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 发帖数: 12188 | 1 当然不是,没有人可以按照古韵说话
记录唐朝长安口语的《切韵》在今天,和广东话最接近,但也不完全相同。
宋代开封的《河洛正音》则最接近闽南话;但宋代人写诗用切韵。因为唐诗是律诗之王
,这地位已经无法改变了。你只能模仿。 但古诗则你可以更自由。你想模仿诗经也可
以,你想自己独创也行。
实际上,古代用来给读书人背的韵书只有韵母,多半没有声母。因为对于写诗,声母不
重要。
韵书主要用来写律诗,你要是写俗家曲子,随便。
王力的古汉语发音研究,古代音韵书是重要参考,但是也只是参考,还需要别的考证。
王力是客家人,他自己说的,这给他的研究很大便利。如果不是客家人,也就是说不会
客家语,几乎无法研究音韵学
比如,
康熙乾隆都是背诵了韵书的,但是他们不会用韵书说话 |
|
m***a 发帖数: 2262 | 2
别问了,据我观察,这板上除了量子力学,就数汉语音韵学的民科多,一会儿各路大神
都出来了 |
|
发帖数: 1 | 3 普通话不是“满州人的蹩脚汉语”
原创: 方是民 方舟子 昨天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谈到了减少多音字是大势所趋。有人说,普通话是在清朝的时
候被北京的满族人搞乱的,因为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基础的,而现在的北京话不是正宗
的汉语,而是北京满族人讲的混合了满语的蹩脚汉语。这种说法近年来我们经常在网上
看到,过一段时间就会出来“历史发明家”痛心疾首地述说普通话的悲惨历史,例如前
不久有一篇题为《“普通话”的真相:满州人的蹩脚汉语》的文章就在网上刷屏。
这些“历史发明家”以为时间机器还没造出来,没人能够穿越到明朝去听听明人怎
么讲话,所以就可以信口开河胡编汉语发展史。明朝没有录音机,明人怎么讲话,我们
当然是不可能十分确切地知道了。但是明朝留下了大量的语言文献,通过研究这些文献
,我们是可以基本搞清楚明人是怎么讲话的。关于明朝时期的北京话,很重要的一份语
言文献是万历年间一个叫徐孝的北京人撰写的《司马温公等韵图经》,记录了当时北京
话的语音系统。这个资料已经被古汉语学家们研究了几十年,从中可以知道,晚明时期
北京人讲话和现在的北京人讲话已经非常接近,差别很小,如果当代中... 阅读全帖 |
|
m***n 发帖数: 12188 | 4 汗,这也能是理由?!
人的认识是不断增加的
三国末期音韵学开始诞生,一个新的学术出现
一些学者开始研究文学的批评,如何才是美的文学
这个时候有人提出好的作品应该有音乐美,沈约开始强调声律,他之前和之后有人提出
很多理论,有些现在看起来毫无意义。比如五言诗第一个字如果是升调,诗歌的第六个
字不能是降调之类玩意。不过这些理论很快被打脸了。等等。
这能推理出三国时期才有声调!!??
这是搞笑吧 |
|
m***n 发帖数: 12188 | 5 声律理论诞生于江南,不是和西域文化更密切的西北
另外,和你说的佛教没任何关系,对声律的说法从春秋就有了,但只是只言片语,其实
就是探讨如何写诗写文能更优美,有人发现,声音也是一个因素,有人不这么认为。大
家感觉到有些诗文听起来好听,有些不怎么好听,但是说不清楚为什么,是知其然不知
其所以然,没有概念和理论去分析。慢慢有了理论和概念,比如早期分清浊两音,很不
可靠。 后来慢慢有人对音调分类,分平上去入之类,还有不同的分类理论,然后探讨
如何组合,提出理论,分为学派,互相斗争,比如南朝声律理论,王融、范晔、谢庄、
沈约为一派;陆蕨则是另一派,斗的很激烈,甚至扩展到人身攻击。沈约说屈原不知道
什么是声调,我比屈原更牛,陆蕨则嘲笑他。
比如十二病或者八病之类理论,大韵小韵之类理论,后来都过时消失了,类似物理学的
燃素理论。 “文章需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之类理论;到隋朝已经有了共识:
“凡有文藻,即须明声韵。”(陆法言)
总之,音韵学来自诗文的声律理论,这是中文独有的。这个探讨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
非常清楚,没有疑问。
参考: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至于扯什么佛教,那是河殇风格的... 阅读全帖 |
|
d*****u 发帖数: 17243 | 6 这个孙玉文恰恰是上古音韵学里的非主流,一直在挑战主流说法。
我也不说他是错的,只是告诉你他的很多看法都代表他个人意见,曾经吵得很厉害。 |
|
a***e 发帖数: 27968 | 7 古汉语没调应该是从藏语推出来的
但是音调应该挺早的
音韵学和五胡乱华同时应该不是巧合
但是胡语都没调没道理给汉语搞出个调来,除非鲜卑语是有调传染的?
合逻辑的是汉化需求,于是有人编了教材。调见怪不怪的东西之前没人认为是个事
★ 发自iPhone App: ChinaWeb 1.1.5 |
|
d*****u 发帖数: 17243 | 8 元音开头的音节在汉语音韵学里叫零声母,传统也叫影母。
它当然也跟声调有关。比如中古汉语里的影母字现在基本没有念第二声的。 |
|
d*****u 发帖数: 17243 | 9 因为你对音韵学完全没有概念,所以没看懂我写的。
中古全浊音在普通话里是“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而全浊平声字在普通话里念阳平(第二声),
所以有了b d g这些不送气声母无法跟第二声配套的情况。
当然,有些入声字混入阳平,使情况复杂化。所以我举鼻音韵母的例子,这样可以避开
入声字。
语言学是一门严谨又高深的学问。就算自学也要看几本书才能谈得上入门。民科基本都
是错误满篇。
第4 |
|
发帖数: 1 | 10
有些汉字骨骼清奇,它们大多在生活中不常用,是如火星文、异体字般的存在。然而,
如果遇到好奇宝宝,愿意花些心思查查这些汉字,却发现它们都是极具表达自我属性的
汉字。
它们就是汉字庞大族群——会意字。
今天就介绍几个这样的汉字,所以,童鞋们!下文全是重点,提升你汉字逼格的时刻到
了,拿好小本认真记!
在古代,这个字本来和“仁”是一个意思,代表仁爱、亲。古人用这个字,质朴地表达
了本不相干的两个人,却能和谐地在一起的美好。
然鹅!强大的网友硬是耿直地赋予这个字“不够专心、专一”的新属性。看字形,一个
字两颗心,这么解释看起来也没毛病。
所以,“忈”这个字用起来得慎重,形容两个人以上时,是褒义,透着和气融融的温馨
;形容一个人,是贬义,代表这个人不专一。还要特别提醒一句,“忈”上面的“二”
是个虚拟量词,对两个人以上的不专心也可以用“忈”表示呢,具体代表几个,还得去
问当事人!
这个字多用于地名,读音也多,现在的字典统一为“wěng”。清初顾祖禹撰写的《读
史方舆纪要》记录的 “西通奣子浦”,读“晃”;在江苏昆山,那里还有一座“奣子
桥”。基本字义就是你看到的样子:一眼看到天的晴朗无云... 阅读全帖 |
|
S*******s 发帖数: 13043 | 11 我和儿子看拼音对照的读物头不晕,你没有证明你的个体经验具备普遍性
我没有试图证明当年的文盲率高和没有普及拼音有因果关系,我只是说在你推崇一个文
盲率98%的时代的教育方式的时候需要谨慎一些,那个方法下仍然有人能够认字不能得
出结论说那个方法是个好方法。没有发明牛痘的时候照样有人在天花过后幸存下来,可
是因此在天花灭绝前就拒绝接种牛痘显然很荒谬。
那个时代的读音和现在不一样,可是照样有类似于现在拼音的音韵学体系。只不过水平
不高,而且研究者局限在高级知识分子的小圈子里。 |
|
发帖数: 1 | 12 陈寅恪辉煌的清华时代
1925 年2月,清华研究院筹备委员会成立,制定了相关章程,决定先开国学门一科。清
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又称清华研究院国学门,是清华大学为大学毕业和有一定国学根柢
者专设的学术研究机构。清华国学研究院自筹建之日起,便委托有关人士自国内外网罗
寻求国学界德高望重的学术泰斗来担任研究院导师。“导师”是当时中国二、三十年代
清华教职中一个特殊的称谓,这使它有别于其他一般教授。当时的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就
职演说中就曾说过这样的话: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句话至今也是至理名言。
拥有一批高质、稳定的一流教师队伍,是一所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此,清
华国学研究院自筹建之日起,便委托有关人士自国内外网罗寻求国学界德高望重的泰山
北斗来研究院担任教职,专门聘为导师。
同年3月,经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先生特别推荐,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正式聘
请陈寅恪先生回国,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三先生一起出任国学研究院教授。
关于聘请陈寅恪先生为国学研究院一事,以前大家过分相信陈哲三先生文章中的那段“
传说”。在陈哲三先生的《陈寅恪先生轶事及其著作》一文中,自... 阅读全帖 |
|
c****u 发帖数: 2078 | 13 多谢, 我先wiki了一下,又百度百科看了一遍。这人真是天才。 山西话他当然会讲了
赵元任(1892—1982 2.25) 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
。1910年为游美学务处第2批留学
生,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1914年获理学士学位。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
学位。1919年任康奈尔大学物理
讲师。1920年回国任清华学校心理学及物理教授。1921年再入哈佛大学研习语音学,继
而任哈佛大学哲学系讲师、中文
系教授。1925年6月应聘到清华国学院任导师,指导范围为“现代方言学”、“中国音
韵学”、“普通语言学”等。1929年6月底
国学研究院结束后,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
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
课程。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
赵元任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他做“老乡”。
二战后,他到法国参加会议。在巴黎车站,他对行李员讲巴黎土语,对方听了,以
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于是感
叹:“你回来了啊,现在可不如从前了,巴黎穷了。”
后来,他到德国柏林,用带柏林口音的德语和当地人聊天 |
|
g*****y 发帖数: 1891 | 14 转自师兄的微博:
刚纪念完肖邦诞辰200年。今天就到了丫死的日子了。悲摧啊,不注意锻炼,从小得了
肺结核。那个年代文艺人得肺结核死得太多了。我现在天天出门诊都能看到肺结核的病
人,不知道啥时候会得上
接着肖邦得肺结核这事儿说。话说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里。没有比门德尔松更幸福的
了,一生衣食无忧,从无坎坷。结果就是这样的人,38岁死了。文献记载死于脑溢血,
据说是“悲痛于姐姐的死”。大胆猜测一下,丫是不是和她姐有JQ,那会儿挺流行这个
的。
继续八肖邦,乘今年把他八完。话说肖邦晚年肺结核弄垮了身体,作曲和弹奏的风格都
倾向纤细雅致。当时很著名的钢琴家泰伯格去听肖邦的演奏会。在听完回家的路上就大
喊大叫,同伴问他发什么疯。他说:"我听了一整晚的piano,现在我需要forte"!可惜这
个笑话有点冷,不是所有人都能听懂…我就不放在开心网了
还说肖邦,他和乔治桑真是逆天的一对。肖邦纤细柔弱,是个小受;而乔治桑这位大姐
,是只party动物,左手烟,右手酒,穿男装,生冷不忌,长得像杨二,却能玩弄男人
于股掌之间,和她date过的男人著名的有李斯特、缪塞、梅里美,都是她离婚前找的情
人。她和肖邦... 阅读全帖 |
|
j**n 发帖数: 13789 | 15 作者: 时乙木
乾隆皇帝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即1711年9月25日,天秤座,严格地说应该是处
女天秤双星座。
◎ 天秤座是最具平衡感的星座。乾隆的执政风格被认为调和了康熙的过宽和雍正
的过猛,追求宽猛相济的中庸之道
天秤座是最具平衡感的星座,天秤座的乾隆,或许同样拥有天秤座在不平衡中寻找
平衡的习惯思维。也许是因为内心感到失衡,才会用这种隐秘的方式替父赎罪,求得内
心的平衡。虽然溥杰回忆文章里的这个小故事不足以说明这个问题,不过乾隆登基以后
,的确进行了大量重处旧案、平反冤狱的行动。
射手座的雍正皇帝处事豪放强硬,难免有诸多偏激之处。乾隆继位以后,本着天秤
座追求平衡的心理,进行了大量重处旧案的行动。雍正的兄弟众多,得善终的很少,乾
隆则一一给予妥善处理。康熙时期即被幽禁的大阿哥和废太子二阿哥,当时已经去世,
乾隆给其后裔以妥善安排。与雍正同父同母且被后世传言争夺皇位最凶的十四阿哥,长
期被雍正软禁在皇陵,乾隆则还他自由,并封为郡王。而下场最惨的八阿哥和九阿哥,
不但死在幽禁之地,而且雍正还给他们改了难听的名字,乾隆也为他们平反并正名。而
开头所讲的乾隆把心事寄托给佛的故事,也许...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16 好多。我不是说过我们这儿有个二手书店,所有的书都是免费的么?我每次去都忍不住
要拿个一本两本。不过我还是尽量克制自己的……拿回来的的确都没看过,只看过一本
;还是图书馆借的好。
我在国内导师书架上,看到一本马悦然写的《我的老师高本汉》,序言很有意思,听朋
友说书也不错,主要是传主有意思,说是开创汉语音韵学的,但中国人出于自尊自负的
情结,总不肯说他,只说是赵元任。可惜我们这里图书馆没这本书。回头让他们买买看。 |
|
l*****f 发帖数: 13466 | 17 言语文字还是很一贯的
前半部讲故事,作者除了一点音韵学没得以大展才华,有点不快
所以后半部借机发挥,传统文人所有那些小玩艺儿都有涉及,耐心看还是蛮有意思的 |
|
e*******c 发帖数: 2133 | 18 皆为近代史上有名有号的人物啊...
我个人对音韵学一直没啥兴趣,所以对李方桂也了解不多.李的子女倒也做学问,儿子
一直在美东这边教书,当然也早退休了,女儿以前帮白先勇的牡丹亭做过翻译(好象是) |
|
wh 发帖数: 141625 | 19 我别说音韵学,整个诗词都不懂。能体会节奏,音律完全盲。这个大概要从小背那个广
韵表才能培养。她把牡丹亭翻成英语啊?
他蛮name-dropping的哦,而且总是人家怎么折服于他的学问。说得还很含蓄婉转,但
全书飞扬这个味道,哈哈。他是不是和朱熹更像啊?我觉得王阳明不是这个味道似的。
虽然这俩都没看过……
是) |
|
wh 发帖数: 141625 | 20 这一页是钱杨的两位父亲。有人喜欢读一个字儿、一个字儿的书。
钱基博与杨荫杭
2011年05月30日17:32 南方人物周刊
本刊记者 李乃清
钱锺书和杨绛都是无锡人,两人的父亲钱基博和杨荫杭也都是文化名人。
无锡钱氏属名门望族,可追溯至吴越王钱镠,至钱基博祖父辈已入寒门,但却一直
奉持着“清廉自守,一心向学”的家风。杨氏虽非望族,却也是累代相传的读书人家。
钱基博(1887-1957)字子泉,别号潜庐,出生在国事衰朽的清末。他在自述中说:
“因为我祖上累代教书,所以家庭环境,适合于‘求知’;而且‘求知’的欲望很热烈
。”
从5岁至15岁,钱基博与孪生兄弟钱基厚读完了《四书》、《易经》、《尚书》、
《毛诗》、《礼记》、《春秋左传》、《史记》、《唐宋八家文选》、《资治通鉴》等
,并精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打下了极其扎实的文史基础。
杨荫杭(1878-1945)字补塘,笔名老圃,又名虎头。1895年考入北洋大学堂;1897
年转入南洋公学;1899年由南洋公学派送日本留学,卒业早稻田大学,回国后鼓吹革命
,清廷通缉,再度出国,赴美留学。
钱基博16岁时曾从无锡名儒许国风问业,据基厚回忆... 阅读全帖 |
|
|
s*******3 发帖数: 525 | 22 总之你有这个感觉。
我相信大部分没学过音韵学和方言学的北方人对这个不敏感。 |
|
f**g 发帖数: 2452 | 23 谢谢你的回复。
我明白你说的第一个音变现象,但是跟韩磊这里的不太一样,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他这
场的延长,如果有的话,可以留意他在第一遍副歌里“爱是永恒的旋律”那一句,我觉
得跟你举出的那个现象还不太一样。
如果具体拟音的话,可能“日”不是准确的说法,更像法语的ge
第二个现象,我比较确定他不是在“自己”前面加了“嗯”,但我一开始说的“ng自己
”也不太准确,也许更像越南语河内音的d
我说的浊化,不是指音韵学上严格的规整的浊化,而是韩磊自己为了某种爵士感觉而胡
乱添加浊化成分。我想如果是严格规整的浊化,我反而不会有什么意见。
诚然,如阁下所言,现代普通话(不能说现代汉语,因为汉语就包括方言了)清浊对立
消失,不影响理解。但我的批评也不是指向韩磊的发音导致听众的理解问题,而是针对
他(以及许多中国歌手)一但玩爵士就换一副腔调(而且这副腔调雷同得令人生厌)的
现象。
已。 |
|
s*******3 发帖数: 525 | 24 你懂的真多!
不过你想想,之所以你觉得这么多人都“腔调雷同的令你生厌”,
可能就是因为大家都习惯这么唱了。或者这么唱才舒服。。。
要不你自己试试。。。
这些歌手也没学过音韵学,观众也没学过,所以不会像你敏感度那么高。。。 |
|
wh 发帖数: 141625 | 25 是啊,才知道高本汉搞音韵学,重建上古、中古音韵。他们写的音标我都不认识,根据
方言、同音字推测古音的逻辑我也跟不上。以前听youtube上的上古、中古音读的诗经
什么的,一片鸟语,哈哈。pqwer说这些推测很不靠谱。不知道西方的学者传记是不是
都写得这么专业,和中国人的传记感觉不同。另外翻译得不咋样。
嗯,这种生活实录很容易让人觉得没有社会理想,呵呵,想起奥斯丁的小说。我在看
mesh的参合陂,很心平气和又古今贯通、人情通达的样子……我得读一遍维基的参合陂
词条,再去细读mesh的散文,很多历史不了解。以前的网人网文比现在的功底深厚多了
,真让人自惭形秽。:P
.. |
|
l*****f 发帖数: 13466 | 26 哈是哦,这段子有印象,这个所谓语言学研究,好搞笑。
水浒我喜欢前面各人上梁山的,好生动,好有生气。故事也好看~
音韵学完全不懂。切合韵脚只是合韵母,还有声母,还有四声?不是说古汉语声调发展
,先是没有四声概念,到了南北朝,有平上去入,然后又分阴平阳平之类细分;我觉得
参考说文解字里的反切注音,可能有大概概念吧。不过大舌音反切能表达出来么,不懂
。上古语估计难懂,中古我觉得可能可以懂一些,不过考虑到现在各种方言难度,可能
还是挺难懂的....
论,
法。 |
|
M********c 发帖数: 11672 | 27 总结下研究古汉语音韵三个方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最初的来源:羌语东夷的语言还有什么语言?这个怎么研究啊,都失传了吧?
当时的应用:比如戏剧,文学读本,音韵学书籍,诗歌,音译的外国语言,如梵语等
后期的去向:日语,韩语等有汉语发音的外语,闽南语等保留古汉语发音的方言。
原来羌就是姜呀。羌让我想起宁夏、西夏、党项……
嗯,想起了贺兰山下古战场,很想去看看啊。以前谁贴的那个张贤亮的贴子,他的影视
城就在那。 |
|
f**g 发帖数: 2452 | 28 平仄之难,在于古代平上去入的入声在现代汉语里的分化
所谓入派三声(跟南派三叔没关系哦),就是指平上去声里都有卧底的入声字
入声字有一些规律,受过音韵学训练的基本能背一些,比如现代汉语里韵母为ue的大部
分都是古代的入声字
但对于大部分长江以北的中国人,还是要查韵书 |
|
|
s**********n 发帖数: 3199 | 30 音韵入门经典哇,哈哈,有尝试看,他还有一册侧重稍异的小书。。。悲剧的是我都看
不懂哇,呜呜,都是翻过前三四十页通俗的就突然晕了。后来发现是缺乏语音学常识的
缘故,比如开口呼,音位这些不知所指。我花了蛮久才找到王另两部absolutely zero
requirement底小书,总算follow了,分别是《汉语音韵》《音韵学初步》,收在他文
集里。这部经典入门《诗词格律》倒一直没读呢。
你好仔细,可能真穿越了,哈哈。三国演义剧据说不好细究,比如婚宴(红色)喜服,
双喜喜字,好像都靠拢宋制;汉人婚服可能是黑色,汉代应该没有双喜字。不过我没仔
细关注过,信口妄言哈。还有这样拍也未必是没有顾问不懂,可能也兼顾现代观众审美
;又比如诗经那个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逼真求实的话,今人审美看不要太吓人,美的
一颗小心脏都麻了~~~ -.-
你帮我取的nick都超赞,阿姊,阿鹅,三鹅,无一不美,称的上你~~~好久不拍mp,今
晚手痒,勿怪//run |
|
i***a 发帖数: 11826 | 31 秦代尚黑,汉代不清楚,漆器等很多是红底黑色间杂。阿姊讲的对,双喜是宋制。
诗经里的植物是很有意思的话题,有本书叫《美人如诗,草木如织》,这里呀~,翻翻
就可以了。还有本《诗经中的红颜裂帛》更侧重文字,大致翻过,还可以。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42812.html
王力我也没认真读过,你先认真读基础的,有心得了来指导~:)另外再推荐一个酷的
,复旦历史系钱文忠,富贵文人榜曾排第7,性格锱铢重彩,去搜搜看?:)我以前看
的稍全的是他讲述汉武帝在历史记载中的不同对比系列。还有江南人物系列和弟子规等
。不过国内对他也有褒有贬。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xMTQyNzQw.html
音韵入门经典哇,哈哈,有尝试看,他还有一册侧重稍异的小书。。。悲剧的是我都看
不懂哇,呜呜,都是翻过前三四十页通俗的就突然晕了。后来发现是缺乏语音学常识的
缘故,比如开口呼,音位这些不知所指。我花了蛮久才找到王另两部absolutely zero
requirement底小书,总算follow了,分别是《汉语音韵》《音... 阅读全帖 |
|
k*******8 发帖数: 2320 | 32 1. 比较音韵变化不是讲数量 是讲究体系对应关系。
古代读书人学汉字的发音都用反切。最简单的一个字 “我” 是 “五可切” 简单说也就是五的声母配上可的韵母 就拼出“我”字了。可是满人强制推行的官话(也就是现在的普通话)连我字都拼不出,可见这种变异肯定不是从读书人中流行起来
你说可悲不可悲。任何一种南方汉语都没有丢失这种对应关系。为什么?因为蒙元入侵之后 知书达理的汉人多居南方。
2. 入声韵尾脱落是正常,但入声消失不正常。99%的南方汉语 以及唐宋及更早时传入日韩越的汉字发音都有入声韵。Again,读书人都知道平上去入,否则读诗词怎么分清平仄 押韵。没有入声的汉语 也应该不可能从读书人中流行起来.
3. 入声消失是蒙元入侵以后的事,与蒙元屠杀北方汉人有很大的相关性。因为西面环山而幸免被灭族的山西人 至今保留入声。就算之前五胡乱华 辽金奴役北方 但入声依旧坚挺。但蒙古人来了以后。。。族都灭了 音当然就歪了。
4. 我操熟练的吴粤闽语,并对汉语音韵学有一定了解,不用你教我。因和阴是韵尾-n和-m的区分 在今天的闽粤赣客各汉语都能很好的区分
而且那些诗只是让大家了解北方汉... 阅读全帖 |
|
m***n 发帖数: 12188 | 33 这个话题和相关话题在历史版讨论了无数次了。
不详述,给几个简介。
1)当然有通用语,不过未必是官话(政府颁布的标准音),而是文人的约定俗成,文
人的语法也带有文言色彩。
2)西汉杨雄的《方言》是世界第一本方言学著作。
3)现在北方话(整个北方方言)产生于元代。是蒙古语音混合的结果。之前全部汉语
方言都是南方话。北方话的基本特点是没有了入音。(岳飞的满江红是用入声押韵的,
所以你用普通话念比较别扭)。
4)但是明朝继续以南方话为标准音:《洪武正韵》。明代的南京话是南方方言,现在
的南京则是北方方言区了。
5)现在的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方言)产生于清代。是满族汉语。
6)音韵学是古代的显学。唐代《切韵》,宋朝的《河洛正音》是其名著。对古人音韵
有重大影响。元代以后因为北方话出现,无法按发音来写诗词,文人开始背诵韵书来创
作诗词。也就是不按自己的发音写诗,而是按背诵的韵书。比如红楼梦里香菱要学习写
诗,史湘云教她先背诵韵书。
7)《河洛正音》和现在的闽南语最为接近,也因此闽南语也叫做河洛话。这是宋朝的
官方语音,河洛就是洛阳黄河一代。南北宋都以此为官话。
8)广东话是现存方言里面和唐代《... 阅读全帖 |
|
M******8 发帖数: 10589 | 34 http://blog.qq.com/qzone/120308730/1353994260.htm
用战术比喻写论文
丁启阵
当今教育科学大发展,高等院校招生人数一再扩大,学术论文的要求越来越多,不但教
师晋级要写论文,博士硕士学士拿学位要写论文,就是本科学生三年级时也要写论文—
—学年论文。身在高校,位忝教职,每年总须承担指导若干学生写论文的任务。多年的
经验,我有个切身感受:多数学生,即使在获得学位、达到目的后,仍然没有弄清楚写
学术论文是怎么一回事情。
这里我要以军事战术作比喻,说一说怎样做是写学术论文,怎样做不叫写学术论文。
先说一说怎样做是写学术论文。
写学术论文像打阵地战。学术研究,很像正规战争,敌人(我们所反对的学术观点)都
摆在明处,安营扎寨。想要突破它,只有尽量集结自己的力量,准备充分的弹药粮草;
战斗一旦打响,就需要发起一轮一轮的冲锋;冲锋的时候,就只能勇往直前,前仆后继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搴旗斩将,取得最后的胜利。舍此,别无他法。
写学术论文像打攻坚战。真正的敌人,决不会像充斥当今荧屏的洗脑教育类影视剧中所
描写的那样愚蠢笨拙,他们往往都是战争的行家,身手敏捷。敌... 阅读全帖 |
|
l****t 发帖数: 36289 | 35 音韵学就是讲这个的,跟文字,训诂都是基础科目,所谓”小学“的 |
|
a***e 发帖数: 27968 | 36 搞得南北朝以前中文没同音字问题似的
音调是口语上的东西,文字导致音调是尼玛奇葩想法
据说以前汉语没音调,但是有各种尾音
来区分,后来尾音变成音调,据说同语系的藏语能看到进行中的这种演化
啥同音字导致音调就丫胡扯。孔子讲课不要宣讲不成?
南北朝是五胡乱华大混杂的时代,也许胡人学汉语需要音韵学的发展,回过头来促进音
调演化
★ 发自iPhone App: ChineseWeb 1.0.6 |
|
a***e 发帖数: 27968 | 37 广东话有闭口音音调还更丰富更古,
这个不支持上古汉语没调的说法
上古汉语被认为没声调据说是从藏语来推的。可能是对的。但是没音调自然需要其他东
西来区分字词。所以啥因为
同音字分不清所以加音调是典型没逻辑
1500年说话分不清字词的语言你信么?
梵语本身没音调,受它启发加音调你信么?给个标注方法俺信。创造只能呵呵了
苗瑶壮侗俩语系一水的声调语。这俩早年分布范围极广,长江以南从金沙江起都是。如
果古羌汉藏语没有调,和这些个民族融合过程形成音调应该不奇怪吧
西晋崩溃衣冠南渡,据说要么粤语要么客家话是他们的遗迹。如果属实,至少南北朝以
前已经音调化了。闽南语据说是唐音,这个在南北朝后,和粤语或者客家话比音调变了
很多。趋势似乎是简化了
民族融合应该是读音演化的重要驱动力
几个大的,传说的炎黄蚩尤
后来的商周,再下来秦汉,接下来五胡南北朝,然后五代。到明清应该基本是现在读音
了。南北朝的成果是闽南话和唐诗。音韵学在南北朝搞起来,猜测是鲜卑汉化需要不奇
怪吧。东西要成为显学得有朝廷推动力。这套东西应该是研究当时的语言而不是推行新
官话。楚辞,后来乐府诗的存在,推想音调化不晚于秦汉比某个学者参照梵语... 阅读全帖 |
|
a***e 发帖数: 27968 | 38 你号称广东话更接近古汉语,都演化了你还能当他是活化石接近?接近就是演化少。演
化出九声好少?
闽比粤音少,沪比吴音少,趋势在简化
如果单音词多,区分的需要音调就会更多更复杂。多音词多了对音调有简化压力,需求
下降了。语言首先是说听的
耳朵能区分是基本要求。文字虽然多数语言是表的读音。中文很大程度是脱离的。同一
段文字南腔北调完全听不懂很正常。因为记录需要导致出现音调在中文压根说不通
南北朝音韵学大发展,研究对象是啥?
之前的诗歌整理归纳是大头。切韵是隋文帝钦命去做的,就是五胡乱华都乱套了
★ 发自iPhone App: ChineseWeb 1.0.6 |
|
|
w*****n 发帖数: 937 | 40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反切啦 这个古音跟时代关系不小吧,古狗了一下,在看大学章句集注?
呵呵,那就是宋代的,广韵?
音韵学倒是历史版的经常话题。。。 |
|
e****e 发帖数: 975 | 41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反切啦 一般宋代前后的反切用的是广韵的音系,音韵学熟的话多看几个例子就大致有数了。 |
|
b******g 发帖数: 23 | 42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反切啦 ft, 教娃娃还得读音韵学?! |
|
p**********n 发帖数: 1470 | 43 nice. pasted here...
记杨必
--作者:杨绛
杨必是我的小妹妹,小我十一岁。她行八。我父亲像一般研究古音韵学的人,爱用古字
。杨必命名“必”,因为“必”是“八”的古音:家里就称阿必。她小时候,和我年龄
差距很大。她渐渐长大,就和我一般儿大。后来竟颠倒了长幼,阿必抢先做了古人。
她是一九六八年睡梦里去世的,至今已二十二年了。
杨必一九二二年生在上海。不久我家搬到苏州。她的童年全是在苏州度过的。她性情平
和,很安静。可是自从她能自己行走,成了妈妈所谓“两脚众生”(无锡话“众生”指
“牲口”),就看管不住了。她最爱猫,常一人偷偷爬上楼梯,到女佣住的楼上去看小
猫。我家养猫多,同时也养一对哈叭狗,所以猫儿下仔总在楼上。一次,妈妈忽见阿必
一脸狼狈相,鼻子上抹着一道黑。问她怎么了,她装作若无其事,只说:“我囫囵着跌
下来的。”“囫囵着跌下来”,用语是幼稚的创造,意思却很明显,就是整个人从楼上
滚下来了。问她跌了多远,滚下多少级楼梯,她也说不清。她那时才两岁多,还不大会
说,也许当时惊魂未定,自己也不知道滚了多远。
她是个乖孩子,只两件事不乖:一是不肯洗脸,二是不肯睡觉。
每当 |
|
y****e 发帖数: 419 | 44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韵目代日 http://zh.wikipedia.org/
韵目代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电报纪日方法。清政府开通电报之初,因为发送电报非常
昂贵,按字论价,「字字是金」,所以节约用字就非常重要。为此发明了一种新的纪日
办法,用地支代替月份,用韵目代替日期。这种方法在电报领域一直延用到中华人民共
和国建国初期,前后使用了70余年。在其他领域也有使用,甚至有些人日记都是以韵目
代日。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事件也是以此命名的,如:马日事变、文夕大火、灰日暴动、
艳电、皓电、巧电等。
韵目
韵目是中国传统音韵学中概念,要学写诗词,首先要学韵书,知道怎么押韵。从《韵目
表》中挑选出来代替日期的韵目,总共有三十个,分别代表三十天。
前面十五天用的是韵目上平声的全部,
接后是韵目上声的十个,
再来是韵目去声的五个;
后来使用公历,又添上最后一个《韵目表》中没有的「世」,代表三十一日,这样用三
十一个字分别代表三十一天。这种富有诗意的纪日方法在当时是非常方便的,因为读书
人一看就知道哪个字代表哪一天。但是到后来,白话文兴起,诗词失去实用功能,读书
人对填词作诗逐渐失去兴趣,声韵也就不被重视了。以至于过去一般人都会的事情 |
|
c*****h 发帖数: 14923 | 45 王力老师的几本书《诗词格律》《格律概要》《中国音韵学》一直在读。心里不知道崇拜多久了,今天才知道,原来王力老师跟我父亲是同一个祖籍的,同一个氏族。那边的客家话是音调最多的客家话,一共有11个音调,其他地方客家话音调有些没这么多。难怪他研究古汉语这么厉害。
用客家话读先秦以来的诗文很方便,不少汉字,唯有客家话仍旧保留古读音,其他方言都没有保留了。记得很小的时候跟父亲回祖居,晨曦微露,族里的少年聚在中庭练武,一招一式间,少年们口中诗诀朗朗而出,伴着曦光印染的矫健身影,令人仿佛身置古时。还有岁末跳大傩,以前觉得很土,现在觉得当初为啥不好好看。
我记得李白诗句里有“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
阿那,即哪里,那里。以前用普通话甚至粤语都念不明白。后来用客家话念才晓得了。唯有我父亲那边的客家人仍称哪里、那里为“阿那”。其他地方的客家话都不这样称了。
宋万俟咏词:“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夜来小雨初霁,双燕微风斜。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唯有在客家话中,家、斜、赊(包括:车)、花,仍押同一个韵。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客家话仍称渠,即他,第三人称。
...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14923 | 46 王力老师的几本书《诗词格律》《格律概要》《中国音韵学》一直在读。心里不知道崇拜多久了,今天才知道,原来王力老师跟我父亲是同一个祖籍的,同一个氏族。那边的客家话是音调最多的客家话,一共有11个音调,其他地方客家话音调有些没这么多。难怪他研究古汉语这么厉害。
用客家话读先秦以来的诗文很方便,不少汉字,唯有客家话仍旧保留古读音,其他方言都没有保留了。记得很小的时候跟父亲回祖居,晨曦微露,族里的少年聚在中庭练武,一招一式间,少年们口中诗诀朗朗而出,伴着曦光印染的矫健身影,令人仿佛身置古时。还有岁末跳大傩,以前觉得很土,现在觉得当初为啥不好好看。
我记得李白诗句里有“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
阿那,即哪里,那里。以前用普通话甚至粤语都念不明白。后来用客家话念才晓得了。唯有我父亲那边的客家人仍称哪里、那里为“阿那”。其他地方的客家话都不这样称了。
宋万俟咏词:“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夜来小雨初霁,双燕微风斜。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唯有在客家话中,家、斜、赊(包括:车)、花,仍押同一个韵。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客家话仍称渠,即他,第三人称。
... 阅读全帖 |
|
v***a 发帖数: 452 | 47 民国初年审定国音,邀举国通小学音韵学的学者参与。小组内大多是江浙人,闽粤亦有
之。根本不是根据某种方言来审,而是逐字审定,结果审定出的国音还是和各北方方言
接近。
另,岭南云贵地方,在明中期始有改土归流,清朝时才建立有效统治,教化乃行。说粤
语保留古音,康有为都不这么说。闽中除福州建州外,大体说来,在宋朝开化。说是古
音古韵,实在是想当然了。
现在文科研究是看funding,宋代GDP尚且能算,其他研究可想而知 |
|
s***n 发帖数: 812 | 48 李渔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1年
1 才非天下之善物也
2 惜今世无孔融
3 曹操从来如此
4 诗有余力,而后为词
5 苏州人俱有此情兴
1 才非天下之善物也
【卷一 一家言文集 《琴楼合稿》序】
"才非天下之善物也。。。免于摧残困厄,得遂其中怀也难矣。。。盖才者非他,穷人、
夭人之具也。。。究竟同归于尽而已。"
2 惜今世无孔融
【卷十 李笠翁批阅三国志】
第十一回:“极好宾客,常曰:‘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之愿也’”,李笠翁眉
批曰:惜今世无孔融。我亦欲与通家帖拜门下矣。
可惜我非姓李,难续李老君、孔圣人累世族亲!
ps,和本回曹操、刘备两个比,孔北海与太史慈两位前贤真风流。
3 曹操从来如此
【卷十 笠翁批三国 十二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操定陶破吕布】:
“操仰面笑曰:误中匹夫之计,必当报之!”。。。。其时,曹操刚从濮阳城吕布戟下
逃脱,又遭火烧,髭须鬓发尽都烧毁。笠翁眉批先评操须,后批操人:须尚未割于潼关
,而先烧于濮阳,不幸为曹操须也;曹操本人呢?一番惊恐后反发笑,曹操从来如此!
哈哈哈,操须是妙须,曹操是妙人。
桓溫行經王敦墓邊遏,望之云:「可儿 !可儿!」,以下又千... 阅读全帖 |
|
l*****f 发帖数: 13466 | 49 yeah :)
太炎是鲁迅的老师亚。我知道他不多,还是从鲁迅文中看到的,“邹容吾小弟,披发下
瀛洲”太炎先生是好酷亚,他太太也美女的说,他给太太写信,“汤夫人妆次”,好好
玩。周作人文章里也提过他跟鲁迅一起去太炎先生那里听讲音韵学。鲁迅是说太炎在革
命史上意义大于文化史上,但是他弟弟意见似乎刚好相反,哈哈。辛亥那批人颇有些让
人觉得好玩又敬仰的人物~ 最近看了个电影辛亥革命的片头,只看了开头那一小段,
蛮好玩的,黄花岗那些烈士们真正是十足的理想主义朝气蓬勃
恩看历史发展这个南北脉络清晰的很,一个是永嘉南渡,一个是靖康南渡,影响巨大。
以前看唐宋诗词时候作者小传大概比较了下,唐朝还是北人占优,宋朝就基本均衡,到
南宋那自然就都南人多了。福建子是吕惠卿吧,他福建人。哎柳永也福建人。安石江西
人,跟大晏同乡~哎两宋江西也厉害的,还有朱熹,江西诗派,陆九渊,鹅湖。。。。
唐朝科举基本是北人占优,高门也是山东高门,经历黄巢之乱跟五代,到宋朝就完全重
新洗牌了,再经过金,元对北方的占据,到明朝导致要分南北榜来取士。。。。不过顾
炎武好像很推崇北方,他在明亡后一直不肯回乡,在北方到处做调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