字资料,会发现他们能把里面的文字给
拆解得很详细,就是说各种名词解释得很清楚,但是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他往往会给
你讲错了,好...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第9章 云门家风
第9章 云门家风
一、文偃机用
云门宗,亦称云宗,以云门文偃为宗祖,因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举扬一
家宗风,后世取其的居山名而命宗。
文偃(864-949),俗姓张,苏州嘉兴人,幼年依本地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
。敏质生知,慧辩天纵。及长,至常州毘陵坛受具足戒。侍奉志澄数年,偏览诸经,深
究律部。虽持戒清业,而心事未了,乃辞志澄往睦州参学,经数载,尽得睦州和尚之法
。又谒雪峰义存,据《云门匡真禅师录》载:他至雪峰庄,见一僧乃问:“上座今日上
山去耶?”僧曰:“是”,师曰:“寄一则因缘,问堂头和尚,只是不得道是别人语。
”僧曰:“得”。师曰:“上座到山中见和尚上堂,众纔集便出,据腕立地曰:‘这老
汉项上铁枷,何不脱却?’”其僧一依师教。果然,雪峰一闻此僧语,便下座拦胸把住
曰:“速道!速道!”僧无对。峰拓开曰:“不是汝语。”僧曰:“是某甲语。”峰曰
:“侍者将绳棒来。”僧曰:“不是某甲语,是庄上一浙中上座教某甲来道。”峰曰:
“大众去庄上迎取五百人善知识来。”次日文偃上雪峰,峰纔见便曰:“因甚么得到与
么地!”师乃低头,从兹契合。温研积稔,密以...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4
☆─────────────────────────────────────☆
imper (Imper) 于 (Sat May 7 14:38:15 2011, 美东) 提到:
大迦叶尊者的悲心
释恒强
一、自利利他的头陀行
二、以清净心说法
三、佛陀嘱法大迦叶
四、结集三藏
五、呵责是爱护
六、结语(含注释)
☆─────────────────────────────────────☆
imper (Imper) 于 (Sat May 7 14:39:00 2011, 美东) 提到:
【提 要】 大乘佛教的信奉者一直以来对大迦叶等声闻众存在误解、偏见,说他们自利
独善,贬斥他们为“小乘”,讥毁他们为“痴犬”、“焦芽败种”,这都是不实、不公
的。大迦叶尊者行头陀行也有利他的一面,也常以清净心说法,乃至为正法久住而说法
。尊者人间乞食,随缘教化,也经管精舍,领众共修,利益大众。佛陀常常赞叹尊者、
维护尊者,以便在僧团中树立起尊者的威信,最后将佛法付嘱于他及阿难。佛陀涅槃后
,尊者即发起僧众忠实地结集佛陀的... 阅读全帖
P****S
发帖数: 2286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字大明咒中的性用语
现在大家议论密法里双修到底怎么回事,全是看书自己猜想,没一个真正见过双修怎么
修的。我也没见过,但双修从理论上讲是行得通的。
《维摩诘经》中说:“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
痴性,即是解脱。”
《圆觉经》中直接说了菩萨入了如来随顺觉性,“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
。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
,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
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
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若复有人劳虑
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
地者随顺觉性。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
断其首,首巳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26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
2011-09-04 08:49:58 来源:净宗学会 作者:夏莲居居士 评论:0 点击:162
净宗学会课诵本之四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序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观自在菩萨章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观音圆通章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偈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序
大藏教典,若显若密,言观音者,凡百数十部,法华,楞严,华严,三大部中,皆有观
音章,唯法华普门品流通最广,楞严圆通章,虽有别行之本,而持诵已少希矣。又于华
严观音章,则未见有别行刊印之本。良由华严经海,卷帙浩博,前后三译,遍读非易。
东晋义熙十四年,佛度跋陀罗初译六十卷,与唐证圣天册间,实叉难陀重译八十卷,均
非全部,迨贞元间,三藏般若所译四十卷出,始为灿然大备。东晋与唐初译本,观音章
均在入法界品中,仅有长行而无偈颂。贞元所译四十卷,统名曰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
行愿品,观音章即在其内。考诸唐代贞元十一年十一月,南天竺乌荼国,进奉梵夹,次
年六月,奉诏于长安崇福寺开译,十四年二月译毕。参加译事者,罽宾国三藏般若外,
如宣梵译语,笔受迥缀,润文校勘,证义证禅诸职,俱为一...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前念后念和妄念 Zz

无思无念的定。那当然不对。
似乎是次第不明,没有方法所造成的混乱,所幸您已经自己了解,解决了。
是这样的
妄念(指不由自主的胡思乱想)一定要消除,凈念一定要修到
没有消除妄念,没有强大的凈念,什么都不用提。
只有净念很纯凈很纯凈(不容易),才能捕捉到念头如何升起。
也就是 心念处时捕捉到,”识”如何在根触尘的时候升起,
然后”行”的升起,然后”想”的升起,然后受的升起。
不过这些也不能叫妄念,因为本来人就会思考。除非是死人。
要消除的不是这些,是那些不由自主乱飘的思前思后脱离当下的思绪,这叫妄念。
相对的,观察你当下所思考的目标,并不是妄念,甚至叫净念(指非常纯凈的观察当下
所缘)。
凈念是要的, 而且是修行非常重要,随时随地都必须的,愈纯凈愈好,
要净念一心,不然不可能观察到自然生起的 识 行 想 受,(这些心念何等之快)。
然候更进一步,要随顺观、随顺觉。也就是”随时”都净念的功力,到达随时随地都可
以观察。
用七觉支的角度,是第二觉支,择法觉支。
也就是念觉支修习过后,已经净念一心了,再更进一步可以随顺净念观,随顺净念觉。
用四念处的角度,适合受念处的修行。因为受念处开放六根...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
2011-09-04 08:49:58 来源:净宗学会 作者:夏莲居居士 评论:0 点击:413
净宗学会课诵本之四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序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观自在菩萨章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观音圆通章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偈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序
大藏教典,若显若密,言观音者,凡百数十部,法华,楞严,华严,三大部中,皆有观
音章,唯法华普门品流通最广,楞严圆通章,虽有别行之本,而持诵已少希矣。又于华
严观音章,则未见有别行刊印之本。良由华严经海,卷帙浩博,前后三译,遍读非易。
东晋义熙十四年,佛度跋陀罗初译六十卷,与唐证圣天册间,实叉难陀重译八十卷,均
非全部,迨贞元间,三藏般若所译四十卷出,始为灿然大备。东晋与唐初译本,观音章
均在入法界品中,仅有长行而无偈颂。贞元所译四十卷,统名曰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
行愿品,观音章即在其内。考诸唐代贞元十一年十一月,南天竺乌荼国,进奉梵夹,次
年六月,奉诏于长安崇福寺开译,十四年二月译毕。参加译事者,罽宾国三藏般若外,
如宣梵译语,笔受迥缀,润文校勘,证义证禅诸职,俱为一...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9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生天之论--天堂有路何为径
1.十善业道:生天的福德(条件)

持五戒未来世可以继续生而为人,若加修十善就可以往生欲界天 。如《佛为首迦
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欲天报,所谓具足修行增上十善。”
《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上:“修习何业得生欲天?修十善业得生彼天。”
因此,受持五戒与力行十善,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的十善业道就是十恶业道的相反,十恶业道就是身、口、意的十种恶业。也就
是身恶业有三:杀、盗、淫;口恶业有四:恶口、妄语、两舌、无义语(绮语);意恶
业有三:贪欲、瞋恚、愚痴(恶见、邪见)。
如《优婆塞戒经》卷6〈业品 第24 之1〉中云:
身三道者,谓杀、盗、婬;口四道者:恶口、妄语、两舌、无义语;心三道者:妒
、瞋、邪见;是十恶业,悉是一切众罪根本。
所以,十善业就是指不造这十恶业,因为这十恶是一切众罪的根本。经中接著说:
如是十事,三名为业,不名为道;身口七事,亦业亦道,是故名十。是十业道自作
他作,自他共作,从是而得善恶二果,亦是众生善恶因缘,是故智者尚不应念,况身故
作?
也就是说这十个业与道中,心的三业是我们的意识和意根所想的,还没有身口的行
为造作出来,只... 阅读全帖
E*********g
发帖数: 185
30
今天中午有个出家师父,说到“临终不能往生”的问题,实际这是现行习气的一种自我
认知,这个认知是千差万别的,我们来具体看一看:
(一) 临终不能往生
因为“临终不能往生”的教育已经到极致了,基本上若用我们自己的意识,我们就会挖
这个坑、培养这个坑,找充分的理由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临终不能往生、他人临终不能往
生,十分不可思议!
这是为什么呢?——其现行的作用,又称为“种子”的作用,或说现行的抉择。他不断
地抉择,就会相续抉择临终不生这个事实。我经常会碰到出家师父和居士说,某某某念
了几十年佛了,他临终根本就没法说是往生了,又痛苦又挣扎又喊又叫的。这类人一生
就在培养“不能往生”这个习气种子,或者说他就掘这个坑。
你说“谁愿意培养这个种子呢?”不,他一张嘴一定是说不能往生,他没有第二个概念
,所以就会增加这个东西。实际这就是种子与意识的作用,他自己的意识不断在培养,
肯定是妄想在掘这个坑,用妄想不断地加深妄想。
他第一个种子种下的是“不能往生”,那他就收集所有不能往生的证据,培养、收集…
…。虽然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但“临终不能往生”的种子在起作用,说哎呀你看
,我心又烦了,我习气这么重,...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31
文:唐岐
在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度乃互相依持,少了其中一项
,就无法圆满六波罗蜜;比如不持戒,不修禅定,却想要求証「般若实相」,就犹如煮
沙成饭,了不可得,如《大智度论》说:「观真空人,先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
心柔软,诸结使薄,然后得真空。邪见中无此事,但欲以忆想分别,邪心取空。」「先
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心柔软,诸结使薄。」就是要先具足「善根」。「善根」
指善良敦厚的个性,少了自我傲慢的心态,具备「理性与民主」的心态,凡事讲信用,
重人情义理,处事稳重,不会心浮气躁,富包容心,心怀慈悲等等内在的德性;若是欠
缺了这些「善根性」,对「般若」的了解,就会止于想像分别,无法获得亲切的体验,
而且在分别想像中,很容易错解法义成为邪见。若是心中已有邪见,又得不到善知识的
指正,就会「邪心取空」;「邪心」含有著强大的贪瞋心行,贪瞋心行会相应邪见而不
自知;只要染著在贪瞋之下,就不可能契应「般若真空」;也会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
以「诸法毕竟空」来掩饰自己贪欲心,说「贪欲」乃空无自性,一切行为「无罪无福」
之邪见。
《大智度论》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不积善根,不...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2
《大智度论》:「真空与邪空」的差别
文:唐岐
「般若空观」是佛法修証的核心;声闻缘觉依之而証涅槃,菩萨乘依之能够圆满六波罗
蜜。般若空义可以由「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法毕竟空」的法义得到胜解,但是要体
証般若,就不是从单纯的从法义理解所能相应了。
在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度乃互相依持,少了其中一项
,就无法圆满六波罗蜜;比如不持戒,不修禅定,却想要求証「般若实相」,就犹如煮
沙成饭,了不可得,如《大智度论》说:「观真空人,先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
心柔软,诸结使薄,然后得真空。邪见中无此事,但欲以忆想分别,邪心取空。」「先
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心柔软,诸结使薄。」就是要先具足「善根」。「善根」
指善良敦厚的个性,少了自我傲慢的心态,具备「理性与民主」的心态,凡事讲信用,
重人情义理,处事稳重,不会心浮气躁,富包容心,心怀慈悲等等内在的德性;若是欠
缺了这些「善根性」,对「般若」的了解,就会止于想像分别,无法获得亲切的体验,
而且在分别想像中,很容易错解法义成为邪见。若是心中已有邪见,又得不到善知识的
指正,就会「邪心取空」;「邪心」含有著强大的贪瞋心...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33
四大菩萨
(无边的愿行—普贤菩萨)
文珠法师讲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六日于香港九龙政府文化中心
一、普通众生的愿行
二、出家修行的愿行
三、普贤菩萨的愿行—普贤菩萨的故事
三、普贤菩萨的愿行—普贤行愿的德目
三、普贤菩萨的愿行—普贤行愿的功德
无边的愿行—普贤菩萨
今天讲的题目,是无边的愿行。愿是愿望,志愿;行是行为,作为。由个人的志愿,策
动个人的行为;由个人行为造作的实践,去完成个人的愿望,名之为愿行。
没有实践的愿望,类于空谈,没有理解的实践,变为盲从。盲从与空谈,皆是偏差,无
法获得学佛的真实利益。因此,昨晚劝导各位勤求佛的智慧,目的在理解佛所说的真理
;今晚讲无边的愿行,是希望各位,由愿行的实践,亲证佛所说的真理。如是以智慧的
理解力,策动愿行的实践;以愿行的实践,亲证智慧的理解。以智导行,以行证智,解
行并进,始可完成学佛的志愿,达到成佛的愿望。否则,说甚么即生成佛,一生解脱,
皆是欺世妄语,魔鬼技俩,除了急功好利愚痴的人,盲从附和外,智者诚应审察谛观,
洞悉真伪,免堕魔眷。现在,将一般人的愿行,出家人的愿行,及普贤菩萨的愿行分三
点说明。同时介绍普贤菩萨的故事及其功德。
...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前念后念和妄念 Zz
忘记对楼主、我回复的网友,及在旁观看的网友说了,
我说的关于佛法或修行的见解,不一定对,
请自行思考、判断,
==========
发信人: cpath (秋十三),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前念后念和妄念 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Sep 6 12:14:29 2013, 美东)

无思无念的定。那当然不对。
似乎是次第不明,没有方法所造成的混乱,所幸您已经自己了解,解决了。
是这样的
妄念(指不由自主的胡思乱想)一定要消除,凈念一定要修到
没有消除妄念,没有强大的凈念,什么都不用提。
只有净念很纯凈很纯凈(不容易),才能捕捉到念头如何升起。
也就是 心念处时捕捉到,”识”如何在根触尘的时候升起,
然后”行”的升起,然后”想”的升起,然后受的升起。
不过这些也不能叫妄念,因为本来人就会思考。除非是死人。
要消除的不是这些,是那些不由自主乱飘的思前思后脱离当下的思绪,这叫妄念。
相对的,观察你当下所思考的目标,并不是妄念,甚至叫净念(指非常纯凈的观察当下
所缘)。
凈念是要的, 而且是修行非常重要,随时随地都必须的,愈纯凈愈好,
要净念一心,不... 阅读全帖
i*******e
发帖数: 50
35
本解序文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一卷
壹、前言
贰、概要
一、教起因缘
二、本经体性
三、一经宗趣
四、方便力用
五、所被根器
六、藏教所摄
七、部类差别
八、译会校释
九、总释名题
叁、正释经义
(壹)序分(第一至第三品)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二卷
(贰)正宗分(第四至第四十二品)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第十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三卷
国界严净第十一
光明遍照第十二
寿众无量第十三
宝树遍国第十四
菩提道场第十五
堂舍楼观第十六
泉池功德第十七
超世希有第十八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德风华雨第二十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四卷
菩萨修持第三十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边地疑城第四十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阅读全帖
B**M
发帖数: 74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抉隐
http://www.yxjs.org/wenji/02_wxlasl/01_wxljsqj/06_yjjjy/01_yjjj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
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
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佛说法四十九年,只说圆觉二字,但始终无法说圆,因圆觉无相,乃生佛平等共具
之心德,非可言说。觉是本性,圆乃德义,性非觉不显,觉非修不圆,圆不圆,在汝自
己,不在佛,不在法,何况文字?惟依文释义,用资印证,如镜照鉴,考证自己觉地如
何,遂假名圆觉。圆觉者,一总持法门也,由此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妙用恒沙,无不
从此流出,所以达体启用也,故曰大陀罗尼门,名曰圆觉。觉相无相,此相乃指觉体,
亦即如实知自心之体相,至打成一片时,方名曰圆。但必以起照为用,至事障断,则烦
恼尽,理障断,所知尽,人法两...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7
ㄧ、绪論
西方哲学二千多年來的第一哲学論题──「存有」(being)
,经过无數着名的哲学家提出无數的理論來定义其意
义。然而,人類面对着共同的宇宙及生命的现象,但是这个现象根源的事实真&#
63972;应该只有一个。具有悠久歷史的东方哲思之一的佛教对「存有」的定义是
如何?本文希望提出具操作性意义的定义,能为东西方共同的哲学思想提供新的养分,
为所有生命指引出最终的归依处。
「存有」(being/existence)本來并不具现代所理解的义涵,只
具「是者」(being/to be)之义;「是者」这个概念,來自希臘
文的「einai」动词;在希臘哲人巴门尼德(Parmenides, 500 BC)的思辨下,&
#63965;用此动词的普遍用法,說明其普遍性。因为思想的内容需要由「是」&#
63789;表述,思想的...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8
摘要
综观东西方宗教、哲学中,西方哲学、京都学派、梵我思想及道教,与佛教对存有
的定义,有极大的差别。其中最关键的差异在于:佛教是以经验主义的实证精神作为定
义之核心,而东西方其他所有的宗教、哲学体系则皆主张存有是不可知、不可证的。
根据《阿含经》佛陀所定义的存有,具有宇宙及生命根源的意义,并且是以人人皆
可实证生命本原而定义。佛教此种特有的存有定义,在佛教经典中不是一个孤证,是符
合佛教的缘起教义。此种实证意义的存有定义,有三个成立要件,并且引申出三个具操
作性意义的判断原则,对于想要实证生命本来面目的人,提供判断是否亲证生命本原之
依据,是极具启发性的判断原则。
对于关键论点──实证的可能性,本文对于哲学史上主张存有是不可知、不可证的
理由中,归纳出三种重要的理由:
1、人类的生命、能力仅具有限性,故无法实证具无限性的宇宙根源。
2、具有无限性者必是宇宙的根源。
3、康德的先验哲学认为道德公设足以作为实践理性宗教的充分理由,不必以事实
验证论证的前提。
上述三种理由错误的原因,皆是忽视实证的重要性所致。《阿含经》中提出实证主
义的存有定义,主张将一切哲学理论回归事实的检验,对于宗教...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我的一个疑问
欲望由心造,而心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欲望的增长没有止境,而满足欲望的外在条件
却受到诸多限制。起初当欲望能够得到满足时你能感受到快乐,于是欲望也随之增长,
当它增长到你无法满足的程度,以前的享受就成为了痛苦,而这简直是一定的,这就
叫无常。
随顺欲望只会更加迷失自我。短暂的安乐的代价是随之而来的更多的痛苦。那么不
随顺欲望是否就不会有快乐呢?显然不是,同样的外境有的人很满足很快乐,有的人却
相反,所以真正的持久的快乐是心的感受,而不取决于欲望和外境。认清自己的心,
不随顺欲望才能找到真正的恒久的快乐。
梭巴仁波切的教言很好,不随顺欲望便是修行,随顺欲望便不是修行。而修行的终点就
是快乐的心。
w*****r
发帖数: 7106
40
藏传佛教的内涵ZT
教授:格鲁/果硕仁波切
时间:一九九八年七月十一日
地点:白马山菩提讲堂
整理:刘凯玲
转自:大眼观世
一、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慧——三圣道为入于密乘修持之根基
金刚乘佛法从印度传至西藏,事实上金刚乘佛法并非独立于大乘佛法之外,和大乘
佛教是一体的;只是修持时藉大乘的波罗密多乘(因乘)和金刚乘(果乘)交互修持,
特别是用金刚乘修持,如果正确修持得到佛果是很快的(即金刚最上乘无上瑜伽密,即
身成佛的法门);所以,我们修持金刚乘的目的||成佛,和一般波罗密多乘及显教根
本目的是一样的,都是要成佛;如果没有显教修持的内容作基础,要证得佛陀果位根本
不可能。
显教修持不只是自己修菩提心,追求解脱轮回的痛苦,更进一步也要让众生修持菩
提心,离开轮回的痛苦,得到佛果位。这样的目的之下,我们要是想成佛果位,若没有
这两样作为根本,说要证佛陀果位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金刚乘要证得佛陀果位,须以
显教为修持内涵,如菩提心、出离心、空性的正见为修行基础。
佛陀非常善巧地根据各种因缘、根器、处境而度化众生。如果众生想求得解脱,在
痛苦轮回中生起出离世间之见,佛陀以小乘的教化来教导这些众... 阅读全帖
d**********l
发帖数: 647
41
净土往生依靠信愿行,而不是戒定慧,只要信愿具足,念佛一生,念佛一声十声,都可
往生。因此,净土修行首先要建立信心,没有信心,就没有往生的意愿,念佛念的再好
,也难生净土。经里佛说此法门是极难信之法。而净土修行人,很容易被别人说服,转
修它门,而失去往生的机会。善导大师是净土二祖,大师所做观经四帖疏,目的就是纠
正它宗它派对净土的误解,为净土行人安心,让净土行人放心,万人修万人去。下面是
截取大师观经四帖疏里的关于净土行人信心的开示,十分精彩,实在是净土行人必读必
看之文。大师在最后以白河二道的譬喻再次帮助净土行人确立信心。我也找了一张白河
二道图。
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
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
。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
报。使人欣慕。
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
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
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42
转贴自:北京龙泉寺出家博客
以前,出坡时让我打扫佛堂,正用拖把干着,忽然计划有些变动,需要大家一起去打扫
厕所,法师说,某某,先不要打扫佛堂了,你先跟大家一起去打扫厕所吧。
因为我已经干了一部分,心里想干完,放不下手里的拖把。
注意,核心就在这里,因为我放不下手里拖把,放不下的原因是,这件事情分配给我了
,这是“我”的事情,所以,我一定要把它干完,我的事情,当然重要,还有,分配我
打扫佛堂,这个工作已经在我的心里挂着了,不干完,就有心结,时时刻刻地牵挂着,
挥之不去。
放不下,就是我的烦恼,我的烦恼开始操纵我了,看看是怎么操纵我的。
法师让我先跟大家一起打扫厕所,我恼怒地回答,我正在打扫佛堂。法师说,可以先打
扫完厕所,再安排人和你一起打扫佛堂。
此时,我已经被烦恼彻底攥住,表情和声音完全失态,只是自己看不到而已,别人都看
到了。
我已被“我执”彻底拿下,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是,我就不想听法师的,就不想跟大家
随众,只是当时自己意识不到而已。于是就回答,我认为打扫佛堂更重要,既然我们学
佛,那就要恭敬佛堂,难道我们来学佛,会认为厕所比佛堂更重要吗?佛堂是佛待的地
方,难道你们连佛都不恭敬...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3
一切无情皆通人情 ???
净空法师宣扬一切无情皆通人情、有见闻觉知, 這種說法實在錯的有點離譜, 有緣於
淨土法門並曾受惠於老法師DVD說法的朋友, 應於此不合正法之說闢正, 減少老法師於
此處錯說佛法的過失 :
净空法师說了很多关于花草树木、石头瓦砾等一切无情也都通人情、有见闻觉知和
灵性之类的有我之不正说,万物皆有灵,即不但是动物有灵性,花草树木都有灵性,而
且连石头瓦砾也有灵性这种錯说如出一辙。比如:
『净空法师说:“畜生通人情,植物通人情这一切众生有没有见闻觉知?有,不但
一切人有,一切动物有,一切植物有,一切矿物也有。” 』
『净空法师还说:“这些小动物都通人情,你爱护它,它也爱护你;有灵有知它就
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所以我们不要以为矿物,矿物大概没有生命了,错了,都有灵性
。植物也有生命,所以清净比丘不踏青草。草长得活泼,你从上面走过,对它也是侮辱
,也是不恭敬。” 』
无情是指没有情识活动的矿物、植物,如山河大地及草木等;有情是指有情识者,
有喜爱、感情者,总名动物。请问,无情既然不是有情,怎么会有情通人情、有见闻觉
知呢?!
======
我們應該對照佛教经典中... 阅读全帖
P****S
发帖数: 2286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消除头脑里的“应该”zz
你这种断章取义,任意套用的方法真是可怕啊。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
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
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
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
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
此生,性自劳虑。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
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
地者随顺觉性。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
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
者。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
,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
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 阅读全帖
a*******2
发帖数: 465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慧心文 ; 应该远离恶友吗
达真堪布开示:
在修行的道路上,如果跟恶友、恶知识在一起,贪嗔痴三毒会越来越增长,影响
自己的闻思修行,因此要远离他们。若是方便或有条件,最好暂时身远离;假如没有这
个缘分,实在无法离开,就要心远离。心远离就是说心不随他动,能够把握自己。这个
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也要这样做。比如说在一个家里,或在一个单位里暂时不能分开
,就尽量把握自己的心,不受他的影响,不随他动。他令你起贪心、起嗔恨心的时候,
你尽量地去对治,不要让自己起这些烦恼,这也是远离。
我们是大乘行者,不能舍弃众生。如果我们离开他们,算不算舍弃众生?不算。因
为你现在没有能力感化他们、转变他们,这个时候最好先把握自己,暂时远离。远离的
时候,我们不能舍弃他们。暂时因缘不具足,教化不了,转变不了他,但是心里要发誓
发愿:等自己将来成佛的时候,一定要感化他、转变他。你有这样的想法,就不是舍弃
他。暂时你没有能力直接转变他,但是你已经发愿了,这样就跟他结上善缘了,这也是
对他的一种摄受。我们现在是在因地,发愿很重要,将来我们成佛的时候,他们就能成
为我们的眷属,然后我们就能教化他们、度化他们了。所以处处要结善缘、种善根,不
能舍弃... 阅读全帖
a*******2
发帖数: 465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这样的话不能说
达真堪布开示:
亲朋好友、金刚道友在一起的时候,没有什么特殊意义的情况下,语言一定要随顺他
人,不能和他们争辩、争论。特别是在别人面前,和这些亲戚、朋友总是唇枪舌剑,会
让别人笑话的。另外,要随顺他人,这是一种礼貌,一种恭敬。这样做,对方也一定会
高兴、会欢喜。我们作为修行人,应该让众生欢喜,不应该伤害众生,更不应该伤害有
缘众生。
那些亲戚、朋友,尤其是自己的长辈,不管说的是对还是错,在一般的情况下,一
定要顾及对方的心情,语言要随顺他们,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孝顺、一种尊重。如果你
经常和他们争论,或是狡辩,最后双方都不愉快。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语言一定要随
顺对方,随顺他人,让他们欢喜、高兴,这样大家都会开心快乐的;尤其是金刚道友之
间,一定要随顺,不能总是争论。
如果是为了让他人了解一些事情,明白一些真理,或者是为了调伏、帮助他人,而
去辩论、辩经都没有什么。若是在没有意义的情况下,或是在恶意的状态下,不能和他
人争论。
现在很多人都是一见面就争论不休,每聚到一起就开始说一些长短是非,实际上这
都是造业。我们的口非常厉害,造业非常容易,大家一定要注意。万...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有二大问题
释印顺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中说:佛法有二大问题:一是生死轮回问题,二是
涅槃解脱(成佛)问题。一切佛法,可说都是在这二大问题上作反复说明。如佛法而不
讲这二大问题,那就是变了质的佛法。生死轮回与涅槃解脱,并非佛教特创的教义,印
度其他一般宗教中,十之八九也都讲到这个问题。1
注1 释印顺著,《以佛法研究佛法》,正闻(台北),1992.2 修订一版,页304。
首先,在辨正之前要厘清的是,释印顺说佛法有二大问题,这是有语病的,因为佛
法从来都不会有问题,只有不解佛法错解经义的人才会说佛法有问题,或是在修学过程
之中对诸甚深法义弄不通时说自己仍有问题未解,但都不是佛法本身有问题。此篇评论
虽随顺释印顺之用语,但本质上应该说只有佛法的涅槃智慧才能彻底解脱生死轮回的问
题。释印顺说佛法有二个大问题——生死轮回与涅槃解脱,其实这二
个问题只是一个问题,而且只触及三乘菩提的解脱道,还没有探求到佛菩提道,所
以与成佛无关;释印顺所言“生死轮回要如何解脱而得涅槃”的问题,他以为的这二个
问题,其实只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是一个问题?因为解脱道完成时就是涅槃解脱,就
没有生死轮回的问题了,所以它...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那波罗蜜
已经讲了菩萨要怎么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四度波罗蜜,现在所要讲的是
菩萨要怎么修行禅那波罗蜜?
我们现在来看 马鸣菩萨怎么说:“知法性无动无乱是清净禅度,随顺修行禅那波
罗蜜。”(《大乘起信论》卷2)
我们首先来看这一段菩萨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修学禅那的时候他要怎么转依如来藏
来修行?禅那指的是四禅八定,四禅八定叫作八次第定,也就是说你一定要先证得初禅
,才能证得二禅乃至证得四空定;那么初禅到底要怎么修?想要证得初禅先要修定,然
而定要怎么修?定的意思就是说,制心一处而不动摇,为什么要制心一处呢?因为我们
的心不断地攀缘六尘——想东想西,所以我们就要选择一个境界来让心安住在那个境界
上面而不动摇;然而我们的心并不是说,你想要安住在那边祂就会乖乖地安住在那边!
所以要用各种方法来让祂停在那个位置上面。譬如说有人就用数息,不断地观察自己的
息进息出,用这样的方式让自己的心安住在息进息出这个境界上面。当然制心一处不是
只有一种方法,譬如说持名念佛,把自己的心安住在自己念佛的声音上面;还有观想念
佛,观想念佛是去观想佛的形像,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然后去观想...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来藏“我”与“无我”义考
如来藏“我”与“无我”义考
袁经文
如来藏兼有“我”和“无我”的一体化特征。外道共有四种“我”义。佛在大小乘
经典多处提到正法如来藏“我”, 但不能视此为“梵我”思想渗透。佛用外道“我”
表述正法有三种原因:一、针对那些畏惧没有“我”的外道凡愚而作方便接引;但方便
性,仅限于如来藏语词,不指涉如来藏实义。二、从发生学上避免因修行“无我”而陷
入恶趣空,有针对地提“我”以警醒断灭空已远离中道。三、确有恒常存在的“涅槃寂
静”;前二种“我”是据此而立,但“涅槃寂静”是以“无我”为特征。佛教语境有“
妄我”、“真我”,而如来藏“我”只在“真我”上诠用。如来藏甚深法义所具有的挖
掘性难度,可能是造成以往对如来藏有多种误读的重要缘由。
关键词:如来藏 我 无我 梵我 涅槃
作者:袁经文,哲学博士,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授
若提如来藏“我”,往往便有观点视为是与婆罗门教或印度教的“梵我”相近或等同;
其实,此中存在着对佛教经典误读的现象。如来藏“我”和“无我”的一体化特征,具
有义理上的挖掘和解读难度。
一、外道“我”与如来藏“我”
印度圣天菩萨著、护法释和玄奘译的《大乘... 阅读全帖
d******y
发帖数: 325
50

成就了就有能力了
也该下决心了
今天对我来说是特殊日子,我重新吃素也满一周年了
早上翻看《普贤行愿品》,读到这段:
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
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
,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
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
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
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
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
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
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
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譬如旷野砂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
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