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 发帖数: 1632 | 1 列书单,蒸包子:都是别人推荐的,自己不会找书。
正在看的:
杨显惠的纪事三部曲 夹边沟纪事+定西孤儿院纪事+甘南纪事。 其中甘南只找到节选
本,谁有全本希望能分享给我,包子答谢!
(上面算三本哈,版主:))
寻找家园(高尔泰):这本是因为看到Pookie那篇读后感,正好和夹边沟有关联,决定
读一下。
次第花开 (希阿荣博勘布)关于佛法和人生。
私语书(黎戈) 看到小柯写黎戈,准备看一看。
草木春秋 (汪曾祺)
逝水 (汪曾祺)
牛棚杂记 (季羡林)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El Alquimista) 关于励志和梦想。
山的童话-风的旱冰鞋 (安房直子)
希望能读完。 |
|
wh 发帖数: 141625 | 2 昨天看到ihappie写的端午节诗:
端午•屈原
龙舟依汨畔,饮水必思源。
纵许人千赋,难超子一言。
才奇伤世乱,影只叹心冤。
莫若桃花渡,幽莲伴趣鸳。
我知道李白汪伦的桃花潭,不知道桃花渡是什么。Google先得到以一曲《乱红》闻名的
杭州女孩陈悦吹奏的一首笛曲《桃花渡》: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0OTAxOTg4.html
陈悦的笛箫曲多为古风,出典模糊。有关桃花渡的最有名的诗词是同为杭州人的清朝“
扬州八怪”之一金农在酒会上即席而赋的《咏絮》:
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
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
此诗有多个版本,唯“柳絮飞来片片红”这违反常识的一句最为人称道。不过据汪曾祺
说,这句本是扬州大盐商程雪门的口误之句,金农谄媚讨好而补足,并踩了一脚杭州老
乡袁枚“斯文走狗”(见汪曾祺《金冬心》)。那金华竹叶腿、东台醉泥螺等等美食,
在高邮汪老讥讽的笔下变得索然无味。这文人啊。
其他几首google出来的诗词只有桃花没有渡,比如唐伯虎这首代表作《桃花庵歌》,倒
也平实: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 阅读全帖 |
|
x***n 发帖数: 10764 | 3 西西你太客气了,能和对的人在对的地方聊对的话题,是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开心的几件
事之一吧。
不知道白先勇和张爱玲之间还有这样的交集,有趣。张爱玲在她到美国后的一篇散文里
提到过汪曾祺,是说起烧饼的时候,说大陆最近有个作家写了个抠门的财主每天只吃一
个烧饼,我一看就知道是汪曾祺的八千岁啊。。。太好玩了,算我最喜欢的两个作家在
我的阅读中的唯一一次相会。。。 |
|
s*****r 发帖数: 149 | 4 自己google一下,很容易找到的,不是沈从文就是汪曾祺的,从描述上来看, 应该是
汪曾祺的。 |
|
D**o 发帖数: 2653 | 5 周克希:对翻译欲罢不能的人生
2011年05月10日 17:34来源:泉州网-泉州晚报浏览次数:325字号:小 大
近日,在泉州一家宾馆茶座,就着悠扬乐声和酽酽茶香,本报记者专访著名翻译家
周克希,听他讲翻译背后的酸甜苦辣,讲他的作品,讲阅读,讲人生。
谈翻译:毅然改行 “只因为热爱”
1980年,周克希通过英语考试后,准备应选去英语国家进修。正在这时,巴黎高师
给了华东师范大学一个进修数学的名额。他脑海中立即浮现出《约翰·克里斯朵夫》中
奥利维埃被高师录取时欣喜若狂的情景,于是他主动争取到了这个名额。正是在巴黎高
师,他与普鲁斯特最初结了缘。
“在法国期间,我与一位学文学的法国朋友闲聊时,说起各自心目中最好的文学作
品。我说了曹雪芹的《红楼梦》,对方则不假思索地提到了普鲁斯特的这部名作。”周
克希告诉记者,他当时读了一点普鲁斯特的原文,只觉得普鲁斯特的长句看似冗长,实
则有着微妙而细腻的美感。
周克希从小就喜欢看书。法国之行,尤其是对普鲁斯特的“崇拜”,触动了他少时
不经意间埋在心里的文学种子,种子慢慢地萌芽了,让他觉得人生道路宽广得很,改行
做自己喜欢的事并非大逆不道。
1992年...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6 噢。看过。我以为他说的是北京。以为他是北京人。我对美食就是印象不深。
陆文夫和汪曾祺都算老一辈了。阿城是不是汪曾祺的徒弟啊? |
|
wh 发帖数: 141625 | 7 那倒是。小时候看过电影小小得月楼,也是苏州的饭店。
我看过一个评论说师徒,比较两人的文字,好像都挺精致。但我记不清是不是汪曾祺和
阿城。好像不记得阿城写汪曾祺那样的散文。不过我也没看过阿城什么散文。
印象不深。 |
|
s******g 发帖数: 437 | 8 搜搜 “汪曾祺 《陈小手》”
现在人大概没什么知道汪曾祺的了,上个世纪的人了。 |
|
m********y 发帖数: 21909 | 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onkeylady (MonkeyQueen), 信区: History
标 题: Re: 北京游:故旧之宫,雍和欢喜,老舍茶馆,天坛地坛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pr 1 12:46:14 2011, 美东)
给文豪助威,写写我看到和感受到的故宫。
故宫我去过很多次,印象中没有花过钱,我老爸的中学同学在里面工作,我都是用招待
票进去玩。说进去玩,就是因为啥也不懂, 知道这是皇帝的家,其它就是看那熙熙攘
攘的游人了。
印象比较深的一次,也是触动心灵的一次,不是去逛故宫,而是到故宫西北角的“明清
档案馆”找朋友玩。去的时候从东华门进去,右拐不久就看见了一个部队,据说那就是
著名的8341部队,部队营房前面有个高大的仿古建筑,是建国以后建的,据说因为从北
京饭店可以直接看见中南海,而且看得很清楚,为了挡住视线,于是就修了这个建筑,
仿古的。同时修的还有中国历史档案馆,也就是明清馆。
那天在明清馆里和朋友闲聊,等她男朋友来一起回她的那个在绝对是皇城根下的小破家
。等他男朋友等不来,天渐晚,我们俩就先走...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1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张新颖对冯至、穆旦等西南联大现代诗人的研究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Sep 22 17:20:52 2011, 美东)
刚贴过张新颖写的《赵萝蕤与<荒原>》的短文(该文收入2004年出版的文集《默读的声
音》中),顺便推荐他对赵萝蕤那一代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人的研究。这是他的博士论
文选题,导师陈思和。论文在《当代作家评论》上节选发表,题为《学院空间、社会现
实和自我内外——西南联大的现代主义诗群》,兹录于后。
张新颖从赵萝蕤翻译的《荒原》说起——他再一次津津有味地引用了“烧锅时腿上放着
一本英文书的家庭主妇”这一意象——娓娓动听地叙述抗战之前和初期各大名校的教师
叶公超、冯至、燕卜荪(William Empson)等人如何向学生输入叶芝、艾略特、奥登、里
尔克等现代主义诗歌。其中最让人羡慕的是燕卜荪的授课,他是新批评派的评论家和诗
人,与他上课介绍的许多同辈诗友相熟,讲解精细、敏感,又有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深
受学生欢迎。一个好老师可以激发出一批... 阅读全帖 |
|
l*****d 发帖数: 7963 | 11 ☆─────────────────────────────────────☆
wh (wh) 于 (Thu Sep 22 17:21:56 2011, 美东) 提到: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张新颖对冯至、穆旦等西南联大现代诗人的研究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Sep 22 17:20:52 2011, 美东)
刚贴过张新颖写的《赵萝蕤与<荒原>》的短文(该文收入2004年出版的文集《默读的声
音》中),顺便推荐他对赵萝蕤那一代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人的研究。这是他的博士论
文选题,导师陈思和。论文在《当代作家评论》上节选发表,题为《学院空间、社会现
实和自我内外——西南联大的现代主义诗群》,兹录于后。
张新颖从赵萝蕤翻译的《荒原》说起——他再一次津津有味地引用了“烧锅时腿上放着
一本英文书的家庭主妇”这一意象——娓娓动听地叙述抗战之前和初期各大名校的教师
叶公超、冯至、燕卜荪(William Empson)等人如何向学生输入叶芝、艾略特、奥登、里
尔克等现代主义诗歌。其中最让人羡慕的是燕卜荪的授课,他是新批评派的评... 阅读全帖 |
|
b*b 发帖数: 422 | 12 很早以前在SMTH读书板看见有人讨论来着。
想想也把我的回答贴这里吧。
(至今)影响我最大的十本书(排名不分好坏忠奸):
1. 西蒙。波伏娃 《第二性》
2. 曹雪芹 《红楼梦》
3. 房龙 《宽容》
4. 鲁迅 《故事新编》
5. 老舍 《老舍全集》
6. 汪曾祺 《汪曾祺自选集》
7. 哈耶克 《通往奴役之路》
8. 卢梭 《社会契约论》
9. 安徒生 《安徒生童话选》
10.福柯 Power/Knowledge :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 |
|
w********h 发帖数: 12367 | 13 两个沈从文
作者:韩三洲
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沈从文(1902-1988)是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大家。他并没
有受过多少学校教育,却以一个下层士兵的身份,成为使全世界为之瞩目的著名作家,
并且到西南联大教写作、在北京大学当教授。他的一部中篇《边城》,便足以令他在中
国新文学史上留名,《湘西》和《湘行散记》至今依然脍炙人口,何况他还有长篇《长
河》和许许多多的中短篇和散文,而他的一篇《记丁玲》,不仅引发了两个好朋友之间
的是非恩怨,也成了一桩难了的文坛公案。
闲时读了一些与沈从文有关的新文学史料,印象中的沈先生一如他笔下的湘西风景
那样,宁静淡泊,遗世独立,有时候甚至还有些胆小怕事、处处与世无争的样子。1947
年10月,他写完了自己的最后一篇小说《传奇不奇》,一看见形势对自己不利,就封笔
了。解放以后,作为“地主阶级的弄臣”、“清客文丐”、“反动文人”和“带着桃红
色”的沈从文,尽管著作等身,但一看到第一届文代会上没有他的名字,立刻从徘徊迷
惘中惊醒,又陷入更可怕的孤独落寞之中。他惶惶不可终日,原指望能从解放区来的、
现已当上文艺界高官的老朋友丁玲能帮上他一把,没想到事与愿违...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4 每次端午或中秋去外公家做客,外公定是要张罗一桌好菜。咸鸭蛋是必备菜肴之一。
揭开饭锅,五六只咸鸭蛋横七竖八躺在白米饭里,用锅铲轻轻掀起来,放入盛有凉水的
盆中,待冷却,把黏在蛋壳上的饭粒抠掉,在灶台上轻轻一磕,再切成四瓣。外公说轻
磕一下,再切开就不容易变形,摆在盘子里好看。的确,切好的咸鸭蛋像花瓣似的围成
一圈摆在白盘子里,橘红色的蛋黄,白色的蛋白,煞是好看。外公颇为得意地对父亲说
:“我今年的鸭蛋腌得特别好,我挖的红土很细腻,盐分也拿捏得准,即便是蛋白也不
算太咸,你看蛋黄红艳艳的,再腌长些时间就要出油了……”
外公是我们那一带小有名气的厨艺高手。以前我们那里还不时兴去饭店办酒席,外公时
常被邀请去有喜事的人家办酒席。外公对厨艺之事颇有兴致,喜爱高谈阔论。他对自己
腌制咸鸭蛋之手艺甚是自信。当然,外公腌的咸鸭蛋味道的确好,蛋黄蛋白咸淡适中。
蛋黄吃起来肉肉的黏黏的,很好吃。蛋白部分吃起来还有点弹性,口感极佳。
后来读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见其在文中描述了高邮咸鸭蛋的色泽和口味,便想起外
公腌制的咸鸭蛋来。这里容我摘录一段汪老的文字: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 阅读全帖 |
|
l*****e 发帖数: 42 | 15 话说一日下午,在厨房里拌色拉;洗了蔬菜切蔬菜,加了cranberry加cheese,加了橄
榄加梨子,突然悲从中来:nnd
我在干什么呀?!哦对了,还忘了加调味的balsamic vinegar.
那天晚上,有个师妹祥林嫂式的对我哭诉想过年回家,想吃家里的菜。看来是撑不住了
,让师太我也画饼充饥则个,阿
弥陀佛~
我想的吃,大多数都是家乡口味。从小喜欢看汪曾祺先生写吃,因为地域相近,所以有
很多相同的。梁实秋先生写的虽
好,但是毕竟隔山隔水,虽然大学四年在北京,但是由于食堂花样丰富,我不觉得我吃
过多么正宗的北京菜。
冬天的早上,最舒服不过于喝一碗热热的稀饭啦。下稀饭的菜,那可有讲究。用四川榨
菜下饭的,哼!不要跌架子啦~
从小家常的下稀饭的菜,除了酱瓜,茶干,咸鸭蛋等等常见之物外,比较特殊一点的有
:文蛤炒鸡毛菜,红烧鱼冻,硝
肉,等等。
今天讲一个特殊的,特殊到我从小到大和身边的人说起,无论是家乡的同学,或者大叔
大妈,或者上大学以后五湖四海
的朋友,从来没有人听说过的!
最相似的,应该是红楼梦里写宝玉吃饭,第49回「琉璃世界白雪紅梅,脂粉香娃割腥啖
羶」,赶着去吃鹿肉bbq,“连... 阅读全帖 |
|
m**i 发帖数: 8296 | 16 发信人: lafemme (快雪时晴), 信区: Jiangsu
标 题: 野鸡瓜子---冬日暖阳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an 11 19:49:20 2011, 美东)
话说一日下午,在厨房里拌色拉;洗了蔬菜切蔬菜,加了cranberry加cheese,加了橄榄加梨子,突然悲从中来:nnd我在干什么呀?!哦对了,还忘了加调味的balsamic vinegar.
那天晚上,有个师妹祥林嫂式的对我哭诉想过年回家,想吃家里的菜。看来是撑不住了,让师太我也画饼充饥则个,阿弥陀佛~
我想的吃,大多数都是家乡口味。从小喜欢看汪曾祺先生写吃,因为地域相近,所以有很多相同的。梁实秋先生写的虽好,但是毕竟隔山隔水,虽然大学四年在北京,但是由于食堂花样丰富,我不觉得我吃过多么正宗的北京菜。
冬天的早上,最舒服不过于喝一碗热热的稀饭啦。下稀饭的菜,那可有讲究。用四川榨菜下饭的,哼!不要跌架子啦~从小家常的下稀饭的菜,除了酱瓜,茶干,咸鸭蛋等等常见之物外,比较特殊一点的有:文蛤炒鸡毛菜,红烧鱼冻,硝肉,等等。
今天讲一个特殊的,特殊到我从小到大和身边的人说起,无论是家乡的同学,或者大叔...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17 没吃过,怪不得你那么念念不忘。没太看过林斤澜,百度说他和汪曾祺并称文坛双壁,
看这篇感觉文字比汪曾祺稍微弱一点?比现在大部分作家强很多。我回国翻到以前一张
剪报写吃的,同里的麦芽塔饼,文字也很顺雅,待会儿打出来给你瞧。 |
|
s*******e 发帖数: 60 | 18 周涛:27岁教授的别样成才路
“我愿意现在就种下教育研究的银杏小苗,为它浇水,期待50年后长成参天大树。”
四川省最年轻的教授、学术“牛人”、麻将神童,当周涛这个名字裹挟着这些关键
词进入公众视野时确实吸引了不少目光,甚至成为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样板。
真正探索这位天才少年的成才之路,却不免令人感到诧异——年幼时,周涛经常发烧高
达40摄氏度,医院曾两次下病危通知书。3岁的时候就学会打麻将,而且技艺不凡,父
母也不是他的对手。
周涛是个“逃课大王”,连授课的老师都不认识。一般大学生是偶尔逃课,他只是偶尔
才会去上课。“绝大多数课,我一节都没上过。”不上课并不是因为偷懒,“大部分的
课都不用去听,浪费时间。”周涛说。
电子科技大学27岁教授周涛的勤奋以另一种方式显现着。在办公室的椅子上,放着周涛
的被子。他大多数时间都在办公室过夜,偶尔回家仅仅是为取换洗衣服。凌晨2点,学
生离开实验室时,周涛还在搞研究;第二天早上7点,学生回实验室的时候,周涛又已
经坐在那里了。
事业上勤奋忙碌跟生活的丰富多彩并不矛盾,周涛的生活甚至丰富到令人瞠目结舌。他
喜欢并擅长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等体育运动;下...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19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Re: 林斤澜写温州小馄饨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Nov 21 16:54:15 2012, 美东)
没太看过林斤澜,百度说他和汪曾祺并称文坛双壁,看这篇感觉文字比汪曾祺稍微弱一
点?比现在很多作家强。
再贴几段关于温州小馄饨的讨论:
发信人: icebluemm (猫太),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温州老乡谁能帮忙描述一下小馄饨的包法?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2 12:52:54 2012, 美东)
就是一手竹片挑点肉馅,一手“随便”捏一下就可下锅的那种小馄饨。但是不是苏州的
、上海的、杭州的、宁波的.....强调一下,虽然它们在大部分人眼里看着大体差不多
,但是在我嘴里就是完全不一样。anyway,就当我是吃一种故乡的情节吧。
具体咋捏的?谁仔细观察过?
发信人: GUSU (唐寅),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Re: 温州老乡谁能帮忙描述一下小馄饨的包法?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2 13:36:03 2012,... 阅读全帖 |
|
d********a 发帖数: 3698 | 20 当年看汪曾祺的《受戒》,于我心有戚戚焉,因为他所描写的高邮风情,和我的苏北老
家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人情淳朴,水乡风光,差相仿佛。
小时候很喜欢周末跟父母回老家。爸爸骑上自行车,一前一后带上我和弟弟,从那条熟
悉的柏油马路上骑大约二十多里,再下马路在小路上弯弯绕绕骑个大约五里地,就到了
老家的庄子上了。所有的路(包括那条柏油马路的“国道”)几乎都是两边靠河,一到
夏天水边就长满了青青的芦苇,密得看不见河水。大路的两旁还有柳树,垂杨柳柔韧青
绿,是我最爱的树种。后来到了北京,很惊讶地看到北京居然也有很多柳树,只是比家
乡的柳树高大很多,似乎少了些垂柳的韵致。至于小路,那很多是根本不成其为路的,
只是尺许宽的田埂,两边往往都是水田或旱田。少年时学会了骑车,也经常兄弟俩骑一
辆车回家,那时最怕的就是这样的小路,可是看着乡下的堂兄弟们在这样的地方骑得飞
快,连转弯都不用减速,心里又不禁嫉羡。 |
|
g******t 发帖数: 18158 | 21 你们把49年后大陆的几千所大学,60年的成就浓缩一下,都比不了西南联大一所大学,
短短八年的成就,人还是在战争环境下办的学。
著名教师
吴大猷 周培源 王竹溪 梁思成 金岳霖 陈省身 王力 朱自清
冯友兰 吴有训 陈寅恪 沈从文 陈岱孙 闻一多 钱穆 钱钟书
费孝通 华罗庚 朱光潜 赵九章 李楷文 林徽因 吴晗 吴宓
潘光旦
著名校友
杨振宁 李政道 朱光亚 谢玮 邓稼先 黄昆 彭佩云 汪曾祺
王希季 陈芳允 郭永怀 屠守锷 吴讷荪 陈忠经 戴传曾 王浩
杨凤 何兆武 李长之 何其芳 吴大观 任继愈 |
|
C********g 发帖数: 9656 | 22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203881
作者:谢泳
来源:作者博客
来源日期:2011-4-6
本站发布时间:2011-4-6 19:52:52
各位同仁、各位朋友:
非常高兴有机会在美丽的珠海和诸位交流学术。今天我想谈的是从西南联大的历史
经验试答钱学森之问。所谓钱学森之问,来源于去年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时,钱学森
提出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后来被简化为钱学森之问,它的核心内容是:为什么1949年
后中国大学教育中没有培养出创新人才。我想从西南联大的历史经验来试着回答这个问
题。
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战前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三所大学
,联合组成的一所大学,现在公认这个大学办得比较成功,人们从各种角度寻找原因。
我们找来找去,我想还是要从1949年以前,中国基本的文化制度这个角度,来探索这所
大学的成功,可能是一个比较符合事实的角度。
诸位知道,1949年以前,中国社会的文化制度虽然也有一定缺陷,但大体上和世界
文明主流还是同步的。这个同步的标志就是,那时中国的新闻制度,中国的出版制度和
中国的... 阅读全帖 |
|
C********g 发帖数: 9656 | 23 贺卫方
1970年我十岁,由于家庭落难,回到了当时属于烟台地区的牟平县农村老家。那时候,
文革最急风暴雨的阶段已经过去,不过,所谓“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还是一浪高过
一浪。教育战线当然属于这革命的最前线了。课本里都是革命内容,像语文,除了毛主
席的文章和诗词,其他大多都是歌颂伟大领袖的篇什。连数学、物理等也要结合无产阶
级政治的要求编写教材和教学,文艺方面的教育就更不在话下了。
唱歌是最普及和简单的艺术教育形式。像《东方红》这样几乎取代了国歌的歌曲,学前
阶段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了。后来唱得多的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大海航行
靠舵手》、《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等。
还有那首我一时记不起名字的歌曲:
最嘹亮的歌是东方红,
最伟大的领袖是毛泽东。
毛泽东,毛泽东,
您是革命人民的导师,
您是革命胜利的保证。
全世界人民热爱您,
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全世界人民心向您,
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那个时代,物质极其贫乏,但是唱着这样的歌,想着全世界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深陷水
深火热之中,我们能够在这样全世界人民伟大领袖的光辉照耀下过着幸福生活,还是不
免...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24 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引起海内外的关注。他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文学对他意味着什么?如何让现下的读者重新亲近文学?在他的故乡山东高密,莫言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对获奖没有太多期待”
记者:你是从什么渠道获知得奖消息的?
莫言:向媒体公开前20分钟,瑞典文学院的常务秘书给我打了个电话,通知我得奖的消息。
记者:在这之前你对这个奖有没有期待?因为你的呼声一直比较高。
莫言:没有太多的期待,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渺茫的事情。全世界有那么多优秀作家,中国也有很多优秀作家,一年只颁一次奖,只颁一个人,我觉得好像排了一个漫长的队伍一样。
记者:听说你小时候能背新华字典?
莫言:那时候书非常少,一个村子里几本书了如指掌,为了看书,想尽了一切办法,提前拿着自己仅有的几本书去跟人家交换,人家不感兴趣就帮人家干活,帮人家推磨、割麦子,换来阅读人家藏书的权利。
后来附近十几个村庄的书都看完了,你不要以为十几个村庄有多少书,没几本书,顶多也就是二三十本,我当时觉得我已经是世界上学问最大的了,把周围一个乡的书全看光了,其实也就是十来本书,几本经典著作。
后来实在没书看了,就看新华字典,看新华...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25 马悦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到了魂牵梦萦的地步,但多数人并不关心他的汉学研究心得,只是抓紧一切时机、拐弯抹角地追问诺奖的事。
“一切都是假装!”白猫说,“今天晚上有一个北欧的老外假装做一个关于六言诗的演讲。假装听的人假装他讲的主题是‘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标准’,你说笑人不笑人?”
在一篇两百余字的微型小说中,马悦然借小动物之口,幽了一默上次来沪演讲的经历。
那是2005年炎夏,这个八十多岁的瑞典老头,用“中古音韵”吟诵了李清照的《声声慢》……但多数人并不关心他的汉学研究心得,只是抓紧一切时机、拐弯抹角地追问诺奖的事。
在瑞典闲聊时,马悦然的夫人陈文芬曾跟我提及这趟可怕的上海之行,“运气很不好,复旦在修路,学校里一塌糊涂,那天王安忆送我们出来时悦然就已开始发高烧,后来越来越热,他差点死了……42度!陈丹燕就骂我,这个热度你还让他来?!”
是的,马悦然每次来都很“热”,但这个“热”却和他所做的冷门学问没什么关系。
10月中旬,马悦然携妻再次来沪,秋高气爽,却赶上了莫言获奖全国“发烧”的沸点:弄堂、剧院、高校、中学,他们夫妇俩遭遇了最热烈的围观……期间,陈文芬曾给好友发过条无奈的短信:“我明白... 阅读全帖 |
|
o***s 发帖数: 42149 | 26 睡前看到一个二鬼子婆姨网上发帖子说舌尖上的中国全是扯淡,中国菜全是穷人屌丝食品,油腻不堪档次极低云云,高档菜得是欧美牛排之类。话说崇洋媚外之徒,我所见甚多,但拿中国菜外国菜说事的,我第一次见到。
我工作二十多年,大江南北去过不少地方,虽不能像汪曾祺、蔡澜先生那样,在美食上博学多闻,但各大类菜系也都品尝过,日常对此较为用心,日常得闲也下厨洗手做羹汤。至于西餐、日本、韩国料理之类,也大多吃过——不过都是在国内的外国餐馆,最大感受是,美食还是在中国
按陈晓卿的说法,饮食其实和性生活一样,是完全私密的东西,因此美食完全是个性化。所以说,美食具体什么标准,其实很难用尺子去衡量。但酒色财气,人性之常,东西好不好,一般人,只要不是有特别癖好,大致都会有共识,不会分歧太大。
我是经济学发烧友,看东西,手里拿着锥子,看什么都是钉子。譬如美食,在我看来,是完全追求边际效益的东西。物以稀为贵,天下间几乎没有久吃不厌的佳肴,同理,你认为好吃的东西,一定是你不常吃的。我家乡安庆,鱼米之乡,尤其是江鲜,颇有名气,但有趣的是我认识的鱼贩子,养渔的,最厌憎吃鱼。我认识一个看鱼塘的伙计,说他春节到亲戚家拜年,什么都吃,...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27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27日),作家张贤亮因病去世,享年78岁。上世纪80年代他写了《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尽管他自己并不认同“伤痕文学”这个标签。但这些作品仍被认为是80年代“伤痕文学”的代表。
张贤亮是作家,但并不止是作家。他的一生颇有些传奇色彩。张贤亮祖籍江苏,家事不错,但在19岁时被打成右派,开始了在宁夏农场22年的劳改。
张贤亮曾任宁夏文联主席,但之后却“下海”经商,创办了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等电影电视作品,都曾在这里取景拍摄。一处荒野里的“破烂古堡”在张贤亮手中,成了5A级景区。一个江苏人成了宁夏的文化名片。
昨晚,张贤亮去世的消息一出,不少文化名人、读者、网友都发文纪念、怀念。不论您是否曾经跟着张贤亮笔下的许灵均到过敕勒川,或者是否知道那处“影城古堡”,都让我们再花点时间,听听这位作家、“堡主”的故事。
《牧马人》:没想到我这半辈子却和你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在这里二十年了。岁月。生活。
电影《牧马人》改变自张贤亮的作品《灵与肉》。主人公许灵均是个“老右”,在牧场劳动二十年……这些书中、电影中的情节和张贤亮19...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28 沈从文不仅是纯文人,而且心地单纯至极。他看人常“不分主客、不分你我”,就连听到康生死了也为其流泪。助手范曾炮轰他“头上长脓包,烂透了”,他听后仅表示“十分痛苦,巨大震动”,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赤子。
沈从文和张兆和(图源: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有这样一个说法:“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所谓“赤子之心”,出自《孟子·离娄下》,是指不食人间烟火的纯洁之心。以这种心态用于处世,难免四处碰壁,可用在文学创作上,却能让作品产生一种清新明净的艺术魅力。所以,很多大作家都会在滚滚红尘中保持这样一颗赤子之心。
沈从文显然是这样一位作家。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因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4年后的1992年5月,沈先生夫人张兆和率全家送沈从文回归凤凰古城。墓地简朴、宁静,墓碑是一大块天然五彩石,正面是沈从文的手迹,分行镌刻着《抽象的抒情》中的题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是张兆和撰书:“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赤子其人”可谓确评。
曾寻求江青的帮忙
沈从文看... 阅读全帖 |
|
h*****5 发帖数: 566 | 29 少为人知的中国古代蔬菜-瓠、葵、薤 — 葵
冬葵,野葵, 锦葵科,锦葵属Malva verticillata .L
分布亚热带至北温带,包括中国各省、印度、缅甸及欧洲等。一至二年生草本,
冬春之际开花,因谓之冬葵。现在又叫冬苋菜、冬寒菜、葵菜、滑肠菜等。食用幼苗和
嫩梢。煮熟后口感滑利、柔软清香。我国的品种有紫梗冬葵和白梗冬寒菜,以重庆市较
多。含丰富的胡萝卜素,是补充维生素A的蔬菜。并含药用成分锦葵酸等。其性味甘寒
,有清热行水、滑肠等作用。民间用作食疗,适用于肺热咳嗽、热毒下痢、黄疸、二便
不通、丹毒等症患者。脾虚、肠滑者忌食,孕妇慎食。
食用 宜做汤、肉炒、做粥。适宜打火锅(难怪重庆市较多)。
在古代菜蔬中,葵的处境可能是最惨的了。葵古代即为重要的蔬用植物,曾被称
为“百菜之主”.唐以后种植渐少,明代已很少种它,已经少有人知。本来是中国的主
要蔬菜。《诗·*"风·七月》:“七月烹葵及菽”,可见其普遍。我们中学古诗还有“
青青园中葵,朝露代日曦”汉乐府种关于葵的诗句比比皆是。后魏《齐民要术》以《种
葵》列为蔬菜第一篇,其中甚至说“一 升 葵 ,还...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30 蒋介石的战略眼光:抗战期间的一项伟大决策
大中小 2015-04-03 21:36:24
多维历史
抗战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如何处理教育和抗战之间的关系,成了摆在国民
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教育界内部也围绕如何制定新的“战时教育方针”而展开了论战
。主流的意见认为教育应该完全服务于抗战。不但学科要调整,变为以军事课为主,教
育对象也要调整,须“以民众为对象”,“高中以上学校与战事无关者,应予以改组或
即停办”。面对意见分歧,蒋介石力排众议,作出决策:“我们切不可忘记,战时应作
平时看,切勿为应急之故而丢弃了基本……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
看到战后。”本文选自2015年4月3日共识网,作者毕唐书,原题为《抗战时期一项伟大
的教育决策》。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著名的“最后关头”演说
在中国现代史上,抗日战争的胜利应当是最辉煌的篇章。同政治和军事上的成果相比,
这一时期的教育不但毫不逊色,而且更为可圈可点,甚至堪称世界奇迹。
以常理论,抗战期间山河残破,民生凋敝,教育事业出现倒退,自在情理之中。但事实
却恰恰相反。在这段最艰难的时期,中国的教育经费投...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31 张充和:她选择留在自己的时代里
2015-06-18 14:14:06
华灜
作者:慕容素衣
“九如巷张家的四个女孩,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叶圣陶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合肥四姐妹,指的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以及张充和。若我是男子,能在四姐妹中
选择一位,最想娶的不是最有名气的三姐兆和,而是小妹充和。
在不知道充和的存在之前,我以为闺秀这种生物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绝迹了。完全无法想
象,时至今日,在与我相隔数万公里的大洋彼岸,一位101岁的老人仍保持着上个世纪
初的生活方式:每日晨起,即磨墨练字,吟诗填词,偶尔和同好们举行昆曲雅集,拍曲
互和,以乐终日。
这位老人,就是现居于耶鲁的张充和。
她从遥远的民国走来,在旧时月色和习习古风中长大。她的名字,曾经和沈从文、卞之
琳、俞振飞等人相连,一同成为那个年代的传奇。如今,故人早逝,时移世易,属于她
的时代已经永久地过去了,她却仍然选择活在她的时代里,在去国离乡数万里之外。这
是一个奇迹,独属于她的奇迹。
和林徽因、唐瑛等民国名媛不同的是,张家四姐妹属于传统仕女。她们的爱好、才艺乃
至心性都很“旧派”,即使时代再跌宕起伏,生活再颠沛... 阅读全帖 |
|
f***e 发帖数: 332 | 3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KU 讨论区 】
发信人: fenge (大风), 信区: PKU
标 题: 百年北大中文系 百位知名毕业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Oct 18 22:25:24 2010, 美东)
温儒敏:北大中文系100年来的100位知名校友
温儒敏教授主编的《北大中文系百年图史》一书,近日将由北大出版社出版。其最后一
节列数
北大中文系100年来的100位知名校友。书中这样说明:100年来,北大中文系培养了
8000多名
本科生,2300多名研究生,600多名博士生,还有留学生、作家班、师范班、专科班、
进修教
师、访问学者、旁听生,等等,总计近2万人。中文系的校友大都成为栋梁之才,在各
个历史
阶段和各行各业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文化建设贡献才智,建功立业。这里列举100
位著名
的校友,代表100年来北大中文系教育的辉煌成就。100名只是很小的部分,挂一漏万,
许多优
秀的校友都未能列举。可以理解的是,这不是严格的评比选拔,更多是一种纪念与回顾
。名录
的拟定曾征求过多方面意见,主要考虑业绩、成就、名望和社会影响等,尽可能照顾各
个领域
的平衡。广义... 阅读全帖 |
|
l****u 发帖数: 3130 | 33 1
阅读第一轮文学作品和第二轮学术经典作品推荐书目上的书,完成两次读书摘记。
要求撰写两篇文章,其中1篇为自由感悟,1篇为小论文,要求有足够的质量。
经典的文化著作如何阅读?
与文学作品不同,以下著作更多的是给人理性的思索,智慧的启迪,一个人一生无
法避免与人类的精英分子对话。可能我们的学养还无法企及学者或文人的高度,可能我
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还非常粗浅,但是不要害怕阅读,不要害怕那些鸿篇巨制,每一本
书都是一个思想体系。我们借此明理,借此摆渡自我,借以步向更广阔的人生。经典著
作可以参读编者的话或者译者的话,而晦涩处姑且放过,有心得处做点圈点勾画或者记
录之。你会发现,宏阔的视野给人助益良多,你发现自己不会再被蒙蔽,不会再在洞穴
里生存,光明会照亮你的生活。与此同时,我们也慎重地提出,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
别人的跑马场,认同而不崇拜,反对而不偏激,学术的种子才可能生根发芽。
你也可以选读自己认为堪称经典的文、史、哲等著作,只是,需要坚持,半途而废
的阅读危害堪比一场草草结束的战争。为了阅读方便,特设以下一些专题,大家可按专
题选读,也可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阅读:
杭外高一第二轮读书...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1985 | 34 孔庆东:春分地皮干
作者: 仰望星条旗(伊.宫.金.松) [179782:8524], 04:35:06 03/23/2012:
- 论剑谈棋 豪杰尽聚 -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2012-3-22 23:56| 发布者: 东博书院| 查看: 183| 评论: 2
虽然春分了,但是夜里很冷。李清照师姐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丫给停了暖
气。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就。守着猫儿,这犊子怎么长得这么黑!
3月13日,周二。中午坐视天下后到北大,包妍给我带去了10本样书。给了小宋
一本。课上王适文讲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讲得很好,内容丰富,予人启发
。课后应对一些签名和邀请之类后,同学们送我走出校门,江力跟我谈书店事宜,青蛙
说他就要有个美国外甥了。过了马路正要打车,忽然一位从面前掠过的骑自行车的老人
叫我,我连忙回应一声。那老人下车走过来,说很早以前就在电视里听我讲过外国文学
,对我非常敬仰。接着说他正在读博士。我见他满头白发,不禁好奇。老人拿出报纸资
料,原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花甲状元”李文超... 阅读全帖 |
|
t*******l 发帖数: 3662 | 35 他们奠基了西南联大
前 言
梅贻琦:清华的“终身校长”
蒋梦麟:为北大奉献的“功狗”
张伯苓:愈挫愈奋南开先生
陈寅恪:联大的“国粹”
冯友兰:大手笔的现代新儒家
潘光旦:“独行天下”的鸿儒
朱自清:从文人到斗士的教授
闻一多:拍案的旧社会“叛徒”
金岳霖:至真至纯的“一荪”
钱钟书:终不悔的爱国才子
郑天挺:联大中的“孺子牛”
雷海宗:学贯中西的史学大家
吴 宓:欲“杀”胡适的大师
沈从文:“不值四毛”的巨匠
陈省身:联大的微分几何之父
周培源:走单骑的“大将军”
华罗庚:联大的中国数学之神
吴大猷:出诺奖获得者的泰斗
钱 穆:一个现代中国的士
刘文典:亦狂亦侠“士大夫”
陶云逵:课堂里的“徐霞客”
吴 晗:现代明史研究开拓者
杨振宁:转系转出诺奖获得者
李政道:起步联大获诺奖
邓稼先:“两弹”首功之臣
朱光亚:核科学永不落的“星”
王希季:曾考零分的核专家
鹿 桥:深情的光明自然之子
任继愈:奉命研究宗教的大家
熊向晖:投笔从戎的“棋子”
穆 旦:下过地狱的诗人
王 浩:“练盲肠”的逻辑学家
汪曾祺:中国最后的士大夫
萧 珊:翻译界中的奇女子
许渊冲:比院士厉害的狂人
杜运燮:朦胧... 阅读全帖 |
|
D**o 发帖数: 2653 | 36 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 莫言 大约是两年前,《长篇小说选刊》创刊,让我写几句话,推
辞不过,斗 胆写道:“长度、密度和难度,是长篇小说的标志,也是这伟大文体的尊
严 。” 所谓长度,自然是指小说的篇幅。没有二十万字以上的篇幅,长篇小说 就缺
少应有的威严。就像金钱豹子,虽然也勇猛,虽然也剽悍,但终因体形 稍逊,难成山
中之王。我当然知道许多篇幅不长的小说其力量和价值都胜过 某些臃肿的长篇,我当
然也知道许多篇幅不长的小说已经成为经典,但那种 犹如长江大河般的波澜壮阔之美
,却是那些精巧的篇什所不具备的。长篇就 是要长,不长算什么长篇?要把长篇写长
,当然很不容易。我们惯常听到的 是把长篇写短的呼,呼,我却在这里呼吁:长篇就
是要往长里写!当然,把 长篇写长,并不是事件和字数的累加,而是一种胸中的大气
象,一种艺术的 大营造。那些能够营造精致的江南园林的建筑师,那些在假山上盖小
亭子的 建筑师,当然也很了不起,但他们大概营造不来故宫和金字塔,更主持不了 万
里长城那样的浩大工程。这如同战争中,有的人,指挥一个团,可能非常 出色,但给
他一个军,一个兵团,就乱了阵脚。将才就是将才,帅才就是帅 ... 阅读全帖 |
|
e*u 发帖数: 10016 | 37 我在内蒙古学会了两句蒙古话。蒙古族同志说,会说这两句话就饿不着。一句是“不达
一的”——要吃的;一句是“莫哈一的”——要吃肉。“莫哈”泛指一切肉,特指羊肉
(元杂剧有一出很特别,汉话和蒙古话掺和在一起唱。其中有一句是“莫哈整斤吞”,
意思是整斤地吃羊肉)。
----------《手把肉》汪曾祺 |
|
x******g 发帖数: 33885 | 38 刘淑欣
当今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趋势,使各民族文学的本土性成为作家焦虑的问题。本土性、民
族性是与全球化、现代性相对的概念。所谓文学本土性,是指文学内容与形式与其所产
生的本土的现实关联性以及本土文学的独特个性。我国五四新文学无论是精神面貌还是
文学形式,都极大地区别于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学,新文学以来的中国小说的观念、叙事
方式、场景营造等,很多都来自对西方小说的“横”的移植,而非对中国传统小说的“
纵”的继承(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赵树理、汪曾祺和阿城)。这种“横”的移植终究还
要和“纵”的继承相结合,才能使之根深而叶茂。
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后在斯德哥尔摩的演讲中,特别谈到他的小说从民
间说书以及他的山东老乡蒲松龄的鬼怪故事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他说,“《檀香刑》
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莫言
的演讲似乎在提醒我们:也许真的到了重新打量本土文学传统和资源的时候了。
中国传统小说植根于乡野闾巷。在中国传统文体分类中,最高贵的是文,其次是诗
,诗文是文人士大夫的专利文体,而戏曲、小说尤其是古典白话小说,则更多地与下层
百姓同呼吸共命运。嘈... 阅读全帖 |
|
m********3 发帖数: 3280 | 39 (一)
2004年春天,巫宁坤先生偕老伴李怡楷女士应邀回国,参加燕京大学校庆。我和他
素昧平生,只有文字之交。当时,他们住在南四环一亲戚家里,巫先生给我来了电话,
想和我晤面,并去拜访李锐老。一向为人谦逊已近米寿的李锐老,说什么也不肯劳驾巫
先生,定要和我一道去南四环会他。
4月24日午后,我们来到南四环中段一居民区的一座楼房里,会见了巫先生和他的
老伴。我们畅谈了一个下午,分手时他送我们一人一本他著的名叫《一滴泪》的书。
(二)
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他第一次应邀回国是在1951年。
在这之前,他的履历很简单:1938年的夏天,他作为扬州中学的一名流亡学生来到
了武汉。为了吃饭,也为了抗日,他参加了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受训三个月
。后来他去了西南联大,作过左倾的学生文艺团体“冬青文艺社”的积极分子,阅读过
高尔基的小说和*的秘密传单。在珍珠港事件之后,他就中断了西南联大外文系的学习
,为美国人士援华的“飞虎队”担任译员。1943年10月,他又去了美国,为在美受训的
中国空军人员担任翻译。第二次大战结束后,他进了印第安那州曼彻斯特学院读书,成
了这个学院的唯一外国留学生。两年后,... 阅读全帖 |
|
r*****4 发帖数: 4016 | 40 汪曾祺,于会泳等人不是白给的
样板戏有创新,但那是多少年磨出来的,影响大是因为你没别的选择。等老帮菜都死绝
了,没人怀念样板戏。
你自己看看当年的红灯记,李铁梅那作派,浑身起鸡皮疙瘩。 |
|
w*******e 发帖数: 15912 | 41 新闻来源: 《各界》 于 2016-08-28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事,老舍在挨整之后连家庭,这个最后的避难所也已失
去,这使得他注定走向自我灭亡。而他自己的婚外恋,是造成家庭破裂的最主要原因。
本文摘自2011年第9期《各界》,作者吴营洲,原题为《老舍的死与他的婚外恋》。
1950年5月,老舍在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致开幕词(图源:新华社)
曾经写过一篇短文,题目是《也说知识分子的妻子》,其中谈及“老舍之死”。当
时我是这样写的:
老舍的妻子,是位著名画家,在“文革”期间,因受老舍的牵连,总是抬不起头来
。在当时的那个氛围,身为妻子,纵然对老舍产生些不满情绪,恐怕也属正常。为什么
这样说呢?我们知道,老舍先生的凄然离世,自然是因为他受到了诸多不堪忍受的凌辱
,甚至有人诬陷他是文化特务。但是,老舍先生被“批斗”后,并不是直接去的太平湖
,而是深夜回到家中的。回到家后,不仅连口饭都没有,甚至连口热水都没有。那种幻
灭感,可能痛彻心肺。老舍的公子极不愿意回忆当时的情形,他曾含含糊糊地对人说:
当时的那个气氛,不好。当然,家人的冷漠虽然可能是那根将骆驼最终压死的稻草,但
我们决... 阅读全帖 |
|
R*********j 发帖数: 1957 | 42 余世存:主流越屏蔽鲁迅,鲁迅的偶尔现身越是惊艳
2016-09-25 余世存 余世存
发声练习之鲁迅
文 | 余世存 yuge005
要讲出和认出这沉默失声的国民和国家,是困难的。时值鲁迅诞辰(9月25日),推送
小文纪念。
一.喜欢鲁迅的都是“智力不足”的人?
尽管被视为鲁迅精神的传人,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并没有写过鲁迅。这其中的微妙难为外
人道。少年时期读过的毛著和鲁选大概是最早给我留下印象的汉语文字了,后来废毛爱
鲁,喜欢鲁迅的深刻、精炼、民胞物与,“人谁不爱鲁迅?”
但我到了首善之区,从兄长口中的称“先生”、“迅翁”,到“告别革命”、鲁迅是专
制的一部分,胡适回归,扬胡贬鲁,鲁迅滚出中学课堂身边的不少同道几乎一
边倒地站过去了。喜欢鲁迅就成了一些人心中“智力不足”的代名词。我一度想过是否
应该站出来为鲁迅辩护或写点儿什么。但我一向是无能于辨的,因此对相关鲁迅一类的
话题只能旁观。好在钱理群先生、林贤治先生、朱学勤先生、陈丹青先生、孙郁先生、
张远山先生、梁卫星等人都有过关于鲁迅的文字,让我们多少知道在信仰之余,仍有公
道,仍有历史。
名家关于鲁迅的文字多有可圈可点,以为我们精神的日... 阅读全帖 |
|
j****i 发帖数: 68152 | 43 陈小手
汪曾祺
我们那地方,过去极少有产科医生。一般人家生孩子,都是请老娘。什么人家请哪位老
娘,差不多都是固定的。一家宅门的大少奶奶、二少奶奶、三少奶奶,生的少爷、小姐
,差不多都是一个老娘接生的。老娘要穿房入户,生人怎么行?老娘也熟知各家的情况
,哪个年长的女佣人可以当她的助手,当“抱腰的”,不须临时现找。而且,一般人家
都迷信哪个老娘“吉祥”,接生顺当。——老娘家供着送子娘娘,天天烧香。谁家会请
一个男性的医生来接生呢?——我们那里学医的都是男人,只有李花脸的女儿传其父业
,成了全城仅有的一位女医人。她也不会接生,只会看内科,是个老姑娘。男人学医,
谁会去学产科呢?都觉得这是一桩丢人没出息的事,不屑为之。但也不是绝对没有。陈
小手就是一位出名的男性的妇科医生。
陈小手的得名是因为他的手特别小,比女人的手还小,比一般女人的手还更柔软细嫩。
他专能治难产,横生、倒生,都能接下来(他当然也要借助于药物和器械)。据说因为他
的手小,动作细腻,可以减少产妇很多痛苦。大户人家,非到万不得已则不会请他的。
中小户人家,忌讳较少,遇到产妇胎位不正,老娘束手,老娘就会建议:“去请陈小手
吧。”
陈... 阅读全帖 |
|
|
r*****t 发帖数: 4793 | 45 涉嫌剽窃,扣10分,哈哈哈哈
: 汪曾祺的故事打10分,我的能打几分?
|
|
|
j****i 发帖数: 68152 | 47 产科医生的身份和小手的名字是借用汪曾祺的。只是为了让人物形象更生动,给他设计
了长相,丰富了情节,增加了一点神秘色彩。都是为人物形象服务的,故事本身没什么
意思。 |
|
j****i 发帖数: 68152 | 48 陈小手
汪曾祺
我们那地方,过去极少有产科医生。一般人家生孩子,都是请老娘。什么人家请哪位老
娘,差不多都是固定的。一家宅门的大少奶奶、二少奶奶、三少奶奶,生的少爷、小姐
,差不多都是一个老娘接生的。老娘要穿房入户,生人怎么行?老娘也熟知各家的情况
,哪个年长的女佣人可以当她的助手,当“抱腰的”,不须临时现找。而且,一般人家
都迷信哪个老娘“吉祥”,接生顺当。——老娘家供着送子娘娘,天天烧香。谁家会请
一个男性的医生来接生呢?——我们那里学医的都是男人,只有李花脸的女儿传其父业
,成了全城仅有的一位女医人。她也不会接生,只会看内科,是个老姑娘。男人学医,
谁会去学产科呢?都觉得这是一桩丢人没出息的事,不屑为之。但也不是绝对没有。陈
小手就是一位出名的男性的妇科医生。
陈小手的得名是因为他的手特别小,比女人的手还小,比一般女人的手还更柔软细嫩。
他专能治难产,横生、倒生,都能接下来(他当然也要借助于药物和器械)。据说因为他
的手小,动作细腻,可以减少产妇很多痛苦。大户人家,非到万不得已则不会请他的。
中小户人家,忌讳较少,遇到产妇胎位不正,老娘束手,老娘就会建议:“去请陈小手
吧。”
陈... 阅读全帖 |
|
|
r*****t 发帖数: 4793 | 50 涉嫌剽窃,扣10分,哈哈哈哈
: 汪曾祺的故事打10分,我的能打几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