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Parenting版 - 中国人为何总与国际哲学奥林匹克奖项无缘?(图) zz (转载)
相关主题
儒家和宗教
哲学如果不能治愈灵魂的疾苦,就没有任何益处 zz
教养,家长需要从改变自己说话的口气开始 zz
在国内有人争取外地考生和北京上海同样待遇的么?
为什么华人在美国取得成功,而中国仍然落后于美国?
转载: 接觸三字經與弟子規的緣由和好處
帕拉阿土高中亚裔男又自杀了?
戴奥真尼斯 与 亚历山大大帝 zz
事情完美结局,请BlackKnife, APHH, timefall进
小孩看电视,卡通太多危害是什么 ?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哲学话题: 奥林匹克话题: 一种话题: 必须话题: 公正
进入Parenting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x*****i
发帖数: 1329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auo (aeiou),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中国人为何总与国际哲学奥林匹克奖项无缘?(图) 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l 22 13:37:31 2015, 美东)
在7月4日到16日举行的第5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上,美国队“居然”赢了中
国队,得了金牌。从上次1994年夺冠到这次雪耻,其间历时21年,真是“卧薪尝胆”啊
。怪不得英国《卫报》称之为“破天荒”。中国队这次只以4分之差屈居第二。然而,4
分之差也是输,这在网络上引起了小风浪,从用精神胜利法来反败为胜,到由“奥数”
想开去,想到奥数万恶,取消奥数高考分大快人心,到奥数启示中国教改等等。国人之
所以如此纠结于奥数,说到底是因为中国奥数强国的口碑,“数学世界杯”俨然非中国
莫属的样子。
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科目除了数学,还有物理、化学、信息学、生物和哲学也
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支持,与奥数的热火朝天相反,国际哲学奥林匹克
竞赛之与中国的交情是最薄弱的。2013年,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的杨时雨是第二个自
己通过网络申请取得参赛资格的中国人,中国从未派国家队参赛过。
http://i.guancha.cn/news/2015/07/22/20150722154619175.jpg 
2013年,新东方外国语扬州学校的杨时雨(右)是参加国际哲学奥林匹克的第二个
中国人。
国际哲学奥林匹克竞赛(IPO,以下称奥哲)从1993年开始举办,2015年度第23届赛事
刚在今年5月完成。跟其他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一样,奥哲是中学生竞赛,由尚未接受系
统高等教育的中学生参赛。2001年起,国际哲学奥林匹克竞赛由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
FISP)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管理。奥哲的目标是促进中学哲学教育、培养中学
生对哲学的兴趣,促进创造性思考,推进对文化和社会生活做哲学反思等。比赛拟4个
题目,参赛者从中选一个,在4小时内以英文、法文、德文或西班牙文作论文一篇,参
赛者所选作文的语言不能是其母语或其国家的官方语言,比如,法国参赛者不能选法语
来作文。论文的评核标准有五:跟题目相关;对题目的哲学理解;自圆其说;论证有力
;独创性。比赛设有金奖、银奖、铜奖、荣誉奖。
把共23届的奥哲英雄榜扫一过,可以搜罗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曾经夺冠的有出产了黑格尔和康德的德国,东欧的波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南欧
的意大利、北欧的丹麦和芬兰等。这些国家夺冠不难理解,因为题目本身百分之九十九
取自欧洲哲学传统,尤其欧洲大陆哲学传统。那么,土耳其、阿根廷、以色列、韩国、
印度、以色列之跻身英雄榜作何解释?最接地气的原因是,这些国家中学有哲学课程,而
且是关于西方哲学史的。挪威是一个反例。到2005年,挪威才第一次参赛;到2007年,
哲学史课程才在挪威中学普及起来。从2003年到2011年,美国都没有参赛,多是因为语
言的局限。直到2011年,当参赛论文的写作语言加入了西班牙文,而在美国,有中学开
始用西班牙文教授哲学史,美国才能够重新参赛。
而想想在中国,中学课程中跟哲学沾边儿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政治经
济学等,这些是否能满足奥哲竞赛的要求呢? 看下面题目体会一下吧!
(翻页见历届真题)
国际哲学奥林匹克竞赛(IPO)历届真题
1993年
与风物景色相较,家乡更是一种心智情感状态。(巴什拉)
孩童是历史悠久、存续至今的古物。(巴什拉)
我们所见的每样东西都可能与我们所见的不同。(维特根斯坦)
没有“当前眼下”就不会有时间;没有时间就不会有“当前眼下”。(亚里士多德)
1995年
每个人都是一个别的、跟他自己不同的人,没有人是他自己。(海德格尔)
实际上,要认为我们自己不存在是不可能的。(乌纳穆诺)
我们是否应该立足于这样一个前提: 无论在何种情形下,一个人都不允许做不公正
的事;或者,我们是否应该认为不公正的事在某些情形下是被允许的?(柏拉图)
做一个哲学家意味着无时无刻都在旅行;哲学中的问题比这些问题的答案对哲学更
加不可或缺。(雅斯贝尔斯)
1996年
没有什么是千真万确的,任何事情都有发生的可能。(尼采)
这个世界的邪恶总是源于无知;如果不是被赋予知识和洞察力,善意可以导致与恶
意所导致的等量的伤害。(加缪)
你语言的界限就是你生活现实的界限。(维特根斯坦)
那么请依此行动:把你自身的人性,以及所有其他人身上的人性作为一种目的,而
永远不要作为一种手段来对待。(康德)
1997年
哲学是一种科学吗?
没有强制力的公义是无能为力的;缺乏公义的强制力是暴虐的、压迫性的。(帕斯
卡尔)
为真理本身而寻求真理,这样的观点在我们实用主义者看来难以理解。我们研究一
件事,其目的不能被看做是为了发现真理。相反,其目的是为了人们能达成一致 -- 关
于该做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结果,以及藉什么手段达到这些结果。[...]我们能对事物作
出的描述都是与我们的目的性相一致的。[...]我们所必须知晓的只是是否存在与这种
描述相抵牾的、对实现我们的目的更有用的描述。(理查德·罗蒂,《相对主义:发现
与发明》)
1999年
我们不可能构想出哪怕一件东西是本身为善,而不需要任何界定的。在这个世界,或
者即使在这个世界之外,我们都不可能构想出哪怕一件这样的东西。只除了善意。(康德)
欲望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斯宾诺莎)
我们所称之为“规律”的都是假设或猜测,这些假设或猜测总是某个更大的理论体
系的一部分,因此,它们永远都不能孤立地被证实为真或为伪。(卡尔·波普尔)
知识是力量吗?
2000年
时间不是某种自足自主存在的东西[...]。因此,时间是一种属于(人类)直觉的、纯
粹主观的状态 [...];离开了主体,时间什么都不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从自然状态过渡到文明社会,这个过程在人身上导致了一种重要变化;它把公正作为
一种行为法则,来替代本能的位置,这赋予人的行为一种前所未有的道德性质。(卢梭,
《社会契约论》)
从单细胞变形虫到人类这样一个过程,在哲学家眼中显然是一种进步 -- 虽然我们
无法获知单细胞变形虫是否会同意这种看法。(罗素)
所有人类依其本性都渴望知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2001年
良知的法则从习俗而来,我们虚伪地宣称它们得自于天性。(蒙田,《随笔集》)
如果我们把无限制的宽容延展,使它甚至适用于那些不宽容的人;如果我们不做好准
备对抗不宽容者的攻击,维护一个宽容的社会,那么,宽容者将被消灭,随之宽容也被消灭
。(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我只须问我自己我想要做什么,每样我凭感觉认为好的就是好的,每样我凭感觉认为
坏的就是坏的...(卢梭)。
由此,显而易见,当没有一种势力涉及到所有人,使他们全都心存敬畏,他们就处于
那种被称之为战争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人彼此为敌。(霍布斯,《利维坦》)
2002年
那么,你想要我们对我们先前对公正的人所下的定义加一个补充。我们先前说,对朋
友行善举,对敌人行恶事,这样是公正的;可是现在,我们要加上说:如果朋友是好人,对他
行善举是公正的,如果敌人是坏人,对他行恶事是公正的? (柏拉图,《理想国》)
那些不能牢记过去的人注定会使过去重复发生。(乔治·桑塔耶拿,《理性生活》)
但是,要能够说一个点是黑色或白色,我必须首先知道在什么条件下,一个点被称作
白色或黑色;为了能够说:“p”为真(或为伪),我必须确切知道在什么条件下,我称“p”
为真,并由此来确定这个提议的意思。(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这是又一个吊诡命题,但作为真实的绝对存在,上帝必须也是撒旦。只有这样,上帝
才能被称为是真的全知全能。[...]绝对性的上帝必须在其自身中包含全然否定,必须是
那个陷入终极的恶的上帝。(西田几多郎,《虚无和宗教的世界观》)
2003年
良知的法则从习俗而来,我们虚伪地宣称它们得自于天性。(蒙田,《随笔集》)
关于公共领域的和平在哪些条件下之为可能,哲学家提出了相关定理;为从事战争而
装备起来的城邦应该参照这些定理来吸取信息和得到指导。(康德,《永久和平论》)
我们能在自己身上察觉到这种进攻性,我们有充分理由假定其他人[也]有这种进攻
性;这种进攻性影响我们与邻居的关系,使人类文明别无选择,而必须付出如此高昂的能
量消耗。这种与生俱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敌视使文明社会无时不处在解体的威胁下
。(佛洛依德,《文明及其缺憾》)
2004年
常识所用来反对自由的一个重要观点在于它提醒我们一无所能。我们做不到随心所
欲地改变我们的境况;正相反,我们似乎连我们自己都没有能力改变。我不是自由的 --
连逃脱我的阶级、国家、家庭对我的命定,我都不是自由的;积攒我自己的力量或运道,
我也不是自由的;克服最微不足道的口腹之欲或习惯,我也不是自由的。(萨特,《存在
与虚无》)
必须批判地反思对真理的希求 -- 让我们这样来定义我们所要做的:这一次,真理
的价值必须经由实验而受到质疑...(尼采,《论道德的谱系》)
事实上,历史不属于我们,而是我们属于历史。(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
与方法》)
科学需要哲学吗?
2005年
如果我必须在背叛我的国家和背叛朋友之间做选择,我希望我该拥有背叛我的国家
的勇气。(爱德华·摩根·福斯特)
当今,真理分散在很多话语体系中,这些话语体系不再能被安排成一种高下的等级
关系。然而,在任何一个这样的话语中,我们都在顽强地寻找能够说服所有人的卓识和
洞见。(尤尔根·哈贝马斯)
享乐主义、悲观主义、实用主义、快乐说 -- 在估量事物价值的时候,这些体系都
考虑到伴随这些事物而来的快感或痛感,那就是说,这些体系所依照的是所有那些非核
心的条件或事实,[由此]它们被看做不够深刻、天真幼稚。任何具有建设性的心智情感
的人,任何具有艺术家良知的人,都只能带着反讽和悲悯,在一定距离之外来看这种现
象。(尼采)
语言是一个诸多路径的迷宫。从一个方向来,你知道路;从另一个方向来到同一个
地方,你就不再知道路了。(维特根斯坦)
2006年
要了解一样东西,我们必须爱它;要爱一样东西,我们必须了解它。(西田几多郎)
在很多情况下 -- 虽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 -- 我们所使用的“意义”一词可以这样
定义:一个词的意义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维特根斯坦)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
简而言之,人的行为从来不是自由的;它们总是他的脾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他所
接受的观点导致的必然结果;也是那些或真或伪的概念导致的必然结果 -- 他依仗这些
概念来理解快乐;也是他所持有的意见导致的必然结果,这些意见被榜样、教育、日常
经验所强化。(霍尔巴赫)
2007年
从以上解释可以作出如下推论,作为国家的基础,政府治理的终极目的不是用恐惧
去统治、或者限制人们,也不是强求人们服从,而是正相反,其终极目的是每个人都从
恐惧中解脱,那就是说,在所有可能的方面,每个人都生活在安全中;换而言之,就是
强化他生存和工作的自然权利。(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
有两样东西使我脑中充满了永远簇新的、不断增强的仰慕和敬畏... -- 我头顶的
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法。(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空间不是主体,存在于空间中的世界也不是主体。(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因此,公正被看作是所有德行中最高的,....就像那句格言所说,“在公正中,所
有美德都被总和起来了。”它是完满的德行和极致的卓越,因为它是完满德行的实际运
用。它是完满的,因为拥有它的人不但能够自己运用他的德行,而且能在他与其他人的
关系中运用它。(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2008年
身份和身体是同一的吗?
在民主体制中,人们似乎可以为所欲为 -- 这是真的;但政治自由根本不在于为所
欲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没有一种势力涉及到所有人,这样的地方就没有律法;没有律法的地方,就没有不
公正。(霍布斯,《利维坦》)
当其他人的行为和生活跟他所认为的正当相抵牾的时候,一个自由的人必须能容忍
这种情况。他必须使自己摆脱这样一种习惯,那就是只要有什么事不让他感到快活,他
就马上叫警察。(米塞斯,《古典传统中的自由主义(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2009年
I.“那么,如果我们所做的事有某种目的,而我们只为了这目的本身而期望达到这
个目的(我们所期望的所有其他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如果我们选择一样东西,我们的
选择是为了这个东西本身,而不是其他别的什么(如果是为了其他别的什么,那么,这
个过程就会无限延续,我们欲望就会变得空虚、无结果),显然,这肯定是善,最高的
善。”(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II.“依照理性,只有一种办法能使相互关联的城邦出离这种无法无天的状态,这
种状态只会导致战争;这办法就是:像人类个体一样,这些城邦放弃他们野蛮未开化(
无法无天)的自由,使它们自己适应于大家共同遵守的、强制性的律法;由此形成一种
(总在增长的)诸多国家共存的状态,这种状态最终将会囊括世界上所有的国家。”(
康德,《永久和平论》)
III.要成为艺术品,一件艺术品必须是美的吗?或者说,一件艺术品可不可以也是
丑的?如果第二种情况是可能的,为什么我们要对这样一件艺术品感兴趣?
IV.不仅上帝的存在令人生疑,而且有关上帝的理念如此紧致连贯也令人生疑。
s*m
发帖数: 6980
2
"在4小时内以英文、法文、德文或西班牙文作论文一篇"
这种比赛你还要问为啥中国人不参加?如果把要求改成"在4小时内以中文、日文、阿拉
伯文作论文一篇"的话恐怕西方就没什么人玩了。
另外,中国中学生物,化学教材也比奥赛浅很多。

,4

【在 x*****i 的大作中提到】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 发信人: auo (aeiou), 信区: LeisureTime
: 标 题: 中国人为何总与国际哲学奥林匹克奖项无缘?(图) zz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l 22 13:37:31 2015, 美东)
: 在7月4日到16日举行的第5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上,美国队“居然”赢了中
: 国队,得了金牌。从上次1994年夺冠到这次雪耻,其间历时21年,真是“卧薪尝胆”啊
: 。怪不得英国《卫报》称之为“破天荒”。中国队这次只以4分之差屈居第二。然而,4
: 分之差也是输,这在网络上引起了小风浪,从用精神胜利法来反败为胜,到由“奥数”
: 想开去,想到奥数万恶,取消奥数高考分大快人心,到奥数启示中国教改等等。国人之
: 所以如此纠结于奥数,说到底是因为中国奥数强国的口碑,“数学世界杯”俨然非中国

1 (共1页)
进入Parenting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小孩看电视,卡通太多危害是什么 ?
叔本华的幸福观; 大孝( zz )
中国教育比美国教育成功的地方
Has your baby slept through the night yet?
Night Terror (有类似经历的父母请讨论!)
自闭症的小朋友
辣辣
7个月宝宝的吃喝拉撒睡行问题 (转载)
幸福的家庭
【征文】麻省KINDERGARTEN研究报告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哲学话题: 奥林匹克话题: 一种话题: 必须话题: 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