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研究称突变致新冠病毒亲和力增百倍 或致传染性提高
相关主题
喜讯:结构立功了!仔细读了一下权威论文,感觉像cover up
新冠状病毒已经发生突变,70%感染L型,且更具传染性!【号外】3月17日最新nature讨论病毒起源
美帝搞的鬼, 没跑了华南农业大学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潜在中间宿主, 就是蹭热点
冷冻电镜来了:UT Austin测定了冠状病毒S蛋白结构财新: 基因测序结果上报 但等来的是卫健委的禁令
目前新冠PRRA问题已经广泛引发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lubbock用一个本科生google来的东西为病毒所辩护过程说明
搞个疫苗为什么那么慢?北美国怎么增长这么慢?
一公能不能帮助解解这个结构夏威夷应该是有大问题,PRRA的答案没准儿就在夏威夷
-50.6 kcal/mol新病毒spike protein和ACE2受体结合affinity一开始宣扬AC2说白人不感染的是谁?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病毒话题: rbd话题: 新冠话题: 突变话题: 蛋白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d*********o
发帖数: 6388
1
http://science.caixin.com/2020-03-20/101531574.html
【财新网】(记者 杨睿)新冠病毒在繁殖倍增的过程中若发生了基因突变,会否影响
其感染能力?3月17日,论文预印平台bioRxiv上发表了一篇与新冠病毒的受体结合结构
域(RBD)突变有关的研究,称突变增强了新冠病毒表面刺突蛋白的结构稳定性,突变
病毒株与受体结合的亲和力显著增强。论文作者强调,病毒的传染性还受其他因素的影
响,尽管如此,传染性提高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这篇题为《从流行的新冠病毒序列中发现的RBD突变会增强刺突蛋白结构稳定性及
传染性》的论文,由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张其威、暨南大学生命与健康工程
研究院张弓共同担任通讯作者。研究团队从公共数据库(NCBI GenBank和GISAID等)下
载了244条新冠病毒毒株的基因序列全长,并筛选出S蛋白及其RBD区域发生突变的序列
进行分析。从研究者绘制的毒株序列分布地图来看,现阶段这244个新冠病毒毒株中绝
大多数毒株的S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RBD)没有发生突变。只有10条序列在RBD区域存
在氨基酸突变,它们分别采集自武汉、深圳、香港、英国、法国和印度。
为什么要聚焦于病毒S蛋白上的RBD突变呢?从病毒结构与感染机制来看,此前已有
不少研究表明,新冠病毒与SARS病毒一样,都是通过病毒表面的S蛋白(也叫刺突蛋白
)与人体细胞的受体ACE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结合才能成功入侵细胞。就像一把钥
匙对应着一把锁,S蛋白就是新冠病毒打开人体细胞的钥匙。如果进一步观察S蛋白,会
发现它有两个功能单位——S1和S2蛋白亚基。S1负责与细胞受体结合,有助病毒附着在
宿主细胞的表面;而S2则负责病毒与细胞膜的融合。
在S1蛋白上有一段区域直接与受体ACE2结合,被称为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由
300多个氨基酸构成。由于仅靠RBD就可以紧紧附着在细胞受体上,研究者认为,RBD就
是病毒与受体结合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病毒宿主范围、趋向性以及感染能力的决定性
因素。
研究者对这10条RBD存在突变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其中9条与全球首个公布的
新冠病毒原始毒株相比只发生了1个氨基酸的突变(突变体分别是R408I、F342L、V367F
、W436R),另外一条采集自深圳的序列(Shenzhen-SZTH-004)则发生了2个氨基酸的
替换(N354D和D364Y)。
那么这些突变是否会引起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呢?研究者又对新冠病毒的RBD
突变体进行了分子动力学的模拟计算,以评估RBD突变体与人体细胞受体ACE2的结合能
力。结果发现,有3个突变体(分别是双突变N354D和D364Y、V367F、W436R)在数据上
的差异引人关注,表明它们与受体结合的亲和力(affinity)有了显著提高。在物理化
学中,亲和力的强弱由平衡解离常数(KD,单位是纳摩尔每升mol/L)来表示,有时也
简称“亲和力常数”。通常而言,解离平衡常数数值越小,亲和力越大。武汉原始毒株
的KD为14.7nM,而上述三个突变体的KD则分别为0.12nM、0.11nM、0.13nM,与原始毒株
KD值相差两个数量级,表明突变病毒的亲和力在显著提升。研究者进而发现,亲和力提
升的结构基础是,这三个突变体RBD的β-折叠结构获得了稳定,从而增强了S蛋白的结
构稳定性。
有自媒体公号在译介这篇研究时,使用了《南方医大新发现:新冠病毒新突变与受
体结合力可能提高上百倍》这样的标题,也使论文受到不少争议。一方面,有人担心结
合力若真提高上百倍会对控制疫情构成巨大挑战。另一方面,也有学者指出,不应该使
用结合力这样的词语误导读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强向财新记者介绍,在抗
体—抗原结合作用的实验测定中,他更倾向于将平衡解离常数翻译成“结合亲和性”。
否则容易与物理化学中定义的相互作用力大小混淆,造成误读。
3月20日早晨,该文通讯作者、暨南大学生命与健康工程研究院张弓教授向财新记
者介绍,论文中所使用的词是affinity,自媒体文章翻译称“结合力”是不对的,正确
的术语应为“亲和力”。而“亲和力”中的“力”是“能力”的意思,并不是力学概念。
张弓解释称,KD的单位mol/L是浓度单位,不妨看成浓度。那么KD的直观物理意义
是——复合体在KD这个浓度下,有一半的分子处于结合状态。以新冠病毒的实际数据为
例:武汉原始病毒株的KD=14.7nM,即当病毒蛋白浓度为14.7nM时,有一半的ACE2能与
病毒蛋白相结合。突变了之后,KD=0.11nM,即当病毒蛋白浓度为0.11nM时,有一半的
ACE2能与病毒蛋白相结合。这意味着,突变之后,只需要百分之一不到的病毒蛋白数量
(可以等效为病毒粒子数量),就能达到同样的结合效果。因此突变增强传染性,是很
明显的事情。
他还提出,突变一两个氨基酸就让蛋白质的亲和力增加百倍的例子并不少见。有关
注HIV病毒抗体的研究发现,仅仅是94位的Phe突变为Ala,突变了一个氨基酸,就将其
亲和力提高了80倍。
张弓也强调,病毒亲和力提高100倍并不意味着传染性提高100倍,因为RBD与ACE2
的结合虽是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必不可少的第一步,但要达成真正的感染还有很多其他步
骤,且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尽管如此,传染性提高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在严厉的隔离防控之下,病毒很难接触到易感者,所以病毒
如果不能突变出高传染性,没多久就灭绝了。如此大的防控压力,筛选出‘超级病毒’
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正如强大的抗生素压力能筛选出超级细菌一样”,张弓说。
研究团队还发现,在这10条RBD存在突变的序列中,有6条都发现了突变体V376F,
它首先是在香港,之后又在5个从法国采集的毒株序列中被发现。研究者认为,鉴于RBD
是高度保守的,在法国与香港的病毒基因序列中都发现V367F突变体,这点对认识病毒
传播很重要。这也说明这些毒株可能源自一个新的亚谱系,并已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不
过还需要更多流行病学数据来确认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
也有一些学者提到,该研究所采用的是计算机模拟数据,误差会相对较大。一位不
愿具名的生物化学专家向财新记者表示,蛋白与蛋白或蛋白与小分子结合力通常要通过
实验测定,模拟计算本身有巨大的不确定性或者误差。“其实完全可以在实验室中将突
变株表达一下,再用仪器测量,这样会给研究结论提供可信的支撑”。
据他介绍,美国学者杰森·麦克莱伦(Jason S Mclellan)团队2月20日发表在《
科学》杂志(Science)上的研究显示,新冠病毒S蛋白与ACE2受体的亲和力是SARS病毒
的10-20倍,就是实验室测量的结果。所采用的是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开发的新
型生物分析传感技术BIACORE,现已广泛用来研究蛋白质、多肽、小分子化合物等生物
分子的相互作用。
张弓称,现在已有同行对他们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细节修正意见,将很快予以改进,
发布更新版的论文。对外他们则希望向公众传达新的知识,例如目前已经出现高传染性
突变株的情况,可以为各国抗疫政策和监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该文中的提到的新冠病毒溯源以及RBD突变对疫苗研发的影响也引人注意。疫情发
生以来,人们一直在追问新冠病毒的源头。研究者认为,由于新冠病毒与蝙蝠冠状病毒
以及穿山甲冠状病毒RBD的高度同源性,这些野生动物特别是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非法
售卖的动物,被认为是感染人类的“原凶”,而他们的研究结果对这个假设提供了更多
线索。
研究者同样是利用平衡解离常数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团队
在云南菊头蝠身上所发现的蝙蝠冠状病毒RaTG13,其RBD与人类细胞ACE2受体的KD值太
大,不太可能直接感染给人。倒是穿山甲冠状病毒的KD值仅是SARS病毒的5.8倍,这表
明穿山甲冠状病毒可能会在密切接触时感染给人,尤其是当人在不受保护的情况下密切
接触到富含病毒的载体,例如感染动物的体液。而这与在海鲜市场的情况一致。此外,
近年来在中国多省份发现的非法走私的马来穿山甲身上,科学家们也发现了高度同源的
穿山甲冠状病毒广泛存在,这表明野生穿山甲可能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冠状病毒携带者。
研究者还在讨论环节提到,S蛋白对于抗原识别也很重要。幸运的是,S蛋白的RBD
仅仅发生了少许氨基酸突变,这也反映出这个结构域的保守性。从这点来看,靶向S蛋
白RBD的疫苗可能仍然对新冠病毒有效。但S蛋白的突变体可能会改变病毒的抗原,并影
响到疫苗的免疫效率。未来,突变所引发的生物结果还需要进一步证明。
b********n
发帖数: 38600
2
完了,没完没了了
V********u
发帖数: 80
3
S******g
发帖数: 93
4
机器人不怕被感染,嗨泥妈个比

【在 V********u 的大作中提到】
: 嗨
d******e
发帖数: 2265
5
美帝这波估计最强。不严格隔离无法消灭

【在 b********n 的大作中提到】
: 完了,没完没了了
d******a
发帖数: 32122
6
赶紧把研究基因修改的贺老师放出来
战异人才

【在 d*********o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science.caixin.com/2020-03-20/101531574.html
: 【财新网】(记者 杨睿)新冠病毒在繁殖倍增的过程中若发生了基因突变,会否影响
: 其感染能力?3月17日,论文预印平台bioRxiv上发表了一篇与新冠病毒的受体结合结构
: 域(RBD)突变有关的研究,称突变增强了新冠病毒表面刺突蛋白的结构稳定性,突变
: 病毒株与受体结合的亲和力显著增强。论文作者强调,病毒的传染性还受其他因素的影
: 响,尽管如此,传染性提高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 这篇题为《从流行的新冠病毒序列中发现的RBD突变会增强刺突蛋白结构稳定性及
: 传染性》的论文,由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张其威、暨南大学生命与健康工程
: 研究院张弓共同担任通讯作者。研究团队从公共数据库(NCBI GenBank和GISAID等)下
: 载了244条新冠病毒毒株的基因序列全长,并筛选出S蛋白及其RBD区域发生突变的序列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一开始宣扬AC2说白人不感染的是谁?目前新冠PRRA问题已经广泛引发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欧美毒株是不是对亚裔不易感染?搞个疫苗为什么那么慢?
一个比较合理的阴谋论,解释全了各政府的奇怪表现一公能不能帮助解解这个结构
癌细胞变异与宿主共存-50.6 kcal/mol新病毒spike protein和ACE2受体结合affinity
喜讯:结构立功了!仔细读了一下权威论文,感觉像cover up
新冠状病毒已经发生突变,70%感染L型,且更具传染性!【号外】3月17日最新nature讨论病毒起源
美帝搞的鬼, 没跑了华南农业大学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潜在中间宿主, 就是蹭热点
冷冻电镜来了:UT Austin测定了冠状病毒S蛋白结构财新: 基因测序结果上报 但等来的是卫健委的禁令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病毒话题: rbd话题: 新冠话题: 突变话题: 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