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生法、灭法」 VS. 「剎那生、灭」
相关主题
观察剎那生、剎那灭的讹误(ZT)如何理解阿含经 (一)
一个人心中有一个佛法。zt部派佛教与大乘
来点儿真格的---断头七三七五七往生者真的会回来吗
有没有精擅科学的佛学大牛?南传怎么看待死亡和投胎?
(佛经故事)转生的人为什么没有人向前世亲友报告楞严赞
玄奘法师所译经典目录谁能推荐一本道德经比较好的释义吗
[合集] 有没有精擅科学的佛学大牛?南传禅法与六祖禅法的对照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楼宇烈缘起 : 法性、法住、法界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灭法话题: 剎那话题: 相应话题: 如实话题: 五阴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n********n
发帖数: 8336
1
随佛法师Bhikkhu Vūpasama著
选录自 《原始佛法与佛教之流变》© 2010
一、云何是生、灭法
生、灭法的说法,在佛教界是多数学人都听过的讲法,最让人耳熟能详的说法,是
记载在《大般涅盘经》1卷下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
释迦佛陀在入灭前,提醒弟子们的教导。
甚么是生、灭法?根据《相应阿含》的说法,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是生法、
灭法。见《相应阿含》256经:
「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名为明。又问:何所知?谓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
知;色无常,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知。(受……;想……;行……
;)识生、灭法,识生、灭法如实知;识(无常),识无常如实知;识磨灭法,识磨灭
法如实知。」
除此以外,在《相应阿含》与《相应部》的说法中,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的
生法、灭法,也说是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的集法、灭法。见《相应阿含》103经
、《相应部》『蕴相应』89经:
《相应阿含》103经:「于五受阴,增进思惟,观察生、灭:此色,此色集,此色
灭;此受……。想……。行……。(此)识,此识集,此识灭。于五受阴如是观生、灭
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实正观。」
《相应部》22.89经:「于五取蕴观生、灭而住。[谓:]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
色灭,此是受……想……行……识,此是识集,此是识灭。彼若于此五取蕴观生、灭而
住者,随伴五取蕴之我慢、我欲、我随眠之未断者,达永断。」
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的集法、灭法,说的是甚么呢?五阴的集法、灭法,即
是指「十二因缘的集法、灭法」。见《相应部》『因缘相应』21经:
《相应部》『因缘相应』12.21:「色如是如是,色之集如是如是,色之灭如是如
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识如是如是,识之集如是如是,识之灭如
是如是。……即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依无明之无余,依离
贪灭乃行灭,依行灭乃识灭……如是此为全苦蕴之灭。」
如实知「五阴集法、灭法」(「五阴生法、灭法」),即得明、断无明,而不如实
知「五阴集法、灭法」,即是无明。见《相应部》『蕴相应』126经:
「此处有无闻之凡夫,于色有集法,不如实知色乃有集法。于色有灭法,不如实知
色乃有灭法。于色有集、灭法,不如实知色乃有集、灭法。于受……;想……;行……
;识……。比丘!说此为无明,如是为无明人。……于此处有有闻之圣弟子。有色集法
者,如实知有色集法。有色灭法者,如实知有色灭法。有色集、灭法者,如实知有色集
、灭法。有受集法者…乃至…有想集法者…乃至…有行集法者…乃至…有识集法者,如
实知有识集法。有识灭法者,如实知有识灭法。有识集、灭法者,如实知有识集、灭法
。比丘!说此为明,如是为明人。」
如实知「五阴集法、灭法」,或说如实知「十二因缘的集法、灭法」,得明、断无
明,是修证的第一步。见《相应部》『预流相应』28经、《相应阿含》846-2经:
《相应部》55.28经:「圣弟子当止息五种怖畏、怨雠,成就四种预流,以慧善观
圣理,善通达时,若心欲者,则自得记别,而曰:「于我地狱灭尽、畜生灭尽、饿鬼趣
灭尽、恶生、恶趣、堕处灭尽,而得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慧善
观圣理,善通达之耶?……谓:缘无明生行,缘行生识,……缘生生老死愁悲苦忧恼。
如是,此为一切苦蕴之集起。又:无明无余离灭故行灭,……生灭故老死愁悲苦忧恼灭
。如是,此为一切苦蕴之灭。」
《相应阿含》846-2经:「若比丘于五恐怖、怨对休息,三事决定不生疑惑,如实
知见贤圣正道,彼圣弟子能自记说:地狱、畜生、饿鬼恶趣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
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何等为圣道如实知见?谓十二
支缘起如实知见。如所说: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如缘无明行,缘行识,
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
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圣弟子如实知见。」
当年舍利弗入道的因缘,是听阿说示尊者转说 释迦佛陀的教法时,说出的法偈。
据汉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2『出家事』的记载,当五比丘得度后不久,舍利弗
3Sāriputta(又称为邬波底沙、优波提舍)、目犍连Mahā-Moggallāna(又译为俱哩
多)听闻五比丘之一的马胜Assaji(又称阿说示)比丘,转达佛陀教诲说「诸法从缘起
,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而得见法、得法眼,明见:「凡有集法者
,皆有此灭法」4,进而慕道出家于世尊的僧团。
二、如实知生、灭法,建立无常想、无我想
佛陀教导的禅观方法及次第,是根据如实知「五阴集法、灭法」(如实知「十二因
缘法」),才能断「常见」、「我见」。见《相应部》『蕴相应』102经、『因缘相应
』20经、《相应阿含》296经:
《相应部》22.102经:「诸比丘!如何修习无常想?如何多修习者,永尽一切欲贪
…乃至…永断一切我慢耶?此是色,此是色之集,此是色之灭,此是受……想……行…
…识之集,此是识之灭。诸比丘!如是修习无常想。如是多习者,永尽一切欲贪,永尽
一切色贪,永尽有贪,永尽一切无明,永断一切我慢。」
《相应部》12.20经:「诸比丘!缘生而有老死。诸比丘!缘有而有生。诸比丘!
缘取而有有。诸比丘!缘爱而有取。诸比丘!缘受而有爱。诸比丘!缘触而有受。诸比
丘!缘六处而有触。诸比丘!缘名色而有六处。诸比丘!缘识而有名色。诸比丘!缘行
而有识。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如来出世、或不出世,此事之决定、法定性、法已确
立。……诸比丘!何为缘生之法耶?诸比丘!老死是缘生、无常、有为、灭尽之法,败
坏之法,离贪之法,灭法。诸比丘!生是缘生、无常、有为、灭尽之法、败坏之法、离
贪之法、灭法。……无明是缘生、无常、有为、灭尽之法、离贪之法、灭法。诸比丘!
此等谓之缘生法。」
《相应阿含》296经:「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法、缘生法,正智善见。……若沙
门、婆罗门,起凡俗见所系,谓说「我见」所系,说「众生见」所系,说「寿命见」所
系,「忌讳吉庆见」所系,尔时悉断、悉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
生法。是名多闻圣弟子,于因缘法、缘生法,如实正知,善见,善觉,善修,善入。」
「常见」、「我见」,都是妄见、妄想。若是断「常见」、「我见」,也就成为「
无常想」、「无我想」了,或者是说:无「常想」、无「我想」。
三、观五阴生、灭法
如实观五阴的生、灭法,也就是如实观五阴的集、灭法,修学方法是从「观六触入
处集法、灭法」入手,这一禅观法又称为「如实观世间集法、灭法」。见大正藏《相应
阿含》68,1307, 230经、南传《相应部》『蕴相应』94经、『六入相应』68,107经:
《相应阿含》68经:「世尊告诸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实观察。
云何如实观察?如实知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此)识
,此识集,此识灭。
云何色集?受、想、行、识集?缘眼及色眼识生,三事和合生触,缘触生受,缘受
生爱,乃至纯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受、想、行、识集)。如是缘耳……。鼻……。舌
……。身……。缘意及法生意识,三事和合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如是乃至纯大
苦聚生,是名色集,受、想、行、识集。」
《相应阿含》1307经:「何等为世间?谓五受阴。何等为五?色受阴,受受阴,想
受阴,行受阴,识受阴,是名世间。」
《相应部》22.94经:「诸比丘!色是世间之世间法。如来现等觉现观于此,而说
现等觉现观、示教、立说、开显、分别、显发。……受是世间之世间法……想是世间之
世间法……行是世间之世间法……识是世间之世间法。如来现等觉现观于此,而说现等
觉现观、示教、立说、开显、分别、显发。」
《相应阿含》230经:「世尊!所谓世间者,云何名世间」?佛告三弥离提:「谓
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
。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
乐,是名世间。所以者何?六入处集则触集,如是乃至纯大苦聚集。三弥离提!若无彼
眼,无色,无眼识,无眼触,无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无耳…
…。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
乐、若不苦不乐者,则无世间,亦不施设世间。所以者何?六入处灭则触灭,如是乃至
纯大苦聚灭故。」
《相应部》35.68经:「大德!世间、所称世间者,如何为世间、或世间之名义耶
?三弥离提!凡有眼,有色,以眼识所识知之法,则为世间或世间之名义。有耳……有
鼻……有舌……有身……有意……则为世间或世间之名义。三弥离提!凡无眼,无色,
无眼识,无眼识所识知之法,则无世间或世间之名义。无耳……无鼻……无舌……无身
……无意……则无世间或世间之名义。」
《相应部》35.107经:「诸比丘!以何为世间之生起耶?以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
,三者和合为触,依触之缘生受,依受之缘生爱,依爱之缘而取,依取之缘而有,依有
之缘而生,依生之缘而有老死、忧悲苦恼绝望,此即世间之生起。以耳与声为缘……以
鼻与香为缘……以舌与味为缘……以身与触为缘……以意与法为缘……依生之缘而有老
死、忧悲苦恼绝望。此即世间之生起。」
「观六触入处集法、灭法」,正是「如实观五阴的集、灭法」的实践禅法,也正是
「观十二因缘集法、灭法」的禅法。修习这一禅法, 佛陀赞许是「梵行之初」。如果
不修习此一禅观,离佛陀的法与律,猷如虚空与地。见《相应部》『因缘相应』45经、
『六入相应』73经;《相应阿含》209经:
《相应部》12.45经:「世尊,独自宴坐,而宜说此法门曰:依于眼与色生眼识,
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依耳与声……依鼻与香……依舌与味……依身与触……依于意与法而生意识,三之和合
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依眼与色生
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彼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
,依取灭而有有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比丘!汝应受持此法门。比丘!
汝应善知此法门。比丘!具足此法门之义,是乃梵行之初。」
《相应阿含》209经:「世尊告诸比丘:「有六触入处,云何为六?眼触入处,耳
、鼻、舌、身、意触入处。沙门、婆罗门,于此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不如实
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去我法律远,如虚空与地。」
《相应部》35.73经:「诸比丘!任何之比丘不如实知六种触处之生起、灭没、甘
味、患难、出离者,则彼尚未果其梵行,离此法、律犹远。」
四、云何是灭法与灭
在佛陀的教导中,「五阴是集法,五阴也是灭法」,说的是色、受、想、行、识等
五阴,既是因缘生的缘生法,当然也必是「因缘灭则灭的缘灭法」,谓:「此生故彼生
,此灭故彼灭」。因此,凡是缘生之法,也必是「缘灭则灭之法」。譬如:赖水活命的
鱼,也必是无水即死的鱼,谓:此鱼有水则生,此鱼亦离水则死。所以,「五阴是集法
,五阴也是灭法」。见《相应部》『谛相应』11经、『蕴相应』21经;《相应阿含》
260经:
《相应部》56.11经:「具寿憍陈如生远尘离垢之法眼:『有集法者,悉皆有此灭
法。』」
《相应部》22.21经:「大德!曾说于灭,灭。大德!如何法之灭故而说灭耶?阿
难!色是缘起所生,无常、有为,为尽法、坏法、离法、灭法者。彼之灭故说是灭。受
……。想……。行……。识……。」
《相应阿含》260经:「阿难!所谓灭者,云何为灭耶?谁有此灭?阿难言:『舍
利弗!五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彼法灭故,是名为灭。云
何为五?所谓色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彼法灭故,是名为
灭。如是受、想、行、识,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彼法灭故,
是名为灭。』」
《相应阿含》260经中「本行所作,本所思愿」的经文,原来应当是如同《相应部
》『蕴相应』21经说的「缘起所生」或「缘生之法」,但是因为译经师求那跋陀罗宗仰
「唯心」思想,故自行依照「唯心」思惟而修改为「本行所作,本所思愿」的经句。这
句文辞不是说一切有部的诵本形式,是译经师的自行修改。
依据此经的经文,我们可以得知「五阴已灭」才说是「灭」,所以「灭法」不是指
「灭」。「五阴是灭法」,说的是正见「五阴如何灭尽」(或说是「老病死如何灭尽」
),绝对不是「见到五阴已灭尽的涅盘」。
因此,佛陀教导弟子需「如实观五阴的生、灭法」,也就是「如实观五阴的集、灭
法」,说的是从「六触入处」,如实观集法、灭法,这是「如实观察十二因缘」的禅观
法。
五、观察剎那生、剎那灭的讹误
然而,许多学人分不清楚「灭法」与「灭」的差异,不知「灭法」是「缘灭则灭之
法」,也是「缘生法如何灭尽」的说法,不是指「缘生法已经灭尽不起」的「灭」。
因此,后世的学人误将「生法」当作是「已生」,又误以为「灭法」是「已灭」。
如此一来,「如实观五阴的生、灭法」,原是从「六触入处」入手,如实观「十二因缘
集法、灭法」的禅观法,被误解是「观察五阴的已生、已灭」了。
可是,怀着这种误解的学人,却没想明白观察「五阴的已生、已灭」的交替,是纯
属不可能的事。因为「未生」则何有「生」可观,如何观察「生」?所以只能观察「已
生」!又「未灭则何有「灭」可观」?若是「已灭」,又如何观察「已灭」而无有的「
灭」?
虽然「未生」则无从观察「生」,而「已灭」必是无从观察「灭」,「未生」与「
已灭」都无可观察,但是不明白甚么才是「如实观五阴的生、灭法」的学人,依然坚定
的相信「观五阴的生、灭法」,即是「观察五阴的已生、已灭」。
如此一来,「已生」是现前的事实,「已灭」却是无从观察。试问:学人如何观察
「生」与「灭」?有趣的事,是学人将「缘生」的现前事实,在「缘生则无常」的观察
中,也就是面对「在影响中发生,同时在影响中改变」的现前事实时,想象「在影响中
改变」的过程中,发生了「灭而续生」的事。因此,这种面对「在影响中发生,同时在
影响中改变」时,经由「想象」而认为发生「灭而续生」,将「在影响中改变」的现实
,误以为是一种「剎那生、剎那灭」的相续过程。
「剎那(巴khaṇa)」指极短的时间,是出自后世部派佛教的新用语。在后
世的《起世经》卷第十5:「诸比丘!六十剎那,名一罗婆;三十罗婆,名牟休多。」
《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一6︰「剎那者!时之极促名也。」《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
三十三7:「时之极促,故名剎那。」承续部派佛教的「剎那」部义,后起的大乘《仁
王护国般若经》云8︰「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经九百生灭。」
怀抱「剎那生、灭相续」想法的学人,在实际的禅观经验中,只有实际经验到「生
的改变」,而无法实际的经验到「灭」。但是这些学人又强烈、固执的「想象」有着极
为快速的「剎那灭」,交错的发生在「生的改变」的过程中。因此,经由妄见与想象,
这些学人认为现实是一种「剎那生、剎那灭」的相续过程,却不知他们实际面对的是「
缘生法在影响中发生、改变」的过程,只因为他们加入了「灭而续生」的想象,才会自
以为现实是「剎那生、剎那灭」的相续过程。
在此之下,部派佛教的学人,对于「观察生、灭法」、建立「无常想」,即曲解、
改变成「剎那生、剎那灭,生、灭相续」的无常观了。
然而,佛法的基本教法是「诸法依因缘生而生,诸法依因缘灭而灭」,这才是正确
的生法、灭法。如是之下,部派见解下的「剎那灭」,是「灭」必当是「依因缘已灭而
灭尽」,否则即为异说了。那么试问:若是「剎那灭,而接续的剎那生」,如是因缘既
已先灭于前一剎那,又依何因缘而得剎那续生于后?若「已灭」又得续生于后,「生」
岂非「无因生」?又续生之因缘如依其他因缘而起,则成为与前因缘无关之业报,如是
前、后因缘业报的连贯性如何成立?部派佛教时代的分别说部,为了解释「剎那灭」之
后,如何赖之续生于后的疑问,才发展出「有分识」的部派义解,目的是在「剎那生、
剎那灭」的教说下,作为合理解说如何贯串前生与续生的载体。
部派佛教某些部派提倡「剎那生、剎那灭」的教说,这些部派为了合理解释三世因
缘业报的连贯性,所以分别说部别立了「有分识」,大众部则别说「根本识」,这是作
为贯串三世因缘的承载与业报肇始处。当然,这些新说部义不是出自佛说,并且后来辗
转的改变、发展为大乘教说的「阿赖耶识」。
关于「剎那生、剎那灭」的教说,在部派佛教时代不是所有部派都同意这种新教说
,许多的部派是持反对的立场。见世友《十八部论》9:
「彼迦叶惟部根本见者,有断法、断知,无有不断法而断知;业熟而受报,不熟不
受报;有过去因果,无有未来因果;有一切法剎那,有觉法有报。」
世友《十八部论》的另一译本,由唐朝玄奘翻译的《异部宗轮论》,提说部派各部
的教义时,说到分别说系的化地部、法藏部、饮光部之本宗同义,还有分化自受分别说
部影响之说一切有部系的犊子部本宗同义,都有说到「一切行皆剎那灭」、「有剎那灭
」,可见「剎那生、剎那灭」,主要出自分别说部系的共说。
例如:分别说系各部的主张,化地部主张「一切行皆剎那灭」10,法藏部主张「余
义多同大众部执」11,饮光部主张「一切行皆剎那灭」12。受分别说部影响之说一切有
部之本宗同义有「说一切行皆剎那灭」13,犊子部(此部分成法上部、贤乘部、正量弟
子部、密林住部)之本宗同义有「一切有为法剎那剎那灭」、「有剎那灭」14。另在大
众系部系的部义中,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四部本宗同义,谓四部同说
,都有说到「一剎那心了一切法,以一剎那现观边智」15,有「一剎那」之说。大众系
的多闻部 ,除了如来出世五音及大天五事外,其他主张也多与说一切有部相同。可见
剎那、剎那的分别、差异,还有剎那生与剎那灭,也是大众部的共说。
如是可知,将「观察五阴的生法、灭法」的禅法,误以为是「观察剎那生、剎那灭
」,并且误以为这是确立「无常想」的入手处,是部派佛教时代,受到分别说部系影响
的许多部派所接受。当中为了合理解释三世因缘业报的连贯性,分别说部立了「有分识
」,大众部则说出「根本识」,而说一切有部则不立剎那生、灭当中的主体,别说三世
诸法分别是在三世生与灭,所以说出「三世实有」的主张。这些新说法的出现,都是受
到剎那不住、生灭相续的妄见所影响,才发展出来的部派部义。
注解:
1.见《大般涅盘经》卷下:参大正藏T1 p.204.3-23~24
2.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第二:参大正藏 T23 p.1027.2-13&#
12316;p.1027.3-18
「马胜答言:我之大师,是释迦种,沙门乔答摩,今证无上正等菩提。……尔时邬
波底沙告言:具寿!愿与我说,令我得闻。……尔时马胜便以伽他(偈颂),而告之曰
:『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说是颂已,时邬波底沙即
便离垢,证得法眼。法中之眼,得见法已,心无疑惑,情无畏惧。忽便起立,恭敬合掌
,作如是言:此是我师,此是正法,住此法者,更不坠堕,是无忧处。……时邬波底沙
闻是语已……便即往诣俱哩多处……时邬波底沙复为重说:『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
,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说是法已,时俱哩多便得离垢,证得法眼,法中之眼。
……作如是言,此是正法,若住此者,不堕落处。我从无量俱胝劫来,未闻此法。时俱
哩多告邬波底沙曰:「大师世尊今在何处?答曰:在王舍城羯兰铎迦池侧。闻是语已,
又告邬波底沙:今宜共往,于彼出家,修行梵行。」
参Pāli Vinaya Vol. I, p.41〜42
3.舍利弗的母亲,为摩揭陀国王舍城婆罗门论师摩陀罗之女,以眼似舍利鸟,乃名
舍利;故「舍利弗Sāriputta」一词,语意即「舍利之子」之谓。又,别名忧波提舍、
优婆室沙、邬波底沙、优波替,此系从其父提舍(Tiṣya)之名而得,指称「提
舍之子」。
4.见《铜鍱律》『大品』『大犍度』第二十三〜二十四:参南传大藏《律藏
三》p.55-5〜p.58-11
5.见《起世经》卷第十:参大正藏T1 p.359.2-22~24
6.见《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一:参大正藏T54 p.435.3-8
7.见《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三十三:参大正藏T29 p.533.2-10
8.见《仁王护国般若经》卷上:参大正藏T8 p.835.3-15~16
9.见世友《十八部论》一卷:参大正藏 T49 p.19.3-7~10
10.见《异部宗轮论》一卷:参大正藏 第49册 p.16.3-26 ~ p.17.1-15
「其化地部本宗同义:谓过去、未来是无,现在、无为是有;观四圣谛一时现观,
见苦谛时能见诸谛,要已见者能如是见;随眠非心亦非心所,亦无所入;眠与缠异,随
眠自性心不相应,缠自性心相应;异生不断欲贪、瞋恚;无诸外道能得五通;……五识
有染亦有离染。……若非有因预流有退,诸阿罗汉定无退者;……入胎为初,命终为后
;……僧中有佛,故施僧者便获大果,非别施佛;佛与二乘皆同一道,同一解脱说;一
切行皆剎那灭,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此等是彼本宗同义」
11.见《异部宗轮论》一卷:参大正藏 第49册 p.17.1-23 ~ 27
「其法藏部本宗同义:谓佛虽在僧中所摄,然别施佛果大非僧,于窣堵波兴供养业
获广大果;佛与二乘解脱虽一,而圣道异;无诸外道能得五通;阿罗汉身皆是无漏;余
义多同大众部执。」
12.见《异部宗轮论》一卷:参大正藏 第49册 p.17.1-27 ~ p.17.1-2
「其饮光部本宗同义,谓若法已断、已遍知则无,未断、未遍知则有。若业果已熟
则无,未熟则有。有诸行以过去为因,无诸行以未来为因。一切行皆剎那灭,诸有学法
有异熟果,余义多同法藏部执。」
13.见《异部宗轮论》一卷:参大正藏 第49册 p.16.1-24 ~ p.16.3-3
「说一切有部本宗同义者:谓一切有部诸是有者,皆二所摄,一名,二色;过去、
未来体亦实有;一切法处皆是所知,亦是所识及所通达;……四圣谛渐现观;依空、无
愿二三摩地,欲界行入正性离生;……世第一法定不可退,预流者无退义,阿罗汉有退
义;非诸阿罗汉皆得无生智;异生能断欲贪瞋恚;有诸外道能得五通;……北俱卢洲无
离染者,圣不生彼及无想天;………唯欲色界定有中有;……佛与二乘解脱无异,三乘
圣道各有差别;佛慈悲等不缘有情,执有有情,不得解脱,应言菩萨犹是异生;……说
一切行皆剎那灭,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但有世俗补特伽罗,说有移转。」
14.见《部执异论》一卷:参大正藏 第49册 p.21.3-20 ~23;p.22.1-11 ~13
「可住子部是执义本。……一切有为法剎那剎那灭。」
「可住子部是执此义本,从本因一偈故,此部分成四部,谓法上部、贤乘部、正量
弟子部、密林住部。」
见《异部宗轮论》一卷:参大正藏 第49册 p.16.3-14 ~18
「有犊子部本宗同义,谓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依蕴处界,假施设名。亦有剎那
灭,诸法若离补特伽罗,无从前世转至后世,依补特伽罗可说有移转。
15.见《异部宗轮论》一卷:参大正藏 第49册 p.15.2-25~26;15.3-4 ~13;p.17.
1-15
「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本宗同义者,谓四部同说。……一剎那心
了一切法,一剎那心相应般若知一切法,诸佛世尊尽智无生智恒常随转,乃至般涅盘。
……以一剎那现观边智,遍知四谛诸相差别。……色、无色界具六识身。」
16.见《异部宗轮论》一卷:参大正藏 第49册 p.16.1-11 ~16
「多闻部本宗同义:谓佛五音是出世教,一无常、二苦、三空、四无我、五涅盘寂
静,此五能引出离道故,如来余音是世间教。有阿罗汉为余所诱,犹有无知,亦有犹豫
、他令悟入、道因声起,余所执多同说一切有部。」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缘起 : 法性、法住、法界(佛经故事)转生的人为什么没有人向前世亲友报告
劝君不要诋毁大乘玄奘法师所译经典目录
佛陀的正遍知[合集] 有没有精擅科学的佛学大牛?
请教这段杂阿含的‘味’和‘患’是什么意思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楼宇烈
观察剎那生、剎那灭的讹误(ZT)如何理解阿含经 (一)
一个人心中有一个佛法。zt部派佛教与大乘
来点儿真格的---断头七三七五七往生者真的会回来吗
有没有精擅科学的佛学大牛?南传怎么看待死亡和投胎?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灭法话题: 剎那话题: 相应话题: 如实话题: 五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