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od_CHN_Hist版 - 南中国集体抗旨 (转载)
相关主题
反思甲午之战:李鸿章对内谈器械,对外谈制度 (转载)洋务运动史--17
洋务运动史--15洋务运动史--19
李洁:三代沙皇的黄俄计划 | 写于日俄战争爆发114年同舟:说说“文革”期间被破坏的著名文物
政治家的远虑与近视湖广总督张之洞是大清灭亡的掘墓人
战前大清:没落的王朝唐德刚笔下的甲午黄海海战(2)北洋舰队的虚实
洋务运动史--12晚清中国外交 大国礼仪与西方规则的碰撞
洋务运动史--14“科技控”李鸿章的喜好:爱沾洋气儿(转载)
洋务运动史--16洋务运动史--6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李鸿章话题: 张之洞话题: 义和团话题: 督抚话题: 朝廷
进入Mod_CHN_Hist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M******a
发帖数: 6723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yingba (吳鐘學),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南中国集体抗旨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Nov 3 20:57:11 2018, 美东)
文|谌旭彬
以个人权位为决策依据、以操弄民意为实现手段,不惜以千万普通人的身家性命为代价
……这是1900的中国,所发生的故事。
四次御前会议
1900年6月16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召集了第一次御前会议。
讨论的主题有两个:
(1)对义和团是剿还是抚;
(2)对八国联军是战还是和。
这两个主题,其实二位一体。如果剿义和团,则必与八国联军和;若抚义和团,则必与
八国联军战。
皇帝在会上显得很烦躁。
他问内阁学士许景澄:“国命安危,在此一举。……你搞了多年外交,熟知洋务,应当
明白大势,帝国究竟能否与各国开战,请直言无讳。”
许景澄告诉皇帝:“无论是非得失,万无以一国尽敌诸国之理。”
据史料记载,许氏的回答深得光绪之心,在稍后的会议过程中,皇帝大谈“断无同时与
各国开衅理”,并举甲午中日之战为例:
“甲午一战,创巨痛深。……况诸国之强,十倍于日本,合而谋我,何以御之?”
据说,皇帝的态度赢得了多数朝臣的赞赏。军机大臣王文韶伏地叩头,大呼:
“圣虑及此,国之福也!”
次日,也就是6月17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召集了第二次御前会议。
皇帝与主和的大臣再次成了会议的焦点。
皇帝说:用人心来抵御外侮本来就是空话,更何况义和团是乱民,皆乌合之众,并不能
代表中国的民心,怎么能指望他们去与敌人血肉相搏呢?——“战非不可言,顾中国积
衰,兵又不足恃,用乱民以求一逞,宁有幸乎?”
会场气氛让太后很不高兴。她刚刚看到了端郡王载漪送来的洋人要求自己归政皇帝的“
照会”。当然,她并不知道,照会是伪造的。载漪作伪的目的,是想利用一切机会激化
太后和皇帝之间的矛盾——他正期待着自己的儿子被册立为“大阿哥”以取代光绪。
于是,在第二次御前会议上,太后完全否决了皇帝的态度。她愤愤然说道:
“今日衅开自彼,国亡在目前,若竟拱手让之,我死无面目见列圣。等亡也,一战而亡
,不犹愈乎!”
又说:
“今日之事,诸大臣均闻之矣,我为江山社稷,不得已而宣战,顾事未可知,有如战之
后,江山社稷仍不保,诸公今日皆在此,当知我苦心,勿归咎于一人,谓皇太后送祖宗
三百年天下。”
也是在这一天,朝廷接到了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请总理衙门转奏的电
报。
在电报里,这些帝国的砥柱老臣表明了自己坚决主张剿灭义和团、反对对外宣战的态度
。张之洞告诫朝廷,对义和团“如再迟疑不自速剿,各国兵队大至,越俎代谋,祸在眉
睫”;而若对外宣战,则后果难以预料:
“从来邪术不能御敌,乱民不能保国,外兵深入,横行各省,会匪四起,大局溃烂,悔
不可追……”
地方督抚的反对,迫使慈禧太后在6月18日召集了第三次御前会议。
皇帝已经丧失了发言权,对外宣战的呼声前所未有的高涨。
太后对反对开战的王文韶与联元拍了桌子:
“此话早厌矣!……(有本事就前去)令夷兵勿入城,否则且斩若!”
太后召集此次会议的目的,不过是强迫朝廷通过宣战的决定。但会议的结果并不理想,
主战的呼声虽高,主和的人数也依然庞大。
太后明白,此战前途未卜,除非将绝大多数朝臣一并绑架到战车上,否则战败后,自己
将无法避免引咎归政的政治命运,而发动这场战争的核心目的,亦正是为了抵御列强要
求自己“归政”的政治压力。
在对大多数朝臣的绑架未完成之前,太后决定暂缓宣战,同时命王文韶等人前往外国使
馆交涉,阻止八国联军进入京城——如果交涉成功,联军答应不入京城,自无法对自己
施加归政的压力;如果交涉失败,则王文韶等人将不得不赞同对外宣战。
皇帝则把希望寄托在了荣禄身上:
“我兵全不可恃,事宜审慎。好在兵权全在你手。”
6月19日,大沽沦陷的消息传入京城,太后似乎觉得自己仓皇“归政”的凄凉命运马上
就会变成现实,迅速又召集了第四次御前会议。
会议不再给官员们讨论的机会,强行作出了与洋人决裂(并非宣战,所谓的“宣战诏书
”仅是内部动员诏书)的决定。会上,太后将自己的愤怒和紧张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各使未请归政以前,尚有严惩团民之意,乃归政一事,朝廷自有权衡,非外人所得
干预也。……现已定夺与洋人决裂,不可再为挽回也。”
老太后命令许景澄去给各国使馆送照会,限使馆人员24小时内离开北京,由政府派兵护
送到天津。史载:皇帝当时脸色白如死灰,不顾君臣尊严,离席上前抓住许景澄的手,
求“更妥商量”,太后厉声呵斥:“皇帝放手,毋误事!”许景澄作过多年驻外大使,
因太过了解这一决定的后果,也是神情恍惚,竟至于“牵帝衣而泣”;太后对这种哭哭
啼啼的气氛很不满意,厉声呵斥:“许景澄无礼!”……
21日,太后发布内部动员谕旨,其中有“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
决雌雄”的豪言壮语。
南中国集体抗旨
在义和团这个问题上,地方督抚与朝廷之间有着严重的意见分歧。
得知义和团摧毁铁路、电线,并正向北京蔓延的时候,张之洞曾急电荣禄,催促他对这
些“乱民”格杀勿论。张在电报中说:支持义和团,只会挑拨清政府与各国的外交关系
,使本已岌岌可危的局势,陷入不可挽回的深渊。
山东巡抚袁世凯,面临的局势比张之洞要复杂百倍——义和团正在他的辖区内如火如荼
,如何处置义和团,既关系到他个人的政治生命,也关系到帝国的未来前途。前者要求
他支持义和团,后者提醒他不能支持义和团——于是,袁展示了一种独特的“政治智慧
”——他在各州县张贴布告,鼓励义和团“北上助战”。布告中说,真正的义和团,现
在都去了京津地区与洋人作战,真有志于报效国家的拳民,应该赶紧北上,不可再在山
东逗留。凡逗留山东境内者,都将被当作乱国的匪徒抓起来。
决定与洋人决裂的前一日,朝廷还曾接到两广总督李鸿章的电报。电报中说:
“众议非自清内匪,事无转机。”
在剿灭义和团与抵抗八国联军之间,李鸿章选择以前者为先。
内部动员谕旨发布后,朝廷即派军队与义和团攻打使馆,并正式招抚义和团,称其为“
执干戈以卫社稷”的“义民”,且命令各省督抚将各地义和团“招集成团,借御外侮”。
朝廷的“动员”和“招抚”电报,被时任帝国电报局督办的盛宣怀私自扣了下来。盛嘱
咐各电报局,对这几件上谕“但密呈督抚”,“不许宣扬”。
盛扣留电报的目的,是暂时不让地方官接到这份他个人无法认同的命令。随后,盛紧急
发报给李鸿章,分析当前形势,提出“联络一气,以保疆土”的建议。盛说:朝廷以一
国之力抵抗众多强国,理屈势穷;眼下,俄国已占据榆关,日本万余部队已从广岛出发
,英、法、德等国也必将发兵;国家即将瓦解,已无法挽救;为今之计,须要保全东南
地区,各省督抚必须采取措施,联络一气。
盛也给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发去了内容大致相同的急电,提出“上海租
界归各国保护,长江内地归督抚保护,两不相扰”的处置建议。
这些电报,勾勒出了庚子年“东南互保”的雏形:
(1)南中国拒绝卷入朝廷的对外战争;
(2)地方督抚与列强另行签定“和平条约”。
盛的急电,得到了接电者的积极响应。但他们面临一个现实的难题:朝廷已经颁布了“
动员诏书”,地方督抚没有外交权,如何以条约的形式与列强维持和平局面,在操作上
成了一个死结。列强也对督抚们是否有决心和能力来违抗朝廷的旨意,以维持南方地区
的和平局面,缺乏足够的信任。
盛宣怀提出的办法是:宣布朝廷的“动员诏书”是伪诏!朝廷之所以如此荒诞昏庸,同
时与列强为敌,是因为内部出了拳党,暴民胁迫了政府。“动员诏书”并非皇帝本意。
李鸿章在给盛宣怀的回电中,对此办法深表赞同。电文中说:
“俄据榆关不确,……二十五诏粤断不奉,所谓矫诏也。”
他还希望,盛将这封电报密送给刘坤一和张之洞。
李鸿章的态度,为“东南互保”一锤定音。据《庚子国变记》记载:
“当伪诏命各省焚教堂杀教民,诸疆臣失措,李鸿章久废居京师,方起为粤督,乃各电
商鸿章请所向。鸿章毅然复电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各省乃决划保东南之策。”
6月26日,由张之洞、刘坤一、盛宣怀等人牵头,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各省
巡抚派代表参加,在上海与各国驻沪领事议定出了“东南互保”条约。
美国驻上海领事,在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中,称赞该协议使得外国人的权利得到了有效
保护,维持了东南地区和平。
但列强的担心并未消失,毕竟清帝国的外交权掌握在北京手里。严格地说,这个协议没
有合法性。会议当天,盛宣怀的好友,《新闻报》老板弗格森还问他:
“今日定约,倘贵国大皇帝又有旨来杀洋人,遵旨否?”
议定协议后的第三天,一直秘而不宣的朝廷“动员诏书”在上海正式公布,舆论哗然。
盛宣怀再次致电刘坤一、张之洞,请他们坚持原议。刘、张二人表态:
“无论北事如何,仍照原案办理,断不可易。”
刘、张二人还致电各督抚,请予支持,以扩大互保范围,获得颇多响应。闽浙总督许应
骙走得最远,他表示要与俄、美、日等6国按照《东南互保条款》的精神,订立一个《
福建互保协定》。
李鸿章与张之洞的犹疑
广州。催促李鸿章北上的电报雪片般飞来,德国公使克林德被击毙的时候,荣禄电报里
的语气已经近乎于哀求。做了一辈子灭火员的李鸿章,这一次的反应却显得相当迟钝—
—帝国的航船无疑已经严重偏向,但他还不能确定,这种偏向,是否已经严重到了需要
更换船长和舵手的程度。
北上之前,他决定先见一见港督卜力(Henry Arthur Blake)。卜力希望他能够以两广
为基地,在中国南方建立一个新政府。
卜力不是第一个企图给李鸿章“黄袍加身”的外国人。早在甲午年间,美国人就曾经策
划过一场密谋,试图在日本攻陷北京的时候,在中国改朝换代,由李鸿章父子取代清朝
统治中国。
这场密谋涉及到的三个美国主角分别是:李鸿章的私人秘书兼顾问毕德格(w. Pethick
),美国陆军军官、铁路工程师兼承包商威尔逊(j.h. Wilsion),以及美国前任国务
卿、马关议和期间担任李鸿章顾问的科士达(j. w. Foster)。时间是1894年9月。
为人谨慎的李鸿章没有留下太多关于这一事件的直接信息。但其幕僚刘学询与孙中山的
书信往来,得到了他的默许。当刘学询将与孙中山联络的结果报告给李鸿章的时候,这
个担负着维持帝国南方政局稳定的大员,既没有砍掉孙中山使者的头,也没有作出任何
实际的承诺。
李鸿章乘坐的平安号轮船在香港靠岸时,卜力已在码头上等待。在呈给英国政府殖民部
的电报里,卜力分析:反满起义预计近期将在南方爆发,信任他的中国绅士向他保证,
造反者并不排外,且希望在取得一定胜利之后得到英国的保护。卜力还说:“如果赞成
孙中山和李鸿章总督缔结一项盟约,对英国的利益将是再好不过了”;在李鸿章是否会
“背叛”清政府这个问题上,卜力的判断是:“这个李总督正向这个运动卖弄风情,谣
传他想自立为王或是当总统。”
李鸿章被从轮船请入密室。在一番避重就轻的外交辞令之后,李鸿章不做任何铺垫,直
截了当地问卜力:“英国希望谁做皇帝?”……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了一句意味深长
的话:“也许是个汉人?”
与广州的李鸿章类似,坐镇湖北的张之洞也心境萧索。
慈禧“红颜一怒”,冒天下之大不韪,以一孱弱之国,同时与一箩筐西方强国决裂,让
许多有远见的地方督抚寒心。当朝廷要求地方督抚派兵北上勤王的时候,张之洞留下了
他最精锐的部队,只拨给太后一群缺弹少药的老弱病残。
相比李鸿章曾在两广独立问题上的犹豫再三,张之洞走得更远。他不但有过组建新政权
的想法,而且还为此积极进行了实践运作。
甲午前后,日本曾派遣大量武士和浪人来到中国,侦查中国的军政民情。宇都宫太郎即
其中之一。庚子年,宇都宫太郎回到日本参谋本部工作。他身后留下了一本日记,其中
一些章节,披露了张之洞在庚子年试图抛弃清廷、寻求日本政府的支持,在中国南方组
建一个新政权的秘密用心。
庚子年春夏之交,张之洞长子张权,率领众多张之洞湖北系部队武官(随行的还有后来
大名鼎鼎的黄兴,不过当时他叫做黄轸)前往东京,明为考察军事、购买武器,实际上
亦负有运作此事的目的。
这个规模庞大的军事考察团的日本之行,并未得到清廷的批准,它是张之洞的私人行为
。当幕僚钱恂向宇都宫太郎坦承张之洞有组建新政府的用心时,张权已经在日本活动了
一个多月。”
张权考察团抵达日本,正值朝廷盲目自大,慈禧血涌上头,与列强决裂。在张之洞看来
,清廷极可能立刻土崩瓦解。张权此时紧急赴日,显有未雨绸缪预留退路之意。随后,
八国联军入京、慈禧仓皇西遁,老糊棚匠李鸿章入京善后,张之洞亦授意钱恂,委婉地
向日方透露了自己不排斥建立新政权的立场。随着李鸿章的议和渐有眉目,慈禧也准备
返回京城,大局将定,张之洞亦命张权一行人等自日本返国。
合法性丧失殆尽
其实,1900年的“南中国集体抗旨”,并不仅限于地方督抚。
这年夏天,著名报人汪康年在其主持的《中外日报》上,发表了《论保东南宜创立国会
》,文章宣布:八国之兵,毁一国之都,已造成“国亡而政府倒”的既定事实,国民已
沦为“无国无主之民”,当务之急,是“七省督抚立公共政府,布设国宪”,在南方组
建一个新政府。
稍后,又有“中国议会”在上海成立,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推举容闳为议长,严复为
副议长;推举汪康年、唐才常等十人为干事。议会成员囊括了戊戌维新以来的各种求新
力量。议会的十二条秘密宗旨,可归结为十个字:
反对清政府,建立新政权。
太后保住了她的权位。但在这些人眼里,清廷的执政合法性,已荡然无存。
1 (共1页)
进入Mod_CHN_Hist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洋务运动史--18战前大清:没落的王朝
从“李鸿章杂碎”到“左宗棠鸡”:中餐如何风靡美国洋务运动史--12
揭秘李鸿章的外孙女的一生洋务运动史--14
被大清坑了的李鸿章洋务运动史--16
反思甲午之战:李鸿章对内谈器械,对外谈制度 (转载)洋务运动史--17
洋务运动史--15洋务运动史--19
李洁:三代沙皇的黄俄计划 | 写于日俄战争爆发114年同舟:说说“文革”期间被破坏的著名文物
政治家的远虑与近视湖广总督张之洞是大清灭亡的掘墓人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李鸿章话题: 张之洞话题: 义和团话题: 督抚话题: 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