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 发帖数: 7025 | 1 善哉!你说到要点了。
南北传阿含经都一致说∶无明,是没有如实知见四圣谛。修习八正道,能现观四圣谛,
也就无明灭,...乃至苦灭。四圣谛与缘起,在说明上与修行上,紧密结合在一起。
南传:相应部12相应2经
而,比丘们!什么是无明?不知苦、不知苦集、不知苦灭、不知导向苦灭道迹,比
丘们!这被称为无明。
北传:杂阿含298经
彼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
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
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
间等、痴闇、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8.htm
增壹阿含31品9经
彼云何无明流?所谓无明者,无知、无信、无见、心意贪欲、恒有希望,及其五盖∶贪
欲盖、瞠恚盖、睡眠盖、调戏盖、疑盖,若复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是谓
名为无明流。
天子当知∶如来说此四流,若有人没在此者,亦不能得道。』 |
|
S**U 发帖数: 7025 | 2 这是你把南传的说法,用如来藏来理解。
南传只是不爱辩论,并不表示就接受如来藏。
南传否认大乘经是佛说。完全基于大乘经的如来藏说,南传的法师有谁在教?这是所依
经的不同。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是如来藏说的要义之一。南传菩萨道主张成佛是少数人的事,不
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
「坛经」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对照一下南传的阿毗达摩吧,那是讲名色的缘起,
不是自性生万法。
这是主张的不同。
阿含经说的很明白,唯有(请注意经文用语的排他性)八正道才能有初果,乃至阿罗汉
。修行不是要见到什么 the one who knows,明心见性。证果是因八正道生起,断烦恼
,而体验名色灭的涅盘。所以<转法轮经>中,挢陈如尊者证果后,说∶所有集法,皆
是灭法。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path=SA0379.htm |
|
J******s 发帖数: 7538 | 3 善哉!你说到要点了。
南北传阿含经都一致说∶无明,是没有如实知见四圣谛。修习八正道,能现观四圣谛,
也就无明灭,...乃至苦灭。四圣谛与缘起,在说明上与修行上,紧密结合在一起。
南传:相应部12相应2经
而,比丘们!什么是无明?不知苦、不知苦集、不知苦灭、不知导向苦灭道迹,比
丘们!这被称为无明。
北传:杂阿含298经
彼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
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
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
间等、痴闇、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8.htm
--------
So in 北传 Buddhism, 无明 is not only 如实知见四圣谛. Right?
增壹阿含31品9经
彼云何无明流?所谓无明者,无知、无信、无见、心意贪欲、恒有希望,及其五盖∶贪
欲盖、瞠恚盖、睡眠盖、调戏盖、疑...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 I beg to differ. You use the terms in a way different from common usage in Theravada.
Naked awareness, i.e. mindfulness, is not always present. This is why Agama sutras talk about loss of mindfulness and development of mindfulness.
Abhidhamma talks about 5 (or 7) mental factors that are always present, and mindfulness is not one of them. For reference on what is mindfulness, see
http://www.shambhala.com/html/learn/features/buddhism/basics/mi
Paying attention is always present, because that's how... 阅读全帖 |
|
l****u 发帖数: 2166 | 5 有可能你是对的。
Agama sutras talk about loss of mindfulness and development of mindfulness.
and mindfulness is not one of them.
anything. That is NOT mindfulness. |
|
N*******n 发帖数: 348 | 6 Naked awareness 不等于 mindfulness
Theravada.
Agama sutras talk about loss of mindfulness and development of mindfulness.
and mindfulness is not one of them. For reference on what is mindfulness,
see
anything (abhidhamma explained the cognition process starts with paying
attention). That is NOT mindfulness. |
|
S**U 发帖数: 7025 | 7 关涉主题∶生活/举罪者应自省、犯过者应自省
北传:杂阿含496经 南传:无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舍利弗告诸比丘∶
「若诸比丘诤起相言,有犯罪比丘,举罪比丘。彼若不依正思惟自省察者,当知彼比丘长夜强梁,诤讼转增,共相违反,结恨弥深,于所起之罪,不能以正法律止令休息。
若比丘有此已起诤讼,若犯罪比丘,若举罪比丘俱依正思惟,自省察克责,当知彼比丘不长夜强梁,共相违反,结恨转增,于所起之罪能以法律止令休息。
云何[犯罪]比丘正思惟自省察?[犯罪]比丘应如是思惟∶『我不是、不类,不应作罪令彼见我,若我不为此罪,彼则不见;以彼见我罪,不喜嫌责故,举之耳,余比丘闻者,亦当嫌责,是故,长夜诤讼,强梁转增,诤讼相言,于所起之罪不能以正法律止令休息,我今自知,如己输税。』是名比丘于所起罪,能自观察。
云何举罪比丘能自省察?举罪比丘应如是念∶『彼长老比丘作不类罪,令我见之,若彼不作此不类罪者,我则不见。我见其罪,不喜故举,余比丘见,亦当不喜故,举之,长夜诤讼,转增不息,不能以正法律止所起罪,令其休息。我从今日,当自去之,如己输税。』如是,举罪比丘善能依正思惟内自观察。
是故,诸...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8 如实知见,是如实知见五蕴是无常、苦、无我,缘生。若想离苦,唯有以八圣道断烦恼(烦恼是苦因),则五蕴苦灭。如实知见四圣谛,也可以说是如实知见十二缘起的流转与还灭。
杂阿含846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
「何等为圣道如实知见?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次经亦如是说,差别者∶
「何等为圣道如实知见?谓∶十二支缘起如实知见,如所说∶是事有故,是事有;
是事起故,是事起;如∶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
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
悲恼苦,是名圣弟子如实知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相应部55相应28经/恐惧怨恨已平息经第一(入流相应/大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起源于舍卫城。
在一旁坐好后,世尊对屋主给孤独这么说∶
「屋主!当圣弟子的五恐惧、怨恨已平息,具备四入流支,以慧善见、善洞察了圣
方法,当他愿意时,他就能以自己记说自己∶『于地狱已尽,畜生界已尽,饿鬼界已尽
,苦界、恶趣、下界已尽,我是入流者,不堕恶趣法、决定、以正觉为...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9 杂阿含447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云何与界俱?谓∶众生不善心时与不善界俱,善心时
与善界俱;鄙心时与鄙界俱,胜心时与胜界俱。
时,尊者憍陈如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上座多闻大德,出家已久,具修
梵行。
复有尊者大迦叶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少欲知足,头陀苦行,不畜遗余。
尊者舍利弗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大智辩才。
时,尊者大目揵连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神通大力。
时,阿那律陀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天眼明彻。
时,尊者二十亿耳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勇猛精进,专勤修行者。
时,尊者陀骠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能为大众修供具者。
时,尊者优波离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通达律行。
时,尊者富楼那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皆是辩才善说法者。
时,尊者迦旃延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
时,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多闻总持。
时,尊者罗睺罗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善持律行。
时,提婆达多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习众...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10 杂阿含447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云何与界俱?谓∶众生不善心时与不善界俱,善心时
与善界俱;鄙心时与鄙界俱,胜心时与胜界俱。
时,尊者憍陈如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上座多闻大德,出家已久,具修
梵行。
复有尊者大迦叶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少欲知足,头陀苦行,不畜遗余。
尊者舍利弗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大智辩才。
时,尊者大目揵连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神通大力。
时,阿那律陀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天眼明彻。
时,尊者二十亿耳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勇猛精进,专勤修行者。
时,尊者陀骠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能为大众修供具者。
时,尊者优波离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通达律行。
时,尊者富楼那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皆是辩才善说法者。
时,尊者迦旃延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
时,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多闻总持。
时,尊者罗睺罗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善持律行。
时,提婆达多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习众...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11 杂阿含298经对贪爱有明确的范围∶
彼云何为爱?谓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8.htm
Sensual lust is not limited to sexual desire. It includes lust for
delightful sight, sound, smell, taste, and touch. 色爱、无色爱 refers to
lust for form and formless meditation. |
|
S**U 发帖数: 7025 | 12 杂阿含298经对贪爱有明确的范围∶
彼云何为爱?谓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8.htm
Sensual lust is not limited to sexual desire. It includes lust for
delightful sight, sound, smell, taste, and touch. 色爱、无色爱 refers to
lust for form and formless meditation. |
|
S**U 发帖数: 7025 | 13 “以法为师”见杂阿含639经
是故,比丘!汝等勿生愁忧苦恼!何有生法、起法、作法,[有]为法、坏败之法而不磨
灭!欲令不坏,无有是处。我先已说∶『一切可爱之物,皆归离散。』我今不久,亦当
过去。
是故,汝等当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谓∶内身身观念住,
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
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
不异依。」
南传:相应部47相应14经
比丘们!因此,在这里,你们要住于以自己为依靠,以自己为归依,不以其他为归依;
以法为依靠,以法为归依,不以其他为归依。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639.htm
“以戒为师”、“以法为师”都有道理。
重律的学派更重视“以戒为师”。不过“以法为师”更重要。何以故?依(四念处等解
脱)法行,可以解脱(四预流支就有「法随法行」一支),到达「无学」-阿罗汉,究
竟安稳。而戒只是三学的起点,若持戒而无定慧,只是人天善,不得解脱。
佛弟子三皈依时,也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并受持戒律。皈依与受持,还...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14 相应部7相应15经/傲慢经
起源于舍卫城。
当时,有一位名叫傲慢的婆罗门住在舍卫城,他不问讯母亲,不问讯父亲,不问讯
老师,不问讯兄长。
当时,世尊被大众围绕著说法。
那时,傲慢婆罗门这么想∶
「这位沙门乔达摩被大众围绕著说法,让我去见他吧!如果沙门乔达摩对我说话,
我也将对他说话,如果沙门乔达摩不对我说话,我也将不对他说话。」
那时,傲慢婆罗门去见世尊。抵达后,默默地在一旁站立。
那时,世尊没对他说话。
那时,傲慢婆罗门[心想]∶
「这位沙门乔达摩什么也不知道。」因此,他想要再回去。
那时,世尊以心思量傲慢婆罗门心中的深思后,以偈颂对傲慢婆罗门说∶
「婆罗门!在这里,憍慢对希求者不好,婆罗门!
你以利益而来,应该使它增大。」
那时,傲慢婆罗门[心想]∶
「沙门乔达摩知道我的心。」
就在那里,他以头落在世尊的脚上,并以嘴吻世尊的脚,再以手擦拭,而报上名字∶
「乔达摩先生!我是傲慢,乔达摩先生!我是傲慢。」
那时,那群众人有未曾有之心生起∶
「实在不可思议啊,先生!实在未曾有啊,先生!这位傲慢婆罗门不问讯母亲,不
问讯父亲,不问讯老师,不问讯兄长,然而,他却对沙门乔达摩作最高的身体伏在地...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15 Read carefully. It's not the same. The author writes mostly from the viewpoint of Tibtean Buddhism and Tathagathagarba. I didn't.
e.g. The author didn't mention Agama Sutras at all, because they don't exist as a collection in Tibetan Buddhism.
I should say it's based on someone else's work. I plan to revise it further and include other sources as well. |
|
S**U 发帖数: 7025 | 16 <转法轮经>是佛陀第一次说法的纪录。汉传佛教的版本有杂阿含379经等,南传佛教的版本有相应部56相应11经等。
杂阿含379经(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奈鹿野苑中仙人住处。
尔时,世尊告五比丘∶
「此苦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复次,苦圣谛智(知)当复知,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苦集圣谛已知当断,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集灭,}此苦灭圣谛已知当{知}作证,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以(次),此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当修,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复次,比丘!此苦圣谛已知、知已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此苦集圣谛已知、已断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灭圣谛已知、已作证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出,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觉者,我终不得... 阅读全帖 |
|
|
Y**u 发帖数: 5466 | 18 ☆─────────────────────────────────────☆
babyfox (小狐狸般若) 于 (Wed Mar 7 01:00:23 2012, 美东) 提到:
《时间真相》——佐钦白玛格桑法王
http://www.zuoqinsi.net/XinXi.asp?XinXiId=80
“时间”是三界万物的吞噬者,而时间又被“时间之主”所吞噬。“时间之主”超
越时间、超越凡夫的显现和识觉,拥有遍满一切的智慧,通常显现为十六岁少年模样的
文殊菩萨宝像,有时则显现为大威德金刚威猛像,发出惊天动地的愤怒大笑。与这猛静
二尊无二无别的妙音佛母,是从大海中显现的美丽天女,是三界一切妙音之主。在此我
顶礼三圣尊,并论述时间之真相。
朋友们,当我们回顾过去、放眼未来时,会发现“今天”的显现和显现对境一个个
即来即失,就如同坐在快速行驶的列车上看窗外的花草树木。今天我们使用的物品、居
住的房屋以及称之为“我”的五蕴身体等等的一切,都不再是昨天的,因为昨天的一切
已经显现而又消失,走向了过去。时间,如同魔鬼般张着天地大的凶猛...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9 ☆─────────────────────────────────────☆
Yisu (大头教主) 于 (Thu Apr 5 09:35:34 2012, 美东) 提到:
问:"一切众生及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有什么差别?"
答:"“善男子,圆满觉悟的自性,不是前面所说的五种性,因随缘而起,所以说是‘
性有’;又随缘而起不是实有,所以无处取、无所证。在真如实相中,实则没有菩萨和
众生可言。这是为什么呢?菩萨和众生都是幻化的,因为幻化的都将消亡,也就没有可
用以取证的。比如眼晴不能看到自己本身,自性本来平等,不是强制使他们平等的。迷
惑颠倒的众生不能除灭一切幻化,对于一切幻化或除灭,或未能除灭,除灭的功力不等
,则便显有差别。如果随顺寂灭圆觉,平等无待,也就没有寂灭以及证悟寂灭的人。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久远的过去以来,便妄想有实在的自我和爱我的人,而不知道因
为有念念生灭,所以才生起憎爱,沉迷于五欲中。如果能够遇到好的教友,教导他开悟
清净圆觉本性,明了诸法起灭,则会知道此生空自担负忧悲苦痛的劳虑。如果有人永远
断除劳虑,就能得知法界清净,如果执着于清净见解又会成为自己...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0 有一次,一位婆蹉族的出家外道游行沙门,到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方的迦兰陀竹园精
舍拜见佛陀,问佛陀说∶
「瞿昙!有『我』吗?」
佛陀什么话也不回他,只以沈默回应。
「那么,瞿昙!没有『我』吗?」婆蹉族出家外道继续追问。
佛陀还是以沈默回应。
这样再问、三问,佛陀都是以沈默回应。
那位婆蹉族出家外道心想,他已经连续问了三次佛陀都不回答,继续留下来也没意
思,便起身离开了。
这时,站在佛陀后面担任侍者的尊者阿难,感到很不解地问佛陀∶
「世尊!为什么您都不回答他呢?这样岂不是让他误以为您无法回答他的问题,而
成为邪见吗?」
佛陀回答尊者阿难说∶
「如果我回答他『有我』,这不是和那些执于『常见』的沙门、婆罗门一样了吗?
岂能和我『一切法无我』的证知一致?
如果我回答他『无我』,这不是和那些执于『断见』的沙门、婆罗门一样了吗?徒
增那位已经习惯执于『有我』的婆蹉族出家外道的困惑,心想∶先前我所赖以理解的『
有我』都不存在了。
之前执于『有我』常见的人,听了『无我』以后,如果还在『有我』的旧思惟中,
以为有『我』可以断除,这样,又陷入了断见。如来超离了常见与断见两边的思惟范围
,站在正中而不偏的如实...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1 锐利的阿支罗迦叶
──朝闻道,朝入涅盘
有一天早上,佛陀正走在往王舍城的路上,打算进城乞食,而阿支罗迦叶正好要办
点事,从王舍城里走出来。
阿支罗迦叶远远地看到佛陀迎面走来,赶紧拦住佛陀,请求佛陀说∶
「瞿昙!我有点问题想请教你,可以耽搁你一些时间吗?」
「迦叶!现在不是时候,我正要进城乞食,回来再为你解答好了。」
「瞿昙!只耽搁你一点时间,好吗?」
「迦叶!现在不是时候,回来再说吧。」
「瞿昙!为何不现在答应我?你这样不就是拒绝我吗?就只问一个小问题而已,请
为我解说吧!」
「好吧,迦叶!你就问吧。」
「瞿昙!我们的苦,是自作的吗?」
「迦叶!不是这样的,你这样问,我无从谈起。」
「那苦是他作的吗?」
「迦叶!这样问这也无从谈起。」
「是自他共作的吗?」
「迦叶!这样问还是无从谈起。」
「那是非自、非他的无因作吗?」
「迦叶!更不是这样的。」
「瞿昙!我问苦是自作、他作、自他作、或无因作,你都不作『是』或『不是』的
正面回答,而说无从谈起,那到底还有苦吗?」
「迦叶!苦确实是有的。」
「瞿昙!那你是不知苦、不见苦,所以无法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喽?」
「迦叶!我不是不知苦、不见苦,迦叶!我...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2 熟睡时意识灭了,什么都不知道,为什么醒来又能记得昨天的事呢?可见记忆不是靠意
识是常。依南传或中观,过去的事(包括过去生),能成为意识的所缘,不需要一个不
变的东西来保存记忆。唯识成立阿赖耶识,虽然有持种的功能,也还是生灭的。都尊重
「诸行无常」的法印。
龙树的<中论·观有无品>,引用杂阿含的<迦旃延经>-佛能灭有无,如化迦旃延,
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就是以缘起的无常又相续,离有、无两种边见。
杂阿含262经
尔时,阿难语阐陀言∶
「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
诸境界,心便计著。
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
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
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
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
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
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http://agama....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3 熟睡时意识灭了,什么都不知道,为什么醒来又能记得昨天的事呢?可见记忆不是靠意
识是常。依南传或中观,过去的事(包括过去生),能成为意识的所缘,不需要一个不
变的东西来保存记忆。唯识成立阿赖耶识,虽然有持种的功能,也还是生灭的。都尊重
「诸行无常」的法印。
龙树的<中论·观有无品>,引用杂阿含的<迦旃延经>-佛能灭有无,如化迦旃延,
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就是以缘起的无常又相续,离有、无两种边见。
杂阿含262经
尔时,阿难语阐陀言∶
「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
诸境界,心便计著。
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
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
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
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
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
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http://agama....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4 世间没有真正的安稳处,没有令人长久满足的快乐。只有短暂的安稳,令人暂时满足、
迷惑的快乐。故说∶世间无一法可取而无过失。如实知见,深刻体验、接受这个事实,
心无所著,从世间解脱。
北传:杂阿含272经
我不说此甘露涅盘依三见者,何等为三?
有一种见,如是如是说∶命则是身。
复有如是见∶命异身异。
又作是说∶色是我,无二无异,长存不变。
多闻圣弟子作是思惟∶世间颇有一法可取而无罪过者?思惟已,都不见一法可取而
无罪过者,我若取色,即有罪过;若取受、想、行、识,则有罪过。作是知已,于诸世
间则无所取,无所取者自觉涅盘∶『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南传:相应部22相应80经
比丘们!有两种见∶有见与无有见。
比丘们!这里,已受教导的圣弟子像这样深虑∶『在世间中,有任何我执取时没有
过失的吗?』
他这么了知∶『在世间中,没有任何我执取时没有过失的,因为当执取时,就只有
色可执取,就只有受……就只有想……就只有行……当执取时,就只有识可执取;以我
的那个取为缘而有有;以有为缘而有生;以生为缘而会有老、死、愁、悲、苦、忧、绝
望生起,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集。』
比丘们!你们... 阅读全帖 |
|
|
S**U 发帖数: 7025 | 26 北传:杂阿含464经
...
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
阿难复问上座∶「云何诸解脱界?」
上座答言∶
「尊者阿难!若断界、无欲界、灭界,是名诸解脱界。」
尊者阿难复问上座∶
「云何断界,……乃至灭界?」
上座答言∶
「尊者阿难!断一切行,是名断界;断除爱欲,是无欲界;一切行灭,是名灭界。」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464.htm
阿含经说解脱是「断一切行,...一切行灭」。世间是「诸行无常」的,所以解脱必须
完全没有世间的任何东西,因为世间的任何东西都无常,无常则苦,非究竟解脱。
你对“缘起性空”的理解非中观义,而是受如来藏系的影响。
依中观义,缘起是性空(没有自性),有自性则无须缘故。缘灭也是性空,有自性的法
不会灭故。
『中观论颂』观如来品:
寂灭相中无 常无常等四 寂灭相中无 边无边等四
邪见深厚者 则说无如来 如来寂灭相 分别有亦非
如是性空中 思惟亦不可 如来灭度后 分别于有无
如来过戏论 而人生戏论 戏论破慧眼 是皆不见佛
如来所有性 即是世间性 如来无有性 世间亦无性
http://www.yinshun.org.tw/boo...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7 善哉 善哉
SeeU Psoliton 两位法友善思考,善说法
再次佩服
“愚痴无闻凡夫于五受阴作常想.安隐想.不病想.我想.我所想。
于此五受阴保持护惜。终为此五受阴怨家所害。”
无为法 不可以 有为法 论之。
只论 无常 苦 无我
可做 苦与苦灭 论之。
佛陀说 我所说的法,只有苦与苦的熄灭。
====
发信人: SeeU (See you),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为何说“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是恶邪见?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l 21 14:21:18 2012, 美东)
是。这是理解「无我」的一个关鉴。
经文的说法,是∶漏尽阿罗汉,如实见法,不可施设(有我),只能说「诸苦永尽」。
经文∶
如来见法真实如,住无所得,无所施设。
...
当如是答∶『漏尽阿罗汉色无常,无常者是苦,苦者寂静、清凉、永没;受、想、行、
识亦复如是。』
对于主张离五蕴有「心」或「我」的,经文也反对。
复问∶
「非色、受、想、行、识有如来耶?」
答言∶
「不也,尊者舍利弗!」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8 联想到一部相关经文,送给 MM
增支部4集113经/鞭子经(庄春江译)
「比丘们!现在世间中存在这四类贤骏马,哪四种呢?
比丘们!这里,某一类贤骏马看到鞭影后,惊怖、来到畏惧∶『现在驯马师将对我
作什么惩罚?我应该作什么对策吧?』比丘们!这里,有如此之类的贤骏马,比丘们!
这是现在世间中存在的第一贤骏马。
再者,比丘们!这里,某一类贤骏马只看到鞭影后,并不惊怖、来到畏惧,但鞭入
身毛了,才惊怖、来到畏惧∶『现在驯马师将对我作什么惩罚?我应该作什么对策吧?
』比丘们!这里,有如此之类的贤骏马,比丘们!这是现在世间中存在的第二贤骏马。
再者,比丘们!这里,某一类贤骏马只看到鞭影后,并不惊怖、来到畏惧,鞭入身
毛了,也不惊怖、来到畏惧,但鞭入皮肤了才惊怖、来到畏惧∶『现在驯马师将对我作
什么惩罚?我应该作什么对策吧?』比丘们!这里,有如此之类的贤骏马,比丘们!这
是现在世间中存在的第三贤骏马。
再者,比丘们!这里,某一类贤骏马只看到鞭影后,并不惊怖、来到畏惧,鞭入身
毛了,也不惊怖、来到畏惧,鞭入皮肤了也不惊怖、来到畏惧,但鞭入骨头了,才惊怖
、来到畏惧∶『现在驯马师将对我作什么惩罚?我应该...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29 ☆─────────────────────────────────────☆
wuyu (wuyu) 于 (Fri Jun 15 14:49:43 2012, 美东) 提到:
还在修改中,未把参考文献加上。请大家批评
按照佛法讲,“心”“识”的定义是“能缘”,具有指向,观察“所缘”的作用。他依
附于“心所依处”位置在心脏的血液里。由“安般息念”和“慈心念”来练止禅,其目
的是培养定力,即觉察的纯净和持久的质量。包括“行禅”在内的“观禅”,其目的是
培养念力,即对当下身心现象觉察的的敏捷,精细,和全面。在十二缘起中,佛陀教诲
“识缘名色”。现代量子物理学认为:物质都有波粒二重性,因被观察,波性塌方而呈
现粒性。这与佛学的解释很相近:能观察的“识”缘生物质(色)和意识(名)现象。
这个“能觉察”的“心”的是否有生物学基础呢?这是哲学和现代神经科学面对的一个
最基础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神经生物学认为意识现象基本上是大脑的功能。意识活动相当于佛法的“名”法,即五
蕴中的“ 受,想,行,识”。 其中,“想”蕴的定位最简单,由负责记忆中枢大脑海
马体实行。“受” 蕴则包括感觉外周刺激(...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0 ☆─────────────────────────────────────☆
Psoliton (Psoliton) 于 (Mon Jul 16 01:00:19 2012, 美东) 提到:
这篇剖析是佛的弟子舍利弗讲的。如果能够耐心读完,仔细思维每一句话,就能明白“
我见”是怎么回事了。我们是凡夫的原因,几乎日常生活的分分秒秒都在我见之中啊。
这里的凡夫不是说因为我们没神通,不是神仙,所以是凡夫,而是指,不管有无神通,
但还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有我见的都是凡夫。我见不仅指执着这个身体是我,还包括认为
身体里有个灵魂之类的,宇宙万物有个主宰之类的,有那么一个特殊的“存在”形式的
佛菩萨的都是变相的我见。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佛陀对于“如来死后
怎么样”的问题,只能以无记来回答了。因为这个问题的根源还是我见,执着有我这个
个体,再顺延到有如来这个个体。佛陀是觉者,彻底断除了我见,所以无从回来那个问
题啊。
~~~~~~~~~~~~~~~~~~~~~~~~~~~~~~~~~~~~~~~~~~~~~~~~~~~~~~~
(一○九)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1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78.htm
尊者舍利弗随佛陀出家半个月那天,一位名叫「长爪」的外道出家,来摩揭陀国首都王
舍城北方的迦兰陀竹园精舍见佛陀。一番行礼问讯,寒暄过后,长爪外道对佛陀说∶
「瞿昙大师!我的见解是∶『我不接受任何见解』。」
「长爪!连你自己『我不接受任何见解』这样的见解,都不接受吗?」
「瞿昙大师!我既然讲『不接受任何见解』,这样的见解我当然也不接受啦。」
「长爪!既然连你自己的见解都不接受,那你为什么还说?如果你不说出自己的见
解,谁又能帮你说?
长爪!事实上,这世界的多数人都像你一样,嘴上虽然这么说,但实际上却还持著
某些见解,只有极少数人,才能真正舍弃一切见解。
长爪!沙门、婆罗门中有三类执见∶一、『我接受所有见解』二、『我不接受任何
见解』三、『我接受某些见解,但不接受某些见解』。其中,持第一类执见者,常为贪
、瞠、痴、烦恼所缠缚,好于执取染著,不得清净远离。持第二类执见者,近于不贪、
不瞠、不痴,近于不为烦恼所缠,近于清净不取不染。」
当佛陀说到这里时,长爪外道心中暗喜∶
「瞿昙大师赞同我的见解!瞿昙大...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2 节录增壹阿含17品10经
婆罗门言∶「沙门!能与吾共论议乎?」
周利盘特言∶「我今尚能与梵天论议,何况与汝盲无目人乎?」
婆罗门言∶
「盲者即非无目人乎?无目则非盲耶?此是一义,岂非烦重。」
是时,周利盘特便腾逝空中作十八变。尔时,婆罗门便作是念∶
「此沙门止有神足,不解论议,设当与吾解此义者,身便当与作弟子。」
是时,尊者舍利弗以天耳听闻有是语∶「周利盘特与世典婆罗门作此论议。」是时
,尊者舍利弗即变身作盘特形,隐盘特形,使不复现,语婆罗门曰∶
「汝婆罗门!若作是念∶『此沙门止有神足,不堪论议。』者,汝今谛听,吾当说
之,报汝向议,依此论本,当更引喻。汝今,婆罗门!名字何等?」
婆罗门曰∶「吾名梵天。」
周利盘特问曰∶「汝是丈夫乎?」
婆罗门曰∶「吾是丈夫。」
复问∶「是人乎?」
婆罗门报曰∶「是人。」
周利盘特问曰∶
「云何,婆罗门!丈夫亦是人,人亦是丈夫,此亦是一义,岂非烦重乎?然,婆罗
门!盲与无目,此义不同。」
婆罗门曰∶「云何,沙门!名之为盲?」
周利盘特曰∶
「犹如不见今世、后世,生者、灭者,善色、恶色,若好、若丑,众生所造善恶之
行,如实而不知,永无所覩,... 阅读全帖 |
|
P******n 发帖数: 329 | 33 各位佛弟子,
如果你们是抱着寻求从苦中解脱的意愿来学佛,我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体会。另外,我
会随时加入遗漏的感悟。
(1)学佛的目的:唯有“从苦中解脱”这一个目的,唯有树立这个独一无二的目标才
能导向你接触正法;带有任何其他目的的一般都会带有各种各样的欲求,其结果就是各
种邪法,外道和魔法向你扑面而来,你却无法辨别。一定要放下其他的贪欲去学佛,切
记切记。
(2)向谁学佛:我们说学佛,自然是向佛陀学佛,所以必须对佛陀有不坏的净信。佛
法的道理必定不存在什么与时俱进的问题。一旦有某位号称他所讲佛法是与时俱进,那
是对佛陀圆满智慧的诽谤。所以必须深入最接近佛陀本怀教义的经典。现如今佛教经典
浩如烟海,唯有四部阿含经是公认的接近佛陀本怀教义的,而杂阿含又是四部阿含的母
本。所以诚心奉劝各位佛弟子从读杂阿含开始。读杂阿含的感觉就像是在亲闻佛陀讲法
,无比受益和殊胜。下面是我上传在dropbox上的阿含经和关于初果的概述。大家可以
下载。下载后需要右键点击文件,在属性里unlock就可以打开阅读了。
https://dl.dropbox.com/u/25000566/agama%28zhuang...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4 杂阿含302经
佛说此经已,阿支罗迦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时,阿支罗迦叶,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狐疑,不由他知,不因他度,于
正法律心得无畏。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02.htm
这是阿含经证初果的定型句。
得法眼净,见法、得法、知法、入法,这个「法」,指「四圣谛」或「涅盘(解脱果)
」。得法眼净,是不被我见染污,没有错乱的直接体验(现观,汉译<杂阿含经>是翻
成「无间等」)四圣谛。
对于为什么这么快就能证初果,我也不明白。有人说是这些能亲闻佛陀说法的人善根深
厚,多有禅定,所以一修观就能见法。我想至少佛陀说的修观方法应该不复杂(清净道
论的十六观智就不是一座能说完的,不要说修了),所以能现学现用。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有些经文简略了,其实不是当场见法。如初转法轮的五比丘,是在
七天内全部证果。 |
|
S**U 发帖数: 7025 | 35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bb/bb09.htm
第一次结集出来的内容,依各种可靠的文献显示,是「法」与「律」。法的部分,由担
任佛陀侍者最久,被认为是闻法第一的阿难尊者,负责搜集诵出,内容并不限于佛陀的
教说,也包含了有成就佛弟子的教说,以及佛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律的部分,则由被认
为持律第一的优波离尊者,负责搜集诵出。当时集出的内容,包括律与法,都称为「修
多罗」,意译为「经」[12],这就是佛教最早的经典与律典的集出。第一次结集出来的
原始内容,今天我们已经很难还其原貌了,但也不是真的完全消失不见了,因为,在现
存的经律典籍中,还包含有这一部分。律的部分,大约是相当于现存各种律典中的〈五
波罗提木叉〉(戒经)。法的部分,大约是含在现存《杂阿含经》(《相应部》)的〈
修多罗相应〉中。汉译的《杂阿含经》,经近代学者的努力整编,已经大致恢复了其原
有的编辑顺序[13],这对第一次结集内容的了解,有很大的贡献。整编后的《杂阿含经
》,其〈相应修多罗〉的内容,包含有∶阴、入、因缘、谛、界、受、念处、正勤、如
意足、根、力、觉支、圣道分、安那般那念、学、不...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6 南传:相应部22相应58经
比丘们!如来、阿罗汉、遍正觉者是未生起道的创始者;未出生道的生产者;未宣说道
的宣说者,是道的了知者;道的知者;道的熟知者。又,比丘们![其]弟子现在住于道
的随行,以后为具备者。
比丘们!这就是如来、阿罗汉、遍正觉者与慧解脱比丘的高下,的不同,的差别。
中部12经/狮子吼大经(狮子吼品)(庄春江译)
……
「舍利弗!有这如来的十如来力,具备了这些力,如来自称为最上位,于众中作狮
子吼,转梵轮,哪十个呢?……
杂阿含684经
诸比丘!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种种别异?
......
如来、应、等正觉者先未闻法,能自觉知,现法自知,得三菩提,于未来世能说正法,
觉诸声闻,所谓∶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是名
如来、应、等正觉,所未得法能得,未制梵行能制,能善知道,善说道,为众将导,然
后声闻成就随法、随道,乐奉大师教诫、教授,善于正法,是名如来、应、等正觉,阿
罗汉慧解脱,种种别异。
复次,五学力、如来十力。
何等为学力?谓∶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何等为如来十力?
......
http://agama.b...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7 杂阿含906经
如是,迦叶!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
譬如∶大海中船载多珍宝,则顿沈没,如来正法则不如是,渐渐消灭。如来正法不
为地界所坏,不为水、火、风界所坏,……乃至恶众生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
就诸恶,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炽然,如来正法于
此则没。
......
迦叶!有五因缘,令如来法律,不没、不忘、不退,何等为五?若比丘于大师所恭敬、
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
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迦叶!是名五因缘如来法律不没、不忘、不退。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906.htm |
|
S**U 发帖数: 7025 | 38 三学的修行次第在杂阿含的修多罗就有了。对应经文,南传收在增支部,所以是否属于
原始结集,不能肯定,但至少是上座部的共识。如果参考大众部的说法,对于是否属于
原始结集,可以多些证据。
杂阿含820经[正闻本1108经/佛光本832经](学相应/道品诵/修多罗)(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
「何等为增上戒学?谓∶比丘重于戒,戒增上;不重于定,定不增上;不重于慧,
慧不增上,于彼彼分细微戒,犯则随悔,所以者何?我不说彼不堪能,若彼戒随顺梵行
、饶益梵行、久住梵行,如是,比丘戒坚固,戒师常住,戒常随顺生,受持而学,如是
知、如是见,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断此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
决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是名{学增上戒}[增上戒学]。
何等为增上意学?是比丘重于戒,戒增上;重于定,定增上;不重于慧,慧不增上
,于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如是知、如是见,断于五下分结,谓∶身见、戒
取、疑、贪欲、瞠恚;断此五下分结,受生般涅盘,阿那含不还此世,是名增上意学。
何等为增上慧学?是比丘重于...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9 先修定觉支成就,再修观成就(明、解脱)的次第,如下∶
北传:杂阿含810经 (安那般那念相应/道品诵/修多罗)南传:相应部54相应13-14经
佛告阿难∶
「有一法,多修习已,……乃至能令二法满足。
何等为一法?谓∶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能令四念处满足;四念处满足已,七觉分
满足;七觉分满足已,明、解脱满足。
云何修安那般那念,四念处满足?
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如灭出息念学。阿难!如是,圣弟子入息念时,如入息
念学;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若长、若短、一切身行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
息念时,如出息念学、身行休息入息念时,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学;身行休息出息念时,
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学,圣弟子尔时身身观念住,异于身者,彼亦如是随身比思惟。
若有时圣弟子喜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心行息觉知入息念时,如心行息入息念
学;心行息出息念时,如心行息出息念学,是圣弟子尔时受受观念住,若复异受者,彼
亦{受随身}[随受]比思惟。
有时圣弟子心觉知、心悦、心定、心解脱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心解脱出息
念时,如心解脱出息念学,是圣弟子尔时心心观念住,若有异心者,彼亦随心比思惟。
若圣弟子有时观无常、...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0 证初果以上的人才算僧宝。虚云法师证果了嘛?
还有,禅宗这个系统,很有中国特色,其中一个特色是活泼。六祖就说「心平何劳持戒
」。拿严持戒律来要求禅宗,没啥意思。
要谈严持戒律,不如看南传的上座部,或谈律宗的弘一律师。
杂阿含554经
长者!当念佛功\\\德∶此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
夫、
天人师、佛、世尊。
念法功\\\德∶于世尊正法律,现法、离诸热恼、非时通达、缘自觉悟。
念僧功\\\德∶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随顺行,谓∶向须陀洹、得须陀洹、
向斯
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如是,四双八士,是名
世尊弟子僧,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供养恭敬尊重之处,堪为世间无上福
田。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554.htm |
|
|
c***h 发帖数: 2262 | 42
arahants
left
SeeU法友, 想问你贴的中阿含这经的一些疑问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211.htm
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
1
这里说的”心解脱”,是安止定的禅定?
2
安止定,一般会说
四无色定(四空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这里 “无量心解脱” 似乎是比空心解脱更先有的禅定,
是对应哪个 ?
3
舍利弗的说法,安止定也是心解脱,
那么在安止定中死去,死后也心解脱吗?
4
舍利弗的说,熄灭贪嗔痴,也有这样的禅定。空、无相、无所有
这个是模拟,而不是说真的熄灭贪嗔痴达到安止定吧???????
从熄灭贪嗔痴来看,这些禅定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辞。
那是说,空、无相、无所有,都一样是熄灭贪嗔痴的一些模拟于安止定的说法,
看起来很像模拟。
5
这里贪嗔痴 称为”量”, 无量心解脱,就是模拟于没有贪嗔痴。是这样理解吧?
6
那,对于贪嗔痴的熄灭,达到”空”就可以了,不须达到”无所有”?
中部43经/毘陀罗大经(小双品)(庄春江译)
我听到这样: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 阅读全帖 |
|
f********4 发帖数: 253 | 43 我慢属于贪根心的不善心所,贪嗔痴已经囊括一切烦恼了,贪嗔痴除尽的肯定是阿罗汉
。感觉这段经文甚至跟佛陀在其他地方所说的都不一样……而且看起来与已证涅槃的行
者对修行经历的描述不相符。另外相应部里没有相对应的经文,agama.buddhason.org
里也说明了,你贴的那段根本不是相应部的……
第一处描述的无量心、无所有、空、无相就是在说安止定的情况,不用断任何结都能达
到。甚至外道应该都行……
四无量心是指四种可以进入安止定的止禅禅修目标,即慈、悲、喜、舍。
第二处描述的无量心、无所有、空、无相肯定不是在说禅定,色界和无色界禅定的情况
在第一处就被讨论过了……
另外据我所知三法印在毗婆舍那修行中必然同时被见到,根除贪嗔痴是证涅槃时道智的
作用,从初果到四果就是四次培养十六观智四次体验涅槃的过程。
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
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
;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不受後有。』
证涅槃最主要...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4
org
你说哪经?
如果是说杂阿含80经
是有相对应的 相应部经文 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
我是看这里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80.htm
贪嗔痴 你说的有理,
我也觉得贪嗔痴灭,应该慢(我慢)也灭,怎么会没灭?
不是我没搞懂一些问题,就是经文有误传。
要修到哪里才知道。
南传有真的阿罗汉,说法值得参考。
我所知,听一位修过的人说, 我慢 很难断 是仅次于无明。 |
|
S**U 发帖数: 7025 | 45 四种心解脱∶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到底是文异义异,
还是文异义同呢?依质多长者的见解,可从两方面说。
一、名称不同,意义也就不同。不同的是∶
无量心解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属于禅定。
无所有心解脱,是四无色中的无所有处;也是禅定。
空心解脱,是思惟我我所空;
无相心解脱,是一切相不作意,得无相心三昧。
二、名称虽然不同,而意义可说是一致的。
这是说∶贪、瞠、痴(代表了一切烦恼)是量的因,漏尽比丘所得无量心解脱中,不动
心解脱最为第一;不动心解脱是贪空、瞠空、痴空,贪、瞠、痴空即超越于限量,是漏
尽比丘的究竟解脱(不动阿罗汉)。
同样的意义,贪、瞠、痴是障碍,贪、瞠、痴空即超越于所有,不动心解脱是无所有心
解脱中最上的。
贪、瞠、痴是相的因,贪、瞠、痴空即超越于相,不动心解脱是无相心解脱中最上的。
经中说无量、无所有、无相,却没有说到空心解脱,这因为空于贪、瞠、 痴的不动心
解脱,就是空心解脱的别名。从文异而义同来说,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无相心
解脱,达到究竟处,与空心解脱──不动心解脱,相同。依观想的方便不同,有四种心
解脱的名目,而从空一切烦...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6 《弥兰陀所问经》为统治印度希腊之弥兰王与佛教那先比丘之问答所集成。It's
composed around the first century, several centuries later than 阿含经. This
is why it belongs to Khuddaka Nikaya, and not part of 4 Nikayas/Agamas. If
it were in conflict against 阿含经, it should be ignored.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kn/miln/miln.intro.kell
Anyway, 《弥兰陀所问经》doesn't establish anything that persists from the
previous life to next life (since that would be soul, or atman). It simply
says the previous life is the cause of next life, as ... 阅读全帖 |
|
|
S**U 发帖数: 7025 | 48 Similar story at 北传:杂阿含93经, 南传:增支部7集47经
北传:杂阿含, 长身婆罗门证果.
But 害怕被杀 is not mentioned in either version.
杂阿含93经[正闻本1268经/佛光本1152经](婆罗门相应/八众诵/只夜)(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至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时,有长身婆罗门作如是邪盛大会∶以七百特牛行列系柱,特牸、水牛及诸羊犊,
种种小虫悉皆系缚,办诸饮食广行布施,种种外道从诸国国皆悉来集邪盛会所。
时,长身婆罗门闻沙门瞿昙从拘萨罗人间游行,至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作是念∶
「我今办邪盛大会,所以七百特牛行列系柱,……乃至小小诸虫皆悉系缚,为邪盛
大会故,种种异道从诸国国来至会所,我今当往沙门瞿昙所,问邪盛法,莫令我作邪盛
大会,分数中有所短少。」
作是念已,乘白马车,诸年少婆罗门前后导从,持金柄伞盖\,执金澡瓶,出舍卫
城,诣世尊所,恭敬承事。
至精舍门,下车步进,至于佛前,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
「瞿昙!我今欲作邪盛大会,以七百特牛行列系柱,……乃至小小诸虫皆悉系缚,
...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9 本来无来处 isn't started with 中观. It is already in 北传杂阿含经. "生时,无
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
Also note what 俗数法 refers to in this sutra.
SA 335
云何为第一义空经?
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
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
数法。
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
至纯大苦聚集起。
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
……乃至纯大苦聚灭。
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35.htm |
|
S**U 发帖数: 7025 | 50 刹那灭的观点,在北传:杂阿含265经,南传:相应部22相应95经,以譬喻说∶色如聚沫
、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诸行如芭蕉、识法如幻术,色等无坚实,也暗示了。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65.htm
若从实有的观点,灭了=从来没有过,就会有常或断的过失。
就算承认现象本身可以安住一段时间,最后总会变吧。变了,是有因变还是无因变?有
因,是自己为因,还是别的为因?
若自己为因,过去的自体已灭,与从来都不存在一样,如何为因呢?
若别的为因而变,那就是自身无法决定,就不能说有自体了。
种种实有的过失,如<中论>广破。
如果放弃「灭了=从来没有过」的假设,就不会有上述等过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