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sutta
首页 上页 1 2 3 4 下页 末页 (共4页)
S**U
发帖数: 7025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轮回与生命起源
杂阿含267经
诸比丘!当善思惟,观察于心。所以者何?长夜心为贪欲所(2) 染,瞠恚、愚痴所染故
。比丘!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比丘!我不见一色种种如斑色鸟,心复过是。
所以者何?彼畜生心种种故色种种。是故比丘!当善思惟,观察于心。
诸比丘!长夜心贪欲所染,瞠恚、愚痴所染;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比丘当知
!汝见嗟兰那鸟种种杂色不」?
答言∶「曾见,世尊」!
佛告比丘∶「如嗟兰那鸟种种杂色,我说彼心种种杂,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彼嗟兰那
鸟心种种故,其色种种。是故当善观察思惟于心,长夜种种贪欲、瞠恚、愚痴所染;心
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譬如画师、画师弟子,善治素地,具众彩色,随意图画种
种像类。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6/yinshun36-04.htm
Corresponding sutta at SN 22.100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sn/sn22/sn22.100.than.h
t******h
发帖数: 177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给孤独之死(转)
转自:http://sss2002.51.net/books/great_disciples/10_Anathapindika_6.html
关于大施主给孤独之死的事件,记载于《给孤独教诫经》(Anathapindikovada Sutta
,MN 143)中。长者第三度罹患剧痛之病,日益严重,不见起色,他再度请求沙利子尊
者与阿难达尊者协助。
沙利子的开示
当沙利子看见他时,他知道给孤独已濒临死亡,并给他如下指导:
长者!不要执着六根,勿于它们生贪欲识。不要执着六境,勿于它们生贪欲识。不要执
着六识、六触、六受、六界、五蕴与四无色界。不要执着任何所看到、听到、感受、认
知、想像与心中观察的事物,勿于此生贪欲识。
给孤独必定用心跟随这个详细说法,他边听边跟随睿智圣沙利子的指导方式修行。指导
结束时,给孤独热泪盈眶,阿难达慈悲地问他是否不舒服。但给孤独回答:「阿难达尊
者!我并没有不舒服。我已服侍大师与僧团甚久,但我之前从未曾听过如此深入的开示
。」
然后,沙利子说:「长者!这种深入的谈话并不适合白衣信众;它只适合出家众。」
给孤独回答:「沙利子尊者!请让白衣信众也能听到这些教法。有些人...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代南传大师及其教法
佛使比丘
无论禅修者做的是隔离式的系统训练,
或是自然的训练方式,
他必须做在日常生活中
将毗婆舍那与正念紧密结合。
有智能的人没有过去或未来,
他了解自由其实就是知道
没有获得或失去任何东西,
不必追求或存有何任东西。
自然内观
早期的经典,有许多地方谈到,人们在自然的情况下获得不同程度的觉悟,佛陀如此,
其后很多的教
师也是如此,他们并没有采用后期经论所教的方式,于森林内坐着,专心地练习把注意
力集中在某个对象。
很明显地,佛陀对最早的五个弟子有关无我的谈话,以及后来对上千位弟子有关《火烧
之教诫》
(^Adittapariy^aya-sutta)的教导,并不是一种系统式的训练课程,然而,弟子们的
智能、洞察力就在这些
对话中自然地产生。这些例子明白显示,当一个人想要明白了解一个问题时,专注力就
会自动、自然地产
生,而且其引发的观察力,可以非常深刻而稳定。就像我们做算术时,精神会自动、自
然地集中,又如射
击,当我们在瞄准目标时,心念会自动地专注、平稳。这就是心念如何自然地专注的方
式。由于这种方式
一点也没有魔术的、奇迹的或令人敬畏的,我们常常会完全忽视它,殊不知经由此种自
然...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有关无我的一个问题
当你观照弯曲,你清楚的看到如何移动和消失,移动和消失,一个接一个。你现在
了解到经典所讲的实相,如名和色不会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常人以为是同一
只手在移动,是弯曲前的那一只手。他们以为同样的手向内移、向外移。对他们来说手
是不变的,这是因为他们无法看透物质连续的实相,物质一次一次生起的实相。这是由
于他们缺乏智慧来看透。无常被连续所覆蔽。这是因为没有观照事物的生起和消失。《
清净道论》说:
“因不观照生灭,为相续所覆蔽,故不现起无常相。”
既然行者观照每个生起,一切精神与物质显现为分开、片段──并非完整和无破碎
事物。从远看,蚂蚁看似一条线,但近看可看到一只一只的蚂蚁。行者正观事物为片段
、片段,所以对他来说相续无法覆蔽事实。无常相展现他眼前,他不再有错觉。
“然而一旦把握生灭,破除相续之际,就清楚事物真实的无常特性。”
这就是你观照和获得观照无常智慧的方法。只省思而不习禅不会生起这智慧。一旦
产生这智慧,苦与无我随之而生。
“弥醯,观照无常的人明白无我。”(《增支部》)
你如何接受那些你很清楚生灭不住的事物为个人、自我、一个人?人们执着于自我
...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7644
5
In the past, unskillful behavior was unknown among the human race. As a
result, people lived for an immensely long time — 80,000 years — endowed
with great beauty, wealth, pleasure, and strength. Over the course of time,
though, they began behaving in various unskillful ways. This caused the
human life span gradually to shorten, to the point where it now stands at
100 years, with human beauty, wealth, pleasure, and strength decreasing
proportionately.
出自Cakkavatti Sutta
严重违背历史,地球在5000年前,还没有人类。从化...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嗔念一问
中部 《想念止息经》(Vitakka-SaNThana Sutta)中,佛陀提供了五种去除心中不正思惟的方法,经中有次第地由细而粗来介绍。
第一个方法是,立刻以合意并有益等的相反想法,来取代不称心、邪恶的念头∶贪念应该用舍离与无私取代;瞠恨由友善、爱与慈悲的想法取代;愚痴与迷惑则由智慧的理解、清明的思想取代。
对此,经典有一段木匠工作的譬喻∶木匠要去除较大的楔子时,会用更小的敲入其中,将大的逼出来。这个方法十分管用,当强大的自然趋势出现时,可以快速地将内在烦恼或外在诱惑转移,也就是以对治的念头取代恶念。当这种自发性的道德反应微弱或不存在时,若有相当程度的自制力,加上机警的专注与坚定的决心,这个取代的方法仍然有效。无论如何,后者这些特性,可经由修行而逐渐获得或增强,直到成熟到能自然地转
向善念。
第二个方法是,将恶念的丑陋、堕落、危险和无益深植心中,藉此强烈的厌恶来对治它,这个方法可视为第一种方法的过渡或预备。经中对这个方法的譬喻是,将动物的尸体扔到年轻俊美的男子或女人的颈项,他们一定会觉得「恐惧、丢脸且厌恶」,并尽全力将之丢弃。
第三,当这些方法都失败,不称意的念头仍然扰乱内心时,应该...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度一切众生否?
英译本经文提要
AN 10.95: Uttiya Sutta — To Uttiya {A v 193} [Thanissaro].
Is the goal of the Buddha's teachings to liberate all beings?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an/index.html#an10
S**U
发帖数: 7025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度一切众生否?
英译本经文提要
AN 10.95: Uttiya Sutta — To Uttiya {A v 193} [Thanissaro].
Is the goal of the Buddha's teachings to liberate all beings?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an/index.html#an10
S**U
发帖数: 7025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汉传佛教界真是群魔乱舞啊
外道(梵文∶tirthika;巴利文∶titthiya)为一个佛教的翻译名词,与被称为内道的佛教里佛陀所说的教法相对,取名于其异于佛教的宗教组织。
有关「外道」这个名词,最原始的用法乃指称「异教」、「非婆罗门系的异教徒」;而由此字延伸而来且今日为耆那教所专用的渡津者(Tirthankara;巴利文∶titthakara),其最初用法则单纯指称「宗派祖师」,并无任何贬低的意味,我们可在佛经《沙门
果经》(DN II.2: Samannaphala-sutta)之中发现早期这样的使用。而在公元前5~6世纪时的印度,在马加驮国有六师外道之称的自由思想家。
因此,外道一用语,不论是字源上的解释或是早期经典的使用,皆没有「心外求法是为外道」这样的意思。
而附佛外道为一贬义词,指附会佛教、却假造佛教教义以迷惑信徒的新兴宗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96%E9%81%93
汉译杂阿含经中,「外道」一词出现很多次,对应的南传经文,有些使用 paribbājaka 一词。
如杂阿含965经
时有外道出家,名曰!4钴低迦,来诣佛所
对应的南传增支...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汉传佛教界真是群魔乱舞啊
外道(梵文∶tirthika;巴利文∶titthiya)为一个佛教的翻译名词,与被称为内道的佛教里佛陀所说的教法相对,取名于其异于佛教的宗教组织。
有关「外道」这个名词,最原始的用法乃指称「异教」、「非婆罗门系的异教徒」;而由此字延伸而来且今日为耆那教所专用的渡津者(Tirthankara;巴利文∶titthakara),其最初用法则单纯指称「宗派祖师」,并无任何贬低的意味,我们可在佛经《沙门
果经》(DN II.2: Samannaphala-sutta)之中发现早期这样的使用。而在公元前5~6世纪时的印度,在马加驮国有六师外道之称的自由思想家。
因此,外道一用语,不论是字源上的解释或是早期经典的使用,皆没有「心外求法是为外道」这样的意思。
而附佛外道为一贬义词,指附会佛教、却假造佛教教义以迷惑信徒的新兴宗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96%E9%81%93
汉译杂阿含经中,「外道」一词出现很多次,对应的南传经文,有些使用 paribbājaka 一词。
如杂阿含965经
时有外道出家,名曰!4钴低迦,来诣佛所
对应的南传增支...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1
【偿还最后的债】
佛陀将般涅盘的这一年,在毗舍离附近的橡树村 (1) 中结夏安居,安居圆满后,就顺著他来时的路,一路游行回到舍卫城的只园精舍。 「法将」舍利弗礼拜佛陀后,回到自己的茅篷。当弟子们向他礼敬而离开后,他就洒扫、敷座,洗脚后盘腿坐著,进入阿罗汉的果定中。
舍利弗依他预定的时间出定,出定之时他有了个想法∶「过去诸佛是先入涅盘,还是他的大弟子先入涅盘?」然后他发现是大弟子先入涅盘。因此,他思考著自己的生命力,发现只剩下一个星期了。
他接著思索著∶「我该在那里入涅盘呢?罗目侯罗在三十三天入灭,智者憍陈如长老在六牙湖(Chaddanta Lake) (2) 圆寂,而那里是我入灭的地方呢?」
当尊者再三思索这个问题时,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并且想到∶「虽然她是七位阿罗汉的母亲 (3) ,但对佛、法、僧三宝还未生起信心,不知道她有没有可以生起信心的因缘?」
在观察这个问题后,尊者发现她有现观(abhisamaya)初果的因缘,因此自问∶「要透过谁的教导,她才能够洞察真理呢?」
接著他了解到唯有自己教导母亲佛法,才能成就这件事,他进而想到∶「如果我现在还是漠不关心,人们将会说∶『舍利弗一向乐于... 阅读全帖
r**m
发帖数: 1825
12
[转载参考]——有关帕奥西亚多禅法的重大错误
帕奥西亚多的禅修著作在大陆和台湾流传已广,但早些年读来就有许多问题.也有朋友问
起,因为不合和的缘故.只在私下解释.而不作公开批评.
但此篇文章的出现——班迪达禅修中心:问与答——马哈希尊者和帕奥禅师 ,说明
问题严重.
缅甸佛教大僧团长老及宗教部禁止帕奥西亚多的部分著作。
虽然修行佛法最主要是关注自己的内心修行,但知道有类似错误但为了所谓不争而
不指出,想来那也不过是伪善。因为隐瞒错误足够害死许多人。
帕奥禅法的错误,依据经典而说,有多处严重错见.因此现在指出:
错误第一,是他所提的内观必须要观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其错误在于,根本
不了解度疑清净的实际是要了解缘起的本质——无常、苦、无我,而绝非是了解具体的
过去世是什么,未来世又是什么。
同时,按照经典而言,了解具体的过去世是什么,未来世又是什么,只有彻证色界
第四禅那获得熟练精通并且具有神通等独特根性者才能成就此宿命通。见《清净道论》
神通部分但帕奥在其著作中却说依第一禅以下就能在内观中洞察具体的过去世和未来世
。从禅修内观的角度讲,即使看见...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有关无我的一个问题
☆─────────────────────────────────────☆
bdbd (kakali) 于 (Thu Jul 14 06:22:59 2011, 美东) 提到:
佛在无我相经里面说色不是我,因为如果是我的,我就不会让它有病苦。 我觉得这个
论据不充分。 就好象买座房子,我不会盖房子,房子自己会漏,但是我可以住在里面
,所以它还是我的。 房子不是我,但是是我的。。。。。。
谁来开示一下。
☆─────────────────────────────────────☆
nibbana (卍) 于 (Thu Jul 14 08:34:22 2011, 美东) 提到:
经里说not self,你说的是not mine。
房子是你现在拥有的,但不是你。色也不是你。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sn/sn22/sn22.059.nymo.h
☆─────────────────────────────────────☆
SeeU (See you) 于 (Thu Jul 14 11:26:54 20...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4
☆─────────────────────────────────────☆
rapier (Avanti) 于 (Fri Jul 22 02:19:15 2011, 美东) 提到:
一片乱象:
大,小乘经典都开示了轮回的主体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1178118/
一网友引了《中阿含经》相关原文:
比丘复问曰:『世尊!云何因外有恐怖也?』
世尊答曰:「比丘者,如是见、如是说:『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
这是阿含系列,在大乘法义里,“此”即是第八识,入胎识。 第八识所含种子起现行
,生出五阴及万法,五阴被意识执为“我”(妄我),故会带来恐怖。
可见无论阿含系列还是大乘经典,都开示有一个论回的主体。
==================================================
宣扬这种观点的人居然是中科院宗教博士
☆─────────────────────────────────────☆
SeeU (See you) 于 (Fri Jul 22 11:37:59 2011, 美东...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度一切众生否?
☆─────────────────────────────────────☆
SeeU (See you) 于 (Thu Jul 21 11:50:14 2011, 美东) 提到:
大乘常说佛发心度一切众生。「佛法」不如此说。佛度有缘而已。如<佛遗教经>说,未度者,留下得度因缘。
<大般涅磐经>中,佛对须跋陀罗说,唯有八正道才能解脱,无八正道无圣果。
从「佛法」到大乘,有些观点改变了。
杂阿含965经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世有边耶?』答言∶『无记。』『世无边耶?世有边无边耶?世非有边非无边耶?』答言∶『无记。』瞿昙于何等法而可记说?」
佛告郁低迦∶
「知者、智者,我为诸弟子而记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为诸弟子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为一切世间从此道出?为少分耶?」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尊者阿难语郁低迦外道出家∶
「汝初已问此义,今复以异说而问,是故,世尊不为记说,郁低迦!今当为汝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国王有边境城,四周坚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门,...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度一切众生否?
☆─────────────────────────────────────☆
SeeU (See you) 于 (Thu Jul 21 11:50:14 2011, 美东) 提到:
大乘常说佛发心度一切众生。「佛法」不如此说。佛度有缘而已。如<佛遗教经>说,未度者,留下得度因缘。
<大般涅磐经>中,佛对须跋陀罗说,唯有八正道才能解脱,无八正道无圣果。
从「佛法」到大乘,有些观点改变了。
杂阿含965经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世有边耶?』答言∶『无记。』『世无边耶?世有边无边耶?世非有边非无边耶?』答言∶『无记。』瞿昙于何等法而可记说?」
佛告郁低迦∶
「知者、智者,我为诸弟子而记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为诸弟子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为一切世间从此道出?为少分耶?」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尊者阿难语郁低迦外道出家∶
「汝初已问此义,今复以异说而问,是故,世尊不为记说,郁低迦!今当为汝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国王有边境城,四周坚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门,...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度一切众生否?
☆─────────────────────────────────────☆
SeeU (See you) 于 (Thu Jul 21 11:50:14 2011, 美东) 提到:
大乘常说佛发心度一切众生。「佛法」不如此说。佛度有缘而已。如<佛遗教经>说,未度者,留下得度因缘。
<大般涅磐经>中,佛对须跋陀罗说,唯有八正道才能解脱,无八正道无圣果。
从「佛法」到大乘,有些观点改变了。
杂阿含965经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世有边耶?』答言∶『无记。』『世无边耶?世有边无边耶?世非有边非无边耶?』答言∶『无记。』瞿昙于何等法而可记说?」
佛告郁低迦∶
「知者、智者,我为诸弟子而记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为诸弟子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为一切世间从此道出?为少分耶?」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尊者阿难语郁低迦外道出家∶
「汝初已问此义,今复以异说而问,是故,世尊不为记说,郁低迦!今当为汝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国王有边境城,四周坚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门,...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18
Here I just add more about my personal experiences why I accept the doctrine
of karma and dependent origination in Buddhism.
It was about 5 years ago, in my daily life I really found that what I am
doing today will profoundly influence what will happen on me tomorrow (in
the future). If I want to realize sth in the future, I must do sth today for
that. How hard I put my efforts today determines to which extent I can
realize that.
We can take a close look on the actions of IDs on this board. What...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9
☆─────────────────────────────────────☆
TrueStory (不是幸福的坑不挖) 于 (Wed Nov 23 14:09:26 2011, 美东) 提到:
Carl Jung published a lot after this NDE, and this was one of his two major "creative" illnesses he experienced (suffered or blessed). The other one was the deep depression he experienced after his break-up with Freud (several of Freud's former disci
committed suicide after such break-ups.)
Update: I found a link with the same content, but perhaps it's easier to read than the pure text below:
h...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若无轮回主体,业由谁承担?
A theory that can be tested here and now is a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
of the teaching of the Buddha.
In DN 2, The Fruit of the Practice Sutta, a king asked Buddha: I have met so
many religious teachers with the question: what is the fruit of religious
practice that is visible here and now? And I can't a satisfactory answer
from any of them. The Buddha gave a list of benefits visible here and now,
ending in seeing the Four Noble Truth here and now, and know for yourself,
beyond any doubt, t... 阅读全帖
k****s
发帖数: 1209
21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世尊對咖拉麻們説:)「來,諸咖拉麻,你們不要輕信傳説;不要輕信(代代)輾轉
相傳(的教説);(不要輕信據説如此;不要輕信﹙:這是﹚從藏﹙經典籍而﹚來的;
不要輕信思考的原因〔推論〕;不要輕信方法的原因〔理因〕;不要輕信行相的審慮;
不要輕信忍可審思之見;不要輕信形相的可能性;不要輕信:『﹙這﹚沙門是我們的)
老師』。諸咖拉麻,假如你們自己了知:『這些法是善的,這些法是無罪的;這些法是
智者所讚歎的;這些法在完全地受持後會導致利益、快樂的』,這時,諸咖拉麻,你們
應當具足而住〔奉行〕。——kamala sutta
佛陀本身即是探索者。耶稣讲的“寻即寻见,叩门开门(太7:7)”也是一个意思。
s******y
发帖数: 172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据说又开始挖大小乘的坑了
On Thu, 9 Sep 2004, *** wrote:
Dear ###,
> I have visited many web based forums on Chinese Buddhism. Believe it
> or not, many people are quarreling there for which pure land is the
> best or the most suitable for our world people, western Buddha's pure
> land, eastern Buddha's pureland, or Maitreya, the future Buddha's
> pure land. And these quarrels usually become so strong to end up with
> attacks.
It isn't that much different in the Theravada Buddhist world regarding
techniques of meditatio... 阅读全帖
f********4
发帖数: 253
23
以下摘自马哈希尊者的内观基础
除了涅槃之外的实相──名与色,一开始并不存在。每当有因出现,它们就会生起
,生起后它们就消失。因此,我们说名与色的实相为无常。以看为例,开始时没有“看
见”,但如眼根完整,对象生起,有了光线,注意力被吸引,如这四个因素同时发生,
那么就有“看见”。一旦生起,随即消失,不再有。因此我们说看是无常。要一般人知
道看为无常并不容易,听则比较容易了解。开始时并没有听,但如耳根完好,声音产生
,没有阻碍,注意力被吸引,如这四个因素同时发生,那么就有“听见”。它生起,然
后消失,不再有。因此我们说听是无常。
现在你听到我讲话,你听到一个接一个的声音。一旦听到它们,它们就消失。听,
“声音(sound)、声音、声音”。当我说s,你听到,接着它就消失。当我说ound,你
听到,然后它消失,这是它们的生灭。对其他的心理生理现象也是这样。它们生起和消
失。看、听、嗅、尝、触、想、弯、伸、移动──全部都生灭。因为它们不停地消失,
我们说它们无常。
在这些名色的生灭之中,心识的消失非常清楚可知。假如在观注上升、下降时,你
打妄想,你观注“妄想”。当你观注它时,打妄...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4
Think about what these sutta says. Does it deny 现象存在? What does it say
about 生起,灭去?
杂阿含262经
尔时,阿难语阐陀言∶
「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
诸境界,心便计著。
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
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
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
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
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
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南传:相应部22相应90经
「阐陀学友!我在世尊面前曾听到这样;当面领受[世尊]对迦旃延氏比丘的教导∶『迦
旃延!这世间多数依于两者∶实有的观念,与虚无的观念。
迦旃延!以正确之慧如实见世间集者,对世间不存虚无的观念;以正确之慧如实见
世间灭者,对世间不存实...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陀的第一次开示【转载】
http://www.vipassana.org.cn/discourse/discourse-104.html
佛陀的时代,一些人坚信唯有通过苦行方能达到解脱。循此信念,佛陀严格地进行了六
年的苦修,然后发现这样的苦修是徒劳无用的。于是他放弃苦行而选择了中道。他的五
个同伴-憍陈如(Kondanna)、额鞞(Bhaddiya)、跋提(Vappa)、十力迦叶(
Assaji)、和摩诃俱男(Mahānāma)一见如此,随即对他失去信心而远离了他。佛陀
完全觉悟后,决定把正法首先教授给他们。
当这五个昔日同伴见到佛陀靠近时,决定给他一个座位因他毕竟是国王的儿子,但却不
再向他致敬。然而当佛陀越走越近时,他那无限的爱、慈悲与脸上的光辉吸引住他们,
因而对佛陀表达了全然的礼敬。
初转法轮
佛陀的第一次开示被称为转法轮经(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就在阿沙荼月
的月圆日,佛陀在位于贝纳勒斯附近Isipatana一个叫鹿苑的地方,为最初跟随他的五
个同伴开示正法。两个月后,佛陀对于他所发现的中道进行详细解说,这些即构成了他
一切教导的核心。
在开示的最初,佛陀说明修...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6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Tue Sep 11 17:26:18 2012, 美东) 提到:
转:
奥义书在印度宗教与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有重大意义。在奥义书产生之前,吠陀时期的雅
利安人崇拜自然神;梵书则大多是形式主义的祭祀手册。奥义书最早集中精力讨论宇宙
的终极真理。奥义书中两个最重要的概念是「我」和「梵」。奥义书用各种奇妙的比喻
(很多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来说明,梵就是一切,也就是最高存在;人类的我
(个体灵魂)来自宇宙的我,即梵(宇宙灵魂)。
总之,宇宙就是梵,梵就是我;「梵我同一」这个最高真理就是奥义书主要宣扬的观点。
在奥义书的思想基础上产生了吠檀多派,后来直接影响到印度教大改革者商羯罗。
另一个由奥义书系统搭建起来的重要观念是轮回业报。
轮回业报的观点在梨俱吠陀中根本没有,梵书中偶尔提及人死后可以转生,只有奥义书
完整建立了转世者的转世形态取决于他前世的所作所为(业)的思想。
广林奥义书说,转世者「因善业而成为善人,因恶业而成为恶人」。
当然,从无尽的轮...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7
☆─────────────────────────────────────☆
SeeU (See you) 于 (Thu Sep 20 00:08:27 2012, 美东) 提到:
涅盘是什么?初果是否体验了涅盘?本文从北传杂阿含351经,南传相应部12相应68经
「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结合十二支缘起,提出一种解释。
SA 351, SN12.68 都说∶涅盘就是「有之灭」。本经也提到了十二支缘起,『以取灭而
有灭』等。十二支缘起的「有」支,是指来世的「后有」,而不是这一生的五蕴。阿罗
汉断尽烦恼,取灭而有灭,虽然还有这一生的五蕴,而能体验到来世的「后有」灭,也
就是触证涅盘。阿含经中阿罗汉证果的定型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不受后有。」,是因为阿罗汉已经体验到后有的灭,所以才能肯定我生已尽。
与此对比,有学圣者虽能现观「以取为缘而有后有」,但是还不能断「取」,也就无法
灭「后有」,所以经文有「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知道而作不到,也就是知道涅盘
的法则如此,但还无法体验涅盘。
不知道如此解释,是否与其他阿含经文抵触?欢迎大家讨论。
Ref:
http:/...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8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10 14:07:20 2012, 美东) 提到:
欢迎大家引用杂阿含和相应部讨论 :)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10 14:21:15 2012, 美东) 提到:
杂阿含经65:
佛陀指出禅观是如实观察: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
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
云何如實觀察?“
那么如实观察的内容呢?
”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
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
观察五阴的集与灭为如实观察,不是自己在静坐中自己想象,比如不净观,慈心观之类。
那么什么是五阴的集?
”愚癡無聞凡夫於苦、樂、不苦不樂受不如實觀察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
不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著生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9
http://sujato.wordpress.com/2011/10/18/is-the-lotus-sutra-authe
One of our commenters asked about whether the Lotus Sutra was considered
authentic according to the Theravadin view.
To answer this from the traditional Theravadin point of view, all the
Mahayana Sutras are inauthentic in the sense that they were not spoken by
the Buddha. Historically, Theravada has tended to take a dim view of
Mahayana, regarding it as a mere degeneration of the pure teachings.
That the Lotus Sutra and other Mahaya... 阅读全帖
l****u
发帖数: 2166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每日教言 02/10/13 - 索達吉堪布
我们都可以学学佛陀本人是如何弘法的 - kalama sutta
w**u
发帖数: 311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好文共享:业力 Karma
-----from http://bbs.sutta.org/forum.php
业力 Karma
[作者] 坦尼沙罗尊者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中译]良稹
有些词我们是不译的,karma(业)便是其中之一。它的基本含义很简单——行动(
action) ——但由于佛陀的教导中关于行动的阐述占据了相当的比重,karma这个梵文
词因此满载着复杂的内涵,使得“行动”(action)这个英语单词不胜重荷。这就是为什
么我们何以干脆把原词空运过来,纳入自身语汇之故。(业 的巴利语是 kamma)
然而,如今这个词既已成为日常用语,我们在拆解它的内涵时,却发现搬运后不少含
义已混杂不清。在多数美国人看来,karma与命运同义——恶运是一股来自我们过去的
、不可解释、不可改变的力量,我们对它隐隐约约感到罪有应得、想改变它却无能为力
。我听见人们在恶运突降、招架不及时,逆来顺受地叹道: “我猜这是我的karma”。
这句话里隐含的宿命感,是我们当中不少人何以对业力观心存排斥之故,因为听上去像
是在麻木不仁地故作神秘,如此即可使任何苦难、不公正之事合理化。“如果他贫穷...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辨识 (转)
中譯版權所有 © 2005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 流通條件如上。轉載時請包括本站連接,并登載本版權聲明。
---
三辨识
Three Perceptions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作者] 坦尼沙罗 尊者
[中译] 良稹
几乎每一本有关佛教的书都会告诉你,三相[三特征]——无常相、苦相、非我
相——是佛陀的核心教导之一。不过奇怪的是,你去查巴利圣典,“三相” 一词的巴
利文 —— ti﹍akkhaṇa——却是查不到的。不管用圣典的哪一种电子版本,检
索栏中输入比如 anicca﹍akkhaṇa[无常相],一概是查无所得。这个词在巴利圣
典中不存在[1]。至于 dukkha﹍akkhaṇa[苦相]和 anattā﹍akkhaṇa[非
我相],检索结果也一样: 这几个复合词是查不到的[2]。这不等于说,无常、苦、非我
的概念在圣典中未曾出现,只是它们不叫做相。它们没有与“相”构成复合词。与它们
复合的单词,一个是 sañ&nti... 阅读全帖
t******h
发帖数: 177
33
跟你分享一位南传比丘写给我的:
right, 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refers to the consciousness has to be asscoiated
with the name-form, and it cannot go beyond name-form.
It indicate that there is no such a pure-consciousness without name-form as
the basis. As in Hinduism, there is a big consciousness and a small
consciousness. Small consciousness will return to big consciousness as the
creator of all. We can only presume that the bodhisattva might thought it
was a pure-consciousness (as entity of self). Nevertheless, he then d...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34
转自http://bbs.sutta.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712#lastpost
舍离的含义 (孙南达禅师开示)
巴利文 Nekkhamma 的意思是舍离或不执着。真正的含义是舍弃taṇhā(贪爱)。
当一个人的贪爱变得很强,他就会抓紧一个目标,执着不想放下。
在巴利文,贪爱是taṇhā,执着是upādāna。因此 Nekkhamma 舍离或放下跟贪
爱,执着是相反的。 Nekkhamma 舍离也是其中一项巴拉蜜 pāramī。
有四种 Nekkhamma
一 Kāmupādāna 欲乐取
二 Diṭṭhupādāna 见解取
三 Sīlabbatupādāna 戒禁取
四 Attavādupādāna 我见取
一 Kāmupādāna 欲乐取
欲乐取的意思是执着于感官的享受。这kāmupādāna是 kāma(感官享受的对象/感官
目标)和upādāna(取)。这些感官目标也被称为kāmaguṇa因为他们给予感官上
的欲 乐。因此kāmupādāna是强烈的贪取感官目标。
如...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freeman
认识上的进步在于对三法印--“诸行无常”的认识
=============
呵呵,你显然完全不懂诸行无常是什么意思。
真正认识到诸行无常,则必定懂无我,也必然懂苦的。
“弥醯,观照无常的人明白无我。”(《增支部》)
《正觉经》(Sambodhi Sutta),佛陀说:
“诸比丘,一个已察觉无常的人,亦领悟无我。”
《正觉经》的注疏说:
“当见到无常印,也见到无我印,当见到三法印中的其中一项,其他两项即可见
到。”.
佛法所说的无常,其实包含几个关键性内容,缺了任何一个都不是佛法所说的无常
1,除涅槃以外的存在,都是无常
2,一切被观察感知的名色,都不能持续存在
3,一切被观察感知的名色,只能驻留一刹那
4,一切被观察感知的名色,都有最小的不可分割单位,并且是究竟真实的。
5,在轮回状况下,每个众生都是由刹那生灭的名色构成,除此无它。
以上的核心,其实是非连续性或者成为离散性,量子性,并且排除掉除涅槃以外的任何
恒常本体,包括本心,如
来藏等之类。

调。
l****u
发帖数: 2166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百年虚云,人天共钦
根据 Satipatthana Sutta, 如果能入禅七天的佛徒是确认的non-returner
l****u
发帖数: 2166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百年虚云,人天共钦
那估计是sutta 错了
b**d
发帖数: 7644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百年虚云,人天共钦
不知道。 sutta只是记录,有错也不是不可能。
S**U
发帖数: 7025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请各位谈谈对楞严经的看法
"佛灭后五百年即末法"是汉传说法。藏传没有。南传说法不同,如下∶
南传上座部佛教说,佛陀的正法佛灭后住世五千年。
在这五千年当中:
* 第一个千年可以证得四无碍解的阿罗汉。也
就是说,那个时候的人在断除一切烦恼的&#
26102;候,也可以同时证得四无碍解智。当然并不是
说,所有在那个时期证果的人都可以证得四无
碍解智。而是说那个时期有这样的可能。
* 第二个千年,可以证得六通的阿罗汉。
* 第三个千年可以证得三明阿罗汉。
htt...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请各位谈谈对楞严经的看法
正法时期。正法,巴利叫作Saddhamma,梵文叫saddharma,也就是真正的、&#
32431;正的佛法。这个时期大概是五百年。
正法就相当于佛法,像法就相当于大乘佛法,而末法就相当于大乘
密乘佛法。
http://dhamma.sutta.org/books/mahinda/mxd-Abhidhamma_discourse0
这是从不同时代什么佛教最流行来区分。
正法5000年另有所指,是指在末法时代,正法虽非主流,但依然存在,还有人依正法修
行证果。
r****r
发帖数: 755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选择正当禅修方法的准则
选择正当禅修方法的准则
http://bbs.sutta.org/thread-6491-1-1.html
作者:乌荣悲(U Win Pe)
佛陀在《大念处经》中说:「对于凡夫,只有一条路可以导致清净,克服忧愁哀伤,袪
除苦楚悲痛,达致正道,体证涅槃。」这条路就是四念处:即发展对身、受、心和法的
专注力的内观禅修法。
专注的修习是一条大路,很多小路都自称可以进入它。各式各样宣称可以成功地建立起
专注的禅法都被提供出来,而《大念处经》本身亦提供了很多禅法和练习 —— 有利用
呼吸、身体的姿势、四大(地、水、火、风)和墟墓观等练习去建立专注;有利用乐、
苦、不苦不乐受去建立对感觉的专注;有利用为数十六种的心识去建立对心的专注;亦
有利用五盖(Five Hindrances)、五取蕴(Five Aggregates of Clinging)、内六根
(Six Internal Sense-bases)和外六尘(Six External Sense-bases)、七觉支(
Seven Factors of Enlightenment)和四圣谛(Four Noble Truths)等去建立和发展...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选择正当禅修方法的准则
选择正当禅修方法的准则
http://bbs.sutta.org/thread-6491-1-1.html
作者:乌荣悲(U Win Pe)
佛陀在《大念处经》中说:「对于凡夫,只有一条路可以导致清净,克服忧愁哀伤,袪
除苦楚悲痛,达致正道,体证涅槃。」这条路就是四念处:即发展对身、受、心和法的
专注力的内观禅修法。
专注的修习是一条大路,很多小路都自称可以进入它。各式各样宣称可以成功地建立起
专注的禅法都被提供出来,而《大念处经》本身亦提供了很多禅法和练习 —— 有利用
呼吸、身体的姿势、四大(地、水、火、风)和墟墓观等练习去建立专注;有利用乐、
苦、不苦不乐受去建立对感觉的专注;有利用为数十六种的心识去建立对心的专注;亦
有利用五盖(Five Hindrances)、五取蕴(Five Aggregates of Clinging)、内六根
(Six Internal Sense-bases)和外六尘(Six External Sense-bases)、七觉支(
Seven Factors of Enlightenment)和四圣谛(Four Noble Truths)等去建立和发展... 阅读全帖
l****u
发帖数: 2166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察的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对这个问题, 佛陀当时的回答是'毒箭喻‘。
salla sutta has details.
r****r
发帖数: 755
44
现在很多人认为“大”乘佛教是佛教的“发展”,其实“大”乘佛教才是真正的附佛外
道,人间的佛陀将八正道作为救度众生入涅槃的灵丹,隔壁的外道张三眼红,看着自己
兜售的一桶老鼠屎卖不出去了,怎么办,简单,把那粒灵丹拿来,埋到他的那桶老鼠屎
里然后将整桶老鼠屎都来当作灵丹卖,这是个让旁观众人统统闭嘴的“附佛”高招,哈
,你不敢说我是假药了吧!
当然即使是来啃他这桶屎的人还是有可能会误打误撞找到那粒真正的灵丹的,怎么办?
一,捧,老鼠屎是上等根器的人才有资格服的,劣等根器的人才会去找那个“小”丹。
二,恐吓,例如通过制戒禁止与声闻人共住等等。
幸运的是现代资讯发达,比较鉴别的机会远超古人,俗语云“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阿含和尼柯耶就是照妖镜,多读读,“大”乘的很多谎言不攻自破,不管它披上多
么崇高的外衣。
例如提婆达多这位佛的堂兄弟,从律藏里都知道他是曾犯五逆重最,和佛做对的一个大
魔头,可是到了法华经里,他就变成了善知识,要成佛的。抛开后人的种种宗教性的解
释,例如说是示现啦什么的,最合理地解释是法华经是提婆达多教派的后人编造的。提
婆达多后来离开释迦牟尼的僧团,另外成立教团。 而且他的...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45
现在很多人认为“大”乘佛教是佛教的“发展”,其实“大”乘佛教才是真正的附佛外
道,人间的佛陀将八正道作为救度众生入涅槃的灵丹,隔壁的外道张三眼红,看着自己
兜售的一桶老鼠屎卖不出去了,怎么办,简单,把那粒灵丹拿来,埋到他的那桶老鼠屎
里然后将整桶老鼠屎都来当作灵丹卖,这是个让旁观众人统统闭嘴的“附佛”高招,哈
,你不敢说我是假药了吧!
当然即使是来啃他这桶屎的人还是有可能会误打误撞找到那粒真正的灵丹的,怎么办?
一,捧,老鼠屎是上等根器的人才有资格服的,劣等根器的人才会去找那个“小”丹。
二,恐吓,例如通过制戒禁止与声闻人共住等等。
幸运的是现代资讯发达,比较鉴别的机会远超古人,俗语云“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阿含和尼柯耶就是照妖镜,多读读,“大”乘的很多谎言不攻自破,不管它披上多
么崇高的外衣。
例如提婆达多这位佛的堂兄弟,从律藏里都知道他是曾犯五逆重最,和佛做对的一个大
魔头,可是到了法华经里,他就变成了善知识,要成佛的。抛开后人的种种宗教性的解
释,例如说是示现啦什么的,最合理地解释是法华经是提婆达多教派的后人编造的。提
婆达多后来离开释迦牟尼的僧团,另外成立教团。 而且他的...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46
现在很多人认为“大”乘佛教是佛教的“发展”,其实“大”乘佛教才是真正的附佛外
道,人间的佛陀将八正道作为救度众生入涅槃的灵丹,隔壁的外道张三眼红,看着自己
兜售的一桶老鼠屎卖不出去了,怎么办,简单,把那粒灵丹拿来,埋到他的那桶老鼠屎
里然后将整桶老鼠屎都来当作灵丹卖,这是个让旁观众人统统闭嘴的“附佛”高招,哈
,你不敢说我是假药了吧!
当然即使是来啃他这桶屎的人还是有可能会误打误撞找到那粒真正的灵丹的,怎么办?
一,捧,老鼠屎是上等根器的人才有资格服的,劣等根器的人才会去找那个“小”丹。
二,恐吓,例如通过制戒禁止与声闻人共住等等。
幸运的是现代资讯发达,比较鉴别的机会远超古人,俗语云“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阿含和尼柯耶就是照妖镜,多读读,“大”乘的很多谎言不攻自破,不管它披上多
么崇高的外衣。
例如提婆达多这位佛的堂兄弟,从律藏里都知道他是曾犯五逆重最,和佛做对的一个大
魔头,可是到了法华经里,他就变成了善知识,要成佛的。抛开后人的种种宗教性的解
释,例如说是示现啦什么的,最合理地解释是法华经是提婆达多教派的后人编造的。提
婆达多后来离开释迦牟尼的僧团,另外成立教团。 而且他的...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47
现在很多人认为“大”乘佛教是佛教的“发展”,其实“大”乘佛教才是真正的附佛外
道,人间的佛陀将八正道作为救度众生入涅槃的灵丹,隔壁的外道张三眼红,看着自己
兜售的一桶老鼠屎卖不出去了,怎么办,简单,把那粒灵丹拿来,埋到他的那桶老鼠屎
里然后将整桶老鼠屎都来当作灵丹卖,这是个让旁观众人统统闭嘴的“附佛”高招,哈
,你不敢说我是假药了吧!
当然即使是来啃他这桶屎的人还是有可能会误打误撞找到那粒真正的灵丹的,怎么办?
一,捧,老鼠屎是上等根器的人才有资格服的,劣等根器的人才会去找那个“小”丹。
二,恐吓,例如通过制戒禁止与声闻人共住等等。
幸运的是现代资讯发达,比较鉴别的机会远超古人,俗语云“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阿含和尼柯耶就是照妖镜,多读读,“大”乘的很多谎言不攻自破,不管它披上多
么崇高的外衣。
例如提婆达多这位佛的堂兄弟,从律藏里都知道他是曾犯五逆重最,和佛做对的一个大
魔头,可是到了法华经里,他就变成了善知识,要成佛的。抛开后人的种种宗教性的解
释,例如说是示现啦什么的,最合理地解释是法华经是提婆达多教派的后人编造的。提
婆达多后来离开释迦牟尼的僧团,另外成立教团。 而且他的... 阅读全帖
l****u
发帖数: 2166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涅盘与净土
是啊 - 考虑都是要考虑的, 没有错误的问题, 只有错误的答案。
佛经里记载了佛陀的弟子都询问这些问题, 所以关心这些都是很合理的。
不过佛陀没有回答 - 佛陀用了毒箭来阐述这个思路 -
我们如同被毒箭射中, 但是我们拒绝手术, 却表示一定要先知道谁是射手, 箭的质
地等等。
Cula-Malunkyovada Sutta - MN 63. 有空欢迎看看 :) google 就有。
l****u
发帖数: 2166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请问因果是如何工作的?
说说我自己的理解 -
善恶之分对于个人而言,很重要, 对于现实整体, 是没有价值的。
不过佛陀说了10wholesome actions, 查阅kammapatha sutta 就有精确记录。
对于因果报应的执行 -
我的现阶段的理解是, 现实是一个整体, 互相关联。
每个人神兽的一言一行一念, 都具有改变全局的潜在能力。
我们在言行的一刻, 已经开始了果报的过程。就像那个在丛林里抖动翅膀的小蝴蝶。
或者像在一张蜘蛛网上,触动了其中的一点。
下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 - 那么果报是如何判断果报对象是‘我’呢?
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另一个问题,什么是‘我’? 就不多言了。
对于轮回重生,佛语是因为clinging. clinging 是源于habitual tendency(或者
becoming).
佛陀重点指出的becoming包括: 希望继续有感官,希望继续有名色(身体,名望,独
立的个体等)。
r****r
发帖数: 755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涅槃( Nibbāna)的探讨
http://bbs.sutta.org/thread-5855-1-1.html
问题:请详细解释涅槃的体会或其特征,作用和显示。
回答:涅槃是不能详细解释的,而必须亲自去体验。因为关于涅槃的真正意义,是非常
难给他人一个满意答案。
这就像一个从来没有尝过苹果的人问另外一个尝过苹果的人,其味道如何?他(尝过)
要怎么回答呢?假如他说味道很甜。发问者会问,‘甜得怎样?甜得像糖,还是像蜜糖
?’
实在很难具体的回答他的问题。最恰当的方法,就是给那发问者一片苹果,跟他讲‘你
尝一尝,就会清楚地了解苹果的滋味了'。
与其讨论涅槃,你不如亲自去习修而体会涅槃。那么,你就会彻底的明白涅槃是什么了
。因为这是一种个人直觉的经验。这就是为什么很难给涅槃做一个明确的解释。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从来没有体验过火的人。假如有人警告他,“嘿,这是火,不要触动
它,会灼伤你的”。他因为对火的无知,只有被灼伤后,才会明了火及其性能。涅槃也
是这样,他必须被人亲自体验才能明了。
最恰当的认知涅槃的方法是通过其特征(lakkhaṇa),作用(rasa),以及其显示(
paccupaṭṭ...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下页 末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