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俱舍论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z**n
发帖数: 22303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定义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佛教的定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Nov 12 10:48:04 2013, 美东)
慈诚罗珠堪布
今天要谈的题目,是佛法或佛教的定义。
为什么要谈这个题目呢?因为,现在有很多学佛多年的人,还不清楚真正的佛法是
什么,其所涵盖的范围究竟为何。不仅在汉地有很多人不懂何为真正的佛法,在藏地也
有同样的问题。除了一些僧人以外,一般的农民或牧民都对佛法的内涵不甚了解,认为
只要能修佛塔、经堂或金碧辉煌的寺庙,或者念一点观音心咒,就是很不错的佛教徒了
,但这些仅是做善事而已,不是学佛,也不是修行,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此略为说明
一、佛教的错误定义
有些人认为,佛法是一种信仰。
信仰也即信心,佛法当然是需要信心的,但如果因此而说佛法就是信仰的话,又显
得过于简单了,由于信心仅仅是佛法的许多观念之一。佛教的基础和重点都不是信仰,
而是智慧和大悲。佛法虽然提倡信仰,但除了佛法以外,科学也有对信心的要求。譬如
,...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566
2
来自主题: _beyond_real_world版 - 藏密历史.教派与金刚乘简介 (zt)
藏密教派简述
佛教传入西藏后,于西藏宣扬者被称为「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是以金刚乘为主流
。其最初传入大约是在公元五世纪,即藏王拉脱多涅谮时期。据说当时从天而降「百拜
忏悔经」、「舍利宝塔」、「六字真言」、「法教轨则」等四宝,此皆属于印度金刚乘
之物,于此即开启西藏佛教之门。而佛教较大规模地传入则是在藏王松真干布时期。当
时藏王松真干布与唐朝文成公主及尼泊尔尺尊公主联姻,文成公主从中国带了释尊十二
岁等身佛像至西藏,并建立小昭寺;尺尊公主则携带了释尊八岁等身佛像,建立大昭寺
。于此开启西藏寺庙的兴建及佛法的流布。
到了公元七七○年左右,藏王赤松德真邀请印度高僧寂护及莲花生大师入藏传教,
建立了西藏第一座出家僧寺-桑耶寺,并为七位藏族贵族青年剃度出家(此即著名的「
七觉士」)。寂护是一位娴晓三藏典籍的大法师,莲花生则是一位精通密咒的大宗师。
莲花生大师来到西藏之后,示现多种神通、降伏许多魔障,并传下大量珍贵的密法,开
创了西藏密宗法扬的大道。莲花生大师的伟大行径使得后世的藏密诸派皆对他尊崇备至
。此外,赤松德真为了奠定佛教根基,也广泛地翻译经典。其不仅从印度迎请多位译师
入藏译经,也派遣藏...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佛教的神学理论很简陋
论著太多太多了,说不好哪部算入门的。有的是阐释总结佛经的,有的是为了论战的,
有的是发展新思想的。比较典型的有部派的《清净道论》《俱舍论》,中观派的《中论
》,瑜伽行派的《瑜伽师地论》,如来藏系的《大乘起信论》。
n****4
发帖数: 12553
4
来自主题: Joke版 - 求推荐一本睡前阅读的书
心经金刚经华严经地藏经楞严经涅槃经俱舍论药师经楞伽经法句经圆通章圆觉经普门品
六祖坛经成唯识论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盂兰盆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大宝积经摄大乘论佛遗
教经十善业道经观无量寿经八大人觉经大乘起信论瑜伽师地论普贤行愿品四十二章经
y******i
发帖数: 98
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yuanhuai (圆满),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普贤行愿品释 第二课(4) 有上供养 索达吉堪布讲解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n 16 17:51:10 2013, 美东)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yuanhuai (圆满), 信区: Wisdom
标 题: 普贤行愿品释 第二课(4) 有上供养 索达吉堪布讲解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n 16 07:18:13 2013, 美东)
第二课
索达吉堪布 讲解
学习了《普贤行愿品》以后,大家在念诵时要会观想其意义。我想,除了个别观想能力
特别差的人,大部分人通过学习都应该会观想。这次讲《普贤行愿品》,我主要在字面
上作简单介绍,遇到重要问题也顺便作一些发挥。从表面上看,我们每天都念《普贤行
愿品》,词句和内容应该很好解释,... 阅读全帖
y******i
发帖数: 98
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yuanhuai (圆满),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普贤行愿品释 第二课(4) 有上供养 索达吉堪布讲解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n 16 17:51:10 2013, 美东)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yuanhuai (圆满), 信区: Wisdom
标 题: 普贤行愿品释 第二课(4) 有上供养 索达吉堪布讲解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n 16 07:18:13 2013, 美东)
第二课
索达吉堪布 讲解
学习了《普贤行愿品》以后,大家在念诵时要会观想其意义。我想,除了个别观想能力
特别差的人,大部分人通过学习都应该会观想。这次讲《普贤行愿品》,我主要在字面
上作简单介绍,遇到重要问题也顺便作一些发挥。从表面上看,我们每天都念《普贤行
愿品》,词句和内容应该很好解释,...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7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 - 鬼魔观
在多数宗教中,鬼魔是一种恶灵,危害人类,与善为敌。但在佛教中的鬼神却是有善有
恶,且是神鬼不分。本篇中,我们要看看基佛两教的鬼魔观区别何在?
基督教的鬼魔观
一、旧约圣经记载的鬼魔至少有两类:1、鬼魔。2、撒但。
鬼魔--又分两种:一种是指身有长毛,住于旷野的公山羊动物,英文为The Hairy
One,日文圣经译成「魑魅」。经文:「他们不可再献祭给他们行邪淫所随从的鬼魔,
这就作他们世世代代的定例」(利十七7)。「耶罗波安为邱坛为鬼魔,为自己所铸造
的牛犊设立祭司」(代下十一15)。此两处「鬼魔」,原文均作「公山羊」。无疑地,公
山羊是犹太人的一种民间信仰,与阿拉伯人的魔神Jinn,希腊人的半人半一羊神
Satolos十分相近。在我我国,也有狐狸作怪的动物鬼魔信仰。
鬼魔的第二种,是一种具有高度破坏力的恶魔,能使人国破家亡,牠们是「伤害者」、
「掠夺者」(Spoiler),「破坏者」(Destroyer),日文圣经将此类鬼魔译成「鬼」。经
文记载:「所祭祀的鬼魔并非真神,是素不认识的神,是近来新兴的,是你列祖所不畏
惧的。」(申卅二17)把自己的儿女祭祀鬼魔」(诗一○六37)
撒但-...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密宗的辩经
黄教考格西辩的都是显教论、律,没有经,也没有密宗的密续。如下∶
入中论(中观)
现观庄严论(般若经)
俱舍论(声闻)
释量论(因明)
(一切有部)律
m****s
发帖数: 18160
9
☆─────────────────────────────────────☆
SeeU (See you) 于 (Sat Aug 29 11:32:28 2009, 美东) 提到:
南传佛教是部派佛法。要探求原始佛法,部派的一家之言是不够的。华译圣典对研究原
始佛教有如下的特色∶
一、「阿含经」∶四阿含经是全部具有的。『中阿含经』与『杂阿含经』,属于说一切
有系。『长阿含经』属分别说系,『增一阿含经』属于大众系。阿含经单经也保留了不
同译本,如『转法轮经』。虽没有南传那样的,保有完整的分别说系专籍,但不属一家
,正好从比较中了解部派对法义的异说与演变。
二、「毘奈耶」∶藏传只有说一切有系新律;南传只有赤铜鍱律,而华译圣典中有∶大
众系的摩诃僧只律,分别说系的四分津、五分律、戒本、善见律论,说一切有系的十诵
律、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犊子系的二十二明了论。这样的兼收并蓄,最适宜于作比
较的研究。
三、「阿毘达磨」∶这本是上座系三大派(分别说,说一切有,犊子)所共信的。藏传
只有六足的『施设足论』一分,与晚起的『俱舍论』。南传有七论。华文圣典,虽特详
于有部,而实通有诸家的阿毘
J******s
发帖数: 7538
10
俱舍论为什么不引?

讨论。
有伺,离
而生喜、乐的初禅;以寻与伺的平息,自信,一心,进入后住于无寻、无伺,定而生喜
、乐的第
二禅;以喜的褪去与住于平静,正念、正知,以身体感受乐,进入后住于这圣弟子宣说
∶『他是
平静、专注、住于乐者』的第三禅;以乐的舍断与苦的舍断,及以之前喜悦与忧的灭没
,进入后
住于不苦不乐,由平静而正念遍净的第四禅,比丘们
r****n
发帖数: 7315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

【胜义根】
又称正根。小乘有部等将眼、耳、鼻、舌、身五根,分为扶尘根与胜义根,扶尘根即我
们彼此可见的眼睛、耳朵、鼻子、 身体等可见部分,胜义根则以扶尘根为所依处,以
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之净色为体,具有发识取境之作用。故知扶尘根乃胜义根之
所依处,具有扶持助成之功能,如上记所说之眼球等,皆为色、香、味、触、四尘所成
之肉团,其体粗显,本身无感觉认识作用;胜义根则以扶尘根为所依处,取外界之境,
而于内界发起识,故胜义根质净而细,犹如琉璃,肉跟不可见,惟佛眼天眼可见之。乃
四大种所造极微之集合,系五根所据以产生感觉认识作用的实体,相当于现代所称之五
官的神经。唯识宗十大论师中,护法论师根据唯识大乘的教义,主张扶尘根为根之依处
,胜义根为四大种所造之现行清净色,此一说法与小乘有部大致相同,惟护法并未如小
乘所认为:根之极微乃具有实体之心外色法。又同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的难陀论师,则
主张眼等五根唯有种子,而别无现行之净色。见《俱舍论》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
二。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 于凌波居士著]
q****n
发帖数: 4574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劝诫各位佛弟子
抱歉不能详细回答,由于时间关系。另外,真想认真了解,就要认真读原经,然后可参
考大德的解说(多位),这样可尽量完整和准确理解些。这里有个网站,关于阿含经的
,我感觉很好的,我过去把这里的许多经文都打印出来再读的。
http://www.jcedu.org/fxzd/ah/index1.htm
这里网上,大家都是随便谈谈,笑谈而已。
1. 慈悲喜舍如何修?我记忆中,阿含经中没有告诉大家如何具体地修慈悲喜舍,如先
怎么对家里人慈悲,然后扩展等等这些东西。佛主要就是赞叹这慈悲喜舍,说其功德益
处非常多,要无量,是无量心。所以要扩展到所有一切事物事情上来,而不是只对某些
人慈悲。有这心,保持这心,扩展这心。当然有这心,就会引发出行动和语言,善言善
语,善行慈行等等,而不是只有这心,无有善行的。佛为什么没有说具体如何做呢?我
认为很简单,根本没有必要讲太细如何做了。如佛说“诸恶莫做”,我们基本不用问“
怎么样诸恶莫做?”
这里有篇文章《《阿含经》中的四无量心》,我没有细看,感觉还可以,可以参考一下:
http://hk.plm.org.cn/gnews/2007211/200721144023....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嗔恨心之缘起生——无有自主
安忍品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断除嗔恚;二、修安忍;三、恭敬有情。在修持菩萨
行的过程中,如果不断除嗔恚烦恼,会招致极大的违缘,给自己造成很大危害。认识到
此后,应尽力断除嗔恨心,以种种方便善巧修持安忍,而且要认识到有情助成佛的功德
去恭敬一切有情。
本品中有许多重要的修行窍诀;如果在听习本品时,将安忍窍诀铭记于心,在日常生活
中反复观修,一定能消减、断除自己的嗔恨烦恼习气。
《释量论》中也讲过:“诸因聚合时,其果怎不生?”整个世界上,大至宇宙天体,小
至分子原子等微尘,全部都是因缘而成;因缘一旦聚合,其果必然产生。
《俱舍论》中又说,悦意的对境、非理作意、相续中的习气未断,具足这三种因缘时,
自然而然会生贪心。对怨敌生嗔也是同样,依靠非理作意、对境现前、习气存在,嗔恨
心就会马上出现。因此,我们不应该怪别人,这完全是因缘和合的结果。”
比如你看不惯某人而生嗔恨心,这也许是前世的因缘,也许是他即生中的行为不如法、
语言不对头;具足这些条件之后,你的嗔恨心自然而然会产生。所以,一切都是因缘的
无欺之果,并不是怨敌非要与你不共戴天。
怨敌对我们的伤害也是身不由己。凡有良知的人,大都不愿意恼... 阅读全帖
P******A
发帖数: 126
14
心识是与时间联系在一起的,否则,它根本无法单独存在,心识不像微尘,没有颜
色、形状,所以它必须通过时间的长短来度量。在佛经论典,如上座部《俱舍论》、《大
乘阿毗达磨》、《瑜伽师地论》等中都讲到,人一眨眼共有65个无分刹那, 或有些论典
中说一弹指间有65或64个无分刹那,唯识宗以此为根据安立无分刹那的存在。当然,相
对而言,这也是比较粗大的时间概念,如果我们用理证进行观察肯定还可以分。为什么
呢?比如说我们一眨眼时,上下眼皮接触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此距离决定不止65个微尘
并排的长度,肯定有肉眼看不见的千百万个微尘,当你一眨眼的时候,眼皮应该次第经
过这些微尘,而不是同时经过;如果是同时经过,那么一个微尘同时经过,两个微尘同
时经过……最后所有的微尘同时经过,就会出现时间没有长短的过失。佛经论典中为什
么把最短的时间安立为一弹指间的1/65呢?其实这是观待当时世俗观念较强的众生而安
立的,对他们而言,这是时间最短的单位。
众生执着外境的时候,一个微尘是根本看不见的,当很多微尘积聚时才是凡夫人现
量的对境;同理,最短的时间单位无分刹那根本无法现量感受到,而当刹那时间以一定
... 阅读全帖
y******i
发帖数: 98
15
第二课
索达吉堪布 讲解
学习了《普贤行愿品》以后,大家在念诵时要会观想其意义。我想,除了个别观想能力
特别差的人,大部分人通过学习都应该会观想。这次讲《普贤行愿品》,我主要在字面
上作简单介绍,遇到重要问题也顺便作一些发挥。从表面上看,我们每天都念《普贤行
愿品》,词句和内容应该很好解释,但真要解释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大家对于每
天学的颂词至少要会从字面上解释,尤其法师和辅导员以后要给别人传讲《普贤行愿品
》,这些人更要认真学习。
现在我讲课在网上有直播,学院内外的人都能得到传承,不过我发现与学院里的人相比
,外面听《普贤行愿品》的人比较多,而听《释量论》的人则比较少,也许《释量论》
比较难,所以有些人一次听不懂就不想听了。当然这也很好,听《普贤行愿品》确实很
重要,我们不管放生、上课还是开法会都要念《普贤行愿品》,如果连《普贤行愿品》
的意思都搞不懂,在念的时候就无法随文作观。所以通过这次学习,每个人都要懂得《
普贤行愿品》的意义。下面开始讲经。
当见到... 阅读全帖
z****u
发帖数: 185
16
谢了。 大致说,
《释量论》讲逻辑,
《现观庄严论》讲修炼的过程,
《中观论》讨论认识论,对事情的看法。
《俱舍论》讲世界观,对宇宙的看法。
《律宗论》讲戒律(?)
嗯,慢慢看。
p******1
发帖数: 177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十节课
前面说不管是预流果、一来果,都必须远离执著,证悟法无我空性,否则连自果的解脱
也无法获得,同时还提到沙门四果如何包括在“二十僧伽”中。昨天已经讲了两个,今
天接着讲第三个不来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不来果圣者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不来果?”须
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不来果虽然在名言中不来欲界,但胜义之中没
有来与不来的分别,这才是真正的不来果。”
〖阿那含〗:亦名不来果、不还果,是小乘三果。此果断除了五种“顺下分结”[ 顺下
分结:使众生不能脱离欲界的烦恼,包括坏聚见、戒禁取见、怀疑、欲贪、害心。]、
欲界的最后三品修惑,能安住于色界或无色界,不需要再来欲界受生,故称为“不来”
。不来果有10个僧伽位,即1个不来向、1个中般、3个生般、3个超越、1个现法寂静、1
个身证。
与前一样,不来果虽在名言中不来欲界投生,但依胜义理论观察,所谓“来”与“不来
”根本不可得。
按理来说,佛经理应由弟子提问,释迦...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二十二节课
昨天讲了如来在整个世间中是唯一的真实语者,平时我们认为某个人很老实,不会说谎
,但他毕竟没有断除妄语的因,为了某种目的,可能会说一些妄语。然而,佛陀与之完
全不同,他断除了语言障碍,所说的话语究竟圆满。当然,由于众生的根基不同,佛说
话的方式肯定不同,但这并不代表佛说妄语。比如一个人针对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
编了不同的教材,每种教材对相应的学生都会有利,同样,佛陀在第一、第二、第三转
法轮中讲的法肯定不同,但其决不会欺骗众生,真实义对众生都有非常大的利益。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如来所得之法,既不是实有,也不是虚无。”
乍一看来,似乎这里有点矛盾,因为按照平常人的思维,不是实有,就应该是虚无;不
是虚无,就应该是实有。其实不是这么简单,证悟一切万法的本性后,才知道那种境界
多么不可思议。
“如来所得之法”有多种解释方法,从一方面而言,如来在因地时舍弃过很多次头目脑
髓,经历过难以忍受的苦行,最后获得了甘露妙法,这就是如来所得之法。这种甘露妙
法是诸法的本性,也是一切法的实相,但它不是实有的东西,用胜义理论观察时,并没
有所得...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十节课
前面说不管是预流果、一来果,都必须远离执著,证悟法无我空性,否则连自果的解脱
也无法获得,同时还提到沙门四果如何包括在“二十僧伽”中。昨天已经讲了两个,今
天接着讲第三个不来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不来果圣者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不来果?”须
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不来果虽然在名言中不来欲界,但胜义之中没
有来与不来的分别,这才是真正的不来果。”
〖阿那含〗:亦名不来果、不还果,是小乘三果。此果断除了五种“顺下分结”[ 顺下
分结:使众生不能脱离欲界的烦恼,包括坏聚见、戒禁取见、怀疑、欲贪、害心。]、
欲界的最后三品修惑,能安住于色界或无色界,不需要再来欲界受生,故称为“不来”
。不来果有10个僧伽位,即1个不来向、1个中般、3个生般、3个超越、1个现法寂静、1
个身证。
与前一样,不来果虽在名言中不来欲界投生,但依胜义理论观察,所谓“来”与“不来
”根本不可得。
按理来说,佛经理应由弟子提问,释迦...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二十二节课
昨天讲了如来在整个世间中是唯一的真实语者,平时我们认为某个人很老实,不会说谎
,但他毕竟没有断除妄语的因,为了某种目的,可能会说一些妄语。然而,佛陀与之完
全不同,他断除了语言障碍,所说的话语究竟圆满。当然,由于众生的根基不同,佛说
话的方式肯定不同,但这并不代表佛说妄语。比如一个人针对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
编了不同的教材,每种教材对相应的学生都会有利,同样,佛陀在第一、第二、第三转
法轮中讲的法肯定不同,但其决不会欺骗众生,真实义对众生都有非常大的利益。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如来所得之法,既不是实有,也不是虚无。”
乍一看来,似乎这里有点矛盾,因为按照平常人的思维,不是实有,就应该是虚无;不
是虚无,就应该是实有。其实不是这么简单,证悟一切万法的本性后,才知道那种境界
多么不可思议。
“如来所得之法”有多种解释方法,从一方面而言,如来在因地时舍弃过很多次头目脑
髓,经历过难以忍受的苦行,最后获得了甘露妙法,这就是如来所得之法。这种甘露妙
法是诸法的本性,也是一切法的实相,但它不是实有的东西,用胜义理论观察时,并没
有所得...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93e460b0102x8e9.html
提出
3 心和心所的数目种类在论藏注疏中被定死,而论藏本身没有这种倾向。
心和心所的数目种类在北传的论藏中也是固定的,如俱舍论、大毘婆沙论、瑜珈师地论
等。有部的观点也是把一切法分成多少类,南传会有这种观点很正常。
大乘批判这种分破空不究竟,原始佛教中这种分法的地位如何,值得考虑。
a*******g
发帖数: 867
22
古印度大乘佛教世亲菩萨
一、生平
世亲菩萨,又作天亲,梵名婆薮盘豆(Vasubandhu)。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
创始人之一。生于释迦牟尼佛灭后九百年顷(约公元四、五世纪之间),後於龙树菩萨约
二百年,西元五世纪初,为北印度犍陀罗国富娄沙富罗城夏普拉(即今白夏瓦)人。婆罗
门种姓,父为国师,共兄弟三人,兄名“无著”,弟名“师子觉”。兄乃菩萨根性人,
於小乘教之说一切有部出家,修定得离欲,数次以神通往兜率陀天就学於弥勒菩萨,悟
得大乘空性,故名“无著”(没有系缚、执著),并悉皆通达大乘经义,造大乘经论,
解释佛所说一切大乘教。而弟“师子觉”亦於说一切有部出家,得阿罗汉果。
天亲菩萨亦於说一切有部出家,他博学多闻,遍通坟籍;神才俊朗,无可为俦;戒
行清高,难以相匹。造《阿毘达摩俱舍论》二十卷,深受当时新日王及王母尊信,受王
及王母请留,住其都城阿红(此处“红”字改“工”字为“俞”字)?国,受其供养。
世亲菩萨于有部出家,起初于“说一切有部”出家受业,由于聪慧颖悟,博闻强识
,成为一个典型的有部学人。后兼学经部理论。因《大毗婆沙论》不外传,世亲菩萨便
匿名来到迦湿毗罗学习《大毗婆沙论》,
S**U
发帖数: 7025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轮回的另一个thought
如果你想明白佛法的见解,建议你读懂一本论。无论是北传的《俱舍论》、大乘百法明
门论,或是南传的《摄阿毘达摩义论》,能把握要点就会有清楚的概念。

业。
虽然
J******s
发帖数: 7538
24
mark

印顺法师著作当教材。
顺<成佛之道>大乘章一起读。不过我不知道是否适合初学。
他们之前,应该有部派论典的基础。传统上选俱舍论或百法明门论。现代多个南传的选
择,如摄阿毘达摩义论。
G**W
发帖数: 1865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与GWZW探讨生灭这个时间现象
1)關於法友的 :『这种生灭的认识甚至可以否定修本身,我们修,什么在修呀?』
所以說生灭中有不生灭的,没有不生灭的,就不会有生灭的。否则就成了无因论,坠外
道邪见。
生灭中所成就的那些种子,落于不生灭中执持,遇缘则现行。否则无因无果,善恶无报
,不符法界事實.
所以 :纵经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际会时,果报还自受。
何能“纵经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呢 ?
因为那个不生灭的並沒有寿者相(时间相),它只是随缘流注,所以我们1000年前偷了
人家钱,而我们和那个被我们偷的人1000年中都不曾相遇,现在相遇了,就必须还他。
不得不还,你的意识(生灭的)根本不可能知道有这回事,但是你的不生灭的却一直埶
持著,所以因果能成偿。所做業行,並不是有某個鬼神拿個本子在記錄,而是自身的藏識
在作用.
修行或行善造惡,並不會唐捐其功,道理就在這.
2) 大乘佛法中般若系经典所说的如来藏,真心和唯识经典中所开示的阿赖耶识,就是
专讲你所提到的这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实相。而『这个』,也是禅
门明心求悟的标地。但是很多南传佛法的弟子不认为有如来藏这回事,关于这个实相,
您有空不妨多方面参考,但是不...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281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与GWZW探讨生灭这个时间现象
谢谢!
我是想拿那不生灭来比照师兄的生灭论所做出的不存在的论断,结果引出师兄一篇不生
灭的阿赖耶识讨论,倒也让我看清了师兄的认识中那是如何排序的,知道原来还可以把
生灭与不生灭分成两个不同的部分的认识之法。
师兄是说唯有阿赖耶识是不生灭的了?
说阿赖耶识是一切的种子,我觉得为什么不能说一切其实就是阿赖耶识呢?生灭的本质
,也可以是阿赖耶识蕴涵的一个性质,为什么不可以呢?否则的话,那生灭本身又是从
哪里来的呢?
那不生灭的,我称其为道。那是沿袭了老子道德经中的称谓。我觉得大家都发明称谓岂
不是太多了,我看老子挺老实的,说:我不知道它的称呼是什么,所以我就叫它道吧。
所以我觉得那样的称呼挺好。其实怎么称谓是无所谓的,本质上那就是一切的来源,也
就是一切。
但是我们人,因为有自我局限的存在,所以才有了自我。所以我认为的灵魂,恰恰是阿
赖耶识中有关“我”的一切特征的一个集合。也就是说,灵魂是阿赖耶识中的一部分,
是一个子集。
而师兄给灵魂加上的一个要求,也就是需要“意识到”才能是灵魂,我看倒是不必要的
。这就跟我们合眼睡觉了没有“主观意识”了,但我们并不是死去了一样的。所以灵魂
并不需要时刻有... 阅读全帖
P******A
发帖数: 126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问答录-5 佛是否受业力牵引?
问:佛是否受业力牵引?
辅导员A答:
先看业之分类:
《俱舍论讲记》云:“根据业的本体不同,可以将其分为黑、白、杂、无漏业
四种……《自释》中说,黑业异熟为黑,白业异熟为白,黑白相杂之业的异熟亦为杂业
;非黑非白的业是指能够对治前面黑、白、杂三业的无漏业……《大空经》中说:‘佛
告阿难,诸无学法纯善纯白,一向无罪。’”
此无漏业乃为圣者所有,是圣者所做的无漏善法,但尚有所缘。“无明习气地
为其(无漏业)的根本近取因”。关于无明习气地,荣顿巴尊者《宝性论》注释中云:
“障碍证悟殊胜如来藏等的无明,其本体为烦恼微细的习气(非烦恼障),是能做障碍
的所依之地。”以“无明习气地为因,无漏业为缘而产生的果——显现如意识般无碍之
身。”有生则有死,故有“不可思议的死:随意而舍弃意生身,具有自在。因超凡夫分
别故名不可思议的死亡。”(《智慧品讲记》)
弥勒菩萨《宝性论》云:“佛性无有意生身,其性本来恒常故,依于不可思议
死,其性无死坚固故;依于无明习气病,其性无害寂灭故;依于无漏之行业,其性无老
不变故。”
益西大堪...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美女和奶牛不得不说的故事.
索达吉堪布:正确的随喜
文/索达吉堪布
本品先讲了八支供的其余四支,首先是随喜支。所谓随喜,根据《俱舍论》的观点
,就是指无有任何嫉妒心,对别人所做的一切善根发自内心地欢喜。在大乘论典中,随
喜也是相当重要的,比如《现观庄严论》第二品中就讲到了三种修道——胜解修道、回
向修道、随喜修道,其中,令未生起的善根生起,叫做信解修道;令已生起的善根不失
坏,叫作回向修道;令善根不坏且越来越增上,叫做随喜修道。一般而言,这三种修道
从资粮道到十地末尾都必须具足。
正确的随喜正确的随喜
菩萨的善心不能离开随喜,随喜在整个大乘佛教中一直具有无比的功德。乔美仁波
切在《极乐愿文》中说:“假如我们听到别人行持善法,心里没有嫉妒的恶心,且诚心
诚意对他的善根进行随喜,那么佛陀说此人能获得同等的福德。”
佛经中也有一个公案:从前,波斯匿王迎请世尊及其眷属应供,当时有位贫女对此
非常的随喜,认为波斯匿王是由往昔所积累的福德才成为这样的君王,如今又遇到释迦
佛这样殊胜的福田,仍然积累这般广大的福德资粮,实在是太稀有了。世尊对此清清楚
楚,在傍晚回向功德时问国王:“你所积累...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4369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何圆满地受持八关斋戒
慈诚罗珠堪布:
很多人在守八关斋戒,但却对八关斋戒不是特别了解,所以有必要介绍一下。
八关斋戒可以从种类、差别、授戒者、受戒者、受戒时间、受戒方式、学处与功德八个
方面来阐述:
一、种类
八关斋戒有四种:第一种,是人天乘的八关斋戒;第二种,是小乘的八关斋戒;第三种
,是显宗大乘的八关斋戒;第四种,是密乘的八关斋戒。
二、各种八关斋戒之间的差别
世间、小乘与大乘显宗的八关斋戒,都建立在皈依的基础之上。没有皈依,就不能得到
八关斋戒。
《俱舍论》讲得很清楚,没有皈依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对三宝没有信心,所以不受
皈依戒;第二种,是虽然对三宝有信心,但在受八关斋戒的时候,不知道之前必须受皈
依戒,或者忘了受皈依戒。其中的第一种人,就不会得到任何八关斋戒。
而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在于发心:
(一)为了得到现世生活中的一些蝇头小利、健康、长寿等等,或是为了来世不堕地狱
、旁生、饿鬼道,而得到人天的福报,这样受持八关斋戒,就是世间的八关斋戒。虽然
世间的八关斋戒有皈依的基础,故而不属于外道的戒律,但也不属于别解脱戒,其结果
,只是世间的福报。因为所有的别解脱戒,都一定要有出离心。如果没有出离心,即使... 阅读全帖
s********h
发帖数: 938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M 请教六道轮回的问题
你转的是完整的一贴,但那一贴是有来龙去脉的。
比如后边俺就告诉你去搜异熟果等等,意思就是告诉你因果业力作用是有法则的。不是
简单的累加。你想当然地以为俺是在说修炼的果。给你指出之后,你又搜了一段济群法
师的文章,放在那里。好象是用来支持你的五果论专指修行的说法。
因为你给俺机会,俺就去搜了搜你的论据。结果证明,第一,你不了解因果论,第二你
的问题与你的凭空臆想有关系。以你所引的济群法师的文章为例,
在转引时,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你的掐头去尾,断章取义的习性又犯了(与你一贯作
风相符:))。请你对比原文和你的引文,上下多看几段,至少会看到这样一段话,
“五果,通常是对一切结果的说明,不只是从修行意义上说的。比如说,五果中的离系
果,纯粹是修证意义上的果。但异熟果、增上果、等流果、士用果都属于世间的果,不
一定属于出世间。它们和修道可以有关系,也可以没关系。但现在所说的五种果,主要
是从修道成就的结果来说明,是依法修行所成就的,不同于一般的五果。”
看看你掐掉了什么?
法师说的“现在所说”,不是现在这个时代所说,而是他当时讲话(讲解《辨中边论》
)的重点。
你有意无意地略去五果的普遍义(请...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判断佛法的标准 (转载)
无著、世亲可以说是大乘中期。龙树、无著、世亲都在部派而非大乘出家,世亲俱舍论
是部派的论,可见印度当时部派还很兴盛。
龙树中论全引阿含(如迦旃延经等),没有引用任何大乘经(如般若经),是比较好的
例子。月称《入中论》以二十种方法观察我不可得,是杂阿含已有的说法。印顺法师写
《性空学探源》、《唯识学探源》二书,就是指出中观、唯识哪些说法在阿含有根据(
或是可以解释为支持中观、唯识);而如来藏在阿含没有根据。
H******3
发帖数: 169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千万别把傲慢当自信
千万别把傲慢当自信---索达吉堪布
傲慢苦行者,倘入自信数,
堪怜宁过此?
傲慢是五种根本烦恼 (五种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按照《俱舍论》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见”,共六种根本烦恼。)之一,它实际上是烦恼的显现。很
多人认为自己的见解至高无上,像外道一样无义苦行,就是因为傲慢所致。而所谓的自
信,是对修法、成佛、度众生充满信心,坚信自己能承担一切。因此,傲慢是一切苦恼
痛苦的源泉,自信是暂时究竟快乐的来源,二者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有些人认为自己的境界不错,智慧超胜一切人,这种烦恼性的傲慢,不能归属于自信当
中。自信是对治烦恼的,傲慢是增长烦恼的;自信能带来暂时究竟的成就和解脱,傲慢
只能增长三界轮回的痛苦。如果把傲慢列在自信中,还有比这更值得悲悯的对境吗?自
己的相续中充满我执,还认为这是成佛的唯一因,世上有比这更可怜的想法吗?有这种
想法的人具足烦恼,今生来世极为可怜,如果他们的傲慢成为成佛之因、解脱之根本,
那么造恶业者、三恶趣的众生都值得赞叹了。
我们行持佛法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清傲慢与自信的差别。有些人对佛法一窍不通,还认
为修得非常不错,相续中除了傲慢以外,什么...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1736
33
来自主题: Memory版 -
【说文】痛也。从心非声。有声无泪曰悲。
悲: 哀痛,伤心。“五志”之一。《灵枢·五邪》:“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
悲哀: 伤心痛苦。《素问·痿论》:“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灵枢·本神》:“肝悲哀动中则伤魂。
悲,痛也。——《说文》
悲,伤也。——《广雅》
忧心且悲。——《诗·小雅·鼓钟》
我心伤悲。——《诗·召南·草虫》
并于肺则悲。——《素问·宣明五气篇》
至于悲谷。——《淮南子·天文》。注:“西南方之大壑也。言深峻,临其上令人悲思,故名。”
何哭之甚悲也。——晋· 干宝《搜神记》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梵语karun!a^,巴利语同。音译作迦楼那、加卢那。即恻怆他人之苦而欲救济之心。为四无量心之一。北本大般涅盘经卷十五谓,欲与众生无量之利乐,称为大悲。大智度论卷二十则谓,悯念众生于五道中所受之身苦、心苦,称为悲。又大乘义章卷十一谓,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俱舍论卷二十七]
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
阿弥利都婆毗。阿弥利哆。悉耽婆毗。
阿弥唎哆。毗迦兰帝。阿弥唎哆。毗迦兰多。
P******a
发帖数: 478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成唯识论★护法等菩萨造
成唯识论
护法等菩萨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大藏经瑜珈部
成唯识论后序
吴兴沈玄明撰
原夫。觉海澄玄。涵万流而浚宗极。神几阐妙。被众象而凝至真。朗慧日而
镜六幽。泄慈云而清八宇。演一音而悬解。逸三乘以遐骛。体陈如之半器。津有
有于鹿园。照善现之满机。绎空空于鹫岭。虽绝尘于常断。讵遗筌于有空。显无
上之灵宗。凝中道于兹教。逮金河灭景。派淳源而不追。玉牒霏华。绪浇风而竞
扇。于是二十八见迷。桑雁于五天。一十六师乱。云牛于四主。半千将圣。兹惟
世亲寔贤劫之应真。晦生知以提化。飞光毓彩诞映资灵。曜常明于八蕴。藻初情
于六足。秀谈芝于俱舍。摽说有之余宗。摄玄波于大乘。贲研空之至理。化方升
而照极。湛冲一于斯颂。唯识三十偈者。世亲归根之遗制也。理韬渊海。泛浮境
于荣河。义郁烟飙。丽虹章于玄圃。言含万象。字苞千训。妙旨天逸。邃彩星
华。幽绪未宣。冥神绝境。孤明敛映。秘思潜津。后有护法安慧等十大菩萨。韫
玄珠于八藏。耸层构于四围。宅照二
p*******r
发帖数: 4048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有没有精擅科学的佛学大牛?
大意是说世界,人是一堆身心的"原子".
有部将一切法加以归纳分类,其中最完整的分类,要算世友的《品类足论》及世亲的《
俱舍论》中所说的五位七十五法。五位.即色法、心法、心所注、心不相应行法、无为
法。色法分为十一种,心法一种,心所法分为四十六种,心不相应行法分为十四种,无
为法分为三种,共合七十五种法。这些法在有部看来,都有它的自性,此自性恒有。
如《大毘婆沙论》卷九曰:“我有二种:一者法我,二者补特伽罗我。善说法者,唯说
实有法我,法性实有,如实见故。
通常说的我就不存在, 是这些法的组合.
S**U
发帖数: 7025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对意识的几个认识误区
你引哪一部阿毗达摩?我是引百法明门论,俱舍论,瑜伽师地论。
S**U
发帖数: 7025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对意识的几个认识误区
俱舍论是部派论,不是大乘。瑜伽论意地心所也是部派,与大乘无关。
只能说部派间说法不同。摄阿毗达摩义论说法在部派中还是少数派。
S**U
发帖数: 7025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華原始佛教會 創會緣起zt
我写过对刹那生灭的一篇短文。
刹那(梵ks!an!a,巴khan!a,藏skad-cig)指极短的时间。依《俱舍论》,一刹那相
当于一秒的七十五分之一。《仁王经》云∶「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灭」
。此外,《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六举五说。这些经论属于部派与大乘佛教。在原始佛教
的《杂阿含经》,有说 「刹那」与「刹那生灭」吗?
对照北传汉译《杂阿含经》和南传巴利文的《相应部》,近于「刹那生灭」的说法见于
北传的《杂阿含经》, 而不见于南传的《相应部》。所以「刹那生灭」的说法应当属于
部派佛教,而且跟说一切有部有关。
What's common between 2 诵本 is the mind changes quickly, much faster than
material body change. What's in question is the unit of time for change.
杂阿含290经
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色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
,或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少过;彼心、意、识,日夜、
时克,须臾
S**U
发帖数: 7025
39
看你认为大智度论的故事,是寓言还是真事?
我说的是所表达的涵义。龙树菩萨要表达∶什么情形之下,人可能会执他人的肉身为我
。如果是寓言,就不必较真。
投胎过程,瑜伽师地论、俱舍论都有说从中阴入胎的过程。
你的问题,是认为我见在脑袋里。佛法不这样认为。
执取肉身遵守业力法则,不是什么色法都可以被执取,所以除非有生命可以是石头脑袋
,否则石头不会被执取是我。
S**U
发帖数: 7025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也说投胎
识缘名色,授精后才能成为胎儿。见清净道论、瑜珈师地论、俱舍论。
G**W
发帖数: 1865
41
众生的根本处
-
身灭,意识灭. 不灭的是什么 ?
-
世亲菩萨在《俱舍论》里说「身灭,意识灭」的道理,明白开示意识是有生灭现象的,
那么实相真心如果是意识心的话,那么真心实相就有生灭了,这样的说法就会造成在色
身灭后,真心也会跟着就灭了的情形出现,不再有实相存在,那么佛法不就跟外道法的
理论一样,成了「断灭论」吗?再且,有灭则必有生,有生与灭的现象则不寂静,这又
违反了佛法根本大义「三法印」里的「涅盘寂静」义。复次,如果没有这个能够执持收
藏记录一切种子的第八识的话,那么众生所做所为的善恶业报,要如何成就因果报应呢?
-
《成唯识论》卷三 玄奘菩萨亦云:「谓契经说: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
心,若无此识(阿赖耶识),彼持种心不应有故。谓诸转识在灭定等时,有间断故,根
境作意善等类别,易脱起故,如电光等不坚住故,非可熏习,不能持种,非染净种所集
起心。
-
此识(阿赖耶识)一类恒无间断,如苣胜等,坚住可熏,契当彼经所说心义;若不许有
能持种心,非但违经,亦违正理,谓诸所起染净品法,无所熏故;不熏成种,则应所起
唐捐其功,染净起时既无因种,应同外道执自然生。」
-
玄奘菩萨此处所...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沒有成佛
因為藏識本身有執藏的功能, 這裏我們先來確定執持業報種子的絕對不是意識, 因為意
識本身是緣生法, 是生滅性的, 一世就報銷了, 何況能執持業種百千劫 ? 教証如下 :
身灭,意识灭. 不灭的是什么 ?
世亲菩萨在《俱舍论》里说「身灭,意识灭」的道理,明白开示意识是有生灭现象的,
那么实相真心如果是意识心的话,那么真心实相就有生灭了,这样的说法就会造成在色
身灭后,真心也会跟着就灭了的情形出现,不再有实相存在,那么佛法不就跟外道法的
理论一样,成了「断灭论」吗?再且,有灭则必有生,有生与灭的现象则不寂静,这又
违反了佛法根本大义「三法印」里的「涅盘寂静」义。复次,如果没有这个能够执持收
藏记录一切种子的第八识的话,那么众生所做所为的善恶业报,要如何成就因果报应呢?
-
《成唯识论》卷三 玄奘菩萨亦云:「谓契经说: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
心,若无此识(阿赖耶识),彼持种心不应有故。谓诸「转识」在灭定等时,有间断故
,根境作意善等类别,易脱起故,如电光等不坚住故,非可熏习,不能持种,非染净种
所集起心。
-此识(阿赖耶识, 藏識)一类恒无间断,如苣胜等,坚住可熏,契当彼经所说心义...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3
<杂阿含经>是原始佛教的根本经典。
看到有人转「大乘佛教的现代意义──索达吉堪布浙江大学演讲」,提到了<长阿含经
>,就想了解一下藏传佛教中保留了多少阿含经。
藏传的三藏对原始佛教的佛经保存不多,对声闻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俱舍论、瑜伽论等
论书吧,而且看来是以有部为主。
我这么说,并不是要批评藏传。现存的南传、汉传、藏传,各有所长,也有所短。南传
的特色在比较单纯保守,完整保留了一个声闻部派的传统。汉传长于简洁又圆融。藏传
长于繁复与神通,教法与寺院有系统。
j*******1
发帖数: 182
44
索达吉堪布---湖南师范大学问答
http://www.zhibeifw.com/dxyj/yj_list.php?id=8428
(一) 问:我是来自长沙大学的老师。最近在看一位法师的弘法讲座,他说:“佛经是
一半骗一半劝。骗是为了劝,开始都是骗大家,让大家产生敬畏之心,但最终的目的,
是劝大家断除贪嗔痴慢疑。”对于这句话,您是否赞同?
答:他说佛经一半是骗人的,这个我肯定不承认。我学习佛法、研究佛法这么多年,没
有一刹那这样认为过。
只不过,佛经有了义、不了义之分。所谓的不了义,是为了接引根基不够的众生,暂时
给他讲一些特殊法门,到了最后,待他的根基成熟了,再慢慢宣说究竟的法义,引导他
进入更深一层的境界。如果把不了义认为是“骗”,用词可能不太恰当。
要知道,语言有贬义词、褒义词之别。作为佛教徒,对佛经的金刚语,应该有正面的评
价。为什么呢?因为佛陀确实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纵然大海离开了波浪,佛
陀也不会欺骗众生,这是前辈大德异口同声赞叹的。佛陀所讲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
个道理,都是颠扑不破的无价之宝,不论过了多少时代,也都经得起推敲与观察,所以
,这并不是一种欺骗。
(...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Nov 19 10:07:43 2013, 美东)
前面讲过,思维的时候,首先要依义不依语;其次,要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要去
寻找佛法的真实含义。
在浩如烟海的佛法经论中,有很多内容存在着表面的前后矛盾与冲突。如何取舍辨别,
怎样寻找佛的终极含义,就是十分重大的课题了。分清了义和不了义,对我们认识和理
解佛经,以及今后的修行有很大帮助。
1、界定了义与不了义的标准
什么是了义经和不了义经呢?所谓了义,也即佛把终极真理全面、彻底、直接或清楚地
表达出来的内容;而不了义,就是与之相反的,不符合终极真理的权巧说法,而且佛陀
也会在其它的经典中自我否定的内容。
不了义需要具备三个特点:
(1)最关键的特点,佛经中叫做不符合道理。
所谓道理,也即四种道理或逻辑。四种道理也可以归纳为两种道理:一个是世俗谛的道
理,一个是胜义谛的道理。只要是不符合道理或真理...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问题:人死了还剩下什么?
谢谢您肯花时间看回文,阿赖耶识显然不是您的菜, 不过请允许我将话讲完, 也不是要
别入硬去相信什麽,只是交流, 大乘佛法上, 有关於身灭,意识灭. 不灭的是什么的教
証讨论, 也就是众生有情的根本处.
世亲菩萨在《俱舍论》里说「身灭,意识灭」的道理,明白开示意识是有生灭现象的,
那么实相如果是意识心的话,那么实相就有生灭了,这样的说法就会造成在色身灭后,
真实也会跟着就灭了的情形出现,不再有实相存在,那么佛法不就跟外道法的理论一样
,成了「断灭论」吗?
再且,有灭则必有生,有生与灭的现象则不寂静,这又违反了佛法根本大义「三法印」
里的「涅盘寂静」义。复次,如果没有这个能够执持收藏记录一切种子的第八识的话,
那么众生所做所为的善恶业报,要如何成就因果报应呢?
《成唯识论》卷三 玄奘菩萨亦云:「谓契经说: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
心,若无此识(阿赖耶识),彼持种心不应有故。谓诸转识在灭定等时,有间断故,根
境作意善等类别,易脱起故,如电光等不坚住故,非可熏习,不能持种,非染净种所集
起心。
此识(阿赖耶识)一类恒无间断,如苣胜等,坚住可熏,契当彼经所说心义;若不许
有能持种心,非...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空"和"断见"有什么区别呢?
我知您有此一問, 那個第一因不是一般人認為的第一因, 佛法不是常說 "無始"
那個無始很深奧,也就是說沒有一個開始,推算不到最初的狀況
不信您自己推推看,所以你說沒有第一因也沒什麼不可以
至於這個第一因的涵義,您有興趣自己參一參 :
『世亲菩萨所著《俱舍论》卷六所说:“一因生法,决定无有。” 来说于佛法
中并没有如来藏这样的一切法等依因, 没有第一因.』這是世亲菩萨未入大乘法沖所說.
之後他入了大乘法中卻又說 :
世亲菩萨《摄大乘论释》卷1:【论曰:「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世
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谓薄伽梵于《阿毘达磨大乘经》伽他中说:『无始时来
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 及涅槃证得』」释曰:此中能证阿赖耶识,其体定是阿
赖耶识。阿笈摩者,谓薄伽梵即初所说《阿毘达磨大乘经》中说如是颂。「界」者,谓
因,是一切法等所依止,现见世间于金矿等说「界」名故。由此是因,故一切法等所依
止因; 体即是所依止义。「由此有」者,由一切法等所依有。「诸 趣」者,于生死中
所有诸趣。「趣」者,谓异熟果。由此果故,或是顽愚瘖痖种类,或有势力能了善说恶
说法义,或能证得上胜证得;又为烦... 阅读全帖
n*****c
发帖数: 231
48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转载)放生功德 最为第一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elief 讨论区 】
发信人: newdisc (Niu), 信区: Belief
标 题: (转载)放生功德 最为第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15 22:59:19 2013, 美东)
http://www.bskk.com/thread-2794106-1-1.html
佛经中说,所有的罪业中,杀业最重,所有的功德中,放生第一。因为众生最宝贵的是
自己的生命,你救了他,他最感激,你的福善也积得最多!放生是佛陀亲口告诫我们长
养慈悲,灭罪消灾的最好方法。
放生功德—:
长寿。慈悲心自然生起。善神为友。所有动物认为亲人而欢喜。无量功德。众人恭
敬。无病无危害。快乐永幸福。生生世世敬信佛陀所行。不离三宝。终获无上菩提之果
。往生净土。师父善知识长久住世,为师囊灾祈福。
放生功德二:
(一)无刀兵劫,免除战争杀祸。(二)长寿、健康、少病。
(三)免天灾横祸,无诸灾难。 (四)子孙代代昌盛,生生不息。
(五)多子宜男,所求顺遂! (六)官禄亨通,一帆风顺!
(七)喜气... 阅读全帖
n*****c
发帖数: 231
49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转载)放生功德 最为第一
http://www.bskk.com/thread-2794106-1-1.html
佛经中说,所有的罪业中,杀业最重,所有的功德中,放生第一。因为众生最宝贵的是
自己的生命,你救了他,他最感激,你的福善也积得最多!放生是佛陀亲口告诫我们长
养慈悲,灭罪消灾的最好方法。
放生功德—:
长寿。慈悲心自然生起。善神为友。所有动物认为亲人而欢喜。无量功德。众人恭
敬。无病无危害。快乐永幸福。生生世世敬信佛陀所行。不离三宝。终获无上菩提之果
。往生净土。师父善知识长久住世,为师囊灾祈福。
放生功德二:
(一)无刀兵劫,免除战争杀祸。(二)长寿、健康、少病。
(三)免天灾横祸,无诸灾难。 (四)子孙代代昌盛,生生不息。
(五)多子宜男,所求顺遂! (六)官禄亨通,一帆风顺!
(七)喜气吉祥,四季安宁。 (八)解冤释仇,诸恶消灭,无忧无虑。
(九)合天心,顺佛令,物类感恩、诸佛 欢喜。
(十)得生天上,享无极之福,若兼修净土,直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其它善业,若自心不净,就无有功德,但放生...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