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 发帖数: 2262 | 1
是这样的,我的看法如下 :
杂阿含931经 佛陀这么说佛、法、僧的”法”的特色
佛法是
“说正法.律。现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涅盘。即身观察。缘自觉知。”
杂阿含980经 848经 536经 912经 973经 977经
都强调佛法如上特色
也就是当下现证,或直接可见可证,或当生可见可证,离炽然。
要证的是 -- 离炽然。(苦的止息) 不是其它。
时间是 -- 当下或当世。 也不是其它。
范围是 -- 自身
证明的方式是 -- 自证 也不是他证或科学家来证明。
阿含字典
http://agama.buddhason.org/ad/adSearch.php?keyword=%E7%8F%BE%E6
diṭṭheva dhamme,直译为「见法;现法」,当生;这一生;此生,又译
为「见法、现见法」
比对相当的南传经文形容世尊所说之「法」的定型句,「现法」应是「直接可见的」(
sandiṭṭhiko,另译为「现见的;现证的、自见的、现世的」)
杂阿含536经 阿难这样说
得现正法。离...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 佛陀对无可救药的众生,是不跟他说话。看来版上有人不懂这个道理。
从佛法说,癫狂的人,不得觉醒,是生于癫狂,死于癫狂。
杂阿含923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923.htm
佛告聚落主∶
「我亦以三种方便,调御丈夫,何等为三?一者、一向柔软,二者、一向麁
涩,三者、柔软麁涩。」
...
调马师白佛∶
「世尊!若以三种方便调伏众生,有不调者,当如之何?」
佛告聚落主∶
「亦当杀之,所以者何?莫令辱我。」
调马师白佛言∶
「若杀生者,于世尊法为不清净,世尊法中亦不杀生,而今言杀,其义云何?」
佛告聚落主∶「如是,如是!如来法中杀生不清净,如来法中亦不杀生,然,如来
法中以三种教授不调伏者,不复与语、不教、不诫。
聚落主!于意云何?如来法中不复与语、不教、不诫,岂非死耶?」
调马师白佛∶
「实尔,世尊!不复与语,永不教、诫,真为死也,世尊!以是之故,我从今日,
离诸恶不善业。」
佛告聚落主∶「善哉所说。」 |
|
S**U 发帖数: 7025 | 3 原始佛教中,佛陀参与政治吗?
当佛陀知道流离王起兵攻打释迦族,他坐在途中树下,劝阻流离王,流离王因此退兵两
次。这算不算参与政治?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101.htm
释迦牟尼成佛不久,波斯匿王即位,成为恒河中游憍萨罗国的统治者。
波斯匿王即位不久,即展示国威,向邻邦迦毘罗卫国强索公主为妃,否则扬言以武
力相向。
释迦族的王室受到这样的胁迫,大家都哗然大怒,纷纷说∶
「我们尊贵的血统,怎可和他们卑下之族通婚!」
但现实的情况是,迦毘罗卫国地小力薄,国力远不敌憍萨罗国,所以也有务实者持
赞同意见。
在正、反双方意见僵持不下时,王室成员之一的摩诃男,出了一个主意,将他家中
一位婢女的漂亮女儿,假冒成自己的女儿嫁了过去。
波斯匿王很满意这位从迦毘罗卫城来的妃子,立她为皇后。不久,皇后生了一个十
分端庄的儿子,深得波斯匿王的宠爱。波斯匿王将这位儿子取名为毘流离,并在朝廷上
正式立为太子。
流离太子八岁那年,波斯匿王送他回迦毘罗卫城,要「外祖父」摩诃男教他射箭,
摩诃男找了钗h年纪相仿的童子伴学,事情倒也顺利。
一天,流离太子等一群学童,来到...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74.htm
二千五百多年前,位于印度恒河下游南岸,有一个大国,称为「摩揭陀」国。
佛陀晚年时,摩揭陀国的国王,名叫「阿闍世」,正与北方邻族的跋耆人交恶,常
常对他的幕僚表示,跋耆国仗其人口众多,国势日强,对我越来越不顺从,威胁愈来愈
大,我应当找个机会,把他们彻底消灭掉。
佛陀入灭的前一年,有一次来到了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地区游化,住在王舍城城
郊的灵鹫山中。
阿闍世王听说佛陀住在不远的灵鹫山中,便派遣他的亲信,一位名叫「禹舍」的大
臣,就攻打跋耆国的事,去征询佛陀的意见,因为阿闍世王知道,佛陀是不会妄语,说
话实实在在的圣者,一定会据实以告。
大臣禹舍衔命来见佛陀,备了最好的车,以及五百位随从,隆重地乘车来到了灵鹫
山。待车行至路的尽头,大臣禹舍下车步行至佛陀的休息处,礼见佛陀。一番问讯行礼
后,大臣禹舍先代阿闍世王向佛陀请安问候,然后便说明了来意。
佛陀因而告诉大臣禹舍说∶
「禹舍!过去,我曾经到过跋耆国游化,为他们说过『七不衰法』,如果跋耆人信
受奉行了『七不衰法』,那么跋耆人一定会胜。」
于是,佛陀回...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5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1178.htm
北传:杂阿含1178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弥絺罗国庵罗园中。
时,有婆四吒婆罗门尼,有六子相续命终,念子发狂,裸形被发,随路而走,至弥
絺罗庵罗园中。
尔时,世尊无量大众围绕说法,婆四吒婆罗门尼遥见世尊,见已即得本心,惭愧羞
耻,敛身蹲坐,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
「取汝欝多罗僧,与彼婆四吒婆罗门尼,令著听法。」
尊者阿难即受佛教,取衣令著。
时,婆罗门尼得衣著已,至于佛前,稽首礼佛,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为其说法,示、教、照、喜已,如佛常法,说法次第,乃至信心清净,
受三自归,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彼婆四吒优婆夷于后时,第七子忽复命终,彼优婆夷都不啼哭、忧、悲、恼、苦。
时,婆四吒优婆夷夫说偈而告婆四吒优婆夷言∶
「先诸子命终,念子生忧苦,昼夜不饮食,乃至发狂乱,今丧{弟}[第]七子,而不
生忧苦?」
婆四吒优婆夷即复说偈,答其夫言∶
「儿孙有千数,因缘和合生,长夜迁过去,我与君亦然。
子孙及宗族,其数无限量,彼彼所生处,更亘相残食。
若知生要者,何足生忧苦,我已知出离,生...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6
根据以下说明,
漏尽通指,
解脱,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还有
是智慧上的烦恼已尽,不是如前五种神通特异功能。
找不出需要亲见未来世的证据。
若你认为必须有亲见未来的能力, 那只能请你找出文献或证据来了。
阿含辞典 http://agama.buddhason.org/ad/adSearch.php?keyword=%E6%BC%8F&button1=%E6%9F%A5++%E8%A9%A2
漏尽:
另译为「漏尽通、漏尽智通、漏尽智、漏尽智明、第三明」,「六通(六神通之一)」,
即「摧毁所有的烦恼」,指「解脱」
佛光辞典
漏尽智证通
梵语 āsrava-ksaya-jñāna-sāksātkriyābhijñā。谓断尽一切
烦恼惑业,永离生死轮回之神通。六神通之一。又称漏尽神通、漏尽通证、漏尽通。即
证得漏尽智,断尽一切有漏烦恼,依止静虑而示现威德具足。舍利弗阿毘昙论卷十(大
二八‧五九七中):「若智生,有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世自证知成
就行: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还有。是名漏尽智证通。」另依俱舍论卷
二十七载...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3821 | 7 列出点辞典除了壮壮声势,有什么实际内容么?我也可以列出出同样的辞典。
“永离生死轮回之神通”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还有”
是自我安慰自我幻想的,还是自己如实知见的?
阿含辞典 http://agama.buddhason.org/ad/adSearch.php?keyword=%E6%BC%8F&button1=%E6%9F%A5++%E8%A9%A2
漏尽:
另译为「漏尽通、漏尽智通、漏尽智、漏尽智明、第三明」,「六通(六神通之一)」,
即「摧毁所有的烦恼」,指「解脱」
佛光辞典
漏尽智证通
梵语 āsrava-ksaya-jñāna-sāksātkriyābhijñā。谓断尽一切
烦恼惑业,永离生死轮回之神通。六神通之一。又称漏尽神通、漏尽通证、漏尽通。即
证得漏尽智,断尽一切有漏烦恼,依止静虑而示现威德具足。舍利弗阿毘昙论卷十(大
二八‧五九七中):「若智生,有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世自证知成
就行: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还有。是名漏尽智证通。」另依俱舍论卷
二十七载,六通中之前五通于异生之凡夫亦可证得...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8
依据以下说明,看出”缘摄受智”不需要有神通亲见过去世未来世。
且”缘摄受智”重点是要了解此因缘法常住,不管过去、现在、未来都如此。也就是此
为法住智。
不排除有人主张”缘摄受智”必须亲见过去世未来世,只是没找到文献或证据说明”必
须”。
也不排除其它观智或果位必须亲见过去世未来世,只是目前没找到证据说明”必须”。
(但是具备”缘摄受智”后,其它观智”必须”亲见过去世未来世的可能性应该较小了
。)
1 杂阿含296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6.htm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
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法、缘生法,正{知}[智]善见,不求前际,言∶『我过去世若有?
若无?我过去世何等类?我过去世何如?』不求后际∶『我于当来世为有?为无?云何
类?何如?』内不犹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为前谁?终当云何之?此众生从何来
?于此没当何之?』
2 马哈西尊者 内观基础
-- 为何和何时
我们观照当下生起的现象。我们不观照过去、未来或不确定时间的事物。我们所讲的为
实际的内观。在推论的禅思中,我们可以观照过去、未来和不确定时间的事... 阅读全帖 |
|
t******h 发帖数: 177 | 9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31.htm
有一次,佛陀住在摩揭陀國王舍城郊外的一處山中,腳被飛來的碎石片刺傷流血,引起
生理上極大的疼痛。但佛陀心中持續保持正知正念,默默地承受身體的痛苦,不起煩惱
。
※ ※ ※
有一次,佛陀遊化到恆河下游北岸的跋耆國,住在設首婆羅山一處有野鹿出沒的樹
林中。
那天,在佛陀的住處,來了一位一百二十歲的老居士,名叫那拘羅。老居士向佛陀
頂禮問訊後,對佛陀說:
「世尊!我年紀大了,常常為衰弱與多病的身體所苦,行動也很吃力的,每次要來
見世尊與幾位我一向敬重的善知識比丘,都很勉強,所以,每一次能見到世尊,對我來
誥砠很不容易呢!但願世尊為我說法,讓我長久獲益,永遠安樂。」
「善哉!老居士!正如你所說的,上了年紀的人,身體必然多病痛,哪還能期盼有
個健康強壯的身體可以依靠呢?除非是個愚癡的人,否則,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所
以,老居士!你應當這樣學:我的身體雖然病了,但是我的心不病,老居士!你應當這
樣學!」
那拘羅老居士聽了佛陀的教導,覺得很歡喜,禮謝了佛陀後就離開了。
那時,尊者舍... 阅读全帖 |
|
t******h 发帖数: 177 | 10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26.htm
有一次,佛陀在恆河中游北岸的末羅國遊化,來到一個叫做「優樓頻螺」的村落,住在
附近的樹林裡。
當地的驢姓村長,聽說佛陀來了,想到佛陀常教導人知苦、滅苦,心中有著幾分的
仰慕,也嚮往能親自聽個究竟,就前往拜見請益。
驢姓村長禮見佛陀後,問佛陀說:
「世尊!聽說您能為人解說苦的成因,以及如何滅除,這真是太好了,請世尊慈悲
,也能為我解說。」
「村長!我如果以『過去如何如何』、『將來如何如何』來為你說明苦的成因、
苦的滅除,那麼,你或許會相信,也或許不信而可能徒增你的疑惑。村長!現在我們都
坐在這兒,我就舉眼前周遭會發生的事,來為你說明吧,你要好好聽,仔細思惟了。」
「好的,世尊!」
「村長!你想想看:你會因為你們村裡的哪個人被殺、被捕、被罰款、被譴責而感
到憂心、哀嘆、痛苦、不悅、絕望嗎?」
「會的,世尊!」
「然而,村長!是不是你們村裡的任何一個人被殺、被捕、被罰款、被譴責時,你
都會感到憂心、哀嘆、痛苦、不悅、絕望呢?」
「不會,世尊!」
「村長!同樣是村中的人,為什麼你對某人會,而對其他人就不會... 阅读全帖 |
|
t******h 发帖数: 177 | 11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64.htm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教導比丘們說:
「比丘們!植物利用五種方式繁殖,哪五種呢?有從根部繁殖的,稱為根種子;有
從莖部繁殖的,稱為莖種子;有從節處繁殖的,稱為節種子;有從落葉直接生根的,稱
為自落種子,有從種子發芽繁殖的,稱為實種子。
這五種種子如果不壞、不腐,足夠成熟,一遇到有土壤與水分的環境,就能發芽成
長而繁殖開來。
比丘們!那些種子,就如同糾取諸蘊聚集的識。
土壤就如同四個識所安住處。
水分呢?就像識的貪喜攀緣。
識在哪四個地方貪喜攀緣安住呢?就在色、受、想、行等四個地方貪喜攀緣安住;
在那裡經由喜貪潤澤,而生長增廣。
比丘們!如果說,離開色、受、想、行而有識的安住處,那是無法理解,也無法經
驗的,只有徒增大家的困惑而已。
比丘們!如果能於色處斷貪愛,一旦離貪愛後,色的安住處就被封鎖,識與色的繫
縛就斷了。繫縛一斷,攀緣就斷了,識就失去了安住處。一旦失去安住處,識就不能生
長增廣。同樣的道理,受、想、行等其它三個識的安住處也一樣,只要斷了貪愛,識與
四個安住處就失去了聯繫,就沒...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12 There are two schools of thoughts in Buddhism on existence:
1.三世有
2.現在有
For 三世有, the past exists now(not in the same way as now, though), so it
can be the object of cognition/recollection.
For 現在有, which is your assumption, consciousness must carry the
recollection. Whether that is 阿賴耶識 is up to the sect.
If you read Agama sutras, you will notice it repeatedly say the 11 aspects
of 五蕴:過去,未來,現在 etc. are impermanent. Does it mean the past can be
the object of insight meditation? This has been disc... 阅读全帖 |
|
|
|
|
S**U 发帖数: 7025 | 16 与梦幻泡影相似的比喻,杂阿含经已经有了。重点在无实不坚固,无我。
杂阿含265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65.htm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日种姓尊说。周匝
谛思惟,正念善观察,无实不坚固,无有我我所。
南传:相应部22相应95经
色如泡沫团,受如水泡,
想如阳焰,行如芭蕉,
识如幻术,已被太阳族人教导。
如是如是静观、如理审察,
凡如理检视它者,它[只]是空与虚伪。
立) |
|
c***h 发帖数: 2262 | 17
参考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103.htm
杂阿含103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
相应部22相应89经/差摩经(蕴相应/蕴篇/修多罗)
感谢提醒,我也要纠正自己的一些错误观念。
再看一次差摩经,意思上不是彻底尽断五蕴是”我”,
是”个别”与”总体”的观念。
所以不能写成彻底尽断五蕴是”我”,或断了五蕴是”我”
正确说法是,五受阴(五取蕴)个别的看,已经无我,
(应该三果或三果以上“有余涅盘”,但未到阿罗汉四果”无余涅盘”)
但整体上,仍会有”我”浮现。
所以,仍不是阿罗汉。
这是因为”我慢”未除。
==============
杂阿含103经[正闻本171经/佛光本105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有众多上座比丘住拘舍弥国瞿师罗园。
时,有差摩比丘住拘舍弥国跋陀梨园,身得重病。
时,有陀娑比丘为瞻病者。
时,陀娑比丘诣诸上座比丘,礼诸上座比丘足,于一面住。
诸上座比丘告陀娑比丘言:
「汝往诣差摩比丘所,语言:『诸上座问汝:身小差,安隐,苦患不增剧耶?』」
时,陀娑比丘受诸上座比丘教,至差摩比丘所,语差摩比丘... 阅读全帖 |
|
|
S**U 发帖数: 7025 | 19 在阿含中,三十三天是以神通力可以到达的地方,如下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AA/AA179.htm
只是成就如此神通不易。
四阿含中,三十三天虽然出现在杂阿含,但不是出现在最根本的「修多罗」部份,而是
出现在「只夜」与「记说」。这些部份的时代可能晚于「修多罗」部份。
再说了,三十三天是否存在,与解脱无关,也与阿含法义无关。
西方极乐世界是否存在,对西方净土法门可是核心问题。 |
|
c***h 发帖数: 2262 | 20
http://agama.buddhason.org/ad/adSearch.php?keyword=%E6%A2%B5%E8
庄春江的解释是 :
brahmacariy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圣洁的生活」(the holy life)。按:「梵行」
为「梵」(brahma,音译为「婆罗门」)与「行」(cariya,另译为「行为」)的复合词,
应是指修往生梵天界的行为,判断是当时「婆罗门」宗教思想的传统用语,成为「修清
净行」的意思,而为佛陀所沿用。
可能是佛陀当时婆罗门教的用语。
是否只是后期的印度教的用语,非佛陀当时婆罗门教用语?
这就不知了,要请教SeeU
但可能不是。
因为印度教出现较晚,后于大乘,也后于南传巴利文阿含的形成。 |
|
S**U 发帖数: 7025 | 21 转法轮经透露世尊已经了生脱死
南传:相应部56相应11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79.htm
比丘们!但自从我对这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相有这么已善清净的如实智见后,我在这包
括天、魔、梵的世间;包括沙门、婆罗门、天、人的世代中,才自称『已现正觉无上遍
正觉』。又,我的智与见生起∶『我的解脱不可动摇,这是我最后一次的生,现在,不
再有再生了。』
北传:杂阿含379经 |
|
c***h 发帖数: 2262 | 22
庄春江居士整理了阿含的故事选,阿含一些重要章节的解说,
还有南传尼诃叶(阿含)的中文白话翻译。
刚开始,看这些就很多了。这是一个从入门到进修都适用的网站。
少了很多枝枝叶叶的遮蔽,轻松的理解佛陀当时教法。
http://agama.buddhason.org/index.htm
佛陀对咒语的态度是否定的,
弟子不念咒,而做内观。
不但不念咒,也不算命,也不说风水,佛陀认为这些非正当职业。
但咒语在印度当时的外道很流行,
也许后世因为传教而赋予其它功能(e.g.安定心神),有教导咒语。
基本上,佛陀当时教法,佛弟子不念咒。
但杂阿含中有出现过ㄧ次咒语,比对整个阿含涵义,许多人认为这篇非常有问题。
佛陀当时的佛弟子会背诵一些经文 -- 就是佛陀当时对弟子说的话。
怕忘了,会背诵。
那时纸张很少,僧团很穷,只用背诵的方式。
经文有法力? 当时,没有这回事。
但是人很奇怪,你觉得有法力,自己就会往这个方向走,往这个方向看事情。
自己可能就会有某种体验。也许是心诚则灵吧
也许是后世的比丘希望一般大众尊崇佛经也不一定。这就不知道了。
这可能是后世把佛教宗教化神化的事了。
佛经内文也不专用梵... 阅读全帖 |
|
f*******e 发帖数: 5594 | 23 既然你是比较理性的,那学原始佛法应该是比较合适。以无常的生死为出发点,想了解
佛法也是非常有利的一面。
常人看到的因果业报,可以帮助人行善积德,以保持不堕恶道,能有人身,才得以有可
能进一步寻求解脱。这些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同时也要看到,拘泥于因果业报,是没有看穿生死轮回的“我见”,在佛法里是要最
终摒弃的。
我建议就从阿含经看起,一些常用的网站:
http://ahanjing.com/
http://agama.buddhason.org
grand |
|
c***h 发帖数: 2262 | 24 发信人: tuziwang (a.k.a. 毛兔, 兔子, Kaiju),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佛】真心提问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Oct 22 13:53:24 2014, 美东)
我的了解,蛋糕的美味是存在的,不可能修到尝不出蛋糕的美味,
如果是这样,哪可能是神经系统出问题。
但是,尝到蛋糕的美味之后会产生的后遗症,是要注意的,这就是佛法的重点。
尝到美味,会有乐受(难吃的东西,会有苦受),
对于乐受,我们会”想要”(欲望)。 这很正常,只要是人都会这样。
欲望升起,会自己消下去。 (这要非常仔细的内观)
问题是,一般人会再想要,再想要。 (称为贪爱。 对于欲望的贪叫”欲贪”)
(其它的贪还有色贪、无色贪)
当贪爱了,就像有火在底下烧,那个欲望就消失又升起,不会消失了,就出问
题了。
我们会一直执着不放手,认为美味、乐受、欲望都是我、我的(取) ,占住它(
有)
ㄧ但”有”,就是造业,也就是这种贪爱会影响你之后的思考行为 (行)
一...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25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6.htm
下面是庄春江译的, 跟贴是 白化译的
问题就是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
庄春江译的 佛在这里是诸如来
白化本是 佛, 似乎是佛陀本身?
雜阿含296經[正聞本477經/佛光本334經](因緣相應/雜因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因緣法及緣生法。
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
如是,純大苦聚集。
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
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
說、開示、顯發,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
此等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
倒。
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
、有、生、老、病、死、憂、...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26 不喜排版, 可以看跟贴的link
佛教十五題 季羨林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日期:2011-04-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季羨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
按
初轉法輪麥積山石窟第133窟第10號造像碑(局部)以釋迦牟尼說法形象表現佛陀為
五比丘說法這一情節。
三世佛像清代唐卡(布畫)布達拉宮藏“我們在上面已經說過,佛在世時宣揚教義所
使用的語言,可能是摩揭陀語。”“唐卡”意為卷軸畫,是我國藏區最流行的一種宗教
繪畫形式。這幅唐卡中現在的釋迦牟尼佛在主位,下有弟子侍立,後有華麗的蟠龍佛龕
,過去佛和未來佛在上方左右兩角。第三題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佛教十五題
一
現在印度正以極其隆重的儀式紀念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涅槃2500周年。我們都知道
,佛教在中印文化交流中起過很大的作用,對中國文化的許多方面都有過影響。因此,
有很多人關心這次的紀念,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下面我從佛教史裏選出一個國外梵文
學者和佛教研究者多少年來爭而未決的問題,提出我的看法,借表紀念之意。
巴利文《小品》(Cullavagga)V 33 1敘述了一個故事:
這時有兩個比丘,姓耶彌盧諦拘羅,是兄弟...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7 各经中重复出现的话语,原始经典中收录的有《法句经》。
《法句经》被作为僧团中的入门教科书背诵。
此外,南传长部第三十三部经《等诵经》,对应北传《长阿含经·众集经》、《大集法
门经》,是把佛常说的法依数字编排。南传增支部、北传增一阿含,也是依法的数字编
排。此类经是把相关的法组织在一起,对法作比较整体的说明。
摘录《等诵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DN/DN33.htm
一切众生皆因食而存续、一切众生皆因行而存续
...
哪些二呢?
名与色。
无明与有的渴爱。
有见与无有见。
无惭与无楚C
惭与楚C
恶言与恶友。
...
界善巧与作意善巧。
处善巧与缘起善巧。
...
哪些三呢?
三不善根∶贪欲不善根、瞠恚不善根、愚痴不善根。
三善根∶不贪欲善根、不瞠恚善根、不愚痴善根。
三恶行∶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
三善行∶身善行、语善行、意善行。
三不善寻∶欲寻、恶意寻、加害寻。
三善寻∶离欲寻、无恶意寻、无加害寻。
...
哪些四呢?
四念住∶学友们!这里,比丘住于在身上随观身,热心、正知、有念,能调伏对于
世间的贪与忧;在受上随观受……在心上随观心……住于在... 阅读全帖 |
|
|
S**U 发帖数: 7025 | 29 Yes.
北傳:雜阿含785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str=業&path=SA0785.
「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
、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
,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
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
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
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
|
W**N 发帖数: 1037 | 30 恭谢SeeU师兄。
比丘們!如果任何人在這四念住上這麼修習七天,對他來說,二果其中之一果應該可以
被預期:當生完全智,或當存在有餘依時,為不還者狀態**。
** 「或有餘得阿那含(MA.98)」,南傳作「或當存在有餘依時,為不還者狀態」(
sati vā upādisese anāgāmit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或者,如果有執著的殘
渣,不返回」(or if there is a trace of clinging left, non-return)或「或者,
如果有執著的殘渣,不返回的狀態」(or, if there is a residue of clinging, the
state of nonreturning, SN.48.65)。
--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010.htm)
--
阿弥陀佛! |
|
|
W**N 发帖数: 1037 | 32 元宵节快乐!
--
「先生!明月的夜晚確實是愉快的,先生!明月的夜晚確實是殊妙的,先生!明月的夜
晚確實是好看的,先生!明月的夜晚確實是清淨的,先生!明月的夜晚確實是祥瑞的,
現在,我們應該訪問哪位沙門、婆羅門,當親近他們時,我們的心能被淨化呢?」
。。
「陛下!這位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與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的大比丘僧團一起住在我
們的芒果園中。又,世尊有這樣的好名聲被傳播著:『像這樣,那世尊是阿羅漢、遍正
覺者、明與行具足者、善逝、世間知者、應該被調御人的無上調御者、人天之師、佛陀
、世尊。』陛下!請親近那位世尊,或許當親近世尊時,陛下的心能被淨化。」
[長部2經/沙門果經(戒蘊品[第一])(莊春江譯)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118.htm]
恭谢SeeU!
--
南无世尊释迦摩尼佛! |
|
W**N 发帖数: 1037 | 33 恭谢SeeU师兄。
比丘們!如果任何人在這四念住上這麼修習七天,對他來說,二果其中之一果應該可以
被預期:當生完全智,或當存在有餘依時,為不還者狀態**。
** 「或有餘得阿那含(MA.98)」,南傳作「或當存在有餘依時,為不還者狀態」(
sati vā upādisese anāgāmit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或者,如果有執著的殘
渣,不返回」(or if there is a trace of clinging left, non-return)或「或者,
如果有執著的殘渣,不返回的狀態」(or, if there is a residue of clinging, the
state of nonreturning, SN.48.65)。
--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010.htm)
--
阿弥陀佛! |
|
|
W**N 发帖数: 1037 | 35 元宵节快乐!
--
「先生!明月的夜晚確實是愉快的,先生!明月的夜晚確實是殊妙的,先生!明月的夜
晚確實是好看的,先生!明月的夜晚確實是清淨的,先生!明月的夜晚確實是祥瑞的,
現在,我們應該訪問哪位沙門、婆羅門,當親近他們時,我們的心能被淨化呢?」
。。
「陛下!這位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與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的大比丘僧團一起住在我
們的芒果園中。又,世尊有這樣的好名聲被傳播著:『像這樣,那世尊是阿羅漢、遍正
覺者、明與行具足者、善逝、世間知者、應該被調御人的無上調御者、人天之師、佛陀
、世尊。』陛下!請親近那位世尊,或許當親近世尊時,陛下的心能被淨化。」
[長部2經/沙門果經(戒蘊品[第一])(莊春江譯)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118.htm]
恭谢SeeU!
--
南无世尊释迦摩尼佛! |
|
W**N 发帖数: 1037 | 36 读了其中的一段(下面转贴)我放心了。 佛教有根,不是浮萍。
--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
The basic facts were discovered in the 19th century. In 1859 Samuel Beal
published side by side translations of the Pali pātimokkha and the
Dharmaguptaka prātimokṣa in Chinese, showing their virtually
identical content.
He noted that [11, 26] “… the identity of the code in both cases,
therefore seems to be established.” In 1882 Beal described detailed
correspondences between Suttas in Chinese and Pali [10, ch. 2]. He
accurately predi... 阅读全帖 |
|
|
t******g 发帖数: 17520 | 38 明白了, 我以前瞥到3种神通,好像也是从庄讲佛经的故事来的,教诫,神足和他心。
你说的以心改变四大, 如果是这样, 佛陀受风寒背痛, “选择”了世间的疗法
而不用神通来减痛, 如很多人说的,目的是为了示显?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30.htm
二、在《阿含經》中,多處記載著佛陀有背痛的痼疾,這是人間佛陀的模樣,正是解脫
聖者也有「身苦」的例證。可是,後來漸漸出現了理想的佛陀觀,說佛陀是一切圓滿者
,身體當然也是圓滿的,怎麼會生病需要吃藥呢?於是,將佛陀吃藥解說為是示現的,
其用意是為了會生病的一般人,教化他們應當吃藥的(參考《摩訶僧祇律》,大正藏二
二冊四八一頁上)。甚至,「大眾系的說大空宗以為:佛示現身相,其實佛在兜率天上
,所以也不說法,說法是佛的化現。」(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第六二頁)這樣
的佛陀觀,離《阿含經》所記載的人間佛陀,差距多麼大啊! |
|
d******3 发帖数: 1 | 39 诸法无我的一个解释如下:“凡是具有「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主宰的」性質者,
就是我。諸法無我,就是在否定宗教與哲學的這一層「我」。”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bb/bb02.htm
各位道友,我的问题是这样的:自然科学中的一些定律是否可以称为“我”?比如说,
物理上的动量守恒定律,数学上的逻辑定律“等同于相同事物的事物会相互等同”,
等等。这些是否可以看成“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这些定律独立存在,不依赖于
其他更基本的定律;它恒定不变,在不同时代的人体会到相同的定律;而且真实不虚,
可以用实验证明。这样看来,基本的自然定律是否可以看成是哲学概念上的“我”? |
|
|
|
|
S**U 发帖数: 7025 | 43 相应部12相应20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6.htm
『比丘们!以生为缘而有老死』∶不论诸如来出现,或诸如来不出现,那个界住立、法
安住性、法决定性、特定条件性。如来现正觉此,现观此;现正觉、现观后,告知、教
导、安立、建立、开显、解析、阐明,而说∶『比丘们!你们看!以生为缘而有老死。
』
『比丘们!以有为缘而有生』……(中略)『比丘们!以取为缘而有有』……『比
丘们!以渴爱为缘而有取』……『比丘们!以受为缘而有渴爱』……『比丘们!以触为
缘而有受』……『比丘们!以六处为缘而有触』……『比丘们!以名色为缘而有六处』
……『比丘们!以识为缘而有名色』……『比丘们!以行为缘而有识』……『比丘们!
以无明为缘而有行』∶不论诸如来出现,或诸如来不出现,那个界住立、法安住性、法
决定性、特定条件性。如来现正觉此,现观此;现正觉、现观后,告知、教导、安立、
建立、开显、解析、阐明,而说∶『比丘们!你们看!以无明为缘而有行。』
这一段经文说佛「现观」十二缘起,而且『比丘们!你们看!以生为缘而有老死。』所
以佛是要比丘们也看(现观)十二缘起。
十二缘起... 阅读全帖 |
|
|
|
r**m 发帖数: 1825 | 46 http://bbs.foyuan.net/thread-271610-1-1.html
本帖最后由 新皮夹克 于 2015-8-25 17:32 编辑
《解脱道论》是比《清净道论》大概早两三百年的赤铜牒部(现在的上座部)论著,有
学者认为,《解脱道论》就是《清净道论》的古本,日本长井真琴认为觉音把《解脱道
论》的原本全部修改后,再增补形成《清净道论》。
此文主要比较在入出息念的修行细节中两本论的差异,比如似相是如烟如雾如珠的《清
净道论》反而在《解脱道论》中被称为异相,比如觉知身而入出息在《解脱道论》中就
是觉知身体的身而入出息,不是指呼吸本身。
如何看待这种冲突需要每个修行者自己去判断抉择。
一 什么是入出息念正确的似相
《解脱道论》卷第七专门谈到两种禅相,一种是正确的:
“彼坐禅人,以九小烦恼清净心,现念入息,彼相得起。名相者,如抽绵抽古贝,触身
成乐触,如凉风触身成乐触,如见入出息风触,鼻口唇念作风想,不由形色,此谓相。
若坐禅人,以修多修相成增长,若鼻端增长,于眉间于额,成多处住,成满头风,从此
增长,满身猗乐,此谓具足。”
一...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47 嗯,我再来炫耀一下, 也忏悔一下
当时我看到大傻说 菩提心(纯insight智慧)和出离心(正解脱)的时候就想到了10圣
道的问题, 就直接说了高大上, 把大傻惹了, 导致他的 “求认同求情调求自我感觉
良好的”, 然后又导致了你道歉, 哈哈
我还觉得 “求认同求情调求自我感觉良好的”, 其实挺好的,有个度就好。
======================
因为正精进(wiki 英文版解释的挺好),我们谈到8 正道, 因为8 正道
,大傻說到菩提心和出離心, 就是阿羅漢10道的其他2道
的正知(samma-nana)和正解脫(samma-vimutti), 經文中是這么說的
是為:學者成就八支,漏盡阿羅訶成就十支。云何學者成就八支?學正見,……至學正
定,是為學者成就八支。云何漏盡阿羅訶成就十支?無學正見,……至無學正智,是謂
漏盡阿羅訶成就十支,所以者何?正見者斷於邪見,若因邪見生無量惡不善法者,彼亦
斷之;若因正見生無量善法者,彼則修習令滿具足。……至正智者斷於邪智,若因邪智
生無量惡不善法者,彼亦斷之;若因正智生無量善法者,彼則修習令滿具足。
有學是指1果到3果, 也有人之在學...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8
推
=================
http://baike.baidu.com/view/13867282.htm?fr=aladdin
…
如果在更大的背景中考察,《杂含》在经藏中的地位就显得更加突出。据义净《南海寄
归传》所述,佛灭后一千多年,印度(包括周边国家)佛教大小乘并存,其中上座部、
有部势力最大,分传南北。然其大小乘的差别仅在于是否礼拜菩萨、读大乘经,行斯事
者名大,否则号小,馀皆同也,所谓“律捡不殊、齐制五篇、通修四谛”[7]者是。《
瑜伽论》的体例、内容恰应此说,《菩萨地》仅在原始经、律基础上别出一门[8],并
无脱离三藏另立新宗之事。此在早期大乘作品《大智度论》中亦有迹可循,论中安立“
修多罗”为阿含、大乘二分,而以大乘经为三藏外别说者,同时将自宗“空门”与“阿
毗昙”等并提[10]。又,玄奘除了翻译《瑜伽论》等大乘经论之外,还翻译了大量有部
论着,从古论到注释书,这也是当时佛教实况在文献上留下的一个注脚。即此遍观,足
知即使在大乘分支以后,一切法义不离三藏,三藏要义摄归《杂含》。所以,印顺法师
的断语是十分允当的:“无边的甚深法义,都从此根源而流衍出来”。...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49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55.htm
055.佛陀的無記回答
有一次,一位名叫鬱低迦的外道出家修行者,到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拜訪佛陀。問
訊寒暄後,外道鬱低迦問:
「瞿曇!世間有邊嗎?」
「鬱低迦!這是無記。」佛陀回答。
「那麼,瞿曇!世間無邊嗎?」
「鬱低迦!這也是無記。」
「瞿曇!那,世間是常呢?還是無常?生命的本體是身體呢?還是與身體異離的?
真我在死後是存在的呢?還是不存在?」
「鬱低迦!這些都是無記。」
「瞿曇!您說這些都是無記,那到底您的主張是什麼呢?」
「鬱低迦!我以自己正覺的體證宣說,使眾生得以和我一樣,徹底地脫離憂苦煩惱
,盡苦而正覺解脫。」
「瞿曇!那您說說看,世間到底有多少比例的人,是走您所體證的這條路出離解脫
的呢?是半數?或是三分之一?」
到此,佛陀就沈默不回答了。縱然外道鬱低迦再三追問,佛陀都沈默以應,不予回
答。
這時,在旁邊的尊者阿難心想:不能讓鬱低迦這位修行人,錯以為他問倒了佛陀,
錯以為佛陀害怕了答不出來!於是,尊者阿難就接下話題,回答說:
「鬱低迦!就讓我打個比喻吧:譬如有一位國王,在邊境建了一座十...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50
庄春江网站整理了佛陀悟道成佛的经历
是由四禅、四圣谛、因缘法而成佛
七天之内 直破无明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02.htm
002.佛陀的修学历程
一、出家
二、修定
「比丘们!出家后,我清净地守护着自己的身、口、意,首先来到大家尊称为『仙
人』的阿罗罗迦摩罗处修学。阿罗罗告诉我,他已修得了超越『一切识处』的『无所有
处』禅定境界。我心想,阿罗罗能,我也能。于是精进修行,过了不久,我也体证了『
无所有处』的境界。阿罗罗知道了,对我极为恭敬,与我平起平坐,且邀请我与他一同
领众弘法。然而,我心知『无所有处』之境界,仍不离情爱,不得解脱涅盘。所以,带
着对这种修行法的不满意与失望,我离开了。
接着,我来到郁陀罗摩罗子处修学。郁陀罗告诉我,他已修得了超越『无所有处』
的『非想非非想』禅定境界。我心想,郁陀罗能,我也能。于是精进修行,过了不久,
我也体证了『非想非非想』的境界。郁陀罗知道了,也对我极为恭敬,与我平起平坐,
且邀请我与他一同领众弘法。然而,我心知『非想非非想』之境界,仍不离情爱,不得
解脱涅盘。所以,带着对这种修行法的不满...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