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 发帖数: 438 | 2 http://www.xianmifw.com/book/newsview.php?id=41
以下他利圓滿者,為“世間解”等。
“等”字當中,包括調御丈夫、無上士、天人師。這四個名號是讚歎佛陀他利
圓滿的功德。首先講世間解:
所謂世間,具有器、情、苦等諸義,而此處於盡虛空界一切有情以智慧徹見
之故,具有如所化因緣而幻化遊戲的悲智自性,對此稱為“世間解”。
世間解,就是知世間的意思。所謂世間,有器、有情、痛苦等很多種意義,
即是說器世間、有情世間、痛苦世間等等。此處主要是從所化的角度講。也就是說因為
佛陀的智慧能夠無礙照見盡虛空界的一切有情,所以佛陀能順應所化的因緣恰如其分地
幻化遊戲,這種悲智的自性,就叫做“世間解”。實際上,智和悲也不是別別的兩個法
,僅僅是從無礙照見的側面叫做智,從周遍轉入的側面叫做悲。這種悲智是佛的自性,
就像濕性是水的自性一樣,既然是自性,當然哪裡有成熟的所化因緣,佛自然就會在哪
裡顯現,自然隨順所化示現身口意的遊戲。《佛說十號經》當中說:“世間者,謂欲界
色界無色界,地獄餓鬼旁生等類,各... 阅读全帖 |
|
l**a 发帖数: 5175 | 3 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種。依分別的根據則成兩種:有餘涅槃界與無餘涅槃界。依不同的方
面,涅槃有三種:空、無相與無願。
涅槃是一個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它是完全出世間的,而只有一個自性,那就是完全超
越有為世間的無為不死界。
依分別的根據則成兩種;該分別的根據是(體驗它的)五蘊是否還存在。
阿羅漢所體驗的涅槃界名為“有餘涅槃界”(sa-upādisesa-nibbānadhātu),因為
雖然一切煩惱已滅盡,但由於過去執取所產生的諸蘊還存在。在注疏裏也被稱為“煩惱
之滅盡”(kilesa-parinibbāna)。
在阿羅漢死時所證得的涅槃界名為“無餘涅槃界”(anupādisesa-nibbānadhātu)
,因為五蘊已完全被舍棄,不再後有。在注疏裏也被稱為“諸蘊之滅盡”(khandha-
parinibbāna)。
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種:
涅槃被稱為空(suññata)是因為它毫無貪嗔癡,也因為它毫無一切有
為法;
被稱為無相(animitta)是因為它毫無貪嗔癡之相,也因為它毫無一切有為法之相;
被稱為無願(appaṇihita)是因為它毫無貪... 阅读全帖 |
|
C*******r 发帖数: 10345 | 4 在佛經中所提到之慢心,約略有七種: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及邪
慢。其他尚有「八慢」及「九慢」等不同的名相分別,其實只是開、合的不同。不論如
何分類,我們對基本的「七慢」應先有所認識:
一、慢
所謂「慢」,是對劣於自己的人,感到自己較殊勝;而對與自己同等之人,認為對
方不過是與自己同等,而生起高慢之心。舉例來說,看到不如自己的人,覺得自己的學
問、品行、相貌及才能都比較優秀,心中有了優越感而生起慢心,看不起對方,這就是
「慢」。這樣的心態幾乎人人都有,假使有了這種心態,就是達到清淨心的障礙,應儘
快改正。
二、過慢
對於與自己同等之人,認為自己勝過對方;對勝過自己的人,則認為對方與自己同
等。始終不願承認他人的優點,也不承認自己的缺點,這就是「過慢」。
三、慢過慢
對勝過自己之人,起相反的看法,認為自己勝過對方。這是比「過慢」更重的煩惱。
四、我慢
於五蘊假合之身心,執著有「我」及「我所」,因此產生「我慢」。內執有「我」
,則認為一切人皆不如我;外執有「我所」,則認為凡我所有之事物,皆比他人所有的
高上。
「我慢」乃七慢之根本,起因於眾生執「我」為實有。要破除「我慢」,應...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5 聲聞人從行、住、坐、臥當中去如實的觀察我們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是無常、空;
他如實了知色身非我、非我所,色身是無常、空;如實的了知我們這個見聞覺知的心--
也就是識蘊…是無常、空,是變異法,所以他斷了我見,斷了我見之後再把這個自我的
執著修除掉,然後他成為阿羅漢;成為阿羅漢後,我執斷了,三界的貪愛也斷了,捨報
的時候就不再受生,不再投胎,蘊處界就全部消失不見了,這叫無餘依涅槃,簡稱無餘
涅槃,這樣就是解脫果修証完成。
蘊處界就全部消失不見了,這叫無餘依涅槃,簡稱無餘涅槃,這樣就是解脫果修証完成。
蘊處界就全部消失不見了,這叫無餘依涅槃,簡稱無餘涅槃,這樣就是解脫果修証完成。
蘊處界就全部消失不見了,這叫無餘依涅槃,簡稱無餘涅槃,這樣就是解脫果修証完成
。 |
|
n********n 发帖数: 8336 | 6 你是说涅磐是对空的超越,而不是空吗?
许多人认为涅磐就是空。
依分別的根據則成兩種;該分別的根據是(體驗它的)五蘊是否還存在。
阿羅漢所體驗的涅槃界名為“有餘涅槃界”(sa-upādisesa-nibbānadhātu),因
為雖然一切煩惱已滅盡,但由於過去執取所產生的諸蘊還存在。在注疏裏也被稱為“煩
惱之滅盡”(kilesa-parinibbāna)。
在阿羅漢死時所證得的涅槃界名為“無餘涅槃界”(anupādisesa-nibbānadhātu)
,因為五蘊已完全被舍棄,不再後有。在注疏裏也被稱為“諸蘊之滅盡”(khandha-
parinibbāna)。
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種:
涅槃被稱為空(suññata)是因為它毫無貪嗔癡,也因為它毫無一切有
為法;
被稱為無相(animitta)是因為它毫無貪嗔癡之相,也因為它毫無一切有為法之相;
被稱為無願(appaṇihita)是因為它毫無貪嗔癡的渴望,也因為它毫無渴愛之
欲。 |
|
n********n 发帖数: 8336 | 7 誰受苦樂
有一次,佛陀與眾多比丘在前往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的途中,遇見了專程前來迎接
的摩揭陀國國王頻婆娑羅王。
頻婆娑羅王帶領著眾多的摩揭陀人,禮見了佛陀。國王慎重地三次自稱姓名,自我
介紹後,其他的摩揭陀人,也紛紛上前禮見佛陀,然後圍坐在佛陀的四周。
這時,摩揭陀人所尊敬愛戴的尊者鬱毘邏迦葉,也在跟隨佛陀的比丘眾中。摩揭陀
人都認得尊者鬱毘邏迦葉,知道他是一位無所執著的聖者,但對佛陀卻還陌生,因而摩
揭陀人都在懷疑:尊者鬱毘邏迦葉是不是佛陀的老師,直到尊者鬱毘邏迦葉尊稱佛陀為
老師之後,才不再懷疑。
佛陀知道摩揭陀人不再懷疑了,就開始為他們說法。佛陀先引發他們歡喜學習的興
趣與意願,然後再教導有關布施、持戒、生天之法,說明五欲的墮落與危險,生死的污
穢,離欲的功德,佛法修學方法的清淨等這一類「端正法」,使他們具備接受佛法核心
法義的歡喜、柔順、耐性、向上、專注、無疑、明淨之心境,接著才說「正法要」,教
導苦、集、滅、道等四聖諦。佛陀說:
「大王!應當要知道色、受、想、行、識是生生滅滅的,就像下大雨時,雨滴落在
水面上,被打起水泡的生生滅滅一樣。
大王!如果能如其真實地了知色、受、想、...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8 誰受苦樂
有一次,佛陀與眾多比丘在前往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的途中,遇見了專程前來迎接
的摩揭陀國國王頻婆娑羅王。
頻婆娑羅王帶領著眾多的摩揭陀人,禮見了佛陀。國王慎重地三次自稱姓名,自我
介紹後,其他的摩揭陀人,也紛紛上前禮見佛陀,然後圍坐在佛陀的四周。
這時,摩揭陀人所尊敬愛戴的尊者鬱毘邏迦葉,也在跟隨佛陀的比丘眾中。摩揭陀
人都認得尊者鬱毘邏迦葉,知道他是一位無所執著的聖者,但對佛陀卻還陌生,因而摩
揭陀人都在懷疑:尊者鬱毘邏迦葉是不是佛陀的老師,直到尊者鬱毘邏迦葉尊稱佛陀為
老師之後,才不再懷疑。
佛陀知道摩揭陀人不再懷疑了,就開始為他們說法。佛陀先引發他們歡喜學習的興
趣與意願,然後再教導有關布施、持戒、生天之法,說明五欲的墮落與危險,生死的污
穢,離欲的功德,佛法修學方法的清淨等這一類「端正法」,使他們具備接受佛法核心
法義的歡喜、柔順、耐性、向上、專注、無疑、明淨之心境,接著才說「正法要」,教
導苦、集、滅、道等四聖諦。佛陀說:
「大王!應當要知道色、受、想、行、識是生生滅滅的,就像下大雨時,雨滴落在
水面上,被打起水泡的生生滅滅一樣。
大王!如果能如其真實地了知色、受、想、...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9 发信人: fivestone (fivestone), 信区: Wisdom
标 题: 五受蕴是利刃(焰摩迦的故事续)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Oct 31 01:24:31 2014, 美东)
话说焰摩迦得法眼净后,舍利弗又对焰摩迦说了一个故事。舍利弗说,我说这个故事作
为一个比喻,有智慧的人听了这个比喻以后,就会了解到背后的含义,进而有机会获得
解脱。
故事是这样的。过去,有一个家族里的长者,是大富之家,有用不完的钱财。为了要保
护好这些钱财,他就广发告示,想要招一些仆从来帮忙看家护院。这时,他的一个仇家
恶人也听到了这个消息,于是心生一计。这个恶人就假装对这个长者非常友好的样子,
前来应聘仆从。果然,他顺利地被长者选中了,成为家里的仆从之一。这个恶人于是就
常常伺候在长者的身边,表现的尽心尽责,晚上很晚才睡觉,第二天又很早地起床,说
话非常谦卑,做事非常谨慎、恭敬。长者对他的表现非常满意,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
孩子一样看待,对他没有丝毫的戒备与怀疑。这时,这个恶人看到机会来了,于是偷偷
准备好了一把锋利的匕首,藏在身边。一日,乘着长者不注意的时候,迅猛地将利刃刺... 阅读全帖 |
|
v******t 发帖数: 3404 | 10 偶来帖心经吧:
佛說摩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佛說 摩呵般若波羅蜜多 心經 上卷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
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想
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
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陀,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無
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褥
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达雅他 翁 嘎的嘎的 巴
拉嘎的 巴拉桑嘎的 布地耶娑哈
佛說 摩呵般若波羅蜜多 心經 中卷
爾時,如來在大雷音宮,遙聞菩薩演說上經,即舍涅磐相,騰身虛空,來投菩薩所在,
化一長老,雜大眾中,手持...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11
寂滅是什麽?是什麽寂滅?不是五蘊寂滅?
五蘊寂滅就是頑空?
佛陀在經典裡面很清楚的說明涅槃是五蘊的寂滅不起,如果不承認這個,必然是偏離佛
法,必然墮常見。
根本目標都錯了,還談什麽修佛法?
斷滅見是認為人死后什麽都沒了。而阿羅漢的無余涅槃不是。
涅槃是寂靜,清涼,永樂。。。 |
|
r****n 发帖数: 8253 | 12 以下才是對佛的譭謗,連緣起法是什麽都沒有搞清楚。
五蘊這些緣所生的法,是因為無明貪愛才有的,貪愛無明滅盡,五蘊必定不再生起。
那些宣傳涅槃還是可以有五蘊生起的,已經背離了涅槃寂靜的法印,並且有著甚深我見。
如來藏,就是神我外道,基本和印度的梵我不二雷同了。 |
|
r****n 发帖数: 8253 | 13
佛法本身就是明明顯顯的二元論,明白不?
任何的不二論,都是不是佛法,無論哪種形式。
只要有任何的不二論作為修行指導,都毫無可能證悟解脫,因為走的是完全相反的方向。
佛法要求必須捨弃五蘊,必須對五蘊起厭離,而涅槃則是沒有任何的五蘊,這些都是典
型的二元論。
而不二論與此完全相反。
你完全混亂了正見和觀慧,正見和正智的區別。
一個人有無我正見,有緣起正見,不等於實證無我,更不等於破除無我。
正見是先導,是指引,在正見的指引之下,才有機會實證觀智,實證無我,滅除貪愛,
實證涅槃,
八正道的第一個就是正見!因為正見是第一要樹立的,在正見基礎上才能生起正念,正
精進,正定。。。
佛陀明確的說“正見是先導”,明確的說“正見起正定”,你覺得你比佛陀還聰明?
你怎知菩提比丘是凡夫?
你老兄是佛陀,能夠知道誰是否證果? |
|
r****n 发帖数: 8253 | 14
在三法印,緣起,以及四聖諦等佛法問題,我已經沒有什麽不明白的了。但是還欠缺對滅諦的直接的觸,但已經可以慧見涅槃,知道有之滅即是涅槃。
我還不太明白巴利文,不明白所有的量子理論,這些我還要學習,但這些本質和解脫沒有什麽關係。
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啊。
比如可以發現大乘是山寨貨,可以發現大乘的理論基礎世間涅槃不二完全是胡扯,可發
現禪宗淨土密宗全部是外道。可以發現龍樹,蓮花生,密勒,六祖等都是邪見者,根
本沒有證果。這個是初果的法眼凈作用。
還可以明辨無我的含義,透徹講清楚究竟什麽是無我,什麽是緣起,可以告訴人應該
觀察五蘊的生滅,對五蘊厭離,取向五蘊寂滅的涅槃,這是破我見的緣故。
還可以知道素食和解脫修行無關,這是破戒禁取的緣故。
對自己最重要的是,生起對佛陀,對佛法的強大不可動搖信心,并從此不會再墮惡道,
最多七世就解脫。
至於我的那宇宙模型,也是基於破我見,認識無常性而建立的。將來有一天,會有人發
現它的價值的。 |
|
r****n 发帖数: 8253 | 15
我說的和bdbd的有什麽不一樣嗎?
我在這裡說過無數次,涅槃是五蘊滅盡不起,是不會再有任何五蘊,但是不等於一無所
有。
因為涅槃本身也是一種存在形式,只是這種存在形式並非是五蘊,不是我們能夠理解的
“存在”
我更直接說了,涅槃是一種“抽象存在”,而抽象存在也是真實的。 |
|
r****n 发帖数: 8253 | 16 這個五蘊——我們人就是靠五蘊起來的,那這個五蘊也可以空掉,這也是我們中觀應成
派的特色。人空——二乘——證法空,如果你法空不證到的話,人空證不到的,這個我
們下邊慢慢說。這裏就先說,如果你證了人空,必定法空也能證到。 |
|
a**u 发帖数: 8107 | 17 ☆─────────────────────────────────────☆
jazztech (铁爵士) 于 (Fri Aug 13 14:51:43 2010, 美东) 提到:
不再轮回,什么都不再存在
彻底的消失...
那还说什么涅磐最乐?
☆─────────────────────────────────────☆
bdbd (kakali) 于 (Fri Aug 13 15:34:18 2010, 美东) 提到:
在佛教来讲,自杀以后还是继续轮回,而且可能入三恶道受苦受难,所以显然自杀不是涅磐。
☆─────────────────────────────────────☆
jazztech (铁爵士) 于 (Fri Aug 13 18:45:28 2010, 美东) 提到:
是涅磐。
你没搞清我的意思
一般人认为自杀后就没了,实情当然不是如此
如果涅磐后啥都没了,不是终极自杀么?
☆─────────────────────────────────────☆
bdbd (kakali) 于 (Fri Aug 13 21:27:37...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8 ☆─────────────────────────────────────☆
stonebench (stonebench) 于 (Fri Aug 12 14:12:59 2011, 美东) 提到:
原始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原始佛教指的是“基礎的佛教”,又稱「初期佛教」,係指釋迦牟尼在世時的佛教。佛
入滅後一百年部派根本分裂之前的佛教稱為「根本佛教」,此時已經受到佛陀本生故事
的影響,蘊含佛教分裂的遠因。至於被稱為小乘的部派佛教及後續的大乘佛教、祕密大
乘佛教(或稱金剛乘、密續乘)則是屬於“發展的佛教。”
詞語釋義
最早使用這個分類法的,是日本的佛教學者,如日本《廣說佛教語大辭典》對於“原始
佛教”定義如下:「相對於後世發達之大乘佛教,指釋尊在世時代至二十部派開始分裂
前之佛教。此時代之經典,包含佛教教說最古之原型。原始佛教一詞,係依明治以後佛
教研究者而使用。」日本學者對於這個詞的定義尚有爭議。
最新的觀念為烏帕沙瑪比丘在《相應菩提道次第》所提出“原始佛教”这个概念,指的
是釋迦牟尼在世時的佛教,此時教法一味合和無諍。佛入滅後一百年部派根本分裂之前
的佛教稱為... 阅读全帖 |
|
n**********a 发帖数: 438 | 19 《雜阿含經》中說:“過去、未來色無常,況現在色。聖弟子,如是觀者,不
顧過去色,不欲未來色,於現在色厭、離欲、正向滅盡。”佛陀教導了我們觀無常的方
法:不留戀已經消失無餘了的過去五蘊,也不期盼目前根本不存在的未來五蘊,對於現
在的五蘊,則生厭離,放下對其的貪欲,知道它也就馬上消失了。
敬錄自 益西彭措堪布官方微博
http://www.weibo.com/yixipengcuo |
|
d**********6 发帖数: 237 | 20 元音老人著
連載於《禪》刊 1991 年 1~4 期
緒說
(甲)明心見性之意義
明心見性者,明心虛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見真性也
明心見性者,乃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體而起;從用見體,從流得源也
明心見性者,明心本無,見性本有也
明心見性者,明悟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也
明心見性者,明心性無住,一物不立,歸無所得也
(乙)明心見性之證成
禪宗
淨土宗
密宗
(丙)悟後真修
(丁)證體啟用
(戊)歸宿問題
(己)結 論
緒說
我等眾生,從無始曠劫以來,迷失自己本來面目,認妄為真,喚奴作郎,妄起貪嗔,造
業受報,如春蠶作繭,自纏自縛,無解脫時。愚者無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脫;智者雖
知生死事大,苦海無邊,欲求解脫而苦無其門。如古之外道六師,探宇宙萬有之緣起,
不曰神我,即謂冥諦、斷滅;今之科學、哲學,究人生萬物之根源,不言二元,即言一
元,雖各言之鑿鑿,極盡玄妙;然皆如盲人摸象,無有是處。
釋迦文佛,悲憫眾生,出苦無由,應現世間,教化眾生。四十九年隨順時節機宜,說大
、說小,說偏、說圓,說頓、說漸,披肝瀝膽,委曲開示二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
,二者菩提涅槃原清淨體,以闡明人生宇宙之奧秘,揭示生死...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21 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樣, 蘊處界都有時間像,比如今世你我的五蘊身心,都有出生的時間和
死亡的時間,但是能世世延續五陰死了又生的那個作用,就是第一因,不管叫它叫"甚深緣
起" 或者"如來藏"
或者 whatever.
但是這上面所說的第一因,它本身又沒有第一因,因為"不生不死", 從來就沒有出生過,
既無生,何來死 ? 所以心經上說 "不生不滅", 法爾如是, 此法非三界世間法,所以單從
蘊處界
所含括之五陰十八界的緣起性空, 解決不了一切, 也因此 佛陀有三轉法輪的教示. |
|
W**N 发帖数: 1037 | 22 ----[关于南宗的顿悟]洪州(石頭)所傳----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32/yinshun32-14.html
印顺《中国禅宗史》
到慧能而日益盛大的南宗,如「以心傳心」,「頓成佛道」,早在東山 門下就如
此了。這本是「一切眾生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藏說的禪
門。成佛,佛有法身、報身、化身,而以法身為本。歸依有佛、法、僧──三寶,而
以如來常住 (或無為性)為本。眾生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而以心為本。這都是
人類所本有的,人心所 本具的(這是印度晚期佛教的一般傾向)。而實現成佛的方法
(除他力加持不論),以定、慧的 修持,到「等定慧地」,明見真如或佛性,見性成
佛。在學者,對三寶、三身,雖意解到是本有 的,而總覺得:「佛」,「菩提」,「
涅槃」,「般若」,「佛性」,「如來藏」──這些名目 ,是理想,是目的,是高高
的,遠遠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修行並不容易。所以「是心作佛」, 「是心即佛」,
這一類詞句,雖為一分大乘經的常談,而在佛教界──法師,禪師,都看作崇高 與偉
大的理想,... 阅读全帖 |
|
W**N 发帖数: 1037 | 23 ----[关于南宗的顿悟]洪州(石頭)所傳----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32/yinshun32-14.html
印顺《中国禅宗史》
到慧能而日益盛大的南宗,如「以心傳心」,「頓成佛道」,早在東山 門下就如
此了。這本是「一切眾生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藏說的禪
門。成佛,佛有法身、報身、化身,而以法身為本。歸依有佛、法、僧──三寶,而
以如來常住 (或無為性)為本。眾生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而以心為本。這都是
人類所本有的,人心所 本具的(這是印度晚期佛教的一般傾向)。而實現成佛的方法
(除他力加持不論),以定、慧的 修持,到「等定慧地」,明見真如或佛性,見性成
佛。在學者,對三寶、三身,雖意解到是本有 的,而總覺得:「佛」,「菩提」,「
涅槃」,「般若」,「佛性」,「如來藏」──這些名目 ,是理想,是目的,是高高
的,遠遠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修行並不容易。所以「是心作佛」, 「是心即佛」,
這一類詞句,雖為一分大乘經的常談,而在佛教界──法師,禪師,都看作崇高 與偉
大的理想,...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24 只能依附身心生存的識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教導比丘們說:
「比丘們!植物利用五種方式繁殖,哪五種呢?有從根部繁殖的,稱為根種子;有
從莖部繁殖的,稱為莖種子;有從節處繁殖的,稱為節種子;有從落葉直接生根的,稱
為自落種子,有從種子發芽繁殖的,稱為實種子。
這五種種子如果不壞、不腐,足夠成熟,一遇到有土壤與水分的環境,就能發芽成
長而繁殖開來。
比丘們!那些種子,就如同糾取諸蘊聚集的識。
土壤就如同四個識所安住處。
水分呢?就像識的貪喜攀緣。
識在哪四個地方貪喜攀緣安住呢?就在色、受、想、行等四個地方貪喜攀緣安住;
在那裡經由喜貪潤澤,而生長增廣。
比丘們!如果說,離開色、受、想、行而有識的安住處,那是無法理解,也無法經
驗的,只有徒增大家的困惑而已。
比丘們!如果能於色處斷貪愛,一旦離貪愛後,色的安住處就被封鎖,識與色的繫
縛就斷了。繫縛一斷,攀緣就斷了,識就失去了安住處。一旦失去安住處,識就不能生
長增廣。同樣的道理,受、想、行等其它三個識的安住處也一樣,只要斷了貪愛,識與
四個安住處就失去了聯繫,就沒有安住處。沒有安住處的識,因不能生長增廣而解脫了
。解脫了以後,於世...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25 只能依附身心生存的識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教導比丘們說:
「比丘們!植物利用五種方式繁殖,哪五種呢?有從根部繁殖的,稱為根種子;有
從莖部繁殖的,稱為莖種子;有從節處繁殖的,稱為節種子;有從落葉直接生根的,稱
為自落種子,有從種子發芽繁殖的,稱為實種子。
這五種種子如果不壞、不腐,足夠成熟,一遇到有土壤與水分的環境,就能發芽成
長而繁殖開來。
比丘們!那些種子,就如同糾取諸蘊聚集的識。
土壤就如同四個識所安住處。
水分呢?就像識的貪喜攀緣。
識在哪四個地方貪喜攀緣安住呢?就在色、受、想、行等四個地方貪喜攀緣安住;
在那裡經由喜貪潤澤,而生長增廣。
比丘們!如果說,離開色、受、想、行而有識的安住處,那是無法理解,也無法經
驗的,只有徒增大家的困惑而已。
比丘們!如果能於色處斷貪愛,一旦離貪愛後,色的安住處就被封鎖,識與色的繫
縛就斷了。繫縛一斷,攀緣就斷了,識就失去了安住處。一旦失去安住處,識就不能生
長增廣。同樣的道理,受、想、行等其它三個識的安住處也一樣,只要斷了貪愛,識與
四個安住處就失去了聯繫,就沒有安住處。沒有安住處的識,因不能生長增廣而解脫了
。解脫了以後,於世...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26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的感官欲樂
──阿梨吒比丘的邪見
有一次,佛陀遊化到故鄉迦毘羅衛城,住在城南的尼拘律園中。
這天,佛陀的堂兄弟摩訶男來禮見佛陀,問佛陀說:
「世尊!我修學佛法已經有好一段時日了,也深知佛陀所教導的法:貪、瞋、癡是
內心的染污障礙,應當完全斷除,但有時心中卻還不免會生起貪、瞋、癡來,無法完全
根除,不知這是因為還有哪一法尚未斷盡所導致的呢?」
「摩訶男!你心中對來自眼、耳、鼻、舌、身等感官上的五欲之樂還喜歡著,所以
還會有貪、瞋、癡的生起。一旦斷除了感官五欲這一法,你甚且不會再過著在家的欲樂
生活。
不過,摩訶男!即使能以正慧如實知『感官五欲是樂少、苦多、失望多、帶有多少
危險禍患』的聖弟子,只要還未能經驗到離欲、惡的踊動之喜與溫馨之樂,或者,比這
喜樂更寧靜的境界,那麼,還是會喜歡這感官上的五欲之樂的。」
接著,佛陀為摩訶男居士,詳盡地分別說明了這五種來自感官的欲樂,以及其所帶
來的危險禍患,例如,佛陀說:
「因為欲的緣故;以欲為根源,所以,國家與國家共諍;族群與族群共諍;家庭與
家庭共諍;母子、父子、兄弟、姊妹都不免共諍,乃至因共諍而引起征戰與殘酷的殺戮
。」
※ ...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27
不,活人可以體會涅槃,但在體會涅槃刹那,一定沒有五蘊生起。
涅槃,沒有任何五蘊,即沒有任何我們所感知的物質和精神現象。當中就包括代表感受
的受蘊。 |
|
G**W 发帖数: 1865 | 28 四阿含诸经,处处佛说:「色灭,受想行识灭」,处处说「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
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
死.忧.悲.苦恼灭」
「名色者,亦即五蘊」,亦即一切生滅法,亦即十二處、十八界之不同分類方式!
名色滅,色受想行識五蘊盡滅!一切生滅法盡滅!一切蘊處界法盡滅!
亦即所謂「生滅滅已」,而後小乘阿羅漢乃可證入無餘涅槃,不受後有!
(方便說為「證入」!非真有任一有情,「由此入彼」,住於無餘涅槃中!) |
|
W*********E 发帖数: 197 | 29 四阿含諸經,更誰不知阿含經中,處處 佛說:「色滅,受想行識滅」,處處說「名色
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
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憂.悲.苦惱滅」
稍讀佛法概論一兩月者,更誰不知「名色者,亦即五蘊」,亦即一切生滅法,亦即十二
處、十八界之不同分類方式!
名色滅,色受想行識五蘊盡滅!一切生滅法盡滅!一切蘊處界法盡滅!
亦即所謂「生滅滅已」,而後小乘阿羅漢乃可證入無餘涅槃,不受後有!
(方便說為證入!決非真有任一阿羅漢,由此入彼,住於無餘涅槃中!) |
|
W*********E 发帖数: 197 | 30 四阿含諸經,更誰不知阿含經中,處處 佛說:「色滅,受想行識滅」,處處說「名色
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
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憂.悲.苦惱滅」
稍讀佛法概論一兩月者,更誰不知「名色者,亦即五蘊」,亦即一切生滅法,亦即十二
處、十八界之不同分類方式!
名色滅,色受想行識五蘊盡滅!一切生滅法盡滅!一切蘊處界法盡滅!
亦即所謂「生滅滅已」,而後小乘阿羅漢乃可證入無餘涅槃,不受後有!
(方便說為證入!決非真有任一阿羅漢,由此入彼,住於無餘涅槃中!) |
|
t******g 发帖数: 17520 | 31 因為討論主題是不會有窮盡的
就像是SN 5 10 一樣
1. 首先不是佛說
2. 是金剛比丘尼和心魔的對話
3. 討論being 的存在, 升起, 滅去, 是惡見
4. 正如最後說的, 如果強說, 是因為有5蘊, 才有being的這個認知,
但是五蘊是苦
所以說五蘊並不是用來解釋什麼是人的, 而是滅苦用的reference
你的觀點剛強, 我說了也沒用。。。。
所以從你的看問題的角度來講。 |
|
r*****e 发帖数: 176 | 32 植物不是有情众生,食之不犯杀戒。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這一集我們要探討的問題是:植物是有情眾生嗎?
有人提到:「你們佛教講慈悲戒殺,應該一切的生命都不可以殺害,可是植物也有生命
,那吃植物也是殺生,佛教為何不戒?」的確!佛教特重慈悲,十善業道的第一善業就
是不殺生;各種戒律中如五戒及菩薩戒,也都以戒殺為首重。例如《梵網經》菩薩戒十
波羅夷重罪中的第一個重罪就是殺罪;經文說:「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
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
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反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
羅夷罪。」(《梵網經》卷2)就是不可以殺害一切眾生的性命。而梵網菩薩戒四十八
個輕戒中,也規定不可吃眾生肉;經文說:「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
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
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梵網經》卷2)從這些經文的記載可以發現,它所戒
止的對象都是眾生,因為佛教強調眾生平等。釋迦牟尼佛就說:「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
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說一切眾...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33 「行」(sankharā)這一佛教用語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義。一、在此的「行法」
是指「有為法」,即由因緣和合而成之法;這是最常用的定義之一。二、五蘊裡的行蘊
(sankhārakkhandha)是指五十二心所法當中的五十心所,即除去「受」與「想」;
這也是常用的定義之一。三、十二緣起支裡的「行」是指善心與不善心裡的「思」心所
,即造業的主要心所。四、將會在下一節裡提到的「行」是指「慫恿」:「有行」即是
有受到慫恿,「無行」即是沒受到慫恿;這是較少用的定義。
轉菩提比丘的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
|
G**W 发帖数: 1865 | 34 第七識末那,就是意根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末那识(梵語:manas-vijñāna),佛教術語,識的分類之一,為瑜伽行唯識學
派護法學系或法相唯識宗所说八识中的第七识。具恆審思量之性,又稱我意識我主宰,
為與意識(mano-vijñāna)即第六識相區別,稱為末那識[1]。護法論師等稱其
亦為阿賴耶識的俱有依[2]
末那(manas),義譯為意,是思量、思考的意思。在《雜阿含經》中,意與心、識經
常一同出現,被當成同義詞[3]。是六識與六內處即六根之一。
玄奘譯《瑜伽師地論》有關於識蘊有兩個說法:一為心意識三分,心、「末那」與識並
列[4];二為本識和轉識二分,「末那」是七轉識之一[5]。玄奘譯《顯揚聖教論》中,
提到識有八種,為阿賴耶識、五識、「意」及意識[6]。安慧《大乘廣五蘊論》記載為
六轉識、染污意和阿賴耶識[7]。
《瑜伽師地論》中記載,「末那」恆與我見我慢相應[8],常與阿賴耶識俱轉[9],意識
依染污末那,而受相縛,不得解脫[10]。真諦譯《決定藏論》對應段落稱意識依「心」
得立[11]。
玄奘譯《瑜伽師地論》中指示「末那」為意根[12],玄...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35
呵呵,你確實不懂,連最基本的你都不懂,都胡扯歪解。
諸行就是的行就是行為啊?
諸行,就是有為法,就是五蘊。
色蘊也是在諸行裏面,色蘊是行為?
就知道你只會望文生義。 |
|
J******s 发帖数: 7538 | 36 你曲解了马哈西尊者的解释,
屬於出世間法的名法,即構成「四道、四果」的受、想、行、識等四名蘊,它們只是「
蘊」,不是「取蘊」。
如果这句话正确,那么佛和阿罗汉的色取蕴,就不会引发贪爱执著了。这里的取也不是
因为贪爱引起的,因为我们还活着,只要接受色法的那些器官存在,我们必定会被动有
色取蕴,即使没有贪爱。
苹果的例子,阿罗汉和佛一样会对苹果有色取蕴的,但是一般世间法不同的是,其它四
蕴不取了。
涅磐的时候就是名色灭尽的,但是有余依涅磐的阿罗汉,出涅磐状态,一样有色取的。
但是他们已经没有贪爱了,心已经无漏了。
其实咬文嚼字这个取,关键只在一点,就是阿罗汉和佛涅磐以后,色蕴还是不是取。
这个取和一般的世间法中的色取是不是一样等同。
”。 |
|
s********h 发帖数: 938 | 37 原始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原始佛教指的是“基礎的佛教”,又稱「初期佛教」,係指釋迦牟尼在世時的佛教。佛
入滅後一百年部派根本分裂之前的佛教稱為「根本佛教」,此時已經受到佛陀本生故事
的影響,蘊含佛教分裂的遠因。至於被稱為小乘的部派佛教及後續的大乘佛教、祕密大
乘佛教(或稱金剛乘、密續乘)則是屬於“發展的佛教。”
詞語釋義
最早使用這個分類法的,是日本的佛教學者,如日本《廣說佛教語大辭典》對於“原始
佛教”定義如下:「相對於後世發達之大乘佛教,指釋尊在世時代至二十部派開始分裂
前之佛教。此時代之經典,包含佛教教說最古之原型。原始佛教一詞,係依明治以後佛
教研究者而使用。」日本學者對於這個詞的定義尚有爭議。
最新的觀念為烏帕沙瑪比丘在《相應菩提道次第》所提出“原始佛教”这个概念,指的
是釋迦牟尼在世時的佛教,此時教法一味合和無諍。佛入滅後一百年部派根本分裂之前
的佛教稱為「根本佛教」,此時已經受到佛陀本生故事的影響,造成神話佛陀的觀念產
生,蘊含佛教分裂的遠因,各地的教團已然有後來各部派的概念雛形。
在現代的【原始佛教】一詞的使用上有兩種意義:
一、在宗教學的意義上表明最初始的釋...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38 人死后,五蕴是否消失了
LOL
這個問題已經落入5蘊“實有”的前提了, 不是嗎?
5蘊說不是用來講輪回的, 是用來斷苦的
人死了以后, 談五蘊是存在還是消失的意義在哪里? |
|
t******g 发帖数: 17520 | 39 人死后,五蕴是否消失了
LOL
這個問題已經落入5蘊“實有”的前提了, 不是嗎?
5蘊說不是用來講輪回的, 是用來斷苦的
人死了以后, 談五蘊是存在還是消失的意義在哪里? |
|
G****t 发帖数: 1799 | 40 我的意思是不承认有个制造和主宰万物的神。有神论宗教的神在佛教世界观里只是比较
高级的众生的一类,叫天人道,天人也有不同的层次,下面这篇挺好玩的,当奇谈看看
吧:
耶和華上帝也是個菩薩,現是欲界第六天的天主
原來基督教屬於欲界天
基督教教義基本上屬於修欲界天的善法
上帝並非大梵天王
上帝並非大梵天王,因為大梵天王居於色界,色界眾生並無男女之分。故上帝是居於欲
界中之欲界天。
耶穌基督是菩薩,居於天上,耶和華菩薩是第六欲界天的天主菩薩。
1.智慧之本源 箴言 08:22—31。在耶和華造化的起頭、在太初創造萬物之先、就有了
我。從亙古、從太初、未有世界以前、我已被立。沒有深淵、沒有大水的泉源、我已生
出。大山未曾奠定、小山未有之先、我已生出。耶和華還沒有創造大地、和田野、並世
上的土質、我已生出。他立高天、我在那裡.他在淵面的周圍、劃出圓圈、上使穹蒼堅
硬、下使淵源穩固、為滄海定出界限、使水不越過他的命令、立定大地的根基.那時、
我在他那裡為工師、日日為他所喜愛、常常在他面前踴躍、踴躍在他為人豫備可住之地
、也喜悅住在世人之間。
先要了解耶和華上帝是誰?耶和華上帝也是個菩薩,現是欲界第六天...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41 色蘊,又叫色受陰,是佛法對物質的一種描述,
雜阿含六十一經: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云何色
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复次彼色是无常、苦、变易
之法
四大,就是地,火,水 ,風。地是堅固性,火是冷熱溫度,水是粘連濕性,風是移動
支撐。
代表受想行識的名法有冷熱溫度嗎?有堅固性嗎(質量)?有速度嗎?
沒有,所以任何名法(精神意識現象)都不可能是色。
而沒有任何色法和名法的涅槃,更不可能是色。
說一切存在都是色,說名法也是色,甚至說涅槃也是色,是胡扯八道。 |
|
r****n 发帖数: 8253 | 42
同意,
是的,就世間來說,真實的只有生滅、(緣起被包含到裡面了)
觀察生滅,對生滅厭離,喜貪滅除,於是生滅生起的動力消失掉,就是不再生滅的涅槃
。佛法整個修行的核心就是圍繞這個的。
用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解釋就是,當觀察測量存在的時候,被觀察對象的粒子性實在性
就顯示出來,這種觀察測量持續性的進行,那么相生相續的輪回就會繼續,永無休止。
當”觀察測量“消失掉后,不生不滅的涅槃就到來。
觀察測量的消失,就是五蘊的滅盡。
佛法,是五蘊寂滅的涅槃為終極目標的。
佛陀也是爲了這個真理而說佛法的。“世尊为涅槃故,为弟子说法。”(杂阿含110经) |
|
r****n 发帖数: 8253 | 43 如果不能真实的见到五蕴的过患,就不应该对五蕴有厌离,
佛陀曾经说过,"若五蘊於眾生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離五蘊."
这句经文的意思是提醒佛弟子,不应该通过自我暗示来产生对五蕴的厌离,而应该在如
实见的基础上,即如实见到五蕴的过患,而真正对五蕴产生厌离
这小小的细节,正是佛陀智慧的表现。
我真正见了五蕴的过患,在那之前,我从来不说厌离,对所谓的厌离不以为然,
甚至有所排斥否定。以为是嗔的表现,而现在我真正明白了,佛陀说的是完全正确的,
这厌离是绝对应该强调的。 |
|
r****n 发帖数: 8253 | 44
這是邪見,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說自我的輪回永遠不會結束,結束的只是對輪回的迷惑。
No!輪回會結束,生滅會結束,五蘊的有為法可以徹底滅盡,當貪嗔癡徹底滅盡,造成
再生的業有也必然消失,於是阿羅漢將入無余涅槃。名色五蘊徹底滅盡不起。
正如佛陀在《自說經》裡面所說的
身坏感觉停,诸受变冷静。
一切结构止,识亦不再生。
在《堅固經》裡面,佛陀又說
“于此处,长、短、细、粗、净、不净亦然,于此处,名与色灭尽无余。由识之灭,此
之灭也。”
正視佛陀所說的吧,不要根據自己的幻想去扭曲佛法了。以為有個常恒不滅的所謂妙明
真心,清凈本然,真如心。。。正是墮輪回的根本原因之一。 |
|
r****n 发帖数: 8253 | 45 如果“現象”沒有結束,如果再次產生投生,五蘊再次被生起,那么只有一個原因,也
僅有一個原因,就是這個人的貪嗔癡沒有滅。
某些人極度恐懼五蘊的滅盡不起,高喊所謂的不執著,所謂的任運自如,甚至高喊解脫
就是地獄佛土來去自如,是隨意運轉業力,這也只有一個原因,就是這個人有著很大的
“貪”。
無明為父,貪愛為母,長夜輪回。。。 |
|
r****n 发帖数: 8253 | 46 這個說的是解脫后的狀況,並不是說的涅槃。
涅槃,本身是一個可以作為所緣的究竟真實法。
五蘊滅盡,並不是定境,大願比丘搞錯了。而且這個錯誤非常的致命。
我這是第一次注意到大願比丘這方面的嚴重問題,如果patern在,我就會提醒她了。
拒絕涅槃和五蘊的互斥性,認為涅槃只是日常沒有貪嗔癡的狀況,也是大乘思想誕生的
基礎之一。 |
|
r****n 发帖数: 8253 | 47 如果涅槃是所謂“戒定慧具足清醒狀態的覺知生活”,那麼就說明涅槃必須在有
五蘊生起的狀態下才有意義,而當五蘊完全滅盡之後,涅槃不再有意義,這其實是另外
一種形式的斷滅論。
這個錯誤,真的很嚴重。
對滅諦缺乏正見,是不可能證滅諦的。方向都錯了,本來是去紐約,結果去了北京。。。
另外不知道哪裡那個查到隨佛比丘的關於涅槃的觀點,我現在發現在幾乎所有以相應部
和雜阿含為準繩的學習原始佛教的人,因為對阿毗達摩的排斥,以及對經典的片面性理
解,都將涅槃給世俗化了。這等於把自己的路給堵死了,連我見都無法被破除。 |
|
r****n 发帖数: 8253 | 48
道理大體是對的,但可惜用錯地方了。正確的是五蘊是妄,涅槃是真,沒有五蘊的妄,也沒有涅槃的真。
而楞嚴卻建立了一個妙名真心,否定真實的寂靜涅槃,此是妄上加妄。以假為真。
如果不能明辨真妄,那婆羅門之不二論也可以應用你這套邏輯了。
修行必須要依于真,如此才有解脫可言,真妄都不立,那麼解脫的所依是什麽???
你自己根本就不懂。 |
|
r****n 发帖数: 8253 | 49
你對佛法基礎知識很無知。卻你還是去虛心學點基本知識。
不受後有的意思就是不會再在三界輪回受生了,是不會再出現在世間了。
世間就是五蘊,而五蘊必須依賴無明和貪愛才能生起,而佛和阿羅漢都滅盡無明和貪愛
了,一旦色身滅,就不可能再出現在世間了。
如果有人號稱佛陀轉世,那這個人就毫無疑問是騙子。 |
|
r****n 发帖数: 8253 | 50
證涅槃不會立刻死掉,因為有色身的佛陀和阿羅漢,由於前世無明貪愛的關係,會使得
五蘊繼續生起,但是一旦色身滅,五蘊就不會再生起,不會出現在世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