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 发帖数: 2166 | 1 佛经里,讲述*craving* 是轮回的支持。
佛陀用的比喻是,两根可燃物(比如蜡烛)不接触,但是风可以把一根的火苗传播到另
一根。
风为传播的支持。
"Vaccha, when a flame is being swept on by the wind and goes a far distance,
I designate it as wind-sustained, for the wind is its sustenance at that
time."
"Vaccha, when a being sets this body aside and is not yet reborn in another
body, I designate it as craving-sustained, for craving is its sustenance at
that time."
Kutuhalasala Sutta: With Vacchagotta |
|
t******s 发帖数: 119 | 2 "Vaccha, when a being sets this body aside and is not yet reborn in another
body".火传下去,类比being(生命,存在)传下去。BTW,Kutuhalasala Sutta请问这
经文的中文出处。 |
|
l****u 发帖数: 2166 | 3 第一个问题:
传播的不是being, 是clinging & becoming. (两个动词, 非名词)。
经文是maha-nidana sutta 序号是dn 15
经是sn 44.9. 不清楚具体的中文出处。
another |
|
l****u 发帖数: 2166 | 4 佛陀一直强调 ‘过程‘, 当问到主体时,佛陀这样说的:
When this was said, Ven.-Moliya-Phagguna said to the Blessed One, "Lord, who
feeds on the consciousness-nutriment?"
"Not a valid question," the Blessed One said.
Phagguna Sutta: To Phagguna (sn 12.12) |
|
l****u 发帖数: 2166 | 5 这片文章主观夸大了一些对佛法负面言论的影响力。 (对饮水投毒的比喻)。
同时误解了宣传佛法的方式。 佛法以经,僧团传播,不依不靠,没有必要靠调动负面
情绪来执行。
众人已经有很多的恐怖感,生命,健康,资源,人际关系 等等。
增加一滴心理负面因素, 都要慎重。
可以看看kalama sutta, 学习佛陀是如何对待对佛法有疑问有反对的态度的。 |
|
l****u 发帖数: 2166 | 6 整个宇宙是个扩张收缩的过程
就像我们的呼吸
当扩张时,一切都是放松的过程。反之就是紧张恐怖暴力主导。
人的寿命,人的尺寸。都会随之收放。
比如在最放松的时候,人寿命8万岁,没有身体疾病.
收缩时,新一代的寿命会比老一代短。宽展时,孩子寿命比父母长
所以我个人感觉我们并非末法时代,而是学佛法备受支持的好时代。
Cakkavatti Sutta: The Wheel-turning Emperor (dn 26). |
|
l****u 发帖数: 2166 | 7 第六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阿毗达摩第三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2009.06.04讲于江西佛学院
世间(欲界天,色、无色界天),世间的周期
(本文是由众多贤友共同努力将录音整理成文字完成的,不能保证
完全没有错漏,未经玛欣德尊者最后校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下面各位请合掌,我们一起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大德,法师,居士们,晚上好!
昨天晚上我们开始学习了世间。世间可以分为行世间、有情世间和空间世间。对于
有情世间,我们就以六道轮回来讲,或者以三界、以四地来讲,四种投生之地来讲,即
恶趣地、欲善趣地、色界地和无色界地。昨天晚上我们讲了四种恶趣,即:地狱、畜生
、鬼和阿苏罗。接着我们又讲了人界,然后又再讲到了四大王天。在四大王天里面,它
和我们人类是比较靠近的一个天。
四大王天它包括了两种:一种是空居天,一种是地居天。其中的地居天也就是说四
大王的很多部属和我们生... 阅读全帖 |
|
|
Y**u 发帖数: 5466 | 9 虽然佛教各种传统中都有许多佛经,但有种说法是,整个教法都包含在他最早的开示—
—《转法轮经》(Dhammacakka-ppavattana-sutta)中,那是他觉悟不久后,在波罗奈国
⑿的鹿野苑对五比丘所说。在这简短的开示中(大约只需二十分钟就可诵完),他解释了
中道与四圣谛的本质。这教导通用于一切佛教传统,就如一粒橡树籽包含了最后长成巨
大橡树的基因密码一样,一切多姿多彩的佛陀教法,都可说是从这“根本智”⒀中衍生
出来的。
四圣谛的形成,就如同阿输吠陀⒁的医方解释:(一)病症:(二)原因:(三)预后;(四)
治疗。佛陀总是充分利用当时人们熟悉的架构与形式,此例即是他心中的蓝图。
第一圣谛(病症)是苦(dukkha)——我们会感到不圆满、不满足与痛苦。虽然我们也可能
会对一个粗糙或超越的本质,有刹那或长时间的快乐;不过,心总是会有不满的时候。
这范围可能从极度痛苦,到一些无法持久的微细乐受——这一切都隶属于“苦”的范畴。
有时,人们阅读第一圣谛,却将它误解为绝对的陈述:“一切领域的实相都是苦的。”
这陈述为一切事物作了价值判断,不过那不是此处要表达的意义。若是如此,那就意味
着每个人... 阅读全帖 |
|
l****u 发帖数: 2166 | 10 yamaka sutta 的理解很多层次, 很多角度:
1. 身死的作用。 yamaka 认为阿罗汉身死是个转折到灭断的因素。
2. yamaka 用阿罗汉的词语指向阿罗汉有肉体或者五蕴的form. 佛陀非常直接的指出
了这个错误。
3. 经文明确的列出了如何回答 - ‘阿罗汉死后是什么或者发生什么?“, 经文是
这样的:
"Then, friend Yamaka, how would you answer if you are thus asked: A monk, a
worthy one, with no more mental effluents: what is he on the break-up of the
body, after death?"
"Thus asked, I would answer, 'Form is inconstant... Feeling... Perception...
Fabrications... Consciousness is inconstant. That which is inconstant is
stressful. T...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11 南传佛教认为正法五千年,现在还是
正法时期。
http://dhamma.sutta.org/books/mahinda/mxd-buddhism%20histroy.ht
"现在是末法时期"是北传的说法。
南北传佛教现在交流还不够,北传佛教应该多去了解其他传统到底主张什么,不要以为
自己已经了解南传主张,或是北传佛教就代表佛教界共识。
阿罗汉,阿含经反覆说是「见法自知作证」,阿含经没说要别人印证你是阿罗汉。当然
可能会有误认自己是阿罗汉的问题,但是经没说要别的证果者印证来解决这问题。陈兵
主张∶没人印证所以不太可靠,只怕是受北传印心的观念影响。阿含经怎么解决这问题
,陈兵还是对阿含经多用它A发言。 |
|
t******g 发帖数: 17520 | 12 http://dhamma.sutta.org/books/dhammapada-stories-dhammanada-04.
往生三十三天的女信徒
采集诸花卉,心生染着,
又无法厌足贪欲的人,沉沦生死。
葩倜扑姬喀枯玛莉是沙瓦提城的女信徒,十六岁时就结婚了,并且育有四个儿子。
她很有德行,喜欢以食物和其它必需品布施修行的人。她经常到僧团精舍去清洗房舍,
装满所有瓶罐的水并且做其它的杂事。她知道自己的前世是三十三天王的妻子之一,同
时 ,她还清楚记得她是在所有的人都到花园摘花嬉戏时往生到人间的。所以,每次供
养比库或做其它的功德时,她都渴望将来能往生三十三天,再做三十三天王的妻子,一
如前世般。
有一天,她生病去逝了,并且正如她热烈期望地往生三十三天,成为三十三天王的
妻子。由于三十三天的一天等于人间的一百年,所以她再往生三十三天时,三十三天王
等人还在花园里玩,几乎忘了她的存在,所以当她再度加入时,三十三天王问她一早上
都到那里去了,她告诉他,自己已经到人间走一回了。
这时候,比库们向佛陀报告葩倜扑姬喀枯玛莉去世的事。佛陀说:
生命是短暂的,人还未能满足感官欲望时,死亡已经夺走人的生... 阅读全帖 |
|
|
|
w**u 发帖数: 311 | 15 Thanks Lingsu
阿毗达摩也细讲了心路七速行造业的比重.因为按概率分布,所以即使99%的可能,也会有
不呈现的时候;反之,1%也大于0.这是无常的体现. 佛法不是宿命论.
此外,可以看出果报心主要来自前辈子,很难改变的.但也有一小部份是来自这辈子以前
第一速行.所以了凡四训讲自己改变了命运,也符合业力规则,只不过太难了.
(转自)
http://wiki.sutta.org/index.php?title=%E9%80%9F%E8%A1%8C&varian
第一个速行心:作用最弱,只能带来现生受业(diṭṭhadhammavedanī
yakamma),即只能在被造的那一世带来果报。若在该世没有具足的缘以令它成熟,它
即变成无效。
第二——第五个速行心:会带来无尽业(aparāpariyavedanīyakamma)。只要诸缘具
足,这种业能够从它被造下的第二世以后的任何一世里成熟。而且只要还在轮回,它即
永远不会变成无效。没有任何人能够免除体验无尽业的果报,即使佛陀与阿罗汉也不例
外。
第七个速行心:是第二弱的速行,会带来次生受业(upapajjav... 阅读全帖 |
|
w**u 发帖数: 311 | 16 Thanks Lingsu
阿毗达摩也细讲了心路七速行造业的比重.因为按概率分布,所以即使99%的可能,也会有
不呈现的时候;反之,1%也大于0.这是无常的体现. 佛法不是宿命论.
此外,可以看出果报心主要来自前辈子,很难改变的.但也有一小部份是来自这辈子以前
第一速行.所以了凡四训讲自己改变了命运,也符合业力规则,只不过太难了.
(转自)
http://wiki.sutta.org/index.php?title=%E9%80%9F%E8%A1%8C&varian
第一个速行心:作用最弱,只能带来现生受业(diṭṭhadhammavedanī
yakamma),即只能在被造的那一世带来果报。若在该世没有具足的缘以令它成熟,它
即变成无效。
第二——第五个速行心:会带来无尽业(aparāpariyavedanīyakamma)。只要诸缘具
足,这种业能够从它被造下的第二世以后的任何一世里成熟。而且只要还在轮回,它即
永远不会变成无效。没有任何人能够免除体验无尽业的果报,即使佛陀与阿罗汉也不例
外。
第七个速行心:是第二弱的速行,会带来次生受业(upapajjav... 阅读全帖 |
|
|
|
S**U 发帖数: 7025 | 19 印顺法师说过中论是阿含经和般若经的通论,沟通了阿含经说的缘起中道与般若经说的
假名空性。
谈空的时候,要注意经论说的空意义是什么,不能假定不同经论说的空意义相同。
南传清净道论说缘起为空:
无明是由愁等而成就,
有轮而不知其始,
没有作者和受者,
十二种的性空故为空。
此无明,因为是生灭法故恒常性空;因为染污及染污净性空;因为是生灭烦恼故桨性空
;因为是依于缘而进行故自在的我性空。行等诸支的说法亦然。或者说无明非我,非我
的,非在我中,亦非我有。行等诸支亦然。是故应知「十二种的性空故此有轮是空」。
http://dhamma.sutta.org/books/qjdl/qjdl-022.htm |
|
S**U 发帖数: 7025 | 20 I'm still listening to the podcast by the author.
http://podcast.dhammaloka.org.au/podcast/the-authenticity-of-th
There is no definitive direct evidence to show that EBTs were all spoken by
the Buddha. A weaker thesis can be supported by many indirect evidence(see
abstract above).
One evidence is the mentioning of 16 major states in suttas. This is notable
because the situation lasted for only several decades around the time of
the Buddha and it drastically changed after that- India was united. |
|
|
w**u 发帖数: 311 | 22 转 http://bbs.sutta.org/thread-9341-1-1.html
剎那定(khaṇika-samādhi)
当人们提到「禅那」(jhāna)之时,通常指「奢摩他」(samatha)的修行。一般普遍的
想法坚信,「奢摩他禅那」(samatha-jhāna)是「真正的禅那」(true jhāna)。当然
,修行者可以在奢摩他禅那中证得「安止」。在奢摩他禅那中,修行者将注意力固定在
单一「概念法」(paññatti);然而,在「毗婆舍那禅那」(vipassanā- jh
āna)中,修行者不把注意力固定在单一所缘,他的注意力会从一个「究竟法」(
paramattha),[172]移到另一个新生起的「究竟法」,在这状况下所证得的定,叫作「
剎那定」(khaṇika- samādhi)。
佛典也将「剎那定」说为“khaṇika-cittekaggatā”,意思是,「剎那的心一
境性」,对此,注释书批注为“khaṇamatta- ṭṭhitiko samādhi
”,「仅住剎那的定」。... 阅读全帖 |
|
|
|
t******g 发帖数: 17520 | 25 版主这样guilt trip “自己” 是不好的
也希望大家不要guilt trip 自己, feeling sad 永远都不会产生好的结果
前不久不是说自己就是大家, 大家就是自己吗?既然这样硬要分内外?
如果越修越sad,there must be something wrong.
--------------------------
朱倍贤老师资料分享
以無常想的角度觀察,當下由心行架構起安適感的「心行」﹙心理活動或心的參予﹚,
是不穩定的。因其不穩定,所以它不可靠、不可依托。因其不可靠、不可依托,所以它
不能控制、不能駕馭﹙非我﹚,也不是可棲息之處﹙非我所﹚。由於不認同心理活動所
架構起的境界,自然就不會有執取的欲求,沒有執取的欲求,就不會在當下的境界建立
起「我與我所」﹙我、我的﹚。
----------------------------
我觉得同样apply to 没有安适感的心行。
乌巴庆老师说过, 没到坏随观智,用无常想太多, 不好, 还是生活修行分开
这两天在看的
北傳:雜阿含564經 南傳:增支部4集159經 比丘尼经
北傳:中阿含43經 南傳:增支部10集2經 ... 阅读全帖 |
|
l****u 发帖数: 2166 | 26 五蕴,缘起都是为了显现无我, 进而消苦。
五蕴参透,不学习缘起, 也可证无我。比如Bahiya sutta.
学习缘起,也可以达到同样的境界。两者选一个重点修行就行, 也可以一起参照。
同时升起消灭,是指dependent designation, dependent arising, 这个不一样。
它指的是复合体要依靠其他实体升起,比如车需要很多零件才存在。所以没有车的存在。
if this then that, if not this then not that.
这个是不同于pali 的twelve links dependent origination. |
|
l****u 发帖数: 2166 | 27 佛陀的12环缘起法里,识是名色的必要条件。
按照时常逻辑对于必要条件的理解,我们推论佛陀说 知道在前,被知道的物体在后。
但是我们在世俗的经验中, 感觉是必须物体先存在,然后才有可能被知道。
这个我们对比缘起法, 就会知道是个不符合佛法的理解。
闭上眼,睁开眼,一个新世界, 一双新眼睛。
交叉参照bahiya sutta, 我的理解是识,名色是没有分别的,不可分割的。
名色缘识是9环缘起里的,12环缘起中没有说名色缘识。这个识指的是投胎的过程中,
胚胎作为名色必然要有意识才能成活。
具体我不理解。很多关于投胎过程的推测,佛陀似乎都以火苗从一只蜡烛传播到下一只
蜡烛,作为解释。我就当下按照佛陀的解释为答案了。不想多说多想这个问题了。 |
|
t******g 发帖数: 17520 | 28 对于修行者来说, 这些是徒劳无益的话题
我贴过wiki正语的解释
佛陀在其他经典里以列举的方式介绍了修行人应避免的两类话题和应谈论的十种话题。
http://wiki.sutta.org/index.php?title=%E6%AD%A3%E8%AF%AD&varian
在应避免的话题里,主要包括这两类:无益徒劳之论和诤论。佛陀说:
“ 有某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专心住于无益徒劳之论。例如王论、盗
贼论、大臣论、军兵论、恐怖论、战争论、食物论、饮料论、衣服论、卧具论、华鬘论
、香料论、亲族论、乘具论、村里论、乡镇论、都市论、国土论、妇女论、英雄论、路
边论、井边风传论、祖先论、种性论,世界起源论、海洋起源论、如是有无之论争。远
离如是等无益徒劳之论。此亦为比库戒之一份。
又有某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专心住于诤论。例如“汝不知此法、律、我知
此法、律,汝如何知此法、律耶?”“汝是邪行者,我是正行者,”“我言[前后]相应
,汝言不相应。”“汝应言于前者而言于后,应言于后者而言于前。”“汝无细虑而[
自]言返复。”“汝之立论,堕于负处。”“为解汝负说而寻思,若能者即自... 阅读全帖 |
|
l****u 发帖数: 2166 | 29 佛陀在Acintita Sutta: Unconjecturable 中说, 有四个主题是不能够去思量的。
其中第三个是"The [precise working out of the] results of kamma“。
所以具体操作结果无人能知,思量它会导致madness.
虽然具体执行超出我们的思量,不过有些原则是很容易理会。原则是果报需要条件成熟。
我的感觉是很多是在来世才报,或者在投生时进入不同的业界。所以我们往往看不到坏
人有坏报,好人有好报。 |
|
|
t******g 发帖数: 17520 | 31 谢了
Sutta At Devahana 是哪一部? |
|
t******g 发帖数: 17520 | 32 首先就是你觉得你已经有答案了而且是正确的
我的意思可以再在经论中找找答案
有时很简单,举个例子
google volition + sutta
会看到Cetanā, 然后会发现某佛经说不要意图不要计划才能不“造业”
(要当心看的重要桥段, 不计划不意图和“随波逐流”是两回事)
最后自己要决定如何take这个教义
也会看到其实volition 和karma 又是有紧密关系的 |
|
w**u 发帖数: 311 | 33 转自vipassaner 法友回复 "慈心禅的所缘到底是意象,还是语言;核心是什么?"
http://bbs.sutta.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700#lastpost
对于慈心禅而言,如果只是应用,例如修护卫禅,那么,可以不严格要求作意对象,大
概知道是父母、导师、同行梵友、护法神、众生等等即可。
但是,慈心禅要修禅那的话,就需要特定的、刻意的、具体的作意对象,例如某位尊敬
的师长。
有的时候,这位师长会清晰的出现在你面前,有的时候,会化为稳定的光。这要看你个
人的内在经验或投射。这个时候,你的心一定是破除界限的慈爱,持续在那个对象上,
可以达到近行定的。
所以有这两种不同的应用。
如果慈心的禅那升到二禅,就不需要特定的祝福语言,因为没有寻伺。那个时候,也不
是以心为对象,而是慈心投向它所祝福的那个对象,慈心与对象完全融合、一境性。
所以,慈心有两种方式,为了运用的——例如内观之前先对治嗔恨盖,和修禅那的——
例如修初禅、二禅等。 |
|
l****u 发帖数: 2166 | 34 赞。
要是能稳定的不费力的站到观察者为我的程度,是非常美妙的经历。
不过观察者本身还是无常的 - 这个是佛跟brahma 一元法的区别。
这个观察者有几种方法识破 - bahiya sutta 是最直截了当的。 |
|
c***h 发帖数: 2262 | 35 观察这现象那现象 无我
观察者? 观察者不是”我” 于是再观察 ”观察者” 不是我
“观察观察者的那个观察者”? 也要看破 不是我
………….
………….
看起来是洋葱式或螺旋式无穷循环
要一个层一看破 再深一层再深入看破 ……….
可我怎么觉得,其实只是平面式
看破一个,就全破了,
好像是假议题 并没有这种洋葱式或螺旋式无穷循环 要一层一层看破的问题
内观中 就是一个接一个 识 行 想 受 色
观察者 好像”识”一样
在一旁忙着分辨”触”这了 “触”那了 连成一片 所以仿佛有个谁在观察
继续想这观察者如何 这是又升起另一个轮回 产生另一个概念
主要不是 这概念又升起 那概念又升起 因为本来就会有一堆想 一堆概念升起
而是 “想”中有没有”我”落入 没有 就好了
观察者 观察者的观察者 观察者的观察者的观察者 …….的概念 都只是”想”一个
一个升起
自己制造的
这种洋葱式的概念 可以想它 想它就有 就自己很麻烦的又奇怪的方法去消除 这也行
也可以不想它 不想它就没有
知道这些是一串一串升... 阅读全帖 |
|
l****u 发帖数: 2166 | 36 赞。
要是能稳定的不费力的站到观察者为我的程度,是非常美妙的经历。
不过观察者本身还是无常的 - 这个是佛跟brahma 一元法的区别。
这个观察者有几种方法识破 - bahiya sutta 是最直截了当的。 |
|
c***h 发帖数: 2262 | 37 观察这现象那现象 无我
观察者? 观察者不是”我” 于是再观察 ”观察者” 不是我
“观察观察者的那个观察者”? 也要看破 不是我
………….
………….
看起来是洋葱式或螺旋式无穷循环
要一个层一看破 再深一层再深入看破 ……….
可我怎么觉得,其实只是平面式
看破一个,就全破了,
好像是假议题 并没有这种洋葱式或螺旋式无穷循环 要一层一层看破的问题
内观中 就是一个接一个 识 行 想 受 色
观察者 好像”识”一样
在一旁忙着分辨”触”这了 “触”那了 连成一片 所以仿佛有个谁在观察
继续想这观察者如何 这是又升起另一个轮回 产生另一个概念
主要不是 这概念又升起 那概念又升起 因为本来就会有一堆想 一堆概念升起
而是 “想”中有没有”我”落入 没有 就好了
观察者 观察者的观察者 观察者的观察者的观察者 …….的概念 都只是”想”一个
一个升起
自己制造的
这种洋葱式的概念 可以想它 想它就有 就自己很麻烦的又奇怪的方法去消除 这也行
也可以不想它 不想它就没有
知道这些是一串一串升... 阅读全帖 |
|
l****u 发帖数: 2166 | 38 嗯, 高见。里面没有很多的圆融理论。好处是他把这些于离苦无关但是经常令人好奇
的的问题都罗列出来(brahmajala sutta), 特意告诉学生,大家明白不是没想到,而
是的却对灭苦无用。 |
|
|
l****u 发帖数: 2166 | 40 法见有两个类, 一个是没有体会过的但是读到过听到过的, 比如说造物主,万物之源
头, 宇宙的运行潜规则等等。这个属于世界观的范畴。所有谈论这些的我都当成哲学
讨论。
不过佛陀在brahmajala sutta 里讲到了,说这些世界观接因为接触过此类信息而形成。
还有一种就是我能亲身体会的法, 比如一个杯子一首正在播放的歌曲。这些都是修行
范围。 |
|
l****u 发帖数: 2166 | 41 mn 10 satipattana sutta.
这些方法都是在学习mn 10.
佛祖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
‘Monastics, this is the path where all things come together as one, to
purify sentient beings, to get past sorrow and lamentation, to make an end
of pain and sadness, to reach the way, to witness Nibbāna; that is, the
four kinds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That is what I said, and this is why
I said it.”
这是净化思想,结束苦难,见识涅磐的道路方法。这是我为什莫要如此讲解的原因。
这个是胜谛中的第四胜谛。 |
|
t******g 发帖数: 17520 | 42 福德
巴利经文选读
(英译、编辑)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Merit
A Study Guide Prepared by Thanissaro Bhikkhu
=======================================================================
原文版权所有 © 2005 美国慈林寺,仅限于免费发行。慈林寺许可人们在任何媒
体再版、重排、重印、印发。然而,编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
形式进行,译文与其它衍生作品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 2008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
目录:
◇引言
◇基本智慧
◇福德(Puñña)
◇布施(Dana)
◇持戒(Sila)
◇禅定(Bhavana)
◇证入流果的福德
◇超越福德
◇名词解... 阅读全帖 |
|
|
t******g 发帖数: 17520 | 44 下面的转贴也提出了正念的的三个心所,
所以这个就是修行的核心之一, 三篇文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不尽相同,
虽然都在讲一个东西。。。初期修行, 正念是多么的重要
==================
转自
智慧之树,不返之流
——观禅的修行与进程
慈济瓦禅师 著
。。。。。。。
多年修行和教学之后,我觉得正念始终在场。正念都是前导,需要存在于每一个作用中
。多修习之后,正念似乎无所不在,经文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圣弟子具足正念,守护根门,能避免杂染,修行清净。避免过患,
修行无过,保持清净,比丘的领域和父家是什么?四念处。」
-增支部第七卷(Aṅguttara Nikāya VII)
「于五根门处,遍布正念之网,精密而细微,可以捉住烦恼,以清明观智消灭之。」
-阿那律尊者(Anuruddha Thera)
「善友入灭,大师已远。如今没有友情能够等同于有正念引导的身守护。」
-阿难长老偈(Ānanda-Thera Gāthā)
「阿难,比丘以自为洲渚,以自为皈依,莫...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45 下面的转贴也提出了正念的的三个心所,
所以这个就是修行的核心之一, 三篇文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不尽相同,
虽然都在讲一个东西。。。初期修行, 正念是多么的重要
==================
转自
智慧之树,不返之流
——观禅的修行与进程
慈济瓦禅师 著
。。。。。。。
多年修行和教学之后,我觉得正念始终在场。正念都是前导,需要存在于每一个作用中
。多修习之后,正念似乎无所不在,经文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圣弟子具足正念,守护根门,能避免杂染,修行清净。避免过患,
修行无过,保持清净,比丘的领域和父家是什么?四念处。」
-增支部第七卷(Aṅguttara Nikāya VII)
「于五根门处,遍布正念之网,精密而细微,可以捉住烦恼,以清明观智消灭之。」
-阿那律尊者(Anuruddha Thera)
「善友入灭,大师已远。如今没有友情能够等同于有正念引导的身守护。」
-阿难长老偈(Ānanda-Thera Gāthā)
「阿难,比丘以自为洲渚,以自为皈依,莫... 阅读全帖 |
|
p******n 发帖数: 2449 | 46 倾莲池注:南传佛教在我们大乘佛教地区一直被称为小乘佛教,说他们发心小。事实是
否如此呢?我后来看了一些南传大德的传记后发现,他们实际上也是在修菩萨行,发大
心救度众生。而且,更让我觉得需要深思的是,南传那边主要修持禅定和证沙门四果,
古今都有不少这方面的大德,现在也有。
但是在我们这地区,很多人每天都只是念念经咒而已,谁知道怎么证果?怎么证阿罗汉
?怎么证菩萨果位?有不少人念了多年的经咒,依然脾气烦恼不减,为什么?而我见修
内观打坐的,确实能很好地调伏心性。我在这里谈的是成就。大乘佛教,有很多禅观三
昧的修法,比如月轮三昧、法华三昧、大悲如幻三昧、各种本尊三昧……都是解脱证果
的,我想,这些才是真正的教法,是佛陀最核心的教法。否则每天谈论大道理,都是扯
淡的,并不能真正自度度他。充其量只能与佛结缘而已。
现在很多居士修行大多如此,散乱心修行,修密的生起次第修不起来,散乱心念仪轨,
如此修行,何时成就?念了多年依然是凡夫,于解脱无缘。佛陀一代大教,传至今日,
末法时代,确实衰微了,虽有很多学佛者,然不修三摩地,无实证。每天接受的都是资
粮道、加行道的教诲。而于正行的心地及三昧成就之法,却... 阅读全帖 |
|
q*****g 发帖数: 1568 | 4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EnglishChat 讨论区 】
【 原文由 cox 所发表 】
Aloha, Here is another message I received from Wally Amos that I thought
you would find helpful. Aloha and Peace.
A Metta Sutta Text
(compiled from numerous translations)
This is what should be done
by those who want to attain peace:
Let them be honest and upright,
straightforward and gentle in speech,
humble and not conceited,
contented and easy to satisfy,
not over-busy, and simple in living.
Let them be peaceful, with senses calmed,
without coveti |
|
p****8 发帖数: 4158 | 4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onnecticut 讨论区 】
发信人: p51668 (虎跃龙腾), 信区: Connecticut
标 题: 欣赏秋天美景,参观北美最大佛寺------庄严寺 10/24/2010 Sunday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3 12:49:44 2010, 美东)
秋天美如画,对于占地125英亩的庄严寺来说更是如此! ( http://www.ustream.tv/channel-popup/sutta)
不过庄严寺的出名,并不是因为秋天:
她有着 萬佛繞毘盧大佛殿, ( http://www.baus.org/tc/?p=841 ) 大佛殿高84呎,面積 24,000 平方呎(約
560坪)……殿內正中供奉一尊高45呎(約15公尺)理性與智慧不二,表清淨法身的毘
盧遮那佛,這尊法相莊嚴,端嚴靜謐的白色大佛,……蓮台基座鑲有
彌勒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清淨慧菩
薩、威德自在菩薩、辨音菩薩…等十二尊菩薩浮雕,每尊菩薩都栩栩如生,
妙相莊嚴。蓮花看台上有萬尊 小佛環繞著大佛,內牆有一幅高8呎長10...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566 | 49 见地是最终的参考点
见地,是任何宗教的核心。在跨越宗教(interfaith)的会议场上,我们可能不得不以
外交辞令同意所有的宗教基本上都一样。但事实上,它们有非常不同的见地,而除了你
自己之外,没有人能判断哪一个见地比较好。只有你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以你
的心智能力、喜好、感觉及背景,才能选择最适合你的见地。如同丰盛的自助餐,各种
不同的菜式提供了每个各自之所需。举例来说,奢那教(Jain)中,非暴力(ahimsa)
的讯息如此美好,令人不解的是为何这个伟大的宗教不像其它宗教一样盛行。而基督教
的爱与救赎,则带给了百千万个心灵安详与和谐。
局外人可能会以地这些宗教的外相觉得陌生而不合逻辑。许多人对于缺乏明显理性的古
老宗教和迷信感到忧虑,这是可以理解的。举例而言,许多人对佛教比丘的藏红袍子和
光头都无法理解,因为这和科学、经济或现代化的生活毫无关联。我不禁怀疑如果将持
有这种看法的人,送到西藏寺院中,面对着愤怒尊和赤身女性相拥的壁画时,他们会怎
么想。也许他们会以为看到印度爱经(Karma Sutta)中的性爱画面,或更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