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LeisureTime版 - [三月书歌影] 张充和题的沈从文碑文
相关主题
程绍国:林斤澜说沈从文【爱情月】素分式装帧,以及女作家
我是怎样慢慢地喜欢沈从文先生和他的作品张充和去世
【转载】民国文人相轻史(一):“京派”与“海派”之争张充和去世新闻两则
【转载】民国文人相轻史(三)新旧对撞:新文人与国学家的骂战张充和, 才女为什么能够不薄命?
纽约海外昆曲社庆祝张充和百岁诞辰公演[夏夜纳凉]大都会的中国特展好挤啊
六月纽约昆曲演出-张充和百岁祝寿公演 (转载)张充和追思会匆匆小记
【影】长假看瞎了眼……忆陈琳: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
刘文飞:耶鲁访张充和 (转载)Re: [文海读书会]年关活动截止日期1月31日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沈先生话题: 三姐话题: 张充话题: 沈从文话题: 二哥
进入LeisureTim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wh
发帖数: 141625
1
这两天在看苏炜老师写的《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该书由张充和口述、苏炜
笔录,再经张充和审阅,2013年7月由文艺范儿的广西师范出版社出版。两年后,102岁
的张充和仙去。
书的开篇便是张充和与沈从文碑文的故事,标题是“哎哟,有鬼哟!”张充和说三姐夫
沈从文的追悼会前一天,北京的一个侄子打国际长途电话请她写一幅挽联,在追悼会上
用。要得那么急,她犹豫说恐怕写不出来。夜里怎么都睡不着,满脑子想着和沈从文有
关的事情。半夜爬起来研墨,顺手写下四句:
不折不从,
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写完了发传真给北京,说算不上挽联,只是记下心里对沈先生的感觉。没想到大家都说
好,并把传真放大,刻到沈从文墓碑的背面——那块做墓碑的五彩大石,是沈家的青壮
后生从大山上推下来的。
为什么说有鬼哟?因为大家说张充和把沈从文的名字也嵌在诔文里了。“我倒大大吃了
一惊!——没有哇!我就是这么顺手写下来的。可我自己仔细一看——唉呀呀,可不是
吗?四句话的尾缀,正是:‘从文让人’——哎哟!有鬼哟!我没那么想,是鬼让我那
么写的哟!’”
后一段又惊叹一次:
“这事真神了——‘从文让人’。这也确实是沈先生一生的特点。沈先生总是在让,好
像不会刻意去争什么。可这‘让’里面,有多大的学问哪!不过,在写字的当时,我都
没想过这些,更没想过要藏他的名字在里边——哎哟,真是有鬼哟!”
两次惊叹真好玩。“赤子其人”也可用来形容张充和吧。
细看张充和的原字和沈从文的碑文,发现不大一样。这是原书:
(沈从文在家排行老二,所以叫二哥?)
碑文图片是在网上找的,调高了亮度和对比度,可能还不太清楚:
还有两张局部放大图:
比较明显的是“不”的起笔、“从”的末笔、“星”的起笔和“人”的末笔。张字起笔
露锋,收笔拙朴,碑意很足。摹刻的碑文起笔改得光滑了(包括“其”的第二个竖也改
善了一下),收笔拉长了捺脚;多了一份隶书的秀气,但稍稍有违张书原来的整体感觉
哦。
想起上次sukye找出颜真卿之《颜氏家庙碑》原碑,以证耶鲁图书馆门楣颜刻之拙劣。
沈从文的这块碑当为1988年5月去世后所刻;现在国内的刻工也不那么专业了么?
楼下再附两篇张充和写的《三姐夫沈二哥》和汪曾祺写的《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wh
发帖数: 141625
2
三姐夫沈二哥
张充和
我家“外子”逼我写点关于沈二哥同三姐的事,他说:“海外就是你一个亲人与他
们过去相处最久,还不写!”我呢,同他们相别三十一年,听不完、也说不完的话,哪
还有功夫执笔!虽回去过一次,从早到晚,亲友不断往来,也不过只见到他们三四次,
一半还是在人群中见到的。
如何开始呢?虽是三十一年的点滴,倒也鲜明。关于沈二哥的独白情书的故事,似
乎中外都已熟悉,有的加了些善意的佐料,于人情无不合之处,既无伤大雅,又能增加
读者兴趣,就不在此加注加考,做煞风景的事了。
一九三三年暑假,三姐在中国公学毕了业回苏州,同姐妹兄弟相聚,我父亲与继母
那时住在上海。有一天,九如巷三号的大门堂中,站了个苍白脸戴眼镜羞涩的客人,说
是由青岛来的,姓沈,来看张兆和的。家中并没有一人认识他,他来以前,亦未通知三
姐。三姐当时在公园图书馆看书。他以为三姐有意不见他,正在进退无策之际,二姐允
和出来了。问清了,原来是沈从文。他写了很多信给三姐,大家早都知道了。于是二姐
便请他到家中坐,说:“三妹看书去了,不久就回来,你进来坐坐等着。”他怎么也不
肯,坚持回到已定好房间的中央饭店去了。二姐从小见义勇为,更爱成人之美,至今仍
然如此。等三姐回来,二姐便劝她去看沈二哥。三姐说:“没有的事!去旅馆看他?不
去!”二姐又说:“你去就说,我家兄弟姐妹多,很好玩,请你来玩玩。”于是三姐到
了旅馆,站在门外(据沈二哥的形容),一见到沈二哥便照二姐的吩咐,一字不改的如
小学生背书似的:“沈先生,我家兄弟姐妹多,很好玩,你来玩!”背了以后,再也想
不出第二句了。于是一同回到家中。
沈二哥带了一大包礼物送三姐,其中全是英译精装本的俄国小说。有托尔斯泰,妥
斯陀也夫斯基,屠格涅夫等等著作。这些英译名著,是托巴金选购的。又有一对书夹,
上面有两只有趣的长嘴鸟,看来是个贵重东西。后来知道,为了买这些礼品,他卖了一
本书的版权。三姐觉得礼太重了,退了大部分书,只收下《父与子》与《猎人日记》。
来我们家中怎么玩呢?一个写故事的人,无非是听他讲故事。如何款待他,我不记
得了。好象是五弟寰和,从他每月二元的零用钱中拿出钱来买瓶汽水,沈二哥大为感动
,当下许五弟:“我写些故事给你读。”后来写了《月下小景》,每篇都附有“给张小
五”字样。
第二次来苏州,是同年寒假,穿件蓝布面子的破狐皮袍子。我们同他熟悉了些,便
一刻不离的想听故事。晚饭后,大家围在炭火盆旁,他不慌不忙,随编随讲。讲怎样猎
野猪,讲船只怎样在激流中下滩,形容旷野,形容树林。谈到鸟,便学各种不同的啼唤
,学狼嗥,似乎更拿手。有时站起来转个圈子,手舞足蹈,象戏迷票友在台上不肯下台
。可我们这群中小学生习惯是早睡觉的我迷迷糊糊中忽然听一个男人叫:“四妹,四妹
!”因为我同胞中从没有一个哥哥,惊醒了一看,原来是才第二次来访的客人,心里老
大地不高兴。“你胆敢叫我四妹!还早呢!”这时三姐早已困极了。弟弟们亦都勉强打
起精神,撑着眼听,不好意思走开。真有“我醉欲眠君且去”的境界。
那时我爸爸同继母仍在上海。沈二哥同三姐去上海看他们。会见后,爸爸同他很谈
得来。这次的相会,的确有被相亲的意思。在此略叙叙我爸爸。
祖父给爸爸取名“武令”,字“绳进”。爸爸嫌这名字封建味太重,自改名“冀牖
”,又名“吉友”,望名思义,的确做到自锡嘉名的程度。他接受“五四”的新思潮。
他一生追求曙光,惜人才,爱朋友。他在苏州曾独资创办男校“平林中学”和“乐益女
中”。后因苏州男校已多,女校尚待发展,便结束平林,专办乐益女中。贫穷人家的女
孩,工人们的女儿,都不收学费。乐益学生中有几个贫 寒的,后都成为了社会上极有
用的人。老师中也有几位真正革命家,有的为革命贡献了他们可贵的生命,有的现在已
成为当代有名的教育家或党的领导人。爸爸既是脑筋开明,对儿女教育,亦让其自由发
展。儿女婚姻恋爱,他从不干涉,不过问。你告诉他,他笑嘻嘻的接受,绝不会去查问
对方的如何如何。更不门户了。记得有一位“芳邻”曾遣媒来向爸爸求我家大姐,爸爸
哈哈一笑说:“儿女婚事,他们自理,与我无干。”从此便无人向我家提亲事。所以我
家那些妈妈们向外人说“张家儿女婚姻让他们“自己”去“由”,或是“自己”“由”
来的。”
说爸爸与沈二哥谈得十分相投,亦彼此心照不宣。在此之前,沈二哥曾函请二姐允
和询爸爸意见,并向三姐说:“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
吧。”二姐给他拍发一个电报,简约的用了她自己名字“允”。三姐去电报中却说:“
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电报员奇怪,问是什么意思,三姐不好意思地说:“你甭管,
照拍好了。”
于是从第一封只仅一页、寥寥数语而份量极重的情书,到此时为止,算是告一大段
落。
一九三三年初他们订婚同去青岛。那时沈二哥在青岛大学教书,写作。暑中杨振声
先生约沈二哥编中小学教科用书,与三姐又同到北平,暂寄住杨家。一天杨家大司务送
沈二哥裤子去洗,发现口袋里一张当票,即刻交给杨先生。原来当的是三姐一个纪念性
的戒指。杨先生于是预支了五十元薪水给沈二哥。后来杨先生告诉我这件事,并说:“
人家订婚都送小姐戒指,哪有还没结婚,就当小姐的戒指之理。”
一九三三年九月九日,沈二哥三姐在北平中央公园的水榭结婚,没有仪式,没有主
婚人、证婚人。三姐穿件浅豆沙色普通绸旗袍 ,沈二哥穿件蓝色毛葛的夹袍,是大姐
在上海为他们缝制的。客人大都是北方几个大学和文艺界朋友。家中除大姐元和,大弟
宗和与我之外,还有晴江三叔一家。沈家有沈二哥的表弟黄村生和他的九妹岳萌。
新居在西城达子营。小院落,有一枣一槐。正屋三间,有一厢,厢房便是沈二哥的
书房兼客厅。记得他们结婚前,刚把几件东西搬进房那天夜晚,我发现有小偷在院中解
网篮。便大声叫:“沈二哥,起来!有贼!”沈二哥亦叫“大司务!有贼!”大司务亦
大声答话,虚张一阵声势 。及至开门赶贼,早一阵脚步,爬树上屋走了。后来发现沈
二哥手中紧紧了件武器——牙刷。
新房中并无什么陈设,四壁空空,不象后来到处塞满书籍与瓷器漆器。也无一般新
婚气象。只是两张床上各罩一锦锻百子图的罩单有点办喜事的气氛,是梁思成,林徽音
送的。
沈二哥极爱朋友,在那小小的朴素的家中,友朋往来不断,有年长的,更多的是青
年人。新旧朋友,无不热情接待。时常有困穷学生和文学青年来借贷。尤其到逢年过节
,即使家中所剩无多余,总是尽其所有去帮助人家。没想到我爸爸自命为“吉友”,这
女婿倒能接此家风。记得有一次宗和大弟进城邀我同靳以去看戏,约定在达子营集中。
正好有人来告急,沈二哥便向我们说:“四妹,大弟,戏莫看了,把钱借给我。等我得
了稿费还你们。”我们面软,便把口袋所有的钱都掏给他,以后靳以来了,他还对靳以
说:“他们是学生,应要多用功读书,你年长一些,怎么带他们去看戏。”靳以被他说
得眼睛一眨一眨地,不好说什么。以后我们看戏,就不再经过他家了。一回头四十多年
,靳以与宗和都已先后过世了。
七七事变后,我们都集聚在昆明,北门街的一个临时大家庭是值得纪念的。杨振声
同他的女儿杨蔚、老三杨起,沈家二哥、三姐、九小姐岳萌、小龙、小虎,刘康甫父女
。我同九小姐住一间,中隔一大帷幕。杨先生俨然家长,吃饭时坐位虽无人指定,却自
然有个秩序。我坐在最下首,三姐在我左手边。汪和宗总管我们的伙食饭帐。在我窗前
有一小路通山下,下边便是靛花巷,是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在地。时而有人由灌木丛中
走上来,傅斯年、李济之、罗常培或来吃饭,或来聊天。院中养个大公鸡,是金岳霖寄
养的,一到拉空袭警报时,别人都出城疏散,他却进城来抱他的大公鸡。
那时沈二哥除了教书、写作之外,仍继续兼编教科用书,地点在青云街六号。杨振
声领首,但他不常来。朱自清约一周来一二次。沈二哥、汪和宗与我经常在那小楼上。
沈二哥是总编辑,归他选小说,朱自清选散文,我选点散曲,兼做注释,汪和宗抄写。
他们都兼别的,只有汪和宗和我是整工。后来日机频来,我们疏散在呈贡县的龙街。我
同三姐一家又同在杨家大院住前后。周末沈二哥回龙街,上课编书仍在城中。
由龙街望出去,一片平野,远接滇池,风景极美,附近多果园,野花四季不断地开
放。常有家村妇女穿着褪色桃红的袄子,滚着宽黑边,拉一道窄黑条子,点映在连天的
新绿秧田中,艳丽之极。农村女孩子,小媳妇,在溪边树上拴了长长的秋千索,在水上
来回荡漾。在龙街还有查阜西一家,杨荫浏一家,呈贡城内有吴文藻、冰心一家。我们
自题的名胜有:“白鹭林”、“画眉坪”、“马缨桥”等。
一九四一年后,我去重庆。胜利后我回苏州他们回北平。四七年我们又相聚在北平
。他们住中老胡同北大宿舍。我住他家甩边一间屋中。这时他家除书籍漆盒外,充满青
花瓷器。又大量收集宋明旧纸。三姐觉得如此买下去,屋子将要堆满,又加战后通货膨
胀,一家四口亦不充裕,劝他少买,可是似乎无法控制,见到喜欢的便不放手,及至到
手后,又怕三姐埋怨,有时劝我收买,有时他买了送我。所以我还有一些旧纸和青花瓷
器,是那么来的,但也丢了不少。
在那宿舍院中,还住着朱光潜先生,他最喜欢同沈二哥外出看古董,也无伤大雅的
买点小东西。到了过年,沈二哥去向朱太太说:“快过年,我想邀孟实陪我去逛逛古董
铺。”意思是说给几个钱吧。而朱先生亦照样来向三姐邀从文陪他。这两位夫人一见面
,便什么都清楚了。我也曾同他们去过。因为我一个人,身边比他们多几文,沈二哥说
,四妹,你应该买这个,应该买那个。我若买去,岂不是仍然塞在他家中,因为我住的
是他们的屋子。
沈二哥最初由于广泛地看文物字画,以后渐渐转向专门路子。在云南专收耿马漆盒
,在苏州北平专收瓷器,他收集青花,远在外国人注意之前。他虽喜欢收集,却不据为
己有,往往是送了人;送了,再买。后来又收集锦锻丝绸,也无处不钻,从正统《大藏
经》的封面到三姐唯一的收藏宋拓集王圣教序的封面。他把一切图案颜色及其相关处印
在脑子里,却不象守财者一样,守住古董不放。大批大批的文物,如漆盒旧纸,都送给
博物馆,因为真正的财富是在他脑子里。
这次见面后,不谈则已,无论谈什么题目,总归根到文物考古方面去。他谈得生动
,快乐,一切死的材料,经他一说便活了,便有感情了。这种触类旁通,以诗书史籍与
文物互证,富于想象,又敢于想象,是得力于他写小说的结果。他说他不想再写小说,
实际上他那有工夫去写!有人说不写小说,太可惜!我认为他如不写文物考古方面,那
才可惜!
一九八零年十二月五日深夜
(《海内外》第28期)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两天在看苏炜老师写的《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该书由张充和口述、苏炜
: 笔录,再经张充和审阅,2013年7月由文艺范儿的广西师范出版社出版。两年后,102岁
: 的张充和仙去。
: 书的开篇便是张充和与沈从文碑文的故事,标题是“哎哟,有鬼哟!”张充和说三姐夫
: 沈从文的追悼会前一天,北京的一个侄子打国际长途电话请她写一幅挽联,在追悼会上
: 用。要得那么急,她犹豫说恐怕写不出来。夜里怎么都睡不着,满脑子想着和沈从文有
: 关的事情。半夜爬起来研墨,顺手写下四句:
: 不折不从,
: 亦慈亦让;
: 星斗其文,

wh
发帖数: 141625
3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汪曾祺
沈先生逝世后,傅汉斯、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一幅挽辞。字是晋人小楷,一看就
知道是张充和写的。词想必也是她拟的。只有四句:
不折不从 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这是嵌字格,但是非常贴切,把沈先生的一生概括得很全面。这位四妹对三姐夫沈
二哥真是非常了解。——荒芜同志编了一本《我所认识的沈从文》,写得最好的一篇,
我以为也应该是张充和写的《三姐夫沈二哥》。
沈先生的血管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他在填履历表时,“民族”一栏里填土家族或
苗族都可以,可以由他自由选择。湘西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人大都有一股蛮劲,狠劲,做
什么都要做出一个名堂。黄永玉就是这样的人。沈先生瘦瘦小小(晚年发胖了),但是
有用不完的精力。
他少年当兵,漂泊转徙,很少连续几晚睡在同一张床上。吃的东西,最好的不过是
切成四方的大块猪肉(煮在豆芽菜汤里)。行军、拉船,锻炼出一副极富耐力的体魄。
二十岁冒冒失失地闯到北平来,举目无亲。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想用手中一支
笔打出一个天下。经常为弄不到一点东西“消化消化”而发愁。冬天屋里生不起火,用
被子围起来,还是不停地写。
我一九四六年到上海,因为找不到职业,情绪很坏,他写信把我大骂了一顿,说:
“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中有一支
笔,怕什么!”他在信里说了一些他刚到北京时的情形。——同时又叫三姐从苏州写了
一封很长的信安慰我。他真的用一支笔打出了一个天下了。
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真是一个奇
迹。
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他应当算是个
天才),只是耐烦。他对别人的称赞,也常说“要算耐烦”。看见儿子小虎搞机床设计
时,说“要算耐烦”。看见孙女小红做作业时,也说“要算耐烦”。他的“耐烦”,意
思就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
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
家”,但是写东西不是很快的,从来不是一挥而就。他年轻时常常日以继夜地写。他常
流鼻血。血液凝聚力差,一流起来不易止住,很怕人。有时夜间写作,竟致晕倒,伏在
自己的一摊鼻血里,第二天才被人发现。我就亲眼看到过他的带有鼻血痕迹的手稿。他
后来还常流鼻血,不过不那么厉害了。他自己知道,并不惊慌。很奇怪,他连续感冒几
天,一流鼻血,感冒就好了。
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若不经意,但都是苦心刻琢出来的。
《边城》一共不到七万字,他告诉我,写了半年。他这篇小说是《国闻周报》上连
载的,每期一章。小说共二十一章,21×7=147,我算了算,差不多正是半年。这篇东
西是他新婚之后写的,那时他住在达子营。巴金住在他那里。他们每天写,巴老在屋里
写,沈先生搬个小桌子,在院子里树阴下写。巴老写了一个长篇,沈先生写了《边城》。
他称他的小说为“习作”,并不完全是谦虚。有些小说是为了教创作课给学生示范
而写的,因此试验了各种方法。为了教学生写对话,有的小说通篇都用对话组成,如《
若墨医生》;有的,一句对话也没有。《月下小景》确是为了履行许给张家小五的诺言
“写故事给你看”而写的。同时,当然是为了试验一下“讲故事”的方法(这一组“故
事”明显地看得出受了《十日谈》和《一千零一夜》的影响)。同时,也为了试验一下
把六朝译经和口语结合的文体。这种试验,后来形成一种他自己说是“文白夹杂”的独
特的沈从文体,在四十年代的文字(如《烛虚》)中尤为成熟。他的亲戚,语言学家周
有光曾说“你的语言是古英语”,甚至是拉丁文。
沈先生讲创作,不大爱说“结构”,他说是“组织”。我也比较喜欢“组织”这个
词。“结构”过于理智,“组织”更带感情,较多作者的主观。他曾把一篇小说一条一
条地裁开,用不同方法组织,看看哪一种形式更为合适。
沈先生爱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原稿,一改再改,天头地脚页边,都是修改的字迹,
蜘蛛网似的,这里牵出一条,那里牵出一条。作品发表了,改。成书了,改。看到自己
的文章,总要改。有时改了多次,反而不如原来的,以至三姐后来不许他改了(三姐是
沈先生文集的一个极其细心,极其认真的义务责任编辑)。沈先生的作品写得最快,最
顺畅,改得最少的,只有一本《从文自传》。这本自传没有经过冥思苦想,只用了三个
星期,一气呵成。
他不大用稿纸写作。在昆明写东西,是用毛笔写在当地出产的竹纸上的,自己折
出印子。他也用钢笔,蘸水钢笔。他抓钢笔的手势有点像抓毛笔(这一点可以证明他不
是洋学堂出身)。《长河》就是用钢笔写的,写在一个硬面的练习簿上,直行,两面写
。他的原稿的字很清楚,不潦草,但写的是行书。不熟悉他的字体的排字工人是会感到
困难的。他晚年写信写文章爱用秃笔淡墨。用秃笔写那样小的字,不但清楚,而且顿挫
有致,真是一个功夫。
他很爱他的家乡。他的《湘西》、《湘行散记》和许多篇小说可以作证。他不止一
次和我谈起棉花坡,谈起枫树坳——一到秋天满城落了枫树的红叶。一说起来,不胜神
往。
黄永玉画过一张凤凰沈家门外的小巷,屋顶墙壁颇零乱,有大朵大朵的红花——不
知是不是夹竹桃,画面颜色很浓,水气泱泱。沈先生很喜欢这张画,说:“就是这样!”
八十岁那年,和三姐一同回了一次凤凰,领着她看了他小说中所写的各处,都还没
有大变样。家乡人闻知沈从文回来了,简直不知怎样招待才好。他说:“他们为我捉了
一只锦鸡!”锦鸡毛羽很好看,他很爱那只锦鸡,还抱着它照了一张相,后来知道竟作
了他的盘中餐,对三姐说“真煞风景!”锦鸡肉并不怎么好吃。沈先生说及时大笑,但
也表现出对乡人的殷勤十分感激。他在家乡听了傩戏,这是一种古调犹存的很老的弋阳
腔。打鼓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他对年轻人打鼓失去旧范很不以为然。沈先生听了
,说:“这是楚声,楚声!”他动情地听着“楚声”,泪流满面。
……
沈先生很好客,朋友很多。老一辈的有林宰平、徐志摩。沈先生提及他们时充满感
情。没有他们的提挈,沈先生也许就会当了警察,或者在马路旁边“瘪了”。
我认识他后,他经常来往的有杨振声、张奚若、金岳霖、朱光潜诸先生、梁思成林
徽因夫妇。
他们的交往真是君子之交,既无朋党色彩,也无酒食征逐。清茶一杯,闲谈片刻。
杨先生有一次托沈先生带信,让我到南锣鼓巷他的住处去,我以为有什么事。去了
,只是他亲自给我煮一杯咖啡,让我看一本他收藏的姚茫父的册页。这册页的芯子只有
火柴盒那样大,横的,是山水,用极富金石味的墨线勾轮廓,设极重的青绿,真是妙品
。杨先生对待我这个初露头角的学生如此,则其接待沈先生的情形可知。杨先生和沈先
生夫妇曾在颐和园住过一个时期,想来也不过是清晨或黄昏到后山谐趣园一带走走,看
看湖里的金丝莲,或写出一张得意的字来,互相欣赏欣赏,其余时间各自在屋里读书做
事,如此而已。
沈先生对青年的帮助真是不遗余力。他曾经自己出钱为一个诗人出了第一本诗集。
一九四七年,诗人柯原的父亲故去,家中拉了一笔债,沈先生提出卖字来帮助他。《益
世报》登出了沈从文卖字的启事,买字的可定出规格,而将价款直接寄给诗人。柯原一
九八○年去看沈先生,沈先生才记起有这回事。
他对学生的作品细心修改,寄给相熟的报刊,尽量争取发表。他这辈子为学生寄稿
的邮费,加起来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抗战时期,通货膨胀,邮费也不断涨,往往寄
一封信,信封正面反面都得贴满邮票。为了省一点邮费,沈先生总是把稿纸的天头地脚
页边都裁去,只留一个稿芯,这样分量轻一点。稿子发表了,稿费寄来,他必为亲自送
去。李霖灿在丽江画玉龙雪山,他的画都是寄到昆明,由沈先生代为出手的。我在昆明
写的稿子,几乎无一篇不是他寄出去的。一九四六年,郑振铎、李健吾先生在上海创办
《文艺复兴》,沈先生把我的《小学校的钟声》和《复仇》寄去。这两篇稿子写出已经
有几年,当时无地方可发表。稿子是用毛笔楷书写在学生作文的绿格本上的,郑先生收
到,发现稿纸上已经叫蠹虫蛀了好些洞,使他大为激动。
沈先生对我这个学生是很喜欢的。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空袭,他们全家有一阵住在呈
贡新街,后迁跑马山桃源新村。沈先生有课时进城住两三天。他进城时,我都去看他,
交稿子,看他收藏的宝贝,借书。
沈先生的书是为了自己看,也为了借给别人看的。“借书一痴,还书一痴”,借书
的痴子不少,还书的痴子可不多。有些书借出去一去无踪。
有一次,晚上,我喝得烂醉,坐在路边,沈先生到一处演讲回来,以为是一个难民
,生了病,走近看看,是我!他和两个同学把我扶到他住处,灌了好些酽茶,我才醒过
来。
有一回我去看他,牙疼,腮帮子肿得老高。沈先生开了门,一看,一句话没说,出
去买了几个大橘子抱着回来了。
沈先生的家庭是我见到的最好的家庭,随时都在亲切和谐气氛中。两个儿子,小龙
小虎,兄弟怡怡。他们都很高尚清白,无丝毫庸俗习气,无一句粗鄙言语,——他们都
很幽默,但幽默得很温雅。一家人于钱上都看得很淡。《沈从文文集》的稿费寄到,九
千多元,大概开过家庭会议,又从存款中取出几百元,凑成一万,寄到家乡办学。
沈先生也有生气的时候,也有极度烦恼痛苦的时候,在昆明,在北京,我都见到过
,但多数时候都是笑眯眯的。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
。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只有看
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
沈先生五十年代后放下写小说散文的笔(偶然还写一点,笔下仍极活泼,如写纪念
陈翔鹤文章,实写得极好),改业钻研文物,而且钻出了很大的名堂,不少中国人、外
国人都很奇怪。实不奇怪。沈先生很早就对历史文物有很大兴趣。
他写的关于展子虔游春图的文章,我以为是一篇重要文章,从人物服装颜色式样考
订图画的年代的真伪,是别的鉴赏家所未注意的方法。
他关于书法的文章,特别是对宋四家的看法,很有见地。
在昆明,我陪他去遛街,总要看看市招,到裱画店看看字画。昆明市政府对面有一
堵大照壁,写满了一壁字(内容已不记得,大概不外是总理遗训),字有七八寸见方大
,用二爨掺一点北魏造像题记笔意,白墙蓝字,是一位无名书家写的,写得实在好。我
们每次经过,都要去看看。
昆明有一位书法家叫吴忠荩,字写得极多,很多人家都有他的字,家家裱画店都有
他的刚刚裱好的字。字写得很熟练,行书,只是用笔枯扁,结体少变化。沈先生还去看
过他,说“这位老先生写了一辈子字”!意思颇为他水平受到限制而惋惜。
昆明碰碰撞撞都可见到黑漆金字抱柱楹联上钱南园的四方大颜字,也还值得一看。
沈先生到北京后即喜欢搜集瓷器。有一个时期,他家用的餐具都是很名贵的旧瓷器
,只是不配套,因为是一件一件买回来的。他一度专门搜集青花瓷。买到手,过一阵就
送人。西南联大好几位助教、研究生结婚时都收到沈先生送的雍正青花的茶杯或酒杯。
沈先生对陶瓷赏鉴极精,一眼就知是什么朝代的。一个朋友送我一个梨皮色釉的粗瓷盒
子,我拿去给他看,他说:“元朝东西,民间窑!”
有一阵搜集旧纸,大都是乾隆以前的。多是染过色的,瓷青的、豆绿的、水红的,
触手细腻到像煮熟的鸡蛋白外的薄皮,真是美极了。至于茧纸、高丽发笺,那是凡品了
(他搜集旧纸,但自己舍不得用来写字。晚年写字用糊窗户的高丽纸,他说:“我的字
值三分钱”)。
在昆明,搜集了一阵耿马漆盒。这种漆盒昆明的地摊上很容易买到,且不贵。沈先
生搜集器物的原则是“人弃我取”。其实这种竹胎的,涂红黑两色漆,刮出极繁复而奇
异的花纹的圆盒是很美的。装点心,装花生米,装邮票杂物均合适,放在桌上也是个摆
设。这种漆盒也都陆续送人了。客人来,坐一阵,临走时大都能带走一个漆盒。
有一阵研究中国丝绸,弄到许多大藏经的封面,各种颜色都有:宝蓝的、茶褐的、
肉色的,花纹也是各式各样。沈先生后来写了一本《中国丝绸图案》。
有一阵研究刺绣。除了衣服、裙子,弄了好多扇套、眼镜盒、香袋。不知他是从哪
里“寻摸”来的。这些绣品的针法真是多种多样。我只记得有一种绣法叫“打子”,是
用一个一个丝线疙瘩缀出来的。他给我看一种绣品,叫“七色晕”,用七种颜色的绒绣
成一个团花,看了真叫人发晕。
他搜集、研究这些东西,不是为了消遣,是从发现、证实中国历史文化的优越这个
角度出发的,研究时充满感情。我在他八十岁生日写给他的诗里有一联:
玩物从来非丧志,
著书老去为抒情。
这全是记实。沈先生提及某种文物时常是赞叹不已。
马王堆那副不到一两重的纱衣,他不知说了多少次。刺绣用的金线原来是盲人用一
把刀,全凭手感,就金箔上切割出来的。他说起时非常感动。
有一个木俑(大概是楚俑)一尺多高,衣服非常特别:上衣的一半(连同袖子)是
黑色,一半是红的;下裳正好相反,一半是红的,一半是黑的。沈先生说:“这真是现
代派!”如果照这样式(一点不用修改)做一件时装,拿到巴黎去,由一个长身细腰的
模特儿穿起来,到表演台上转那么一转,准能把全巴黎都“镇”了!
他平生搜集的文物,在他生前全都分别捐给了几个博物馆、工艺美术院校和工艺美
术工厂,连收条都不要一个。
沈先生自奉甚薄。穿衣服从不讲究。
他在《湘行散记》里说他穿了一件细毛料的长衫,这件长衫我可没见过。我见他时
总是一件洗得褪了色的蓝布长衫,夹着一摞书,匆匆忙忙地走。解放后是蓝卡其布或涤
卡的干部服,黑灯芯绒的“懒汉鞋”。有一年做了一件皮大衣(我记得是从房东手里买
的一件旧皮袍改制的,灰色粗线呢面),他穿在身上,说是很暖和,高兴得像一个孩子。
吃得很清淡。我没见他下过一次馆子。
在昆明,我到文林街二十号他的宿舍去看他,到吃饭时总是到对面米线铺吃一碗一
角三分钱的米线。有时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超不过两角五分。
三姐是会做菜的,会做八宝糯米鸭,炖在一个大砂锅里,但不常做。他们住在中老
胡同时,有时张充和骑自行车到前门月盛斋买一包烧羊肉回来,就算加了菜了。
在小羊宜宾胡同时,常吃的不外是炒四川的菜头,炒茨菇。沈先生爱吃茨菇,说“
这个好,比土豆‘格’高”。
他在《自传》中说他很会炖狗肉,我在昆明,在北京都没见他炖过一次。
有一次他到他的助手王亚蓉家去,先来看看我(王亚蓉住在我们家马路对面,——
他七十多了,血压高到二百多,还常为了一点研究资料上的小事到处跑),我让他过一
会来吃饭。他带来一卷画,是古代马戏图的摹本,实在是很精彩。他非常得意地问我的
女儿:“精彩吧?”那天我给他做了一只烧羊腿,一条鱼。他回家一再向三姐称道:“
真好吃。”他经常吃的荤菜是:猪头肉。
他的丧事十分简单。
他凡事不喜张扬,最反对搞个人的纪念活动。反对“办生做寿”。
他生前累次嘱咐家人,他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但火化之前,总要
有一点仪式。
新华社消息的标题是沈从文告别亲友和读者,是合适的。只通知少数亲友。——有
一些景仰他的人是未接通知自己去的。
不收花圈,只有约二十多个布满鲜花的花篮,很大的白色的百合花、康乃馨、菊花
、菖兰。
参加仪式的人也不戴纸制的白花,但每人发给一枝半开的月季,行礼后放在遗体边。
不放哀乐,放沈先生生前喜爱的音乐,如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等。
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我走近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
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
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
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
(《人民文学》1988年第七期)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三姐夫沈二哥
: 张充和
: 我家“外子”逼我写点关于沈二哥同三姐的事,他说:“海外就是你一个亲人与他
: 们过去相处最久,还不写!”我呢,同他们相别三十一年,听不完、也说不完的话,哪
: 还有功夫执笔!虽回去过一次,从早到晚,亲友不断往来,也不过只见到他们三四次,
: 一半还是在人群中见到的。
: 如何开始呢?虽是三十一年的点滴,倒也鲜明。关于沈二哥的独白情书的故事,似
: 乎中外都已熟悉,有的加了些善意的佐料,于人情无不合之处,既无伤大雅,又能增加
: 读者兴趣,就不在此加注加考,做煞风景的事了。
: 一九三三年暑假,三姐在中国公学毕了业回苏州,同姐妹兄弟相聚,我父亲与继母

s*****r
发帖数: 149
4
很久之前读过沈从文写的《边城》,觉得湘西就是世外桃源的感觉。汪曾祺的小说也读
过些,内容都忘记了,似乎也是和湘西有关的,而且文风和张很像。
还记得以前读过有关沈如何追张的故事,一开始张看不上沈:一个是名门旺族,一个是
一介白衣;一个是教书匠,一个是学生(现在肯定是门不当户不对,而且违反师德)。
后来是民国一个大名人努力说合(大概是告诉张沈是实力派,潜力股)才促成后来的一
对佳话。
y********8
发帖数: 3587
5
长知识了
y*****s
发帖数: 1873
6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本来没发现写的东西有藏头或者藏字什么的
结果被鬼给发现了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两天在看苏炜老师写的《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该书由张充和口述、苏炜
: 笔录,再经张充和审阅,2013年7月由文艺范儿的广西师范出版社出版。两年后,102岁
: 的张充和仙去。
: 书的开篇便是张充和与沈从文碑文的故事,标题是“哎哟,有鬼哟!”张充和说三姐夫
: 沈从文的追悼会前一天,北京的一个侄子打国际长途电话请她写一幅挽联,在追悼会上
: 用。要得那么急,她犹豫说恐怕写不出来。夜里怎么都睡不着,满脑子想着和沈从文有
: 关的事情。半夜爬起来研墨,顺手写下四句:
: 不折不从,
: 亦慈亦让;
: 星斗其文,

d**********h
发帖数: 2795
7
确实,原字好有魅力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两天在看苏炜老师写的《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该书由张充和口述、苏炜
: 笔录,再经张充和审阅,2013年7月由文艺范儿的广西师范出版社出版。两年后,102岁
: 的张充和仙去。
: 书的开篇便是张充和与沈从文碑文的故事,标题是“哎哟,有鬼哟!”张充和说三姐夫
: 沈从文的追悼会前一天,北京的一个侄子打国际长途电话请她写一幅挽联,在追悼会上
: 用。要得那么急,她犹豫说恐怕写不出来。夜里怎么都睡不着,满脑子想着和沈从文有
: 关的事情。半夜爬起来研墨,顺手写下四句:
: 不折不从,
: 亦慈亦让;
: 星斗其文,

g**v
发帖数: 345
8
没记错的话,这个大名人是胡适。

【在 s*****r 的大作中提到】
: 很久之前读过沈从文写的《边城》,觉得湘西就是世外桃源的感觉。汪曾祺的小说也读
: 过些,内容都忘记了,似乎也是和湘西有关的,而且文风和张很像。
: 还记得以前读过有关沈如何追张的故事,一开始张看不上沈:一个是名门旺族,一个是
: 一介白衣;一个是教书匠,一个是学生(现在肯定是门不当户不对,而且违反师德)。
: 后来是民国一个大名人努力说合(大概是告诉张沈是实力派,潜力股)才促成后来的一
: 对佳话。

M********c
发帖数: 11672
9
lol你这打击面也太广了~凡是发现的都被池鱼
就算一次藏头或者藏字是巧合,好多次都这样那是个什么情况~

【在 y*****s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 本来没发现写的东西有藏头或者藏字什么的
: 结果被鬼给发现了

l****u
发帖数: 3449
10
好文,张充和的字也是真好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两天在看苏炜老师写的《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该书由张充和口述、苏炜
: 笔录,再经张充和审阅,2013年7月由文艺范儿的广西师范出版社出版。两年后,102岁
: 的张充和仙去。
: 书的开篇便是张充和与沈从文碑文的故事,标题是“哎哟,有鬼哟!”张充和说三姐夫
: 沈从文的追悼会前一天,北京的一个侄子打国际长途电话请她写一幅挽联,在追悼会上
: 用。要得那么急,她犹豫说恐怕写不出来。夜里怎么都睡不着,满脑子想着和沈从文有
: 关的事情。半夜爬起来研墨,顺手写下四句:
: 不折不从,
: 亦慈亦让;
: 星斗其文,

相关主题
六月纽约昆曲演出-张充和百岁祝寿公演 (转载)【爱情月】素分式装帧,以及女作家
【影】长假看瞎了眼……张充和去世
刘文飞:耶鲁访张充和 (转载)张充和去世新闻两则
进入LeisureTime版参与讨论
wh
发帖数: 141625
11
汪曾祺算是沈的弟子,不知道他写过湘西没有,读过他写的北京、西南联大时期的昆明
、还有江苏家乡。湘西的照片我昨天在搜图片时看到这么几张,那种楼叫吊脚楼是吧,
那个山路好酷:
沈的家族也颇有背景吧,记得leawolf说过沈家是湘军,张家是淮军。找到她写的沈从
文的家世帖: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LeisureTime/1931255.html
嗯,那个名人是胡适,当时是张就读、沈教书的上海中国公学的校长。

【在 s*****r 的大作中提到】
: 很久之前读过沈从文写的《边城》,觉得湘西就是世外桃源的感觉。汪曾祺的小说也读
: 过些,内容都忘记了,似乎也是和湘西有关的,而且文风和张很像。
: 还记得以前读过有关沈如何追张的故事,一开始张看不上沈:一个是名门旺族,一个是
: 一介白衣;一个是教书匠,一个是学生(现在肯定是门不当户不对,而且违反师德)。
: 后来是民国一个大名人努力说合(大概是告诉张沈是实力派,潜力股)才促成后来的一
: 对佳话。

wh
发帖数: 141625
12
又找了一张可能更清楚一点的碑文图,就是石头变色了: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两天在看苏炜老师写的《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该书由张充和口述、苏炜
: 笔录,再经张充和审阅,2013年7月由文艺范儿的广西师范出版社出版。两年后,102岁
: 的张充和仙去。
: 书的开篇便是张充和与沈从文碑文的故事,标题是“哎哟,有鬼哟!”张充和说三姐夫
: 沈从文的追悼会前一天,北京的一个侄子打国际长途电话请她写一幅挽联,在追悼会上
: 用。要得那么急,她犹豫说恐怕写不出来。夜里怎么都睡不着,满脑子想着和沈从文有
: 关的事情。半夜爬起来研墨,顺手写下四句:
: 不折不从,
: 亦慈亦让;
: 星斗其文,

wh
发帖数: 141625
13
可能因为笔意冲淡?

确实,原字好有魅力,镂空一般

【在 d**********h 的大作中提到】
: 确实,原字好有魅力
s*l
发帖数: 9421
14
颜色有关系。字像贴上去的,是凸不是凹。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可能因为笔意冲淡?
:
: 确实,原字好有魅力,镂空一般

d**********h
发帖数: 2795
15
这个也是个有趣的问题
以前看3D画儿,人家说是隧道,我看的是向我自己凸出来的“棍子”
这个我看的是凹进去的阴文

【在 s*l 的大作中提到】
: 颜色有关系。字像贴上去的,是凸不是凹。
d**********h
发帖数: 2795
16
这个右起抬头称呼“从父二哥”吗?
第一个字是不是繁体“从”?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可能因为笔意冲淡?
:
: 确实,原字好有魅力,镂空一般

y******1
发帖数: 913
17
cong wen

【在 d**********h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右起抬头称呼“从父二哥”吗?
: 第一个字是不是繁体“从”?

d**********h
发帖数: 2795
18
我也怀疑是“文”
可是又对照后面的碑文正文那个“文”字,觉得差别也太大了点

【在 y******1 的大作中提到】
: cong wen
y******1
发帖数: 913
19
see the first writing in below link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6%96%87&rlz=1C1EODB_enUS547US
biw=1527&bih=855&tbm=isch&imgil=B5r_8vIUB9EMrM%253A%253BN3U1OLhLNoWNgM%
253Bhttp%25253A%25252F%25252Fwww.gai8.com%25252Fzidian%25252F334.html&source
=iu&pf=m&fir=B5r_8vIUB9EMrM%253A%252CN3U1OLhLNoWNgM%252C_&usg=__
vLjSzmLr4wiaE5Jz0fCRKnthKz4%3D&dpr=1.1&ved=
0ahUKEwj4psng98XLAhVHGx4KHSRZAB8QyjcIQA&ei=S7PpVrjVHMe2eKSygfgB#imgrc=B5r_
8vIUB9EMrM%3A

【在 d**********h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也怀疑是“文”
: 可是又对照后面的碑文正文那个“文”字,觉得差别也太大了点

p******e
发帖数: 17163
20
看过边城,好像不咋地。就是沈从文一篇写农夫与牛的短篇倒是蛮有印象的。不过感觉
他的东西都挺闷的。巴金看过一两个感觉还比较好看点。
相关主题
张充和, 才女为什么能够不薄命?忆陈琳: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
[夏夜纳凉]大都会的中国特展好挤啊Re: [文海读书会]年关活动截止日期1月31日 (转载)
张充和追思会匆匆小记凤凰凤凰
进入LeisureTime版参与讨论
wh
发帖数: 141625
21
什么“是凸不是凹”?我看着就是凹。

【在 s*l 的大作中提到】
: 颜色有关系。字像贴上去的,是凸不是凹。
wh
发帖数: 141625
22
3D我从来看不出,惭愧。

【在 d**********h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也是个有趣的问题
: 以前看3D画儿,人家说是隧道,我看的是向我自己凸出来的“棍子”
: 这个我看的是凹进去的阴文

wh
发帖数: 141625
23
我也觉得是从文。同一幅字里重复出现的字,经常会写成不同的样子,以求变化吧。好
像说王羲之的兰亭序里,n个“之”字都不一样。张充和这幅是楷书,变化没行草大;
不过细看那几个重复出现的不、亦等字也都结体不同。这么一说,我猜第一个“其”字
的第二竖和下面的点相连,也是张的有意安排吧,和后一个其字有所区别。

【在 d**********h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也怀疑是“文”
: 可是又对照后面的碑文正文那个“文”字,觉得差别也太大了点

wh
发帖数: 141625
24
他的文笔比较淡,或者说不是激情汹涌型的。我喜欢看湘行散记,是散文,很多想法是
我完全想不到的,文笔很清新——虽然这个词现在滥用得几乎贬义了,几乎等同于装模
作样的文艺了。
巴金好像是激情汹涌型的。这样的写法容易吸引人,可能也更适合写小说,跌宕起伏…
…有时容易浅,好像激情没经过沉淀发酵变浓厚似的。有时既激情又深厚,那就最好看
啦。

【在 p******e 的大作中提到】
: 看过边城,好像不咋地。就是沈从文一篇写农夫与牛的短篇倒是蛮有印象的。不过感觉
: 他的东西都挺闷的。巴金看过一两个感觉还比较好看点。

p******e
发帖数: 17163
25
Don't understand, sounds sophisticate

是我完全想不到的,文笔很清新——虽然这个词现在滥用得几乎贬义了,几乎等同于装
模作样的文艺了。
#8230;…有时容易浅,好像激情没经过沉淀发酵变浓厚似的。有时既激情又深厚
,那就最好看啦。
感觉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他的文笔比较淡,或者说不是激情汹涌型的。我喜欢看湘行散记,是散文,很多想法是
: 我完全想不到的,文笔很清新——虽然这个词现在滥用得几乎贬义了,几乎等同于装模
: 作样的文艺了。
: 巴金好像是激情汹涌型的。这样的写法容易吸引人,可能也更适合写小说,跌宕起伏…
: …有时容易浅,好像激情没经过沉淀发酵变浓厚似的。有时既激情又深厚,那就最好看
: 啦。

1 (共1页)
进入LeisureTim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Re: [文海读书会]年关活动截止日期1月31日 (转载)纽约海外昆曲社庆祝张充和百岁诞辰公演
凤凰凤凰六月纽约昆曲演出-张充和百岁祝寿公演 (转载)
凤凰照片【影】长假看瞎了眼……
“边城”改编成电影会如何?刘文飞:耶鲁访张充和 (转载)
程绍国:林斤澜说沈从文【爱情月】素分式装帧,以及女作家
我是怎样慢慢地喜欢沈从文先生和他的作品张充和去世
【转载】民国文人相轻史(一):“京派”与“海派”之争张充和去世新闻两则
【转载】民国文人相轻史(三)新旧对撞:新文人与国学家的骂战张充和, 才女为什么能够不薄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沈先生话题: 三姐话题: 张充话题: 沈从文话题: 二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