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y 发帖数: 33185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aJia 俱乐部 】
发信人: arthury (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信区: FaJia
标 题: 汉代黄老之学到老庄之学的演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r 22 19:12:54 2011, 美东)
刘晓东:汉代黄老之学到老庄之学的演变
作者:[刘晓东] 来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浏览:[432] 2010-07-30
摘要:本文探索了西汉初年崇尚黄老之学的社会原因以及其“因循”与“无为”的具体
内容,指出将黄老之学作为政治观念转移到老庄之学作为人生观念的变化过程,强调了
东汉时期“独行”与“逸民”的风气对魏晋崇尚老庄的作用和影响。
就一般情形来看,大凡一种学说,在其泛化性承传中,既有与其他学术思想的交融
,又有其自身的分化,正如一条河流,在其流经过程中,既有与异流的交汇,又有其自
身的歧出。尤其当这一学术具有较长时期的社会需求时,其承传过程中的历史境遇便规
定了它盛衰承变的命运,也正如一条河流,其所流经的地势通塞形成了它直huí@①
流演的状态。对学说来说,社会要按照时代的需求对它...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 什么是陈寅恪所谓的不古不今之学
陈寅恪先生在1933年时曾说:“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
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诚为他自己思想的最为真实的自述。
“不古不今之学”,依傅璇琮先生解释,是指陈寅恪先生的中古史研究,自可得通。但
“不古不今之学”之前有“平生”二字,据蒋天枢先生《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中关于
陈寅恪先生早年求学条目及回国之初期为学取向及同时人回忆可知,他的主攻方向先是
语言学及西北史地之学以及佛学,回国后因国内研究条件所限,才毅然转向中古史研究
,则此处的盖棺论定性质的“平生”二字,实无着落。
我们认为,这三句话句式相同、语气连贯,且语意上“咸丰、同治之世”与“湘乡、南
皮之间”正处于对应修饰与说明关系,则“不古不今之学”必与此二者有关。其实质是
指由张之洞总结而出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之体用论引出的中国文化本位论。蔡美彪
先生在《陈寅恪对蒙古学的贡献及其治学方法》一文中说:“据我们的理解,这是表明
他不同于曾国藩对封建文化的顽固守旧,但比提倡西为中用的张之洞,更加强调继承和
发扬民族文化传统。”这一分析是恰当的。
曾国藩及张之洞与陈寅恪先生的祖辈、...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 什么是陈寅恪所谓的不古不今之学
陈寅恪先生在1933年时曾说:“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
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诚为他自己思想的最为真实的自述。
“不古不今之学”,依傅璇琮先生解释,是指陈寅恪先生的中古史研究,自可得通。但
“不古不今之学”之前有“平生”二字,据蒋天枢先生《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中关于
陈寅恪先生早年求学条目及回国之初期为学取向及同时人回忆可知,他的主攻方向先是
语言学及西北史地之学以及佛学,回国后因国内研究条件所限,才毅然转向中古史研究
,则此处的盖棺论定性质的“平生”二字,实无着落。
我们认为,这三句话句式相同、语气连贯,且语意上“咸丰、同治之世”与“湘乡、南
皮之间”正处于对应修饰与说明关系,则“不古不今之学”必与此二者有关。其实质是
指由张之洞总结而出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之体用论引出的中国文化本位论。蔡美彪
先生在《陈寅恪对蒙古学的贡献及其治学方法》一文中说:“据我们的理解,这是表明
他不同于曾国藩对封建文化的顽固守旧,但比提倡西为中用的张之洞,更加强调继承和
发扬民族文化传统。”这一分析是恰当的。
曾国藩及张之洞与陈寅恪先生的祖辈、... 阅读全帖 |
|
a*******g 发帖数: 867 | 4 了凡四训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12.htm
袁了凡居士著
立命之学
改过之法
积善之方
谦德之效
第一篇 立命之学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
也。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
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
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
起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
遂礼郁为师。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
数皆合。
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
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
录而谨记之。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
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 |
|
a*******g 发帖数: 867 | 5 了凡四训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12.htm
袁了凡居士著
立命之学
改过之法
积善之方
谦德之效
第一篇 立命之学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
也。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
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
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
起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
遂礼郁为师。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
数皆合。
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
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
录而谨记之。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
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 |
|
k****u 发帖数: 1686 | 6 子程子曰:「共产主义之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於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
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1』共产主义之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姐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
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
□[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台是皆以□[修]身为本。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第一章
『1』康诰曰,「克明德。」
『2』大甲曰,「顾□[言是]天之明命。」
『3』帝典曰:「克明峻德。」
『4』皆自明也。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第二章 |
|
a*******g 发帖数: 867 | 7 了凡四训白话篇
http://bookgb.bfnn.org/books/0619.htm
明朝袁了凡进士原著
民初黄智海先生演述
了凡弘法学会整理
第一篇 立命之学
第二篇 改过之法
第三篇 积善之方
第四篇 谦德之效
整理人的话
附录 云谷禅师授袁了凡功过格参云栖大师自知录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
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效验;并且以他
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读了可以使人心目豁开,信心勇气倍增,亟欲效
法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实在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转移社会风气不可多得的
好书。
但是了凡四训的原著,是用文言文写的;对现代人而言,阅读起来比较吃力,而且不太
容易懂,民国初年的黄智海先生,为了使这本书能让大家受益,所以用白话文不厌其烦
详尽的注解,可以说是用心良苦,功德无量;黄先生的白话注解在民间流传很广,它的
优点是内容丰富详尽,缺点则或许是过于繁琐些;而现代人比较缺乏耐心,可能会因此
而影响读这本书的兴趣,以致在有形无形中,使这本好书的影响力减弱,实在很可惜!
了凡弘法学 |
|
c*****l 发帖数: 65 | 8 了凡四训讲记
(立命之学)
净空法师讲述
前言
立命之学
前言
这本书虽然不是佛经,但是要把它当作佛经一样尊重。民国初年,净宗印光大师,一生中
对这本书极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印送这本书约在百万册以上。由此可知,印祖对这部书
的重视。不仅如此,而且还不断提倡,教我们研究、实行、讲说。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诸佛的法印。佛法是讲原则,是讲
道理的。所以,佛经有五种人说,除佛之外,其余弟子、天、仙、化人所说的,只要和佛
说的宗旨一样,不违背佛的原则,佛都承认它是佛经。
我们看看这本书的内容,都是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等于佛经。佛是讲
理的,并不是只有佛自己说的,才称为佛经。这就是佛教值得人尊敬,值得人赞叹的地方
。因此凡是符合佛陀教育的原理、原则,我们都应该看成经典。尤其是这本书,经过祖师
的证明,一再提倡,它是我们学佛的根基。不但是学佛的基础,也是一般人在社会上安身
立命的根本。
创造命运是有一套学问,它是有理论、有方法的。这些理论方法就在这本书中。本书的分
量虽然不多,但对于这方面确实掌握住纲领。所以我们想要改造命运,创造命运。乃至学
佛真正有所成 |
|
f*******a 发帖数: 2662 | 9 中国文史之学的飘零与再生
胡文
辉
一九九○年,史学家钱穆先生高龄谢世,曾亲炙钱
穆风采的台湾学人逯耀东先生闻讯,绕室而行,口中喃喃说道:“绝
了,绝了,四部之学
从此绝了!”
|
|
b*******n 发帖数: 1267 | 10 现在研究儒学道学理学的人是怎么实践心性之学的?
现在研究儒学道学理学的人是怎么实践心性之学的?
有多少人会做文字考据以外的功夫,比如养气,存诚,静坐,心斋之类?
如果没有这些实践能否触及传统学问的本质?
如果没有这些实践,著作等身其意义又在何处?
妄发一语,诸君一笑。
黄石斋先生道周《榕坛问业》:
人生只此精神,先要拿得坚定,在坚定里充拓得松,便是得力。受用只是点点滴滴,在
圣贤理路,辨其生熟耳。一日之间,心眼拿定,不走错路,不放工夫,不赶枝叶,又不
枯寂作事,使他精神在在灌注,随其所见,在在会心,便是绝大成就。
古人日用工夫,大抵如此。学术研究,未必关乎践履。养气、存诚、静坐、心斋之类,
只是辅佐,亦不可耽著,参观《传习录》可知。
黄石斋先生道周《榕坛问业》:
人生只此精神,先要拿得坚定,在坚定里充拓得松,便是得力。受用只是点点滴滴,在
圣贤理路,辨其生熟耳。一日之间,心眼拿定,不走错路,不放工夫,不赶枝叶,又不
枯寂作事,使他精神 ...
chenqueen 发表于 2009-4-11 04:00
“古人日用工夫,大抵如此。学术研究,未必关乎践履。养气、存诚、静坐、心斋之类
,只是 |
|
s***n 发帖数: 821 | 11 发表日期:2004年1月27日 出处:作者投稿 作者:乐爱国
http://www.guguo.com/ReadNews.asp?NewsID=434
对于中国古代科技史,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非常重视道家、道教对于古代科技的发展
所起的重要作用。他曾经说过:“道家对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
希腊思想相媲美,而且成为整个中国科学的基础。”[1]“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
、动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2]然而,李约瑟也充分肯定儒家对于中国古代科技
发展的积极作用,他甚至明确指出:“天文和历法一直是‘正统’的儒家之学。”[3]笔
者以汉代儒家对天文历法的研究为例予以说明。
汉代儒家普遍对天文历法感兴趣,并有所研究,这不仅有其政治方面的原因,也与儒家讲
“天人合一”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汉代儒家中,对天文学颇有研究的,至少有扬雄、桓谭
、刘歆、贾逵等。
西汉时期,天文学上有所谓浑、盖之争。关于宇宙的结构,中国古代早就有天圆地方之说
。西汉初,有《周髀算经》提出所谓“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的盖天说
;另有一种盖天说则认为“天员如张盖,地方如棊局”, |
|
d**z 发帖数: 294 | 12 第八集 大河之学
1987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濮阳西水坡水库,发现了一个仰韶时期特别的墓葬,
一位男性墓主身旁排列着一组由蚌壳组成的奇异的图形,考古学家把这个墓穴编号为45
号墓。
历史学 家李学勤先生在一篇短文中写道,回忆去年秋冬,凡接触到西水坡45号墓材料
的人,
不管是亲自参观还是看见照片,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后世长期流传的青龙白虎。在此之
前,
中国天文学中关于四象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湖北曾侯乙墓中,1978年从曾侯乙墓中出土
的漆箱盖上,
考古学家发现了28宿的全部名称,以及青龙、白虎的图像。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据此推测,
28宿体系最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出现。2400年的天文学历史,对于农业高度发达的中国,
显然是不可思议的。在接下来复杂的考证过程中,猜想被逐渐证实。
濮阳45号墓墓主脚下的蚌塑三角与两根腿骨合摆的图像,就是天上的北斗。
从而45号墓的龙虎成为四象中的青龙、白虎,有了天文学上的意义。
自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期(约前4510年)之后,开始有极重要的遗存昭示了先民们对
天文现象的感知,
这就是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南濮阳龙虎、北斗墓的发现。
——《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
天机 |
|
z****y 发帖数: 1550 | 13 孔儒之学是中国人挂羊头卖狗肉,杨一套阴一套的典型代表 |
|
b*******n 发帖数: 1267 | 14 宋明理学对自然秩序与道德价值的思考
作者:丁为祥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641 更新时间:2009-6-15
【字体:小 大】
http://www.wyzxsx.com
儒学的核心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这一问题不仅表现为子贡“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
得而闻也”的感慨,表现为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宏愿,而且也表现在
张载“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的论定中。因此,这一问题完全可以说是贯彻儒学始终的
问题。但对于这种贯彻始终的重大主题,不同时代的儒学却可以根据不同的视角作出完
全不同的探索与回答,——这又构成了儒学发展的历史性与时代性;而不同时代的儒学
,其借以区别的标志,往往也就体现在其对天人关系之不同的把握视角上。
具体到宋明理学来说,它的一个根本性的任务,就是要对天地万物作出本体论的思考和
论证;而这样一种任务,同时也表现着其作为新儒学对佛老之空、无本体伦的一种创造
性的回应。至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志),为生民立命(道),为往(去)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①],其实也正表现了理学家经天纬地的关怀。但是,当理... 阅读全帖 |
|
F*I 发帖数: 2896 | 15 开讲小言
我们中医普及学堂,准备开讲《药性赋》了。我们讲《药性赋》力求通俗易懂,容
易为大众所接受,这样中医才能真正普及。
学习中医不能学得很费解,你学得很费解,就普及不开来。中医一定是活活泼泼,
生生动动,非常有趣的。
真正学上手,应该是既轻松又有无穷乐趣,所以我们把这套医门初机的选讲定为“
轻松学中医丛书”,我们会挑选历代广为医门传诵的古籍、名篇或歌赋,以及名言名句
给大家串讲串讲。
我们要做的是中医的播音员,就像一场精彩的球赛,需要一两个会传播讲解的评论
员一样,这样更能够引观众入胜,让观众能够更快速地看懂里面的门道,而不会仅仅只
是看看表面的热闹而已。
中医普及学堂接下来做的系列工作,也使专门引领大家步入中医之门,领略中医治
大美。
使大家对传统医学,能重新认识了解,重新发掘里面很多宝贵的东西。并能够灵活
运用于平常生活当中。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我们会在网上同步推出视频,这样图文并茂,更有利于大家轻
松学中医。
中医普及学堂
2014年3月3日
第一卷 寒性药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
《药性赋》分为寒热温平,四大版块,每大版块有五六十种药,一共有常规两三百
种中药。
我们开讲的这... 阅读全帖 |
|
N*****e 发帖数: 1094 | 16 1948年3月25日至27日,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代院长兼评议会议长朱家骅在南京主持召
开了最后一轮院士选举会。经过与会者五轮无记名投票,原定要选出的100名院士最后
只有81人通过。这81人也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批院士。
在国民政府1948年3月选出的81名院士中,1949年后,到台湾的只有9位,占院士总数的
11.9%;去美国的有13人,占院士总数的15%;而留在大陆有59人之多,占院士总数
的74%。
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留在大陆,以及后来大批留学欧美的科学家放弃
舒适的环境和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其原因很多。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都满怀着对这片
苦难深重的土地无法自拔地爱,都怀抱着对国计民生地殷切关怀,或是深深眷恋着这片
土地,或是对国民党统治感到失望等。但是,促成他们留守大陆或是回国的一个很大的
原因,就是他们相信了共产党的宣传,对共产党的统治抱有希望和幻想。
下边就是部分留在大陆的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的大结局:
30:汤用彤
汤用彤(1893年8月4日-1964年5月1日),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学贯中西、
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学术著作... 阅读全帖 |
|
N*****e 发帖数: 1094 | 1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NewNote (新天地),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留在大陆的中华民国院士之大结局(四)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an 13 16:35:45 2017, 美东)
1948年3月25日至27日,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代院长兼评议会议长朱家骅在南京主持召
开了最后一轮院士选举会。经过与会者五轮无记名投票,原定要选出的100名院士最后
只有81人通过。这81人也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批院士。
在国民政府1948年3月选出的81名院士中,1949年后,到台湾的只有9位,占院士总数的
11.9%;去美国的有13人,占院士总数的15%;而留在大陆有59人之多,占院士总数
的74%。
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留在大陆,以及后来大批留学欧美的科学家放弃
舒适的环境和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其原因很多。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都满怀着对这片
苦难深重的土地无法自拔地爱,都怀抱着对国计民生地殷切关怀,或是深深眷恋着这片
土地,或是对国民党统治感到失望等。但是,促成他们留守大陆或是回国的一个很大的
原因,就是他...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8 ☆─────────────────────────────────────☆
john316 (约3:16) 于 (Sun Jul 17 00:07:09 2011, 美东) 提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
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
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
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 阅读全帖 |
|
i****n 发帖数: 5 | 19 凡人到歧途莫决的时候,是最痛苦的时候,一切疑怖恐慌,随之而起。忽有人指示
究竟,使勿入险道,则其人之感激诚不可名状。然又有人焉,已入险道而不 自知,设
有人指示究竟,彼终不信。必亲到遇险时,无处问津,发生恐怖时,方为之指示,彼始
信入。然又有人焉,虽入险道,急求指示。虽有人指示其究竟,但多 疑之劣性不除,
转因指示太易而生疑虑,常恐受欺,转而不信,指示亦终无益。此三等人,比比皆是,
甚矣度人之难也。是故世上迷人倍多,辗转自误,更以误人。 此佛菩萨大悲心之所由
启发欤?
佛说法四十九年,种种法门,一言以蔽之曰“为人决定”。惟菩萨每度人于未信入
之始,或勉强而行之,佛则度人于合机之时,不必徒劳白费,亦无丝毫得失成败之见,
随缘启之而已。
学佛伊始,人不独应求善知识为之决定,亦当自己一决定也。先问自己究为何事学
佛?曰为求究竟。问云何谓究竟?则曰世间一切一切,如苦乐事,如妻财 子禄,终究
不实,过眼成空,昙花一现,终归生灭,痛苦竟无了期。如此有也苦,无也苦。若云一
切不要,又是落于断灭,佛所不许。若云一切都要,又是落于贪 著,佛又不许。因此
世间愉乐,纵使十分满足,亦...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0 第一节 学密者的省思
学密宗多年,各种开示都指称:密宗的戒定慧、见修行果、信解行证都较显教超胜
,利根精进者甚至可以即身成佛,比起显教需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入初地,三大阿僧祇劫
才能成佛,差距实在难以想象。藏密强调自己观成佛菩萨的果位观修,来自历代成就上
师的灌顶与加持,因此精进求法修持,上焉者心契空乐明,证悟大手印;中焉者本尊观
想坚住,佛慢坚固;下焉者每天观修咒念不断,严戒精进,坚信临终时,必能光明解脱
或往生本尊刹土。
藏密典籍开示、观行知见,许多与显教不同;遇到戒律开遮持守、修学知见显密恰
好相反时,强调应依止胜妙的果地金刚乘见解,舍弃下劣的因地般若乘知见。“藏密超
胜显教”如果是事实的话,则密续开示、口诀导引开示,都应超胜或等同 释迦牟尼佛
的经典开示;藏密祖师证量,亦都应超胜或等同显教祖师证量。但为什么学了大手印、
大圆满、诵观空咒、入无分别平等住多年,执意识心不起妄念即是佛地真如,能离于三
界系缚,住于涅槃之境,即是轮涅不二,即身成佛;却连流通最普遍的《心经》都弄不
通,只知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在讲十八界的根源──第八识如来藏
,整篇《心经》都在描述第... 阅读全帖 |
|
C********g 发帖数: 9656 | 2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ommunipig (共产猪),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九评共产党之4、5、6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May 25 11:52:06 2011, 美东)
【九评共产党之四】评共产党是反宇宙的力量
前言
中国人非常重视“道”。古时暴虐的帝王被称为“无道昏君”,做事不符合公认的
“道德”标准叫做“没道理”,就连农民造反还要打出“替天行道”的大旗。老子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
之曰道。”也就是说,“道”中产生了天地。
而近百年来,共产幽灵的轰然入侵,形成了一股违背自然,违背人性的力量,造成
了无数的痛苦和悲剧,也将人类文明推到了毁灭的边缘。其叛“道”的种种暴行,自然也
就反天反地,从而成为一种反宇宙的极恶势力。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人自古以来相信和遵守天人合一,
人与天地溶合,相依生存。天道不变,循环有矩;地循天时,四季分明;人尊天地,感恩
惜福。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在中国人的概念里,天文、地理、历法、医学、... 阅读全帖 |
|
j*********4 发帖数: 24 | 22 分享有关修行的文章,只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在这里只贴出部份内容,如希望更了解文章,可参考以下完整原文网页:
http://www.nezha.com.tw/first-dt-2.php?id=96
以下为部份内文:
太上星君诸内神,洞化体内诸仙觐,掌管人身七大窍,化作灵能驱天地。
所谈通灵,谓之道章‘洞神部’,欲想通灵者何,必先检省内心无物啊!何如内心无物
?待我细细说分明,自古来通神者何?非是幻境中求解脱,而是与宇宙天地同一。所谓
之通神,道家谈古代修真之法,一为净化内心纯净之真神,诉说尽人世间这近百年之变
化,人心沉浮于贪婪痴昧,已污衊自身灵魂之纯净,心不正者何能真修道?为何要求各
位皆能正心,摒除贪婪嗔痴,才可开始进入道门,因自身之灵体不够纯净,而道基尚未
扎稳之时,时时皆有退转之可能。
待我说何如退转,如以打坐静修半年有余,要退转三日即可!因道基尚未根俱,如然沉
浮放松,当进入红尘俗世里,沾染恶习,心已不纯正,万念丛生,三日即可道基尽毁,
流转红尘,当吾等道基尽弃之时,必产生之状态,我说与你们听:
一、自身灵体不足,造成身体有些微恙,就是身体不适。
二、灵体... 阅读全帖 |
|
p******n 发帖数: 2449 | 23 佛法十宗,各有教典可据,依教奉行,可证果地。唯禅门一宗,既不据于教典,又无轨
则可循,摒弃文字,壁立万仞,如一个铁馒头,叫人无下嘴处。诸方浩浩,商榷宗旨者
,终如寒潭月影,捞摝无踪。虽然如此,而其文彩亦自然而彰,如旃檀刻佛,惟妙惟肖
矣。宗旨之难言既若此,今欲强言之,亦若佛头著粪,罪过无比。尝言此事必至臻“手
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方有少分相应。否则,如在“冰凌上走,剑刃上行”,一有
放浪,即丧身失命矣。
宗门之始,即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滴髓一脉,永传慧命。言其理则,佛说
三藏十二分教,皆为所依。推其极致,则一字不立,扬眉瞬目,已是第二义事矣。故佛
说一大藏教,如僧繇画龙,鳞甲爪角毕俱,栩栩欲动。宗门工夫,则如双睛一点,立即
破壁飞去。故灵山一会,世尊以不说而说,尊者以不听而听,无上甚深之旨,尽在默然
中矣。
今世学者,有言禅宗者,极尽幽默讥讽之能事,例如谓:“打即不打,不打即打。”是
禅门之宗旨。噫!是何言欤!若认此为禅宗者,譬如有一盲人,问人曰:白色者何状?
答曰:如白雪之白。盲人又曰:白雪又是何状?曰:如白马之白。盲人复曰:白马何状
?曰:如白鹅之白。盲人再曰:白鹅何... 阅读全帖 |
|
f*****n 发帖数: 12752 | 24 先看维基关于科举: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在乡试及会试皆以四书的内容命题,要求考生以古人的语气阐述经义
,“代圣人立言”,用八股文作答。八股文有很多格式上的要求,极为讲究形式。只有
到了科举最后一关,用以决定名次的殿试,才会改为考时务策问。但是考生答策的内容
很多时都并不重要,清朝便惯以试卷的书法高下,取定殿试名次的高低。
热衷科举的人只识四书五经,其他以外的知识,统统都成了“杂学”,很多读书人都是
一概不通。讽刺科举的小说《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进士出身的山东学道范进
的幕宾对范进讲了个笑话,说有一个四川学差在上任前其老师说:“四川如苏轼(苏东
坡)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该学差后来向老师汇报,他在四川三年,查不到苏轼
来应考。范进不知谁是苏轼,答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
而就算是对四书五经的内容,科举亦只要求因循前人的思想,以华丽词藻作出合乎格式
的漂亮文章,近乎文字游戏;不能有独立思考、创新见解。考生的实际见识和才学在八
股文的要求下反而被忽略。不少考生索性舍四书五经,专门钻研为应付考试而设,称为
“帖括”的八股文范文选刻本。当时一些人称八股文为“敲门砖”,意即考取... 阅读全帖 |
|
Z*****i 发帖数: 1888 | 25 韩拖古烈又吩咐了南面房知事一些事情之后,后者便告辞离去。为免启人疑窦,韩拖古
烈自是不便相送。南面房知事一走,他便端了几盏蜡烛到书案之上,打开札子,细细阅
读。就算是在军心涣散的局面下,通事局南面房还是恪尽职守的,这份札子中,的确收
罗了许多的紧要军情,包括宋朝宣抚副使、京东路转运使蔡京已经水陆兵马两万余众,
向沧州进发等机密军情。
南面房还打探得清楚,蔡京是奉南朝皇帝密旨行事,而齐州都总管府宋球则仍奉石
越之令,并没有北上。因此蔡京率领的两万余众,其中只几个指挥,不足千人的禁军,
其余都是所谓的“京东兵”。那是战争开始后,蔡京在京东路征募的厢兵,其中还有许
多受招安的寇贼。虽然大宋是承平之世,然而京东绿林,在宋朝也算是赫赫有名的,不
过,这些绿林豪杰,先是被李清臣严厉镇压,后又被蔡京剿抚并用,如今已是十去其九
,余下的都是些小寇,已经难成气候。此次蔡京两万余人马,其中一半以上,倒是绿林
出身。因此这两万余“京东兵”其实是乌合之众,倒是不足为惧。然而南面房获得到的
消息,是皇帝已令蔡京兼领沧州一切兵马,其目的可能是救援霸州。一旦蔡京的京东兵
与沧州的海船水军、禁军、教阅厢军,以及霸州的...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26 http://www.xinfajia.net/8782.html
作者:[宋洪兵] 来源:[] 浏览:[144] 2011-04-29
法家向以“富国强兵”著称,主张增强自身实力以取得竞争优势。刘邵《人物志·
业流篇》曾谓:“建法立制,富国强人,是谓法家,管仲、商鞅是也。”那么,法家有
没有在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发挥其历史功用呢?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鸿章上清帝
《筹议海防折》,痛陈当时情景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法家在面临“数千年来未
有之变局”挑战的近代中国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魏源的王霸并用观点透露出法家的讯息,他表示:“自古有不王道之富强,无不富强之
王道。王伯之分,在其心不在其迹也。”进而批评后儒只知因袭孟子的王霸义利之辩而
将兵食归之于五霸的做法。(魏源:《默觚下·治篇一》,《魏源集》,中华书局1982
年版,第36页。)正是在王霸并用观念的指导下,魏源才明确提出:“兼黄、老、申、
韩之所长而去其所短,斯治国之庖丁乎!” (魏源:《默觚下·治篇三》,《魏源集
》,第45页。)可以说,近代以来,法家始终存在于政治家们的思想深处,扮演着寻求
御侮富强之道的重... 阅读全帖 |
|
T*****y 发帖数: 18592 | 27 2014-03-23张宏杰知著
【小七按语】这篇文章绝不是就史论史,如果你认真阅读,加以联想你就会懂的,可以
读出嘉庆的影子。
嘉庆掌权之后,迅速推出反腐大计,打掉历史上的前所未有的“大老虎”,随后
秀出贵民贱物的品格,随后又推出一些集权的举措,但是纵观嘉庆一朝,阻挡不了大清
下滑的趋势。正如文章所言:大清王朝的不幸,就在于需要伟大人物的时候,坐在这个
位置上的,却是一个平庸的好人。
FROM 阿尔法工场
何去何从
一
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最终确定了第十五子嘉亲王永琰做自己的接班人。
这个接班人让乾隆满意的有四点:
首先,从性格上看,皇十五子少年老成。他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自制力强。他起居
有常,举止有度,学习勤奋,办事认真,从不逾规矩一步。这是最让乾隆欣赏的。
8203;
其次,此人品质“端淳”,生活俭朴,为人谦逊。特别是富于同情心,待人十分真
挚,善于为他人着想。
第三,从学业上看,经历了二十多年严格、系统、高质量的帝王教育,永琰对儒家
心性之学,颇有心得。... 阅读全帖 |
|
h**z 发帖数: 9751 | 28 转贴如下
王阳明的思想,特别是他的“致良知”说,还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思想家、政治家,以
至整个日本社会,现简要论述于下。
阳明学与日本的联系,最早起于明代正德年间。相传,日本禅僧了庵桂悟于正德四年(
1510年)奉国王足利义证之命,以83岁高龄远使中国,与王阳明会晤。回国前,王阳明
作序一篇相送。此文载师蛮的《本朝高僧传》、齐藤拙堂的《文话》,在日本学者中影
响很大。井上哲次郎说:“桂悟亲与阳明接触,为哲学史上决不可看过的事实。”(《
日本朱子学派之哲学》第636页)川田铁弥说:“桂悟惮师,兼传程朱子学、余姚之学
,论知行合一之义,为日本王学倡导之嚆矢”(《日本程朱学的源流》第46页)肯定桂
悟为王学在日本之始祖并不确切,因为他回日本时己是87岁高龄。一般认为,阳明学在
日本的真正开创者应是中江藤树(1608-1648年),他早年学习朱子学,1644年37岁时
获《王龙溪语录》读之,后又读《阳明全书》,大有所获,乃赋诗曰:“致知格物学虽
新,十有八年意未真;天佑夏阳令至泰,今朝心地似回春。”(《藤树先生遗稿》第一
册153页)读了阳明全书,他“心似回春”,于是在近江设令其徒皆攻读《阳明 |
|
发帖数: 1 | 29 白云先生:被神话的王阳明心学
儒家的源流和传承,可分为先秦儒,汉儒,唐儒,宋儒,明儒,清儒。
先秦儒,周公,孔子,一脉相传。比如诗书礼乐,君子六艺,这都是周朝的官学。周天
子式微,周朝走向没落,孟子荀子,应运而出,要站出来回答怎么匡扶天下的问题,所
以,他们赋予儒学,以时代精神。结果荀子的学生,法家的韩非李斯,完成了统一天下
的大任。
秦朝从儒到法,汉朝从法又回到儒。汉儒,要解决的是外儒内法的问题。
唐儒没什么创造性的建树,只是整理并注疏了十三经。不仅没什么建树,还给后来的宋
儒留下了很多烂摊子。比如印度要饭文化的泛滥,唐儒对此一点办法也没有。不是唐儒
无能,而是李家的皇帝太昏庸,太没文化,太低级趣味,就喜欢印度要饭文化那一口。
为了给唐儒擦屁股,打击印度要饭文化,宋儒耗费了大量的智力劳动,反倒荒芜了正经
事。宋儒的最大特点,是援道入儒,体系化,结构化,流散化了。
明儒,直接继承自宋儒,并无什么建树。包括王阳明的心学,也是来自宋儒的陆九渊之
学。
朱熹和陆九渊,到底分歧在哪里呢。朱子主张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九渊主张发明人
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朱熹就说陆九渊,你书都不读,能发什么鸟心... 阅读全帖 |
|
j*****6 发帖数: 1059 | 30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
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
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
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
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31 “修净土者,即生西方,即了生死,亦是即身成佛”
《印光法师文钞》:
“手书备悉。食肉一事,关系治乱升沉。欲了生死出轮回者,当凛凛于此事,庶有希望
。密宗法门,不可思议,而今之传者学者,多失其宗。以持咒三密之功,消除烦惑,则
为正义。而传之者,以神通吸动人。学之者,无一不以得神通为事。则是尚未能扶壁而
行,而欲腾空远游,何可得乎。西藏蒙古喇嘛皆吃肉,以其无什米粮,尚有可原。今之
学密宗者,多开荤吃肉。反大嘉美其事,谓为吃了就度脱了,则成魔说矣。喇嘛做大佛
事,尚须吃素。可知平常吃肉,固非正义。密宗提倡即身成佛,乃以了生死为成佛。一
班无知之人,便认做成福慧圆满之佛。则是以松栽为栋梁,其材可以为栋梁,非现在即
可为栋梁也。十七年有某某在上海提倡密宗,一百日成佛。上海有信心者,咸依之学。
十八年夏,有艳其名,欲借此求利,请至北平。四十八日成佛,比在上海快一半。至十
九年,北平天津上海皆不能容,回家还俗,可叹之至。了生死法,净土法门,最为稳当
。无论何等根性,若具真信切愿,至诚恳切持念佛号,求生西方者。临终必蒙佛力加被
,往生西方。此之法门,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一切法门,皆须以戒定慧之道力...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2 因明学纲要
因明二字,梵云醯都费陀。醯都言因,费陀云明。
「因」指推理论证的基础和依据,「明」即知识和智慧之意。「因明」可释为藉论理而启人智慧的学问,能破除黯障,引发正智;藉澄清认识根源而剖析认识主体自身,并通过建立「立」「破」之则而令他人舍妄归真。它是印度古典逻辑中佛家所发展起来的一个逻辑系统,除研究推理、论证等逻辑形式外,也探讨如何认识对象的一些问题(量论)。因明学乃菩萨度众工具,是菩萨五明学处之一,亦是必学之学。
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简称《入论》)云∶「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量,及似唯自悟。」
此颂总摄因明要义,概括了佛家因明的全体内容,亦即古来所说的「二悟八义(又称二益八门),四真四似」。
窥基《因明入正理论疏》(简称《大疏》)云∶「四真四似,即为八义∶
一者能立,因喻具正,宗义圆成,显以悟他,故名能立。
二者能破,敌申过量,善斥其非,或妙征宗,故名能破。
三者似能立,三支互阙,多言有过,虚功\\自陷,故名似立。
四者似能破,敌者量圆,妄生弹诘,所申过起,故名似破。……
宗义各定,邪正难知,由况既彰,是非遂著。功\\成胜负,彼此俱明,故从多分,皆悟他也。……
五... 阅读全帖 |
|
m**x 发帖数: 75 | 33 转完了,希望不要当成地域贴来看了,而且也只是该作者一家之言。
http://xuanju.org/newsinfo.asp?newsid=177730
作者:范海辛
要读懂上海与上海人,必须把上海人与外地人进行比较。上海人与北方人的差距,那是
十分的显著。上海人不仅不能接受北方汉子的"爷们"气,也无法消受梁山好汉的"大块
吃肉,大碗喝酒"的粗犷。对此你也可以将此归为南人与北人的差异,似乎只是地理气
候与经济发展的差异造成的差别,一旦中国东部南北经济差异缩小,也许上海人与北方
人的这种区别将不复存在。
但拿上海人与温州人和台湾人进行比较,你就更能看清上海人的优缺点。因为这两
个地方与上海一样,都可归为南方人。
先说温州人与上海人的异同。我这里说的温州人,实际应不仅限于温州,还包括整
个浙江,但温州人在浙江人中,无疑最能体现整个浙江的人文精神。80年代开始的改革
开放,把温州人推到了风口浪尖,全国还没有那个地方像温州人这样,成为一种象征、
一种符号。
温州人的象征与符号,那就是市场,仿佛温州人的血液中天然含有市场的基因。温
州人的市场不是与官权或欺诈联系,而是与敢干敢闯敢冒险,不怕吃苦不怕... 阅读全帖 |
|
l*****f 发帖数: 13466 | 34 汗,陈先生是大书读薄,区区在下是就看到表面一点点;metaphysics这种词听起来好
吓人的,感觉你对形而上的东东蛮偏好滴,我一般只能看懂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做了某事
这种,所以看见哲学要躲开滴。meta level 的问题,不明白,感觉我们跟西方似乎不
太一样,西方的meta physics到physics是不是有关系呢?但是我们的形而上学是什么
,儒家形而上学究竟是啥不知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hoho. 世俗
经济则应该是儒应用的那一面。葛的书没看过,是"围剿"道么?我怎么印象里唐朝释
家经过南北朝阶段进一步中土化,也发展迅猛,又有六祖立南禅宗,所以儒家道家都有
反对佛家行为,韩愈排佛,武宗灭佛,所以该是儒道对付释家?
耿定向这个,想起来黄宗羲明儒学案里写过这桩公案,贴一下耿定向学案,蛮有趣的
先生之学,不尚玄远,谓“道之不可与愚夫愚妇知能,不可以对造化;通民物者,不可
以为道,故费之即隐也,常之即妙也,粗浅之即精微也”。其说未尝不是,而不见本体
,不免打入世情队中。共行只是人间路,得失谁知天壤分?此古人所以贵刀锯鼎镬学问
也。是故以中行为学,稍一不彻骨髓,其下场不... 阅读全帖 |
|
s******g 发帖数: 5074 | 35 金华朱学:洪武儒学的主流
元、明之际,襄助朱元璋成就帝业的儒士如宋濂、王袆、胡翰、苏伯衡、许元、吴沉、
章溢等,多出自渐江金华。这正如时人刘基所说:“圣天子龙兴江右,文学之士彬彬然
为朝廷出者,金华之君子居多。”(1)他们不仅对当时的政治举措、文化教育、民风
士习等有很大影响,而且更在学术思想、尤其是儒学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清代名儒阮元
曾说:“元、明之间,守先启后,在于金华。”(2)诚如斯论,金华朱学的确堪称洪
武儒学的主流。
宋室南渡以后,理学重心转移,金华逐渐成为程朱理学的主要传扬之地。朱熹曾亲至丽
泽书院讲学,接引弟子,传播理学,徐侨、叶由庚、杨与立、王翰等均曾恭聆其教。其
后,由朱熹高弟黄幹授学的何基及其弟子王柏、柏弟子金履祥、履祥弟子许谦,皆“纯
然得朱子之学髓,而柳道传、吴道传以逮戴叔能、宋潜溪一辈,又得朱子之文澜”,故
“数紫阳之嫡子,端在金华也”(3)。可见,金华学派是程朱理学传承中的一个重要
宗派。谢这一学派统系之传人,洪武诸儒对其先辈极为推崇,如王袆说:“尧、舜、禹
、汤、文、武、周公相传之道,至孔子乃集其大成。宋周(敦颐)、程(颢、颐兄弟)
氏者作 |
|
m******r 发帖数: 1686 | 36 真 经 之 分 娩 篇
作者:无理棋
中文网骂之学,源于ACT,至今已近十年。当前骂网形势
一片大好而不是小好,群众运动蓬勃发展,无论愚贤不肖,老
幼妇孺,或赤膊,或操(阴平,勿读去声)戈,全民皆丘八,已
为骂网的理论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知识。相形之下,有了大量
实践基础的骂网理论却仍赖在娘胎里犹抱吉他。今天无理棋再作
冯妇,当一回接生婆,将这厮的小脑袋拽将出来示众。至于何时
这《骂网真经》能全须全尾地亮亮相,并长成条汉子,则要拜托
各位后学了。
传经之前先训门规。为提高中文骂网技巧,规范骂网战法,增
强骂网趣味,加深骂网力度,根据其它有关骂网条例,特制定本
真经。
一、开宗明义:骂网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骂网不比
骂街。骂网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并且无众目睽睽的瞬间刺激效果。
但惟其如此,骂网之后遗症则有持续期长,历久弥新的特点。尤其
初被骂后,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血压上升,口干舌燥,虚火旺盛,
意识模糊,手足震颤,呈抗胆碱性反应。此类反应易于间歇性发
作,恢复期之长可与精神病症相仿佛(三个月至半年后停药)。
因此骂网之学,切忌过于投入。先学不生气,再学气死人,以免
走火入魔,万劫 |
|
s******g 发帖数: 5074 | 37 儒家的经世之学及其意义
儒家在中国已有近2600年的历史了。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学本身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不
仅历史上的儒家学者各以其自身立场阐发各自的儒学思想,而且儒学宏富的思想内涵及
其历史演变亦使研究者对儒学的了解颇感困惑,从而引发了许多误解和争论。其实,无
论儒学经历过多少时代,我们对儒学的理解首先应该弄清儒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
,儒学的目的、儒生的终极关怀是什么?笔者认为,从此契入最应紧紧扣住经世精神及
其意义来了解、体认作为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之核心的儒学。
一
儒学本来就是一门经世之学,儒家之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经世精神。所谓“经世”,
即“经世致用”。“经世”有时写作“经济”,即“经国济世”,意义相同。“经世”
是指称儒家极其关心社会、参与政治,以祈求达到天下治平的一种观念。“经世”概念
最早见之于《庄子•齐物论》,其言有曰: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
圣人议而不辨。
对于这里提到的“经世”一词的含义,学者说法不一,如章太炎认为应解作“纪年”(
1);梁启超则以济世致用之义视之,他出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为 |
|
y****e 发帖数: 419 | 38 http://www.gmw.cn/content/2004-10/19/content_119126.htm
制作日期:2004年10月19日 来源:光明日报
河洛文化研究
高秀昌
北宋时期,生活在洛阳的二程(程颢、程颐兄弟)所创立的洛学应该说是河洛文化长
期发展演变的结晶;而南宋朱熹所创立的闽学则以二程洛学为主干,终于集理学之大成。
程颢(1032 1085年),字伯淳,世称为明道先生,担任过县主簿、县令、太子中允、
监察御史等职。程颐(1033 1107年),字正叔,世称为伊川先生,曾任汝州团练推官、京
西国子监教授、崇政殿说书等职。因为二程少年时都从学于周敦颐 1017 1073年 ,后又
长期在洛阳(伊洛)讲学,所以他们的学说或学派就被称为“洛学”或“伊洛之学”、“
河洛之学”、“中州正学”。
朱熹(1130 1200年),字元晦、仲晦,号晦翁、晦庵,别号紫阳,担任过县主簿、
枢密院编修、秘书郎等职。朱熹祖籍徽州婺源,生于福建龙溪,长于建瓯、崇安,讲学于
八闽大地,死后葬于福建建阳大林谷。因为他一生主要的学术活动在福建,所以世称朱熹
创立的学说为闽学,亦称朱子学,又因朱熹 |
|
s******g 发帖数: 5074 | 39 南宋道学与反道学之争
南宋时期,人才辈出,学派林立,各种思想观念互相激荡,共同促成当时学术文化的繁
荣发展。其间,影响深远而又引起时人与后人高度关注的无疑是道学与反道学之争(1
)。
一、 学术层面上的道学与反道学之争
道学与反道学之争,在学术层面和非学术的政治局面上均有极生动的体现。就前者而
言,主要表现为薛季宣、陈傅良、叶适、陈亮等人同朱熹理学思想的斗争。
薛季宣(1134一1173年)有鉴于“自附于道学者”空谈性命而“于古今事物之变不知为
何事”,故其教人专重“就事上理会,步步著实,言之必行,足以开物成务”(2),
并由此而成其“主礼乐制度,以求见之事功”(3)的学问。他针对道学家“言道而不
及物”的认识方法,明述其“道不离器”的观点,说:“曰道曰器,”(4)又以此为
基础,强调为学要切于实务,“学以致用”,教导学者“讲明时务本末利害,必周知之
,无为空言,无戾于行”(5)。这种与道学相异趣的思想,到其高足陈傅良(1137一
1203年)那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志在经世的陈傅良,不仅继续推展其师之学,而且更
深研“治体”,提出了一系列包含着要求改革 |
|
l*****f 发帖数: 13466 | 40 徐祯卿原是吴中四才子之一。传说中王老虎抢亲里的主角周文宾,与唐寅,祝允明,文
徴明一起称江南四才子,可能只是杜撰。但是徐祯卿自赴考后就一直在北京,直至早逝
,所以似乎又脱出了江南四子的圈子,而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一起号称七子,主盟文坛。
明人爱写诗话,动辄数卷,徐祯卿也写,名谈艺录,(后钱钟书先生借用),篇幅很短
,但是短而精当。钱谦益瞧不起七子,对徐祯卿这位同乡先贤还是青眼有加,列朝诗集
选徐诗一百二十三首,小传中提到他的谈艺录,”专门诗学,究订体裁,上探骚雅,下
括高岑,融会折衷,备兹文质,取充栋之草,删百存一,至今海内,奉如圭璧”。
谈艺录这一段写的好,
“因情以发气,因气以成声,因声而绘词,因词而定韵,此诗之源也。然情实渺,必因
思以穷其奥;气有粗弱,必因力以夺其偏;词难妥帖,必因才以致其极;才易飘扬,必
因质以定其移。此诗之流也。“
还有这一段,
”古诗三百,可以博其源。遗篇十九,可以约其趣。乐府雄高,可以厉其气。离骚深永
,可以裨其思。”
可能还可以加上:六朝绮丽,可以藻其词,盛唐雄浑,可以畅其气。
明史文苑徐祯卿传很简略,
徐祯卿,字昌谷,吴县人。资颖特,家不蓄一书,而无所... 阅读全帖 |
|
r******g 发帖数: 691 | 41 孔夫子向来为当代人所诟病的一句话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者多以为
孔子首倡“愚民。”
最近读冯少墟的“疑思录,”发现先贤对此条的解释很有意思。先录原文如下。
问:“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曰:民可是由,不可使知,非圣人不使之知也。圣人看破这道理不能强人人而使之
知,是以因信牖民,道德齐民,立规矩,树准绳,昭然示人以可由之则,使之家遵而户
守然, 而使民知之之意已在于由之之中,特不强人人以此知耳。中间有能知者,不外
规矩准绳,直透精微奥妙,固圣人所深愿;有不能知者,有此规矩准绳,亦不至放纵决
裂,亦圣人所深喜。
民可使由,不可使知,圣人诚不能强人人使之知也。老氏不达,乃倡为愚民之说,
故其言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知多。卒使始皇焚书
以愚黔首,则老氏一言误之耳。学术一差,关系岂小!
首先,当代人对“知之”望文生义。此所当“知之”乃涵盖:“天下万物一体,”
“参赞化育,”“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居易以俟命,”“尊德性而道
问学,” “戒慎恐惧,” “不愧屋漏”等等。大体而言,是仿效尧舜的做人... 阅读全帖 |
|
w****2 发帖数: 12072 | 4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ao_and_Deng 俱乐部 】
发信人: wlwl12 (戒网), 信区: Mao_and_Deng
标 题: 左宗棠之死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y 22 18:23:08 2016, 美东)
左宗棠之死
作者: 冯伟林
一
光绪十一年(1885年)7月27日清晨,74岁的湘人左宗棠停止了最后的呼吸。他是在福
州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任上去世的。他一死,意味着大清王朝最后的顶梁柱倒下了,这
大厦还能维持多久?
接到丧折后,慈禧太后的心情是复杂的。“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
棠”言犹在耳,可左宗棠走了。走了也好,这个汉人太强硬,太无拘束,甚至在万寿圣
节也不参加行礼。但态是要表的,要不然还会有谁去为朝廷卖命呢?于是诏谕立即派发
各省:追赠左宗棠为太傅,恩谥“文襄”,赏治丧银三千两。
就在慈禧太后下达诏谕后的一个夜晚,福州暴雨倾盆,忽听一声劈雷,东南角城墙,顿
时被撕裂一个几丈宽的大口子,而城下居民安然无恙。老百姓说,左宗棠死了,此乃天
意,要毁我长城。
左宗棠死了,左公行辕标着“肃静”、“回避”字样的灯笼。已被罩以白纱的长明灯代... 阅读全帖 |
|
W******2 发帖数: 1453 | 43 【大纪元11月29日讯】九评之六:评中国共产党破坏民族文化
前言
一、共产党为什么要破坏民族文化
二、共产党如何破坏传统文化
三、党文化
结语
=================
前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与人种和土地这些物质要素同样重要的精神要素。
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发展史,民族文化的彻底摧毁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消亡。人
类历史上那些创造出辉煌文明的古老民族,也许他们的人种依然幸存,但是他们的民族
却随着其传统文化的消失而灰飞烟灭。而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连续传承5000年的古老文
明,对其文化的破坏就更是一种巨大的罪行。
“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奠定了神传文化的
初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文化的血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设馆授徒,把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
的儒家思想传与社会。公元一世纪,“慈悲普度”的释教佛法东传,中华文化变得更为
博大精深。儒、释、道三家思想交相辉映,使盛唐时期达到举世瞩目的辉煌。
(大纪元配图)
虽然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多次遭到侵略和打击,其传统文化一直表现出极大的... 阅读全帖 |
|
W******2 发帖数: 1453 | 44 大纪元评论区 > 纪元社论
红卫兵砸毁孔子像 (大纪元配图)
大纪元系列社论《九评共产党》
【九评之六】评中国共产党破坏民族文化
【大纪元11月29日讯】九评之六:评中国共产党破坏民族文化
前言
一、共产党为什么要破坏民族文化
二、共产党如何破坏传统文化
三、党文化
结语
=================
前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与人种和土地这些物质要素同样重要的精神要素。
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发展史,民族文化的彻底摧毁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消亡。人
类历史上那些创造出辉煌文明的古老民族,也许他们的人种依然幸存,但是他们的民族
却随着其传统文化的消失而灰飞烟灭。而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连续传承5000年的古老文
明,对其文化的破坏就更是一种巨大的罪行。
“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奠定了神传文化的
初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文化的血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设馆授徒,把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
的儒家思想传与社会。公元一世纪,“慈悲普度”的释教佛法东传,中华文化变得更为
博大精深。儒、释、道三... 阅读全帖 |
|
f****o 发帖数: 8105 | 4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oldMiscNews 俱乐部 】
发信人: fuxeto (富士德), 信区: WoldMiscNews
标 题: 【九评之六】评中国共产党破坏民族文化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Nov 20 13:50:45 2014, 美东)
红卫兵砸毁孔子像 (大纪元配图)
九评之六:评中国共产党破坏民族文化
前言
一、共产党为什么要破坏民族文化
二、共产党如何破坏传统文化
三、党文化
结语
=================
前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与人种和土地这些物质要素同样重要的精神要素。
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发展史,民族文化的彻底摧毁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消亡。人
类历史上那些创造出辉煌文明的古老民族,也许他们的人种依然幸存,但是他们的民族
却随着其传统文化的消失而灰飞烟灭。而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连续传承5000年的古老文
明,对其文化的破坏就更是一种巨大的罪行。
“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奠定了神传文化的
初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文化的血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阅读全帖 |
|
w****2 发帖数: 12072 | 46 来自主题: _Mao_and_Deng版 - 左宗棠之死 左宗棠之死
作者: 冯伟林
一
光绪十一年(1885年)7月27日清晨,74岁的湘人左宗棠停止了最后的呼吸。他是在福
州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任上去世的。他一死,意味着大清王朝最后的顶梁柱倒下了,这
大厦还能维持多久?
接到丧折后,慈禧太后的心情是复杂的。“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
棠”言犹在耳,可左宗棠走了。走了也好,这个汉人太强硬,太无拘束,甚至在万寿圣
节也不参加行礼。但态是要表的,要不然还会有谁去为朝廷卖命呢?于是诏谕立即派发
各省:追赠左宗棠为太傅,恩谥“文襄”,赏治丧银三千两。
就在慈禧太后下达诏谕后的一个夜晚,福州暴雨倾盆,忽听一声劈雷,东南角城墙,顿
时被撕裂一个几丈宽的大口子,而城下居民安然无恙。老百姓说,左宗棠死了,此乃天
意,要毁我长城。
左宗棠死了,左公行辕标着“肃静”、“回避”字样的灯笼。已被罩以白纱的长明灯代
替,沉重的死亡气息,压得人透不过气来。这盏盏白灯,宣告着时代强音的终结,这是
一个奋起抗争、抵御外侮的时代,左宗棠是中流砥柱。而拥有“二等恪靖侯、东阁大学
士、太子太保、一等轻骑都尉、赏穿黄马褂、两江总督、南洋通商事务大臣”等七个头
衔的左宗... 阅读全帖 |
|
f**********r 发帖数: 18251 | 47 蔡英文是元凶,姚人多首恶
银正雄
为什麽所有的媒体都避而不谈魏扬是蔡英文基金会收买的职业学生?为什麽姚人多明明
是这起佔领立法院、攻打行政院的可疑幕后煽动者,媒体都明知有其事,却刻意欺瞒国
人?
让我谈谈我个人的际遇,去年10月17日我在《中时、名家专栏》发表〈又见职业学生,
成社会乱源〉,揭发蔡英文通过自设的「想想网站」,大举入侵校园,肆无忌惮的到处
招募职业学生。结果当天见报后,蔡英文气得跳脚,不断施压报社高层,百般暗示「银
正雄这个人的文章」千万不可用,导致报社为此开检讨会,最后还是蔡衍明帮我挡了下
来。
问题来了,为什麽除了蔡老板以外,其他的报社高层都挡不住蔡英文的压力?道理很简
单,「有人情而无是非」为其中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是,这些人都自认小英是他们的
好朋友,绝不可得罪,哪怕违反「媒体有告知民众事实真相的义务」,亦在所不惜。《
中时》如此,其他能不更严重?
同样的,姚人多也是类似情况,试想这位蔡英文的好朋友,岂可不成为媒体的好朋友?
所以今天即便魏扬率众夜袭行政院了,媒体也只报导他是清大社科所学生,绝对要瞒住
这个职业学生是拿着蔡英文的「实习薪水」在办事的。
为此,今年3... 阅读全帖 |
|
s******g 发帖数: 5074 | 48 目 录
自序
一、 礼乐文化传统与原始儒学
二、孔子、孟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观
三、颜回与“颜氏之儒”探微
四、郭店楚简与战国早期儒学
五、“荀氏之儒”及其对儒学发展的贡献
六、略论先秦儒学及其影响
七、儒家经学思潮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八、魏晋玄学的繁兴及其儒学特色
九、南朝玄学的蜕变与礼学的复兴
十、隋唐科举制与儒学的进一步发展
十一、韩愈的“师说”及其影响
十二、关于宋代书院儒学教育的几个问题
十三、南宋道学与反道学之争
十四、金华朱学:洪武儒学的主流
十五、洪武儒学教育与科举八股的形成及其流弊
十六、康熙帝与清初庙堂儒学
十七、李顒与清初山林儒学
十八、戴震与中国早期启蒙思想
十九、儒家“大同”理想及其对近代中国人的影响
二十、儒学的不断创新和自我改造
二十一、天人合一与王权主义
二十二、儒学与现代民主
二十三、儒家“民本”传统及其历史命运
二十四、儒家的经世之学及其意义
二十五、华夏文化与21世纪的人类生态伦理
二十六、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略论
二十七、关于儒学的现代转化问题
自 序
屈指算来,自学并进而研治中国思想史,竟已有二十个年头 |
|
m********y 发帖数: 21909 | 49 为己,那得是贵族,起码也得是个富人才行。
像我吧,学了个自己特别喜欢的专业,算是为了自己学的,结果呢,因为我学的专业不
能为人,现在成了无用之学,基本离饿死不远了,好在我还有一双勤劳的双手。
呵呵 |
|
d******y 发帖数: 3668 | 50 不知言
20.3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言与孔子及其学生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11.4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17.19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
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言与信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
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13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11.14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
,言必有中。”
15.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
不失言。”
15.17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言与行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